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太原導遊詞(精選14篇)

太原導遊詞(精選14篇)

太原導遊詞 篇1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山西省會、歷史名城——太原。這裏曾經是唐堯故地、戰國名城、北朝霸府、大唐“北京”、九邊重鎮、晉商故里。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為他留下了豐厚的文化積澱。作為文明薈萃之地,這裏有大唐的氣度,晉地的風流。燦爛的名勝古蹟讓這座城市魅力無限。

太原導遊詞(精選14篇)

地理位置

太原位於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的北端,西、北、東三面環山,中、南部為河谷平原,全市整個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黃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過,把市區劈為兩半。東漢著作家應邵曰:“地在兩谷之間,故曰幷州”。所以太原簡稱“並”, 唐代詩人杜甫也曾稱譽“焉得幷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太原現仍有幷州路,幷州飯店等。順便告訴大家,太原的街道極為規範,凡南北走向皆稱路,凡東西走向均叫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斷無迷失方向之憂。

建城始源

太原古稱晉陽,奠基於春秋末期。大約在公元前497年,晉國卿趙簡子的家臣董安於和尹擇在晉水之北築城,取名晉陽,其位置約在今天太原市晉源區。所以,20xx年太原迎來了她建城2500週年的輝煌慶典。隨後,趙氏家族以晉陽為據點積蓄勢力,奠定霸業,最後建立了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

“龍城”

太原也是龍興之地,建立北齊政權的高洋父子發跡於太原,稱太原為“別都”;隋場帝楊廣在即位前被封晉王,視太原為“發樣之地”;興唐的李淵父子也是從太原開基立業的,唐高祖李淵曾長期任隋朝的山西河東撫尉使、太原留守等職,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時期也是在太原度過,被人稱為“太原公子”,李淵建立唐朝,稱太原為“北都”,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盛讚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今天旅居海外的華人,都以唐人後裔為榮,甚至把大片華人聚集地命名為“唐人街”,追本溯源,唐文化的發祥地就在我們山西太原;五代時,太原先是後唐的“西京”,隨後相繼為後晉、後漢、北漢的“國都”。太原可以説是藏龍卧虎之地,故又有“龍城”之稱。

這些一個個所謂的“真龍天子”之所以能從太原起家奪取天下,實際上因為太原三面環山,易守難攻,並且是華夏民族與草原民族交往和衝突的中心地帶。歷史上這裏就有“亂世出英才”、“幷州自古多英豪”等説法。

一市三縣六區

太原轄一市三縣六區,人口約350萬,約佔全省人口的10%。

古交市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北部,是全國最大的土焦煤生產基地,也是呂梁山東麓的交通樞紐和商品集散地。(這裏可以補充煤、煉焦等內容)

婁煩縣最早為西周初年的樓煩國國都所在地,秦朝在此設婁煩郡,唐初在此處設牧馬監,為唐北邊疆軍馬主要來源地,時有“樓煩駿馬甲天下”之謂。婁煩可謂歷史悠久,名聲在外。但是很可惜文革時工作人員缺乏相關歷史知識和地名標準化意識,在上報文件中誤將當地羣眾所寫錯別字“婁煩”作為標準地名,以致被國家正式命名。“樓”和“婁”雖半字之差,但對於其縣域歷史品牌的延續和文化資源的利用都將是無形的損失。

陽曲縣地處忻州與晉中盆地之脊樑地帶。境北系山系橫亙東西,雲中山系縱貫南北,因為並北屏障,號稱太原之北大門,為兵農必爭之地。

清徐縣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中國古典文學大師羅貫中先生的故鄉,也是全國四大葡萄名產地之一和山西老陳醋的正宗發源地,素有“葡萄之鄉”和“中國醋都”之稱。(此處可以增加老陳醋的相關內容)

迎澤區是太原的文化中心、商業中心。區域內集中了新華社山西分社、山西日報社、山西電視台、山西電台等多家新聞單位;也有省晉劇院、省京劇院、省話劇院等省城主要文藝團體,省圖書館、山西圖書大廈、太原工人文化宮、市少年宮、太原影都等文化娛樂場所;也是太原最大的商業步行街所在地,聚集了華宇購物中心、貴都世紀廣場、御花園時代廣場、天美名店等大批新興大型商業企業。

太原最大的街道迎澤大街也位於迎澤區,這條大街1955年開建,寬度70米,在當年來説着實讓人瞠目結舌,即便現在也是氣勢磅礴。有人説這條大街的名字起的好,“迎澤、迎澤、歡迎毛澤東和”,而且確有傳説這條大街的修建是為了歡迎毛澤東的蒞臨。不過有一個事實,毛主席一生沒有涉足太原,直至他臨終。實際上,迎澤大街的得名,是因為當時這條街由原太原城垣的承恩門,即後來的首義門起始,經由迎澤門、直至西南城角達汾河東壩。而這兩座故城的城門以迎澤門規模最大,為紀念於斯,從迎澤門引得迎澤大街之名。

尖草坪區位於太原市的最北端,該區有太原鋼鐵有限公司(簡稱太鋼)是中國最大的特殊鋼生產基地。主要產品有不鏽鋼、汽車用鋼、船板鋼、火車輪軸鋼、高壓鍋爐管用鋼等。太鋼產品應用於秦山核電站和三峽大壩建設、“和諧號”高速列車及“神舟”五號、六號和七號飛船製造等重點工程,新型材料用於“嫦娥一號”探月工程。中國人民銀行正式發行20xx年版第五套人民幣,其中的1角硬幣全部選用太鋼生產的不鏽鋼鑄造。

在這裏還有個現實版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太原鋼鐵公司1934年建廠,解放後收歸國有,渣場是鋼鐵生產企業天天倒廢渣的地方。50年的不斷沉積,廢渣越堆越多,越堆越高。到1983年,太鋼渣場已經形成一座佔地數平方公里的“大渣山”。這座渣山相當於5個天安門廣場大,最高處有7層樓那麼高。每當倒渣時,灰塵滾滾、烈焰升騰,不僅威脅着企業的發展和員工的正常生活,也成為省城太原的一大環境污染源。

1983年,太鋼退休職工李雙良帶領他的治渣隊伍開始了浩浩蕩蕩的治渣工程,他們進行了挖排廢渣、廢鋼回收、廢物利用等一系列的艱辛探索和實踐,到20xx年,回收廢鋼鐵129萬噸,創造經濟效益3.3億元。並且修建了規模宏大的防塵護坡,在上面修建了花壇、假山、魚池、涼亭和長廊,並種花植樹7萬多株。護坡的修建不僅擋住了渣塵,解決了環境污染的問題,而且還美化了環境。1988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把他列入《保護及改善環境卓越成果全球500佳名錄》,並頒發了“全球500佳”金質獎章

杏花嶺區位於太原的東北部,是太原的政治中心,山西省政府、省政協、省軍區、太原市委、市政府等省、市黨政軍機關均駐在該區。

萬柏林區有我國第一座重型機器廠——太原重型機器廠,建廠五十年多來,從第一台起重機,第一台挖掘機,第一台管軋機,第一座衞星發射塔架等300多項“中國第一”。創造出了象航天發射塔架成功托起““神舟”號載人飛船,三峽工程世界最大的1200t橋機等這樣數百項為國民經濟建設作出重要貢獻的標誌性產品。

晉源區地處太原市西南,西依龍山,東傍汾水,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北宋之前的太原城就建在這山清水秀之地。這裏建有紀念山西第一位諸侯王的祠廟——晉祠,內有十字型橋樑——魚沼飛樑,是我國現存古橋樑中的孤例。另外晉祠之地水源豐富,歷史上稱為“太原小江南”,此地所產大米歷史上一直作為“貢品”,進奉朝廷。北宋名臣範正淹來到晉祠也感歎的寫道:“滿目江南鄉,千家灌禾田”。

小店區是太原的南大門,這裏土地開闊,交通便利,是太原市整體佈局“南移西進”的主要擴張區域,目前已建有太原機場,正在修建的有太原新火車站、山西大醫院等大型民生工程,據説山西的政府部門也將遷到這裏。區域內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眾多,國家級太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太原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都坐落在小店區,小店區已成為全市乃至全省科工貿的重要發展基地。所以,目前該區的房價也是全市漲的最快的。

太原導遊詞 篇2

太原是山西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交通、信息中心,是一座具有2520xx年悠久歷史的中華古城,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資源而聞名天下。

這裏的精華旅遊點有:晉祠古典園林,其宋代的建築和塑像尤為珍貴;天龍山佛教石窟,其石雕像為中原地區罕見的佳作;龍山道教石窟,是中國僅有的元代道教石窟;雙塔永祚寺,其〖雙塔凌霄〗已居為太原的標誌;交城玄中寺 ,為佛教淨土宗的祖庭;交城西北的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黃土高原上保存完整的綠色寶庫;方山縣的北武當山,是集雄、險、奇、秀景色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榆次的城隍廟,是山西省年代最久的城隍廟之一;平遙古城,是中國僅存的三座完整城池之一;

平遙雙林寺,內有數千尊彩塑是中國罕有的五代原作;陽泉平定的娘子關,是唐平陽公主掛帥駐防的著名關隘;昔陽的大寨,曾在現代農村發展史上名重一時;汾陽的杏花村汾酒廠,是著名的汾酒之鄉;祁縣喬家堡民俗博物館,把昔日晉商的豪宅變為展示晉中民俗風情的勝地。

太原導遊詞 篇3

隨着時代的變遷,經濟的飛速發展,太原已經變成了一座繁華、熱鬧、富有現代氣息的大都市!美麗的街道上,寬闊的馬路,高聳林立的幢幢樓房。到處都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新十大建築扮靚我們的省城太原,山西大劇院、山西體育中心、太原煤炭中心、山西大醫院、山西科技館、太原美術館、山西博物館……放眼望去,一個個被賦予了使命和生命的建築拔地而起。太原國際機場新航站、太原鐵路客運南站,這些昔日的藍圖構想一步步變為了現實!

中博會召開之際,備受矚目的太原,十大建築整裝待命,這些代表着龍城現代新形象的建築羣向來自五湖四海的嘉賓盛情綻放,展示着古城太原迷人的魅力!每當夜幕降臨,華燈高照,十大建築籠罩在燈的海洋中,無比壯觀、無限美好!

夜晚走在繁華的大街上,路燈亮了起來,河水亮了起來,小橋亮了起來,人的心情也亮了起來。迎澤橋、漪汾橋、火炬橋、祥雲橋、勝利橋、南內環橋……映着汾河的美麗妖嬈。這些橋在霓虹燈的照耀下,變得更加美麗,更加動人。

假如,你站到高處去看我們這座美麗的城市,你就會發現在橋下行駛的汽車像奔流不息的銀河一樣在流淌,每一輛車燈串起來就像一條金色的巨龍在路中搖擺。你看那火炬橋,看上去就像一把在熊熊燃燒的火炬一樣!汾河兩岸風景如畫,百花盛開,遊人置身其中,如在花中走,如在畫中游!

啊!美麗的太原城,是我可愛的家鄉,一座座大橋,一條條街道,把太原裝飾的那麼秀美!請大家都來太原遊玩,我相信所有人都會喜歡太原城這美麗而繁華的都市!

太原導遊詞 篇4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山西省會、歷史名城——太原。這裏曾經是唐堯故地、戰國名城、北朝霸府、大唐“北京”、九邊重鎮、晉商故里。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為他留下了豐厚的文化積澱。作為文明薈萃之地,這裏有大唐的氣度,晉地的風流。燦爛的名勝古蹟讓這座城市魅力無限。

地理位置

太原位於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的北端,西、北、東三面環山,中、南部為河谷平原,全市整個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黃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過,把市區劈為兩半。東漢著作家應邵曰:“地在兩谷之間,故曰幷州”。所以太原簡稱“並”,唐代詩人杜甫也曾稱譽“焉得幷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太原現仍有幷州路,幷州飯店等。順便告訴大家,太原的街道極為規範,凡南北走向皆稱路,凡東西走向均叫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斷無迷失方向之憂。

建城始源

太原古稱晉陽,奠基於春秋末期。大約在公元前497年,晉國卿趙簡子的家臣董安於和尹擇在晉水之北築城,取名晉陽,其位置約在今天太原市晉源區。所以,20xx年太原迎來了她建城2500週年的輝煌慶典。隨後,趙氏家族以晉陽為據點積蓄勢力,奠定霸業,最後建立了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

“龍城”

太原也是龍興之地,建立北齊政權的高洋父子發跡於太原,稱太原為“別都”;隋場帝楊廣在即位前被封晉王,視太原為“發樣之地”;興唐的李淵父子也是從太原開基立業的,唐高祖李淵曾長期任隋朝的山西河東撫尉使、太原留守等職,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時期也是在太原度過,被人稱為“太原公子”,李淵建立唐朝,稱太原為“北都”,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盛讚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今天旅居海外的華人,都以唐人後裔為榮,甚至把大片華人聚集地命名為“唐人街”,追本溯源,唐文化的發祥地就在我們山西太原;五代時,太原先是後唐的“西京”,隨後相繼為後晉、後漢、北漢的“國都”。太原可以説是藏龍卧虎之地,故又有“龍城”之稱。

這些一個個所謂的“真龍天子”之所以能從太原起家奪取天下,實際上因為太原三面環山,易守難攻,並且是華夏民族與草原民族交往和衝突的中心地帶。歷史上這裏就有“亂世出英才”、“幷州自古多英豪”等説法。

一市三縣六區

太原轄一市三縣六區,人口約350萬,約佔全省人口的10%。

古交市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北部,是全國最大的土焦煤生產基地,也是呂梁山東麓的交通樞紐和商品集散地。

婁煩縣最早為西周初年的樓煩國國都所在地,秦朝在此設婁煩郡,唐初在此處設牧馬監,為唐北邊疆軍馬主要來源地,時有“樓煩駿馬甲天下”之謂。婁煩可謂歷史悠久,名聲在外。但是很可惜文革時工作人員缺乏相關歷史知識和地名標準化意識,在上報文件中誤將當地羣眾所寫錯別字“婁煩”作為標準地名,以致被國家正式命名。“樓”和“婁”雖半字之差,但對於其縣域歷史品牌的延續和文化資源的利用都將是無形的損失。

陽曲縣地處忻州與晉中盆地之脊樑地帶。境北系山系橫亙東西,雲中山系縱貫南北,因為並北屏障,號稱太原之北大門,為兵農必爭之地。

清徐縣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中國古典文學大師羅貫中先生的故鄉,也是全國四大葡萄名產地之一和山西老陳醋的正宗發源地,素有“葡萄之鄉”和“中國醋都”之稱。

迎澤區是太原的文化中心、商業中心。區域內集中了新華社山西分社、山西日報社、山西電視台、山西電台等多家新聞單位;也有省晉劇院、省京劇院、省話劇院等省城主要文藝團體,省圖書館、山西圖書大廈、太原工人文化宮、市少年宮、太原影都等文化娛樂場所;也是太原最大的商業步行街所在地,聚集了華宇購物中心、貴都世紀廣場、御花園時代廣場、天美名店等大批新興大型商業企業。

尖草坪區位於太原市的最北端,該區有太原鋼鐵有限公司(簡稱太鋼)是中國最大的特殊鋼生產基地。主要產品有不鏽鋼、汽車用鋼、船板鋼、火車輪軸鋼、高壓鍋爐管用鋼等。太鋼產品應用於秦山核電站和三峽大壩建設、“和諧號”高速列車及“神舟”五號、六號和七號飛船製造等重點工程,新型材料用於“嫦娥一號”探月工程。中國人民銀行正式發行20xx年版第五套人民幣,其中的1角硬幣全部選用太鋼生產的不鏽鋼鑄造。

在這裏還有個現實版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太原鋼鐵公司1934年建廠,解放後收歸國有,渣場是鋼鐵生產企業天天倒廢渣的地方。50年的不斷沉積,廢渣越堆越多,越堆越高。到1983年,太鋼渣場已經形成一座佔地數平方公里的“大渣山”。這座渣山相當於5個天安門廣場大,最高處有7層樓那麼高。每當倒渣時,灰塵滾滾、烈焰升騰,不僅威脅着企業的發展和員工的正常生活,也成為省城太原的一大環境污染源。

1983年,太鋼退休職工李雙良帶領他的治渣隊伍開始了浩浩蕩蕩的治渣工程,他們進行了挖排廢渣、廢鋼回收、廢物利用等一系列的艱辛探索和實踐,到20xx年,回收廢鋼鐵129萬噸,創造經濟效益3。3億元。並且修建了規模宏大的防塵護坡,在上面修建了花壇、假山、魚池、涼亭和長廊,並種花植樹7萬多株。護坡的修建不僅擋住了渣塵,解決了環境污染的問題,而且還美化了環境。1988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把他列入《保護及改善環境卓越成果全球500佳名錄》,並頒發了“全球500佳”金質獎章。

杏花嶺區位於太原的東北部,是太原的政治中心,山西省政府、省政協、省軍區、太原市委、市政府等省、市黨政軍機關均駐在該區。

萬柏林區有我國第一座重型機器廠——太原重型機器廠,建廠五十年多來,從第一台起重機,第一台挖掘機,第一台管軋機,第一座衞星發射塔架等300多項“中國第一”。創造出了象航天發射塔架成功托起““神舟”號載人飛船,三峽工程世界最大的1200t橋機等這樣數百項為國民經濟建設作出重要貢獻的標誌性產品。

晉源區地處太原市西南,西依龍山,東傍汾水,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北宋之前的太原城就建在這山清水秀之地。這裏建有紀念山西第一位諸侯王的祠廟——晉祠,內有十字型橋樑——魚沼飛樑,是我國現存古橋樑中的孤例。另外晉祠之地水源豐富,歷史上稱為“太原小江南”,此地所產大米歷史上一直作為“貢品”,進奉朝廷。北宋名臣範正淹來到晉祠也感歎的寫道:“滿目江南鄉,千家灌禾田”。

小店區是太原的南大門,這裏土地開闊,交通便利,是太原市整體佈局“南移西進”的主要擴張區域,目前已建有太原機場,正在修建的有太原新火車站、山西大醫院等大型民生工程,據説山西的政府部門也將遷到這裏。區域內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眾多,國家級太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太原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都坐落在小店區,小店區已成為全市乃至全省科工貿的重要發展基地。所以,目前該區的房價也是全市漲的最快的。

太原導遊詞 篇5

各位遊客:大家好!非常歡迎你們來到太原。我是你們的導遊小萌,下面為大家介紹太原。

太原作為山西省省會,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樞紐。太原市位於山西中部,轄3縣1市6區,總面積約7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區168平方公里;總人口約280萬,其中市區人口160多萬。太原東、西、北三面環山,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過,把市區劈為兩半。而5座風格迥異的大橋又將東西兩岸緊緊連在一起。市內高樓商廈比肩聳立,綠地公園散落有致,草坪樹帶隨街延伸,盡顯壯觀的現代都市氣派。順便告訴大家,太原的街道極為規範,凡南北走向皆稱路,如建設路、五一路、幷州路、解放路、平陽路、新建路、桃園路、濱河路;凡東西走向均叫街,如迎澤大街、府東府西街、雙塔東西街、勝利街、西礦街、學府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斷無迷失方向之憂。城週四郊,綠野平疇河渠交錯,地肥水美物產豐饒。清徐葡萄、晉祠大米、老陳醋都是四海享譽的名產。晉祠、天龍山、崛圍咽山等景觀雄奇壯麗,各具風采。因此,古來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曆史的古城。傳説太原這塊地方屬於堯帝的子孫所受封的唐國,所以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於唐,便稱唐叔虞。到唐叔虞的兒子這一代,改國號為晉。但當時晉國的中心在今天的晉南冀城一帶,直到公元前6世紀初晉國的勢力才擴展到太原一帶。太原古稱晉陽,奠基於春秋末期。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初,晉國卿趙簡子的家臣董安於和尹擇在晉水之北築城,取名晉陽,其位置約當今天太原市晉源鎮的古城營村。趙氏家族以晉陽為據點積蓄勢力,奠定霸業。

公元前453年,掌握晉國大權的智伯聯合韓、魏攻打趙襄子。趙憑藉晉陽高城深池固守,使智氏難以得手。智伯急中生智,發現晉水從龍山那邊流來繞城而過,便想出水攻之計,遂掘渠引晉水欲灌晉陽,這便是晉桐智伯渠的來歷。趙襄子用脣亡齒寒的道理説服韓、魏,裏應外合,共滅智氏,瓜分其地。至此,晉國之地悉為趙、韓、魏三卿所佔,史稱“三家分晉”,因有“三晉”之説。到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趙、韓、魏三者的諸侯國地位,成為戰國七雄中的三強,而趙國的都城就是晉陽。晉陽作為趙國首都歷17年,公元前386年趙遷都河北邯鄲。但趙氏在晉陽的基業已逾百年。

戰國後期,秦國屢敗趙國,隨之在晉陽一帶置太原郡,治所設在晉陽。需要説明的是,太原本義為廣闊的平原,戰國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帶,秦置太原郡之後,太原作為行政名稱固定下來。從此,太原即指古之晉陽,晉陽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漢朝太原為北方重鎮,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在晉陽置幷州刺使部,統領太原、上黨等六郡。從此太原又稱幷州。幷州之名可能源於太原位於東西兩道山脈之間,兩山平行謂之並。

西晉末年,幷州刺使劉琨為了防禦匈奴的侵襲,擴築晉陽城,使之成為城牆高13米,周長14公里的大城市。東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大亂,太原先後被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交替攻佔。直到公元396年,北魏40萬大軍攻人晉陽,復置太原郡,古城才得到較長時間的休養生息,並且成為北魏南下河南、東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權臣高歡於532年在太原設大丞相府,並營造了規模宏大的晉陽宮,太原被稱為“別都”。高歡之子高洋取代北魏建北齊後,雖定都於郵城(河北臨漳),但對其發跡之地太原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在27年間建起大明宮,興修12院,其輝煌壯麗程度遠遠超過首都郵城。高洋還在太原西山鑿佛龕、雕佛像、建佛寺,在晉水源頭修魚沼飛樑。太原面貌為之一新。

太原的黃金時代是隋唐兩朝。隋場帝楊廣在即位前被封晉王,視太原為“發樣之地”,稱帝后在太原大興土木。先在北齊晉陽宮外築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後又在新城西邊築起高13米、周4公里的倉城,接着又建造了第二座晉陽宮。在此同時,隋場帝還徵調數十萬民工開山築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師長安和寧武管涔山避暑行轅汾陽宮的兩條馳道,太原的交通更加方便。

隋朝短暫,很快被唐朝取代。而興唐的李淵父子便是從太原開基立業的。唐高祖李淵曾長期任隋朝的山西河東撫尉使、太原留守等職。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時期也是在太原度過,被人稱為“太原公子”。在隋末天下大亂之際,李淵父子於公元617年誓師晉陽,當年11月便攻人長安,建立唐王朝。太原這段特殊歷史使它擁有僅次於長安的重要地位。先被定為“北都”,後又改名“北京”,最後又恢復為“北都”。太原城也隨之大大擴展。據新舊《唐書》記載,唐代晉陽已經成為橫跨汾河兩岸、由三座城池聯接組成的大都市。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稱府城或州城,高13米,周長21公里,內裏包括宮城、大明城、新城、倉城四座小城,把北齊和隋代的宮殿全部囊括進來。東城在汾河東岸,為貞觀名臣李副主持修築。因東城內井水苦澀,難以飲用,又修築了引水工程“晉渠”,將晉水從西城外架槽引入東城。東西兩城之間,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聯諜”的中城,把東西兩城連為一體,故又稱“連城”,是則天武后時幷州長史崔神慶主持興建。晉陽三城,雖各有城池,又渾然一體,共有城門24道,進退攻守彼此呼應,互為依託,風格獨特。

唐末五代天下由治而亂,名城晉陽也幾易其主。先是後唐的“西京”,隨後繼為後晉、後漢、北漢的“國都”,這裏的動靜治亂直接影響到北國與中原。從北齊高洋父子,隋朝楊廣,唐朝李淵父子,到五代三主(後唐李存勖、後晉石敬塘、後漢劉知遠)及北漢的劉祟,這一個個所謂“真龍天子”都是從太原起家奪取天下。太原可以説是藏“龍”卧“虎”之地,故又有“龍城”之稱。

晉陽城易守難攻。宋王朝建立已數十年,但晉陽仍在北漢劉氏手中,直到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第二代天子宋太宗趙光義“御駕親征”,圍城攻打近半年,北漢主劉繼元出城投降,宋朝才算攻取晉陽。宋太宗一則仇視晉陽軍民的頑強抵抗,二則懼怕別人再踞晉陽成“龍”,便下令焚燬晉陽城,並引汾水、晉水淹灌廢墟,進而使歷時1400多年的晉陽古城毀於水火。流離失所的城中百姓紛紛外遷,其中不少人移居汾河東岸的唐明鎮。

太原畢竟是北方戰略要地,毀掉舊城之後必須再建新城。公元982年,焚灌晉陽後不到三年,宋朝大將潘美便奉旨擴展唐明鎮,築起周圍10多裏的土城,這便是現在太原城區雛型,太原由此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宋朝統治者避諱“晉陽”、“太原”舊名,便在這座擴大後的土城設置了陽曲縣,從此太原又有“陽曲”之稱。需要説明的是,趙光義為斬斷“龍脈”,杜絕太原再出真龍天子與其爭奪江山,就把太原的街道大都設計成“丁”字形,取“釘”之諧音,以釘死龍脈。如今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新建的太原發展很快,到宋代中期,太原又成為一座商貿發達、風光秀麗的北方名城,被譽為“錦繡太原城”。

太原作為北方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重鎮,歷史上名家輩出。春秋時代有著名建築家董安於,行俠好義的豫讓;魏晉時期有史學家王沈、王助,文學家孫綽;唐代有著名詩人王之渙、王翰、王昌齡、白居易;宋代有書畫家米芾;金代名詩人李汾,元代戲曲家喬吉,明代文學家羅貫中,清代著名學者傅青主、閻若琚等,均對中華文化的繁榮作出了貢獻。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太原積澱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保存至今的如晉祠古建築羣,天龍山及龍山石窟雕像,祟善寺、雙塔寺、淨因寺、多福寺、文廟、純陽宮等,均具有很高的欣賞和研究價值,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個理想的旅遊場景,讓我們逐一加以品味。

太原導遊詞 篇6

各位遊客:

大家好!非常歡迎你們來到太原。我是你們的導遊小萌,下面為大家介紹太原。

太原作為山西省省會,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樞紐。太原市位於山西中部,轄3縣1市6區,總面積約7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區168平方公里;總人口約280萬,其中市區人口160多萬。太原東、西、北三面環山,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過,把市區劈為兩半。而5座風格迥異的大橋又將東西兩岸緊緊連在一起。市內高樓商廈比肩聳立,綠地公園散落有致,草坪樹帶隨街延伸,盡顯壯觀的現代都市氣派。順便告訴大家,太原的街道極為規範,凡南北走向皆稱路,如建設路、五一路、幷州路、解放路、平陽路、新建路、桃園路、濱河路;凡東西走向均叫街,如迎澤大街、府東府西街、雙塔東西街、勝利街、西礦街、學府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斷無迷失方向之憂。城週四郊,綠野平疇河渠交錯,地肥水美物產豐饒。清徐葡萄、晉祠大米、老陳醋都是四海享譽的名產。晉祠、天龍山、崛圍咽山等景觀雄奇壯麗,各具風采。因此,古來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曆史的古城。傳説太原這塊地方屬於堯帝的子孫所受封的唐國,所以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於唐,便稱唐叔虞。到唐叔虞的兒子這一代,改國號為晉。但當時晉國的中心在今天的晉南冀城一帶,直到公元前6世紀初晉國的勢力才擴展到太原一帶。太原古稱晉陽,奠基於春秋末期。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初,晉國卿趙簡子的家臣董安於和尹擇在晉水之北築城,取名晉陽,其位置約當今天太原市晉源鎮的古城營村。趙氏家族以晉陽為據點積蓄勢力,奠定霸業。

公元前453年,掌握晉國大權的智伯聯合韓、魏攻打趙襄子。趙憑藉晉陽高城深池固守,使智氏難以得手。智伯急中生智,發現晉水從龍山那邊流來繞城而過,便想出水攻之計,遂掘渠引晉水欲灌晉陽,這便是晉桐智伯渠的來歷。趙襄子用脣亡齒寒的道理説服韓、魏,裏應外合,共滅智氏,瓜分其地。至此,晉國之地悉為趙、韓、魏三卿所佔,史稱“三家分晉”,因有“三晉”之説。到公元前420xx年,周天子正式承認趙、韓、魏三者的諸侯國地位,成為戰國七雄中的三強,而趙國的都城就是晉陽。晉陽作為趙國首都歷20xx年,公元前386年趙遷都河北邯鄲。但趙氏在晉陽的基業已逾百年。

戰國後期,秦國屢敗趙國,隨之在晉陽一帶置太原郡,治所設在晉陽。需要説明的是,太原本義為廣闊的平原,戰國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帶,秦置太原郡之後,太原作為行政名稱固定下來。從此,太原即指古之晉陽,晉陽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漢朝太原為北方重鎮,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20xx年)在晉陽置幷州刺使部,統領太原、上黨等六郡。從此太原又稱幷州。幷州之名可能源於太原位於東西兩道山脈之間,兩山平行謂之並。

西晉末年,幷州刺使劉琨為了防禦匈奴的侵襲,擴築晉陽城,使之成為城牆高13米,周長14公里的大城市。東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大亂,太原先後被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交替攻佔。直到公元396年,北魏40萬大軍攻人晉陽,復置太原郡,古城才得到較長時間的休養生息,並且成為北魏南下河南、東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權臣高歡於532年在太原設大丞相府,並營造了規模宏大的晉陽宮,太原被稱為“別都”。高歡之子高洋取代北魏建北齊後,雖定都於郵城(河北臨漳),但對其發跡之地太原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在20xx年間建起大明宮,興修12院,其輝煌壯麗程度遠遠超過首都郵城。高洋還在太原西山鑿佛龕、雕佛像、建佛寺,在晉水源頭修魚沼飛樑。太原面貌為之一新。

太原的黃金時代是隋唐兩朝。隋場帝楊廣在即位前被封晉王,視太原為“發樣之地”,稱帝后在太原大興土木。先在北齊晉陽宮外築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後又在新城西邊築起高13米、周4公里的倉城,接着又建造了第二座晉陽宮。在此同時,隋場帝還徵調數十萬民工開山築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師長安和寧武管涔山避暑行轅汾陽宮的兩條馳道,太原的交通更加方便。

隋朝短暫,很快被唐朝取代。而興唐的李淵父子便是從太原開基立業的。唐高祖李淵曾長期任隋朝的山西河東撫尉使、太原留守等職。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時期也是在太原度過,被人稱為“太原公子”。在隋末天下大亂之際,李淵父子於公元620xx年誓師晉陽,當年11月便攻人長安,建立唐王朝。太原這段特殊歷史使它擁有僅次於長安的重要地位。先被定為“北都”,後又改名“北京”,最後又恢復為“北都”。太原城也隨之大大擴展。據新舊《唐書》記載,唐代晉陽已經成為橫跨汾河兩岸、由三座城池聯接組成的大都市。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稱府城或州城,高13米,周長21公里,內裏包括宮城、大明城、新城、倉城四座小城,把北齊和隋代的宮殿全部囊括進來。東城在汾河東岸,為貞觀名臣李副主持修築。因東城內井水苦澀,難以飲用,又修築了引水工程“晉渠”,將晉水從西城外架槽引入東城。東西兩城之間,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聯諜”的中城,把東西兩城連為一體,故又稱“連城”,是則天武后時幷州長史崔神慶主持興建。晉陽三城,雖各有城池,又渾然一體,共有城門24道,進退攻守彼此呼應,互為依託,風格獨特。

唐末五代天下由治而亂,名城晉陽也幾易其主。先是後唐的“西京”,隨後繼為後晉、後漢、北漢的“國都”,這裏的動靜治亂直接影響到北國與中原。從北齊高洋父子,隋朝楊廣,唐朝李淵父子,到五代三主(後唐李存勖、後晉石敬塘、後漢劉知遠)及北漢的劉祟,這一個個所謂“真龍天子”都是從太原起家奪取天下。太原可以説是藏“龍”卧“虎”之地,故又有“龍城”之稱。

晉陽城易守難攻。宋王朝建立已數十年,但晉陽仍在北漢劉氏手中,直到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第二代天子宋太宗趙光義“御駕親征”,圍城攻打近半年,北漢主劉繼元出城投降,宋朝才算攻取晉陽。宋太宗一則仇視晉陽軍民的頑強抵抗,二則懼怕別人再踞晉陽成“龍”,便下令焚燬晉陽城,並引汾水、晉水淹灌廢墟,進而使歷時1400多年的晉陽古城毀於水火。流離失所的城中百姓紛紛外遷,其中不少人移居汾河東岸的唐明鎮。

太原畢竟是北方戰略要地,毀掉舊城之後必須再建新城。公元982年,焚灌晉陽後不到三年,宋朝大將潘美便奉旨擴展唐明鎮,築起周圍10多裏的土城,這便是現在太原城區雛型,太原由此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宋朝統治者避諱“晉陽”、“太原”舊名,便在這座擴大後的土城設置了陽曲縣,從此太原又有“陽曲”之稱。需要説明的是,趙光義為斬斷“龍脈”,杜絕太原再出真龍天子與其爭奪江山,就把太原的街道大都設計成“丁”字形,取“釘”之諧音,以釘死龍脈。如今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新建的太原發展很快,到宋代中期,太原又成為一座商貿發達、風光秀麗的北方名城,被譽為“錦繡太原城”。

宋朝後期及金元兩代,北方又是亂世,太原城又遭戰火之劫。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漳的北伐軍進入太原時,這裏已是一座人煙罕見的空城了。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漳封他的三兒子朱為晉王,坐鎮全國九邊重鎮之首的太原,經略北邊防務。朱命永平侯謝成擴建城池,謝成在宋城基礎上向東南北三面擴展,建成周12公里、高12米的磚城,城上建4座角樓、8座門樓、92座敵樓。至今太原許多地名仍沿用當時城門名,如大南門、小東門、大北門、旱西門等。 清代以太原為山西省會。民國時期始設太原市(1920xx年)。到1949年解放前夕,太原城區面積為30平方公里,人口20餘萬。解放後近半個世紀,太原得到了長足發展,成為擁有160萬市民的大都市,而且是全國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中發揮着越來越大的作用。

太原作為北方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重鎮,歷史上名家輩出。春秋時代有著名建築家董安於,行俠好義的豫讓;魏晉時期有史學家王沈、王助,文學家孫綽;唐代有著名詩人王之渙、王翰、王昌齡、白居易;宋代有書畫家米芾;金代名詩人李汾,元代戲曲家喬吉,明代文學家羅貫中,清代著名學者傅青主、閻若琚等,均對中華文化的繁榮作出了貢獻。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太原積澱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保存至今的如晉祠古建築羣,天龍山及龍山石窟雕像,祟善寺、雙塔寺、淨因寺、多福寺、文廟、純陽宮等,均具有很高的欣賞和研究價值,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個理想的旅遊場景,讓我們逐一加以品味。

太原導遊詞 篇7

太原市屬温帶季風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晝夜温差較大,無霜期較長,日照充足。年平均降雨量456毫米,年平均氣温9.5℃,一月份最冷,平均氣温-6.8℃;七月份最熱,平均氣温23.5℃。全年日照時數2808小時。

太原市地處大陸內部,距東部海岸線較遠,其西北部為廣闊的歐亞大陸腹地。在全國氣候區劃中,屬於暖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類型,氣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地理環境三個因素的綜合影響。太原地區所處的北半球中緯度地理位置和山西高原的地理環境,使之能夠接受較強的太陽輻射,光能熱量比較豐富,在農業光能利用劃分上屬於高照率範疇;同時,受西風環流的控制及較高的太陽輻射的影響,又使其氣候乾燥,降雨偏少,晝夜温差大,是典型的的大陸性氣候。

太,古通“大”,如太宰亦作“大宰”,太子亦作“大子”;大、太也有差異,太者大加一點,猶言比大還大,表示大之不盡,或謂很大、極大。

原,指寬廣平坦的地形,若平原、高原、草原、沙原、苔原者然。中國最早詮釋詞義的專著《爾雅》説:“廣平曰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寫道:“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皆“原”之妙用。

太原,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悠久歷史的中華古城。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資源而聞名天下。太原文化淵源淳厚,與全國任何一個歷史古城相比,包括著名的古都北京、西安、杭州、開封、洛陽在內,都毫不遜色。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盛讚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鎮,非賢莫居”。歷史文化是古城太原最大的一筆精神財富。太原曾經是唐堯故地、戰國名城、太原故國、北朝霸府、天王北都、中原北門、九邊重鎮、晉商故里……“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幷州是故鄉”。只要來過太原的人,都會深深地陶醉在它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之中。

太原導遊詞 篇8

歡迎大家來太原旅遊!在遊覽太原的景點名勝之前,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今天的太原和歷史上的太 原。

太原作為山西省省會,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樞紐。太原市位於山西中部,轄3縣1市6區,總面積約7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區168 平方公里;總人口約280萬,其中市區人口160多萬。太原東、西、北三面環山,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過,把市區劈為兩半。而5座風格迥異的大橋又將東西兩岸緊緊連在一起。市內高樓商廈比肩聳立,綠地公園散落有致,草坪樹帶隨街延伸,盡顯壯觀的現代都市氣派。順便告訴大家,太原的街道極為規範,凡南北走向皆稱路,如建設路、五一路、幷州路、解放路、平陽路、新建路、桃園路、濱河路;凡東西走向均叫街,如迎澤大街、府東府西街、雙塔東西街、勝利街、西礦街、學府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斷無迷失方向之憂。城週四郊,綠野平疇河渠交錯,地肥水美物產豐饒。清徐葡萄、晉祠大米、老陳醋都是四海享譽的名產。晉祠、天龍山、崛圍咽山等景觀雄奇壯麗,各具風采。因此,古來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曆史的古城。傳説太原這塊地方屬於堯帝的子孫所受封的唐國,所以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於唐,便稱唐叔虞。到唐叔虞的兒子這一代,改國號為晉。但當時晉國的中心在今天的晉南冀城一帶,直到公元前6世紀初晉國的勢力才擴展到太原一帶。太原古稱晉陽,奠基於春秋末期。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初,晉國卿趙簡子的家臣董安於和尹擇在晉水之北築城,取名晉陽,其位置約當今天太原市晉源鎮的古城營村。趙氏家族以晉陽為據點積蓄勢力,奠定霸業。

公元前453年,掌握晉國大權的智伯聯合韓、魏攻打趙襄子。趙憑藉晉陽高城深池固守,使智氏難以得手。智伯急中生智,發現晉水從龍山那邊流來繞城而過,便想出水攻之計,遂掘渠引晉水欲灌晉陽,這便是晉桐智伯渠的來歷。趙襄子用脣亡齒寒的道理説服韓、魏,裏應外合,共滅智氏,瓜分其地。至此,晉國之地悉為趙、韓、魏三卿所佔,史稱“三家分晉”,因有“三晉”之説。到公元前420xx年,周天子正式承認趙、韓、魏三者的諸侯國地位,成為戰國七雄中的三強,而趙國的都城就是晉陽。晉陽作為趙國首都歷20xx年,公元前386年趙遷都河北邯鄲。但趙氏在晉陽的基業已逾百年。

戰國後期,秦國屢敗趙國,隨之在晉陽一帶置太原郡,治所設在晉陽。需要説明的是,太原本義為廣闊的平原,戰國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帶,秦置太原郡之後,太原作為行政名稱固定下來。從此,太原即指古之晉陽,晉陽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漢朝太原為北方重鎮,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20xx年)在晉陽置幷州刺使部,統領太原、上黨等六郡。從此太原又稱幷州。幷州之名可能源於太原位於東西兩道山脈之間,兩山平行謂之並。

西晉末年,幷州刺使劉琨為了防禦匈奴的侵襲,擴築晉陽城,使之成為城牆高13米,周長14公里的大城市。東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大亂,太原先後被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交替攻佔。直到公元396年,北魏40萬大軍攻人晉陽,復置太原郡,古城才得到較長時間的休養生息,並且成為北魏南下河南、東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權臣高歡於532年在太原設大丞相府,並營造了規模宏大的晉陽宮,太原被稱為“別都”。高歡之子高洋取代北魏建北齊後,雖定都於郵城(河北臨漳),但對其發跡之地太原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在20xx年間建起大明宮,興修12院,其輝煌壯麗程度遠遠超過首都郵城。高洋還在太原西山鑿佛龕、雕佛像、建佛寺,在晉水源頭修魚沼飛樑。太原面貌為之一新。

太原的黃金時代是隋唐兩朝。隋場帝楊廣在即位前被封晉王,視太原為“發樣之地”,稱帝后在太原大興土木。先在北齊晉陽宮外築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後又在新城西邊築起高13米、周4公里的倉城,接着又建造了第二座晉陽宮。在此同時,隋場帝還徵調數十萬民工開山築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師長安和寧武管涔山避暑行轅汾陽宮的兩條馳道,太原的交通更加方便。

隋朝短暫,很快被唐朝取代。而興唐的李淵父子便是從太原開基立業的。唐高祖李淵曾長期任隋朝的山西河東撫尉使、太原留守等職。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時期也是在太原度過,被人稱為“太原公子”。在隋末天下大亂之際,李淵父子於公元620xx年誓師晉陽,當年11月便攻人長安,建立唐王朝。太原這段特殊歷史使它擁有僅次於長安的重要地位。先被定為“北都”,後又改名“北京”,最後又恢復為“北都”。太原城也隨之大大擴展。據新舊《唐書》記載,唐代晉陽已經成為橫跨汾河兩岸、由三座城池聯接組成的大都市。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稱府城或州城,高13米,周長 21公里,內裏包括宮城、大明城、新城、倉城四座小城,把北齊和隋代的宮殿全部囊括進來。東城在汾河東岸,為貞觀名臣李副主持修築。因東城內井水苦澀,難以飲用,又修築了引水工程“晉渠”,將晉水從西城外架槽引入東城。東西兩城之間,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聯諜”的中城,把東西兩城連為一體,故又稱“連城 ”,是則天武后時幷州長史崔神慶主持興建。晉陽三城,雖各有城池,又渾然一體,共有城門24道,進退攻守彼此呼應,互為依託,風格獨特。 唐末五代天下由治而亂,名城晉陽也幾易其主。先是後唐的“西京”,隨後繼為後晉、後漢、北漢的“國都”,這裏的動靜治亂直接影響到北國與中原。從北齊高洋父子,隋朝楊廣,唐朝李淵父子,到五代三主(後唐李存勖、後晉石敬塘、後漢劉知遠)及北漢的劉祟,這一個個所謂“真龍天子”都是從太原起家奪取天下。太原可以説是藏“龍”卧“虎”之地,故又有“龍城”之稱。

晉陽城易守難攻。宋王朝建立已數十年,但晉陽仍在北漢劉氏手中,直到太平興國四年(公元 979年)第二代天子宋太宗趙光義“御駕親征”,圍城攻打近半年,北漢主劉繼元出城投降,宋朝才算攻取晉陽。宋太宗一則仇視晉陽軍民的頑強抵抗,二則懼怕別人再踞晉陽成“龍”,便下令焚燬晉陽城,並引汾水、晉水淹灌廢墟,進而使歷時1400多年的晉陽古城毀於水火。流離失所的城中百姓紛紛外遷,其中不少人移居汾河東岸的唐明鎮。

太原畢竟是北方戰略要地,毀掉舊城之後必須再建新城。公元982年,焚灌晉陽後不到三年,宋朝大將潘美便奉旨擴展唐明鎮,築起周圍10多裏的土城,這便是現在太原城區雛型,太原由此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宋朝統治者避諱“晉陽”、“太原”舊名,便在這座擴大後的土城設置了陽曲縣,從此太原又有“陽曲”之稱。需要説明的是,趙光義為斬斷“龍脈”,杜絕太原再出真龍天子與其爭奪江山,就把太原的街道大都設計成“丁”字形,取“釘”之諧音,以釘死龍脈。如今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新建的太原發展很快,到宋代中期,太原又成為一座商貿發達、風光秀麗的北方名城,被譽為“錦繡太原城”。

宋朝後期及金元兩代,北方又是亂世,太原城又遭戰火之劫。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漳的北伐軍進入太原時,這裏已是一座人煙罕見的空城了。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漳封他的三兒子朱棡為晉王,坐鎮全國九邊重鎮之首的太原,經略北邊防務。朱棡命永平侯謝成擴建城池,謝成在宋城基礎上向東南北三面擴展,建成周12公里、高12米的磚城,城上建4座角樓、8座門樓、92座敵樓。至今太原許多地名仍沿用當時城門名,如大南門、小東門、大北門、旱西門等。 清代以太原為山西省會。民國時期始設太原市(1920xx年)。到1949年解放前夕,太原城區面積為 30平方公里,人口20餘萬。解放後近半個世紀,太原得到了長足發展,成為擁有160萬市民的大都市,而且是全國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中發揮着越來越大的作用。

太原作為北方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重鎮,歷史上名家輩出。春秋時代有著名建築家董安於,行俠好義的豫讓;魏晉時期有史學家王沈、王助,文學家孫綽;唐代有著名詩人王之渙、王翰、王昌齡、白居易;宋代有書畫家米芾;金代名詩人李汾,元代戲曲家喬吉,明代文學家羅貫中,清代著名學者傅青主、閻若琚等,均對中華文化的繁榮作出了貢獻。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太原積澱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保存至今的如晉祠古建築羣,天龍山及龍山石窟雕像,祟善寺、雙塔寺、淨因寺、多福寺、文廟、純陽宮等,均具有很高的欣賞和研究價值,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個理想的旅遊場景。

太原導遊詞 篇9

汾河公園是位於太原市中心的大型城市生態景觀公園,是具有中國北方園林風格和太原汾河地域文化的山水園,全長6公里,寬500米,佔地300公頃,形成了130萬平方米水面和130萬平方米綠地,是太原市目前最大、最集中的公共綠地遊樂場所。同時也是太原城區汾河段蓄水美化工程,人工複式河槽由中隔牆分成東西兩渠,東側清水渠,寬220米,由四道橡膠壩分為八級蓄水湖面;西側渾水渠寬80米,排泄上游洪水和水庫灌溉輸水。東西兩岸各佈置一條箱形排污暗涵,接納城市排污管道和邊山支溝來水,送至下游污水處理廠進行淨化處理。

在公園兩岸帶狀綠化平台上分佈着4個主題廣場、6個自然景區和7個觀光景點。沿汾河西岸“晉汾古韻”廣場上,治汾始祖台駘雕像栩栩如生,可追尋汾水的淵源;“梨園餘音”廣場上,戲劇臉譜古意盎然,展現了博大精深的三晉戲曲文化;“五環生輝”廣場健身體育活動設施完備,活力四溢,充滿動感。沿汾河東岸,可領略古晉陽八景之一“汾河晚渡”的綺麗動人景色;“雁丘景點”依汾河古老傳説而建,元好問的千古詩句為此平添幾分婉約;巧妙地利用了橡膠壩運行設施形成的“沙灘碧水”、“游泳池”、“釣魚池”和“畫舫”,充滿現代體育健身特色,還有親臨水面的“日台”、“七亭”、“渡口”及“樂壇”等景點。在湖面上盪漾的遊船及在主園路通行的觀光車穿梭自如,可引遊人遊遍各個景區。凡有台階的廣場均專門設計了無障礙通道,歐式風格的商品售賣點平均分佈,遊覽其間更覺方便輕鬆。

汾河公園湖面之上點綴有彩色橡膠壩、大型音樂噴泉、鳥島、綠洲,現代與自然的交融,人與水的親和,展現出一幅波光瀲灩,水天一色的畫面。夜幕降臨,遍佈各景區的30種風格各異的4000餘盞燈飾與濱河東西路四條光帶交相輝映,設計精巧的廣場地燈為公園再現了色彩斑斕的立體美景。整個公園動靜結合,過去、現在、未來有機融會,流連其中,可享受省城最大自然生態的情景,同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對話,靜靜品味汾河公園深厚的文化底藴和純淨的生態美景。

太原汾河公園的建設,提升了城市形象,也讓人們直接感受到城市生態的變化。上一個星期天,來到了位於太原汾河兩岸的汾河公園。

汾河公園縱貫市區南北6公里,寬500米,佔地300萬平方米。4個廣場,11個景點,178萬平方米的水面和130萬平方米的綠地,構成了公園特有的美;橫跨汾河的5座大橋和濱河兩路上的車流,又可使人盡享一種流動美。凝固美與流動美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風景畫。

創造“人、城市、生態、文化”的多元共生空間是公園的理念。白天,漫步公園,放眼四望:青青的草坪,使人真想上去打幾個滾;清澈碧綠的水面,微風輕拂,泛起一圈圈漣漪,拖起無數光帶,恰似一條條素絹在水面飄動……分佈在東西兩岸的“柳溪春曉”、“千禧龍騰”、“汾河晚渡”等景區,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創造了人與生態融合的意境。

鶯歌燕舞、水天一色的景觀是美麗的、祥和的、也是旖旎和諧的:綠蔭滿目、鳥飛魚躍的景觀是人類共同思念的、嚮往的、也是夢寐已久的`。在汾河景區的林蔭小路上,當您看見仙鶴翩翩起舞在湖中,野鴨雙雙戲水於水面,我相信,您的目光是欣喜而濕潤的,您的呼喚是感激而虔誠的

汾河景區建成後,太原市建設管理委員會、太原市汾河景區管理委員會特別邀請並大力支持胡少榮先生對汾河景區的鳥類生存、繁衍情況進行研究,他在20__年3月初至9月底短短7個月的時間內,就在汾河景區的拍攝到48種鳥,其中有瀕臨絕跡的紫背葦。建國初期在汾河太原城區段從來沒有發現過的灰頭麥雞、黃斑葦(ChineseLittle Bittern)、花鳧、高蹺鴴、紫鷺、白骨頂等珍稀鳥類。

婉轉的鳥鳴朝朝暮暮、起落的翅膀春去秋來,它們在傳遞着一個信息:文明是自然的延伸。人的家園,就應該是充滿綠色、充滿生命、充滿愛心的空間!

夜晚,走進公園,彷彿徜徉在銀河裏,那盞盞燈,倒映在河裏,五光十色的河面,波光閃爍。那被鎂鈉燈勾勒出其輪廓的大橋,就像玉帶纏在太原的腰際,閃着柔光,把人帶進了水晶宮……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然而,兩年前這裏還是雜草叢生、黑水橫流,被人喻為太原的“龍鬚溝”呢?而今這些景點與廣場的交織,構成了最具魅力的城市美景。

汾河晚渡為“古晉陽八景”之一。此處位於西山最佳觀賞點。與對岸的小木屋和水中的鳥島相望,入口聳立的石坊為碼頭標誌,幾何構成的景點,當夕陽斜照、紅霞滿天,河面浮光耀金,舟行景隨,遊人泛舟其間或憑欄遠眺,如畫勝境,可一覽無餘。

這一靚麗明珠定會更加璀璨,更加奪目。

太原導遊詞 篇10

歡迎大家來太原旅遊!在遊覽太原的景點名勝之前,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今天的太原和歷史上的太原。

太原作為山西省省會,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樞紐。

太原市位於山西中部,轄3縣1市6區,總面積約7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區168平方公里;總人口約280萬,其中市區人口160多萬。

太原東、西、北三面環山,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過,把市區劈為兩半。

而5座風格迥異的大橋又將東西兩岸緊緊連在一起。

市內高樓商廈比肩聳立,綠地公園散落有致,草坪樹帶隨街延伸,盡顯壯觀的現代都市氣派。

順便告訴大家,太原的街道極為規範,凡南北走向皆稱路,如建設路、五一路、幷州路、解放路、平陽路、新建路、桃園路、濱河路;凡東西走向均叫街,如迎澤大街、府東府西街、雙塔東西街、勝利街、西礦街、學府街。

使行人倍感方便,斷無迷失方向之憂。

城週四郊,綠野平疇河渠交錯,地肥水美物產豐饒。

清徐葡萄、晉祠大米、老陳醋都是四海享譽的名產。

晉祠、天龍山、崛圍咽山等景觀雄奇壯麗,各具風采。

因此,古來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曆史的古城。

傳説太原這塊地方屬於堯帝的子孫所受封的唐國,所以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於唐,便稱唐叔虞。

到唐叔虞的兒子這一代,改國號為晉。

但當時晉國的中心在今天的晉南冀城一帶,直到公元前6世紀初晉國的勢力才擴展到太原一帶。

太原古稱晉陽,奠基於春秋末期。

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初,晉國卿趙簡子的家臣董安於和尹擇在晉水之北築城,取名晉陽,其位置約當今天太原市晉源鎮的古城營村。

趙氏家族以晉陽為據點積蓄勢力,奠定霸業。

公元前453年,掌握晉國大權的智伯聯合韓、魏攻打趙襄子。

趙憑藉晉陽高城深池固守,使智氏難以得手。

智伯急中生智,發現晉水從龍山那邊流來繞城而過,便想出水攻之計,遂掘渠引晉水欲灌晉陽,這便是晉桐智伯渠的來歷。

趙襄子用脣亡齒寒的道理説服韓、魏,裏應外合,共滅智氏,瓜分其地。

至此,晉國之地悉為趙、韓、魏三卿所佔,史稱“三家分晉”,因有“三晉”之説。

到公元前4XX年,周天子正式承認趙、韓、魏三者的諸侯國地位,成為戰國七雄中的三強,而趙國的都城就是晉陽。

晉陽作為趙國首都歷17年,公元前386年趙遷都河北邯鄲。

但趙氏在晉陽的基業已逾百年。

戰國後期,秦國屢敗趙國,隨之在晉陽一帶置太原郡,治所設在晉陽。

需要説明的是,太原本義為廣闊的平原,戰國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帶,秦置太原郡之後,太原作為行政名稱固定下來。

從此,太原即指古之晉陽,晉陽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漢朝太原為北方重鎮,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XX年)在晉陽置幷州刺使部,統領太原、上黨等六郡。

從此太原又稱幷州。

幷州之名可能源於太原位於東西兩道山脈之間,兩山平行謂之並。

西晉末年,幷州刺使劉琨為了防禦匈奴的侵襲,擴築晉陽城,使之成為城牆高13米,周長14公里的大城市。

東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大亂,太原先後被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交替攻佔。

直到公元396年,北魏40萬大軍攻人晉陽,復置太原郡,古城才得到較長時間的休養生息,並且成為北魏南下河南、東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權臣高歡於532年在太原設大丞相府,並營造了規模宏大的晉陽宮,太原被稱為“別都”。

高歡之子高洋取代北魏建北齊後,雖定都於郵城(河北臨漳),但對其發跡之地太原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

在27年間建起大明宮,興修12院,其輝煌壯麗程度遠遠超過首都郵城。

高洋還在太原西山鑿佛龕、雕佛像、建佛寺,在晉水源頭修魚沼飛樑。

太原面貌為之一新。

太原的黃金時代是隋唐兩朝。

隋場帝楊廣在即位前被封晉王,視太原為“發樣之地”,稱帝后在太原大興土木。

先在北齊晉陽宮外築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後又在新城西邊築起高13米、周4公里的倉城,接着又建造了第二座晉陽宮。

在此同時,隋場帝還徵調數十萬民工開山築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師長安和寧武管涔山避暑行轅汾陽宮的兩條馳道,太原的交通更加方便。

隋朝短暫,很快被唐朝取代。

而興唐的李淵父子便是從太原開基立業的。

唐高祖李淵曾長期任隋朝的山西河東撫尉使、太原留守等職。

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時期也是在太原度過,被人稱為“太原公子”。

在隋末天下大亂之際,李淵父子於公元617年誓師晉陽,當年11月便攻人長安,建立唐王朝。

太原這段特殊歷史使它擁有僅次於長安的重要地位。

先被定為“北都”,後又改名“北京”,最後又恢復為“北都”。

太原城也隨之大大擴展。

據新舊《唐書》記載,唐代晉陽已經成為橫跨汾河兩岸、由三座城池聯接組成的大都市。

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稱府城或州城,高13米,周長21公里,內裏包括宮城、大明城、新城、倉城四座小城,把北齊和隋代的宮殿全部囊括進來。

東城在汾河東岸,為貞觀名臣李副主持修築。

因東城內井水苦澀,難以飲用,又修築了引水工程“晉渠”,將晉水從西城外架槽引入東城。

東西兩城之間,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聯諜”的中城,把東西兩城連為一體,故又稱“連城”,是則天武后時幷州長史崔神慶主持興建。

晉陽三城,雖各有城池,又渾然一體,共有城門24道,進退攻守彼此呼應,互為依託,風格獨特。

唐末五代天下由治而亂,名城晉陽也幾易其主。

先是後唐的“西京”,隨後繼為後晉、後漢、北漢的“國都”,這裏的動靜治亂直接影響到北國與中原。

從北齊高洋父子,隋朝楊廣,唐朝李淵父子,到五代三主(後唐李存勖、後晉石敬塘、後漢劉知遠)及北漢的劉祟,這一個個所謂“真龍天子”都是從太原起家奪取天下。

太原可以説是藏“龍”卧“虎”之地,故又有“龍城”之稱。

晉陽城易守難攻。

宋王朝建立已數十年,但晉陽仍在北漢劉氏手中,直到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第二代天子宋太宗趙光義“御駕親征”,圍城攻打近半年,北漢主劉繼元出城投降,宋朝才算攻取晉陽。

宋太宗一則仇視晉陽軍民的頑強抵抗,二則懼怕別人再踞晉陽成“龍”,便下令焚燬晉陽城,並引汾水、晉水淹灌廢墟,進而使歷時1400多年的晉陽古城毀於水火。

流離失所的城中百姓紛紛外遷,其中不少人移居汾河東岸的唐明鎮。

太原畢竟是北方戰略要地,毀掉舊城之後必須再建新城。

公元982年,焚灌晉陽後不到三年,宋朝大將潘美便奉旨擴展唐明鎮,築起周圍10多裏的土城,這便是現在太原城區雛型,太原由此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宋朝統治者避諱“晉陽”、“太原”舊名,便在這座擴大後的土城設置了陽曲縣,從此太原又有“陽曲”之稱。

需要説明的是,趙光義為斬斷“龍脈”,杜絕太原再出真龍天子與其爭奪江山,就把太原的街道大都設計成“丁”字形,取“釘”之諧音,以釘死龍脈。

如今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

新建的太原發展很快,到宋代中期,太原又成為一座商貿發達、風光秀麗的北方名城,被譽為“錦繡太原城”。

宋朝後期及金元兩代,北方又是亂世,太原城又遭戰火之劫。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漳的北伐軍進入太原時,這裏已是一座人煙罕見的空城了。

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漳封他的三兒子朱棡為晉王,坐鎮全國九邊重鎮之首的太原,經略北邊防務。

朱棡命永平侯謝成擴建城池,謝成在宋城基礎上向東南北三面擴展,建成周12公里、高12米的磚城,城上建4座角樓、8座門樓、92座敵樓。

至今太原許多地名仍沿用當時城門名,如大南門、小東門、大北門、旱西門等。

清代以太原為山西省會。

民國時期始設太原市(1927年)。

到1949年解放前夕,太原城區面積為30平方公里,人口20餘萬。

解放後近半個世紀,太原得到了長足發展,成為擁有160萬市民的大都市,而且是全國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中發揮着越來越大的作用。

太原作為北方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重鎮,歷史上名家輩出。

春秋時代有著名建築家董安於,行俠好義的豫讓;魏晉時期有史學家王沈、王助,文學家孫綽;唐代有著名詩人王之渙、王翰、王昌齡、白居易;宋代有書畫家米芾;金代名詩人李汾,元代戲曲家喬吉,明代文學家羅貫中,清代著名學者傅青主、閻若琚等,均對中華文化的繁榮作出了貢獻。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太原積澱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保存至今的如晉祠古建築羣,天龍山及龍山石窟雕像,祟善寺、雙塔寺、淨因寺、多福寺、文廟、純陽宮等,均具有很高的欣賞和研究價值,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個理想的旅遊場景,讓我們逐一加以品

太原汾河公園導遊詞

汾河公園是位於太原市中心的大型城市生態景觀公園,是具有中國北方園林風格和太原汾河地域文化的山水園,全長6公里,寬500米,佔地300公頃,形成了130萬平方米水面和130萬平方米綠地,是太原市目前最大、最集中的公共綠地遊樂場所。

同時也是太原城區汾河段蓄水美化工程,人工複式河槽由中隔牆分成東西兩渠,東側清水渠,寬220米,由四道橡膠壩分為三級蓄水湖面;西側渾水渠寬80米,排泄上游洪水和水庫灌溉輸水。

東西兩岸各佈置一條箱形排污暗涵,接納城市排污管道和邊山支溝來水,送至下游污水處理廠進行淨化處理。

在公園兩岸帶狀綠化平台上分佈着4個主題廣場、6個自然景區和7個觀光景點。

沿汾河西岸“晉汾古韻”廣場上,治汾始祖台駘雕像栩栩如生,可追尋汾水的淵源;“梨園餘音”廣場上,戲劇臉譜古意盎然,展現了博大精深的三晉戲曲文化;“五環生輝”廣場健身體育活動設施完備,活力四溢,充滿動感。

沿汾河東岸,可領略古晉陽八景之一“汾河晚渡”的綺麗動人景色;“雁丘景點”依汾河古老傳説而建,元好問的千古詩句為此平添幾分婉約;巧妙地利用了橡膠壩運行設施形成的“沙灘碧水”、“游泳池”、“釣魚池”和“畫舫”,充滿現代體育健身特色,還有親臨水面的“日台”、“七亭”、“渡口”及“樂壇”等景點。

在湖面上盪漾的遊船及在主園路通行的觀光車穿梭自如,可引遊人遊遍各個景區。

凡有台階的廣場均專門設計了無障礙通道,歐式風格的商品售賣點平均分佈,遊覽其間更覺方便輕鬆。

汾河公園湖面之上點綴有彩色橡膠壩、大型音樂噴泉、鳥島、綠洲,現代與自然的交融,人與水的親和,展現出一幅波光瀲灩,水天一色的畫面。

夜幕降臨,遍佈各景區的30種風格各異的4000餘盞燈飾與濱河東西路四條光帶交相輝映,設計精巧的廣場地燈為公園再現了色彩斑斕的立體美景。

整個公園動靜結合,過去、現在、未來有機融會,流連其中,可享受省城最大自然生態的情景,同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對話,靜靜品味汾河公園深厚的文化底藴和純淨的生態美景。

太原汾河公園的建設,提升了城市形象,也讓人們直接感受到城市生態的變化。

上一個星期天,記者來到了位於太原汾河兩岸的汾河公園。

汾河公園縱貫市區南北6公里,寬500米,佔地300萬平方米。

4個廣場,11個景點,178萬平方米的水面和130萬平方米的綠地,構成了公園特有的美;橫跨汾河的5座大橋和濱河兩路上的車流,又可使人盡享一種流動美。

凝固美與流動美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風景畫。

創造“人、城市、生態、文化”的多元共生空間是公園的理念。

白天,漫步公園,放眼四望:青青的草坪,使人真想上去打幾個滾;清澈碧綠的水面,微風輕拂,泛起一圈圈漣漪,拖起無數光帶,恰似一條條素絹在水面飄動……分佈在東西兩岸的“柳溪春曉”、“千禧龍騰”、“汾河晚渡”等景區,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創造了人與生態融合的意境。

鶯歌燕舞、水天一色的景觀是美麗的、祥和的、也是旖旎和諧的:綠蔭滿目、鳥飛魚躍的景觀是人類共同思念的、嚮往的、也是夢寐已久的。

在汾河景區的林蔭小路上,當您看見仙鶴翩翩起舞在湖中,野鴨雙雙戲水於水面,我相信,您的目光是欣喜而濕潤的,您的呼喚是感激而虔誠的--

汾河景區建成後,太原市建設管理委員會、太原市汾河景區管理委員會特別邀請並大力支持胡少榮先生對汾河景區的鳥類生存、繁衍情況進行研究,他在20xx年3月初至9月底短短7個月的時間內,就在汾河景區的拍攝到48種鳥,其中有瀕臨絕跡的紫背葦。

建國初期在汾河太原城區段從來沒有發現過的灰頭麥雞、黃斑葦(Chinese Little Bittern)、花鳧、高蹺鴴、紫鷺、白骨頂等珍稀鳥類。

婉轉的鳥鳴朝朝暮暮、起落的翅膀春去秋來,它們在傳遞着一個信息:文明是自然的延伸。

人的家園,就應該是充滿綠色、充滿生命、充滿愛心的空間!

夜晚,走進公園,彷彿徜徉在銀河裏,那盞盞燈,倒映在河裏,五光十色的河面,波光閃爍。

那被鎂鈉燈勾勒出其輪廓的大橋,就像玉帶纏在太原的腰際,閃着柔光,把人帶進了水晶宮……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然而,兩年前這裏還是雜草叢生、黑水橫流,被人喻為太原的“龍鬚溝”呢?而今這些景點與廣場的交織,構成了最具魅力的城市美景。

汾河晚渡為“古晉陽八景”之一。

此處位於西山最佳觀賞點。

與對岸的小木屋和水中的鳥島相望,入口聳立的石坊為碼頭標誌,幾何構成的景點,當夕陽斜照、紅霞滿天,河面浮光耀金,舟行景隨,遊人泛舟其間或憑欄遠眺,如畫勝境,可一覽無餘。

這一靚麗明珠定會更加璀璨,更加奪目。

太原導遊詞 篇11

太原位於山西省境中央,太原盆地的北端,於華北地區黃河流域中部,西、北、東三面環山,中、南部為河谷平原,全市整個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地處南北同蒲和石太鐵路線的交匯處。海拔最高點為2,670米,最低點為760米,平均海拔約800米,地理座標為東經111°30′~113°09′,北緯37°27′~38°25′。區域輪廓呈蝙蝠形,東西橫距約144公里,南北縱約107公里。

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橫貫太原市全境,流經境內約100公里。市區東有太行山阻隔,西有呂梁山。

太原(英語:Municipality ofTaiyuan)簡稱並,別稱為幷州,古稱晉陽,同時也稱“龍城”,九朝之都。市中心位於北緯37°54′,東經112°33′。太原市共轄6個市轄區、3個縣、1個縣級市。太原市政府位於杏花嶺區新建路。

全市面積6988平方千米(中國地級行政區第207名)。其中市區面積1460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20__年)438平方千米。

太原有着4770餘年的建城史。自商周以來太原地區一直是中國北方的軍事和商業中心,被稱為唐、晉、晉陽、幷州、北京、北都、龍城、太原等。方言為太原話(Taiyuandialect)。有着四千七百多年曆史的太原是龍潛之地。歷史上許多皇帝都與這座城市有過特別密切的關係,因此被稱為龍城。大禹曾建都在晉陽。周成王桐葉封弟把叔虞封到太原建立唐。三家分晉趙國定都於晉陽。前秦、東魏、北齊、北晉、後唐、後晉、後漢、北漢曾定都於太原(晉陽)或以太原為政治中心。隋朝太原是北都,也稱北京。晉朝,唐朝起源於晉陽。從商周至今太原和北平一直華北最大兩座城市。

根據太原市規劃,太原市將建成國家中心城市、國家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基地、文化休閒之都、副省級城市、華北第一大城市。到20__年,太原市常住人口將達到800萬,城鎮化水平達到87%,同時全面實現建設國家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基地和國家中心城市的目標。

太原導遊詞 篇12

在山西太原市東南郊郝莊村南。原名永祚寺,因寺內雙塔高聳,俗呼今名。明萬曆年間高僧佛登奉敕建造。現存寺內主要建築,全為磚構,大殿及東西配殿形制,用青磚雕以仿木結構建築,有檐柱、斗拱及瓦檐,雕工洗煉,富麗精巧。

大殿為兩層重檐樓閣式,內置磚雕藻井,玲瓏雅緻。寺側磚塔兩座,名文宣。平面八角形,十三級,高54.7米,檐下鏤以斗拱,檐上飾有琉璃獸,絢麗壯觀。塔內有梯踏道,可登頂層,憑窗遠眺,太原風光歷歷在目。人們出入太原,雙塔寺首先映入眼簾,成為太原的標誌。寺內牡丹遍地,枝老葉茂,傳為明代所植。

華池縣雙塔寺遺址及雙塔簡介:雙塔寺遺址和石造像塔位於甘肅慶陽華池縣林鎮鄉張岔村雙塔溝和豹子川河交匯處的台地上,寺院和兩座石造像塔始建於金正隆至大定年間(11561189),籌建人有寺院主持僧普恩、德敬和保義校尉,華池寨主李世雄等人,當時名為石塔院,後於大安年間又更名為興教院。

這是一處佛教寺院。寺院曆元、明至清乾隆年間廢棄。現存寺院遺址主要有三聖殿、三門殿、伽藍殿、雙音閣、鐘樓等建築的殘牆與基礎及兩座造像塔。造像塔通體遍雕佛、菩薩、弟子、供養人,伎樂天等造像,還有涅等本生故事,全塔造像多達3600餘身;二號塔造像較少,全塔615身,塔高13層11.98米。雙塔造型秀麗,結構嚴謹,雕鑿細膩,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無名工匠精湛的工藝技巧和完善的藝術造型,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的結晶,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20__年5月至7月間對寺院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出土了石碑、經幢、陶石建築構件等文物370多件,標本267件,尤其是許多珍貴的文字銘刻,記錄了寺院的名稱、始建年代和籌建人等。1963年2月、1981年9月兩次經省人民zheng府審定,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太原導遊詞 篇13

太原雙塔寺,位於太原市城區東南方向,距市中心四公里左右的郝莊村南之向山腳畔。這裏,綠樹紅牆,寶塔梵殿,龕閣玲瓏,碑碣櫛比,花卉溢香,松柏凝翠,肅穆幽靜,古香古色。雙塔寺的建築方位,一反我國千百年來寺院建築坐北朝南的傳統習慣,因地勢而拓建,居高臨下,坐南朝北。可謂背擁太行羣峯,面俯汾水一帶。身臨其境,憑着古老的塔身,可廣瞰古城太原之全貌,晉中盆地之沃野千疇。雙塔寺始建於明代萬曆中葉,大約在萬曆二十五年至三十年之間(公元1597——1602年),距今38O餘年。

初創之時,還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這所寺院,也沒有達到現在這樣的規模。那時,僅建了一座補輔太原“文運”不足的文峯塔,取名“宣文塔”,即如今偏於東南隅的那座舊塔。至於那緊靠塔而建的幾間簡陋寺舍,而今早已蕩然無存。當時,寺名也不叫“永祚寺”,而是叫做“永明寺”。關於“永明寺”和“宣文塔”的起建原因,明萬曆本《山西通志》和萬曆本《太原府志》都曾作過明確的記載。

福登計劃中的.寺院規模是非常宏偉的,除了目前現存的後院三座大殿外,還有天王殿、後院門庭、前院諸殿和山門的殿堂。然而,終因年邁體弱,積勞成疾,無法完成其計劃,於這年(萬曆四十年)秋天九月,完成新塔之後,抱病返回五台山,不久即圓寂於台懷鎮顯通寺。這個終未能完工的塔寺,遂更名“永祚寺”,兩塔均定名為“宣文塔”。寺廟依山而建,坐南朝北,由前院、後院、塔院三部分組成,佔地總面積3萬平方米。塔院現存雙塔、過殿和後殿。後院現存大雄寶殿、三聖閣、排堂、方丈等建築。寺內大雄寶殿及東西配殿皆系無量殿形制,以青磚雕仿木結構建造。

三聖祠,原名觀音閣,面闊三間,長16.75米,深9.7米。處在當心間頂部的磚雕藻井,被認為是雙塔寺磚雕藝術和建築藝術中的代表作。正中龕內為觀音大師彩塑。塑像高2米,造型豐滿,線條流暢,是為明代彩塑中的精品。

雙塔位於雙塔寺最高之處,均在寺之東南,名宣文塔。兩塔均為八角13層,高約54.7米。磚築樓閣式,塔表仿木結構,用磚磨刻成斗拱、坊和檐椽,塔內設踏階可盤旋而上,直達最上層。兩塔相距60米,塔高54.85米,十三層,底層高7米,八角形,磚石結構。塔表面,用精美的磚雕、鬥供、琉璃、飛檐裝飾。飛檐上,嵌飾各色鳥獸、花卉、人物。塔頂,為八角攢尖式。塔內有梯踏道,可登頂層,憑窗遠眺,太原風光歷歷在目。

太原導遊詞 篇14

歡迎大家來太原旅遊!在遊覽太原的景點名勝之前,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今天的太原和歷史上的太 原。

太原作為山西省省會,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樞紐。太原市位於山西中部,轄3縣1市6區,總面積約7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區168平方公里;總人口約280萬,其中市區人口160多萬。太原東、西、北三面環山,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過,把市區劈為兩半。而5座風格迥異的大橋又將東西兩岸緊緊連在一起。市內高樓商廈比肩聳立,綠地公園散落有致,草坪樹帶隨街延伸,盡顯壯觀的現都市氣派。順便告訴大家,太原的街道極為規範,凡南北走向皆稱路,如建設路、五一路、幷州路、解放路、平陽路、新建路、桃園路、濱河路;凡東西走向均叫街,如迎ze大街、府東府西街、雙塔東西街、勝利街、西礦街、學府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斷無迷失方向之憂。城週四郊,綠野平疇河渠交錯,地肥水美物產豐饒。清徐葡萄、晉祠大米、老陳醋都是四海享譽的名產。晉祠、天龍山、崛圍咽山等景觀雄奇壯麗,各具風采。因此,古來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曆史的古城。傳説太原這塊地方屬於堯帝的子孫所受封的唐國,所以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於唐,便稱唐叔虞。到唐叔虞的兒子這一,改國號為晉。但當時晉國的中心在今天的晉南冀城一帶,直到公元前6世紀初晉國的勢力才擴展到太原一帶。太原古稱晉陽,奠基於春秋末期。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初,晉國卿趙簡子的家臣董安於和尹擇在晉水之北築城,取名晉陽,其位置約當今天太原市晉源鎮的古城營村。趙氏家族以晉陽為據點積蓄勢力,奠定霸業。

公元前453年,掌握晉國大權的`智伯聯合韓、魏攻打趙襄子。趙憑藉晉陽高城深池固守,使智氏難以得手。智伯急中生智,發現晉水從龍山那邊流來繞城而過,便想出水攻之計,遂掘渠引晉水欲灌晉陽,這便是晉桐智伯渠的來歷。趙襄子用脣亡齒寒的道理説服韓、魏,裏應外合,共滅智氏,瓜分其地。至此,晉國之地悉為趙、韓、魏三卿所佔,史稱“三家分晉”,因有“三晉”之説。到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趙、韓、魏三者的諸侯國地位,成為戰國七雄中的三強,而趙國的都城就是晉陽。晉陽作為趙國首都歷17年,公元前386年趙遷都河北邯鄲。但趙氏在晉陽的基業已逾百年。

戰國後期,秦國屢敗趙國,隨之在晉陽一帶置太原郡,治所設在晉陽。需要説明的是,太原本義為廣闊的平原,戰國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帶,秦置太原郡之後,太原作為行政名稱固定下來。從此,太原即指古之晉陽,晉陽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漢朝太原為北方重鎮,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在晉陽置幷州刺使部,統領太原、上黨等六郡。從此太原又稱幷州。幷州之名可能源於太原位於東西兩道山脈之間,兩山平行謂之並。

西晉末年,幷州刺使劉琨為了防禦匈奴的侵襲,擴築晉陽城,使之成為城牆高13米,周長14公里的大城市。東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大亂,太原先後被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交替攻佔。直到公元396年,北魏40萬大軍攻人晉陽,復置太原郡,古城才得到較長時間的休養生息,並且成為北魏南下河南、東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權臣高歡於532年在太原設大丞相府,並營造了規模宏大的晉陽宮,太原被稱為“別都”。高歡之子高洋取北魏建北齊後,雖定都於郵城(河北臨漳),但對其發跡之地太原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在27年間建起大明宮,興修12院,其輝煌壯麗程度遠遠超過首都郵城。高洋還在太原西山鑿佛龕、雕佛像、建佛寺,在晉水源頭修魚沼飛樑。太原面貌為之一新。

太原的黃金時是隋唐兩朝。隋場帝楊廣在即位前被封晉王,視太原為“發樣之地”,稱帝后在太原大興土木。先在北齊晉陽宮外築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後又在新城西邊築起高13米、周4公里的倉城,接着又建造了第二座晉陽宮。在此同時,隋場帝還徵調數十萬民工開山築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師長安和寧武管涔山避暑行轅汾陽宮的兩條馳道,太原的交通更加方便。

隋朝短暫,很快被唐朝取。而興唐的李淵父子便是從太原開基立業的。唐高祖李淵曾長期任隋朝的山西河東撫尉使、太原留守等職。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時期也是在太原度過,被人稱為“太原公子”。在隋末天下大亂之際,李淵父子於公元617年誓師晉陽,當年11月便攻人長安,建立唐王朝。太原這段特殊歷史使它擁有僅次於長安的重要地位。先被定為“北都”,後又改名“北京”,最後又恢復為“北都”。太原城也隨之大大擴展。據新舊《唐書》記載,唐晉陽已經成為橫跨汾河兩岸、由三座城池聯接組成的大都市。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稱府城或州城,高13米,周長21公里,內裏包括宮城、大明城、新城、倉城四座小城,把北齊和隋的宮殿全部囊括進來。東城在汾河東岸,為貞觀名臣李副主持修築。因東城內井水苦澀,難以飲用,又修築了引水工程“晉渠”,將晉水從西城外架槽引入東城。東西兩城之間,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聯諜”的中城,把東西兩城連為一體,故又稱“連城”,是則天武后時幷州長史崔神慶主持興建。晉陽三城,雖各有城池,又渾然一體,共有城門24道,進退攻守彼此呼應,互為依託,風格獨特。

· · · ·

唐末五天下由治而亂,名城晉陽也幾易其主。先是後唐的“西京”,隨後繼為後晉、後漢、北漢的“國都”,這裏的動靜治亂直接影響到北國與中原。從北齊高洋父子,隋朝楊廣,唐朝李淵父子,到五三主(後唐李存勖、後晉石敬塘、後漢劉知遠)及北漢的劉祟,這一個個所謂“真龍天子”都是從太原起家奪取天下。太原可以説是藏“龍”卧“虎”之地,故又有“龍城”之稱。

晉陽城易守難攻。宋王朝建立已數十年,但晉陽仍在北漢劉氏手中,直到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第二天子宋太宗趙光義“御駕親征”,圍城攻打近半年,北漢主劉繼元出城投降,宋朝才算攻取晉陽。宋太宗一則仇視晉陽軍民的頑強抵抗,二則懼怕別人再踞晉陽成“龍”,便下令焚燬晉陽城,並引汾水、晉水淹灌廢墟,進而使歷時1400多年的晉陽古城毀於水火。流離失所的城中百姓紛紛外遷,其中不少人移居汾河東岸的唐明鎮。

太原畢竟是北方戰略要地,毀掉舊城之後必須再建新城。公元982年,焚灌晉陽後不到三年,宋朝大將潘美便奉旨擴展唐明鎮,築起周圍10多裏的土城,這便是現在太原城區雛型,太原由此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宋朝統治者避諱“晉陽”、“太原”舊名,便在這座擴大後的土城設置了陽曲縣,從此太原又有“陽曲”之稱。需要説明的是,趙光義為斬斷“龍脈”,杜絕太原再出真龍天子與其爭奪江山,就把太原的街道大都設計成“丁”字形,取“釘”之諧音,以釘死龍脈。如今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新建的太原發展很快,到宋中期,太原又成為一座商貿發達、風光秀麗的北方名城,被譽為“錦繡太原城”。

宋朝後期及金元兩,北方又是亂世,太原城又遭戰火之劫。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漳的北伐軍進入太原時,這裏已是一座人煙罕見的空城了。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漳封他的三兒子朱棡為晉王,坐鎮全國九邊重鎮之首的太原,經略北邊防務。朱棡命永平侯謝成擴建城池,謝成在宋城基礎上向東南北三面擴展,建成周12公里、高12米的磚城,城上建4座角樓、8座門樓、92座敵樓。至今太原許多地名仍沿用當時城門名,如大南門、小東門、大北門、旱西門等。清以太原為山西省會。民國時期始設太原市(1927年)。到1949年解放前夕,太原城區面積為30平方公里,人口20餘萬。解放後近半個世紀,太原得到了長足發展,成為擁有160萬市民的大都市,而且是全國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祖國的現化建設中發揮着越來越大的作用。

太原作為北方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重鎮,歷史上名家輩出。春秋時有著名建築家董安於,行俠好義的豫讓;魏晉時期有史學家王沈、王助,文學家孫綽;唐有著名詩人王之渙、王翰、王昌齡、白居易;宋有書畫家米芾;金名詩人李汾,元戲曲家喬吉,明文學家羅貫中,清著名學者傅青主、閻若琚等,均對中x文化的繁榮作出了貢獻。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太原積澱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保存至今的如晉祠古建築羣,天龍山及龍山石窟雕像,祟善寺、雙塔寺、淨因寺、多福寺、文廟、純陽宮等,均具有很高的欣賞和研究價值,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個理想的旅遊場景,讓我們逐一加以品

標籤: 導遊詞 太原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43yrj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