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長江三峽的導遊詞三篇

長江三峽的導遊詞三篇

長江三峽旅遊區優美景區眾多,其中最著名的豐都鬼城,忠縣石寶寨,雲陽張飛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宏偉的三峽工程,大寧河小三峽等。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長江三峽導遊詞,歡迎大家閲讀。

長江三峽的導遊詞三篇
長江三峽的導遊詞1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美麗的長江三峽旅遊觀光。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長江是我國的第一大河,它發源於青海省唐古拉山脈的西南側,流經青海,西藏,雲南,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11個省市。納百川千流,自西向東,橫貫中國腹地,最後注入東海。全長6300公里,是僅次於南美亞馬遜和剛果河的世界第三大河流,它孕育了中華民族古老文明,更與山融合而成了壯麗雄奇、舉世無雙的峽谷——長江三峽。

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南津關,由雄偉壯觀的瞿塘峽、幽深秀麗的巫峽和灘多水急的西陵峽組成,全長193公里。瞿塘峽以雄著稱,西起重慶奉節白帝城,東至大溪鎮,峽長雖然只有短短的8千米,是三峽中最短的一個,卻有着“西控巴蜀收萬壑,東連荊楚壓羣山”之勢。接着就是以秀出名的巫峽,巫峽因巫山而出名,西起重慶巫山城東的大寧河口,東至湖北巴東縣的官渡口,是三峽中的唯一一個地跨兩省市的峽谷,全長45公里。船在巫峽中行,時而大山當前,時而峯迴路轉,“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無疑是它最好的寫照。

所以有人把巫峽比喻作一條“迂迴曲折的山水畫廊”。最後經過一段山舒水緩的寬谷地帶,我們便來到西陵峽。風光綺麗的西陵峽,西起秭歸縣香溪河口,東至湖北宜昌南津關,全長76公里,是長江三峽中最長的峽谷。因位於“楚之西塞”和夷陵也就是現在的宜昌市的西邊,故稱西陵峽。西陵峽以“險”出名,以“奇”著稱,奇險化為西陵峽的壯美。

相信大家必定聽説過這幾句詩:“朝發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膾炙人口的詩句,正是來源於詩仙李白的名作《朝發白帝城》,而這裏所説的白帝城,正是我們今天所參觀第一個景點。位於長江北岸的白帝城,原名紫陽城,它是新莽時期公孫述割據四川之際建築的,因為傳説城中有井,井中白霧騰空,其形狀宛如一條白龍,直衝九霄,於是公孫述自稱白帝,城也改名白帝城。三峽工程蓄水後,水將淹沒至半山腰,形成水霧繚繞,仙山瓊閣搬的仙境。

説到這個三峽工程,全名為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是一座治理和開發長江的關鍵性骨幹工程,具有防洪,發電和航運等綜合效益。建成的三峽大壩壩高185米,蓄水位為175米,年發電量達847億千瓦時,是新中國最偉大的工程。

好了,我們即將靠岸了,請大家跟我一起去近距離欣賞白帝城的美。

長江三峽的導遊詞2

各位遊客朋友:大家好!很高興有機會為大家服務。我是來自重慶中國青年旅行社的導遊,我姓温,大家可以叫我小温。在大家遊覽重慶的期間,我會竭盡所能為大家服務,如果小温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夠提出來,以便我的改進;做得好的地方,也希望大家能給予我肯定,以增強我的信心。我預祝大家的這次旅途,玩得開心,吃得撐心,住得舒心。謝謝大家!

遊客朋友們,現在,我們從朝天門出發,就開始了我們的三峽之旅。大家都説:“不走三峽,不算到過長江。不遊三峽,不算了解長江。”在我們的三峽之旅開始之時,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長江三峽的整體情況。

一開始講長江三峽,就不得不説説長江。眾所周知,長江是我們的母親河,中國第一長河,世界第三長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流經我國青海,西藏,雲南等11個省市,最後匯入東海,全長6300多千米,流域面積佔我國國土面積的1/5。

長江自西向東流淌,在重慶境內約長683千米。長江流經重慶奉節時,衝破了那裏的崇山峻嶺,奔騰而下,就形成了我們今天即將見到的,雄偉壯麗的長江三峽。長江三峽是“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首。它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及中間的峽谷地帶組成,西起重慶奉節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南津關,橫穿奉節、巫山、巴東、秭歸和宜昌5個縣,全長193公里,它以“瞿塘雄,巫峽秀,西陵險”而馳名。

杜甫的詩句“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講的就是,長江三峽的第一峽——瞿塘峽。瞿塘峽西起重慶奉節白帝城,東到巫山大溪鎮,全長8千米,是三個峽中最短的,卻是最雄偉壯觀的。

第二個峽是巫峽。巫峽西起巫山大寧河口,東到湖北巴東關渡口,全長45千米,以幽深秀麗著稱,固有“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千古絕唱來讚美巫峽。

最後一個峽便是西陵峽。西陵峽西起湖北秭歸香溪口,東到宜昌南津關,全長70千米。曾經的西陵峽以灘多水急而著稱,但由於三峽工程蓄水的原因,這裏的水勢已變得平緩,高峽出平湖,除部分景觀淹沒庫底之外,多數綺麗風光依然如舊。

位於西陵峽內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即三峽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我國有史以來建設最大型的工程項目。三峽工程建築由大壩、水電站廠房和通航建築物三大部分組成,壩高185米,總裝機容量1820千瓦時,年發電量847億千瓦時,蓄水位為175米。三峽工程具有發電、防洪、通航三大作用。

遊客朋友們,在我們的這次三峽之旅的途中,我們會經過像白鶴梁,豐都名山,石寶寨等等,著名的名勝遺蹟,接下來,我們就去雲陽的張飛廟看一看。

張飛廟又名張桓候廟,始建於三國蜀漢末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可謂歷經滄桑,經久不衰。但是,由於三峽工程的蓄水,張飛廟會被淹沒水底,於是,國務院為張飛廟量身定做了搬遷的保護項目。從1998年開始,經過了6年的艱辛工作,終於將張飛廟從雲陽的飛鳳山搬遷至現在的盤石鎮。張飛廟現在90%的構建都是從老廟拆遷來的材料,仍然保持着老廟的地理特徵。

張飛廟有“巴蜀一勝境,文藻一勝地”之譽。這個稱譽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大家聽我細細道來。張飛廟是一組完美的古建築羣,它依山取勢,坐巖臨江,層層疊起,錯落有致,廟內殿宇巍峨,古樸厚重,有“巴蜀一勝境”之譽,當之而不愧。文人騷客,每每遊覽了張飛廟之後,都會為張飛廟之美景所觸動,於是,揮毫賦詩,留下了很多名人字畫碑刻、楹聯等在張飛廟裏,所以,人們就稱張飛廟為“文藻一勝地”。

講了關於張飛廟的這麼多,我想大家已經知道,張飛廟是為紀念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張飛而建。蜀將張飛,剛毅勇猛,一代英雄為古今很多人所敬仰。很多遊客朋友可能要問,為何張飛廟會建在雲陽,這兒與張飛南征北戰的地方都沒有明顯的聯繫?相傳,三國時期,吳蜀交戰,關羽戰敗而死,當時張飛正駐守閬中,聽聞自己的兄弟被殺害,心中怒火重重,立即召集兵馬,準備出征伐吳,為關羽報仇。他的部下張達、範疆知道這次出征很難勝利,可他們又害怕張飛的威武,於是,趁張飛醉酒睡着之時,將其殺害,並取下頭顱,準備投奔吳國。殊不知,吳蜀談和了,兩人聽説後,驚恐萬分,將張飛的頭棄之長江。當天,一漁夫在打漁時打撈起了張飛的頭顱,便將他的頭葬在岸邊。後來,當地的百姓還為其修建了寺廟,就是最早的張飛廟。因此,就有了張飛“身葬閬中,頭葬雲陽”的奇妙傳説。

張飛廟內的主要建築有結義樓、正殿、旁殿、助風閣、杜鵑廳等。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結義樓”,顧名思義,它是以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而命名的。這是一個三層的木結構建築,紅柱黃瓦帶藻井,典型的盔頂式建築。進了結義樓,大家請看我們的右邊,我們抬頭可見台基上:劉、關、張三人高舉酒杯,仰天長望,結義為兄弟的那一派豪情。

這組雕像,形象生動的將當年三位英雄灑血祭天,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時的那份慷慨、悲壯再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不禁想感歎三位英雄的豪爽。現在,請大家在看看我們的左邊,映入眼簾的是宋代書法家,黃庭堅奉皇命所寫的《幽蘭賦》。《幽蘭賦》木刻共6塊12幀,高2.07米,寬3.86米,是廟內最大的木刻。它置於結義樓底,讓我們一進門就能看到,給人一種氣勢磅礴之感。

長江三峽的導遊詞3

汽車在巍峨的盤山公路上行走,我的頭暈乎乎的,虛無飄渺的三峽向我夢中走來。

人的自覺,帶來了文的自覺酈道元的《三峽》進入了我的眼簾。長江進入三峽後,七百里中,兩岸青山連綿不斷,羣巒疊嶂,高與天齊,峽中江流滾滾,氣勢磅礴,非常雄渾。我獨自一人,滿懷渴慕,放舟江上,暢遊三峽,飽覽着祖國的大好山河。真是“船窗低於小欄干,竟日青山畫裏看。”那裏的山是大自然的巧奪天工“釀”出來的,每一筆都是它的精心設計,一點兒也不像俗人的做作。

上面留着的是歲月的足跡,轉動着的乾坤,展現着大自然的啟示。我不敢多想,能否在自己的青春年少之際讀盡它的無限。席慕蓉的長城謠中所説:你永遠是個無情的建築,蹲踞在荒莽的山巔,冷眼看人間恩怨。“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我感歎着!不過我還是被那句常掛在嘴邊的話所震撼:“歷史不是用來遺忘的,也不是用來銘記的。我們學習歷史,瞭解歷史,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超越。”這句話一點也沒錯。

夢幻就是夢幻,總是那麼的別具一格。在那小小的相筐內,三峽的四季景色被我盡收眼底:夏季江流迅猛,勝於疾風怒馬,氣勢洶猛;冬春水落流緩,綠色深潭,倒映高崖,松柏懸泉點綴其間,韻味其佳;深秋景物蒼然肅殺,滿眼滄桑,意境深邃。突然彷彿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把我從夢中叫起。正如酈道元詩中最後一句所説:“巴東三峽巫峽長,猴鳴三聲淚沾裳!”唉!雖説離家還沒幾小時,不過遇到這種場景,還真有點思念故鄉的感覺。

和夢中的三峽相比,我眼中的三峽先多了一份現代感。

宏偉的三峽大壩建在長江中,和對面的橋互相呼應,夜幕降臨,華燈初放,三峽大壩在燈光的輝映下,宛如從水中衝出的宮殿,蔚為壯觀。靠在橋杆上,長江的風姿和兩岸的美景盡收眼底。俯視江面,只見混濁的江水卷着旋渦,打着轉兒,彷彿在跳躍、舞蹈,終於孩子似的撒一陣歡,飛快地向東流去。加上燈光倒影,映到江面上,好像給寬闊的江面塗上一抹美麗的色彩,又像把一些亮晶晶的五彩玻璃片撒在江面上,那玻璃片閃動着,跳躍着,好似萬花筒裏變化無窮的圖案。

三峽的現代感讓我感動,三峽的人情味則更讓我流連忘返。

曾有一位姓陶的隱士,成天喝着小酒,薅着野花兒,悠然地望着南山,過着神仙般的日子。他不甘寂寞,編出一個與世無爭的桃花源。他一邊抿着小酒,一邊捏造,自己倒清醒,可不知醉倒多少人?誰説:“桃花源斷無尋處”,三峽谷的土家塞就是桃花源!真是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桃花源”就在長江兩岸處。

這小小的土寨隱居在高高的大山之中,似有一種若有若無的神話般感覺。

船還沒靠岸,就聽到那與流行歌曲完全相反的清脆悦耳而不帶一點兒俗氣的民族特色的土寨音樂,飄渺着富有詩情畫意的色彩,也驗證的那句“絕壁見樵歸,虛巖盡漁唱。”走向那窄窄的小路,一路清泉相陪,大山相依,還有幾隻野猴戲耍,心境也自然被青山綠水所浸泡,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甚於我所説的人情味呀!你瞧,遠處一位姑娘划着船唱着歌慢慢地搖來,一路相隨的夥伴們看到這幅畫面,便一下感到了詩意。可能是這種畫面太單調,突然有一位男生回了句“磨剪子呢,蕩菜刀。”我也不知道,這應是孩童的天真之氣,還是成人所説的幼稚,反正這一裏一外是別有一番韻味。

隨着這幅“江中搖船圖”,我們來到了一所遊覽室。這裏的遊覽室與外界不一的是多了一種樸素,少了一份豪華。室內放着的是長江獨有的中華鱘和其它魚種的標本,掛着一幅幅三峽民俗刺繡。我心裏有所感慨,大自然造就了獨特的長江三峽,三峽孕育了獨特的民俗,獨特的民俗吸引着大批文人雅士,於是,便留下了三峽獨有的民俗文化。

土寨的人雖沒有黃髮垂髫,但卻怡然自樂;雖沒有雞犬相聞,但確是阡陌交通。在這裏以言藝術美,許多風景可是超之在前;以言自然美,則是難以比架。小溪清澈見底,無一雜物,在炎熱的盛夏,這裏的水可以用刺骨來形容。走在這裏,涼風一片,彷彿是一個裝有中央空調的土寨。在往前走便是一座亭,無路;但走近,便有一小道,被樹遮住,沿小道下梯,一道瀑布飛湧而出,這是當地有名的“蛤蟆泉”。那瀑布從山頂上傾瀉而下,彷彿美麗的白色綢緞,從山石之間飄落下來,撞在巖石上,便飛芒碎玉般灑滿山嶂:如煙、如霧、如塵。

汽笛拉響了我們的歸程,江邊拉長的身影延伸到我們的歸鄉之路。我想,不久以後,這片古老的土地會隨着時間的變化更加生動,如同月亮的陰晴圓缺,起初露出新牙,然後慢慢地變圓,等到月圓,它會將它的光輝灑向大地。舊的記憶漸漸逝去,新的、更美好的記憶將會形成。也許,變化的本身,就是美好的開始。

那時的三峽,一定峽感猶存,壯觀依舊。隨着三峽水庫的建成,兩岸幽谷深澗之間,一些奇異壯觀的風景將會浮出水面,更加誘人。

下一次,下一次,我什麼時候再來遊三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3o743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