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百色粵東會館導遊詞

百色粵東會館導遊詞

百色粵東會館位於百色市解放步行街,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古建築,具有南方古建築的藝術傳統和風格。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百色粵東會館導遊詞,歡迎參考!

百色粵東會館導遊詞
百色粵東會館導遊詞篇一

粵東會館,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古建築,具有南方古建築的藝術傳統和風格。位於百色市解放步行街,整個建築佔地面積2331平方米,建築面積2661平方米。

會館座西向東,以前、中、後三大殿宇為主軸,兩側配以相對稱的四進廂房和廡(音:wu)廊,構成“日”字形封閉式獨立建築羣。

殿宇廡廊,佈局嚴謹,庭院通道,鋪設紅色階磚和長方形條石,殿堂廊下,全為是實木大圓柱或花崗巖方形石柱支撐。

中間主體建築三大殿宇的內山牆上現今還完整保存着十分精美的水墨壁畫。可以説,整個建築就是一件文化教育藝術精品。

百色粵東會館導遊詞篇二

粵東會館為廣東商人聚會和洽談生意的場所。如今這些歷盡滄桑的建築還保留下來。在廣西百色,粵東會館是值得人們驕傲的。因為在那裏曾導演過中國革命的壯舉。當年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就是在這裏運籌、指揮百色起義的。

百色粵東會館位於百色市解放步行街,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古建築,具有南方古建築的藝術傳統和風格。會館座西向東,以前、中、後三大殿宇為主軸,兩側配以相對稱的四進廂房和廡廊,構成“日”字形封閉式獨立建築羣。殿宇廡廊,佈局嚴謹,庭院通道,鋪設紅色階磚和長方形條石,殿堂廊下,全為是實木大圓柱或花崗巖方形石柱支撐。中間主體建築三大殿宇的內山牆上現今還完整保存着十分精美的水墨壁畫。可以説,整個建築就是一件文化教育藝術精品。

1920xx年12月11日,鄧小平同志成功發動發百色起義,同時,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在百色成立。軍部設司令部和政治部,司令部就設在粵東會館,司令部所屬的參謀處、經理處、副官處、軍醫處等就在這裏辦公。鄧小平、張雲逸的辦公室和住室擺設十分儉樸,每人一張辦公桌和一張牀鋪,坐着牀鋪辦公。他們的牀鋪也是由松木板和長條凳搭建而成的,他們和其他指站員穿一樣的衣服,蓋一樣的鋪蓋,吃一樣的飯菜,為全軍樹立了艱苦奮鬥的良好風範。

百色粵東會館導遊詞篇三

百色,是由壯語中的原始村落“博澀寨”的稱呼中而來的,意為“洗衣服的好地方”。 它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水接雲南貴州,山連越南東盟,地理位置優越,資源豐富,是廣西人均面積最大的一個地區。

粵東會館就隱沒在百色鬧市解放路的騎樓之中。解放路是一條略帶彎曲的街道,走進其中,就能感受到明顯的廣東建築風格。粵東會館就處於街道中間的位置上。

據史料記述,修建粵東會館有三個方面的因素:首先是百色地處廣西西部,位於雲貴廣三省結合部,是清九年級省的交通樞紐和商品集散地;二是百色有較為豐富的亞熱帶物產資源,像八角、麻紡、壯錦等,還有來自雲貴的馬匹、獸皮等;三是右江河道、邕江河道和珠江作為廣東-南寧-百色往來通商的主要航道。由於百色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貨源來源,便利的水上交通,它得到了精明的粵東商人的青睞,來此經商的廣東商人越來越多,廣東商會也應運而生。

粵東會館是百色修建最早的會館,始建於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xx年),由廣東大商人樑煜領頭興建。此後,又重修過兩次。第一次在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1年),建築工人、建築用的木材及花崗巖等材料,都從廣東運來,工程歷五六寒暑,費貳萬餘資。這次修建,奠定了現存的建築規模。第二次修建在清同治十年(公元1873年)。經過這次裝飾性修建,粵東會館的外觀顯得更為華麗壯美。

會館建築嚴格按照傳統的中國建築佈局,突出“中軸明顯,左右對稱”的特點,縱軸建築設前、中、後三大殿,主體建築平面呈長方形,總體以三進三路九院佈設。整組建築以中路為主線,兩邊廳堂,廂房圍合,六院穿插,主次建築之間以青雲巷相隔,長廊相連。大小九座建築縱橫規整,佈局嚴謹對稱,主次分明,是典型的廣東民間宗祠藝術建築。一進大殿為迎賓大廳,二進大殿是會館建築的中心,是當年商人議事聚會的地方。三進為神殿,供奉着關公座像。左右廂房略微低矮,人字型風火山牆,二層閣樓,樓高木欄杆,樓前有天井,獨立成院。整個建築構成“日”字型建築格局。

整座建築非常講究藝術裝飾,女兒牆表現了非凡的藝術色彩,其下半部多飾以奇花異草、珍禽異獸;上半部便是栩栩如生的瓷人瓷塑組成的一個個整體“方塊”。每一個“方塊”都表現着一個粵劇場面,瓷塑中還清晰可見刻着“吳奇店造”、“粵東南邑”字樣的瓷牌。最耐人玩賞的,是屋脊上的四列各長十米的五彩琉璃瓷雕的立體屏幅,不僅雕刻有盤龍戲珠、躍鯉飛鳶等鳥獸蟲魚,還雕刻着60多名古代人物,分別組合表現了不同歷史故事中的羣像,人物塑造惟妙惟肖。建築的裝飾藝術主要有木雕、矸刻、泥塑、彩瓷、壁畫等。大廳內的柱棵檁椽頭,多使用楠木,後兩座大廳堂裏的十根巨柱,更是用整根楠木製成,堅硬如鐵。中間主體建築三大殿宇的內山牆上現今還完整保存着十分精美的水墨壁畫。可以説,整個建築就是一件文化教育藝術的精品。

三個大廳前的石柱分別以花籃、南瓜、佛珠為柱礎,分別表達了三個大殿迎賓、多子多孫、虔心拜佛的不同作用,體現了南方古建築的風格和思想文化。會館藏有15塊珍貴的鐵木牌匾,“東漸西被”、“同聲堂”、“永沾默佑”、“頌美重華”、“與漢無極”、“天地正氣”等,都是280年來人們生活生產時心態的真實寫照。“東漸西被”表述當時廣東文化已融入當地人生活,成為當地文化的一部分。“同聲堂”則描述了粵東會館的廣東人希望他們能同一顆心用同一個聲音向外界説話的願望。“頌美重華”表達了當時人們對美好事物純潔的嚮往……

粵東會館不但因其悠久的歷史文化給後人留有記憶,更因為它曾經有過一段紅色故事,使它的名聲遠揚,引人注目。1920xx年12月11日的百色起義,就是在粵東會館門前廣場啟動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也在這裏成立,起義指揮部就設在粵東會館裏。也正是因為如此,粵東會館在文革之中逃過一劫,使得我們今天可以看到這所會館的原貌,並感受當年領導百色起義的將士們在這裏渡過的風雨歲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396zg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