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介紹濟南靈巖寺的導遊詞(精選5篇)

介紹濟南靈巖寺的導遊詞(精選5篇)

介紹濟南靈巖寺的導遊詞 篇1

星期三晚上,我老爸説明天因為工作要去趟濟南,是要去找一位劉大爺,並且説可以帶我去玩玩。我一聽正合我意,二話不説就同意了。

介紹濟南靈巖寺的導遊詞(精選5篇)

星期四早上,草草的吃完了早飯後,便踏上了去濟南的旅途。路上還以為能睡上一覺,結果還沒犯困呢,就先到了。

我們通過與劉大爺的電話得知他在濟南的“兩岸咖啡廳”,在那裏吃飯加談事,最後到了三點多才談完。老爸辦完事情以後,我們先去找旅館,因為只准備住一晚上,所以我們打算住個稍好一點的——錦江之星,一晚上七百多,但卻是兩個人的錢。

旅館安排好後,我們就打算去逛逛了,但我們在路過大明湖時停住了腳步,直接進去了,之間大明湖好為壯觀,岸邊落有針葉無數,水面清澈而不見底,波光粼粼;再往裏走,忽見一雄偉樓台,走近,見匾上三大字——超然樓。因為進去需門票,所以我只露頭看了一眼,卻只一眼,許久不忘,因有一壁畫,高約三層樓(整棟建築高約五層樓),精美細膩,金光閃閃,故許久不忘。再走便有遊船,買票後我們上了船,這才見識了大明湖的巨大;上岸來,大雨傾盆,我們只得奔回車上。

第二天一大清早,我們又來了趵突泉。進去沒兩步,先遇一泉,我們踏着過去後,湧泉水洗了洗臉,頓時精神百倍,往前走,大小泉無數,有井型,也有池型,不管怎樣,其中泉水皆可飲用。此地建築與泉水交相輝映,所以有些古建築也可進入。在出了一棟建築後,見前方人山人海,將以巨大的方形東西圍住,圍得裏三層外三層。我便好奇,擠過去一看,是一個大方水池,中間有三股泉水湧出,再向斜對面一望,見有一石塊,上寫三個大字——趵突泉,我立刻呆了,水深一米五,清澈見底,清澈的讓人認為是一米不到的水深,而且泉水能從一米五的水下湧出,説明這泉水湧出的力量大的驚人啊!在水面上看見的水的躍起確實在太壯觀了,而且巧的是三股泉水併成一排,一起湧,實在神奇呀!

這次旅行,讓我對泉城的歷史悠久與宏偉壯觀有了新的認識啊!

介紹濟南靈巖寺的導遊詞 篇2

各位團友,大家好!今天我將帶領大家遊覽靈巖寺。它地處長清縣萬德鎮東北七公里的靈巖山,位於泰山北麓主峯四十里處,是泰山的十二支脈之一。現在我們的遊覽車已進入了靈巖山,這裏羣山環抱,峯巒清幽,松柏蒼翠,泉水清冽,風景十分秀麗。明代詩壇領袖王世貞曾讚美這裏是“泰山背最清幽處”。靈巖山原名方山、玉符山。

因山的主峯頂部高大雄偉,方方正正,很像將軍印而得名。至於靈巖這個名字的由來,則與朗公的故事有關。朗公是東晉高僧,山東地區的佛教領袖,他常騎一頭毛驢四處宣揚佛法,人們只要聽到他的驢叫,即“從者如流”。傳説朗公來方山説法時,聽眾達千人之多,不僅人聽得入迷,而且“猛獸歸伏,亂石點頭”。聽眾把這一異狀告訴朗公,朗公説:“此山靈也,不足怪!”於是方山改名為靈巖山,靈巖寺也由山得名。至今寺東面的朗公山上還有一塊高約十丈的奇石,遠看像一位老僧拄杖而行,後面的幾十棵松樹,像弟子隨侍於後。據説,這石頭就是朗公的化身。

靈巖寺的始建人叫法定,傳説他於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來此開闢山場,引泉建寺。那時的寺建在今天靈巖寺的北面,名叫神寶寺,隋代已有名氣。唐太宗貞觀年間(640年前後),在惠崇的主持下遷到此處,成為我國佛教神宗的據點,與浙江天台國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蘇南京棲霞寺合稱為天下寺院“四絕”,而靈巖寺更被稱為四大名剎之首。唐高宗與武則天去泰山封禪時,就曾在此住宿,清乾隆皇帝也在這裏建過行宮。相傳,靈巖寺鼎盛時期殿閣有四十餘處,禪房五百多間,僧侶八百餘人。禪宗提倡飲茶,從此飲茶盛行,是北方人開始以茶為飲料的原因之一。

靈巖寺有證可考的歷史是自唐代惠崇開始,直至清代,而以宋代最為鼎盛。靈巖寺風光優美,殿宇崢嶸,佈局宏偉,其中有極負盛名的千佛殿、闢支塔、墓塔林等,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自古就是遊覽勝地,前人有“登泰山不至靈巖不成遊”之説。

現在大家看到的石坊是靈巖寺的第一道山門,建於清乾隆26年(1762年)。上面的“靈巖勝境”四個字就是乾隆皇帝御筆所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寺院廣場上的“大靈巖寺碑”是由元人文書訥題寫的。

石坊南面這座山叫明孔山,山上峭壁上有一個天然的車輪大小,南北相通的圓形洞孔,光線透過,不論晴天、陰天都像一輪明月高懸天上,人稱“明孔洞”,也是傳説中法定禪師的面壁處。

這是在靈巖寺中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最負盛名的主體建築——千佛殿。始建於唐朝貞觀年間,當時叫大雄寶殿。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明代嘉靖年間重建的。大殿是木結構建築,闊七間,深四間,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單檐廡殿頂,檐角向上伸出,像振翅欲飛的大鳥。殿前的多稜石柱,古樸莊嚴,雕琢精美,是唐代原物,也是現存不多的文物精品。

殿內四周牆壁上原有數以千計的,高約30釐米的木製小型佛像,故稱千佛殿。佛像表現的是分身釋迦牟尼集會講法的熱烈場面。但現在保存下來的不足半數。殿中央供奉着三尊大佛像,藤胎髹漆,塑於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年-1067年),東邊的是藥師佛,銅鑄,造於明憲宗成化2019年(1477年),西邊是釋迦牟尼佛,也是銅鑄,造於明世宗嘉靖23年(1543年)。

殿內最引人注目,為歷代稱道的是兩邊神座上的40尊宋代彩色泥塑的羅漢坐像。像高大約在101—120釐米左右。羅漢身上粧鑾均用天然礦物質顏料塗飾,故而永不褪色。人物形態、氣質刻畫細緻傳神,表情動作無一雷同。或怒上心頭,或喜上眉梢,或托腮沉思,或慷慨激昂,個性鮮明,栩栩如生。連衣服上的皺褶,手臂上的青筋都分明可見。衣着打扮與人物性格十分貼切和諧,顯示了精湛的雕刻藝術。從泥塑的貼近現實的藝術風格上看,基本上是宋代作品。近代學者梁啟超稱它是“海內第一名塑”。當代藝術大師劉海粟於1983年11月23日參觀後題寫了“靈巖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的碑文。它是我國泥塑遺存的藝術珍品,是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也是研究我國佛教史的珍貴資料。

千佛殿東西兩側老幹龍鍾的漢柏下是蘇軾的詩碑,字跡龍飛鳳舞,為寶剎增色不少。其實,蘇軾並未來到過靈巖寺,這首詩是他在徐州登雲龍山時而作。

介紹濟南靈巖寺的導遊詞 篇3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大家光臨名剎古寺靈巖寺!今天我給諸位朋友做導遊,我將盡我所能回答你們提出的問題,希望大家載興而來,滿意而歸。

靈巖寺所處的這座秀麗的山巒,名叫靈巖山,是東嶽泰山十二支脈之一。海拔687.3米,靈巖寺位於一山(泰山)、一水(泉城的泉水)、一聖人(曲阜)的山東黃金旅遊線之間,(距泰山主峯約為10公里,距濟南40餘公里)以其優美的自然景觀和燦爛珠古代文化,吸引無數海內外遊人,自古就是聞名的旅遊勝地,具有“海內四大名剎之首”(浙江天台國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蘇南京棲霞寺)的盛名。靈巖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__年榮獲國家首批4A級景區稱號。大家請看靈巖山與其他有什麼不同呢?唉,對了,他的頂既不是圓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靈巖主峯為獅山,因為在遠處望去猶如一頭雄獅蹲伏在那裏,所以稱為獅山,山的最高處有一巨大巖石,四壁如削,成為方形,所以最早時人們稱之為方山,北魏時《水經注》中稱之為玉符山,也是因為這塊巨石的形狀方方正正,像古代將軍的印璽?古稱將軍印為玉符?因而得名)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曾説“泰山之北最幽處,遊泰山不遊靈巖不成其遊也。”的讚語,從寺院至山巔有殿閣36處,亭閣18座,文物眾多,古蹟薈萃,北如蹲獅的方山,東如駱駝的朗公山,南如卧象的竹山。現在就讓我們去感受一下靈巖寺的風韻吧。

我們現在來到山門〔金剛殿〕,金剛是金中最剛之意,比喻牢固、鋭利、能摧毀一切的意思。金剛力士,是專門持金剛杵(古印度的一種兵器)守護佛法的天神。這個殿的風格屬明清建築,塑有“哼哈二將”,專為把守大門守護佛法和寺院的安全。

走過“聚善”小橋。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二山門”,他建於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內塑有護法四天王,(在印度佛教中,傳説在須彌山腰有一個山叫犍陀羅山,山有四峯,各有一王居住,各護一天下,四天王所居之天稱作四天王。中國內地佛教寺院中一般均有四天王塑像,他們各是:東方持國天王,其塑像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長天王,身為青色,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身為紅色,手繞纏一龍;北方多聞天王,身為綠色,右手持傘,左手持銀鼠。他們各有一個從者,順次是乾闥婆,鳩荼、龍、夜叉,還各有91子輔佐四王守護十方,據稱四天王各有八大名將,代為管理所屬各處山河,森林及其他地方的小神)建築風格為單檐硬山頂,房樑五架,兩邊以穿插坊連成整體。柱頭上有一斗三升斗拱,其柱礎為復蓮式,系宋代遺物。殿內存有唐,宋,金,元,明,清歷代碑刻十七塊。記載了靈巖的歷史沿革及影響。另有鐘樓、鼓樓等附屬建築(東邊為鐘樓,西邊為鼓樓,因為“晨鐘暮鼓”之説)。

介紹濟南靈巖寺的導遊詞 篇4

星期三晚上,我老爸説明天因為工作要去趟濟南,是要去找一位劉大爺,並且説可以帶我去玩玩。我一聽正合我意,二話不説就同意了。

星期四早上,草草的吃完了早飯後,便踏上了去濟南的旅途。路上還以為能睡上一覺,結果還沒犯困呢,就先到了。

我們通過與劉大爺的電話得知他在濟南的“兩岸咖啡廳”,在那裏吃飯加談事,最後到了三點多才談完。老爸辦完事情以後,我們先去找旅館,因為只准備住一晚上,所以我們打算住個稍好一點的——錦江之星,一晚上七百多,但卻是兩個人的錢。

旅館安排好後,我們就打算去逛逛了,但我們在路過大明湖時停住了腳步,直接進去了,之間大明湖好為壯觀,岸邊落有針葉無數,水面清澈而不見底,波光粼粼;再往裏走,忽見一雄偉樓台,走近,見匾上三大字——超然樓。因為進去需門票,所以我只露頭看了一眼,卻只一眼,許久不忘,因有一壁畫,高約三層樓(整棟建築高約五層樓),精美細膩,金光閃閃,故許久不忘。再走便有遊船,買票後我們上了船,這才見識了大明湖的巨大;上岸來,大雨傾盆,我們只得奔回車上。

第二天一大清早,我們又來了趵突泉。進去沒兩步,先遇一泉,我們踏着過去後,湧泉水洗了洗臉,頓時精神百倍,往前走,大小泉無數,有井型,也有池型,不管怎樣,其中泉水皆可飲用。此地建築與泉水交相輝映,所以有些古建築也可進入。在出了一棟建築後,見前方人山人海,將以巨大的方形東西圍住,圍得裏三層外三層。我便好奇,擠過去一看,是一個大方水池,中間有三股泉水湧出,再向斜對面一望,見有一石塊,上寫三個大字——趵突泉,我立刻呆了,水深一米五,清澈見底,清澈的讓人認為是一米不到的水深,而且泉水能從一米五的水下湧出,説明這泉水湧出的力量大的驚人啊!在水面上看見的水的躍起確實在太壯觀了,而且巧的是三股泉水併成一排,一起湧,實在神奇呀!

這次旅行,讓我對泉城的歷史悠久與宏偉壯觀有了新的認識啊!

介紹濟南靈巖寺的導遊詞 篇5

現在我們再來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羅漢泥塑,(據佛學文獻記載,為眾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沒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羅漢,千羅為花崗巖),而靈羅為藤木所制,顯得非常栩栩如氣。他擺脱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個塑像都以現實人物為基礎,神情狀貌非常生動,喜怒哀樂俱形於色,動態變化各有特徵,堪稱海內無雙。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個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個個口目傳情,沒有一個相同的。羅漢身上用的是硃砂江,黃丹,雄黃,石綠,大青,天藍,茄皮紫等礦物質顏料。因此雖然年代已久,但顏色還是那麼逼真。(這些羅漢的塑造年代,史料記載不詳),根據資料分析,可能是宋代塑造的。這些羅漢對我們現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學有非常高的價值,是中國泥塑遺存的藝術瑰寶之一。清末學者梁啟超為“靈巖泥望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這正是對我國古代藝術才能的高度評價。

(御書閣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專門為存放皇帝賜御書而建造的,現存建築為明代遺物。)

(除了千佛殿,您可以看到東山峯有一怪石,狀如一個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禪杖,而後面的柏樹,活脱脱就是一對弟子,這塊怪石就叫朗公石《神僧傳》中記載,東晉時期高僧來此山説法,講的“猛獸歸伏,亂石點頭”,朗公説“此山,靈邊,為我淨也;它時涅磐當埋於此”)

好,現在我們往西走,面前的這座塔為靈巖寺的最高建築,闢支塔,是靈巖寺的重要標誌。為什麼叫闢支塔呢?闢支一詞為佛教用語,是梵語“避支迦佛陀”簡稱為“避之佛”(避支塔建於唐天寶十二年,宋淳儀五年重建於嘉佑二年建成)歷時63年,距今900多年。該塔高54米,為八角九級十二檐的樓閣式磚塔。塔基刻有陰曹地府,酷刑場面的浮雕。塔身為青磚砌築。東西南北四面設門。塔檐自下至上逐層遞減,一至四層為重檐,五至九層為單檐,收分得體,門窗古樸,顯得古香古色,莊嚴肅穆。塔頂是鐵製塔剎。有復缽,相輪,園光,仰月,寶珠組成。另外還有八根鐵鏈分別由救濟塔檐的八尊金剛拽引加固如果大家登上九級塔檐,可以盡覽靈巖風光。

好的闢支塔參觀到這裏,我們接着向西走,我們來到了靈巖寺的另一重要景點“墓塔林”,這裏面有唐宋至明代靈巖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塊,其數量僅次於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國第二,它與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屬於磚塔,靈巖寺屬於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異。有的高達數十尺,有的才尺許,底部都是帶有浮雕。在這些塔中,最早的就是這幢慧崇塔了,是唐代靈巖寺創建間慧崇的墓塔,(惠崇是靈巖寺貞觀年間的和尚,生前在靈巖勤於佛事,對靈巖寺做出了極大貢獻,它活了100多歲。)是重檐單層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寬3.74米,上面雕有獅頭,飛天,武士等圖案。南面闢半圓拱門,內為方形室。東西門均為飾門,是半掩式假門,雕有樂伎,舞伎等圖案,保留六朝,隋代的藝術風格。塔頂以露盤,仰蓮,寶珠組成塔剎,這座塔是研究我國古代繪畫,雕刻藝術的珍貴字資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0jgem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