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江西導遊詞 >

廬山大口瀑布導遊詞(精選6篇)

廬山大口瀑布導遊詞(精選6篇)

廬山大口瀑布導遊詞 篇1

大天池位於廬山西部900餘米高的天池山的山頂.南望九奇峯,下俯石門澗,東瞻佛手巖,西望白雲峯,二水縈迴,傳説文殊菩薩雲遊至此,覺得廬山山青少秀水,於是雙手插地成池,並引來神水,故此名為天池.當然這只是傳説,其實它是天然形成的泉水,一般的泉水都在半山腰,而這股泉水卻在天池山的頂上,這是其中一絕.另外這股泉水還有更為奇特的現象,它久旱不幹,久澇不溢.池水總是保持在一定的水位,池子裏的水多了,會往下滲,少了,泉水會自己補.還有一點幾乎是帶有傳奇色彩,每當山裏起層雲的時候,天池的水會冒氣泡,告訴人們山裏快要下雨了,所以人們又叫它天氣預報池.在這大天池的附近原是廬山天池寺的所在地,這股泉水也是寺裏僧人的生活用水。

廬山大口瀑布導遊詞(精選6篇)

天池寺初為晉代高僧慧遠所建,名峯頂寺,南宋重建,改為天池院 。天池寺在歷史上曾經規模很大,在明朝的時候還曾經三次受到皇帝的敕封,明太祖朱元璋竟封它為天池護國寺,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下詔重建,賜名為“天池護國寺”並賜銅鐘、鐵瓦、象皮鼓、烏金太子像等,均供於店中,明成祖朱棣再敕“天池萬壽寺”,明宣宗朱瞻基又敕“天池妙吉寺”,並命江西布政使有司心人力修天池寺,天池寺也因官方重視而一躍成為匡廬首剎。當時的每新任官員到此來那就得先到寺院拜過再行上任。

也正是因為天池寺的這種獨特的來歷讓也一度成為廬山山上最有傳奇色彩的景點,並且民間還流傳着”銅鐘鐵瓦象皮鼓,烏金太子伴佛燈”的典故呢.不過很可惜,經過戰亂,天池寺逐漸衰敗了,現在我們已看不到它昔日的輝煌了.寺廟被毀後留下的的磚石很多都在這周圍,我們只能從這些石頭裏去品味當年它的風姿了。

寺西有一半月形拜月台,因供奉文殊菩薩得名文殊台,登台遠望山巒四起,羣峯相連,遠波明滅,月夜蒙朧之際,常常有佛光時現,當年明代的王陽明就在一啊月暗星稀之夜,看到這種奇異景象,並以詩記之。老夫高卧文殊台,柱杖夜撞青天開。撒落星辰滿平野,山僧盡道佛燈來。這是王陽明在廬山山上的一處足跡。

天池山脊上還有一寶塔,為一閣式石塔,五層六面,塔剎呈寶瓶狀,這宋承相韓侂胃所建,現塔為民國詔生智所建,內藏有銀佛像,宋幣、水晶等。當然今天的廬山-大天池景點也經沒有了當年的寺院了,只留下寺院遺址。

廬山大口瀑布導遊詞 篇2

位於廬山西北的天池山頂,池呈長方形,池水碧悠,光靈如玉。池原為天池寺內放生池。天池寺為廬山山頂最古老的寺院。東晉僧人慧持創立,舊名峯頂寺。宋朝更名天池院。明太祖賜名“天池護國寺”。明成祖敕“天池萬壽寺”,明光宗又敕“天池妙吉禪寺”遂為匡廬首剎,後寺廢。池西有一半月形的拜月台,名文殊台,台為石木結構,兩層。

下層為石室五楹,有門窗,可充住室。上為手頂,即稱為台。登台眺望,山巒突起,羣峯相連,遠波明滅,極富野趣。是觀察佛光的最佳處。台東一亭,名“鬥姆亭”,又稱“老母亭”。始建於明代。石混凝土結構,圓形攢尖頂。橫額有“相望祖庭”篡刻。立柱上有隸書對聯“琳宇剩劾灰法蒙莊嚴留佛座,瓣香臨危澗新亭結構護仙盒”。

登上廬山西部海拔900餘米的天池山頂,南望九奇峯,下俯石門澗,東瞻佛手巖,西眺白雲峯。二水縈迴,四山豁朗。此處原建有天池寺,現已廢。但原寺前呈長方形的水池,仍碧水悠悠,光靈如玉。 昔天池寺,寺西有一半月形的拜月台,因供奉文殊菩薩而得名文殊台。現存之台為石木水泥混合結構,石室五楹,上有平台。登台眺望,山巒突起,羣峯相連,遠波明來,極富野趣。尤其是月色朦朧之夜,閒坐枱上,眼前深谷中經常會出現點點如同燈光般的亮點, 由少漸多,時大時小,時聚時多,時隱時現,閃閃爍爍,人稱“佛燈”。明代著名心學家王陽明就曾於一個月暗星稀的夜晚,卧此台上,看到了這樣的奇異景象,並以詩記之:“老夫高卧文殊台,拄杖夜撞青天開。撒落星辰滿平野,山僧盡道佛燈來。” 天池山脊上聳立着一座寶塔,塔四周佈滿了漫山遍野的青松。微風起時,松濤起伏,它頗似一杆乘風破浪的船桅,盪漾在翠波碧浪之上。以上段文告訴我們廬山正適合發電。

廬山大口瀑布導遊詞 篇3

各位團友:

大家好!現在咱們來到了大天池。它是咱們廬山西穀風景線上一處非常著名的風景點,晉代高僧慧遠的弟弟慧持在這裏建了一座廟宇,宋嘉定年間重建並改名“天池院”。然而明太祖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卻將天池院更名為“護國寺”,並賜以銅鐘鐵瓦,烏金太子像等,而且大肆宣傳,使這裏成為廬山的重要叢林之一。那為啥朱元璋對天池院如此厚待呢?這就要講到他與陳友諒爭奪天下的故事了。元末,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大戰十八年之久。一日,朱元璋逃到天池山,此時陳兵正在一步步地搜查,正在危急關頭,只見一位僧人來到他面前,雙手合十説了聲:“朱施主請隨老僧進寺。”聽他這麼一説朱元璋也顧不得那麼多了,跟着進了寺。僧人便叫他藏在文殊菩薩神龕後面,朱元璋剛藏好,只見陣陣煙雲從台上升起,一隻五彩蜘蛛在煙雲中忙個不停,不一會兒神龕兩邊牽滿了蜘蛛絲。此時,陳友諒和他的追兵趕到此處,在寺內四處尋找卻未見朱元璋的影子,就只剩這神龕沒搜,陳友諒非常信佛,不敢驚動了菩薩,便來到神龕前仔細大量了起來,看見佈滿了蜘蛛網,心想:人鑽過去豈有不破之理?看這架勢恐怕連蒼蠅蚊子都進不去。於是,便叫士兵趕快離開了這裏。一見敵軍遠去,朱元璋撥開蜘蛛網,走下神龕,跪在佛像面前説:“若我朱元璋日後事業有成,定報救命之恩。並譴太子來此長伴清燈。”説後,便千恩萬謝地走出天池寺。

後來,朱元璋當真做了皇上,回想起之所以有今天,多虧了天池寺菩薩搭救,當年的許諾也都兑現了,但天底下哪有不疼兒女的父親?要太子出家他當然捨不得,可又不能悖了當年的承諾,正當此時,一位大臣提議打造七寸烏金太子像送進寺裏,這樣就兩全齊美了!在廟前,有兩個池子,神奇之處就是無論下雨乾旱,池水總保持這樣的位置,終年不涸.相傳兩千多年前,文殊菩薩騎着青獅從五台山路經此處,見這裏寺僧吃水困難,不禁升起慈悲之心,於是施展法力,雙手插石,頓時土開石裂,成為兩個旱坑,又施法引來靈水,而這就是之後的大天池了,我們也稱它為神泉。當山澤通氣時池水常會冒出珍珠般的氣泡,有時天空還會出現雲層.這是因為空氣中某些氣體遇到氣壓降低就形成層雲,水中容納不了較多氣體,雲海形成時也就形成了氣泡.但這種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在這裏觀察觀察,沒準,這可遇不可求的事兒就給您碰到了。

我給大家一刻鐘的自由參觀時間,大家可以在這兒照照相留留影,十五分鐘後,我們集合去往下個景點—龍首巖遊覽,屆時我再給大家作介紹。

廬山大口瀑布導遊詞 篇4

“ 廬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峯”,秀峯的山水之美為廬山之最,在這兒有濃濃的歷史文化氣息,千古絕唱的李白詩句,以及眾多的歷代文人的詩詞題刻,讓秀峯在廬山的眾多景點中顯示出與眾不同,這裏的山有形似展翅欲飛的(鶴鳴峯),像烏龜在爬行的(龜行峯),有形如香爐狀的(香爐峯),以及似屠天寶劍的(雙劍峯)、姐妹相嬉的(妹妹峯)、“飛流直下三千尺”的 廬山瀑布。 這裏的山峯青秀,瀑布悠美、林木葱綠、潭水生媚,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畫。  秀峯是個讓歷代中國人生情眷念的地方。 天才詩人江淹一首《從建平王登 廬山 香爐峯》的詩,點醒了趨仙若騖的天下人。 廣成愛神鼎,淮南好丹經。 此峯具鸞鶴,往來盡仙靈。

一時間,天下人都愛到這裏感受天地間的仙靈之趣。 到南唐的時候,南唐中主皇帝李景,在做沒有皇帝以前曾到這裏來買了地蓋起房子依山讀書。 中主當皇帝以後,就將他少時在秀峯讀書的地方,送給和尚們做寺院了。 並賜了寺名“開先寺”,這大概是李景 認為這裏是他開國立業預先祥兆的緣故吧。

開先寺於公元951年建成後,當年,中主李景親自挑選當時的高僧紹宗大師,到開先寺當住持。 在南唐中主皇帝的直接支持下,開先寺的僧從此就成了中國佛教禪宗青原系雲門宗的重要道場。

以後的宋元明清時期,開先寺在 廬山 的影響越來越大。 清朝康熙年間,開先寺中好事相繼而來,寺院發展達到了空前的大規模時期。 超淵大和尚自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來開先寺當家以後,與外界的聯繫、交往日益增多,也將這裏仙靈神韻帶洪給了天下人。 當時的康熙皇帝非常向往秀峯的山水,卻無緣親臨。 只好將他親筆御書的《般若心經》、江淹的詩《從建平王登 廬山 香爐峯》等賜給開先寺,以慰籍自巳想念的心緒。

康熙皇帝在第六次南巡時,特別要開先寺住持超淵大和高奉聖旨在準安迎駕。 這次康熙皇帝給開先寺賜了新寺名“秀峯寺”,就連隨行太子也受到感染,為秀峯揮毫留下了“灑鬆雪”的激情。

我們還未走進秀峯景區,那 廬山 瀑布的秀姿已早撞入了我們的眼簾,在我們前面山崖上出現的兩道較寬長白色布狀的下墜物,那就是 廬山 瀑布。 因為距離較遠,現在我們感覺她還是靜止狀態的,此刻此景就是大詩人李白筆下“遙看瀑布掛前川”的詩境。 李白筆下的 廬山 瀑布是東瀑馬尾水和西瀑黃崖組成,隨着我們與瀑布間的距離的逐步拉近,我們將會一步步的領悟“飛流直下”的動感,“下九天”的快暢……我們就可以全面感受到李白詩中的山之魂、水之靈的真神趣。

朋友們,跟着我!我們一同走進秀峯吧!

走進秀峯中,看那林中的小溪正向我們問好,從林蔭道向右轉,就轉出了一座門,門楣上掛着宋代大書家米芾的書跡“第一山”的大匾。 這是到了歷史上 廬山 五大叢林之一的秀峯寺舊址了。

好了,秀峯的觀音像就是長着鬍子的,大家請看那長着鬍子的觀音像正在那兒等我們呢!這裏的觀音為什麼會長着鬍子呢?請大家想一想,等游完秀峯時,請大家告訴我答案。

雙桂堂是當年秀峯寺的方丈室、堂前這兩棵飽經滄桑的桂花樹,就目睹了這裏許多歲月風情。 雙桂堂的後面有一口老水井,這井裏的水依然甘甜,他也叫“聰明泉”,聰明泉這三個字還是黃庭堅的墨寶。 我們沿着聰明泉的小路西行右上後山,就來到了南唐中主李景當年的讀書的舊地---李景讀書枱,台邊上的圍欄依然是當年中主李景依欄讀書的舊物,真可謂雕欄玉砌應尤在,只是朱顏改了。 那清代康熙皇帝御賜給秀峯寺的御筆書就《從建平王登 廬山 香爐峯》詩所刻的碑,仍還立在讀書枱的中央。 這塊御碑有三個絕妙的地方,第一,江淹這首描寫香廬峯的詩好,第二,宋代大書家米芾書寫的字妙,第三,康熙皇帝親自臨摹的。 真是好詩、好書法,好心境啦。

在讀書枱下的摩崖間還散佈着許多的歷代摩崖碑刻。 最出名的有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作品《大唐中興頌序》,宋代著名書法家黃庭堅的《七佛偈》,明代王守仁的《記功碑》……我們欣賞完這些名家大作後,右下右行就走入了青玉峽龍潭。

青玉峽龍潭是 廬山 瀑布兩處瀑布水匯聚的地方。 這兩股瀑布水分流下垂,合流而入,原本急奔的水流,在龍潭中靜下後,方緩緩的從圓潤的石頭間的空隙處流走,這就叫“漱玉”。 在漱玉亭上,品漱玉是一種妙高境界。 這裏被蘇東坡認為是 廬山 的兩處絕美景色之一。 龍潭的四壁乏上刻滿了自宋以來的歷代摩崖石刻壹佰多處,宋代米芾書寫的“第一山”、“青玉峽”,宋南康太守李亦的“龍”、宋南康守朱端章的“ 廬山 ”……在此間,龍潭讓我們在這近的距離來感受山水,與古人交流,來共同分享天地的真趣!你的心會是什麼樣的……

在瀑布下面昂頭看瀑布,只見瀑水飛瀉而下,彷彿與天相接,凝視銀河落人間。

寄情于山,您會情滿於山;付情於水,你將會情溢於水!山水可以給人啟悟,也讓人心昇華……所以仁者愛山,智者樂水。

我們享受了秀峯的山美,也親近的秀峯的水秀!接下來就到了回答問題的時候了,秀峯的觀音像為什麼會長着鬍子呢?還先來説一下秀峯的觀音像吧,秀峯的觀音像是唐宣宗時期一位高僧所畫的一幅半身觀音像,後來在元代時被畫匠姜月境補畫成全身立象,從畫法上看頗似唐代畫家吳道子的畫風。 整幅畫像採用流暢的線條來勾畫出體態豐滿莊重的觀音形象,充滿盛唐時期的風韻,欲稱“鐵線觀音”。 鐵線觀音像用星子出產的青石刻制的,碑高四米,寬二米。 觀音是隨佛教一同傳入中國,開始進入中國還是男人的形象,隨着時代的變化,適應中國的文化的要求,逐步從男人的形象,向女人的形象轉化。 又根據各時代的審美時尚要求,逐步由盛唐的豐滿型,進化到明清至到今日的苗條型。

廬山大口瀑布導遊詞 篇5

秀峯原是秀峯寺的簡稱。秀峯又是以香爐峯、文殊峯、鶴鳴峯、獅子峯、姊妹峯的總稱,寓羣峯競秀之竟。其實,秀峯不僅峯秀,而且瀑秀、潭秀、峽秀、林秀。 如果説羣峯聚集營造了秀峯的陽剛之美,那麼,泉瀑溢趣孕育了秀峯的陰柔之美。大漢陽峯湧泉密佈,趵突播流,涓涓而聚,成奔流之勢,向東湧入秀峯二瀑。其一在鶴鳴峯、龜背峯之間奔瀉而出,因崖口窄隘,懸空而瀉,墜入數十丈的深壑之中。這就是李白筆下“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水”。同源異流的瀑布水與馬尾水,各自在山澗中喧囂着奔騰而下,然後合流於青玉峽,聚勢而衝,直注“龍潭”,潭水碧綠不見底,深不可測,以致於盛傳潭通東海。

狼奔冢突的澗峽水,在“龍潭”中聚集,平緩地從一道滑如玉的石隙中溢出。有人悟得此景如“漱玉”,於是在龍潭旁建有“漱玉亭”,以彰其義。宋代大文豪蘇東坡遊秀峯時,曾長佇亭中,細細品味這潭亭互映,水石相磨,動靜交替的妙境,有《青玉峽漱玉亭》為記:高巖蔽赤 日,深谷來悲風。擘開青玉峽,飛出兩白龍。亂沫散霜雪,古潭搖清空。餘流滑無聲,快瀉出玉谷。我來不忍去,月出飛橋東。蕩蕩白銀闕,沉沉水晶宮。願從琴高生,腳踏赤鯇公。手持玉鞭蕖,跳入青泠中。 山不同則水各異。羣峯競秀,泉瀑溢趣,鑄就了秀峯自然美的主旋律。這旋律傾倒了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而其中也不乏王侯將相。五代十國時的南唐中主李景,就認定此地“仙靈鹹棲”,便依山築起由“芸閣花宮”構成的讀書堂,經年攻讀於此。

公元943年,他即帝位,不久將書堂舊址擴建為寺院,賜名“開先”,取開國繼先祖之意。 由於開先寺來歷特殊,頗受宋代以後各朝重視,或擴建,或修葺,使之一直保持了壯觀宏大的規模,而與歸宗、棲賢、萬杉、海會並稱“廬山五大叢林”。及至清代康熙年間,名僧超淵入主開先寺,因寺院管理得法,深得朝遷賞識。1720xx年康熙手書《般若心經》一卷命大臣張志棟專程送至寺內供奉,不久,又書賜江淹《從冠軍建平王登廬山香爐峯》詩。1720xx年春,康熙皇帝南巡時,開先寺主持超淵前往淮安接駕,並一路陪同至松江。康熙感覺到超淵對自己的赤誠,便取開先寺景緻神韻,御書“秀峯寺”以示撫慰。當時的太子胤祁也賜書 “灑鬆雪”三字,一併刻碑存於寺中,為光耀寺宇,昭示皇恩,超淵與當時的江西巡撫郎廷極,主持修建了御書樓、御碑亭、鬆雪亭。開先寺從此稱作“秀峯寺”。寺後有高出寺院數丈的李景讀書枱。

層層書枱故壘的石亭中,殘存有紫石雕花欄杆,屬南唐風格,附近尚有宋代書法家、詩人黃庭堅手書的“七佛偈 ”“明代王守仁題識”記功碑;還有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手書“大唐中興頌”碑刻。秀峯寺於搞日戰爭期間被日軍炮火破壞,仿尚存雙桂堂,堂前兩株千年老桂,仍然香飄四處。龍潭寂靜且潔淨,步入其中,如若走進了一部藴藏豐富的鉅著,令人怦然心動,那一幅幅古樸的題刻,便是一頁頁精美的篇章。 米芾勒於潭旁巨大上的“第一山”、“青玉峽”摩崖大字,雄強勁逸,渾厚挺拔。宋代南康守朱端章的“廬山”兩字,氣勢恢宏,字徑2米*1.5O米,“山“字每豎均可容一人卧睡,遊人至此,都喜歡以身卧量,寓意“身在此山中”。龍潭入口處,有“龍”、“虎”兩字“盤踞”似乎昭示着青玉峽那湍急的泉流,如龍騰虎躍一般的威猛。“龍”字系宋代南康太守李亦所書,“虎’字則為元代丞相刺不花所題。

兩字一左一右,扼住青玉峽奔向龍潭的隘口,無怪乎,急流入潭後,變得那麼柔和馴順。 還有明代喬宇的“瀑布泉”,清代宋犖的“漱玉亭”,彭玉麟的“天河垂象’等到數十處題刻。如此名家薈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題刻集於一處,猶如一個個跳動的音符,將政治、宗教、民俗、民風,融合成優美的和絃。登上文殊峯,可覽秀峯羣峯秀色。那形如鳴鶴飛翔的鶴鳴峯,那挺拔鋒利的雙劍峯,那面目猙獰的獅子峯,那飄飄欲仙的姊妹峯,那眇履蹣跚的龜背峯,一一盡收眼底。難怪有人一到這裏,就會產生“行者當茅屋,長伴此峯居”、“但偕夙所好,永願矢人間”的念頭。

廬山大口瀑布導遊詞 篇6

朋友們,能和大家一起遊廬山秀峯,共同分享秀峯的山水秀趣。是好開心的事唷!

古往今來這裏就享有“廬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峯”的説法。秀峯的山,秀峯的水,姿態萬千,你不想被她感染,都不成嘍!這裏的山有形似展翅欲飛的(鶴鳴峯),像烏龜在爬行的(龜行峯),有形如香爐狀的(香爐峯),以及似屠天寶劍的(雙劍峯)、姐妹相嬉的(妹妹峯)、在憩息的睡女山……等;在這山峯之間流動的山溪,竟然奔騰出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廬山瀑布。這裏的山峯青秀,瀑布悠美、林木葱綠、潭水生媚,自然天成了一幅幅羣峯競秀的美麗景色。

秀峯是個讓歷代中國人生情眷念的地方。天才詩人江淹一首《從建平王登廬山香爐峯》的詩,點醒了趨仙若騖的天下人。廣成愛神鼎,淮南好丹經。此峯具鸞鶴,往來盡仙靈。

一時間,天下人都愛到這裏感受天地間的仙靈之趣。到南唐的時候,南唐中主皇帝李景,在做沒有皇帝以前曾到這裏來買了地蓋起房子依山讀書。中主當皇帝以後,就將他少時在秀峯讀書的地方,送給和尚們做寺院了。並賜了寺名“開先寺”,這大概是李景 認為這裏是他開國立業預先祥兆的緣故吧。

開先寺於公元951年建成後,當年,中主李景親自挑選當時的高僧紹宗大師,到開先寺當住持。在南唐中主皇帝的直接支持下,開先寺的僧從此就成了中國佛教禪宗青原系雲門宗的重要道場。

以後的宋元明清時期,開先寺在廬山的影響越來越大。清朝康熙年間,開先寺中好事相繼而來,寺院發展達到了空前的大規模時期。超淵大和尚自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來開先寺當家以後,與外界的聯繫、交往日益增多,也將這裏仙靈神韻帶洪給了天下人。當時的康熙皇帝非常向往秀峯的山水,卻無緣親臨。只好將他親筆御書的《般若心經》、江淹的詩《從建平王登廬山香爐峯》等賜給開先寺,以慰籍自巳想念的心緒。

康熙皇帝在第六次南巡時,特別要開先寺住持超淵大和高奉聖旨在準安迎駕。這次康熙皇帝給開先寺賜了新寺名“秀峯寺”,就連隨行太子也受到感染,為秀峯揮毫留下了“灑鬆雪”的激情。

我們還未走進秀峯景區,那廬山瀑布的秀姿已早撞入了我們的眼簾,在我們前面山崖上出現的兩道較寬長白色布狀的下墜物,那就是廬山瀑布。因為距離較遠,現在我們感覺她還是靜止狀態的,此刻此景就是大詩人李白筆下“遙看瀑布掛前川”的詩境。李白筆下的廬山瀑布是東瀑馬尾水和西瀑黃崖組成,隨着我們與瀑布間的距離的逐步拉近,我們將會一步步的領悟“飛流直下”的動感,“下九天”的快暢……我們就可以全面感受到李白詩中的山之魂、水之靈的真神趣。

朋友們,跟着我!我們一同走進秀峯吧!

走進秀峯中,看那林中的小溪正向我們問好,從林蔭道向右轉,就轉出了一座門,門楣上掛着宋代大書家米芾的書跡“第一山”的大匾。這是到了歷史上廬山五大叢林之一的秀峯寺舊址了。

觀音大家都熟悉,常言説家家觀世音。請問各位:你見過長鬍子的觀音像嗎?見過的請舉手……

好了,秀峯的觀音像就是長着鬍子的,大家請看那長着鬍子的觀音像正在那兒等我們呢!這裏的觀音為什麼會長着鬍子呢?請大家想一想,等游完秀峯時,請大家告訴我答案。

雙桂堂是當年秀峯寺的方丈室、堂前這兩棵飽經滄桑的桂花樹,就目睹了這裏許多歲月風情。雙桂堂的後面有一口老水井,這井裏的水依然甘甜,他也叫“聰明泉”,聰明泉這三個字還是黃庭堅的墨寶。 我們沿着聰明泉的小路西行右上後山,就來到了南唐中主李景當年的讀書的舊地---李景讀書枱,台邊上的圍欄依然是當年中主李景依欄讀書的舊物,真可謂雕欄玉砌應尤在,只是朱顏改了。那清代康熙皇帝御賜給秀峯寺的御筆書就《從建平王登廬山香爐峯》詩所刻的碑,仍還立在讀書枱的中央。

這塊御碑有三個絕妙的地方,第一,江淹這首描寫香廬峯的詩好,第二,宋代大書家米芾書寫的字妙,第三,康熙皇帝親自臨摹的。真是好詩、好書法,好心境啦。

在讀書枱下的摩崖間還散佈着許多的歷代摩崖碑刻。最出名的有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作品《大唐中興頌序》,宋代著名書法家黃庭堅的《七佛偈》,明代王守仁的《記功碑》……我們欣賞完這些名家大作後,右下右行就走入了青玉峽龍潭。

青玉峽龍潭是廬山瀑布兩處瀑布水匯聚的地方。這兩股瀑布水分流下垂,合流而入,原本急奔的水流,在龍潭中靜下後,方緩緩的從圓潤的石頭間的空隙處流走,這就叫“漱玉”。在漱玉亭上,品漱玉是一種妙高境界。這裏被蘇東坡認為是廬山的兩處絕美景色之一。龍潭的四壁乏上刻滿了自宋以來的歷代摩崖石刻壹佰多處,宋代米芾書寫的“第一山”、“青玉峽”,宋南康太守李亦的“龍”、宋南康守朱端章的“廬山”……在此間,龍潭讓我們在這近的距離來感受山水,與古人交流,來共同分享天地的真趣!你的心會是什麼樣的……

在瀑布下面昂頭看瀑布,只見瀑水飛瀉而下,彷彿與天相接,凝視銀河落人間。

寄情于山,您會情滿於山;付情於水,你將會情溢於水!山水可以給人啟悟,也讓人心昇華……所以仁者愛山,智者樂水。

我們享受了秀峯的山美,也親近的秀峯的水秀!接下來就到了回答問題的時候了,秀峯的觀音像為什麼會長着鬍子呢?還先來説一下秀峯的觀音像吧,秀峯的觀音像是唐宣宗時期一位高僧所畫的一幅半身觀音像,後來在元代時被畫匠姜月境補畫成全身立象,從畫法上看頗似唐代畫家吳道子的畫風。整幅畫像採用流暢的線條來勾畫出體態豐滿莊重的觀音形象,充滿盛唐時期的風韻,欲稱“鐵線觀音”。鐵線觀音像用星子出產的青石刻制的,碑高四米,寬二米。觀音是隨佛教一同傳入中國,開始進入中國還是男人的形象,隨着時代的變化,適應中國的文化的要求,逐步從男人的形象,向女人的形象轉化。又根據各時代的審美時尚要求,逐步由盛唐的豐滿型,進化到明清至到今日的苗條型。

秀峯的觀音像的頭部唐宣宗時期的作品,依然有這時代的特點,人們在改變觀音男性大的特徵時,還沒未得及去了鬍子,這才給了我們看到長着鬍子觀音的機會。

朋友們,在秀峯只需多坐那麼一會兒,你的心會跟着飛流直下的瀑布水一起奔騰流淌,在低頭抬眼之間,四時的美景都跑到了你的眼前,太陽真的西下了,不知去那兒了,可那龍潭裏的魚、山林中的鳥都會讓你不忍心離去的。這裏的一切真能讓天地人得到一種清新的感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angxi/ro3mg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