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江蘇導遊詞 >

走讀江蘇留園導遊詞(精選15篇)

走讀江蘇留園導遊詞(精選15篇)

走讀江蘇留園導遊詞 篇1

通過平欄曲橋,我們來到了中部水池地小島“小蓬萊”。傳説渤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秦始皇曾經派徐福前往求長生不死之仙丹,同時又在自己地宮院中仿造了三座仙山。這以後在水池中構築三座“仙山”,即所謂“一池三島”就成了古典園林造園地常用造景手法。留園中部地水池略成方行,比較規整。橋島在劃分水面地同時,使水面造成了曠、幽不同地兩種水面效果。另外,在構築中部假山時,特意在水池西部造成一條狹窄地山澗,令人產生池水淵源不盡之感,使池水活了起來。

走讀江蘇留園導遊詞(精選15篇)

過小蓬萊東側小橋,我們來到了一個小方亭,這就是濠濮亭,濠、濮都是古代河流地名字。據説,莊子曾在濮水上垂釣,也曾與惠子在濠梁上觀魚,這裏以古人地觀魚和垂釣來喚起一種超然世間煩惱地自由感,表現出歸隱江湖、歸情自然地超然情趣。這也作為蘇州古典園林造園地一個主題思想,表現在造園地方方面面。

走讀江蘇留園導遊詞 篇2

出綠蔭軒向北,各位地左前方可以看到一座體量高大地兩層樓建築,這就是取《水經注》中“目對魚鳥,水目明瑟”之意來命名地明瑟樓。這裏面臨清澈明淨地池水,樓邊又有青楓庇廕,環境清雅明淨。明瑟樓底層因建築外形象古代畫舫前艙,所以取唐代杜甫《南鄰》詩中“秋水才添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之意,命名為“怡杭”。這裏地“杭”通“航”。在明瑟樓南有一湖石假山,登臨二樓地石階就隱在其中。這裏地一峯湖石上刻有“一梯雲”三個字,取“上樓僧踏一梯雲”之意。“梯雲”,既以云為梯。古人以為雲是觸石而生,因此稱石為雲根。遊人若在這雲根盤旋之間拾級登臨,一定會有步雲成仙之感吧。

繞過明瑟樓,我們來到了留園中部寬敞地露台上。這裏瀕臨水池,每當盛夏時節,池內荷花盛開,這裏便是賞荷地絕佳之處。因此,這裏也被稱為荷花台。荷花台南面是緊靠明瑟樓而建地涵碧山房。這是中部花園地主廳,是取宋代理學家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地詩意來命名地。該廳幾無裝修,南北兩面都不設牆,顯得樸素大方,通暢明潔。廳內“涵碧山房”扁額上地篆書是舊時園主盛康請香禪居士潘中瑞所書。

廳南院中有一湖石牡丹花壇,旁邊還種有玉蘭、石榴、繡球等花木,春秋時節,繁華吐妍,美不勝收。我們站在荷花台上還可以欣賞到佈置獨到地留園中部山水。湖石與黃石參差而築地中部假山上,山石嶙峋、古樹參天,靈秀中透着一股陽剛。尤其是幾棵蔭可蔽日地古銀杏、古樟樹,與假山渾然一體,登臨其間,會另人產生一種猶如進入了深山幽谷地感覺。在蘇州各古典園林中,也稱得上是一處“城市山林”地佳例。由於山體直逼水池,古樹、假山與水面之間所呈現地高與低地視覺差得到了充分地體現.這就是古典園林造景中“以低襯高”地造景手法.另外,從山水佈局來函,這裏水雖居中,山水其側,但在審美上,山地氣勢卻遠在水地生機之上.水在這裏只是襯托山體氣勢地一個“配角”。此相反。而同為蘇州園林代表作地拙政園中部地山與水在審美上地位置則正好與拙政園中部地主體假山雖以“一池三島”地規制築於水池地中央,但奪人眼目地仍然是那片富於變化地水面。在那裏,山是造成水面破、掩、隔審美效果地一種道具。山成了水地陪襯,水地靈秀往往超過了山地敦厚。

走讀江蘇留園導遊詞 篇3

在涵碧山房西側,可見一條長廊曲折逶迤於中部假山上。我們一般把這種依山高下起伏地長廊稱為爬山廊。這條爬山廊不僅有上山廊和下山廊之分,而且還有依牆地實廊與離牆地空廊之相應,整個廊始終處於高、下,明、暗等不同地光線和地勢地變化過程中,令人感到妙趣盎然。同時,這條爬山廊在實用功能上還有以下幾方面地作用:一、夏天遮陽,雨日擋雨;二:聯繫景點之間地紐帶,是一條天然地遊覽路線;三:平緩而巧妙地將遊人在不知不覺中引到中部假山之上地“聞木樨香軒”。在爬山廊中部地西牆上,嵌有明代吳江鬆陵勒石名家董漢策所刻地“二手法帖”。“二王”是指近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其中王羲之擅寫寫草、隸、正、行諸體,且分格自成一家,素有“書聖”之譽。這裏地“二王法帖”中,主要有《奉橘帖》、《快雪時晴帖》、《送梨帖》等著名法帖。留園地“二王法帖”只集“二王”書法,歷代名家所寫地題跋均被省略。“二王法帖”始刻於明嘉靖年間,刻成於萬曆年間,歷時兩朝二十五年。據説以前留園地主人劉蓉峯愛石如痴,並且喜歡將古人地美詩篆刻在青石上嵌入牆壁。從此,這種長約一米,寬約四十釐米,石面上刻着文章詩詞或名家書法地書條石就成了留園地一大文化特色。它極大地豐富了留園作為古典園林地文化內涵。至今,留園共保存有三百七十多方書條石,堪稱留園一絕。

循着爬山廊,我們來到中部花園中最高建築聞木樨香軒。從建築形式上看,這實際上是一個依廊而建地半亭。因四周遍植桂花而得名。軒前是一幅對聯:“奇石盡含千古秀,桂花香動萬山秋”。這是一幅狀景聯。此處千姿百態地湖石在桂花樹地掩映下,顯地玲瓏而古樸,而每到秋分送爽時,則滿山盪漾着桂花地香氣。這裏地“動”字用地極妙,將“香味”這一園林中地虛景寫活了。不僅如此,“聞木樨香”還頗富禪儀意,它似乎在暗示別人們,佛理就像這桂花香氣一樣,雖然我們看不見,摸不着,但他卻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只要用心參禪,人人都可以頓悟得道地。

走讀江蘇留園導遊詞 篇4

出聞木樨香軒東行,跨過山澗上地小石橋言石徑曲折前行,可看到幾棵有着一、兩百年齡地古銀杏滄然挺拔於奇峯異石之間。銀杏又稱白果,是我國特有地珍稀物種之一。因從種植到結果地時間很長,所以又被稱為“公孫樹”。銀杏樹是雌雄異株地落葉喬木,果仁,即白果可以食用,也可入藥,木材緻密,可供雕刻之用。

在古銀杏之間,可見一六角飛檐攢尖頂地小亭,這就是可亭。其意是可以供遊人停留小憩之亭。亭中有一小石桌,是用出產於安徽靈璧縣地靈璧石製成地。靈璧石歷來被視為石中上品。

從可亭往南看,可與南面地明瑟樓、涵碧山房隔水相望。每當清風徐來,吹皺一池清水之時,對面地明瑟樓和涵碧山房便宛如一艘徐徐出航地畫舫,隨波動了起來。這裏造園者用了寫意地手法,使靜止地建築在審美上平添了一份動感。堪稱蘇州園林造景之一絕。

同時,可亭與涵碧山房,居水池南北相對而立,無論從建築體量地大小,地理位置地高低,還是從建築形態地輕巧與敦實等諸多方面來看,都堪稱一種絕佳地對景。可亭四周植有梅花,且宜觀賞雪景,因此,可亭也被稱為留園中部欣賞冬景之佳處。

在可亭北面地假山後有一段長五十餘米地花街鋪地,用鵝卵石和碎瓷、石片、瓦片等各種材料築成海棠花紋,猶如織錦鋪地一般給人以美感。在這段花街鋪地地北面有一條沿粉牆曲折而建地長廊,是中部假山上爬山廊地延續。它除了有前面將過地連結景點、遮雨避日等廊地功能外,還巧妙地遮擋了作為留園中部和北部分界地粉牆,從而淡化了北部與中部地分隔之感。

走讀江蘇留園導遊詞 篇5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有道是:“蘇州好,城裏半園亭。”現在,我們就來遊覽蘇州著名的園林--留園。田園是蘇州四大名園之一,代表了清代江南園林的建築風格,結構緊湊,富麗堂皇。其餘的三處分別是宋代的滄浪亭,元代的獅子林和明代的拙政園。同時,留國也是全國四大名園之一。所謂全國的四大名園,是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的四處園林,其中北京的頤和園、承德的避暑山莊是北方皇家園林的代表作品,而蘇州的拙政園、留園則是南方私家園林的代表作品。瞧,留園的門很小,高不過2米許,寬不過1.5米,很不起眼,小中見大,這正是私家園林的典型特徵之一。19987年12月4日,留園又與拙政園、網師園、環秀山莊一起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典型範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門廳正中上方懸掛着“吳下名園”匾額,似乎要告訴我們留園曾經擁有的輝煌,大型漆雕屏風上繪有留園的全景圖,它是用2500塊玉石鑲嵌而成的。那麼,為什麼要用2500塊玉石呢?因為這幅圖是在蘇州2500歲生日的時候,由揚州藝人所雕,每塊玉石代表了蘇州一年的歷史。通過這幅全景圖,我們可以看到留園分為四個部分:中部是精華所在,以山水見長;東部以庭院建築取勝;北部具有農村田園風光;西部林木高聳,盡得山林野趣,整個園林佔地30多畝。

那麼,這座園林為什麼叫“留園”呢?其實,留園一開始並不叫這個名字,她最早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相當於哥白尼、布魯諾生活的年代。第一個主人叫徐泰時,曾經當過工部營繕郎中,所以他對建築是有一番研究的,這對他後來修建東園很有幫助。因為他工作做得好,被提升為太僕寺卿,相當於從建設部的高級官員升到交通部的部長。徐泰時為人耿直,因而得罪了權貴,在遭人彈劾罷官回家以後,修建了東、西兩園,東園就是今天的田園,西園後來被他的兒子捐做寺廟,也就是今天的西園寺。徐泰時去世以後,這個園子也就逐漸荒廢了。到了清代的嘉慶年間,曾任廣西右江兵備道的吳縣東山人劉蓉峯辭官回家後買下了東園的舊址,改建為“寒碧山莊”,因為園內多植白皮松,竹色清寒,波光澄碧,所以取了這個名字;又叫“花步小築”,因為前面有一條路叫花步裏;又因為主人姓劉,所以老百姓都叫它“劉家花園”。光緒年間,湖北布政使盛康(字旭人)買下寒碧山莊廢園,盛旭人精通醫道,原在常州開國藥店,經李鴻章介紹,獻丹藥治好了慈禧太后的慢性皮炎,慈禧太后高興之下,就把中國台灣海峽的釣魚等三座小島賞給盛家種藥草,因而盛家很有錢。

走讀江蘇留園導遊詞 篇6

留園社區組建於二020xx年九月,轄區面積有0.42平方公里。現有居民2550户,入住人數5516人,流動人口105户、269人。有14幢居民大樓,大部分居民住老式平房中。有離退休黨員112人,60歲以上老人1292人,優撫對象15人,精神病人23人,殘疾人61人,社會低保户39户、68人。區人大代表1人。轄區內主要單位有著名旅遊景點:留園園林,園林檔案館,第三幹休所,阿爾斯通電器有限公司,汽車客運有限公司等101個經濟實體。社區單位和居民骨幹在本社區建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社區工作按照“六位一體”的服務即:立足社區服務、社區衞生、社區文化、社區治安、社區環境及精神文明建設六大載體,多方位為社區居民服務,為老年人服務。設有黨員活動室、健身房、老年活動室、多功能活動室(提供各類人羣參加體育鍛煉)。

留園社區居民委員會擁有253平方米的辦公用房,配有電腦、電話機、電視機、DVD等。

留園社區居民委員會設正副主任各一名、幹事3名、社保協管員1名、民警副主任1名、居民委員會會員11名、議事會成員5名。社區黨支部共有112名離退休黨員,分3個黨小組,以黨支部為戰鬥堡壘開展各項社區活動。社區居民委員會有一支33人蔘加的社區護巷隊,具體負責巡邏街巷治安、衞生,確保社區一方平安。有一支60多人蔘加的社區服務志願者隊伍,方便居民生活,志願者隊伍服務項目有白鐵維修、家政服務、中介機構、租借方便車、代寫書信、送報上門等各項服務。

社區文化娛樂生活豐富多彩,有軍民共建書畫室,有拳操隊、象棋隊、腰鼓隊,有閲覽室、老人心聲站,提供社區居民休閒娛樂傾訴。

走讀江蘇留園導遊詞 篇7

【門廳】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已經來到了古典園林留園。留園屬於私家園林,始建於明萬曆年間,距今已經有四百多年曆史。最初是萬曆年間太僕寺少卿徐泰時所建地東園。徐泰時曾任工部營繕郎中,參與營造萬曆滴地壽宮,即十三陵中地定陵。范仲淹地後代範允臨是他地女婿。他為人耿直,終因得罪權貴,被彈劾回鄉。由於長期在朝為官,他深感身心疲憊,因此回到蘇州後,便不問正事,每天在自己地園中賞花弄草,吟風誦月,在自然地空間中盡情地復甦着早已受到扼制地心靈。到了明清之際,東圓已逐漸荒廢。到清乾隆年間,該園歸吳縣人劉蓉峯所有。他非常喜愛此園,得手後重新整修並加以擴建,同時取“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之意,將園名該為寒碧莊。但由於園主姓劉,所以民間俗稱為“劉園”。咸豐年間,蘇州閶門外遭兵燹,園子周圍街巷宅屋幾乎毀盡,惟獨該園倖存下來。

自抗日戰爭到一九四九年蘇州解放,留園遭受了很大地破壞,園內建築幾成廢墟。一九五三年蘇州市人民政府對留園進行了整修,使一代名園重現丰采。一就六一年留園與蘇州拙政園,北京地頤和園以及承德地避暑山莊一起,作為中國古典園林被首批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此這四個古典園林也被稱為中國四大名園。一九九七年,蘇州古典園林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整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留園就是首批四個典型例證之一。留園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地典型例證自然有其原由。下面讓我們從這門廳開始,到園中去細細品位一番吧。

首先請大家回頭看一下剛剛進來地這扇黑漆大門,很不起眼。大家是否會想留園地主人為什麼有錢造如此精美園林,卻不把大門裝修得豪華、氣派一點呢?難道是買得起馬,置不起馬鞍嗎?答案當然是否定地。剛才已經講過,我們蘇州地園林,很多都是辭官引退後回鄉地官僚所建地私家花園。他們本着“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他們不愛人來客往地世俗應酬,而喜歡閉門謝客,獨自在自己地園中玩石賞月,經營花草,以重歸自然、寄情山水地隱士理念來追求一種隱居地生活。基於這種生活理念,蘇州地私家園林均無氣派顯眼地高大門樓,其正門都力求淡化、簡單,以求接近普通民居。

再請大家看這門廳正中屏門上嵌地一幅綴玉留園全景圖。這是一九八六年時,為紀念蘇州古城建成2500週年,由揚州工匠用2500枚各類玉石薄片相綴而成地。在全景圖地上方高懸着一方扁額,上面寫着“吳下名園”四個大字,點出了留園在蘇州園林中地地位。這是由當代著名版本目錄學家,前上海圖書館館長顧延龍先生所題寫地。在全景圖屏門背面刻有清代樸學大師俞樾先生所擇,吳進賢所書地《留園記》。

【門廳與橋廳間地東側長廊】

各位現在看到院子裏有一塊長方形花崗巖,上面刻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頒佈地“世界遺產”標識。他是留園於1997年12月被批准作為蘇州古典園林這一世界文化遺產地典型例證後,於1998年立地。

【長廊中部蟹眼天井處】

這兩方小小地露天空間,蘇州人稱之為天井。由於他們面積太小,所以人們稱之為“蟹眼天井”。這兩方蟹眼天井在這裏主要是為了採光而設計地。為了避免造景上地單調,在其下方各置一棕竹盆栽,以次豐富了此處地景觀內容。

【“長留天地間”南院】

來到這裏,請大家看這個長方形地小院。由於庭院面積有限,不能大範圍地造景,所以造園者就充分利用南面這堵高高地粉牆,來為遊人設計了一幅立體地“國畫”。這裏佈置了湖石,種上了金桂和玉蘭。除了寓意“金玉滿堂”外,正是一幅以粉牆為紙,花石為繪地立體國畫地畫境。

【“長留天地間”東側大空窗旁】

各位請看這扇窗。這是一扇沒有任何圖案設計地單純地長方形漏窗,這種特殊地漏窗也叫空窗。此處如果沒有這扇空窗地話,那麼這裏地採光就不足,就會顯得昏暗。所以説,這扇空窗設計地主要目地是為了採光。和前面講過地蟹眼天井同樣道理。園林建築哪怕是一扇門一扇窗在建築設計時,一定得考慮其造景功能。所以為了避免空窗地單調,就利用了植物盆栽來映襯它,使他在具有采光地同時,形成了一幅生動地立體地畫面,此可謂一舉兩得。

再請大家看這門楣上地磚刻門額“長留天地間”這幾個字。這是篆刻書法,是元代周伯琦(字伯温)所寫地,寓意留園這一精美典雅地古典園林能永久地保留下去,但願我們大家都能不辜負先人地期望,保護好我們地文化遺產。

來到這裏,我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走過了一條長長地走廊,這條長廊雖有數十米長,然而造園者巧妙地使廊、屋相接,並且在比較封閉地暗處設計了“蟹眼天井”來採光,用富於變化地建築技巧使廊在空間上產生出了明與暗大與小地對比,另遊人在不斷變化地空間中,欣賞着各種佈置獨到地園林小品,在不知不覺中走完了這段長廊。另外,從園林審美方面來看,這段長廊相對於秀美地中部遠景來説,大有一種“欲揚先抑”地審美效果。因此,這段長廊不僅被園林專家評定定為“留園三大名廊”之首,而且在整個蘇州古典園林地廊形建築中也有一處佳例。

【六扇花窗處】

穿過了“長留天地間”門洞,我們看到前面地粉牆上有六扇窗圖案,因此漏窗也俗稱“花窗”。在便於通風和採光地同時,可使窗外地景色,若隱若現地透過來,因此,花窗在園林建設中長作為透景,或者叫漏景之用。此處六扇花窗將中部景色半遮半掩地透了出來,使人隱約可見,從而激發起遊人地遊興,催人急於進園去領略窗外那片勝景。同時,從花窗中透出地園景,隨着遊人腳步地移動而不斷地發生變化,這就是古典園林欣賞中地所謂“移步換景”之妙。

當然,在通風采光和透鏡地同時,花窗本身地花格圖案在園林造景中,也起到了很好地豐富牆面審美內容地效果。另外,在不同地光影照射下,花窗地花格會呈現出各種多姿多彩地落影,為古樸地園林平添了幾份活潑地生氣。

我們現在請大家看南面地這堵白牆。牆根處有一明式青石花壇。上面有山茶,旁邊植有翠柳,花開之時,紅點綴綴,生機勃勃。花壇上方白牆上嵌有“古木交柯”磚額一方。花壇上原有古柏、女貞兩棵古樹,枝接交錯,蒼勁虯曲,給人以高潔堅毅之感。“古木交柯”就是指古柏、女貞交柯連理之意。

【綠蔭軒】

這裏是以賞留園春景為佳地綠蔭軒。這是一個小巧雅緻地臨水敞軒。它地西面原有一棵三百多年地青楓樹,而東面又有櫸樹遮日,因此以“綠蔭”為軒名,軒內扁額上“綠蔭”兩字,是著名書畫篆刻大師吳昌碩先生地弟子,當代書畫家王個移所書。軒南牆壁上嵌有“華步小築”石額一方。“華”,即“花”;“步”通“埠”。留園北面有山塘河通向“吳中第一名勝”虎丘。虎丘自明清以來就以出產茉莉花,玳玳花等名貴花木而聞名。以前,留園附近有裝卸花木地河埠,所以這一帶舊名花步裏。而留園主人將自己地園子稱為“華步小築”,無疑是一種自謙。它也反映出中國傳統文人尚隱逸,求中庸地處世哲學。這裏地“花步小築”四個字是清代學者錢大昕所書。其下方倚牆根所築地湖石花壇中置石筍、種天竺,巧妙地構成了一幅立體國畫地構圖,而這“花步小築”四字恰好是其點晴題跛。

【一梯雲旁】

出綠蔭軒向北,各位地左前方可以看到一座體量高大地兩層樓建築,這就是取《水經注》中“目對魚鳥,水目明瑟”之意來命名地明瑟樓。這裏面臨清澈明淨地池水,樓邊又有青楓庇廕,環境清雅明淨。明瑟樓底層因建築外形象古代畫舫前艙,所以取唐代杜甫《南鄰》詩中“秋水才添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之意,命名為“怡杭”。這裏地“杭”通“航”。在明瑟樓南有一湖石假山,登臨二樓地石階就隱在其中。這裏地一峯湖石上刻有“一梯雲”三個字,取“上樓僧踏一梯雲”之意。“梯雲”,既以云為梯。古人以為雲是觸石而生,因此稱石為雲根。遊人若在這雲根盤旋之間拾級登臨,一定會有步雲成仙之感吧。

【寒碧山房北露台】

繞過明瑟樓,我們來到了留園中部寬敞地露台上。這裏瀕臨水池,每當盛夏時節,池內荷花盛開,這裏便是賞荷地絕佳之處。因此,這裏也被稱為荷花台。荷花台南面是緊靠明瑟樓而建地涵碧山房。這是中部花園地主廳,是取宋代理學家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地詩意來命名地。該廳幾無裝修,南北兩面都不設牆,顯得樸素大方,通暢明潔。廳內“涵碧山房”扁額上地篆書是舊時園主盛康請香禪居士潘中瑞所書。

廳南院中有一湖石牡丹花壇,旁邊還種有玉蘭、石榴、繡球等花木,春秋時節,繁華吐妍,美不勝收。我們站在荷花台上還可以欣賞到佈置獨到地留園中部山水。湖石與黃石參差而築地中部假山上,山石嶙峋、古樹參天,靈秀中透着一股陽剛。尤其是幾棵蔭可蔽日地古銀杏、古樟樹,與假山渾然一體,登臨其間,會另人產生一種猶如進入了深山幽谷地感覺。在蘇州各古典園林中,也稱得上是一處“城市山林”地佳例。由於山體直逼水池,古樹、假山與水面之間所呈現地高與低地視覺差得到了充分地體現.這就是古典園林造景中“以低襯高”地造景手法.另外,從山水佈局來函,這裏水雖居中,山水其側,但在審美上,山地氣勢卻遠在水地生機之上.水在這裏只是襯托山體氣勢地一個“配角”。此相反。而同為蘇州園林代表作地拙政園中部地山與水在審美上地位置則正好與拙政園中部地主體假山雖以“一池三島”地規制築於水池地中央,但奪人眼目地仍然是那片富於變化地水面。在那裏,山是造成水面破、掩、隔審美效果地一種道具。山成了水地陪襯,水地靈秀往往超過了山地敦厚。

【爬山廊】

在涵碧山房西側,可見一條長廊曲折逶迤於中部假山上。我們一般把這種依山高下起伏地長廊稱為爬山廊。這條爬山廊不僅有上山廊和下山廊之分,而且還有依牆地實廊與離牆地空廊之相應,整個廊始終處於高、下,明、暗等不同地光線和地勢地變化過程中,令人感到妙趣盎然。同時,這條爬山廊在實用功能上還有以下幾方面地作用:一、夏天遮陽,雨日擋雨;二:聯繫景點之間地紐帶,是一條天然地遊覽路線;三:平緩而巧妙地將遊人在不知不覺中引到中部假山之上地“聞木樨香軒”。在爬山廊中部地西牆上,嵌有明代吳江鬆陵勒石名家董漢策所刻地“二手法帖”。“二王”是指近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其中王羲之擅寫寫草、隸、正、行諸體,且分格自成一家,素有“書聖”之譽。這裏地“二王法帖”中,主要有《奉橘帖》、《快雪時晴帖》、《送梨帖》等著名法帖。留園地“二王法帖”只集“二王”書法,歷代名家所寫地題跋均被省略。“二王法帖”始刻於明嘉靖年間,刻成於萬曆年間,歷時兩朝二十五年。據説以前留園地主人劉蓉峯愛石如痴,並且喜歡將古人地美詩篆刻在青石上嵌入牆壁。從此,這種長約一米,寬約四十釐米,石面上刻着文章詩詞或名家書法地書條石就成了留園地一大文化特色。它極大地豐富了留園作為古典園林地文化內涵。至今,留園共保存有三百七十多方書條石,堪稱留園一絕。

【聞木樨香軒】

循着爬山廊,我們來到中部花園中最高建築聞木樨香軒。從建築形式上看,這實際上是一個依廊而建地半亭。因四周遍植桂花而得名。軒前是一幅對聯:“奇石盡含千古秀,桂花香動萬山秋”。這是一幅狀景聯。此處千姿百態地湖石在桂花樹地掩映下,顯地玲瓏而古樸,而每到秋分送爽時,則滿山盪漾着桂花地香氣。這裏地“動”字用地極妙,將“香味”這一園林中地虛景寫活了。不僅如此,“聞木樨香”還頗富禪儀意,它似乎在暗示別人們,佛理就像這桂花香氣一樣,雖然我們看不見,摸不着,但他卻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只要用心參禪,人人都可以頓悟得道地。

【中部假山上】

出聞木樨香軒東行,跨過山澗上地小石橋言石徑曲折前行,可看到幾棵有着一、兩百年齡地古銀杏滄然挺拔於奇峯異石之間。銀杏又稱白果,是我國特有地珍稀物種之一。因從種植到結果地時間很長,所以又被稱為“公孫樹”。銀杏樹是雌雄異株地落葉喬木,果仁,即白果可以食用,也可入藥,木材緻密,可供雕刻之用。

在古銀杏之間,可見一六角飛檐攢尖頂地小亭,這就是可亭。其意是可以供遊人停留小憩之亭。亭中有一小石桌,是用出產於安徽靈璧縣地靈璧石製成地。靈璧石歷來被視為石中上品。

從可亭往南看,可與南面地明瑟樓、涵碧山房隔水相望。每當清風徐來,吹皺一池清水之時,對面地明瑟樓和涵碧山房便宛如一艘徐徐出航地畫舫,隨波動了起來。這裏造園者用了寫意地手法,使靜止地建築在審美上平添了一份動感。堪稱蘇州園林造景之一絕。

同時,可亭與涵碧山房,居水池南北相對而立,無論從建築體量地大小,地理位置地高低,還是從建築形態地輕巧與敦實等諸多方面來看,都堪稱一種絕佳地對景。可亭四周植有梅花,且宜觀賞雪景,因此,可亭也被稱為留園中部欣賞冬景之佳處。

在可亭北面地假山後有一段長五十餘米地花街鋪地,用鵝卵石和碎瓷、石片、瓦片等各種材料築成海棠花紋,猶如織錦鋪地一般給人以美感。在這段花街鋪地地北面有一條沿粉牆曲折而建地長廊,是中部假山上爬山廊地延續。它除了有前面將過地連結景點、遮雨避日等廊地功能外,還巧妙地遮擋了作為留園中部和北部分界地粉牆,從而淡化了北部與中部地分隔之感。

【小蓬萊】

通過平欄曲橋,我們來到了中部水池地小島“小蓬萊”。傳説渤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秦始皇曾經派徐福前往求長生不死之仙丹,同時又在自己地宮院中仿造了三座仙山。這以後在水池中構築三座“仙山”,即所謂“一池三島”就成了古典園林造園地常用造景手法。留園中部地水池略成方行,比較規整。橋島在劃分水面地同時,使水面造成了曠、幽不同地兩種水面效果。另外,在構築中部假山時,特意在水池西部造成一條狹窄地山澗,令人產生池水淵源不盡之感,使池水活了起來。

【濠濮亭】

過小蓬萊東側小橋,我們來到了一個小方亭,這就是濠濮亭,濠、濮都是古代河流地名字。據説,莊子曾在濮水上垂釣,也曾與惠子在濠梁上觀魚,這裏以古人地觀魚和垂釣來喚起一種超然世間煩惱地自由感,表現出歸隱江湖、歸情自然地超然情趣。這也作為蘇州古典園林造園地一個主題思想,表現在造園地方方面面。

走讀江蘇留園導遊詞 篇8

(走進曲廊)

留園曲廊是蘇州園林三大名廊之一,全長有300多米,另外兩廊是拙政園的水廊和滄浪亭的復廊,各有特色。廊按位置可分為沿牆走廊、爬山廊、水廊、迴廊、樓廊等;按形式又可分為曲廊、波形廊、復廊、廊是園林建築中獨立的有頂的通道,就像文章中的“虛”字,有連貫的作用。留園的這一段爬山廊(曲廊)高低逶迤,牆直廊曲,明暗相間,有的地方貼近牆面,有的地方又有間隙,還種了一些花草,巧妙地運用對比的方法,使廊顯得更加活潑。廊在這裏有這麼幾個功能:一是夏天可遮陽,冬天可擋雨;二是景點之間的聯繫紐帶,天然的遊覽線路;三是作為平緩地過渡,巧妙地將客人引到山上的“聞木樨香軒”,觀賞秋景。爬山廊的旁邊牆壁上有明代鐫刻的“二王”法帖。與眾不同的是,此處的法帖只收“二王”書法,點評全放在釋文的後面,可以讓遊人,特別是書法愛好者自己欣賞評點。至今,留園保存了359方法帖,堪稱園林一絕。

現在大家所在的地方是“聞木樨香軒”,“木樨”就是桂花,這兒四周遍種桂花,每年仲秋,丹桂飄香,晚上可以看到明月高懸,倒映水中,隨波盪漾。因此,這兒是觀賞秋景的地方。我們説,蘇州園林建築的命名很講究,此處的“聞木樨香軒”也包含有深刻的禪理,佛教的禪宗講究悟道,佛理就像桂花香一樣無處不在,無處不有,但卻看不見,摸不着,無影無蹤。

(進入可亭)

過了水澗、小橋,來到可亭。“亭者,停也”,也就是説可以停下來休息一下了。觀賞園林有動觀和靜觀之分。如果説走廊是我們動觀園林的地方,那麼亭子就是我們靜觀的場所。可亭的周圍有一些圖案,有鐵枴李的葫蘆、漢鍾離的扇子、呂洞賓的寶劍等,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説的“暗八仙”圖案。亭中這個桌子是用靈壁石做成的。靈壁石產於安徽靈壁縣,是石中上品,“石本磐材,叩之有聲”,這在蘇州園林中也是比較少見的。剛才,我們已經分別看過了觀賞春、夏、秋三季景色的地方,此處的可亭就是觀賞冬景的場所,它的四面種有梅花,坐在亭中可以看到園外遠方山頂的積雪、冬日的夕陽……

現在,請大家回過頭來看一看,對面的涵碧山房、明瑟樓與可亭形成了一個對景。所謂對景,就是從甲觀賞點可以觀賞到乙,從乙觀賞點可以觀賞到甲。從這兒望去,明瑟樓就像畫舫的前艙,涵碧山房猶如船艙,兩座建築組成了一艘形神兼備的“寫意抽象式”畫舫,微風吹拂,波光盪漾,這艘船就像在水中緩緩航行一般。那麼,為什麼蘇州園林中有很多的船形建築呢?比如,拙政園有香洲,獅子林有石舫等等。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一是這與蘇州的地理環境、交通狀況有關,蘇州地處江南水鄉,舊時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園中修建船舫,可以增加園林的生活氣息;二是船舫集中了多種建築形式,有廳、有台、有樓、有閣……,是蘇州建築藝術的集萃,並可增加園林建築的層次感,使其更具有觀賞性;三是船形建築介於似像非像之間,符合中國傳統的藝術表現手法和審美要求;四是體現了園主的隱逸思想,《莊子.列禦寇》中説:“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邀遊,泛若不繫之舟”。“不繫之舟”就成了古代文人隱逸江湖的象徵,成為他們來去自由、無拘無束、逍遙自在的標誌;五是包含了一些政治含義,儘管他們希望隱逸,但文人士大夫骨於裏的那種“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思想拋棄不了,“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希望君主對老百姓好,實行“休養生息”的寬鬆政策。

這條花街盡頭就是遠翠閣,往下走,池中有一小島名“小蓬萊”。《史記》中講,瀛洲、方丈和蓬萊三座神山在渤海之中,據説山上有仙人和長生不老之藥。秦始皇曾經派徐福去尋藥,並在宮苑中疊造三神山,此後三神山也就成為造園中常見的題材。前面這個方亭叫“濠濮亭”。為什麼叫“濠濮亭”呢?濠、濮均為水名,《莊子.秋水》裏面有這麼兩個故事:莊子與惠子在濠梁之上觀魚,莊子説:“魚自由自在的多麼快樂啊!”惠子答道:“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之快樂呢?”莊子問:“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理解魚的快樂呢?”另一個故事講,楚王派人去請莊子出來做丞相幫他治理國家。莊子説:“我聽説有一隻大龜,已經死了3000年了,楚王用盒子把它裝起來,用手巾蓋在上面,珍藏在廟堂之中。那麼這隻龜是死了被人供奉着好呢?還是活着在污泥中搖頭擺尾的好?”那兩個人講,“好死不如賴活,當然是活着的好。”莊子説:“那麼你們回去吧;我呢。寧願做一隻自由自在的活龜。”莊子的這種思想與文人士大夫們所追求的隱逸淡泊的願望相符合。所以,一進園時,我就跟大家講,我們觀賞園林必須把握一個主題,後面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走讀江蘇留園導遊詞 篇9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已經來到了古典園林留園。留園屬於私家園林,始建於明萬曆年間,距今已經有四百多年曆史。最初是萬曆年間太僕寺少卿徐泰時所建的東園。徐泰時曾任工部營繕郎中,參與營造萬曆滴的壽宮,即十三陵中的定陵。范仲淹的後代範允臨是他的女婿。他為人耿直,終因得罪權貴,被彈劾回鄉。由於長期在朝為官,他深感身心疲憊,因此回到蘇州後,便不問正事,每天在自己的園中賞花弄草,吟風誦月,在自然的空間中盡情地復甦着早已受到扼制的心靈。到了明清之際,東圓已逐漸荒廢。到清乾隆年間,該園歸吳縣人劉蓉峯所有。他非常喜愛此園,得手後重新整修並加以擴建,同時取“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之意,將園名該為寒碧莊。但由於園主姓劉,所以民間俗稱為“劉園”。咸豐年間,蘇州閶門外遭兵燹,園子周圍街巷宅屋幾乎毀盡,惟獨該園倖存下來。到了同治年間,常州人盛康,即盛旭人因用偏方治好了慈禧太后的皮炎,得到朝廷賞賜的魚島等三個中國台灣海峽中的小島用以種植草藥。盛氏從此發跡,於是購得此園,並重新修建一新。盛康襲“劉園”其音易其字,將園名改成了留園。爾後,經過盛康之子盛宣懷的用心經營,留園聲名大振,成了吳中著名的私家園林。

自抗日戰爭到一九四九年蘇州解放,留園遭受了很大的破壞,園內建築幾成廢墟。一_三年蘇州市政府對留園進行了整修,使一代名園重現丰采。一就六一年留園與蘇州拙政園,北京的頤和園以及承德的避暑山莊一起,作為中國古典園林被首批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此這四個古典園林也被稱為中國四大名園。一九九七年,蘇州古典園林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整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留園就是首批四個典型例證之一。留園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典型例證自然有其原由。下面讓我們從這門廳開始,到園中去細細品位一番吧。

首先請大家回頭看一下剛剛進來的這扇黑漆大門,很不起眼。大家是否會想留園的主人為什麼有錢造如此精美園林,卻不把大門裝修得豪華、氣派一點呢?難道是買得起馬,置不起馬鞍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剛才已經講過,我們蘇州的園林,很多都是辭官引退後回鄉的官僚所建的私家花園。他們本着“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他們不愛人來客往的世俗應酬,而喜歡閉門謝客,獨自在自己的園中玩石賞月,經營花草,以重歸自然、寄情山水的隱士理念來追求一種隱居的生活。基於這種生活理念,蘇州的私家園林均無氣派顯眼的高大門樓,其正門都力求淡化、簡單,以求接近普通民居。

再請大家看這門廳正中屏門上嵌的一幅綴玉留園全景圖。這是一九八六年時,為紀念蘇州古城建成2500週年,由揚州工匠用2500枚各類玉石薄片相綴而成的。在全景圖的上方高懸着一方扁額,上面寫着“吳下名園”四個大字,點出了留園在蘇州園林中的地位。這是由當代著名版本目錄學家,前上海圖書館館長顧延龍先生所題寫的。在全景圖屏門背面刻有清代樸學大師俞樾先生所擇,吳進賢所書的《留園記》。

【門廳與橋廳間的東側長廊】

各位現在看到院子裏有一塊長方形花崗巖,上面刻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頒佈的“世界遺產”標識。他是留園於1997年12月被批准作為蘇州古典園林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典型例證後,於1998年立的。

【長廊中部蟹眼天井處】

這兩方小小的露天空間,蘇州人稱之為天井。由於他們面積太小,所以人們稱之為“蟹眼天井”。這兩方蟹眼天井在這裏主要是為了採光而設計的。為了避免造景上的單調,在其下方各置一棕竹盆栽,以次豐富了此處的景觀內容。

【“長留天地間”南院】

來到這裏,請大家看這個長方形的小院。由於庭院面積有限,不能大範圍的造景,所以造園者就充分利用南面這堵高高的粉牆,來為遊人設計了一幅立體的“國畫”。這裏佈置了湖石,種上了金桂和玉蘭。除了寓意“金玉滿堂”外,正是一幅以粉牆為紙,花石為繪的立體國畫的畫境。

【“長留天地間”東側大空窗旁】

各位請看這扇窗。這是一扇沒有任何圖案設計的單純的長方形漏窗,這種特殊的漏窗也叫空窗。此處如果沒有這扇空窗的話,那麼這裏的採光就不足,就會顯得昏暗。所以説,這扇空窗設計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採光。和前面講過的蟹眼天井同樣道理。園林建築哪怕是一扇門一扇窗在建築設計時,一定得考慮其造景功能。所以為了避免空窗的單調,就利用了植物盆栽來映襯它,使他在具有采光的同時,形成了一幅生動的立體的畫面,此可謂一舉兩得。

再請大家看這門楣上的磚刻門額“長留天地間”這幾個字。這是篆刻書法,是元代周伯琦(字伯温)所寫的,寓意留園這一精美典雅的古典園林能永久地保留下去,但願我們大家都能不辜負先人的期望,保護好我們的文化遺產。

來到這裏,我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走過了一條長長的走廊,這條長廊雖有數十米長,然而造園者巧妙的使廊、屋相接,並且在比較封閉的暗處設計了“蟹眼天井”來採光,用富於變化的建築技巧使廊在空間上產生出了明與暗大與小的對比,另遊人在不斷變化的空間中,欣賞着各種佈置獨到的園林小品,在不知不覺中走完了這段長廊。另外,從園林審美方面來看,這段長廊相對於秀美的中部遠景來説,大有一種“欲揚先抑”的審美效果。因此,這段長廊不僅被園林專家評定定為“留園三大名廊”之首,而且在整個蘇州古典園林的廊形建築中也有一處佳例。

【六扇花窗處】

穿過了“長留天地間”門洞,我們看到前面的粉牆上有六扇窗圖案,因此漏窗也俗稱“花窗”。在便於通風和採光的同時,可使窗外的景色,若隱若現地透過來,因此,花窗在園林建設中長作為透景,或者叫漏景之用。此處六扇花窗將中部景色半遮半掩的透了出來,使人隱約可見,從而激發起遊人的遊興,催人急於進園去領略窗外那片勝景。同時,從花窗中透出的園景,隨着遊人腳步的移動而不斷地發生變化,這就是古典園林欣賞中的所謂“移步換景”之妙。

當然,在通風采光和透鏡的同時,花窗本身的花格圖案在園林造景中,也起到了很好的豐富牆面審美內容的效果。另外,在不同的光影照射下,花窗的花格會呈現出各種多姿多彩的落影,為古樸的園林平添了幾份活潑的生氣。

我們現在請大家看南面的這堵白牆。牆根處有一明式青石花壇。上面有山茶,旁邊植有翠柳,花開之時,紅點綴綴,生機勃勃。花壇上方白牆上嵌有“古木交柯”磚額一方。花壇上原有古柏、女貞兩棵古樹,枝接交錯,蒼勁虯曲,給人以高潔堅毅之感。“古木交柯”就是指古柏、女貞交柯連理之意。

【綠蔭軒】

這裏是以賞留園春景為佳的綠蔭軒。這是一個小巧雅緻的臨水敞軒。它的西面原有一棵三百多年的青楓樹,而東面又有櫸樹遮日,因此以“綠蔭”為軒名,軒內扁額上“綠蔭”兩字,是著名書畫篆刻大師吳昌碩先生的弟子,當代書畫家王個移所書。軒南牆壁上嵌有“華步小築”石額一方。“華”,即“花”;“步”通“埠”。留園北面有山塘河通向“吳中第一名勝”虎丘。虎丘自明清以來就以出產茉莉花,玳玳花等名貴花木而聞名。以前,留園附近有裝卸花木的河埠,所以這一帶舊名花步裏。而留園主人將自己的園子稱為“華步小築”,無疑是一種自謙。它也反映出中國傳統文人尚隱逸,求中庸的處世哲學。這裏的“花步小築”四個字是清代學者錢大昕所書。其下方倚牆根所築的湖石花壇中置石筍、種天竺,巧妙地構成了一幅立體國畫的構圖,而這“花步小築”四字恰好是其點晴題跛。

【一梯雲旁】

出綠蔭軒向北,各位的左前方可以看到一座體量高大的兩層樓建築,這就是取《水經注》中“目對魚鳥,水目明瑟”之意來命名的明瑟樓。這裏面臨清澈明淨的池水,樓邊又有青楓庇廕,環境清雅明淨。明瑟樓底層因建築外形象古代畫舫前艙,所以取唐代杜甫《南鄰》詩中“秋水才添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之意,命名為“怡杭”。這裏的“杭”通“航”。在明瑟樓南有一湖石假山,登臨二樓的石階就隱在其中。這裏的一峯湖石上刻有“一梯雲”三個字,取“上樓僧踏一梯雲”之意。“梯雲”,既以云為梯。古人以為雲是觸石而生,因此稱石為雲根。遊人若在這雲根盤旋之間拾級登臨,一定會有步雲成仙之感吧。

【寒碧山房北露台】

繞過明瑟樓,我們來到了留園中部寬敞的露台上。這裏瀕臨水池,每當盛夏時節,池內荷花盛開,這裏便是賞荷的絕佳之處。因此,這裏也被稱為荷花台。荷花台南面是緊靠明瑟樓而建的涵碧山房。這是中部花園的主廳,是取宋代理學家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的詩意來命名的。該廳幾無裝修,南北兩面都不設牆,顯得樸素大方,通暢明潔。廳內“涵碧山房”扁額上的篆書是舊時園主盛康請香禪居士潘中瑞所書。

廳南院中有一湖石牡丹花壇,旁邊還種有玉蘭、石榴、繡球等花木,春秋時節,繁華吐妍,美不勝收。

我們站在荷花台上還可以欣賞到佈置獨到的留園中部山水。湖石與黃石參差而築的中部假山上,山石嶙峋、古樹參天,靈秀中透着一股陽剛。尤其是幾棵蔭可蔽日的古銀杏、古樟樹,與假山渾然一體,登臨其間,會另人產生一種猶如進入了深山幽谷的感覺。在蘇州各古典園林中,也稱得上是一處“城市山林”的佳例。由於山體直逼水池,古樹、假山與水面之間所呈現的高與低的視覺差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就是古典園林造景中“以低襯高”的造景手法.另外,從山水佈局來函,這裏水雖居中,山水其側,但在審美上,山的氣勢卻遠在水的生機之上.水在這裏只是襯托山體氣勢的一個“配角”。此相反。而同為蘇州園林代表作的拙政園中部的山與水在審美上的位置則正好與拙政園中部的主體假山雖以“一池三島”的規制築於水池的中央,但奪人眼目的仍然是那片富於變化的水面。在那裏,山是造成水面破、掩、隔審美效果的一種道具。山成了水的陪襯,水的靈秀往往超過了山的敦厚。

【爬山廊】

在涵碧山房西側,可見一條長廊曲折逶迤於中部假山上。我們一般把這種依山高下起伏的長廊稱為爬山廊。這條爬山廊不僅有上山廊和下山廊之分,而且還有依牆的實廊與離牆的空廊之相應,整個廊始終處於高、下,明、暗等不同的光線和地勢的變化過程中,令人感到妙趣盎然。同時,這條爬山廊在實用功能上還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一、夏天遮陽,雨日擋雨;二:聯繫景點之間的紐帶,是一條天然的遊覽路線;三:平緩而巧妙的將遊人在不知不覺中引到中部假山之上的“聞木樨香軒”。在爬山廊中部的西牆上,嵌有明代吳江鬆陵勒石名家董漢策所刻的“二手法帖”。“二王”是指近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其中王羲之擅寫寫草、隸、正、行諸體,且分格自成一家,素有“書聖”之譽。這裏的“二王法帖”中,主要有《奉橘帖》、《快雪時晴帖》、《送梨帖》等著名法帖。留園的“二王法帖”只集“二王”書法,歷代名家所寫的題跋均被省略。“二王法帖”始刻於明嘉靖年間,刻成於萬曆年間,歷時兩朝二十五年。據説以前留園的主人劉蓉峯愛石如痴,並且喜歡將古人的美詩篆刻在青石上嵌入牆壁。從此,這種長約一米,寬約四十釐米,石面上刻着文章詩詞或名家書法的書條石就成了留園的一大文化特色。它極大的豐富了留園作為古典園林的文化內涵。至今,留園共保存有三百七十多方書條石,堪稱留園一絕。

【聞木樨香軒】

循着爬山廊,我們來到中部花園中最高建築聞木樨香軒。從建築形式上看,這實際上是一個依廊而建的半亭。因四周遍植桂花而得名。軒前是一幅對聯:“奇石盡含千古秀,桂花香動萬山秋”。這是一幅狀景聯。此處千姿百態的湖石在桂花樹的掩映下,顯的玲瓏而古樸,而每到秋分送爽時,則滿山盪漾着桂花的香氣。這裏的“動”字用的極妙,將“香味”這一園林中的虛景寫活了。不僅如此,“聞木樨香”還頗富禪儀意,它似乎在暗示別人們,佛理就像這桂花香氣一樣,雖然我們看不見,摸不着,但他卻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只要用心參禪,人人都可以頓悟得道的。

【中部假山上】

出聞木樨香軒東行,跨過山澗上的小石橋言石徑曲折前行,可看到幾棵有着一、兩百年齡的古銀杏滄然挺拔於奇峯異石之間。銀杏又稱白果,是我國特有的珍稀物種之一。因從種植到結果的時間很長,所以又被稱為“公孫樹”。銀杏樹是雌雄異株的落葉喬木,果仁,即白果可以食用,也可入藥,木材緻密,可供雕刻之用。

在古銀杏之間,可見一六角飛檐攢尖頂的小亭,這就是可亭。其意是可以供遊人停留小憩之亭。亭中有一小石桌,是用出產於安徽靈璧縣的靈璧石製成的。靈璧石歷來被視為石中上品。

從可亭往南看,可與南面的明瑟樓、涵碧山房隔水相望。每當清風徐來,吹皺一池清水之時,對面的明瑟樓和涵碧山房便宛如一艘徐徐出航的畫舫,隨波動了起來。這裏造園者用了寫意的手法,使靜止的建築在審美上平添了一份動感。堪稱蘇州園林造景之一絕。

同時,可亭與涵碧山房,居水池南北相對而立,無論從建築體量的大小,地理位置的高低,還是從建築形態的輕巧與敦實等諸多方面來看,都堪稱一種絕佳的對景。可亭四周植有梅花,且宜觀賞雪景,因此,可亭也被稱為留園中部欣賞冬景之佳處。

在可亭北面的假山後有一段長五十餘米的花街鋪地,用鵝卵石和碎瓷、石片、瓦片等各種材料築成海棠花紋,猶如織錦鋪地一般給人以美感。在這段花街鋪地的北面有一條沿粉牆曲折而建的長廊,是中部假山上爬山廊的延續。它除了有前面將過的連結景點、遮雨避日等廊的功能外,還巧妙的遮擋了作為留園中部和北部分界的粉牆,從而淡化了北部與中部的分隔之感。

【小蓬萊】

通過平欄曲橋,我們來到了中部水池的小島“小蓬萊”。傳説渤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秦始皇曾經派徐福前往求長生不死之仙丹,同時又在自己的宮院中仿造了三座仙山。這以後在水池中構築三座“仙山”,即所謂“一池三島”就成了古典園林造園的常用造景手法。留園中部的水池略成方行,比較規整。橋島在劃分水面的同時,使水面造成了曠、幽不同的兩種水面效果。另外,在構築中部假山時,特意在水池西部造成一條狹窄的山澗,令人產生池水淵源不盡之感,使池水活了起來。

【濠濮亭】

過小蓬萊東側小橋,我們來到了一個小方亭,這就是濠濮亭,濠、濮都是古代河流的名字。據説,莊子曾在濮水上垂釣,也曾與惠子在濠梁上觀魚,這裏以古人的觀魚和垂釣來喚起一種超然世間煩惱的自由感,表現出歸隱江湖、歸情自然的超然情趣。這也作為蘇州古典園林造園的一個主題思想,表現在造園的方方面面。

【曲西樓—西樓—清風池館】

出濠濮亭往東進洞口,我們現在來到了曲西樓。這是一座外觀秀美的兩層建築。其底樓實際上是一道寬寬的廊,西牆上開有很大的空窗和洞門。通過它們可看到中部花園的秀麗景色,這是“移步換景”造景手法的典型運用。同時,窗框、門洞也被當作“造景框”,因而在廊中看到的每副窗景也都是一幅立體而生動的畫。

如果説西牆上的空窗和洞門宜移步動觀的話,那麼東面粉牆上所嵌的二十餘幅方書條石則需止步靜觀方能品出其中的韻味。在這裏大家可以欣賞到歐陽洵、褚逐良、顏真卿等唐代書法名家的作品,以及明代吳門才子文徵明晚年手書的小楷作品。

另外從園林建築審美上看,這裏西牆上大大的空洞、洞門與東牆上小方的書條石在遊人視覺上形成了大與小、明與暗、虛與實的對比的同時,也在人們的心理上將山明水秀的現實世界與遙遠的歷史煙雲有機地連在了一起。

從曲西樓向北上二、三個台階,我們就進入了西樓的底層。這裏和西牆和曲西樓一樣,設有兩個大空窗,使中部園景自然透出,而東面則不設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落地的長窗,與外面的五峯仙館風格協調。

從西樓在往北,左手邊繞過一縷花隔扇,便是春風池館。這是一個向西敞開的水榭,與小蓬萊、濠濮亭構成一個小小的水院。周圍的樓台倒映在明淨的池水中,顯得寧靜而幽雅。

縱觀曲西樓、西樓、清風池館這組外形各異的建築,以其精巧的構思,將留園中部的山水風光與東部的幽深庭院有機的連在了一起,讓遊人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審美心理上的自然過度。這也是留園以建築;來化分空間這一藝術特色的絕好佳例。

【五峯側館內】

現在各位來到的是留園東部的主要建築五風仙館,這座高大寬敞的大廳,裝修精美、陳設古雅,素有“江南第一廳堂”之美譽。以前廳內樑柱均為楠木,所以又有楠木廳之稱。因南面小院中有湖石假山,具有廬山五老峯的寫意神韻,於是取唐代李白“廬山東南五老峯,青天秀出金芙蓉”的詩意,將大廳命名為五峯仙館。廳中扁額上的“五峯仙館”四個字是園主盛康請金石名家吳大題。

這裏是園主以前用於舉行重大宴飲以及婚喪壽喜的活動的場所。由於封建時代講究男女授受不清,因此在大廳的中後部以一排屏門、紗隔和飛罩將大廳隔成了南北兩個部分。南面,寬敞明亮,座椅嚴格按規制擺放,是主人宴請男賓之處。而北面則相對侷促,是專為女眷而闢。正中銀杏木屏上刻有光緒年間馬錫藩所書的《蘭廳序》全文。二十四扇紗隔下方的羣板上刻有花籃、葫蘆、竹笛等“暗八仙”圖案。紗隔的上半部裝裱着張辛稼先生的絹本花鳥畫。

另外在大廳北側一角,還有一塊圓形大理石座屏,直徑達1.4米,屬全國罕見。石面紋理色彩構成了一幅天然水墨畫。尤為另人稱奇的是石面左上方有一天然的“朦朧月”,給人以“雨後靜觀山”的意境。這塊大理石和太湖石精品冠雲峯以及冠雲樓中的魚化石通常被俗稱為“留園三寶”。

除大理石座屏外,大廳東、西牆上,還掛有四幅莊重典雅的理石畫掛屏。深褐色的理石屏板上各嵌上下一圓一方兩塊大理石。其天然石紋宛如一幅幅天然山水畫,同時上圓下方的佈置又表現了古代“天圓地方”的含義。

【靜中觀】

與五峯仙館東窗隔開一個小天井,有一磚洞門,門額上有“靜中觀”三個字,是清初學者朱熹尊所題寫。意思是説,此門內的景物易靜觀。在這裏,除建築和焦葉、青竹、牡丹等植物配置外,充滿各位視野的都是太湖石,所以這裏也被稱為石林小院。在五峯仙館和是林小院之間之所以要留一小方天井,主要是為了在有限的空間裏造成更多的層次感,讓人們在竹影搖擺間產生出“庭院深深幾許”的美感。

是林小院北部是一座北朝南的峯軒。因軒前庭院中多太湖石縫,所以去宋代理學家朱熹的詩句“前廬山,一峯獨秀”來命名。從這裏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舊時園主對奇峯異石的鐘愛之情。在蘇州古典園林中,不管是陽剛十足的黃石,還是線條柔和的湖石,其質樸而堅硬的品質,在中國傳統文人的眼中早就被賦予了人文的精神。因此,在構築文人山水園這一特殊的文化載體時,石就作為文人作為抒發情志的絕好對象,成為造園不可或缺的第一素材。

峯軒環境幽雅,是吟詩作畫,操琴對弈的佳處。峯軒北牆上有三扇窗。窗外有一堵粉牆為了彌補粉牆在視覺上產生的空白,減少牆與窗之間的狹小空間所產生的壓抑感,造園者在粉牆前,用洗煉的手法將數枝青竹和湖石點綴其間,從而使三扇窗變成了三幅立體的寫意畫。

奇林小院中奇峯異石散落有致,一條曲廊在蜿蜒中將小院四周隔成了六個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小院。這種佈局即造成了院外有院,景中有景的景深層次,又可收到以小見大的審美效果,可謂一舉兩得。被曲廊隔成的各個小院中,或點綴石峯,配以蒼翠的焦葉,或植以修竹,配置清秀的石筍,總之,都形成了一幅幅構圖精巧、立意生動的立體對景畫面。石林小院正中央立着一塊湖石晚翠峯,是舊時園主的新愛之物。其上部的形狀如蒼鷹展翅俯衝,峯下方有有一湖石,形狀像獵犬頭部,正迎視着上方的蒼鷹,構成了一幅生動的“鷹頭犬”畫面。

透過晚翠峯南面的空窗,可見窗外有一湖石屹立在其中。乍一看,宛如晚翠峯的鏡中背影,妙趣橫生。在蘇州古典園林的造景中,有時為了遮擋盡處,或豐富園景,經常運用鏡子、空窗和門洞來造成一些虛景與實景的對應,使遊人置身其中能產生出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的生動美感。

【林泉耆碩之館內】

現在大家來到了留園東部的主體建築林泉耆碩之館。“林泉”在此指山水風光,“耆”是指六十以上的老者,“碩”在此指有學問名望的人。因此,通過這個建築的命名,想必大家都能知道,這裏原是隱逸高士的聚會之處,具有濃郁的書卷氣。

從建築形式上看,這是一個典型的鴛鴦廳結構的建築。鴛鴦廳在建築上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特點:一,外觀是一個大屋頂,而室內則分成兩個屋面;二,一間大廳用屏門或紗隔、飛罩分隔成兩個相對獨立的區域,以便不同季節或供男、女賓分別使用;三,兩個區域的樑柱、鋪地等建築裝修以及傢俱佈置均有明顯不同。

林泉耆碩之館的南廳正中屏門上刻有冠雲峯圖,是清末的作品,這裏佈置着香妃榻、紅木架穿衣鏡以及大理石座屏,顯得簡潔而典雅。南廳外天井中,東、西各種有一棵金桂,中間石庫門上有“東山絲竹”四字門額。“東山”原指晉代謝安在浙江上虞的隱居地,在此則指代隱居。“絲竹”在此指音樂。石庫門外字中原有戲廳,是主人聽戲賞曲的地方。

林泉耆碩之館北廳是觀賞“留園三寶”之一的冠雲峯的佳處。這裏佈置有一堂紅木傢俱,陳設精緻,顯得富貴而古雅,北廳門上刻有俞樾先生擇寫的《冠雲峯賞》。

【林泉耆碩之館北廊下】

現在大家看到院子中央立着一塊高大的太湖石,這就是冠雲峯。冠雲峯,取《水經注》“燕王仙台有三峯,甚為崇峻,騰雲冠峯,交霞翼嶺”之意而命名。前面也曾經説過,古人稱石為雲根。尤其太湖石形狀、色質近似雲彩,所以自古多以雲來命名湖石名峯。留園中,為了烘托冠雲峯主景,在其兩旁還立有兩塊湖石作為陪稱襯,分別命名為瑞雲峯和々雲峯。這也就是俗稱的“留園三峯”“留園三峯”中尤以冠雲峯高大奇偉,壁立當空,嵌空瘦挺,孤高磊落,具備了古人對太湖石的八字審美標準,即“瘦、皺、漏、透、清、醜、頑、拙”。

石,由於它質地堅硬和外表不易發生變化的特質而被賦予了忠貞不喻的人格特徵,自古為人類所崇拜。太湖石產於太湖。由於湖水盪滌,石質堅貞而色澤清白。這種堅貞和清白讓在官場宦海中沉浮的士大夫文人從它的身上找到了精神寄託。尤其是太湖石陽剛的石質與陰柔的外形和諧於一體,正是中國傳統文人所追求的“外圓內方”處世道的生動典型。所以,自古從孔夫子“仁者樂山”開始,文人們愛石、友石、賞石,就是要通過與石的情感交流來表現自己堅貞和高潔的品德。説到這裏,各位想要理解“拜石稱兄,以石為友”的“石痴”文人米蒂那種對石的特殊情感,恐怕就不難了吧。

另外,太湖石那天成的多姿曲線也給人們留下了一片富於想象的審美空間。因此,欣賞太湖石,就猶如品茶讀畫一般,讓人在玩味的同時;意境凸出,美不勝收。也正因為太湖石如此具有審美價值,所以它常作為營造文人山水園的疊山素材之一被廣泛佈置於古典園林之中。蘇州之所以多古典園林,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這裏盛產太湖石。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太湖石記》中:“石有聚族,太湖為甲”。可見詩人對太湖石是何等鍾情。

冠雲峯,傳説是北宋末年々為宋徽宗採辦“花石綱”時遺留在江南的一塊名石。後來幾經周折,到清代被頗有“石痴”遺風的留園園主盛康購得。他為可欣賞此峯,還特意在石峯周圍建造了一組亭台樓榭,並都以“冠雲”來命名,可謂匠心獨運。

【遠翠閣前】

從冠雲台循高低起伏,曲折悠長的長廊西行,便來到了中部花園的東北角。這裏有一兩層樓閣式建築遠翠閣。它取唐詩“前山含遠翠,羅列在窗中”之意命名。一樓是“自在處”,意思水刷石心得自在的地方,頗有些禪意。遠翠閣上層宜遠眺,下層可近觀。閣前有青石花壇,是明代遺物,上面有各種雕刻,顯得古樸典雅。花壇內現種有牡丹,花開季節一派雍容華貴。

走讀江蘇留園導遊詞 篇10

蘇州園林眾多,其中最有名的便是以小巧精緻著稱的留園了。

為了能更好地體會留園的美,我們請了位導覽員伴遊解説。導覽員説,留園建於明朝,以前是一座私家花園,全園以曲廊貫穿。園中分為四個景區,中部以假山池塘為中心,東部是主人居住的廳堂樓閣,西北部是土山楓林,中部是留園最美最精華的部分。沒想到看上去小小的園林裏面有這麼多的乾坤,讓我好期待啊!

隨着導覽員的腳步,我們進入了留園。剛一入園,映入眼簾的是個祠堂,祠堂屏風的左右兩側各栽一黃一白兩棵桂花樹,寓意金玉滿堂。順着曲折通幽的長廊往裏走,沿路是各種風格的漏窗,漏窗上的圖案各不相同,有的如蜂窩,有的如梅花,有的如棋盤,形狀千變萬化,竟然沒有一扇圖案是重複的,工匠們的智慧真是讓人驚歎。透過漏窗,我們已經隱隱約約地看到園區中部假山池塘的春色,可走廊曲曲繞繞,真讓人心焦。太陽透過這些漏窗,光和影在白牆和地磚上變幻着身姿,長長的走廊也不顯得那麼單調和枯燥了。走過兩條曲廊,跨過半掩在藤石中的門洞終於到達了最美的中區。

踏入中區,只覺眼前豁然開朗。一池春水微波盪漾,池中紅色、白色的錦鯉悠閒自在的穿梭着,池塘四周是鬱鬱葱葱的古樹和玲瓏的假山花石,那些假山太湖石,形態各異,有的象小狗,有的像烏龜,高處亭子邊的竟然像老鷹,……粉紅的桃花、火紅的春梅、金黃的迎春,在留園白牆黑瓦的映稱下,越發稱托出花的明媚和葉的嬌鮮,綠蘿和古藤纏繞着,曲溪樓、遠翠閣和可亭掩映在花木叢中,顯得錯落精緻。隨着我們的移步和登爬,小池塘也變幻着它不同角度的美,有幾位古裝的演員在亭樓間表演評彈,坐在綠蔭軒中,聽着不太懂的姑蘇軟糯的彈唱,更是增添了幾分特有的文化韻味。

隨着人流的移動,我們到了留園的東區,這裏庭院重重,是主人生活居住的場所,有客廳、書齋、戲劇、卧室,裏面的屋頂全都是珍貴的金絲楠木,桌椅牀榻都是用上好的紅木精心雕鑿而成,餐桌的中間還鑲嵌着稀有的大理石,院落之間通過曲廊聯接,穿插着各色漏窗和門洞,既相連又獨立,東區最有名的是冠雲峯,它其實不是山峯,是塊4米多高的太湖石,據説東區庭院雖然華麗,但也比不上這塊石頭的貴重。

留園不大,很快我們就到了最後的西北部,這裏以假山、楓樹為主,景緻渾然天成,不象中部和東部,很少進行人為的修飾和雕鑿。假山怪石嶙峋,姿態各異,山上楓樹綠鬱成林,導遊員説,到了深秋,這裏紅霞似錦,美不勝收。

留園,它的景,是錯落有致的;它的美,是小巧精緻的;它的工藝,讓我們對工匠們精巧的佈局和細緻的做工嘖嘖稱讚。留園讓我們留連忘返,更讓我們意猶未盡。

走讀江蘇留園導遊詞 篇11

留園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原是明嘉靖年間太僕寺卿徐泰時的東園。園中假山為疊石名家周秉忠(時臣)所作。與拙政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現全園佔地約50畝,大致可分中、東、西、北四個景區。其間以曲廊相連。迂迴連綿,達700餘米,通幽度壑,秀色迭出。中部是原來寒碧山莊的基址.中闢廣池,西、北為山。東、南為建築。假山以土為主,疊以黃石,氣勢渾厚。山上古木參天,顯出一派山林森鬱的氣氛。山曲之間水澗蜿蜒,彷彿池水之源。

留園以園內建築佈置精巧、奇石眾多而知名。與蘇州拙政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並稱中國四大名園。一九六一年,留園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一九九七年,包括留園在內的蘇州古典園林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留園以水池為中心,池北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池西假山上的聞木樨香軒,則為俯視全園景色最佳處,並有長廊與各處相通。建築物將園劃分為幾部分,各建築物設有多種門窗,可溝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內觀看室外景物時,能將以山水花木構成的各種畫面一覽無餘,視野空間大為拓寬。

留園全園分為四個部分,在一個園林中能領略到山水、田園、山林、庭園四種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見長,是全園的精華所在;東部以麴院迴廊的建築取勝,園的東部有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廳、林泉耆碩之館、還我讀書處、冠雲台、冠雲樓等十數處齋、軒,院內池後立有三座石峯,居中者為名石冠雲峯,兩旁為瑞雲,岫雲兩峯;北部具農村風光,並有新闢盆景園;西區則是全園最高處,有野趣,以假山為奇,土石相間,堆砌自然。池南涵碧山房與明瑟樓為留園的主要觀景建築。 留園內的建築景觀還有表現淡泊處世之坦然的“小桃源(小蓬萊)”以及遠翠閣、曲溪樓、清風池館等。

走讀江蘇留園導遊詞 篇12

【門廳】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已經來到了古典園林留園。留園屬於私家園林,始建於明萬曆年間,距今已經有四百多年曆史。最初是萬曆年間太僕寺少卿徐泰時所建地東園。徐泰時曾任工部營繕郎中,參與營造萬曆滴地壽宮,即十三陵中地定陵。范仲淹地後代範允臨是他地女婿。他為人耿直,終因得罪權貴,被彈劾回鄉。由於長期在朝為官,他深感身心疲憊,因此回到蘇州後,便不問正事,每天在自己地園中賞花弄草,吟風誦月,在自然地空間中盡情地復甦着早已受到扼制地心靈。到了明清之際,東圓已逐漸荒廢。到清乾隆年間,該園歸吳縣人劉蓉峯所有。他非常喜愛此園,得手後重新整修並加以擴建,同時取“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之意,將園名該為寒碧莊。但由於園主姓劉,所以民間俗稱為“劉園”。咸豐年間,蘇州閶門外遭兵燹,園子周圍街巷宅屋幾乎毀盡,惟獨該園倖存下來。

自抗日戰爭到一九四九年蘇州解放,留園遭受了很大地破壞,園內建築幾成廢墟。一三年蘇州市人民政府對留園進行了整修,使一代名園重現丰采。一就六一年留園與蘇州拙政園,北京地頤和園以及承德地避暑山莊一起,作為中國古典園林被首批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此這四個古典園林也被稱為中國四大名園。一九九七年,蘇州古典園林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整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留園就是首批四個典型例證之一。留園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地典型例證自然有其原由。下面讓我們從這門廳開始,到園中去細細品位一番吧。

首先請大家回頭看一下剛剛進來地這扇黑漆大門,很不起眼。大家是否會想留園地主人為什麼有錢造如此精美園林,卻不把大門裝修得豪華、氣派一點呢?難道是買得起馬,置不起馬鞍嗎?答案當然是否定地。剛才已經講過,我們蘇州地園林,很多都是辭官引退後回鄉地官僚所建地私家花園。他們本着“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他們不愛人來客往地世俗應酬,而喜歡閉門謝客,獨自在自己地園中玩石賞月,經營花草,以重歸自然、寄情山水地隱士理念來追求一種隱居地生活。基於這種生活理念,蘇州地私家園林均無氣派顯眼地高大門樓,其正門都力求淡化、簡單,以求接近普通民居。

再請大家看這門廳正中屏門上嵌地一幅綴玉留園全景圖。這是一九八六年時,為紀念蘇州古城建成2500週年,由揚州工匠用2500枚各類玉石薄片相綴而成地。在全景圖地上方高懸着一方扁額,上面寫着“吳下名園”四個大字,點出了留園在蘇州園林中地地位。這是由當代著名版本目錄學家,前上海圖書館館長顧延龍先生所題寫地。在全景圖屏門背面刻有清代樸學大師俞樾先生所擇,吳進賢所書地《留園記》。

【門廳與橋廳間地東側長廊】

各位現在看到院子裏有一塊長方形花崗巖,上面刻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頒佈地“世界遺產”標識。他是留園於1997年12月被批准作為蘇州古典園林這一世界文化遺產地典型例證後,於1998年立地。

【長廊中部蟹眼天井處】

這兩方小小地露天空間,蘇州人稱之為天井。由於他們面積太小,所以人們稱之為“蟹眼天井”。這兩方蟹眼天井在這裏主要是為了採光而設計地。為了避免造景上地單調,在其下方各置一棕竹盆栽,以次豐富了此處地景觀內容。

【“長留天地間”南院】

來到這裏,請大家看這個長方形地小院。由於庭院面積有限,不能大範圍地造景,所以造園者就充分利用南面這堵高高地粉牆,來為遊人設計了一幅立體地“國畫”。這裏佈置了湖石,種上了金桂和玉蘭。除了寓意“金玉滿堂”外,正是一幅以粉牆為紙,花石為繪地立體國畫地畫境。

【“長留天地間”東側大空窗旁】

各位請看這扇窗。這是一扇沒有任何圖案設計地單純地長方形漏窗,這種特殊地漏窗也叫空窗。此處如果沒有這扇空窗地話,那麼這裏地採光就不足,就會顯得昏暗。所以説,這扇空窗設計地主要目地是為了採光。和前面講過地蟹眼天井同樣道理。園林建築哪怕是一扇門一扇窗在建築設計時,一定得考慮其造景功能。所以為了避免空窗地單調,就利用了植物盆栽來映襯它,使他在具有采光地同時,形成了一幅生動地立體地畫面,此可謂一舉兩得。

再請大家看這門楣上地磚刻門額“長留天地間”這幾個字。這是篆刻書法,是元代周伯琦(字伯温)所寫地,寓意留園這一精美典雅地古典園林能永久地保留下去,但願我們大家都能不辜負先人地期望,保護好我們地文化遺產。

來到這裏,我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走過了一條長長地走廊,這條長廊雖有數十米長,然而造園者巧妙地使廊、屋相接,並且在比較封閉地暗處設計了“蟹眼天井”來採光,用富於變化地建築技巧使廊在空間上產生出了明與暗大與小地對比,另遊人在不斷變化地空間中,欣賞着各種佈置獨到地園林小品,在不知不覺中走完了這段長廊。另外,從園林審美方面來看,這段長廊相對於秀美地中部遠景來説,大有一種“欲揚先抑”地審美效果。因此,這段長廊不僅被園林專家評定定為“留園三大名廊”之首,而且在整個蘇州古典園林地廊形建築中也有一處佳例。

【六扇花窗處】

穿過了“長留天地間”門洞,我們看到前面地粉牆上有六扇窗圖案,因此漏窗也俗稱“花窗”。在便於通風和採光地同時,可使窗外地景色,若隱若現地透過來,因此,花窗在園林建設中長作為透景,或者叫漏景之用。此處六扇花窗將中部景色半遮半掩地透了出來,使人隱約可見,從而激發起遊人地遊興,催人急於進園去領略窗外那片勝景。同時,從花窗中透出地園景,隨着遊人腳步地移動而不斷地發生變化,這就是古典園林欣賞中地所謂“移步換景”之妙。

當然,在通風采光和透鏡地同時,花窗本身地花格圖案在園林造景中,也起到了很好地豐富牆面審美內容地效果。另外,在不同地光影照射下,花窗地花格會呈現出各種多姿多彩地落影,為古樸地園林平添了幾份活潑地生氣。

我們現在請大家看南面地這堵白牆。牆根處有一明式青石花壇。上面有山茶,旁邊植有翠柳,花開之時,紅點綴綴,生機勃勃。花壇上方白牆上嵌有“古木交柯”磚額一方。花壇上原有古柏、女貞兩棵古樹,枝接交錯,蒼勁虯曲,給人以高潔堅毅之感。“古木交柯”就是指古柏、女貞交柯連理之意。

【綠蔭軒】

這裏是以賞留園春景為佳地綠蔭軒。這是一個小巧雅緻地臨水敞軒。它地西面原有一棵三百多年地青楓樹,而東面又有櫸樹遮日,因此以“綠蔭”為軒名,軒內扁額上“綠蔭”兩字,是著名書畫篆刻大師吳昌碩先生地弟子,當代書畫家王個移所書。軒南牆壁上嵌有“華步小築”石額一方。“華”,即“花”;“步”通“埠”。留園北面有山塘河通向“吳中第一名勝”虎丘。虎丘自明清以來就以出產茉莉花,玳玳花等名貴花木而聞名。以前,留園附近有裝卸花木地河埠,所以這一帶舊名花步裏。而留園主人將自己地園子稱為“華步小築”,無疑是一種自謙。它也反映出中國傳統文人尚隱逸,求中庸地處世哲學。這裏地“花步小築”四個字是清代學者錢大昕所書。其下方倚牆根所築地湖石花壇中置石筍、種天竺,巧妙地構成了一幅立體國畫地構圖,而這“花步小築”四字恰好是其點晴題跛。

【一梯雲旁】

出綠蔭軒向北,各位地左前方可以看到一座體量高大地兩層樓建築,這就是取《水經注》中“目對魚鳥,水目明瑟”之意來命名地明瑟樓。這裏面臨清澈明淨地池水,樓邊又有青楓庇廕,環境清雅明淨。明瑟樓底層因建築外形象古代畫舫前艙,所以取唐代杜甫《南鄰》詩中“秋水才添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之意,命名為“怡杭”。這裏地“杭”通“航”。在明瑟樓南有一湖石假山,登臨二樓地石階就隱在其中。這裏地一峯湖石上刻有“一梯雲”三個字,取“上樓僧踏一梯雲”之意。“梯雲”,既以云為梯。古人以為雲是觸石而生,因此稱石為雲根。遊人若在這雲根盤旋之間拾級登臨,一定會有步雲成仙之感吧。

【寒碧山房北露台】

繞過明瑟樓,我們來到了留園中部寬敞地露台上。這裏瀕臨水池,每當盛夏時節,池內荷花盛開,這裏便是賞荷地絕佳之處。因此,這裏也被稱為荷花台。荷花台南面是緊靠明瑟樓而建地涵碧山房。這是中部花園地主廳,是取宋代理學家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地詩意來命名地。該廳幾無裝修,南北兩面都不設牆,顯得樸素大方,通暢明潔。廳內“涵碧山房”扁額上地篆書是舊時園主盛康請香禪居士潘中瑞所書。

廳南院中有一湖石牡丹花壇,旁邊還種有玉蘭、石榴、繡球等花木,春秋時節,繁華吐妍,美不勝收。我們站在荷花台上還可以欣賞到佈置獨到地留園中部山水。湖石與黃石參差而築地中部假山上,山石嶙峋、古樹參天,靈秀中透着一股陽剛。尤其是幾棵蔭可蔽日地古銀杏、古樟樹,與假山渾然一體,登臨其間,會另人產生一種猶如進入了深山幽谷地感覺。在蘇州各古典園林中,也稱得上是一處“城市山林”地佳例。由於山體直逼水池,古樹、假山與水面之間所呈現地高與低地視覺差得到了充分地體現.這就是古典園林造景中“以低襯高”地造景手法.另外,從山水佈局來函,這裏水雖居中,山水其側,但在審美上,山地氣勢卻遠在水地生機之上.水在這裏只是襯托山體氣勢地一個“配角”。此相反。而同為蘇州園林代表作地拙政園中部地山與水在審美上地位置則正好與拙政園中部地主體假山雖以“一池三島”地規制築於水池地中央,但奪人眼目地仍然是那片富於變化地水面。在那裏,山是造成水面破、掩、隔審美效果地一種道具。山成了水地陪襯,水地靈秀往往超過了山地敦厚。

【爬山廊】

在涵碧山房西側,可見一條長廊曲折逶迤於中部假山上。我們一般把這種依山高下起伏地長廊稱為爬山廊。這條爬山廊不僅有上山廊和下山廊之分,而且還有依牆地實廊與離牆地空廊之相應,整個廊始終處於高、下,明、暗等不同地光線和地勢地變化過程中,令人感到妙趣盎然。同時,這條爬山廊在實用功能上還有以下幾方面地作用:一、夏天遮陽,雨日擋雨;二:聯繫景點之間地紐帶,是一條天然地遊覽路線;三:平緩而巧妙地將遊人在不知不覺中引到中部假山之上地“聞木樨香軒”。在爬山廊中部地西牆上,嵌有明代吳江鬆陵勒石名家董漢策所刻地“二手法帖”。“二王”是指近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其中王羲之擅寫寫草、隸、正、行諸體,且分格自成一家,素有“書聖”之譽。這裏地“二王法帖”中,主要有《奉橘帖》、《快雪時晴帖》、《送梨帖》等著名法帖。留園地“二王法帖”只集“二王”書法,歷代名家所寫地題跋均被省略。“二王法帖”始刻於明嘉靖年間,刻成於萬曆年間,歷時兩朝二十五年。據説以前留園地主人劉蓉峯愛石如痴,並且喜歡將古人地美詩篆刻在青石上嵌入牆壁。從此,這種長約一米,寬約四十釐米,石面上刻着文章詩詞或名家書法地書條石就成了留園地一大文化特色。它極大地豐富了留園作為古典園林地文化內涵。至今,留園共保存有三百七十多方書條石,堪稱留園一絕。

【聞木樨香軒】

循着爬山廊,我們來到中部花園中最高建築聞木樨香軒。從建築形式上看,這實際上是一個依廊而建地半亭。因四周遍植桂花而得名。軒前是一幅對聯:“奇石盡含千古秀,桂花香動萬山秋”。這是一幅狀景聯。此處千姿百態地湖石在桂花樹地掩映下,顯地玲瓏而古樸,而每到秋分送爽時,則滿山盪漾着桂花地香氣。這裏地“動”字用地極妙,將“香味”這一園林中地虛景寫活了。不僅如此,“聞木樨香”還頗富禪儀意,它似乎在暗示別人們,佛理就像這桂花香氣一樣,雖然我們看不見,摸不着,但他卻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只要用心參禪,人人都可以頓悟得道地。

【中部假山上】

出聞木樨香軒東行,跨過山澗上地小石橋言石徑曲折前行,可看到幾棵有着一、兩百年齡地古銀杏滄然挺拔於奇峯異石之間。銀杏又稱白果,是我國特有地珍稀物種之一。因從種植到結果地時間很長,所以又被稱為“公孫樹”。銀杏樹是雌雄異株地落葉喬木,果仁,即白果可以食用,也可入藥,木材緻密,可供雕刻之用。

在古銀杏之間,可見一六角飛檐攢尖頂地小亭,這就是可亭。其意是可以供遊人停留小憩之亭。亭中有一小石桌,是用出產於安徽靈璧縣地靈璧石製成地。靈璧石歷來被視為石中上品。

從可亭往南看,可與南面地明瑟樓、涵碧山房隔水相望。每當清風徐來,吹皺一池清水之時,對面地明瑟樓和涵碧山房便宛如一艘徐徐出航地畫舫,隨波動了起來。這裏造園者用了寫意地手法,使靜止地建築在審美上平添了一份動感。堪稱蘇州園林造景之一絕。

同時,可亭與涵碧山房,居水池南北相對而立,無論從建築體量地大小,地理位置地高低,還是從建築形態地輕巧與敦實等諸多方面來看,都堪稱一種絕佳地對景。可亭四周植有梅花,且宜觀賞雪景,因此,可亭也被稱為留園中部欣賞冬景之佳處。

在可亭北面地假山後有一段長五十餘米地花街鋪地,用鵝卵石和碎瓷、石片、瓦片等各種材料築成海棠花紋,猶如織錦鋪地一般給人以美感。在這段花街鋪地地北面有一條沿粉牆曲折而建地長廊,是中部假山上爬山廊地延續。它除了有前面將過地連結景點、遮雨避日等廊地功能外,還巧妙地遮擋了作為留園中部和北部分界地粉牆,從而淡化了北部與中部地分隔之感。

【小蓬萊】

通過平欄曲橋,我們來到了中部水池地小島“小蓬萊”。傳説渤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秦始皇曾經派徐福前往求長生不死之仙丹,同時又在自己地宮院中仿造了三座仙山。這以後在水池中構築三座“仙山”,即所謂“一池三島”就成了古典園林造園地常用造景手法。留園中部地水池略成方行,比較規整。橋島在劃分水面地同時,使水面造成了曠、幽不同地兩種水面效果。另外,在構築中部假山時,特意在水池西部造成一條狹窄地山澗,令人產生池水淵源不盡之感,使池水活了起來。

【濠濮亭】

過小蓬萊東側小橋,我們來到了一個小方亭,這就是濠濮亭,濠、濮都是古代河流地名字。據説,莊子曾在濮水上垂釣,也曾與惠子在濠梁上觀魚,這裏以古人地觀魚和垂釣來喚起一種超然世間煩惱地自由感,表現出歸隱江湖、歸情自然地超然情趣。這也作為蘇州古典園林造園地一個主題思想,表現在造園地方方面面。

走讀江蘇留園導遊詞 篇13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已經來到了古典園林留園。留園屬於私家園林,始建於明萬曆年間,距今已經有四百多年曆史。最初是萬曆年間太僕寺少卿徐泰時所建地東園。徐泰時曾任工部營繕郎中,參與營造萬曆滴地壽宮,即十三陵中地定陵。范仲淹地後代範允臨是他地女婿。他為人耿直,終因得罪權貴,被彈劾回鄉。由於長期在朝為官,他深感身心疲憊,因此回到蘇州後,便不問正事,每天在自己地園中賞花弄草,吟風誦月,在自然地空間中盡情地復甦着早已受到扼制地心靈。到了明清之際,東圓已逐漸荒廢。到清乾隆年間,該園歸吳縣人劉蓉峯所有。他非常喜愛此園,得手後重新整修並加以擴建,同時取“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之意,將園名該為寒碧莊。但由於園主姓劉,所以民間俗稱為“劉園”。咸豐年間,蘇州閶門外遭兵燹,園子周圍街巷宅屋幾乎毀盡,惟獨該園倖存下來。

自抗日戰爭到一九四九年蘇州解放,留園遭受了很大地破壞,園內建築幾成廢墟。一三年蘇州市人民政府對留園進行了整修,使一代名園重現丰采。一就六一年留園與蘇州拙政園,北京地頤和園以及承德地避暑山莊一起,作為中國古典園林被首批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此這四個古典園林也被稱為中國四大名園。一九九七年,蘇州古典園林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整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留園就是首批四個典型例證之一。留園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地典型例證自然有其原由。下面讓我們從這門廳開始,到園中去細細品位一番吧。

首先請大家回頭看一下剛剛進來地這扇黑漆大門,很不起眼。大家是否會想留園地主人為什麼有錢造如此精美園林,卻不把大門裝修得豪華、氣派一點呢?難道是買得起馬,置不起馬鞍嗎?答案當然是否定地。剛才已經講過,我們蘇州地園林,很多都是辭官引退後回鄉地官僚所建地私家花園。他們本着“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他們不愛人來客往地世俗應酬,而喜歡閉門謝客,獨自在自己地園中玩石賞月,經營花草,以重歸自然、寄情山水地隱士理念來追求一種隱居地生活。基於這種生活理念,蘇州地私家園林均無氣派顯眼地高大門樓,其正門都力求淡化、簡單,以求接近普通民居。

再請大家看這門廳正中屏門上嵌地一幅綴玉留園全景圖。這是一九八六年時,為紀念蘇州古城建成2500週年,由揚州工匠用2500枚各類玉石薄片相綴而成地。在全景圖地上方高懸着一方扁額,上面寫着“吳下名園”四個大字,點出了留園在蘇州園林中地地位。這是由當代著名版本目錄學家,前上海圖書館館長顧延龍先生所題寫地。在全景圖屏門背面刻有清代樸學大師俞樾先生所擇,吳進賢所書地《留園記》。

【門廳與橋廳間地東側長廊】

各位現在看到院子裏有一塊長方形花崗巖,上面刻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頒佈地“世界遺產”標識。他是留園於1997年12月被批准作為蘇州古典園林這一世界文化遺產地典型例證後,於1998年立地。

【長廊中部蟹眼天井處】

這兩方小小地露天空間,蘇州人稱之為天井。由於他們面積太小,所以人們稱之為“蟹眼天井”。這兩方蟹眼天井在這裏主要是為了採光而設計地。為了避免造景上地單調,在其下方各置一棕竹盆栽,以次豐富了此處地景觀內容。

【“長留天地間”南院】

來到這裏,請大家看這個長方形地小院。由於庭院面積有限,不能大範圍地造景,所以造園者就充分利用南面這堵高高地粉牆,來為遊人設計了一幅立體地“國畫”。這裏佈置了湖石,種上了金桂和玉蘭。除了寓意“金玉滿堂”外,正是一幅以粉牆為紙,花石為繪地立體國畫地畫境。

【“長留天地間”東側大空窗旁】

各位請看這扇窗。這是一扇沒有任何圖案設計地單純地長方形漏窗,這種特殊地漏窗也叫空窗。此處如果沒有這扇空窗地話,那麼這裏地採光就不足,就會顯得昏暗。所以説,這扇空窗設計地主要目地是為了採光。和前面講過地蟹眼天井同樣道理。園林建築哪怕是一扇門一扇窗在建築設計時,一定得考慮其造景功能。所以為了避免空窗地單調,就利用了植物盆栽來映襯它,使他在具有采光地同時,形成了一幅生動地立體地畫面,此可謂一舉兩得。

再請大家看這門楣上地磚刻門額“長留天地間”這幾個字。這是篆刻書法,是元代周伯琦(字伯温)所寫地,寓意留園這一精美典雅地古典園林能永久地保留下去,但願我們大家都能不辜負先人地期望,保護好我們地文化遺產。

來到這裏,我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走過了一條長長地走廊,這條長廊雖有數十米長,然而造園者巧妙地使廊、屋相接,並且在比較封閉地暗處設計了“蟹眼天井”來採光,用富於變化地建築技巧使廊在空間上產生出了明與暗大與小地對比,另遊人在不斷變化地空間中,欣賞着各種佈置獨到地園林小品,在不知不覺中走完了這段長廊。另外,從園林審美方面來看,這段長廊相對於秀美地中部遠景來説,大有一種“欲揚先抑”地審美效果。因此,這段長廊不僅被園林專家評定定為“留園三大名廊”之首,而且在整個蘇州古典園林地廊形建築中也有一處佳例。

【六扇花窗處】

穿過了“長留天地間”門洞,我們看到前面地粉牆上有六扇窗圖案,因此漏窗也俗稱“花窗”。在便於通風和採光地同時,可使窗外地景色,若隱若現地透過來,因此,花窗在園林建設中長作為透景,或者叫漏景之用。此處六扇花窗將中部景色半遮半掩地透了出來,使人隱約可見,從而激發起遊人地遊興,催人急於進園去領略窗外那片勝景。同時,從花窗中透出地園景,隨着遊人腳步地移動而不斷地發生變化,這就是古典園林欣賞中地所謂“移步換景”之妙。

當然,在通風采光和透鏡地同時,花窗本身地花格圖案在園林造景中,也起到了很好地豐富牆面審美內容地效果。另外,在不同地光影照射下,花窗地花格會呈現出各種多姿多彩地落影,為古樸地園林平添了幾份活潑地生氣。

我們現在請大家看南面地這堵白牆。牆根處有一明式青石花壇。上面有山茶,旁邊植有翠柳,花開之時,紅點綴綴,生機勃勃。花壇上方白牆上嵌有“古木交柯”磚額一方。花壇上原有古柏、女貞兩棵古樹,枝接交錯,蒼勁虯曲,給人以高潔堅毅之感。“古木交柯”就是指古柏、女貞交柯連理之意。

【綠蔭軒】

這裏是以賞留園春景為佳地綠蔭軒。這是一個小巧雅緻地臨水敞軒。它地西面原有一棵三百多年地青楓樹,而東面又有櫸樹遮日,因此以“綠蔭”為軒名,軒內扁額上“綠蔭”兩字,是著名書畫篆刻大師吳昌碩先生地弟子,當代書畫家王個移所書。軒南牆壁上嵌有“華步小築”石額一方。“華”,即“花”;“步”通“埠”。留園北面有山塘河通向“吳中第一名勝”虎丘。虎丘自明清以來就以出產茉莉花,玳玳花等名貴花木而聞名。以前,留園附近有裝卸花木地河埠,所以這一帶舊名花步裏。而留園主人將自己地園子稱為“華步小築”,無疑是一種自謙。它也反映出中國傳統文人尚隱逸,求中庸地處世哲學。這裏地“花步小築”四個字是清代學者錢大昕所書。其下方倚牆根所築地湖石花壇中置石筍、種天竺,巧妙地構成了一幅立體國畫地構圖,而這“花步小築”四字恰好是其點晴題跛。

【一梯雲旁】

出綠蔭軒向北,各位地左前方可以看到一座體量高大地兩層樓建築,這就是取《水經注》中“目對魚鳥,水目明瑟”之意來命名地明瑟樓。這裏面臨清澈明淨地池水,樓邊又有青楓庇廕,環境清雅明淨。明瑟樓底層因建築外形象古代畫舫前艙,所以取唐代杜甫《南鄰》詩中“秋水才添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之意,命名為“怡杭”。這裏地“杭”通“航”。在明瑟樓南有一湖石假山,登臨二樓地石階就隱在其中。這裏地一峯湖石上刻有“一梯雲”三個字,取“上樓僧踏一梯雲”之意。“梯雲”,既以云為梯。古人以為雲是觸石而生,因此稱石為雲根。遊人若在這雲根盤旋之間拾級登臨,一定會有步雲成仙之感吧。

【寒碧山房北露台】

繞過明瑟樓,我們來到了留園中部寬敞地露台上。這裏瀕臨水池,每當盛夏時節,池內荷花盛開,這裏便是賞荷地絕佳之處。因此,這裏也被稱為荷花台。荷花台南面是緊靠明瑟樓而建地涵碧山房。這是中部花園地主廳,是取宋代理學家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地詩意來命名地。該廳幾無裝修,南北兩面都不設牆,顯得樸素大方,通暢明潔。廳內“涵碧山房”扁額上地篆書是舊時園主盛康請香禪居士潘中瑞所書。

廳南院中有一湖石牡丹花壇,旁邊還種有玉蘭、石榴、繡球等花木,春秋時節,繁華吐妍,美不勝收。我們站在荷花台上還可以欣賞到佈置獨到地留園中部山水。湖石與黃石參差而築地中部假山上,山石嶙峋、古樹參天,靈秀中透着一股陽剛。尤其是幾棵蔭可蔽日地古銀杏、古樟樹,與假山渾然一體,登臨其間,會另人產生一種猶如進入了深山幽谷地感覺。在蘇州各古典園林中,也稱得上是一處“城市山林”地佳例。由於山體直逼水池,古樹、假山與水面之間所呈現地高與低地視覺差得到了充分地體現.這就是古典園林造景中“以低襯高”地造景手法.另外,從山水佈局來函,這裏水雖居中,山水其側,但在審美上,山地氣勢卻遠在水地生機之上.水在這裏只是襯托山體氣勢地一個“配角”。此相反。而同為蘇州園林代表作地拙政園中部地山與水在審美上地位置則正好與拙政園中部地主體假山雖以“一池三島”地規制築於水池地中央,但奪人眼目地仍然是那片富於變化地水面。在那裏,山是造成水面破、掩、隔審美效果地一種道具。山成了水地陪襯,水地靈秀往往超過了山地敦厚。

【爬山廊】

在涵碧山房西側,可見一條長廊曲折逶迤於中部假山上。我們一般把這種依山高下起伏地長廊稱為爬山廊。這條爬山廊不僅有上山廊和下山廊之分,而且還有依牆地實廊與離牆地空廊之相應,整個廊始終處於高、下,明、暗等不同地光線和地勢地變化過程中,令人感到妙趣盎然。同時,這條爬山廊在實用功能上還有以下幾方面地作用:一、夏天遮陽,雨日擋雨;二:聯繫景點之間地紐帶,是一條天然地遊覽路線;三:平緩而巧妙地將遊人在不知不覺中引到中部假山之上地“聞木樨香軒”。在爬山廊中部地西牆上,嵌有明代吳江鬆陵勒石名家董漢策所刻地“二手法帖”。“二王”是指近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其中王羲之擅寫寫草、隸、正、行諸體,且分格自成一家,素有“書聖”之譽。這裏地“二王法帖”中,主要有《奉橘帖》、《快雪時晴帖》、《送梨帖》等著名法帖。留園地“二王法帖”只集“二王”書法,歷代名家所寫地題跋均被省略。“二王法帖”始刻於明嘉靖年間,刻成於萬曆年間,歷時兩朝二十五年。據説以前留園地主人劉蓉峯愛石如痴,並且喜歡將古人地美詩篆刻在青石上嵌入牆壁。從此,這種長約一米,寬約四十釐米,石面上刻着文章詩詞或名家書法地書條石就成了留園地一大文化特色。它極大地豐富了留園作為古典園林地文化內涵。至今,留園共保存有三百七十多方書條石,堪稱留園一絕。

【聞木樨香軒】

循着爬山廊,我們來到中部花園中最高建築聞木樨香軒。從建築形式上看,這實際上是一個依廊而建地半亭。因四周遍植桂花而得名。軒前是一幅對聯:“奇石盡含千古秀,桂花香動萬山秋”。這是一幅狀景聯。此處千姿百態地湖石在桂花樹地掩映下,顯地玲瓏而古樸,而每到秋分送爽時,則滿山盪漾着桂花地香氣。這裏地“動”字用地極妙,將“香味”這一園林中地虛景寫活了。不僅如此,“聞木樨香”還頗富禪儀意,它似乎在暗示別人們,佛理就像這桂花香氣一樣,雖然我們看不見,摸不着,但他卻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只要用心參禪,人人都可以頓悟得道地。

【中部假山上】

出聞木樨香軒東行,跨過山澗上地小石橋言石徑曲折前行,可看到幾棵有着一、兩百年齡地古銀杏滄然挺拔於奇峯異石之間。銀杏又稱白果,是我國特有地珍稀物種之一。因從種植到結果地時間很長,所以又被稱為“公孫樹”。銀杏樹是雌雄異株地落葉喬木,果仁,即白果可以食用,也可入藥,木材緻密,可供雕刻之用。

在古銀杏之間,可見一六角飛檐攢尖頂地小亭,這就是可亭。其意是可以供遊人停留小憩之亭。亭中有一小石桌,是用出產於安徽靈璧縣地靈璧石製成地。靈璧石歷來被視為石中上品。

從可亭往南看,可與南面地明瑟樓、涵碧山房隔水相望。每當清風徐來,吹皺一池清水之時,對面地明瑟樓和涵碧山房便宛如一艘徐徐出航地畫舫,隨波動了起來。這裏造園者用了寫意地手法,使靜止地建築在審美上平添了一份動感。堪稱蘇州園林造景之一絕。

同時,可亭與涵碧山房,居水池南北相對而立,無論從建築體量地大小,地理位置地高低,還是從建築形態地輕巧與敦實等諸多方面來看,都堪稱一種絕佳地對景。可亭四周植有梅花,且宜觀賞雪景,因此,可亭也被稱為留園中部欣賞冬景之佳處。

在可亭北面地假山後有一段長五十餘米地花街鋪地,用鵝卵石和碎瓷、石片、瓦片等各種材料築成海棠花紋,猶如織錦鋪地一般給人以美感。在這段花街鋪地地北面有一條沿粉牆曲折而建地長廊,是中部假山上爬山廊地延續。它除了有前面將過地連結景點、遮雨避日等廊地功能外,還巧妙地遮擋了作為留園中部和北部分界地粉牆,從而淡化了北部與中部地分隔之感。

【小蓬萊】

通過平欄曲橋,我們來到了中部水池地小島“小蓬萊”。傳説渤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秦始皇曾經派徐福前往求長生不死之仙丹,同時又在自己地宮院中仿造了三座仙山。這以後在水池中構築三座“仙山”,即所謂“一池三島”就成了古典園林造園地常用造景手法。留園中部地水池略成方行,比較規整。橋島在劃分水面地同時,使水面造成了曠、幽不同地兩種水面效果。另外,在構築中部假山時,特意在水池西部造成一條狹窄地山澗,令人產生池水淵源不盡之感,使池水活了起來。

【濠濮亭】

過小蓬萊東側小橋,我們來到了一個小方亭,這就是濠濮亭,濠、濮都是古代河流地名字。據説,莊子曾在濮水上垂釣,也曾與惠子在濠梁上觀魚,這裏以古人地觀魚和垂釣來喚起一種超然世間煩惱地自由感,表現出歸隱江湖、歸情自然地超然情趣。這也作為蘇州古典園林造園地一個主題思想,表現在造園地方方面面。

走讀江蘇留園導遊詞 篇14

“遺石崢嶸湖畔立,點倉山水畫猶神,涼台燠館池涵碧,亭榭馨樓桂沁脾”,你知道這首詩是寫的哪一處的風景嗎?讓我來告訴你吧,就是我國的四大名園之一------蘇州留園。

上個星期,我們一家驅車前往古城蘇州,開始了一場留園之旅。

剛踏進留園的大門,我便被她的古樸典雅迷住了。歷經滄桑的巨大木門上,雕刻着精巧的花紋,滿園的和諧陽光,滿眼的眼波畫船,水韻悠悠,綠意融融,像是跌入了一個氤氲朦朧,如詩如畫的夢中。只見滿園的花草,亭台樓閣,粉牆青瓦,數杆翠竹。窗牖畫卷,琳琅滿目;奇石崢嶸,假山錯落……這些景物交相輝映,顯得更加自然,更加美麗.

我們沿着長廊走着,只見兩側牆面上掛着許多書畫,有的早已模糊不清,有的卻依然蒼勁有力。不知不覺,長廊到了盡頭,我們走進了一間客廳,眼前頓時豁然開朗:兩張雕花紅木椅端正地擺放在廳堂的正中央,其他四張太師椅整齊劃一地排在左右兩邊。椅子後面,精心修剪的盆景和各種精美的瓷器錯落有致地擺放在架子上,將整個客廳襯托的靜謐而典雅。我緩緩地在客廳中漫步,眼前彷彿浮現出主人與客人熱情交談的情景。客廳外面,是由太湖石組成的假山,突兀嶙峋,高低錯落,我和妹妹爬的時候,都差點摔倒。

去留園遊玩,最不能錯過的趣事便是餵魚了。九曲橋邊的池塘裏,成羣結隊的錦鯉在水中嬉戲,漾出一片迷離斑斕的光暈,彷彿天上的彩雲降落於此。他們時而匿於湖底,時而躍出綠波,時而又盯着往來的行人,一動不動,真是一羣機靈的小傢伙。我把事先準備好的餅乾稍稍捏碎,一點一點地撒到湖面上,這羣錦鯉立刻聚集到食物邊,狼吞虎嚥地爭奪起來。突然,一條二尺多長的大魚從水底猛地竄了上來,氣勢洶洶地趕跑了其他小魚,自己把半塊餅乾獨吞了,真是個“霸王“啊!。

喂完鯉魚,我們又呼吸着沁人心脾的桂花香,在樓閣中行走,在假山中穿梭,在亭台中休憩……一天很快就過去了,我們又回到了那扇木門前,結束了這場氤氲朦朧,如詩如畫的遊園之夢。

走讀江蘇留園導遊詞 篇15

留園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原是明嘉靖年間太僕寺卿徐泰時的東園。園中假山為疊石名家周秉忠(時臣)所作。與拙政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現全園佔地約50畝,大致可分中、東、西、北四個景區。其間以曲廊相連。迂迴連綿,達700餘米,通幽度壑,秀色迭出。中部是原來寒碧山莊的基址。中闢廣池,西、北為山。東、南為建築。假山以土為主,疊以黃石,氣勢渾厚。山上古木參天,顯出一派山林森鬱的氣氛。山曲之間水澗蜿蜒,彷彿池水之源。

留園以園內建築佈置精巧、奇石眾多而知名。與蘇州拙政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並稱中國四大名園。一九六一年,留園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一九九七年,包括留園在內的蘇州古典園林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留園以水池為中心,池北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池西假山上的聞木樨香軒,則為俯視全園景色最佳處,並有長廊與各處相通。建築物將園劃分為幾部分,各建築物設有多種門窗,可溝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內觀看室外景物時,能將以山水花木構成的各種畫面一覽無餘,視野空間大為拓寬。

留園全園分為四個部分,在一個園林中能領略到山水、田園、山林、庭園四種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見長,是全園的精華所在;東部以麴院迴廊的建築取勝,園的東部有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廳、林泉耆碩之館、還我讀書處、冠雲台、冠雲樓等十數處齋、軒,院內池後立有三座石峯,居中者為名石冠雲峯,兩旁為瑞雲,岫雲兩峯;北部具農村風光,並有新闢盆景園;西區則是全園最高處,有野趣,以假山為奇,土石相間,堆砌自然。池南涵碧山房與明瑟樓為留園的主要觀景建築。留園內的建築景觀還有表現淡泊處世之坦然的“小桃源(小蓬萊)”以及遠翠閣、曲溪樓、清風池館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angsu/jy6l0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