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江蘇導遊詞 >

黿頭渚導遊詞(通用12篇)

黿頭渚導遊詞(通用12篇)

黿頭渚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

黿頭渚導遊詞(通用12篇)

現在前往遊覽的是有“太湖第一名勝”之稱的黿頭渚。它距無錫市區18公里,是無錫境內太湖西北岸的一個半島,因有巨石突入湖中,狀如浮重翹首而得名。山清水秀的黿頭渚是無錫最佳遊覽勝地,著名文學家郭沫若曾有“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詩讚,道出了重頭清今人神往的意境。遊客們:在前往黿頭渚的途中,讓我先來介紹一下太湖。

【太湖概況—民間傳説—成因和物產】

有關太湖的來歷,民間有多種説法:相傳在很久以前,王母做壽,在天宮大設皤桃宴,玉皇大帝命四大金剛送去一份壽禮,是一個大銀盒,裏面裝有72顆特大的翡翠,外表還雕飾着千姿百態、五顏六色的飛禽走獸,如同一隻聚寶盆,令在場的各路神仙讚不絕口。但王母設宴時沒請孫悟空,於是這位齊天大聖就大鬧天宮。當他看見王帝送的這隻大銀盒時,一棒打翻,銀盒便從空中翻落下來,砸到地上成了一大坑,銀盒立即化成了湖水。因湖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天”字上的一橫落在下面成一點,就是“太”,所以此湖取名為“太湖”。而72顆翡翠分撒在太湖之中,變成了72峯。本來銀盒是圓的,被孫悟空打了一棒,這便是太湖不圓的原因。

遊客們:太湖的傳説,發人遐想。其實,太湖原是一個大海灣,約在5000多年前,這裏地殼下陷,東部的泥沙不斷淤積,導致長江三角洲向東伸展,西部的窪地便形成煙波浩森的太湖。然而,民間傳説更增添了太湖的神祕感。

太湖為我國第三大淡水湖,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温和,雨量充足,物產特別豐富,水產品種多達30多種。其中以銀魚、青蟹、白蝦最為有名。各種水生植物也深受客人的喜愛,如蓮藕、菱白。水芹、藥菜等已成為人們品嚐“綠色植物”的美味佳餚。

【黿頭渚所處的位置—人文景觀的營建經過】

各位遊客:我們的車開過寶界橋後,就進入了充山(也叫南犢山)。重頭清就位於南犢山西端,請看山形突入太湖水中,三面臨水,好像一隻巨大黿頭伸出水面。這就是黿頭渚。黿頭渚獨佔地勢,在這裏可以眺望太湖,三山仙島隨波浮動,如同仙境一般,令人心馳神往。因此,在明朝時,這裏早已被稱為“世外桃源”,是富人們郊遊踏青的地方。

【充山隱秀—聶耳亭—鹿頂迎暉—舒天閣—范蠡堂—西子池—中日櫻花友誼林—江南蘭苑】

沿着空中列車站的石路向上,便到春花區內,大家看到的水池名叫“翠湖”,它利用地勢,順其自然迴旋在幽谷之中。水邊的土山是人工堆積的,種植着桃李、杏梅、玉蘭、杜鵑、月季等花卉和竹、柳、香樟等樹木。在翠湖的水面上,架設着一曲一直兩座橋,直橋名為“跨綠”,曲橋名為“俯青”。水邊兩層樓是供遊人品茗小憩的地方,上層為“醉方樓”,下層為“春風人座”。樓邊的方亭,名叫“家風”。大家繞過“寥風”小亭,穿過“俯青”曲橋,便看到山坡上林邊有一六角形的“竹亭”。6根柱子仿照毛竹形狀,十分逼真。因“個”字形如竹葉,此亭命名為“個亭”。

各位遊客:穿過“荇春”橋亭,我們到達夏蔭景區,這裏有許多名貴的樹木。其中兩株苦櫧,高20米,已有六七百年的樹齡,而高大挺拔的大王鬆,是當年若圃園主陳仲言栽種的。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鹿頂山的“十里芳徑”景點。它是由茂盛的樹木、開山留下的池塘、石壁串連在一起的遊步小道組成。每到秋天,這裏漫山遍地的原野景色,令遊人置身其中,彷彿如在畫中暢遊。

黿頭渚導遊詞 篇2

正月初四 睛禮拜五這幾天明確了上有天國,下有蘇杭的風光後。本日我們又來到了瑰麗的無錫。聽人家説過這樣一句話“遊無錫必遊太湖,遊太湖必遊無錫”。

讓我不禁的想起了今世大文豪郭沫若歌詠太湖的一句話“太湖佳絕處,事實在黿頭。以是我們也要去親身去看看太湖的美景。我們座上游船,站在船尾。瞻仰太湖,太湖的水很綠很綠,猶如碧綠的翡翠一樣。海水在陽光的的照射下,顯得波光粼粼。像金子一樣,發出閃閃的光線。

海水波瀾升沉,一浪高過一浪,波浪拍打着船身發出了一陣陣動聽的音樂,美好極了。船漸漸地行駛着,船下的水面蕩起層層盪漾,一圈一圈,擴至水天交代處。遠處的羣山在迷濛的雲霧中若隱若現。瞧,湖心有座小島,看上去很小很小,樣子很像一隻烏龜,我想就因此而得名吧!不知不覺船已靠岸,温順的東風送來春天的芬芳氣味,令民氣曠神怡。

我們上了岸,看到一塊高高矗立的巖石上寫着《太湖仙島》。我在內心想,這裏必然是仙人棲身的處所。我拉着媽媽蹦蹦跳跳上山了,我們沿着台階拾掇而上,看到了木牌上寫着,>。天街裏擺滿了各類百般的玩意,古色古香。似乎步入了瑤池。我們又走過了會仙橋,我就好奇地問媽媽,媽媽説:“説不定在這這裏我們還能遇到仙人呢”?可我們命運欠好,沒有看到仙人,呵呵。接着我們又來到了一座猴山,猴山上樹木葱蘢,遮天蔽日,又高又陡的,真是橫當作嶺側成峯,遠近坎坷各差異啊!

溘然,一尊石像引起了我的留意。只見兩隻小猴子正偎依在猴媽媽的器量裏津津有味地吃着桃子。何等温馨可愛的畫面啊。接着我們又玩了很多景點七十二峯、廣福寺、天都洞府……直到一輪紅日反照在湖面上,我們才戀戀不捨得分開了黿頭渚。

黿頭渚導遊詞 篇3

在一個陽光亮媚的日子裏,我們全校師生一路去了太湖中的“龜山”——太湖仙島。一起上,各人歡歌笑語,臉上掛滿了光輝燦爛的笑臉,恨不得飛到黿頭渚去。來到黿頭渚,我們起首乘坐了大遊輪,由於我們要去太湖仙島嬉戲。

來到遊輪上,我們便張望了太湖的美景:眺望,太湖山淨水秀,廣漠無垠,就像一幅自然的江南山川風光畫。而太湖仙島呢?則像一隻“神龜”靜伏水面。太湖仙島又名“三山島”,會仙橋和月老橋將大磯,小磯,東鴨,西鴨,四島連成一體,構成“三山羣島”。太湖仙島的遊船船埠,建在湖中,一座“十”字形,橫長約200米的貼水橋,眺望就像一條巨蛇。走過會仙橋,進入“天都”景區。這是太湖仙島的中心。這裏有“南天門”,“天街”“藥王廟”,“靈霄宮”,“蟠桃仙境”等,隨處皆天景。“天街”雖小,但很富貴,商品鱗次櫛比,古色古香的雕花門窗玲瓏多姿,恍若仙景。“靈霄宮”七層四角,高38米,塑有玉皇大帝神像,高與宮齊,我們必需把頭抬得很是高,才氣企盼那神像,怪不得説這是世界最大的一尊佛像呢!再看看“靈霄宮”的撲面。“蟠桃仙境”這四個大字便呈此刻我們面前。

跨過高高的路線,走進門內,便看到王母娘娘和幾個侍女正在仙境呢!只見王母娘娘獨自坐在蓮花池內修生育性,感受無比地舒服。“太湖佳絕在黿頭,三山仙島勝天國”這是對太湖仙島的歌詠,我們為無錫有這一美景而感想無比自滿。

黿頭渚導遊詞 篇4

“太湖佳絕處”牌坊—長春花漪—藕花深處—黿頭渚—“黿渚春濤”刻石—摩崖石刻—澄瀾堂

黿頭渚位於無錫西南郊的太湖之濱,距離市區約18公里。渚是指三面臨水的小陸地,因為它狀如黿頭而叫黿頭渚。它可以説是獨佔太湖最美的一角,向南望,太湖有着青島海濱的氣概;向北望太湖又有着杭州西湖的明媚風光。在這一片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色中輔之以別具匠心的人工點綴,使之成為觀賞太湖最為理想的遊覽勝地。難怪詩人郭沫若暢遊太湖之後,作出了“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評價。黿頭渚以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遼闊”的無邊風月,以及早中晚、晴陰雨景緻各異的神奇變幻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時之景吸引着歷代文人墨客和無數中外遊人。

民國初年,無錫人楊翰西在此購得60畝山地,並於1918年開始對黿頭渚進行最初的開發,開始建構“橫雲山莊”;1924年他又撥地1畝多給量如和尚,由量如募款將後山的廣福庵遷於此,更名為廣福寺。1925年,楊翰西利用無錫商團會長的身份,在工商界集款建造了“陶朱閣”。抗日戰爭時期,改名為“橫雲公園”。

黿頭渚地區還有王心如在1927年建的“太湖別墅”;1928年陳仲言建的“若圃”;1931年鄭明山建的“鄭園”;以及何緝伍和蔡緘三的退廬。當時這些風景都因為蠡湖的阻隔,交通不便,因而遊人不多。1934年榮德生老先生60大壽,他利用壽禮在蠡湖上架起了一座長達375米的長橋,因南端架在寶界山上而取名“寶界橋”,從此溝通了蠡湖南北兩岸的陸路交通,把梅園、蠡園和黿頭渚等景色連成一片,便於遊人遊覽觀光,同時長橋卧波,恰給蠡湖攔腰一束,平添幾分秀色,橋下的60個橋孔又正好象徵着榮德生老先生的60大壽,提醒人們過橋不忘修橋人。

解放後政府將這裏原有的園林、別墅合併為“黿頭渚公園”。1982年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面積從原來的480畝,擴大到1950畝,統稱“具區勝境”。園內有十大景區(黿渚春濤、萬浪卷雪、蘆灣消夏、湖山真意、鹿頂迎暉、充山隱秀、藕花深處、十里芳徑、中犢晨霧、三山映碧),我們所要遊覽的是黿渚春濤景區,它是整個園林的精華所在。

黿頭渚導遊詞 篇5

各位遊客:

我們現在前往遊覽的是有“太湖第一名勝”之稱的黿頭渚。它距無錫市區18公里,是無錫境內太湖西北岸的一個半島,因有巨石突入湖中,狀如神龜負重翹首而得名。山清水秀的黿頭渚是無錫最佳遊覽勝地,著名文學家郭沫若曾有“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詩讚,道出了黿頭渚令人神往的意境。在前往黿頭渚的途中,讓我先來介紹一下太湖。

【太湖概況—民間傳説—成因和物產】

太湖地處長江三角洲,橫貫江、浙兩省,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第一是位於江西省的鄱陽湖,第二是位於湖南省的洞庭湖),湖泊面積為2428平方公里,號稱“三萬六千頃”,南北長68公里,湖水的最深處4.8米,平均水深約2米。湖邊的山和湖中的島號稱“72峯”,湖中51個島嶼,尤以黿頭渚、三山、洞庭東西山最為著名。湖中遺存着大量的文物古蹟,是吳越文化的發源地。

有關太湖的來歷,民間有種説法:相傳在很久以前,王母做壽,在天宮大設蟠桃宴,玉皇大帝命四大金剛送去一份壽禮,是一個大銀盒,裏面裝有72顆特大的翡翠,外表還雕飾着千姿百態、五顏六色的飛禽走獸,如同一隻聚寶盆,令在場的各路神仙讚不絕口。但王母設宴時沒請孫悟空,於是這位齊天大聖就大鬧天宮。當他看見玉帝送的這隻大銀盒時,一棒打翻,銀盒便從空中翻落下來,砸到地上成了一大坑,銀盒立即化成了湖水。因湖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天”字上的一橫落在下面成一點,就是“太”,所以此湖取名為“太湖”。而72顆翡翠分撒在太湖之中,變成了72峯。本來銀盒是圓的,被孫悟空打了一棒,這便是太湖不圓的原因。

太湖的傳説,發人遐想。其實,太湖原是一個大海灣,約在5000多年前,這裏地殼下陷,東部的泥沙不斷淤積,導致長江三角洲向東伸展,西部的窪地便形成煙波浩淼的太湖。然而,民間傳説更增添了太湖的神祕感。

太湖為我國第三大淡水湖,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温和,雨量充足,物產特別豐富,水產品種多達30多種。其中以銀魚、青蟹、白蝦最為有名。各種水生植物也深受客人的喜愛,如蓮藕、菱白。水芹、藥菜等已成為人們品嚐“綠色植物”的美味佳餚。

【黿頭渚所處的位置—人文景觀的營建經過】

我們的車開過寶界橋後,就進入了充山(也叫南犢山)。黿頭渚就位於南犢山西端,請看山形突入太湖水中,三面臨水,好像一隻巨大黿頭伸出水面。這就是黿頭渚。黿頭渚獨佔地勢,在這裏可以眺望太湖,三山仙島隨波浮動,如同仙境一般,令人心馳神往。因此,在明朝時,這裏早已被稱為“世外桃源”,是富人們郊遊踏青的地方。

關於黿頭渚的營建歷史,可以追述到1918年。當時,地方紳士楊翰西在這裏購得60畝山地,開始對黿頭渚進行最初開發,建造了仿帝王宮苑的“橫雲山莊”。20年代起又陸續興建了王心如的“太湖別墅”,陳仲言的“若圃”,鄭明山的“鄭園”,何輯五的別墅和蔡緘的“退廬”。到建國以後逐漸規劃建成完整的黿頭渚公園。現面積達500公頃。有充山隱秀、湖山真意、十里芳徑、萬浪卷雪、鹿頂迎暉、黿渚春濤、江南蘭苑、太湖仙島等十多個景觀,各具風貌。

【黿頭渚門樓—“太湖佳絕處”牌坊—照壁—涵萬軒—絳雲軒—長春橋—“具區勝境”牌坊—藕花深處】

現在我們來到的便是黿頭渚門樓、這座琉璃瓦頂,飛檐翹角的門樓是1973年建造的。正面“黿頭渚”3個餾金大字;背面“山輝川媚”四字,點明瞭黿頭渚風景的特點。門樓左邊是“太湖別墅”門樓。順小路上山可到達廣福寺。右邊有一巨大的盆景,是一棵百年柏樹,樹高7米,樹冠直徑6米,重達10噸,是1978年從梅園水廠移植來的。它姿態如雲冠,配上假山湖石,似在歡迎各位遊客的到來。

順着大道往前,是300多米的杜鵑坡。如果春天到此,山坡上的杜鵑花漫山遍野,映紅周圍。右邊則是高大的香樟樹、楓樹、大山櫻等樹木與花草相互映襯,構成了美麗的圖畫。

前面的又一座牌坊,上寫“太湖佳絕處”5個大字,只見牌坊外形古樸典雅,斗拱相連,飛檐翹角。此牌坊是黿頭渚公園的老大門,於1931年建造,當時有題額“山輝川媚”,1973年移到“黿頭渚”牌樓處。1981年,以郭沫若手跡製作現在的匾額。牌樓右邊門洞兩面分別題有“問津”、“利涉”,表明這裏原來是遊船停靠的碼頭。1934年以前黿頭渚不通陸路。遊人進入黿頭渚,只能走水路,渡船停泊在此,名“利涉”;而遊人上岸,卻不知道“桃花源”在何處,所以要“問津”。

穿過“太湖佳絕處”門洞,是一塊照壁,起到擋住園中景色的作用,這是造園藝術中“障景”的巧妙運用。照壁上裝飾的“鳳穿牡丹”圖案是1981年製作的。照壁後臨水的小軒名為“涵萬軒”,上方有朱汝珍書寫的匾額,呈扇形,取意“亭小,卻能包涵萬頃波濤”;另一塊匾額是清乾隆御書的“湖山罨畫”,原在北京靜明園內,1934年園主人從北京天安門外煙袋斜街購得後,制匾掛在這裏。

涵萬軒對面的水軒,1981年建造,名叫“絳雪軒”,而在絳雪軒前依山而建的是“雲起樓”和花神廟。雲起樓於1931年建造,呈四方形朱門黃頂,上有蔡元培題額。樓邊石壁上是1983年刻的“漸入佳境”4字。雲起樓上是花神廟,內有白礬石雕塑的“女夷”像,女夷為古代神話傳説中的花神。

從右邊走是櫻堤,堤上的這座石拱橋,名叫“長春橋”。該橋建於1936年,橋的前後有湖堤與太湖分隔。橋呈拱形,太陽照耀時成渾圓形,像頤和園的玉帶橋。整個長堤種植着日本著名櫻樹“染井吉野”,枝幹粗大,是30年代從日本引進的。每年4月,是這裏的最美季節,櫻花盛開,繽紛絢麗,華麗幽雅,此景稱為“長春櫻堤”。

過櫻堤看到的是“具區勝境”牌坊。斗拱飛檐,一面為何紹基手書“具區勝境”;另一面書“橫雲山莊”。“具區”是太湖的古稱,牌坊前的太湖石名“古云石”,系楊斡西家舊物。

由牌坊繼續往前過曲橋,荷塘上的方亭題名為“藕花深處”,取自李清照“興盡晚回舟,誤人藕花深處”的詞意。匾額是田原在1981年題寫的。再往前是“清芬嶼”,四面臨水,宮殿式建築,原來是楊家洞堂。1978年8月李苦禪題堂額“誦芬”,請看兩邊檻聯寫道:湖闊魚飛躍,山陰草木香。調堂後面的亭子為;“誦芬亭”,堂前太湖石亭亭玉立,給周圍景觀增添不少神韻。清芬嶼對岸坡下,“淨香水樹”和“山光照檻水繞廊”,臨水而立,東面的水謝為“牡丹塢”,棚後山坡上種植着牡丹。整個“藕花深處”建築疏密錯落,小中見大,既有江南水鄉特色,又有古典園林風格。

這裏有一處石刻,正面寫着“無錫充滿温情和水”,温情是説我們無錫的特產惠山泥人,阿福阿喜,笑容可掬的歡迎來自全國的朋友,水是三點水,第一就是太湖水,第二是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在我們無錫段是唯一穿城而過的,由於京杭大運河路過我們無錫,帶動了我們無錫的經濟發展,第三個就是很有名的天下第二泉了,民間藝術家華彥鈞創作的世界十大名曲之一的“二泉映月”就是説的我們無錫的天下第二泉,背面刻的是《無錫旅情》的中文歌詞。無錫市為了提高知名度,除了運用各種宣傳方式,還特別注重將文化藝術與旅遊活動結合起來。1986年5月,通過日本阪急旅行社邀請了日本著名詩人、作曲家中山大三郎和東京ABC音樂出版社長山田廣作來無錫旅遊,他們回國後很快創作並出版發行了《無錫旅情》和《清明橋》兩首歌,由日本紅歌星尾形大作演唱。特別是《無錫旅情》這首歌,在日本六家電視台播放半年之久,唱片發行量突破100萬張,風靡日本全境,許多日本友人正是從這首歌中瞭解了無錫,紛紛慕名前來無錫旅遊。

【黿頭渚燈塔—“黿渚春濤”刻石—涵虛亭—“包孕吳越”—“震澤神黿”雕塑】

從誦芬堂沿石階而上就來到黿頭。站在黿頭眺望,對面的“三山仙島”若隱若現,湖水拍打巖石,不愧為觀賞太湖風景最佳之地。黿頭渚上的燈塔,建於1924年,無錫輪船公司首航,地方人士集資建造,用於夜間導航。1982年進行了翻新,加固底部和中心,四周裝飾金山石,並且把塔高從12.56米增加到13.1米。黿渚燈塔外觀呈粉紅色,造型十分雅緻,是黿頭渚的標誌性建築。

在這下面就是黿頭了,大家看下面的石頭像個三角形,並且這些石頭高高低低,很不平整,就像黿的頭部,俗話説,踏上黿頭,萬事不愁,運氣是條狗,來了趕不走。大家注意安全,都去走走吧。

參觀完燈塔,請大家再來看一下黿頭渚刻石。這塊二米多高的刻石,正面刻“黿頭渚”3字,為秦敦世所書,秦老先生家出了個外孫女很厲害,叫錢正英,錢正英是誰,你們自己去想吧。另一面所刻的“黿渚春濤”4字,原由清代最後一個狀元劉春霖於1906年書寫。劉春霖是慈禧太后欽定的狀元,慈禧想借狀元的名字給奄奄一息的清王朝沖沖喜,當時的劉春霖已經60多歲,中狀元后按照慈禧的旨意全國巡遊,到我們這裏正好是春天,看到黿頭渚的春天特別美,尤其浪花像是梅花一樣,於是寫下了“黿渚春濤”,這幾個字裏面,尤其以春子寫的最好。

由石碑向前,是八角形的“涵虛亭”。涵虛亭下崖壁上刻有“明高忠憲公濯足處”8個字。説的是明末東林黨首領高攀龍,隱居蠡湖,常到黿頭渚湖灘“濯足”,以“滄浪之水濁矣,可以濯吾足”之意,表示避世隱身,知足常樂。高攀龍因得罪明代宦官魏忠賢,遭到放逐,歸隱無錫蠡湖,自號“湖上老人”,不談時事,以花鳥為伴,但是魏黨仍不放過他,逼得高攀龍於1626年3月17日清晨,在水曲巷住宅池中自盡。

站在高公濯足處,遙望對面絕壁上分別刻有“橫雲”、“包孕吳越”六字,這是清末無錫縣令廖倫於1891年所書。這年的正月初八,廖倫同朋友一起乘船到此遊覽,揮筆題寫這6個字,後鐫刻在石壁上。“包孕吳越”形容太湖氣魄宏大,春秋時吳越兩國在此孕育生息,撫育了吳越兒女。“橫雲”意思是説從湖中遠處眺望黿頭渚,水天一色,湖岸好似橫在半空的彩雲,輕輕飄移。

由涵虛亭前行,是“震澤神黿”青銅雕塑。“震澤”是太湖的古稱。“黿”在古代被尊稱為神物。相傳它是龍和龜所生的長子,呈龍頭龜身。古時太湖發洪水,淹沒了大片土地。大禹來治水,劈開犢牛山,才使洪水退去。大禹治完水在太湖邊看到一塊色澤青潤的大石頭,敲起來聲音悦耳動聽,於是用開山斧鑿了一隻石黿,昂頭而立,神氣十足。大禹用五色寶石在石黿身上劃出許多花紋,石黿身上便有了鱗甲,這隻石黿就是“震澤神黿”,也叫“鎮妖石”,鎮住太湖水龍,從此太湖地區就風調雨順。現在,大家看到的神黿是用青銅製作的,長1.7米,高1.3米,寬1.1米,重達700多公斤,由著名雕塑家徐寶慶創作,上面鐫刻朱復戡的“震澤神黿”篆書。這是上海青銅文化復興公司在1985年5月送給無錫首屆“太湖之春藝術節”的禮物。這隻神黿的身上集中了好幾種吉祥動物,它是龍的頭,龍是權利的象徵,尾巴是魚的,過年時家家户户都吃魚,表示年年有餘,在看它的爪子,是老鷹的爪子,老鷹可是空中的霸王,非常勇猛,在看它的背,像烏龜,俗話説的好千年王八萬年龜,是長壽的象徵。很多遊客喜歡將硬幣拋在烏龜背上,以祈求長壽。

【澄瀾堂景區】

順山坡而上,大家看到的是一座仿宋、明宮殿式建築“澄瀾堂”,建於1931年。面闊5間,遊廊環抱,寬暢豁達,氣宇不凡。這裏是黿頭渚的高處,面對太湖,居高臨下視野開闊。湖中72峯點綴清波,猶如出水芙蓉。堂內匾額,原是清末書法家華世奎所書,因湖水平靜清澈,波浪起伏,取名“澄瀾”。同時,在此地可以飽覽太湖四時多變的景色,為此中堂掛着“天然圖畫”匾,字由譚瓶齋書寫,現在看到的兩塊匾都是在1974年複製的。兩邊抱柱上是陳夔龍撰寫的對聯:山橫馬跡,渚峙黿頭,盡納湖光開綠野;雨卷珠簾,雲飛畫棟,此間風景勝洪都。

素有“太湖之冠”之稱的黿頭渚即將遊覽結束了。在您充分領略黿頭渚那清新迷人的風光後,想必它的“真山真水”一定給各位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如果説黿頭渚給您帶來的是秀氣、靈氣的話,那麼繼續遊覽太湖三山將賦予您更多的仙氣和福氣。下面請大家跟我乘上游船,前去遊覽太湖的另一處“人間仙境”——太湖仙島。

【太湖仙島】

各位遊客,太湖仙島又名三山,位於太湖西北部的梅樑湖中,距黿頭渚2.6公里,乘船過去只要15分鐘就可以到達。它是太湖七十二峯中的著名山峯,面積32公頃,它實際上由四個山峯組成,頭尾二山,叫“東鴨”、“西鴨”,主山叫“三峯”,又叫大磯,高4.98米,1956年開始開發,1973年建船碼頭,1974年正式開通輪渡,1995年建太湖仙島,1997年建成對外開放,太湖仙島是由無錫園林局局長、高級工程師吳傳良設計建造。

仙島碼頭:

遊客們,仙島以孤見奇,若翠螺置於玉盤。全山林木繁茂,鬱鬱葱葱,山徑直通瓊樓玉宇,到處可見縹渺雲海之中的太虛幻境。遊客們,我們登上仙島後領略了仙島的景觀以後,一定會感到太湖仙島是仙氣、香氣、靈氣三氣合一,並且有一種給遊客們也會帶來福氣的感受,遊客們不知你們發現了沒有,在碼頭泵船立柱頂上有一隻只鐵鑄的神獸,這些神獸是用來幹什麼的呢?這兒共有18尊神獸,它們的名字叫“辟邪”,是古代傳説中一種能夠驅鬼避邪的神獸,這兒的“辟邪”神獸每尊有一噸重,是生鐵鑄成的,據説用金屬造就神獸還有一種好處就是傳説中金能生水,水是金的兒子,由此可見,我們遊客上下仙島有這些保護神護航保駕還有什麼危險可言呢?

仙島牌坊:

遊客們,我們上了仙島後,首先看到的這組建築叫仙島牌坊,是仙島的標誌性建築,三門五樓式樣,牌坊高九米,寬六米,頂上蓋的是紅色琉璃瓦,下有八尊麒麟圍護。牌坊中間的寶珠和脊頂的火焰在陽光下金光閃閃,整個牌坊雕刻精美,高聳堅挺,給人一種連接天上的感覺,不凡的氣勢,加上牌坊作一種皇宮的建築風格,如“雙龍戲珠”石雕圖案,台階之上的“丹墀”、“輦道”,可想而知,進入仙島後,那種規模和氣勢,不是一般人所能自由進出的,牌坊正面“太湖仙島”四個金色大字是明代才子文徵明的字跡,背面刻着的是“蓬萊仙境”的四個篆書大字。

巡天影壁:

遊客們,在牌坊對面,我們看到的那白牆紅頂的大照壁,是一幅漢白玉雕刻的“玉帝巡天迴鑾圖”寬九米,高五米,描繪了玉皇大帝巡天回來,駕着九龍“雲車”,看他的表情好象有些遺憾,可能是和淹沒“三陽城”有關,太白金星已奉旨將“三陽城”淪為太湖,由於金口已開,沒辦法改變而感到惋惜吧。影壁左上方有二枚印章,上書“昊天無盡”和“六道有藏”意思説:“廣浩天宇無盡止,道家精義有經藏?在影壁的左面東面的路通往“會仙橋”,右面通往“花果山”、“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

遊客們,我們現在前去的洞天福地是那路神仙隱居的地方呢,我們看到的這座“母子猴”雕塑像基本就清楚了,我們登上二層平台,有一道高3米的假山石壁,中間一道水幕,從上而下水簾洞,邊上有一塊巨石,上書“花果山”三字,透過水簾,可見洞中有一石匾上有“洞天福地”四個字,洞外山上高處聳立着一杆牙旗,上書“齊天大聖”,可想而知,此地是猴王的修仙之地,俗話説:“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目前島上有猴子二百多隻,由於遊客們對它們的喜愛,使它們越來越膽大包天,在與遊人嬉鬧之時,抓傷遊客及搶奪遊人的食品,常常使我們遊客為此惱火,哭笑不得,目前水簾洞前有一馴猴表演的演武場,小猴表演的“小猴投籃”、“騎單車”、“山羊小猴走鋼絲”等等節目,確實是別有一番精采之處,令人叫絕。

會仙橋:

遊客們,我們現在五孔五亭的廊橋就叫“會仙橋”,那麼為什麼會取名叫“會仙橋”呢?兩端橋面分別有兩副對聯告訴我們:“過此橋是玉虛境,到彼岸非本我,道是非天非地路,果其亦仙亦凡橋”意思説此橋是凡仙相會之處,過橋後就將漸入仙境,當然從此後我們在此的每一個人就不是凡間原來的我了。為此,我導遊告訴大家,我們一定要在規定的時辰返回人間,渡船將所我們帶回凡間,如過了時辰我們不能返回,沒了渡船我們只能留在仙界,遙看人間了,這座會仙橋是在搬遷的“惠山大德橋”的基礎上,按照少數民族侗族的“風雨橋”式樣建造的,而“風雨橋”據侗族的民間傳説,是東海白龍王子為搭救侗族姑娘用身子化成的,但在我們無錫有一個美好的傳説,相傳明代時無錫人邵寶在此橋上“會仙”。當時“八仙”之中的呂洞賓在橋上賣湯圓,三個銅錢可買一隻大湯圓,五個銅錢只能買一隻小湯圓,結果是誰也不肯花五個銅錢去買小湯圓,據説小郡寶看到這種情況認為這個賣湯圓的人將錢搞錯了,這樣下去要虧本的,它出於同情之心就花了五個銅錢去買了一隻小湯圓吃了,結果呂洞賓看見小邵寶吃了小湯圓後,就將所有的小湯圓都倒入水中,歎了一口氣,拍拍小邵寶,腳踩祥雲昇天而去,原來呂洞賓不安好心,他為了試試人世間的凡人是不是都是貪心的人,就假借湯圓來測試人們,大湯圓是一般的米粉製成的,而小湯圓則粒粒是“仙丹”,小邵寶得了“仙丹”後果然仙氣、靈氣居一身,長大後官至户部禮部尚書,再説那倒入水中的小湯圓兒去了呢?據説當時正好游來一羣黃鱔,看見湯圓就搶吃了,誰知過後,漁民用吃過湯圓的黃鱔做成的脆鱔特別鮮美可口,一直至今“樑溪脆鱔”在國內菜餚中名列前茅。

月老祠,鴛鴦亭:

遊客們,月老祠門外有一座亭子叫“鴛鴦亭”有明顯的鴛鴦之分,建築風格非常別緻,一半是方柱歇山瓦頂,一半是園柱捲棚子瓦頂,猶如湖邊的一對情侶,緊緊相連,融為一體,和合連理。

遊客們,當我們走進月老祠的大廳,稍稍觀察一下,就不難發現這是一座大紅喜字高高掛,具有濃郁民俗氣息的喜堂,有主婚人唱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進入洞房”喜氣洋洋的氣氛,喜堂兩邊懸掛的對聯是“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是前生註定事莫錯過姻緣”。這種喜堂在如今的社會特別在城市中是不可見了,也許在偏僻的農村地區還有所保留,我們如今所見的這件月老祠中的物品,本是清代無錫名醫汪藝香舊居中的遺物,月老在民間有廣泛的影響,是“媒人”的代名詞,是傳説中的婚姻之神,是位媒神,他有一本“天下人的婚書和裝滿紅繩的布袋,據説用紅繩將一對男女之足繫住,不管是天涯海角,異鄉之地,仇敵貧富此繩一系,便完終身,“千里姻緣一線牽”的説法就是這樣來的。相傳唐代有個叫米固的人,是個孤兒,一次路過宋城,晚上散步時,看一老人在月光下翻看一本書,老人坐着地方靠着一個布袋,當米固得知老人看的是“天下人的婚書”和“姻緣紅繩”時,十分驚奇,特別是聽到月下老人告訴他店北頭賣菜的瞎眼老太3歲的女兒就是他的未婚妻時,勃然大怒,命僕人暗中刺殺小女孩,但僕人由於慌亂,只刺傷了小女孩的眉心,米固帶着僕人連夜逃走了,10多年後,米固從軍,勇武異常,刺史很看重他,就把女兒許配給他,姑娘長得非常漂亮,只是眉心老愛粘着貼花,米固問她是怎麼回事,太太説明了原委,米固這才知道此女正是過去所刺幼女,後來被王刺史收養。米固見天意不可違,就死心塌地跟這位菜販小姐相親相愛,幸福無比。遊客們,我提議我們有了眷屬的人莫忘記月老慈祥的祝福。遊客們注意沒有,喜堂中間畫有一慈眉善目,笑容可掬的老人,他就是“月老”,我們的“媒神”。在喜堂的兩側各有一個小廳,“貴生”和“慈佑”,分別供奉着“九童戲彌勒”和“淨瓶觀音”。傳説喜結姻緣的男女,如果想生養兒子的話,就用自己的左手摸摸彌勒身上男童的頭,回去後就有兒子抱了,如果想生養女兒的話,就用自己的右手摸摸女童的頭,回去後就有女兒抱了,不知你們信不信,俗話説“信則靈,不信則不靈”。

天都仙府:

天都仙府是仙島的主體建築,紅牆碧瓦,有一種仙山瓊閣的感覺,非凡間所能見的地方,遊客們請看,在仙府的門前,有二尊吉祥神獸,兩隻角的叫“天祿”,獨角的叫“麒麟”,另外在牆上還有二幅浮雕作品,描繪的是漢代的門神,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鬱壘(應讀伸舒玉律)傳説笑咪咪的神荼和一臉怒氣的鬱壘住在東海度朔山上的一對兄弟,山上種有仙桃樹。他們兄弟奉皇帝之命把守鬼門,如發現害人的惡鬼,立即抓住,捆起來扔到山後去喂老虎,於是鬼怪們望風披靡,後來人們為安居樂業,就用桃木雕成二神模樣,春節時掛門上使惡鬼不得擅入,保護閤家一年平安。

遊客們“天街”的含意,顧名思義“此街只應天上有”,這條街全長96米,有鋪面40多間,建築特色以江南民居的青瓦粉牆為基調,“天街”的巷門是一座精美華麗的牌坊,金字匾額周圍裝飾着蝙蝠,蓮花辮,暗八仙等吉祥圖案。走進巷門,右邊有一方形刻石,叫“天稱公平”圖案是圓底方眼的一枚銅錢,上方有“公平稱”,意思是告誡商人要遵守商業道德。刻石右上角有二行字,“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公平交易,稱心如意”刻石的左下角有二塊篆字印章,分別為“尺不長,寸不短”和“鬥不多升不少”這不長不短,不多不少是買賣公平的最好體現,為此誰不想“稱心如意”呢!

在天街的中心區有一個叫“天韻台”的小戲台,上面懸掛着“天地大戲台,戲台小天地”的對聯,以狹小的小戲台對應聯想天地的大戲台很有哲理。各位遊客我們設想一下,如果在這裏品一杯“羽仙”茶,聽一曲道家樂,那是不是“客上天街作神仙”了。

太乙天壇:

現在請大家過“朝天闕”門樓,跟隨導遊前往雲外天的“太乙天壇”,這天壇共有三層,都有丹墀相通,每層圍以玉白石質雲紋望柱和孤形欄板,總面積為456平方米,天壇下有高位水庫與“天一生水”的説法合拍。

登上天壇,只見中央位置有一青銅寶鼎,高3.6米,自寶鼎底部往上看,可以發現它有三條腿,四隻身,五層樓,三重檐,上面是寶葫蘆結頂,其中四隻耳朵分別是道教四靈,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與古人動物崇拜有關,均被古人視為靈物神物,道教把“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作為護衞神以壯威儀,另外在星宿方面的説法,早在戰國時期,我國就有“二十八宿”和“四象”之説,反映了古人對天象的認識,天壇中間的鼎,為我們“仙島”的“鎮山之寶”,鼎是中國古老文化的象徵是權力、統一、團結的象徵,也是表示和平,繁榮的吉祥物,根據古代傳説,夏禹得九鼎,象徵九州,天下各方諸候將鼎奉為傳國之寶,太湖仙島共鑄有九座寶鼎,只要我們留意一下,不難發現。

靈霄宮:

我們從“太乙天壇”的側面進入靈霄宮,“靈霄宮”是一座通高42米的標誌性塔式建築,這一主體建築的主要特點是憑藉太湖山水的自然之美,具有“客在不欺主,倚山不壓山”的視覺效果,這主要的原因是靈霄宮是建在大磯山的大半腰位置,而不是在山頂的位置,所謂相地合宜,我們現在從後宮門入殿。進入殿堂,我們首先見到的是道教仙界中至高無尚的仙界主宰玉皇大帝,這整座彩塑雕像高18米,呈頂天立地之勢,他頭戴珠冠,上面垂掛12串玉串身穿九章法服,手持象徵着權力的江山星辰玉笏,兩耳垂肩,一派福德無上的君主形象,實際上玉皇大帝的形象是道家術士採用了世間最珍貴的秦漢帝王的打扮。可以説他的出現和逐漸定型,是唐宋以後的事,如今玉皇大帝已成為全民(以漢族為主)崇拜的最高神。

據道教《玉皇經》記載,在極其遙遠年代的光嚴妙樂國,國王淨德王和王后寶月光,因膝下無子,向真聖求祈,一天晚上王后夢見太上老君懷抱嬰兒從天而降,送於王后,天明夢醒,不久王后有了身孕,一年後生下太子,國王逝世後,太子繼承王位,後來太子捨棄了王位,到山中學道修真,度化羣生,經過了三千二百劫,始證金仙,當上了“清淨自然覺王如來”,相傳又經過億劫,才當上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的生日被定為農曆正月初九,即所謂“玉皇誕”,那天凡道觀都要舉行盛大的祝壽儀式,道教又以臘月二十五日是玉皇大帝出巡日,那天玉皇大帝要下界巡視,考究人間善惡,禍福,這一天道觀要舉辦道場,迎接玉帝御駕。

永樂宮壁畫:

在靈霄宮中的藝術品中,最珍貴要數描繪在牆上的“永樂宮壁畫”,遊客們在金母殿與靈霄宮之間有一石徹水池,壁上有龍頭吐水,水池的中間有一石缽上有一隻花崗巖石球,正在徐徐滾動不止。我們各位遊客猜想一下,這石球是空心的還是實心的?這石球有800公斤重,是一個實心球,使石球傳動的原理是因為此球受4公斤水的壓力,在如此水壓的衝擊下,使球浮現及滾動。相傳“球”在古時是一種權力的象徵,而我們卻希望我們的生活、家族能像這球一樣一樣,圓圓滿滿,轉動不止。

金母殿居中端坐的金身像就是仙國第一夫人:王母娘娘,王母的大名叫“西王母”是玉皇大帝的太太,相傳西王母是一個原始部族的保護神,在戰國時的《穆天子傳》中説道周穆王西遊時見到了西王母,她是一位女王,她有不死之藥和吃了能長生不老的仙桃,據説月中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王母不死藥,而飛上月亮的。道教非常推崇王母,説她是道教第一大神元始天尊的女兒,凡世間女子登仙得道者,都是她的屬下,她和玉皇大帝結為夫妻後,生了七個女兒,其中小女兒七仙女私自下凡與賣身葬父的董永結為夫婦。我想“天仙配”的故事可説是家喻户曉了吧。另外她還有個外孫女叫織女,也是與人間牛郎結為夫婦,結果天上銀河把他們分開,只有每年的七月七日那天,才能鵲橋相會,據説那一天所有的喜鵲都飛到銀河上去了,這個傳説我們肯定都聽説過吧,活活拆散這兩對恩愛小夫妻的就是我們現在面對着的王母娘娘。所以説王母娘娘不大招人喜歡,是因為她專橫無情地拆散了仙女與凡間男子姻緣。遊客們請看在這些女子中,那位身披繡甲的巾幗英豪,她就是人們所熟悉的“九天玄女”。在《水滸傳》中説道,宋江被官兵追趕,倉惶中逃進還道村玄女廟,玄女娘娘顯靈,不僅救了宋江命,還送他三卷天書,讓他替天行道。以後宋江歸順了朝廷,領兵徵遼時,被遼軍的“太乙混天象陣”所困,宋江夜夢中得九天玄女傳授破陣之法,即以此法大敗遼軍。相傳在遠古時代,玄女受王母之命來到黃帝那兒,授黃帝戰法,黃帝得了九天玄女傳授的戰法,在 尢大戰時,遂大敗 尢。聽説九天玄女不但是一個救助危難,暗藏韜略的女神,並且有賜福和賜文的功能。

下面請各位遊客跟隨我前往大覺灣:

(在千手千眼觀音像前)各位遊客,請大家看一看,這兒有一石盆,中間坐着一位小孩,兩手合揖,在盆兩旁各坐着一位神將,一位手指指着天,一位手指指着地,這是什麼意思呢?相傳如來佛一生下來就走了7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開口説道:“天上地下,唯我獨尊”話語才完,天上飛來九條金龍,吐水為如來佛沐浴,遊客們請看,如來佛的上方石壁上有九隻龍頭,其中的一隻吐水不止。

(在如來佛大佛像前)各位遊客,大家請看,中間這尊大佛就是佛祖如來佛。據佛經上説,如來佛是北天竺迦毗羅衞國(現尼泊爾境內)淨阪王的王子,他的名字叫喬答摩,悉答多,他與我國孔子是同時代人。那麼這位王子為什麼要出家創立佛教呢?據説如來佛成人懂事後,他發覺每一個人都要衰老,衰老是轉瞬即致。所擁得榮華富貴也不能長久,有什麼辦法才能解脱人們衰老的痛苦呢?每一個人都要生病,好好的身體竟然成了聚集痛苦的場所,有什麼辦法才能脱離生病時的痛苦呢?每一個人都要死亡,死時身心痛苦,家人悲傷,有什麼辦法才能避免人們死亡時的痛苦呢?生老病死得到解決呢?他為了把人們帶到一個理想的彼岸去,創造一個新的世界。他就在29歲那年決然地離開了皇宮,拋棄了美貌的妻子,可愛的兒子,來到雪山頂上苦恆修行,他專心致志地修了六年,沒有成功,但他苦恆修行的精神感動了生靈,六年中有猿猴獻果,花鹿獻乳,幫助他在雪山頂上渡過了六年。他下山以後,據説在河裏洗去結在身上六年的污垢,喝了牧牛村女送給他的一碗牛奶,然後來到一棵最大的菩提樹下,鋪上吉祥草,面對東方,盤腿而坐,併發誓説,如果我這次再不成佛,那怕粉身碎骨,我也永遠不起來了,就這樣經過七天七夜的苦恆修行,終於在臘月初八的那天晚上,“夜渡明性成正覺,大徹大悟成了佛”。相傳他成了佛後,一共收了一千二百五十名弟子,各位遊客請看,如來佛一旁年紀比較大的,白眉毛的名叫“迦葉”,一旁年紀比較輕的是如來佛的堂弟,名叫“阿難”。相傳在如來佛圓寂以後,就是由他們兩人招集500名如來佛的上手弟子把如來佛(釋迦牟尼)生前講的話,記在了“貝葉”上面,就是世界上流傳下來的第一部佛經“貝葉經”。據説“迦葉”是過目不忘,“阿難”是聽後永記,都有非凡的功能。遊客們在“迦葉旁的一尊座像名叫“東方琉璃廣世界,消災延壽藥師佛”,在阿難旁的一尊座像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據佛教信徒説,如果我們要消除災難,延長壽命的話,要求藥師佛的,如果我們平常常唸叨阿彌陀佛,據説他就會把我們送到極樂世界去享安養之福,因為他是西方教主。遊客兩旁站立的是佛門四大天王,東面第一尊是南方增長天王,第二尊是東方持國天王。西面第一尊西方廣目天王,第二尊是北方多聞天王。相傳天分三十三層,最上面那層天叫“非非想天”。據説俗話“你不要想入非非”就是從佛經上得來的。最下面那層天叫“四天皇天”。四大天王的職責就是把守東南西北四道天門,不讓地上的妖魔鬼怪跑到天上去。遊客們如來佛的面貌我們看看美貌嗎?我導遊為什麼對如來佛用美貌二字,那不是對佛有大不敬嗎?遊客們,這尊如來佛像是根據唐朝洛陽龍門石窟的原樣複製的,據歷史上考證,當時武則天,利用權勢,在塑造龍門大佛時用自己的面相替代了原如來佛的面相,也就是説現今我們看到的如來佛他的面貌實際上就是武則天的面貌。另外藥師佛和西方教主的面貌也是武則天寵愛的二名女官的面貌。遊客們那麼武則天這樣做了,為什麼我國這麼多的佛教徒都能容忍呢?我想總有其道理。

(在大水車旁)各位遊客,大家請看,這兒有一架水車,水車上有許多龍頭,車上來的水就是從龍嘴裏吐出來的。相傳這種水車出於唐朝,唐明皇非常寵愛楊貴妃大家都是知道的。據説有一年夏天,京都長安(西安)的天非常熱,唐明皇為了討楊貴妃歡心,就旨令宮廷名匠建造了一架大水車,直徑18米,車上24只龍頭,由60名太監推動水車,當水車轉動時,24只龍頭將水吐向“沉香殿”進行人工降雨,減低暑熱。遊客們這架水車可以説是古代的一種冷空調。

(在老子像前)遊客們,這尊老子像是按照福建泉州的老子像複製的,是青銅製作的。據道家説老子是道教始祖太上老君,這兒有一句題詞“老子天下第一”,我想在此的先生可能最能理解這一句話,是嗎?

(在睡佛前)遊客們,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尊彩色睡佛,就是佛祖如來佛,據説釋迦牟尼(如來佛)活了80歲,就涅槃而去,他臨去時對眾信徒説:“七億年以後,新的佛祖就又降世了”。

各位遊客,今天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聽我的講解,歡迎大家下次有機會再來。

黿頭渚導遊詞 篇6

各位遊客:現在前往遊覽的是有“太湖第一名勝”之稱的黿頭渚。它距無錫市區18公里,是無錫境內太湖西北岸的一個半島,因有巨石突入湖中,狀如浮重翹首而得名。山清水秀的黿頭渚是無錫最佳遊覽勝地,著名文學家郭沫若曾有“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詩讚,道出了重頭清今人神往的意境。遊客們:在前往黿頭渚的途中,讓我先來介紹一下太湖。

【太湖概況—民間傳説—成因和物產】

太湖地處長江三角洲,橫貫江、浙兩省,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湖泊面積為2427.8平方公里,除去湖中51個島嶼,湖泊實際面積為2338.l平方公里,號稱“三萬六千頃”,南北長68公里,湖面海拔3米,平均水深約2米。湖邊的山和湖中的島台稱“72峯”,尤以黿頭渚、三山、洞庭東西山最為著名。湖中遺存着大量的文物古蹟,是吳越文化的發源地。

有關太湖的來歷,民間有多種説法:相傳在很久以前,王母做壽,在天宮大設皤桃宴,玉皇大帝命四大金剛送去一份壽禮,是一個大銀盒,裏面裝有72顆特大的翡翠,外表還雕飾着千姿百態、五顏六色的飛禽走獸,如同一隻聚寶盆,令在場的各路神仙讚不絕口。但王母設宴時沒請孫悟空,於是這位齊天大聖就大鬧天宮。當他看見王帝送的這隻大銀盒時,一棒打翻,銀盒便從空中翻落下來,砸到地上成了一大坑,銀盒立即化成了湖水。因湖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天”字上的一橫落在下面成一點,就是“太”,所以此湖取名為“太湖”。而72顆翡翠分撒在太湖之中,變成了72峯。本來銀盒是圓的,被孫悟空打了一棒,這便是太湖不圓的原因。

遊客們:太湖的傳説,發人遐想。其實,太湖原是一個大海灣,約在5000多年前,這裏地殼下陷,東部的泥沙不斷淤積,導致長江三角洲向東伸展,西部的窪地便形成煙波浩森的太湖。然而,民間傳説更增添了太湖的神祕感。

太湖為我國第三大淡水湖,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温和,雨量充足,物產特別豐富,水產品種多達30多種。其中以銀魚、青蟹、白蝦最為有名。各種水生植物也深受客人的喜愛,如蓮藕、菱白。水芹、藥菜等已成為人們品嚐“綠色植物”的美味佳餚。

【黿頭渚所處的位置—人文景觀的營建經過】

各位遊客:我們的車開過寶界橋後,就進入了充山(也叫南犢山)。重頭清就位於南犢山西端,請看山形突入太湖水中,三面臨水,好像一隻巨大黿頭伸出水面。這就是黿頭渚。黿頭渚獨佔地勢,在這裏可以眺望太湖,三山仙島隨波浮動,如同仙境一般,令人心馳神往。因此,在明朝時,這裏早已被稱為“世外桃源”,是富人們郊遊踏青的地方。

關於黿頭渚的營建歷史,可以追述到1918年。當時,楊翰西在這裏購得60畝山地,開始對黿頭渚進行最初開發,建造了仿帝王宮苑的“橫雲山莊”。20年代起又陸續興建了王心如的“太湖別墅”,陳仲言的“若圃”,鄭明山的“鄭園”,何輯五的別墅和蔡緘的“退廬”。到建國以後逐漸規劃建成完整的黿頭渚公園。現面積達500公頃。有充山隱秀、湖山真意、十里芳徑、萬浪卷雪、鹿頂迎暉、黿渚春濤、江南蘭苑、太湖仙島等十多個景觀,各具風貌。

【充山隱秀—聶耳亭—鹿頂迎暉—舒天閣—范蠡堂—西子池—中日櫻花友誼林—江南蘭苑】

各位遊客:進人大門後,我們正式進入黿頭渚景區。首先參觀“充山隱秀”景點。充山隱秀位於充山最高處鹿頂山的東南面,原來是陳家花園的所在地。陳家花園,也叫“若圃”,是1928年無錫本地民族工商業者陳仲言所建。1984年開始建設“充山隱秀”景點。種植了各種花草樹木,分為春花、夏蔭、秋色、冬景四個區。面積為13.3公頃。

沿着空中列車站的石路向上,便到春花區內,大家看到的水池名叫“翠湖”,它利用地勢,順其自然迴旋在幽谷之中。水邊的土山是人工堆積的,種植着桃李、杏梅、玉蘭、杜鵑、月季等花卉和竹、柳、香樟等樹木。在翠湖的水面上,架設着一曲一直兩座橋,直橋名為“跨綠”,曲橋名為“俯青”。水邊兩層樓是供遊人品茗小憩的地方,上層為“醉方樓”,下層為“春風人座”。樓邊的方亭,名叫“家風”。大家繞過“寥風”小亭,穿過“俯青”曲橋,便看到山坡上林邊有一六角形的“竹亭”。6根柱子仿照毛竹形狀,十分逼真。因“個”字形如竹葉,此亭命名為“個亭”。

各位遊客:穿過“荇春”橋亭,我們到達夏蔭景區,這裏有許多名貴的樹木。其中兩株苦櫧,高20米,已有六七百年的樹齡,而高大挺拔的大王鬆,是當年若圃園主陳仲言栽種的。

各位遊客:現在看到的建築是聶耳亭。這裏原來是陳仲言於1928年所建的一座花園。1934年,22歲的聶耳隨電影《大路》攝製組來無錫時就居住在這裏,並譜寫了著名的《大路歌》和《開路先鋒》兩首插曲。當年,這裏正在修建公路,聶耳來到築路工地,將《大路歌》唱給民工們聽。電影尚未拍完,歌曲已在民工中傳開了。1959年無錫市政府主修了這座小閻,為紀念這位人民的音樂家,取名“聶耳亭”。1981年還雕塑了聶耳胸像供遊人們瞻仰。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鹿頂山的“十里芳徑”景點。它是由茂盛的樹木、開山留下的池塘、石壁串連在一起的遊步小道組成。每到秋天,這裏漫山遍地的原野景色,令遊人置身其中,彷彿如在畫中暢遊。

現在我們登上了鹿頂山,這裏海拔96米,是黿頭渚景區的制高點。鹿頂山還有一個傳説:南極仙翁的天鹿觸犯了無規,被仙翁一掌打下雲頭。仙鹿下凡時,看中了水草豐美的太湖,於是就在湖邊化成了美麗的山峯,永遠守護着太湖。鹿頂山共有6個山頂,在無錫“鹿”和“六”同音,所以此山也叫“六頂山”。1984年,在這裏建造了“鹿頂迎暉”景區。

舒天閣是鹿頂山的最高點,坐落在600平方米的平台上,閣高24米,三層八角四重檐,黃色琉璃瓦頂,意為“四時有景,八方入畫”。登閣北望五里湖波光點點,南望整個黿頭渚一覽無遺,真有“極目楚天舒,飽覽黿頭渚”的意境。

舒天閣東南是“范蠡堂”和“西子池”,相傳,越國大夫范蠡和西施隱居五里湖時,經常來鹿頂山。范蠡堂的屋頂為歇山式建築,莊重大方。裏面有泥塑彩繪的范蠡像,西邊牆上青銅色浮雕分別為《泛舟》、《養魚》、《製陶》、《經商》,記敍了范蠡生前的事蹟。

向上走,便是西子池。池壁上刻“照影”兩字,故叫“照影池”,據説西施曾在浣紗溪邊,以水為鏡,魚兒見她美貌無比,羞得紛紛潛入池底,從而有“沉魚之容”的傳説。池邊還有一軒一亭,分別叫“西子”、“淡抹”。整個景緻清遠幽靜,別具情趣。再向上走,金漚亭展現在眼前,亭名取自郭沫若的《遊黿頭渚》詩中的“四周騰黛浪,萬頃泛金漚”。亭立在峭壁之上,居高臨下,向東眺望,遠處五里湖上的寶界橋如長龍卧波;北岸的魚池星羅棋佈;南岸山峯綿綿,綠樹成蔭;湖面上波光粼粼,美不勝收。此情此景,各位遊客想要細細品味,還可以到旁邊的“環碧樓”、“靜觀”茶室坐下來,慢慢體會。

往前,是“碑刻影壁”。正面刻有藝術大師劉海粟手書的“鹿頂迎暉”4宇,是劉大師90高齡時書寫的,氣勢雄偉,筆力蒼勁。背面刻沙陸墟撰稿的《鹿頂迎暉建設記》。最後看到的是“準望亭”,這裏原是鹿頂山的最高點,海拔96.6米的三級測量點就設在這裏。後來用石亭取代了原先的三腳架,所以取名“準望亭”。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沿着環山路向面穿過鹿碑,來到了中日櫻花友誼林。櫻花是日本的國花。80年代中期,日本青年友好訪問團來到無錫,為了日中青年友誼長存,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中日青年在鹿頂山上種下櫻花樹,還建築“中日友誼亭”。現在,這些櫻花樹已經很深葉茂,春天盛開的櫻花象徵着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萬古長青。

沿林間小路向西,來到的是“江南蘭苑”。這是一個小巧精緻的建築,一面開敞的亭子,面對着一塘池水,掩映在茂密的竹林中,他中蓮葉浮動,體現着江南園林特有的精緻——幽靜、淡雅。

【黿頭渚門樓—“太湖佳絕處”牌坊—照壁—涵萬軒—絳雲軒—長春橋—“具區勝境”牌坊—菊花深處】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的便是黿頭渚門樓、這座琉璃瓦頂,飛檐翹角的門樓是1973年建造的。正面“黿頭渚”3個餾金大宇;背面“山輝川媚”四字,點明瞭黿頭渚風景的特點。門樓左邊是“太湖別墅”門樓。順小路上山可到達廣福寺。右邊有一巨大的盆景,是一棵百年柏樹,樹高7米,樹冠直徑6米,重達10噸,是1978年從梅園水廠移植來的。它姿態如雲冠,配上假山湖石,似在歡迎各位遊客的到來。

順着大道往前,是300多米的杜鵑坡。如果春天到此,山坡上的杜鵑花漫山遍野,映紅周圍。右邊則是高大的香樟樹、楓樹、大山櫻等樹木與花草相互映襯,構成了美麗的圖畫。

各位遊客:前面的又一座牌坊,上寫“太湖佳絕處”5個大字,只見牌坊外形古樸典雅,斗拱相連,飛檐翹角。此牌坊是黿頭渚公園的老大門,於1931年建造,當時有題額“山輝川媚”,1973年移到“黿頭渚”牌樓處。1981年,以郭沫若手跡製作現在的匾額。牌樓右邊門洞兩面分別題有“問津”、“利涉”,表明這裏原來是遊船停靠的碼頭。1934年以前黿頭渚不通陸路。遊人進入重頭豬,只能走水路,渡船停泊在此,名“利涉”;而遊人上岸,卻不知道“桃花源”在何處,所以要“問津”。

穿過“太湖佳絕處”門洞,是一塊照壁,起到擋住園中景色的作用,這是造園藝術中“障景”的巧妙運用。照壁上裝飾的“鳳戲牡丹”圖案是1981年製作的。照壁後臨水的小軒名為“涵萬軒”,上方有朱汝珍書寫的匾額,呈扇形,取意“亭小,卻能包涵萬頃波濤”;另~塊匾額是清乾隆御書的“湖山置畫”,原在北京靜明園內,1934年園主人從北京天安門外煙袋斜街購得後,制匾掛在這裏。

涵萬軒對面的水軒,1981年建造,名叫“綠雲軒”,而在絳雲軒前依山而建的是“雲逗樓”和花神廟。雲逗樓於1931年建造,呈四方形朱門黃頂,上有蔡元培題額。樓邊石壁上是1983年刻的“漸入佳境”4宇。雲逗樓上是花神廟,內有白礬石雕塑的“女夷”像,女夷為古代神話傳説中的花神。

從右邊走是櫻堤,堤上的這座石拱橋,名叫“長春橋”。該橋建於1936年,橋的前後有湖堤與太湖分隔。橋呈拱形,太陽照耀時成渾圓形,像頤和園的玉帶橋。整個長堤種植着日本大山櫻樹,枝幹粗大,是30年代從日本引進的。每年4月,是這裏的最美季節,櫻花盛開,繽紛絢麗,華麗幽雅,此景稱為“長春櫻花”。

過櫻堤看到的是“具區勝境”牌坊。斗拱飛檐,一面為何紹基手書“具區勝境”;另一面書“橫雲山莊”。“具區”是太湖的古稱,牌坊前的太湖石名“古云石”,系楊斡西家舊物。

由牌坊繼續往前過曲橋,荷塘上的方亭題名為“藕花深處”,取自李清照“興盡晚回舟,誤人藕花深處”的詞意。匾額是田原在1981年題寫的。再往前是“清芬嶼”,四面臨水,宮殿式建築,原來是楊家洞堂。1978年8月李苦禪題堂額“誦芬”,請看兩邊檻聯寫道:湖闊魚飛躍,山陰草木香。調堂後面的亭子為;“誦芬亭”,堂前太湖石亭亭玉立,給周圍景觀增添不少神韻。清芬嶼對岸坡下,“淨香水樹”和“山光照檻水繞廊”,臨水而立,東面的水謝為“牡丹塢”,棚後山坡上種植着牡丹。整個“藕花深處”建築疏密錯落,小中見大,既有江南水鄉特色,又有古典園林風格。

【黿頭渚燈塔—“黿渚春濤”刻石—涵虛亭—“包孕吳越”—“震澤神黿”雕塑】

從誦芬堂沿石階而上就來到黿頭。站在黿頭眺望,對面的“三山仙島”若隱若現,湖水拍打巖石,不愧為觀賞太湖風景最佳之地。黿頭渚上的燈塔,建於工924年,用於夜間導航。1982年進行了翻新,加固底部和中心,四周裝飾金山石,並且把塔高從12.56米增加到13.1米。黿渚燈塔外觀呈粉紅色,造型十分雅緻,是黿頭渚的標誌性建築。

遊客們:參觀完燈塔,請大家再來看一下黿頭渚刻石。這塊二米多高的刻石,正面刻“黿頭渚”3字,為秦敦世所書。另一面所刻的“黿渚春濤”4字,原由清代最後一個狀元劉春霖於1906年書寫。十年動亂中被毀,現在我們看到的是1974年從清代後陀為“花神廟”所書的檢聯中,集取四字加以恢復的。黿頭春濤,是黿頭渚一大特色景觀,在此攝影留念具有紀念意義。

由石碑向前,是八角形的“涵虛亭”。亭中懸掛着清光緒年間進士陳蒙龍1919年書寫的匾額。這裏是觀賞大湖山水的最佳地方。涵虛亭下崖壁上刻有“明高忠憲公濯足處”8個字。説的是明末東林黨首領高攀龍,隱居蠡湖,常到黿頭渚湖灘“濯足”,以“滄浪之水濁矣,可以濯吾足”之意,表示避世隱身,知足常樂。高攀龍因得罪明代宦官魏忠賢,遭到放逐,歸隱無錫蠡湖,自號“湖上老人”,不談時事,以花鳥為伴,但是魏黨仍不放過他,逼得高攀龍於1626年3月17日清晨,在水曲巷住宅池中自盡。

站在高公濯足處,塗望對面絕壁上分別刻有“橫雲”、“包孕吳越”六字,這是清末無錫縣令廖綸於1891年所書。這年的正月初八,廖給同朋友一起乘船到此遊覽,揮筆題寫這6個字,後鐫刻在石壁上。“包孕吳越”形容太湖氣魄宏大,春秋時吳越兩國在此孕育生息,撫育了吳越兒女。“橫雲”意思是説從湖中遠處眺望黿頭渚,水天一色,湖岸好似橫在半空的彩雲,輕輕飄移。

由涵虛亭前行,是“震澤神黿”青銅雕塑。“震澤”是太湖的古稱。“黿”在古代被尊稱為神物。相傳它是龍和龜所生的長子,呈龍頭龜身。古時太湖發洪水,淹沒了大片土地。大禹來治水,劈開犢牛山,才使洪水退去。大禹治完水在太湖邊看到一塊色澤青潤的大石頭,敲起來聲音悦耳動聽,於是用開山斧鑿了一隻石黿,昂頭而立,神氣十足。大禹用五色寶石在石黿身上劃出許多花紋,石黿身上便有了鱗甲,這隻石黿就是“震澤神重”,也叫“鎮妖石”,鎮住太湖水龍,從此太湖地區就風調雨順。現在,大家看到的神黿是用青銅製作的,長1.7米,高1.3米,寬1.1米,重達700多公斤,由著名雕塑家徐寶慶創作,上面鐫刻朱復戡的“震澤神黿”篆書。這是上海青銅文化復興公司在1985年5月送給無錫首屆“太湖之春藝術節”的禮物。

【澄瀾堂—光明亭—飛雲閣—廣福寺—“七十二峯山館”—萬浪橋—蒼鷹渚—“湖山真意”景區】

順山坡而上,大家看到的是一座仿宋、明宮殿式建築“澄瀾堂”,建於1931年。面闊5間,遊廊環抱,寬暢豁達,氣宇不凡。這裏是黿頭渚的高處,面對太湖,居高臨下視野開闊。湖中72峯點綴清波,猶如出水芙蓉。堂內匾額,原是清末書法家華世奎所書,因湖水平靜清澈,波浪起伏,取名“澄瀾”。同時,在此地可以飽覽太湖四時多變的景色,為此中堂掛着“天然圖畫”匾,字由譚瓶齋書寫,現在看到的兩塊匾都是在1974年複製的。兩邊抱柱上是陳夔龍撰寫的對聯:山橫馬跡,渚峙黿頭,盡納湖光開綠野;雨卷珠簾,雲飛畫棟,此間風景勝洪都。

由澄瀾堂而上是“光明亭”,這座重檐攢尖頂黃色亭子,於1953年開始建造,蓋到一半時因資金缺乏,被迫停工。1954年春,劉伯承元帥來無錫遊覽重頭緒,看到未完工的亭子説:“天上光明。”後來在劉帥關懷下最終完工,並在1957年題名“光明亭”,表達老一輩革命家對太湖的讚美。

站在湖邊“飛雲閣”前回望黿頭渚,只見巨石卧水,浪花拍岸,紅色燈塔,直刺青天。飛雲閣建於1931年,兩層建築。章浸書寫匾額。下層為“長生未央館”由楊天驥書寫。館名中的“長生殿”、“未央宮”是西安唐宮中建築,為唐玄宗、楊貴妃寢宮和召見之處,以此命名,可見園主人的用意。

從飛雲閣到廣福寺,各位遊客還可看到“秋葉澗”、“慈亭”、“戊辰亭”、“一勺泉”諸景點。秋葉洞是山徑中段的一條林蔭深逢的洞峽。洞上用黃石架一個洞口,原名“秋一洞”,園主為懷念早逝的長女,在洞上刻石紀念。1980年改為“秋葉洞”。憩亭,呈四方形,原有俞件還題額“雲階”,以及彌勒佛石像一尊。1980年改稱“憩亭”。1981年又移入《湖山歌》碑石一塊,這塊碑是1978年在寶界山湖山草堂遺址發現的。

戊辰亭於1928年初建造,這一年是成辰年,便命名為“戊辰亭”。匾額由尉天池題寫。樓高三層,琉璃瓦頂,雄偉高大,登樓觀湖,盡收眼底。西哈努克親王曾在此品茗觀景。

在成辰亭東坡巖旁有“一勺泉”,是以“有源之水聚而為一勺,散而為三萬六千頃”而得名。相傳很久以前,一青年打柴路過此地,見兩位老者在此下棋。一老者見青年有個水葫蘆,便向他要水喝,老者喝過水後,用手杖在地上一揭,説:“喝你壺水,送你一勺泉”。説罷,兩老者拂袖而去,而老者手杖搗過的地方,一股清泉冒出。在泉邊崖壁上有明進士王問“源頭一勺”、“天開峭壁”、“劈了泰華”等題字。

從一勺泉循台階而上,就是廣福寺。1924年,楊翰西將一畝多地捐給量如和尚。量如原是北伐時軍人,後削髮為僧,將後山的廣福庵(又名削巖寺)遷到這裏。據説,原寺雖小,卻建於蕭樑,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1925年建成廣福寺,取“廣士眾民同登廟地洞天”之意命名。寺前三拱因門意為“三解脱門”。寺雖小,卻也香煙綜繞,信徒眾多。

“72峯館”在黿頭渚後山最高處,是1927年無錫王心如建造的太湖別墅中的主要建築物,它是一個五門敞開中西結合的廳,具有江南近代建築風格。廳後有山泉小池,坡上是桂花、龍柏,館前平台石欄,面對太湖,從這裏可以遙望三山、馬山。館背面的這些湖石假山,細細數來也合72之數,故稱“72峯山館”。現在,山館已闢為王崑崙紀念館。王崑崙是原民革中央主席,太湖別墅主人王心如的兒子。

從72峯山館順山路而下,是萬浪橋。這裏是一個天然水灣。30年代,築曲堤,上面建小拱橋。浪打巖石,如萬馬奔騰,所以叫“萬浪橋”,又稱“萬浪卷雪”。萬浪橋還有一奇,就是晨曦之景。春夏清晨,晨庵漸露,薄疾重重,忽然紅日躍起,遠山近水湖天一色,相映成趣,使人流連忘返。

萬浪橋南側是“蒼鷹渚”,是太湖著名的“湖東12渚”之一。因勢如雄鷹昂首伸入湖中,兩岸青山,如鷹展翅,所以稱“蒼鷹渚”。1984年,清上立一塊巨石,高2.2米,寬1.2米,厚0.35米,上刻“蒼鷹渚”三字,為著名文學家周而復所書。渚上建有“卷雪亭”,四角攢尖頂,典雅明麗,這裏是觀浪最佳的地方。

由“卷雪亭”循山路往上,就是“湖山真意”景區,摩崖上“湖山真意”額為原外交部長姬鵬飛所書。這裏地勢較高,眺望太湖,美景盡收眼底。

“湖山真意”主建築是建於1986年的“天遠樓”,取意於文徵明《太湖》詩中的名句:“天遠洪濤翻日月,春寒澤國隱魚龍。”天遠樓是眺望梅樑湖山水真趣的最佳處。因太湖北端人無錫市內,形成一個袋形湖灣——梅樑湖。梅樑湖可稱太湖山水組合最美的一區,整個湖灣,東面12淆,西面18灣。

天遠樓北行,在石叢中有一個洞口,長有幾十米,是1931年鄭明山建鄭家花園時的遺物。出洞口可看到“半亭”和“紅亭”。滑石級下山,便到了十字路口。從這裏向東過“拒秀橋”,就可返回黿頭渚大門。

遊客們:素有“太湖之冠”之稱的黿頭渚即將遊覽結束了。在您充分領略黿頭渚那清新迷人的風光後,想必它的“真山真水”一定給各位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如果説黿頭渚給您帶來的是秀氣、靈氣的話,那麼繼續遊覽太湖三山將賦予您更多的仙氣和福氣。下面請大家跟我乘上游船,前去遊覽太湖的另一處“人間仙境”——太湖仙島。

黿頭渚導遊詞 篇7

太湖,古稱具區、震澤、笠澤、五湖等。《爾雅》中有“吳越之間具區”之句。太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是長江流域的重要湖泊,總面積2400平方公里,有兩個香港/四個新加坡/四百個西湖那麼大,號稱三萬六千頃。水發源於茅山、天目山,經吳江、黃浦江流入東海,是長江中下游的一個良好的天然蓄水庫。

那麼太湖是怎麼形成的呢?傳説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王母娘娘要做壽了,玉皇大帝叫四大金剛抬去了一份厚禮。王母娘娘看見後,高興的連嘴都合不攏了。原來玉皇大帝送的是一個大銀盆,裏面有72顆特大的翡翠,而且還有千姿百態的各種五色玉石雕鑿的飛禽走獸,簡直是一個聚寶盆;遠遠望去,還活象一隻精緻的大盆景呢,各路神仙都讚不絕口。大家看過《西遊記》都知道,王母娘娘設蟠桃會,沒請弼馬温,結果齊天大聖孫悟空發了脾氣,大鬧天宮。他見一樣打一樣,當他看見玉帝送的這隻大銀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棒打了下去,銀盆便從天上落了下來,跌到地上砸了個大洞,銀子便化作白花花的水,形成了三萬六千頃的湖,因此湖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天”字上面的一橫落在下面就為一點,也就是“太”字,所以此湖就叫“太湖”。72顆翡翠就成了72座山峯,分佈在太湖中間。玉石雕刻的魚,就是現在太湖裏肌白如銀、肉嫩味鮮的銀魚。玉石雕刻的飛禽,變成了對對鴛鴦。只有走獸沒有活成。

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説,並無科學根據。據考證,真正的太湖是一個海跡湖,地理上稱“瀉湖”。原來這裏是一個大海灣,由於長江、錢塘江泥沙的沖積,長江三角洲不斷向東延伸,海灣因灣口被泥沙淤積成的'沙壩所封閉而形成了太湖,以後在河水和雨水的作用下,海水逐年淡化,於是就成了淡水湖。因此也有人説他是“海的兒子”。

關於太湖的成因還有很多種説法,如1986年,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用自制的走航式地層剖析儀,在湖上行使200多公里,對湖底穿透程度40—80米,最終查明,太湖之底是堅硬的黃土層,上面覆蓋着10—200釐米不等的軟泥。在黃土層上,還有許多掩埋的古道河的淺窪地痕跡,這卻清楚的説明太湖並不是一個瀉湖,而是一個黃土覆蓋的沖積平原環境。科學研究尚未統一,就不要説民間的傳説了。

這裏呢還有一個“沉落山陽縣,汆出無錫城”的傳説,傳説在遠古時代,太湖在山陽縣,這裏的人作惡多端,天上玉皇大帝聽説後,派太白金星在下凡去看看是否真的如此。太白金星下凡後呢,在山陽縣遇到一個孩子,他每天打柴侍奉老母。於是太白金星就變作一個老乞丐向孩子要吃的,孩子看他很可憐就把身邊唯一的一個饅頭給了他。太白金星看到孩子這麼好心,決定拯救這個孩子。他告訴孩子,説:“如果山陽縣獄廟前的石獅子眼中淌血,就又洪水沖垮山陽縣,你趕快揹着老母往西北逃命。”於是這個孩子就每天到獄廟前去看石獅子的眼睛,這個祕密被一個屠夫知道了,便和孩子開玩笑,將豬血塗在獅子眼睛裏。孩子一見,立即揹着母親香西北跑,邊跑邊喊:“山陽縣要沉了,趕快逃命!”可是人們都以為孩子瘋了,沒有理睬。誰知孩子前腳剛走,洪水後腳就到。孩子跑啊跑,最後實在跑不動了,就停了下來,洪水也就在孩子的腳下停了。後來人們發現,在孩子背母逃命時,在一個地方歇了三歇,這地方就長出三個山峯,就是現在湖中的三山——烏龜山;母子最後停留的地方就是黿頭渚。太湖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嚴寒年代才全湖結冰,近650年中全湖結冰僅10次。它的平均深度只有2米左右,最深處也只有4。87米,自然條件好,氣候温和,雨量充沛,天然飼料豐富,是我國著名的淡水水產基地。湖中有魚類、蝦類、貝類等水產一百五十多種,其中最著名的太湖三白“白魚、白蝦、銀魚”更是名揚天下,現在先讓我們去領略一下太湖的無邊風光,中午再品嚐太湖的水產。

黿頭渚導遊詞 篇8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來到黿頭渚景區。黿頭渚位於無錫西南郊的太湖之濱,距離市區約18公里。渚是指三面臨水的小陸地,因為它狀如黿頭而叫黿頭渚。郭沫若暢遊太湖之後,作出了“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評價。黿頭渚以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遼闊”的無邊風月,以及早中晚、晴陰雨景緻各異的神奇變幻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時之景吸引着歷代文人墨客和無數中外遊人。

民國初年,無錫人楊翰西於1918年開始對黿頭渚進行最初的開發,開始建構“橫雲山莊”。解放後政府將這裏原有的園林、別墅合併為“黿頭渚公園”。園內有十大景區(充山隱秀、鹿頂迎暉、黿渚春濤、萬浪卷雪、湖山真意、十里芳徑、蘆灣消夏、藕花深處、犢山晨霧、三山映碧),我們所要遊覽的是黿渚春濤景區,它是整個園林的精華所在。

今天我們遊覽的路線為:黿頭渚門樓——太湖絕佳處牌坊——長春橋——橫雲山莊牌坊——藕花深處——淨香水榭——誦芬堂——無錫旅情刻石——燈塔——黿渚春濤刻石——神黿銅像——澄瀾堂

黿頭渚門樓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的便是黿頭渚的門樓,這座門樓是1973年建造的。正面是黿頭渚三個鎦金大字;背面是山輝川媚四字,點明瞭黿頭渚風景的特點,門樓的左邊是太湖別墅門樓。右邊是一顆百年柏樹,是1978年從梅園水廠移植來的。

太湖佳絕處牌坊我們面前的這座牌坊結構古雅、斗拱相連,建於1931年,原是黿頭渚的老大門,上書“太湖佳絕處”是郭沫若老先生的手跡。牌坊後面有一照壁,壁間飾以“鳳穿牡丹”的圖案,它擋住了院中景色,起到了欲揚先抑的效果。

長春橋是園主在1936年仿照北京頤和園昆明湖上的玉帶橋所建的。長春橋是一座拱石橋,高聳湖面,堤岸遍植櫻花,擋住了外湖的景色,分隔了水面和空間,從平面上開,增加了變化,是浩大的湖面產生了大小、虛實、動靜的對比;從立面上看,豐富了景色層次,它與涵萬軒、絳雪軒和東面山坡自成一個空間,構成長春花漪的景色。

前面這塊古樸典雅的牌坊就是橫雲山莊牌坊,橫雲山莊這座風景園林原來的名字。正面寫的是具區聖境,可能很多的遊客對具區的意思弄不明白,具區就是太湖的古稱,太湖除了被稱做具區,還被稱為震澤,笠澤,五湖,洞庭湖。背面就是橫雲山莊四個大字。由牌坊往前過曲橋,我們就來到了藕花深處。

藕花深處

藕花深處是黿頭渚最幽靜的地方。此名出自南宋女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中興盡晚舟,誤入藕花深處”的詞意。藕花深處是黿頭渚最幽靜的地方。據説:1931年“藕花深處”這組景建成時,楊翰西的親朋好友都來祝賀,酒宴之後,園主便請來賓為這建築題名。當時這亭立於小島之上,四周都是荷花。而且沒有東面的這座小橋,只有西邊的曲橋相通,有人題名“湖心亭”,楊翰西覺得太俗。這時有一個工匠説:“我是否也能題個名字?”楊翰西想,你能題什麼好名字呢?但轉念一想,你説説也無妨,就説:“你説吧。”那工匠説:“我讀書時讀過李清照的《如夢令》,我記得裏面有一句是這樣唸的: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這裏亭子四周都是荷花,而且這亭子又最深,題‘藕花深處’怎麼樣?”楊翰西覺得這名字題的非常確切,便將此亭題名為“藕花深處”。現在我們看見的“藕花深處”額是1981年由田原書寫的。亭子東面的小橋是_時建造的,雖然避免了走回頭路,但“深處”的意境卻沒有了,本來“深處”就是到極限了,沒法再往前了,現在通了,也就不深了,完全破壞了原來的意境。為什麼還留着這座橋呢?主要是考慮到黿頭渚的客流量太大了。這座小島叫做清芬嶼,對面的那排房屋,叫淨香水榭,周圍種植牡丹花,因此那小小的山灣,就稱做牡丹灣。現在我們到了誦芬堂,原來是楊家洞堂。1978年8月李苦禪題堂額“誦芬”請看兩邊監聯寫道:湖闊魚飛躍,山陰草木香。調堂後面的亭子為誦芬亭,堂前太湖石亭亭玉立,給周圍的景觀增添了不少神韻。

無錫旅情刻石這塊碑是1990年初設的一個景點,正面刻有“無錫充滿温情和水”幾個字,這是無錫對外宣傳的旅遊口號。温情是指無錫人温文爾雅,待人熱情。至於“水”,那是指無錫的旅遊資源以水為主,以水出名。黿渚燈塔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這座燈塔,它是作導航之用。1924年,錫湖輪船公司首航太湖,地方人士集資建一座燈塔以示祝賀。1982年,進行了徹底翻新,底部和中心進行加固,四周覆以金山石,高度從原來的12.6

米加高為13.1米,飾以粉紅色、紫醬色,顯得更為雅緻。

黿渚春濤這塊“黿頭渚”的刻石高2米,正面的“黿頭渚”三字是光緒年間由無錫舉人秦敦世書寫的。另一面刻“黿渚春濤”4字,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狀元劉春霖寫的。春天的無錫多東南風,太湖無日不風,黿渚濤聲是這裏的一大特色。若遇風和日暖,微波漣漪,濤聲則輕緩而流暢,和諧而有節奏。若遇狂風怒號,濁浪滔天,則轟然而鳴,猶如萬馬奔騰,所以黿渚春濤是黿渚濤聲中最神奇的。

神黿銅像剛剛我們已經講過黿頭渚的名稱的由來,那麼什麼是黿呢?現在大家就隨我去看一下黿到底是什麼樣的。關於“黿”有兩種説法,一種是自然界中的黿,一種是神話傳説中的黿。在自然界中黿是一種和鼈相似的動物,有的地方就把它叫做“大鼈”。在神話傳説中,黿是龍和鼈所生的長子,呈龍頭龜身鳳爪鷹尾,正如我們面前所看到的這隻神黿。它是用青銅製作的,長1.7米,高1.3米,寬1.1米,重達700公斤,這是“中華青銅文化復興公司”在1985年5月無錫首屆“太湖之春藝術節”時贈送給黿頭渚公園的。這“震澤神黿”由著名雕塑家慶寶持創作,上鐫有朱復戟教授篆刻題名。

澄瀾堂澄瀾堂建於1931年,是仿照宋、明宮殿式樣營建的,面闊5間,四周遊廊,氣宇不凡,是“黿渚春濤”的主建築。澄”是指水平靜清澈,“瀾”則是波浪起伏之意。取名“澄瀾堂”是説在這裏可以飽賞太湖多變的天然景色。澄瀾堂位處黿頭渚的高處居中面湖,視野開闊,但見湖中的72峯猶如朵朵金碧芙蓉,點綴在一泓清波之中,組成了一幅絕美的山水畫卷。在這裏觀看太湖遠眺近覽,春夏秋冬,早中晚,雨陰晴,風景各異,晴天,淡泊寧靜,萬頃金漚。雨天:煙波浩渺,巒峯空濛。風起,黛浪奔騰,水天相連。雲湧,輕煙漫舞,變幻無窮。我們再看它的楹聯,山橫馬跡,渚峙黿頭,盡納湖光開綠野;雨卷珠簾,雲飛畫棟,此間風景勝洪都。説明了這裏的風景可與王勃《滕王閣序》中所描寫的洪都風景相媲美。

各位遊客講到這裏,黿頭渚景區的講解就結束了,下面給大家自由活動的時間,去看看黿頭渚公園其他幾個景區或者坐船去遊覽一下太湖仙島。

黿頭渚導遊詞 篇9

各位來賓:你們好!今天有幸陪同大家遊覽太湖,共渡美好時光,我感到很高興。(導遊作自我介紹)有人講,太湖的“太”字真有意思,因為它比大字還要多一點,太湖確實很大,僅水域面積就有2400多平方公里,在我國五大淡水湖泊中佔了第三位。很多人又喜歡唱《太湖美》,太湖確實很美,而且美的景點又不少。有的來賓一定會問,那末最能代表太湖美的景點是誰呢?當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用美麗的詩句,作了明確的回答:“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請大家抬頭看,那牌坊上五個瀟灑的大字,就是郭老的手跡。因此有人通俗地把它解釋為:不到黿頭渚,等於沒有到太湖。這牌坊左面的山峯,叫做充山,又名南犢山。“自古名山僧佔多”,早在1400多年前的南朝蕭樑時,充山的後山就建起了“廣福庵”,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這裏最早的風景開發。到了明清時,不少文人雅士就常到這湖邊遊覽,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文;還在湖邊的山崖石壁上,刻上了言簡意賅的摩崖石刻。其中明末有位叫做王永積的,在他編寫的《錫山景物略》中,對這裏的景物作了記載:“更有一巨石,直瞰湖中,如黿頭狀,因呼為黿頭渚”。黿是一種大型的海龜。在中國古代,烏龜被看作是長壽的靈物,俗話説得好:“到了烏龜頭,萬事不用愁。”黿頭渚因此被賦於了吉祥的含義。

1916年,地方紳士楊翰西,用做稻穀生意賺來的20__塊大洋,向朱某人購買了這裏包括黿頭渚在內的60畝山地,從1918年開始構築別墅園林“橫雲山莊”。楊翰西是清末舉人,有相當的文化素養。在造園時有意識地發揮真山真水的環境優勢,因勢佈局,巧妙點綴,融情入景,恰到好處,所謂“三分人意,七分天然”,這別墅園林造得很是不俗。但楊的民族氣節不好,抗戰時,曾擔任汪偽政權的水利委員長。抗戰勝利後,橫雲山莊被當局接收,改為“橫雲花園”。建國後,又把這裏與附近的太湖別墅、陳園、鄭園等聯成一片,組成“黿頭渚公園”。到了八、九十年代,公園進一步擴充,形成了遊覽面積達130公頃的黿頭渚風景區,包括充山隱秀、鹿頂迎暉、湖山真意、江南蘭苑、十里芳徑、萬浪卷雪、黿渚春濤、太湖仙島等八大景點。如果把這各具千秋的“黿渚八景”統統遊一遍,大約需要整整一天時間。今天我們的遊程安排得比較緊湊,因此重點遊覽精品中的極品“黿渚春濤”,該景點的基礎就是剛才所説的“橫雲山莊”。

黿頭渚導遊詞 篇10

各位來賓,我們走過了幽曲的"藕花深處"翻過了一道小小的山樑,來到了大家心儀已久,景色豁然開朗的太湖佳絕處黿頭渚。您看:三萬六千頃的浩淼煙波奔來眼底,濃淡相宜,七十二峯縹渺可辯。三十六和七十二,在中國古人的心目中,代表3的陽數之極即九的四倍數和八倍數,具有陰陽調和,吉祥完美的意義,用來概括太湖的水域面積和山、島的數量,是讚美這裏既有海的雄偉,又有湖的秀麗。真是"山不高而清秀,湖不深而遼闊",一派山外有山,湖中有湖的"天然圖畫",把太湖平遠山水的審美特徵,展示得淋漓盡致。請大家往左面看:那裏山勢連綿,重崗復嶺,有12個山渚伸突湖中,稱為"湖東十二渚,現在已建有中央電視台的"影視城",還有建設中的"山水城"。

請大家轉向右邊看:那裏從青龍山到閭江口,沿湖有18個山灣,簡稱"湖西十八灣";它的前端就是馬山島,島上有國家級的度假區,更有高88米的"靈山大佛",遐邇聞名。再請大家往中間看:那好象由三個小島組成的"三山島",既有秀氣,又有靈氣,更象"蓬萊三島"那樣有點兒仙氣,已被建成中外馳名的"太湖仙島"。再遠點那座像笠帽一樣隱約可辨的小島,叫"拖山島",這拖山島的南面,就是一片_的外太湖了。

在這裏,我還想向大家補充講一講:這湖東十二渚、湖面十八灣和拖山島之間的太湖,歸無錫管轄,在古代又稱作"梅樑湖"。它的得名來源於一個美麗的傳説:三千年前,陝西岐山周太王的長子泰伯"南奔荊蠻",在無錫"梅里",也就是今天的梅村鎮,開創了吳國五百多的的基業。當時用梅樹的樹幹做成房屋的正樑,被賦於了神聖的色彩。一次吳國運送梅樑的船隻,把梅樑翻入了湖心,這樣到了每年的春季,湖面就會飄出朵朵潔白的梅花。請大家回過身子,欣賞一下太湖航行的保護神"黿渚燈塔"。因為黿頭渚處於太湖和蠡湖航道的突出位置,因此在1920年,就有人在這裏立杆掛燈,為夜行船隻導航。1924年,錫湖輪船公司通航,地方人士建燈塔表示祝賀,當時燈塔的形狀,象一枚彈頭朝上通紅的炮彈。1982年結合燈塔翻修,改成民族形式的紫醬色,琉璃瓦重檐塔頂;並在磚砌牆身上用粉紅色金山石貼面,高度也從原來的12.56米加高到13.1米,使燈塔顯得更加典雅挺撥,成為黿頭渚的標誌性建築。

黿頭渚導遊詞 篇11

太湖黿頭渚風景區位於江蘇省無錫市西南。郭沫若先生贊為“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黿頭渚風景區層巒疊翠,林壑優美,山環水抱,融淡雅清秀與雄奇壯瀾於一體,組合成了太湖山水風光的最美處,向有“天然畫圖”之美譽。黿頭渚公園曾是蔣介石的私家園林,堪稱“無錫第一勝景”。青山綠水之中,長春橋、澄瀾堂、飛雲閣、勁鬆樓、光福寺、陶朱閣等園林建築點綴其間,太湖仙島、具區勝景、黿渚春濤、萬浪卷雪、鹿頂迎輝、充山隱秀等六大景區各具特色。登上黿頭,浩瀚壯闊的太湖展現眼前,心曠神怡。

黿頭渚的秀麗景緻,在明代以前就為人們所向往,被認為是無錫境內的“桃花源”。明初,“太湖春漲”被列為“無錫八景”之一。明末,東林首領高攀龍常在此踏浪吟詠,留有“黿頭渚邊濯足”遺蹟。清末,無錫知縣廖倫在臨湖峭壁上題書的“包孕吳越”和“橫雲”摩崖石刻既讚美了太湖的雄偉氣勢,也是對此盡納吳越山水之美的高度評價。1920xx年,黿頭渚始建園林,社會名流、達官貴人紛紛在黿頭渚附近營造私家花園和別墅。先後建有橫雲山莊、廣福寺、陶朱閣、太湖別墅、陳園(若圃)、鄭園等,亭台樓閣、小橋流水,園林建築逐年增多。建國後,這些私家花園和別墅大都由政府接管,合併成“黿頭渚公園”。

80年代後,經統一規劃佈局,精心綴連,又大規模擴建新景點,使這一太湖風景名勝遊覽之區日趨完美,面積擴大到500公頃,成為江南最大的山水園林之一。現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點,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黿頭渚風景區地廣景多,可先登臨鹿頂山舒天閣,遠眺四方,一洗胸襟,再上黿頭渚,或步行盤桓於花徑,或赤足涉水於低灘,或乘船弄濤湖面,坐礁凝思,登樓品茗,領略太湖山水之美,最後乘船渡湖,一探太湖仙島靈秀、神幻之妙。

黿頭渚導遊詞 篇12

黿頭渚是太湖北部的一處半島,形似浮黿翹首而得名。在這裏你可以遊覽龐大的園林羣,坐船感受太湖的煙波浩渺,登太湖仙島一探祕境,也可以在春日來此品賞櫻花,體會郭沫若先生所贊“太湖佳絕處、畢竟黿頭渚”的意境。

黿頭渚位於無錫市區西南,這裏三面環水,既有山長水闊、帆影點點的自然美景,又有小橋流水的山鄉田園風光,是太湖山水景色最美之處。太湖仙島是黿頭渚必遊之處,島上有道教仙宮和道、佛兩教石窟塑像,登頂島上小山可環望四周,天氣晴好時能看到湖面上的翩翩舟影,感受到太湖的浩淼之美。每年春季的櫻花齊放是這裏的一大奇觀,更有熱鬧的櫻花節。

登臨黿頭渚半島上的鹿頂山可環顧湖濱翠色,黿頭渚還有諸多古蹟和舊時的名流顯貴所建的私家園林,比如包含了“太湖佳絕處”門樓和長春橋的橫雲山莊、無錫最古老的寺院廣福寺等。而細細品味隨處可見的歷代名人雅士遊蹤、石刻、書畫等遺存,也是遊黿頭渚的一大樂趣。另外,若有時間還可去萬浪橋看看,這裏是觀賞太湖落日的好地方。

黿頭渚風景區的充山大門(正大門,景區東南部)可進可出,犢山大門(景區北部)只出不進,整個景區主要由黿頭渚半島、太湖仙島、中犢山組成。所有景點遊覽下來,大約需要一整天。對於大多數遊客,一般推薦精華遊法:遊船碼頭-太湖仙島-太湖佳絕處-橫雲山莊-黿渚春濤-廣福寺-鹿頂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angsu/j7l4m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