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江蘇導遊詞 >

有關江蘇瘦西湖的導遊詞範文(精選30篇)

有關江蘇瘦西湖的導遊詞範文(精選30篇)

有關江蘇瘦西湖的導遊詞範文 篇1

各位遊客,十分歡迎到瘦西湖參觀遊覽。瘦西湖原名保障河,又名長春河。有文獻可翔實稽考為《宋書》記載:“廣陵舊有高樓,湛之更加修整起風亭、吹台、琴室、月觀,果竹繁茂,’花葯成行。”這是瘦西湖最早見於史書的記載。其規模最盛時期為清乾隆年間。由於康熙、乾隆兩朝皇帝的屢次南巡,揚州鹽商在沿河兩岸爭地構園,構成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勝境。湖上園林有“園林之盛,甲於天下”之譽,最盛時期有二十四景著稱於世。

有關江蘇瘦西湖的導遊詞範文(精選30篇)

此刻大家看到的這座橋為大虹橋,始建於明崇禎年間,是一座紅欄木構橋樑,故名紅橋。後在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改建為石橋,如卧虹于波,故改名為“虹橋”。康熙年間王漁洋任揚州司理,留下了許多著名詩篇,其中一首“虹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杆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最為出名。

“長堤垂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入迷。”此刻我們正在漫步的這段長堤叫做長堤春柳,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是瘦西湖的春景。堤長一里多,東西兩側,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相間成行。每當煙花三月之時,桃花盛開豔麗繽紛,柳絲婀娜起舞,似青煙綠霧,雨絲煙霧之中,漫步其間,確是遊人銷魂之處。這段長堤在園林藝術手法上,合理地運用了空間藝術和時光藝術,在進入較大的景區前,以長堤作為過渡,漸漸拉開全園的“序幕”。

此刻我們走到長堤的盡頭。首先看到的這座園叫做徐園。它是1920xx年於清桃花塢舊址改建的,為祠祀原駐揚州的第二軍軍長徐寶山而建。園門形如滿月,門額上草書“徐園”二字是晚清著名書法家吉亮工題寫的。園中聽鸝館過去是徐寶山的享堂,現為遊人休息場所,取詩人杜甫:“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意。館內楠木罩隔,精刻松竹梅圖案,是揚州現存罩隔中的精品,體現了晚清揚州的木雕工藝。聽鸝館門口的兩口鐵鑊,是揚州的出土文物,據《鐵鑊碑》記載是南北朝蕭樑時代的鎮水之物。每隻鐵鑊重約3噸,由此可見當時揚州冶鐵-業的發達。徐園雖名為祠堂,實質是一座十分精巧的湖上園林,其中“春草池塘吟榭”為客座,宜於客人小憩;“疏峯館”為客廳,宜於宴請賓客;“冶春後社”為詩社,宜於吟詠詩句。繞過徐園,我們此刻站在小虹橋上,大家頓時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前面各位看到的就是瘦西湖比較開闊的景區,回過頭來再看徐園,就明白它是整個瘦西湖的屏障,這就像看戲一樣由序幕而進入高潮。

此刻請大家轉過來往東看,前面這一景叫做“四橋煙雨”,也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每當“山色空瀠雨亦奇”之際,領略的景緻是“四橋飛跨煙霧裏”。站在這座樓上大家能夠看到南面有春波橋、大虹橋,北面有長春橋,西面有蓮花橋。可貴的是四座橋的形狀和色彩各不相同。這座樓透過對景手法把咫尺之內的不一樣橋景展此刻遊客面前,同時又將湖上風光銜接起來,時放時收,有分有合,使每一個景區都呈現出不一樣的風韻。那裏得到乾隆皇帝個性賞識,詠詩作賦多篇,御筆親贈“趣園”。

過了小虹橋,我們就到了小金山了。有人説:杭州有西湖,揚州有瘦西湖,鎮江有金山,揚州有小金山。一個是“瘦”,一個是“小”,怎樣揚州人這麼謙虛,從等級上來説,似乎總是比別人差了一等呢?為此,我們揚州國畫院的老院長李亞如撰寫了這樣一副對子:“借取西湖一角堪誇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惜乎小。”那裏需要指出的是“瘦為苗條,小得精巧。”揚州人的特點就是在摹仿他人的東西時能不落因襲,有自2獨到之處。實際上“小金山”是湖心最大的島嶼,俗稱小金山,實為二十四景之一的“梅嶺春深”。此刻的小金山是瘦西湖上建築最緊密的地方,瘦西湖最早見於史書記載的建

築“風亭、吹台、琴室、月觀”,此刻全部都集中在這個島上。小金山頂上的建築風亭是瘦西湖的至高點。它就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所説的“瘦西湖看水最好,看月也頗得宜的地方。”風亭上方有一幅楹聯“風月無邊,到此胸懷何似;亭台依舊,羨他煙水全收”。風亭這個名字就是取自於上下聯。第一個字而得名的。由此可見,站在小金山頂上所領略的景緻是十分美的,“山不在高,貴在層次。水不在寬,曲折則妙。”這就是瘦西湖和小金山的妙處。

梅嶺春深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左右利用開挖蓮花埂新河的土人工堆成的。據説當初推土成山時,犀堆屢塌,三年不成,督工也十分着急。一次睡夢中看見關帝帶領士兵打梅花樁,即將木樁幾個一組打入河心,然後堆土即可不塌。他猛然驚醒,立即按關帝所示去做,十天後果然堆成。為感謝關帝託夢,督工特在此建造了關帝廟。光緒年間重修時改關帝廟為湖心律寺。之後有人將湖心律寺的山門拆除,題名小金山。關於“小金山”這個名字,有這樣一段傳説。當年揚州和鎮江的兩個和尚閒聊時,鎮江和尚賦詩説:“青水也厭揚州俗,多少峯巒但是江。”而揚州和尚不一樣意這種説法,於是兩人就下棋打賭,結果揚州和尚棋高一着,讓揚州鹽商將此景改名為“小金山”,並在庭院中掛了這樣一幅對聯:“彈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帶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過江來”。只用了一個“小”字,就把“金山”引渡過來,變“揚州俗”為“揚州雅”了。

此刻庭院中大家看到的這塊石頭是宋代花石綱的遺物。古代運輸都是用船,編號計數十船為一綱,這是用船運送花和石頭,所以稱之為“花石綱”。北宋皇帝趙佶個性喜歡奇花異石,在他六十大壽之時,命人在京城開封建造萬壽山,這塊鐘乳石是廣西巖洞滴水構成的。在自南而北的運輸過程中,由於方臘起義,被遺落揚州。

轉到小金山的東面,我們來到的這一組庭院,它由“桂花廳”“棋室”“月觀”三組建築組成。這個庭院的名字叫靜觀。“靜觀”二字是清代金石名家鄧石如所題。遊覽中國的園林很有講究,不能是一般的走馬觀花。總的説來,賞園講究大園動觀,比如大家能夠邊走邊看,也能夠坐船遊覽;而小園宜靜觀,最好坐下來靜靜觀賞。此刻各位來到的這個小園名字就叫做“靜觀”,我們一進門的地方是整個院子最大最開闊的地方,而前面的拐角處則最窄,它採用了時放時收的手法,似乎是無限深遠。從名字上看園子不大,但是站在拐角的地方卻還沒看到它的盡頭,這就令人產生懸念,轉過去到底有多深多遠呢?從而吸引遊人想要走進去觀賞。從造園藝術來説,這個小院造得最成功的當屬是它的圍牆。這座花牆隨勢彎環,很自然地被處理成一座摺疊的屏風形狀,像一把扇子一樣漸漸拉開,使人產生無限深遠的感覺。花牆上設置了不一樣幾何圖案的花窗,透過花窗可借到窗外不一樣的景緻,給遊人的感覺是園外有園,景外有景。同時小院還設置了四時不謝之花:春有牡丹、芍藥;夏有結果的枇杷;秋天大家能夠看到的都是一百年以上的桂花;冬天有臘梅和天竺。總的來説,如果人不多而能坐在庭院中細細觀賞的話,就會有詩一般的聯想。

此刻我們首先看到的這個廳叫做“木樨書屋”,因周圍遍植桂花而得名。“木樨書屋”四字匾是由著名園林與古建專家陳從周教授所題。接下來大家看到的這個廳叫做棋室,是古人下棋的地方。那裏大家能夠看到的兩隻棋盤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由蘇州監造的。棋室早面最值得看的是兩邊陳

設的一套清花瓷屏風,燒製於清代康熙年間,全國僅存此一套,所以十分珍貴。這一套瓷屏的主要特點有三個:一是畫面圖案十分清晰;二是立體感相當強;三是瓷的顏色燒出了深淺,使畫面顯得有層次有生氣。

轉過來我們就到了瘦西湖最好的廳館——月觀了。揚州號稱“中國的月亮城”,揚州的月色美,觀月的地方也多,“月觀”是其中之一。“月觀”三楹坐西朝東,前面臨着開闊的湖面,每當皓月東昇,打開門憑欄而看,天上水中各有一月,雙月交輝。不禁叫人感歎“今月古月,皓魄一輪,把酒問青天,好悟滄桑小劫;長橋短橋,畫欄六曲,移舟泊煙渚,可堪風柳多情!”此刻月觀裏面掛的這一幅對聯是鄭板橋撰寫的“月來滿地水,雲起一天山”。我們都説月色如水,那裏假水和真的湖水連成一片,於是瘦西湖也就不再瘦了,而“雲起一天山”就是説小金山雖然微不足道,但天上的雲倒映在水中就像一座座的山峯,很自然地和前面的湖水連成一片,就滿天是山了。透過把實景虛化,小景變大,把有限的園林空間化為無限的意境。月觀觀月不僅僅景緻好,它的陳設也可稱得上是湖上園林之最。那裏面陳苧的一套海梅傢俱,工藝精緻,式樣古樸,真切地體現了乾隆年間揚州的木雕工藝,同時傢俱上雕刻之資料也和觀月有所聯繫。

揚州的市樹有兩種,一種是柳樹,因為楊州白古右“綠楊城郭是揚州”的美譽;第二種是銀杏,因為它的樹齡一般都比較長,能夠體現揚州的歷史,前面這棵大樹請大家仔細看一下,到底是死樹還是活樹呢?這棵樹是唐代的時候種在揚州古木蘭寺的銀杏樹,到此刻有一千多年,建國以後,下雨打雷把這棵樹劈開,這一半小的死了,以後被放在那裏作為木樁景觀供遊人觀賞。之後有心之人在它的後面種了一棵凌霄,凌霄是藤本植物,務必要有所攀附才能生長,到夏天凌霄長出葉子,開出黃花,讓人以為這棵樹又活了,所以起名叫“枯木逢春”。

提到木蘭寺,在揚州有這樣一個故事:唐代,揚州曾出過一個狀元叫王播。王播自小父母雙亡,他的父親在世時和木蘭寺院的主持和尚是十分要好的朋友,這樣他就寄住在寺院裏。和尚吃飯之前都要敲鐘,王播聽到鐘聲就去吃飯,其他時光用來讀書。之後住持和尚嫌王播坐吃寺院,就叫小和尚飯後再敲鐘,每到王播聽到鐘聲時別人已經吃完,只能常常餓肚子。王播十分生氣,於是在牆上題了兩句詩:“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閣黎飯後鐘。”以後就離開了木蘭寺,發憤讀書,二十年以後出任“淮南節度使”。在他赴官上任飄過木蘭寺時,王播發現自我臨走時題的兩句詩還在,並且已被和尚用碧紗把它罩起來了。於是就感慨今昔,續題兩句:“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這就是揚州的“飯後鐘”的故事。之後宋代蘇東坡飄過揚州,聽了這個故事也有一番感慨,他説王播讀書讀昏了頭,殊知飯非鍾,應當感激這位老和尚,要不然王播至今會像凌霄一樣攀附在銀杏樹上不能成材。

此刻我們看到的這個廳叫綠蔭館。過去有“三分水,二分竹”之説,是盛夏避暑之地。“四面綠蔭少紅日,三更畫船穿藕花”描繪了舊時的景色。漫台,傳説是乾隆皇帝在此釣過魚而得名的。相傳乾隆皇帝坐船遊覽瘦西湖,看到水裏有魚跳出來,於是就有了釣魚的興致。揚州的鹽商明白皇帝的心理以後,就選了吹台請乾隆垂釣,但又派了漁夫帶着活的魚潛至水下,透過荷葉的柄呼吸,每當皇帝落竿垂釣,活的魚就被掛上鈎去,所以乾隆在此很容易就釣起了很多的魚,於是改名“釣魚台”。兩旁對聯“浩歌向南渚,把釣待秋風”是啟功題寫的。中國以“釣魚台”命名的景點十分多,比如北京有釣魚台,但那是釣魚台國賓館,我們這個建築是不能和它相比的;陝西寶雞也有釣魚台,但那是傳説中姜太公釣魚的地方,知名度比揚州釣魚台大。但是請大家無論如何不要小看揚州的釣魚台,因為它是中國名亭建築的典範,是中華園林藝術“借景”到達頂峯的代表作品。請各位站在釣魚台斜角60度的地方看一下,你能夠透過正西面這個洞借下五亭橋,五亭橋橫卧波光,洞成正圓形;南面這個洞借過來白塔,如破地竹筍沖天而出把洞拉長呈橢圓形,這一幅景緻可稱是絕妙圖畫。如果是上午九點鐘至十一點,站在那裏拍照,洞中借景,可稱是外地人到揚州攝影最有

代表性的景點。

好了,整個小金山我們基本都看過了,這一帶風景的特色在於水光山色,所有的建築都突出了水之寬闊和山之深遠。清人在《望江南百調》中這樣吟道:“揚州好,畫入小金山。亭榭高低風月勝,柳桃錯雜水波環,此地即仙寰。”瘦西湖是揚州湖上園林的代表,所以最好的遊覽方式就是坐船遊覽,這樣能使大家在遊覽的同時產生詩的聯想“船在水中行,人在畫中游。”此刻就請大家上船遊覽。行到那裏,瘦西湖能夠説已遊覽子一半了。為什麼叫“瘦西湖”呢?剛才跟大家講了瘦西湖原名保障湖,是蜀岡山水流向運河的排洪渠道。為迎接康熙,乾隆皇帝的六次南巡,鹽商官僚在沿河兩岸爭地構園,十華里的河道兩岸呈現出“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勝境。乾隆年間,錢塘詩人汪沆將“保障湖”與杭州西湖相比,作詩一首:“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紅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瘦西湖得名到此刻已經一百多年,在此期間許多來自國內外的文人雅士拿瘦西湖和杭州西湖相比作了這樣的比喻: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是中國唐代的美女楊貴妃的話,那麼瘦西湖就是漢代能夠作“掌上舞”的趙飛燕。有人説:“天下西湖,三十有六”,各個地方都有大大小小的西湖。那麼你為什麼不稱它為“長西湖”、“細西湖”、“小西湖

”,而獨自稱為“瘦”呢?當代草聖林散之這樣回答:“漫説西湖天下瘦,環肥燕瘦更知名。”但是如果按照現代人的審美標準,以美人而論,大家可能喜歡的是比較苗條的,那自然是“環肥不如燕瘦”了。所以李鴻章的孫子李孔昕先生在參觀了瘦西湖以後就有了這樣的感慨:“西子范蠡今若在,不到杭州到揚州”。

前面大家看到的這座橋是揚州的標誌建築五亭橋,又名蓮花橋,因其形狀從空間鳥瞰,像是一朵大而美麗的蓮花浮在瘦西湖上而得名。這座橋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揚州巡鹽御史高恆出資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北海大橋而建的,別出新裁地將亭和橋結合成一體。“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凡十有五”。建築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教授看過這座橋以後作出了這樣的評價:“中國最古老的橋苧是趙州橋,中國最壯美的橋樑為蘆溝橋,中國最秀氣最具藝術代表性的橋樑就是揚州的這座五亭橋了。”它構造的最精妙之處在於下方橋墩的設計。關於這座橋在《揚州畫舫錄》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每當月滿之時,每洞各銜—月。金色混漾,眾月交輝,莫可名狀。”這是我們揚州人深感自豪的一景。觀此,才知西湖之三潭印月不能專美於前。由此可見,大家不僅僅是煙花三月該下揚州,也能夠在中秋之夜到我們揚州瘦西湖五亭橋感受“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的絕妙佳境。

站在五亭橋上往東看去,遠處的景色是“小橋流水,風亭直立山巔;明軒石欄,釣渚直插水際”儼然是一幅連綿不絕的江南山水國畫長卷,充分體現了南方之秀。俯看橋東面的這組四面環水的建築,它叫鳧莊,建於1920xx年,因其形狀似浮於湖面的野鴨子而得名。它的建築十分矮小,佈局造型也十分得體,既烘托了五亭橋的雄姿,也陪襯了橋南的白塔。五亭橋面南這座白塔是蓮性寺著名的建築,喇嘛教的象徵。關於這座塔在揚州流傳着“一夜造塔”之説。傳説1784年乾隆第六次坐船遊覽瘦西湖,忽然對揚州鹽商説:“整座蓮花橋一帶的景色很象北海的瓊島春陰一景,可惜少了一座白塔。”皇帝是説者無心。鹽商卻聽者有意,當即花了數十力銀子買來北海白塔的圖,然後在十夜之間派人用鹽包為基礎,紙紮為表堆成一座白塔,第—:二天乾隆再次遊覽時遠處朦朧中果見矗立着一座白塔,十分驚歎“揚州鹽商之富,令我所歎不及。”這僅僅是傳説,但這座白塔確是仿北海的塔而建的,早在康熙年間就有,我們看到的白塔是乾隆年間重建的,全部為磚結構,形狀雖沒有北海的塔雄偉壯麗,然而雖瘦而不覺寒酸,反窈窕多姿。北京的景物到了揚州也增添了幾分瘦西湖的秀氣。整個五亭橋、白塔一帶景物可稱得是瘦西湖湖上風景的高潮。極目往東,“梅嶺春

深”飄渺於水,往西“春台明月”飛甍丹楹,往南白塔對峙,再加上蓮花橋本身及水中倒影的渲染,這一幅景緻不是“瓊樓玉宇”,而勝似“瓊樓玉宇”了。

此刻我們請沿着五亭橋北岸往西走。前面大家看到的這一景叫“白塔睛雲”,也是清二十四景之一。主要是因為與對岸蓮性寺白塔成對景而得名。這一景是1984年由旅日僑胞陳伸先生捐資重建的。主要由花南水北之堂、積翠軒、林香榭三組建築組成,“白塔睛雲”園額是安徽書法家賴少其題寫的。

接下來我們要到的就是著名的二十四橋景區了。“二十四橋”這個名稱是出自於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詩句“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關於“二十四橋”的解釋,在揚州説法也十分多,比較正統的有三種:一種是特指一座橋叫二十四橋;另一種説法為實指揚州在宋代確實有二十四座橋,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裏詳細地記載了當時的二十四座橋的橋名;還有一種説法是泛指唐代揚州橋多。民間的傳説是因為“古時有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而得名。此刻我們看到的二十四橋景區是1986年根據《乾隆南巡盛典》中的二十四橋景區原圖在原先的位置上恢復的。基本持續了乾隆年間釣原貌。二十四橋景區包括熙春台、玲瓏花界、小李將軍畫本、望春樓和二十四橋。熙春台為二十四橋景區的主體建築。“熙春”一詞出自於老子的“眾人熙熙,如登春台”。表現了那裏人來人往十分熱鬧的景象,表現了揚州唐代和清代經濟的繁榮,那裏曾是二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鷹他被中國著名散文家郁達夫譽為中國四大秋色之一,所以秋天到揚州來賞月是必不可少的。相傳揚州鹽商曾在此為乾隆皇帝祝壽,所以這一景又名“春台祝壽”。門前的平台橫可躍馬,縱可放軌,規模十分大。整個熙春台一帶建築規

模宏大,氣勢雄偉,與五亭橋遙遙相對,具有北方皇家園林的華貴氣派。對岸的這組建築叫玲瓏花界,它以栽種芍藥牡丹為特色。宋朝有“洛陽牡丹,廣陵芍藥’’之説。歐陽修有過這樣的詩句:“瓊花芍藥世無倫,偶不題詩便怨人;且向無雙亭下醉,自知不負廣陵春。”二十四橋又名芍藥橋。大家能夠在春末夏初之時到揚州觀賞早在宋代就有“甲天下”之美譽的廣陵芍藥。

與玲瓏花界隔湖相對的建築是望春樓、小李將軍畫本。他們完全是江南園林的風格,建築佈局從屬於熙春台,色調顯得清新淡雅,完全體現了南方之秀。望春樓下層南北兩間分別為水院、山庭,將山水景色引入室內。樓上門窗卸去就可變成露台,是中秋賞月的好地方。小李將軍指的是唐代大畫家李思訓的兒子李昭道。這一對父子不僅僅擅長帶兵,而且開創了金碧山水畫派。所謂“花為畫本,月是詩源”。取名小李將軍畫本是指此地的美景是小李將軍作畫靈感的源泉。

既然命名為二十四橋景區,遊人到此都來尋覓哪一座橋為二十四橋呢?前面這座橋就被遊人當作是二十四橋了,它由山澗棧道、單孔拱橋、平板曲橋以及吹簫亭組成,中間呈玉帶狀的拱橋長24米,寬2。4米,橋上下兩側各有24個台階,圍以24根白玉欄杆。

好了,有關瘦西湖的主要景點就給大家解釋到那裏。瘦西湖的風格是自然和人工的巧妙結合,運用自然的地理條件,加以人工的點綴。透過一條狹長的水道將很多小園串聯成一個整體,其中有分有合,有主有賓,互為“因借”,雖範圍不大而景物無窮。建築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在清代的許多小説,如《紅樓夢》、《儒林外史》、《浮生六記》中都有關於瘦西湖景緻的描述。尤其是清代著名旅遊家沈三白在《浮生六記》中給予瘦西湖這樣的評價:“平山堂離城三四里,行其途則八九華里,雖全是人工,而奇思幻想,點綴天然,即閬苑瑤池、瓊樓玉宇,諒但是如此。其妙處在於十餘家園亭合而為一,聯絡至山,氣勢俱貫。”這個評價能夠説是很高的了。現代的園林專家評價説:“瘦西湖在空間的組合和劃分上有必須成就。透過橋、亭、堤、岸的劃分,使狹長的水面成為有寬、有狹、有方、有圓的許多空間,增加了景觀的層次。他是中國古典園林和現代旅遊結合得十分好的一個例子。視野之開闊是蘇州園林所不及的,而相互呼應又較杭州西湖緊湊。”此刻有人做了更為直觀的比喻,如果將杭州西湖比作是大型故事片,它以場面浩大而著稱,那麼揚州瘦西湖就是一部電視連續劇,它一幅一幅地在您面前展現出不一樣風格的山水國畫長卷。

如果您沿着乾隆水上游覽線遊覽瘦西湖,您就會常有忽明忽暗、豁然開朗的感覺,體會到“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明又一村”的意境,真切地感受到瘦西湖水的曲折多變和幽雅寧靜。

所謂“良時莫需擲,好句須頻讀。”意思是説,好的遊覽季節您不能錯過,比如煙花三月必須要來揚州,同樣好的文章要常讀,好園林也需要大家來觀賞,期望各位能經常到揚州來,我們還有新景疊出的瘦西湖北區歡迎您。

有關江蘇瘦西湖的導遊詞範文 篇2

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揚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麗的風姿獨異諸湖,佔得一個恰如其分的“瘦”字。

瘦西湖風景區是蜀岡-瘦西湖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核心和精華部分。一泓曲水宛如錦帶,如飄如拂,時放時收,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種清瘦的神韻。隋唐時期,瘦西湖沿岸陸續建園。及至清代,由於康熙、乾隆兩代帝王六度“南巡”,構成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盛況。清代錢塘詩人汪沆將揚州西湖與杭州西湖作了比較,寫道:“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且為人們所首肯,至今名播中外。

瘦西湖風景區為我國湖上園林的代表,古典園林羣融南秀北雄於一體,組合巧妙,互為因借,構成了一個以瘦西湖為共同空間,景外有景,園中有園的藝術境界,歷史上有二十四景著稱於世。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串以卷石洞天、西園曲水、虹橋攬勝、長堤春柳、荷浦薰風、四橋煙雨、梅嶺春深、水雲勝概、白塔晴雲、春台明月、三過留蹤、蜀岡晚照、萬鬆疊翠、花嶼雙泉諸勝,顆顆明珠鑲嵌交織在玉帶上,構成了一幅秀色天然的立體山水畫卷,而小金山、五亭橋、二十四橋景區是這幅畫卷的神來之筆。

瘦西湖的美麗景緻,很早就為人們所向往。清人劉大觀言:“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另一位清人沈復在《浮生六記》中讚道:“奇思幻想,點綴天然,即閬苑瑤池,瓊樓玉宇,諒但是此。其妙處在十餘家之園亭合而為一,聯絡至山,氣勢俱貫。”歷史上李白、劉禹錫、白居易、杜牧、歐陽修、蘇軾、王漁洋、蒲松齡、孔尚任、吳敬梓、郁達夫、朱自清等文化名人都在這一帶留下或深或淺的足跡和眾多膾炙人口的篇章。“煙花三月下揚州”、“園林多是宅,車馬少於船”、“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珠簾十里卷春風”、“綠楊城郭是揚州”等數不清的名言佳句,流傳千古,為瘦西湖增添了耀眼的濃墨重彩。

瘦西湖風景區正因其悠久、豐富的人文景觀、秀麗典雅的自然風韻,成為古今中外賓客紛至沓來的著名的遊覽勝地。

瘦西湖風景區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揚州的重要對外窗口,擁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全國禮貌風景旅遊區示範點等殊榮。近年來,瘦西湖風景區不斷開發建設景區、景點,面積已達168。32公頃,食、行、遊、購、娛等旅遊配套設施日趨完善,隨着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的認證,將為新世紀的可持續發展和走向國際旅遊市場注入新的內涵。

傳説是無稽的,舊塔建於何年,已不可考。因喇嘛塔,原屬藏語系佛教中喇嘛教寺院的塔制,元代以降,漸行全國,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兩淮鹽總江春集資仿北京北海白塔,就舊塔基建造。《揚州畫舫錄》點明,該塔是“仿京師萬歲山塔式”。但型制已大有區別。北海的白塔是寺廟塔,肚大頭細,高35。9米,下為高大的磚石台基,塔座為折角式的須彌座。揚塔雖取喇嘛教寺院的塔制,但在瘦西湖僅為點綴,系園林塔,另則揚州的建築都以柔秀見長,因此取其形式,改換面目。一是降低高度,揚州的白塔僅27。5米;二是外形輪廊線變得秀美,使之身子縮小,其相輪(十三層級)也較北海塔瘦長,這樣揚州的塔形似花瓶了;三是發揮磚刻特長,塔座全是磚雕的束腰須彌座,座為八角四面,每面三龕,龕內磚雕十二生肖像,象徵一年十二,一天十二時辰,築台五十三級,象徵童子拜觀音的五十三參圖,相輪為十三層,象徵天的最高處十三天。

處處有象徵,處處有暗示,揚州造園藝術的手法巧妙揉合於外來景緻之中。著名建築家陳從周在《園林談叢》中曾將北海塔和揚州的搭進行比較,説:“然比例秀勻,玉立亭亭,晴雲臨水,有別於北海塔的厚重工穩。”可見北方之景到了南方也隨鄉入俗,雄壯之氣鋭減,窈窕氣質倍增了。

小李將軍畫本

揚州瘦西湖的“小李將軍畫本”景點,是鄭板橋為景題匾,東有望春樓,西有熙春台,這是按唐代畫家李昭道的畫意建的閣。唐高宗時,宗室畫家李思訓,受封為右武衞將軍,時人稱大李將軍。1961年紀念古代十大畫家,李思訓即為其中之一。高宗時他任江都令,他們一家人俱善丹青。弟思誨,曾任揚州大都督府參軍。子李昭道,稱小李將軍。三人均善山水。

“花為畫本,月為詩源”,此建築西面是兩個扇形窗,東面是兩個六角窗,站在屋內的不一樣角度向窗外望去,只見對面景色時時變換,窗框儼然畫框,這種框景藝術正是李漁所説的“無心畫”,而窗外所見正是花和月,是詩人畫家的“本”和“源”。可見該景區實在是為詩人、詞人、畫家所設,按其生活創作喜好安排建築,配上相應的匾額聯對,人們可感受到氤氲的文人氣息和撲鼻的翰墨之香。

二十四橋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首詩已流傳了一千多年,可謂婦孺皆知。詩因橋而詠出,橋因詩而聞名。單項式橋名就引動多少文人學者打了一千多年的筆墨官司。

《揚州鼓吹詞》説:“是橋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故名”。據説二十四橋原為吳家磚橋,周圍山青水秀,風光旖旎,本是文人歡聚,歌*吟唱之地。唐代時有二十四歌女,一個個姿容媚豔,體態輕盈,曾於月明之夜來此吹簫弄笛,巧遇杜牧,其中一名歌女特地折素花獻上,請杜牧賦詩。

傳説是優美的,也有野史説成是隋煬帝的作為,二十四橋即煬帝以歌女數改名,但無以稽考,只能留給後人鑑賞。宋代沈括是以嚴謹著稱的,他在《補筆談》中,對二十四橋一一考證,論證揚州確有二十四橋,證明了揚州無愧於“橋鄉”的稱號。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黛玉思鄉之情,個性提到:“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橋,六朝遺蹟……”。

文學家朱自清也曾滿懷激情地追憶故鄉“城裏城外古蹟很多,如‘文選樓’、‘天保城’、‘雷塘’、‘二十四橋’。”

廿四橋為單孔拱橋,漢白玉欄杆,如玉帶飄逸,似霓虹卧波。該橋長24米,寬2。4米,欄柱24根,台級24層,似乎處處都與二十四對應。潔白欄板上彩雲追月的浮雕,橋與水銜接處巧雲狀湖石堆疊,周圍遍植馥郁丹桂,使人隨時看到雲、水、花、月,體會到“二十四橋明月夜”的妙境,遙想杜牧當年的風流佳話。沿階拾級而下,橋旁即為吹簫亭,亭臨水邊橋畔,小巧別緻,亭前有平台,圍以石座,若在月明之夜,清輝籠罩,波涵月影,畫舫拍波,有數十歌女。淡粧素裹,在台上吹簫弄笛,婉轉悠揚,天上的月華,船內的燈影,水面的波光融在一齊,使人覺得好象在銀河中前行。橋上簫聲,船上歌聲,岸邊笑聲匯在一齊,此時再詠誦“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你定會為唐代詩人徐凝的精妙描述撫掌稱絕。

靜香書屋

石壁流淙,原為徐氏別墅,乾隆乙酉年間,乾隆南巡,賜名“水竹居”。這個園輦巧石、磊奇峯、瀉泉水。其石峯森然突怒而出,平如刀削,峭如劍利,山頂峭壁摩空,泉水從石縫間,匹練懸空,掛岸盤溪,披苔裂石,激射柔滑,使湖水全活,故名曰“淙”。這淙流,是眾水攢聚在一齊,由高向低衝擊,構成瀑布。其懸瀑下落如風快,聲響似驚雷,臨水時水花向四面飛濺,蔚為壯觀。此處景點甚多,且很具特色,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先生曾指出《紅樓夢》中最主要景點怡紅院就是以揚州水竹居作為藍本的。靜香書屋不是有意以《紅樓夢》中大觀園為藍本,而是按舊時《揚州畫舫錄》的記載,清代園林檔案中的效果圖復建。但步行其間,卻與大觀園景色那樣相契相合。主廳為捲棚式,面水而建,一汪碧水中睡蓮婀娜,游魚戲水,一艘畫舫卧波,亭廊環圍橋閘,黃石構築的假山上翼然飛亭。

十里湖光,清澄縹碧,花木扶疏,連綿滴翠,亭台樓榭,錯落有致。人文景觀,獨具風韻。瘦西湖正向八方遊客敞開懷抱,熱情歡迎遠道而來的佳賓高朋。

五亭橋

瘦西湖在全國園林中獨樹一幟,五亭橋又是瘦西湖的標誌,在全國園林中有一席之地。其最大的特點是陰柔陽剛的完美結合,南秀北雄的有機融和。該橋建於蓮花堤上,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巡鹽御史高恆所建,是因為建於蓮花堤上,還是因為形狀象一朵盛開的蓮花,所以它又叫蓮花橋。

據説,乾隆南巡到此曾感歎它象瓊島春陰之景,這就點出了該橋是借鑑北京北海之景。確實,該橋受北海五龍亭的影響很深,五龍亭五亭臨水而建,中日龍澤,重檐下方上圓,象徵天圓地方;西為湧瑞、浮翠,湧瑞為方形重檐,浮翠為方形單檐;東為澄祥、滋香,澄祥為方形重檐。五亭皆綠琉璃瓦頂,亭與亭之間有石樑相連,婉轉若游龍,另龍澤、滋香、浮翠三亭有單孔石橋與石岸相接,珠欄畫棟,照耀漣漪。

揚州五亭橋無北海開闊水面,當然無法把五龍亭照搬。但聰明的工匠別出蹊徑,將亭、橋結合,構成亭橋,分之為五亭,羣聚於一橋,亭與亭之間以短廊相接,構成完整的屋面。橋亭秀,橋基雄,兩者如何配置和諧呢?那裏關鍵是如何把橋基建得纖巧,與橋亭比例適當,配置和諧。造橋者把橋身建成拱卷形,由三種不一樣的卷洞聯繫,橋孔共有十五個,中心橋孔最大,跨度為7。13米,呈大的半圓形,直貫東西,旁邊十二橋孔佈置在橋礎三面,可通南北,亦呈小的半圓形,橋階洞則為扇形,可通東西。正面望去,連同倒影,構成五孔,大小不一,形狀各殊,這樣就在厚重的橋基上,安排了空靈的拱卷,在直線的拼縫轉角中安置了曲線的橋洞,與橋亭自然就配置和諧了。難怪後人把橋基比成北方威武的勇士,而把橋亭比做南方秀美的少女,這是力與美的結合,壯與秀的和諧。

白塔

揚州至今還流傳着“一夜造白塔”的故事。該故事出於《清朝野史大觀》。一天,乾隆在瘦西湖中游覽,船到五亭橋畔,忽然對揚州陪同官員説:“那裏多象京城北海的瓊島春陰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皇帝開軒一看,只見五亭橋旁一座白塔巍然聳立,以為是從天而降,身旁的太監連忙跪奏道:“是鹽商大賈,為彌補聖上游西湖之憾,連夜趕製而成的”。據説,是八大鹽商之一的江春用萬金賄賂乾隆左右,請畫成圖,然後一夜之音用鹽包為基礎,以紙紮為表面推成的。儘管只可遠視,不可近攀,但乾隆不無感慨地説:“人道揚州鹽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虛傳”。

建築多以“半制”取勝。即舫為半舫,亭為半亭,月洞口旁的美人靠也僅有一半。但這一個個的“半”又以廊、牆或遮或掩或放或收,打破了舊式園林的對稱規整,顯得輕靈活潑。書房內,松林梅的木雕罩格,條几上供桌屏、花瓶,書桌上置文房四寶,多寶架上擺放線裝古書,圓桌上一盤圍棋,使人一進其中立即體味到《紅樓夢》中富貴閒人的灑脱和聰慧,停足其間,仔細把玩,餘味無窮。

有關江蘇瘦西湖的導遊詞範文 篇3

各位遊客,非常歡迎到瘦西湖參觀遊覽。瘦西湖原名保障河,又名長春河。有文獻可翔實稽考為《宋書》記載:“廣陵舊有高樓,湛之更加修整起風亭、吹台、琴室、月觀,果竹繁茂,’花葯成行。”這是瘦西湖最早見於史書的記載。其規模最盛時期為清乾隆年間。由於康熙、乾隆兩朝皇帝的屢次南巡,揚州鹽商在沿河兩岸爭地構園,形成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勝境。湖上園林有“園林之盛,甲於天下”之譽,最盛時期有二十四景著稱於世。

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座橋為大虹橋,始建於明崇禎年間,是一座紅欄木構橋樑,故名紅橋。後在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改建為石橋,如卧虹于波,故改名為“虹橋”。康熙年間王漁洋任揚州司理,留下了許多著名詩篇,其中一首“虹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杆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最為出名。

“長堤垂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入迷。”現在我們正在漫步的這段長堤叫 做長堤春柳,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是瘦西湖的春景。堤長一里多,東西兩側,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相間成行。每當煙花三月之時,桃花盛開豔麗繽紛,柳絲婀娜起舞,似青煙綠霧,雨絲煙霧之中,漫步其間,確是遊人銷魂之處。這段長堤在園林藝術手法上,合理地運用了空間藝術和時間藝術,在進入較 大的景區前,以長堤作為過渡,漸漸拉開全園的“序幕”。

現在我們走到長堤的盡頭。首先看到的這座園叫做徐園。它是1920xx年於清桃花塢舊址改建的,為祠祀原駐揚州的第二軍軍長徐寶山而建。園門形如滿月,門額上草書“徐園”二字是晚清著名書法家吉亮工題寫的。園中聽鸝館過去是徐寶山的享堂,現為遊人休息場所,取詩人杜甫:“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意。館內楠木罩隔,精刻松竹梅圖案,是揚州現存罩隔中的精品,體現了晚清揚州的木雕工藝。聽鸝館門口的兩口鐵鑊,是揚州的出土文物,據《鐵鑊碑》記載是南北朝蕭樑時代的鎮水之物。每隻鐵鑊重約3噸,由此可見當時揚州冶鐵-業的發達。徐園雖名為祠堂,實質是一座非常精巧的湖上園林,其中“春草池塘吟榭”為客座,宜於客人小憩;“疏峯館”為客廳,宜於宴請賓客;“冶春後社”為詩社,宜於吟詠詩句。 繞過徐園,我們現在站在小虹橋上,大家頓時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前面各位看到的就是瘦西湖比較開闊的景區,回過頭來再看徐園,就知道它是整個瘦西湖的屏障,這就像看戲一樣由序幕而進入高潮。

現在請大家轉過來往東看,前面這一景叫做“四橋煙雨”,也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每當“山色空瀠雨亦奇”之際,領略的景緻是“四橋飛跨煙霧裏”。站在這座樓上大家可以看到南面有春波橋、大虹橋,北面有長春橋,西面有蓮花橋。可貴的是四座橋的形狀和色彩各不相同。這座樓通過對景手法把咫尺之內的不同橋景展現在遊客面前,同時又將湖上風光銜接起來,時放時收,有分有合,使每一個景區都呈現出不同的風韻。這裏得到乾隆皇帝特別賞識,詠詩作賦多篇,御筆親贈“趣園”。

過了小虹橋,我們就到了小金山了。有人説:杭州有西湖,揚州有瘦西湖,鎮江有金山,揚州有小金山。一個是“瘦”,一個是“小”,怎麼揚州人這麼謙虛,從等級上來説,似乎總是比別人差了一等呢?為此,我們揚州國畫院的老院長李亞如撰寫了這樣一副對子:“借取西湖一角堪誇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惜乎小。”這裏需要指出的是“瘦為苗條,小得精巧。”揚州人的特點就是在摹仿他人的東西時能不落因襲,有自2獨到之處。實際上“小金山”是湖心最大的島嶼,俗稱小金山,實為二十四景之一的“梅嶺春深”。現在的小金山是瘦西湖上建築最緊密的地方,瘦西湖最早見於史書記載的建

築“風亭、吹台、琴室、月觀”,現在全部都集中在這個島上。小金山頂上的建築風亭是瘦西湖的至高點。它就是著名散文 家朱自清先生所説的“瘦西湖看水最好,看月也頗得宜的地方。”風亭上面有一幅楹聯“風月無邊,到此胸懷何似;亭台依舊,羨他煙水全收”。風亭這個名字就是取自於上下聯。第一個字而得名的。由此可見,站在小金山頂上所領略的景緻是非常美的,“山不在高,貴在層次。水不在寬,曲折則妙。”這就是瘦西湖和小金山的妙處。

梅嶺春深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左右利用開挖蓮花埂新河的土人工堆成的。據説當初推土成山時,犀堆屢塌,三年不成,督工也非常着急。一次睡夢中看見關帝帶領士兵打梅花樁,即將木樁幾個一組打入河心,然後堆土即可不塌。他猛然驚醒,立即按關帝所示去做,十天後果然堆成。為感謝關帝託夢,督工特在此建造了關帝廟。光緒年間重修時改關帝廟為湖心律寺。後來有人將湖心律寺的山門拆除,題名小金山。關於“小金山”這個名字,有這樣一段傳説。當年揚州和鎮江的兩個和尚閒聊時,鎮江和尚賦詩説:“青水也厭揚州俗,多少峯巒不過江。”而揚州和尚不同意這種説法,於是兩人就下棋打賭,結果揚州和尚棋高一着,讓揚州鹽商將此景改名為“小金山”,並在庭院中掛了這樣一幅對聯:“彈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帶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過江來”。只用了一個“小”字,就把“金山”引渡過來,變“揚州俗”為“揚州雅”了。

現在庭院中大家看到的這塊石頭是宋代花石綱的遺物。古代運輸都是用船,編號計數十船為一綱,這是用船運送花和石頭,所以稱之為“花石綱”。北宋皇帝趙佶特別喜歡奇花異石,在他六十大壽之時,命人在京城開封建造萬壽山,這塊鐘乳石是廣西巖洞滴水形成的。在自南而北的運輸過程中,由於方臘起義,被遺落揚州。

有關江蘇瘦西湖的導遊詞範文 篇4

各位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今天帶領大家的導遊,我姓江,大家可以叫我江導,或者直接稱呼我小江。現在我們已將在前往瘦西湖的路上了,我就先給大家介紹介紹砸門的瘦西湖,這樣呢,待會到了大家就可以更快的遊覽景點了。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揚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麗的風姿獨異諸湖,佔得一個恰如其分的“瘦”字。

瘦西湖風景區為我國湖上園林的代表,古典園林羣融南秀北雄於一體,組合巧妙,互為因借,構成了一個以瘦西湖為共同空間,景外有景,園中有園的藝術境界,歷史上有二十四景著稱於世。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串以卷石洞天、西園曲水、虹橋攬勝、長堤春柳、荷浦薰風、四橋煙雨、梅嶺春深、水雲勝概、白塔晴雲、春台明月、三過留蹤、蜀岡晚照、萬鬆疊翠、花嶼雙泉諸勝,顆顆明珠鑲嵌交織在玉帶上,形成了一幅秀色天然的立體山水畫卷,而小金山、五亭橋、二十四橋景區是這幅畫卷的神來之筆。

瘦西湖的美麗景緻,很早就為人們所向往。瘦西湖風景區正因其悠久、豐富的人文景觀、秀麗典雅的自然風韻,成為古今中外賓客紛至沓來的著名的遊覽勝地。

瘦西湖風景區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揚州的重要對外窗口,擁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等殊榮。近年來,瘦西湖風景區不斷開發建設景區、景點,面積已達168。32公頃,食、行、遊、購、娛等旅遊配套設施日趨完善,隨着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的認證,將為新世紀的可持續發展和走向國際旅遊市場注入新的內涵。

十里湖光,清澄縹碧,花木扶疏,連綿滴翠,亭台樓榭,錯落有致。人文景觀,獨具風韻。瘦西湖正向八方遊客敞開懷抱,熱情歡迎遠道而來的你們,希望大家能度過愉快的旅途,現在大家就下車跟我一起去欣賞瘦西湖的別樣風味。

有關江蘇瘦西湖的導遊詞範文 篇5

各位遊客,非常歡迎到瘦西湖參觀遊覽。瘦西湖原名保障河,又名長春河。有文獻可翔實稽考為《宋書》記載:“廣陵舊有高樓,湛之更加修整起風亭、吹台、琴室、月觀,果竹繁茂,’花葯成行。”這是瘦西湖最早見於史書的記載。其規模最盛時期為清乾隆年間。由於康熙、乾隆兩朝皇帝的屢次南巡,揚州鹽商在沿河兩岸爭地構園,形成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勝境。湖上園林有“園林之盛,甲於天下”之譽,最盛時期有二十四景著稱於世。

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座橋為大虹橋,始建於明崇禎年間,是一座紅欄木構橋樑,故名紅橋。後在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改建為石橋,如卧虹于波,故改名為“虹橋”。康熙年間王漁洋任揚州司理,留下了許多著名詩篇,其中一首“虹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杆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最為出名。

“長堤垂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入迷。”現在我們正在漫步的這段長堤叫 做長堤春柳,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是瘦西湖的春景。堤長一里多,東西兩側,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相間成行。每當煙花三月之時,桃花盛開豔麗繽紛,柳絲婀娜起舞,似青煙綠霧,雨絲煙霧之中,漫步其間,確是遊人銷魂之處。這段長堤在園林藝術手法上,合理地運用了空間藝術和時間藝術,在進入較 大的景區前,以長堤作為過渡,漸漸拉開全園的“序幕”。

現在我們走到長堤的盡頭。首先看到的這座園叫做徐園。它是1920xx年於清桃花塢舊址改建的,為祠祀原駐揚州的第二軍軍長徐寶山而建。園門形如滿月,門額上草書“徐園”二字是晚清著名書法家吉亮工題寫的。園中聽鸝館過去是徐寶山的享堂,現為遊人休息場所,取詩人杜甫:“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意。館內楠木罩隔,精刻松竹梅圖案,是揚州現存罩隔中的精品,體現了晚清揚州的木雕工藝。聽鸝館門口的兩口鐵鑊,是揚州的出土文物,據《鐵鑊碑》記載是南北朝蕭樑時代的鎮水之物。每隻鐵鑊重約3噸,由此可見當時揚州冶鐵-業的發達。徐園雖名為祠堂,實質是一座非常精巧的湖上園林,其中“春草池塘吟榭”為客座,宜於客人小憩;“疏峯館”為客廳,宜於宴請賓客;“冶春後社”為詩社,宜於吟詠詩句。 繞過徐園,我們現在站在小虹橋上,大家頓時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前面各位看到的就是瘦西湖比較開闊的景區,回過頭來再看徐園,就知道它是整個瘦西湖的屏障,這就像看戲一樣由序幕而進入高潮。

現在請大家轉過來往東看,前面這一景叫做“四橋煙雨”,也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每當“山色空瀠雨亦奇”之際,領略的景緻是“四橋飛跨煙霧裏”。站在這座樓上大家可以看到南面有春波橋、大虹橋,北面有長春橋,西面有蓮花橋。可貴的是四座橋的形狀和色彩各不相同。這座樓通過對景手法把咫尺之內的不同橋景展現在遊客面前,同時又將湖上風光銜接起來,時放時收,有分有合,使每一個景區都呈現出不同的風韻。這裏得到乾隆皇帝特別賞識,詠詩作賦多篇,御筆親贈“趣園”。

過了小虹橋,我們就到了小金山了。有人説:杭州有西湖,揚州有瘦西湖,鎮江有金山,揚州有小金山。一個是“瘦”,一個是“小”,怎麼揚州人這麼謙虛,從等級上來説,似乎總是比別人差了一等呢?為此,我們揚州國畫院的老院長李亞如撰寫了這樣一副對子:“借取西湖一角堪誇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惜乎小。”這裏需要指出的是“瘦為苗條,小得精巧。”揚州人的特點就是在摹仿他人的東西時能不落因襲,有自2獨到之處。實際上“小金山”是湖心最大的島嶼,俗稱小金山,實為二十四景之一的“梅嶺春深”。現在的小金山是瘦西湖上建築最緊密的地方,瘦西湖最早見於史書記載的建

築“風亭、吹台、琴室、月觀”,現在全部都集中在這個島上。小金山頂上的建築風亭是瘦西湖的至高點。它就是著名散文 家朱自清先生所説的“瘦西湖看水最好,看月也頗得宜的地方。”風亭上面有一幅楹聯“風月無邊,到此胸懷何似;亭台依舊,羨他煙水全收”。風亭這個名字就是取自於上下聯。第一個字而得名的。由此可見,站在小金山頂上所領略的景緻是非常美的,“山不在高,貴在層次。水不在寬,曲折則妙。”這就是瘦西湖和小金山的妙處。

梅嶺春深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左右利用開挖蓮花埂新河的土人工堆成的。據説當初推土成山時,犀堆屢塌,三年不成,督工也非常着急。一次睡夢中看見關帝帶領士兵打梅花樁,即將木樁幾個一組打入河心,然後堆土即可不塌。他猛然驚醒,立即按關帝所示去做,十天後果然堆成。為感謝關帝託夢,督工特在此建造了關帝廟。光緒年間重修時改關帝廟為湖心律寺。後來有人將湖心律寺的山門拆除,題名小金山。關於“小金山”這個名字,有這樣一段傳説。當年揚州和鎮江的兩個和尚閒聊時,鎮江和尚賦詩説:“青水也厭揚州俗,多少峯巒不過江。”而揚州和尚不同意這種説法,於是兩人就下棋打賭,結果揚州和尚棋高一着,讓揚州鹽商將此景改名為“小金山”,並在庭院中掛了這樣一幅對聯:“彈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帶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過江來”。只用了一個“小”字,就把“金山”引渡過來,變“揚州俗”為“揚州雅”了。

現在庭院中大家看到的這塊石頭是宋代花石綱的遺物。古代運輸都是用船,編號計數十船為一綱,這是用船運送花和石頭,所以稱之為“花石綱”。北宋皇帝趙佶特別喜歡奇花異石,在他六十大壽之時,命人在京城開封建造萬壽山,這塊鐘乳石是廣西巖洞滴水形成的。在自南而北的運輸過程中,由於方臘起義,被遺落揚州。

有關江蘇瘦西湖的導遊詞範文 篇6

尊敬的各位來賓,大家好!

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曾經是中國古人的美好夢想。歡迎您做客我的家鄉——揚州,今天由我陪伴大家參觀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區——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我是瘦西湖的導遊 ,很高興能有機會與大家同遊湖上風光、品讀揚州故事。

揚州是一座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歷史文化名城,她如一位美女,內惠於心,外秀於形。歷史上曾數度繁盛,為中華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所以有人説,揚州是“最中國”的城市。

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是揚州的第一名片。它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唯一文化旅遊示範區、被譽為江蘇最美旅遊景點。近年來,國內外各大媒體都給予高度評價,是江蘇省唯一入選微信雲直播的景區,今年瘦西湖更作為江蘇的形象片在紐約時報廣場電子屏播出,如今的瘦西湖已經從揚州走向了中國,從中國走向了世界。

今天的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分為5大景區。分別是:以市井文化為代表的綠楊村景區;以湖上園林為代表的瘦西湖景區;以宗教文化為代表的蜀岡景區;以歷史文化遺存為代表的唐子城景區;以運動休閒為代表的宋夾城景區。這5大板塊,融 古城文化、湖上園林、人文生態、運動休閒於一體,形成了一個相互銜接、開放融合的整體。

今天,就讓我們來感受一下瘦西湖的魅力。

瘦西湖作為中國湖上園林的傑出典範,泛舟遊湖是最好的選擇。這條水上游覽線的特點,可以用兩句古詩來概括:“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

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就是瘦西湖乾隆水上游覽線的起點——御碼頭。它始建於清代康熙年間,是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時上下龍舟的地方。在御碼頭旁是揚州著名的古剎——天寧寺,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北宋政和年間,宋徽宗賜名為天寧禪寺。到了清代,由於康熙和乾隆兩位皇帝的先後駕臨,在此興建了行宮,使它更加聲名顯赫,康熙皇帝“敕賜天寧禪寺”的石碑至今還鑲嵌在山門正門上方。當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奉康熙之命在此刊刻和出版了《全唐詩》和《佩文韻府》,這是中國文化史上的輝煌典籍。“小艇沿流畫槳輕,鹿園鍾磐有餘清。 門前一帶邗溝水,脈脈常含萬古情。”這是康熙皇帝為所作《天寧寺》的詩,這首詩表達的是他在揚州時的愉悦心情。乾隆時代編撰的中國最大規模的圖書集成《四庫全書》,全國僅有七部,一部藏於揚州的文匯閣,文匯閣舊址就在附近,可惜乾隆行宮與文匯閣皆毀於咸豐兵火(太平天國)。但20xx年在天寧寺萬佛樓重新典藏全套原大原色原樣版《四庫全書》,原貌展示了《四庫全書》龐大無比的形制和規模。

揚州是優雅宜居之城。20xx年獲得聯合國最佳人居獎。休閒度假,揚州是您的最佳選擇。這裏生活慢節奏,心情很悠閒。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是老揚州人的生活方式。皮包水就是指揚州的早茶文化。眼前的冶春是揚州百年老字號茶館。你看它一半建在水上,一半建在岸上,草甸茅舍,野趣盎然。巧妙的將秀美的園林和悠閒的茶肆結合在一起。若臨窗而坐,腳下流水潺潺,身邊畫舫盪漾,偶爾還會傳來船孃清悠的揚州小調,可謂是景美、人美、味更美。中央電視台大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詳細介紹了揚州的各種美食,其開篇就是冶春的燙乾絲。此外,三丁包子、翡翠燒賣、千層油糕被譽為“揚州點心三絕”。

揚州美食是被隋煬帝譽為“東南第一佳味”的四大菜系__淮揚菜的主流。它融合了南北菜系的諸多優點,清淡入味,鹹甜適中,製作精緻,造型優美,我國很多重要的標誌性事件都以淮揚菜為主。 如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宴會、1999年國慶50週年慶典晚宴、20xx年南京青奧會、20xx年中國APEC(亞太)峯會的歡迎晚宴等等。

船過問月橋,岸上綠楊村。歷史上當地居民多以種花為業,所謂“千家養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種田”。如今的綠楊村已是聞名海內的花鳥魚蟲市場,每到週末、節假日,這裏人來人往,非常熱鬧。人們彼此交流養殖技巧,怡情雅興,體現了揚州人生活的休閒舒適。

下面我們要看到的是兩個免費對遊客市民開放的景點,清代二十四景中的卷石洞天和西園曲水。

卷石洞天是乾隆水上游覽線第一處可登岸的景點。您看,東門的門廳上懸掛着書法家舒同手書的“卷石洞天”四字,這的“卷”通“拳頭”的“拳”,即石小如拳,“洞天”是指神仙居住的地方,“卷石洞天”就是指用拳頭大小的石頭堆成神仙居住的洞府,由此可見揚州疊石藝術之高妙。設計者十分注重湖石假山形態的渾圓,把石頭勾勒出連綿的雲態。整座假山上實下虛,上明下暗,上散下整,力求凸現捲雲飄逸的輕盈與渾厚深遠的意境。穿行其中,可領略到洞中有洞,洞中有天,水中有洞,水中有天的洞天福地勝景。所謂揚州以園亭勝,園亭以疊石勝,“卷石洞天”早在清代就被譽為“郊外假山,是為第一”。卷石洞天景區主要包括東部水亭,北部平亭,和中部山亭。其中,北側的“羣玉山房”是卷石洞天內唯一的一座廳堂,也就是平亭。你所見到的這座“羣玉山房”,取自李白詩句“若非羣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過了卷石洞天,眼前有座小島,形似琵琶,俗稱琵琶島。乾隆年間,島上建有一座夕陽紅半樓,每當夕陽在山,餘輝如金,非常迷人。

過了琵琶島,我們來到了西園曲水。西園是指此景在卷石洞天以西,曲水是指東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行曲水以流觴”之意。東晉永和九年,王羲之舉行的蘭亭修禊,是古代備受文人喜愛的一種風雅活動,一直流傳至今。在清代的揚州,文人墨客也在揚州的水道邊舉行曲水流觴的活動,這便是西園曲水的由來。這裏有一座建築,名為薜蘿水榭,榭前築有平台,三支水系在此相匯。因這裏的水勢形如漢字丁,因此得名丁溪。現在,這裏定期舉辦國學講座,當年的風流雅韻延續至今,成為一處賞景怡情的好去處。

揚州的風景是一座城,整座城也是一道景。如今西園曲水和卷石洞天景區免費對市民開放,還景於民。這裏還一條環形漫步跑道,這條跑道依河而建,一邊欣賞美景,一邊健身,人在畫中行,景為人助興。

“今昔異趣傍垂柳,游到虹橋水更香”。眼前我們看到的這座三孔拱橋便是有“揚州蘭亭”之譽的大虹橋,此橋初建於明代崇禎年間,因圍以紅欄,故名“紅橋”。 清乾隆元年改建為單孔石橋,似“長虹卧波”而改名虹橋。它是清二十四景之一的虹橋攬勝,又名虹橋修禊。修禊是一種古老的風俗,也是一種消災祈福的儀式。每年三月九年級前後,人們來到河邊溪旁,焚香沐浴,祈求幸福。後來逐漸演變為中國古代詩人雅聚的活動。最早發起虹橋修禊的是康熙年間著名詩人王漁洋(王士禛),當年他任揚州司理時,邀請文人雅士聚集在紅橋之畔,行文賦詩,吟出了“綠楊城郭是揚州”等名句。此後,孔尚任、盧見曾等文人雅士又不斷將修禊活動推向高潮。納蘭性德、曹寅、孔尚任、鄭板橋等都在此留下了詩文。王漁洋的一首《冶春絕句》更是膾炙人口:“虹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杆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

乾隆二十二年,兩淮鹽運使盧見曾主持了規模最大的一次紅橋修禊活動,唱和者達7000餘人,所謂“海內文士,半聚維揚”。編次得詩300餘卷,並繪製《虹橋覽勝圖》以紀其勝,這也是迄今為止,中國文化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文人雅士歌詠活動,使揚州成為了一座名副其實的詩城。虹橋是一座美麗的畫橋,更是一座洋溢着詩文之氣的詩橋。美景與文人的修禊活動,使得虹橋聞名遐邇。如今,虹橋修禊的古俗又煥發出新的生機。20xx年我們景區舉辦了國際詩人蜀岡-瘦西湖雅集活動喜獲成功。為此,景區自20xx年起,每年煙花三月舉行國際詩人瘦西湖虹橋修禊。來自國內外著名的詩人學者,如高洪波、楊爍、于丹、王小妮,中國台灣詩人管管、美國當代著名詩人賴特女士等人。由此產生的佳作,必將成為瘦西湖和揚州的文化旅遊瑰寶。《環球人文地理》在“第一看點”欄目中用了整整10頁的篇幅宣傳揚州舉行的虹橋修禊。虹橋修禊舉辦以來,已有300多家媒體對其進行報道,國內外的網絡轉載率超過5萬,充分體現了這一延續多年詩歌盛會的國際影響力,重塑揚州世界詩城的地位 ,為瘦西湖打造世界級公園增添了光彩。

過了大虹橋,瘦西湖東岸有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築羣,這便是以虹橋命名的虹橋坊休閒商業街區。此處有諸多國際時尚餐飲店密集開業,眾多知名品牌紛紛加入。它與瘦西湖景區、迎賓館、瘦西湖温泉度假村等組成強大的方陣,起到共同提升瘦西湖景區的效果,為打造國內一流、國際上叫得響的世界級公園提供了強大動力。

正如詩之於畫,琴之於曲,瘦西湖這幅山水畫卷從她的南大門徐徐展開。門額上“瘦西湖”三個字,由揚州著名書法家孫龍父所題。

孫龍父先生祖籍泰州,早年即以金石書畫名世,是吳熙載之後又一揚州書法大家。他真、草、隸、篆皆工,尤擅章草,與林散之、高二適、費新我合稱“江蘇四老”。他的梅花千姿百態,也是一絕。孫先生為人謙和,有求必應,學問上尤其重視揚州評話,曾與孫家訊、陳達祚等合作整理出版王少堂揚州評話《武松》和《宋江》 等,是至今流傳的揚州評話經典。

大門兩側楹聯:天地本無私,春花秋月盡我留連,得閒便是主人,且莫問平泉草木;湖山信多麗,傑閣幽亭憑誰點綴,到處別開生面,真不減清閟畫圖。為揚州詩人李逸休所撰,其女李聖和書寫。上聯抒情,雖然瘦西湖原是私家園林組成,但今天來遊者都是湖山主人。下聯繪景,描繪了瘦西湖這幅山水長卷,不比元代畫家倪雲林的畫遜色。全聯52字,是瘦西湖上最長的楹聯,而且前後照應,用典自然;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從景區構思的角度看,瘦西湖南門如同一道屏障,使湖景半藏半露,如美女驚豔眾人。她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更增加了其含蓄清幽之感。

南大門主廳為歇山式,門廳三楹,西接廊屋7間,東以短廊接亭直插水際。園林建築大師劉管平在編寫《園林建築設計》一書時,把瘦西湖南大門門廳作為一經典案例收錄其中。如今的瘦西湖南門與虹橋坊,西園曲水,卷石洞天等景點,整體形成了一個開放式的園林景觀。

天下西湖三十六,唯有揚州西湖瘦。“瘦西湖”之名最早見於文獻記載為清初吳綺《揚州鼓吹詞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吳綺,揚州人,字園茨,號聽翁。生於明末,為清初詞人,可見瘦西湖在清初便已得名,大概意思是因為其水道彎曲狹長,並地處揚州城的西北,故稱為“瘦西湖”。乾隆元年(1736),錢塘(杭州)詩人汪沆來遊揚州,在飽覽了美景後,與他家鄉的西湖作比較,賦詩道:“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詩中描述了瘦西湖一帶的景緻與繁華,在詩人眼中,揚州和杭州一樣,市井繁榮,故稱“銷金鍋子”,並通過與杭州西湖的對比,認為瘦西湖之名確實形象而貼切。一個“瘦”字不僅傳神地刻畫出瘦西湖的特點,而且形象地概括了揚州城市的美學風貌__精緻與秀美。當年鄧拓先生遊湖後就欣然讚歎:“瘦了西湖情更好,人天美景不勝收”。

“長堤垂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入迷”,現在我們漫步的是清二十四景之一的“長堤春柳”。堤長六百餘米,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桃柳相間。每當陽春三月,春花繽紛爛漫,柳絲婀娜起舞,飛揚如煙,從最初的楊柳梢頭不易察覺的似黃似綠,如夢如煙,到一夜之間桃花像粉面含嬌的美人笑對春風,就是一首詩,一幅畫。此種景色,便是大詩人李白筆下的煙花三月揚州景。

揚州自古就是柳城,相傳當年隋煬帝楊廣下令開挖大運河,河道峻工之後,翰林學士虞世基建議在河的兩岸種植柳樹,一來可以遮蔭,同時也可以保護堤壩。隋煬帝當年還親手栽了一株柳樹,並賜姓為“楊”,後來人們便稱柳樹為“楊柳”,但這只是一個傳説而已。因為早在《詩經》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兮,雨雪霏霏”之句。

“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楊柳和桃花把春天的瘦西湖渲染得淋漓酣暢,絢爛至極。山東濟南的大明湖門口有一副對聯:三面荷花四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而我們揚州,處處是柳,全城是柳,垂楊柳,是揚州城市美學的物化表徵。它柔枝長條,婀娜多姿。把揚州裝扮的精緻婉約,美麗迷人。所以楊柳樹也是咱們揚州的市樹。

“柳佔三春色,荷香四座風”,到了夏季,瘦西湖上有一道美麗的風景,便是湖心的“荷浦薰風”。作為揚州舊時二十四景之一,它的園主人是乾隆年間揚州八大鹽商之一的江春,此人富可敵國,皇帝曾兩次臨幸他的園宅,見其喜種荷花,故賜名“淨香園”。此地前湖後浦,當年湖種紅荷花,浦種白荷花。現在這裏“湖中有島,島中有池,池中有花”,池中栽種的是揚州荷花名品——廣陵紅。每到夏季,荷塘中闊大的荷葉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地靜立在湖面上,如朵朵豔麗的出水芙蓉簇立在荷葉中間,倘若在夏日泛舟於此,您定會情不自禁地吟唱起宋人楊萬里的那首詩: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俗話説“山貴有脈,水貴有源”,過去瘦西湖的水源是來自蜀岡之上,但後來水源不足了,20xx年,市政府投資1.97億元,引邵伯湖水,完成了瘦西湖水環境整治工程,景區環境質量有了明顯提升,再現了藍天白雲、青山綠水、親水樂水的優美圖畫。因為水質改善了,也引得眾多的野生候鳥——白鷺在這裏棲息,它們或在天空翱翔,或在水邊散步,悠然自在,時常讓我們看到“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生態景觀,還有成羣的野鴨,它們在湖面上自由地遊弋、嬉戲,又讓我們體會到“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的詩情畫意,在這裏構成了一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景觀。揚州因水而生,水托起了揚州數度繁華,水孕育了名城文化,水塑就了城市形態。“揚州以園林勝”,而揚州園林最大的特點便是與水交融,幾乎是無水不建園,園林必依水。這幾年揚州實施了古運河綜合整治工程、瘦西湖水環境整治工程等,城市水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展現了“夾岸垂柳桃花,小橋流水人家”的優美畫卷,為我市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國家衞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聯合國人居獎”、“全國文明城市”等榮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今的揚州城,處處彰顯着“人文、生態、精緻、宜居”的城市特質。

漫步到長堤盡頭,眼前出現了瘦西湖中第一個園中之園__徐園。在瘦西湖這個大家庭中,徐園屬於晚輩,1920xx年建於清代桃花塢的舊址上,為祠祀辛亥革命時揚州軍政長官徐寶山而建。徐寶山在辛亥革命時,是革命黨人的得力干將,後被人暗殺。揚州人自發捐款,為他修建了這座亭林,取名“徐園”。門額上“徐園”二字,“徐”為行楷,“園”為草書,這兩個字是由晚清揚州名士吉亮工書寫。此人雅號為“風先生”,曾在徐寶山手下作幕僚,對徐寶山十分了解,兩人關係也很好。徐寶山性格強悍,身材壯實,又屬虎,人送綽號“徐老虎”,吉亮工先生在此給徐寶山開了個小小的玩笑,這就是“園”字的框中極像一草體的“虎”字,外邊加了一個圈,好似把老虎關在籠子裏的意思。

步入園門,我們發現徐園雖為祠堂,卻處處盡顯江南園林小橋流水,清秀雅緻的特點。園子進口處有山石、青松等組成了一個小品。這個小品,在園林建築手法上叫做障景法。使景觀有了節奏,有了深處。園中有一方荷塘,池中清水芙蓉,池畔嘉木扶疏。塘雖不大,但為活水。它通着瘦西湖,瘦西湖通向古運河,古運河通向長江,長江連着大海。正所謂“拳石能觀萬仞,一勺可見滄海”。立於池邊觀賞,我們會自然而然地想起南宋詩人朱熹的那首《觀書》: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兩隻鐵鑊。鑊,是中國最古老的器具之一。古人稱,有足曰鼎,無足曰鑊。根據《鐵鑊碑記》記載,這是南北朝蕭樑時期的遺物。鑊在中國文化史中曾經扮演過多種角色,它曾經是禮器,盛器、佛器、刑具。在北方它還是消防工具。揚州地處長江中下游,水患頻繁,古人認為水中有惡龍作怪,鐵可以用來鎮龍,因此製作了這樣的鐵鑊,每隻重達三噸。從科學角度上説,把它扣於靠近堤壩的湖底,洪水撞擊在它的頂部,向四周散開,減緩了水流的衝擊力,起到了保護堤壩的作用。因此,鑊在揚州是治水用具。我們可知,早在1520xx年前,揚州的冶鐵技術就已經相當的發達了!

徐園內的主廳即是我們現在看到的 “聽鸝館”,過去是用來供奉徐寶山牌位的廳堂。王安石有詩句 “何物最關情?黃鸝三兩聲”。黃鸝鳥是人們普遍喜愛的鳥類,它不僅鳴叫聲悦耳動聽,而且是春天鳴叫最早的鳥。在古代,人們常常根據其叫聲來判斷春季播種的時間。聽鸝館前有兩副楹聯:“綠印苔痕留鶴篆,春流花韻愛鶯簧”則為同治年間狀元陸潤庠所書。“江波蘸綠岸堪染,山色迎人秀可餐”為三閣元老、九省疆臣、揚州學派代表人物阮元所題。在聽鸝館裏面有一副楠木罩閣非常值得一看,它是一副楠木的雕刻,採用上好的楠木精雕細刻而成,看似整體,實為三塊拼合,接縫處理得極為細膩,雕刻的圖案為“鬆、竹、梅”歲寒三友,代表吉祥如意的意思。

徐園正西有廳堂一座,名“春草池塘吟榭”,取意於宋人趙師秀的詩意。趙師秀在唐宋詩人中名氣不大,但有一首七絕卻堪稱精品。詩人寫的是在江淮春夏梅雨時節的一個夜晚,主人邀約一位好友來家中對弈,他將棋盤擺好,香茶泡開,靜等友人的到來。也許是因為春雨綿綿,路滑難行,也許是因諸事糾纏,脱走不開。主人等到子夜時分,客人也沒到來。主人便獨自擺弄着棋子,打發着略略鬱悶的心情,反覆地自語着:“這仁兄,都半夜了,怎麼還不來呢”?但文人就是文人,這種近乎於要動火的情緒,旋即轉化成了動人的詩意:

黃梅時節家家雨,

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

閒敲棋子落燈花”。

一幅至靜至美的雨夜孤子圖!

如果説“青草池塘吟榭”的取意過於寂寥,而門前廊柱上的對聯則使這份情緒敞亮起來:“筆落青山飄古韻,綠波春浪滿前坡”。這兩句是近代書畫大家集唐人杜牧、韋莊詩句成聯。風景闊大,色調明麗。當代書壇名家揚州籍人士張炳文以隸書寫就,古樸飄逸,如楊柳春風般的瀟灑與浪漫。

走過徐園,眼前呈現的是綠樹紅橋。如果説,徐園作為“障景”手法,擋住遊人的視線,使瘦西湖的景緻“猶抱琵琶半遮面”,那麼此刻就是“千呼萬喚始出來”了。走在小紅橋上,舉目西眺,眼前豁然開朗,揚州的標誌性建築——五亭橋躍入眼簾。向東看,可看到清二十四景之一的“四橋煙雨 ”,此樓為乾隆年間黃園的一景,園主人為黃履暹(xian)。在此登樓遠眺,可同時看到南面的虹橋,北面的長春橋,西面的五亭橋和玉版橋,這四座橋的顏色、造型各不相同,特別是在煙雨濛濛之際,四座橋籠罩在雨絲煙霧之中,忽隱忽現,如彩虹一般,給人如夢如幻的感覺,極具縹緲之趣。當年乾隆皇帝十分賞識,曾四次賜詩,並於1762年賜名“趣園”。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湖上最大的島嶼——小金山。當年為迎奉皇帝到來,鹽商開挖蓮花埂新河,用開河的泥土及山石堆成了眼前的小金山。山上遍植梅花,每當冬季梅香四溢,引得遊人紛紛來此踏雪尋梅,故又稱“梅嶺春深”,為清二十四景之一。

小金山是瘦西湖上建築最為密集的地方,揚州園林建築最早見於史書記載的風亭、月觀、吹台、琴室如今全都再現在這裏,且設計獨具匠心,高低錯落有致。風亭翹然在小金山頂,吹台探向波光粼粼的湖中,月觀在溶溶月色中佇立湖畔,琴室靜靜地依偎在楊柳岸邊。山上山下,方寸之間,藴藏着豐富的文化內涵。清人有四句話概括小金山的佈景“四面皆春水,中央拓草堂,風亭踞高阜,月觀轉回廊。 關於小金山,歷史上記載着一個故事。相傳當年蘇東坡任揚州太守時,常與鎮江金山寺的住持佛印和尚下棋,一次下棋時,兩人有言在先,如果蘇東坡贏了,佛印和尚就把鎮江的金山輸給揚州;如果佛印和尚贏了,蘇東坡就把身上的玉帶輸給金山寺。結果佛印和尚贏了蘇東坡,所以這裏有一副對聯,上聯是:“彈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帶去”(玉局,是蘇東坡的另一個代稱)。至今在鎮江還留有蘇東坡的玉帶。到了清代,曾在揚州擔任過漕運總督的崔應階,因看不慣揚州鹽商的奢侈生活,曾寫詩譏諷:“青山也厭揚州俗,多少峯巒不過江。”,揚州人不服氣,在堆砌此山時,專門取名叫小金山。故此聯之下聯雲:“如拳不大,金山也肯過江來”。

我們眼前有一塊鐘乳石,形狀如船,故稱船石。來自於廣西溶洞,傳為宋代花石綱遺物。北宋末年,宋徽宗趙佶喜好書畫,全國各地都蒐集奇花異石運往汴京(開封)為其堆造萬歲山(史書上叫艮嶽)。在大運河上運輸過程中,由於爆發了農民起義,因此運輸中斷,因揚州是漕運樞紐之地,花石綱的很多石頭也就遺落於揚州。這塊鐘乳石,猶如一個天然的盆景,體現了盆景藝術的“以小見大”,出於自然,高於自然的藝術特點。(古代十船為一綱,故稱花石綱。這方石頭記錄着一個王朝的興衰史,這個知識點要懂,但平時不一定講,有高層次的遊客可講)。

來到瘦西湖,看了小金山,許多人覺得揚州人很謙虛。因為杭州有西湖,揚州有瘦西湖,鎮江有金山,揚州有小金山。揚州前國畫院老院長李亞如先生為此特地撰了一幅對聯:“借取西湖一角堪誇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惜乎小” 。這幅對聯妙在一個“借”字,我們借了杭州的西湖的一角,但是瘦得苗條,只移了鎮江的金山的半點,卻小得靈巧。所以,妙就妙在這“瘦”和“小”上。其實這體現的是揚州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徵,我們揚州不僅有瘦西湖,小金山,城裏還有小秦淮,小盤谷等等。

現在我們參觀的這個園中園是瘦西湖中最經典的一座小園。園林有大有小,“大園宜動觀,小園宜靜觀”。揚州自古人文薈萃,琴棋書畫被譽為四大高雅藝術,是古代文人高品位文化的體現,也是人們追求人生寧靜致遠的依託。琴棋書畫,以琴為首,我們首先看到的是“琴室”,它背倚小金山,門對瘦西湖,使人想到高山流水謝知音的動人故事。若靜靜地坐在廳中,您自然會感受到那清悠的琴聲,如流水一般滌盪着人們的心靈。步入“靜觀”才發現,這裏真的很靜。地上佈滿綠苔,想起了葉紹翁的那首《遊園不值》:應憐跂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未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牆,這堵花牆,擋住了園外的喧囂,但並未阻隔風景,透過花窗,“似隔非隔,隔而不斷”,給人一種“園外有園,景外有景”的感覺。這段花牆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它不是一條筆直的牆,而是曲曲折折的,大家看它像什麼呢?像中國古代文人手中半打開的那把摺扇。這樣的設計十分出奇,賦予了這個園子濃郁的書香之氣。庭院裏種植着四時花卉:春有牡丹芍藥;夏有枇杷碩果;秋有三秋桂子;冬有臘梅芬芳。眼前我們看到的都是百年桂樹,桂花屬於“木樨”科,因此這個書屋,就稱為“木樨書屋”。現在我們參觀的地方是當年園主人用來下棋的“棋室”,這裏有一副即興聯,據説是宋代兩位名家蘇東坡、黃庭堅在“松下對弈”,恰巧一枚松子掉落在棋盤之上,蘇東坡即興説道:“松下圍棋,松子每隨棋子落”。黃庭堅環顧四周,看到遠處水邊有一老翁釣魚,應對道:“柳邊垂釣,柳絲常伴釣絲懸”。這幅場景,既為棋室點題,也道出了文人在揚州生活的愜意。在棋室裏面有兩塊棋盤,它們是清代由蘇州府督造進貢的“金磚”,後被刻成了棋盤,閒暇之餘,不妨來此擺上一局。 在棋室中特別請大家注意的是陳列在兩旁的一對青花瓷屏風,它是清代初期由江西景德鎮燒製,進貢給皇宮的貢品,清朝晚期,流落民間。文革之前,時任揚州市市長的錢辰方先生以政府名義從天津購得,完整地保存至今。可以看到,在燒製中它注意了顏色的變化,有深有淺,立體感極強。同時,在細節之處,如瓦礫、磚塊、石紋及樹木等,都極為清晰可辨,無一絲模糊。如今,它作為國家級的文物,成為了瘦西湖的鎮園之寶。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當我們看過了琴、棋、書,接下來的自然是“畫室”了,然而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月觀”。中國的文學講究虛實結合,作畫更是強調“筆不到意到”,在此將月觀暗寓,也點出了月觀作為畫室的文學意境。“月觀”確實也是賞月佳處,反過來就讀作“觀月”。賞月自古以來備受人們的鐘愛,揚州的月色則尤其美麗,唐代詩人徐凝詩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為揚州贏得了月亮城的美譽。月觀坐西朝東,臨水而建,因此每當皓月東昇,天上水中,雙月交輝。湖水映月,月色如水。這是一幅雲開月朗的巨幅潑彩畫圖。揚州八怪中最著名的書畫藝術家鄭板橋為之題署: “月來滿地水,雲起一天山”。

在月觀中還陳列着一套被譽為是“中國湖上園林傢俱之最”的紅木傢俱,這套傢俱做工精良,傢俱上雕刻的內容也與賞月有關,如蓮蓬、鴛鴦、青蛙等等。特別是周圍的太師椅,椅背上圓形的大理石,代表一輪圓月,扶手是藕節,蓮藕也是中秋佳節的時令佳品。您若有興致,不妨秋天來到這裏感受一下“溶溶月色,瑟瑟琴聲。靜撫一榻琴書,動涵半輪秋水”的意境之美。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湖上草堂”。 堂中匾額上隸書“湖上草堂”四字,為清代嘉慶年間揚州知府伊秉授所書。伊秉授曾作為揚州知府,文采風流,揚州人將其與在揚州理過政的宋代文章太守歐陽修、蘇東坡並稱“三賢”。伊秉授隸書特點很是明顯:一是拙,不重波挑;二是厚,筆畫厚實;三是滿,字皆佈滿方格,且有“口”字結構的部分均特大,如大開笑口一般,匾中“湖”、“堂”二字即是。相傳世界知名的揚州炒飯,即出於伊府家廚之手。

湖上草堂坐東朝西,這裏水面極為開闊,放眼望去,湖山如畫,遠處的五亭橋、白塔構在紅桃綠柳間形成一幅淡淡的水墨畫。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一景叫“枯木逢春”,可稱為是一個樹木盆景。中國的盆景因地域及風格不同分為五大傳統流派:蘇派、川派、揚派、嶺南派、海派。我們看到的這一樹樁為唐代銀杏,已有千年歷史,後遭遇雷擊,落下這一樹樁,後人經過構思,移至此處,又在其後栽一凌霄,凌霄是藤本植物,攀附其上,若值夏日,開出桔紅色喇叭花,遠遠看去,以為樹又活了,正所謂“化腐朽為神奇”!故取名為“枯木逢春”。

現在看到的廳館是“綠蔭館”。館中懸掛一匾,上書“綠筱淪漣”四個字,這裏過去有“三分水,二分竹”之説,是盛夏避暑之地。綠蔭館三字為劉海粟所寫,堂前聯文“四面綠蔭少紅日,三更畫船穿藕花”為劉海粟之妻夏伊喬所書,兩者相對照,一柔一剛,一重韻,一尚勢,各有千秋。

下面,我們沿着這條長渚,往前便是吹台了。當年,乾隆皇帝泛舟於此,為增添皇帝的遊湖興致,文人雅士於此吹簫撫琴,演奏江南絲竹,故稱“吹台”。後因傳説乾隆在此釣過魚,又名“釣魚台”。相傳乾隆有一次行舟於此,來了雅興,想釣魚,於是便在此釣魚。皇帝垂釣半晌沒釣着魚,便問周圍陪侍官員:“眾位愛卿,為何沒魚上我的鈎啊?”紀曉嵐湊上前去回話:“凡魚不敢朝天子,萬歲皇上只釣龍”。皇上於是得以釋懷。可是話音剛落,有魚咬鈎了,乾隆皇帝把鈎拎起來,還真釣上來一條魚。這下問題來了,乾隆皇帝釣上來的不是魚啊,它是一個邏輯命題,要麼此魚不凡,要麼,我不是真龍天子。紀曉嵐一看,乾隆皇帝釣上的這是一條鯉魚,他心裏有底了。你千萬別把這個鯉魚跟鯉魚跳龍門聯繫起來,不是這麼解釋的。大家見過鯉魚嗎?鯉魚就是那種長鬍須的魚。鯉魚為什麼長鬍須?因為鯉魚的聽覺不好,它是靠鬍鬚感覺水中世界,所以揚州人把鯉魚叫做“聾魚”。紀曉嵐是見多識廣的人,一看就説“恭喜皇上釣了一條龍魚”。皇上以為是紀曉嵐編出來的,就問旁邊揚州的陪同官員:這真是龍魚嗎?揚州的官員連聲説:|恭喜皇上!是龍魚,是龍魚。在這裏“龍”和“聾”兩個同音字,化解了一場尷尬。

(史料依據:1762年, 乾隆二十七年;正月十二到五月初四,紀昀伴駕南巡。)

這個傳説還有不同版本,但大同小異,説的都是乾隆在此釣魚的事。上世紀八十年代,著名藝術家劉海粟遊覽到此,聽了傳説之後,欣然題名“釣魚台”。

中國叫釣魚台的景點有很多,如北京國賓館釣魚台以及陝西姜太公的釣魚台。揚州釣魚台的特色在於其獨特的框景、借景藝術,站在斜角45度看去,正洞成正圓,五亭橋橫卧波光,如蓮花出水;側洞成橢圓,白塔豎立雲表,如春筍破土而出。一橫一豎,一彩一素,相互對比,構成了一幅極美的圖畫,加上釣魚台一景,稱之為“三星拱照”。這幅畫被譽為是中國造園中框景藝術的典範。

小金山這個區域景點密集,佈局緊湊,這裏有朱自清稱為“看水最好,看月也頗得宜”的風亭;有賞月最美處月觀;有借景最妙處吹台;有樹木最奇處枯木逢春,再加上名家書法,參天古木,確實是湖上園林的精華之區。難怪古人説:“揚州好,入畫小金山。亭榭高低風月勝,柳桃錯雜水波環,此地即仙寰”。

我們大家前面看到的就是揚州的市花之一——瓊花。名園必有佳樹,在揚州眾多名花佳樹中,瓊花最富有特色。提起瓊花,歷史上有很多文人讚賞過它,當年韓琦説:“維揚一株花,四海無同類”;歐陽修為了觀賞瓊花,曾建造無雙亭,寫下“曾向無雙亭下醉,自知不負廣陵春”的佳句;野史上一直有隋煬帝為了觀賞瓊花而開鑿運河的傳説。但我要告訴大家的是,揚州瓊花的記載,始見於北宋王禹偁《后土廟瓊花》中:“揚州后土廟有花一株,潔白可愛,其樹大而花繁,不知是何木也”。得到王禹偁、韓琦、歐陽修三位太守的青睞,可見這舉世無雙的瓊花的魅力之深。古瓊花興於北宋,絕於南宋末年,與隋煬帝沒有半毛錢關係!如今的瓊花為古瓊花的變種,俗稱聚八仙,所謂“昔日瓊花已不聞,於今猶存聚八仙”。花如玉盤,周圍是八朵五瓣的白色不孕花,中為可孕花。瓊花的花期很短,僅十天左右,於每年四月中下旬開放,也就是我們説“煙花三月”之際。因此歡迎大家來年煙花三月再下揚州,來一睹舉世無雙——揚州瓊花的嬌顏。

漫步在瘦西湖畔,您可以感受到,瘦西湖與杭州西湖,不僅是一字之差。杭州西湖真山真水,氣勢不凡,如同一部電影大片;揚州瘦西湖則像一部電視連續劇,劇情慢慢展開。眼前的風景被譽為是揚州的城市名片,五亭橋、白塔、鳧莊相互輝映,相映成趣!

在五亭橋和白塔之間的這組建築,叫“鳧莊”。建於1920xx年,是揚州鄉紳陳臣朔的別墅。他把真實山水的精華因地制宜地加以運用,雖比五亭橋、白塔晚建百餘年,但卻能和他們融為一體,具有高度的審美情趣。在鳧莊可以隨時聞到水的氣息,聆聽到水的聲音。鳧莊之勝在環於水而又鳧於水,反映出當時的園主人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自主沉浮,如今這裏有平台雕欄,可以露天而坐,憑水而眺。西側有一道曲廊拂水,可以於此仰視橋亭之美,俯視游魚之樂。它建在這裏,既烘托了五亭橋的高大雄偉,又襯托了白塔的亭亭玉立。“維揚多水,素以橋勝”,揚州水多,橋也多。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揚州最富有特色的標誌性建築--五亭橋。中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教授曾評價説:“中國最古老的橋是趙州橋,最壯美的橋是盧溝橋,最秀美的、最富藝術代表性的橋,就是揚州的五亭橋了”,它被譽為是中國亭橋結合的典範。它建於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期間,距今已有250多年的歷史。它上置五亭,飛檐翹角,懸掛風鈴,突出了江南之秀;而橋基卻像北方城牆,厚重工穩,體現了北方之雄。南秀北雄,在這座橋上得到了完美的融合,折射出揚州本身的地域文化特徵--南北兼容。郁達夫曾在《揚州舊夢寄語堂》中這樣寫道:“東方建築的古典趣味,卻完全薈萃在這一座橋上,這五個亭上。”因五亭橋最早建於蓮花埂之上,五亭相聚,形似一朵並蒂盛開的蓮花,故又稱“蓮花橋”。 “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五亭橋的魅力,還有一處,便在它的橋孔,細一數,有十五個!在清代《揚州畫舫錄》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月滿時,每洞各銜一月,金色恍漾”。如適逢中秋之夜,十五個橋洞,洞洞相通,洞洞銜月,這樣的景緻自然折服了無數的文人墨客。歡迎大家屆時前來切身體會明月當空,無遮無攔,碧水映月,玉盤成雙的美景。五亭橋很美,它獨特的橋亭一體的構造常常是攝影取景的最佳選擇。五亭橋宜遠觀,宜近觀,更宜登橋四望。向東,可見鬱鬱葱葱的小金山,河水如帶,左右縈繞,山下有平橋卧波,山上有高亭向風,若有晨霧氤氲于山間,定會使人疑是瓊島仙境。向南,則見蓮性寺和白塔格外引人注目。向西,則是望春樓和熙春台,這一樓一台,臨水而築,上有碧瓦朱甍,下有衣香人影,若有落霞的映襯,天上人間,怡然入畫。向北,則見蜀岡橫卧,青翠如障,平山堂、棲靈塔、觀音山諸多歷史名勝。自西向東,是你走進了千年歷史,還是千年歷史簇擁着你?五亭橋上的四望,僅是揚州園林移目換景,人移景隨的一則實例。走進瘦西湖長卷風景畫中的每一位遊人,都可體會到:瘦西湖中的此類實例,其實是隨處皆是。

白塔始建於乾隆年間前期,重修於1784年。白塔作為藏傳佛教的象徵,也被稱為喇嘛塔。關於它的出現,在我們揚州民間一直流傳“一夜造塔”的故事。相傳當年乾隆皇帝南巡到揚州時,看到鹽商所建的五亭橋,感慨這裏的景色很像北京北海的“瓊島春蔭”,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説者無意,聽者有心,鹽商為博龍心,便連夜用鹽包堆了一座白塔。第二天,皇帝遊湖時恰巧天公作美,下了茫茫大霧,皇帝坐在龍舟上遠遠看去,隱隱約約確有白塔一座,不由得連聲感慨:“鹽商之財力偉哉”!一夜造塔的故事顯然誇張,但瘦西湖白塔是奉旨而建,應該屬實。因為此處的蓮性寺並非喇嘛宗,而是淨土宗。白塔對於瘦西湖整體景觀而言,它使瘦西湖的天際輪郭線有了變化與起伏。瘦西湖白塔與北京北海的白培形體小了很多。這正是造園者高妙的匠心。北方粗獷,南方秀美,這白塔也“入鄉隨俗”了。

“名園依綠水,仙塔儷雲莊”。這裏有一處園林,叫做“白塔晴雲”,始建於1757年,作為清二十四景之一,是因為和白塔遙遙相對而得名。

泛舟於瘦西湖上,放眼四周,眼寬景稠。幅幅畫面自然清晰,在於其周圍沒有任何視覺的污染。瘦西湖作為中國著名的湖上園林,今天已地處揚州城中心位置,但只要遊人進入景區後,視野之中便不會出現一座現代化的高樓,這在全國眾多的風景區中是十分罕見的。多年以來,揚州人民不僅重視發掘景區內豐富的歷史遺存,更注重保護園林與自然風光的協調統一,並用發展的眼光,科學的方法,力求做到讓歷史文化與自然風光完美輝映。在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眼看許多城市高樓林立,而瘦西湖幾十年來卻能保持景區周圍天際線不變。走進瘦西湖,你看到的是上面是天,下面是地,天地之間是我們廣大的遊客。這就是中國哲學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國園林美學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中國的造園講究“畫意”,往往運用寫意山水畫的手法來建造園林,瘦西湖就像是一幅國畫長卷,下面,我們即將看到的是一幅充滿詩意的畫面,她就是因唐詩宋詞而聞名遐邇的二十四橋景區。

來到這裏,人們不禁要問:二十四橋今何在?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二十四橋景區是由玲瓏花界、熙春台、望春樓、小李將軍畫本、二十四橋五個部分組成。

“二十四橋”最早出自杜牧的一首《寄揚州韓綽判官》。杜牧是晚唐著名詩人之一,他曾在揚州做過三年的幕僚,在揚州留下許多風流故事,也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如:“十年一覺揚州夢”,“春風十里揚州路”、“誰言竹西路,歌吹是揚州”等等。揚州繁華而浪漫的景象,在他心中留下了永恆的回憶。在離開揚州多年以後,回憶揚州時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正所謂“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詩人盡情地抒發了對揚州的眷念之情,也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夢幻景象——二十四橋明月。關於二十四橋,自杜牧有詩以來,已過去一千多年了,至今還是一個千古之謎,了無定論。學界有三種説法:一是泛指唐代揚州橋多。歷史上的揚州是座水城,唐代詩人姚合説揚州“園林多是宅,車馬少於船”。水多,船多,自然橋也多。二是實指揚州過去有二十四座橋,其理由是,北宋科學家沈括所著《夢溪筆談.補筆談》中記載:“揚州在唐時最為富盛,……可記載有二十四橋”。三是確指一座橋,《重修揚州府志》中記道:此橋為隋煬帝月夜同宮女二十四人吹簫於橋上得名,則所謂二十四橋只一橋矣”。無論是一座橋,還是許多橋,杜郎筆下的二十四橋早已丹蹋在歷史風雨中,今天二十四橋已成為揚州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甚至是揚州文化的代名詞。眼前我們看到這座唐代風格的單孔拱橋,長24米,寬2.4米,兩邊各24級台階,24根玉石欄杆圍以兩側,欄板雕以雲紋圖案,處處藴含二十四之意。它形態優美,白石瑩潤,拱洞半圓與水中半圓之影相合成一圓月。

橋東有三曲平橋,與吹簫亭相接,橋畔柳樹婀娜,丹桂飄香,若在明月之夜,隱隱簫聲傳來,讓遊人漸漸步入杜牧詩中境界。

如果説,五亭橋是一座畫橋,那麼二十四橋則是一座詩橋。如若再從以詩聞名的虹橋一路走來,這瘦西湖上真可謂是詩橋連着畫橋,畫橋又接着詩橋了。1990年2月19日,與中國台灣“統聯”訪問團共話祖國統一時説:“中國是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國家。各地都有不少文物古蹟,我的家鄉就有不少。唐朝詩人杜牧的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寫的就是我們揚州。我小時候一直找這二十四橋,直到2月18日晚上,家鄉來人告訴我説,這二十四橋如今已經恢復了原貌,如果大家有機會的話,希望你們到揚州看看”。如今,來到這裏的人,包括揚州人自己在內,都稱之為“我心目中的二十四橋”。

眼前的熙春台為二十四橋景區的主體建築,取《老子》篇章中“眾人熙熙,如登春台”之意,“熙熙”有和樂的意思。歷史上這裏是二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也稱“春台祝壽”,相傳乾隆在此為母親祝壽。熙春台碧瓦飛甍,富麗堂皇,腳下有近千平米的平台。這種建築形式在江南園林中極為少見,是十分典型的皇家風範。站在熙春台上,舉目遠眺,看湖水澹澹,煙霧離離,白雲悠悠,綠樹際天,如一幅江南淡墨山水圖。向東看五亭橋、白塔遙相呼應,向北看平山堂、棲靈塔映入眼簾,整個二十四橋景區將瘦西湖和蜀岡景區融合在了一起,起到了起承轉合的作用。著名的園林專家陳從周教授這樣評價道:“瘦西湖風景區是一個私家園林羣,其妙處在各園依水而築,獨立成園,既分又合,隔院樓台,紅杏出牆,歷歷倒影,宛若圖畫”。

與熙春台遙遙相對的是小李將軍畫本和望春樓,是典型的江南建築風格,粉牆黛瓦,清新淡雅。小李將軍是指唐代的李昭道,李唐皇室宗親,其父李思訓曾任江都令,後官拜右武衞大將軍,被封彭國公、雲麾將軍,人稱“大李將軍”,故稱他為“小李將軍”,父子倆共同開創了中國金碧山水畫派。説起畫本,所謂“月為詩源,花為畫本”,也就是説,花與月是創作詩、畫的本源。此處風景如畫,如同小李將軍筆下的一幅精妙絕倫的山水畫卷。

小李將軍畫本東面是望春樓,它樓下南北兩間分為山庭、水院,將山水景色引入室內,春色滿樓。而樓上門窗卸去則形成露台,與一池春水共成中秋賞月的佳處。

湖的南岸為“玲瓏花界”。玲瓏本指玉聲,有明見之意。早先這裏有一方屋,前有廣池,多植白蓮,每到盛夏,塘內玉花點點、瑩珠滴滴,故名“玲瓏花界”,現在這裏廣植芍藥。芍藥也是揚州的市花,自古與洛陽牡丹齊名。

下面我們來看看這塊詩碑。它是毛澤東手書唐杜牧詩《寄揚州韓綽判官》。毛澤東以政治家的氣魄,詩人的豪情傾注筆端,字體遒勁有力,灑脱飄逸,書法藝術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整座詩碑在此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船過廿四橋,沿着水線繼續北行。首先我們看到的是靜香書屋,是為了紀念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而建。金農是杭州人,作為揚州八怪之首,詩、文、書、畫無所不精。雖在晚年方始作畫,但就連鄭板橋也稱譽道:“若論畫壇穩基人,還讓杭郡金冬心” 。金農擅畫梅,故取名靜香書屋,不僅屋內的陳設上雕有梅花,屋外也遍種梅花,“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梅俗了人” 。冬日裏,在此踏雪尋梅,或許也是最浪漫的吧?1993年,以靜香書屋為藍本設計的“清音園”參加德國斯圖加特博覽會“中國園”展出,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及獨特的營造構思,榮獲了“金盃獎”,參展結束後,當地人怎麼也不捨得拆掉,故以重金買下,在當地永久保存,在異國他鄉展示了揚州園林的風采!

在靜香書屋的對岸是680米的長廊,長度僅次於北京頤和園的長廊,是全國第二大長廊。長廊內展示了眾多詩詞、繪畫碑刻。第一部分是以鄭板橋的“歌吹古揚州”為主題的34塊歌詠揚州的作品,其中有:史可法、乾隆、八怪、伊秉綬、阮元、康有為等名人,勾勒出了320xx年以來揚州文化的輪廓。碑刻的第二部分是以江主席題寫的“詩畫瘦西湖”為題,展出了眾多文人大家歌詠瘦西湖的詩詞繪畫佳作。遊人於此,一邊遊園,一邊欣賞書畫,可以感受到揚州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名城極其豐厚的人文底藴。

各位來賓,現在我給大家介紹的是瘦西湖的一大亮點——萬花園。這幾年,揚州實施了景區綜合保護擴容工程,現在的蜀岡——瘦西湖景區成為了融人文、生態、休閒為一體的大型生態公園,全景式展示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勝境。現在,景區內花木葱蘢、亭閣如畫,移步換景、氣象萬千,生態與人文景觀高度融合、相得益彰,揚州城擁有了一個更大的“綠色心臟”、“天然氧吧”。如今,揚州在城市中央形成了大規模的人文生態區,綠更多了、水更清了、天更藍了、景更美了,揚州人的笑容更多了、精神氣更足了,市民生活得富裕、舒適、幸福,生活品質更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城不在大,有文則贏。提到萬花園,揚州歷史上就有,是宋代刺使趙葵在蜀崗上所建,到了元代,萬花園更是無數文人墨客的嚮往之處。揚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花城,這裏有千古名花瓊花、芍藥,“維揚一枝花,四海無同類”,“瓊花芍藥世無倫”;而揚州芍藥中有一名品“金帶圍”,花呈紫紅,有金邊鑲嵌,宛如宰相的紫袍金帶。宋代韓琦在揚州做太守時,金帶圍偶開四朵,韓琦邀來王安石、王王圭、陳昇之,四人喝酒賞花,酒過三旬,每人各簪花一朵,令人驚奇的是,在之後的三十年中,四人相繼都做了宰相,所以金帶圍花又被譽為“花中之相”,這就是有名的“四相簪花”的故事。歡迎大家在春末夏初來此觀賞早在宋代便有“甲天下”之美譽的廣陵芍藥。且處處有花。

古人曾用最精當的兩句詩來形容瘦西湖的特色:“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也曾用詩的語言來形容揚州人對花的熱愛:“千家養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種田”…… 這是揚州人愛花、種花、賞花的真實寫照。今天的揚州城也是一座萬花園,萬花之城,如畫似錦。萬花園佔地1000多畝,在總體設計上也是一次大膽的富有特色創意的突破。特別是景區集遊覽、休閒、餐飲、渡假於一體,更符合現代人的旅遊需求。

萬花園的建設依託瘦西湖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古典歷史名園為線索,以花文化為主題,以揚州城興衰變遷為主線,唐城、宋城、大明寺等歷史遺存為節點,使景區的文化資源、文化遺址、文化景觀得到了全方位展現。萬花園延續了瘦西湖的記憶和造園手法,更加註重整體性、文化性、生態性和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恢復了石壁流淙、四相簪花、錦泉花嶼、醉月飛瓊等景點,並結合地塊內諸多的歷史遺蹟,如隋唐記載的九曲池、唐代城門遺址、與宋太祖趙匡胤有關的波光亭(即九曲亭)、南宋的古井等等,把瘦西湖歷史向縱深拓展,並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揚派盆景巧妙地糅合在一處,綜合展現了揚州歷代文化疊加的精深內涵。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萬花園內的主景之一 “石壁流淙”,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孟兆楨設計。據《揚州畫舫錄》記載,“石壁流淙”為舊二十四景之一,原為清代大鹽商徐士業的別墅。整個景以疊石假山與建築相融合,所謂“淙”是指水攢集在高處瀉下形成瀑布景觀。《揚州畫舫錄》中描述,瀑布從石縫中瀉下,主瀑布壯觀,餘流則顯得“調皮”,瀑布從疊石假山南面瀉下,假山南側形成“翠潭”。當年(乾隆20xx年)皇帝來此,特賜名“水竹居”。紅學家周汝昌教授曾指出,《紅樓夢》中最主要的場景——怡紅院的內景和瀟湘館的外景,就是以揚州的水竹居為藍本而寫的,由此可見歷史上揚州園林的盛名。

從石壁流淙往北,穿過新楊橋,我們便來到了“錦泉花嶼”,也是是清二十四景之一。原為乾隆年間刑部郎中吳山玉的別墅,後歸知府張正治所有。園分東西兩岸,中間有水相隔,水中雙泉浮動,波紋粼粼,故又名“花嶼雙泉”。《揚州畫舫錄》中描寫這裏“地多水石花樹,有二泉”。時值春花爛漫之時,波光瀲灩,花影浮動,呈現出一片生動活潑的鬧春景象。

錦泉花嶼以東,是剛剛落户萬花園的揚州盆景博物館,在這裏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園中園。盆景博物館總體佔地面積約40畝左右,建築面積約3000多平米。在建築設計上充分結合了地形特徵,從正門看,這是一層樓的建築,而從東面看,卻是兩層。在建築的風格上,採用傳統的元素,也融合了一些現代的建築技藝手法,體現出了古樸典雅之美,與盆景蒼古的藝術審美相吻合。正門的右側,有一組以鬆、竹、梅歲寒三友為主題的小品,長約38米,採用盆景手法,將盆景的幾種類型——樹木、水旱、山水有機結合在了一起。盆景博物館有別於其他博物館,因為這裏的藏品是有生命的植物,是活態的,所以在功能設計上就有了不同的要求。這裏主要分為有三大區域:室內展館、室外展區和生產養護區。盆景是自然與生命的完美融合,所謂“藝術無國界”,和其他眾多藝術一樣,盆景也架起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處的橋樑,今天盆景已經成為了一門世界性的藝術。所以在下層我們看到的是圖文展示,介紹了世界盆景、中國盆景和揚州盆景。盆景的起源地是亞洲,盆景的故鄉是中國。隨着盆景文化的傳播和交流,現在許多國家也在流行盆景。揚派盆景是中國盆景“五大流派”之一,它融“詩、書、畫、技”於一體,“清秀、古雅、飄逸、寫意”的風格和“一寸三彎”的剪扎技藝,至今仍然是揚派盆景區別於其他各派盆景的最顯著特徵。揚派盆景於20xx年6月入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目前五大流派中唯一入選“非遺”的。眾多傳統形式的揚派樹木盆景和在傳統基礎上創新的水旱盆景,都曾在國際、國內頂級展覽和比賽中獲得大獎。現揚派盆景研究所趙慶泉老師於20xx年被授予“中國盆景藝術大師”榮譽稱號。

萬花園中嶼多、橋多,其中“醉月飛瓊”這座橋,取意古詩“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天上仙女號飛瓊,不知何時謫廣陵”。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唐代城門遺址。唐代揚州有“揚一益二”之美譽。也就是説,在唐代,揚州是第一繁華的城市,益州,即今天的成都為第二。唐代的揚州城由子城和羅城兩部分組成,子城位於蜀岡之上,為唐代官衙之所;羅城在子城南面,是唐代揚州工商業重地和市民的居住區。羅城呈南北長方形,南北長4.2公里,東西寬3.12公里,面積達13平方公里,是今天我們所説的揚州明清古城5.09平方公里面積的2.5倍多,當年城內有南北大街6條,東西大街14條,折射出昔日唐代揚州的繁華。這座城門是當年唐代揚州羅城上的一座西城門,也是近幾年全國發現的最為完整的一處唐代城門遺址。根據目前的考古成果推斷,當年羅城共有13座城門,其中東門4座,南門4座,西門4座,北門1座。在一面城牆上就有4!座城門,這是全國是絕無僅有的。目前這是揚州西城牆上現存的唯一一處城門遺址。現在我們看到,在唐城門遺址上採用了鋼化玻璃罩進行保護,但為了讓大家更為直觀地感受到唐代揚州西城門的舊貌,我們在考古發掘的基礎上,在唐代城牆東側,採用40×20cm,尺寸、風格與唐代城磚形狀相似的磚,對城牆進行加高,恢復原貌。通過考古,我們推測出原先的城門十分氣派,城門寬十餘米,門洞深十餘米,城牆高十餘米。當時這裏設有道路,方便人進出城門。現在我們站在這裏,彷彿穿越了歷史時空,看到了當年“車如流水馬如龍”的繁盛景象。

看過了唐城揚州遺址,跟隨着歷史的進程,下面我們將看到的一組具有宋代風格的建築——波光亭。波光亭原名九曲亭,《揚州府志》中記載:宋太祖破李重進,駐蹕蜀岡寺,下令重建九曲池,九曲亭,後改稱波光亭,南宋以後池在亭廢。清乾隆年間,光祿寺卿汪應庚之孫——汪冠賢,於九曲池建“接駕廳”,恢復景觀,無比輝煌,不禁令人想起詩中的描述:“池水亦何曲,水曲無急流。六朝風月地,自古重揚州。”為了體現歷史背景,這裏的建築採用的是宋代風格,顯然有別於唐代建築的厚重。

水中長廊是萬花園的一大特色,蜿蜒曲折,也是園內觀水景的佳處。長廊的南側為荷花池,廊的北側水中放養錦鯉,亭內的地面採用透明的玻璃,如同一個個畫框,人們可在此觀游魚之樂。

20xx年3月12日,工程施工人員在唐代西城門遺址的東北側,發現了一口南宋的古井。它和唐城遺址共同見證了萬花園區域的歷史悠久,古意盎然。考古人員在井中還挖掘出了元代的“樞府瓷器”碎片同時還發現了鎏金的元代髮簪,説明在很久以前曾有女子在井邊梳洗,讓人有與古人對話之感。萬花園位於瘦西湖畔,蜀岡腳下,站在這裏可以環視360度,蜀岡與瘦西湖山水相連、融於一體,展現出綠楊城郭的秀美畫卷。

“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今天我們的遊覽即將結束了,回顧我們的遊程,從御碼頭出發,似乎也是隨着時間隧道,穿梭在歷史的時空中,感受揚州城池的變遷,領略瘦西湖的風情。這湖中的水,水畔的景,都見證了揚州悠久的歷史,昔日的繁華,以及時至今天再現的輝煌!

誠摯地邀請大家在來年的煙花三月下揚州!

謝謝!

有關江蘇瘦西湖的導遊詞範文 篇7

各位遊客: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豐滿嫵媚的少婦,那麼揚州瘦西湖可比作清秀婀娜的少女,因為杭州西湖給人一種雍容華貴的韻味,而揚州瘦西湖卻給人幾分纖柔羞怯的情意。多少年來,她那獨具的魅力,不僅僅使揚州人民喜往樂遊,也使不少海內外的文人名士為之傾倒,單單一個“瘦”字,就引出許許多多詩人的佳句。早些年,鄧拓遊湖時,就對湖山風光讚賞不已,欣然成詩:“板橋歌吹古揚州,我作揚州三日遊;瘦了西湖情更好,人天美景不勝收。”

【名稱來歷—大虹橋—南門】

各位遊客:我國以“西湖”命名的景區有三四十處之多,而“瘦西湖”僅揚州一個。那麼她為什麼要定名為“瘦西湖”呢?瘦西湖地處揚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稱“保障河”,是隋唐時期由蜀同諸山之水,匯合安徽大別山東來的洞水流人運河的一段水道。它有50多公頃的遊覽面積,6公里多的遊程,一條曲水如錦帶,時展時收,猶如嫦娥起舞時拋向人間的五色飄帶,形態自然動人。之後改稱“瘦西湖”,是因為乾隆年間詩人汪沆將揚州保障河與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較,寫了一首詠贊保障河的詩:“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從此“瘦西湖”作為正式名稱,名聞中外。

“揚州好,第一是虹橋”,此刻我們來到的地方就是名聞天下的瘦西湖第一景——大虹橋。這座橋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建於明崇份年間,橫跨保障湖水。原橋為木質紅欄,故名紅橋,清代乾隆元年改建為石橋。十五年後,巡鹽御史吉慶、普福、高恆相繼重建,並在橋上建橋亭,改“紅”為“虹”,意思是橋如彩虹。現已改建為7。6米寬的3孔低坡青石橋。虹橋在歷史上以前名噪一時,乾隆皇帝遊揚州時也作詩讚賞虹橋的景色。有一次乾隆的遊船到虹橋,見一乞丐手執長竿,長竿端頭置一布袋,口中唸唸有詞,便問左右,此人在此作甚?紀曉嵐(清朝大臣)忙上前答道:是一乞丐,專在河邊吟詩乞討為生。乾隆聞聽下旨命令乞丐當面吟詩,乞丐不慌不忙地吟道:“三月煙花風流在,一代天君過紅橋。錦帆徐牽碧鏡裏,落霞貧賤照天燒。”乾隆不得不感歎:“揚州乞兒尚能作此詩,果然不愧為文昌之地。”而他自我也被撩動詩興,出詩應和:“綠濃春水飲長虹,錦纜徐牽碧鏡中;真在橫披畫裏過,平山迎面送春風。”今日大虹橋已成為進人瘦西湖的咽喉,登橋遠望,不僅僅可見湖水如帶,桃紅柳綠,畫舫輕歌,更可見遠處小金山上的山亭,隱隱約約,似在招引我們,步入佳境。

各位遊客:此刻展此刻我們面前的這組恢宏建築,就是今日瘦西湖的南大門,她正敞開懷抱,熱情歡迎我們的到來。瘦西湖南大門像一道屏障,使瘦西湖諸景半藏半露,恰似美人“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始出來”。門廳檐口的“瘦西湖”三字匾,是揚州已故書法家孫龍父的手筆。門廳廊柱上一副檻聯這樣寫道:“天地本無私,春花秋月盡我留連,得閒便是主人,且莫間平泉草木;湖山倍多麗,傑閣幽亭憑誰點綴,到處別開生面,真不減清閟畫圖。”是晚清揚州詩人李逸休撰題,並由其女兒揚州著名書法家李聖和書寫的。有了這副祖聯,瘦西湖風光也更添了幾分滋力。幾年前,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元妃省親”的那場重頭戲就是在這地拍攝的,讓我們像當年的元妃那樣登上掛揖蘭橈,透過珠簾繡幕,去縱情領略瘦西湖的風光吧!

【長堤春柳—小方亭—桃花塢】

各位遊客:步入大門,腳下一道長堤,逶迤北去。從虹橋直至徐園門前,是一條600米的長堤。東側是碧波盪漾的湖水,西側為花圃,路的兩邊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沿途有五景,皆為清初鹽商黃為蒲所築。此景即稱“長堤春柳”。每當和煦春風吹到那裏時,那細細的柳絲就被染成嫩黃色,繼而吐出粒粒綠珠。春意盎然時,柳葉舒展了,桃花盛開了,湖上微風吹來,那柳絲們娜起舞,樹影婆婆,似青煙綠秀,漫步其間,怎不會令人人迷呢!這正如詩人陳其工所描述的:“長堤春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人迷。”

春日踏訪柳堤是最有意趣的,漫步在這“問株楊柳間株桃”的長堤上,不知遊客們是否有心曠神怕的感受。堤雖長但並不顯得單調,請看前面堤畔的這座攢尖翹角式的四柱方亭,顯然是讓我們在此駐足,靜靜地揣摩欣賞那裏的景色。亭內面西的“長堤春柳”匾是清代進士揚州書法家陳重慶的手筆。聯題:“佳氣溢芳甸(趙孟頫句),宿雲檐野川(元好問句)。”為揚州書畫家王板哉所書,登亭小想,使我們在領悟中又進入了新的意境。

堤邊的柳與別處是不一樣的,為什麼呢?據説,當年隋煬帝開挖運河時,翰林學士虞世基推薦在河堤兩岸超多插柳,既可護堤,又可遮蔭。隋煬帝大喜,並親手先栽一株,又賜垂柳姓楊,所以外地的柳樹到了揚州就稱楊柳,“多情最是揚州柳”,所以楊柳成了揚州的市樹。

如果説“長堤春柳”似東風二月,以桃紅柳綠間植取勝,那麼挑花塢則以成片桃林,雲霞散彩的氣派見長,的確是:“花落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各位遊客:此刻我們所在之處就叫桃花塢,電視連續劇《紅樓夢》拍攝時。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在此處以錦囊收桃花豔骨,埋於一環淨土之中,當她邊舞邊歌“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誰”時,連桃花雞的花瓣也籟籟飄落,似乎同情黛玉的不幸。

據野史記載,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曾在平山堂赴宴,席間以古人“飛紅”為題,行令賦詩。到了某鹽商時,因才思枯竭,無以為對,竟然説出“柳絮飛來片片紅”之句。金農為之解圍,説是古人確有該詩,併為之補全,詩説:“廿四橋邊廿四風,憑鬧猶憶舊江東。夕陽返照桃花塢,柳絮飛來片片紅。”眾人明知是金農即席杜撰,但不得不佩服金農的才思敏捷。

【四橋煙雨—徐園】

各位遊客:揚州素以橋鄉聞名,它與江南紹興一樣橋多、橋美,不一樣的是,紹興以樑橋為多,而揚州卻以拱橋見長。此刻我們看到的這個景點叫“四橋煙雨”。此景建於康熙年間,以前為揚州北郊二十四景之一,以前也是大鹽商的私家園林,登上這四橋煙雨樓,南面的虹橋,北面的長春橋,近處的春濃橋和西邊的五亭橋,都歷歷在目。每當風雨蕭蕭時,四橋就忽隱忽視,故稱“四橋煙雨”。可貴的是諸橋近在咫尺,橋橋不一樣,但這四座橋卻把湖水分割的景物相互銜接起來,又以各橋不一樣的落點和構架將全徹景點劃分為各具特色的若干區間,使每一風景區都呈現出各自獨特的韻味。難怪乾隆每次來揚州都要登臨四橋煙雨樓,憑窗眺望。“趣園”二字便是乾隆第一次下江南時的御筆。

園中有園是瘦西湖的特色,前面一道高牆將大片湖水擋住,僅以一圓形的洞門引我們入內。清初那裏是韓園桃花塢故址。民國4年(191年)改為徐寶山洞堂,故名徐園。徐寶山曾任辛亥革命時的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統管兩淮及八百里長江的緝私。他曾追隨孫中山,與清軍對陣作戰,其後又提出撤銷揚州軍政府,從而統一江蘇的主張。由於他輕視袁世凱,並趕走袁派來監視他的參謀長,袁世凱下毒手派人將他炸死。此時,曾與徐寶山共事過的著名書法家吉亮工不待請求,主動寫了“徐園”兩字。剛揮毫時,他情緒還比較沉重,所以“徐”字為行楷,而後越寫越激動,以至寫“園”時,已按捺不住內心的激憤寫成了行草。字徑雖逾尺,但兩字配合和諧,筆力遭勁。

這一小小園林中有一館,一榭,一亭,外有曲水,內有池塘,花木竹石,恰到好處。此園是瘦西湖正門進入的第一個園,遊客一入其中頓感江南園林的精巧。未到過瘦西湖的人,就以為這就是瘦西湖的風貌,其實這正是構園者的苦心,給人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小金山—風亭—本樨書屋】

我們穿過徐國的後門,越過小虹橋,來到了小金山。小金山是怎樣構成的呢?原先在清朝時,為了使乾隆皇帝能直接乘船去平山堂,便新開一段蓮花埂新河,小金山就是用開挖出來的河泥人工堆積而成的。那時滿嶺遍植梅花,香氣四溢,故稱“梅嶺春深”。據説當初在堆土成山時,屢堆屢塌,三年不成,督工也急得頭暈眼花,一次在睡夢中,看見關羽帶領士兵正在打梅花樁,將木樁幾個一組打在河心,然後堆土成山。他猛然驚醒,立即仿效此法,十天後,果然堆成一座“小金山”。其後乾隆遊覽至此,聞聽此事大悦,左右乘機連媚説:“皇上南巡,感動天地神靈,連關帝也主動為皇上效力。”乾隆更加高興,即命重賞。

對了,剛才有位遊客問,揚州為什麼老是引用人家的名稱?杭州有個西湖,那裏就叫瘦西湖;鎮江有個金山,那裏就叫小金山。原先近人巧取瘦西湖之“瘦”,小金山之“小”,點明揚州園林之妙在於“借”,而借又借得巧,真是“借來西湖一角,堪誇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借乎小”。

下方我們沿着碗蜒山路,拾級而上,嶺上便是風亭,匾額為清代著名詩人、學者阮元所題。山不在高,貴在層次,水不在深,貴在曲折。此時俯瞰小金山,上有風亭,中有觀音閣,下有各種形式的廳堂,很有層次,四周碧水時寬時窄,時直時曲,使人感到變化無窮而又富有自然之勢。

古城揚州是歷史文化名城,瘦西湖一向有“翰墨園林”之稱,到處都顯示出文學藝術的特徵。此刻我們來到了臨水而建的琴室,門前古柏兩株,樹齡都在220xx年以上,樹高過檐數丈,葱籠疊翠。請大家隨我走進琴室的庭院,請看東面花瓶門的石額上刻着“靜觀”兩字,這是清代大書法家鄧石如的手筆。琴室後是木標書屋。遊客們:大家請持續安靜。為什麼?因為那裏是讀書所在,自然要安靜了。園內種有老桂樹15株,花開時節濃香醉人,又名“桂園”,木揮是桂花的別稱。

【吹台—五亭橋—白塔】

各位遊客:在小金山西麓有一條岸柳成行的長堤,伸向湖心,長堤的頂端就是吹台,也叫“釣魚台”。提起釣魚台,我們會想起北京國賓館的釣魚台,另外還有陝西寶雞姜太公的釣魚台。揚州的釣魚台自有其高妙之處,伸出水面的小島,岸柳成行,寬丈許,長有百餘步,直插湖心。整個吹台既無繁雜的斗拱挑出,又無雕樑畫棟的富麗堂皇,而是素油塗抹樑檐,顯得樸實無華。釣魚台建於清乾隆年間,最初設計者的本意是:乾隆遊湖時,樂隊在其中彈奏江南絲竹,以助遊興,所以亭內有沙孟海題“吹台”匾。誰知有一次乾隆皇帝來到此地,覺得此處更宜釣魚,於是勃發釣魚之興。這下忙壞了手下人,管事的鹽商火速暗中挑選水手,潛入水下,以荷葉蓋頂,以荷莖換氣。每當乾隆落竿垂釣,水手就將活魚一條條掛上構去,乾隆舉竿魚躍,大家都喝彩歡騰,以為水神也從太君心意,鹽商也自然得到獎賞。現今檐口的“釣魚台”三字匾,是書法家劉海粟所題。兩邊檻聯,上聯為“浩歌向蘭渚”,是唐代徐彥的佳句;下聯為“把釣待秋風”,是唐代杜甫的名言。吹台三面各開圓洞門,以門借景,有“三星拱照”之稱,為我國造園技藝中運用借景的傑出範例。

遊客們:前面橫跨瘦西湖南北兩岸,巍峨屹立在我們面前的這座環拱石橋就是五亭橋。五亭橋不僅僅是揚州瘦西湖的象徵,而且是全國風景名勝中獨一無二的景觀,因橋上建有五亭,大家便都稱它為“五亭橋”。此橋是由巡鹽御史高恆為迎奉乾隆第二次南巡(1757年)而建,又因為其形狀像一朵盛開的蓮花,所以又叫“蓮花橋”。全長55。5米,橋基平面分成12個大小不一樣的橋墩,最為獨特的是橋基,雖然用大塊青石砌成,但十分纖巧,橋亭比例適當,配置和諧,造橋者把橋基建成“艹”形,主橋為單曲拱橋,旁構4翼,每翼各有3個半拱的橋洞,連同引橋兩個扇形橋洞,共有15孔。孔孔相連,正面望去,連同倒影,構成5孔,大小各異,形狀各殊;泛舟橋下,孔孔相通,猶如城堡。蓮花出水似的五亭橋,結構巧妙,造型獨特,橋亭結合,氣勢宏偉,舉世無雙,被著名橋樑建築專家茅以升評價為“中國古城交通橋與觀賞橋結合的典範”。

五亭橋南面為蓮性寺,原稱“法海寺”,初建於元代,清康熙四十四年(1720xx年),改為“蓮性寺”。裏面有名的建築是白塔,巍峨矗立,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塔身為磚結構,分三層,上層叫剎,中層是龕,均呈圓形,下層是塔基,為正方形。整個造型與北京北海白塔相似。據説這座白塔是一夜之間造成的。一天,乾隆的遊船到了五亭橋畔,忽然對揚州陪同官員説:“那裏多像京城北海的瓊島春陰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乾隆開窗一看,只見五亭橋旁一座白塔巍然聳立,以為是從天而降,身旁的太監連忙跪奏道:“是鹽商大賈為彌補聖上游瘦西湖之憾,連夜趕製而成的。”原先這座白塔是八大鹽商之一的江春用萬金賄賂乾隆左右,根據北京白塔的圖樣,然後用鹽包為基礎,以紙紮為表面,在一夜之間製作而成的。儘管只可遠視,不可近攀,但乾隆不無感慨地説:“人道揚州鹽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虛傳。”當然真塔不可能是在一夜之間造成的,它究黨建於何年已無法考證。但白塔屬喇嘛塔,系藏傳佛教喇嘛教寺院裏的塔制,在瘦西湖中也僅作為點綴而且。它高27。5米,外形輪廓線也比北海白塔瘦長,塔座是磚雕的束腰須彌座,八角四面,每面三龕,龕內雕刻十二生肖像,象徵一年12個月,一天12個時辰。築台53級,象徵童子拜觀音的53參;相輪為13層,象徵天的最高處13天。正是:處處有象徵,時時有暗示,造園手法運用得十分巧妙。

【熙春台—望春樓—二十四橋—小李將軍畫本軒】

各位遊客:不知你們是否發現我們剛才走過的路程,從虹橋到小金山為一折,湖面由南北轉為東西,過吹台,穿五亭橋到此又一折,湖面由東西轉為南北,直到蜀岡山麓。第二轉折處的起點就是前面那組氣勢恢宏的仿清建築——熙春台。所謂“熙春”是取《老子》“眾人熙熙,如登春台”之意,表現了一種春日登高,與大自然相融,超然自樂的境界。熙春台與小金山遙遙相對,都處在湖面轉折之處。它是當年乾隆皇帝祝壽的地方,因此處處體現出皇家園林富麗堂皇的宏大氣派。所有建築的瓦頂全用綠琉璃筒瓦,與遠處五亭橋的黃瓦朱棟,白塔的玉缽體金頂相映成趣。熙春台內的裝飾,使用了揚州漆器工藝,個性是這幅壁畫《玉女吹蕭圖》,採用揚州磨漆畫的工藝,表現出一羣唐代仕女歡歌豔舞的壯觀場面。

從熙春台向東隔湖相望,赫然入目的是望春樓,樓屋二層,翹角飛檐。上層半為露台,登台可覽園中秀景;樓下中為茶室,南北兩小間分別闢為山水庭院,頂部可見天日。

望春樓之西為“小李將軍畫本軒”,兩層之間有水池曲橋相連。小李將軍指的是誰呢?據記載,唐高宗時,宗室畫家李思訓,受封為右武衞將軍,人稱大李將軍,他兒子李昭道曾任揚州大都督府參軍,人稱小李將軍。“小李將軍畫本軒”是按李昭道的畫意設計的,由於“大李小李”共創了唐代“金碧山水畫派”,因此,我們這天透過扇形窗户觀賞對面熙春台金碧輝煌的廓影,能夠聯想起盛唐藝術那種雍容華貴的氣象。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調。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這是唐朝詩人杜牧留給我們的千古絕句,千百年來,二十四橋以其清麗俊爽的畫面,迷濛空幻的意境,浪漫悠揚的情調撥動了無數文人墨客的心絃。那麼二十四橋因何得名呢?讓我們帶着這個問題前來觀賞。過了畫本軒向北過小石橋西折便是那名聞遐邇的二十四橋了。請看,整座橋是用漢白玉砌成的單孔拱形石橋。它全長24米,寬2。4米,兩端各12級台階,兩邊各24根漢白玉雕柱,高、寬各2。4米。橋上雕飾明月圖案,秀麗典雅。橋東有貼壁黃石假山,西有熙春台,再現了唐詩中的詩情畫意。景區佔地約7公頃,為一組古典園林建築羣,整個景區在體現“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意境中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在那裏,我們並未見到二十四橋橋名,但卻處處暗示二十四之意。當然也有人説二十四橋指的是二十四座橋,然而我們對二十四橋似乎也不必作繁瑣的考證。倒不如對杜牧詩中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奇股脱的意境去作一番細細的品味。正因為如此,歷史上才會有許多中外名人前來觀賞那裏的景觀。

1991年10月,陪同朝鮮勞動黨金日成遊覽二十四橋景區時,他們走到杜牧的詩碑前,一齊觀賞並朗誦了毛澤東手書的杜牧絕句。在熙春台,20名彈古箏的小朋友齊聲歡呼“金爺爺好”,併為金日成和江彈奏了民樂《漁歌唱晚》,贏得了一片掌聲。

“二十四橋月如約,黃花開遍瘦西湖;西子范蠡今若在,不到杭州到揚州。”這是長期旅居國外的李鴻章的孫子李孔昕先生來遊覽瘦西湖後發出的感歎,不知各位對此有無同感。作為導遊的我衷心期望迷人的瘦西湖風采能撥動您的心絃,給您留下清新雋永的回憶。

有關江蘇瘦西湖的導遊詞範文 篇8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揚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麗的風姿獨異諸湖,佔得一個恰如其分的“瘦”字。

瘦西湖風景區是蜀岡-瘦西湖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核心和精華部分。一泓曲水宛如錦帶,如飄如拂,時放時收,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種清瘦的神韻。隋唐時期,瘦西湖沿岸陸續建園。及至清代,由於康熙、乾隆兩代帝王六度“南巡”,構成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盛況。清代錢塘詩人汪沆將揚州西湖與杭州西湖作了比較,寫道:“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且為人們所首肯,至今名播中外。

瘦西湖風景區為我國湖上園林的代表,古典園林羣融南秀北雄於一體,組合巧妙,互為因借,構成了一個以瘦西湖為共同空間,景外有景,園中有園的藝術境界,歷史上有二十四景著稱於世。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串以卷石洞天、西園曲水、虹橋攬勝、長堤春柳、荷浦薰風、四橋煙雨、梅嶺春深、水雲勝概、白塔晴雲、春台明月、三過留蹤、蜀岡晚照、萬鬆疊翠、花嶼雙泉諸勝,顆顆明珠鑲嵌交織在玉帶上,構成了一幅秀色天然的立體山水畫卷,而小金山、五亭橋、二十四橋景區是這幅畫卷的神來之筆。

瘦西湖的美麗景緻,很早就為人們所向往。清人劉大觀言:“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另一位清人沈復在《浮生六記》中讚道:“奇思幻想,點綴天然,即閬苑瑤池,瓊樓玉宇,諒但是此。其妙處在十餘家之園亭合而為一,聯絡至山,氣勢俱貫。”歷史上李白、劉禹錫、白居易、杜牧、歐陽修、蘇軾、王漁洋、蒲松齡、孔尚任、吳敬梓、郁達夫、朱自清等文化名人都在這一帶留下或深或淺的足跡和眾多膾炙人口的篇章。“煙花三月下揚州”、“園林多是宅,車馬少於船”、“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珠簾十里卷春風”、“綠楊城郭是揚州”等數不清的名言佳句,流傳千古,為瘦西湖增添了耀眼的濃墨重彩。

瘦西湖風景區正因其悠久、豐富的人文景觀、秀麗典雅的自然風韻,成為古今中外賓客紛至沓來的著名的遊覽勝地。

瘦西湖風景區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揚州的重要對外窗口,擁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全國禮貌風景旅遊區示範點等殊榮。近年來,瘦西湖風景區不斷開發建設景區、景點,面積已達168。32公頃,食、行、遊、購、娛等旅遊配套設施日趨完善,隨着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的認證,將為新世紀的可持續發展和走向國際旅遊市場注入新的內涵。

傳説是無稽的,舊塔建於何年,已不可考。因喇嘛塔,原屬藏語系佛教中喇嘛教寺院的塔制,元代以降,漸行全國,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兩淮鹽總江春集資仿北京北海白塔,就舊塔基建造。《揚州畫舫錄》點明,該塔是“仿京師萬歲山塔式”。但型制已大有區別。北海的白塔是寺廟塔,肚大頭細,高35。9米,下為高大的磚石台基,塔座為折角式的須彌座。揚塔雖取喇嘛教寺院的塔制,但在瘦西湖僅為點綴,系園林塔,另則揚州的建築都以柔秀見長,因此取其形式,改換面目。一是降低高度,揚州的白塔僅27。5米;二是外形輪廊線變得秀美,使之身子縮小,其相輪(十三層級)也較北海塔瘦長,這樣揚州的塔形似花瓶了;三是發揮磚刻特長,塔座全是磚雕的束腰須彌座,座為八角四面,每面三龕,龕內磚雕十二生肖像,象徵一年十二,一天十二時辰,築台五十三級,象徵童子拜觀音的五十三參圖,相輪為十三層,象徵天的最高處十三天。

處處有象徵,處處有暗示,揚州造園藝術的手法巧妙揉合於外來景緻之中。著名建築家陳從周在《園林談叢》中曾將北海塔和揚州的搭進行比較,説:“然比例秀勻,玉立亭亭,晴雲臨水,有別於北海塔的厚重工穩。”可見北方之景到了南方也隨鄉入俗,雄壯之氣鋭減,窈窕氣質倍增了。

小李將軍畫本

揚州瘦西湖的“小李將軍畫本”景點,是鄭板橋為景題匾,東有望春樓,西有熙春台,這是按唐代畫家李昭道的畫意建的閣。唐高宗時,宗室畫家李思訓,受封為右武衞將軍,時人稱大李將軍。1961年紀念古代十大畫家,李思訓即為其中之一。高宗時他任江都令,他們一家人俱善丹青。弟思誨,曾任揚州大都督府參軍。子李昭道,稱小李將軍。三人均善山水。

“花為畫本,月為詩源”,此建築西面是兩個扇形窗,東面是兩個六角窗,站在屋內的不一樣角度向窗外望去,只見對面景色時時變換,窗框儼然畫框,這種框景藝術正是李漁所説的“無心畫”,而窗外所見正是花和月,是詩人畫家的“本”和“源”。可見該景區實在是為詩人、詞人、畫家所設,按其生活創作喜好安排建築,配上相應的匾額聯對,人們可感受到氤氲的文人氣息和撲鼻的翰墨之香。

二十四橋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首詩已流傳了一千多年,可謂婦孺皆知。詩因橋而詠出,橋因詩而聞名。單項式橋名就引動多少文人學者打了一千多年的筆墨官司。

《揚州鼓吹詞》説:“是橋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故名”。據説二十四橋原為吳家磚橋,周圍山青水秀,風光旖旎,本是文人歡聚,歌*吟唱之地。唐代時有二十四歌女,一個個姿容媚豔,體態輕盈,曾於月明之夜來此吹簫弄笛,巧遇杜牧,其中一名歌女特地折素花獻上,請杜牧賦詩。

傳説是優美的,也有野史説成是隋煬帝的作為,二十四橋即煬帝以歌女數改名,但無以稽考,只能留給後人鑑賞。宋代沈括是以嚴謹著稱的,他在《補筆談》中,對二十四橋一一考證,論證揚州確有二十四橋,證明了揚州無愧於“橋鄉”的稱號。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黛玉思鄉之情,個性提到:“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橋,六朝遺蹟……”。

文學家朱自清也曾滿懷激情地追憶故鄉“城裏城外古蹟很多,如‘文選樓’、‘天保城’、‘雷塘’、‘二十四橋’。”

廿四橋為單孔拱橋,漢白玉欄杆,如玉帶飄逸,似霓虹卧波。該橋長24米,寬2。4米,欄柱24根,台級24層,似乎處處都與二十四對應。潔白欄板上彩雲追月的浮雕,橋與水銜接處巧雲狀湖石堆疊,周圍遍植馥郁丹桂,使人隨時看到雲、水、花、月,體會到“二十四橋明月夜”的妙境,遙想杜牧當年的風流佳話。沿階拾級而下,橋旁即為吹簫亭,亭臨水邊橋畔,小巧別緻,亭前有平台,圍以石座,若在月明之夜,清輝籠罩,波涵月影,畫舫拍波,有數十歌女。淡粧素裹,在台上吹簫弄笛,婉轉悠揚,天上的月華,船內的燈影,水面的波光融在一齊,使人覺得好象在銀河中前行。橋上簫聲,船上歌聲,岸邊笑聲匯在一齊,此時再詠誦“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你定會為唐代詩人徐凝的精妙描述撫掌稱絕。

靜香書屋

石壁流淙,原為徐氏別墅,乾隆乙酉年間,乾隆南巡,賜名“水竹居”。這個園輦巧石、磊奇峯、瀉泉水。其石峯森然突怒而出,平如刀削,峭如劍利,山頂峭壁摩空,泉水從石縫間,匹練懸空,掛岸盤溪,披苔裂石,激射柔滑,使湖水全活,故名曰“淙”。這淙流,是眾水攢聚在一齊,由高向低衝擊,構成瀑布。其懸瀑下落如風快,聲響似驚雷,臨水時水花向四面飛濺,蔚為壯觀。此處景點甚多,且很具特色,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先生曾指出《紅樓夢》中最主要景點怡紅院就是以揚州水竹居作為藍本的。靜香書屋不是有意以《紅樓夢》中大觀園為藍本,而是按舊時《揚州畫舫錄》的記載,清代園林檔案中的效果圖復建。但步行其間,卻與大觀園景色那樣相契相合。主廳為捲棚式,面水而建,一汪碧水中睡蓮婀娜,游魚戲水,一艘畫舫卧波,亭廊環圍橋閘,黃石構築的假山上翼然飛亭。

十里湖光,清澄縹碧,花木扶疏,連綿滴翠,亭台樓榭,錯落有致。人文景觀,獨具風韻。瘦西湖正向八方遊客敞開懷抱,熱情歡迎遠道而來的佳賓高朋。

五亭橋

瘦西湖在全國園林中獨樹一幟,五亭橋又是瘦西湖的標誌,在全國園林中有一席之地。其最大的特點是陰柔陽剛的完美結合,南秀北雄的有機融和。該橋建於蓮花堤上,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巡鹽御史高恆所建,是因為建於蓮花堤上,還是因為形狀象一朵盛開的蓮花,所以它又叫蓮花橋。

據説,乾隆南巡到此曾感歎它象瓊島春陰之景,這就點出了該橋是借鑑北京北海之景。確實,該橋受北海五龍亭的影響很深,五龍亭五亭臨水而建,中日龍澤,重檐下方上圓,象徵天圓地方;西為湧瑞、浮翠,湧瑞為方形重檐,浮翠為方形單檐;東為澄祥、滋香,澄祥為方形重檐。五亭皆綠琉璃瓦頂,亭與亭之間有石樑相連,婉轉若游龍,另龍澤、滋香、浮翠三亭有單孔石橋與石岸相接,珠欄畫棟,照耀漣漪。

揚州五亭橋無北海開闊水面,當然無法把五龍亭照搬。但聰明的工匠別出蹊徑,將亭、橋結合,構成亭橋,分之為五亭,羣聚於一橋,亭與亭之間以短廊相接,構成完整的屋面。橋亭秀,橋基雄,兩者如何配置和諧呢?那裏關鍵是如何把橋基建得纖巧,與橋亭比例適當,配置和諧。造橋者把橋身建成拱卷形,由三種不一樣的卷洞聯繫,橋孔共有十五個,中心橋孔最大,跨度為7。13米,呈大的半圓形,直貫東西,旁邊十二橋孔佈置在橋礎三面,可通南北,亦呈小的半圓形,橋階洞則為扇形,可通東西。正面望去,連同倒影,構成五孔,大小不一,形狀各殊,這樣就在厚重的橋基上,安排了空靈的拱卷,在直線的拼縫轉角中安置了曲線的橋洞,與橋亭自然就配置和諧了。難怪後人把橋基比成北方威武的勇士,而把橋亭比做南方秀美的少女,這是力與美的結合,壯與秀的和諧。

白塔

揚州至今還流傳着“一夜造白塔”的故事。該故事出於《清朝野史大觀》。一天,乾隆在瘦西湖中游覽,船到五亭橋畔,忽然對揚州陪同官員説:“那裏多象京城北海的瓊島春陰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皇帝開軒一看,只見五亭橋旁一座白塔巍然聳立,以為是從天而降,身旁的太監連忙跪奏道:“是鹽商大賈,為彌補聖上游西湖之憾,連夜趕製而成的”。據説,是八大鹽商之一的江春用萬金賄賂乾隆左右,請畫成圖,然後一夜之音用鹽包為基礎,以紙紮為表面推成的。儘管只可遠視,不可近攀,但乾隆不無感慨地説:“人道揚州鹽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虛傳”。

建築多以“半制”取勝。即舫為半舫,亭為半亭,月洞口旁的美人靠也僅有一半。但這一個個的“半”又以廊、牆或遮或掩或放或收,打破了舊式園林的對稱規整,顯得輕靈活潑。書房內,松林梅的木雕罩格,條几上供桌屏、花瓶,書桌上置文房四寶,多寶架上擺放線裝古書,圓桌上一盤圍棋,使人一進其中立即體味到《紅樓夢》中富貴閒人的灑脱和聰慧,停足其間,仔細把玩,餘味無窮。

有關江蘇瘦西湖的導遊詞範文 篇9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廳叫綠蔭館。過去有“三分水,二分竹”之説,是盛夏避暑之地。“四面綠蔭少紅日,三更畫船穿藕花”描繪了舊時的景色。漫台,傳説是乾隆皇帝在此釣過魚而得名的。相傳乾隆皇帝坐船遊覽瘦西湖,看到水裏有魚跳出來,於是就有了釣魚的興致。揚州的鹽商知道皇帝的心理以後,就選了吹台請乾隆垂釣,但又派了漁夫帶着活的魚潛至水下,通過荷葉的柄呼吸,每當皇帝落竿垂釣,活的魚就被掛上鈎去,所以乾隆在此很容易就釣起了很多的魚,於是改名“釣魚台”。兩旁對聯“浩歌向南渚,把釣待秋風”是啟功題寫的。中國以“釣魚台”命名的景點非常多,比如北京有釣魚台,但那是釣魚台國賓館,我們這個建築是不能和它相比的;陝西寶雞也有釣魚台,但那是傳説中姜太公釣魚的地方,知名度比揚州釣魚台大。但是請大家無論如何不要小看揚州的釣魚台,因為它是中國名亭建築的典範,是中華園林藝術“借景”達到頂峯的代表作品。請各位站在釣魚台斜角60度的地方看一下,你可以通過正西面這個洞借下五亭橋,五亭橋橫卧波光,洞成正圓形;南面這個洞借過來白塔,如破地竹筍沖天而出把洞拉長呈橢圓形,這一幅景緻可稱是絕妙圖畫。如果是上午九點鐘至十一點,站在這裏拍照,洞中借景,可稱是外地人到揚州攝影最有代表性的景點。

好了,整個小金山我們基本都看過了,這一帶風景的特色在於水光山 色,所有的建築都突出了水之寬闊和山之深遠。清人在《望江南百調》中這樣吟道:“揚州好,畫入小金山。亭榭高低風月勝,柳桃錯雜水波環,此地即仙寰。”瘦西湖是揚州湖上園林的代表,所以最好的遊覽方式就是坐船遊覽,這樣能使大家在遊覽的同時產生詩的聯想“船在水中行,人在畫中游。”現在就請大家上船遊覽。行到這裏,瘦西湖可以説已遊覽子一半了。為什麼叫“瘦西湖”呢?剛才跟大家講了瘦西湖原名保障湖,是蜀岡山水流向運河的排洪渠道。為迎接康熙,乾隆皇帝的六次南巡,鹽商官僚在沿河兩岸爭地構園,十華里的河道兩岸呈現出“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勝境。乾隆年間,錢塘詩人汪沆將“保障湖”與杭州西湖相比,作詩一首:“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紅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瘦西湖得名到現在已經一百多年,在此期間許多來自國內外的文人雅士拿瘦西湖和杭州西湖相比作了這樣的比喻: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是中國唐代的美女楊貴妃的話,那麼瘦西湖就是漢代能夠作“掌上舞”的趙飛燕。有人説:“天下西湖,三十有六”,各個地方都有大大小小的西湖。那麼你為什麼不稱它為“長西湖”、“細西湖”、“小西湖”,而獨自稱為“瘦”呢?當代草聖林散之這樣回答:“漫説西湖天下瘦,環肥燕瘦更知名。”但是如果按照現代人的審美標準,以美人而論,大家可能喜歡的是比較苗條的,那自然是“環肥不如燕瘦”了。所以李鴻章的孫子 李孔昕先生在參觀了瘦西湖以後就有了這樣的感慨:“西子范蠡今若在,不到杭州到揚州”。

前面大家看到的這座橋是揚州的標誌建築五亭橋,又名蓮花橋,因其形狀從空間鳥瞰,像是一朵大而美麗的蓮花浮在瘦西湖上而得名。這座橋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揚州巡鹽御史高恆出資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北海大橋而建的,別出新裁地將亭和橋結合成一體。“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凡十有五”。建築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教授看過這座橋以後作出了這樣的評價:“中國最古老的橋苧是趙州橋,中國最壯美的橋樑為蘆溝橋,中國最秀氣最具藝術代表性的橋樑就是揚州的這座五亭橋了。”它構造的最精妙之處在於下面橋墩的設計。關於這座橋在《揚州畫舫錄》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每當月滿之時,每洞各銜—月。金色混漾,眾月交輝,莫可名狀。”這是我們揚州人深感自豪的一景。觀此,才知西湖之三潭印月不能專美於前。由此可見,大家不僅是煙花三月該下揚州,也可以在中秋之夜到我們揚州瘦西湖五亭橋感受“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的絕妙佳境。

站在五亭橋上往東看去,遠處的景色是“小橋流水,風亭直立山巔;明軒石欄,釣渚直插水際”儼然是一幅連綿不絕的江南山水國畫長卷,充分體現了南方之秀。俯看橋東面的這組四面環水的建築,它叫鳧莊,建於1920xx年,因其形狀似浮於湖面的野鴨子而得名。它的建築非常矮小,佈局造型也十分得體,既烘托了五亭橋的雄姿,也陪襯了橋南的白塔。五亭橋面南這座白塔是蓮性寺著名的建築,喇嘛教的象徵。關於這座塔在揚州流傳着“一夜造塔”之説。傳説1784年乾隆第六次坐船遊覽瘦西湖,忽然對揚州鹽商説:“整座蓮花橋一帶的景色很象北海的瓊島春陰一景,可惜少了一座白塔。”皇帝是説者無心。鹽商卻聽者有意,當即花了數十力銀子買來北海白塔的圖,然後在十夜之間派人用鹽包為基礎,紙紮為表堆成一座白塔,第—:二天乾隆再次遊覽時遠處朦朧中果見矗立着一座白塔,十分驚歎“揚州鹽商之富,令我所歎不及。”這僅僅是傳説,但這座白塔確是仿北海的塔而建的,早在康熙年間就有,我們看到的白塔是乾隆年間重建的,全部為磚結構,形狀雖沒有北海的塔雄偉壯麗,然而雖瘦而不覺寒酸,反窈窕多姿。北京的景物到了揚州也增添了幾分瘦西湖的秀氣。整個五亭橋、白塔一帶景物可稱得是瘦西湖湖上風景的高潮。極目往東,“梅嶺春深”飄渺於水,往西“春台明月”飛甍丹楹,往南白塔對峙,再加上蓮花橋本身及水中倒影的渲染,這一幅景緻不是“瓊樓玉宇”,而勝似“瓊樓玉宇”了。

現在我們請沿着五亭橋北岸往西走。前面大家看到的這一景叫“白塔睛雲”,也是清二十四景之一。主要是因為與對岸蓮性寺白塔成對景而得名。這一景是1984年由旅日僑胞陳伸先生捐資重建的。主要由花南水北之堂、積翠軒、林香榭三組建築組成,“白塔睛雲”園額是安徽書法家賴少其題寫的。

接下來我們要到的就是著名的二十四橋景區了。“二十四橋”這個名稱是出自於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詩句“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關於“二十四橋”的解釋,在揚州説法也非常多,比較正統的有三種:一種是特指一座橋叫二十四橋;另一種説法為實指揚州在宋代確實有二十四座橋,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裏詳細地記載了當時的二十四座橋的橋名;還有一種説法是泛指唐代揚州橋多。民間的傳説是因為“古時有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而得名。現在我們看到的二十四橋景區是1986年根據《乾隆南巡盛典》中的二十四橋景區原圖在原來的位置上恢復的。基本保持了乾隆年間釣原貌。二十四橋景區包括熙春台、玲瓏花界、小李將軍畫本、望春樓和二十四橋。熙春台為二十四橋景區的主體建築。“熙春”一詞出自於老子的“眾人熙熙,如登春台”。表現了這裏人來人往非常熱鬧的景象,表現了揚州唐代和清代經濟的繁榮,這裏曾是二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鷹他被中國著名散文家郁達夫譽為中 國四大秋色之一,所以秋天到揚州來賞月是必不可少的。相傳揚州鹽商曾在此為乾隆皇帝祝壽,所以這一景又名“春台祝壽”。門前的平台橫可躍馬,縱可放軌,規模非常大。整個熙春台一帶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雄偉,與五亭橋遙遙相對,具有北方皇家園林的華貴氣派。對岸的這組建築叫玲瓏花界,它以栽種芍藥牡丹為特色。宋朝有“洛陽牡丹,廣陵芍藥’’之説。歐陽修有過這樣的詩句:“瓊花芍藥世無倫,偶不題詩便怨人;且向無雙亭下醉,自知不負廣陵春。”二十四橋又名芍藥橋。大家可以在春末夏初之時到揚州觀賞早在宋代就有“甲天下”之美譽的廣陵芍藥。

與玲瓏花界隔湖相對的建築是望春樓、小李將軍畫本。他們完全是江南園林的風格,建築佈局從屬於熙春台,色調顯得清新淡雅,完全體現了南方之秀。望春樓下層南北兩間分別為水院、山庭,將山水景色引入室內。樓上門窗卸去就可變成露台,是中秋賞月的好地方。小李將軍指的是唐代大畫家李思訓的兒子李昭道。這一對父子不僅擅長帶兵,而且開創了金碧山水畫派。所謂“花為畫本,月是詩源”。取名小李將軍畫本是指此地的美景是小李將軍作畫靈感的源泉。

既然命名為二十四橋景區,遊人到此都來尋覓哪一座橋為二十四橋呢?前面這座橋就被遊人當作是二十四橋了,它由山澗棧道、單孔拱橋、平板曲橋以及吹簫亭組成,中間呈玉帶狀的拱橋長24米,寬2.4米,橋上下兩側各有24個台階,圍以24根白玉欄杆。

好了,有關瘦西湖的主要景點就給大家解釋到這裏。瘦西湖的風格是自然和人工的巧妙結合,運用自然的地理條件,加以人工的點綴。通過一條狹長的水道將很多小園串聯成一個整體,其中有分有合,有主有賓,互為“因借”,雖範圍不大而景物無窮。建築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在清代的許多小説,如《紅樓夢》、《儒林外史》、《浮生六記》中都有關於瘦西湖景緻的描述。尤其是清代著名旅遊家沈三白在《浮生六記》中給予瘦西湖這樣的評價:“平山堂離城三四里,行其途則八九華里,雖全是人工,而奇思幻想,點綴天然,即閬苑瑤池、瓊樓玉宇,諒不過如此。其妙處在於十餘家園亭合而為一,聯絡至山,氣勢俱貫。”這個評價可以説是很高的了。現代的園林專家評價説:“瘦西湖在空間的組合和劃分上有一定成就。通過橋、亭、堤、岸的劃分,使狹長的水面成為有寬、有狹、有方、有圓的許多空間,增加了景觀的層次。他是中國古典園林和現代旅遊結合得非常好的一個例子。視野之開闊是蘇州園林所不及的,而相互呼應又較杭州西湖緊湊。”現在有人做了更為直觀的比喻,如果將杭州西湖比作是大型故事片,它以場面浩大而著稱,那麼揚州瘦西湖就是一部電視連續劇,它一幅一幅地在您面前展現出不同風格的山水國畫長卷。如果您沿着乾隆水上游覽線遊覽瘦西湖,您就會常有忽明忽暗、豁然開朗的感覺,體會到“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明又一村”的意境,真切地感受到瘦西湖水的曲折多變和幽雅寧靜。

所謂“良時莫需擲,好句須頻讀。”意思是説,好的遊覽季節您不能錯過,比如煙花三月一定要來揚州,同樣好的文章要常讀,好園林也需要大家來觀賞,希望各位能經常到揚州來,我們還有新景疊出的瘦西湖北區歡迎您

有關江蘇瘦西湖的導遊詞範文 篇10

各位遊客: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豐滿嫵媚的少婦,那麼揚州瘦西湖可比作清秀婀娜的少女,因為杭州西湖給人一種雍容華貴的韻味,而揚州瘦西湖卻給人幾分纖柔羞怯的情意。多少年來,她那獨具的魅力,不僅僅使揚州人民喜往樂遊,也使不少海內外的文人名士為之傾倒,單單一個“瘦”字,就引出許許多多詩人的佳句。早些年,鄧拓遊湖時,就對湖山風光讚賞不已,欣然成詩:“板橋歌吹古揚州,我作揚州三日遊;瘦了西湖情更好,人天美景不勝收。”

【名稱來歷—大虹橋—南門】

各位遊客:我國以“西湖”命名的景區有三四十處之多,而“瘦西湖”僅揚州一個。那麼她為什麼要定名為“瘦西湖”呢?瘦西湖地處揚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稱“保障河”,是隋唐時期由蜀同諸山之水,匯合安徽大別山東來的洞水流人運河的一段水道。它有50多公頃的遊覽面積,6公里多的遊程,一條曲水如錦帶,時展時收,猶如嫦娥起舞時拋向人間的五色飄帶,形態自然動人。之後改稱“瘦西湖”,是因為乾隆年間詩人汪沆將揚州保障河與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較,寫了一首詠贊保障河的詩:“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從此“瘦西湖”作為正式名稱,名聞中外。

“揚州好,第一是虹橋”,此刻我們來到的地方就是名聞天下的瘦西湖第一景——大虹橋。這座橋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建於明崇份年間,橫跨保障湖水。原橋為木質紅欄,故名紅橋,清代乾隆元年改建為石橋。十五年後,巡鹽御史吉慶、普福、高恆相繼重建,並在橋上建橋亭,改“紅”為“虹”,意思是橋如彩虹。現已改建為7。6米寬的3孔低坡青石橋。虹橋在歷史上以前名噪一時,乾隆皇帝遊揚州時也作詩讚賞虹橋的景色。有一次乾隆的遊船到虹橋,見一乞丐手執長竿,長竿端頭置一布袋,口中唸唸有詞,便問左右,此人在此作甚?紀曉嵐(清朝大臣)忙上前答道:是一乞丐,專在河邊吟詩乞討為生。乾隆聞聽下旨命令乞丐當面吟詩,乞丐不慌不忙地吟道:“三月煙花風流在,一代天君過紅橋。錦帆徐牽碧鏡裏,落霞貧賤照天燒。”乾隆不得不感歎:“揚州乞兒尚能作此詩,果然不愧為文昌之地。”而他自我也被撩動詩興,出詩應和:“綠濃春水飲長虹,錦纜徐牽碧鏡中;真在橫披畫裏過,平山迎面送春風。”今日大虹橋已成為進人瘦西湖的咽喉,登橋遠望,不僅僅可見湖水如帶,桃紅柳綠,畫舫輕歌,更可見遠處小金山上的山亭,隱隱約約,似在招引我們,步入佳境。

各位遊客:此刻展此刻我們面前的這組恢宏建築,就是今日瘦西湖的南大門,她正敞開懷抱,熱情歡迎我們的到來。瘦西湖南大門像一道屏障,使瘦西湖諸景半藏半露,恰似美人“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始出來”。門廳檐口的“瘦西湖”三字匾,是揚州已故書法家孫龍父的手筆。門廳廊柱上一副檻聯這樣寫道:“天地本無私,春花秋月盡我留連,得閒便是主人,且莫間平泉草木;湖山倍多麗,傑閣幽亭憑誰點綴,到處別開生面,真不減清閟畫圖。”是晚清揚州詩人李逸休撰題,並由其女兒揚州著名書法家李聖和書寫的。有了這副祖聯,瘦西湖風光也更添了幾分滋力。幾年前,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元妃省親”的那場重頭戲就是在這地拍攝的,讓我們像當年的元妃那樣登上掛揖蘭橈,透過珠簾繡幕,去縱情領略瘦西湖的風光吧!

【長堤春柳—小方亭—桃花塢】

各位遊客:步入大門,腳下一道長堤,逶迤北去。從虹橋直至徐園門前,是一條600米的長堤。東側是碧波盪漾的湖水,西側為花圃,路的兩邊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沿途有五景,皆為清初鹽商黃為蒲所築。此景即稱“長堤春柳”。每當和煦春風吹到那裏時,那細細的柳絲就被染成嫩黃色,繼而吐出粒粒綠珠。春意盎然時,柳葉舒展了,桃花盛開了,湖上微風吹來,那柳絲們娜起舞,樹影婆婆,似青煙綠秀,漫步其間,怎不會令人人迷呢!這正如詩人陳其工所描述的:“長堤春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人迷。”

春日踏訪柳堤是最有意趣的,漫步在這“問株楊柳間株桃”的長堤上,不知遊客們是否有心曠神怕的感受。堤雖長但並不顯得單調,請看前面堤畔的這座攢尖翹角式的四柱方亭,顯然是讓我們在此駐足,靜靜地揣摩欣賞那裏的景色。亭內面西的“長堤春柳”匾是清代進士揚州書法家陳重慶的手筆。聯題:“佳氣溢芳甸(趙孟頫句),宿雲檐野川(元好問句)。”為揚州書畫家王板哉所書,登亭小想,使我們在領悟中又進入了新的意境。

堤邊的柳與別處是不一樣的,為什麼呢?據説,當年隋煬帝開挖運河時,翰林學士虞世基推薦在河堤兩岸超多插柳,既可護堤,又可遮蔭。隋煬帝大喜,並親手先栽一株,又賜垂柳姓楊,所以外地的柳樹到了揚州就稱楊柳,“多情最是揚州柳”,所以楊柳成了揚州的市樹。

如果説“長堤春柳”似東風二月,以桃紅柳綠間植取勝,那麼挑花塢則以成片桃林,雲霞散彩的氣派見長,的確是:“花落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各位遊客:此刻我們所在之處就叫桃花塢,電視連續劇《紅樓夢》拍攝時。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在此處以錦囊收桃花豔骨,埋於一環淨土之中,當她邊舞邊歌“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誰”時,連桃花雞的花瓣也籟籟飄落,似乎同情黛玉的不幸。

據野史記載,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曾在平山堂赴宴,席間以古人“飛紅”為題,行令賦詩。到了某鹽商時,因才思枯竭,無以為對,竟然説出“柳絮飛來片片紅”之句。金農為之解圍,説是古人確有該詩,併為之補全,詩説:“廿四橋邊廿四風,憑鬧猶憶舊江東。夕陽返照桃花塢,柳絮飛來片片紅。”眾人明知是金農即席杜撰,但不得不佩服金農的才思敏捷。

【四橋煙雨—徐園】

各位遊客:揚州素以橋鄉聞名,它與江南紹興一樣橋多、橋美,不一樣的是,紹興以樑橋為多,而揚州卻以拱橋見長。此刻我們看到的這個景點叫“四橋煙雨”。此景建於康熙年間,以前為揚州北郊二十四景之一,以前也是大鹽商的私家園林,登上這四橋煙雨樓,南面的虹橋,北面的長春橋,近處的春濃橋和西邊的五亭橋,都歷歷在目。每當風雨蕭蕭時,四橋就忽隱忽視,故稱“四橋煙雨”。可貴的是諸橋近在咫尺,橋橋不一樣,但這四座橋卻把湖水分割的景物相互銜接起來,又以各橋不一樣的落點和構架將全徹景點劃分為各具特色的若干區間,使每一風景區都呈現出各自獨特的韻味。難怪乾隆每次來揚州都要登臨四橋煙雨樓,憑窗眺望。“趣園”二字便是乾隆第一次下江南時的御筆。

園中有園是瘦西湖的特色,前面一道高牆將大片湖水擋住,僅以一圓形的洞門引我們入內。清初那裏是韓園桃花塢故址。民國4年(191年)改為徐寶山洞堂,故名徐園。徐寶山曾任辛亥革命時的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統管兩淮及八百里長江的緝私。他曾追隨孫中山,與清軍對陣作戰,其後又提出撤銷揚州軍政府,從而統一江蘇的主張。由於他輕視袁世凱,並趕走袁派來監視他的參謀長,袁世凱下毒手派人將他炸死。此時,曾與徐寶山共事過的著名書法家吉亮工不待請求,主動寫了“徐園”兩字。剛揮毫時,他情緒還比較沉重,所以“徐”字為行楷,而後越寫越激動,以至寫“園”時,已按捺不住內心的激憤寫成了行草。字徑雖逾尺,但兩字配合和諧,筆力遭勁。

這一小小園林中有一館,一榭,一亭,外有曲水,內有池塘,花木竹石,恰到好處。此園是瘦西湖正門進入的第一個園,遊客一入其中頓感江南園林的精巧。未到過瘦西湖的人,就以為這就是瘦西湖的風貌,其實這正是構園者的苦心,給人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小金山—風亭—本樨書屋】

我們穿過徐國的後門,越過小虹橋,來到了小金山。小金山是怎樣構成的呢?原先在清朝時,為了使乾隆皇帝能直接乘船去平山堂,便新開一段蓮花埂新河,小金山就是用開挖出來的河泥人工堆積而成的。那時滿嶺遍植梅花,香氣四溢,故稱“梅嶺春深”。據説當初在堆土成山時,屢堆屢塌,三年不成,督工也急得頭暈眼花,一次在睡夢中,看見關羽帶領士兵正在打梅花樁,將木樁幾個一組打在河心,然後堆土成山。他猛然驚醒,立即仿效此法,十天後,果然堆成一座“小金山”。其後乾隆遊覽至此,聞聽此事大悦,左右乘機連媚説:“皇上南巡,感動天地神靈,連關帝也主動為皇上效力。”乾隆更加高興,即命重賞。

對了,剛才有位遊客問,揚州為什麼老是引用人家的名稱?杭州有個西湖,那裏就叫瘦西湖;鎮江有個金山,那裏就叫小金山。原先近人巧取瘦西湖之“瘦”,小金山之“小”,點明揚州園林之妙在於“借”,而借又借得巧,真是“借來西湖一角,堪誇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借乎小”。

下方我們沿着碗蜒山路,拾級而上,嶺上便是風亭,匾額為清代著名詩人、學者阮元所題。山不在高,貴在層次,水不在深,貴在曲折。此時俯瞰小金山,上有風亭,中有觀音閣,下有各種形式的廳堂,很有層次,四周碧水時寬時窄,時直時曲,使人感到變化無窮而又富有自然之勢。

古城揚州是歷史文化名城,瘦西湖一向有“翰墨園林”之稱,到處都顯示出文學藝術的特徵。此刻我們來到了臨水而建的琴室,門前古柏兩株,樹齡都在220xx年以上,樹高過檐數丈,葱籠疊翠。請大家隨我走進琴室的庭院,請看東面花瓶門的石額上刻着“靜觀”兩字,這是清代大書法家鄧石如的手筆。琴室後是木標書屋。遊客們:大家請持續安靜。為什麼?因為那裏是讀書所在,自然要安靜了。園內種有老桂樹15株,花開時節濃香醉人,又名“桂園”,木揮是桂花的別稱。

【吹台—五亭橋—白塔】

各位遊客:在小金山西麓有一條岸柳成行的長堤,伸向湖心,長堤的頂端就是吹台,也叫“釣魚台”。提起釣魚台,我們會想起北京國賓館的釣魚台,另外還有陝西寶雞姜太公的釣魚台。揚州的釣魚台自有其高妙之處,伸出水面的小島,岸柳成行,寬丈許,長有百餘步,直插湖心。整個吹台既無繁雜的斗拱挑出,又無雕樑畫棟的富麗堂皇,而是素油塗抹樑檐,顯得樸實無華。釣魚台建於清乾隆年間,最初設計者的本意是:乾隆遊湖時,樂隊在其中彈奏江南絲竹,以助遊興,所以亭內有沙孟海題“吹台”匾。誰知有一次乾隆皇帝來到此地,覺得此處更宜釣魚,於是勃發釣魚之興。這下忙壞了手下人,管事的鹽商火速暗中挑選水手,潛入水下,以荷葉蓋頂,以荷莖換氣。每當乾隆落竿垂釣,水手就將活魚一條條掛上構去,乾隆舉竿魚躍,大家都喝彩歡騰,以為水神也從太君心意,鹽商也自然得到獎賞。現今檐口的“釣魚台”三字匾,是書法家劉海粟所題。兩邊檻聯,上聯為“浩歌向蘭渚”,是唐代徐彥的佳句;下聯為“把釣待秋風”,是唐代杜甫的名言。吹台三面各開圓洞門,以門借景,有“三星拱照”之稱,為我國造園技藝中運用借景的傑出範例。

遊客們:前面橫跨瘦西湖南北兩岸,巍峨屹立在我們面前的這座環拱石橋就是五亭橋。五亭橋不僅僅是揚州瘦西湖的象徵,而且是全國風景名勝中獨一無二的景觀,因橋上建有五亭,大家便都稱它為“五亭橋”。此橋是由巡鹽御史高恆為迎奉乾隆第二次南巡(1757年)而建,又因為其形狀像一朵盛開的蓮花,所以又叫“蓮花橋”。全長55。5米,橋基平面分成12個大小不一樣的橋墩,最為獨特的是橋基,雖然用大塊青石砌成,但十分纖巧,橋亭比例適當,配置和諧,造橋者把橋基建成“艹”形,主橋為單曲拱橋,旁構4翼,每翼各有3個半拱的橋洞,連同引橋兩個扇形橋洞,共有15孔。孔孔相連,正面望去,連同倒影,構成5孔,大小各異,形狀各殊;泛舟橋下,孔孔相通,猶如城堡。蓮花出水似的五亭橋,結構巧妙,造型獨特,橋亭結合,氣勢宏偉,舉世無雙,被著名橋樑建築專家茅以升評價為“中國古城交通橋與觀賞橋結合的典範”。

五亭橋南面為蓮性寺,原稱“法海寺”,初建於元代,清康熙四十四年(1720xx年),改為“蓮性寺”。裏面有名的建築是白塔,巍峨矗立,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塔身為磚結構,分三層,上層叫剎,中層是龕,均呈圓形,下層是塔基,為正方形。整個造型與北京北海白塔相似。據説這座白塔是一夜之間造成的。一天,乾隆的遊船到了五亭橋畔,忽然對揚州陪同官員説:“那裏多像京城北海的瓊島春陰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乾隆開窗一看,只見五亭橋旁一座白塔巍然聳立,以為是從天而降,身旁的太監連忙跪奏道:“是鹽商大賈為彌補聖上游瘦西湖之憾,連夜趕製而成的。”原先這座白塔是八大鹽商之一的江春用萬金賄賂乾隆左右,根據北京白塔的圖樣,然後用鹽包為基礎,以紙紮為表面,在一夜之間製作而成的。儘管只可遠視,不可近攀,但乾隆不無感慨地説:“人道揚州鹽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虛傳。”當然真塔不可能是在一夜之間造成的,它究黨建於何年已無法考證。但白塔屬喇嘛塔,系藏傳佛教喇嘛教寺院裏的塔制,在瘦西湖中也僅作為點綴而且。它高27。5米,外形輪廓線也比北海白塔瘦長,塔座是磚雕的束腰須彌座,八角四面,每面三龕,龕內雕刻十二生肖像,象徵一年12個月,一天12個時辰。築台53級,象徵童子拜觀音的53參;相輪為13層,象徵天的最高處13天。正是:處處有象徵,時時有暗示,造園手法運用得十分巧妙。

【熙春台—望春樓—二十四橋—小李將軍畫本軒】

各位遊客:不知你們是否發現我們剛才走過的路程,從虹橋到小金山為一折,湖面由南北轉為東西,過吹台,穿五亭橋到此又一折,湖面由東西轉為南北,直到蜀岡山麓。第二轉折處的起點就是前面那組氣勢恢宏的仿清建築——熙春台。所謂“熙春”是取《老子》“眾人熙熙,如登春台”之意,表現了一種春日登高,與大自然相融,超然自樂的境界。熙春台與小金山遙遙相對,都處在湖面轉折之處。它是當年乾隆皇帝祝壽的地方,因此處處體現出皇家園林富麗堂皇的宏大氣派。所有建築的瓦頂全用綠琉璃筒瓦,與遠處五亭橋的黃瓦朱棟,白塔的玉缽體金頂相映成趣。熙春台內的裝飾,使用了揚州漆器工藝,個性是這幅壁畫《玉女吹蕭圖》,採用揚州磨漆畫的工藝,表現出一羣唐代仕女歡歌豔舞的壯觀場面。

從熙春台向東隔湖相望,赫然入目的是望春樓,樓屋二層,翹角飛檐。上層半為露台,登台可覽園中秀景;樓下中為茶室,南北兩小間分別闢為山水庭院,頂部可見天日。

望春樓之西為“小李將軍畫本軒”,兩層之間有水池曲橋相連。小李將軍指的是誰呢?據記載,唐高宗時,宗室畫家李思訓,受封為右武衞將軍,人稱大李將軍,他兒子李昭道曾任揚州大都督府參軍,人稱小李將軍。“小李將軍畫本軒”是按李昭道的畫意設計的,由於“大李小李”共創了唐代“金碧山水畫派”,因此,我們這天透過扇形窗户觀賞對面熙春台金碧輝煌的廓影,能夠聯想起盛唐藝術那種雍容華貴的氣象。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調。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這是唐朝詩人杜牧留給我們的千古絕句,千百年來,二十四橋以其清麗俊爽的畫面,迷濛空幻的意境,浪漫悠揚的情調撥動了無數文人墨客的心絃。那麼二十四橋因何得名呢?讓我們帶着這個問題前來觀賞。過了畫本軒向北過小石橋西折便是那名聞遐邇的二十四橋了。請看,整座橋是用漢白玉砌成的單孔拱形石橋。它全長24米,寬2。4米,兩端各12級台階,兩邊各24根漢白玉雕柱,高、寬各2。4米。橋上雕飾明月圖案,秀麗典雅。橋東有貼壁黃石假山,西有熙春台,再現了唐詩中的詩情畫意。景區佔地約7公頃,為一組古典園林建築羣,整個景區在體現“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意境中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在那裏,我們並未見到二十四橋橋名,但卻處處暗示二十四之意。當然也有人説二十四橋指的是二十四座橋,然而我們對二十四橋似乎也不必作繁瑣的考證。倒不如對杜牧詩中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奇股脱的意境去作一番細細的品味。正因為如此,歷史上才會有許多中外名人前來觀賞那裏的景觀。

1991年10月,陪同朝鮮勞動黨金日成遊覽二十四橋景區時,他們走到杜牧的詩碑前,一齊觀賞並朗誦了毛澤東手書的杜牧絕句。在熙春台,20名彈古箏的小朋友齊聲歡呼“金爺爺好”,併為金日成和江彈奏了民樂《漁歌唱晚》,贏得了一片掌聲。

“二十四橋月如約,黃花開遍瘦西湖;西子范蠡今若在,不到杭州到揚州。”這是長期旅居國外的李鴻章的孫子李孔昕先生來遊覽瘦西湖後發出的感歎,不知各位對此有無同感。作為導遊的我衷心期望迷人的瘦西湖風采能撥動您的心絃,給您留下清新雋永的回憶。

有關江蘇瘦西湖的導遊詞範文 篇11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來到江蘇揚州5A級風景區——瘦西湖,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唯揚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麗的風姿,佔得一個恰如其分的“瘦”字。接下來,我們要去參觀遊覽的,是位於瘦西湖小金山腳下,一處飄逸着翰墨氣韻的園中園。它是由琴棋書畫四間房子組成的院落。那麼,它是如何用一組建築來體現出文人喜歡的琴棋書畫呢?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這座安靜古樸的院落看看吧~

走進小院第一個看見的就是門牆上寫着“琴室”二字的屋子,它坐北朝南,臨水而建,屋前水岸小路彎彎,楊柳依依,若靜坐琴室,臨水彈琴,便可感受到寄情音樂,超凡脱俗,天人合一的境界。

過了琴室,抬頭便有“靜觀”二字,為什麼要靜呢?原來這裏到了木樨書屋,是文人讀書的地方,一個“靜”字便道出了書房特有的神韻。

書房門外沿牆栽種了一片丹桂,每當金秋時節,濃香四溢。聞桂花香,讀萬卷書,立蟾宮折桂、金榜題名之志氣。

書屋周圍雖狹小。但方寸之地也能包含藝術家獨特的審美情調。大家請看,進門處是我們所看到最為開闊的空間,而越向東行地域越狹窄,它先放再收,看不到盡頭,讓人忍不住探個究竟,這便是“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意境了。園中花牆的設計也是匠心獨運,它隨勢彎環,處理成摺疊狀,象屏風一樣漸漸拉開,隔開了園外的喧囂,過濾了紅塵的浮躁,顯得更為靜謐。令人忍不住感歎“人閒桂花落,鳥鳴園更幽”。

沿着花牆延伸的方向我們便來到了棋室,室外寒梅一株,老幹虯枝。室內有兩方用金磚做的棋盤,上面刻有乾隆年間江南蘇州府造。這是棋室整修的時候,在牆壁上發現的。據説,當年建造時,磚石不夠,聰明的工匠便把這些棋盤鑲嵌在牆內。用棋盤來砌棋室,這可真是名符“棋室”啊。 大家來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點一爐妙香,沏一壺清茶,兩人對奕,縱橫捭闔,賓朋圍觀,運籌帷幄,也是文人的一種養成~……

棋室以東便是小院中最為獨特的畫室——月觀。月觀雖為畫室,卻沒有懸掛一幅名畫,僅有月觀二字。原來它將琴室、棋室、書屋明提,而將畫室暗點,請看此處,月觀坐西朝東,臨水而建,每當皓月東昇,打開臨湖的門,推開四面的窗,天上水中,素月交輝,月光泄地,彩雲追月,天空中重疊的雲彩倒映在水面,彷彿漫天的山巒盡收眼底,這真是國畫天然,天然國畫。正如堂前鄭板橋所題寫的這副楹聯“月來滿地水,雲起一天山”。 他用了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十個字,構成了一副千古絕對:瘦西湖水雖然有限,但月色溶溶,就顯得無際無涯;小金山雖微不足道,但云起山湧,便與天相連綿。這樣一來,將小景放大,實景虛化,將有限的園林化為無限的詩境。

這便是,月觀好,水色月無邊,琴棋書畫養心志,梅花木樨香滿天,何必做神仙!

有關江蘇瘦西湖的導遊詞範文 篇12

各位遊客: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豐滿嫵媚的少婦,那麼揚州瘦西湖可比作清秀婀娜的少女,因為杭州西湖給人一種雍容華貴的韻味,而揚州瘦西湖卻給人幾分纖柔羞怯的情意。多少年來,她那獨具的魅力,不僅僅使揚州人民喜往樂遊,也使不少海內外的文人名士為之傾倒,單單一個“瘦”字,就引出許許多多詩人的佳句。早些年,鄧拓遊湖時,就對湖山風光讚賞不已,欣然成詩:“板橋歌吹古揚州,我作揚州三日遊;瘦了西湖情更好,人天美景不勝收。”

【名稱來歷—大虹橋—南門】

各位遊客:我國以“西湖”命名的景區有三四十處之多,而“瘦西湖”僅揚州一個。那麼她為什麼要定名為“瘦西湖”呢?瘦西湖地處揚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稱“保障河”,是隋唐時期由蜀同諸山之水,匯合安徽大別山東來的洞水流人運河的一段水道。它有50多公頃的遊覽面積,6公里多的遊程,一條曲水如錦帶,時展時收,猶如嫦娥起舞時拋向人間的五色飄帶,形態自然動人。之後改稱“瘦西湖”,是因為乾隆年間詩人汪沆將揚州保障河與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較,寫了一首詠贊保障河的詩:“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從此“瘦西湖”作為正式名稱,名聞中外。

“揚州好,第一是虹橋”,此刻我們來到的地方就是名聞天下的瘦西湖第一景——大虹橋。這座橋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建於明崇份年間,橫跨保障湖水。原橋為木質紅欄,故名紅橋,清代乾隆元年改建為石橋。十五年後,巡鹽御史吉慶、普福、高恆相繼重建,並在橋上建橋亭,改“紅”為“虹”,意思是橋如彩虹。現已改建為7。6米寬的3孔低坡青石橋。虹橋在歷史上以前名噪一時,乾隆皇帝遊揚州時也作詩讚賞虹橋的景色。有一次乾隆的遊船到虹橋,見一乞丐手執長竿,長竿端頭置一布袋,口中唸唸有詞,便問左右,此人在此作甚?紀曉嵐(清朝大臣)忙上前答道:是一乞丐,專在河邊吟詩乞討為生。乾隆聞聽下旨命令乞丐當面吟詩,乞丐不慌不忙地吟道:“三月煙花風流在,一代天君過紅橋。錦帆徐牽碧鏡裏,落霞貧賤照天燒。”乾隆不得不感歎:“揚州乞兒尚能作此詩,果然不愧為文昌之地。”而他自我也被撩動詩興,出詩應和:“綠濃春水飲長虹,錦纜徐牽碧鏡中;真在橫披畫裏過,平山迎面送春風。”今日大虹橋已成為進人瘦西湖的咽喉,登橋遠望,不僅僅可見湖水如帶,桃紅柳綠,畫舫輕歌,更可見遠處小金山上的山亭,隱隱約約,似在招引我們,步入佳境。

各位遊客:此刻展此刻我們面前的這組恢宏建築,就是今日瘦西湖的南大門,她正敞開懷抱,熱情歡迎我們的到來。瘦西湖南大門像一道屏障,使瘦西湖諸景半藏半露,恰似美人“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始出來”。門廳檐口的“瘦西湖”三字匾,是揚州已故書法家孫龍父的手筆。門廳廊柱上一副檻聯這樣寫道:“天地本無私,春花秋月盡我留連,得閒便是主人,且莫間平泉草木;湖山倍多麗,傑閣幽亭憑誰點綴,到處別開生面,真不減清閟畫圖。”是晚清揚州詩人李逸休撰題,並由其女兒揚州著名書法家李聖和書寫的。有了這副祖聯,瘦西湖風光也更添了幾分滋力。幾年前,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元妃省親”的那場重頭戲就是在這地拍攝的,讓我們像當年的元妃那樣登上掛揖蘭橈,透過珠簾繡幕,去縱情領略瘦西湖的風光吧!

【長堤春柳—小方亭—桃花塢】

各位遊客:步入大門,腳下一道長堤,逶迤北去。從虹橋直至徐園門前,是一條600米的長堤。東側是碧波盪漾的湖水,西側為花圃,路的兩邊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沿途有五景,皆為清初鹽商黃為蒲所築。此景即稱“長堤春柳”。每當和煦春風吹到那裏時,那細細的柳絲就被染成嫩黃色,繼而吐出粒粒綠珠。春意盎然時,柳葉舒展了,桃花盛開了,湖上微風吹來,那柳絲們娜起舞,樹影婆婆,似青煙綠秀,漫步其間,怎不會令人人迷呢!這正如詩人陳其工所描述的:“長堤春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人迷。”

春日踏訪柳堤是最有意趣的,漫步在這“問株楊柳間株桃”的長堤上,不知遊客們是否有心曠神怕的感受。堤雖長但並不顯得單調,請看前面堤畔的這座攢尖翹角式的四柱方亭,顯然是讓我們在此駐足,靜靜地揣摩欣賞那裏的景色。亭內面西的“長堤春柳”匾是清代進士揚州書法家陳重慶的手筆。聯題:“佳氣溢芳甸(趙孟頫句),宿雲檐野川(元好問句)。”為揚州書畫家王板哉所書,登亭小想,使我們在領悟中又進入了新的意境。

堤邊的柳與別處是不一樣的,為什麼呢?據説,當年隋煬帝開挖運河時,翰林學士虞世基推薦在河堤兩岸超多插柳,既可護堤,又可遮蔭。隋煬帝大喜,並親手先栽一株,又賜垂柳姓楊,所以外地的柳樹到了揚州就稱楊柳,“多情最是揚州柳”,所以楊柳成了揚州的市樹。

如果説“長堤春柳”似東風二月,以桃紅柳綠間植取勝,那麼挑花塢則以成片桃林,雲霞散彩的氣派見長,的確是:“花落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各位遊客:此刻我們所在之處就叫桃花塢,電視連續劇《紅樓夢》拍攝時。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在此處以錦囊收桃花豔骨,埋於一環淨土之中,當她邊舞邊歌“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誰”時,連桃花雞的花瓣也籟籟飄落,似乎同情黛玉的不幸。

據野史記載,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曾在平山堂赴宴,席間以古人“飛紅”為題,行令賦詩。到了某鹽商時,因才思枯竭,無以為對,竟然説出“柳絮飛來片片紅”之句。金農為之解圍,説是古人確有該詩,併為之補全,詩説:“廿四橋邊廿四風,憑鬧猶憶舊江東。夕陽返照桃花塢,柳絮飛來片片紅。”眾人明知是金農即席杜撰,但不得不佩服金農的才思敏捷。

【四橋煙雨—徐園】

各位遊客:揚州素以橋鄉聞名,它與江南紹興一樣橋多、橋美,不一樣的是,紹興以樑橋為多,而揚州卻以拱橋見長。此刻我們看到的這個景點叫“四橋煙雨”。此景建於康熙年間,以前為揚州北郊二十四景之一,以前也是大鹽商的私家園林,登上這四橋煙雨樓,南面的虹橋,北面的長春橋,近處的春濃橋和西邊的五亭橋,都歷歷在目。每當風雨蕭蕭時,四橋就忽隱忽視,故稱“四橋煙雨”。可貴的是諸橋近在咫尺,橋橋不一樣,但這四座橋卻把湖水分割的景物相互銜接起來,又以各橋不一樣的落點和構架將全徹景點劃分為各具特色的若干區間,使每一風景區都呈現出各自獨特的韻味。難怪乾隆每次來揚州都要登臨四橋煙雨樓,憑窗眺望。“趣園”二字便是乾隆第一次下江南時的御筆。

園中有園是瘦西湖的特色,前面一道高牆將大片湖水擋住,僅以一圓形的洞門引我們入內。清初那裏是韓園桃花塢故址。民國4年(191年)改為徐寶山洞堂,故名徐園。徐寶山曾任辛亥革命時的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統管兩淮及八百里長江的緝私。他曾追隨孫中山,與清軍對陣作戰,其後又提出撤銷揚州軍政府,從而統一江蘇的主張。由於他輕視袁世凱,並趕走袁派來監視他的參謀長,袁世凱下毒手派人將他炸死。此時,曾與徐寶山共事過的著名書法家吉亮工不待請求,主動寫了“徐園”兩字。剛揮毫時,他情緒還比較沉重,所以“徐”字為行楷,而後越寫越激動,以至寫“園”時,已按捺不住內心的激憤寫成了行草。字徑雖逾尺,但兩字配合和諧,筆力遭勁。

這一小小園林中有一館,一榭,一亭,外有曲水,內有池塘,花木竹石,恰到好處。此園是瘦西湖正門進入的第一個園,遊客一入其中頓感江南園林的精巧。未到過瘦西湖的人,就以為這就是瘦西湖的風貌,其實這正是構園者的苦心,給人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小金山—風亭—本樨書屋】

我們穿過徐國的後門,越過小虹橋,來到了小金山。小金山是怎樣構成的呢?原先在清朝時,為了使乾隆皇帝能直接乘船去平山堂,便新開一段蓮花埂新河,小金山就是用開挖出來的河泥人工堆積而成的。那時滿嶺遍植梅花,香氣四溢,故稱“梅嶺春深”。據説當初在堆土成山時,屢堆屢塌,三年不成,督工也急得頭暈眼花,一次在睡夢中,看見關羽帶領士兵正在打梅花樁,將木樁幾個一組打在河心,然後堆土成山。他猛然驚醒,立即仿效此法,十天後,果然堆成一座“小金山”。其後乾隆遊覽至此,聞聽此事大悦,左右乘機連媚説:“皇上南巡,感動天地神靈,連關帝也主動為皇上效力。”乾隆更加高興,即命重賞。

對了,剛才有位遊客問,揚州為什麼老是引用人家的名稱?杭州有個西湖,那裏就叫瘦西湖;鎮江有個金山,那裏就叫小金山。原先近人巧取瘦西湖之“瘦”,小金山之“小”,點明揚州園林之妙在於“借”,而借又借得巧,真是“借來西湖一角,堪誇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借乎小”。

下方我們沿着碗蜒山路,拾級而上,嶺上便是風亭,匾額為清代著名詩人、學者阮元所題。山不在高,貴在層次,水不在深,貴在曲折。此時俯瞰小金山,上有風亭,中有觀音閣,下有各種形式的廳堂,很有層次,四周碧水時寬時窄,時直時曲,使人感到變化無窮而又富有自然之勢。

古城揚州是歷史文化名城,瘦西湖一向有“翰墨園林”之稱,到處都顯示出文學藝術的特徵。此刻我們來到了臨水而建的琴室,門前古柏兩株,樹齡都在220xx年以上,樹高過檐數丈,葱籠疊翠。請大家隨我走進琴室的庭院,請看東面花瓶門的石額上刻着“靜觀”兩字,這是清代大書法家鄧石如的手筆。琴室後是木標書屋。遊客們:大家請持續安靜。為什麼?因為那裏是讀書所在,自然要安靜了。園內種有老桂樹15株,花開時節濃香醉人,又名“桂園”,木揮是桂花的別稱。

【吹台—五亭橋—白塔】

各位遊客:在小金山西麓有一條岸柳成行的長堤,伸向湖心,長堤的頂端就是吹台,也叫“釣魚台”。提起釣魚台,我們會想起北京國賓館的釣魚台,另外還有陝西寶雞姜太公的釣魚台。揚州的釣魚台自有其高妙之處,伸出水面的小島,岸柳成行,寬丈許,長有百餘步,直插湖心。整個吹台既無繁雜的斗拱挑出,又無雕樑畫棟的富麗堂皇,而是素油塗抹樑檐,顯得樸實無華。釣魚台建於清乾隆年間,最初設計者的本意是:乾隆遊湖時,樂隊在其中彈奏江南絲竹,以助遊興,所以亭內有沙孟海題“吹台”匾。誰知有一次乾隆皇帝來到此地,覺得此處更宜釣魚,於是勃發釣魚之興。這下忙壞了手下人,管事的鹽商火速暗中挑選水手,潛入水下,以荷葉蓋頂,以荷莖換氣。每當乾隆落竿垂釣,水手就將活魚一條條掛上構去,乾隆舉竿魚躍,大家都喝彩歡騰,以為水神也從太君心意,鹽商也自然得到獎賞。現今檐口的“釣魚台”三字匾,是書法家劉海粟所題。兩邊檻聯,上聯為“浩歌向蘭渚”,是唐代徐彥的佳句;下聯為“把釣待秋風”,是唐代杜甫的名言。吹台三面各開圓洞門,以門借景,有“三星拱照”之稱,為我國造園技藝中運用借景的傑出範例。

遊客們:前面橫跨瘦西湖南北兩岸,巍峨屹立在我們面前的這座環拱石橋就是五亭橋。五亭橋不僅僅是揚州瘦西湖的象徵,而且是全國風景名勝中獨一無二的景觀,因橋上建有五亭,大家便都稱它為“五亭橋”。此橋是由巡鹽御史高恆為迎奉乾隆第二次南巡(1757年)而建,又因為其形狀像一朵盛開的蓮花,所以又叫“蓮花橋”。全長55。5米,橋基平面分成12個大小不一樣的橋墩,最為獨特的是橋基,雖然用大塊青石砌成,但十分纖巧,橋亭比例適當,配置和諧,造橋者把橋基建成“艹”形,主橋為單曲拱橋,旁構4翼,每翼各有3個半拱的橋洞,連同引橋兩個扇形橋洞,共有15孔。孔孔相連,正面望去,連同倒影,構成5孔,大小各異,形狀各殊;泛舟橋下,孔孔相通,猶如城堡。蓮花出水似的五亭橋,結構巧妙,造型獨特,橋亭結合,氣勢宏偉,舉世無雙,被著名橋樑建築專家茅以升評價為“中國古城交通橋與觀賞橋結合的典範”。

五亭橋南面為蓮性寺,原稱“法海寺”,初建於元代,清康熙四十四年(1720xx年),改為“蓮性寺”。裏面有名的建築是白塔,巍峨矗立,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塔身為磚結構,分三層,上層叫剎,中層是龕,均呈圓形,下層是塔基,為正方形。整個造型與北京北海白塔相似。據説這座白塔是一夜之間造成的。一天,乾隆的遊船到了五亭橋畔,忽然對揚州陪同官員説:“那裏多像京城北海的瓊島春陰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乾隆開窗一看,只見五亭橋旁一座白塔巍然聳立,以為是從天而降,身旁的太監連忙跪奏道:“是鹽商大賈為彌補聖上游瘦西湖之憾,連夜趕製而成的。”原先這座白塔是八大鹽商之一的江春用萬金賄賂乾隆左右,根據北京白塔的圖樣,然後用鹽包為基礎,以紙紮為表面,在一夜之間製作而成的。儘管只可遠視,不可近攀,但乾隆不無感慨地説:“人道揚州鹽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虛傳。”當然真塔不可能是在一夜之間造成的,它究黨建於何年已無法考證。但白塔屬喇嘛塔,系藏傳佛教喇嘛教寺院裏的塔制,在瘦西湖中也僅作為點綴而且。它高27。5米,外形輪廓線也比北海白塔瘦長,塔座是磚雕的束腰須彌座,八角四面,每面三龕,龕內雕刻十二生肖像,象徵一年12個月,一天12個時辰。築台53級,象徵童子拜觀音的53參;相輪為13層,象徵天的最高處13天。正是:處處有象徵,時時有暗示,造園手法運用得十分巧妙。

【熙春台—望春樓—二十四橋—小李將軍畫本軒】

各位遊客:不知你們是否發現我們剛才走過的路程,從虹橋到小金山為一折,湖面由南北轉為東西,過吹台,穿五亭橋到此又一折,湖面由東西轉為南北,直到蜀岡山麓。第二轉折處的起點就是前面那組氣勢恢宏的仿清建築——熙春台。所謂“熙春”是取《老子》“眾人熙熙,如登春台”之意,表現了一種春日登高,與大自然相融,超然自樂的境界。熙春台與小金山遙遙相對,都處在湖面轉折之處。它是當年乾隆皇帝祝壽的地方,因此處處體現出皇家園林富麗堂皇的宏大氣派。所有建築的瓦頂全用綠琉璃筒瓦,與遠處五亭橋的黃瓦朱棟,白塔的玉缽體金頂相映成趣。熙春台內的裝飾,使用了揚州漆器工藝,個性是這幅壁畫《玉女吹蕭圖》,採用揚州磨漆畫的工藝,表現出一羣唐代仕女歡歌豔舞的壯觀場面。

從熙春台向東隔湖相望,赫然入目的是望春樓,樓屋二層,翹角飛檐。上層半為露台,登台可覽園中秀景;樓下中為茶室,南北兩小間分別闢為山水庭院,頂部可見天日。

望春樓之西為“小李將軍畫本軒”,兩層之間有水池曲橋相連。小李將軍指的是誰呢?據記載,唐高宗時,宗室畫家李思訓,受封為右武衞將軍,人稱大李將軍,他兒子李昭道曾任揚州大都督府參軍,人稱小李將軍。“小李將軍畫本軒”是按李昭道的畫意設計的,由於“大李小李”共創了唐代“金碧山水畫派”,因此,我們這天透過扇形窗户觀賞對面熙春台金碧輝煌的廓影,能夠聯想起盛唐藝術那種雍容華貴的氣象。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調。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這是唐朝詩人杜牧留給我們的千古絕句,千百年來,二十四橋以其清麗俊爽的畫面,迷濛空幻的意境,浪漫悠揚的情調撥動了無數文人墨客的心絃。那麼二十四橋因何得名呢?讓我們帶着這個問題前來觀賞。過了畫本軒向北過小石橋西折便是那名聞遐邇的二十四橋了。請看,整座橋是用漢白玉砌成的單孔拱形石橋。它全長24米,寬2。4米,兩端各12級台階,兩邊各24根漢白玉雕柱,高、寬各2。4米。橋上雕飾明月圖案,秀麗典雅。橋東有貼壁黃石假山,西有熙春台,再現了唐詩中的詩情畫意。景區佔地約7公頃,為一組古典園林建築羣,整個景區在體現“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意境中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在那裏,我們並未見到二十四橋橋名,但卻處處暗示二十四之意。當然也有人説二十四橋指的是二十四座橋,然而我們對二十四橋似乎也不必作繁瑣的考證。倒不如對杜牧詩中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奇股脱的意境去作一番細細的品味。正因為如此,歷史上才會有許多中外名人前來觀賞那裏的景觀。

1991年10月,陪同朝鮮勞動黨金日成遊覽二十四橋景區時,他們走到杜牧的詩碑前,一齊觀賞並朗誦了毛澤東手書的杜牧絕句。在熙春台,20名彈古箏的小朋友齊聲歡呼“金爺爺好”,併為金日成和江彈奏了民樂《漁歌唱晚》,贏得了一片掌聲。

“二十四橋月如約,黃花開遍瘦西湖;西子范蠡今若在,不到杭州到揚州。”這是長期旅居國外的李鴻章的孫子李孔昕先生來遊覽瘦西湖後發出的感歎,不知各位對此有無同感。作為導遊的我衷心期望迷人的瘦西湖風采能撥動您的心絃,給您留下清新雋永的回憶。

有關江蘇瘦西湖的導遊詞範文 篇13

各位遊客,非常歡迎到瘦西湖參觀遊覽。瘦西湖原名保障河,又名長春河。有文獻可翔實稽考為《宋書》記載:“廣陵舊有高樓,湛之更加修整起風亭、吹台、琴室、月觀,果竹繁茂,’花葯成行。”這是瘦西湖最早見於史書的記載。其規模最盛時期為清乾隆年間。由於康熙、乾隆兩朝皇帝的屢次南巡,揚州鹽商在沿河兩岸爭地構園,形成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勝境。湖上園林有“園林之盛,甲於天下”之譽,最盛時期有二十四景著稱於世。

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座橋為大虹橋,始建於明崇禎年間,是一座紅欄木構橋樑,故名紅橋。後在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改建為石橋,如卧虹于波,故改名為“虹橋”。康熙年間王漁洋任揚州司理,留下了許多著名詩篇,其中一首“虹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杆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最為出名。

“長堤垂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入迷。”現在我們正在漫步的這段長堤叫 做長堤春柳,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是瘦西湖的春景。堤長一里多,東西兩側,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相間成行。每當煙花三月之時,桃花盛開豔麗繽紛,柳絲婀娜起舞,似青煙綠霧,雨絲煙霧之中,漫步其間,確是遊人銷魂之處。這段長堤在園林藝術手法上,合理地運用了空間藝術和時間藝術,在進入較 大的景區前,以長堤作為過渡,漸漸拉開全園的“序幕”。

現在我們走到長堤的盡頭。首先看到的這座園叫做徐園。它是1920xx年於清桃花塢舊址改建的,為祠祀原駐揚州的第二軍軍長徐寶山而建。園門形如滿月,門額上草書“徐園”二字是晚清著名書法家吉亮工題寫的。園中聽鸝館過去是徐寶山的享堂,現為遊人休息場所,取詩人杜甫:“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意。館內楠木罩隔,精刻松竹梅圖案,是揚州現存罩隔中的精品,體現了晚清揚州的木雕工藝。聽鸝館門口的兩口鐵鑊,是揚州的出土文物,據《鐵鑊碑》記載是南北朝蕭樑時代的鎮水之物。每隻鐵鑊重約3噸,由此可見當時揚州冶鐵-業的發達。徐園雖名為祠堂,實質是一座非常精巧的湖上園林,其中“春草池塘吟榭”為客座,宜於客人小憩;“疏峯館”為客廳,宜於宴請賓客;“冶春後社”為詩社,宜於吟詠詩句。 繞過徐園,我們現在站在小虹橋上,大家頓時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前面各位看到的就是瘦西湖比較開闊的景區,回過頭來再看徐園,就知道它是整個瘦西湖的屏障,這就像看戲一樣由序幕而進入高潮。

現在請大家轉過來往東看,前面這一景叫做“四橋煙雨”,也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每當“山色空瀠雨亦奇”之際,領略的景緻是“四橋飛跨煙霧裏”。站在這座樓上大家可以看到南面有春波橋、大虹橋,北面有長春橋,西面有蓮花橋。可貴的是四座橋的形狀和色彩各不相同。這座樓通過對景手法把咫尺之內的不同橋景展現在遊客面前,同時又將湖上風光銜接起來,時放時收,有分有合,使每一個景區都呈現出不同的風韻。這裏得到乾隆皇帝特別賞識,詠詩作賦多篇,御筆親贈“趣園”。

過了小虹橋,我們就到了小金山了。有人説:杭州有西湖,揚州有瘦西湖,鎮江有金山,揚州有小金山。一個是“瘦”,一個是“小”,怎麼揚州人這麼謙虛,從等級上來説,似乎總是比別人差了一等呢?為此,我們揚州國畫院的老院長李亞如撰寫了這樣一副對子:“借取西湖一角堪誇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惜乎小。”這裏需要指出的是“瘦為苗條,小得精巧。”揚州人的特點就是在摹仿他人的東西時能不落因襲,有自2獨到之處。實際上“小金山”是湖心最大的島嶼,俗稱小金山,實為二十四景之一的“梅嶺春深”。現在的小金山是瘦西湖上建築最緊密的地方,瘦西湖最早見於史書記載的建

築“風亭、吹台、琴室、月觀”,現在全部都集中在這個島上。小金山頂上的建築風亭是瘦西湖的至高點。它就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所説的“瘦西湖看水最好,看月也頗得宜的地方。”風亭上面有一幅楹聯“風月無邊,到此胸懷何似;亭台依舊,羨他煙水全收”。風亭這個名字就是取自於上下聯。第一個字而得名的。由此可見,站在小金山頂上所領略的景緻是非常美的,“山不在高,貴在層次。水不在寬,曲折則妙。”這就是瘦西湖和小金山的妙處。

梅嶺春深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左右利用開挖蓮花埂新河的土人工堆成的。據説當初推土成山時,犀堆屢塌,三年不成,督工也非常着急。一次睡夢中看見關帝帶領士兵打梅花樁,即將木樁幾個一組打入河心,然後堆土即可不塌。他猛然驚醒,立即按關帝所示去做,十天後果然堆成。為感謝關帝託夢,督工特在此建造了關帝廟。光緒年間重修時改關帝廟為湖心律寺。後來有人將湖心律寺的山門拆除,題名小金山。關於“小金山”這個名字,有這樣一段傳説。當年揚州和鎮江的兩個和尚閒聊時,鎮江和尚賦詩説:“青水也厭揚州俗,多少峯巒不過江。”而揚州和尚不同意這種説法,於是兩人就下棋打賭,結果揚州和尚棋高一着,讓揚州鹽商將此景改名為“小金山”,並在庭院中掛了這樣一幅對聯:“彈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帶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過江來”。只用了一個“小”字,就把“金山”引渡過來,變“揚州俗”為“揚州雅”了。

現在庭院中大家看到的這塊石頭是宋代花石綱的遺物。古代運輸都是用船,編號計數十船為一綱,這是用船運送花和石頭,所以稱之為“花石綱”。北宋皇帝趙佶特別喜歡奇花異石,在他六十大壽之時,命人在京城開封建造萬壽山,這塊鐘乳石是廣西巖洞滴水形成的。在自南而北的運輸過程中,由於方臘起義,被遺落揚州。

轉到小金山的東面,我們來到的這一組庭院,它由“桂花廳”“棋室”“月觀”三組建築組成。這個庭院的名字叫靜觀。“靜觀”二字是清代金石名家鄧石如所題。遊覽中國的園林很有講究,不能是一般的走馬觀花。總的説來,賞園講究大園動觀,比如大家可以邊走邊看,也可以坐船遊覽;而小園宜靜觀,最好坐下來靜靜觀賞。現在各位來到的這個小園名字就叫做“靜觀”,我們一進門的地方是整個院子最大最開闊的地方,而前面的拐角處則最窄,它採用了時放時收的手法,似乎是無限深遠。從名字上看園子不大,但是站在拐角的地方卻還沒看到它的盡頭,這就令人產生懸念,轉過去到底有多深多遠呢?從而吸引遊人想要走進去觀賞。從造園藝術來説,這個小院造得最成功的當屬是它的圍牆。這座花牆隨勢彎環,很自然地被處理成一座摺疊的屏風形狀,像一把扇子一樣漸漸拉開,使人產生無限深遠的感覺。花牆上設置了不同幾何圖案的花窗,透過花窗可借到窗外不同的景緻,給遊人的感覺是園外有園,景外有景。同時小院還設置了四時不謝之花:春有牡丹、芍藥;夏有結果的枇杷;秋天大家可以看到的都是一百年以上的桂花;冬天有臘梅和天竺。總的來説,如果人不多而能坐在庭院中細細觀賞的話,就會有詩一般的聯想。

現在我們首先看到的這個廳叫做“木樨書屋”,因周圍遍植桂花而得名。“木樨書屋”四字匾是由著名園林與古建專家陳從周教授所題。接下來大家看到的這個廳叫做棋室,是古人下棋的地方。這裏大家可以看到的兩隻棋盤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由蘇州監造的。棋室早面最值得看的是兩邊陳

設的一套清花瓷屏風,燒製於清代康熙年間,全國僅存此一套,所以非常珍貴。這一套瓷屏的主要特點有三個:一是畫面圖案非常清晰;二是立體感相當強;三是瓷的顏色燒出了深淺,使畫面顯得有層次有生氣。

轉過來我們就到了瘦西湖最好的廳館——月觀了。揚州號稱“中國的月亮城”,揚州的月色美,觀月的地方也多,“月觀”是其中之一。“月觀”三楹坐西朝東,前面臨着開闊的湖面,每當皓月東昇,打開門憑欄而看,天上水中各有一月,雙月交輝。不禁叫人感歎“今月古月,皓魄一輪,把酒問青天,好悟滄桑小劫;長橋短橋,畫欄六曲,移舟泊煙渚,可堪風柳多情!”現在月觀裏面掛的這一幅對聯是鄭板橋撰寫的“月來滿地水,雲起一天山”。我們都説月色如水,這裏假水和真的湖水連成一片,於是瘦西湖也就不再瘦了,而“雲起一天山”就是説小金山雖然微不足道,但天上的雲倒映在水中就像一座座的山峯,很自然地和前面的湖水連成一片,就滿天是山了。通過把實景虛化,小景變大,把有限的園林空間化為無限的意境。月觀觀月不僅景緻好,它的陳設也可稱得上是湖上園林之最。這裏面陳苧的一套海梅傢俱,工藝精緻,式樣古樸,真切地體現了乾隆年間揚州的木雕工藝,同時傢俱上雕刻之內容也和觀月有所聯繫。

揚州的市樹有兩種,一種是柳樹,因為楊州白古右“綠楊城郭是揚州”的美譽;第二種是銀杏,因為它的樹齡一般都比較長,能夠體現揚州的歷史,前面這棵大樹請大家仔細看一下,到底是死樹還是活樹呢?這棵樹是唐代的時候種在揚州古木蘭寺的銀杏樹,到現在有一千多年,建國以後,下雨打雷把這棵樹劈開,這一半小的死了,以後被放在這裏作為木樁景觀供遊人觀賞。後來有心之人在它的後面種了一棵凌霄,凌霄是藤本植物,必須要有所攀附才能生長,到夏天凌霄長出葉子,開出黃花,讓人以為這棵樹又活了,所以起名叫“枯木逢春”。

提到木蘭寺,在揚州有這樣一個故事:唐代,揚州曾出過一個狀元叫王播。王播自小父母雙亡,他的父親在世時和木蘭寺院的主持和尚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這樣他就寄住在寺院裏。和尚吃飯之前都要敲鐘,王播聽到鐘聲就去吃飯,其他時間用來讀書。後來住持和尚嫌王播坐吃寺院,就叫小和尚飯後再敲鐘,每到王播聽到鐘聲時別人已經吃完,只能常常餓肚子。王播非常生氣,於是在牆上題了兩句詩:“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閣黎飯後鐘。”以後就離開了木蘭寺,發憤讀書,二十年以後出任“淮南節度使”。在他赴官上任路過木蘭寺時,王播發現自己臨走時題的兩句詩還在,並且已被和尚用碧紗把它罩起來了。於是就感慨今昔,續題兩句:“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這就是揚州的“飯後鐘”的故事。後來宋代蘇東坡路過揚州,聽了這個故事也有一番感慨,他説王播讀書讀昏了頭,殊知飯非鍾,應當感激這位老和尚,要不然王播至今會像凌霄一樣攀附在銀杏樹上不能成材。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廳叫綠蔭館。過去有“三分水,二分竹”之説,是盛夏避暑之地。“四面綠蔭少紅日,三更畫船穿藕花”描繪了舊時的景色。漫台,傳説是乾隆皇帝在此釣過魚而得名的。相傳乾隆皇帝坐船遊覽瘦西湖,看到水裏有魚跳出來,於是就有了釣魚的興致。揚州的鹽商知道皇帝的心理以後,就選了吹台請乾隆垂釣,但又派了漁夫帶着活的魚潛至水下,通過荷葉的柄呼吸,每當皇帝落竿垂釣,活的魚就被掛上鈎去,所以乾隆在此很容易就釣起了很多的魚,於是改名“釣魚台”。兩旁對聯“浩歌向南渚,把釣待秋風”是啟功題寫的。中國以“釣魚台”命名的景點非常多,比如北京有釣魚台,但那是釣魚台國賓館,我們這個建築是不能和它相比的;陝西寶雞也有釣魚台,但那是傳説中姜太公釣魚的地方,知名度比揚州釣魚台大。但是請大家無論如何不要小看揚州的釣魚台,因為它是中國名亭建築的典範,是中華園林藝術“借景”達到頂峯的代表作品。請各位站在釣魚台斜角60度的地方看一下,你可以通過正西面這個洞借下五亭橋,五亭橋橫卧波光,洞成正圓形;南面這個洞借過來白塔,如破地竹筍沖天而出把洞拉長呈橢圓形,這一幅景緻可稱是絕妙圖畫。如果是上午九點鐘至十一點,站在這裏拍照,洞中借景,可稱是外地人到揚州攝影最有代表性的景點。

好了,整個小金山我們基本都看過了,這一帶風景的特色在於水光山 色,所有的建築都突出了水之寬闊和山之深遠。清人在《望江南百調》中這樣吟道:“揚州好,畫入小金山。亭榭高低風月勝,柳桃錯雜水波環,此地即仙寰。”瘦西湖是揚州湖上園林的代表,所以最好的遊覽方式就是坐船遊覽,這樣能使大家在遊覽的同時產生詩的聯想“船在水中行,人在畫中游。”現在就請大家上船遊覽。行到這裏,瘦西湖可以説已遊覽子一半了。為什麼叫“瘦西湖”呢?剛才跟大家講了瘦西湖原名保障湖,是蜀岡山水流向運河的排洪渠道。為迎接康熙,乾隆皇帝的六次南巡,鹽商官僚在沿河兩岸爭地構園,十華里的河道兩岸呈現出“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勝境。乾隆年間,錢塘詩人汪沆將“保障湖”與杭州西湖相比,作詩一首:“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紅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瘦西湖得名到現在已經一百多年,在此期間許多來自國內外的文人雅士拿瘦西湖和杭州西湖相比作了這樣的比喻: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是中國唐代的美女楊貴妃的話,那麼瘦西湖就是漢代能夠作“掌上舞”的趙飛燕。有人説:“天下西湖,三十有六”,各個地方都有大大小小的西湖。那麼你為什麼不稱它為“長西湖”、“細西湖”、“小西湖”,而獨自稱為“瘦”呢?當代草聖林散之這樣回答:“漫説西湖天下瘦,環肥燕瘦更知名。”但是如果按照現代人的審美標準,以美人而論,大家可能喜歡的是比較苗條的,那自然是“環肥不如燕瘦”了。所以李鴻章的孫子 李孔昕先生在參觀了瘦西湖以後就有了這樣的感慨:“西子范蠡今若在,不到杭州到揚州”。

前面大家看到的這座橋是揚州的標誌建築五亭橋,又名蓮花橋,因其形狀從空間鳥瞰,像是一朵大而美麗的蓮花浮在瘦西湖上而得名。這座橋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揚州巡鹽御史高恆出資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北海大橋而建的,別出新裁地將亭和橋結合成一體。“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凡十有五”。建築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教授看過這座橋以後作出了這樣的評價:“中國最古老的橋苧是趙州橋,中國最壯美的橋樑為蘆溝橋,中國最秀氣最具藝術代表性的橋樑就是揚州的這座五亭橋了。”它構造的最精妙之處在於下面橋墩的設計。關於這座橋在《揚州畫舫錄》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每當月滿之時,每洞各銜—月。金色混漾,眾月交輝,莫可名狀。”這是我們揚州人深感自豪的一景。觀此,才知西湖之三潭印月不能專美於前。由此可見,大家不僅是煙花三月該下揚州,也可以在中秋之夜到我們揚州瘦西湖五亭橋感受“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的絕妙佳境。

站在五亭橋上往東看去,遠處的景色是“小橋流水,風亭直立山巔;明軒石欄,釣渚直插水際”儼然是一幅連綿不絕的江南山水國畫長卷,充分體現了南方之秀。俯看橋東面的這組四面環水的建築,它叫鳧莊,建於1920xx年,因其形狀似浮於湖面的野鴨子而得名。它的建築非常矮小,佈局造型也十分得體,既烘托了五亭橋的雄姿,也陪襯了橋南的白塔。五亭橋面南這座白塔是蓮性寺著名的建築,喇嘛教的象徵。關於這座塔在揚州流傳着“一夜造塔”之説。傳説1784年乾隆第六次坐船遊覽瘦西湖,忽然對揚州鹽商説:“整座蓮花橋一帶的景色很象北海的瓊島春陰一景,可惜少了一座白塔。”皇帝是説者無心。鹽商卻聽者有意,當即花了數十力銀子買來北海白塔的圖,然後在十夜之間派人用鹽包為基礎,紙紮為表堆成一座白塔,第—:二天乾隆再次遊覽時遠處朦朧中果見矗立着一座白塔,十分驚歎“揚州鹽商之富,令我所歎不及。”這僅僅是傳説,但這座白塔確是仿北海的塔而建的,早在康熙年間就有,我們看到的白塔是乾隆年間重建的,全部為磚結構,形狀雖沒有北海的塔雄偉壯麗,然而雖瘦而不覺寒酸,反窈窕多姿。北京的景物到了揚州也增添了幾分瘦西湖的秀氣。整個五亭橋、白塔一帶景物可稱得是瘦西湖湖上風景的高潮。極目往東,“梅嶺春深”飄渺於水,往西“春台明月”飛甍丹楹,往南白塔對峙,再加上蓮花橋本身及水中倒影的渲染,這一幅景緻不是“瓊樓玉宇”,而勝似“瓊樓玉宇”了。

現在我們請沿着五亭橋北岸往西走。前面大家看到的這一景叫“白塔睛雲”,也是清二十四景之一。主要是因為與對岸蓮性寺白塔成對景而得名。這一景是1984年由旅日僑胞陳伸先生捐資重建的。主要由花南水北之堂、積翠軒、林香榭三組建築組成,“白塔睛雲”園額是安徽書法家賴少其題寫的。

接下來我們要到的就是著名的二十四橋景區了。“二十四橋”這個名稱是出自於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詩句“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關於“二十四橋”的解釋,在揚州説法也非常多,比較正統的有三種:一種是特指一座橋叫二十四橋;另一種説法為實指揚州在宋代確實有二十四座橋,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裏詳細地記載了當時的二十四座橋的橋名;還有一種説法是泛指唐代揚州橋多。民間的傳説是因為“古時有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而得名。現在我們看到的二十四橋景區是1986年根據《乾隆南巡盛典》中的二十四橋景區原圖在原來的位置上恢復的。基本保持了乾隆年間釣原貌。二十四橋景區包括熙春台、玲瓏花界、小李將軍畫本、望春樓和二十四橋。熙春台為二十四橋景區的主體建築。“熙春”一詞出自於老子的“眾人熙熙,如登春台”。表現了這裏人來人往非常熱鬧的景象,表現了揚州唐代和清代經濟的繁榮,這裏曾是二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鷹他被中國著名散文家郁達夫譽為中 國四大秋色之一,所以秋天到揚州來賞月是必不可少的。相傳揚州鹽商曾在此為乾隆皇帝祝壽,所以這一景又名“春台祝壽”。門前的平台橫可躍馬,縱可放軌,規模非常大。整個熙春台一帶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雄偉,與五亭橋遙遙相對,具有北方皇家園林的華貴氣派。對岸的這組建築叫玲瓏花界,它以栽種芍藥牡丹為特色。宋朝有“洛陽牡丹,廣陵芍藥’’之説。歐陽修有過這樣的詩句:“瓊花芍藥世無倫,偶不題詩便怨人;且向無雙亭下醉,自知不負廣陵春。”二十四橋又名芍藥橋。大家可以在春末夏初之時到揚州觀賞早在宋代就有“甲天下”之美譽的廣陵芍藥。

與玲瓏花界隔湖相對的建築是望春樓、小李將軍畫本。他們完全是江南園林的風格,建築佈局從屬於熙春台,色調顯得清新淡雅,完全體現了南方之秀。望春樓下層南北兩間分別為水院、山庭,將山水景色引入室內。樓上門窗卸去就可變成露台,是中秋賞月的好地方。小李將軍指的是唐代大畫家李思訓的兒子李昭道。這一對父子不僅擅長帶兵,而且開創了金碧山水畫派。所謂“花為畫本,月是詩源”。取名小李將軍畫本是指此地的美景是小李將軍作畫靈感的源泉。

既然命名為二十四橋景區,遊人到此都來尋覓哪一座橋為二十四橋呢?前面這座橋就被遊人當作是二十四橋了,它由山澗棧道、單孔拱橋、平板曲橋以及吹簫亭組成,中間呈玉帶狀的拱橋長24米,寬2.4米,橋上下兩側各有24個台階,圍以24根白玉欄杆。

好了,有關瘦西湖的主要景點就給大家解釋到這裏。瘦西湖的風格是自然和人工的巧妙結合,運用自然的地理條件,加以人工的點綴。通過一條狹長的水道將很多小園串聯成一個整體,其中有分有合,有主有賓,互為“因借”,雖範圍不大而景物無窮。建築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在清代的許多小説,如《紅樓夢》、《儒林外史》、《浮生六記》中都有關於瘦西湖景緻的描述。尤其是清代著名旅遊家沈三白在《浮生六記》中給予瘦西湖這樣的評價:“平山堂離城三四里,行其途則八九華里,雖全是人工,而奇思幻想,點綴天然,即閬苑瑤池、瓊樓玉宇,諒不過如此。其妙處在於十餘家園亭合而為一,聯絡至山,氣勢俱貫。”這個評價可以説是很高的了。現代的園林專家評價説:“瘦西湖在空間的組合和劃分上有一定成就。通過橋、亭、堤、岸的劃分,使狹長的水面成為有寬、有狹、有方、有圓的許多空間,增加了景觀的層次。他是中國古典園林和現代旅遊結合得非常好的一個例子。視野之開闊是蘇州園林所不及的,而相互呼應又較杭州西湖緊湊。”現在有人做了更為直觀的比喻,如果將杭州西湖比作是大型故事片,它以場面浩大而著稱,那麼揚州瘦西湖就是一部電視連續劇,它一幅一幅地在您面前展現出不同風格的山水國畫長卷。如果您沿着乾隆水上游覽線遊覽瘦西湖,您就會常有忽明忽暗、豁然開朗的感覺,體會到“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明又一村”的意境,真切地感受到瘦西湖水的曲折多變和幽雅寧靜。

所謂“良時莫需擲,好句須頻讀。”意思是説,好的遊覽季節您不能錯過,比如煙花三月一定要來揚州,同樣好的文章要常讀,好園林也需要大家來觀賞,希望各位能經常到揚州來,我們還有新景疊出的瘦西湖北區歡迎您。

有關江蘇瘦西湖的導遊詞範文 篇14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揚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麗的風姿獨異諸湖,佔得一個恰如其分的“瘦”字。

瘦西湖風景區是蜀岡-瘦西湖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核心和精華部分。一泓曲水宛如錦帶,如飄如拂,時放時收,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種清瘦的神韻。隋唐時期,瘦西湖沿岸陸續建園。及至清代,由於康熙、乾隆兩代帝王六度“南巡”,構成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盛況。清代錢塘詩人汪沆將揚州西湖與杭州西湖作了比較,寫道:“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且為人們所首肯,至今名播中外。

瘦西湖風景區為我國湖上園林的代表,古典園林羣融南秀北雄於一體,組合巧妙,互為因借,構成了一個以瘦西湖為共同空間,景外有景,園中有園的藝術境界,歷史上有二十四景著稱於世。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串以卷石洞天、西園曲水、虹橋攬勝、長堤春柳、荷浦薰風、四橋煙雨、梅嶺春深、水雲勝概、白塔晴雲、春台明月、三過留蹤、蜀岡晚照、萬鬆疊翠、花嶼雙泉諸勝,顆顆明珠鑲嵌交織在玉帶上,構成了一幅秀色天然的立體山水畫卷,而小金山、五亭橋、二十四橋景區是這幅畫卷的神來之筆。

瘦西湖的美麗景緻,很早就為人們所向往。清人劉大觀言:“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另一位清人沈復在《浮生六記》中讚道:“奇思幻想,點綴天然,即閬苑瑤池,瓊樓玉宇,諒但是此。其妙處在十餘家之園亭合而為一,聯絡至山,氣勢俱貫。”歷史上李白、劉禹錫、白居易、杜牧、歐陽修、蘇軾、王漁洋、蒲松齡、孔尚任、吳敬梓、郁達夫、朱自清等文化名人都在這一帶留下或深或淺的足跡和眾多膾炙人口的篇章。“煙花三月下揚州”、“園林多是宅,車馬少於船”、“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珠簾十里卷春風”、“綠楊城郭是揚州”等數不清的名言佳句,流傳千古,為瘦西湖增添了耀眼的濃墨重彩。

瘦西湖風景區正因其悠久、豐富的人文景觀、秀麗典雅的自然風韻,成為古今中外賓客紛至沓來的著名的遊覽勝地。

瘦西湖風景區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揚州的重要對外窗口,擁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全國禮貌風景旅遊區示範點等殊榮。近年來,瘦西湖風景區不斷開發建設景區、景點,面積已達168。32公頃,食、行、遊、購、娛等旅遊配套設施日趨完善,隨着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的認證,將為新世紀的可持續發展和走向國際旅遊市場注入新的內涵。

傳説是無稽的,舊塔建於何年,已不可考。因喇嘛塔,原屬藏語系佛教中喇嘛教寺院的塔制,元代以降,漸行全國,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兩淮鹽總江春集資仿北京北海白塔,就舊塔基建造。《揚州畫舫錄》點明,該塔是“仿京師萬歲山塔式”。但型制已大有區別。北海的白塔是寺廟塔,肚大頭細,高35。9米,下為高大的磚石台基,塔座為折角式的須彌座。揚塔雖取喇嘛教寺院的塔制,但在瘦西湖僅為點綴,系園林塔,另則揚州的建築都以柔秀見長,因此取其形式,改換面目。一是降低高度,揚州的白塔僅27。5米;二是外形輪廊線變得秀美,使之身子縮小,其相輪(十三層級)也較北海塔瘦長,這樣揚州的塔形似花瓶了;三是發揮磚刻特長,塔座全是磚雕的束腰須彌座,座為八角四面,每面三龕,龕內磚雕十二生肖像,象徵一年十二,一天十二時辰,築台五十三級,象徵童子拜觀音的五十三參圖,相輪為十三層,象徵天的最高處十三天。

處處有象徵,處處有暗示,揚州造園藝術的手法巧妙揉合於外來景緻之中。著名建築家陳從周在《園林談叢》中曾將北海塔和揚州的搭進行比較,説:“然比例秀勻,玉立亭亭,晴雲臨水,有別於北海塔的厚重工穩。”可見北方之景到了南方也隨鄉入俗,雄壯之氣鋭減,窈窕氣質倍增了。

小李將軍畫本

揚州瘦西湖的“小李將軍畫本”景點,是鄭板橋為景題匾,東有望春樓,西有熙春台,這是按唐代畫家李昭道的畫意建的閣。唐高宗時,宗室畫家李思訓,受封為右武衞將軍,時人稱大李將軍。1961年紀念古代十大畫家,李思訓即為其中之一。高宗時他任江都令,他們一家人俱善丹青。弟思誨,曾任揚州大都督府參軍。子李昭道,稱小李將軍。三人均善山水。

“花為畫本,月為詩源”,此建築西面是兩個扇形窗,東面是兩個六角窗,站在屋內的不一樣角度向窗外望去,只見對面景色時時變換,窗框儼然畫框,這種框景藝術正是李漁所説的“無心畫”,而窗外所見正是花和月,是詩人畫家的“本”和“源”。可見該景區實在是為詩人、詞人、畫家所設,按其生活創作喜好安排建築,配上相應的匾額聯對,人們可感受到氤氲的文人氣息和撲鼻的翰墨之香。

二十四橋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首詩已流傳了一千多年,可謂婦孺皆知。詩因橋而詠出,橋因詩而聞名。單項式橋名就引動多少文人學者打了一千多年的筆墨官司。

《揚州鼓吹詞》説:“是橋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故名”。據説二十四橋原為吳家磚橋,周圍山青水秀,風光旖旎,本是文人歡聚,歌*吟唱之地。唐代時有二十四歌女,一個個姿容媚豔,體態輕盈,曾於月明之夜來此吹簫弄笛,巧遇杜牧,其中一名歌女特地折素花獻上,請杜牧賦詩。

傳説是優美的,也有野史説成是隋煬帝的作為,二十四橋即煬帝以歌女數改名,但無以稽考,只能留給後人鑑賞。宋代沈括是以嚴謹著稱的,他在《補筆談》中,對二十四橋一一考證,論證揚州確有二十四橋,證明了揚州無愧於“橋鄉”的稱號。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黛玉思鄉之情,個性提到:“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橋,六朝遺蹟……”。

文學家朱自清也曾滿懷激情地追憶故鄉“城裏城外古蹟很多,如‘文選樓’、‘天保城’、‘雷塘’、‘二十四橋’。”

廿四橋為單孔拱橋,漢白玉欄杆,如玉帶飄逸,似霓虹卧波。該橋長24米,寬2。4米,欄柱24根,台級24層,似乎處處都與二十四對應。潔白欄板上彩雲追月的浮雕,橋與水銜接處巧雲狀湖石堆疊,周圍遍植馥郁丹桂,使人隨時看到雲、水、花、月,體會到“二十四橋明月夜”的妙境,遙想杜牧當年的風流佳話。沿階拾級而下,橋旁即為吹簫亭,亭臨水邊橋畔,小巧別緻,亭前有平台,圍以石座,若在月明之夜,清輝籠罩,波涵月影,畫舫拍波,有數十歌女。淡粧素裹,在台上吹簫弄笛,婉轉悠揚,天上的月華,船內的燈影,水面的波光融在一齊,使人覺得好象在銀河中前行。橋上簫聲,船上歌聲,岸邊笑聲匯在一齊,此時再詠誦“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你定會為唐代詩人徐凝的精妙描述撫掌稱絕。

靜香書屋

石壁流淙,原為徐氏別墅,乾隆乙酉年間,乾隆南巡,賜名“水竹居”。這個園輦巧石、磊奇峯、瀉泉水。其石峯森然突怒而出,平如刀削,峭如劍利,山頂峭壁摩空,泉水從石縫間,匹練懸空,掛岸盤溪,披苔裂石,激射柔滑,使湖水全活,故名曰“淙”。這淙流,是眾水攢聚在一齊,由高向低衝擊,構成瀑布。其懸瀑下落如風快,聲響似驚雷,臨水時水花向四面飛濺,蔚為壯觀。此處景點甚多,且很具特色,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先生曾指出《紅樓夢》中最主要景點怡紅院就是以揚州水竹居作為藍本的。靜香書屋不是有意以《紅樓夢》中大觀園為藍本,而是按舊時《揚州畫舫錄》的記載,清代園林檔案中的效果圖復建。但步行其間,卻與大觀園景色那樣相契相合。主廳為捲棚式,面水而建,一汪碧水中睡蓮婀娜,游魚戲水,一艘畫舫卧波,亭廊環圍橋閘,黃石構築的假山上翼然飛亭。

十里湖光,清澄縹碧,花木扶疏,連綿滴翠,亭台樓榭,錯落有致。人文景觀,獨具風韻。瘦西湖正向八方遊客敞開懷抱,熱情歡迎遠道而來的佳賓高朋。

五亭橋

瘦西湖在全國園林中獨樹一幟,五亭橋又是瘦西湖的標誌,在全國園林中有一席之地。其最大的特點是陰柔陽剛的完美結合,南秀北雄的有機融和。該橋建於蓮花堤上,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巡鹽御史高恆所建,是因為建於蓮花堤上,還是因為形狀象一朵盛開的蓮花,所以它又叫蓮花橋。

據説,乾隆南巡到此曾感歎它象瓊島春陰之景,這就點出了該橋是借鑑北京北海之景。確實,該橋受北海五龍亭的影響很深,五龍亭五亭臨水而建,中日龍澤,重檐下方上圓,象徵天圓地方;西為湧瑞、浮翠,湧瑞為方形重檐,浮翠為方形單檐;東為澄祥、滋香,澄祥為方形重檐。五亭皆綠琉璃瓦頂,亭與亭之間有石樑相連,婉轉若游龍,另龍澤、滋香、浮翠三亭有單孔石橋與石岸相接,珠欄畫棟,照耀漣漪。

揚州五亭橋無北海開闊水面,當然無法把五龍亭照搬。但聰明的工匠別出蹊徑,將亭、橋結合,構成亭橋,分之為五亭,羣聚於一橋,亭與亭之間以短廊相接,構成完整的屋面。橋亭秀,橋基雄,兩者如何配置和諧呢?那裏關鍵是如何把橋基建得纖巧,與橋亭比例適當,配置和諧。造橋者把橋身建成拱卷形,由三種不一樣的卷洞聯繫,橋孔共有十五個,中心橋孔最大,跨度為7。13米,呈大的半圓形,直貫東西,旁邊十二橋孔佈置在橋礎三面,可通南北,亦呈小的半圓形,橋階洞則為扇形,可通東西。正面望去,連同倒影,構成五孔,大小不一,形狀各殊,這樣就在厚重的橋基上,安排了空靈的拱卷,在直線的拼縫轉角中安置了曲線的橋洞,與橋亭自然就配置和諧了。難怪後人把橋基比成北方威武的勇士,而把橋亭比做南方秀美的少女,這是力與美的結合,壯與秀的和諧。

白塔

揚州至今還流傳着“一夜造白塔”的故事。該故事出於《清朝野史大觀》。一天,乾隆在瘦西湖中游覽,船到五亭橋畔,忽然對揚州陪同官員説:“那裏多象京城北海的瓊島春陰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皇帝開軒一看,只見五亭橋旁一座白塔巍然聳立,以為是從天而降,身旁的太監連忙跪奏道:“是鹽商大賈,為彌補聖上游西湖之憾,連夜趕製而成的”。據説,是八大鹽商之一的江春用萬金賄賂乾隆左右,請畫成圖,然後一夜之音用鹽包為基礎,以紙紮為表面推成的。儘管只可遠視,不可近攀,但乾隆不無感慨地説:“人道揚州鹽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虛傳”。

建築多以“半制”取勝。即舫為半舫,亭為半亭,月洞口旁的美人靠也僅有一半。但這一個個的“半”又以廊、牆或遮或掩或放或收,打破了舊式園林的對稱規整,顯得輕靈活潑。書房內,松林梅的木雕罩格,條几上供桌屏、花瓶,書桌上置文房四寶,多寶架上擺放線裝古書,圓桌上一盤圍棋,使人一進其中立即體味到《紅樓夢》中富貴閒人的灑脱和聰慧,停足其間,仔細把玩,餘味無窮。

有關江蘇瘦西湖的導遊詞範文 篇15

各位遊客,非常歡迎到瘦西湖參觀遊覽。瘦西湖原名保障河,又名長春河。有文獻可翔實稽考為《宋書》記載:“廣陵舊有高樓,湛之更加修整起風亭、吹台、琴室、月觀,果竹繁茂,’花葯成行。”這是瘦西湖最早見於史書的記載。其規模最盛時期為清乾隆年間。由於康熙、乾隆兩朝皇帝的屢次南巡,揚州鹽商在沿河兩岸爭地構園,形成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勝境。湖上園林有“園林之盛,甲於天下”之譽,最盛時期有二十四景著稱於世。

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座橋為大虹橋,始建於明崇禎年間,是一座紅欄木構橋樑,故名紅橋。後在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改建為石橋,如卧虹于波,故改名為“虹橋”。康熙年間王漁洋任揚州司理,留下了許多著名詩篇,其中一首“虹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杆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最為出名。

“長堤垂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入迷。”現在我們正在漫步的這段長堤叫 做長堤春柳,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是瘦西湖的春景。堤長一里多,東西兩側,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相間成行。每當煙花三月之時,桃花盛開豔麗繽紛,柳絲婀娜起舞,似青煙綠霧,雨絲煙霧之中,漫步其間,確是遊人銷魂之處。這段長堤在園林藝術手法上,合理地運用了空間藝術和時間藝術,在進入較 大的景區前,以長堤作為過渡,漸漸拉開全園的“序幕”。

現在我們走到長堤的盡頭。首先看到的這座園叫做徐園。它是1920xx年於清桃花塢舊址改建的,為祠祀原駐揚州的第二軍軍長徐寶山而建。園門形如滿月,門額上草書“徐園”二字是晚清著名書法家吉亮工題寫的。園中聽鸝館過去是徐寶山的享堂,現為遊人休息場所,取詩人杜甫:“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意。館內楠木罩隔,精刻松竹梅圖案,是揚州現存罩隔中的精品,體現了晚清揚州的木雕工藝。聽鸝館門口的兩口鐵鑊,是揚州的出土文物,據《鐵鑊碑》記載是南北朝蕭樑時代的鎮水之物。每隻鐵鑊重約3噸,由此可見當時揚州冶鐵-業的發達。徐園雖名為祠堂,實質是一座非常精巧的湖上園林,其中“春草池塘吟榭”為客座,宜於客人小憩;“疏峯館”為客廳,宜於宴請賓客;“冶春後社”為詩社,宜於吟詠詩句。 繞過徐園,我們現在站在小虹橋上,大家頓時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前面各位看到的就是瘦西湖比較開闊的景區,回過頭來再看徐園,就知道它是整個瘦西湖的屏障,這就像看戲一樣由序幕而進入高潮。

現在請大家轉過來往東看,前面這一景叫做“四橋煙雨”,也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每當“山色空瀠雨亦奇”之際,領略的景緻是“四橋飛跨煙霧裏”。站在這座樓上大家可以看到南面有春波橋、大虹橋,北面有長春橋,西面有蓮花橋。可貴的是四座橋的形狀和色彩各不相同。這座樓通過對景手法把咫尺之內的不同橋景展現在遊客面前,同時又將湖上風光銜接起來,時放時收,有分有合,使每一個景區都呈現出不同的風韻。這裏得到乾隆皇帝特別賞識,詠詩作賦多篇,御筆親贈“趣園”。

過了小虹橋,我們就到了小金山了。有人説:杭州有西湖,揚州有瘦西湖,鎮江有金山,揚州有小金山。一個是“瘦”,一個是“小”,怎麼揚州人這麼謙虛,從等級上來説,似乎總是比別人差了一等呢?為此,我們揚州國畫院的老院長李亞如撰寫了這樣一副對子:“借取西湖一角堪誇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惜乎小。”這裏需要指出的是“瘦為苗條,小得精巧。”揚州人的特點就是在摹仿他人的東西時能不落因襲,有自2獨到之處。實際上“小金山”是湖心最大的島嶼,俗稱小金山,實為二十四景之一的“梅嶺春深”。現在的小金山是瘦西湖上建築最緊密的地方,瘦西湖最早見於史書記載的建

築“風亭、吹台、琴室、月觀”,現在全部都集中在這個島上。小金山頂上的建築風亭是瘦西湖的至高點。它就是著名散文 家朱自清先生所説的“瘦西湖看水最好,看月也頗得宜的地方。”風亭上面有一幅楹聯“風月無邊,到此胸懷何似;亭台依舊,羨他煙水全收”。風亭這個名字就是取自於上下聯。第一個字而得名的。由此可見,站在小金山頂上所領略的景緻是非常美的,“山不在高,貴在層次。水不在寬,曲折則妙。”這就是瘦西湖和小金山的妙處。

梅嶺春深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左右利用開挖蓮花埂新河的土人工堆成的。據説當初推土成山時,犀堆屢塌,三年不成,督工也非常着急。一次睡夢中看見關帝帶領士兵打梅花樁,即將木樁幾個一組打入河心,然後堆土即可不塌。他猛然驚醒,立即按關帝所示去做,十天後果然堆成。為感謝關帝託夢,督工特在此建造了關帝廟。光緒年間重修時改關帝廟為湖心律寺。後來有人將湖心律寺的山門拆除,題名小金山。關於“小金山”這個名字,有這樣一段傳説。當年揚州和鎮江的兩個和尚閒聊時,鎮江和尚賦詩説:“青水也厭揚州俗,多少峯巒不過江。”而揚州和尚不同意這種説法,於是兩人就下棋打賭,結果揚州和尚棋高一着,讓揚州鹽商將此景改名為“小金山”,並在庭院中掛了這樣一幅對聯:“彈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帶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過江來”。只用了一個“小”字,就把“金山”引渡過來,變“揚州俗”為“揚州雅”了。

現在庭院中大家看到的這塊石頭是宋代花石綱的遺物。古代運輸都是用船,編號計數十船為一綱,這是用船運送花和石頭,所以稱之為“花石綱”。北宋皇帝趙佶特別喜歡奇花異石,在他六十大壽之時,命人在京城開封建造萬壽山,這塊鐘乳石是廣西巖洞滴水形成的。在自南而北的運輸過程中,由於方臘起義,被遺落揚州。

有關江蘇瘦西湖的導遊詞範文 篇16

各位遊客:揚州素以橋鄉聞名,它與江南紹興一樣橋多、橋美,不一樣的是,紹興以樑橋為多,而揚州卻以拱橋見長。此刻我們看到的這個景點叫“四橋煙雨”。此景建於康熙年間,以前為揚州北郊二十四景之一,以前也是大鹽商的私家園林,登上這四橋煙雨樓,南面的虹橋,北面的長春橋,近處的春濃橋和西邊的五亭橋,都歷歷在目。每當風雨蕭蕭時,四橋就忽隱忽視,故稱“四橋煙雨”。可貴的是諸橋近在咫尺,橋橋不一樣,但這四座橋卻把湖水分割的景物相互銜接起來,又以各橋不一樣的落點和構架將全徹景點劃分為各具特色的若干區間,使每一風景區都呈現出各自獨特的韻味。難怪乾隆每次來揚州都要登臨四橋煙雨樓,憑窗眺望。“趣園”二字便是乾隆第一次下江南時的御筆。

園中有園是瘦西湖的特色,前面一道高牆將大片湖水擋住,僅以一圓形的洞門引我們入內。清初那裏是韓園桃花塢故址。民國4年(191年)改為徐寶山洞堂,故名徐園。徐寶山曾任辛亥革命時的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統管兩淮及八百里長江的緝私。他曾追隨孫中山,與清軍對陣作戰,其後又提出撤銷揚州軍政府,從而統一江蘇的主張。由於他輕視袁世凱,並趕走袁派來監視他的參謀長,袁世凱下毒手派人將他炸死。此時,曾與徐寶山共事過的著名書法家吉亮工不待請求,主動寫了“徐園”兩字。剛揮毫時,他情緒還比較沉重,所以“徐”字為行楷,而後越寫越激動,以至寫“園”時,已按捺不住內心的激憤寫成了行草。字徑雖逾尺,但兩字配合和諧,筆力遭勁。

這一小小園林中有一館,一榭,一亭,外有曲水,內有池塘,花木竹石,恰到好處。此園是瘦西湖正門進入的第一個園,遊客一入其中頓感江南園林的精巧。未到過瘦西湖的人,就以為這就是瘦西湖的風貌,其實這正是構園者的苦心,給人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古城揚州是歷史文化名城,瘦西湖一向有“翰墨園林”之稱,到處都顯示出文學藝術的特徵。此刻我們來到了臨水而建的琴室,門前古柏兩株,樹齡都在220_年以上,樹高過檐數丈,葱籠疊翠。請大家隨我走進琴室的庭院,請看東面花瓶門的石額上刻着“靜觀”兩字,這是清代大書法家鄧石如的手筆。琴室後是木標書屋。遊客們:大家請持續安靜。為什麼?因為那裏是讀書所在,自然要安靜了。園內種有老桂樹15株,花開時節濃香醉人,又名“桂園”,木揮是桂花的別稱。

有關江蘇瘦西湖的導遊詞範文 篇17

各位遊客:此刻展此刻我們面前的這組恢宏建築,就是今日瘦西湖的南大門,她正敞開懷抱,熱情歡迎我們的到來。瘦西湖南大門像一道屏障,使瘦西湖諸景半藏半露,恰似美人“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始出來”。門廳檐口的“瘦西湖”三字匾,是揚州已故書法家孫龍父的手筆。門廳廊柱上一副檻聯這樣寫道:“天地本無私,春花秋月盡我留連,得閒便是主人,且莫間平泉草木;湖山倍多麗,傑閣幽亭憑誰點綴,到處別開生面,真不減清閟畫圖。”是晚清揚州詩人李逸休撰題,並由其女兒揚州著名書法家李聖和書寫的。有了這副祖聯,瘦西湖風光也更添了幾分滋力。幾年前,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元妃省親”的那場重頭戲就是在這地拍攝的,讓我們像當年的元妃那樣登上掛揖蘭橈,透過珠簾繡幕,去縱情領略瘦西湖的風光吧!

各位遊客:步入大門,腳下一道長堤,逶迤北去。從虹橋直至徐園門前,是一條600米的長堤。東側是碧波盪漾的湖水,西側為花圃,路的兩邊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沿途有五景,皆為清初鹽商黃為蒲所築。此景即稱“長堤春柳”。每當和煦春風吹到那裏時,那細細的柳絲就被染成嫩黃色,繼而吐出粒粒綠珠。春意盎然時,柳葉舒展了,桃花盛開了,湖上微風吹來,那柳絲們娜起舞,樹影婆婆,似青煙綠秀,漫步其間,怎不會令人人迷呢!這正如詩人陳其工所描述的:“長堤春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人迷。”

春日踏訪柳堤是最有意趣的,漫步在這“問株楊柳間株桃”的長堤上,不知遊客們是否有心曠神怕的感受。堤雖長但並不顯得單調,請看前面堤畔的這座攢尖翹角式的四柱方亭,顯然是讓我們在此駐足,靜靜地揣摩欣賞那裏的景色。亭內面西的“長堤春柳”匾是清代進士揚州書法家陳重慶的手筆。聯題:“佳氣溢芳甸(趙孟頫句),宿雲檐野川(元好問句)。”為揚州書畫家王板哉所書,登亭小想,使我們在領悟中又進入了新的意境。

堤邊的柳與別處是不一樣的,為什麼呢?據説,當年隋煬帝開挖運河時,翰林學士虞世基推薦在河堤兩岸超多插柳,既可護堤,又可遮蔭。隋煬帝大喜,並親手先栽一株,又賜垂柳姓楊,所以外地的柳樹到了揚州就稱楊柳,“多情最是揚州柳”,所以楊柳成了揚州的市樹。

如果説“長堤春柳”似東風二月,以桃紅柳綠間植取勝,那麼挑花塢則以成片桃林,雲霞散彩的氣派見長,的確是:“花落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各位遊客:此刻我們所在之處就叫桃花塢,電視連續劇《紅樓夢》拍攝時。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在此處以錦囊收桃花豔骨,埋於一環淨土之中,當她邊舞邊歌“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誰”時,連桃花雞的花瓣也籟籟飄落,似乎同情黛玉的不幸。

據野史記載,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曾在平山堂赴宴,席間以古人“飛紅”為題,行令賦詩。到了某鹽商時,因才思枯竭,無以為對,竟然説出“柳絮飛來片片紅”之句。金農為之解圍,説是古人確有該詩,併為之補全,詩説:“廿四橋邊廿四風,憑鬧猶憶舊江東。夕陽返照桃花塢,柳絮飛來片片紅。”眾人明知是金農即席杜撰,但不得不佩服金農的才思敏捷。

有關江蘇瘦西湖的導遊詞範文 篇18

各位旅客:假如把杭州西湖比作豐滿嫵媚的少婦,那麼揚州揚州瘦西湖可比作清秀切娜的少女,因為杭州西湖給人一種雍容華貴的韻味,而揚州揚州瘦西湖卻給人幾分纖柔羞怯的情意。多少年來,她那獨具的魅力,不僅使揚州人民喜往樂遊,也使不少海內外的文人名士為之傾倒,單單一個“瘦”字,就引出許許多多詩人的佳句。早些年,鄧拓遊湖時,就對湖山風光讚賞不已,欣然成詩:“板橋歌吹古揚州,我作揚州三日遊;瘦了西湖情更好,人天美景不勝收。”

【名稱來歷—大虹橋—南門】

我國以“西湖”命名的景區有三四十處之多,而“揚州瘦西湖”僅揚州一個。那麼她為什麼要定名為“揚州瘦西湖”呢?揚州瘦西湖地處揚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稱“保障河”,是隋唐時期由蜀同諸山之水,匯合安徽大別山東來的洞水流人運河的一段水道。它有50多公頃的遊覽面積,6公里多的遊程,一條曲水如錦帶,時展時收,猶如嫦娥起舞時拋向人間的五色飄帶,形態自然動人。後來改稱“揚州瘦西湖”,是因為乾隆年間詩人汪沆將揚州保障河與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較,寫了一首詠贊保障河的詩:“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揚州瘦西湖。”從此“揚州瘦西湖”作為正式名稱,名聞中外。

“揚州好,第一是虹橋”,這時大家來到的地方就是名聞天下的揚州瘦西湖第一景——大虹橋。這座橋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建於明崇份年間,橫跨保障湖水。原橋為木質紅欄,故名紅橋,清代乾隆元年改建為石橋。十五年後,巡鹽御史吉慶、普福、高恆相繼重建,並在橋上建橋亭,改“紅”為“虹”,意思是橋如彩虹。現已改建為7.6米寬的3孔低坡青石橋。虹橋在歷史上曾經名噪一時,乾隆皇帝遊揚州時也作詩讚賞虹橋的景色。有一次乾隆的遊船到虹橋,見一乞丐手執長竿,長竿端頭置一布袋,口中唸唸有詞,便門左右,此人在此作甚?紀曉嵐(清朝大臣)忙上前答道:是一乞丐,專在河邊吟詩乞討為生。乾隆聞聽下旨命令乞丐當面吟詩,乞丐不慌不忙地吟道:“三月煙花風流在,一代天君過紅橋。錦帆徐牽碧鏡裏,落霞貧賤照天燒。”乾隆不得不感歎:“揚州乞兒尚能作此詩,果然不愧為文昌之地。”而他自己也被撩動詩興,出詩應和:“綠濃春水飲長虹,錦纜徐牽碧鏡中;真在橫披畫裏過,平山迎面送春風。”今日大虹橋已成為進人揚州瘦西湖的咽喉,登橋遠望,不僅可見湖水如帶,桃紅柳綠,畫航籤歌,更可見遠處小金山上的山亭,隱隱約約,似在招引大家,步入佳境。

這時展這時大家面前的這組恢宏建築,就是今日揚州瘦西湖的南大門,她正敞開懷抱,熱情歡迎大家的到來。揚州瘦西湖南大門像一道屏障,使揚州瘦西湖諸景半藏半露,恰似美人“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始出來”。門廳檐口的“揚州瘦西湖”三字匾,是揚州已故書法家孫龍父的手筆。門廳廊柱上一副檻聯這樣寫道:“天地本無私,春花秋月盡我留連,得閒便是主人,且莫間平泉草木;湖山倍多麗,傑閣幽亭憑誰點綴,到處別開生面,真不減清閟畫圖。”是晚清揚州詩人李逸休撰題,並由其女兒揚州著名書法家李聖和書寫的。有了這副祖聯,揚州瘦西湖風光也更添了幾分滋力。幾年前,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元妃省親”的那場重頭戲就是在這地拍攝的,讓大家像當年的元妃那樣登上掛揖蘭橈,透過珠簾繡幕,去縱情領略揚州瘦西湖的風光吧!

【長堤春柳—小方亭—桃花塢】

步入大門,腳下一道長堤,逶迤北去。從虹橋直至徐園門前,是一條600米的長堤。東側是碧波盪漾的湖水,西側為花圃,路的兩邊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沿途有五景,皆為清初鹽商黃為蒲所築。此景即稱“長堤春柳”。每當和煦春風吹到這裏時,那細細的柳絲就被染成嫩黃色,繼而吐出粒粒綠珠。春意盎然時,柳葉舒展了,桃花盛開了,湖上微風吹來,那柳絲們娜起舞,樹影婆婆,似青煙綠秀,漫步其間,怎不會令人人迷呢!這正如詩人陳其工所描寫的:“長堤春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人迷。”

春日踏訪柳堤是最有意趣的,漫步在這“問株楊柳間株桃”的長堤上,不知旅客們是否有心曠神怕的感受。堤雖長但並不顯得單調,請看前面堤畔的這座攢尖翹角式的四柱方亭,顯然是讓大家在此駐足,靜靜地揣摩欣賞這裏的景色。亭內面西的“長堤春柳”匾是清代進士揚州書法家陳重慶的手筆。聯題:“佳氣溢芳甸(趙孟頫句),宿雲檐野川(元好問句)。”為揚州書畫家王板哉所書,登亭小想,使大家在領悟中又進入了新的意境。

堤邊的柳與別處是不同的,為什麼呢?據説,當年隋場帝開挖運河時,翰林學士虞世基建議在河堤兩岸大量插柳,既可護堤,又可遮蔭。隋揚帝大喜,並親手先栽一株,又賜垂柳姓楊,所以外地的柳樹到了揚州就稱楊柳,“多情最是揚州柳”,所以楊柳成了揚州的市樹。

假如説“長堤春柳”似東風二月,以桃紅柳綠間植取勝,那麼挑花塢則以成片桃林,雲霞散彩的氣派見長,的確是:“花落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各位旅客:這時大家所在之處就叫桃花塢,電視連續劇《紅樓夢》拍攝時。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在此處以錦囊收桃花豔骨,埋於一環淨土之中,當她邊舞邊歌“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誰”時,連桃花雞的花瓣也籟籟飄落,似乎同情黛玉的不幸。

有關江蘇瘦西湖的導遊詞範文 篇19

尊敬的各位來賓,大家好!

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曾經是中國古人的美好夢想。歡迎您做客我的家鄉——揚州,今天由我陪伴大家參觀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區——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我是瘦西湖的導遊__,很高興能有機會與大家同遊湖上風光、品讀揚州故事。

揚州是一座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歷史文化名城,她如一位美女,內惠於心,外秀於形。歷史上曾數度繁盛,為中華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所以有人説,揚州是“最中國”的城市。

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是揚州的第一名片。它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唯一文化旅遊示範區、被譽為江蘇最美旅遊景點。近年來,國內外各大媒體都給予高度評價,是江蘇省唯一入選微信雲直播的景區,今年瘦西湖更作為江蘇的形象片在紐約時報廣場電子屏播出,如今的瘦西湖已經從揚州走向了中國,從中國走向了世界。

今天的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分為5大景區。分別是:以市井文化為代表的綠楊村景區;以湖上園林為代表的瘦西湖景區;以宗教文化為代表的蜀岡景區;以歷史文化遺存為代表的唐子城景區;以運動休閒為代表的宋夾城景區。這5大板塊,融古城文化、湖上園林、人文生態、運動休閒於一體,形成了一個相互銜接、開放融合的整體。

今天,就讓我們來感受一下瘦西湖的魅力。

瘦西湖作為中國湖上園林的傑出典範,泛舟遊湖是最好的選擇。這條水上游覽線的特點,可以用兩句古詩來概括:“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

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就是瘦西湖乾隆水上游覽線的起點——御碼頭。它始建於清代康熙年間,是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時上下龍舟的地方。在御碼頭旁是揚州著名的古剎——天寧寺,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北宋政和年間,宋徽宗賜名為天寧禪寺。到了清代,由於康熙和乾隆兩位皇帝的先後駕臨,在此興建了行宮,使它更加聲名顯赫,康熙皇帝“敕賜天寧禪寺”的石碑至今還鑲嵌在山門正門上方。當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奉康熙之命在此刊刻和出版了《全唐詩》和《佩文韻府》,這是中國文化史上的輝煌典籍。“小艇沿流畫槳輕,鹿園鍾磐有餘清。門前一帶邗溝水,脈脈常含萬古情。”這是康熙皇帝為所作《天寧寺》的詩,這首詩表達的是他在揚州時的愉悦心情。乾隆時代編撰的中國最大規模的圖書集成《四庫全書》,全國僅有七部,一部藏於揚州的文匯閣,文匯閣舊址就在附近,可惜乾隆行宮與文匯閣皆毀於咸豐兵火(太平天國)。但20_年在天寧寺萬佛樓重新典藏全套原大原色原樣版《四庫全書》,原貌展示了《四庫全書》龐大無比的形制和規模。

揚州是優雅宜居之城。20_年獲得聯合國最佳人居獎。休閒度假,揚州是您的最佳選擇。這裏生活慢節奏,心情很悠閒。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是老揚州人的生活方式。皮包水就是指揚州的早茶文化。眼前的冶春是揚州百年老字號茶館。你看它一半建在水上,一半建在岸上,草甸茅舍,野趣盎然。巧妙的將秀美的園林和悠閒的茶肆結合在一起。若臨窗而坐,腳下流水潺潺,身邊畫舫盪漾,偶爾還會傳來船孃清悠的揚州小調,可謂是景美、人美、味更美。中央電視台大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詳細介紹了揚州的各種美食,其開篇就是冶春的燙乾絲。此外,三丁包子、翡翠燒賣、千層油糕被譽為“揚州點心三絕”。

揚州美食是被隋煬帝譽為“東南第一佳味”的四大菜系__淮揚菜的主流。它融合了南北菜系的諸多優點,清淡入味,鹹甜適中,製作精緻,造型優美,我國很多重要的標誌性事件都以淮揚菜為主。如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宴會、1999年國慶50週年慶典晚宴、20_年南京青奧會、20_年中國APEC(亞太)峯會的歡迎晚宴等等。

船過問月橋,岸上綠楊村。歷史上當地居民多以種花為業,所謂“千家養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種田”。如今的綠楊村已是聞名海內的花鳥魚蟲市場,每到週末、節假日,這裏人來人往,非常熱鬧。人們彼此交流養殖技巧,怡情雅興,體現了揚州人生活的休閒舒適。

有關江蘇瘦西湖的導遊詞範文 篇20

各位遊客,非常歡迎到瘦西湖參觀遊覽。瘦西湖原名保障河,又名長春河。有文獻可翔實稽考為《宋書》記載:“廣陵舊有高樓,湛之更加修整起風亭、吹台、琴室、月觀,果竹繁茂,’花葯成行。”這是瘦西湖最早見於史書的記載。其規模最盛時期為清乾隆年間。由於康熙、乾隆兩朝皇帝的屢次南巡,揚州鹽商在沿河兩岸爭地構園,形成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勝境。湖上園林有“園林之盛,甲於天下”之譽,最盛時期有二十四景著稱於世。

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座橋為大虹橋,始建於明崇禎年間,是一座紅欄木構橋樑,故名紅橋。後在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改建為石橋,如卧虹于波,故改名為“虹橋”。康熙年間王漁洋任揚州司理,留下了許多著名詩篇,其中一首“虹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杆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最為出名。

“長堤垂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入迷。”現在我們正在漫步的這段長堤叫 做長堤春柳,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是瘦西湖的春景。堤長一里多,東西兩側,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相間成行。每當煙花三月之時,桃花盛開豔麗繽紛,柳絲婀娜起舞,似青煙綠霧,雨絲煙霧之中,漫步其間,確是遊人銷魂之處。這段長堤在園林藝術手法上,合理地運用了空間藝術和時間藝術,在進入較 大的景區前,以長堤作為過渡,漸漸拉開全園的“序幕”。

現在我們走到長堤的盡頭。首先看到的這座園叫做徐園。它是1920xx年於清桃花塢舊址改建的,為祠祀原駐揚州的第二軍軍長徐寶山而建。園門形如滿月,門額上草書“徐園”二字是晚清著名書法家吉亮工題寫的。園中聽鸝館過去是徐寶山的享堂,現為遊人休息場所,取詩人杜甫:“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意。館內楠木罩隔,精刻松竹梅圖案,是揚州現存罩隔中的精品,體現了晚清揚州的木雕工藝。聽鸝館門口的兩口鐵鑊,是揚州的出土文物,據《鐵鑊碑》記載是南北朝蕭樑時代的鎮水之物。每隻鐵鑊重約3噸,由此可見當時揚州冶鐵-業的發達。徐園雖名為祠堂,實質是一座非常精巧的湖上園林,其中“春草池塘吟榭”為客座,宜於客人小憩;“疏峯館”為客廳,宜於宴請賓客;“冶春後社”為詩社,宜於吟詠詩句。 繞過徐園,我們現在站在小虹橋上,大家頓時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前面各位看到的就是瘦西湖比較開闊的景區,回過頭來再看徐園,就知道它是整個瘦西湖的屏障,這就像看戲一樣由序幕而進入高潮。

現在請大家轉過來往東看,前面這一景叫做“四橋煙雨”,也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每當“山色空瀠雨亦奇”之際,領略的景緻是“四橋飛跨煙霧裏”。站在這座樓上大家可以看到南面有春波橋、大虹橋,北面有長春橋,西面有蓮花橋。可貴的是四座橋的形狀和色彩各不相同。這座樓通過對景手法把咫尺之內的不同橋景展現在遊客面前,同時又將湖上風光銜接起來,時放時收,有分有合,使每一個景區都呈現出不同的風韻。這裏得到乾隆皇帝特別賞識,詠詩作賦多篇,御筆親贈“趣園”。

過了小虹橋,我們就到了小金山了。有人説:杭州有西湖,揚州有瘦西湖,鎮江有金山,揚州有小金山。一個是“瘦”,一個是“小”,怎麼揚州人這麼謙虛,從等級上來説,似乎總是比別人差了一等呢?為此,我們揚州國畫院的老院長李亞如撰寫了這樣一副對子:“借取西湖一角堪誇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惜乎小。”這裏需要指出的是“瘦為苗條,小得精巧。”揚州人的特點就是在摹仿他人的東西時能不落因襲,有自2獨到之處。實際上“小金山”是湖心最大的島嶼,俗稱小金山,實為二十四景之一的“梅嶺春深”。現在的小金山是瘦西湖上建築最緊密的地方,瘦西湖最早見於史書記載的建

築“風亭、吹台、琴室、月觀”,現在全部都集中在這個島上。小金山頂上的建築風亭是瘦西湖的至高點。它就是著名散文 家朱自清先生所説的“瘦西湖看水最好,看月也頗得宜的地方。”風亭上面有一幅楹聯“風月無邊,到此胸懷何似;亭台依舊,羨他煙水全收”。風亭這個名字就是取自於上下聯。第一個字而得名的。由此可見,站在小金山頂上所領略的景緻是非常美的,“山不在高,貴在層次。水不在寬,曲折則妙。”這就是瘦西湖和小金山的妙處。

梅嶺春深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左右利用開挖蓮花埂新河的土人工堆成的。據説當初推土成山時,犀堆屢塌,三年不成,督工也非常着急。一次睡夢中看見關帝帶領士兵打梅花樁,即將木樁幾個一組打入河心,然後堆土即可不塌。他猛然驚醒,立即按關帝所示去做,十天後果然堆成。為感謝關帝託夢,督工特在此建造了關帝廟。光緒年間重修時改關帝廟為湖心律寺。後來有人將湖心律寺的山門拆除,題名小金山。關於“小金山”這個名字,有這樣一段傳説。當年揚州和鎮江的兩個和尚閒聊時,鎮江和尚賦詩説:“青水也厭揚州俗,多少峯巒不過江。”而揚州和尚不同意這種説法,於是兩人就下棋打賭,結果揚州和尚棋高一着,讓揚州鹽商將此景改名為“小金山”,並在庭院中掛了這樣一幅對聯:“彈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帶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過江來”。只用了一個“小”字,就把“金山”引渡過來,變“揚州俗”為“揚州雅”了。

現在庭院中大家看到的這塊石頭是宋代花石綱的遺物。古代運輸都是用船,編號計數十船為一綱,這是用船運送花和石頭,所以稱之為“花石綱”。北宋皇帝趙佶特別喜歡奇花異石,在他六十大壽之時,,命人在京城開封建造萬壽山,這塊鐘乳石是廣西巖洞滴水形成的。在自南而北的運輸過程中,由於方臘起義,被遺落揚州。

轉到小金山的東面,我們來到的這一組庭院,它由“桂花廳”“棋室”“月觀”三組建築組成。這個庭院的名字叫靜觀。“靜觀”二字是清代金石名家鄧石如所題。遊覽中國的園林很有講究,不能是一般的走馬觀花。總的説來,賞園講究大園動觀,比如大家可以邊走邊看,也可以坐船遊覽;而小園宜靜觀,最好坐下來靜靜觀賞。現在各位來到的這個小園名字就叫做“靜觀”,我們一進門的地方是整個院子最大最開闊的地方,而前面的拐角處則最窄,它採用了時放時收的手法,似乎是無限深遠。從名字上看園子不大,但是站在拐角的地方卻還沒看到它的盡頭,這就令人產生懸念,轉過去到底有多深多遠呢?從而吸引遊人想要走進去觀賞。從造園藝術來説,這個小院造得最成功的當屬是它的圍牆。這座花牆隨勢彎環,很自然地被處理成一座摺疊的屏風形狀,像一把扇子一樣漸漸拉開,使人產生無限深遠的感覺。花牆上設置了不同幾何圖案的花窗,透過花窗可借到窗外不同的景緻,給遊人的感覺是園外有園,景外有景。同時小院還設置了四時不謝之花:春有牡丹、芍藥;夏有結果的枇杷;秋天大家可以看到的都是一百年以上的桂花;冬天有臘梅和天竺。總的來説,如果人不多而能坐在庭院中細細觀賞的話,就會有詩一般的聯想。

現在我們首先看到的這個廳叫做“木樨書屋”,因周圍遍植桂花而得名。“木樨書屋”四字匾是由著名園林與古建專家陳從周教授所題。接下來大家看到的這個廳叫做棋室,是古人下棋的地方。這裏大家可以看到的兩隻棋盤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由蘇州監造的。棋室早面最值得看的是兩邊陳

設的一套清花瓷屏風,燒製於清代康熙年間,全國僅存此一套,所以非常珍貴。這一套瓷屏的主要特點有三個:一是畫面圖案非常清晰;二是立體感相當強;三是瓷的顏色燒出了深淺,使畫面顯得有層次有生氣。

轉過來我們就到了瘦西湖最好的廳館——月觀了。揚州號稱“中國的月亮城”,揚州的月色美,觀月的地方也多,“月觀”是其中之一。“月觀”三楹坐西朝東,前面臨着開闊的湖面,每當皓月東昇,打開門憑欄而看,天上水中各有一月,雙月交輝。不禁叫人感歎“今月古月,皓魄一輪,把酒問青天,好悟滄桑小劫;長橋短橋,畫欄六曲,移舟泊煙渚,可堪風柳多情!”現在月觀裏面掛的這一幅對聯是鄭板橋撰寫的“月來滿地水,雲起一天山”。我們都説月色如水,這裏假水和真的湖水連成一片,於是瘦西湖也就不再瘦了,而“雲起一天山”就是説小金山雖然微不足道,但天上的雲倒映在水中就像一座座的山峯,很自然地和前面的湖水連成一片,就滿天是山了。通過把實景虛化,小景變大,把有限的園林空間化為無限的意境。月觀觀月不僅景緻好,它的陳設也可稱得上是湖上園林之最。這裏面陳苧的一套海梅傢俱,工藝精緻,式樣古樸,真切地體現了乾隆年間揚州的木雕工藝,同時傢俱上雕刻之內容也和觀月有所聯繫。

揚州的市樹有兩種,一種是柳樹,因為楊州白古右“綠楊城郭是揚州”的美譽;第二種是銀杏,因為它的樹齡一般都比較長,能夠體現揚州的歷史,前面這棵大樹請大家仔細看一下,到底是死樹還是活樹呢?這棵樹是唐代的時候種在揚州古木蘭寺的銀杏樹,到現在有一千多年,建國以後,下雨打雷把這棵樹劈開,這一半小的死了,以後被放在這裏作為木樁景觀供遊人觀賞。後來有心之人在它的後面種了一棵凌霄,凌霄是藤本植物,必須要有所攀附才能生長,到夏天凌霄長出葉子,開出黃花,讓人以為這棵樹又活了,所以起名叫“枯木逢春”。

提到木蘭寺,在揚州有這樣一個故事:唐代,揚州曾出過一個狀元叫王播。王播自小父母雙亡,他的父親在世時和木蘭寺院的主持和尚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這樣他就寄住在寺院裏。和尚吃飯之前都要敲鐘,王播聽到鐘聲就去吃飯,其他時間用來讀書。後來住持和尚嫌王播坐吃寺院,就叫小和尚飯後再敲鐘,每到王播聽到鐘聲時別人已經吃完,只能常常餓肚子。王播非常生氣,於是在牆上題了兩句詩:“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閣黎飯後鐘。”以後就離開了木蘭寺,發憤讀書,二十年以後出任“淮南節度使”。在他赴官上任路過木蘭寺時,王播發現自己臨走時題的兩句詩還在,並且已被和尚用碧紗把它罩起來了。於是就感慨今昔,續題兩句:“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這就是揚州的“飯後鐘”的故事。後來宋代蘇東坡路過揚州,聽了這個故事也有一番感慨,他説王播讀書讀昏了頭,殊知飯非鍾,應當感激這位老和尚,要不然王播至今會像凌霄一樣攀附在銀杏樹上不能成材。

有關江蘇瘦西湖的導遊詞範文 篇21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廳叫綠蔭館。過去有“三分水,二分竹”之説,是盛夏避暑之地。“四面綠蔭少紅日,三更畫船穿藕花”描繪了舊時的景色。漫台,傳説是乾隆皇帝在此釣過魚而得名的。相傳乾隆皇帝坐船遊覽瘦西湖,看到水裏有魚跳出來,於是就有了釣魚的興致。揚州的鹽商知道皇帝的心理以後,就選了吹台請乾隆垂釣,但又派了漁夫帶着活的魚潛至水下,通過荷葉的柄呼吸,每當皇帝落竿垂釣,活的魚就被掛上鈎去,所以乾隆在此很容易就釣起了很多的魚,於是改名。兩旁對聯“浩歌向南渚,把釣待秋風”是啟功題寫的。中國以命名的景點非常多,比如北京有,但那是國賓館,我們這個建築是不能和它相比的;陝西寶雞也有,但那是傳説中姜太公釣魚的地方,知名度比揚州大。但是請大家無論如何不要小看揚州的,因為它是中國名亭建築的典範,是中華園林藝術“借景”達到頂峯的代表作品。請各位站在斜角60度的地方看一下,你可以通過正西面這個洞借下五亭橋,五亭橋橫卧波光,洞成正圓形;南面這個洞借過來白塔,如破地竹筍沖天而出把洞拉長呈橢圓形,這一幅景緻可稱是絕妙圖畫。如果是上午九點鐘至十一點,站在這裏拍照,洞中借景,可稱是外地人到揚州攝影最有代表性的景點。

好了,整個小金山我們基本都看過了,這一帶風景的特色在於水光山色,所有的建築都突出了水之寬闊和山之深遠。清人在《望江南百調》中這樣吟道:“揚州好,畫入小金山。亭榭高低風月勝,柳桃錯雜水波環,此地即仙寰。”瘦西湖是揚州湖上園林的代表,所以最好的遊覽方式就是坐船遊覽,這樣能使大家在遊覽的同時產生詩的聯想“船在水中行,人在畫中游。”現在就請大家上船遊覽。行到這裏,瘦西湖可以説已遊覽子一半了。為什麼叫“瘦西湖”呢?剛才跟大家講了瘦西湖原名保障湖,是蜀岡山水流向運河的排洪渠道。為迎接康熙,乾隆皇帝的六次南巡,鹽商官僚在沿河兩岸爭地構園,十華里的河道兩岸呈現出“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勝境。乾隆年間,錢塘詩人汪沆將“保障湖”與杭州西湖相比,作詩一首:“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紅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瘦西湖得名到現在已經一百多年,在此期間許多來自國內外的文人雅士拿瘦西湖和杭州西湖相比作了這樣的比喻: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是中國唐代的美女楊貴妃的話,那麼瘦西湖就是漢代能夠作“掌上舞”的趙飛燕。有人説:“天下西湖,三十有六”,各個地方都有大大小小的西湖。那麼你為什麼不稱它為“長西湖”、“細西湖”、“小西湖”,而獨自稱為“瘦”呢?當代草聖林散之這樣回答:“漫説西湖天下瘦,環肥燕瘦更知名。”但是如果按照現代人的審美標準,以美人而論,大家可能喜歡的是比較苗條的,那自然是“環肥不如燕瘦”了。所以李鴻章的孫子李孔昕先生在參觀了瘦西湖以後就有了這樣的感慨:“西子范蠡今若在,不到杭州到揚州”。

前面大家看到的這座橋是揚州的標誌建築五亭橋,又名蓮花橋,因其形狀從空間鳥瞰,像是一朵大而美麗的蓮花浮在瘦西湖上而得名。這座橋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揚州巡鹽御史高恆出資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北海大橋而建的,別出新裁地將亭和橋結合成一體。“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凡十有五”。建築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教授看過這座橋以後作出了這樣的評價:“中國最古老的橋苧是趙州橋,中國最壯美的橋樑為蘆溝橋,中國最秀氣最具藝術代表性的橋樑就是揚州的這座五亭橋了。”它構造的最精妙之處在於下面橋墩的設計。關於這座橋在《揚州畫舫錄》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每當月滿之時,每洞各銜—月。金色混漾,眾月交輝,莫可名狀。”這是我們揚州人深感自豪的一景。觀此,才知西湖之三潭印月不能專美於前。由此可見,大家不僅是煙花三月該下揚州,也可以在中秋之夜到我們揚州瘦西湖五亭橋感受“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的絕妙佳境。

站在五亭橋上往東看去,遠處的景色是“小橋流水,風亭直立山巔;明軒石欄,釣渚直插水際”儼然是一幅連綿不絕的江南山水國畫長卷,充分體現了南方之秀。俯看橋東面的這組四面環水的建築,它叫鳧莊,建於1921年,因其形狀似浮於湖面的野鴨子而得名。它的建築非常矮小,佈局造型也十分得體,既烘托了五亭橋的雄姿,也陪襯了橋南的白塔。五亭橋面南這座白塔是蓮性寺著名的建築,喇嘛宗教的象徵。關於這座塔在揚州流傳着“一夜造塔”之説。傳説1784年乾隆第六次坐船遊覽瘦西湖,忽然對揚州鹽商説:“整座蓮花橋一帶的景色很象北海的瓊島春陰一景,可惜少了一座白塔。”皇帝是説者無心。鹽商卻聽者有意,當即花了數十力銀子買來北海白塔的圖,然後在十夜之間派人用鹽包為基礎,紙紮為表堆成一座白塔,第—:二天乾隆再次遊覽時遠處朦朧中果見矗立着一座白塔,十分驚歎“揚州鹽商之富,令我所歎不及。”這僅僅是傳説,但這座白塔確是仿北海的塔而建的,早在康熙年間就有,我們看到的白塔是乾隆年間重建的,全部為磚結構,形狀雖沒有北海的塔雄偉壯麗,然而雖瘦而不覺寒酸,反窈窕多姿。北京的景物到了揚州也增添了幾分瘦西湖的秀氣。整個五亭橋、白塔一帶景物可稱得是瘦西湖湖上風景的高潮。極目往東,“梅嶺春深”飄渺於水,往西“春台明月”飛甍丹楹,往南白塔對峙,再加上蓮花橋本身及水中倒影的渲染,這一幅景緻不是“瓊樓玉宇”,而勝似“瓊樓玉宇”了。

現在我們請沿着五亭橋北岸往西走。前面大家看到的這一景叫“白塔睛雲”,也是清二十四景之一。主要是因為與對岸蓮性寺白塔成對景而得名。這一景是1984年由旅日僑胞陳伸先生捐資重建的。主要由花南水北之堂、積翠軒、林香榭三組建築組成,“白塔睛雲”園額是安徽書法家賴少其題寫的。

接下來我們要到的就是著名的二十四橋景區了。“二十四橋”這個名稱是出自於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詩句“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關於“二十四橋”的解釋,在揚州説法也非常多,比較正統的有三種:一種是特指一座橋叫二十四橋;另一種説法為實指揚州在宋代確實有二十四座橋,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裏詳細地記載了當時的二十四座橋的橋名;還有一種説法是泛指唐代揚州橋多。民間的傳説是因為“古時有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而得名。現在我們看到的二十四橋景區是1986年根據《乾隆南巡盛典》中的二十四橋景區原圖在原來的位置上恢復的。基本保持了乾隆年間釣原貌。二十四橋景區包括熙春台、玲瓏花界、小李將軍畫本、望春樓和二十四橋。熙春台為二十四橋景區的主體建築。“熙春”一詞出自於老子的“眾人熙熙,如登春台”。表現了這裏人來人往非常熱鬧的景象,表現了揚州唐代和清代經濟的繁榮,這裏曾是二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鷹他被中國著名散文家郁達夫譽為中國四大秋色之一,所以秋天到揚州來賞月是必不可少的。相傳揚州鹽商曾在此為乾隆皇帝祝壽,所以這一景又名“春台祝壽”。門前的平台橫可躍馬,縱可放軌,規模非常大。整個熙春台一帶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雄偉,與五亭橋遙遙相對,具有北方皇家園林的華貴氣派。對岸的這組建築叫玲瓏花界,它以栽種芍藥牡丹為特色。宋朝有“洛陽牡丹,廣陵芍藥’’之説。歐陽修有過這樣的詩句:“瓊花芍藥世無倫,偶不題詩便怨人;且向無雙亭下醉,自知不負廣陵春。”二十四橋又名芍藥橋。大家可以在春末夏初之時到揚州觀賞早在宋代就有“甲天下”之美譽的廣陵芍藥。

與玲瓏花界隔湖相對的建築是望春樓、小李將軍畫本。他們完全是江南園林的風格,建築佈局從屬於熙春台,色調顯得清新淡雅,完全體現了南方之秀。望春樓下層南北兩間分別為水院、山庭,將山水景色引入室內。樓上門窗卸去就可變成露台,是中秋賞月的好地方。小李將軍指的是唐代大畫家李思訓的兒子李昭道。這一對父子不僅擅長帶兵,而且開創了金碧山水畫派。所謂“花為畫本,月是詩源”。取名小李將軍畫本是指此地的美景是小李將軍作畫靈感的源泉。

既然命名為二十四橋景區,遊人到此都來尋覓哪一座橋為二十四橋呢?前面這座橋就被遊人當作是二十四橋了,它由山澗棧道、單孔拱橋、平板曲橋以及吹簫亭組成,中間呈玉帶狀的拱橋長24米,寬2.4米,橋上下兩側各有24個台階,圍以24根白玉欄杆。

好了,有關瘦西湖的主要景點就給大家解釋到這裏。瘦西湖的風格是自然和人工的巧妙結合,運用自然的地理條件,加以人工的點綴。通過一條狹長的水道將很多小園串聯成一個整體,其中有分有合,有主有賓,互為“因借”,雖範圍不大而景物無窮。建築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在清代的許多小説,如《紅樓夢》、《儒林外史》、《浮生六記》中都有關於瘦西湖景緻的描述。尤其是清代著名旅遊家沈三白在《浮生六記》中給予瘦西湖這樣的評價:“平山堂離城三四里,行其途則八九華里,雖全是人工,而奇思幻想,點綴天然,即閬苑瑤池、瓊樓玉宇,諒不過如此。其妙處在於十餘家園亭合而為一,聯絡至山,氣勢俱貫。”這個評價可以説是很高的了。現代的園林專家評價説:“瘦西湖在空間的組合和劃分上有一定成就。通過橋、亭、堤、岸的劃分,使狹長的水面成為有寬、有狹、有方、有圓的許多空間,增加了景觀的層次。他是中國古典園林和現代旅遊結合得非常好的一個例子。視野之開闊是蘇州園林所不及的,而相互呼應又較杭州西湖緊湊。”現在有人做了更為直觀的比喻,如果將杭州西湖比作是大型故事片,它以場面浩大而著稱,那麼揚州瘦西湖就是一部電視連續劇,它一幅一幅地在您面前展現出不同風格的山水國畫長卷。如果您沿着乾隆水上游覽線遊覽瘦西湖,您就會常有忽明忽暗、豁然開朗的感覺,體會到“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明又一村”的意境,真切地感受到瘦西湖水的曲折多變和幽雅寧靜。

所謂“良時莫需擲,好句須頻讀。”意思是説,好的遊覽季節您不能錯過,比如煙花三月一定要來揚州,同樣好的文章要常讀,好園林也需要大家來觀賞,希望各位能經常到揚州來,我們還有新景疊出的瘦西湖北區歡迎您。

有關江蘇瘦西湖的導遊詞範文 篇22

各位遊客,十分歡迎到瘦西湖參觀遊覽。瘦西湖原名保障河,又名長春河。有文獻可翔實稽考為《宋書》記載:“廣陵舊有高樓,湛之更加修整起風亭、吹台、琴室、月觀,果竹繁茂,’花葯成行。”這是瘦西湖最早見於史書的記載。其規模最盛時期為清乾隆年間。由於康熙、乾隆兩朝皇帝的屢次南巡,揚州鹽商在沿河兩岸爭地構園,構成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勝境。湖上園林有“園林之盛,甲於天下”之譽,最盛時期有二十四景著稱於世。

此刻大家看到的這座橋為大虹橋,始建於明崇禎年間,是一座紅欄木構橋樑,故名紅橋。後在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改建為石橋,如卧虹于波,故改名為“虹橋”。康熙年間王漁洋任揚州司理,留下了許多著名詩篇,其中一首“虹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杆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最為出名。

“長堤垂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入迷。”此刻我們正在漫步的這段長堤叫做長堤春柳,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是瘦西湖的春景。堤長一里多,東西兩側,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相間成行。每當煙花三月之時,桃花盛開豔麗繽紛,柳絲婀娜起舞,似青煙綠霧,雨絲煙霧之中,漫步其間,確是遊人銷魂之處。這段長堤在園林藝術手法上,合理地運用了空間藝術和時光藝術,在進入較大的景區前,以長堤作為過渡,漸漸拉開全園的“序幕”。

此刻我們走到長堤的盡頭。首先看到的這座園叫做徐園。它是1915年於清桃花塢舊址改建的,為祠祀原駐揚州的第二軍軍長徐寶山而建。園門形如滿月,門額上草書“徐園”二字是晚清著名書法家吉亮工題寫的。園中聽鸝館過去是徐寶山的享堂,現為遊人休息場所,取詩人杜甫:“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意。館內楠木罩隔,精刻松竹梅圖案,是揚州現存罩隔中的精品,體現了晚清揚州的木雕工藝。聽鸝館門口的兩口鐵鑊,是揚州的出土文物,據《鐵鑊碑》記載是南北朝蕭樑時代的鎮水之物。每隻鐵鑊重約3噸,由此可見當時揚州冶鐵-業的發達。徐園雖名為祠堂,實質是一座十分精巧的湖上園林,其中“春草池塘吟榭”為客座,宜於客人小憩;“疏峯館”為客廳,宜於宴請賓客;“冶春後社”為詩社,宜於吟詠詩句。繞過徐園,我們此刻站在小虹橋上,大家頓時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前面各位看到的就是瘦西湖比較開闊的景區,回過頭來再看徐園,就明白它是整個瘦西湖的屏障,這就像看戲一樣由序幕而進入高潮。

此刻請大家轉過來往東看,前面這一景叫做“四橋煙雨”,也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每當“山色空瀠雨亦奇”之際,領略的景緻是“四橋飛跨煙霧裏”。站在這座樓上大家能夠看到南面有春波橋、大虹橋,北面有長春橋,西面有蓮花橋。可貴的是四座橋的形狀和色彩各不相同。這座樓透過對景手法把咫尺之內的不一樣橋景展此刻遊客面前,同時又將湖上風光銜接起來,時放時收,有分有合,使每一個景區都呈現出不一樣的風韻。那裏得到乾隆皇帝個性賞識,詠詩作賦多篇,御筆親贈“趣園”。

過了小虹橋,我們就到了小金山了。有人説:杭州有西湖,揚州有瘦西湖,鎮江有金山,揚州有小金山。一個是“瘦”,一個是“小”,怎樣揚州人這麼謙虛,從等級上來説,似乎總是比別人差了一等呢?為此,我們揚州國畫院的老院長李亞如撰寫了這樣一副對子:“借取西湖一角堪誇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惜乎小。”那裏需要指出的是“瘦為苗條,小得精巧。”揚州人的特點就是在摹仿他人的東西時能不落因襲,有自2獨到之處。實際上“小金山”是湖心最大的島嶼,俗稱小金山,實為二十四景之一的“梅嶺春深”。此刻的小金山是瘦西湖上建築最緊密的地方,瘦西湖最早見於史書記載的建

築“風亭、吹台、琴室、月觀”,此刻全部都集中在這個島上。小金山頂上的建築風亭是瘦西湖的至高點。它就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所説的“瘦西湖看水最好,看月也頗得宜的地方。”風亭上方有一幅楹聯“風月無邊,到此胸懷何似;亭台依舊,羨他煙水全收”。風亭這個名字就是取自於上下聯。第一個字而得名的。由此可見,站在小金山頂上所領略的景緻是十分美的,“山不在高,貴在層次。水不在寬,曲折則妙。”這就是瘦西湖和小金山的妙處。

梅嶺春深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左右利用開挖蓮花埂新河的土人工堆成的。據説當初推土成山時,犀堆屢塌,三年不成,督工也十分着急。一次睡夢中看見關帝帶領士兵打梅花樁,即將木樁幾個一組打入河心,然後堆土即可不塌。他猛然驚醒,立即按關帝所示去做,十天後果然堆成。為感謝關帝託夢,督工特在此建造了關帝廟。光緒年間重修時改關帝廟為湖心律寺。之後有人將湖心律寺的山門拆除,題名小金山。關於“小金山”這個名字,有這樣一段傳説。當年揚州和鎮江的兩個和尚閒聊時,鎮江和尚賦詩説:“青水也厭揚州俗,多少峯巒但是江。”而揚州和尚不一樣意這種説法,於是兩人就下棋打賭,結果揚州和尚棋高一着,讓揚州鹽商將此景改名為“小金山”,並在庭院中掛了這樣一幅對聯:“彈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帶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過江來”。只用了一個“小”字,就把“金山”引渡過來,變“揚州俗”為“揚州雅”了。

此刻庭院中大家看到的這塊石頭是宋代花石綱的遺物。古代運輸都是用船,編號計數十船為一綱,這是用船運送花和石頭,所以稱之為“花石綱”。北宋皇帝趙佶個性喜歡奇花異石,在他六十大壽之時,命人在京城開封建造萬壽山,這塊鐘乳石是廣西巖洞滴水構成的。在自南而北的運輸過程中,由於方臘起義,被遺落揚州。

轉到小金山的東面,我們來到的這一組庭院,它由“桂花廳”“棋室”“月觀”三組建築組成。這個庭院的名字叫靜觀。“靜觀”二字是清代金石名家鄧石如所題。遊覽中國的園林很有講究,不能是一般的走馬觀花。總的説來,賞園講究大園動觀,比如大家能夠邊走邊看,也能夠坐船遊覽;而小園宜靜觀,最好坐下來靜靜觀賞。此刻各位來到的這個小園名字就叫做“靜觀”,我們一進門的地方是整個院子最大最開闊的地方,而前面的拐角處則最窄,它採用了時放時收的手法,似乎是無限深遠。從名字上看園子不大,但是站在拐角的地方卻還沒看到它的盡頭,這就令人產生懸念,轉過去到底有多深多遠呢?從而吸引遊人想要走進去觀賞。從造園藝術來説,這個小院造得最成功的當屬是它的圍牆。這座花牆隨勢彎環,很自然地被處理成一座摺疊的屏風形狀,像一把扇子一樣漸漸拉開,使人產生無限深遠的感覺。花牆上設置了不一樣幾何圖案的花窗,透過花窗可借到窗外不一樣的景緻,給遊人的感覺是園外有園,景外有景。同時小院還設置了四時不謝之花:春有牡丹、芍藥;夏有結果的枇杷;秋天大家能夠看到的都是一百年以上的桂花;冬天有臘梅和天竺。總的來説,如果人不多而能坐在庭院中細細觀賞的話,就會有詩一般的聯想。

此刻我們首先看到的這個廳叫做“木樨書屋”,因周圍遍植桂花而得名。“木樨書屋”四字匾是由著名園林與古建專家陳從周教授所題。接下來大家看到的這個廳叫做棋室,是古人下棋的地方。那裏大家能夠看到的兩隻棋盤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由蘇州監造的。棋室早面最值得看的是兩邊陳

設的一套清花瓷屏風,燒製於清代康熙年間,全國僅存此一套,所以十分珍貴。這一套瓷屏的主要特點有三個:一是畫面圖案十分清晰;二是立體感相當強;三是瓷的顏色燒出了深淺,使畫面顯得有層次有生氣。

轉過來我們就到了瘦西湖最好的廳館——月觀了。揚州號稱“中國的月亮城”,揚州的月色美,觀月的地方也多,“月觀”是其中之一。“月觀”三楹坐西朝東,前面臨着開闊的湖面,每當皓月東昇,打開門憑欄而看,天上水中各有一月,雙月交輝。不禁叫人感歎“今月古月,皓魄一輪,把酒問青天,好悟滄桑小劫;長橋短橋,畫欄六曲,移舟泊煙渚,可堪風柳多情!”此刻月觀裏面掛的這一幅對聯是鄭板橋撰寫的“月來滿地水,雲起一天山”。我們都説月色如水,那裏假水和真的湖水連成一片,於是瘦西湖也就不再瘦了,而“雲起一天山”就是説小金山雖然微不足道,但天上的雲倒映在水中就像一座座的山峯,很自然地和前面的湖水連成一片,就滿天是山了。透過把實景虛化,小景變大,把有限的園林空間化為無限的意境。月觀觀月不僅僅景緻好,它的陳設也可稱得上是湖上園林之最。那裏面陳苧的一套海梅傢俱,工藝精緻,式樣古樸,真切地體現了乾隆年間揚州的木雕工藝,同時傢俱上雕刻之資料也和觀月有所聯繫。

揚州的市樹有兩種,一種是柳樹,因為楊州白古右“綠楊城郭是揚州”的美譽;第二種是銀杏,因為它的樹齡一般都比較長,能夠體現揚州的歷史,前面這棵大樹請大家仔細看一下,到底是死樹還是活樹呢?這棵樹是唐代的時候種在揚州古木蘭寺的銀杏樹,到此刻有一千多年,建國以後,下雨打雷把這棵樹劈開,這一半小的死了,以後被放在那裏作為木樁景觀供遊人觀賞。之後有心之人在它的後面種了一棵凌霄,凌霄是藤本植物,務必要有所攀附才能生長,到夏天凌霄長出葉子,開出黃花,讓人以為這棵樹又活了,所以起名叫“枯木逢春”。

提到木蘭寺,在揚州有這樣一個故事:唐代,揚州曾出過一個狀元叫王播。王播自小父母雙亡,他的父親在世時和木蘭寺院的主持和尚是十分要好的朋友,這樣他就寄住在寺院裏。和尚吃飯之前都要敲鐘,王播聽到鐘聲就去吃飯,其他時光用來讀書。之後住持和尚嫌王播坐吃寺院,就叫小和尚飯後再敲鐘,每到王播聽到鐘聲時別人已經吃完,只能常常餓肚子。王播十分生氣,於是在牆上題了兩句詩:“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閣黎飯後鐘。”以後就離開了木蘭寺,發憤讀書,二十年以後出任“淮南節度使”。在他赴官上任飄過木蘭寺時,王播發現自我臨走時題的兩句詩還在,並且已被和尚用碧紗把它罩起來了。於是就感慨今昔,續題兩句:“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這就是揚州的“飯後鐘”的故事。之後宋代蘇東坡飄過揚州,聽了這個故事也有一番感慨,他説王播讀書讀昏了頭,殊知飯非鍾,應當感激這位老和尚,要不然王播至今會像凌霄一樣攀附在銀杏樹上不能成材。

此刻我們看到的這個廳叫綠蔭館。過去有“三分水,二分竹”之説,是盛夏避暑之地。“四面綠蔭少紅日,三更畫船穿藕花”描繪了舊時的景色。漫台,傳説是乾隆皇帝在此釣過魚而得名的。相傳乾隆皇帝坐船遊覽瘦西湖,看到水裏有魚跳出來,於是就有了釣魚的興致。揚州的鹽商明白皇帝的心理以後,就選了吹台請乾隆垂釣,但又派了漁夫帶着活的魚潛至水下,透過荷葉的柄呼吸,每當皇帝落竿垂釣,活的魚就被掛上鈎去,所以乾隆在此很容易就釣起了很多的魚,於是改名“釣魚台”。兩旁對聯“浩歌向南渚,把釣待秋風”是啟功題寫的。中國以“釣魚台”命名的景點十分多,比如北京有釣魚台,但那是釣魚台國賓館,我們這個建築是不能和它相比的;陝西寶雞也有釣魚台,但那是傳説中姜太公釣魚的地方,知名度比揚州釣魚台大。但是請大家無論如何不要小看揚州的釣魚台,因為它是中國名亭建築的典範,是中華園林藝術“借景”到達頂峯的代表作品。請各位站在釣魚台斜角60度的地方看一下,你能夠透過正西面這個洞借下五亭橋,五亭橋橫卧波光,洞成正圓形;南面這個洞借過來白塔,如破地竹筍沖天而出把洞拉長呈橢圓形,這一幅景緻可稱是絕妙圖畫。如果是上午九點鐘至十一點,站在那裏拍照,洞中借景,可稱是外地人到揚州攝影最有

代表性的景點。

好了,整個小金山我們基本都看過了,這一帶風景的特色在於水光山色,所有的建築都突出了水之寬闊和山之深遠。清人在《望江南百調》中這樣吟道:“揚州好,畫入小金山。亭榭高低風月勝,柳桃錯雜水波環,此地即仙寰。”瘦西湖是揚州湖上園林的代表,所以最好的遊覽方式就是坐船遊覽,這樣能使大家在遊覽的同時產生詩的聯想“船在水中行,人在畫中游。”此刻就請大家上船遊覽。行到那裏,瘦西湖能夠説已遊覽子一半了。為什麼叫“瘦西湖”呢?剛才跟大家講了瘦西湖原名保障湖,是蜀岡山水流向運河的排洪渠道。為迎接康熙,乾隆皇帝的六次南巡,鹽商官僚在沿河兩岸爭地構園,十華里的河道兩岸呈現出“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勝境。乾隆年間,錢塘詩人汪沆將“保障湖”與杭州西湖相比,作詩一首:“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紅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瘦西湖得名到此刻已經一百多年,在此期間許多來自國內外的文人雅士拿瘦西湖和杭州西湖相比作了這樣的比喻: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是中國唐代的美女楊貴妃的話,那麼瘦西湖就是漢代能夠作“掌上舞”的趙飛燕。有人説:“天下西湖,三十有六”,各個地方都有大大小小的西湖。那麼你為什麼不稱它為“長西湖”、“細西湖”、“小西湖

”,而獨自稱為“瘦”呢?當代草聖林散之這樣回答:“漫説西湖天下瘦,環肥燕瘦更知名。”但是如果按照現代人的審美標準,以美人而論,大家可能喜歡的是比較苗條的,那自然是“環肥不如燕瘦”了。所以李鴻章的孫子李孔昕先生在參觀了瘦西湖以後就有了這樣的感慨:“西子范蠡今若在,不到杭州到揚州”。

前面大家看到的這座橋是揚州的標誌建築五亭橋,又名蓮花橋,因其形狀從空間鳥瞰,像是一朵大而美麗的蓮花浮在瘦西湖上而得名。這座橋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揚州巡鹽御史高恆出資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北海大橋而建的,別出新裁地將亭和橋結合成一體。“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凡十有五”。建築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教授看過這座橋以後作出了這樣的評價:“中國最古老的橋苧是趙州橋,中國最壯美的橋樑為蘆溝橋,中國最秀氣最具藝術代表性的橋樑就是揚州的這座五亭橋了。”它構造的最精妙之處在於下方橋墩的設計。關於這座橋在《揚州畫舫錄》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每當月滿之時,每洞各銜—月。金色混漾,眾月交輝,莫可名狀。”這是我們揚州人深感自豪的一景。觀此,才知西湖之三潭印月不能專美於前。由此可見,大家不僅僅是煙花三月該下揚州,也能夠在中秋之夜到我們揚州瘦西湖五亭橋感受“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的絕妙佳境。

站在五亭橋上往東看去,遠處的景色是“小橋流水,風亭直立山巔;明軒石欄,釣渚直插水際”儼然是一幅連綿不絕的江南山水國畫長卷,充分體現了南方之秀。俯看橋東面的這組四面環水的建築,它叫鳧莊,建於1921年,因其形狀似浮於湖面的野鴨子而得名。它的建築十分矮小,佈局造型也十分得體,既烘托了五亭橋的雄姿,也陪襯了橋南的白塔。五亭橋面南這座白塔是蓮性寺著名的建築,喇嘛教的象徵。關於這座塔在揚州流傳着“一夜造塔”之説。傳説1784年乾隆第六次坐船遊覽瘦西湖,忽然對揚州鹽商説:“整座蓮花橋一帶的景色很象北海的瓊島春陰一景,可惜少了一座白塔。”皇帝是説者無心。鹽商卻聽者有意,當即花了數十力銀子買來北海白塔的圖,然後在十夜之間派人用鹽包為基礎,紙紮為表堆成一座白塔,第—:二天乾隆再次遊覽時遠處朦朧中果見矗立着一座白塔,十分驚歎“揚州鹽商之富,令我所歎不及。”這僅僅是傳説,但這座白塔確是仿北海的塔而建的,早在康熙年間就有,我們看到的白塔是乾隆年間重建的,全部為磚結構,形狀雖沒有北海的塔雄偉壯麗,然而雖瘦而不覺寒酸,反窈窕多姿。北京的景物到了揚州也增添了幾分瘦西湖的秀氣。整個五亭橋、白塔一帶景物可稱得是瘦西湖湖上風景的高潮。極目往東,“梅嶺春

深”飄渺於水,往西“春台明月”飛甍丹楹,往南白塔對峙,再加上蓮花橋本身及水中倒影的渲染,這一幅景緻不是“瓊樓玉宇”,而勝似“瓊樓玉宇”了。

此刻我們請沿着五亭橋北岸往西走。前面大家看到的這一景叫“白塔睛雲”,也是清二十四景之一。主要是因為與對岸蓮性寺白塔成對景而得名。這一景是1984年由旅日僑胞陳伸先生捐資重建的。主要由花南水北之堂、積翠軒、林香榭三組建築組成,“白塔睛雲”園額是安徽書法家賴少其題寫的。

接下來我們要到的就是著名的二十四橋景區了。“二十四橋”這個名稱是出自於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詩句“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關於“二十四橋”的解釋,在揚州説法也十分多,比較正統的有三種:一種是特指一座橋叫二十四橋;另一種説法為實指揚州在宋代確實有二十四座橋,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裏詳細地記載了當時的二十四座橋的橋名;還有一種説法是泛指唐代揚州橋多。民間的傳説是因為“古時有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而得名。此刻我們看到的二十四橋景區是1986年根據《乾隆南巡盛典》中的二十四橋景區原圖在原先的位置上恢復的。基本持續了乾隆年間釣原貌。二十四橋景區包括熙春台、玲瓏花界、小李將軍畫本、望春樓和二十四橋。熙春台為二十四橋景區的主體建築。“熙春”一詞出自於老子的“眾人熙熙,如登春台”。表現了那裏人來人往十分熱鬧的景象,表現了揚州唐代和清代經濟的繁榮,那裏曾是二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鷹他被中國著名散文家郁達夫譽為中國四大秋色之一,所以秋天到揚州來賞月是必不可少的。相傳揚州鹽商曾在此為乾隆皇帝祝壽,所以這一景又名“春台祝壽”。門前的平台橫可躍馬,縱可放軌,規模十分大。整個熙春台一帶建築規

模宏大,氣勢雄偉,與五亭橋遙遙相對,具有北方皇家園林的華貴氣派。對岸的這組建築叫玲瓏花界,它以栽種芍藥牡丹為特色。宋朝有“洛陽牡丹,廣陵芍藥’’之説。歐陽修有過這樣的詩句:“瓊花芍藥世無倫,偶不題詩便怨人;且向無雙亭下醉,自知不負廣陵春。”二十四橋又名芍藥橋。大家能夠在春末夏初之時到揚州觀賞早在宋代就有“甲天下”之美譽的廣陵芍藥。

與玲瓏花界隔湖相對的建築是望春樓、小李將軍畫本。他們完全是江南園林的風格,建築佈局從屬於熙春台,色調顯得清新淡雅,完全體現了南方之秀。望春樓下層南北兩間分別為水院、山庭,將山水景色引入室內。樓上門窗卸去就可變成露台,是中秋賞月的好地方。小李將軍指的是唐代大畫家李思訓的兒子李昭道。這一對父子不僅僅擅長帶兵,而且開創了金碧山水畫派。所謂“花為畫本,月是詩源”。取名小李將軍畫本是指此地的美景是小李將軍作畫靈感的源泉。

既然命名為二十四橋景區,遊人到此都來尋覓哪一座橋為二十四橋呢?前面這座橋就被遊人當作是二十四橋了,它由山澗棧道、單孔拱橋、平板曲橋以及吹簫亭組成,中間呈玉帶狀的拱橋長24米,寬2。4米,橋上下兩側各有24個台階,圍以24根白玉欄杆。

好了,有關瘦西湖的主要景點就給大家解釋到那裏。瘦西湖的風格是自然和人工的巧妙結合,運用自然的地理條件,加以人工的點綴。透過一條狹長的水道將很多小園串聯成一個整體,其中有分有合,有主有賓,互為“因借”,雖範圍不大而景物無窮。建築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在清代的許多小説,如《紅樓夢》、《儒林外史》、《浮生六記》中都有關於瘦西湖景緻的描述。尤其是清代著名旅遊家沈三白在《浮生六記》中給予瘦西湖這樣的評價:“平山堂離城三四里,行其途則八九華里,雖全是人工,而奇思幻想,點綴天然,即閬苑瑤池、瓊樓玉宇,諒但是如此。其妙處在於十餘家園亭合而為一,聯絡至山,氣勢俱貫。”這個評價能夠説是很高的了。現代的園林專家評價説:“瘦西湖在空間的組合和劃分上有必須成就。透過橋、亭、堤、岸的劃分,使狹長的水面成為有寬、有狹、有方、有圓的許多空間,增加了景觀的層次。他是中國古典園林和現代旅遊結合得十分好的一個例子。視野之開闊是蘇州園林所不及的,而相互呼應又較杭州西湖緊湊。”此刻有人做了更為直觀的比喻,如果將杭州西湖比作是大型故事片,它以場面浩大而著稱,那麼揚州瘦西湖就是一部電視連續劇,它一幅一幅地在您面前展現出不一樣風格的山水國畫長卷。

如果您沿着乾隆水上游覽線遊覽瘦西湖,您就會常有忽明忽暗、豁然開朗的感覺,體會到“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明又一村”的意境,真切地感受到瘦西湖水的曲折多變和幽雅寧靜。

所謂“良時莫需擲,好句須頻讀。”意思是説,好的遊覽季節您不能錯過,比如煙花三月必須要來揚州,同樣好的文章要常讀,好園林也需要大家來觀賞,期望各位能經常到揚州來,我們還有新景疊出的瘦西湖北區歡迎您。

有關江蘇瘦西湖的導遊詞範文 篇23

各位旅客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今天帶領大家的導遊,我姓江,大家可以叫我江導,或者直接稱呼我小江。現在我們已將在前往瘦西湖的路上了,我就先給大家介紹介紹砸門的瘦西湖,這樣呢,待會到了大家就可以更快的遊覽景點了。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揚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麗的風姿獨異諸湖,佔得一個恰如其分的“瘦”字。

瘦西湖風景區為我國湖上園林的代表,古典園林羣融南秀北雄於一體,組合巧妙,互為因借,構成了一個以瘦西湖為共同空間,景外有景,園中有園的藝術境界,歷史上有二十四景著稱於世。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串以卷石洞天、西園曲水、虹橋攬勝、長堤春柳、荷浦薰風、四橋煙雨、梅嶺春深、水雲勝概、白塔晴雲、春台明月、三過留蹤、蜀岡晚照、萬鬆疊翠、花嶼雙泉諸勝,顆顆明珠鑲嵌交織在玉帶上,形成了一幅秀色天然的立體山水畫卷,而小金山、五亭橋、二十四橋景區是這幅畫卷的神來之筆。

瘦西湖的美麗景緻,很早就為人們所向往。瘦西湖風景區正因其悠久、豐富的人文景觀、秀麗典雅的自然風韻,成為古今中外賓客紛至沓來的著名的遊覽勝地。

瘦西湖風景區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揚州的重要對外窗口,擁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等殊榮。近年來,瘦西湖風景區不斷開發建設景區、景點,面積已達168。32公頃,食、行、遊、購、娛等旅遊配套設施日趨完善,隨着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的認證,將為新世紀的可持續發展和走向國際旅遊市場注入新的內涵。

十里湖光,清澄縹碧,花木扶疏,連綿滴翠,亭台樓榭,錯落有致。人文景觀,獨具風韻。瘦西湖正向八方旅客敞開懷抱,熱情歡迎遠道而來的你們,希望大家能度過愉快的旅途,現在大家就下車跟我一起去欣賞瘦西湖的別樣風味。

有關江蘇瘦西湖的導遊詞範文 篇24

各位旅客,非常歡迎到揚州瘦西湖參觀遊覽。揚州瘦西湖原名保障河,又名長春河。有文獻可翔實稽考為《宋書》記載:“廣陵舊有高樓,湛之更加修整起風亭、吹台、琴室、月觀,果竹繁茂,’花葯成行。”這是揚州瘦西湖最早見於史書的記載。其規模最盛時期為清乾隆年間。由於康熙、乾隆兩朝皇帝的屢次南巡,揚州鹽商在沿河兩岸爭地構園,形成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勝境。湖上園林有“園林之盛,甲於天下”之譽,最盛時期有二十四景著稱於世。

這時各位看到的這座橋為大虹橋,始建於明崇禎年間,是一座紅欄木構橋樑,故名紅橋。後在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改建為石橋,如卧虹于波,故改名為“虹橋”。康熙年間王漁洋任揚州司理,留下了許多著名詩篇,其中一首“虹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杆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最為出名。

“長堤垂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入迷。”這時大家正在漫步的這段長堤叫 做長堤春柳,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是揚州瘦西湖的春景。堤長一里多,東西兩側,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相間成行。每當煙花三月之時,桃花盛開豔麗繽紛,柳絲婀娜起舞,似青煙綠霧,雨絲煙霧之中,漫步其間,確是遊人銷魂之處。這段長堤在園林藝術手法上,合理地運用了空間藝術和時間藝術,在進入較 大的景區前,以長堤作為過渡,漸漸拉開全園的“序幕”。

這時大家走到長堤的盡頭。首先看到的這座園叫做徐園。它是1915年於清桃花塢舊址改建的,為祠祀原駐揚州的第二軍軍長徐寶山而建。園門形如滿月,門額上草書“徐園”二字是晚清著名書法家吉亮工題寫的。園中聽鸝館過去是徐寶山的享堂,現為遊人休息場所,取詩人杜甫:“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意。館內楠木罩隔,精刻松竹梅圖案,是揚州現存罩隔中的精品,體現了晚清揚州的木雕工藝。聽鸝館門口的兩口鐵鑊,是揚州的出土文物,據《鐵鑊碑》記載是南北朝蕭樑時代的鎮水之物。每隻鐵鑊重約3噸,由此可見當時揚州冶鐵-業的發達。徐園雖名為祠堂,實質是一座非常精巧的湖上園林,其中“春草池塘吟榭”為客座,宜於客人小憩;“疏峯館”為客廳,宜於宴請賓客;“冶春後社”為詩社,宜於吟詠詩句。 繞過徐園,大家這時站在小虹橋上,各位頓時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前面各位看到的就是揚州瘦西湖比較開闊的景區,回過頭來再看徐園,就知道它是整個揚州瘦西湖的屏障,這就像看戲一樣由序幕而進入高潮。

這時請各位轉過來往東看,前面這一景叫做“四橋煙雨”,也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每當“山色空瀠雨亦奇”之際,領略的景緻是“四橋飛跨煙霧裏”。站在這座樓上各位可以看到南面有春波橋、大虹橋,北面有長春橋,西面有蓮花橋。可貴的是四座橋的形狀和色彩各不相同。這座樓通過對景手法把咫尺之內的不同橋景展這時旅客面前,同時又將湖上風光銜接起來,時放時收,有分有合,使每一個景區都呈現出不同的風韻。這裏得到乾隆皇帝特別賞識,詠詩作賦多篇,御筆親贈“趣園”。

過了小虹橋,大家就到了小金山了。有人説:杭州有西湖,揚州有揚州瘦西湖,鎮江有金山,揚州有小金山。一個是“瘦”,一個是“小”,怎麼揚州人這麼謙虛,從等級上來説,似乎總是比別人差了一等呢?為此,大家揚州國畫院的老院長李亞如撰寫了這樣一副對子:“借取西湖一角堪誇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惜乎小。”這裏需要指出的是“瘦為苗條,小得精巧。”揚州人的特點就是在摹仿他人的東西時能不落因襲,有自2獨到之處。實際上“小金山”是湖心最大的島嶼,俗稱小金山,實為二十四景之一的“梅嶺春深”。這時的小金山是揚州瘦西湖上建築最緊密的地方,揚州瘦西湖最早見於史書記載的建築“風亭、吹台、琴室、月觀”,這時全部都集中在這個島上。小金山頂上的建築風亭是揚州瘦西湖的至高點。它就是著名散文 家朱自清先生所説的“揚州瘦西湖看水最好,看月也頗得宜的地方。”風亭上面有一幅楹聯“風月無邊,到此胸懷何似;亭台依舊,羨他煙水全收”。風亭這個名字就是取自於上下聯。第一個字而得名的。由此可見,站在小金山頂上所領略的景緻是非常美的,“山不在高,貴在層次。水不在寬,曲折則妙。”這就是揚州瘦西湖和小金山的妙處。

梅嶺春深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左右利用開挖蓮花埂新河的土人工堆成的。據説當初推土成山時,犀堆屢塌,三年不成,督工也非常着急。一次睡夢中看見關帝帶領士兵打梅花樁,即將木樁幾個一組打入河心,然後堆土即可不塌。他猛然驚醒,立即按關帝所示去做,十天後果然堆成。為感謝關帝託夢,督工特在此建造了關帝廟。光緒年間重修時改關帝廟為湖心律寺。後來有人將湖心律寺的山門拆除,題名小金山。關於“小金山”這個名字,有這樣一段傳説。當年揚州和鎮江的兩個和尚閒聊時,鎮江和尚賦詩説:“青水也厭揚州俗,多少峯巒不過江。”而揚州和尚不同意這種説法,於是兩人就下棋打賭,結果揚州和尚棋高一着,讓揚州鹽商將此景改名為“小金山”,並在庭院中掛了這樣一幅對聯:“彈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帶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過江來”。只用了一個“小”字,就把“金山”引渡過來,變“揚州俗”為“揚州雅”了。

這時庭院中各位看到的這塊石頭是宋代花石綱的遺物。古代運輸都是用船,編號計數十船為一綱,這是用船運送花和石頭,所以稱之為“花石綱”。北宋皇帝趙佶特別喜歡奇花異石,在他六十大壽之時,命人在京城開封建造萬壽山,這塊鐘乳石是廣西巖洞滴水形成的。在自南而北的運輸過程中,由於方臘起義,被遺落揚州。  轉到小金山的東面,大家來到的這一組庭院,它由“桂花廳”“棋室”“月觀”三組建築組成。這個庭院的名字叫靜觀。“靜觀”二字是清代金石名家鄧石如所題。遊覽中國的園林很有講究,不能是一般的走馬觀花。總的説來,賞園講究大園動觀,比如各位可以邊走邊看,也可以坐船遊覽;而小園宜靜觀,最好坐下來靜靜觀賞。這時各位來到的這個小園名字就叫做“靜觀”,大家一進門的地方是整個院子最大最開闊的地方,而前面的拐角處則最窄,它採用了時放時收的手法,似乎是無限深遠。從名字上看園子不大,但是站在拐角的地方卻還沒看到它的盡頭,這就令人產生懸念,轉過去到底有多深多遠呢?從而吸引遊人想要走進去觀賞。從造園藝術來説,這個小院造得最成功的當屬是它的圍牆。這座花牆隨勢彎環,很自然地被處理成一座摺疊的屏風形狀,像一把扇子一樣漸漸拉開,使人產生無限深遠的感覺。花牆上設置了不同幾何圖案的花窗,透過花窗可借到窗外不同的景緻,給遊人的感覺是園外有園,景外有景。同時小院還設置了四時不謝之花:春有牡丹、芍藥;夏有結果的枇杷;秋天各位可以看到的都是一百年以上的桂花;冬天有臘梅和天竺。總的來説,假如人不多而能坐在庭院中細細觀賞的話,就會有詩一般的聯想。

這時大家首先看到的這個廳叫做“木樨書屋”,因周圍遍植桂花而得名。“木樨書屋”四字匾是由著名園林與古建專家陳從周教授所題。接下來各位看到的這個廳叫做棋室,是古人下棋的地方。這裏各位可以看到的兩隻棋盤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由蘇州監造的。棋室早面最值得看的是兩邊陳設的一套清花瓷屏風,燒製於清代康熙年間,全國僅存此一套,所以非常珍貴。這一套瓷屏的主要特點有三個:一是畫面圖案非常清晰;二是立體感相當強;三是瓷的顏色燒出了深淺,使畫面顯得有層次有生氣。

轉過來大家就到了揚州瘦西湖最好的廳館——月觀了。揚州號稱“中國的月亮城”,揚州的月色美,觀月的地方也多,“月觀”是其中之一。“月觀”三楹坐西朝東,前面臨着開闊的湖面,每當皓月東昇,打開門憑欄而看,天上水中各有一月,雙月交輝。不禁叫人感歎“今月古月,皓魄一輪,把酒問青天,好悟滄桑小劫;長橋短橋,畫欄六曲,移舟泊煙渚,可堪風柳多情!”這時月觀裏面掛的這一幅對聯是鄭板橋撰寫的“月來滿地水,雲起一天山”。大家都説月色如水,這裏假水和真的湖水連成一片,於是揚州瘦西湖也就不再瘦了,而“雲起一天山”就是説小金山雖然微不足道,但天上的雲倒映在水中就像一座座的山峯,很自然地和前面的湖水連成一片,就滿天是山了。通過把實景虛化,小景變大,把有限的園林空間化為無限的意境。月觀觀月不僅景緻好,它的陳設也可稱得上是湖上園林之最。這裏面陳苧的一套海梅傢俱,工藝精緻,式樣古樸,真切地體現了乾隆年間揚州的木雕工藝,同時傢俱上雕刻之內容也和觀月有所聯繫。

揚州的市樹有兩種,一種是柳樹,因為楊州白古右“綠楊城郭是揚州”的美譽;第二種是銀杏,因為它的樹齡一般都比較長,能夠體現揚州的歷史,前面這棵大樹請各位仔細看一下,到底是死樹還是活樹呢?這棵樹是唐代的時候種在揚州古木蘭寺的銀杏樹,到這時有一千多年,建國以後,下雨打雷把這棵樹劈開,這一半小的死了,以後被放在這裏作為木樁景觀供遊人觀賞。後來有心之人在它的後面種了一棵凌霄,凌霄是藤本植物,必須要有所攀附才能生長,到夏天凌霄長出葉子,開出黃花,讓人以為這棵樹又活了,所以起名叫“枯木逢春”。

提到木蘭寺,在揚州有這樣一個故事:唐代,揚州曾出過一個狀元叫王播。王播自小父母雙亡,他的父親在世時和木蘭寺院的主持和尚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這樣他就寄住在寺院裏。和尚吃飯之前都要敲鐘,王播聽到鐘聲就去吃飯,其他時間用來讀書。後來住持和尚嫌王播坐吃寺院,就叫小和尚飯後再敲鐘,每到王播聽到鐘聲時別人已經吃完,只能常常餓肚子。王播非常生氣,於是在牆上題了兩句詩:“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閣黎飯後鐘。”以後就離開了木蘭寺,發憤讀書,二十年以後出任“淮南節度使”。在他赴官上任路過木蘭寺時,王播發現自己臨走時題的兩句詩還在,並且已被和尚用碧紗把它罩起來了。於是就感慨今昔,續題兩句:“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這就是揚州的“飯後鐘”的故事。後來宋代蘇東坡路過揚州,聽了這個故事也有一番感慨,他説王播讀書讀昏了頭,殊知飯非鍾,應當感激這位老和尚,要不然王播至今會像凌霄一樣攀附在銀杏樹上不能成材。

有關江蘇瘦西湖的導遊詞範文 篇25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來到江蘇揚州5A級風景區——瘦西湖,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唯揚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麗的風姿,佔得一個恰如其分的“瘦”字。接下來,我們要去參觀遊覽的,是位於瘦西湖小金山腳下,一處飄逸着翰墨氣韻的園中園。它是由琴棋書畫四間房子組成的院落。那麼,它是如何用一組建築來體現出文人喜歡的琴棋書畫呢?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這座安靜古樸的院落看看吧~

走進小院第一個看見的就是門牆上寫着“琴室”二字的屋子,它坐北朝南,臨水而建,屋前水岸小路彎彎,楊柳依依,若靜坐琴室,臨水彈琴,便可感受到寄情音樂,超凡脱俗,天人合一的境界。

過了琴室,抬頭便有“靜觀”二字,為什麼要靜呢?原來這裏到了木樨書屋,是文人讀書的地方,一個“靜”字便道出了書房特有的神韻。

書房門外沿牆栽種了一片丹桂,每當金秋時節,濃香四溢。聞桂花香,讀萬卷書,立蟾宮折桂、金榜題名之志氣。

書屋周圍雖狹小。但方寸之地也能包含藝術家獨特的審美情調。大家請看,進門處是我們所看到最為開闊的空間,而越向東行地域越狹窄,它先放再收,看不到盡頭,讓人忍不住探個究竟,這便是“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意境了。園中花牆的設計也是匠心獨運,它隨勢彎環,處理成摺疊狀,象屏風一樣漸漸拉開,隔開了園外的喧囂,過濾了紅塵的浮躁,顯得更為靜謐。令人忍不住感歎“人閒桂花落,鳥鳴園更幽”。

沿着花牆延伸的方向我們便來到了棋室,室外寒梅一株,老幹虯枝。室內有兩方用金磚做的棋盤,上面刻有乾隆年間江南蘇州府造。這是棋室整修的時候,在牆壁上發現的。據説,當年建造時,磚石不夠,聰明的工匠便把這些棋盤鑲嵌在牆內。用棋盤來砌棋室,這可真是名符“棋室”啊。 大家來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點一爐妙香,沏一壺清茶,兩人對奕,縱橫捭闔,賓朋圍觀,運籌帷幄,也是文人的一種養成~……

棋室以東便是小院中最為獨特的畫室——月觀。月觀雖為畫室,卻沒有懸掛一幅名畫,僅有月觀二字。原來它將琴室、棋室、書屋明提,而將畫室暗點,請看此處,月觀坐西朝東,臨水而建,每當皓月東昇,打開臨湖的門,推開四面的窗,天上水中,素月交輝,月光泄地,彩雲追月,天空中重疊的雲彩倒映在水面,彷彿漫天的山巒盡收眼底,這真是國畫天然,天然國畫。正如堂前鄭板橋所題寫的這副楹聯“月來滿地水,雲起一天山”。 他用了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十個字,構成了一副千古絕對:瘦西湖水雖然有限,但月色溶溶,就顯得無際無涯;小金山雖微不足道,但云起山湧,便與天相連綿。這樣一來,將小景放大,實景虛化,將有限的園林化為無限的詩境。

這便是,月觀好,水色月無邊,琴棋書畫養心志,梅花木樨香滿天,何必做神仙!

有關江蘇瘦西湖的導遊詞範文 篇26

各位遊客,十分歡迎到瘦西湖參觀遊覽。瘦西湖原名保障河,又名長春河。有文獻可翔實稽考為《宋書》記載:“廣陵舊有高樓,湛之更加修整起風亭、吹台、琴室、月觀,果竹繁茂,’花葯成行。”這是瘦西湖最早見於史書的記載。其規模最盛時期為清乾隆年間。由於康熙、乾隆兩朝皇帝的屢次南巡,揚州鹽商在沿河兩岸爭地構園,構成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勝境。湖上園林有“園林之盛,甲於天下”之譽,最盛時期有二十四景著稱於世。

此刻大家看到的這座橋為大虹橋,始建於明崇禎年間,是一座紅欄木構橋樑,故名紅橋。後在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改建為石橋,如卧虹于波,故改名為“虹橋”。康熙年間王漁洋任揚州司理,留下了許多著名詩篇,其中一首“虹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杆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最為出名。

“長堤垂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入迷。”此刻我們正在漫步的這段長堤叫做長堤春柳,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是瘦西湖的春景。堤長一里多,東西兩側,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相間成行。每當煙花三月之時,桃花盛開豔麗繽紛,柳絲婀娜起舞,似青煙綠霧,雨絲煙霧之中,漫步其間,確是遊人銷魂之處。這段長堤在園林藝術手法上,合理地運用了空間藝術和時光藝術,在進入較大的景區前,以長堤作為過渡,漸漸拉開全園的“序幕”。

此刻我們走到長堤的盡頭。首先看到的這座園叫做徐園。它是1920xx年於清桃花塢舊址改建的,為祠祀原駐揚州的第二軍軍長徐寶山而建。園門形如滿月,門額上草書“徐園”二字是晚清著名書法家吉亮工題寫的。園中聽鸝館過去是徐寶山的享堂,現為遊人休息場所,取詩人杜甫:“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意。館內楠木罩隔,精刻松竹梅圖案,是揚州現存罩隔中的精品,體現了晚清揚州的木雕工藝。聽鸝館門口的兩口鐵鑊,是揚州的出土文物,據《鐵鑊碑》記載是南北朝蕭樑時代的鎮水之物。每隻鐵鑊重約3噸,由此可見當時揚州冶鐵-業的發達。徐園雖名為祠堂,實質是一座十分精巧的湖上園林,其中“春草池塘吟榭”為客座,宜於客人小憩;“疏峯館”為客廳,宜於宴請賓客;“冶春後社”為詩社,宜於吟詠詩句。繞過徐園,我們此刻站在小虹橋上,大家頓時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前面各位看到的就是瘦西湖比較開闊的景區,回過頭來再看徐園,就明白它是整個瘦西湖的屏障,這就像看戲一樣由序幕而進入高潮。

此刻請大家轉過來往東看,前面這一景叫做“四橋煙雨”,也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每當“山色空瀠雨亦奇”之際,領略的景緻是“四橋飛跨煙霧裏”。站在這座樓上大家能夠看到南面有春波橋、大虹橋,北面有長春橋,西面有蓮花橋。可貴的是四座橋的形狀和色彩各不相同。這座樓透過對景手法把咫尺之內的不一樣橋景展此刻遊客面前,同時又將湖上風光銜接起來,時放時收,有分有合,使每一個景區都呈現出不一樣的風韻。那裏得到乾隆皇帝個性賞識,詠詩作賦多篇,御筆親贈“趣園”。

過了小虹橋,我們就到了小金山了。有人説:杭州有西湖,揚州有瘦西湖,鎮江有金山,揚州有小金山。一個是“瘦”,一個是“小”,怎樣揚州人這麼謙虛,從等級上來説,似乎總是比別人差了一等呢?為此,我們揚州國畫院的老院長李亞如撰寫了這樣一副對子:“借取西湖一角堪誇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惜乎小。”那裏需要指出的是“瘦為苗條,小得精巧。”揚州人的特點就是在摹仿他人的東西時能不落因襲,有自2獨到之處。實際上“小金山”是湖心最大的島嶼,俗稱小金山,實為二十四景之一的“梅嶺春深”。此刻的小金山是瘦西湖上建築最緊密的地方,瘦西湖最早見於史書記載的建

築“風亭、吹台、琴室、月觀”,此刻全部都集中在這個島上。小金山頂上的建築風亭是瘦西湖的至高點。它就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所説的“瘦西湖看水最好,看月也頗得宜的地方。”風亭上方有一幅楹聯“風月無邊,到此胸懷何似;亭台依舊,羨他煙水全收”。風亭這個名字就是取自於上下聯。第一個字而得名的。由此可見,站在小金山頂上所領略的景緻是十分美的,“山不在高,貴在層次。水不在寬,曲折則妙。”這就是瘦西湖和小金山的妙處。

梅嶺春深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左右利用開挖蓮花埂新河的土人工堆成的。據説當初推土成山時,犀堆屢塌,三年不成,督工也十分着急。一次睡夢中看見關帝帶領士兵打梅花樁,即將木樁幾個一組打入河心,然後堆土即可不塌。他猛然驚醒,立即按關帝所示去做,十天後果然堆成。為感謝關帝託夢,督工特在此建造了關帝廟。光緒年間重修時改關帝廟為湖心律寺。之後有人將湖心律寺的山門拆除,題名小金山。關於“小金山”這個名字,有這樣一段傳説。當年揚州和鎮江的兩個和尚閒聊時,鎮江和尚賦詩説:“青水也厭揚州俗,多少峯巒但是江。”而揚州和尚不一樣意這種説法,於是兩人就下棋打賭,結果揚州和尚棋高一着,讓揚州鹽商將此景改名為“小金山”,並在庭院中掛了這樣一幅對聯:“彈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帶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過江來”。只用了一個“小”字,就把“金山”引渡過來,變“揚州俗”為“揚州雅”了。

此刻庭院中大家看到的這塊石頭是宋代花石綱的遺物。古代運輸都是用船,編號計數十船為一綱,這是用船運送花和石頭,所以稱之為“花石綱”。北宋皇帝趙佶個性喜歡奇花異石,在他六十大壽之時,命人在京城開封建造萬壽山,這塊鐘乳石是廣西巖洞滴水構成的。在自南而北的運輸過程中,由於方臘起義,被遺落揚州。

轉到小金山的東面,我們來到的這一組庭院,它由“桂花廳”“棋室”“月觀”三組建築組成。這個庭院的名字叫靜觀。“靜觀”二字是清代金石名家鄧石如所題。遊覽中國的園林很有講究,不能是一般的走馬觀花。總的説來,賞園講究大園動觀,比如大家能夠邊走邊看,也能夠坐船遊覽;而小園宜靜觀,最好坐下來靜靜觀賞。此刻各位來到的這個小園名字就叫做“靜觀”,我們一進門的地方是整個院子最大最開闊的地方,而前面的拐角處則最窄,它採用了時放時收的手法,似乎是無限深遠。從名字上看園子不大,但是站在拐角的地方卻還沒看到它的盡頭,這就令人產生懸念,轉過去到底有多深多遠呢?從而吸引遊人想要走進去觀賞。從造園藝術來説,這個小院造得最成功的當屬是它的圍牆。這座花牆隨勢彎環,很自然地被處理成一座摺疊的屏風形狀,像一把扇子一樣漸漸拉開,使人產生無限深遠的感覺。花牆上設置了不一樣幾何圖案的花窗,透過花窗可借到窗外不一樣的景緻,給遊人的感覺是園外有園,景外有景。同時小院還設置了四時不謝之花:春有牡丹、芍藥;夏有結果的枇杷;秋天大家能夠看到的都是一百年以上的桂花;冬天有臘梅和天竺。總的來説,如果人不多而能坐在庭院中細細觀賞的話,就會有詩一般的聯想。

此刻我們首先看到的這個廳叫做“木樨書屋”,因周圍遍植桂花而得名。“木樨書屋”四字匾是由著名園林與古建專家陳從周教授所題。接下來大家看到的這個廳叫做棋室,是古人下棋的地方。那裏大家能夠看到的兩隻棋盤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由蘇州監造的。棋室早面最值得看的是兩邊陳

設的一套清花瓷屏風,燒製於清代康熙年間,全國僅存此一套,所以十分珍貴。這一套瓷屏的主要特點有三個:一是畫面圖案十分清晰;二是立體感相當強;三是瓷的顏色燒出了深淺,使畫面顯得有層次有生氣。

轉過來我們就到了瘦西湖最好的廳館——月觀了。揚州號稱“中國的月亮城”,揚州的月色美,觀月的地方也多,“月觀”是其中之一。“月觀”三楹坐西朝東,前面臨着開闊的湖面,每當皓月東昇,打開門憑欄而看,天上水中各有一月,雙月交輝。不禁叫人感歎“今月古月,皓魄一輪,把酒問青天,好悟滄桑小劫;長橋短橋,畫欄六曲,移舟泊煙渚,可堪風柳多情!”此刻月觀裏面掛的這一幅對聯是鄭板橋撰寫的“月來滿地水,雲起一天山”。我們都説月色如水,那裏假水和真的湖水連成一片,於是瘦西湖也就不再瘦了,而“雲起一天山”就是説小金山雖然微不足道,但天上的雲倒映在水中就像一座座的山峯,很自然地和前面的湖水連成一片,就滿天是山了。透過把實景虛化,小景變大,把有限的園林空間化為無限的意境。月觀觀月不僅僅景緻好,它的陳設也可稱得上是湖上園林之最。那裏面陳苧的一套海梅傢俱,工藝精緻,式樣古樸,真切地體現了乾隆年間揚州的木雕工藝,同時傢俱上雕刻之資料也和觀月有所聯繫。

揚州的市樹有兩種,一種是柳樹,因為楊州白古右“綠楊城郭是揚州”的美譽;第二種是銀杏,因為它的樹齡一般都比較長,能夠體現揚州的歷史,前面這棵大樹請大家仔細看一下,到底是死樹還是活樹呢?這棵樹是唐代的時候種在揚州古木蘭寺的銀杏樹,到此刻有一千多年,建國以後,下雨打雷把這棵樹劈開,這一半小的死了,以後被放在那裏作為木樁景觀供遊人觀賞。之後有心之人在它的後面種了一棵凌霄,凌霄是藤本植物,務必要有所攀附才能生長,到夏天凌霄長出葉子,開出黃花,讓人以為這棵樹又活了,所以起名叫“枯木逢春”。

提到木蘭寺,在揚州有這樣一個故事:唐代,揚州曾出過一個狀元叫王播。王播自小父母雙亡,他的父親在世時和木蘭寺院的主持和尚是十分要好的朋友,這樣他就寄住在寺院裏。和尚吃飯之前都要敲鐘,王播聽到鐘聲就去吃飯,其他時光用來讀書。之後住持和尚嫌王播坐吃寺院,就叫小和尚飯後再敲鐘,每到王播聽到鐘聲時別人已經吃完,只能常常餓肚子。王播十分生氣,於是在牆上題了兩句詩:“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閣黎飯後鐘。”以後就離開了木蘭寺,發憤讀書,二十年以後出任“淮南節度使”。在他赴官上任飄過木蘭寺時,王播發現自我臨走時題的兩句詩還在,並且已被和尚用碧紗把它罩起來了。於是就感慨今昔,續題兩句:“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這就是揚州的“飯後鐘”的故事。之後宋代蘇東坡飄過揚州,聽了這個故事也有一番感慨,他説王播讀書讀昏了頭,殊知飯非鍾,應當感激這位老和尚,要不然王播至今會像凌霄一樣攀附在銀杏樹上不能成材。

此刻我們看到的這個廳叫綠蔭館。過去有“三分水,二分竹”之説,是盛夏避暑之地。“四面綠蔭少紅日,三更畫船穿藕花”描繪了舊時的景色。漫台,傳説是乾隆皇帝在此釣過魚而得名的。相傳乾隆皇帝坐船遊覽瘦西湖,看到水裏有魚跳出來,於是就有了釣魚的興致。揚州的鹽商明白皇帝的心理以後,就選了吹台請乾隆垂釣,但又派了漁夫帶着活的魚潛至水下,透過荷葉的柄呼吸,每當皇帝落竿垂釣,活的魚就被掛上鈎去,所以乾隆在此很容易就釣起了很多的魚,於是改名“釣魚台”。兩旁對聯“浩歌向南渚,把釣待秋風”是啟功題寫的。中國以“釣魚台”命名的景點十分多,比如北京有釣魚台,但那是釣魚台國賓館,我們這個建築是不能和它相比的;陝西寶雞也有釣魚台,但那是傳説中姜太公釣魚的地方,知名度比揚州釣魚台大。但是請大家無論如何不要小看揚州的釣魚台,因為它是中國名亭建築的典範,是中華園林藝術“借景”到達頂峯的代表作品。請各位站在釣魚台斜角60度的地方看一下,你能夠透過正西面這個洞借下五亭橋,五亭橋橫卧波光,洞成正圓形;南面這個洞借過來白塔,如破地竹筍沖天而出把洞拉長呈橢圓形,這一幅景緻可稱是絕妙圖畫。如果是上午九點鐘至十一點,站在那裏拍照,洞中借景,可稱是外地人到揚州攝影最有

代表性的景點。

好了,整個小金山我們基本都看過了,這一帶風景的特色在於水光山色,所有的建築都突出了水之寬闊和山之深遠。清人在《望江南百調》中這樣吟道:“揚州好,畫入小金山。亭榭高低風月勝,柳桃錯雜水波環,此地即仙寰。”瘦西湖是揚州湖上園林的代表,所以最好的遊覽方式就是坐船遊覽,這樣能使大家在遊覽的同時產生詩的聯想“船在水中行,人在畫中游。”此刻就請大家上船遊覽。行到那裏,瘦西湖能夠説已遊覽子一半了。為什麼叫“瘦西湖”呢?剛才跟大家講了瘦西湖原名保障湖,是蜀岡山水流向運河的排洪渠道。為迎接康熙,乾隆皇帝的六次南巡,鹽商官僚在沿河兩岸爭地構園,十華里的河道兩岸呈現出“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勝境。乾隆年間,錢塘詩人汪沆將“保障湖”與杭州西湖相比,作詩一首:“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紅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瘦西湖得名到此刻已經一百多年,在此期間許多來自國內外的文人雅士拿瘦西湖和杭州西湖相比作了這樣的比喻: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是中國唐代的美女楊貴妃的話,那麼瘦西湖就是漢代能夠作“掌上舞”的趙飛燕。有人説:“天下西湖,三十有六”,各個地方都有大大小小的西湖。那麼你為什麼不稱它為“長西湖”、“細西湖”、“小西湖

”,而獨自稱為“瘦”呢?當代草聖林散之這樣回答:“漫説西湖天下瘦,環肥燕瘦更知名。”但是如果按照現代人的審美標準,以美人而論,大家可能喜歡的是比較苗條的,那自然是“環肥不如燕瘦”了。所以李鴻章的孫子李孔昕先生在參觀了瘦西湖以後就有了這樣的感慨:“西子范蠡今若在,不到杭州到揚州”。

前面大家看到的這座橋是揚州的標誌建築五亭橋,又名蓮花橋,因其形狀從空間鳥瞰,像是一朵大而美麗的蓮花浮在瘦西湖上而得名。這座橋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揚州巡鹽御史高恆出資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北海大橋而建的,別出新裁地將亭和橋結合成一體。“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凡十有五”。建築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教授看過這座橋以後作出了這樣的評價:“中國最古老的橋苧是趙州橋,中國最壯美的橋樑為蘆溝橋,中國最秀氣最具藝術代表性的橋樑就是揚州的這座五亭橋了。”它構造的最精妙之處在於下方橋墩的設計。關於這座橋在《揚州畫舫錄》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每當月滿之時,每洞各銜—月。金色混漾,眾月交輝,莫可名狀。”這是我們揚州人深感自豪的一景。觀此,才知西湖之三潭印月不能專美於前。由此可見,大家不僅僅是煙花三月該下揚州,也能夠在中秋之夜到我們揚州瘦西湖五亭橋感受“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的絕妙佳境。

站在五亭橋上往東看去,遠處的景色是“小橋流水,風亭直立山巔;明軒石欄,釣渚直插水際”儼然是一幅連綿不絕的江南山水國畫長卷,充分體現了南方之秀。俯看橋東面的這組四面環水的建築,它叫鳧莊,建於1920xx年,因其形狀似浮於湖面的野鴨子而得名。它的建築十分矮小,佈局造型也十分得體,既烘托了五亭橋的雄姿,也陪襯了橋南的白塔。五亭橋面南這座白塔是蓮性寺著名的建築,喇嘛教的象徵。關於這座塔在揚州流傳着“一夜造塔”之説。傳説1784年乾隆第六次坐船遊覽瘦西湖,忽然對揚州鹽商説:“整座蓮花橋一帶的景色很象北海的瓊島春陰一景,可惜少了一座白塔。”皇帝是説者無心。鹽商卻聽者有意,當即花了數十力銀子買來北海白塔的圖,然後在十夜之間派人用鹽包為基礎,紙紮為表堆成一座白塔,第—:二天乾隆再次遊覽時遠處朦朧中果見矗立着一座白塔,十分驚歎“揚州鹽商之富,令我所歎不及。”這僅僅是傳説,但這座白塔確是仿北海的塔而建的,早在康熙年間就有,我們看到的白塔是乾隆年間重建的,全部為磚結構,形狀雖沒有北海的塔雄偉壯麗,然而雖瘦而不覺寒酸,反窈窕多姿。北京的景物到了揚州也增添了幾分瘦西湖的秀氣。整個五亭橋、白塔一帶景物可稱得是瘦西湖湖上風景的高潮。極目往東,“梅嶺春

深”飄渺於水,往西“春台明月”飛甍丹楹,往南白塔對峙,再加上蓮花橋本身及水中倒影的渲染,這一幅景緻不是“瓊樓玉宇”,而勝似“瓊樓玉宇”了。

此刻我們請沿着五亭橋北岸往西走。前面大家看到的這一景叫“白塔睛雲”,也是清二十四景之一。主要是因為與對岸蓮性寺白塔成對景而得名。這一景是1984年由旅日僑胞陳伸先生捐資重建的。主要由花南水北之堂、積翠軒、林香榭三組建築組成,“白塔睛雲”園額是安徽書法家賴少其題寫的。

接下來我們要到的就是著名的二十四橋景區了。“二十四橋”這個名稱是出自於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詩句“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關於“二十四橋”的解釋,在揚州説法也十分多,比較正統的有三種:一種是特指一座橋叫二十四橋;另一種説法為實指揚州在宋代確實有二十四座橋,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裏詳細地記載了當時的二十四座橋的橋名;還有一種説法是泛指唐代揚州橋多。民間的傳説是因為“古時有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而得名。此刻我們看到的二十四橋景區是1986年根據《乾隆南巡盛典》中的二十四橋景區原圖在原先的位置上恢復的。基本持續了乾隆年間釣原貌。二十四橋景區包括熙春台、玲瓏花界、小李將軍畫本、望春樓和二十四橋。熙春台為二十四橋景區的主體建築。“熙春”一詞出自於老子的“眾人熙熙,如登春台”。表現了那裏人來人往十分熱鬧的景象,表現了揚州唐代和清代經濟的繁榮,那裏曾是二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鷹他被中國著名散文家郁達夫譽為中國四大秋色之一,所以秋天到揚州來賞月是必不可少的。相傳揚州鹽商曾在此為乾隆皇帝祝壽,所以這一景又名“春台祝壽”。門前的平台橫可躍馬,縱可放軌,規模十分大。整個熙春台一帶建築規

模宏大,氣勢雄偉,與五亭橋遙遙相對,具有北方皇家園林的華貴氣派。對岸的這組建築叫玲瓏花界,它以栽種芍藥牡丹為特色。宋朝有“洛陽牡丹,廣陵芍藥’’之説。歐陽修有過這樣的詩句:“瓊花芍藥世無倫,偶不題詩便怨人;且向無雙亭下醉,自知不負廣陵春。”二十四橋又名芍藥橋。大家能夠在春末夏初之時到揚州觀賞早在宋代就有“甲天下”之美譽的廣陵芍藥。

與玲瓏花界隔湖相對的建築是望春樓、小李將軍畫本。他們完全是江南園林的風格,建築佈局從屬於熙春台,色調顯得清新淡雅,完全體現了南方之秀。望春樓下層南北兩間分別為水院、山庭,將山水景色引入室內。樓上門窗卸去就可變成露台,是中秋賞月的好地方。小李將軍指的是唐代大畫家李思訓的兒子李昭道。這一對父子不僅僅擅長帶兵,而且開創了金碧山水畫派。所謂“花為畫本,月是詩源”。取名小李將軍畫本是指此地的美景是小李將軍作畫靈感的源泉。

既然命名為二十四橋景區,遊人到此都來尋覓哪一座橋為二十四橋呢?前面這座橋就被遊人當作是二十四橋了,它由山澗棧道、單孔拱橋、平板曲橋以及吹簫亭組成,中間呈玉帶狀的拱橋長24米,寬2。4米,橋上下兩側各有24個台階,圍以24根白玉欄杆。

好了,有關瘦西湖的主要景點就給大家解釋到那裏。瘦西湖的風格是自然和人工的巧妙結合,運用自然的地理條件,加以人工的點綴。透過一條狹長的水道將很多小園串聯成一個整體,其中有分有合,有主有賓,互為“因借”,雖範圍不大而景物無窮。建築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在清代的許多小説,如《紅樓夢》、《儒林外史》、《浮生六記》中都有關於瘦西湖景緻的描述。尤其是清代著名旅遊家沈三白在《浮生六記》中給予瘦西湖這樣的評價:“平山堂離城三四里,行其途則八九華里,雖全是人工,而奇思幻想,點綴天然,即閬苑瑤池、瓊樓玉宇,諒但是如此。其妙處在於十餘家園亭合而為一,聯絡至山,氣勢俱貫。”這個評價能夠説是很高的了。現代的園林專家評價説:“瘦西湖在空間的組合和劃分上有必須成就。透過橋、亭、堤、岸的劃分,使狹長的水面成為有寬、有狹、有方、有圓的許多空間,增加了景觀的層次。他是中國古典園林和現代旅遊結合得十分好的一個例子。視野之開闊是蘇州園林所不及的,而相互呼應又較杭州西湖緊湊。”此刻有人做了更為直觀的比喻,如果將杭州西湖比作是大型故事片,它以場面浩大而著稱,那麼揚州瘦西湖就是一部電視連續劇,它一幅一幅地在您面前展現出不一樣風格的山水國畫長卷。

如果您沿着乾隆水上游覽線遊覽瘦西湖,您就會常有忽明忽暗、豁然開朗的感覺,體會到“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明又一村”的意境,真切地感受到瘦西湖水的曲折多變和幽雅寧靜。

所謂“良時莫需擲,好句須頻讀。”意思是説,好的遊覽季節您不能錯過,比如煙花三月必須要來揚州,同樣好的文章要常讀,好園林也需要大家來觀賞,期望各位能經常到揚州來,我們還有新景疊出的瘦西湖北區歡迎您。

有關江蘇瘦西湖的導遊詞範文 篇27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揚州瘦西湖。我是今天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小X或X導。

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豐滿嫵媚的少婦,那麼揚州瘦西湖可比作清秀婀娜的少女,因為杭州西湖給人一種雍容華貴的韻味,而揚州瘦西湖卻給人幾分纖柔羞怯的情意。多少年來,她那獨具的魅力,不僅使揚州人民喜往樂遊,也使不少海內外的文人名士為之傾倒,單單一個“瘦”字,就引出許許多多詩人的佳句。早些年,鄧拓遊湖時,就對湖山風光讚賞不已,欣然成詩:“板橋歌吹古揚州,我作揚州三日遊;瘦了西湖情更好,人天美景不勝收。”

【名稱來歷—大虹橋—南門】各位遊客:我國以“西湖”命名的景區有三四十處之多,而“瘦西湖”僅揚州一個。那麼她為什麼要定名為“瘦西湖”呢?瘦西湖地處揚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稱“保障河”,是隋唐時期由蜀同諸山之水,匯合安徽大別山東來的洞水流人運河的一段水道。它有50多公頃的遊覽面積,6公里多的遊程,一條曲水如錦帶,時展時收,猶如嫦娥起舞時拋向人間的五色飄帶,形態自然動人。後來改稱“瘦西湖”,是因為乾隆年間詩人汪沆將揚州保障河與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較,寫了一首詠贊保障河的詩:“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從此“瘦西湖”作為正式名稱,名聞中外。

“揚州好,第一是虹橋”,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就是名聞天下的瘦西湖第一景——大虹橋。這座橋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建於明崇份年間,橫跨保障湖水。原橋為木質紅欄,故名紅橋,清代乾隆元年改建為石橋。十五年後,巡鹽御史吉慶、普福、高恆相繼重建,並在橋上建橋亭,改“紅”為“虹”,意思是橋如彩虹。現已改建為7.6米寬的3孔低坡青石橋。虹橋在歷史上曾經名噪一時,乾隆皇帝遊揚州時也作詩讚賞虹橋的景色。有一次乾隆的遊船到虹橋,見一乞丐手執長竿,長竿端頭置一布袋,口中唸唸有詞,便問左右,此人在此作甚?紀曉嵐(清朝大臣)忙上前答道:是一乞丐,專在河邊吟詩乞討為生。乾隆聞聽下旨命令乞丐當面吟詩,乞丐不慌不忙地吟道:“三月煙花風流在,一代天君過紅橋。錦帆徐牽碧鏡裏,落霞貧賤照天燒。”乾隆不得不感歎:“揚州乞兒尚能作此詩,果然不愧為文昌之地。”而他自己也被撩動詩興,出詩應和:“綠濃春水飲長虹,錦纜徐牽碧鏡中;真在橫披畫裏過,平山迎面送春風。”今日大虹橋已成為進人瘦西湖的咽喉,登橋遠望,不僅可見湖水如帶,桃紅柳綠,畫舫輕歌,更可見遠處小金山上的山亭,隱隱約約,似在招引我們,步入佳境。

各位遊客: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組恢宏建築,就是今日瘦西湖的南大門,她正敞開懷抱,熱情歡迎我們的到來。瘦西湖南大門像一道屏障,使瘦西湖諸景半藏半露,恰似美人“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始出來”。門廳檐口的“瘦西湖”三字匾,是揚州已故書法家孫龍父的手筆。門廳廊柱上一副檻聯這樣寫道:“天地本無私,春花秋月盡我留連,得閒便是主人,且莫間平泉草木;湖山倍多麗,傑閣幽亭憑誰點綴,到處別開生面,真不減清閟畫圖。”是晚清揚州詩人李逸休撰題,並由其女兒揚州著名書法家李聖和書寫的。有了這副祖聯,瘦西湖風光也更添了幾分滋力。幾年前,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元妃省親”的那場重頭戲就是在這地拍攝的,讓我們像當年的元妃那樣登上掛揖蘭橈,透過珠簾繡幕,去縱情領略瘦西湖的風光吧!

【長堤春柳—小方亭—桃花塢】 各位遊客:步入大門,腳下一道長堤,逶迤北去。從虹橋直至徐園門前,是一條600米的長堤。東側是碧波盪漾的湖水,西側為花圃,路的兩邊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沿途有五景,皆為清初鹽商黃為蒲所築。此景即稱“長堤春柳”。每當和煦春風吹到這裏時,那細細的柳絲就被染成嫩黃色,繼而吐出粒粒綠珠。春意盎然時,柳葉舒展了,桃花盛開了,湖上微風吹來,那柳絲們娜起舞,樹影婆婆,似青煙綠秀,漫步其間,怎不會令人人迷呢!這正如詩人陳其工所描寫的:“長堤春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人迷。”

春日踏訪柳堤是最有意趣的,漫步在這“問株楊柳間株桃”的長堤上,不知遊客們是否有心曠神怕的感受。堤雖長但並不顯得單調,請看前面堤畔的這座攢尖翹角式的四柱方亭,顯然是讓我們在此駐足,靜靜地揣摩欣賞這裏的景色。亭內面西的“長堤春柳”匾是清代進士揚州書法家陳重慶的手筆。聯題:“佳氣溢芳甸(趙孟頫句),宿雲檐野川(元好問句)。”為揚州書畫家王板哉所書,登亭小想,使我們在領悟中又進入了新的意境。

堤邊的柳與別處是不同的,為什麼呢?據説,當年隋煬帝開挖運河時,翰林學士虞世基建議在河堤兩岸大量插柳,既可護堤,又可遮蔭。隋煬帝大喜,並親手先栽一株,又賜垂柳姓楊,所以外地的柳樹到了揚州就稱楊柳,“多情最是揚州柳”,所以楊柳成了揚州的市樹。

有關江蘇瘦西湖的導遊詞範文 篇28

各位遊客:

我國以西湖命名的景區有三四十處之多,而瘦西湖僅揚州一個。那麼她為什麼要定名為瘦西湖呢?瘦西湖地處揚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稱保障河,是隋唐時期由蜀同諸山之水,匯合安徽大別山東來的洞水流人運河的一段水道。他有五十多公頃的遊覽面積,6公里多的遊程,一條曲水如錦帶,時展時收,猶如嫦娥起舞時拋向人間的五色飄帶,形態自然動人。後來改稱瘦西湖,是因為乾隆年間詩人汪沆將揚州保障河與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較,寫了一首詠贊保障河的詩: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從此瘦西湖作為正式名稱,名聞中外。

揚州好,第一是虹橋,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就是名聞天下的瘦西湖第一景大虹橋。這座橋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建於明崇份年間,橫跨保障湖水。原橋為木質紅欄,故名紅橋,清代乾隆元年改建為石橋。十五年後,巡鹽御史吉慶、普福、高恆相繼重建,並在橋上建橋亭,改紅為虹,意思是橋如彩虹。現已改建為7。6米寬的3孔低坡青石橋。虹橋在歷史上曾經名噪一時,乾隆皇帝遊揚州時也作詩讚賞虹橋的景色。有一次乾隆的遊船到虹橋,見一乞丐手執長竿,長竿端頭置一布袋,口中唸唸有詞,便門左右,此人在此作甚?紀曉嵐(清朝大臣)忙上前答道:是一乞丐,專在河邊吟詩乞討為生。

乾隆聞聽下旨命令乞丐當面吟詩,乞丐不慌不忙地吟道:三月煙花風流在,一代天君過紅橋。錦帆徐牽碧鏡裏,落霞貧賤照天燒。乾隆不得不感歎:揚州乞兒尚能作此詩,果然不愧為文昌之地。而他自己也被撩動詩興,出詩應和:綠濃春水飲長虹,錦纜徐牽碧鏡中;真在橫披畫裏過,平山迎面送春風。今日大虹橋已成為進人瘦西湖的咽喉,登橋遠望,不僅可見湖水如帶,桃紅柳綠,畫航籤歌,更可見遠處小金山上的山亭,隱隱約約,似在招引我們,步入佳境。

有關江蘇瘦西湖的導遊詞範文 篇29

各位旅客:今天我們將要遊覽的是瘦西湖。瘦西湖原是咱們揚州的護城河,又叫“保障河”,清代的時候有一位錢塘詩人汪沆將同是繁華消費之地的保障河與杭州西湖作了比較,寫了一首詠贊保障河的詩:“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這就是“瘦西湖”名稱的來歷。

前方就是瘦西湖的南大門,請大家跟着我,這是瘦西湖的遊覽示意圖,大家過來看一下,咱們是南門進,西門出,全程不走回頭路,全程遊覽時間大約兩小時,現在是九點,大家現在先跟着我遊覽,等會有自由活動和拍照時間,咱們十一點在熙春台集合。

各位旅客:我們現在走的就是清代二十四景之一的“長堤春柳”,大家看這裏三步一桃,五步一柳。而下垂的柳枝又生態地控制了桃樹生長的高度,大家在這裏拍照哩就是一幅人面桃花相映紅的景象。這個長堤與杭州西湖的“蘇堤”“白堤”不同,“蘇堤”“白堤”是兩面臨水,而我們的長堤是一面臨水,一邊崗阜,所以層次上就更加分明,加上崗阜上植物更能體現出“瘦西湖”的`“瘦”字和秀氣。

各位旅客:現在我們所在之處就叫桃花塢,舊版的電視連續劇《紅樓夢》曾在此拍攝黛玉葬花的場景。當時黛玉的扮演者就是陳曉旭,可惜她已英年早逝。

各位旅客:大家看到了前面的那個門額了嗎?那裏就是徐園。那是國民革命時期軍閥徐寶山的祠堂。他曾追隨孫中山,與清軍作戰,由於他輕視袁世凱,並趕走袁派來監視他的參謀長,袁世凱下毒手派人將他炸死。此時,曾與徐寶山共事過的著名書法家吉亮工不待請求,主動寫了“徐園”兩字。剛揮毫時,他心情還比較沉重,所以“徐”字為行楷,而後越寫越激動,以至寫“園”時,已按捺不住內心的激憤寫成了行草。但利用“園”字的外框巧妙地把徐寶山的綽號“徐老虎”的“虎”字鑲嵌在裏面,成為揚州題額的一段佳話。

好,瘦西湖的講解到此告一段落,還有一點時間,大家可以抓緊時間自由拍照,然後出西門集合登車,請大家注意安全。

有關江蘇瘦西湖的導遊詞範文 篇30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句詩説的正是揚州。今年金秋十月,我們一家人便來到了揚州。

“借瘦西湖的一角誇堪其瘦”就描繪的是瘦西湖。走進大門,看着瘦西湖如畫般的美景,我如痴如醉。草坪綠意盎然,生機勃勃;花朵五彩繽紛,格外美麗;柳樹的細枝在微風中輕輕飄拂,美得如同春姑娘的長髮一般,格外雅緻,把瘦西湖點綴得分外嫵媚動人。站在湖邊遠眺,這湖水清澈明亮,瘦西湖雖不如西湖那般大氣、璀璨,倒也很清麗、素雅。瘦西湖細長苗條,恰似少女亭亭玉立的柳腰,瘦西湖美稱由此而來。

我們走在長堤上,長堤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相間而植,煞是好看。柳樹低低地垂向水面,彷彿和魚兒喃喃私語;湖面波光粼粼,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現出金色的水光。

游完長堤,我們欣賞完精緻別雅的徐園、小金山後,又來到著名的五亭橋。五亭橋是由五座挺拔秀麗的亭子組成的,亭角掛着風鈴,微風一吹,便發出“叮叮噹噹”的響聲。仔細一看,就像朵美麗的蓮花,所以五亭橋又叫“蓮花橋”。五亭橋既有北方之雄偉,又有南方之秀麗,真是北雄南秀的完美結合呀!我們登上五亭橋,朝下俯視,看見湖邊百花齊放,爭奇鬥豔,美不勝收。湖面遊船點點,遠處煙霧迷濛,給人一種如入仙境之感。

在如夢如幻的美景中,我們不知不覺來到了二十四橋。這時爸爸低聲吟誦一首詩“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調。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十月了,十月的瘦西湖仍透着綠色,透着春色;仍生機盎然,美不勝收。

走出瘦西湖的大門,我回頭凝望着“瘦西湖”三個大字,覺得它像是一幅天然秀美的國畫長卷,正以清瘦、淡雅、秀麗多姿的風采,吸引着我們。

瘦西湖,真是人間仙境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angsu/dvg7r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