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湖南導遊詞 >

有關湖南嶽麓書院的導遊詞範文(精選15篇)

有關湖南嶽麓書院的導遊詞範文(精選15篇)

有關湖南嶽麓書院的導遊詞範文 篇1

嶽麓書院

有關湖南嶽麓書院的導遊詞範文(精選15篇)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千年學府——嶽麓書院參加遊覽。很高興能作為大家這次遊覽的導遊。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

這裏就是嶽麓書院的前門口了。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塊“千年學府“的匾呢,是今人根據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的字鐫刻而成的。嶽麓書院之所以被稱為“千年學府“,是因為,在北宋時期,統治者實行“偃武息文”政策,鼓勵民間辦學,於是,書院的教育功能凸顯,成為與官學、私學並存的一種新的教育制度。當時最著名的書院有河南應天書院、河南嵩陽書院、江西白鹿洞書院和湖南嶽麓書院。而其中又只有嶽麓書院延續辦學千年,直至今日發展成現代的大學——湖南大學。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這千年學府濃郁的文化氣息吧。

大家現在看到的就是嶽麓書院的平面圖。大家可以發現,嶽麓書院的古建築在佈局上所採用的是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其中講堂是位於中軸線的中心,也是整個書院的中心位置。書院的建築主要有三個部分的功能:講學、藏書、祭祀。下面我們將按照書院的佈局按順序遊覽。

我們現在所站的這個地方便是赫曦台了。赫曦台呀,是古時候酬神演戲的舞台。南宋乾道年間,著名理學家朱熹應嶽麓書院山長張栻的邀請,在嶽麓書院講學時,常常很早的時候就爬到嶽麓山上去看日出。看到日出就拍手歡呼:赫曦!赫曦!意思呢,是紅紅的太陽升起來了。後來,張栻便在此修築發一個戲台,名為“赫曦台”以示紀念。

大家再隨我往前走。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塊匾,是宋真宗御賜的。大家再看一下兩邊的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上聯“惟楚有材”,是出自《左傳》,下聯“於斯為盛”出自《論語》。用現代漢語解釋一下呢,就是説,湘楚大地人才眾多,嶽麓書院這裏尤為興盛。 正好是道出了嶽麓書院作為天下最輝煌的英才薈萃之地的歷史事實。

我們現在來到了講堂。講堂是書院的核心部分,也是講學的中心場所。後來因為朱熹寫的”忠孝廉節”四個大字

一文庫網 ,所有又被稱為“忠孝廉節堂”。

講堂共內有三塊匾,分別是“實事求是”、“學達性天”和“道南正脈”。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塊匾:“實事求是”。這是民國初期湖南工專校長賓步程撰寫的。毛澤東青年時曾寓居半學齋,“實事求是”對他的思想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後來的革命實踐中,他又豐富和發展了“實事求是”的內涵,使“實事求是”成為毛澤東思想的精髓。

大家再看第二塊匾:“學達性天”,這是康熙皇帝御賜的。“學達性天”是一種理學思想。這裏的“性”指的是人性,“天”是指天道。程朱理學認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賦的,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復人的天命之性,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皇帝所賜匾,意在勉勵學子張揚理學,加強自身的修養,同時告訴人們在這裏求學,可以獲得德性修養,達到天人合一的學問的最高境界。

最裏面的那塊“道南正脈”匾是乾隆皇帝為了表彰嶽麓書院在傳播理學方面的功績所賜的,其意思是嶽麓書院所傳播的朱張湖湘學是理學向南傳播後的正統。匾為原物,這裏的“道”指的就是理學。説了這麼多,大家可能會問,什麼是理學呢?理學就是儒家學説發展到了宋代的一種稱法。理學的開山鼻祖是一位我們湖南籍的叫做周敦頤的老先生,而發展和壯大的理學思想的,則是著名的陳頤、陳顥兩兄弟,集大成者是朱熹。

大家再往下看,講堂的正中是一個高約1米的長方形講堂,這是以前老師講課的地方,上面擺着兩把椅子是為了紀念張試和朱熹這兩位大師論講於壇上而設的。當年兩位會講的時候,盛況空前,從全國各地趕來聽講的人數達數千。可見當時朱、張兩人名聲之大。想想看,歷史上多少名人,如曾國藩、左宗棠、王夫之、魏源等等,當年啊,他們就是坐在這底下,聽老師講課的。而朱張會講,也開創了中國書院會講制度之先河。

下面我們將參觀書院做為藏書功能的部分——御書樓。這是書院裏藏書的地方,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圖書館。

好了,我們今天的遊覽呢,也要結束了。經過今天的參觀,相信大家對嶽麓書院這一千年學府的歷史和文化也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謝謝大家。歡迎下次有機會再來嶽麓書院遊覽。

有關湖南嶽麓書院的導遊詞範文 篇2

各位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風景優美的嶽麓山參觀舉世聞名的嶽麓書院。今天,我是您們的導遊小劉,今天我將引領大家踏上這一非凡的文化書香之旅!

我們眼前的這塊“風水寶地”便是古城長沙學術氣息最濃郁的地方——嶽麓書院。它是一座寧靜優雅的庭院,有着千年波斕壯闊的歷史,它的背後所藴含的是一種大氣、睿智,是一代又一代學子千年傳承相繼的文化夢想。庭前廊下、翹壁飛檐,那夢,是從唐代就一直延續下來的。怎麼樣,大家閉上眼,盡情地感受一下這裏清冷的風的味道,是與其他地方截然不同的吧——那是有着千年不變濃濃的書香氣息呢!

嶽麓書院是一片古樸典雅的明清風格古建築羣,它坐落在風景名勝嶽麓山清風峽口,靜靜地屹立在參天古木的掩映之下。它的每一進院落、每一方石碑、每一片磚瓦、每一扇雕窗,都暗藏着雋永的文化品味,是享譽中外的“千年學府”。它與江西白鹿洞書院、河南嵩陽書院、睢陽書院並稱中國古代四大書院,是湖湘學派、宋明理學的發源地。現在,就讓我們循着古聖先賢們的足跡走進書院這亙古不變的文化氛圍中去吧!

大家現在看到的是嶽麓書院的平面圖:在佈局上採用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主體建築如頭門、大門、二門、講堂、御書樓集中於軸線上,講堂布置在中軸線的中央,齋舍、祭祀專祠等排列於兩旁。在書院的園林中,無論是小橋流水、假山迴廊,都與講堂構成了一副渾然天成的畫面。儒道互補,莊重典雅,這正是嶽麓書院傳承千載的精神佳境。

經過懸掛“千年學府”匾的頭門就是赫曦台,內壁兩側牆上各有一個金色大字——“福”與“壽”如龍騰虎躍,遙相呼應。

沿着中軸線,我們便來到了書院的大門。正上方懸掛宋真宗“嶽麓書院”御匾,“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這一千古名聯很霸氣地掛在大門上,道出了嶽麓書院作為天下最輝煌的英材薈萃之地的歷史事實。大門兩旁安放的一對漢白玉抱鼓石雙面浮雕,是一件珍貴的藝術品。

現在,請大家移步,擺放着兩把紅木雕花座椅的地方便是“講堂”了。講堂是書院的核心部分,位於書院的中心位置。講堂正中設高約一米的長方形講壇,為古代老師授課的地方,上面擺兩把紅木雕花座椅,是為了紀念張栻和朱熹這兩位大師論講於壇上而設,表示兩位大師平起平坐、不分秋色。講台之後有木質屏風,上面嵌刻山長張栻撰寫的《嶽麓書院記》,該文內容實為古代嶽麓書院培養人才的指導思想。

講堂兩璧嵌“忠、孝、廉、節”四字石刻,據傳系朱熹手書。這四字實際上正是嶽麓書院在整個封建社會的校訓。在講堂正面兩側壁上,還有四塊碑“整、齊、嚴、肅”,與“忠、孝、廉、傑”碑相映襯,書院靈魂的脈絡始終清晰明瞭。

嶽麓書院不僅有讀書講學之所,還有一處三層建築,那便是“御書樓”。御書樓“藏”在講堂屏壁之後,現藏書已達6萬多冊,現在是湖南大學的古籍圖書館。

嶽麓書院的樓閣磚瓦閃耀着千年凝聚的智慧,帶給我們的遠不止視覺與心靈上的震撼,這千年傳承下來的文化傳奇更會影響指引我們的一生!

欣賞完這幾處深深的庭院,我們的遊覽也接近尾聲。感謝遊客們的配合!謝謝!

有關湖南嶽麓書院的導遊詞範文 篇3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您們來到千年學府——嶽麓書院參加遊覽,我非常榮幸能夠作為大家這次遊覽的導遊。我將盡力使大家通過的講解,對嶽麓書院的歷史、書院的文化內涵有一定的瞭解,不足之處還請大家多提寶貴的意見。

(嶽麓書院大門口)

嶽麓書院位於嶽麓山的清風峽口,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位置主是嶽麓書院的前門口了。請大家往上面看,有一塊“千年學府”的匾,為什麼嶽麓書院有“千年學府”之稱呢?原來,嶽麓書院從潭州(現在的長沙)太守朱洞創建於宋太祖開寶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距今已經來1020xx年的歷史了,所以有千年學府之稱。上面大家所見到的這塊匾是1986年嶽麓書院舉行1010週年慶典時,湖南大學長沙校友會贈送給嶽麓書院的,這四個字是根據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的字鐫刻而成的。

經過一千多年曆史的發展,沉積在嶽麓書院各種建築之上的濃厚的文化氣息,使得今天的嶽麓書院更加充滿了文化的魅力,好,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千年學府濃厚的文化氣息吧!

(嶽麓書院平面示意圖前)

大家現在看到的就是嶽麓書院的平面圖,大家可以發現嶽麓書院的古建築在佈局上所採用的是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主體建築有頭門、大門、二門、講堂、御書樓,這些建築都位於中軸線上,其中講堂是位於中軸線的中心,也是整個書院的中心位置;在中軸線的兩側主要是齋舍和祭祀的專用實祠堂,這種佈局體現我國儒家思想文化中尊卑有序、等級有別、主次鮮明的社會倫理關係。

書院的建築主要有三個部分的功能:講學、藏書、祭祀,此外還有活動區和生活區,下面我們將按照書院的佈局按順序遊覽,我們講解的重點放在赫曦台、講堂及御書樓等處。

(赫曦台上,“壽”、“佛”字前)

我們現在所站的這個地方便是赫曦台了。“赫曦”的意思是:紅紅的太陽升起來了。當年,朱熹應著名的理學大師張栻的邀請,千里迢迢的從福建省的崇安來到長沙嶽麓書院講學,在長沙停留了兩個多月,清晨的時候,朱熹常常和張栻一起登上嶽麓山頂看日出,每當見到旭日騰空,霞光萬丈,山川市井,萬物一切都沐浴在朝陽中的時候,便激動不已,拍手道:赫曦!赫曦!,於是便將他們觀日出的這個地方定名為“赫曦”,後來,張栻便在此修築發一個戲台,名為“赫曦台”以示紀念。

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經注意到了赫曦台內壁兩側的兩個大字:“壽”、“佛”?關於這“壽”和“佛”這兩個字還有一個傳説。

在唐代,每年的鄉舉考試後,放榜的第二天,州縣的長官都要為得中的舉子舉行宴會 ,名為鹿鳴宴,因為在宴會上要歌唱《詩經•小雅•鹿鳴》而得名,這一傳統一直沿襲到了明清;重返鹿鳴會,是指參加鹿鳴會的舉人在六十年後再次赴宴。能夠重返鹿鳴宴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在嶽麓書院的歷史上,以山長的身份重返鹿鳴宴的,羅典是第一人,這個傳説便發生在羅典重返鹿鳴宴的這一天。

這一天,書院格外熱鬧,達官貴人、名門望族都前來道賀,並且吟詩作賦一顯自己的才華。正當大家正在樂着的時候,一個乞丐模樣的老道想進來 ,守門的人攔也攔不住,老道來到廳堂,向羅典打了一揖首,説道:“眾位施主,貧道也來湊熱鬧”。眾人見他這模樣,都看不起他,想戲弄他一下,叫他寫幾個字來看看。老道聽了,知道這不是容人之地,一把就捉起堂前的掃把,沾了些黃泥,瞅準赫曦台上的一面白牆,刷!刷!就是兩筆,寫下了一個丈餘高的“壽”字。眾人看得目瞪口呆,半天説不出話來,當回過神來的時候,老道已不知所蹤了。再看這字,健筆如飛、力透骨肌,知道這定非凡人所能為,羅典後悔不已,託人四處去尋找這老道士的下落,但還是無法找到。為了彌補過失,同時也為了對稱,羅典便親自在對面的白牆上補寫了一個“福”字,是一筆寫成的,但這個福字的筆力就無法與“壽”字相比了。

大家再看這個“壽”字有點像什麼?是不是有點像龍蛇纏繞在一起,不是“藏龍”的意思嗎?而那個“福”字則有點像猛虎下山,意為“卧虎”之意,兩個字合在一起,也就是在暗示着嶽麓書院是個藏龍卧虎的地方。請大家往前走,看一下赫曦台的全貌。赫曦台在古代實際上是一具戲台,現在台前台後的壁檐上,還有不少戲曲故事的堆塑,造型別致、形態自如,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赫曦台同時也是清代書院學子們進行課餘文化活動的一個場所,看來,古代的學生也不像我們想象中的只會搖頭晃腦苦讀詩書,而不懂得娛樂。

(大 門)

沿着中軸線,我們便來到了嶽麓書院的大門,原先的大門在江濱牌樓路一帶的,舊稱“中門”,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大門建於明代,清代同治年間進行過翻修,採用的是南方將軍門式的結構,五間硬山頂。

在北宋第二個皇帝宋真宗執政以前的幾十年間,由於國家動盪不安,所以官府無暇去興辦學校,所有學校都是私人開辦的,宋真宗執政以後,國家比較安定,於是採取了重文的政策,他聽説岳麓書院的辦學很不錯,又聽説山長周式以德行著稱於世,於是便召見了周式並準備留他在京城講學做官,但周式心繫着嶽麓山院,堅拒不從,真宗被他的精神所感動,就親賜了“嶽麓書院”四字及經書等物,嶽麓書院從此名聞天下,求學者絡繹不絕,成為北宋四大書院之一。大家請抬頭看一下大門上面的匾,“嶽麓書院”原匾在抗日戰爭中被日機飛機所炸,現在大家所看到的是1984年複製的。

大家再看一下兩邊的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上聯“惟楚有材”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原句是:“雖楚有材,晉實用之”,下聯“於斯為盛”出自《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據説“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原本是付對聯的上聯,因為出得太好了,無人能對得出下聯,後來有人發現,兩句一拆開也可以成為一付對聯,而且也對得挺好的,所以就一直是這兩句了。這一付對聯也道出了嶽麓書院作為天下最輝煌的英才薈萃之地的歷史事實,現在大家所見到的這對聯也是1984年依照照片複製的。

請大家看安放在大門兩旁的這一對漢白玉石鼓雙面浮雕,這是一件非常珍貴的藝術品,相傳是清道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838年,嶽麓書院的著名學生、兩江總督陶澍在沒收貪官曹百萬的財產中發現的,為了報答母校的培育之恩,特捐給了嶽麓書院珍藏。大家可能會問了,這石鼓原本是官宦人家的東西,而且是抄家沒收來的,怎麼可以放在書院的大門口呢?其實這也反映了清代嶽麓書院教育的官學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封建知識分子讀書做官的一仕途理想。在古代,書院是最高形式的私學,一般都建在山林之中,書院的院長之所以被稱為山長也就是這樣來的。

(二門)

穿過大門,我們就來到了二門,在二門的門額上懸來“名山壇席”匾,這裏的名山反映的是南嶽衡山,因為衡山的72峯,回雁為首,嶽麓為尾,“麓”為尾的意思,即南嶽的最未一峯。嶽麓書院因山而得名,嶽麓山也因為有了嶽麓書院而更加的有靈氣;“壇席”即席位,除地為壇,上設席位,以示學生對老師的尊重,兩旁的對聯“納於大麓,藏之名山”説岳麓書院被浩瀚青翠的樹林所掩映,藏在地大物博的嶽麓山之中。這樣的環境正是修身養性的好地方,難怪乎嶽麓書院能夠培養出如此多的名人大家。

在二門的背面有一匾:“瀟湘槐市”,“槐市”為文化市場,是漢代讀書人聚集的地方,“瀟湘”泛指湖南,“瀟湘槐市”是説岳麓書院是湖南文化名人、士子學者聚集的場所,引申為嶽麓書院人才之盛,就有如漢代槐市之盛。

(教學齋•半學齋)

穿過二門,我們便進入了院內,在左右兩邊,左邊是教學齋,右邊為半學齋,它們都是昔日師生們居舍,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大學集體宿舍。古代書院的教學方式和現在是不一樣的,我們現在大部分時間是在教室裏聽老師講課,而古代,大部分時間是在寢室裏自修,老師定期開講,解答學生的問題。當年的王夫之、曾國藩以及毛澤東等人均住在這裏。

(講堂)

講堂是書院的核心部分,位於書院的中心位置,是書院教學重地和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也是我們今天講解的重點,是最能體現嶽麓書院作為教學作用的地方。

講堂又稱“靜一堂”或“忠、孝、廉、節”堂,歷史上有8次重建,30餘次小規模的修繕,現存建築為清康熙年間重建,又經過同治年間的大修後遺存下來的。

講堂內有三塊匾,分別是“實事求是”、“學達性天”和“道南正脈”。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塊匾:“實事求是”為民國初期湖南工專校長賓步程撰。1920xx年湖南工專遷入嶽麓書院辦學,匾懸掛在此,抗日戰爭時期被日本飛機所炸,這是後來重新制作的。

“實事求是”源於《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漢書》在評價獻王的時候,有一句話是這麼説的:“修學好古,實事求是”。1920xx年前後,正是我教育制度發生重大變革的關鍵時期,各種觀點層出不窮,莫衷一是,校長手諭“實事求是“作為校訓,旨在教育學生從社會的實際出發,求得正確的結論。在教育制度發生變革的關鍵時期,這一校訓起到了辨別方向的作用,並對這裏的學生乃至整個中國的命運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毛澤東青年時曾寓居半學齋,“實事求是”對他的思想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後來的革命實踐中,他豐富和發展了“實事求是”的內涵,使“實事求是”成為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核心的鄧小平,更是毛澤東“實事求是”的思想上升為鄧小平理論的基礎,成為指導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方針原則。現在,“實事求是”已成為中國建設現代化進程中自理一切複雜疑難問題的最好的解決方法。

大家再看第二塊匾:“學達性天”,是康熙皇帝御賜的。“學達性天”是一種理學思想。這裏的“性”指的是人性,“天”是指天道,朱程理學認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賦的,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復伯天命之性,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皇帝所賜匾,意在勉勵學子張揚理學,加強自身的修養,同時告訴人們在這裏求學,可以獲得德性修養,達到天人合一的學問的最高境界,原匾在戰亂中散失,現匾為1984年根據康熙手跡重製的。

最裏面的那塊“道南正脈”匾是乾隆皇帝為了表彰嶽麓書院在傳播理學方面的功績所賜的,其意思是嶽麓書院所傳播的朱張湖湘學是理學向南傳播後的正統。匾為原物,這裏的“道”指的就是理學。説了這麼多,大家可能會問,什麼是理學呢?理學就是儒家學説發展到了宋代的一種稱法。北宋時期,理學在洛陽傳播,後來,福建學者楊時到洛陽向程顥、程頤兄弟學習理學,到程家門口時,天正下着大雪,兩位老師正在午休,楊時不敢入內驚擾,就站在門外雪地裏等老師醒來。直到老師醒來,他才上前去請教,而屋外雪地裏已經留下了兩個深深的足印,當楊時學成南歸時,和頤目送並且非常高興的説:“吾道南矣”。“程門立雪”的故事不僅教育大家要謙虛謹慎,勤奮好學,同時也成了理學南傳的一個重要標誌,而朱熹、張栻的理學思想是直接繼承於楊時的,所以説岳麓書院所傳播的思想是理學南傳的正統。

大家再往下看,講堂的正中是一個高約1米的長方形講堂,這是以前老師講課的地方,上面擺着兩把椅子是為了紀念張試和朱熹這兩位大師論講於壇上而設的,表示兩位大師平起平坐,不分秋色。當年兩位會講的時候,盛況空前,從全國各地趕來聽講的人數達數千,就連池塘裏的水都被喝乾了,可見當時朱、張兩人名聲之大。古代上課的時候,學生不能坐在凳子上,大多自己帶蒲團,席地而坐,以表示對老師的尊重,也顯示了老師的威嚴,想想看,歷史上多少名人如曾國藩、左宗棠、王夫之、魏源等,當年他們就是坐在這底下聽老師講課的,不由得我們產生了敬意,這種滲透着人文精神的講堂就使我們更加感到親切了。

在講堂裏,存有不少的對聯 ,這些對聯多為表達個人的志向、稱頌書院或者講明瞭一些為人處事的道理。大家請看一下這幅對聯,它是清代書院山長曠敏本所撰,上聯是:

是非審之已,譭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陟嶽麓峯頭,朗月太極悠然可會

下聯是:

君親恩所以酬,民物命何以立,聖賢道何以傳,登赫曦台上,衡雲湘水,斯文定有攸歸

對聯的意思是這樣的:“是和非要先從自我審察,別人的抵毀和讚譽就由別人去説吧,得和失聽任天命的安排,不可強求,只要登上嶽麓山頭,感受一下朗月清風,天地萬物之理便悠然可知了,榮辱得失便可以置之度外了;君親恩如何來還報,生民的安身立命之本如何把握,聖賢的道統如何傳播,當登上赫曦台,感受這衡雲湘水的魅力,一切便有了答案。對聯所反映的基本上都是儒家的倫理道德,在一定的程度上體現了清代培養人才的教育思想。

大家請看這塊“嶽麓書院學規碑”它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校規,為清乾隆年間所刻,共有9行18條,其中前9條是講如何為人,後9條是進如何為學的。x1993年3月16日參觀嶽麓書院的時候,曾認真地閲讀了碑文,認為部分條款對於今天的學生仍有借鑑作用,離開的時候,還特地託有關部門索要比碑的拓片。

大家可能早已經注意到了,在講堂裏有4塊大字石碑,上書“忠、孝、廉、節”,為朱熹所撰,現在我們所見的是清道光年間山長歐陽厚均重刻的,每塊高213釐米,寬131米,字高169米,寬122米一般像這麼大的石刻漢字只有在名山的巨崖上才有,而單個字刻在碑石上的在國內是極為罕見的,因而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講堂也因此又稱為“忠、孝、廉、節”堂,“忠、孝、廉、節”四字,實際上就是嶽麓書院在整個封建社會裏的校訓。在講堂正面兩側壁上,還有四塊碑分別是:“整、齊、嚴、肅”與“忠、孝、廉、節”碑相映襯。

(御書樓)

好的,講堂的講解我們就先講到這裏,下面我們將參觀書院做為藏書功能的部分—御書樓。

可能有人會問了:御書樓不是在講堂後面嗎?自私到了講堂往前就沒路了?大家請跟我來,其實路就藏在講堂屏壁後面,你會發現後面其實別有洞天,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御書樓始建於宋鹹平二年,也就是公元999年,它是書院裏藏書的地方,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圖書館,裏面的藏書的主要來源有三:一是皇帝賜的,在歷史上,皇帝數次賜書給書院;另外一個來源就是民間收集,以及地方官員、士子名紳以個人的名義捐贈的,最後一個來源就是書院自籌經費購買,或者自己刻書珍藏。可惜在1983年,御書樓及裏面的所有藏書都被日本的飛機炸燬了,現存的建築為1986年重建的。現在的御書樓藏書已超過5萬冊,不過它不對外開放,只是作為圖書館代書院的教研人員及書院的研究生使用。

(百泉軒•時務軒•三絕碑)

參觀守禦書樓,我們來到書院風景絕佳的地方——百泉軒,因為地處嶽麓山清風峽谷口溪泉薈萃處而得名。在宋代,這裏是山長的住處,當年,朱熹和當時的山長張栻就曾經在此“晝而燕坐,夜而棲宿”意思就是吃飯、睡覺都離不開這裏,這主要是因為百泉軒前面有一個優美的園林,書院八景中,其中就有兩景在園林中,分別是“碧沼觀魚”、“花墩坐月”。

穿過園林後,我們便來到了時務軒,時務軒是為了紀念清未維新派創辦的學校——時務學堂而修建的經念性建築。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民族危機空前加強,為了配合維新運動,同時也為了推進湖南的新政,在譚嗣同等人的活動下,終於獲得朝廷的批准,在長沙小東街設立了時務學堂,由梁啟超在此主教,主要傳播變法的理論,孌法運動失敗後,時務學堂被迫停辦,改為求實書院,後改為湖南大學堂,次年併入嶽麓書院並發展成為今天的湖南大學,逃亡日本的梁啟超在1920xx年回到長沙後,到小東街尋訪時務學堂舊址,那時,距時務學堂的創辦已經有20xx年了,原址已改為旅館,房屋雖在,但已面目全非,舊時的學生和老師們大部分都已不在人世,他感到非常傷心,於是提筆寫下了“時務學堂舊址”以示紀念。經過抗日戰爭以及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樑公的手跡最終還是到了這裏,並且制了碑刻,以示永久紀念。

在時務軒的旁邊就是麓山寺碑,也稱“三絕碑”。麓山寺碑是我國現存碑刻中影響較大的一塊唐碑,高272釐米,高133釐米,記錄的內容為麓山寺的歷史沿革,它是由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篆刻家李邕親自撰文、書寫並且鐫刻,因文、書、刻三者俱佳,因此有“三絕碑”之稱,又因為要邕曾當過北海太守,因此這塊碑又有“北海碑”之稱,人們常稱其為“北海三絕碑”。

因為《麓山寺碑》非常有名,歷代想得到這碑的人非常多,也有人前來拓取,因方法不對,使這一碑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成了今天的這個樣子。

(文廟•祠堂)

下面我們將參觀嶽麓書院建築三大功能的最後一部分——祭祀部分的建築,它們位於中軸線的右側。

中軸線右側上面部分主要是祠廟建築羣,它是嶽麓書院講學、藏書、祭祀三大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祭祀的人物,一般為書院所尊奉的學派代表人物、文化名流、建設功臣、有恩於書院的地方長官、知名山長以及著名學生,通過對他們的祭祀,達到端正學統,整束學風、啟發後人的目的,用今天的話説就是一種榜樣教育。

現在我們來到了文廟,文廟原稱孔廟,是專門供奉儒家聖人孔子的地方,文廟對於嶽麓書院教育有着直接的影響,歷代都有嚴格的禮規,要求師生都要遵循聖人的言行行事,每月的七年級、十五,山長要帶領學生一一朝拜,每年春秋兩季舉行兩次大的祭典活動,地方長官也得參加,場面極為壯觀。

文廟的主體建築是大成殿。這就是大成殿,為什麼要稱“大成殿”呢?因為孔子是天下 集大成者,所以就用“大成”來概括孔子的成就和地位,全國各地文廟的主體建築均為大成殿。大家可能已經發現了文廟的建築與剛才我人所看到的其它建築不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所用的瓦片的顏色不同,文廟所採用的顏色是金黃色,與故宮的顏色是一樣的,而其它的全用的是青瓦。大家都知道,金黃色是古代皇家專用的,民間不得使用,而文廟卻是個例外,其建築級別也同宮殿,為最高級別的,享有皇家禮的待遇,這也説明了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尊師重教和國家。在大成殿的前面有一石雕蟠龍,抗日戰爭時,大成殿被日本的飛機炸燬,只有這蟠龍倖存。戰後,1946年進行修復,由於當時政局動盪不安,民不聊生,修復工作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的,所以今存的大成殿看起來似乎缺少了皇家應有的氣派,好在孔子“敬鬼神而遠之”,這樣的廟堂,他可能已經覺得十分奢華了,他老人家應該不會見怪的了。

嶽麓書院是目前國惟一一所還在招收學生的古代書院,文廟兩側的廊屋現在已經是書院在讀研究生們的教室。

穿過大成門,我們今天的遊覽也將要結束了,經過今天的參觀,相信大家對嶽麓書院這一千年學府的歷史和文化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非常感謝大家的配合,祝大家旅途愉快,謝謝!

有關湖南嶽麓書院的導遊詞範文 篇4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您們來到千年學府——嶽麓書院參加遊覽,我非常榮幸能夠作為大家這次遊覽的導遊。我將盡力使大家通過的講解,對嶽麓書院的歷史、書院的文化內涵有一定的瞭解,不足之處還請大家多提寶貴的意見。

(嶽麓書院大門口)

嶽麓書院位於嶽麓山的清風峽口,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位置主是嶽麓書院的前門口了。請大家往上面看,有一塊“千年學府”的匾,為什麼嶽麓書院有“千年學府”之稱呢?原來,嶽麓書院從潭州(現在的長沙)太守朱洞創建於宋太祖開寶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距今已經來1020xx年的歷史了,所以有千年學府之稱。上面大家所見到的這塊匾是1986年嶽麓書院舉行1010週年慶典時,湖南大學長沙校友會贈送給嶽麓書院的,這四個字是根據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的字鐫刻而成的。

經過一千多年曆史的發展,沉積在嶽麓書院各種建築之上的濃厚的文化氣息,使得今天的嶽麓書院更加充滿了文化的魅力,好,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千年學府濃厚的文化氣息吧!

(嶽麓書院平面示意圖前)

大家現在看到的就是嶽麓書院的平面圖,大家可以發現嶽麓書院的古建築在佈局上所採用的是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主體建築有頭門、大門、二門、講堂、御書樓,這些建築都位於中軸線上,其中講堂是位於中軸線的中心,也是整個書院的中心位置;在中軸線的兩側主要是齋舍和祭祀的專用實祠堂,這種佈局體現我國儒家思想文化中尊卑有序、等級有別、主次鮮明的社會倫理關係。

書院的建築主要有三個部分的功能:講學、藏書、祭祀,此外還有活動區和生活區,下面我們將按照書院的佈局按順序遊覽,我們講解的重點放在赫曦台、講堂及御書樓等處。

(赫曦台上,“壽”、“佛”字前)

我們現在所站的這個地方便是赫曦台了。“赫曦”的意思是:紅紅的太陽升起來了。當年,朱熹應著名的理學大師張栻的邀請,千里迢迢的從福建省的崇安來到長沙嶽麓書院講學,在長沙停留了兩個多月,清晨的時候,朱熹常常和張栻一起登上嶽麓山頂看日出,每當見到旭日騰空,霞光萬丈,山川市井,萬物一切都沐浴在朝陽中的時候,便激動不已,拍手道:赫曦!赫曦!,於是便將他們觀日出的這個地方定名為“赫曦”,後來,張栻便在此修築發一個戲台,名為“赫曦台”以示紀念。

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經注意到了赫曦台內壁兩側的兩個大字:“壽”、“佛”?關於這“壽”和“佛”這兩個字還有一個傳説。

在唐代,每年的鄉舉考試後,放榜的第二天,州縣的長官都要為得中的舉子舉行宴會 ,名為鹿鳴宴,因為在宴會上要歌唱《詩經�6�1小雅�6�1鹿鳴》而得名,這一傳統一直沿襲到了明清;重返鹿鳴會,是指參加鹿鳴會的舉人在六十年後再次赴宴。能夠重返鹿鳴宴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在嶽麓書院的歷史上,以山長的身份重返鹿鳴宴的,羅典是第一人,這個傳説便發生在羅典重返鹿鳴宴的這一天。

這一天,書院格外熱鬧,達官貴人、名門望族都前來道賀,並且吟詩作賦一顯自己的才華。正當大家正在樂着的時候,一個乞丐模樣的老道想進來 ,守門的人攔也攔不住,老道來到廳堂,向羅典打了一揖首,説道:“眾位施主,貧道也來湊熱鬧”。眾人見他這模樣,都看不起他,想戲弄他一下,叫他寫幾個字來看看。老道聽了,知道這不是容人之地,一把就捉起堂前的掃把,沾了些黃泥,瞅準赫曦台上的一面白牆,刷!刷!就是兩筆,寫下了一個丈餘高的“壽”字。眾人看得目瞪口呆,半天説不出話來,當回過神來的時候,老道已不知所蹤了。再看這字,健筆如飛、力透骨肌,知道這定非凡人所能為,羅典後悔不已,託人四處去尋找這老道士的下落,但還是無法找到。為了彌補過失,同時也為了對稱,羅典便親自在對面的白牆上補寫了一個“福”字,是一筆寫成的,但這個福字的筆力就無法與“壽”字相比了。

大家再看這個“壽”字有點像什麼?是不是有點像龍蛇纏繞在一起,不是“藏龍”的意思嗎?而那個“福”字則有點像猛虎下山,意為“卧虎”之意,兩個字合在一起,也就是在暗示着嶽麓書院是個藏龍卧虎的地方。請大家往前走,看一下赫曦台的全貌。赫曦台在古代實際上是一具戲台,現在台前台後的壁檐上,還有不少戲曲故事的堆塑,造型別致、形態自如,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赫曦台同時也是清代書院學子們進行課餘文化活動的一個場所,看來,古代的學生也不像我們想象中的只會搖頭晃腦苦讀詩書,而不懂得娛樂。

(大 門)

沿着中軸線,我們便來到了嶽麓書院的大門,原先的大門在江濱牌樓路一帶的,舊稱“中門”,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大門建於明代,清代同治年間進行過翻修,採用的是南方將軍門式的結構,五間硬山頂。

在北宋第二個皇帝宋真宗執政以前的幾十年間,由於國家動盪不安,所以官府無暇去興辦學校,所有學校都是私人開辦的,宋真宗執政以後,國家比較安定,於是採取了重文的政策,他聽説岳麓書院的辦學很不錯,又聽説山長周式以德行著稱於世,於是便召見了周式並準備留他在京城講學做官,但周式心繫着嶽麓山院,堅拒不從,真宗被他的精神所感動,就親賜了“嶽麓書院”四字及經書等物,嶽麓書院從此名聞天下,求學者絡繹不絕,成為北宋四大書院之一。大家請抬頭看一下大門上面的匾,“嶽麓書院”原匾在抗日戰爭中被日機飛機所炸,現在大家所看到的是1984年複製的。

大家再看一下兩邊的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上聯“惟楚有材”出自《左傳�6�1襄公二十六年》原句是:“雖楚有材,晉實用之”,下聯“於斯為盛”出自《論語�6�1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據説“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原本是付對聯的上聯,因為出得太好了,無人能對得出下聯,後來有人發現,兩句一拆開也可以成為一付對聯,而且也對得挺好的,所以就一直是這兩句了。這一付對聯也道出了嶽麓書院作為天下最輝煌的英才薈萃之地的歷史事實,現在大家所見到的這對聯也是1984年依照照片複製的。

請大家看安放在大門兩旁的這一對漢白玉石鼓雙面浮雕,這是一件非常珍貴的藝術品,相傳是清道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838年,嶽麓書院的著名學生、兩江總督陶澍在沒收貪官曹百萬的財產中發現的,為了報答母校的培育之恩,特捐給了嶽麓書院珍藏。大家可能會問了,這石鼓原本是官宦人家的東西,而且是抄家沒收來的,怎麼可以放在書院的大門口呢?其實這也反映了清代嶽麓書院教育的官學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封建知識分子讀書做官的一仕途理想。在古代,書院是最高形式的私學,一般都建在山林之中,書院的院長之所以被稱為山長也就是這樣來的。

(二門)

穿過大門,我們就來到了二門,在二門的門額上懸來“名山壇席”匾,這裏的名山反映的是南嶽衡山,因為衡山的72峯,回雁為首,嶽麓為尾,“麓”為尾的意思,即南嶽的最未一峯。嶽麓書院因山而得名,嶽麓山也因為有了嶽麓書院而更加的有靈氣;“壇席”即席位,除地為壇,上設席位,以示學生對老師的尊重,兩旁的對聯“納於大麓,藏之名山”説岳麓書院被浩瀚青翠的樹林所掩映,藏在地大物博的嶽麓山之中。這樣的環境正是修身養性的好地方,難怪乎嶽麓書院能夠培養出如此多的名人大家。

在二門的背面有一匾:“瀟湘槐市”,“槐市”為文化市場,是漢代讀書人聚集的地方,“瀟湘”泛指湖南,“瀟湘槐市”是説岳麓書院是湖南文化名人、士子學者聚集的場所,引申為嶽麓書院人才之盛,就有如漢代槐市之盛。

(教學齋�6�1半學齋)

穿過二門,我們便進入了院內,在左右兩邊,左邊是教學齋,右邊為半學齋,它們都是昔日師生們居舍,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大學集體宿舍。古代書院的教學方式和現在是不一樣的,我們現在大部分時間是在教室裏聽老師講課,而古代,大部分時間是在寢室裏自修,老師定期開講,解答學生的問題。當年的王夫之、曾國藩以及毛澤東等人均住在這裏。

(講堂)

講堂是書院的核心部分,位於書院的中心位置,是書院教學重地和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也是我們今天講解的重點,是最能體現嶽麓書院作為教學作用的地方。

講堂又稱“靜一堂”或“忠、孝、廉、節”堂,歷史上有8次重建,30餘次小規模的修繕,現存建築為清康熙年間重建,又經過同治年間的大修後遺存下來的。

講堂內有三塊匾,分別是“實事求是”、“學達性天”和“道南正脈”。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塊匾:“實事求是”為民國初期湖南工專校長賓步程撰。1920xx年湖南工專遷入嶽麓書院辦學,匾懸掛在此,抗日戰爭時期被日本飛機所炸,這是後來重新制作的。

“實事求是”源於《漢書�6�1河間獻王劉德傳》,《漢書》在評價獻王的時候,有一句話是這麼説的:“修學好古,實事求是”。1920xx年前後,正是我教育制度發生重大變革的關鍵時期,各種觀點層出不窮,莫衷一是,校長手諭“實事求是“作為校訓,旨在教育學生從社會的實際出發,求得正確的結論。在教育制度發生變革的關鍵時期,這一校訓起到了辨別方向的作用,並對這裏的學生乃至整個中國的命運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毛澤東青年時曾寓居半學齋,“實事求是”對他的思想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後來的革命實踐中,他豐富和發展了“實事求是”的內涵,使“實事求是”成為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核心的鄧小平,更是毛澤東“實事求是”的思想上升為鄧小平理論的基礎,成為指導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方針原則。現在,“實事求是”已成為中國建設現代化進程中自理一切複雜疑難問題的最好的解決方法。

大家再看第二塊匾:“學達性天”,是康熙皇帝御賜的。“學達性天”是一種理學思想。這裏的“性”指的是人性,“天”是指天道,朱程理學認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賦的,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復伯天命之性,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皇帝所賜匾,意在勉勵學子張揚理學,加強自身的修養,同時告訴人們在這裏求學,可以獲得德性修養,達到天人合一的學問的最高境界,原匾在戰亂中散失,現匾為1984年根據康熙手跡重製的。

最裏面的那塊“道南正脈”匾是乾隆皇帝為了表彰嶽麓書院在傳播理學方面的功績所賜的,其意思是嶽麓書院所傳播的朱張湖湘學是理學向南傳播後的正統。匾為原物,這裏的“道”指的就是理學。説了這麼多,大家可能會問,什麼是理學呢?理學就是儒家學説發展到了宋代的一種稱法。北宋時期,理學在洛陽傳播,後來,福建學者楊時到洛陽向程顥、程頤兄弟學習理學,到程家門口時,天正下着大雪,兩位老師正在午休,楊時不敢入內驚擾,就站在門外雪地裏等老師醒來。直到老師醒來,他才上前去請教,而屋外雪地裏已經留下了兩個深深的足印,當楊時學成南歸時,和頤目送並且非常高興的説:“吾道南矣”。“程門立雪”的故事不僅教育大家要謙虛謹慎,勤奮好學,同時也成了理學南傳的一個重要標誌,而朱熹、張栻的理學思想是直接繼承於楊時的,所以説岳麓書院所傳播的思想是理學南傳的正統。

大家再往下看,講堂的正中是一個高約1米的長方形講堂,這是以前老師講課的地方,上面擺着兩把椅子是為了紀念張試和朱熹這兩位大師論講於壇上而設的,表示兩位大師平起平坐,不分秋色。當年兩位會講的時候,盛況空前,從全國各地趕來聽講的人數達數千,就連池塘裏的水都被喝乾了,可見當時朱、張兩人名聲之大。古代上課的時候,學生不能坐在凳子上,大多自己帶蒲團,席地而坐,以表示對老師的尊重,也顯示了老師的威嚴,想想看,歷史上多少名人如曾國藩、左宗棠、王夫之、魏源等,當年他們就是坐在這底下聽老師講課的,不由得我們產生了敬意,這種滲透着人文精神的講堂就使我們更加感到親切了。

在講堂裏,存有不少的對聯 ,這些對聯多為表達個人的志向、稱頌書院或者講明瞭一些為人處事的道理。大家請看一下這幅對聯,它是清代書院山長曠敏本所撰,上聯是:

是非審之已,譭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陟嶽麓峯頭,朗月太極悠然可會

下聯是: 君親恩所以酬,民物命何以立,聖賢道何以傳,登赫曦台上,衡雲湘水,斯文定有攸歸

對聯的意思是這樣的:“是和非要先從自我審察,別人的抵毀和讚譽就由別人去説吧,得和失聽任天命的安排,不可強求,只要登上嶽麓山頭,感受一下朗月清風,天地萬物之理便悠然可知了,榮辱得失便可以置之度外了;君親恩如何來還報,生民的安身立命之本如何把握,聖賢的道統如何傳播,當登上赫曦台,感受這衡雲湘水的魅力,一切便有了答案。對聯所反映的基本上都是儒家的倫理道德,在一定的程度上體現了清代培養人才的教育思想。

大家請看這塊“嶽麓書院學規碑”它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校規,為清乾隆年間所刻,共有9行18條,其中前9條是講如何為人,後9條是進如何為學的。x1993年3月16日參觀嶽麓書院的時候,曾認真地閲讀了碑文,認為部分條款對於今天的學生仍有借鑑作用,離開的時候,還特地託有關部門索要比碑的拓片。

大家可能早已經注意到了,在講堂裏有4塊大字石碑,上書“忠、孝、廉、節”,為朱熹所撰,現在我們所見的是清道光年間山長歐陽厚均重刻的,每塊高213釐米,寬131米,字高169米,寬122米一般像這麼大的石刻漢字只有在名山的巨崖上才有,而單個字刻在碑石上的在國內是極為罕見的,因而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講堂也因此又稱為“忠、孝、廉、節”堂,“忠、孝、廉、節”四字,實際上就是嶽麓書院在整個封建社會裏的校訓。在講堂正面兩側壁上,還有四塊碑分別是:“整、齊、嚴、肅”與“忠、孝、廉、節”碑相映襯。

(御書樓)

好的,講堂的講解我們就先講到這裏,下面我們將參觀書院做為藏書功能的部分—御書樓。

可能有人會問了:御書樓不是在講堂後面嗎?自私到了講堂往前就沒路了?大家請跟我來,其實路就藏在講堂屏壁後面,你會發現後面其實別有洞天,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御書樓始建於宋鹹平二年,也就是公元999年,它是書院裏藏書的地方,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圖書館,裏面的藏書的主要來源有三:一是皇帝賜的,在歷史上,皇帝數次賜書給書院;另外一個來源就是民間收集,以及地方官員、士子名紳以個人的名義捐贈的,最後一個來源就是書院自籌經費購買,或者自己刻書珍藏。可惜在1983年,御書樓及裏面的所有藏書都被日本的飛機炸燬了,現存的建築為1986年重建的。現在的御書樓藏書已超過5萬冊,不過它不對外開放,只是作為圖書館代書院的教研人員及書院的研究生使用。

(百泉軒�6�1時務軒�6�1三絕碑)

參觀守禦書樓,我們來到書院風景絕佳的地方——百泉軒,因為地處嶽麓山清風峽谷口溪泉薈萃處而得名。在宋代,這裏是山長的住處,當年,朱熹和當時的山長張栻就曾經在此“晝而燕坐,夜而棲宿”意思就是吃飯、睡覺都離不開這裏,這主要是因為百泉軒前面有一個優美的園林,書院八景中,其中就有兩景在園林中,分別是“碧沼觀魚”、“花墩坐月”。

穿過園林後,我們便來到了時務軒,時務軒是為了紀念清未維新派創辦的學校——時務學堂而修建的經念性建築。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民族危機空前加強,為了配合維新運動,同時也為了推進湖南的新政,在譚嗣同等人的活動下,終於獲得朝廷的批准,在長沙小東街設立了時務學堂,由梁啟超在此主教,主要傳播變法的理論,孌法運動失敗後,時務學堂被迫停辦,改為求實書院,後改為湖南大學堂,次年併入嶽麓書院並發展成為今天的湖南大學,逃亡日本的梁啟超在1920xx年回到長沙後,到小東街尋訪時務學堂舊址,那時,距時務學堂的創辦已經有20xx年了,原址已改為旅館,房屋雖在,但已面目全非,舊時的學生和老師們大部分都已不在人世,他感到非常傷心,於是提筆寫下了“時務學堂舊址”以示紀念。經過抗日戰爭以及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樑公的手跡最終還是到了這裏,並且制了碑刻,以示永久紀念。

在時務軒的旁邊就是麓山寺碑,也稱“三絕碑”。麓山寺碑是我國現存碑刻中影響較大的一塊唐碑,高272釐米,高133釐米,記錄的內容為麓山寺的歷史沿革,它是由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篆刻家李邕親自撰文、書寫並且鐫刻,因文、書、刻三者俱佳,因此有“三絕碑”之稱,又因為要邕曾當過北海太守,因此這塊碑又有“北海碑”之稱,人們常稱其為“北海三絕碑”。

因為《麓山寺碑》非常有名,歷代想得到這碑的人非常多,也有人前來拓取,因方法不對,使這一碑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成了今天的這個樣子。

(文廟�6�1祠堂)

下面我們將參觀嶽麓書院建築三大功能的最後一部分——祭祀部分的建築,它們位於中軸線的右側。

中軸線右側上面部分主要是祠廟建築羣,它是嶽麓書院講學、藏書、祭祀三大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祭祀的人物,一般為書院所尊奉的學派代表人物、文化名流、建設功臣、有恩於書院的地方長官、知名山長以及著名學生,通過對他們的祭祀,達到端正學統,整束學風、啟發後人的目的,用今天的話説就是一種榜樣教育。

現在我們來到了文廟,文廟原稱孔廟,是專門供奉儒家聖人孔子的地方,文廟對於嶽麓書院教育有着直接的影響,歷代都有嚴格的禮規,要求師生都要遵循聖人的言行行事,每月的七年級、十五,山長要帶領學生一一朝拜,每年春秋兩季舉行兩次大的祭典活動,地方長官也得參加,場面極為壯觀。

文廟的主體建築是大成殿。這就是大成殿,為什麼要稱“大成殿”呢?因為孔子是天下 集大成者,所以就用“大成”來概括孔子的成就和地位,全國各地文廟的主體建築均為大成殿。大家可能已經發現了文廟的建築與剛才我人所看到的其它建築不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所用的瓦片的顏色不同,文廟所採用的顏色是金黃色,與故宮的顏色是一樣的,而其它的全用的是青瓦。大家都知道,金黃色是古代皇家專用的,民間不得使用,而文廟卻是個例外,其建築級別也同宮殿,為最高級別的,享有皇家禮的待遇,這也説明了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尊師重教和國家。在大成殿的前面有一石雕蟠龍,抗日戰爭時,大成殿被日本的飛機炸燬,只有這蟠龍倖存。戰後,1946年進行修復,由於當時政局動盪不安,民不聊生,修復工作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的,所以今存的大成殿看起來似乎缺少了皇家應有的氣派,好在孔子“敬鬼神而遠之”,這樣的廟堂,他可能已經覺得十分奢華了,他老人家應該不會見怪的了。

嶽麓書院是目前國惟一一所還在招收學生的古代書院,文廟兩側的廊屋現在已經是書院在讀研究生們的教室。

穿過大成門,我們今天的遊覽也將要結束了,經過今天的參觀,相信大家對嶽麓書院這一千年學府的歷史和文化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非常感謝大家的配合,祝大家旅途愉快,謝謝!

有關湖南嶽麓書院的導遊詞範文 篇5

嶽麓書院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千年學府——嶽麓書院參加遊覽。很高興能作為大家這次遊覽的導遊。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

這裏就是嶽麓書院的前門口了。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塊“千年學府“的匾呢,是今人根據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的字鐫刻而成的。嶽麓書院之所以被稱為“千年學府“,是因為,在北宋時期,統治者實行“偃武息文”政策,鼓勵民間辦學,於是,書院的教育功能凸顯,成為與官學、私學並存的一種新的教育制度。當時最著名的書院有河南應天書院、河南嵩陽書院、江西白鹿洞書院和湖南嶽麓書院。而其中又只有嶽麓書院延續辦學千年,直至今日發展成現代的大學——湖南大學。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這千年學府濃郁的文化氣息吧。

大家現在看到的就是嶽麓書院的平面圖。大家可以發現,嶽麓書院的古建築在佈局上所採用的是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其中講堂是位於中軸線的中心,也是整個書院的中心位置。書院的建築主要有三個部分的功能:講學、藏書、祭祀。下面我們將按照書院的佈局按順序遊覽。

我們現在所站的這個地方便是赫曦台了。赫曦台呀,是古時候酬神演戲的舞台。南宋乾道年間,著名理學家朱熹應嶽麓書院山長張栻的邀請,在嶽麓書院講學時,常常很早的時候就爬到嶽麓山上去看日出。看到日出就拍手歡呼:赫曦!赫曦!意思呢,是紅紅的太陽升起來了。後來,張栻便在此修築發一個戲台,名為“赫曦台”以示紀念。

大家再隨我往前走。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塊匾,是宋真宗御賜的。大家再看一下兩邊的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上聯“惟楚有材”,是出自《左傳》,下聯“於斯為盛”出自《論語》。用現代漢語解釋一下呢,就是説,湘楚大地人才眾多,嶽麓書院這裏尤為興盛。 正好是道出了嶽麓書院作為天下最輝煌的英才薈萃之地的歷史事實。

我們現在來到了講堂。講堂是書院的核心部分,也是講學的中心場所。後來因為朱熹寫的”忠孝廉節”四個大字

第一文庫網 ,所有又被稱為“忠孝廉節堂”。

講堂共內有三塊匾,分別是“實事求是”、“學達性天”和“道南正脈”。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塊匾:“實事求是”。這是民國初期湖南工專校長賓步程撰寫的。毛澤東青年時曾寓居半學齋,“實事求是”對他的思想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後來的革命實踐中,他又豐富和發展了“實事求是”的內涵,使“實事求是”成為毛澤東思想的精髓。

大家再看第二塊匾:“學達性天”,這是康熙皇帝御賜的。“學達性天”是一種理學思想。這裏的“性”指的是人性,“天”是指天道。程朱理學認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賦的,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復人的天命之性,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皇帝所賜匾,意在勉勵學子張揚理學,加強自身的修養,同時告訴人們在這裏求學,可以獲得德性修養,達到天人合一的學問的最高境界。

最裏面的那塊“道南正脈”匾是乾隆皇帝為了表彰嶽麓書院在傳播理學方面的功績所賜的,其意思是嶽麓書院所傳播的朱張湖湘學是理學向南傳播後的正統。匾為原物,這裏的“道”指的就是理學。説了這麼多,大家可能會問,什麼是理學呢?理學就是儒家學説發展到了宋代的一種稱法。理學的開山鼻祖是一位我們湖南籍的叫做周敦頤的老先生,而發展和壯大的理學思想的,則是著名的陳頤、陳顥兩兄弟,集大成者是朱熹。

大家再往下看,講堂的正中是一個高約1米的長方形講堂,這是以前老師講課的地方,上面擺着兩把椅子是為了紀念張試和朱熹這兩位大師論講於壇上而設的。當年兩位會講的時候,盛況空前,從全國各地趕來聽講的人數達數千。可見當時朱、張兩人名聲之大。想想看,歷史上多少名人,如曾國藩、左宗棠、王夫之、魏源等等,當年啊,他們就是坐在這底下,聽老師講課的。而朱張會講,也開創了中國書院會講制度之先河。

下面我們將參觀書院做為藏書功能的部分——御書樓。這是書院裏藏書的地方,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圖書館。

好了,我們今天的遊覽呢,也要結束了。經過今天的參觀,相信大家對嶽麓書院這一千年學府的歷史和文化也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謝謝大家。歡迎下次有機會再來嶽麓書院遊覽。

有關湖南嶽麓書院的導遊詞範文 篇6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您們來到千年學府——嶽麓書院參加遊覽,我非常榮幸能夠作為大家這次遊覽的導遊。我將盡力使大家通過的講解,對嶽麓書院的歷史、書院的文化內涵有一定的瞭解,不足之處還請大家多提寶貴的意見。

(嶽麓書院大門口)

嶽麓書院位於嶽麓山的清風峽口,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位置主是嶽麓書院的前門口了。請大家往上面看,有一塊“千年學府”的匾,為什麼嶽麓書院有“千年學府”之稱呢?原來,嶽麓書院從潭州(現在的長沙)太守朱洞創建於宋太祖開寶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距今已經來1020xx年的歷史了,所以有千年學府之稱。上面大家所見到的這塊匾是1986年嶽麓書院舉行1010週年慶典時,湖南大學長沙校友會贈送給嶽麓書院的,這四個字是根據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的字鐫刻而成的。

經過一千多年曆史的發展,沉積在嶽麓書院各種建築之上的濃厚的文化氣息,使得今天的嶽麓書院更加充滿了文化的魅力,好,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千年學府濃厚的文化氣息吧!

(嶽麓書院平面示意圖前)

大家現在看到的就是嶽麓書院的平面圖,大家可以發現嶽麓書院的古建築在佈局上所採用的是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主體建築有頭門、大門、二門、講堂、御書樓,這些建築都位於中軸線上,其中講堂是位於中軸線的中心,也是整個書院的中心位置;在中軸線的兩側主要是齋舍和祭祀的專用實祠堂,這種佈局體現我國儒家思想文化中尊卑有序、等級有別、主次鮮明的社會倫理關係。

書院的建築主要有三個部分的功能:講學、藏書、祭祀,此外還有活動區和生活區,下面我們將按照書院的佈局按順序遊覽,我們講解的重點放在赫曦台、講堂及御書樓等處。

(赫曦台上,“壽”、“佛”字前)

我們現在所站的這個地方便是赫曦台了。“赫曦”的意思是:紅紅的太陽升起來了。當年,朱熹應著名的理學大師張栻的邀請,千里迢迢的從福建省的崇安來到長沙嶽麓書院講學,在長沙停留了兩個多月,清晨的時候,朱熹常常和張栻一起登上嶽麓山頂看日出,每當見到旭日騰空,霞光萬丈,山川市井,萬物一切都沐浴在朝陽中的時候,便激動不已,拍手道:赫曦!赫曦!,於是便將他們觀日出的這個地方定名為“赫曦”,後來,張栻便在此修築發一個戲台,名為“赫曦台”以示紀念。

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經注意到了赫曦台內壁兩側的兩個大字:“壽”、“佛”?關於這“壽”和“佛”這兩個字還有一個傳説。

在唐代,每年的鄉舉考試後,放榜的第二天,州縣的長官都要為得中的舉子舉行宴會 ,名為鹿鳴宴,因為在宴會上要歌唱《詩經•小雅•鹿鳴》而得名,這一傳統一直沿襲到了明清;重返鹿鳴會,是指參加鹿鳴會的舉人在六十年後再次赴宴。能夠重返鹿鳴宴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在嶽麓書院的歷史上,以山長的身份重返鹿鳴宴的,羅典是第一人,這個傳説便發生在羅典重返鹿鳴宴的這一天。

這一天,書院格外熱鬧,達官貴人、名門望族都前來道賀,並且吟詩作賦一顯自己的才華。正當大家正在樂着的時候,一個乞丐模樣的老道想進來 ,守門的人攔也攔不住,老道來到廳堂,向羅典打了一揖首,説道:“眾位施主,貧道也來湊熱鬧”。眾人見他這模樣,都看不起他,想戲弄他一下,叫他寫幾個字來看看。老道聽了,知道這不是容人之地,一把就捉起堂前的掃把,沾了些黃泥,瞅準赫曦台上的一面白牆,刷!刷!就是兩筆,寫下了一個丈餘高的“壽”字。眾人看得目瞪口呆,半天説不出話來,當回過神來的時候,老道已不知所蹤了。再看這字,健筆如飛、力透骨肌,知道這定非凡人所能為,羅典後悔不已,託人四處去尋找這老道士的下落,但還是無法找到。為了彌補過失,同時也為了對稱,羅典便親自在對面的白牆上補寫了一個“福”字,是一筆寫成的,但這個福字的筆力就無法與“壽”字相比了。

大家再看這個“壽”字有點像什麼?是不是有點像龍蛇纏繞在一起,不是“藏龍”的意思嗎?而那個“福”字則有點像猛虎下山,意為“卧虎”之意,兩個字合在一起,也就是在暗示着嶽麓書院是個藏龍卧虎的地方。請大家往前走,看一下赫曦台的全貌。赫曦台在古代實際上是一具戲台,現在台前台後的壁檐上,還有不少戲曲故事的堆塑,造型別致、形態自如,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赫曦台同時也是清代書院學子們進行課餘文化活動的一個場所,看來,古代的學生也不像我們想象中的只會搖頭晃腦苦讀詩書,而不懂得娛樂。

(大 門)

沿着中軸線,我們便來到了嶽麓書院的大門,原先的大門在江濱牌樓路一帶的,舊稱“中門”,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大門建於明代,清代同治年間進行過翻修,採用的是南方將軍門式的結構,五間硬山頂。

在北宋第二個皇帝宋真宗執政以前的幾十年間,由於國家動盪不安,所以官府無暇去興辦學校,所有學校都是私人開辦的,宋真宗執政以後,國家比較安定,於是採取了重文的政策,他聽説岳麓書院的辦學很不錯,又聽説山長周式以德行著稱於世,於是便召見了周式並準備留他在京城講學做官,但周式心繫着嶽麓山院,堅拒不從,真宗被他的精神所感動,就親賜了“嶽麓書院”四字及經書等物,嶽麓書院從此名聞天下,求學者絡繹不絕,成為北宋四大書院之一。大家請抬頭看一下大門上面的匾,“嶽麓書院”原匾在抗日戰爭中被日機飛機所炸,現在大家所看到的是1984年複製的。

大家再看一下兩邊的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上聯“惟楚有材”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原句是:“雖楚有材,晉實用之”,下聯“於斯為盛”出自《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據説“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原本是付對聯的上聯,因為出得太好了,無人能對得出下聯,後來有人發現,兩句一拆開也可以成為一付對聯,而且也對得挺好的,所以就一直是這兩句了。這一付對聯也道出了嶽麓書院作為天下最輝煌的英才薈萃之地的歷史事實,現在大家所見到的這對聯也是1984年依照照片複製的。

請大家看安放在大門兩旁的這一對漢白玉石鼓雙面浮雕,這是一件非常珍貴的藝術品,相傳是清道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838年,嶽麓書院的著名學生、兩江總督陶澍在沒收貪官曹百萬的財產中發現的,為了報答母校的培育之恩,特捐給了嶽麓書院珍藏。大家可能會問了,這石鼓原本是官宦人家的東西,而且是抄家沒收來的,怎麼可以放在書院的大門口呢?其實這也反映了清代嶽麓書院教育的官學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封建知識分子讀書做官的一仕途理想。在古代,書院是最高形式的私學,一般都建在山林之中,書院的院長之所以被稱為山長也就是這樣來的。

(二門)

穿過大門,我們就來到了二門,在二門的門額上懸來“名山壇席”匾,這裏的名山反映的是南嶽衡山,因為衡山的72峯,回雁為首,嶽麓為尾,“麓”為尾的意思,即南嶽的最未一峯。嶽麓書院因山而得名,嶽麓山也因為有了嶽麓書院而更加的有靈氣;“壇席”即席位,除地為壇,上設席位,以示學生對老師的尊重,兩旁的對聯“納於大麓,藏之名山”説岳麓書院被浩瀚青翠的樹林所掩映,藏在地大物博的嶽麓山之中。這樣的環境正是修身養性的好地方,難怪乎嶽麓書院能夠培養出如此多的名人大家。

在二門的背面有一匾:“瀟湘槐市”,“槐市”為文化市場,是漢代讀書人聚集的地方,“瀟湘”泛指湖南,“瀟湘槐市”是説岳麓書院是湖南文化名人、士子學者聚集的場所,引申為嶽麓書院人才之盛,就有如漢代槐市之盛。

(教學齋•半學齋)

穿過二門,我們便進入了院內,在左右兩邊,左邊是教學齋,右邊為半學齋,它們都是昔日師生們居舍,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大學集體宿舍。古代書院的教學方式和現在是不一樣的,我們現在大部分時間是在教室裏聽老師講課,而古代,大部分時間是在寢室裏自修,老師定期開講,解答學生的問題。當年的王夫之、曾國藩以及毛澤東等人均住在這裏。

(講堂)

講堂是書院的核心部分,位於書院的中心位置,是書院教學重地和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也是我們今天講解的重點,是最能體現嶽麓書院作為教學作用的地方。

講堂又稱“靜一堂”或“忠、孝、廉、節”堂,歷史上有8次重建,30餘次小規模的修繕,現存建築為清康熙年間重建,又經過同治年間的大修後遺存下來的。

講堂內有三塊匾,分別是“實事求是”、“學達性天”和“道南正脈”。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塊匾:“實事求是”為民國初期湖南工專校長賓步程撰。1920xx年湖南工專遷入嶽麓書院辦學,匾懸掛在此,抗日戰爭時期被日本飛機所炸,這是後來重新制作的。

“實事求是”源於《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漢書》在評價獻王的時候,有一句話是這麼説的:“修學好古,實事求是”。1920xx年前後,正是我教育制度發生重大變革的關鍵時期,各種觀點層出不窮,莫衷一是,校長手諭“實事求是“作為校訓,旨在教育學生從社會的實際出發,求得正確的結論。在教育制度發生變革的關鍵時期,這一校訓起到了辨別方向的作用,並對這裏的學生乃至整個中國的命運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毛澤東青年時曾寓居半學齋,“實事求是”對他的思想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後來的革命實踐中,他豐富和發展了“實事求是”的內涵,使“實事求是”成為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核心的鄧小平,更是毛澤東“實事求是”的思想上升為鄧小平理論的基礎,成為指導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方針原則。現在,“實事求是”已成為中國建設現代化進程中自理一切複雜疑難問題的最好的解決方法。

大家再看第二塊匾:“學達性天”,是康熙皇帝御賜的。“學達性天”是一種理學思想。這裏的“性”指的是人性,“天”是指天道,朱程理學認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賦的,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復伯天命之性,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皇帝所賜匾,意在勉勵學子張揚理學,加強自身的修養,同時告訴人們在這裏求學,可以獲得德性修養,達到天人合一的學問的最高境界,原匾在戰亂中散失,現匾為1984年根據康熙手跡重製的。

最裏面的那塊“道南正脈”匾是乾隆皇帝為了表彰嶽麓書院在傳播理學方面的功績所賜的,其意思是嶽麓書院所傳播的朱張湖湘學是理學向南傳播後的正統。匾為原物,這裏的“道”指的就是理學。説了這麼多,大家可能會問,什麼是理學呢?理學就是儒家學説發展到了宋代的一種稱法。北宋時期,理學在洛陽傳播,後來,福建學者楊時到洛陽向程顥、程頤兄弟學習理學,到程家門口時,天正下着大雪,兩位老師正在午休,楊時不敢入內驚擾,就站在門外雪地裏等老師醒來。直到老師醒來,他才上前去請教,而屋外雪地裏已經留下了兩個深深的足印,當楊時學成南歸時,和頤目送並且非常高興的説:“吾道南矣”。“程門立雪”的故事不僅教育大家要謙虛謹慎,勤奮好學,同時也成了理學南傳的一個重要標誌,而朱熹、張栻的理學思想是直接繼承於楊時的,所以説岳麓書院所傳播的思想是理學南傳的正統。

大家再往下看,講堂的正中是一個高約1米的長方形講堂,這是以前老師講課的地方,上面擺着兩把椅子是為了紀念張試和朱熹這兩位大師論講於壇上而設的,表示兩位大師平起平坐,不分秋色。當年兩位會講的時候,盛況空前,從全國各地趕來聽講的人數達數千,就連池塘裏的水都被喝乾了,可見當時朱、張兩人名聲之大。古代上課的時候,學生不能坐在凳子上,大多自己帶蒲團,席地而坐,以表示對老師的尊重,也顯示了老師的威嚴,想想看,歷史上多少名人如曾國藩、左宗棠、王夫之、魏源等,當年他們就是坐在這底下聽老師講課的,不由得我們產生了敬意,這種滲透着人文精神的講堂就使我們更加感到親切了。

在講堂裏,存有不少的對聯 ,這些對聯多為表達個人的志向、稱頌書院或者講明瞭一些為人處事的道理。大家請看一下這幅對聯,它是清代書院山長曠敏本所撰,上聯是:

是非審之已,譭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陟嶽麓峯頭,朗月太極悠然可會

下聯是:

君親恩所以酬,民物命何以立,聖賢道何以傳,登赫曦台上,衡雲湘水,斯文定有攸歸

對聯的意思是這樣的:“是和非要先從自我審察,別人的抵毀和讚譽就由別人去説吧,得和失聽任天命的安排,不可強求,只要登上嶽麓山頭,感受一下朗月清風,天地萬物之理便悠然可知了,榮辱得失便可以置之度外了;君親恩如何來還報,生民的安身立命之本如何把握,聖賢的道統如何傳播,當登上赫曦台,感受這衡雲湘水的魅力,一切便有了答案。對聯所反映的基本上都是儒家的倫理道德,在一定的程度上體現了清代培養人才的教育思想。

大家請看這塊“嶽麓書院學規碑”它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校規,為清乾隆年間所刻,共有9行18條,其中前9條是講如何為人,後9條是進如何為學的。x1993年3月16日參觀嶽麓書院的時候,曾認真地閲讀了碑文,認為部分條款對於今天的學生仍有借鑑作用,離開的時候,還特地託有關部門索要比碑的拓片。

大家可能早已經注意到了,在講堂裏有4塊大字石碑,上書“忠、孝、廉、節”,為朱熹所撰,現在我們所見的是清道光年間山長歐陽厚均重刻的,每塊高213釐米,寬131米,字高169米,寬122米一般像這麼大的石刻漢字只有在名山的巨崖上才有,而單個字刻在碑石上的在國內是極為罕見的,因而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講堂也因此又稱為“忠、孝、廉、節”堂,“忠、孝、廉、節”四字,實際上就是嶽麓書院在整個封建社會裏的校訓。在講堂正面兩側壁上,還有四塊碑分別是:“整、齊、嚴、肅”與“忠、孝、廉、節”碑相映襯。

(御書樓)

好的,講堂的講解我們就先講到這裏,下面我們將參觀書院做為藏書功能的部分—御書樓。

可能有人會問了:御書樓不是在講堂後面嗎?自私到了講堂往前就沒路了?大家請跟我來,其實路就藏在講堂屏壁後面,你會發現後面其實別有洞天,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御書樓始建於宋鹹平二年,也就是公元999年,它是書院裏藏書的地方,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圖書館,裏面的藏書的主要來源有三:一是皇帝賜的,在歷史上,皇帝數次賜書給書院;另外一個來源就是民間收集,以及地方官員、士子名紳以個人的名義捐贈的,最後一個來源就是書院自籌經費購買,或者自己刻書珍藏。可惜在1983年,御書樓及裏面的所有藏書都被日本的飛機炸燬了,現存的建築為1986年重建的。現在的御書樓藏書已超過5萬冊,不過它不對外開放,只是作為圖書館代書院的教研人員及書院的研究生使用。

(百泉軒•時務軒•三絕碑)

參觀守禦書樓,我們來到書院風景絕佳的地方——百泉軒,因為地處嶽麓山清風峽谷口溪泉薈萃處而得名。在宋代,這裏是山長的住處,當年,朱熹和當時的山長張栻就曾經在此“晝而燕坐,夜而棲宿”意思就是吃飯、睡覺都離不開這裏,這主要是因為百泉軒前面有一個優美的園林,書院八景中,其中就有兩景在園林中,分別是“碧沼觀魚”、“花墩坐月”。

穿過園林後,我們便來到了時務軒,時務軒是為了紀念清未維新派創辦的學校——時務學堂而修建的經念性建築。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民族危機空前加強,為了配合維新運動,同時也為了推進湖南的新政,在譚嗣同等人的活動下,終於獲得朝廷的批准,在長沙小東街設立了時務學堂,由梁啟超在此主教,主要傳播變法的理論,孌法運動失敗後,時務學堂被迫停辦,改為求實書院,後改為湖南大學堂,次年併入嶽麓書院並發展成為今天的湖南大學,逃亡日本的梁啟超在1920xx年回到長沙後,到小東街尋訪時務學堂舊址,那時,距時務學堂的創辦已經有20xx年了,原址已改為旅館,房屋雖在,但已面目全非,舊時的學生和老師們大部分都已不在人世,他感到非常傷心,於是提筆寫下了“時務學堂舊址”以示紀念。經過抗日戰爭以及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樑公的手跡最終還是到了這裏,並且制了碑刻,以示永久紀念。

在時務軒的旁邊就是麓山寺碑,也稱“三絕碑”。麓山寺碑是我國現存碑刻中影響較大的一塊唐碑,高272釐米,高133釐米,記錄的內容為麓山寺的歷史沿革,它是由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篆刻家李邕親自撰文、書寫並且鐫刻,因文、書、刻三者俱佳,因此有“三絕碑”之稱,又因為要邕曾當過北海太守,因此這塊碑又有“北海碑”之稱,人們常稱其為“北海三絕碑”。

因為《麓山寺碑》非常有名,歷代想得到這碑的人非常多,也有人前來拓取,因方法不對,使這一碑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成了今天的這個樣子。

(文廟•祠堂)

下面我們將參觀嶽麓書院建築三大功能的最後一部分——祭祀部分的建築,它們位於中軸線的右側。

中軸線右側上面部分主要是祠廟建築羣,它是嶽麓書院講學、藏書、祭祀三大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祭祀的人物,一般為書院所尊奉的學派代表人物、文化名流、建設功臣、有恩於書院的地方長官、知名山長以及著名學生,通過對他們的祭祀,達到端正學統,整束學風、啟發後人的目的,用今天的話説就是一種榜樣教育。

現在我們來到了文廟,文廟原稱孔廟,是專門供奉儒家聖人孔子的地方,文廟對於嶽麓書院教育有着直接的影響,歷代都有嚴格的禮規,要求師生都要遵循聖人的言行行事,每月的七年級、十五,山長要帶領學生一一朝拜,每年春秋兩季舉行兩次大的祭典活動,地方長官也得參加,場面極為壯觀。

文廟的主體建築是大成殿。這就是大成殿,為什麼要稱“大成殿”呢?因為孔子是天下 集大成者,所以就用“大成”來概括孔子的成就和地位,全國各地文廟的主體建築均為大成殿。大家可能已經發現了文廟的建築與剛才我人所看到的其它建築不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所用的瓦片的顏色不同,文廟所採用的顏色是金黃色,與故宮的顏色是一樣的,而其它的全用的是青瓦。大家都知道,金黃色是古代皇家專用的,民間不得使用,而文廟卻是個例外,其建築級別也同宮殿,為最高級別的,享有皇家禮的待遇,這也説明了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尊師重教和國家。在大成殿的前面有一石雕蟠龍,抗日戰爭時,大成殿被日本的飛機炸燬,只有這蟠龍倖存。戰後,1946年進行修復,由於當時政局動盪不安,民不聊生,修復工作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的,所以今存的大成殿看起來似乎缺少了皇家應有的氣派,好在孔子“敬鬼神而遠之”,這樣的廟堂,他可能已經覺得十分奢華了,他老人家應該不會見怪的了。

嶽麓書院是目前國惟一一所還在招收學生的古代書院,文廟兩側的廊屋現在已經是書院在讀研究生們的教室。

穿過大成門,我們今天的遊覽也將要結束了,經過今天的參觀,相信大家對嶽麓書院這一千年學府的歷史和文化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非常感謝大家的配合,祝大家旅途愉快,謝謝!

有關湖南嶽麓書院的導遊詞範文 篇7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您們來到千年學府——嶽麓書院參加遊覽,我非常榮幸能夠作為大家這次遊覽的導遊。我將盡力使大家通過的講解,對嶽麓書院的歷史、書院的文化內涵有一定的瞭解,不足之處還請大家多提寶貴的意見。

(嶽麓書院大門口)

嶽麓書院位於嶽麓山的清風峽口,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位置主是嶽麓書院的前門口了。請大家往上面看,有一塊“千年學府”的匾,為什麼嶽麓書院有“千年學府”之稱呢?原來,嶽麓書院從潭州(現在的長沙)太守朱洞創建於宋太祖開寶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距今已經來1020xx年的歷史了,所以有千年學府之稱。上面大家所見到的這塊匾是1986年嶽麓書院舉行1010週年慶典時,湖南大學長沙校友會贈送給嶽麓書院的,這四個字是根據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的字鐫刻而成的。

經過一千多年曆史的發展,沉積在嶽麓書院各種建築之上的濃厚的文化氣息,使得今天的嶽麓書院更加充滿了文化的魅力,好,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千年學府濃厚的文化氣息吧!

(嶽麓書院平面示意圖前)

大家現在看到的就是嶽麓書院的平面圖,大家可以發現嶽麓書院的古建築在佈局上所採用的是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主體建築有頭門、大門、二門、講堂、御書樓,這些建築都位於中軸線上,其中講堂是位於中軸線的中心,也是整個書院的中心位置;在中軸線的兩側主要是齋舍和祭祀的專用實祠堂,這種佈局體現我國儒家思想文化中尊卑有序、等級有別、主次鮮明的社會倫理關係。

書院的建築主要有三個部分的功能:講學、藏書、祭祀,此外還有活動區和生活區,下面我們將按照書院的佈局按順序遊覽,我們講解的重點放在赫曦台、講堂及御書樓等處。

(赫曦台上,“壽”、“佛”字前)

我們現在所站的這個地方便是赫曦台了。“赫曦”的意思是:紅紅的太陽升起來了。當年,朱熹應著名的理學大師張栻的邀請,千里迢迢的從福建省的崇安來到長沙嶽麓書院講學,在長沙停留了兩個多月,清晨的時候,朱熹常常和張栻一起登上嶽麓山頂看日出,每當見到旭日騰空,霞光萬丈,山川市井,萬物一切都沐浴在朝陽中的時候,便激動不已,拍手道:赫曦!赫曦!,於是便將他們觀日出的這個地方定名為“赫曦”,後來,張栻便在此修築發一個戲台,名為“赫曦台”以示紀念。

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經注意到了赫曦台內壁兩側的兩個大字:“壽”、“佛”?關於這“壽”和“佛”這兩個字還有一個傳説。

在唐代,每年的鄉舉考試後,放榜的第二天,州縣的長官都要為得中的舉子舉行宴會 ,名為鹿鳴宴,因為在宴會上要歌唱《詩經•小雅•鹿鳴》而得名,這一傳統一直沿襲到了明清;重返鹿鳴會,是指參加鹿鳴會的舉人在六十年後再次赴宴。能夠重返鹿鳴宴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在嶽麓書院的歷史上,以山長的身份重返鹿鳴宴的,羅典是第一人,這個傳説便發生在羅典重返鹿鳴宴的這一天。

這一天,書院格外熱鬧,達官貴人、名門望族都前來道賀,並且吟詩作賦一顯自己的才華。正當大家正在樂着的時候,一個乞丐模樣的老道想進來 ,守門的人攔也攔不住,老道來到廳堂,向羅典打了一揖首,説道:“眾位施主,貧道也來湊熱鬧”。眾人見他這模樣,都看不起他,想戲弄他一下,叫他寫幾個字來看看。老道聽了,知道這不是容人之地,一把就捉起堂前的掃把,沾了些黃泥,瞅準赫曦台上的一面白牆,刷!刷!就是兩筆,寫下了一個丈餘高的“壽”字。眾人看得目瞪口呆,半天説不出話來,當回過神來的時候,老道已不知所蹤了。再看這字,健筆如飛、力透骨肌,知道這定非凡人所能為,羅典後悔不已,託人四處去尋找這老道士的下落,但還是無法找到。為了彌補過失,同時也為了對稱,羅典便親自在對面的白牆上補寫了一個“福”字,是一筆寫成的,但這個福字的筆力就無法與“壽”字相比了。

大家再看這個“壽”字有點像什麼?是不是有點像龍蛇纏繞在一起,不是“藏龍”的意思嗎?而那個“福”字則有點像猛虎下山,意為“卧虎”之意,兩個字合在一起,也就是在暗示着嶽麓書院是個藏龍卧虎的地方。請大家往前走,看一下赫曦台的全貌。赫曦台在古代實際上是一具戲台,現在台前台後的壁檐上,還有不少戲曲故事的堆塑,造型別致、形態自如,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赫曦台同時也是清代書院學子們進行課餘文化活動的一個場所,看來,古代的學生也不像我們想象中的只會搖頭晃腦苦讀詩書,而不懂得娛樂。

(大 門)

沿着中軸線,我們便來到了嶽麓書院的大門,原先的大門在江濱牌樓路一帶的,舊稱“中門”,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大門建於明代,清代同治年間進行過翻修,採用的是南方將軍門式的結構,五間硬山頂。

在北宋第二個皇帝宋真宗執政以前的幾十年間,由於國家動盪不安,所以官府無暇去興辦學校,所有學校都是私人開辦的,宋真宗執政以後,國家比較安定,於是採取了重文的政策,他聽説岳麓書院的辦學很不錯,又聽説山長周式以德行著稱於世,於是便召見了周式並準備留他在京城講學做官,但周式心繫着嶽麓山院,堅拒不從,真宗被他的精神所感動,就親賜了“嶽麓書院”四字及經書等物,嶽麓書院從此名聞天下,求學者絡繹不絕,成為北宋四大書院之一。大家請抬頭看一下大門上面的匾,“嶽麓書院”原匾在抗日戰爭中被日機飛機所炸,現在大家所看到的是1984年複製的。

大家再看一下兩邊的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上聯“惟楚有材”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原句是:“雖楚有材,晉實用之”,下聯“於斯為盛”出自《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據説“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原本是付對聯的上聯,因為出得太好了,無人能對得出下聯,後來有人發現,兩句一拆開也可以成為一付對聯,而且也對得挺好的,所以就一直是這兩句了。這一付對聯也道出了嶽麓書院作為天下最輝煌的英才薈萃之地的歷史事實,現在大家所見到的這對聯也是1984年依照照片複製的。

請大家看安放在大門兩旁的這一對漢白玉石鼓雙面浮雕,這是一件非常珍貴的藝術品,相傳是清道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838年,嶽麓書院的著名學生、兩江總督陶澍在沒收貪官曹百萬的財產中發現的,為了報答母校的培育之恩,特捐給了嶽麓書院珍藏。大家可能會問了,這石鼓原本是官宦人家的東西,而且是抄家沒收來的,怎麼可以放在書院的大門口呢?其實這也反映了清代嶽麓書院教育的官學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封建知識分子讀書做官的一仕途理想。在古代,書院是最高形式的私學,一般都建在山林之中,書院的院長之所以被稱為山長也就是這樣來的。

(二門)

穿過大門,我們就來到了二門,在二門的門額上懸來“名山壇席”匾,這裏的名山反映的是南嶽衡山,因為衡山的72峯,回雁為首,嶽麓為尾,“麓”為尾的意思,即南嶽的最未一峯。嶽麓書院因山而得名,嶽麓山也因為有了嶽麓書院而更加的有靈氣;“壇席”即席位,除地為壇,上設席位,以示學生對老師的尊重,兩旁的對聯“納於大麓,藏之名山”説岳麓書院被浩瀚青翠的樹林所掩映,藏在地大物博的嶽麓山之中。這樣的環境正是修身養性的好地方,難怪乎嶽麓書院能夠培養出如此多的名人大家。

在二門的背面有一匾:“瀟湘槐市”,“槐市”為文化市場,是漢代讀書人聚集的地方,“瀟湘”泛指湖南,“瀟湘槐市”是説岳麓書院是湖南文化名人、士子學者聚集的場所,引申為嶽麓書院人才之盛,就有如漢代槐市之盛。

(教學齋•半學齋)

穿過二門,我們便進入了院內,在左右兩邊,左邊是教學齋,右邊為半學齋,它們都是昔日師生們居舍,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大學集體宿舍。古代書院的教學方式和現在是不一樣的,我們現在大部分時間是在教室裏聽老師講課,而古代,大部分時間是在寢室裏自修,老師定期開講,解答學生的問題。當年的王夫之、曾國藩以及毛澤東等人均住在這裏。

(講堂)

講堂是書院的核心部分,位於書院的中心位置,是書院教學重地和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也是我們今天講解的重點,是最能體現嶽麓書院作為教學作用的地方。

講堂又稱“靜一堂”或“忠、孝、廉、節”堂,歷史上有8次重建,30餘次小規模的修繕,現存建築為清康熙年間重建,又經過同治年間的大修後遺存下來的。

講堂內有三塊匾,分別是“實事求是”、“學達性天”和“道南正脈”。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塊匾:“實事求是”為民國初期湖南工專校長賓步程撰。1920xx年湖南工專遷入嶽麓書院辦學,匾懸掛在此,抗日戰爭時期被日本飛機所炸,這是後來重新制作的。

“實事求是”源於《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漢書》在評價獻王的時候,有一句話是這麼説的:“修學好古,實事求是”。1920xx年前後,正是我教育制度發生重大變革的關鍵時期,各種觀點層出不窮,莫衷一是,校長手諭“實事求是“作為校訓,旨在教育學生從社會的實際出發,求得正確的結論。在教育制度發生變革的關鍵時期,這一校訓起到了辨別方向的作用,並對這裏的學生乃至整個中國的命運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毛澤東青年時曾寓居半學齋,“實事求是”對他的思想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後來的革命實踐中,他豐富和發展了“實事求是”的內涵,使“實事求是”成為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核心的鄧小平,更是毛澤東“實事求是”的思想上升為鄧小平理論的基礎,成為指導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方針原則。現在,“實事求是”已成為中國建設現代化進程中自理一切複雜疑難問題的最好的解決方法。

大家再看第二塊匾:“學達性天”,是康熙皇帝御賜的。“學達性天”是一種理學思想。這裏的“性”指的是人性,“天”是指天道,朱程理學認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賦的,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復伯天命之性,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皇帝所賜匾,意在勉勵學子張揚理學,加強自身的修養,同時告訴人們在這裏求學,可以獲得德性修養,達到天人合一的學問的最高境界,原匾在戰亂中散失,現匾為1984年根據康熙手跡重製的。

最裏面的那塊“道南正脈”匾是乾隆皇帝為了表彰嶽麓書院在傳播理學方面的功績所賜的,其意思是嶽麓書院所傳播的朱張湖湘學是理學向南傳播後的正統。匾為原物,這裏的“道”指的就是理學。説了這麼多,大家可能會問,什麼是理學呢?理學就是儒家學説發展到了宋代的一種稱法。北宋時期,理學在洛陽傳播,後來,福建學者楊時到洛陽向程顥、程頤兄弟學習理學,到程家門口時,天正下着大雪,兩位老師正在午休,楊時不敢入內驚擾,就站在門外雪地裏等老師醒來。直到老師醒來,他才上前去請教,而屋外雪地裏已經留下了兩個深深的足印,當楊時學成南歸時,和頤目送並且非常高興的説:“吾道南矣”。“程門立雪”的故事不僅教育大家要謙虛謹慎,勤奮好學,同時也成了理學南傳的一個重要標誌,而朱熹、張栻的理學思想是直接繼承於楊時的,所以説岳麓書院所傳播的思想是理學南傳的正統。

大家再往下看,講堂的正中是一個高約1米的長方形講堂,這是以前老師講課的地方,上面擺着兩把椅子是為了紀念張試和朱熹這兩位大師論講於壇上而設的,表示兩位大師平起平坐,不分秋色。當年兩位會講的時候,盛況空前,從全國各地趕來聽講的人數達數千,就連池塘裏的水都被喝乾了,可見當時朱、張兩人名聲之大。古代上課的時候,學生不能坐在凳子上,大多自己帶蒲團,席地而坐,以表示對老師的尊重,也顯示了老師的威嚴,想想看,歷史上多少名人如曾國藩、左宗棠、王夫之、魏源等,當年他們就是坐在這底下聽老師講課的,不由得我們產生了敬意,這種滲透着人文精神的講堂就使我們更加感到親切了。

在講堂裏,存有不少的對聯 ,這些對聯多為表達個人的志向、稱頌書院或者講明瞭一些為人處事的道理。大家請看一下這幅對聯,它是清代書院山長曠敏本所撰,上聯是:

是非審之已,譭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陟嶽麓峯頭,朗月太極悠然可會

下聯是:

君親恩所以酬,民物命何以立,聖賢道何以傳,登赫曦台上,衡雲湘水,斯文定有攸歸

對聯的意思是這樣的:“是和非要先從自我審察,別人的抵毀和讚譽就由別人去説吧,得和失聽任天命的安排,不可強求,只要登上嶽麓山頭,感受一下朗月清風,天地萬物之理便悠然可知了,榮辱得失便可以置之度外了;君親恩如何來還報,生民的安身立命之本如何把握,聖賢的道統如何傳播,當登上赫曦台,感受這衡雲湘水的魅力,一切便有了答案。對聯所反映的基本上都是儒家的倫理道德,在一定的程度上體現了清代培養人才的教育思想。

大家請看這塊“嶽麓書院學規碑”它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校規,為清乾隆年間所刻,共有9行18條,其中前9條是講如何為人,後9條是進如何為學的。x1993年3月16日參觀嶽麓書院的時候,曾認真地閲讀了碑文,認為部分條款對於今天的學生仍有借鑑作用,離開的時候,還特地託有關部門索要比碑的拓片。

大家可能早已經注意到了,在講堂裏有4塊大字石碑,上書“忠、孝、廉、節”,為朱熹所撰,現在我們所見的是清道光年間山長歐陽厚均重刻的,每塊高213釐米,寬131米,字高169米,寬122米一般像這麼大的石刻漢字只有在名山的巨崖上才有,而單個字刻在碑石上的在國內是極為罕見的,因而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講堂也因此又稱為“忠、孝、廉、節”堂,“忠、孝、廉、節”四字,實際上就是嶽麓書院在整個封建社會裏的校訓。在講堂正面兩側壁上,還有四塊碑分別是:“整、齊、嚴、肅”與“忠、孝、廉、節”碑相映襯。

(御書樓)

好的,講堂的講解我們就先講到這裏,下面我們將參觀書院做為藏書功能的部分—御書樓。

可能有人會問了:御書樓不是在講堂後面嗎?自私到了講堂往前就沒路了?大家請跟我來,其實路就藏在講堂屏壁後面,你會發現後面其實別有洞天,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御書樓始建於宋鹹平二年,也就是公元999年,它是書院裏藏書的地方,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圖書館,裏面的藏書的主要來源有三:一是皇帝賜的,在歷史上,皇帝數次賜書給書院;另外一個來源就是民間收集,以及地方官員、士子名紳以個人的名義捐贈的,最後一個來源就是書院自籌經費購買,或者自己刻書珍藏。可惜在1983年,御書樓及裏面的所有藏書都被日本的飛機炸燬了,現存的建築為1986年重建的。現在的御書樓藏書已超過5萬冊,不過它不對外開放,只是作為圖書館代書院的教研人員及書院的研究生使用。

(百泉軒•時務軒•三絕碑)

參觀守禦書樓,我們來到書院風景絕佳的地方——百泉軒,因為地處嶽麓山清風峽谷口溪泉薈萃處而得名。在宋代,這裏是山長的住處,當年,朱熹和當時的山長張栻就曾經在此“晝而燕坐,夜而棲宿”意思就是吃飯、睡覺都離不開這裏,這主要是因為百泉軒前面有一個優美的園林,書院八景中,其中就有兩景在園林中,分別是“碧沼觀魚”、“花墩坐月”。

穿過園林後,我們便來到了時務軒,時務軒是為了紀念清未維新派創辦的學校——時務學堂而修建的經念性建築。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民族危機空前加強,為了配合維新運動,同時也為了推進湖南的新政,在譚嗣同等人的活動下,終於獲得朝廷的批准,在長沙小東街設立了時務學堂,由梁啟超在此主教,主要傳播變法的理論,孌法運動失敗後,時務學堂被迫停辦,改為求實書院,後改為湖南大學堂,次年併入嶽麓書院並發展成為今天的湖南大學,逃亡日本的梁啟超在1920xx年回到長沙後,到小東街尋訪時務學堂舊址,那時,距時務學堂的創辦已經有20xx年了,原址已改為旅館,房屋雖在,但已面目全非,舊時的學生和老師們大部分都已不在人世,他感到非常傷心,於是提筆寫下了“時務學堂舊址”以示紀念。經過抗日戰爭以及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樑公的手跡最終還是到了這裏,並且制了碑刻,以示永久紀念。

在時務軒的旁邊就是麓山寺碑,也稱“三絕碑”。麓山寺碑是我國現存碑刻中影響較大的一塊唐碑,高272釐米,高133釐米,記錄的內容為麓山寺的歷史沿革,它是由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篆刻家李邕親自撰文、書寫並且鐫刻,因文、書、刻三者俱佳,因此有“三絕碑”之稱,又因為要邕曾當過北海太守,因此這塊碑又有“北海碑”之稱,人們常稱其為“北海三絕碑”。

因為《麓山寺碑》非常有名,歷代想得到這碑的人非常多,也有人前來拓取,因方法不對,使這一碑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成了今天的這個樣子。

(文廟•祠堂)

下面我們將參觀嶽麓書院建築三大功能的最後一部分——祭祀部分的建築,它們位於中軸線的右側。

中軸線右側上面部分主要是祠廟建築羣,它是嶽麓書院講學、藏書、祭祀三大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祭祀的人物,一般為書院所尊奉的學派代表人物、文化名流、建設功臣、有恩於書院的地方長官、知名山長以及著名學生,通過對他們的祭祀,達到端正學統,整束學風、啟發後人的目的,用今天的話説就是一種榜樣教育。

現在我們來到了文廟,文廟原稱孔廟,是專門供奉儒家聖人孔子的地方,文廟對於嶽麓書院教育有着直接的影響,歷代都有嚴格的禮規,要求師生都要遵循聖人的言行行事,每月的七年級、十五,山長要帶領學生一一朝拜,每年春秋兩季舉行兩次大的祭典活動,地方長官也得參加,場面極為壯觀。

文廟的主體建築是大成殿。這就是大成殿,為什麼要稱“大成殿”呢?因為孔子是天下 集大成者,所以就用“大成”來概括孔子的成就和地位,全國各地文廟的主體建築均為大成殿。大家可能已經發現了文廟的建築與剛才我人所看到的其它建築不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所用的瓦片的顏色不同,文廟所採用的顏色是金黃色,與故宮的顏色是一樣的,而其它的全用的是青瓦。大家都知道,金黃色是古代皇家專用的,民間不得使用,而文廟卻是個例外,其建築級別也同宮殿,為最高級別的,享有皇家禮的待遇,這也説明了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尊師重教和國家。在大成殿的前面有一石雕蟠龍,抗日戰爭時,大成殿被日本的飛機炸燬,只有這蟠龍倖存。戰後,1946年進行修復,由於當時政局動盪不安,民不聊生,修復工作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的,所以今存的大成殿看起來似乎缺少了皇家應有的氣派,好在孔子“敬鬼神而遠之”,這樣的廟堂,他可能已經覺得十分奢華了,他老人家應該不會見怪的了。

嶽麓書院是目前國惟一一所還在招收學生的古代書院,文廟兩側的廊屋現在已經是書院在讀研究生們的教室。

穿過大成門,我們今天的遊覽也將要結束了,經過今天的參觀,相信大家對嶽麓書院這一千年學府的歷史和文化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非常感謝大家的配合,祝大家旅途愉快,謝謝!

有關湖南嶽麓書院的導遊詞範文 篇8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千年學府--嶽麓書院參觀遊覽,很高興能作為大家這次遊覽的導遊,嶽麓書院導遊詞。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位置就是嶽麓書院的前門了。請大家抬頭看,有一塊“千年學府”的匾,為什麼嶽麓書院有“千年學府”之稱呢?原來,嶽麓書院從潭州太守朱洞創建於宋太祖開寶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所以有千年學府之稱。它與江西白鹿洞書院、河南嵩陽書院及睢陽書院並稱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好,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千年學府濃厚的文化氣息吧!

從嶽麓書院的這幅平面圖上,大家可以發現嶽麓書院的古建築在佈局上所採用的是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其中講堂是位於中軸線的中心,也是整個書院的中心位置。書院的建築主要有三個部分的功能:講學、藏書和祭祀。

這裏是赫曦台,赫曦台是古時候酬神演戲的舞台。朱熹在嶽麓書院講學的時候,常常很早就爬起來跑到嶽麓山頂去看日出,看到日出就拍手歡呼“赫曦、赫曦”,意思是紅紅的太陽升起來了,後來張栻就在這裏修了一個台,取名“赫曦台”。

沿着中軸線,我們來到了嶽麓書院的大門,大家請抬頭看一下大門上面“嶽麓書院”這塊匾,是北宋第二個皇帝宋真宗御賜的。大家再看一下兩邊的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上聯“惟楚有材”出自《左傳》,下聯“於斯為盛”出自《論語》。這一付對聯也道出了嶽麓書院作為天下最輝煌的英才薈萃之地的歷史事實。

我們現在來到了講堂。講堂是講學的中心場所,後來因為朱熹寫了“忠孝廉節”四個大字所以又稱“忠孝廉節堂”。

講堂內共有三塊匾,分別是“實事求是”、“學達性天”和“道南正脈”。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塊匾:“實事求是”是民國初期湖南工專校長賓步程撰寫的。大家再看第二塊匾:“學達性天”,這是康熙皇帝御賜的。“學達性天”是一種理學思想。這裏的“性”指的是人性,“天”是指天道,程朱理學認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賦,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復人的天命之性,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皇帝所賜匾,意在勉勵學子張揚理學,加強自身的修養,同時告訴人們在這裏求學,可以獲得德性修養,達到天人合一的學問的最高境界。最裏面的這塊“道南正脈”匾是乾隆皇帝為了表彰嶽麓書院在傳播理學方面的功績所賜的,其意思是嶽麓書院所傳播的朱張湖湘學是理學向南傳播後的正統。匾為原物,這裏的“道”指的就是理學。説了這麼多,大家可能會問,什麼是理學呢?理學就是儒家學説發展到了宋代的一種稱法。理學的開山鼻祖是我們湖南籍的一位叫周敦頤的老先生,而發展壯大理學思想的則是著名的程頤、程顥兩兄弟。大家再往下看,講堂的正中是一個高約1米的長方形講堂,這是以前老師講課的地方,上面擺着兩把椅子是為了紀念張栻和朱熹這兩位大師而設的。當年兩位會講的時候,盛況空前,從全國各地趕來聽講的人數達數千,可見當時朱、張兩人名聲之大。想想看,歷史上多少名人如曾國藩、左宗棠、王夫之、魏源等等,當年他們就是坐在這底下聽老師講課的。

下面我們將參觀書院做為藏書功能的部分-御書樓。這是書院裏藏書的地方,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圖書館,我們今天的遊覽也將要結束了,經過今天的參觀,相信大家對嶽麓書院這一千年學府的歷史和文化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謝謝大家!

有關湖南嶽麓書院的導遊詞範文 篇9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千年學府--嶽麓書院參觀遊覽,很高興能作為大家這次遊覽的導遊,嶽麓書院導遊詞。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位置就是嶽麓書院的前門了。請大家抬頭看,有一塊“千年學府”的匾,為什麼嶽麓書院有“千年學府”之稱呢?原來,嶽麓書院從潭州太守朱洞創建於宋太祖開寶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所以有千年學府之稱。它與江西白鹿洞書院、河南嵩陽書院及睢陽書院並稱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好,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千年學府濃厚的文化氣息吧!

從嶽麓書院的這幅平面圖上,大家可以發現嶽麓書院的古建築在佈局上所採用的是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其中講堂是位於中軸線的中心,也是整個書院的中心位置。書院的建築主要有三個部分的功能:講學、藏書和祭祀。

這裏是赫曦台,赫曦台是古時候酬神演戲的舞台。朱熹在嶽麓書院講學的時候,常常很早就爬起來跑到嶽麓山頂去看日出,看到日出就拍手歡呼“赫曦、赫曦”,意思是紅紅的太陽升起來了,後來張栻就在這裏修了一個台,取名“赫曦台”。

沿着中軸線,我們來到了嶽麓書院的大門,大家請抬頭看一下大門上面“嶽麓書院”這塊匾,是北宋第二個皇帝宋真宗御賜的。大家再看一下兩邊的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上聯“惟楚有材”出自《左傳》,下聯“於斯為盛”出自《論語》。這一付對聯也道出了嶽麓書院作為天下最輝煌的英才薈萃之地的歷史事實。

我們現在來到了講堂。講堂是講學的中心場所,後來因為朱熹寫了“忠孝廉節”四個大字所以又稱“忠孝廉節堂”。

講堂內共有三塊匾,分別是“實事求是”、“學達性天”和“道南正脈”。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塊匾:“實事求是”是民國初期湖南工專校長賓步程撰寫的。大家再看第二塊匾:“學達性天”,這是康熙皇帝御賜的。“學達性天”是一種理學思想。這裏的“性”指的是人性,“天”是指天道,程朱理學認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賦,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復人的天命之性,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皇帝所賜匾,意在勉勵學子張揚理學,加強自身的修養,同時告訴人們在這裏求學,可以獲得德性修養,達到天人合一的學問的最高境界。最裏面的這塊“道南正脈”匾是乾隆皇帝為了表彰嶽麓書院在傳播理學方面的功績所賜的,其意思是嶽麓書院所傳播的朱張湖湘學是理學向南傳播後的正統。匾為原物,這裏的“道”指的就是理學。説了這麼多,大家可能會問,什麼是理學呢?理學就是儒家學説發展到了宋代的一種稱法。理學的開山鼻祖是我們湖南籍的一位叫周敦頤的老先生,而發展壯大理學思想的則是著名的程頤、程顥兩兄弟。大家再往下看,講堂的正中是一個高約1米的長方形講堂,這是以前老師講課的地方,上面擺着兩把椅子是為了紀念張栻和朱熹這兩位大師而設的。當年兩位會講的時候,盛況空前,從全國各地趕來聽講的人數達數千,可見當時朱、張兩人名聲之大。想想看,歷史上多少名人如曾國藩、左宗棠、王夫之、魏源等等,當年他們就是坐在這底下聽老師講課的。

下面我們將參觀書院做為藏書功能的部分-御書樓。這是書院裏藏書的地方,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圖書館,我們今天的遊覽也將要結束了,經過今天的參觀,相信大家對嶽麓書院這一千年學府的歷史和文化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謝謝大家!

有關湖南嶽麓書院的導遊詞範文 篇10

朋友們,大家好!我們今天遊覽的是“道林三百眾,書院一千徒”的瀟湘洙泗——嶽麓書院。

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嶽麓書院是我國四大書院之首。現佔地1.2萬平方米,掩映在嶽麓山東坡幽深的山水之中,是一座坐西朝東,由門堂、亭、台、樓、軒、齋、祠組成的古建築羣,中軸線上依次為前門、赫曦台、大門、二門講堂和御書樓,北側是半學齋、文廟、湘水校經堂、船山祠等紀念性建築、南側有教學齋、百泉軒、麓山寺等到景點。

各位朋友,現在讓我們按照書院的建築佈局慢慢地走進那一種雋永的文化氛圍。書院這個名字是唐朝才開始有的,是國家用來藏書和校典的地方,到宋朝時演變為講學和藏書之外,稍後就具備了講學、藏書、祭祀三大功能。嶽麓書院是由潭州太守朱洞正式創建於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經過近40年的風風雨雨的發展,,大中祥符八年(公園10520xx年),宋真宗趙恆召見嶽麓山周式,御賜“嶽麓書院”匾額,於是書院之稱開始名聞天下。嶽麓書院距今已有千多年的歷史,大家跨越頭門,仰頭可以看到的拓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洵手跡而製成的“千年學府”匾額便是明證。走進書院,映入大家眼簾的是赫曦台,有些朋友可能會納悶“赫曦”到底有什麼含義。關於赫曦台的命名,是與兩位名人密切相關的。赫曦台原建於南宋時期。乾道三年(公遠1167年),著名理學家朱熹從福建來到嶽麓書院,與當時另一位著名理學家,嶽麓書院主教張拭(代山長)進行學術交流,兩位名家經常相約登嶽麓山觀日出,每當看到朝陽光芒四射,朱熹就對張拭説“赫曦”(就是日出光明炎盛的意思),他於是把嶽麓山峯命名為赫曦峯,張拭築台,朱熹題“赫曦台”。現在大家看到的赫曦台是清朝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重新修建的,它呈“凸”字形結構,是典型的湖南地方戲台。大家拾級而上,可以看到台左右兩壁檐上還保留有清乾隆年間修建時的戲劇故事雕塑,左邊有《拾玉鐲》,右邊有《秋胡戲妻》等到較具有藝術價值的雕塑,可見,當時的書院的師生除了清苦的學習外,還有豐富的課餘活動,儒家士人既嚴謹又閒適的思想也略見一斑。現在,大家請看台左邊牆壁上近丈高的“壽”字,此字用二筆寫成,形如龍蛇盤繞,柔中帶剛,非一般人所及,所以被人們傳為仙蹟。關於此字的形成,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相傳清嘉慶十二年(公元1820xx年),嶽麓書院院長羅典在書院舉行重赴鹿鳴宴宴會(鹿鳴宴指古代的地方官宴請科舉考試中的考官和中試的學生的宴會,因為宴會上通常都演奏《詩經鹿鳴》從而得名。重赴鹿鳴宴是指鹿鳴宴六十年後而舉行的宴會),這天,達官貴人、科場舉子云集嶽麓書院,大家談古論今,吟詩作賦,熱鬧非凡,正當興頭,一位身穿青布青袍,腳着草鞋的老道人來到院內,自稱前來赴宴,那些士人見來者只不過是一個無名老道,便不是很善意地叫他先寫幾個字,道人當然明白其中之意,隨手拿起牆邊的掃帚,伸入黃泥水中,將掃把一舉,唰!唰!兩筆寫下丈多高的“壽”字,然後把掃帚一丟揚長而去。院長羅典在驚歎之餘曾託人*尋老道人,但不知下落,後來羅典在右邊的牆壁上補書了一個“福”與“壽”對稱。大家現在看到的“福”字用一筆寫成,筆力強勁,形如猛虎下山。“福、壽”二字如龍騰虎躍,暗含嶽麓書院是藏龍卧虎之地。但嶽麓書院到底藏了什麼龍,卧了哪隻虎,我們稍後再講。

沿着砌石的中軸線往前走,現在我們站在書院的大門前,大家所看到的大門是明朝正德四年(公元1520xx年)建造的,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進行過翻新,是五間單檐硬山和三山屏牆結構。大門兩旁有一塊漢白玉鼓形上馬石,它的正面是三獅戲珠圖,背面是芙蓉錦雞圖、荷花鷺鷥圖,此物相傳是嶽麓書院的著名學生曾任兩江總督的陶澍嚴懲貪官曹百萬從曹府搬來獻給母校的。大門上方的“嶽麓書院”

匾額我們前面已經講過,現在請看大門兩旁的千古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這幅由院長袁峴岡與貢生張中階撰寫的對聯高度褒揚了嶽麓書院千百年來作為湖湘文化的搖籃,孕育出多少具的經天緯地之才的英雄豪傑:被譽為“一時之英才”的抗金名將吳獵,主張“官兵一體”大敗十萬金兵的功臣趙方,“忠鯁可嘉,宜得獎諡”的彭龜年,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文學家、史學家魏源,被清朝統治階級稱為“中興將相”的桐城——湘鄉派盟主曾國藩,收復新疆的愛國名將左宗棠,首任駐英法公使並保持了民族氣節的郭嵩燾,“欲栽大木柱長天,慧眼識“毛蔡”的楊昌濟,後來的嶽麓高足陳天華、蔡和森、鄧和森、鄧中夏等。楚材斯盛,正和赫曦台牆壁上的福壽兩字暗含的藏龍卧虎之意切合。

有關湖南嶽麓書院的導遊詞範文 篇11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您們來到千年學府——嶽麓書院參加遊覽,我非常榮幸能夠作為大家這次遊覽的導遊。我將盡力使大家通過的講解,對嶽麓書院的歷史、書院的文化內涵有一定的瞭解,不足之處還請大家多提寶貴的意見。

(嶽麓書院大門口)

嶽麓書院位於嶽麓山的清風峽口,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位置主是嶽麓書院的前門口了。請大家往上面看,有一塊“千年學府”的匾,為什麼嶽麓書院有“千年學府”之稱呢?原來,嶽麓書院從潭州(現在的長沙)太守朱洞創建於宋太祖開寶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距今已經來1020xx年的歷史了,所以有千年學府之稱。上面大家所見到的這塊匾是1986年嶽麓書院舉行1010週年慶典時,湖南大學長沙校友會贈送給嶽麓書院的,這四個字是根據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的字鐫刻而成的。

經過一千多年曆史的發展,沉積在嶽麓書院各種建築之上的濃厚的文化氣息,使得今天的嶽麓書院更加充滿了文化的魅力,好,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千年學府濃厚的文化氣息吧!

(嶽麓書院平面示意圖前)

大家現在看到的就是嶽麓書院的平面圖,大家可以發現嶽麓書院的古建築在佈局上所採用的是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主體建築有頭門、大門、二門、講堂、御書樓,這些建築都位於中軸線上,其中講堂是位於中軸線的中心,也是整個書院的中心位置;在中軸線的兩側主要是齋舍和祭祀的專用實祠堂,這種佈局體現我國儒家思想文化中尊卑有序、等級有別、主次鮮明的社會倫理關係。

書院的建築主要有三個部分的功能:講學、藏書、祭祀,此外還有活動區和生活區,下面我們將按照書院的佈局按順序遊覽,我們講解的重點放在赫曦台、講堂及御書樓等處。

(赫曦台上,“壽”、“佛”字前)

我們現在所站的這個地方便是赫曦台了。“赫曦”的意思是:紅紅的太陽升起來了。當年,朱熹應著名的理學大師張栻的邀請,千里迢迢的從福建省的崇安來到長沙嶽麓書院講學,在長沙停留了兩個多月,清晨的時候,朱熹常常和張栻一起登上嶽麓山頂看日出,每當見到旭日騰空,霞光萬丈,山川市井,萬物一切都沐浴在朝陽中的時候,便激動不已,拍手道:赫曦!赫曦!,於是便將他們觀日出的這個地方定名為“赫曦”,後來,張栻便在此修築發一個戲台,名為“赫曦台”以示紀念。

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經注意到了赫曦台內壁兩側的兩個大字:“壽”、“佛”?關於這“壽”和“佛”這兩個字還有一個傳説。

在唐代,每年的鄉舉考試後,放榜的第二天,州縣的長官都要為得中的舉子舉行宴會 ,名為鹿鳴宴,因為在宴會上要歌唱《詩經•小雅•鹿鳴》而得名,這一傳統一直沿襲到了明清;重返鹿鳴會,是指參加鹿鳴會的舉人在六十年後再次赴宴。能夠重返鹿鳴宴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在嶽麓書院的歷史上,以山長的身份重返鹿鳴宴的,羅典是第一人,這個傳説便發生在羅典重返鹿鳴宴的這一天。

這一天,書院格外熱鬧,達官貴人、名門望族都前來道賀,並且吟詩作賦一顯自己的才華。正當大家正在樂着的時候,一個乞丐模樣的老道想進來 ,守門的人攔也攔不住,老道來到廳堂,向羅典打了一揖首,説道:“眾位施主,貧道也來湊熱鬧”。眾人見他這模樣,都看不起他,想戲弄他一下,叫他寫幾個字來看看。老道聽了,知道這不是容人之地,一把就捉起堂前的掃把,沾了些黃泥,瞅準赫曦台上的一面白牆,刷!刷!就是兩筆,寫下了一個丈餘高的“壽”字。眾人看得目瞪口呆,半天説不出話來,當回過神來的時候,老道已不知所蹤了。再看這字,健筆如飛、力透骨肌,知道這定非凡人所能為,羅典後悔不已,託人四處去尋找這老道士的下落,但還是無法找到。為了彌補過失,同時也為了對稱,羅典便親自在對面的白牆上補寫了一個“福”字,是一筆寫成的,但這個福字的筆力就無法與“壽”字相比了。

大家再看這個“壽”字有點像什麼?是不是有點像龍蛇纏繞在一起,不是“藏龍”的意思嗎?而那個“福”字則有點像猛虎下山,意為“卧虎”之意,兩個字合在一起,也就是在暗示着嶽麓書院是個藏龍卧虎的地方。請大家往前走,看一下赫曦台的全貌。赫曦台在古代實際上是一具戲台,現在台前台後的壁檐上,還有不少戲曲故事的堆塑,造型別致、形態自如,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赫曦台同時也是清代書院學子們進行課餘文化活動的一個場所,看來,古代的學生也不像我們想象中的只會搖頭晃腦苦讀詩書,而不懂得娛樂。

(大 門)

沿着中軸線,我們便來到了嶽麓書院的大門,原先的大門在江濱牌樓路一帶的,舊稱“中門”,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大門建於明代,清代同治年間進行過翻修,採用的是南方將軍門式的結構,五間硬山頂。

在北宋第二個皇帝宋真宗執政以前的幾十年間,由於國家動盪不安,所以官府無暇去興辦學校,所有學校都是私人開辦的,宋真宗執政以後,國家比較安定,於是採取了重文的政策,他聽説岳麓書院的辦學很不錯,又聽説山長周式以德行著稱於世,於是便召見了周式並準備留他在京城講學做官,但周式心繫着嶽麓山院,堅拒不從,真宗被他的精神所感動,就親賜了“嶽麓書院”四字及經書等物,嶽麓書院從此名聞天下,求學者絡繹不絕,成為北宋四大書院之一。大家請抬頭看一下大門上面的匾,“嶽麓書院”原匾在抗日戰爭中被日機飛機所炸,現在大家所看到的是1984年複製的。

大家再看一下兩邊的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上聯“惟楚有材”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原句是:“雖楚有材,晉實用之”,下聯“於斯為盛”出自《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據説“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原本是付對聯的上聯,因為出得太好了,無人能對得出下聯,後來有人發現,兩句一拆開也可以成為一付對聯,而且也對得挺好的,所以就一直是這兩句了。這一付對聯也道出了嶽麓書院作為天下最輝煌的英才薈萃之地的歷史事實,現在大家所見到的這對聯也是1984年依照照片複製的。

請大家看安放在大門兩旁的這一對漢白玉石鼓雙面浮雕,這是一件非常珍貴的藝術品,相傳是清道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838年,嶽麓書院的著名學生、兩江總督陶澍在沒收貪官曹百萬的財產中發現的,為了報答母校的培育之恩,特捐給了嶽麓書院珍藏。大家可能會問了,這石鼓原本是官宦人家的東西,而且是抄家沒收來的,怎麼可以放在書院的大門口呢?其實這也反映了清代嶽麓書院教育的官學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封建知識分子讀書做官的一仕途理想。在古代,書院是最高形式的私學,一般都建在山林之中,書院的院長之所以被稱為山長也就是這樣來的。

(二門)

穿過大門,我們就來到了二門,在二門的門額上懸來“名山壇席”匾,這裏的名山反映的是南嶽衡山,因為衡山的72峯,回雁為首,嶽麓為尾,“麓”為尾的意思,即南嶽的最未一峯。嶽麓書院因山而得名,嶽麓山也因為有了嶽麓書院而更加的有靈氣;“壇席”即席位,除地為壇,上設席位,以示學生對老師的尊重,兩旁的對聯“納於大麓,藏之名山”説岳麓書院被浩瀚青翠的樹林所掩映,藏在地大物博的嶽麓山之中。這樣的環境正是修身養性的好地方,難怪乎嶽麓書院能夠培養出如此多的名人大家。

在二門的背面有一匾:“瀟湘槐市”,“槐市”為文化市場,是漢代讀書人聚集的地方,“瀟湘”泛指湖南,“瀟湘槐市”是説岳麓書院是湖南文化名人、士子學者聚集的場所,引申為嶽麓書院人才之盛,就有如漢代槐市之盛。

(教學齋•半學齋)

穿過二門,我們便進入了院內,在左右兩邊,左邊是教學齋,右邊為半學齋,它們都是昔日師生們居舍,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大學集體宿舍。古代書院的教學方式和現在是不一樣的,我們現在大部分時間是在教室裏聽老師講課,而古代,大部分時間是在寢室裏自修,老師定期開講,解答學生的問題。當年的王夫之、曾國藩以及毛澤東等人均住在這裏。

(講堂)

講堂是書院的核心部分,位於書院的中心位置,是書院教學重地和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也是我們今天講解的重點,是最能體現嶽麓書院作為教學作用的地方。

講堂又稱“靜一堂”或“忠、孝、廉、節”堂,歷史上有8次重建,30餘次小規模的修繕,現存建築為清康熙年間重建,又經過同治年間的大修後遺存下來的。

講堂內有三塊匾,分別是“實事求是”、“學達性天”和“道南正脈”。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塊匾:“實事求是”為民國初期湖南工專校長賓步程撰。1920xx年湖南工專遷入嶽麓書院辦學,匾懸掛在此,抗日戰爭時期被日本飛機所炸,這是後來重新制作的。

“實事求是”源於《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漢書》在評價獻王的時候,有一句話是這麼説的:“修學好古,實事求是”。1920xx年前後,正是我教育制度發生重大變革的關鍵時期,各種觀點層出不窮,莫衷一是,校長手諭“實事求是“作為校訓,旨在教育學生從社會的實際出發,求得正確的結論。在教育制度發生變革的關鍵時期,這一校訓起到了辨別方向的作用,並對這裏的學生乃至整個中國的命運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毛澤東青年時曾寓居半學齋,“實事求是”對他的思想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後來的革命實踐中,他豐富和發展了“實事求是”的內涵,使“實事求是”成為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核心的鄧小平,更是毛澤東“實事求是”的思想上升為鄧小平理論的基礎,成為指導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方針原則。現在,“實事求是”已成為中國建設現代化進程中自理一切複雜疑難問題的最好的解決方法。

大家再看第二塊匾:“學達性天”,是康熙皇帝御賜的。“學達性天”是一種理學思想。這裏的“性”指的是人性,“天”是指天道,朱程理學認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賦的,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復伯天命之性,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皇帝所賜匾,意在勉勵學子張揚理學,加強自身的修養,同時告訴人們在這裏求學,可以獲得德性修養,達到天人合一的學問的最高境界,原匾在戰亂中散失,現匾為1984年根據康熙手跡重製的。

最裏面的那塊“道南正脈”匾是乾隆皇帝為了表彰嶽麓書院在傳播理學方面的功績所賜的,其意思是嶽麓書院所傳播的朱張湖湘學是理學向南傳播後的正統。匾為原物,這裏的“道”指的就是理學。説了這麼多,大家可能會問,什麼是理學呢?理學就是儒家學説發展到了宋代的一種稱法。北宋時期,理學在洛陽傳播,後來,福建學者楊時到洛陽向程顥、程頤兄弟學習理學,到程家門口時,天正下着大雪,兩位老師正在午休,楊時不敢入內驚擾,就站在門外雪地裏等老師醒來。直到老師醒來,他才上前去請教,而屋外雪地裏已經留下了兩個深深的足印,當楊時學成南歸時,和頤目送並且非常高興的説:“吾道南矣”。“程門立雪”的故事不僅教育大家要謙虛謹慎,勤奮好學,同時也成了理學南傳的一個重要標誌,而朱熹、張栻的理學思想是直接繼承於楊時的,所以説岳麓書院所傳播的思想是理學南傳的正統。

大家再往下看,講堂的正中是一個高約1米的長方形講堂,這是以前老師講課的地方,上面擺着兩把椅子是為了紀念張試和朱熹這兩位大師論講於壇上而設的,表示兩位大師平起平坐,不分秋色。當年兩位會講的時候,盛況空前,從全國各地趕來聽講的人數達數千,就連池塘裏的水都被喝乾了,可見當時朱、張兩人名聲之大。古代上課的時候,學生不能坐在凳子上,大多自己帶蒲團,席地而坐,以表示對老師的尊重,也顯示了老師的威嚴,想想看,歷史上多少名人如曾國藩、左宗棠、王夫之、魏源等,當年他們就是坐在這底下聽老師講課的,不由得我們產生了敬意,這種滲透着人文精神的講堂就使我們更加感到親切了。

在講堂裏,存有不少的對聯 ,這些對聯多為表達個人的志向、稱頌書院或者講明瞭一些為人處事的道理。大家請看一下這幅對聯,它是清代書院山長曠敏本所撰,上聯是:

是非審之已,譭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陟嶽麓峯頭,朗月太極悠然可會

下聯是:

君親恩所以酬,民物命何以立,聖賢道何以傳,登赫曦台上,衡雲湘水,斯文定有攸歸

對聯的意思是這樣的:“是和非要先從自我審察,別人的抵毀和讚譽就由別人去説吧,得和失聽任天命的安排,不可強求,只要登上嶽麓山頭,感受一下朗月清風,天地萬物之理便悠然可知了,榮辱得失便可以置之度外了;君親恩如何來還報,生民的安身立命之本如何把握,聖賢的道統如何傳播,當登上赫曦台,感受這衡雲湘水的魅力,一切便有了答案。對聯所反映的基本上都是儒家的倫理道德,在一定的程度上體現了清代培養人才的教育思想。

大家請看這塊“嶽麓書院學規碑”它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校規,為清乾隆年間所刻,共有9行18條,其中前9條是講如何為人,後9條是進如何為學的。x1993年3月16日參觀嶽麓書院的時候,曾認真地閲讀了碑文,認為部分條款對於今天的學生仍有借鑑作用,離開的時候,還特地託有關部門索要比碑的拓片。

大家可能早已經注意到了,在講堂裏有4塊大字石碑,上書“忠、孝、廉、節”,為朱熹所撰,現在我們所見的是清道光年間山長歐陽厚均重刻的,每塊高213釐米,寬131米,字高169米,寬122米一般像這麼大的石刻漢字只有在名山的巨崖上才有,而單個字刻在碑石上的在國內是極為罕見的,因而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講堂也因此又稱為“忠、孝、廉、節”堂,“忠、孝、廉、節”四字,實際上就是嶽麓書院在整個封建社會裏的校訓。在講堂正面兩側壁上,還有四塊碑分別是:“整、齊、嚴、肅”與“忠、孝、廉、節”碑相映襯。

(御書樓)

好的,講堂的講解我們就先講到這裏,下面我們將參觀書院做為藏書功能的部分—御書樓。

可能有人會問了:御書樓不是在講堂後面嗎?自私到了講堂往前就沒路了?大家請跟我來,其實路就藏在講堂屏壁後面,你會發現後面其實別有洞天,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御書樓始建於宋鹹平二年,也就是公元999年,它是書院裏藏書的地方,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圖書館,裏面的藏書的主要來源有三:一是皇帝賜的,在歷史上,皇帝數次賜書給書院;另外一個來源就是民間收集,以及地方官員、士子名紳以個人的名義捐贈的,最後一個來源就是書院自籌經費購買,或者自己刻書珍藏。可惜在1983年,御書樓及裏面的所有藏書都被日本的飛機炸燬了,現存的建築為1986年重建的。現在的御書樓藏書已超過5萬冊,不過它不對外開放,只是作為圖書館代書院的教研人員及書院的研究生使用。

(百泉軒•時務軒•三絕碑)

參觀守禦書樓,我們來到書院風景絕佳的地方——百泉軒,因為地處嶽麓山清風峽谷口溪泉薈萃處而得名。在宋代,這裏是山長的住處,當年,朱熹和當時的山長張栻就曾經在此“晝而燕坐,夜而棲宿”意思就是吃飯、睡覺都離不開這裏,這主要是因為百泉軒前面有一個優美的園林,書院八景中,其中就有兩景在園林中,分別是“碧沼觀魚”、“花墩坐月”。

穿過園林後,我們便來到了時務軒,時務軒是為了紀念清未維新派創辦的學校——時務學堂而修建的經念性建築。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民族危機空前加強,為了配合維新運動,同時也為了推進湖南的新政,在譚嗣同等人的活動下,終於獲得朝廷的批准,在長沙小東街設立了時務學堂,由梁啟超在此主教,主要傳播變法的理論,孌法運動失敗後,時務學堂被迫停辦,改為求實書院,後改為湖南大學堂,次年併入嶽麓書院並發展成為今天的湖南大學,逃亡日本的梁啟超在1920xx年回到長沙後,到小東街尋訪時務學堂舊址,那時,距時務學堂的創辦已經有20xx年了,原址已改為旅館,房屋雖在,但已面目全非,舊時的學生和老師們大部分都已不在人世,他感到非常傷心,於是提筆寫下了“時務學堂舊址”以示紀念。經過抗日戰爭以及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樑公的手跡最終還是到了這裏,並且制了碑刻,以示永久紀念。

在時務軒的旁邊就是麓山寺碑,也稱“三絕碑”。麓山寺碑是我國現存碑刻中影響較大的一塊唐碑,高272釐米,高133釐米,記錄的內容為麓山寺的歷史沿革,它是由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篆刻家李邕親自撰文、書寫並且鐫刻,因文、書、刻三者俱佳,因此有“三絕碑”之稱,又因為要邕曾當過北海太守,因此這塊碑又有“北海碑”之稱,人們常稱其為“北海三絕碑”。

因為《麓山寺碑》非常有名,歷代想得到這碑的人非常多,也有人前來拓取,因方法不對,使這一碑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成了今天的這個樣子。

(文廟•祠堂)

下面我們將參觀嶽麓書院建築三大功能的最後一部分——祭祀部分的建築,它們位於中軸線的右側。

中軸線右側上面部分主要是祠廟建築羣,它是嶽麓書院講學、藏書、祭祀三大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祭祀的人物,一般為書院所尊奉的學派代表人物、文化名流、建設功臣、有恩於書院的地方長官、知名山長以及著名學生,通過對他們的祭祀,達到端正學統,整束學風、啟發後人的目的,用今天的話説就是一種榜樣教育。

現在我們來到了文廟,文廟原稱孔廟,是專門供奉儒家聖人孔子的地方,文廟對於嶽麓書院教育有着直接的影響,歷代都有嚴格的禮規,要求師生都要遵循聖人的言行行事,每月的七年級、十五,山長要帶領學生一一朝拜,每年春秋兩季舉行兩次大的祭典活動,地方長官也得參加,場面極為壯觀。

文廟的主體建築是大成殿。這就是大成殿,為什麼要稱“大成殿”呢?因為孔子是天下 集大成者,所以就用“大成”來概括孔子的成就和地位,全國各地文廟的主體建築均為大成殿。大家可能已經發現了文廟的建築與剛才我人所看到的其它建築不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所用的瓦片的顏色不同,文廟所採用的顏色是金黃色,與故宮的顏色是一樣的,而其它的全用的是青瓦。大家都知道,金黃色是古代皇家專用的,民間不得使用,而文廟卻是個例外,其建築級別也同宮殿,為最高級別的,享有皇家禮的待遇,這也説明了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尊師重教和國家。在大成殿的前面有一石雕蟠龍,抗日戰爭時,大成殿被日本的飛機炸燬,只有這蟠龍倖存。戰後,1946年進行修復,由於當時政局動盪不安,民不聊生,修復工作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的,所以今存的大成殿看起來似乎缺少了皇家應有的氣派,好在孔子“敬鬼神而遠之”,這樣的廟堂,他可能已經覺得十分奢華了,他老人家應該不會見怪的了。

嶽麓書院是目前國惟一一所還在招收學生的古代書院,文廟兩側的廊屋現在已經是書院在讀研究生們的教室。

穿過大成門,我們今天的遊覽也將要結束了,經過今天的參觀,相信大家對嶽麓書院這一千年學府的歷史和文化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非常感謝大家的配合,祝大家旅途愉快,謝謝!

有關湖南嶽麓書院的導遊詞範文 篇12

嶽麓書院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千年學府——嶽麓書院參加遊覽。很高興能作為大家這次遊覽的導遊。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

這裏就是嶽麓書院的前門口了。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塊“千年學府“的匾呢,是今人根據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的字鐫刻而成的。嶽麓書院之所以被稱為“千年學府“,是因為,在北宋時期,統治者實行“偃武息文”政策,鼓勵民間辦學,於是,書院的教育功能凸顯,成為與官學、私學並存的一種新的教育制度。當時最著名的書院有河南應天書院、河南嵩陽書院、江西白鹿洞書院和湖南嶽麓書院。而其中又只有嶽麓書院延續辦學千年,直至今日發展成現代的大學——湖南大學。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這千年學府濃郁的文化氣息吧。

大家現在看到的就是嶽麓書院的平面圖。大家可以發現,嶽麓書院的古建築在佈局上所採用的是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其中講堂是位於中軸線的中心,也是整個書院的中心位置。書院的建築主要有三個部分的功能:講學、藏書、祭祀。下面我們將按照書院的佈局按順序遊覽。

我們現在所站的這個地方便是赫曦台了。赫曦台呀,是古時候酬神演戲的舞台。南宋乾道年間,著名理學家朱熹應嶽麓書院山長張栻的邀請,在嶽麓書院講學時,常常很早的時候就爬到嶽麓山上去看日出。看到日出就拍手歡呼:赫曦!赫曦!意思呢,是紅紅的太陽升起來了。後來,張栻便在此修築發一個戲台,名為“赫曦台”以示紀念。

大家再隨我往前走。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塊匾,是宋真宗御賜的。大家再看一下兩邊的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上聯“惟楚有材”,是出自《左傳》,下聯“於斯為盛”出自《論語》。用現代漢語解釋一下呢,就是説,湘楚大地人才眾多,嶽麓書院這裏尤為興盛。 正好是道出了嶽麓書院作為天下最輝煌的英才薈萃之地的歷史事實。

我們現在來到了講堂。講堂是書院的核心部分,也是講學的中心場所。後來因為朱熹寫的”忠孝廉節”四個大字

第一文庫網 ,所有又被稱為“忠孝廉節堂”。

講堂共內有三塊匾,分別是“實事求是”、“學達性天”和“道南正脈”。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塊匾:“實事求是”。這是民國初期湖南工專校長賓步程撰寫的。毛澤東青年時曾寓居半學齋,“實事求是”對他的思想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後來的革命實踐中,他又豐富和發展了“實事求是”的內涵,使“實事求是”成為毛澤東思想的精髓。

大家再看第二塊匾:“學達性天”,這是康熙皇帝御賜的。“學達性天”是一種理學思想。這裏的“性”指的是人性,“天”是指天道。程朱理學認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賦的,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復人的天命之性,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皇帝所賜匾,意在勉勵學子張揚理學,加強自身的修養,同時告訴人們在這裏求學,可以獲得德性修養,達到天人合一的學問的最高境界。

最裏面的那塊“道南正脈”匾是乾隆皇帝為了表彰嶽麓書院在傳播理學方面的功績所賜的,其意思是嶽麓書院所傳播的朱張湖湘學是理學向南傳播後的正統。匾為原物,這裏的“道”指的就是理學。説了這麼多,大家可能會問,什麼是理學呢?理學就是儒家學説發展到了宋代的一種稱法。理學的開山鼻祖是一位我們湖南籍的叫做周敦頤的老先生,而發展和壯大的理學思想的,則是著名的陳頤、陳顥兩兄弟,集大成者是朱熹。

大家再往下看,講堂的正中是一個高約1米的長方形講堂,這是以前老師講課的地方,上面擺着兩把椅子是為了紀念張試和朱熹這兩位大師論講於壇上而設的。當年兩位會講的時候,盛況空前,從全國各地趕來聽講的人數達數千。可見當時朱、張兩人名聲之大。想想看,歷史上多少名人,如曾國藩、左宗棠、王夫之、魏源等等,當年啊,他們就是坐在這底下,聽老師講課的。而朱張會講,也開創了中國書院會講制度之先河。

下面我們將參觀書院做為藏書功能的部分——御書樓。這是書院裏藏書的地方,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圖書館。

好了,我們今天的遊覽呢,也要結束了。經過今天的參觀,相信大家對嶽麓書院這一千年學府的歷史和文化也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謝謝大家。歡迎下次有機會再來嶽麓書院遊覽。

有關湖南嶽麓書院的導遊詞範文 篇13

嶽麓山故跡很多,山一腳下有嶽麓書院,建於公元九七六年,迄今已有一千餘年曆史。南宋的理學家朱熹在此講過學。清風峽是嶽麓書院後面一條幽靜美麗的峽谷。一線清泉。西池碧水,萬木清秀,,美不勝收。有名的愛晚亭就在這清風峽中,此亭原名愛楓亭。四周楓樹漫山,風景絕佳。清代著名詩人袁枚來此遊賞。依唐人杜牧詩中“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的詩句,將亭名改為愛晚亭。

嶽麓書院是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唐末五代(約 958年)智睿等二僧辦學。北宋開寶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正式創立嶽麓書院。嗣後,歷經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緒二十九年(1903)改為湖南高等學堂,爾後相繼改為湖南高等師範學校、湖南工業專門學校,1920xx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至今,歷經千年,絃歌不絕,故世稱“ 千年學府”。

嶽麓書院自創立伊始,即以其辦學和傳播學術文 化而聞名於世。北宋真宗皇帝召見山長周式,頒書賜額,書院之名始聞於天下,有“瀟湘洙泗”之譽。南宋張式主教,朱熹兩度講學。明代中後期,明世宗御賜“敬一箴”,王陽明心學和東林學派在此傳播和交流,明清著名的愛國主義思想家王夫之在此求學,清代,康熙和乾隆分別御賜“學達性天”和“道南正脈”額。

嶽麓書院佔地面積21000平方米,現存建築大部分為明清遺物,主體建築有頭門、二門、講堂、半學齋、教學齋、百泉軒、御書樓、湘水校經堂、文廟等,分為講學、藏書、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連接,合為整體,完整地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築氣勢恢宏的壯闊景象。

除建築文物外,嶽麓書院還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聞名於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書“嶽麓書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學達性天”、“道南正脈”、清刻朱熹“忠孝廉潔碑”、歐陽正煥“整齊嚴肅碑”、王文清“嶽麓書院學規碑”等等。

有關湖南嶽麓書院的導遊詞範文 篇14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千年學府--嶽麓書院參觀遊覽,很高興能作為大家這次遊覽的導遊。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位置就是嶽麓書院的前門了。請大家抬頭看,有一塊“千年學府”的匾,為什麼嶽麓書院有“千年學府”之稱呢?原來,嶽麓書院從潭州太守朱洞創建於宋太祖開寶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所以有千年學府之稱。它與江西白鹿洞書院、河南嵩陽書院及睢陽書院並稱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好,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千年學府濃厚的文化氣息吧!

從嶽麓書院的這幅平面圖上,大家可以發現嶽麓書院的古建築在佈局上所採用的是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其中講堂是位於中軸線的中心,也是整個書院的中心位置。書院的建築主要有三個部分的功能:講學、藏書和祭祀。

這裏是赫曦台,赫曦台是古時候酬神演戲的舞台。朱熹在嶽麓書院講學的時候,常常很早就爬起來跑到嶽麓山頂去看日出,看到日出就拍手歡呼“赫曦、赫曦”,意思是紅紅的太陽升起來了,後來張栻就在這裏修了一個台,取名“赫曦台”。

沿着中軸線,我們來到了嶽麓書院的大門,大家請抬頭看一下大門上面“嶽麓書院”這塊匾,是北宋第二個皇帝宋真宗御賜的。大家再看一下兩邊的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上聯“惟楚有材”出自《左傳》,下聯“於斯為盛”出自《論語》。這一付對聯也道出了嶽麓書院作為天下最輝煌的英才薈萃之地的歷史事實。

我們現在來到了講堂。講堂是講學的中心場所,後來因為朱熹寫了“忠孝廉節”四個大字所以又稱“忠孝廉節堂”。

講堂內共有三塊匾,分別是“實事求是”、“學達性天”和“道南正脈”。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塊匾:“實事求是”是民國初期湖南工專校長賓步程撰寫的。大家再看第二塊匾:“學達性天”,這是康熙皇帝御賜的。“學達性天”是一種理學思想。這裏的“性”指的是人性,“天”是指天道,程朱理學認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賦,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復人的天命之性,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皇帝所賜匾,意在勉勵學子張揚理學,加強自身的修養,同時告訴人們在這裏求學,可以獲得德性修養,達到天人合一的學問的最高境界。最裏面的這塊“道南正脈”匾是乾隆皇帝為了表彰嶽麓書院在傳播理學方面的功績所賜的,其意思是嶽麓書院所傳播的朱張湖湘學是理學向南傳播後的正統。匾為原物,這裏的“道”指的就是理學。説了這麼多,大家可能會問,什麼是理學呢?理學就是儒家學説發展到了宋代的一種稱法。理學的開山鼻祖是我們湖南籍的一位叫周敦頤的老先生,而發展壯大理學思想的則是著名的程頤、程顥兩兄弟。大家再往下看,講堂的正中是一個高約1米的長方形講堂,這是以前老師講課的地方,上面擺着兩把椅子是為了紀念張栻和朱熹這兩位大師而設的。當年兩位會講的時候,盛況空前,從全國各地趕來聽講的人數達數千,可見當時朱、張兩人名聲之大。想想看,歷史上多少名人如曾國藩、左宗棠、王夫之、魏源等等,當年他們就是坐在這底下聽老師講課的。

下面我們將參觀書院做為藏書功能的部分-御書樓。這是書院裏藏書的地方,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圖書館,我們今天的遊覽也將要結束了,經過今天的參觀,相信大家對嶽麓書院這一千年學府的歷史和文化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謝謝大家!

有關湖南嶽麓書院的導遊詞範文 篇15

嶽麓山故跡很多,山一腳下有嶽麓書院,建於公元九七六年,迄今已有一千餘年曆史。南宋的理學家朱熹在此講過學。清風峽是嶽麓書院後面一條幽靜美麗的峽谷。一線清泉。西池碧水,萬木清秀,,美不勝收。有名的愛晚亭就在這清風峽中,此亭原名愛楓亭。四周楓樹漫山,風景絕佳。清代著名詩人袁枚來此遊賞。依唐人杜牧詩中“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的詩句,將亭名改為愛晚亭。

嶽麓書院是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唐末五代(約 958年)智睿等二僧辦學。北宋開寶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正式創立嶽麓書院。嗣後,歷經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緒二十九年(1903)改為湖南高等學堂,爾後相繼改為湖南高等師範學校、湖南工業專門學校,1920xx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至今,歷經千年,絃歌不絕,故世稱“ 千年學府”。

嶽麓書院自創立伊始,即以其辦學和傳播學術文 化而聞名於世。北宋真宗皇帝召見山長周式,頒書賜額,書院之名始聞於天下,有“瀟湘洙泗”之譽。南宋張式主教,朱熹兩度講學。明代中後期,明世宗御賜“敬一箴”,王陽明心學和東林學派在此傳播和交流,明清著名的愛國主義思想家王夫之在此求學,清代,康熙和乾隆分別御賜“學達性天”和“道南正脈”額。

嶽麓書院佔地面積21000平方米,現存建築大部分為明清遺物,主體建築有頭門、二門、講堂、半學齋、教學齋、百泉軒、御書樓、湘水校經堂、文廟等,分為講學、藏書、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連接,合為整體,完整地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築氣勢恢宏的壯闊景象。

除建築文物外,嶽麓書院還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聞名於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書“嶽麓書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學達性天”、“道南正脈”、清刻朱熹“忠孝廉潔碑”、歐陽正煥“整齊嚴肅碑”、王文清“嶽麓書院學規碑”等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hunan/dld0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