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湖南導遊詞 >

長沙市博物館導遊詞

長沙市博物館導遊詞

長沙市博物館,位於長沙市八一路480號,是改革開放後在原中共湘區委員會舊址紀念館基礎上修建的綜合性的地誌博物館,下面是本站帶來的長沙市博物館導遊詞,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長沙市博物館導遊詞

篇一:長沙市博物館導遊詞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來長沙市博物館參觀“長沙三國吳簡暨歷年出土文物精品展”。

現在參觀的是第一展廳。這裏採用了全景式的方式,復原出吳簡考古發掘的現場。1996年7月至13月,長沙市文物工作隊在市中心五一廣場東南側“平和堂商廈”的建築工地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共清理出戰國至明清時期古井61口,出土銅、鐵、竹、木、陶等各類文物達3000餘件(套)。特別令人震驚的是,在編號為22號的古井中發理了大量寫着文字的簡牘,經確認為距今1720xx年前的三國時期孫吳的遺物。這批文物,對相對匱乏的三國文獻史料,將作出全面而精確的補充。我國曾有過四次最重要的古代文字的發現:殷墟甲骨文,西北地區屯戍簡牘,敦煌石室文書,清宮內閣檔案。長沙三國吳簡完全有資格與這四次發現相提並論,也將形成某一學科的分支,成為國際學術界相關學者的研究課題。

請大家看第22號古井的剖面復原。22號井發現時,井口上部已在施工時被破壞。這是—口不規則的圓形豎井,底部略呈袋狀。井口南北長3.5米,東西長3.1米;現存井深5.6米,井口覆蓋着純淨的紅褐色泥土,下深1.5米處發現簡牘層。簡牘層中間厚,四周薄,呈坡狀堆積,邊緣厚20釐米,中間厚50釐米。綁紮簡牘的繩索已腐朽,但可看出它們當時是成捆放入的,初步統計共有10萬餘片。簡牘層下為灰褐土層,厚約3.1米,其中夾雜着大量的竹木屑、草屑、樹葉、碎磚瓦、陶瓷器等。井底(即井深5.12米處)套有一個小井,小井有一近方形的木構井圈,井圈四角各釘一根木樁,樁外各鑲兩塊木板為井壁。井圈長93釐米,高58釐米。這個小井的作用,大概是為了將倉井四周的地下水集中到這裏,然後用水罐等器具提出去倒掉,以保持倉井的乾燥。這是發掘時拍攝的現場照片。

從22號井的結構和遺物來分析,它是一個古代的倉井,其作用是用來儲藏食物。長沙氣候濕熱多雨,食物容易腐敗變質,深達10多米的井下環境相當於一個現代的冰箱。考古發現證實,從商代開始,人們就使用這種儲藏方式。也許大家會問,10萬餘片的吳簡為何埋藏於井中呢?這有兩種説法。一種認為,孫吳所處的三國時代動盪不安,戰亂頻繁,突發性的動亂使這批簡牘被匆忙埋藏在這裏。另外一種看法認為,這批簡牘大多是檔案文書、 契約合同,將它們埋在井中可能是當時處理檔案的一種方式。

請再來看這張照片。這是第22號井發掘現場的照片。從照片中可以看見簡牘浸泡在泥水中。這次發掘出來的簡牘,為什麼能經過1700餘年至今還保存完整,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長沙市的地下水位高,簡牘長期浸泡在水中,加之埋藏較深,密封情況好,隔氧隔菌,所以保存了1700餘年仍完好如初。

接下來,請大家參觀第二個展廳。

這是一張對坐着的陶俑照片,是20世紀50年代在長沙金盆嶺一座西晉墓中出土的陶俑。照片上左邊的一人手持寬厚的木牘,口中唸唸有詞;而右邊的一人則一手持筆,一手持牘,正在書寫文字。這件陶俑生動形象地將古人書寫簡牘的情景再現在大家眼前。

再來看看這一組照片。這是一支毛筆,1954年在長沙在家公山一座戰國墓中出土,筆桿長而小,容易折斷;旁邊有一個套筆的竹管,在收藏保管時對筆有保護作用。這是一個硯台,旁邊放置的小碎塊是墨塊。這兒還有一把銅削刀,為書寫者削制簡牘以便修改書寫錯誤的工具。這是1975年在湖北楚國故都紀南城168號墓發現的一套書寫工具的照片,另外還有無字的木牘6片。這也是迄今所能見到的最完整、最典型的一套漢代文具。

我們的古人計算簡牘數量的單位不是“片”,而是“斤”。據史書記載,秦始皇批閲奏章竹簡,一天要看120斤(秦制1斤約合今天的半市斤),不看完就不休息。

下面請看,這是本世紀以來全國出土的簡牘情況一覽表。其中紅色字一欄為本次長沙發掘簡牘的數量,超過了歷年來全國各地出土簡牘數量的總和,所以稱之為“驚世發現”,“本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眾所周知,由於戰亂的原因,三國時代的文獻史傳之後世的很少。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志》65卷,其中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總共才100餘萬字。歷年來全國考古發掘的三國簡牘也十分罕見,僅在安徽、江西、湖北出土幾十片。而長沙今天一次出土總數達10萬片的三國吳簡,以每片20字計算,總字數可達300多萬字。這些文字資料大大超過了《三國志》字數的總和,為我們研究孫吳時期的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簡冊制度、職官沿革、歷史地理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大大填補了史籍之缺。長沙吳簡的發現必將影響到中國歷史研究的諸多方面,重新審核過去已有的定論。

再來看這一張地圖。長沙考古工作者通過圍繞五一廣場區域一系列的考古發掘,初步確定了近3020xx年來長沙古城的區域位置。它北至老照壁,南至坡子街,東至蔡鍔路,西至下河街、藩城堤,呈長方形狀,中心區域為今天的五一廣場。可以説,近3020xx年來長沙城市的中心基本沒有變遷。這一次發掘出來的簡牘按其形制可分大小木簡、木牘、竹簡、封檢、籤牌等,依其用途可分五類:

第一類為券書類,包括佃田租税券書和官府調撥券書。佃田租税券書,形制為大木簡,一般長0.5米,文字有100至200個,書寫工整,由右向左直行書寫。佃田租税券書,涉及佃户租佃土地應向國家交納租米、租布、税錢的數量,這種券書一式兩份或多份由交租人分別保存,作為憑據。官府調撥券書主要記錄官府各機構之間錢、糧、物的交換調撥情況。下面這一種個體比較小的為分類籤牌,上面寫着“中倉吏黃偉、潘慮嘉禾元年月旦簿”。意思是當時兩個倉吏一個叫黃偉,一個叫潘慮,他們在嘉禾元年記錄的一份月度報表。

第二類為司法文書類,記錄當時一些文化、經濟案件的審理、申訴、複查的具體內容及有關程序。這一片牘上記錄的是當時一個督郵,貪污了多餘的官鹽,事發後被判死刑,他不服,於是上訴,經過“重複核實”,仍然維持原判,他只好“誠惶誠恐叩頭死罪死罪。”

第三類為人名簿類,相當於現在的户口簿。請看第二片小竹簡,上面寫着“戎裏户人公乘何欽年五十五,算一,刑兩足”。“戎裏”是長沙當時的一個地名,這裏有一個名叫何欽”,爵位是“公乘”,年齡55歲,算一個納税人丁。“刑兩足”是指被鋸掉了兩條腿。這是當時的户口簿,記錄了户主的姓名、年齡、職務、身體狀況,比現在的户口簿還多了一個身體狀況的介紹。

第四類為名刺、官刺,它主要涉及問安、贈物及行政事多方面的內容,相當於現在用的名貼、名片。

第五類為賬簿類,詳細記錄了長沙郡府所屬有關部門經營管理的錢、糧、布、器物、租税等方面的出入賬目。

再請看這幾件文物。這些是在走馬樓古井中出土的三國兩晉時期的青瓷器。請看,它們釉色晶瑩,裝飾淡雅。其中第二件為雞首壺,壺作雞首狀,引頸高冠,造型很美。這在晉朝比較流行,一般作水壺和酒壺用。

大家看了不少的照片,聽了這麼多的講解,下面再來看看出土的簡牘原物。

在金字塔形展櫃中看到的,就是這一次在走馬樓古井中發掘的簡牘原物。簡牘是我國古代遺存下來的書寫材料,其中狹長的竹、木片稱“簡”,寬厚的木片稱“牘”。您一定要分清楚,並不是木頭做的就叫做“牘”,竹子做的就稱“簡”。簡也有木質的。右側這一邊放着的是木牘,中間的是大木簡,左側壓在透明玻璃條下的為竹簡。簡牘上面的文字簡單明瞭,清晰可辨,字體是隸書到楷書的過渡。

這種木簡和木牘是用杉木製作的,質地細密,保存完好,制竹簡的原材料竹子質地疏鬆,容易彎曲變形,所以在陳列展覽時需要壓在玻璃條中。古人制作竹簡有好幾道程序。先把竹子鋸成一段段的竹筒,然後剖開成竹片,打磨光滑,形成了一片片簡。剛劈成的竹簡很濕,無法寫字,要用火烤乾。火烤時,竹片上有水冒出,稱為“汗青”或“殺青”。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典故源於此。長沙三國吳簡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因此經過省、市領導及有關專家的反覆研究和論證。已在天心區天心閣對面建成了一座融保護整理、陳列展示、科學研究、文物旅遊於一體的簡牘博物館,等正式開館後歡迎大家去參觀.

篇二:長沙市博物館導遊詞

楚人是相信鬼神的,所以兩千年前的楚人屈原説: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所以兩千年後的楚人毛澤東放歌: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

“驕楊”是毛澤東的第一任妻子楊開慧,與他最為相愛,所以死後還如此懷念,相信她的靈魂永在,高高飄揚在九天,在高高的九天依舊關注着地上人間的愛人,關注與愛人志同道合的革命事業。

而在他們生前,夫妻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就在長沙的清水塘,如今的長沙市博物館內。

進入佔地四點二萬平方米的長沙市博物館館區,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尊高大的毛澤東鋁鎂合金塑像,塑像為晚年毛澤東形象,他頭戴軍帽,身穿軍棉大衣,揮手屹立在藍天白雲下。像高七點一米,象徵黨的生日,基座五點一六米,紀念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北京通過了毛澤東主持起草的指導“文化大革命”的綱領性文件《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即“五、一六通知”)。塑像總的高度為十二點二六米,寓意毛澤東誕辰日。讓我們高興的是,這尊塑像是家鄉黑龍江省的作品,是東北輕合金加工廠在一九六八年鑄造完成的,當年塑像有兩尊,一尊運來長沙,一尊留在廠內,由於鋁鎂合金是製造飛機的材料,毛主席知道後説“雕像雖好,還我飛機”,於是廠內的塑像被回爐熔掉了。長沙市清水塘的這尊塑像,是國內唯一一尊是鋁鎂合金(也有人説是鋁質,非合金)巨型毛澤東塑像。

塑像後有一弧形拱門,正中鐫有主席手跡 “故園”二字。過此拱門便至一塘邊,塘邊有石刻“清水塘”,清水塘楊柳依依、綠波盪漾,沿塘邊向前便是中共湘區委員會舊址暨毛澤東楊開慧故居。

到長沙旅遊的,很多人都會到長沙市博物館暨中共湘區委員會舊址,這裏是中宣部20xx年公佈的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xx年評選的百姓最喜愛的湖南百景之一,20xx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遊人往來,熱鬧得很。

然而當初毛澤東他們看中這裏的原因卻恰恰是它位於城外荒郊、環境僻靜,不引人注意。一九二一年十月十日中共湖南支部建立了,毛澤東為書記,這是全國最早的中共省級支部。當年秋天,中共湖南支部的委員易禮容經手租下了清水塘二十二號房屋,系一棟坐落於一個大菜園之中的青瓦平房,磚木結構,單層二進三開間,佔地面積一百七十九平方米,建築一百一十二平方米,坐北朝南,門開東壁,中間為堂屋,兩側為住房,共六間。前有圍牆庭院,臨清水塘,後有雜屋竹林。毛澤東以湖南省第一師範教員身份租佃此屋,他的薪水每月八塊大洋,租金就要七塊大洋,毛澤東偕夫人楊開慧在此居住工作,同時做為區委機關所在地。把個人收入的百分之八十七點五拿出來為黨的事業所用,毛澤東何等無私,楊開慧對丈夫的這一舉動無條件支持,又是何等理解和恩愛!這樣無私的奉獻,終換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這樣的理解和支持,才使楊開慧是毛澤東心中永遠的驕傲永遠的“驕楊”。我們知道,《毛澤東選集》和《毛澤東詩詞》中收錄最早的文章和詩詞都是寫於一九二五年的,在一九二五年之前,他與愛人在一起,應該是未必英雄氣短,但一定兒女情長的。導遊讓遊客仔細看青年毛澤東的照片,下頜上並沒有那顆痣,痣是中年以後才有的,所以叫“中年得志”。在共同理想和相互恩愛中,一九二二年十月和一九二三年十一月他們的長子毛岸英、次子毛岸青相繼在這裏出生。卧室很簡單,除了一張牀,幾乎沒多餘的傢俱。洗澡間很小,並沒有現在的水龍頭和浴盆等沐浴設施,就是一個封閉的空地,用木盆盛水來沖洗而已。還有一間為楊開慧母親向振熙老人的卧室。

一九二二年五月前後,在湖南支部基礎上建立中共湘區委員會(湘區轄今湖南全省及江西萍鄉地區),毛澤東繼續任書記,何叔衡、易禮容、李立三、劉少奇、郭亮等為領導成員。劉少奇、李立三、李維漢等都曾來此開會、彙報,然後在客房休息或住宿。

舊址旁邊是長沙市展覽館,是“文革”時建設的紅色陳列館,曾名“萬歲館”是一座大型仿蘇建築,造型極富時代特徵,兩邊各有紅旗的旗杆,紅旗上有鐮刀斧頭,中間是青年毛澤東像,如今已是國內罕存。

我們去展覽館參觀時,館內有兩項展覽,一個是“豬年話虎”,今年是豬年。一個是率真瓷李鐵映工藝美術作品展,李鐵映是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的名譽理事長,展覽以“率真”命名旨在表達直率真誠。展出了二百餘件陶瓷作品,包括紫砂壺、琺琅瓷、青瓷、景德鎮釉上彩、景德鎮釉下彩和青花瓷、刻瓷、鈞瓷、漢光瓷等幾十個品種。李鐵映是長沙人,所以他的作品在長沙展覽很合理,但選擇在長沙市展覽館展出,應該還有另一層深意。

在一九二三年四月,毛澤東赴上海黨中央工作,李維漢成為了中共湘區委員會的第二任書記。李鐵映的父親,正是李維漢,能在父親工作過的中共湘區委員會舊址舉辦個人作品展覽,應該是一種莫大的榮耀。

毛澤東雖離開這裏,但楊開慧帶着孩子繼續在此住了一年多,於一九二四年五月才搬走。

毛澤東一九二三年離開長沙去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會議時,與愛人楊開慧依依不捨,對往日温馨的回憶,讓他情不自禁,吟了一闋平生難得一見的婉約之作《賀新郎》:“揮手從茲去。更哪堪悽然相向,苦情重訴。眼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知誤會前番書語,過眼滔滔雲共霧,算人間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悽清如許。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憑割斷愁絲恨縷。要似崑崙崩絕壁,又恰像颱風掃寰宇。重比翼,和雲翥。”

即有豪情,更有温情,多了兩情深重的纏綿,多了雙飛比翼的傾訴,看着清水塘中缺月兒的倒影,憧憬着離別後幸福的團圓。

如果萬物有靈,他們的靈魂一定會團圓的,世界上相互最瞭解,最情意相投的這對知己,不是在九霄雲外的高天之上雙飛,就是在明月映照的清水塘畔比翼。

篇三:長沙市博物館導遊詞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湖南省博物館參觀長沙馬王堆漢墓文物陳列!

談起馬王堆漢墓,總有説不完的話,因為這裏藴藏着太多神奇的傳説與動人的故事。駐足於這批精美絕倫的文物中,我相信愉悦的不僅是眼睛,還有心靈。下面,就請跟我一道,步入這歷史與藝術的殿堂,去追尋2120xx年前中國文明的神奇與輝煌!

前言

(模型:馬王堆漢墓墓坑)

馬王堆共有三座漢墓,按發現次序的先後,分別編為一、二、三號墓。其中,一、二號墓呈東西方向平行並列,三號墓在一號墓的南側。一號墓墓口呈方形,下面為鬥形墓坑,是典型的西漢墓葬形式。墓口南北長19.5米,東西寬17.8米,從封土到墓底有20.5米深。自墓口向下有4層台階,墓室北面有一條由地面幾乎直達墓底的斜坡墓道。墓中共出土漆木器、紡織品、帛畫等各類文物1800餘件及一具保存十分完好的女屍。二號墓墓口和中部為圓形,下面3米處為方形,由於曾經多次被盜,且白膏泥密封較差,故整個墓葬已嚴重坍塌,僅殘存200餘件文物。三號墓與一號墓形制相同,因該墓保存得較好,出土了帛書帛畫、簡牘、漆木器、紡織品等1000多件文物。遺憾的是,該墓屍體已經腐爛,僅殘存一具骨架。經鑑定,墓主人是一位身高約1.85米、年齡在30歲左右的男性。

(照片:馬王堆漢墓外景圖)

馬王堆漢墓位於長沙市東部五里牌地區,距市中心約4公里。這裏地勢平坦,地面有土冢兩個。它們大小相仿,平地兀起,中間相連,形狀頗似馬鞍。相傳這裏是五代時楚王馬殷的墓地,故名“馬王堆”。但是,根據北宋《太平寰宇記·長沙縣》的記載,這裏是西漢初年長沙定王劉發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墓地,號曰“雙女冢”。馬王堆這座神奇古墓的墓主人究竟是誰呢?在未發掘之前,實為千古之謎。1971年底,湖南省軍區366醫院(現湖南省武警醫院)決定在此修建地下病房和倉庫。為了配合基建,我們對此進行了考古發掘,才揭開了這三座千年地宮的神祕面紗。

(圖片:一號墓墓室縱剖面模型)

一號墓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整,主要原因在於:首先在墓室底部鋪墊15釐米厚的白膏泥,棺槨上部及四周填塞厚度約為40釐米、重5000多公斤的木炭,再在木炭外面填放1.3米厚的白膏泥,白膏泥之上的填土又每隔半米厚時用夯錘夯實一次。墓中放置木炭主要起防潮、乾燥作用,墓中少量水分可以被它吸附。白膏泥學名叫做微晶高嶺土,是製造瓷器的原料,它有較強的防滲漏和密閉特性。正由於當時採取了這樣的築墓方式,即深埋密封,該墓的屍體、葬具及大量隨葬器物才能夠完整地保存下來。

(文物:紀年木牘)

三號墓出土的這支紀年木牘上有這樣一段文字:“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家丞奮移主葬郎中,移藏物一編,書到先質,具奏主藏君”。把這段文字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管家奮將隨葬品及其一份清單遞呈主藏郎中。主藏郎中收到清單後,先後對照實物一一唱讀和驗收,最後將結果啟奏主藏君。”在這支給墓主人去陰曹地府開具的“通行證”上,有“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的記錄,經考證指的是漢文帝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即公元前168年2月24日,這就是三號墓墓主人下葬的準確年代。

走進軑侯家

(文物:“利蒼”玉印)

經過考古發掘,我們發現馬王堆是西漢初期軑侯家族的墓地。從二號墓出土的“利蒼”玉印、“軑侯之印”(銅印)和“長沙丞相”(銅印)來看,二號墓墓主人應該是第一代軑侯、長沙國丞相利蒼。他生於戰國末年,死於西漢高後二年(公元前186年)。早年得蒼曾跟隨漢高祖劉邦參加過秦末農民戰爭、楚漢之爭,為西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漢初他升任長沙國丞相,極力鞏固中央政權,維護祖國統一大業,據《史記》和《漢書》的記載,於惠帝二年四月(公元前193年)以功再封軑侯。軑,是地名,在現在的河南省羅山縣和光山縣之間,食邑為七百户,與陳平、張良等萬户侯相比,是個不太大的侯。但是,由於利蒼在長沙國的獨特地位,所以家族成員生前甘食美服,享盡人間的榮華富貴,死後也得到了厚葬。

(圖片:漢初吳氏長沙國及毗鄰郡國疆域圖)

高祖五年(公元前220xx年),劉邦創建漢朝後論功行賞,共分封了七個異姓王。其中,秦番陽令吳芮因率領部下協助劉邦亡秦滅楚,被封為長沙王。當時長沙國包括有長沙、豫章、南海、桂林和象郡。其中南海三郡(今廣東、廣西)後來被南越王趙佗所佔,豫章郡(今江西)實際上屬於英布的淮南國,因此漢初長沙國僅佔長沙一郡,比現在的湖南省略大。高祖末年,長沙國由於起着安撫百越的作用而成為翦除異姓王后唯一的倖存者,但是仍然深為劉氏統治集團所深忌。為了控制和監視吳氏,利蒼作為劉邦的親信,出任了長沙國的丞相,名為輔佐長沙王的“統眾官”,實際上是朝廷的代理人、長沙國的直接統治者。

(文物:“妾辛追”印)

利蒼的夫人葬於一號墓,根據墓中出土的一枚“妾辛追”的印章可以得知,她的姓名叫辛追。雖然貴為侯爵夫人,她卻經歷了早年喪夫、晚年喪子的傷心之痛,於漢文帝后元一年(公元前163年)左右撒手人寰,死時大約50多歲。根據女屍和T型帛畫上辛追的形象,我們請中國警官大學的趙成文教授利用“警星-3人像摹擬復原系統”復原了四張軑侯夫人7歲、18歲、30歲和50歲左右的頭部像,並製作了一箇中年軑侯夫人的蠟像,再現了辛追當年的風采。

(文物:黃楊木梳、篦)

辛追生前養尊處優,衣着打扮十分講究。一號墓中出土的雙層九子漆奩和單層五子漆奩中除裝有胭脂、油彩、白粉等各種化粧品外,還有銅鏡、鏡擦、粉撲、梳、鑷、笰、環首刀等梳粧用具。鑷用於修眉、笰用於上粧。出土時笰毛的部分染為紅色,很可能是胭脂。請特別注意看黃楊篦子。它好象剛做不久似的,刨削光整、分齒均勻,非常精緻,寬度僅僅5釐米,卻有74齒,比現在一般的篦子還要精細。它是用什麼樣的工具製作的呢?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複製品:駐軍圖)

三號墓墓主人是利蒼的兒子、第二代軑侯利豨或其兄弟。根據紀年木牘記載,他死於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年僅30多歲。從三號墓中不僅出土兵器38件,還出土了一張軍事地圖——《長沙國南部駐軍圖》。高後末年,割據嶺南的南越王趙佗發兵攻打長沙國南部,隨即漢王朝及長沙國派兵征剿。這場戰爭一直持續到漢文帝初年。《駐軍圖》的出土説明墓主人是長沙國一位重要的軍事將領,而且曾經參與指揮過這次戰役。圖的方位為上南下北,與現在地圖的方位正好相反。散落圖中各處的圓圈,它們代表的是裏,相當於現在的村落;四方框表示的是縣城;兵營則畫成多種不規則的形狀;在整個防區的中央、幾支河流的匯合處設有軍隊的指揮部,以三角形來表示。整個防區內,在指揮部的前面、左面和右面駐守有六支軍隊,分二線部署兵力,並依託三條山谷扼守南越國進入長沙國內地的通道。由此可見,當時長沙國南境駐軍採取的是憑險固守的姿勢。圖上軍事部署之嚴密、地形利用之巧妙、對各軍事因素思慮之詳審,都充分説明了由於長期戰爭的實踐,漢初的軍事思想和指揮藝術已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照片:一號墓雲紋漆鼎內殘存的“藕片”)

從一、三號墓中出土了大量飲食器具、食物標本等,西漢豪門貴族的奢華生活可見一斑。最令人驚訝的是當我們打開一號墓出土的雲紋漆鼎時,竟發現裏面盛有2100多年以前的湯,而且在湯的表面還漂浮着一層完整的藕片。但令人遺憾的是,由於藕片內部纖維早已溶解,出土後與空氣接觸,再加上起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震盪,藕片迅速消失,全部溶解於水中了。地震工作者認為,這一現象説明,2100多年以來長沙地區沒有發生過較大的、有破壞性的地震。

(浮雕:導引圖)

這是從三號墓出土的一張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醫療保健體操圖——《導引圖》。所謂“導引”,就是疏導氣血、引伸肢體,是一種以呼吸運動和肢體運動相結合的醫療體育方法。圖上繪有44人,每人動作各不相同,旁邊都有題字。根據殘存的31處文字説明來看,內容大致分為以下三類:一類是描繪運動的姿態。請看第三行順數第四人:這是一個婦女正手拿一根長棍,彎腰下俯,使雙手呈直線狀極力展開。圖像旁邊題有一行字:“以丈通陰陽。”“丈”通“杖”,指圖中的棍棒,它説明這個動作可以達到陰陽調和的目的。第二類説明運動所摹仿的動物姿態。例如:第一行第四人雙手向上斜舉,翻身向下,兩眼注視下面一個像盤子的東西。難道不像一隻揮舞着大刀的螳螂正撲向毫不知情的蟬嗎?這個動作和武術中的螳螂拳有些類似,實際上,猴拳、蛇拳、鷹爪功、螳螂拳等仿生拳類都是由這張圖演變發展而來的。第三類則説明這種運動方法所針對的病症。如果您膝蓋疼痛,可以按照第三行最後一個人的動作:上身挺立、轉體向右、下肢屈膝。圖像旁邊寫有“引膝痛”。“引”就是用導引術治療疾病,“引膝痛”就是説這個動作可以治療膝蓋疼痛。如果您想健康長壽,何不試一試這古老的導引療法呢?

(文物:冠人男俑)

一、三號墓出土了300多件木俑,他們是軑侯家各種奴僕的替身。形體最為高大的冠人俑頭戴高高的帽子,身着絲綢長袍,在鞋子的底部刻着“冠人”兩字,出土時身後率領着幾十個彩繪木俑。他應該就是軑侯家的家丞,即總管。女侍俑身材修長,衣着華麗,繡花長袍上還用紋錦鑲邊,應該是主人的貼身丫鬟。與它們相比,彩繪立俑形體最為矮小,出土的數量也最多,造型千篇一律,表情都是愁眉苦臉的。他們是軑侯家中地位最為低下、從事各種雜務勞動的奴婢。再加上後面的歌俑、舞俑和奏樂俑等,可以説各類奴僕形形色色、應有盡有。

(文物:竽)

一、三號墓出土有琴、瑟、築、笛、竽、竽律、編鐘、編磬等8種樂器。這是我國音樂史上的重大發現,為研究西漢音樂文化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這是南郭先生“濫竽充數”的竽。它出土於一號墓,保存完整,有22根竽管。但竽管與吹口之間不能通氣,上端沒有氣孔,鬥內沒有氣槽,也沒有用以控制音高的簧片,只是一具樂器模型罷了。

(文物:奏樂俑)

奏樂俑共有5個,其中兩個吹竽,三個鼓瑟,儼然一支家庭管絃樂隊。您看:他們都身着長袍,娥眉高挑,小嘴緊閉,神情緊張地在準備為賓客們演奏。此外,歌俑面目清秀,身着長袍,席地而坐,似乎在歌唱婉轉悦耳的曲調;舞俑面部豐腴,塗脂抹粉,身體稍微向前傾斜,兩膝略微彎曲,身着短褂長裙,體態輕盈,好像伴隨着歌聲翩翩起舞。軑侯夫人生前過着金聲玉振、輕歌曼舞的奢靡生活,死後還隨葬歌舞樂俑夢想在地府繼續盡情享樂。

(文物:博具)

三號墓中出土了一套當時的娛樂用具——博具。它主要由1個博局、12個大棋子(六黑六白)、20顆小棋子、42根籌、1個骰子組成,裝在特製的漆盒裏,是為玩“六博”而特意製作的。那麼,六博的玩法是怎樣呢?請看漢畫像石中的博戲場面:二人面向棋盤對坐,分別執黑、白兩棋,並將棋子置於博局上的12個L形和T形的曲道上,然後輪流投擲一個18面球體的骰子。骰子一面刻着“驕”字指一種有利的棋步,相對的一面刻着“妻畏”字,即“驕”的反義詞,其餘各面分別刻數字一至十六。通過投擲骰子所獲得的數字行棋,以獲得籌碼的多少來決定勝負。博戲在漢代曾經風行一時,上自天子百官、下至平民百姓都是博戲迷。但是晉代以後逐漸衰落,唐代之後便演變成為現在大家都十分喜愛的一種傳統娛樂活動——中國象棋。

(文物:雲紋漆鼎)

鼎是一種盛食物用的祭祀禮器。從夏朝至兩漢,它是國力、權力的象徵,並有一套完整的用鼎制度: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士五鼎,在使用時誰也不敢僭越。馬王堆一號墓出土有7件鼎,由此可知墓主人的階級地位。這些鼎都保存完好,胎骨很厚,是用整塊木旋削而成,稱為旋木胎。體型穩重,器表髹黑漆,口沿有一道菱紋圖案,蓋和器身都彩繪紅色、灰綠色的渦卷紋和方連紋,使它形成幾何雲紋的圖案。足部朱漆彩繪獸面紋,耳部為雲紋。器內髹紅漆,並書寫“二斗”兩字,表示它的容量。

(文物:雲紋漆案)

案是設計用來端取食物的長方形平盤,在它的四個角底部下,各有一個曲尺形的矮足。古人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hunan/98r07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