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湖北導遊詞 >

湖北明顯陵導遊詞(精選24篇)

湖北明顯陵導遊詞(精選24篇)

湖北明顯陵導遊詞 篇1

各位貴賓,大家好!歡迎來到世界文化遺產明顯陵參觀遊覽!

湖北明顯陵導遊詞(精選24篇)

我是您們的導遊員(講解員) ,下面將由我陪同大家一起遊覽並做講解,希望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一起去領略這個全人類共同財富的神韻和它背後的神奇故事。

在進入陵區遊覽前,我先就明顯陵向大家做一個大致的介紹:

顯陵,是明朝恭睿獻皇帝朱佑元與皇后蔣氏的合葬墓,始建於 1519 年,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歷史了。早在 1988 年就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xx 年底,顯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被錄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財富。世界遺產目前全世界共有 500 多處,中國僅 30 處,屬文化遺產的僅 21 處,湖北僅 2 處,即武當山和顯陵,全國 32 個省市大部分一處都沒有。

我剛才講顯陵是明朝恭睿獻皇帝朱佑元陵墓,稍懂一點中國歷史的人一定是想罵我了,明朝那裏有過叫朱佑元的皇帝了?那我要説了,你知道的沒錯,我講得也沒錯,不僅明朝沒有,中國歷史上也沒有。因為中國歷史上在編的皇帝的確沒有這個人,因為他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唯一一個在死後被追認皇帝的人,這也是顯陵的奇特之處。儘管朱佑元生前沒有當過皇帝,而在他死後被他兒子,後來當了皇帝的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璁不僅追認為皇帝,而且還為他建造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皇陵。為了讓顯陵的規模超過中國曆代皇陵,嘉靖皇帝在位 40 餘年,動用了國庫 40 餘年的庫銀,幾萬名勞力建設了 40 多年,才建成今天的規模。它也是世界上建設週期最長的皇陵,也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皇陵之一。

顯陵,是中國最早被聯合國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皇陵,而大家熟悉的明孝陵、十三陵都是在顯陵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四年後作為明清皇陵的擴充項目列入的,這主要是因為顯陵有着明顯的優勢。首先,它完整地保留和體現了封建禮制,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並影響到清代帝陵形制,他是明代帝陵最傑出的代表,它本身具有其它帝陵不同的獨特之處:其中一陵兩冢,為歷代帝陵絕無僅有!中國沒有,全世界也沒有第二座!金瓶型外羅城、九曲迴環的御河、龍形神道、圓形內外明塘也是其它帝陵絕對沒有的。其次,顯陵的建築是利用中國風水理論“陵墓多與山水相稱”的原則,將山水作為陵墓的有機組成部分,統一佈局。建築依山就勢,錯落有致,構成了一項建築藝術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天才傑作。更重要的是,顯陵的修築是明嘉靖初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大禮儀之爭”的產物。

顯陵有這樣多的奇特之處都符合聯合國有關世界遺產的相關標準,連聯合國世界遺產專家讓路易先生都感到驚歎,説顯陵真是一個“神奇的明顯陵”。我不知道,大家遊覽完顯陵後會有什麼感想!會有什麼的評價!好,各位,現在你們已經踏上明朝皇家陵地,請保持肅靜,由我把大家帶回到明朝……

首先我們看到的這塊石碑叫“下馬碑”,上刻“官員人等在此下馬”八個大字,為嘉靖年間宰相嚴嵩手寫,在我國封建社會,帝王的尊嚴是至高無上的,陵區被視為神聖的禁區,不僅老百姓不能隨便出入,即使是朝廷命官到此謁陵,也必須在此下馬,這塊碑在當時具有法律作用,違者將受到嚴懲,同時,它是顯陵重要的標誌性建築。

各位貴賓,我們面前的這座單檐山式建築,叫新紅門,穿過這座門我們就正式進入陵區了。顯陵工程浩大,前後用了四十年的時間,佔地面積 183.13 公頃,相當於 300 個足球場那麼大,整個顯陵由內外兩道城牆環護,大家看,連接這新紅門的城牆叫外羅城,牆高 6.5 米,厚 1.9 米。周長 3600 多米,紅牆黃瓦,蜿蜒于山巒起伏中,雄偉壯觀,大家所看到的這樣大的外羅城當時在建陵的之後,各地官員從全國各地,各州、府、縣上至東北。下至雲貴,從一磚、一瓦、一石都向這裏進獻。每一塊磚、一塊瓦都有完整標明拉來自何處,可見工程之浩大。從空中俯瞰,外羅城為“金瓶”形狀,“金瓶”在風水術在中認為不僅能饒氣護生,而且是神仙所佩之法器。其寓意神聖吉祥。同時蜿蜒的城牆順山勢起伏,避免了建築外在的生硬感,使之與自然環境更加和諧。顯陵外羅城是明代帝陵之首創!其後的明清陵寢均沿襲了這一做法。

穿過新紅門大家會發現依中國古建築之規制,所有主要建築均在中軸線為中心在兩邊展開,而新紅門卻偏離了中軸線,這是為什麼?請大家帶者這個疑問隨我繼續遊覽。

在我們的左手邊大家看到的這個水塘叫外明塘,因處風水術中外明堂的位置(這個堂是廳堂的堂)故名。明堂是風水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原指陵區開闊的空地,要寬闊忌狹窄,宜山長髮展之計。外明塘上接陵區九曲河出水,下通滄浪湖入水,它破牆而出,使外羅城有 90 米的缺口,説起這個缺口還有一段有意思的典故呢:據説當年嘉靖皇帝為了給自己的父母修建陵寢,耗資巨大,然國庫銀兩短缺,拿不出如此多的款項,當朝的奸相嚴嵩便出計讓各地知府出資築陵,此計一出,全國各地迫於皇威相繼籌措不等銀兩,唯雲南和貴州兩府因地處邊遠窮困地區,未能及時籌措到足夠的款項,導致延誤大工,後被嘉靖皇帝貶官嚴辦,當時的設計師就決定在這一空缺段修一口明塘與兩邊的外羅城相連。而這一空缺段也就留下了缺—雲南,少—貴州的説法。至今鍾祥人仍將獨缺什麼説成缺—雲南少—貴州。

由外明塘連接着這彎曲的御河叫“九曲河”,它沿着進入陵區的神道拐了九個彎,故名。沿河建了五道並列三座單孔橋,九曲河與五道橋,附會“至尊”的含義。象徵着皇權的至高無上。由於設計巧妙,彎曲的河水將陵區地面分割為幾個不同的區域,恰到好處地發揮了自然要素山、水、樹木的空間限定作用。“石藴玉而山輝,水懷環而川媚”,由於九曲河的營建,使周圍的環境顧盼生輝。雖然明代各陵都非常重視陵區的排水、泄洪,開挖或利用天然河流形成御河,然而顯陵的九曲河以其排水系統的完善,體現風水理論之完善,又與其他明陵有顯著的區別,成為神奇顯陵的重要特點。

各位貴賓,這彎曲的九曲河讓您能產生怎樣的想象呢?對,龍!它正像一條彎曲騰挪的水龍遊弋在青山綠水的陵區,給顯陵增添了鮮活的靈氣。

請大家看這座御橋,它的通體都是由名貴的漢白玉石料建造,橋面兩邊的白玉欄杆,有欄板 72 塊,望柱 72 根,所有欄板上都掏空到成淨瓶如意方形,橋之間的兩邊望柱是火煸形柱頭,而兩邊側橋的望柱是素方形的柱頭,中間橋的望柱是子母獅蹲於柱頭,非常獨特,兩頭的欄板上雕的是一種怪獸,我們叫它靠山獸。整個御橋建造華麗,雕刻藝術精美,遠遠望去,十分雄偉壯觀,有人説可與天安門前的金水橋媲美。橋面是當年築陵原遺存下來的,而橋護欄毀於文革,現在大家看到的護欄是 1998 年照願樣修復的。

我們現在進入的是舊紅門,舊紅門建於明嘉靖三年( 1524 年),它早於新紅門 15 年建成,是顯陵的第二道門户,也是顯陵的中軸線的正門,在門旁的建築牆上,我們可以看到世界文化遺產的標誌。標誌的外沿是一個圓形,代表地球與大自然,中間的方形代表人類創造的文明,方形和圓形的相連寓意着人類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同時圓形環護着方形又有對人類文明應予以保護的意思。各位貴賓,我們在遊覽顯陵的同時,也請大家注意對顯陵環境的愛護,您的文明舉止就是對顯陵這個世界文化遺產最好的保護。謝謝大家!

這裏是御碑樓,其主要作用是置放“御製睿功聖德碑”的,故又叫睿功聖德碑樓。碑文為嘉靖皇帝親自書寫,內容主要是為其父歌功頌德,其碑首為四條高浮雕首尾交錯、頭部下垂的蛟龍,碑座是一個昂首遠眺的海龜似的神獸,是用一塊石料琢成,趴卧在刻滿海波漩流的水盤之上。這隻類似的神獸叫贔屓。傳説龍生九子,皆不成龍,各有所好,贔屓就是龍的其中一子,它天生喜文善水長壽,尤其最喜負重。這碑身重 20 噸,它可不是任何一個帝王都可以自行樹立的,凡後世帝王有失國之尺地寸土者,不得立此碑。因此這種碑是為表彰其“豐功偉績”,樹立此碑即是顯示墓主顯赫的身份和高貴的地位。可惜的是,此碑在文革期間被紅衞兵造反派砸斷,碑身即斷裂成現在的幾塊,而整個碑樓的木製結構則毀於明末兵火。

大家請看神道兩邊這兩根高大的石柱,叫望柱。它是皇權的象徵,也是儀仗的開始標誌。相傳東邊的一柱為“望君出”,西邊的一柱為“望君歸”。“望君出”呼喚着帝王要走出九重深宮,去體察世間民情;“望君歸”呼喚着帝王在宮外不要過多的流連,要及時回來處理朝政。它們反映了天下百姓對“聖明天子”的渴望。

望柱後面的這些石雕叫石像生。它是皇權儀衞的縮影。在明代,凡是舉行大典的時候,除文武百官及軍隊儀仗隊排列兩側外還將人工馴養的獅子、大象等動物裝在籠子裏,放在街道兩旁,以壯皇威。待皇帝死後,也需要相同的排場,所以就在陵前設置了石像生。這種做法最早開始於秦漢時期,此後歷代皇帝、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數量和取像不盡相同。

前面的第一對是獅子,獅是百獸之王,顯示着皇帝的雄風與威嚴。

第二叫獬豸,又叫獨角獸,它是傳説中的餓一種異獸,能辨別是非邪正,把它放在陵前,起着扶正辟邪的作用。

第三對是駱駝,第四對是大象,一個來自北方沙漠,一個來自南方叢林,代表着皇權統治的版圖之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第五、第六對是麒麟,傳説中的太平、祥瑞之獸,代表吉祥,放在陵前有粉飾太平,為帝王歌功頌德之意。第七、第八對是馬,古人的坐騎,皇帝儀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這後面四對文臣、武將象徵帝王駕前的文武百官。各位朋友,你們知道怎樣辨別這些文臣、武將的官職大小嗎?先看武將,持短劍者官職較高,再看文臣,官帽護耳者官職較高。

請大家注意看:所有這些石像生連同底座均是由一整塊石頭雕刻而成。那麼如此之大的石料又是怎樣從遠處的深山運來的呢?相傳採用的是“旱船拽運”的方法,即沿運石道路每隔一里在地下鑿一深井,冬天到來時將水打出潑在路面,將巨石沿水面拖行。可以想象,為修建此陵,眾多勞役們要付出多少血汗啊!另外沿途我們可看到很多牆磚上都刻着地名,這也説明顯陵的每一片磚瓦都來自全國各地,工程之浩大,調動人力物力之眾多,由此可見一斑!

現在我們大家面前的這座牌坊式建築叫櫺星門,又叫龍鳳門。由六天柱三門四壁組成,門之間兩側由石、磚、琉璃件構成的仿木建築,每根石柱上雕有獨角獸一隻,額柱上均裝飾有支雲頭和火焰寶珠,故此門又叫“火焰牌坊”。相傳此門是仿神話中的南天門所建,經過此門,帝王的靈魂就上了天堂。各位朋友,讓我們也穿過此門進如一個新的世界吧!

穿過櫺星門後請大家注意我們前面的這段神道,它不是直的,而是灣的,這又是顯陵的一個神奇之處了。顯陵在神道處理上與明代諸陵不同,在陵區中部,砌了一條彎曲的神道,如同一條蜿蜒前行的龍,這便是“龍鱗神道”。顯陵是明代帝陵中唯一整體保留龍鱗神道做法的陵墓。大家請看這中間鋪築的石板謂之“龍脊”,兩側以鵝卵石填充,謂之“龍鱗”,外邊再以牙子石收束,總稱為“龍鱗道”,這種做法既能滿足陵寢建築的功能需求,又經濟可行,充分顯示了匠人的智慧。

跨過御河上的第五座橋,我們前面的這座圓形池塘叫“內明塘”,為一人工開掘的池塘,內明塘的建置為明代其它帝陵所沒有的,僅顯陵一孤例。它直徑 33 米,水深約 4 米。沒有水源與外界相通,卻大旱不幹涸,大雨不外溢。水位始終保持在一固定的高度,這一現象自顯陵始建至今近 500 年均未變化。據專家考證,其塘底為銅鑄鍋底狀,水位之所以能長期穩定,可能與鍋沿暗藏排水系統與陵區的地下水系巧妙銜接有關,如此即保持了一個完整的水位平衡。大家所看到的內明塘和我們在進門前的外明塘,不僅是歷代帝陵沒有的,它還有一奇特功能,就是在白天塘中有太陽,晚上塘中有月亮,加上當時為建顯陵,嘉靖皇帝欽定有“唯我皇考,若日月之照臨,光於四方,顯於西土”的字句,所以這內明塘、外明塘還有引日月進塘,讓日月同輝的用意。另據傳,進入寶城地宮的入口即藏在水下,你們相信嗎?

繞過內明塘,我們現在來到的陵恩門,顯陵分為內外兩城,這陵恩門即是內城紫金城的正門,請大家注意看這大門兩側各有一堵牆,叫影壁。影壁在古建築中主要起屏障和裝飾作用,可以建在大門的前後方。也可建在大門兩側,建在大門兩側的主要為增添大門的氣勢,這陵恩門兩側的精美琉璃影壁是明代其它各帝陵所沒有的!它為琉璃仿木形式。正面是瓊花圖案,據説瓊花代表草木旺盛,國家繁華。背面為雙龍圖案,有藏龍卧虎之意。

請大家看這幅漢白玉浮雕,它叫雲龍丹陛。據專家認定,這快丹陛在歷代帝陵中實屬罕見!除了慈禧太后的陵區中有鳳在上的雲龍丹陛外,其餘均為龍在上、鳳在下,而顯陵這塊卻為龍鳳並列,鳳頭在上、龍頭在下很獨特。為什麼呢?因為嘉靖皇帝進京即位時才 14 歲,他鞏固地位,自立體系,母親給了他巨大的精神支持。所以嘉靖皇帝對他的母親非常尊敬,他有今天的地位,他的母親是功不可沒的。這塊雲龍丹陛也正式反映了嘉靖皇帝對母親的敬仰之情。

進入陵恩門,我們來到的是陵恩殿,也就是人們一般所稱的大殿,主要是供奉嘉靖皇帝父母神位的地方,也是舉行上陵、祭祀活動重要的場所。可惜的是,整個大殿毀於明末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軍火,現在僅存石基,但我們能據此感覺到整個大殿的雄偉。據説修建大殿前,嘉靖皇帝下旨仿故宮金鑾殿修建,這是殿堂內木柱的石基座,它直徑竟達 1.06 米,兩人合抱都不能交手,而這些樑柱及殿內其他木結構使用的均是來自四川、湖廣一帶深山密林中的珍貴樹種金絲楠木,可以想象當時的大殿是多麼的富麗堂皇啊!

在大殿的兩側各有配殿五間,這些配殿主要是在舉行祭祀活動時供奉神牌、存放祭祀品及咒語唸經的地方。

陵恩殿後面的這個門叫陵寢門,這陵寢門只供帝、後、妃們進入,其他王公大臣們是不得入內的,陵寢門後還有一道二柱門,大家看這兩根很高大的石柱上刻有一隻獬豸,虎視眈眈,守衞着陵寢。二柱門後面正中就是石五供,石五供是專供帝、後、妃們祭祀謁陵的供台,由一個香爐,兩個燭台,兩個花瓶組成,均由青白石雕琢而成,請大家看這石香爐的爐頂,雕刻着海波、雲、龍面紋,非常精美。據説,這石香爐只有後來的皇帝謁陵時才能開啟爐頂使用,顯陵每年都要舉行數次規模不等的祭祀活動,其中尤以清明、中元( 7 月 15 日)和冬至為最盛,稱三大祭。

各位貴賓,這座雄偉高大的城樓式建築,叫方城明樓,上掛“顯陵”兩個大字,它是整個陵寢的標誌性建築,是專為供奉“聖號碑”而修建的。其實顯陵原叫“獻陵”,因當年興王朱佑元四後溢號為“獻”,其忘墳即稱為“獻陵”嘉靖三年三月,朱厚璁以武力平息大禮儀之爭後,為他的父親欽定陵號為“顯陵”,“顯陵顯者,光也書泰,誓之詞曰:唯我皇考,若日月之照臨,光於四方,顯於西土。”意思是他父親德配天地,聖功顯赫,應讓普天之下都知道,並象日月一樣永寸萬年。由此可見朱厚璁為推尊私親,實施“嘉靖新政”而費盡了心思。明樓木體結構於明末毀於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兵火,僅存殘垣斷壁,現在的明樓是 1990 年修復的。

我們現在來到的這個小院落,俗稱啞巴院,這裏四全陵神道的起點,也是終止點。 這個小院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奇特之處,實際上卻隱藏着巨大的玄機:這座琉璃影壁表面上起着美化裝飾作用,更重要的是它遮擋着地宮的入口。院內的神道下面是進入地宮的斜坡墓道,昔日帝后的棺槨就是從這個斜坡慢慢送入地宮的。我國曆代封建帝王都實行厚葬,正所謂“厚葬以明孝”,死後還把大量珍奇異寶葬入地宮,因此帝王們最擔心的就是陵寢被盜。能不能有效防止地宮被盜,這地宮入口的保密就顯得至關重要,所以小院工程所用的工匠都是啞巴,他們白天休息,夜間施工,上 下工的路上都蒙着眼睛,使他們不識路途,不知道這裏的地點,完工後,把他們遣送到人煙稀少的邊遠地區居住,因這個院子是由啞巴修的,所以叫啞巴院。當然這只是傳説,還有待專家的考證。

好,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參觀顯陵最具有特色,也是中外陵墓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觀,那就是一陵兩冢!何為一陵兩冢?就是一座陵園內有兩座墓冢。那麼為什麼其他陵墓無此現象而獨顯陵有呢?這還要從墓主前後身份變化説起:明正德 14 年也就是 1519 年,墓主朱佑元因病去世,當時他只是一個潘王,依封建禮制,他的陵墓即按潘王的規制建造,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前墓冢,既是當年興獻王朱佑元死後的墳墓。

1521 年朱厚璁登基成了嘉靖皇帝之後,追封其父也就是朱佑元為“獻皇帝”,並一度想將其父的陵寢遷往北京,與其他已故明皇帝葬在一起,這一想法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因而未遷,嘉靖 17 年( 1539 年) 12 月,嘉靖皇帝的母親章聖皇太后在北京病故。為了給母親尋找“吉壤”,嘉靖帝於次年 2 月南巡承天府(即鍾祥市),在拜謁了其父新獻帝的陵墓後,他認為這是一片難得的風水寶地,便決定將其母親的靈柩由京城送至鍾祥顯陵與父親合葬。但經檢查發現,顯停放父棺槨的地宮已經進水,且較小。於是嘉靖便命工部在其父原有的墓冢後面重新修建一座新地宮以供放其父母的靈柩。這樣就形成了由最初的單冢潘王墳經嘉靖帝在位幾十年的不斷擴建,變成一座規模宏大的前後雙冢帝王陵。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巨大的墓冢叫寶城,從空中看就像一個巨大的啞鈴。前寶城是橢圓形,東西寬 112 米,南北長 125 米,就是最早停放新獻王靈柩的地方(現供奉大量的隨葬品),而後寶城為正圓形,直徑 110 米,下面的地宮中即停放嘉靖帝父母的棺槨。

我們現在停留的這個地方叫瑤台,它將前後兩座寶城連接在一起。瑤台在神話傳説中是神仙聚會的地方。而前後寶城以瑤台想連接寓意人的靈魂已進入仙境。兩座寶城修建的時間相隔 19 年。在我過古代有個傳統習俗,那就是人死了以後是不能見天日的。於是,新地宮建成後,在舊地宮與新地宮之間修建了一條通道,並築成瑤台。當年嘉靖皇帝的父親與母親合葬時,其父親朱佑元的棺槨就是從瑤台下的通道運到了新地宮。可以説, 瑤台在顯陵的地位是至關重要的。

顯陵自修建至今已近 500 年了,期間經歷數次劫難。其中最大上的一次即明代末年李自成農民起義。 1643 年冬,李自成大軍攻陷承天府(即鍾祥),拆毀朱家的家廟,並欲挖掘顯陵地宮。據説正準備開挖前地宮時,恰遇 雷電交加。有迷信思想的李自成心有疑懼,未敢動土,便放火燒燬陵內所有木製結構的建築作罷。如今科學探測證明顯陵地宮保存完好,從未被盜過,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此地民風純樸,相信將來的某一天,顯陵地宮開啟時定能引起全世界的注目。

顯陵寶城的修築凝聚當時先進的科學思想,請大家注意看在環形的寶城城牆上每隔一段距離都會有一個用漢白玉雕琢而成的龍頭。龍頭自頸部至龍嘴是相通的,所有龍頭都是面朝寶城外側。這就是顯陵獨特的排水系統。每逢下雨時,積聚的雨水通過龍頭嘴的管道排出寶城外,以便環道乾爽和減少墳冢的積水量。我們今天家裏用的水龍頭其叫法即源於此。除排水這一實用性外,威武兇悍的龍頭也顯示了皇權的至高無上,不可侵犯。同時,建造者們也是藉此物之威力保衞亡靈。

各位貴賓,請隨我一起登上方城明樓。

請大家看這塊碑,它高 5 米,寬 1.2 米,碑身字體“大明恭睿獻皇帝之陵”為嘉靖皇帝親筆書寫。這塊碑具有特殊意義,它是整個顯陵的名片,對顯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並最終獲得通過起了重要的作用,大家看整個碑文的兩邊均遭到毀壞,唯有這塊碑文完好,也無斷裂,這不能不説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啊!

讓我們來感受一下顯陵的恢宏與神奇吧!請大家放目遠望,自新紅門至陵寢的這條彎曲的龍鱗神道,恰似一條旱龍,龍尾三擺,龍頸三曲,煞是鮮活。新紅門與舊紅門不在一條中軸線上不正式顯示出了龍尾擺動的生氣嗎?再看九曲河,穿插於旱龍左右尤如一條水龍蜿蜒潛行,與旱龍在內明塘外交匯,形成二龍戲珠之妙。而內明糖則依風水理論“龍氣見風則散,遇水則止”。具有藏風聚氣、界止龍氣流失,象徵明代山水永固之意。此水陸二龍的設計,使整個顯陵倍具生機與活力!

請大家在看整個陵區的大環境:依據古代風水學“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原則,在這廣闊的區域內所有的山體、水系、林木植都被作為陵寢的構成要素來統一佈局和安排,以陵區後部的松林山為祖山作為陵寢的構成要素來統一佈局和安排建築,九曲河彎延其間,前面的天子崗為屏山,構成了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完美風水格局,形成了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高度和諧統一。顯陵不愧為古代建築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天然傑作!

顯陵的修建,是中國封建時代對靈魂信仰的集中體現,凝聚着明代中後期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審美趣味。同時,這種動用國家力量建造的陵墓,也反映了當時的經濟狀況、科學技術水平和營造工藝水平,是中國喪葬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和建築典範。

各位貴賓,在你們參觀完顯陵後,是否也會像聯合國世界遺產專家讓·路易先生那樣發出同樣的讚歎呢?當然,依顯陵之博大,孕藏的文化歷史之豐富,是在這短短時間內無法全部瞭解清楚的,加之我才疏學淺,知識有限,很多地方講解尚有欠缺。為此,我將加倍努力,爭取掌握更多有關顯陵的知識,屆時,歡迎大家再次來顯陵參觀遊覽,我也將為大家再次來顯陵參觀遊覽,我也將為大家獻上更加精彩的解説。謝謝大家!祝各位旅途愉快!

湖北明顯陵導遊詞 篇2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鍾祥明顯陵,我是你們的導遊。

明顯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湖北省鍾祥市城東郊的松林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親恭壑獻皇帝和母親章聖皇太后的合葬墓,是我國數千年曆史長河中最具特色的一座帝王陵寢。

顯陵始建於明正德十四年(1520xx年)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建成,前後歷時共47年,其圍陵面積183.13公頃,整個陵園雙城封建,外邏城長 3600餘米,牆高6米,牆體厚1.8米,紅牆黃瓦、金壁輝煌、蜿蜒起伏于山嵐疊嶂之中,雄偉壯觀,是我國曆代帝王陵墓中遺存最為完整的城牆孤品,陵園由內外邏城,前後寶城、方城明樓、稜思殿、陵恩門、神廚、神庫、陵户、軍户、神宮監、功德碑樓、新紅門、舊紅門,內外明塘、九曲御河、龍形神道等30餘處規模宏大的建築羣組成,其佈局構思巧奪天工,殿宇樓台龍飛鳳舞,工藝浮雕美絕倫、一陵雙冢舉世罕見,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中的瑰寶。

顯陵之奇特主要源於王墓改帝陵而形成的一陵雙冢舉世無雙的孤例而彌足珍貴。顯陵的墓主朱佑杬生前為興獻王,死後葬於松林山,明正德20xx年武宗駕崩,因其無子嗣,慈壽皇太后與首輔大學士楊廷和遵奉“兄終弟及”之祖訓,遺命“興獻王長子朱厚熜”嗣皇帝位。年號為嘉靖,後朱厚熜為自立體系,用武力平息了長達3 年之久的“皇考”之爭,其間廷杖致死17人,入獄、奪俸、充軍、戎邊、革職等官員達115餘人,從而完成了自己的昭穆體系,這一重大事件歷史上稱之為“大禮儀”之爭。此後嘉靖皇帝朱厚熜便將其父追尊為恭壑獻皇帝,並將王墓改為帝陵,開始了大規模的改建擴建工程,直至嘉靖駕崩建設才停止。

顯陵是明嘉靖初期重大歷史事件“大禮儀”的產物,規劃佈局和建築手法獨特,在明代帝陵規制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其陵寢建築中金瓶形的外羅城、九曲河的御河、龍鱗神道、瓊花雙龍琉璃影壁和內外明塘等都是明陵中僅見的孤例,尤其是“一陵兩冢”的陵寢結構為歷代帝王陵墓中絕無僅有,由瑤台相連而成啞鈴狀的兩座隱密的地下玄宮神密莫測,一直為世人稱奇。

顯陵規劃佔地183公頃,其中陵寢部分佔地52公頃,在這廣闊的區域內,所有的山體、水系、林木植被都作為陵寢的構成要素來統一佈局和安排。陵區後部的自然山丘為祖山,作為陵寢的依託,兩側的山體作為環護,中間台地安排建築、九曲河婉蜒其間,前面山丘為屏山,構成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風水格局,體現了“陵制與山水相稱”的原則。陵墓的最南端建有敕封純德山碑亭一座,平面呈方形,亭已毀,內供漢白玉石碑一通,通高3.59米,寬1.15米,上書“純德山”三個大字,碑座、碑身、碑文和碑額保存完好。純德山東側天子崗建有龍首龜蚨碑亭一座,俗稱“山曲碑”亭,記載着陵區的範圍及管理方面的內容。

陵寢外圍建有高6米,厚1.6米,長達4730米,平面呈“金瓶”形狀的外羅城。外羅城前端因池塘和東南砂山影響,依山就水建造歇山頂宮門一座,名新紅門,面闊18.5米,進深8米,有券門三洞。門前有下馬碑兩座,上書“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新紅門右側依原有天然池塘建有外明塘,外明塘後為三道御橋。過御橋為正紅門,正紅門紅牆黃瓦,歇山頂式,面闊18米,進深7.8米,有券門三洞。進正紅門神道正中毫立着高大的睿功聖德碑亭,平面佈局為方形,面闊進深均為 18.3米,佔地334平方米,漢白玉台基,下設石須彌座,上為重檐歇山頂,四邊各開有券門,正中立龍首龜蚨睿功聖德碑。碑亭後63米處設御橋三座。

過橋便是陵區最主要的墓飾建築,迎面為漢白玉望柱,通高12米,下為方形須彌座,柱身為六稜形,二層束腰雲盤託着圓柱形有云龍紋浮雕望柱頭。望柱後排列着石像生羣、計有獅子、懈貂、卧駱駝、卧象、麒麟、立馬、卧馬各一對;武將二對,文臣、勛臣各一對,造型生動,排列有序。其後為龍風門,作為石像生的依託,龍風門設計十分精巧,為六柱三門四樓沖天式牌樓,方柱上懸出雲版,上覆蓮座,蓮座上各雕有一尊朝天吼、正身立火焰寶珠,石墩,坊身仿木作設額枋、花板、抱框,上額枋設有門簪,方柱前後夾有抱鼓石,影壁牆下設須彌座,上蓋黃色琉璃瓦,整個龍鳳門不僅潔白耀眼而且金碧輝煌。

從龍鳳門再越御橋便是一條長達290米的神道,該神道一反左右對稱和通直的原則,作彎曲龍行狀,是為龍形神道。接龍形神道是最後三座御橋。九曲河由東北向西南蜿蜒而過,河道為磚石結構,河中根據高差建有九道攔水壩。過九曲河最後一道御橋為內明塘,內明塘為圓形,直徑33米,周邊砌有青石護岸。塘兩邊各設有碑亭一座,分別為“純德山祭告文”碑亭和“瑞文碑”亭。內明塘後,為祾恩門,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建有月台,前後三出雲龍丹陛,門兩邊有琉璃影壁,影壁正面為綠色琉璃的蟠枝圖案,背面為雙龍騰躍,喻意藏龍護生。祾恩門外東側,建有神廚、神庫、宰牲亭等。

西側建有神宮監,禮生樂户直房等。祾恩門後,左右為配殿,面闊五問,進深二間,前出廊。再後為稜恩殿,歇山後抱廈宮殿式建築,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前出月台,石雕須彌座台基,雕欄龍風望柱。祾恩殿後為陵寢門,面闊三間、磚石琉璃結構。陵寢門後為二柱門,現僅存石柱,蹲龍戰鼓,木構無存。二柱門後為石五供,現存供案和部分石雕供器。供案兩側各有碑亭一座,分別為御賜祭文碑亭和御賜諡冊志文碑亭。供案後是方城明樓,方城面闊、進深皆為22.2米,設券門一道,門前有御道踏跺。門後左右設有御道台階以供上下。方城上建有明樓,面闊、進深均為17米,重檐歇山頂,石須彌座基礎,四道券門。內供“大明睿宗獻皇帝之陵”聖號碑,通高4.69米。

方城後左右連接着前後寶城,前寶城呈橢圓形,東西寬112米,南北長125米。寶城內為寶頂,寶頂下為1520xx年(正德十五年)所建玄宮。寶城與方城之間建有月牙城,內有琉璃影壁一座。前後寶城由瑤台相連。瑤台為長方形,面闊11.5米,進深40.5米。後寶城為圓形,直徑110米。內為寶頂,寶頂下為 1539年(嘉靖十八年)所建地下玄宮,玄宮內停放着恭喜獻皇帝和皇后棺停。後寶城與瑤台之間建有月牙城,內有琉璃影壁一座。兩座寶城上共有向外懸挑的散水螭首16個,設計精巧,為獨特的排水系統。陵區外圍沿祖山、東西砂山、案山建有顯陵衞、東果園、西菜園、更鋪及巡山鋪等。 明顯陵原始建築和環境風貌保存完好,建築規模宏大,陵寢結構獨特,文化內涵豐厚,堪稱中國帝陵的璀璨明珠。

顯陵以其獨特的環境風貌、精巧的佈局構思、宏大的建築規模、豐富的地下寶藏及其珍貴的歷史價值而受到國家文物專家的高度重視,八八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九年三月國家文物局又將其作為明代唯一的一座帝陵,向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已投票通過,將我國湖北鍾祥縣的明顯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聯合國專家讓.路易.盧森先生視察顯陵後感到十分驚訝,將顯陵稱之為“神奇的明顯陵”,對至今已歷時120xx年仍保持完好的外邏城感到“簡直不可思議”。同時對顯陵的保護維修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好,遊客朋友們,鍾祥明顯陵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持!

湖北明顯陵導遊詞 篇3

我是您們的導遊員(講解員) ,下面將由我陪同大家一起遊覽並做講解,希望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一起去領略這個全人類共同財富的神韻和它背後的神奇故事。

在進入陵區遊覽前,我先就明顯陵向大家做一個大致的介紹:

我剛才講顯陵是明朝恭睿獻皇帝朱佑元陵墓,稍懂一點中國歷史的人一定是想罵我了,明朝那裏有過叫朱佑元的皇帝了?那我要説了,你知道的沒錯,我講得也沒錯,不僅明朝沒有,中國歷史上也沒有。因為中國歷史上在編的皇帝的確沒有這個人,因為他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唯一一個在死後被追認皇帝的人,這也是顯陵的奇特之處。儘管朱佑元生前沒有當過皇帝,而在他死後被他兒子,後來當了皇帝的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璁不僅追認為皇帝,而且還為他建造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皇陵。為了讓顯陵的規模超過中國曆代皇陵,嘉靖皇帝在位 40 餘年,動用了國庫 40 餘年的庫銀,幾萬名勞力建設了 40 多年,才建成今天的規模。它也是世界上建設週期最長的皇陵,也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皇陵之一。

顯陵,是中國最早被聯合國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皇陵,而大家熟悉的明孝陵、十三陵都是在顯陵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四年後作為明清皇陵的擴充項目列入的,這主要是因為顯陵有着明顯的優勢。首先,它完整地保留和體現了封建禮制,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並影響到清代帝陵形制,他是明代帝陵最傑出的代表,它本身具有其它帝陵不同的獨特之處:其中一陵兩冢,為歷代帝陵絕無僅有!中國沒有,全世界也沒有第二座!金瓶型外羅城、九曲迴環的御河、龍形神道、圓形內外明塘也是其它帝陵絕對沒有的。其次,顯陵的建築是利用中國風水理論“陵墓多與山水相稱”的原則,將山水作為陵墓的有機組成部分,統一佈局。建築依山就勢,錯落有致,構成了一項建築藝術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天才傑作。更重要的是,顯陵的修築是明嘉靖初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大禮儀之爭”的產物。

顯陵有這樣多的奇特之處都符合聯合國有關世界遺產的相關標準,連聯合國世界遺產專家讓路易先生都感到驚歎,説顯陵真是一個“神奇的明顯陵”。我不知道,大家遊覽完顯陵後會有什麼感想!會有什麼的評價!好,各位,現在你們已經踏上明朝皇家陵地,請保持肅靜,由我把大家帶回到明朝……

首先我們看到的這塊石碑叫“下馬碑”,上刻“官員人等在此下馬”八個大字,為嘉靖年間宰相嚴嵩手寫,在我國封建社會,帝王的尊嚴是至高無上的,陵區被視為神聖的禁區,不僅老百姓不能隨便出入,即使是朝廷命官到此謁陵,也必須在此下馬,這塊碑在當時具有法律作用,違者將受到嚴懲,同時,它是顯陵重要的標誌性建築。

各位貴賓,我們面前的這座單檐山式建築,叫新紅門,穿過這座門我們就正式進入陵區了。顯陵工程浩大,前後用了四十年的時間,佔地面積 183.13 公頃,相當於 300 個足球場那麼大,整個顯陵由內外兩道城牆環護,大家看,連接這新紅門的城牆叫外羅城,牆高 6.5 米,厚 1.9 米。周長 3600 多米,紅牆黃瓦,蜿蜒于山巒起伏中,雄偉壯觀,大家所看到的這樣大的外羅城當時在建陵的之後,各地官員從全國各地,各州、府、縣上至東北。下至雲貴,從一磚、一瓦、一石都向這裏進獻。每一塊磚、一塊瓦都有完整標明拉來自何處,可見工程之浩大。從空中俯瞰,外羅城為“金瓶”形狀,“金瓶”在風水術在中認為不僅能饒氣護生,而且是神仙所佩之法器。其寓意神聖吉祥。同時蜿蜒的城牆順山勢起伏,避免了建築外在的生硬感,使之與自然環境更加和諧。顯陵外羅城是明代帝陵之首創!其後的明清陵寢均沿襲了這一做法。

穿過新紅門大家會發現依中國古建築之規制,所有主要建築均在中軸線為中心在兩邊展開,而新紅門卻偏離了中軸線,這是為什麼?請大家帶者這個疑問隨我繼續遊覽。

在我們的左手邊大家看到的這個水塘叫外明塘,因處風水術中外明堂的位置(這個堂是廳堂的堂)故名。明堂是風水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原指陵區開闊的空地,要寬闊忌狹窄,宜山長髮展之計。外明塘上接陵區九曲河出水,下通滄浪湖入水,它破牆而出,使外羅城有 90 米的缺口,説起這個缺口還有一段有意思的典故呢:據説當年嘉靖皇帝為了給自己的父母修建陵寢,耗資巨大,然國庫銀兩短缺,拿不出如此多的款項,當朝的奸相嚴嵩便出計讓各地知府出資築陵,此計一出,全國各地迫於皇威相繼籌措不等銀兩,唯雲南和貴州兩府因地處邊遠窮困地區,未能及時籌措到足夠的款項,導致延誤大工,後被嘉靖皇帝貶官嚴辦,當時的設計師就決定在這一空缺段修一口明塘與兩邊的外羅城相連。而這一空缺段也就留下了缺—雲南,少—貴州的説法。至今鍾祥人仍將獨缺什麼説成缺—雲南少—貴州。

湖北明顯陵導遊詞 篇4

四樓是黃鶴樓的文化活動場所,陳列了當代書畫名家遊覽本樓的即興之作,這裏還專門備下了文房四寶,若是哪位遊客有興趣,不妨在此一顯身手。

現在我們來到了黃鶴樓五樓的觀景台。“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在這裏我們首先看到的是這幅名為“江天浩瀚”的組畫,它面積達90平方米,在全樓壁畫中是最大的。它由10幅彩畫組成,正面牆上的三幅是組畫的中心,第一幅由上而下記載了遠古的長江文化演替發展的過程。第二幅是在石綠底色上用金線描出的水浪佔據了全部畫面,使人似乎站到了長江的一個橫斷面上,感受着急流東去的波濤。第三幅反映的是三國以後黃鶴樓產生和興廢的過程。其他幾幅繞大廳一週,顯示出了這組壁畫的主題---永存。

現在再讓我們到西邊觀賞武漢三鎮的美景吧。眼前是滾滾東去的長江和使天塹變通途的長江大橋,還有對面龜山上高聳入雲的電視塔,富麗堂皇的晴川飯店,如彩虹跨江的晴川橋黃鶴樓像一位老者,穩坐於蛇山之巔見證了武漢滄桑的歷史和日新月異的今天,更以期待的目光展望着繁榮昌盛的未來。

大別山

在未到達目的地之前呢,請先允許我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大別山。説到大別山啊,我想大家的第一個反映就是這是一片紅色的土壤,是著名的革命根據地無數革命先輩們在這裏留下了戰鬥的足跡。其實,大別山還是一個旅遊、避暑、度假的勝地。這裏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氣候宜人,已經被開發為“大別山生態旅遊區”。在這裏不僅可以讓你飽賞奇峯、險嶺、怪石、雲海之神奇,還可以讓你盡情領略天堂秀水的風韻。

大別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鄂豫皖三省交界處,羅田英山縣境內,現有野生植物1487種,動物634種,森林覆蓋率達96%,是鄂東的生物基因庫。1996年5月林業部組織專家組對大別山國家森林公園旅遊資源進行了綜合考察和評審,一致認為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並正式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

我們都知道,浙江有個杭州,湖北有個天堂。關於天堂又這樣一首民謠:你説那個天堂高不高,就在這天上九重霄;你説那個天堂美不美,人在畫裏雲中水;你説那個天堂妙不妙,上去一看就知道。今天我們遊覽的就是這“根生兩省,葉落三縣的”天堂寨了

又句古話説: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今天您在這步步皆有景,景景可如畫的天堂寨中游覽,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天堂寨是大別山主峯,號稱中原第一峯,它雄踞一方,最高處海拔高達1729米,總面積有50多平方公里。公園內最神奇的景觀便是山!景區以山雄、壑幽、水秀而著稱。天堂寨溝壑縱橫,曲折幽長,競顯深奧之形。澗中泉石錯落,鳥語喃喃。溪畔林木掩映,翠竹藏幽,盡顯自然本色。天堂水色秀麗,碧波流長。這裏的水以清澈透明、甘甜滋潤而稱著。景區內溪流蜿蜒曲折,縈迴于山谷之中。

在登山之前呢,需要提醒大家的又三點:第一,大別山是我國七大國家級森林公園之一,是我國4A級旅遊風景區,所以在遊覽途中,請那些為我國煙草事業做出貢獻的煙民朋友們委屈一下啦,我想各位也不忍心看到這麼美麗的森林因為又了煙而又任何破壞是吧。第二,路邊的野花不要採,您可不要説不採白不採,因為您有可能採下的就是天堂寨的寨寶,所以請大家手上留情,腳下留意,不要沾花惹草哦。第三,在遊覽途中,也請大家之一風景區內的環境衞生,保護好自己的人身、財產安全。那麼人人嚮往的天堂寨到底如何?現在就請大家帶好您的

隨身物品,跟隨我一起去天堂寨尋找答案吧。

來天堂寨最好玩的就是攀登頂峯了,去頂峯的路又窄又長又有荊棘當道,可以説是困難重重,艱難險阻。不過在這兒呢流行一句話:不登天堂寨,枉為羅田客。來,請大家根我走這條小路,這是去頂峯唯一的路,我們要先爬上天梯,拐過九曲十八彎,越過高山嶺,最後翻過跑馬崗,才能到達頂峯。大家是不是覺得越是覺得艱辛越能體會到攀登的快意呢?

大家現在所看到的就是被人們譽為“天堂三絕”之一的哲人峯。大家請細看,這個峭壁高約100米,酷似一碩大頭顱,闊額濃眉,高高隆起的鼻樑,肉質豐厚的嘴脣,凝思北望,彷彿在思索着一個重大的哲學命題。這裏的建築,統一為明清式。大多都是依山就勢掩映佈局。相當具有山寨特色。山路崎嶇,請大家小心腳下,注意安全。這裏看似不起眼,其實呀它具有相當有利的軍事條件。

朋友們,現在我們已經到達天堂寨的頂峯天堂頂了,站在這兒,環視天下,我們可以可見十萬大山擁拜於下。向北望去中原就在腳下,南眺荊楚山水盡收眼底。站在天堂頂上,凌晨觀日出會讓您彷彿置身於九天之外,傍晚看日落則如在仙宮漫步。每當雨過天晴,早晨登峯觀雲海更是氣象萬千,茫茫雲海,層層煙流,景色更是讓人歎為觀止,雖然我們現在沒有機會看到這一番景色,但是如果您下次又機會再來大別山看到這樣的景色,您一定不會覺得失望

長江三峽

眾所周知,咱們華夏大地盤踞着兩條世界巨龍,一條是被我們稱作母親河的黃河,一條可以説是孕育了中華民族的第二搖籃——長江,三峽是長江的一段峽谷,要想了解三峽呢我們首先得從瞭解長江開始。長江是我國第一長河,發源於青藏唐古拉山脈主峯,全長6300公里,長度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尼羅河和亞馬孫河。長江在納百川容千流之後,穿山越谷,氣勢磅礴,在重慶至湖北境內形成了舉世無雙的大峽谷——長江三峽,早就我們今天看到的雄偉壯觀的百里山水畫廊。

長江三峽東起湖北宜昌市南津關,西至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由西陵峽、巫峽、瞿塘峽三個峽谷組成,全長193公里。它是長江風光的精華,神州山水中的瑰寶,古往今來,閃耀着迷人的光彩,無數中外遊客為之傾倒。朋友們,現在就請大家帶好您的隨身物品開始我們神奇壯麗的三峽之旅吧.....

我們現在將要看到的就是風光綺麗的西陵峽了,它西起秭歸縣香溪河口,東至宜昌市南津關,全長76公里,是長江三峽中最長的峽谷。因位於“楚之西塞”和夷陵的西邊,因此我們叫它西陵峽。西陵峽過去以“險”出名,以“奇”著稱,“奇”、“險”化為西陵峽的壯美。西陵峽中有“三灘”——泄灘、青灘、崆嶺灘,“四峽”——燈影峽、黃牛峽、牛肝馬肺峽和兵書寶劍峽。雖然現在由於大壩的修建有的景觀已經不復存在,但三峽秀麗的風光仍不改色。

到了香溪河口,西陵峽的峽谷段就走完了,穿過一段山舒水緩的寬谷地帶,便進入了巫峽。巫峽因巫山而得名,東起巴東縣的官渡口,西止重慶巫山的大寧河口。全長45千米,是三峽眾既長而又整齊的峽,因此人們也稱它為“大峽”。我們可以看到,巫峽峽長谷深,迂迴曲折,船在峽中行,時而大山當前,“山窮水復疑無路”;時而峯迴路轉,“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有人把巫峽比喻成一條“迂迴曲折的山水畫廊”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我們都知道,巫峽是以幽深秀麗而聞名的,而其中尤以那排列在大江兩岸的巫山十二峯為最。以前船過巫峽時,旅客們總是情不自禁地依欄眺望,興致勃勃地欣賞著名的巫山十二峯。這十二峯全由石灰巖組成,高出江面千米左右,屹立在峽江南北,有的形似畫屏,有的峯若聚仙……千姿萬態,引人入勝。

湖北明顯陵導遊詞 篇5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鍾祥明顯陵,我是你們的導遊克塞。

明顯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湖北省鍾祥市城東郊的松林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親恭壑獻皇帝和母親章聖皇太后的合葬墓,是我國數千年曆史長河中最具特色的一座帝王陵寢。

顯陵始建於明正德十四年(1520xx年)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建成,前後歷時共47年,其圍陵面積183.13公頃,整個陵園雙城封建,外邏城長 3600餘米,牆高6米,牆體厚1.8米,紅牆黃瓦、金壁輝煌、蜿蜒起伏于山嵐疊嶂之中,雄偉壯觀,是我國曆代帝王陵墓中遺存最為完整的城牆孤品,陵園由內外邏城,前後寶城、方城明樓、稜思殿、陵恩門、神廚、神庫、陵户、軍户、神宮監、功德碑樓、新紅門、舊紅門,內外明塘、九曲御河、龍形神道等30餘處規模宏大的建築羣組成,其佈局構思巧奪天工,殿宇樓台龍飛鳳舞,工藝浮雕美絕倫、一陵雙冢舉世罕見,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中的瑰寶。

顯陵之奇特主要源於王墓改帝陵而形成的一陵雙冢舉世無雙的孤例而彌足珍貴。顯陵的墓主朱佑杬生前為興獻王,死後葬於松林山,明正德20xx年武宗駕崩,因其無子嗣,慈壽皇太后與首輔大學士楊廷和遵奉“兄終弟及”之祖訓,遺命“興獻王長子朱厚熜”嗣皇帝位。年號為嘉靖,後朱厚熜為自立體系,用武力平息了長達3 年之久的“皇考”之爭,其間廷杖致死17人,入獄、奪俸、充軍、戎邊、革職等官員達115餘人,從而完成了自己的昭穆體系,這一重大事件歷史上稱之為“大禮儀”之爭。此後嘉靖皇帝朱厚熜便將其父追尊為恭壑獻皇帝,並將王墓改為帝陵,開始了大規模的改建擴建工程,直至嘉靖駕崩建設才停止。

顯陵是明嘉靖初期重大歷史事件“大禮儀”的產物,規劃佈局和建築手法獨特,在明代帝陵規制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其陵寢建築中金瓶形的外羅城、九曲河的御河、龍鱗神道、瓊花雙龍琉璃影壁和內外明塘等都是明陵中僅見的孤例,尤其是“一陵兩冢”的陵寢結構為歷代帝王陵墓中絕無僅有,由瑤台相連而成啞鈴狀的兩座隱密的地下玄宮神密莫測,一直為世人稱奇。

顯陵規劃佔地183公頃,其中陵寢部分佔地52公頃,在這廣闊的區域內,所有的山體、水系、林木植被都作為陵寢的構成要素來統一佈局和安排。陵區後部的自然山丘為祖山,作為陵寢的依託,兩側的山體作為環護,中間台地安排建築、九曲河婉蜒其間,前面山丘為屏山,構成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風水格局,體現了“陵制與山水相稱”的原則。陵墓的最南端建有敕封純德山碑亭一座,平面呈方形,亭已毀,內供漢白玉石碑一通,通高3.59米,寬1.15米,上書“純德山”三個大字,碑座、碑身、碑文和碑額保存完好。純德山東側天子崗建有龍首龜蚨碑亭一座,俗稱“山曲碑”亭,記載着陵區的範圍及管理方面的內容。

陵寢外圍建有高6米,厚1.6米,長達4730米,平面呈“金瓶”形狀的外羅城。外羅城前端因池塘和東南砂山影響,依山就水建造歇山頂宮門一座,名新紅門,面闊18.5米,進深8米,有券門三洞。門前有下馬碑兩座,上書“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新紅門右側依原有天然池塘建有外明塘,外明塘後為三道御橋。過御橋為正紅門,正紅門紅牆黃瓦,歇山頂式,面闊18米,進深7.8米,有券門三洞。進正紅門神道正中毫立着高大的睿功聖德碑亭,平面佈局為方形,面闊進深均為 18.3米,佔地334平方米,漢白玉台基,下設石須彌座,上為重檐歇山頂,四邊各開有券門,正中立龍首龜蚨睿功聖德碑。碑亭後63米處設御橋三座。

過橋便是陵區最主要的墓飾建築,迎面為漢白玉望柱,通高12米,下為方形須彌座,柱身為六稜形,二層束腰雲盤託着圓柱形有云龍紋浮雕望柱頭。望柱後排列着石像生羣、計有獅子、懈貂、卧駱駝、卧象、麒麟、立馬、卧馬各一對;武將二對,文臣、勛臣各一對,造型生動,排列有序。其後為龍風門,作為石像生的依託,龍風門設計十分精巧,為六柱三門四樓沖天式牌樓,方柱上懸出雲版,上覆蓮座,蓮座上各雕有一尊朝天吼、正身立火焰寶珠,石墩,坊身仿木作設額枋、花板、抱框,上額枋設有門簪,方柱前後夾有抱鼓石,影壁牆下設須彌座,上蓋黃色琉璃瓦,整個龍鳳門不僅潔白耀眼而且金碧輝煌。

從龍鳳門再越御橋便是一條長達290米的神道,該神道一反左右對稱和通直的原則,作彎曲龍行狀,是為龍形神道。接龍形神道是最後三座御橋。九曲河由東北向西南蜿蜒而過,河道為磚石結構,河中根據高差建有九道攔水壩。過九曲河最後一道御橋為內明塘,內明塘為圓形,直徑33米,周邊砌有青石護岸。塘兩邊各設有碑亭一座,分別為“純德山祭告文”碑亭和“瑞文碑”亭。內明塘後,為祾恩門,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建有月台,前後三出雲龍丹陛,門兩邊有琉璃影壁,影壁正面為綠色琉璃的蟠枝圖案,背面為雙龍騰躍,喻意藏龍護生。祾恩門外東側,建有神廚、神庫、宰牲亭等。

西側建有神宮監,禮生樂户直房等。祾恩門後,左右為配殿,面闊五問,進深二間,前出廊。再後為稜恩殿,歇山後抱廈宮殿式建築,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前出月台,石雕須彌座台基,雕欄龍風望柱。祾恩殿後為陵寢門,面闊三間、磚石琉璃結構。陵寢門後為二柱門,現僅存石柱,蹲龍戰鼓,木構無存。二柱門後為石五供,現存供案和部分石雕供器。供案兩側各有碑亭一座,分別為御賜祭文碑亭和御賜諡冊志文碑亭。供案後是方城明樓,方城面闊、進深皆為22.2米,設券門一道,門前有御道踏跺。門後左右設有御道台階以供上下。方城上建有明樓,面闊、進深均為17米,重檐歇山頂,石須彌座基礎,四道券門。內供“大明睿宗獻皇帝之陵”聖號碑,通高4.69米。

方城後左右連接着前後寶城,前寶城呈橢圓形,東西寬112米,南北長125米。寶城內為寶頂,寶頂下為1520xx年(正德十五年)所建玄宮。寶城與方城之間建有月牙城,內有琉璃影壁一座。前後寶城由瑤台相連。瑤台為長方形,面闊11.5米,進深40.5米。後寶城為圓形,直徑110米。內為寶頂,寶頂下為 1539年(嘉靖十八年)所建地下玄宮,玄宮內停放着恭喜獻皇帝和皇后棺停。後寶城與瑤台之間建有月牙城,內有琉璃影壁一座。兩座寶城上共有向外懸挑的散水螭首16個,設計精巧,為獨特的排水系統。陵區外圍沿祖山、東西砂山、案山建有顯陵衞、東果園、西菜園、更鋪及巡山鋪等。

明顯陵原始建築和環境風貌保存完好,建築規模宏大,陵寢結構獨特,文化內涵豐厚,堪稱中國帝陵的璀璨明珠。

顯陵以其獨特的環境風貌、精巧的佈局構思、宏大的建築規模、豐富的地下寶藏及其珍貴的歷史價值而受到國家文物專家的高度重視,八八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九年三月國家文物局又將其作為明代唯一的一座帝陵,向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已投票通過,將我國湖北鍾祥縣的明顯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聯合國專家讓.路易.盧森先生視察顯陵後感到十分驚訝,將顯陵稱之為“神奇的明顯陵”,對至今已歷時120xx年仍保持完好的外邏城感到“簡直不可思議”。同時對顯陵的保護維修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好,遊客朋友們,鍾祥明顯陵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持!

湖北明顯陵導遊詞 篇6

要想深入瞭解這座古都城,就必須首先對整個楚國曆史及它所創造的燦爛文明有所瞭解。

按《史記·楚世家》和《國語·鄭語》的説法,楚人是祝融的後裔。祝融是火神兼雷神,“能昭顯天地之光明”,生時為高辛氏的火官之長,死為火官之神。祝融部落在夏朝時就已發展成為一個勢力較大的部落集團,號稱祝融八姓。殷商時期,祝融部落集團分佈於上商之南境,因其生長牡荊,被商人稱之為“荊”。西周時期,荊人的首領鬻熊,審時度勢,率楚民背棄商紂王,西行投奔周文王,並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後來,周成王封鬻熊曾孫熊繹為楚君,荊楚開始躋身於諸侯之列,楚國正式誕生了。

熊繹建都於丹陽,即今襄樊市南漳縣境內。熊繹的第四孫熊渠,是一位既有才識又有進取心的君主,他整軍習武,趁着中原動亂之機,開始了開疆拓土的進程。春秋戰國時期,楚地之主熊通,繼續了熊渠的開疆拓土歷程。熊通自稱“楚武王”,成為天下諸侯中第一個敢於自己稱王的國君。後文王即位,遷都於“郢”,今湖北宜城境內。楚成王時,楚國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楚國的大國聲威真正建立起來了。

楚莊王勵精圖治,武功之時,選拔孫叔敖實行文治,楚國出現了經濟繁榮,文化燦爛的鼎盛時期。共王繼位後,楚國開始走向衰弱。康王,靈王,平王,昭王之時,進一步衰落。公元前520xx年冬,吳,蔡,唐三國合兵攻楚,並陷落郢都,後秦楚聯軍擊敗吳軍,昭王回到破敗不堪的郢都,感傷滿懷,與臣僚商議後,遷都長江北岸的今湖北荊州,都名仍為郢。

楚悼王謀求富國強兵之道,任用吳起變法,並取得了成效,一時間,楚國兵強馬壯,橫掃中原,初露稱雄之勢。威王后期,楚國成了七雄中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大國,“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楚國進入了最鼎盛的時期。但懷王未能把握好合縱連橫的機遇,致使楚國在戰國鬥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楚國開始走下坡路。公元前320xx年春,秦大敗楚于丹陽,並奪取了楚漢中郢。公元前278年,秦軍對楚國國都發起總攻勢,很快佔領了郢。頃襄王東逃至今河南淮陽,建立新都陳郢,後考烈王時,遷都壽郢,即今天安徽壽縣。公元前246年,秦王贏政即位,開始統一全國的進程。公元前220xx年,秦軍攻陷壽郢,綿延820xx年的楚國就此滅亡。

縱觀整部楚國曆史,楚子受封,昭王南征,楚子問鼎,吳起變法,宣威盛世,可以説春秋戰國時期的湖北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説,就是一部楚國的興衰史,其都城變遷丹陽,荊州紀郢,淮陽陳郢,安徽壽郢,紀南城見證了楚國的興衰。

紀南城,位於荊州城北5公里。荊州為我國曆史上的名城重鎮,農商興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三國時諸葛亮稱它 “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為歷兵家必爭之地。因在紀山之南,故名紀南。它是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南方最大最繁x的城市,楚國的國都,因楚國人將作過都城的地方叫“郢”,因此,紀南城又被稱為“紀郢”。

據文獻記載,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始都郢”,至公元前278年,秦國“白起拔郢”,楚頃襄王遷都陳郢,楚國共有二十個王在此建都,長達420xx年之久。

紀南城西有沮河自北向南流入長江,城東有夏水,揚水與江水交匯,城北有大道直通中原,水陸交通方便。在軍事上,它可鎖巴蜀,控吳越,爭衡中原。在經濟上,江漢平原沃野千里,物產豐富,是一個少有的富庶之地。

使楚國成為霸主的傑出人物是楚莊王。在這個歷史人物身上,還頗有些傳奇色彩呢!據《史蹟》記載,他即位後的三年中,日夜作樂,不出號令,而且不準大臣諷諫。有位叫伍舉的大臣,見莊王左抱鄭姬,又抱越女,終日坐在鐘聲鼓樂之中,再也看不下去了,便採用寓言的形式諷諫説:“有鳥在於阜,三年不飛不鳴,是何鳥也”。莊王充滿自信地説:“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遂罷樂聽政。他任用賢能,開疆拓土,爭奪中原,先後統一了五十多個諸侯國,被各諸侯國推為“盟主”。楚國的疆域在全盛時期,北至黃河,東到海濱,西至雲南,南到湖南南部,包括長江,漢水,淮河流域最重要的地區。

在此基礎上,楚國孕育了輝煌燦爛、影響深遠的荊楚文化,孕育了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和他的《楚辭》。楚文化因楚國楚人而得名,是興於周而對中x文化產生廣泛影響的一種區域文化,綿延800多年,與周朝相始終。隨着楚國一步步走向繁榮強盛,楚文化脱穎而出,進而與中原文化分庭抗禮,共同成為中x文化的兩大主流。在以後的歲月中,南北兩支x夏文化相互融合、轉變、更新,一起鑄就了古中國的燦爛文明。楚文化是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不斷髮展壯大的。按楚文化不同時期的發展特點,可以把楚文化劃分為濫觴期,勃興期,鼎盛期和轉變期四個階段。楚人建都丹陽至周平王三十一年,即公元前740年,是楚文化的濫觴期;春秋時期是楚文化的勃興期;戰國時期是楚文化的鼎盛期;秦漢之際是楚文化的轉變期。楚文化在民族精神層面的特徵是積極進取,開放融合,革新鼎故和致死不屈。在民族心理層面的特徵是崇火尚鳳,親鬼好巫,天人合一,力主浪漫,與中原文化尚土崇龍,敬鬼遠神,天人相分,力主現實形成鮮明對比。在物質方面主要表現為漆器,木器及青銅器,絲織,刺繡及工藝品,郢都,宮殿及台榭建築,帛畫,壁畫及屈騷莊文,編鐘,琴絃及輕歌曼舞,祭祀膜拜等民俗。

紀郢作為楚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當時我國南方最大的城市和全國最大的都會之一。漢桓譚《新論》記載:“楚之郢都,車轂擊,民肩摩,市路相排突,號為朝衣而暮敝”。就是説,當時紀郢中,車碰車,人挨人,早晨出來穿的新衣服,到晚上就擠破了。這當然是有些誇張,但也説明當時紀南城是非常繁x的。

楚國後期的統治者不思進取。驕奢淫逸,使國力日漸衰退。頃襄王遷都陳郢後,楚國的大都會紀郢淪為廢墟。

不過,人類在自然界留下的記載是難以泯滅的。1961年和1975年對紀南城進行的考察,獲得了大量資料。當年的土城牆,仍尚存在。城內城外,地上地下,有春秋戰國時期豐富的文化遺存,是研究當時社會變革和楚國曆史極為重要的文化寶庫。通過考古發掘,紀郢城內楚王台榭,宮殿及古建築遺址歷歷可尋,陶器,鐵器,銅器,筒瓦,板瓦等東周文化遺物俯拾皆是。紀南城址東西長4450米,南北寬3588米,面積約為16平方公里。城垣用灰褐色或黃色土築成,現有高度3.9至7.6米,垣頂面寬10至14米,除牆身外,內外均有護坡。城垣外繞護城河,寬40至80米,與穿城而過的古河道相通。城垣四周發現城門7座,東垣1座,西,南,北各2座。西垣北門有3個門道,中門道寬3.6米左右,可通船隻,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已發現最早的水門。城的東南部有大型宮殿遺址。附近有紡織,冶煉等作坊及商業區遺址。今城垣上立有郭沫若題寫的“楚都紀南城”標牌。1962年楚都紀南城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紀郢城遺址周圍楚墓遍地,離城不遠的紀山,八嶺山,雨台山和長湖邊上的墓葬,規模相當龐大,埋藏了許多重要歷史文物。幾年前發掘了幾座中型墓葬,出土文物就數以千計,其中如吳王夫差矛,越王勾踐劍,越王州勾劍,楚王孫魚戈,彩繪木雕小座屏,鳳紋銅尊,錯銀龍鳳紋尊及彩繪石磐等,都十分珍貴。是我國古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至於出土的成批的楚國竹簡,更是研究當時歷史的寶貴資料。這些歷史文物是湖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真實寫照。

紀郢城內的鳳凰山,自公元前278年秦國拔郢後,便成了秦漢時期的一處墓地。經鑽探,在5.2萬多平方米的範圍內有古墓180多座,現已經發掘30多座,出土兩千多件文物。1975年6月發掘的168號漢墓,葬於西漢文帝十三年,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男屍,對於研究西漢初期的歷史,文化,手工業以及醫藥,防腐技術等都有重要價值。因此,文物考古界將紀郢成為“我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

好了,各位朋友,紀南城就快到了,給大家10分鐘的時間整理一下行李,就讓我們一起進入這座古城,共同感受一下歷史賦予它的厚重感吧!

湖北明顯陵導遊詞 篇7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鍾祥明顯陵,我是你們的導遊。

明顯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湖北省鍾祥市城東郊的松林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親恭壑獻皇帝和母親章聖皇太后的合葬墓,是我國數千年曆史長河中最具特色的一座帝王陵寢。

顯陵始建於明正德十四年(1520xx年)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建成,前後歷時共47年,其圍陵面積183.13公頃,整個陵園雙城封建,外邏城長 3600餘米,牆高6米,牆體厚1.8米,紅牆黃瓦、金壁輝煌、蜿蜒起伏于山嵐疊嶂之中,雄偉壯觀,是我國曆代帝王陵墓中遺存最為完整的城牆孤品,陵園由內外邏城,前後寶城、方城明樓、稜思殿、陵恩門、神廚、神庫、陵户、軍户、神宮監、功德碑樓、新紅門、舊紅門,內外明塘、九曲御河、龍形神道等30餘處規模宏大的建築羣組成,其佈局構思巧奪天工,殿宇樓台龍飛鳳舞,工藝浮雕美絕倫、一陵雙冢舉世罕見,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中的瑰寶。

顯陵之奇特主要源於王墓改帝陵而形成的一陵雙冢舉世無雙的孤例而彌足珍貴。顯陵的墓主朱佑杬生前為興獻王,死後葬於松林山,明正德20xx年武宗駕崩,因其無子嗣,慈壽皇太后與首輔大學士楊廷和遵奉“兄終弟及”之祖訓,遺命“興獻王長子朱厚熜”嗣皇帝位。年號為嘉靖,後朱厚熜為自立體系,用武力平息了長達3 年之久的“皇考”之爭,其間廷杖致死17人,入獄、奪俸、充軍、戎邊、革職等官員達115餘人,從而完成了自己的昭穆體系,這一重大事件歷史上稱之為“大禮儀”之爭。此後嘉靖皇帝朱厚熜便將其父追尊為恭壑獻皇帝,並將王墓改為帝陵,開始了大規模的改建擴建工程,直至嘉靖駕崩建設才停止。

顯陵是明嘉靖初期重大歷史事件“大禮儀”的產物,規劃佈局和建築手法獨特,在明代帝陵規制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其陵寢建築中金瓶形的外羅城、九曲河的御河、龍鱗神道、瓊花雙龍琉璃影壁和內外明塘等都是明陵中僅見的孤例,尤其是“一陵兩冢”的陵寢結構為歷代帝王陵墓中絕無僅有,由瑤台相連而成啞鈴狀的兩座隱密的地下玄宮神密莫測,一直為世人稱奇。

顯陵規劃佔地183公頃,其中陵寢部分佔地52公頃,在這廣闊的區域內,所有的山體、水系、林木植被都作為陵寢的構成要素來統一佈局和安排。陵區後部的自然山丘為祖山,作為陵寢的依託,兩側的山體作為環護,中間台地安排建築、九曲河婉蜒其間,前面山丘為屏山,構成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風水格局,體現了“陵制與山水相稱”的原則。陵墓的最南端建有敕封純德山碑亭一座,平面呈方形,亭已毀,內供漢白玉石碑一通,通高3.59米,寬1.15米,上書“純德山”三個大字,碑座、碑身、碑文和碑額保存完好。純德山東側天子崗建有龍首龜蚨碑亭一座,俗稱“山曲碑”亭,記載着陵區的範圍及管理方面的內容。

陵寢外圍建有高6米,厚1.6米,長達4730米,平面呈“金瓶”形狀的外羅城。外羅城前端因池塘和東南砂山影響,依山就水建造歇山頂宮門一座,名新紅門,面闊18.5米,進深8米,有券門三洞。門前有下馬碑兩座,上書“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新紅門右側依原有天然池塘建有外明塘,外明塘後為三道御橋。過御橋為正紅門,正紅門紅牆黃瓦,歇山頂式,面闊18米,進深7.8米,有券門三洞。進正紅門神道正中毫立着高大的睿功聖德碑亭,平面佈局為方形,面闊進深均為 18.3米,佔地334平方米,漢白玉台基,下設石須彌座,上為重檐歇山頂,四邊各開有券門,正中立龍首龜蚨睿功聖德碑。碑亭後63米處設御橋三座。

過橋便是陵區最主要的墓飾建築,迎面為漢白玉望柱,通高12米,下為方形須彌座,柱身為六稜形,二層束腰雲盤託着圓柱形有云龍紋浮雕望柱頭。望柱後排列着石像生羣、計有獅子、懈貂、卧駱駝、卧象、麒麟、立馬、卧馬各一對;武將二對,文臣、勛臣各一對,造型生動,排列有序。其後為龍風門,作為石像生的依託,龍風門設計十分精巧,為六柱三門四樓沖天式牌樓,方柱上懸出雲版,上覆蓮座,蓮座上各雕有一尊朝天吼、正身立火焰寶珠,石墩,坊身仿木作設額枋、花板、抱框,上額枋設有門簪,方柱前後夾有抱鼓石,影壁牆下設須彌座,上蓋黃色琉璃瓦,整個龍鳳門不僅潔白耀眼而且金碧輝煌。

從龍鳳門再越御橋便是一條長達290米的神道,該神道一反左右對稱和通直的原則,作彎曲龍行狀,是為龍形神道。接龍形神道是最後三座御橋。九曲河由東北向西南蜿蜒而過,河道為磚石結構,河中根據高差建有九道攔水壩。過九曲河最後一道御橋為內明塘,內明塘為圓形,直徑33米,周邊砌有青石護岸。塘兩邊各設有碑亭一座,分別為“純德山祭告文”碑亭和“瑞文碑”亭。內明塘後,為祾恩門,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建有月台,前後三出雲龍丹陛,門兩邊有琉璃影壁,影壁正面為綠色琉璃的蟠枝圖案,背面為雙龍騰躍,喻意藏龍護生。祾恩門外東側,建有神廚、神庫、宰牲亭等。

西側建有神宮監,禮生樂户直房等。祾恩門後,左右為配殿,面闊五問,進深二間,前出廊。再後為稜恩殿,歇山後抱廈宮殿式建築,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前出月台,石雕須彌座台基,雕欄龍風望柱。祾恩殿後為陵寢門,面闊三間、磚石琉璃結構。陵寢門後為二柱門,現僅存石柱,蹲龍戰鼓,木構無存。二柱門後為石五供,現存供案和部分石雕供器。供案兩側各有碑亭一座,分別為御賜祭文碑亭和御賜諡冊志文碑亭。供案後是方城明樓,方城面闊、進深皆為22.2米,設券門一道,門前有御道踏跺。門後左右設有御道台階以供上下。方城上建有明樓,面闊、進深均為17米,重檐歇山頂,石須彌座基礎,四道券門。內供“大明睿宗獻皇帝之陵”聖號碑,通高4.69米。

方城後左右連接着前後寶城,前寶城呈橢圓形,東西寬112米,南北長125米。寶城內為寶頂,寶頂下為1520xx年(正德十五年)所建玄宮。寶城與方城之間建有月牙城,內有琉璃影壁一座。前後寶城由瑤台相連。瑤台為長方形,面闊11.5米,進深40.5米。後寶城為圓形,直徑110米。內為寶頂,寶頂下為 1539年(嘉靖十八年)所建地下玄宮,玄宮內停放着恭喜獻皇帝和皇后棺停。後寶城與瑤台之間建有月牙城,內有琉璃影壁一座。兩座寶城上共有向外懸挑的散水螭首16個,設計精巧,為獨特的排水系統。陵區外圍沿祖山、東西砂山、案山建有顯陵衞、東果園、西菜園、更鋪及巡山鋪等。 明顯陵原始建築和環境風貌保存完好,建築規模宏大,陵寢結構獨特,文化內涵豐厚,堪稱中國帝陵的璀璨明珠。

顯陵以其獨特的環境風貌、精巧的佈局構思、宏大的建築規模、豐富的地下寶藏及其珍貴的歷史價值而受到國家文物專家的高度重視,八八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九年三月國家文物局又將其作為明代唯一的一座帝陵,向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已投票通過,將我國湖北鍾祥縣的明顯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聯合國專家讓.路易.盧森先生視察顯陵後感到十分驚訝,將顯陵稱之為“神奇的明顯陵”,對至今已歷時120xx年仍保持完好的外邏城感到“簡直不可思議”。同時對顯陵的保護維修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好,遊客朋友們,鍾祥明顯陵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持!

湖北明顯陵導遊詞 篇8

西側建有神宮監,禮生樂户直房等。祾恩門後,左右為配殿,面闊五問,進深二間,前出廊。再後為稜恩殿,歇山後抱廈宮殿式建築,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前出月台,石雕須彌座台基,雕欄龍風望柱。祾恩殿後為陵寢門,面闊三間、磚石琉璃結構。陵寢門後為二柱門,現僅存石柱,蹲龍戰鼓,木構無存。二柱門後為石五供,現存供案和部分石雕供器。供案兩側各有碑亭一座,分別為御賜祭文碑亭和御賜諡冊志文碑亭。供案後是方城明樓,方城面闊、進深皆為22.2米,設券門一道,門前有御道踏跺。門後左右設有御道台階以供上下。方城上建有明樓,面闊、進深均為17米,重檐歇山頂,石須彌座基礎,四道券門。內供“大明睿宗獻皇帝之陵”聖號碑,通高4.69米。

方城後左右連接着前後寶城,前寶城呈橢圓形,東西寬112米,南北長125米。寶城內為寶頂,寶頂下為1519年(正德十五年)所建玄宮。寶城與方城之間建有月牙城,內有琉璃影壁一座。前後寶城由瑤台相連。瑤台為長方形,面闊11.5米,進深40.5米。後寶城為圓形,直徑110米。內為寶頂,寶頂下為1539年(嘉靖十八年)所建地下玄宮,玄宮內停放着恭喜獻皇帝和皇后棺停。後寶城與瑤台之間建有月牙城,內有琉璃影壁一座。兩座寶城上共有向外懸挑的散水螭首16個,設計精巧,為獨特的排水系統。陵區外圍沿祖山、東西砂山、案山建有顯陵衞、東果園、西菜園、更鋪及巡山鋪等。

明顯陵原始建築和環境風貌保存完好,建築規模宏大,陵寢結構獨特,文化內涵豐厚,堪稱中國帝陵的璀璨明珠。

顯陵以其獨特的環境風貌、精巧的佈局構思、宏大的建築規模、豐富的地下寶藏及其珍貴的歷史價值而受到國家文物專家的高度重視,八八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九年三月國家文物局又將其作為明代唯一的一座帝陵,向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已投票通過,將我國湖北鍾祥縣的明顯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聯合國專家讓.路易.盧森先生視察顯陵後感到十分驚訝,將顯陵稱之為“神奇的明顯陵”,對至今已歷時115年仍保持完好的外邏城感到“簡直不可思議”。同時對顯陵的保護維修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好,遊客朋友們,鍾祥明顯陵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持!

湖北明顯陵導遊詞 篇9

今天 我們將要遊覽的就是黃鶴樓。黃鶴樓位於武漢蛇山之巔,是國家五A級風景區,黃鶴樓素有“天下絕景,千古好樓”的美稱。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併成為江南三大名樓。所以如果您來武漢不到黃鶴樓去看看,您會遺憾終身的。現在就請大家帶好您的隨身物品跟隨我一起直奔主題吧!

現在在大家眼前的這座高樓就是黃鶴樓的主樓,主樓淨高51.4米,外形類方正,四望如一。每邊長35米,72根大柱拔地而起,60個翹角飛檐凌空,博採歷樓之長,匯北雄南秀之風。金黃色的琉璃屋面古樸富麗,紅葫蘆形寶頂入夜閃閃發光,各層均具有非常濃厚的詩情畫意。大家數數黃鶴樓一共有幾層呢,是五層嗎?其實大家只答對了一半,因為黃鶴樓是外五內九的建築。現在先給大家留個懸念,等進了黃鶴樓再為大家揭曉謎底。下面我們就一起進主樓看一看吧。

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黃鶴樓的一樓大廳。大廳寬22米,長14米,您看這些古香古色的大柱,周長有兩米,它們直通頂層可以説是整棟樓的擎天柱。

大家再把目光移到這幅《白雲黃鶴圖》上,他是有756塊彩陶版鑲嵌而成,這幅壁畫取決於駕鶴登仙的古神話,又有“昔人已乘黃鶴去”之意。大家看上面這位老者,口吹玉笛俯視人間,好像對人間戀戀不捨。他下面的那些羣眾,把酒狂歡,載歌載舞,彷彿是在喜迎黃河歸來。大家之意到樓下的那些花了嗎?是什麼花呢?對了,就是梅花。梅花是武漢市的市花,作者在此也是想表明黃鶴樓的地理位置。

好,請大家隨我到樓上參觀。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並非二樓,而是一樓與二樓的夾層,俗稱跑馬廊。這樣的跑馬廊每二層之間都有這樣一個跑馬廊。剛才是黃鶴樓是外五內九的建築,現在就為大家揭曉謎底。黃鶴樓本身有五層,每兩層之間就有這樣一個跑馬廊,所以就有九層。這裏陳列着一些歷史的名人字畫,大家可以欣賞一下。

現在呢,我們就到真正的二樓去參觀一下。二樓中陳列着唐宋元明清和現代六座黃鶴樓模型。他們各自代表了其處各自時代的建築風格。我們都知道古人的建築大多以一條中軸線對稱的向左右兩邊延伸,而大家看到的這個唐代模型可以説是再現了這一風格。看,它雄偉壯觀,城與牆相連呈對稱形式佈局。整棟樓的顏色以綠色為主,黃色為其次。這種搭配看上去清新雅緻。大家知道嗎?唐代還是黃鶴樓從軍事樓轉變為觀賞樓的轉折期呢。大家再看一下宋代的樓,它的樓與城分離開來,更顯雄偉,顏色也有原來的綠色轉變為黃色,一則體現了當時燒製技術的革新,另一方面也説明了皇權的至高無上。而元代的形式延續了宋代的風格,明代則依然是兩層。

請看這邊清朝的黃鶴樓,它分三層,第一層有12個檐,代表着一天12 個時辰,第二層十二個檐,代表一年有12 個月,第三層的二十四個檐則代表一年24個節氣。將我國天文曆法與我國古代建築結合起來,無不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遺憾的是在1884年的夏天也就是清光緒十年,它被雷火擊毀了。

最後一座就是現在的黃鶴樓了。它是以清代黃鶴樓為基本,採用外五內九的模式。用現代材料鋼筋水凝混合而成。可以説現代黃鶴樓是源於古代又優於古代了。

進入三樓,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副名為“文人薈粹”的陶版瓷畫。畫面人物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再現了歷代文人墨客來此吟詩作賦的情景。您看,中間那位黃袍加身的正是唐代大詩人崔顥。相傳有一年,崔顥慕名來到黃鶴樓,他遊覽後即興賦了一首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首詩意境美妙,是描寫黃鶴樓的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詩。又一年,詩仙李白來到黃鶴樓,看到崔顥的詩,並題到:“一拳打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吟完,擱筆而去。由於李白的推崇,崔顥的詩名聲大振,而黃鶴樓也隨着崔顥的詩名傳四方。

四樓是黃鶴樓的文化活動場所,陳列了當代書畫名家遊覽本樓的即興之作,這裏還專門備下了文房四寶,若是哪位遊客有興趣,不妨在此一顯身手。

現在我們來到了黃鶴樓五樓的觀景台。“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在這裏我們首先看到的是這幅名為“江天浩瀚”的組畫,它面積達90平方米,在全樓壁畫中是最大的。它由10幅彩畫組成,正面牆上的三幅是組畫的中心,第一幅由上而下記載了遠古的長江文化演替發展的過程。第二幅是在石綠底色上用金線描出的水浪佔據了全部畫面,使人似乎站到了長江的一個橫斷面上,感受着急流東去的波濤。第三幅反映的是三國以後黃鶴樓產生和興廢的過程。其他幾幅繞大廳一週,顯示出了這組壁畫的主題---永存。

現在再讓我們到西邊觀賞武漢三鎮的美景吧。眼前是滾滾東去的長江和使天塹變通途的長江大橋,還有對面龜山上高聳入雲的電視塔,富麗堂皇的晴川飯店,如彩虹跨江的晴川橋黃鶴樓像一位老者,穩坐於蛇山之巔見證了武漢滄桑的歷史和日新月異的今天,更以期待的目光展望着繁榮昌盛的未來。

大別山

在未到達目的地之前呢,請先允許我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大別山。説到大別山啊,我想大家的第一個反映就是這是一片紅色的土壤,是著名的革命根據地無數革命先輩們在這裏留下了戰鬥的足跡。其實,大別山還是一個旅遊、避暑、度假的勝地。這裏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氣候宜人,已經被開發為“大別山生態旅遊區”。在這裏不僅可以讓你飽賞奇峯、險嶺、怪石、雲海之神奇,還可以讓你盡情領略天堂秀水的風韻。

大別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鄂豫皖三省交界處,羅田英山縣境內,現有野生植物1487種,動物634種,森林覆蓋率達96%,是鄂東的生物基因庫。1996年5月林業部組織專家組對大別山國家森林公園旅遊資源進行了綜合考察和評審,一致認為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並正式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

我們都知道,浙江有個杭州,湖北有個天堂。關於天堂又這樣一首民謠:你説那個天堂高不高,就在這天上九重霄;你説那個天堂美不美,人在畫裏雲中水;你説那個天堂妙不妙,上去一看就知道。今天我們遊覽的就是這“根生兩省,葉落三縣的”天堂寨了

又句古話説: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今天您在這步步皆有景,景景可如畫的天堂寨中游覽,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天堂寨是大別山主峯,號稱中原第一峯,它雄踞一方,最高處海拔高達1729米,總面積有50多平方公里。公園內最神奇的景觀便是山!景區以山雄、壑幽、水秀而著稱。天堂寨溝壑縱橫,曲折幽長,競顯深奧之形。澗中泉石錯落,鳥語喃喃。溪畔林木掩映,翠竹藏幽,盡顯自然本色。天堂水色秀麗,碧波流長。這裏的水以清澈透明、甘甜滋潤而稱著。景區內溪流蜿蜒曲折,縈迴于山谷之中。

在登山之前呢,需要提醒大家的又三點:第一,大別山是我國七大國家級森林公園之一,是我國4A級旅遊風景區,所以在遊覽途中,請那些為我國煙草事業做出貢獻的煙民朋友們委屈一下啦,我想各位也不忍心看到這麼美麗的森林因為又了煙而又任何破壞是吧。第二,路邊的野花不要採,您可不要説不採白不採,因為您有可能採下的就是天堂寨的寨寶,所以請大家手上留情,腳下留意,不要沾花惹草哦。第三,在遊覽途中,也請大家之一風景區內的環境衞生,保護好自己的人身、財產安全。那麼人人嚮往的天堂寨到底如何?現在就請大家帶好您的

隨身物品,跟隨我一起去天堂寨尋找答案吧。

來天堂寨最好玩的就是攀登頂峯了,去頂峯的路又窄又長又有荊棘當道,可以説是困難重重,艱難險阻。不過在這兒呢流行一句話:不登天堂寨,枉為羅田客。來,請大家根我走這條小路,這是去頂峯唯一的路,我們要先爬上天梯,拐過九曲十八彎,越過高山嶺,最後翻過跑馬崗,才能到達頂峯。大家是不是覺得越是覺得艱辛越能體會到攀登的快意呢?

大家現在所看到的就是被人們譽為“天堂三絕”之一的哲人峯。大家請細看,這個峭壁高約100米,酷似一碩大頭顱,闊額濃眉,高高隆起的鼻樑,肉質豐厚的嘴脣,凝思北望,彷彿在思索着一個重大的哲學命題。這裏的建築,統一為明清式。大多都是依山就勢掩映佈局。相當具有山寨特色。山路崎嶇,請大家小心腳下,注意安全。這裏看似不起眼,其實呀它具有相當有利的軍事條件。

在解放戰爭中,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我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的歷史轉折點。1947年6月30日,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劉鄧大軍,依照黨中央的戰略方針,以超人的膽識和氣魄人魯西南強渡黃河,躍進大別山,勝利的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大反功的序幕。

朋友們,現在我們已經到達天堂寨的頂峯天堂頂了,站在這兒,環視天下,我們可以可見十萬大山擁拜於下。向北望去中原就在腳下,南眺荊楚山水盡收眼底。站在天堂頂上,凌晨觀日出會讓您彷彿置身於九天之外,傍晚看日落則如在仙宮漫步。每當雨過天晴,早晨登峯觀雲海更是氣象萬千,茫茫雲海,層層煙流,景色更是讓人歎為觀止,雖然我們現在沒有機會看到這一番景色,但是如果您下次又機會再來大別山看到這樣的景色,您一定不會覺得失望

長江三峽

眾所周知,咱們華夏大地盤踞着兩條世界巨龍,一條是被我們稱作母親河的黃河,一條可以説是孕育了中華民族的第二搖籃——長江,三峽是長江的一段峽谷,要想了解三峽呢我們首先得從瞭解長江開始。長江是我國第一長河,發源於青藏唐古拉山脈主峯,全長6300公里,長度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尼羅河和亞馬孫河。長江在納百川容千流之後,穿山越谷,氣勢磅礴,在重慶至湖北境內形成了舉世無雙的大峽谷——長江三峽,早就我們今天看到的雄偉壯觀的百里山水畫廊。

長江三峽東起湖北宜昌市南津關,西至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由西陵峽、巫峽、瞿塘峽三個峽谷組成,全長193公里。它是長江風光的精華,神州山水中的瑰寶,古往今來,閃耀着迷人的光彩,無數中外遊客為之傾倒。朋友們,現在就請大家帶好您的隨身物品開始我們神奇壯麗的三峽之旅吧.....

我們現在將要看到的就是風光綺麗的西陵峽了,它西起秭歸縣香溪河口,東至宜昌市南津關,全長76公里,是長江三峽中最長的峽谷。因位於“楚之西塞”和夷陵的西邊,因此我們叫它西陵峽。西陵峽過去以“險”出名,以“奇”著稱,“奇”、“險”化為西陵峽的壯美。西陵峽中有“三灘”——泄灘、青灘、崆嶺灘,“四峽”——燈影峽、黃牛峽、牛肝馬肺峽和兵書寶劍峽。雖然現在由於大壩的修建有的景觀已經不復存在,但三峽秀麗的風光仍不改色。

到了香溪河口,西陵峽的峽谷段就走完了,穿過一段山舒水緩的寬谷地帶,便進入了巫峽。巫峽因巫山而得名,東起巴東縣的官渡口,西止重慶巫山的大寧河口。全長45千米,是三峽眾既長而又整齊的峽,因此人們也稱它為“大峽”。我們可以看到,巫峽峽長谷深,迂迴曲折,船在峽中行,時而大山當前,“山窮水復疑無路”;時而峯迴路轉,“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有人把巫峽比喻成一條“迂迴曲折的山水畫廊”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我們都知道,巫峽是以幽深秀麗而聞名的,而其中尤以那排列在大江兩岸的巫山十二峯為最。以前船過巫峽時,旅客們總是情不自禁地依欄眺望,興致勃勃地欣賞著名的巫山十二峯。這十二峯全由石灰巖組成,高出江面千米左右,屹立在峽江南北,有的形似畫屏,有的峯若聚仙……千姿萬態,引人入勝。

湖北明顯陵導遊詞 篇10

要想深入瞭解這座古都城,就必須首先對整個楚國曆史及它所創造的燦爛文明有所瞭解。

按《史記·楚世家》和《國語·鄭語》的説法,楚人是祝融的後裔。祝融是火神兼雷神,“能昭顯天地之光明”,生時為高辛氏的火官之長,死為火官之神。祝融部落在夏朝時就已發展成為一個勢力較大的部落集團,號稱祝融八姓。殷商時期,祝融部落集團分佈於上商之南境,因其生長牡荊,被商人稱之為“荊”。西周時期,荊人的首領鬻熊,審時度勢,率楚民背棄商紂王,西行投奔周文王,並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後來,周成王封鬻熊曾孫熊繹為楚君,荊楚開始躋身於諸侯之列,楚國正式誕生了。

熊繹建都於丹陽,即今襄樊市南漳縣境內。熊繹的第四孫熊渠,是一位既有才識又有進取心的君主,他整軍習武,趁着中原動亂之機,開始了開疆拓土的進程。春秋戰國時期,楚地之主熊通,繼續了熊渠的開疆拓土歷程。熊通自稱“楚武王”,成為天下諸侯中第一個敢於自己稱王的國君。後文王即位,遷都於“郢”,今湖北宜城境內。楚成王時,楚國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楚國的大國聲威真正建立起來了。

楚莊王勵精圖治,武功之時,選拔孫叔敖實行文治,楚國出現了經濟繁榮,文化燦爛的鼎盛時期。共王繼位後,楚國開始走向衰弱。康王,靈王,平王,昭王之時,進一步衰落。公元前506年冬,吳,蔡,唐三國合兵攻楚,並陷落郢都,後秦楚聯軍擊敗吳軍,昭王回到破敗不堪的郢都,感傷滿懷,與臣僚商議後,遷都長江北岸的今湖北荊州,都名仍為郢。

楚悼王謀求富國強兵之道,任用吳起變法,並取得了成效,一時間,楚國兵強馬壯,橫掃中原,初露稱雄之勢。威王后期,楚國成了七雄中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大國,“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楚國進入了最鼎盛的時期。但懷王未能把握好合縱連橫的機遇,致使楚國在戰國鬥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楚國開始走下坡路。公元前312年春,秦大敗楚于丹陽,並奪取了楚漢中郢。公元前278年,秦軍對楚國國都發起總攻勢,很快佔領了郢。頃襄王東逃至今河南淮陽,建立新都陳郢,後考烈王時,遷都壽郢,即今天安徽壽縣。公元前246年,秦王贏政即位,開始統一全國的進程。公元前223年,秦軍攻陷壽郢,綿延800年的楚國就此滅亡。

縱觀整部楚國曆史,楚子受封,昭王南征,楚子問鼎,吳起變法,宣威盛世,可以説春秋戰國時期的湖北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説,就是一部楚國的興衰史,其都城變遷丹陽,荊州紀郢,淮陽陳郢,安徽壽郢,紀南城見證了楚國的興衰。

紀南城,位於荊州城北5公里。荊州為我國曆史上的名城重鎮,農商興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三國時諸葛亮稱它“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為歷兵家必爭之地。因在紀山之南,故名紀南。它是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南方最大最繁x的城市,楚國的國都,因楚國人將作過都城的地方叫“郢”,因此,紀南城又被稱為“紀郢”。

據文獻記載,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始都郢”,至公元前278年,秦國“白起拔郢”,楚頃襄王遷都陳郢,楚國共有二十個王在此建都,長達411年之久。

紀南城西有沮河自北向南流入長江,城東有夏水,揚水與江水交匯,城北有大道直通中原,水陸交通方便。在軍事上,它可鎖巴蜀,控吳越,爭衡中原。在經濟上,江漢平原沃野千里,物產豐富,是一個少有的富庶之地。

使楚國成為霸主的傑出人物是楚莊王。在這個歷史人物身上,還頗有些傳奇色彩呢!據《史蹟》記載,他即位後的三年中,日夜作樂,不出號令,而且不準大臣諷諫。有位叫伍舉的大臣,見莊王左抱鄭姬,又抱越女,終日坐在鐘聲鼓樂之中,再也看不下去了,便採用寓言的形式諷諫説:“有鳥在於阜,三年不飛不鳴,是何鳥也”。莊王充滿自信地説:“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遂罷樂聽政。他任用賢能,開疆拓土,爭奪中原,先後統一了五十多個諸侯國,被各諸侯國推為“盟主”。楚國的疆域在全盛時期,北至黃河,東到海濱,西至雲南,南到湖南南部,包括長江,漢水,淮河流域最重要的地區。

在此基礎上,楚國孕育了輝煌燦爛、影響深遠的荊楚文化,孕育了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和他的《楚辭》。楚文化因楚國楚人而得名,是興於周而對中x文化產生廣泛影響的一種區域文化,綿延800多年,與周朝相始終。隨着楚國一步步走向繁榮強盛,楚文化脱穎而出,進而與中原文化分庭抗禮,共同成為中x文化的兩大主流。在以後的歲月中,南北兩支x夏文化相互融合、轉變、更新,一起鑄就了古中國的燦爛文明。楚文化是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不斷髮展壯大的。按楚文化不同時期的發展特點,可以把楚文化劃分為濫觴期,勃興期,鼎盛期和轉變期四個階段。楚人建都丹陽至周平王三十一年,即公元前740年,是楚文化的濫觴期;春秋時期是楚文化的勃興期;戰國時期是楚文化的鼎盛期;秦漢之際是楚文化的轉變期。楚文化在民族精神層面的特徵是積極進取,開放融合,革新鼎故和致死不屈。在民族心理層面的特徵是崇火尚鳳,親鬼好巫,天人合一,力主浪漫,與中原文化尚土崇龍,敬鬼遠神,天人相分,力主現實形成鮮明對比。在物質方面主要表現為漆器,木器及青銅器,絲織,刺繡及工藝品,郢都,宮殿及台榭建築,帛畫,壁畫及屈騷莊文,編鐘,琴絃及輕歌曼舞,祭祀膜拜等民俗。

湖北明顯陵導遊詞 篇11

各位貴賓,大家好!歡迎來到世界文化遺產明顯陵參觀遊覽。

顯陵,是明朝恭睿獻皇帝朱佑元與皇后蔣氏的合葬墓,始建於 1519 年,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歷史了。早在 1988年就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__ 年底,顯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被錄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財富。世界遺產目前全世界共有 500 多處,中國僅 30 處,屬文化遺產的僅21 處,湖北僅 2 處,即武當山和顯陵,全國 32 個省市大部分一處都沒有。

我剛才講顯陵是明朝恭睿獻皇帝朱佑元陵墓,稍懂一點中國歷史的人一定是想罵我了,明朝那裏有過叫朱佑元的皇帝了?那我要説了,你知道的沒錯,我講得也沒錯,不僅明朝沒有,中國歷史上也沒有。因為中國歷史上在編的皇帝的確沒有這個人,因為他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唯一一個在死後被追認皇帝的人,這也是顯陵的奇特之處。儘管朱佑元生前沒有當過皇帝,而在他死後被他兒子,後來當了皇帝的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璁不僅追認為皇帝,而且還為他建造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皇陵。為了讓顯陵的規模超過中國曆代皇陵,嘉靖皇帝在位40 餘年,動用了國庫 40 餘年的庫銀,幾萬名勞力建設了 40 多年,才建成今天的規模。它也是世界上建設週期最長的皇陵,也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皇陵之一。

顯陵,是中國最早被聯合國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皇陵,而大家熟悉的明孝陵、十三陵都是在顯陵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四年後作為明清皇陵的擴充項目列入的,這主要是因為顯陵有着明顯的優勢。首先,它完整地保留和體現了封建禮制,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並影響到清代帝陵形制,他是明代帝陵最傑出的代表,它本身具有其它帝陵不同的獨特之處:其中一陵兩冢,為歷代帝陵絕無僅有!中國沒有,全世界也沒有第二座!金瓶型外羅城、九曲迴環的御河、龍形神道、圓形內外明塘也是其它帝陵絕對沒有的。其次,顯陵的建築是利用中國風水理論“陵墓多與山水相稱”的原則,將山水作為陵墓的有機組成部分,統一佈局。建築依山就勢,錯落有致,構成了一項建築藝術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天才傑作。更重要的是,顯陵的修築是明嘉靖初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大禮儀之爭”的產物。

顯陵有這樣多的奇特之處都符合聯合國有關世界遺產的相關標準,連聯合國世界遺產專家讓路易先生都感到驚歎,説顯陵真是一個“神奇的明顯陵”。我不知道,大家遊覽完顯陵後會有什麼感想!會有什麼的評價!好,各位,現在你們已經踏上明朝皇家陵地,請保持肅靜,由我把大家帶回到明朝……

首先我們看到的這塊石碑叫“下馬碑”,上刻“官員人等在此下馬”八個大字,為嘉靖年間宰相嚴嵩手寫,在我國封建社會,帝王的尊嚴是至高無上的,陵區被視為神聖的禁區,不僅老百姓不能隨便出入即使是朝廷命官到此謁陵,也必須在此下馬,這塊碑在當時具有法律作用,違者將受到嚴懲,同時,它是顯陵重要的標誌性建築。

各位貴賓,我們面前的這座單檐山式建築,叫新紅門,穿過這座門我們就正式進入陵區了。顯陵工程浩大,前後用了四十年的時間,佔地面積 183.13公頃,相當於 300 個足球場那麼大,整個顯陵由內外兩道城牆環護,大家看,連接這新紅門的城牆叫外羅城,牆高 6.5 米,厚 1.9 米。周長 3600多米,紅牆黃瓦,蜿蜒于山巒起伏中,雄偉壯觀,大家所看到的這樣大的外羅城當時在建陵的之後,各地官員從全國各地,各州、府、縣上至東北。下至雲貴,從一磚、一瓦、一石都向這裏進獻。每一塊磚、一塊瓦都有完整標明拉來自何處,可見工程之浩大。從空中俯瞰,外羅城為“金瓶”形狀,“金瓶”在風水術在中認為不僅能饒氣護生,而且是神仙所佩之法器。其寓意神聖吉祥。同時蜿蜒的城牆順山勢起伏,避免了建築外在的生硬感,使之與自然環境更加和諧。顯陵外羅城是明代帝陵之首創!其後的明清陵寢均沿襲了這一做法。

穿過新紅門大家會發現依中國古建築之規制,所有主要建築均在中軸線為中心在兩邊展開,而新紅門卻偏離了中軸線,這是為什麼?請大家帶者這個疑問隨我繼續遊覽。

在我們的左手邊大家看到的這個水塘叫外明塘,因處風水術中外明堂的位置(這個堂是廳堂的堂)故名。明堂是風水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原指陵區開闊的空地,要寬闊忌狹窄,宜山長髮展之計。外明塘上接陵區九曲河出水,下通滄浪湖入水,它破牆而出,使外羅城有90米的缺口,説起這個缺口還有一段有意思的典故呢:據説當年嘉靖皇帝為了給自己的父母修建陵寢,耗資巨大,然國庫銀兩短缺,拿不出如此多的款項,當朝的奸相嚴嵩便出計讓各地知府出資築陵,此計一出,全國各地迫於皇威相繼籌措不等銀兩,唯雲南和貴州兩府因地處邊遠窮困地區,未能及時籌措到足夠的款項,導致延誤大工,後被嘉靖皇帝貶官嚴辦,當時的設計師就決定在這一空缺段修一口明塘與兩邊的外羅城相連。而這一空缺段也就留下了缺—雲南,少—貴州的説法。至今鍾祥人仍將獨缺什麼説成缺—雲南少—貴州。

由外明塘連接着這彎曲的御河叫“九曲河”,它沿着進入陵區的神道拐了九個彎,故名。沿河建了五道並列三座單孔橋,九曲河與五道橋,附會“__至尊”的含義。象徵着皇權的至高無上。由於設計巧妙,彎曲的河水將陵區地面分割為幾個不同的區域,恰到好處地發揮了自然要素山、水、樹木的空間限定作用。“石藴玉而山輝,水懷環而川媚”,由於九曲河的營建,使周圍的環境顧盼生輝。雖然明代各陵都非常重視陵區的排水、泄洪,開挖或利用天然河流形成御河,然而顯陵的九曲河以其排水系統的完善,體現風水理論之完善,又與其他明陵有顯著的區別,成為神奇顯陵的重要特點。

各位貴賓,這彎曲的九曲河讓您能產生怎樣的想象呢?對,龍!它正像一條彎曲騰挪的水龍遊弋在青山綠水的陵區,給顯陵增添了鮮活的靈氣。

請大家看這座御橋,它的通體都是由名貴的漢白玉石料建造,橋面兩邊的白玉欄杆,有欄板 72 塊,望柱 72根,所有欄板上都掏空到成淨瓶如意方形,橋之間的兩邊望柱是火煸形柱頭,而兩邊側橋的望柱是素方形的柱頭,中間橋的望柱是子母獅蹲於柱頭,非常獨特,兩頭的欄板上雕的是一種怪獸,我們叫它靠山獸。整個御橋建造華麗,雕刻藝術精美,遠遠望去,十分雄偉壯觀,有人説可與天安門前的金水橋媲美。橋面是當年築陵原遺存下來的,而橋護欄毀於革命,現在大家看到的護欄是1998 年照願樣修復的。

我們現在進入的是舊紅門,舊紅門建於明嘉靖三年( 1524 年),它早於新紅門 15年建成,是顯陵的第二道門户,也是顯陵的中軸線的正門,在門旁的建築牆上,我們可以看到世界文化遺產的標誌。標誌的外沿是一個圓形,代表地球與大自然,中間的方形代表人類創造的文明,方形和圓形的相連寓意着人類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同時圓形環護着方形又有對人類文明應予以保護的意思。各位貴賓,我們在遊覽顯陵的同時,也請大家注意對顯陵環境的愛護,您的文明舉止就是對顯陵這個世界文化遺產最好的保護。謝謝大家!

這裏是御碑樓,其主要作用是置放“御製睿功聖德碑”的,故又叫睿功聖德碑樓。碑文為嘉靖皇帝親自書寫,內容主要是為其父歌功頌德,其碑首為四條高浮雕首尾交錯、頭部下垂的蛟龍,碑座是一個昂首遠眺的海龜似的神獸,是用一塊石料琢成,趴卧在刻滿海波漩流的水盤之上。這隻類似的神獸叫贔屓。傳説龍生九子,皆不成龍,各有所好,贔屓就是龍的其中一子,它天生喜文善水長壽,尤其最喜負重。這碑身重20噸,它可不是任何一個帝王都可以自行樹立的,凡後世帝王有失國之尺地寸土者,不得立此碑。因此這種碑是為表彰其“豐功偉績”,樹立此碑即是顯示墓主顯赫的身份和高貴的地位。可惜的是,此碑在革命期間被紅衞兵造反派砸斷,碑身即斷裂成現在的幾塊,而整個碑樓的木製結構則毀於明末兵火。

大家請看神道兩邊這兩根高大的石柱,叫望柱。它是皇權的象徵,也是儀仗的開始標誌。相傳東邊的一柱為“望君出”,西邊的一柱為“望君歸”。“望君出”呼喚着帝王要走出九重深宮,去體察世間民情;“望君歸”呼喚着帝王在宮外不要過多的流連,要及時回來處理朝政。它們反映了天下百姓對“聖明天子”的渴望。

望柱後面的這些石雕叫石像生。它是皇權儀衞的縮影。在明代,凡是舉行大典的時候,除文武百官及軍隊儀仗隊排列兩側外還將人工馴養的獅子、大象等動物裝在籠子裏,放在街道兩旁,以壯皇威。待皇帝死後,也需要相同的排場,所以就在陵前設置了石像生。這種做法最早開始於秦漢時期,此後歷代皇帝、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數量和取像不盡相同。前面的第一對是獅子,獅是百獸之王,顯示着皇帝的雄風與威嚴。第二叫獬豸,又叫獨角獸,它是傳説中的餓一種異獸,能辨別是非邪正,把它放在陵前,起着扶正辟邪的作用。第三對是駱駝,第四對是大象,一個來自北方沙漠,一個來自南方叢林,代表着皇權統治的版圖之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第五、第六對是麒麟,傳説中的太平、祥瑞之獸,代表吉祥,放在陵前有粉飾太平,為帝王歌功頌德之意。第七、第八對是馬,古人的坐騎,皇帝儀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這後面四對文臣、武將象徵帝王駕前的文武百官。各位朋友,你們知道怎樣辨別這些文臣、武將的官職大小嗎?先看武將,持短劍者官職較高,再看文臣,官帽護耳者官職較高。請大家注意看:所有這些石像生連同底座均是由一整塊石頭雕刻而成。那麼如此之大的石料又是怎樣從遠處的深山運來的呢?相傳採用的是“旱船拽運”的方法,即沿運石道路每隔一里在地下鑿一深井,冬天到來時將水打出潑在路面,將巨石沿水面拖行。可以想象,為修建此陵,眾多勞役們要付出多少血汗啊!另外沿途我們可看到很多牆磚上都刻着地名,這也説明顯陵的每一片磚瓦都來自全國各地,工程之浩大,調動人力物力之眾多,由此可見一斑!

現在我們大家面前的這座牌坊式建築叫櫺星門,又叫龍鳳門。由六天柱三門四壁組成,門之間兩側由石、磚、琉璃件構成的仿木建築,每根石柱上雕有獨角獸一隻,額柱上均裝飾有支雲頭和火焰寶珠,故此門又叫“火焰牌坊”。相傳此門是仿神話中的南天門所建,經過此門,帝王的靈魂就上了天堂。各位朋友,讓我們也穿過此門進如一個新的世界吧!

穿過櫺星門後請大家注意我們前面的這段神道,它不是直的,而是灣的,這又是顯陵的一個神奇之處了。顯陵在神道處理上與明代諸陵不同,在陵區中部,砌了一條彎曲的神道,如同一條蜿蜒前行的龍,這便是“龍鱗神道”。顯陵是明代帝陵中唯一整體保留龍鱗神道做法的陵墓。大家請看這中間鋪築的石板謂之“龍脊”,兩側以鵝卵石填充,謂之“龍鱗”,外邊再以牙子石收束,總稱為“龍鱗道”,這種做法既能滿足陵寢建築的功能需求,又經濟可行,充分顯示了匠人的智慧。

跨過御河上的第五座橋,我們前面的這座圓形池塘叫“內明塘”,為一人工開掘的池塘,內明塘的建置為明代其它帝陵所沒有的,僅顯陵一孤例。它直徑 33米,水深約 4 米。沒有水源與外界相通,卻大旱不幹涸,大雨不外溢。水位始終保持在一固定的高度,這一現象自顯陵始建至今近 500年均未變化。據專家考證,其塘底為銅鑄鍋底狀,水位之所以能長期穩定,可能與鍋沿暗藏排水系統與陵區的地下水系巧妙銜接有關,如此即保持了一個完整的水位平衡。大家所看到的內明塘和我們在進門前的外明塘,不僅是歷代帝陵沒有的,它還有一奇特功能,就是在白天塘中有太陽,晚上塘中有月亮,加上當時為建顯陵,嘉靖皇帝欽定有“唯我皇考,若日月之照臨,光於四方,顯於西土”的字句,所以這內明塘、外明塘還有引日月進塘,讓日月同輝的用意。另據傳,進入寶城地宮的入口即藏在水下,你們相信嗎?

繞過內明塘,我們現在來到的陵恩門,顯陵分為內外兩城,這陵恩門即是內城紫金城的正門,請大家注意看這大門兩側各有一堵牆,叫影壁。影壁在古建築中主要起屏障和裝飾作用,可以建在大門的前後方。也可建在大門兩側,建在大門兩側的主要為增添大門的氣勢,這陵恩門兩側的精美琉璃影壁是明代其它各帝陵所沒有的!它為琉璃仿木形式。正面是瓊花圖案,據説瓊花代表草木旺盛,國家繁華。背面為雙龍圖案,有藏龍卧虎之意。

請大家看這幅漢白玉浮雕,它叫雲龍丹陛。據專家認定,這快丹陛在歷代帝陵中實屬罕見!除了慈禧太后的陵區中有鳳在上的雲龍丹陛外,其餘均為龍在上、鳳在下,而顯陵這塊卻為龍鳳並列,鳳頭在上、龍頭在下很獨特。為什麼呢?因為嘉靖皇帝進京即位時才14歲,他鞏固地位,自立體系,母親給了他巨大的精神支持。所以嘉靖皇帝對他的母親非常尊敬,他有今天的地位,他的母親是功不可沒的。這塊雲龍丹陛也正式反映了嘉靖皇帝對母親的敬仰之情。

進入陵恩門,我們來到的是陵恩殿,也就是人們一般所稱的大殿,主要是供奉嘉靖皇帝父母神位的地方,也是舉行上陵、祭祀活動重要的場所。可惜的是,整個大殿毀於明末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軍火,現在僅存石基,但我們能據此感覺到整個大殿的雄偉。據説修建大殿前,嘉靖皇帝下旨仿故宮金鑾殿修建,這是殿堂內木柱的石基座,它直徑竟達1.06米,兩人合抱都不能交手,而這些樑柱及殿內其他木結構使用的均是來自四川、湖廣一帶深山密林中的珍貴樹種金絲楠木,可以想象當時的大殿是多麼的富麗堂皇啊!

在大殿的兩側各有配殿五間,這些配殿主要是在舉行祭祀活動時供奉神牌、存放祭祀品及咒語唸經的地方。

陵恩殿後面的這個門叫陵寢門,這陵寢門只供帝、後、妃們進入,其他王公大臣們是不得入內的,陵寢門後還有一道二柱門,大家看這兩根很高大的石柱上刻有一隻獬豸,虎視眈眈,守衞着陵寢。二柱門後面正中就是石五供,石五供是專供帝、後、妃們祭祀謁陵的供台,由一個香爐,兩個燭台,兩個花瓶組成,均由青白石雕琢而成,請大家看這石香爐的爐頂,雕刻着海波、雲、龍面紋,非常精美。據説,這石香爐只有後來的皇帝謁陵時才能開啟爐頂使用,顯陵每年都要舉行數次規模不等的祭祀活動,其中尤以清明、中元(7 月 15 日)和冬至為最盛,稱三大祭。

各位貴賓,這座雄偉高大的城樓式建築,叫方城明樓,上掛“顯陵”兩個大字,它是整個陵寢的標誌性建築,是專為供奉“聖號碑”而修建的。其實顯陵原叫“獻陵”,因當年興王朱佑元四後溢號為“獻”,其忘墳即稱為“獻陵”嘉靖三年三月,朱厚璁以武力平息大禮儀之爭後,為他的父親欽定陵號為“顯陵”,“顯陵顯者,光也書泰,誓之詞曰:唯我皇考,若日月之照臨,光於四方,顯於西土。”意思是他父親德配天地,聖功顯赫,應讓普天之下都知道,並象日月一樣永寸萬年。由此可見朱厚璁為推尊私親,實施“嘉靖新政”而費盡了心思。明樓木體結構於明末毀於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兵火,僅存殘垣斷壁,現在的明樓是1990 年修復的。

我們現在來到的這個小院落,俗稱啞巴院,這裏四全陵神道的起點,也是終止點。這個小院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奇特之處,實際上卻隱藏着巨大的玄機:這座琉璃影壁表面上起着美化裝飾作用,更重要的是它遮擋着地宮的入口。院內的神道下面是進入地宮的斜坡墓道,昔日帝后的棺槨就是從這個斜坡慢慢送入地宮的。我國曆代封建帝王都實行厚葬,正所謂“厚葬以明孝”,死後還把大量珍奇異寶葬入地宮,因此帝王們最擔心的就是陵寢被盜。能不能有效防止地宮被盜,這地宮入口的保密就顯得至關重要,所以小院工程所用的工匠都是啞巴,他們白天休息,夜間施工,上下工的路上都蒙着眼睛,使他們不識路途,不知道這裏的地點,完工後,把他們遣送到人煙稀少的邊遠地區居住,因這個院子是由啞巴修的,所以叫啞巴院。當然這只是傳説,還有待專家的考證。

好,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參觀顯陵最具有特色,也是中外陵墓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觀,那就是一陵兩冢!何為一陵兩冢?就是一座陵園內有兩座墓冢。那麼為什麼其他陵墓無此現象而獨顯陵有呢?這還要從墓主前後身份變化説起:明正德14 年也就是 1519年,墓主朱佑元因病去世,當時他只是一個潘王,依封建禮制,他的陵墓即按潘王的規制建造,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前墓冢,既是當年興獻王朱佑元死後的墳墓。

1521年朱厚璁登基成了嘉靖皇帝之後,追封其父也就是朱佑元為“獻皇帝”,並一度想將其父的陵寢遷往北京,與其他已故明皇帝葬在一起,這一想法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因而未遷,嘉靖17 年( 1539年) 12 月,嘉靖皇帝的母親章聖皇太后在北京病故。為了給母親尋找“吉壤”,嘉靖帝於次年 2月南巡承天府(即鍾祥市),在拜謁了其父新獻帝的陵墓後,他認為這是一片難得的風水寶地,便決定將其母親的靈柩由京城送至鍾祥顯陵與父親合葬。但經檢查發現,顯停放父棺槨的地宮已經進水,且較小。於是嘉靖便命工部在其父原有的墓冢後面重新修建一座新地宮以供放其父母的靈柩。這樣就形成了由最初的單冢潘王墳經嘉靖帝在位幾十年的不斷擴建,變成一座規模宏大的前後雙冢帝王陵。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巨大的墓冢叫寶城,從空中看就像一個巨大的啞鈴。前寶城是橢圓形,東西寬112 米,南北長 125米,就是最早停放新獻王靈柩的地方(現供奉大量的隨葬品),而後寶城為正圓形,直徑 110 米,下面的地宮中即停放嘉靖帝父母的棺槨。

我們現在停留的這個地方叫瑤台,它將前後兩座寶城連接在一起。瑤台在神話傳説中是神仙聚會的地方。而前後寶城以瑤台想連接寓意人的靈魂已進入仙境。兩座寶城修建的時間相隔19年。在我過古代有個傳統習俗,那就是人死了以後是不能見天日的。於是,新地宮建成後,在舊地宮與新地宮之間修建了一條通道,並築成瑤台。當年嘉靖皇帝的父親與母親合葬時,其父親朱佑元的棺槨就是從瑤台下的通道運到了新地宮。可以説,瑤台在顯陵的地位是至關重要的。

顯陵自修建至今已近 500 年了,期間經歷數次劫難。其中最大上的一次即明代末年李自成農民起義。1643年冬,李自成大軍攻陷承天府(即鍾祥),拆毀朱家的家廟,並欲挖掘顯陵地宮。據説正準備開挖前地宮時,恰遇雷電交加。有迷信思想的李自成心有疑懼,未敢動土,便放火燒燬陵內所有木製結構的建築作罷。如今科學探測證明顯陵地宮保存完好,從未被盜過,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此地民風純樸,相信將來的某一天,顯陵地宮開啟時定能引起全世界的注目。

顯陵寶城的修築凝聚當時先進的科學思想,請大家注意看在環形的寶城城牆上每隔一段距離都會有一個用漢白玉雕琢而成的龍頭。龍頭自頸部至龍嘴是相通的,所有龍頭都是面朝寶城外側。這就是顯陵獨特的排水系統。每逢下雨時,積聚的雨水通過龍頭嘴的管道排出寶城外,以便環道乾爽和減少墳冢的積水量。我們今天家裏用的水龍頭其叫法即源於此。除排水這一實用性外,威武兇悍的龍頭也顯示了皇權的至高無上,不可侵犯。同時,建造者們也是藉此物之威力保衞亡靈。

各位貴賓,請隨我一起登上方城明樓。

請大家看這塊碑,它高 5 米,寬 1.2米,碑身字體“大明恭睿獻皇帝之陵”為嘉靖皇帝親筆書寫。這塊碑具有特殊意義,它是整個顯陵的名片,對顯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並最終獲得通過起了重要的作用,大家看整個碑文的兩邊均遭到毀壞,唯有這塊碑文完好,也無斷裂,這不能不説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啊!

讓我們來感受一下顯陵的恢宏與神奇吧!請大家放目遠望,自新紅門至陵寢的這條彎曲的龍鱗神道,恰似一條旱龍,龍尾三擺,龍頸三曲,煞是鮮活。新紅門與舊紅門不在一條中軸線上不正式顯示出了龍尾擺動的生氣嗎?再看九曲河,穿插於旱龍左右尤如一條水龍蜿蜒潛行,與旱龍在內明塘外交匯,形成二龍戲珠之妙。而內明糖則依風水理論“龍氣見風則散,遇水則止”。具有藏風聚氣、界止龍氣流失,象徵明代山水永固之意。此水陸二龍的設計,使整個顯陵倍具生機與活力!

請大家在看整個陵區的大環境:依據古代風水學“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原則,在這廣闊的區域內所有的山體、水系、林木植都被作為陵寢的構成要素來統一佈局和安排,以陵區後部的松林山為祖山作為陵寢的構成要素來統一佈局和安排建築,九曲河彎延其間,前面的天子崗為屏山,構成了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完美風水格局,形成了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高度和諧統一。顯陵不愧為古代建築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天然傑作!

顯陵的修建,是中國封建時代對靈魂信仰的集中體現,凝聚着明代中後期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審美趣味。同時,這種動用國家力量建造的陵墓,也反映了當時的經濟狀況、科學技術水平和營造工藝水平,是中國喪葬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和建築典範。

各位貴賓,在你們參觀完顯陵後,是否也會像聯合國世界遺產專家讓 ·路易先生那樣發出同樣的讚歎呢?當然,依顯陵之博大,孕藏的文化歷史之豐富,是在這短短時間內無法全部瞭解清楚的,加之我才疏學淺,知識有限,很多地方講解尚有欠缺。為此,我將加倍努力,爭取掌握更多有關顯陵的知識,屆時,歡迎大家再次來顯陵參觀遊覽,我也將為大家再次來顯陵參觀遊覽,我也將為大家獻上更加精彩的解説。

謝謝大家!祝各位旅途愉快!

湖北明顯陵導遊詞 篇12

跨過御河上的第五座橋,我們前面的這座圓形池塘叫“內明塘”,為一人工開掘的池塘,內明塘的建置為明代其它帝陵所沒有的,僅顯陵一孤例。它直徑 33 米,水深約 4 米。沒有水源與外界相通,卻大旱不幹涸,大雨不外溢。水位始終保持在一固定的高度,這一現象自顯陵始建至今近 500 年均未變化。據專家考證,其塘底為銅鑄鍋底狀,水位之所以能長期穩定,可能與鍋沿暗藏排水系統與陵區的地下水系巧妙銜接有關,如此即保持了一個完整的水位平衡。大家所看到的內明塘和我們在進門前的外明塘,不僅是歷代帝陵沒有的,它還有一奇特功能,就是在白天塘中有太陽,晚上塘中有月亮,加上當時為建顯陵,嘉靖皇帝欽定有“唯我皇考,若日月之照臨,光於四方,顯於西土”的字句,所以這內明塘、外明塘還有引日月進塘,讓日月同輝的用意。另據傳,進入寶城地宮的入口即藏在水下,你們相信嗎?

繞過內明塘,我們現在來到的陵恩門,顯陵分為內外兩城,這陵恩門即是內城紫金城的正門,請大家注意看這大門兩側各有一堵牆,叫影壁。影壁在古建築中主要起屏障和裝飾作用,可以建在大門的前後方。也可建在大門兩側,建在大門兩側的主要為增添大門的氣勢,這陵恩門兩側的精美琉璃影壁是明代其它各帝陵所沒有的!它為琉璃仿木形式。正面是瓊花圖案,據説瓊花代表草木旺盛,國家繁華。背面為雙龍圖案,有藏龍卧虎之意。

請大家看這幅漢白玉浮雕,它叫雲龍丹陛。據專家認定,這快丹陛在歷代帝陵中實屬罕見!除了慈禧太后的陵區中有鳳在上的雲龍丹陛外,其餘均為龍在上、鳳在下,而顯陵這塊卻為龍鳳並列,鳳頭在上、龍頭在下很獨特。為什麼呢?因為嘉靖皇帝進京即位時才 14 歲,他鞏固地位,自立體系,母親給了他巨大的精神支持。所以嘉靖皇帝對他的母親非常尊敬,他有今天的地位,他的母親是功不可沒的。這塊雲龍丹陛也正式反映了嘉靖皇帝對母親的敬仰之情。

進入陵恩門,我們來到的是陵恩殿,也就是人們一般所稱的大殿,主要是供奉嘉靖皇帝父母神位的地方,也是舉行上陵、祭祀活動重要的場所。可惜的是,整個大殿毀於明末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軍火,現在僅存石基,但我們能據此感覺到整個大殿的雄偉。據説修建大殿前,嘉靖皇帝下旨仿故宮金鑾殿修建,這是殿堂內木柱的石基座,它直徑竟達 1.06 米,兩人合抱都不能交手,而這些樑柱及殿內其他木結構使用的均是來自四川、湖廣一帶深山密林中的珍貴樹種金絲楠木,可以想象當時的大殿是多麼的富麗堂皇啊!

在大殿的兩側各有配殿五間,這些配殿主要是在舉行祭祀活動時供奉神牌、存放祭祀品及咒語唸經的地方。

陵恩殿後面的這個門叫陵寢門,這陵寢門只供帝、後、妃們進入,其他王公大臣們是不得入內的,陵寢門後還有一道二柱門,大家看這兩根很高大的石柱上刻有一隻獬豸,虎視眈眈,守衞着陵寢。二柱門後面正中就是石五供,石五供是專供帝、後、妃們祭祀謁陵的供台,由一個香爐,兩個燭台,兩個花瓶組成,均由青白石雕琢而成,請大家看這石香爐的爐頂,雕刻着海波、雲、龍面紋,非常精美。據説,這石香爐只有後來的皇帝謁陵時才能開啟爐頂使用,顯陵每年都要舉行數次規模不等的祭祀活動,其中尤以清明、中元( 7 月 15 日)和冬至為最盛,稱三大祭。

各位貴賓,這座雄偉高大的城樓式建築,叫方城明樓,上掛“顯陵”兩個大字,它是整個陵寢的標誌性建築,是專為供奉“聖號碑”而修建的。其實顯陵原叫“獻陵”,因當年興王朱佑元四後溢號為“獻”,其忘墳即稱為“獻陵”嘉靖三年三月,朱厚璁以武力平息大禮儀之爭後,為他的父親欽定陵號為“顯陵”,“顯陵顯者,光也書泰,誓之詞曰:唯我皇考,若日月之照臨,光於四方,顯於西土。”意思是他父親德配天地,聖功顯赫,應讓普天之下都知道,並象日月一樣永寸萬年。由此可見朱厚璁為推尊私親,實施“嘉靖新政”而費盡了心思。明樓木體結構於明末毀於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兵火,僅存殘垣斷壁,現在的明樓是 1990 年修復的。

我們現在來到的這個小院落,俗稱啞巴院,這裏四全陵神道的起點,也是終止點。 這個小院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奇特之處,實際上卻隱藏着巨大的玄機:這座琉璃影壁表面上起着美化裝飾作用,更重要的是它遮擋着地宮的入口。院內的神道下面是進入地宮的斜坡墓道,昔日帝后的棺槨就是從這個斜坡慢慢送入地宮的。我國曆代封建帝王都實行厚葬,正所謂“厚葬以明孝”,死後還把大量珍奇異寶葬入地宮,因此帝王們最擔心的就是陵寢被盜。能不能有效防止地宮被盜,這地宮入口的保密就顯得至關重要,所以小院工程所用的工匠都是啞巴,他們白天休息,夜間施工,上 下工的路上都蒙着眼睛,使他們不識路途,不知道這裏的地點,完工後,把他們遣送到人煙稀少的邊遠地區居住,因這個院子是由啞巴修的,所以叫啞巴院。當然這只是傳説,還有待專家的考證。

好,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參觀顯陵最具有特色,也是中外陵墓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觀,那就是一陵兩冢!何為一陵兩冢?就是一座陵園內有兩座墓冢。那麼為什麼其他陵墓無此現象而獨顯陵有呢?這還要從墓主前後身份變化説起:明正德 14 年也就是 1519 年,墓主朱佑元因病去世,當時他只是一個潘王,依封建禮制,他的陵墓即按潘王的規制建造,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前墓冢,既是當年興獻王朱佑元死後的墳墓。

1521 年朱厚璁登基成了嘉靖皇帝之後,追封其父也就是朱佑元為“獻皇帝”,並一度想將其父的陵寢遷往北京,與其他已故明皇帝葬在一起,這一想法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因而未遷,嘉靖 17 年( 1539年) 12 月,嘉靖皇帝的母親章聖皇太后在北京病故。為了給母親尋找“吉壤”,嘉靖帝於次年 2 月南巡承天府(即鍾祥市),在拜謁了其父新獻帝的陵墓後,他認為這是一片難得的風水寶地,便決定將其母親的靈柩由京城送至鍾祥顯陵與父親合葬。但經檢查發現,顯停放父棺槨的地宮已經進水,且較小。於是嘉靖便命工部在其父原有的墓冢後面重新修建一座新地宮以供放其父母的靈柩。這樣就形成了由最初的單冢潘王墳經嘉靖帝在位幾十年的不斷擴建,變成一座規模宏大的前後雙冢帝王陵。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巨大的墓冢叫寶城,從空中看就像一個巨大的啞鈴。前寶城是橢圓形,東西寬112 米,南北長 125 米,就是最早停放新獻王靈柩的地方(現供奉大量的隨葬品),而後寶城為正圓形,直徑 110 米,下面的地宮中即停放嘉靖帝父母的棺槨。

我們現在停留的這個地方叫瑤台,它將前後兩座寶城連接在一起。瑤台在神話傳説中是神仙聚會的地方。而前後寶城以瑤台想連接寓意人的靈魂已進入仙境。兩座寶城修建的時間相隔 19 年。在我過古代有個傳統習俗,那就是人死了以後是不能見天日的。於是,新地宮建成後,在舊地宮與新地宮之間修建了一條通道,並築成瑤台。當年嘉靖皇帝的父親與母親合葬時,其父親朱佑元的棺槨就是從瑤台下的通道運到了新地宮。可以説, 瑤台在顯陵的地位是至關重要的。

顯陵自修建至今已近 500 年了,期間經歷數次劫難。其中最大上的一次即明代末年李自成農民起義。1643 年冬,李自成大軍攻陷承天府(即鍾祥),拆毀朱家的家廟,並欲挖掘顯陵地宮。據説正準備開挖前地宮時,恰遇 雷電交加。有迷信思想的李自成心有疑懼,未敢動土,便放火燒燬陵內所有木製結構的建築作罷。如今科學探測證明顯陵地宮保存完好,從未被盜過,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此地民風純樸,相信將來的某一天,顯陵地宮開啟時定能引起全世界的注目。

顯陵寶城的修築凝聚當時先進的科學思想,請大家注意看在環形的寶城城牆上每隔一段距離都會有一個用漢白玉雕琢而成的龍頭。龍頭自頸部至龍嘴是相通的,所有龍頭都是面朝寶城外側。這就是顯陵獨特的排水系統。每逢下雨時,積聚的雨水通過龍頭嘴的管道排出寶城外,以便環道乾爽和減少墳冢的積水量。我們今天家裏用的水龍頭其叫法即源於此。除排水這一實用性外,威武兇悍的龍頭也顯示了皇權的至高無上,不可侵犯。同時,建造者們也是藉此物之威力保衞亡靈。

各位貴賓,請隨我一起登上方城明樓。

請大家看這塊碑,它高 5 米,寬 1.2 米,碑身字體“大明恭睿獻皇帝之陵”為嘉靖皇帝親筆書寫。這塊碑具有特殊意義,它是整個顯陵的名片,對顯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並最終獲得通過起了重要的作用,大家看整個碑文的兩邊均遭到毀壞,唯有這塊碑文完好,也無斷裂,這不能不説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啊!

讓我們來感受一下顯陵的恢宏與神奇吧!請大家放目遠望,自新紅門至陵寢的這條彎曲的龍鱗神道,恰似一條旱龍,龍尾三擺,龍頸三曲,煞是鮮活。新紅門與舊紅門不在一條中軸線上不正式顯示出了龍尾擺動的生氣嗎?再看九曲河,穿插於旱龍左右尤如一條水龍蜿蜒潛行,與旱龍在內明塘外交匯,形成二龍戲珠之妙。而內明糖則依風水理論“龍氣見風則散,遇水則止”。具有藏風聚氣、界止龍氣流失,象徵明代山水永固之意。此水陸二龍的設計,使整個顯陵倍具生機與活力!

請大家在看整個陵區的大環境:依據古代風水學“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原則,在這廣闊的區域內所有的山體、水系、林木植都被作為陵寢的構成要素來統一佈局和安排,以陵區後部的松林山為祖山作為陵寢的構成要素來統一佈局和安排建築,九曲河彎延其間,前面的天子崗為屏山,構成了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完美風水格局,形成了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高度和諧統一。顯陵不愧為古代建築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天然傑作!

顯陵的修建,是中國封建時代對靈魂信仰的集中體現,凝聚着明代中後期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審美趣味。同時,這種動用國家力量建造的陵墓,也反映了當時的經濟狀況、科學技術水平和營造工藝水平,是中國喪葬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和建築典範。

各位貴賓,在你們參觀完顯陵後,是否也會像聯合國世界遺產專家讓 · 路易先生那樣發出同樣的讚歎呢?當然,依顯陵之博大,孕藏的文化歷史之豐富,是在這短短時間內無法全部瞭解清楚的,加之我才疏學淺,知識有限,很多地方講解尚有欠缺。為此,我將加倍努力,爭取掌握更多有關顯陵的知識,屆時,歡迎大家再次來顯陵參觀遊覽,我也將為大家再次來顯陵參觀遊覽,我也將為大家獻上更加精彩的解説。

謝謝大家!祝各位旅途愉快!

湖北明顯陵導遊詞 篇13

在進入陵區遊覽前,我先就明顯陵向大家做一個大致的介紹:

我剛才講顯陵是明朝恭睿獻皇帝朱佑元陵墓,稍懂一點中國歷史的人一定是想罵我了,明朝那裏有過叫朱佑元的皇帝了?那我要説了,你知道的沒錯,我講得也沒錯,不僅明朝沒有,中國歷史上也沒有。因為中國歷史上在編的皇帝的確沒有這個人,因為他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唯一一個在死後被追認皇帝的人,這也是顯陵的奇特之處。儘管朱佑元生前沒有當過皇帝,而在他死後被他兒子,後來當了皇帝的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璁不僅追認為皇帝,而且還為他建造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皇陵。為了讓顯陵的規模超過中國曆代皇陵,嘉靖皇帝在位40 餘年,動用了國庫 40 餘年的庫銀,幾萬名勞力建設了 40 多年,才建成今天的規模。它也是世界上建設週期最長的皇陵,也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皇陵之一。

顯陵,是中國最早被聯合國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皇陵,而大家熟悉的明孝陵、十三陵都是在顯陵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四年後作為明清皇陵的擴充項目列入的,這主要是因為顯陵有着明顯的優勢。首先,它完整地保留和體現了封建禮制,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並影響到清代帝陵形制,他是明代帝陵最傑出的代表,它本身具有其它帝陵不同的獨特之處:其中一陵兩冢,為歷代帝陵絕無僅有!中國沒有,全世界也沒有第二座!金瓶型外羅城、九曲迴環的御河、龍形神道、圓形內外明塘也是其它帝陵絕對沒有的。其次,顯陵的建築是利用中國風水理論“陵墓多與山水相稱”的原則,將山水作為陵墓的有機組成部分,統一佈局。建築依山就勢,錯落有致,構成了一項建築藝術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天才傑作。更重要的是,顯陵的修築是明嘉靖初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大禮儀之爭”的產物。

顯陵有這樣多的奇特之處都符合聯合國有關世界遺產的相關標準,連聯合國世界遺產專家讓路易先生都感到驚歎,説顯陵真是一個“神奇的明顯陵”。我不知道,大家遊覽完顯陵後會有什麼感想!會有什麼的評價!好,各位,現在你們已經踏上明朝皇家陵地,請保持肅靜,由我把大家帶回到明朝……

首先我們看到的這塊石碑叫“下馬碑”,上刻“官員人等在此下馬”八個大字,為嘉靖年間宰相嚴嵩手寫,在我國封建社會,帝王的尊嚴是至高無上的,陵區被視為神聖的禁區,不僅老百姓不能隨便出入,即使是朝廷命官到此謁陵,也必須在此下馬,這塊碑在當時具有法律作用,違者將受到嚴懲,同時,它是顯陵重要的標誌性建築。

各位貴賓,我們面前的這座單檐山式建築,叫新紅門,穿過這座門我們就正式進入陵區了。顯陵工程浩大,前後用了四十年的時間,佔地面積 183.13公頃,相當於 300 個足球場那麼大,整個顯陵由內外兩道城牆環護,大家看,連接這新紅門的城牆叫外羅城,牆高 6.5 米,厚 1.9 米。周長 3600多米,紅牆黃瓦,蜿蜒于山巒起伏中,雄偉壯觀,大家所看到的這樣大的外羅城當時在建陵的之後,各地官員從全國各地,各州、府、縣上至東北。下至雲貴,從一磚、一瓦、一石都向這裏進獻。每一塊磚、一塊瓦都有完整標明拉來自何處,可見工程之浩大。從空中俯瞰,外羅城為“金瓶”形狀,“金瓶”在風水術在中認為不僅能饒氣護生,而且是神仙所佩之法器。其寓意神聖吉祥。同時蜿蜒的城牆順山勢起伏,避免了建築外在的生硬感,使之與自然環境更加和諧。顯陵外羅城是明代帝陵之首創!其後的明清陵寢均沿襲了這一做法。

穿過新紅門大家會發現依中國古建築之規制,所有主要建築均在中軸線為中心在兩邊展開,而新紅門卻偏離了中軸線,這是為什麼?請大家帶者這個疑問隨我繼續遊覽。

在我們的左手邊大家看到的這個水塘叫外明塘,因處風水術中外明堂的位置(這個堂是廳堂的堂)故名。明堂是風水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原指陵區開闊的空地,要寬闊忌狹窄,宜山長髮展之計。外明塘上接陵區九曲河出水,下通滄浪湖入水,它破牆而出,使外羅城有90米的缺口,説起這個缺口還有一段有意思的典故呢:據説當年嘉靖皇帝為了給自己的父母修建陵寢,耗資巨大,然國庫銀兩短缺,拿不出如此多的款項,當朝的奸相嚴嵩便出計讓各地知府出資築陵,此計一出,全國各地迫於皇威相繼籌措不等銀兩,唯雲南和貴州兩府因地處邊遠窮困地區,未能及時籌措到足夠的款項,導致延誤大工,後被嘉靖皇帝貶官嚴辦,當時的設計師就決定在這一空缺段修一口明塘與兩邊的外羅城相連。而這一空缺段也就留下了缺—雲南,少—貴州的説法。至今鍾祥人仍將獨缺什麼説成缺—雲南少—貴州。

湖北明顯陵導遊詞 篇14

跨過御河上的第五座橋,我們前面的這座圓形池塘叫“內明塘”,為一人工開掘的池塘,內明塘的建置為明代其它帝陵所沒有的,僅顯陵一孤例。它直徑 33米,水深約 4 米。沒有水源與外界相通,卻大旱不幹涸,大雨不外溢。水位始終保持在一固定的高度,這一現象自顯陵始建至今近 500年均未變化。據專家考證,其塘底為銅鑄鍋底狀,水位之所以能長期穩定,可能與鍋沿暗藏排水系統與陵區的地下水系巧妙銜接有關,如此即保持了一個完整的水位平衡。大家所看到的內明塘和我們在進門前的外明塘,不僅是歷代帝陵沒有的,它還有一奇特功能,就是在白天塘中有太陽,晚上塘中有月亮,加上當時為建顯陵,嘉靖皇帝欽定有“唯我皇考,若日月之照臨,光於四方,顯於西土”的字句,所以這內明塘、外明塘還有引日月進塘,讓日月同輝的用意。另據傳,進入寶城地宮的入口即藏在水下,你們相信嗎?

繞過內明塘,我們現在來到的陵恩門,顯陵分為內外兩城,這陵恩門即是內城紫金城的正門,請大家注意看這大門兩側各有一堵牆,叫影壁。影壁在古建築中主要起屏障和裝飾作用,可以建在大門的前後方。也可建在大門兩側,建在大門兩側的主要為增添大門的氣勢,這陵恩門兩側的精美琉璃影壁是明代其它各帝陵所沒有的!它為琉璃仿木形式。正面是瓊花圖案,據説瓊花代表草木旺盛,國家繁華。背面為雙龍圖案,有藏龍卧虎之意。

請大家看這幅漢白玉浮雕,它叫雲龍丹陛。據專家認定,這快丹陛在歷代帝陵中實屬罕見!除了慈禧太后的陵區中有鳳在上的雲龍丹陛外,其餘均為龍在上、鳳在下,而顯陵這塊卻為龍鳳並列,鳳頭在上、龍頭在下很獨特。為什麼呢?因為嘉靖皇帝進京即位時才14歲,他鞏固地位,自立體系,母親給了他巨大的精神支持。所以嘉靖皇帝對他的母親非常尊敬,他有今天的地位,他的母親是功不可沒的。這塊雲龍丹陛也正式反映了嘉靖皇帝對母親的敬仰之情。

進入陵恩門,我們來到的是陵恩殿,也就是人們一般所稱的大殿,主要是供奉嘉靖皇帝父母神位的地方,也是舉行上陵、祭祀活動重要的場所。可惜的是,整個大殿毀於明末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軍火,現在僅存石基,但我們能據此感覺到整個大殿的雄偉。據説修建大殿前,嘉靖皇帝下旨仿故宮金鑾殿修建,這是殿堂內木柱的石基座,它直徑竟達1.06米,兩人合抱都不能交手,而這些樑柱及殿內其他木結構使用的均是來自四川、湖廣一帶深山密林中的珍貴樹種金絲楠木,可以想象當時的大殿是多麼的富麗堂皇啊!

湖北明顯陵導遊詞 篇15

各位貴賓,大家好!歡迎來到世界文化遺產明顯陵參觀遊覽。

顯陵,是明朝恭睿獻皇帝朱佑元與皇后蔣氏的合葬墓,始建於 1519 年,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歷史了。早在 1988 年就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xx 年底,顯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被錄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財富。世界遺產目前全世界共有 500 多處,中國僅 30 處,屬文化遺產的僅 21 處,湖北僅 2 處,即武當山和顯陵,全國 32 個省市大部分一處都沒有。

我剛才講顯陵是明朝恭睿獻皇帝朱佑元陵墓,稍懂一點中國歷史的人一定是想罵我了,明朝那裏有過叫朱佑元的皇帝了?那我要説了,你知道的沒錯,我講得也沒錯,不僅明朝沒有,中國歷史上也沒有。因為中國歷史上在編的皇帝的確沒有這個人,因為他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唯一一個在死後被追認皇帝的人,這也是顯陵的奇特之處。儘管朱佑元生前沒有當過皇帝,而在他死後被他兒子,後來當了皇帝的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璁不僅追認為皇帝,而且還為他建造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皇陵。為了讓顯陵的規模超過中國曆代皇陵,嘉靖皇帝在位 40 餘年,動用了國庫 40 餘年的庫銀,幾萬名勞力建設了 40 多年,才建成今天的規模。它也是世界上建設週期最長的皇陵,也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皇陵之一。

顯陵,是中國最早被聯合國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皇陵,而大家熟悉的明孝陵、十三陵都是在顯陵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四年後作為明清皇陵的擴充項目列入的,這主要是因為顯陵有着明顯的優勢。首先,它完整地保留和體現了封建禮制,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並影響到清代帝陵形制,他是明代帝陵最傑出的代表,它本身具有其它帝陵不同的獨特之處:其中一陵兩冢,為歷代帝陵絕無僅有!中國沒有,全世界也沒有第二座!金瓶型外羅城、九曲迴環的御河、龍形神道、圓形內外明塘也是其它帝陵絕對沒有的。其次,顯陵的建築是利用中國風水理論“陵墓多與山水相稱”的原則,將山水作為陵墓的有機組成部分,統一佈局。建築依山就勢,錯落有致,構成了一項建築藝術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天才傑作。更重要的是,顯陵的修築是明嘉靖初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大禮儀之爭”的產物。

顯陵有這樣多的奇特之處都符合聯合國有關世界遺產的相關標準,連聯合國世界遺產專家讓路易先生都感到驚歎,説顯陵真是一個“神奇的明顯陵”。我不知道,大家遊覽完顯陵後會有什麼感想!會有什麼的評價!好,各位,現在你們已經踏上明朝皇家陵地,請保持肅靜,由我把大家帶回到明朝……

首先我們看到的這塊石碑叫“下馬碑”,上刻“官員人等在此下馬”八個大字,為嘉靖年間宰相嚴嵩手寫,在我國封建社會,帝王的尊嚴是至高無上的,陵區被視為神聖的禁區,不僅老百姓不能隨便出入即使是朝廷命官到此謁陵,也必須在此下馬,這塊碑在當時具有法律作用,違者將受到嚴懲,同時,它是顯陵重要的標誌性建築。

各位貴賓,我們面前的這座單檐山式建築,叫新紅門,穿過這座門我們就正式進入陵區了。顯陵工程浩大,前後用了四十年的時間,佔地面積 183.13 公頃,相當於 300 個足球場那麼大,整個顯陵由內外兩道城牆環護,大家看,連接這新紅門的城牆叫外羅城,牆高 6.5 米,厚 1.9 米。周長 3600 多米,紅牆黃瓦,蜿蜒于山巒起伏中,雄偉壯觀,大家所看到的這樣大的外羅城當時在建陵的之後,各地官員從全國各地,各州、府、縣上至東北。下至雲貴,從一磚、一瓦、一石都向這裏進獻。每一塊磚、一塊瓦都有完整標明拉來自何處,可見工程之浩大。從空中俯瞰,外羅城為“金瓶”形狀,“金瓶”在風水術在中認為不僅能饒氣護生,而且是神仙所佩之法器。其寓意神聖吉祥。同時蜿蜒的城牆順山勢起伏,避免了建築外在的生硬感,使之與自然環境更加和諧。顯陵外羅城是明代帝陵之首創!其後的明清陵寢均沿襲了這一做法。

穿過新紅門大家會發現依中國古建築之規制,所有主要建築均在中軸線為中心在兩邊展開,而新紅門卻偏離了中軸線,這是為什麼?請大家帶者這個疑問隨我繼續遊覽。

在我們的左手邊大家看到的這個水塘叫外明塘,因處風水術中外明堂的位置(這個堂是廳堂的堂)故名。明堂是風水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原指陵區開闊的空地,要寬闊忌狹窄,宜山長髮展之計。外明塘上接陵區九曲河出水,下通滄浪湖入水,它破牆而出,使外羅城有 90 米的缺口,説起這個缺口還有一段有意思的典故呢:據説當年嘉靖皇帝為了給自己的父母修建陵寢,耗資巨大,然國庫銀兩短缺,拿不出如此多的款項,當朝的奸相嚴嵩便出計讓各地知府出資築陵,此計一出,全國各地迫於皇威相繼籌措不等銀兩,唯雲南和貴州兩府因地處邊遠窮困地區,未能及時籌措到足夠的款項,導致延誤大工,後被嘉靖皇帝貶官嚴辦,當時的設計師就決定在這一空缺段修一口明塘與兩邊的外羅城相連。而這一空缺段也就留下了缺—雲南,少—貴州的説法。至今鍾祥人仍將獨缺什麼説成缺—雲南少—貴州。

由外明塘連接着這彎曲的御河叫“九曲河”,它沿着進入陵區的神道拐了九個彎,故名。沿河建了五道並列三座單孔橋,九曲河與五道橋,附會“至尊”的含義。象徵着皇權的至高無上。由於設計巧妙,彎曲的河水將陵區地面分割為幾個不同的區域,恰到好處地發揮了自然要素山、水、樹木的空間限定作用。“石藴玉而山輝,水懷環而川媚”,由於九曲河的營建,使周圍的環境顧盼生輝。雖然明代各陵都非常重視陵區的排水、泄洪,開挖或利用天然河流形成御河,然而顯陵的九曲河以其排水系統的完善,體現風水理論之完善,又與其他明陵有顯著的區別,成為神奇顯陵的重要特點。

各位貴賓,這彎曲的九曲河讓您能產生怎樣的想象呢?對,龍!它正像一條彎曲騰挪的水龍遊弋在青山綠水的陵區,給顯陵增添了鮮活的靈氣。

請大家看這座御橋,它的通體都是由名貴的漢白玉石料建造,橋面兩邊的白玉欄杆,有欄板 72 塊,望柱 72 根,所有欄板上都掏空到成淨瓶如意方形,橋之間的兩邊望柱是火煸形柱頭,而兩邊側橋的望柱是素方形的柱頭,中間橋的望柱是子母獅蹲於柱頭,非常獨特,兩頭的欄板上雕的是一種怪獸,我們叫它靠山獸。整個御橋建造華麗,雕刻藝術精美,遠遠望去,十分雄偉壯觀,有人説可與天安門前的金水橋媲美。橋面是當年築陵原遺存下來的,而橋護欄毀於文革,現在大家看到的護欄是 1998 年照願樣修復的。

我們現在進入的是舊紅門,舊紅門建於明嘉靖三年( 1524 年),它早於新紅門 15 年建成,是顯陵的第二道門户,也是顯陵的中軸線的正門,在門旁的建築牆上,我們可以看到世界文化遺產的標誌。標誌的外沿是一個圓形,代表地球與大自然,中間的方形代表人類創造的文明,方形和圓形的相連寓意着人類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同時圓形環護着方形又有對人類文明應予以保護的意思。各位貴賓,我們在遊覽顯陵的同時,也請大家注意對顯陵環境的愛護,您的文明舉止就是對顯陵這個世界文化遺產最好的保護。謝謝大家!

這裏是御碑樓,其主要作用是置放“御製睿功聖德碑”的,故又叫睿功聖德碑樓。碑文為嘉靖皇帝親自書寫,內容主要是為其父歌功頌德,其碑首為四條高浮雕首尾交錯、頭部下垂的蛟龍,碑座是一個昂首遠眺的海龜似的神獸,是用一塊石料琢成,趴卧在刻滿海波漩流的水盤之上。這隻類似的神獸叫贔屓。傳説龍生九子,皆不成龍,各有所好,贔屓就是龍的其中一子,它天生喜文善水長壽,尤其最喜負重。這碑身重 20 噸,它可不是任何一個帝王都可以自行樹立的,凡後世帝王有失國之尺地寸土者,不得立此碑。因此這種碑是為表彰其“豐功偉績”,樹立此碑即是顯示墓主顯赫的身份和高貴的地位。可惜的是,此碑在文革期間被紅衞兵造反派砸斷,碑身即斷裂成現在的幾塊,而整個碑樓的木製結構則毀於明末兵火。

大家請看神道兩邊這兩根高大的石柱,叫望柱。它是皇權的象徵,也是儀仗的開始標誌。相傳東邊的一柱為“望君出”,西邊的一柱為“望君歸”。“望君出”呼喚着帝王要走出九重深宮,去體察世間民情;“望君歸”呼喚着帝王在宮外不要過多的流連,要及時回來處理朝政。它們反映了天下百姓對“聖明天子”的渴望。

望柱後面的這些石雕叫石像生。它是皇權儀衞的縮影。在明代,凡是舉行大典的時候,除文武百官及軍隊儀仗隊排列兩側外還將人工馴養的獅子、大象等動物裝在籠子裏,放在街道兩旁,以壯皇威。待皇帝死後,也需要相同的排場,所以就在陵前設置了石像生。這種做法最早開始於秦漢時期,此後歷代皇帝、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數量和取像不盡相同。前面的第一對是獅子,獅是百獸之王,顯示着皇帝的雄風與威嚴。第二叫獬豸,又叫獨角獸,它是傳説中的餓一種異獸,能辨別是非邪正,把它放在陵前,起着扶正辟邪的作用。第三對是駱駝,第四對是大象,一個來自北方沙漠,一個來自南方叢林,代表着皇權統治的版圖之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第五、第六對是麒麟,傳説中的太平、祥瑞之獸,代表吉祥,放在陵前有粉飾太平,為帝王歌功頌德之意。第七、第八對是馬,古人的坐騎,皇帝儀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這後面四對文臣、武將象徵帝王駕前的文武百官。各位朋友,你們知道怎樣辨別這些文臣、武將的官職大小嗎?先看武將,持短劍者官職較高,再看文臣,官帽護耳者官職較高。請大家注意看:所有這些石像生連同底座均是由一整塊石頭雕刻而成。那麼如此之大的石料又是怎樣從遠處的深山運來的呢?相傳採用的是“旱船拽運”的方法,即沿運石道路每隔一里在地下鑿一深井,冬天到來時將水打出潑在路面,將巨石沿水面拖行。可以想象,為修建此陵,眾多勞役們要付出多少血汗啊!另外沿途我們可看到很多牆磚上都刻着地名,這也説明顯陵的每一片磚瓦都來自全國各地,工程之浩大,調動人力物力之眾多,由此可見一斑!

現在我們大家面前的這座牌坊式建築叫櫺星門,又叫龍鳳門。由六天柱三門四壁組成,門之間兩側由石、磚、琉璃件構成的仿木建築,每根石柱上雕有獨角獸一隻,額柱上均裝飾有支雲頭和火焰寶珠,故此門又叫“火焰牌坊”。相傳此門是仿神話中的南天門所建,經過此門,帝王的靈魂就上了天堂。各位朋友,讓我們也穿過此門進如一個新的世界吧!

穿過櫺星門後請大家注意我們前面的這段神道,它不是直的,而是灣的,這又是顯陵的一個神奇之處了。顯陵在神道處理上與明代諸陵不同,在陵區中部,砌了一條彎曲的神道,如同一條蜿蜒前行的龍,這便是“龍鱗神道”。顯陵是明代帝陵中唯一整體保留龍鱗神道做法的陵墓。大家請看這中間鋪築的石板謂之“龍脊”,兩側以鵝卵石填充,謂之“龍鱗”,外邊再以牙子石收束,總稱為“龍鱗道”,這種做法既能滿足陵寢建築的功能需求,又經濟可行,充分顯示了匠人的智慧。

跨過御河上的第五座橋,我們前面的這座圓形池塘叫“內明塘”,為一人工開掘的池塘,內明塘的建置為明代其它帝陵所沒有的,僅顯陵一孤例。它直徑 33 米,水深約 4 米。沒有水源與外界相通,卻大旱不幹涸,大雨不外溢。水位始終保持在一固定的高度,這一現象自顯陵始建至今近 500 年均未變化。據專家考證,其塘底為銅鑄鍋底狀,水位之所以能長期穩定,可能與鍋沿暗藏排水系統與陵區的地下水系巧妙銜接有關,如此即保持了一個完整的水位平衡。大家所看到的內明塘和我們在進門前的外明塘,不僅是歷代帝陵沒有的,它還有一奇特功能,就是在白天塘中有太陽,晚上塘中有月亮,加上當時為建顯陵,嘉靖皇帝欽定有“唯我皇考,若日月之照臨,光於四方,顯於西土”的字句,所以這內明塘、外明塘還有引日月進塘,讓日月同輝的用意。另據傳,進入寶城地宮的入口即藏在水下,你們相信嗎?

繞過內明塘,我們現在來到的陵恩門,顯陵分為內外兩城,這陵恩門即是內城紫金城的正門,請大家注意看這大門兩側各有一堵牆,叫影壁。影壁在古建築中主要起屏障和裝飾作用,可以建在大門的前後方。也可建在大門兩側,建在大門兩側的主要為增添大門的氣勢,這陵恩門兩側的精美琉璃影壁是明代其它各帝陵所沒有的!它為琉璃仿木形式。正面是瓊花圖案,據説瓊花代表草木旺盛,國家繁華。背面為雙龍圖案,有藏龍卧虎之意。

請大家看這幅漢白玉浮雕,它叫雲龍丹陛。據專家認定,這快丹陛在歷代帝陵中實屬罕見!除了慈禧太后的陵區中有鳳在上的雲龍丹陛外,其餘均為龍在上、鳳在下,而顯陵這塊卻為龍鳳並列,鳳頭在上、龍頭在下很獨特。為什麼呢?因為嘉靖皇帝進京即位時才 14 歲,他鞏固地位,自立體系,母親給了他巨大的精神支持。所以嘉靖皇帝對他的母親非常尊敬,他有今天的地位,他的母親是功不可沒的。這塊雲龍丹陛也正式反映了嘉靖皇帝對母親的敬仰之情。

進入陵恩門,我們來到的是陵恩殿,也就是人們一般所稱的大殿,主要是供奉嘉靖皇帝父母神位的地方,也是舉行上陵、祭祀活動重要的場所。可惜的是,整個大殿毀於明末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軍火,現在僅存石基,但我們能據此感覺到整個大殿的雄偉。據説修建大殿前,嘉靖皇帝下旨仿故宮金鑾殿修建,這是殿堂內木柱的石基座,它直徑竟達 1.06 米,兩人合抱都不能交手,而這些樑柱及殿內其他木結構使用的均是來自四川、湖廣一帶深山密林中的珍貴樹種金絲楠木,可以想象當時的大殿是多麼的富麗堂皇啊!

在大殿的兩側各有配殿五間,這些配殿主要是在舉行祭祀活動時供奉神牌、存放祭祀品及咒語唸經的地方。

陵恩殿後面的這個門叫陵寢門,這陵寢門只供帝、後、妃們進入,其他王公大臣們是不得入內的,陵寢門後還有一道二柱門,大家看這兩根很高大的石柱上刻有一隻獬豸,虎視眈眈,守衞着陵寢。二柱門後面正中就是石五供,石五供是專供帝、後、妃們祭祀謁陵的供台,由一個香爐,兩個燭台,兩個花瓶組成,均由青白石雕琢而成,請大家看這石香爐的爐頂,雕刻着海波、雲、龍面紋,非常精美。據説,這石香爐只有後來的皇帝謁陵時才能開啟爐頂使用,顯陵每年都要舉行數次規模不等的祭祀活動,其中尤以清明、中元( 7 月 15 日)和冬至為最盛,稱三大祭。

各位貴賓,這座雄偉高大的城樓式建築,叫方城明樓,上掛“顯陵”兩個大字,它是整個陵寢的標誌性建築,是專為供奉“聖號碑”而修建的。其實顯陵原叫“獻陵”,因當年興王朱佑元四後溢號為“獻”,其忘墳即稱為“獻陵”嘉靖三年三月,朱厚璁以武力平息大禮儀之爭後,為他的父親欽定陵號為“顯陵”,“顯陵顯者,光也書泰,誓之詞曰:唯我皇考,若日月之照臨,光於四方,顯於西土。”意思是他父親德配天地,聖功顯赫,應讓普天之下都知道,並象日月一樣永寸萬年。由此可見朱厚璁為推尊私親,實施“嘉靖新政”而費盡了心思。明樓木體結構於明末毀於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兵火,僅存殘垣斷壁,現在的明樓是 1990 年修復的。

我們現在來到的這個小院落,俗稱啞巴院,這裏四全陵神道的起點,也是終止點。 這個小院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奇特之處,實際上卻隱藏着巨大的玄機:這座琉璃影壁表面上起着美化裝飾作用,更重要的是它遮擋着地宮的入口。院內的神道下面是進入地宮的斜坡墓道,昔日帝后的棺槨就是從這個斜坡慢慢送入地宮的。我國曆代封建帝王都實行厚葬,正所謂“厚葬以明孝”,死後還把大量珍奇異寶葬入地宮,因此帝王們最擔心的就是陵寢被盜。能不能有效防止地宮被盜,這地宮入口的保密就顯得至關重要,所以小院工程所用的工匠都是啞巴,他們白天休息,夜間施工,上 下工的路上都蒙着眼睛,使他們不識路途,不知道這裏的地點,完工後,把他們遣送到人煙稀少的邊遠地區居住,因這個院子是由啞巴修的,所以叫啞巴院。當然這只是傳説,還有待專家的考證。

好,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參觀顯陵最具有特色,也是中外陵墓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觀,那就是一陵兩冢!何為一陵兩冢?就是一座陵園內有兩座墓冢。那麼為什麼其他陵墓無此現象而獨顯陵有呢?這還要從墓主前後身份變化説起:明正德 14 年也就是 1519 年,墓主朱佑元因病去世,當時他只是一個潘王,依封建禮制,他的陵墓即按潘王的規制建造,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前墓冢,既是當年興獻王朱佑元死後的墳墓。

1521 年朱厚璁登基成了嘉靖皇帝之後,追封其父也就是朱佑元為“獻皇帝”,並一度想將其父的陵寢遷往北京,與其他已故明皇帝葬在一起,這一想法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因而未遷,嘉靖 17 年( 1539年) 12 月,嘉靖皇帝的母親章聖皇太后在北京病故。為了給母親尋找“吉壤”,嘉靖帝於次年 2 月南巡承天府(即鍾祥市),在拜謁了其父新獻帝的陵墓後,他認為這是一片難得的風水寶地,便決定將其母親的靈柩由京城送至鍾祥顯陵與父親合葬。但經檢查發現,顯停放父棺槨的地宮已經進水,且較小。於是嘉靖便命工部在其父原有的墓冢後面重新修建一座新地宮以供放其父母的靈柩。這樣就形成了由最初的單冢潘王墳經嘉靖帝在位幾十年的不斷擴建,變成一座規模宏大的前後雙冢帝王陵。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巨大的墓冢叫寶城,從空中看就像一個巨大的啞鈴。前寶城是橢圓形,東西寬112 米,南北長 125 米,就是最早停放新獻王靈柩的地方(現供奉大量的隨葬品),而後寶城為正圓形,直徑 110 米,下面的地宮中即停放嘉靖帝父母的棺槨。

我們現在停留的這個地方叫瑤台,它將前後兩座寶城連接在一起。瑤台在神話傳説中是神仙聚會的地方。而前後寶城以瑤台想連接寓意人的靈魂已進入仙境。兩座寶城修建的時間相隔 19 年。在我過古代有個傳統習俗,那就是人死了以後是不能見天日的。於是,新地宮建成後,在舊地宮與新地宮之間修建了一條通道,並築成瑤台。當年嘉靖皇帝的父親與母親合葬時,其父親朱佑元的棺槨就是從瑤台下的通道運到了新地宮。可以説, 瑤台在顯陵的地位是至關重要的。

顯陵自修建至今已近 500 年了,期間經歷數次劫難。其中最大上的一次即明代末年李自成農民起義。1643 年冬,李自成大軍攻陷承天府(即鍾祥),拆毀朱家的家廟,並欲挖掘顯陵地宮。據説正準備開挖前地宮時,恰遇 雷電交加。有迷信思想的李自成心有疑懼,未敢動土,便放火燒燬陵內所有木製結構的建築作罷。如今科學探測證明顯陵地宮保存完好,從未被盜過,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此地民風純樸,相信將來的某一天,顯陵地宮開啟時定能引起全世界的注目。

顯陵寶城的修築凝聚當時先進的科學思想,請大家注意看在環形的寶城城牆上每隔一段距離都會有一個用漢白玉雕琢而成的龍頭。龍頭自頸部至龍嘴是相通的,所有龍頭都是面朝寶城外側。這就是顯陵獨特的排水系統。每逢下雨時,積聚的雨水通過龍頭嘴的管道排出寶城外,以便環道乾爽和減少墳冢的積水量。我們今天家裏用的水龍頭其叫法即源於此。除排水這一實用性外,威武兇悍的龍頭也顯示了皇權的至高無上,不可侵犯。同時,建造者們也是藉此物之威力保衞亡靈。

各位貴賓,請隨我一起登上方城明樓。

請大家看這塊碑,它高 5 米,寬 1.2 米,碑身字體“大明恭睿獻皇帝之陵”為嘉靖皇帝親筆書寫。這塊碑具有特殊意義,它是整個顯陵的名片,對顯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並最終獲得通過起了重要的作用,大家看整個碑文的兩邊均遭到毀壞,唯有這塊碑文完好,也無斷裂,這不能不説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啊!

讓我們來感受一下顯陵的恢宏與神奇吧!請大家放目遠望,自新紅門至陵寢的這條彎曲的龍鱗神道,恰似一條旱龍,龍尾三擺,龍頸三曲,煞是鮮活。新紅門與舊紅門不在一條中軸線上不正式顯示出了龍尾擺動的生氣嗎?再看九曲河,穿插於旱龍左右尤如一條水龍蜿蜒潛行,與旱龍在內明塘外交匯,形成二龍戲珠之妙。而內明糖則依風水理論“龍氣見風則散,遇水則止”。具有藏風聚氣、界止龍氣流失,象徵明代山水永固之意。此水陸二龍的設計,使整個顯陵倍具生機與活力!

請大家在看整個陵區的大環境:依據古代風水學“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原則,在這廣闊的區域內所有的山體、水系、林木植都被作為陵寢的構成要素來統一佈局和安排,以陵區後部的松林山為祖山作為陵寢的構成要素來統一佈局和安排建築,九曲河彎延其間,前面的天子崗為屏山,構成了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完美風水格局,形成了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高度和諧統一。顯陵不愧為古代建築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天然傑作!

顯陵的修建,是中國封建時代對靈魂信仰的集中體現,凝聚着明代中後期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審美趣味。同時,這種動用國家力量建造的陵墓,也反映了當時的經濟狀況、科學技術水平和營造工藝水平,是中國喪葬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和建築典範。

各位貴賓,在你們參觀完顯陵後,是否也會像聯合國世界遺產專家讓 · 路易先生那樣發出同樣的讚歎呢?當然,依顯陵之博大,孕藏的文化歷史之豐富,是在這短短時間內無法全部瞭解清楚的,加之我才疏學淺,知識有限,很多地方講解尚有欠缺。為此,我將加倍努力,爭取掌握更多有關顯陵的知識,屆時,歡迎大家再次來顯陵參觀遊覽,我也將為大家再次來顯陵參觀遊覽,我也將為大家獻上更加精彩的解説。

謝謝大家!祝各位旅途愉快!

湖北明顯陵導遊詞 篇16

在大殿的兩側各有配殿五間,這些配殿主要是在舉行祭祀活動時供奉神牌、存放祭祀品及咒語唸經的地方。

陵恩殿後面的這個門叫陵寢門,這陵寢門只供帝、後、妃們進入,其他王公大臣們是不得入內的,陵寢門後還有一道二柱門,大家看這兩根很高大的石柱上刻有一隻獬豸,虎視眈眈,守衞着陵寢。二柱門後面正中就是石五供,石五供是專供帝、後、妃們祭祀謁陵的供台,由一個香爐,兩個燭台,兩個花瓶組成,均由青白石雕琢而成,請大家看這石香爐的爐頂,雕刻着海波、雲、龍面紋,非常精美。據説,這石香爐只有後來的皇帝謁陵時才能開啟爐頂使用,顯陵每年都要舉行數次規模不等的祭祀活動,其中尤以清明、中元(7 月 15 日)和冬至為最盛,稱三大祭。

各位貴賓,這座雄偉高大的城樓式建築,叫方城明樓,上掛“顯陵”兩個大字,它是整個陵寢的標誌性建築,是專為供奉“聖號碑”而修建的。其實顯陵原叫“獻陵”,因當年興王朱佑元四後溢號為“獻”,其忘墳即稱為“獻陵”嘉靖三年三月,朱厚璁以武力平息大禮儀之爭後,為他的父親欽定陵號為“顯陵”,“顯陵顯者,光也書泰,誓之詞曰:唯我皇考,若日月之照臨,光於四方,顯於西土。”意思是他父親德配天地,聖功顯赫,應讓普天之下都知道,並象日月一樣永寸萬年。由此可見朱厚璁為推尊私親,實施“嘉靖新政”而費盡了心思。明樓木體結構於明末毀於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兵火,僅存殘垣斷壁,現在的明樓是1990 年修復的。

我們現在來到的這個小院落,俗稱啞巴院,這裏四全陵神道的起點,也是終止點。這個小院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奇特之處,實際上卻隱藏着巨大的玄機:這座琉璃影壁表面上起着美化裝飾作用,更重要的是它遮擋着地宮的入口。院內的神道下面是進入地宮的斜坡墓道,昔日帝后的棺槨就是從這個斜坡慢慢送入地宮的。我國曆代封建帝王都實行厚葬,正所謂“厚葬以明孝”,死後還把大量珍奇異寶葬入地宮,因此帝王們最擔心的就是陵寢被盜。能不能有效防止地宮被盜,這地宮入口的保密就顯得至關重要,所以小院工程所用的工匠都是啞巴,他們白天休息,夜間施工,上下工的路上都蒙着眼睛,使他們不識路途,不知道這裏的地點,完工後,把他們遣送到人煙稀少的邊遠地區居住,因這個院子是由啞巴修的,所以叫啞巴院。當然這只是傳説,還有待專家的考證。

好,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參觀顯陵最具有特色,也是中外陵墓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觀,那就是一陵兩冢!何為一陵兩冢?就是一座陵園內有兩座墓冢。那麼為什麼其他陵墓無此現象而獨顯陵有呢?這還要從墓主前後身份變化説起:明正德14 年也就是 1519年,墓主朱佑元因病去世,當時他只是一個潘王,依封建禮制,他的陵墓即按潘王的規制建造,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前墓冢,既是當年興獻王朱佑元死後的墳墓。

湖北明顯陵導遊詞 篇17

顯陵規劃佔地183公頃,其中陵寢部分佔地52公頃,在這廣闊的區域內,所有的山體、水系、林木植被都作為陵寢的構成要素來統一佈局和安排。陵區後部的自然山丘為祖山,作為陵寢的依託,兩側的山體作為環護,中間台地安排建築、九曲河婉蜒其間,前面山丘為屏山,構成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風水格局,體現了“陵制與山水相稱”的原則。陵墓的最南端建有敕封純德山碑亭一座,平面呈方形,亭已毀,內供漢白玉石碑一通,通高3.59米,寬1.15米,上書“純德山”三個大字,碑座、碑身、碑文和碑額保存完好。純德山東側天子崗建有龍首龜蚨碑亭一座,俗稱“山曲碑”亭,記載着陵區的範圍及管理方面的內容。

陵寢外圍建有高6米,厚1.6米,長達4730米,平面呈“金瓶”形狀的外羅城。外羅城前端因池塘和東南砂山影響,依山就水建造歇山頂宮門一座,名新紅門,面闊18.5米,進深8米,有券門三洞。門前有下馬碑兩座,上書“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新紅門右側依原有天然池塘建有外明塘,外明塘後為三道御橋。過御橋為正紅門,正紅門紅牆黃瓦,歇山頂式,面闊18米,進深7.8米,有券門三洞。進正紅門神道正中毫立着高大的睿功聖德碑亭,平面佈局為方形,面闊進深均為18.3米,佔地334平方米,漢白玉台基,下設石須彌座,上為重檐歇山頂,四邊各開有券門,正中立龍首龜蚨睿功聖德碑。碑亭後63米處設御橋三座。

過橋便是陵區最主要的墓飾建築,迎面為漢白玉望柱,通高12米,下為方形須彌座,柱身為六稜形,二層束腰雲盤託着圓柱形有云龍紋浮雕望柱頭。望柱後排列着石像生羣、計有獅子、懈貂、卧駱駝、卧象、麒麟、立馬、卧馬各一對;武將二對,文臣、勛臣各一對,造型生動,排列有序。其後為龍風門,作為石像生的依託,龍風門設計十分精巧,為六柱三門四樓沖天式牌樓,方柱上懸出雲版,上覆蓮座,蓮座上各雕有一尊朝天吼、正身立火焰寶珠,石墩,坊身仿木作設額枋、花板、抱框,上額枋設有門簪,方柱前後夾有抱鼓石,影壁牆下設須彌座,上蓋黃色琉璃瓦,整個龍鳳門不僅潔白耀眼而且金碧輝煌。

從龍鳳門再越御橋便是一條長達290米的神道,該神道一反左右對稱和通直的原則,作彎曲龍行狀,是為龍形神道。接龍形神道是最後三座御橋。九曲河由東北向西南蜿蜒而過,河道為磚石結構,河中根據高差建有九道攔水壩。過九曲河最後一道御橋為內明塘,內明塘為圓形,直徑33米,周邊砌有青石護岸。塘兩邊各設有碑亭一座,分別為“純德山祭告文”碑亭和“瑞文碑”亭。內明塘後,為祾恩門,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建有月台,前後三出雲龍丹陛,門兩邊有琉璃影壁,影壁正面為綠色琉璃的蟠枝圖案,背面為雙龍騰躍,喻意藏龍護生。祾恩門外東側,建有神廚、神庫、宰牲亭等。

湖北明顯陵導遊詞 篇18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鍾祥明顯陵,我是你們的導遊克塞。

明顯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湖北省鍾祥市城東郊的松林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親恭壑獻皇帝和母親章聖皇太后的合葬墓,是我國數千年曆史長河中最具特色的一座帝王陵寢。

顯陵始建於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建成,前後歷時共47年,其圍陵面積183.13公頃,整個陵園雙城封建,外邏城長3600餘米,牆高6米,牆體厚1.8米,紅牆黃瓦、金壁輝煌、蜿蜒起伏于山嵐疊嶂之中,雄偉壯觀,是我國曆代帝王陵墓中遺存最為完整的城牆孤品,陵園由內外邏城,前後寶城、方城明樓、稜思殿、陵恩門、神廚、神庫、陵户、軍户、神宮監、功德碑樓、新紅門、舊紅門,內外明塘、九曲御河、龍形神道等30餘處規模宏大的建築羣組成,其佈局構思巧奪天工,殿宇樓台龍飛鳳舞,工藝浮雕美絕倫、一陵雙冢舉世罕見,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中的瑰寶。

顯陵之奇特主要源於王墓改帝陵而形成的一陵雙冢舉世無雙的孤例而彌足珍貴。顯陵的墓主朱佑杬生前為興獻王,死後葬於松林山,明正德16年武宗駕崩,因其無子嗣,慈壽皇太后與首輔大學士楊廷和遵奉“兄終弟及”之祖訓,遺命“興獻王長子朱厚熜”嗣皇帝位。年號為嘉靖,後朱厚熜為自立體系,用武力平息了長達3年之久的“皇考”之爭,其間廷杖致死17人,入獄、奪俸、充軍、戎邊、革職等官員達115餘人,從而完成了自己的昭穆體系,這一重大事件歷史上稱之為“大禮儀”之爭。此後嘉靖皇帝朱厚熜便將其父追尊為恭壑獻皇帝,並將王墓改為帝陵,開始了大規模的改建擴建工程,直至嘉靖駕崩建設才停止。

顯陵是明嘉靖初期重大歷史事件“大禮儀”的產物,規劃佈局和建築手法獨特,在明代帝陵規制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其陵寢建築中金瓶形的外羅城、九曲河的御河、龍鱗神道、瓊花雙龍琉璃影壁和內外明塘等都是明陵中僅見的孤例,尤其是“一陵兩冢”的陵寢結構為歷代帝王陵墓中絕無僅有,由瑤台相連而成啞鈴狀的兩座隱密的地下玄宮神密莫測,一直為世人稱奇。

湖北明顯陵導遊詞 篇19

大傢伙~

顯陵自修建至今已近 500 年了,期間經歷數次劫難。其中最大上的一次即明代末年李自成農民起義。1643年冬,李自成大軍攻陷承天府(即鍾祥),拆毀朱家的家廟,並欲挖掘顯陵地宮。據説正準備開挖前地宮時,恰遇雷電交加。有迷信思想的李自成心有疑懼,未敢動土,便放火燒燬陵內所有木製結構的建築作罷。如今科學探測證明顯陵地宮保存完好,從未被盜過,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此地民風純樸,相信將來的某一天,顯陵地宮開啟時定能引起全世界的注目。

顯陵寶城的修築凝聚當時先進的科學思想,請大家注意看在環形的寶城城牆上每隔一段距離都會有一個用漢白玉雕琢而成的龍頭。龍頭自頸部至龍嘴是相通的,所有龍頭都是面朝寶城外側。這就是顯陵獨特的排水系統。每逢下雨時,積聚的雨水通過龍頭嘴的管道排出寶城外,以便環道乾爽和減少墳冢的積水量。我們今天家裏用的水龍頭其叫法即源於此。除排水這一實用性外,威武兇悍的龍頭也顯示了皇權的至高無上,不可侵犯。同時,建造者們也是藉此物之威力保衞亡靈。

顯陵以其獨特的環境風貌、精巧的佈局構思、宏大的建築規模、豐富的地下寶藏及其珍貴的歷史價值而受到國家文物專家的高度重視,八八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九年三月國家文物局又將其作為明代唯一的一座帝陵,向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已投票通過,將我國湖北鍾祥縣的明顯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聯合國專家讓.路易.盧森先生視察顯陵後感到十分驚訝,將顯陵稱之為“神奇的明顯陵”,對至今已歷時120_年仍保持完好的外邏城感到“簡直不可思議”。同時對顯陵的保護維修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好,遊客朋友們,鍾祥明顯陵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持!

湖北明顯陵導遊詞 篇20

跨過御河上的第五座橋,我們前面的這座圓形池塘叫“內明塘”,為一人工開掘的池塘,內明塘的建置為明代其它帝陵所沒有的,僅顯陵一孤例。它直徑 33米,水深約 4 米。沒有水源與外界相通,卻大旱不幹涸,大雨不外溢。水位始終保持在一固定的高度,這一現象自顯陵始建至今近 500年均未變化。據專家考證,其塘底為銅鑄鍋底狀,水位之所以能長期穩定,可能與鍋沿暗藏排水系統與陵區的地下水系巧妙銜接有關,如此即保持了一個完整的水位平衡。大家所看到的內明塘和我們在進門前的外明塘,不僅是歷代帝陵沒有的,它還有一奇特功能,就是在白天塘中有太陽,晚上塘中有月亮,加上當時為建顯陵,嘉靖皇帝欽定有“唯我皇考,若日月之照臨,光於四方,顯於西土”的字句,所以這內明塘、外明塘還有引日月進塘,讓日月同輝的用意。另據傳,進入寶城地宮的入口即藏在水下,你們相信嗎?

繞過內明塘,我們現在來到的陵恩門,顯陵分為內外兩城,這陵恩門即是內城紫金城的正門,請大家注意看這大門兩側各有一堵牆,叫影壁。影壁在古建築中主要起屏障和裝飾作用,可以建在大門的前後方。也可建在大門兩側,建在大門兩側的主要為增添大門的氣勢,這陵恩門兩側的精美琉璃影壁是明代其它各帝陵所沒有的!它為琉璃仿木形式。正面是瓊花圖案,據説瓊花代表草木旺盛,國家繁華。背面為雙龍圖案,有藏龍卧虎之意。

請大家看這幅漢白玉浮雕,它叫雲龍丹陛。據專家認定,這快丹陛在歷代帝陵中實屬罕見!除了慈禧太后的陵區中有鳳在上的雲龍丹陛外,其餘均為龍在上、鳳在下,而顯陵這塊卻為龍鳳並列,鳳頭在上、龍頭在下很獨特。為什麼呢?因為嘉靖皇帝進京即位時才14歲,他鞏固地位,自立體系,母親給了他巨大的精神支持。所以嘉靖皇帝對他的母親非常尊敬,他有今天的地位,他的母親是功不可沒的。這塊雲龍丹陛也正式反映了嘉靖皇帝對母親的敬仰之情。

進入陵恩門,我們來到的是陵恩殿,也就是人們一般所稱的大殿,主要是供奉嘉靖皇帝父母神位的地方,也是舉行上陵、祭祀活動重要的場所。可惜的是,整個大殿毀於明末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軍火,現在僅存石基,但我們能據此感覺到整個大殿的雄偉。據説修建大殿前,嘉靖皇帝下旨仿故宮金鑾殿修建,這是殿堂內木柱的石基座,它直徑竟達1.06米,兩人合抱都不能交手,而這些樑柱及殿內其他木結構使用的均是來自四川、湖廣一帶深山密林中的珍貴樹種金絲楠木,可以想象當時的大殿是多麼的富麗堂皇啊!

在大殿的兩側各有配殿五間,這些配殿主要是在舉行祭祀活動時供奉神牌、存放祭祀品及咒語唸經的地方。

陵恩殿後面的這個門叫陵寢門,這陵寢門只供帝、後、妃們進入,其他王公大臣們是不得入內的,陵寢門後還有一道二柱門,大家看這兩根很高大的石柱上刻有一隻獬豸,虎視眈眈,守衞着陵寢。二柱門後面正中就是石五供,石五供是專供帝、後、妃們祭祀謁陵的供台,由一個香爐,兩個燭台,兩個花瓶組成,均由青白石雕琢而成,請大家看這石香爐的爐頂,雕刻着海波、雲、龍面紋,非常精美。據説,這石香爐只有後來的皇帝謁陵時才能開啟爐頂使用,顯陵每年都要舉行數次規模不等的祭祀活動,其中尤以清明、中元(7 月 15 日)和冬至為最盛,稱三大祭。

各位貴賓,這座雄偉高大的城樓式建築,叫方城明樓,上掛“顯陵”兩個大字,它是整個陵寢的標誌性建築,是專為供奉“聖號碑”而修建的。其實顯陵原叫“獻陵”,因當年興王朱佑元四後溢號為“獻”,其忘墳即稱為“獻陵”嘉靖三年三月,朱厚璁以武力平息大禮儀之爭後,為他的父親欽定陵號為“顯陵”,“顯陵顯者,光也書泰,誓之詞曰:唯我皇考,若日月之照臨,光於四方,顯於西土。”意思是他父親德配天地,聖功顯赫,應讓普天之下都知道,並象日月一樣永寸萬年。由此可見朱厚璁為推尊私親,實施“嘉靖新政”而費盡了心思。明樓木體結構於明末毀於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兵火,僅存殘垣斷壁,現在的明樓是1990 年修復的。

我們現在來到的這個小院落,俗稱啞巴院,這裏四全陵神道的起點,也是終止點。這個小院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奇特之處,實際上卻隱藏着巨大的玄機:這座琉璃影壁表面上起着美化裝飾作用,更重要的是它遮擋着地宮的入口。院內的神道下面是進入地宮的斜坡墓道,昔日帝后的棺槨就是從這個斜坡慢慢送入地宮的。我國曆代封建帝王都實行厚葬,正所謂“厚葬以明孝”,死後還把大量珍奇異寶葬入地宮,因此帝王們最擔心的就是陵寢被盜。能不能有效防止地宮被盜,這地宮入口的保密就顯得至關重要,所以小院工程所用的工匠都是啞巴,他們白天休息,夜間施工,上下工的路上都蒙着眼睛,使他們不識路途,不知道這裏的地點,完工後,把他們遣送到人煙稀少的邊遠地區居住,因這個院子是由啞巴修的,所以叫啞巴院。當然這只是傳説,還有待專家的考證。

好,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參觀顯陵最具有特色,也是中外陵墓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觀,那就是一陵兩冢!何為一陵兩冢?就是一座陵園內有兩座墓冢。那麼為什麼其他陵墓無此現象而獨顯陵有呢?這還要從墓主前後身份變化説起:明正德14 年也就是 1519年,墓主朱佑元因病去世,當時他只是一個潘王,依封建禮制,他的陵墓即按潘王的規制建造,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前墓冢,既是當年興獻王朱佑元死後的墳墓。

1521年朱厚璁登基成了嘉靖皇帝之後,追封其父也就是朱佑元為“獻皇帝”,並一度想將其父的陵寢遷往北京,與其他已故明皇帝葬在一起,這一想法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因而未遷,嘉靖17 年( 1539年) 12 月,嘉靖皇帝的母親章聖皇太后在北京病故。為了給母親尋找“吉壤”,嘉靖帝於次年 2月南巡承天府(即鍾祥市),在拜謁了其父新獻帝的陵墓後,他認為這是一片難得的風水寶地,便決定將其母親的靈柩由京城送至鍾祥顯陵與父親合葬。但經檢查發現,顯停放父棺槨的地宮已經進水,且較小。於是嘉靖便命工部在其父原有的墓冢後面重新修建一座新地宮以供放其父母的靈柩。這樣就形成了由最初的單冢潘王墳經嘉靖帝在位幾十年的不斷擴建,變成一座規模宏大的前後雙冢帝王陵。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巨大的墓冢叫寶城,從空中看就像一個巨大的啞鈴。前寶城是橢圓形,東西寬112 米,南北長 125米,就是最早停放新獻王靈柩的地方(現供奉大量的隨葬品),而後寶城為正圓形,直徑 110 米,下面的地宮中即停放嘉靖帝父母的棺槨。

我們現在停留的這個地方叫瑤台,它將前後兩座寶城連接在一起。瑤台在神話傳説中是神仙聚會的地方。而前後寶城以瑤台想連接寓意人的靈魂已進入仙境。兩座寶城修建的時間相隔19年。在我過古代有個傳統習俗,那就是人死了以後是不能見天日的。於是,新地宮建成後,在舊地宮與新地宮之間修建了一條通道,並築成瑤台。當年嘉靖皇帝的父親與母親合葬時,其父親朱佑元的棺槨就是從瑤台下的通道運到了新地宮。可以説,瑤台在顯陵的地位是至關重要的。

顯陵自修建至今已近 500 年了,期間經歷數次劫難。其中最大上的一次即明代末年李自成農民起義。1643年冬,李自成大軍攻陷承天府(即鍾祥),拆毀朱家的家廟,並欲挖掘顯陵地宮。據説正準備開挖前地宮時,恰遇雷電交加。有迷信思想的李自成心有疑懼,未敢動土,便放火燒燬陵內所有木製結構的建築作罷。如今科學探測證明顯陵地宮保存完好,從未被盜過,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此地民風純樸,相信將來的某一天,顯陵地宮開啟時定能引起全世界的注目。

顯陵寶城的修築凝聚當時先進的科學思想,請大家注意看在環形的寶城城牆上每隔一段距離都會有一個用漢白玉雕琢而成的龍頭。龍頭自頸部至龍嘴是相通的,所有龍頭都是面朝寶城外側。這就是顯陵獨特的排水系統。每逢下雨時,積聚的雨水通過龍頭嘴的管道排出寶城外,以便環道乾爽和減少墳冢的積水量。我們今天家裏用的水龍頭其叫法即源於此。除排水這一實用性外,威武兇悍的龍頭也顯示了皇權的至高無上,不可侵犯。同時,建造者們也是藉此物之威力保衞亡靈。

各位貴賓,請隨我一起登上方城明樓。

請大家看這塊碑,它高 5 米,寬 1.2米,碑身字體“大明恭睿獻皇帝之陵”為嘉靖皇帝親筆書寫。這塊碑具有特殊意義,它是整個顯陵的名片,對顯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並最終獲得通過起了重要的作用,大家看整個碑文的兩邊均遭到毀壞,唯有這塊碑文完好,也無斷裂,這不能不説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啊!

讓我們來感受一下顯陵的恢宏與神奇吧!請大家放目遠望,自新紅門至陵寢的這條彎曲的龍鱗神道,恰似一條旱龍,龍尾三擺,龍頸三曲,煞是鮮活。新紅門與舊紅門不在一條中軸線上不正式顯示出了龍尾擺動的生氣嗎?再看九曲河,穿插於旱龍左右尤如一條水龍蜿蜒潛行,與旱龍在內明塘外交匯,形成二龍戲珠之妙。而內明糖則依風水理論“龍氣見風則散,遇水則止”。具有藏風聚氣、界止龍氣流失,象徵明代山水永固之意。此水陸二龍的設計,使整個顯陵倍具生機與活力!

請大家在看整個陵區的大環境:依據古代風水學“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原則,在這廣闊的區域內所有的山體、水系、林木植都被作為陵寢的構成要素來統一佈局和安排,以陵區後部的松林山為祖山作為陵寢的構成要素來統一佈局和安排建築,九曲河彎延其間,前面的天子崗為屏山,構成了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完美風水格局,形成了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高度和諧統一。顯陵不愧為古代建築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天然傑作!

顯陵的修建,是中國封建時代對靈魂信仰的集中體現,凝聚着明代中後期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審美趣味。同時,這種動用國家力量建造的陵墓,也反映了當時的經濟狀況、科學技術水平和營造工藝水平,是中國喪葬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和建築典範。

各位貴賓,在你們參觀完顯陵後,是否也會像聯合國世界遺產專家讓 ·路易先生那樣發出同樣的讚歎呢?當然,依顯陵之博大,孕藏的文化歷史之豐富,是在這短短時間內無法全部瞭解清楚的,加之我才疏學淺,知識有限,很多地方講解尚有欠缺。為此,我將加倍努力,爭取掌握更多有關顯陵的知識,屆時,歡迎大家再次來顯陵參觀遊覽,我也將為大家再次來顯陵參觀遊覽,我也將為大家獻上更加精彩的解説。

謝謝大家!祝各位旅途愉快!

湖北明顯陵導遊詞 篇21

我是您們的導遊員(講解員) ,下面將由我陪同大家一起遊覽並做講解,希望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一起去領略這個全人類共同財富的神韻和它背後的神奇故事。

在進入陵區遊覽前,我先就明顯陵向大家做一個大致的介紹:

我剛才講顯陵是明朝恭睿獻皇帝朱佑元陵墓,稍懂一點中國歷史的人一定是想罵我了,明朝那裏有過叫朱佑元的皇帝了?那我要説了,你知道的沒錯,我講得也沒錯,不僅明朝沒有,中國歷史上也沒有。因為中國歷史上在編的皇帝的確沒有這個人,因為他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唯一一個在死後被追認皇帝的人,這也是顯陵的奇特之處。儘管朱佑元生前沒有當過皇帝,而在他死後被他兒子,後來當了皇帝的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璁不僅追認為皇帝,而且還為他建造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皇陵。為了讓顯陵的規模超過中國曆代皇陵,嘉靖皇帝在位 40 餘年,動用了國庫 40 餘年的庫銀,幾萬名勞力建設了 40 多年,才建成今天的規模。它也是世界上建設週期最長的皇陵,也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皇陵之一。

顯陵,是中國最早被聯合國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皇陵,而大家熟悉的明孝陵、十三陵都是在顯陵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四年後作為明清皇陵的擴充項目列入的,這主要是因為顯陵有着明顯的優勢。首先,它完整地保留和體現了封建禮制,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並影響到清代帝陵形制,他是明代帝陵最傑出的代表,它本身具有其它帝陵不同的獨特之處:其中一陵兩冢,為歷代帝陵絕無僅有!中國沒有,全世界也沒有第二座!金瓶型外羅城、九曲迴環的御河、龍形神道、圓形內外明塘也是其它帝陵絕對沒有的。其次,顯陵的建築是利用中國風水理論“陵墓多與山水相稱”的原則,將山水作為陵墓的有機組成部分,統一佈局。建築依山就勢,錯落有致,構成了一項建築藝術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天才傑作。更重要的是,顯陵的修築是明嘉靖初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大禮儀之爭”的產物。

顯陵有這樣多的奇特之處都符合聯合國有關世界遺產的相關標準,連聯合國世界遺產專家讓路易先生都感到驚歎,説顯陵真是一個“神奇的明顯陵”。我不知道,大家遊覽完顯陵後會有什麼感想!會有什麼的評價!好,各位,現在你們已經踏上明朝皇家陵地,請保持肅靜,由我把大家帶回到明朝……

首先我們看到的這塊石碑叫“下馬碑”,上刻“官員人等在此下馬”八個大字,為嘉靖年間宰相嚴嵩手寫,在我國封建社會,帝王的尊嚴是至高無上的,陵區被視為神聖的禁區,不僅老百姓不能隨便出入,即使是朝廷命官到此謁陵,也必須在此下馬,這塊碑在當時具有法律作用,違者將受到嚴懲,同時,它是顯陵重要的標誌性建築。

各位貴賓,我們面前的這座單檐山式建築,叫新紅門,穿過這座門我們就正式進入陵區了。顯陵工程浩大,前後用了四十年的時間,佔地面積 183.13 公頃,相當於 300 個足球場那麼大,整個顯陵由內外兩道城牆環護,大家看,連接這新紅門的城牆叫外羅城,牆高 6.5 米,厚 1.9 米。周長 3600 多米,紅牆黃瓦,蜿蜒于山巒起伏中,雄偉壯觀,大家所看到的這樣大的外羅城當時在建陵的之後,各地官員從全國各地,各州、府、縣上至東北。下至雲貴,從一磚、一瓦、一石都向這裏進獻。每一塊磚、一塊瓦都有完整標明拉來自何處,可見工程之浩大。從空中俯瞰,外羅城為“金瓶”形狀,“金瓶”在風水術在中認為不僅能饒氣護生,而且是神仙所佩之法器。其寓意神聖吉祥。同時蜿蜒的城牆順山勢起伏,避免了建築外在的生硬感,使之與自然環境更加和諧。顯陵外羅城是明代帝陵之首創!其後的明清陵寢均沿襲了這一做法。

穿過新紅門大家會發現依中國古建築之規制,所有主要建築均在中軸線為中心在兩邊展開,而新紅門卻偏離了中軸線,這是為什麼?請大家帶者這個疑問隨我繼續遊覽。

在我們的左手邊大家看到的這個水塘叫外明塘,因處風水術中外明堂的位置(這個堂是廳堂的堂)故名。明堂是風水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原指陵區開闊的空地,要寬闊忌狹窄,宜山長髮展之計。外明塘上接陵區九曲河出水,下通滄浪湖入水,它破牆而出,使外羅城有 90 米的缺口,説起這個缺口還有一段有意思的典故呢:據説當年嘉靖皇帝為了給自己的父母修建陵寢,耗資巨大,然國庫銀兩短缺,拿不出如此多的款項,當朝的奸相嚴嵩便出計讓各地知府出資築陵,此計一出,全國各地迫於皇威相繼籌措不等銀兩,唯雲南和貴州兩府因地處邊遠窮困地區,未能及時籌措到足夠的款項,導致延誤大工,後被嘉靖皇帝貶官嚴辦,當時的設計師就決定在這一空缺段修一口明塘與兩邊的外羅城相連。而這一空缺段也就留下了缺—雲南,少—貴州的説法。至今鍾祥人仍將獨缺什麼説成缺—雲南少—貴州。

湖北明顯陵導遊詞 篇22

我是您們的導遊員(講解員) ,下面將由我陪同大家一起遊覽並做講解,希望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一起去領略這個全人類共同財富的神韻和它背後的神奇故事。

在進入陵區遊覽前,我先就明顯陵向大家做一個大致的介紹:

我剛才講顯陵是明朝恭睿獻皇帝朱佑元陵墓,稍懂一點中國歷史的人一定是想罵我了,明朝那裏有過叫朱佑元的皇帝了?那我要説了,你知道的沒錯,我講得也沒錯,不僅明朝沒有,中國歷史上也沒有。因為中國歷史上在編的皇帝的確沒有這個人,因為他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唯一一個在死後被追認皇帝的人,這也是顯陵的奇特之處。儘管朱佑元生前沒有當過皇帝,而在他死後被他兒子,後來當了皇帝的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璁不僅追認為皇帝,而且還為他建造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皇陵。為了讓顯陵的規模超過中國曆代皇陵,嘉靖皇帝在位 40 餘年,動用了國庫 40 餘年的庫銀,幾萬名勞力建設了 40 多年,才建成今天的規模。它也是世界上建設週期最長的皇陵,也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皇陵之一。

顯陵,是中國最早被聯合國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皇陵,而大家熟悉的明孝陵、十三陵都是在顯陵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四年後作為明清皇陵的擴充項目列入的,這主要是因為顯陵有着明顯的優勢。首先,它完整地保留和體現了封建禮制,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並影響到清代帝陵形制,他是明代帝陵最傑出的代表,它本身具有其它帝陵不同的獨特之處:其中一陵兩冢,為歷代帝陵絕無僅有!中國沒有,全世界也沒有第二座!金瓶型外羅城、九曲迴環的御河、龍形神道、圓形內外明塘也是其它帝陵絕對沒有的。其次,顯陵的建築是利用中國風水理論“陵墓多與山水相稱”的原則,將山水作為陵墓的有機組成部分,統一佈局。建築依山就勢,錯落有致,構成了一項建築藝術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天才傑作。更重要的是,顯陵的修築是明嘉靖初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大禮儀之爭”的產物。

顯陵有這樣多的奇特之處都符合聯合國有關世界遺產的相關標準,連聯合國世界遺產專家讓路易先生都感到驚歎,説顯陵真是一個“神奇的明顯陵”。我不知道,大家遊覽完顯陵後會有什麼感想!會有什麼的評價!好,各位,現在你們已經踏上明朝皇家陵地,請保持肅靜,由我把大家帶回到明朝……

首先我們看到的這塊石碑叫“下馬碑”,上刻“官員人等在此下馬”八個大字,為嘉靖年間宰相嚴嵩手寫,在我國封建社會,帝王的尊嚴是至高無上的,陵區被視為神聖的禁區,不僅老百姓不能隨便出入,即使是朝廷命官到此謁陵,也必須在此下馬,這塊碑在當時具有法律作用,違者將受到嚴懲,同時,它是顯陵重要的標誌性建築。

各位貴賓,我們面前的這座單檐山式建築,叫新紅門,穿過這座門我們就正式進入陵區了。顯陵工程浩大,前後用了四十年的時間,佔地面積 183.13 公頃,相當於 300 個足球場那麼大,整個顯陵由內外兩道城牆環護,大家看,連接這新紅門的城牆叫外羅城,牆高 6.5 米,厚 1.9 米。周長 3600 多米,紅牆黃瓦,蜿蜒于山巒起伏中,雄偉壯觀,大家所看到的這樣大的外羅城當時在建陵的之後,各地官員從全國各地,各州、府、縣上至東北。下至雲貴,從一磚、一瓦、一石都向這裏進獻。每一塊磚、一塊瓦都有完整標明拉來自何處,可見工程之浩大。從空中俯瞰,外羅城為“金瓶”形狀,“金瓶”在風水術在中認為不僅能饒氣護生,而且是神仙所佩之法器。其寓意神聖吉祥。同時蜿蜒的城牆順山勢起伏,避免了建築外在的生硬感,使之與自然環境更加和諧。顯陵外羅城是明代帝陵之首創!其後的明清陵寢均沿襲了這一做法。

穿過新紅門大家會發現依中國古建築之規制,所有主要建築均在中軸線為中心在兩邊展開,而新紅門卻偏離了中軸線,這是為什麼?請大家帶者這個疑問隨我繼續遊覽。

在我們的左手邊大家看到的這個水塘叫外明塘,因處風水術中外明堂的位置(這個堂是廳堂的堂)故名。明堂是風水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原指陵區開闊的空地,要寬闊忌狹窄,宜山長髮展之計。外明塘上接陵區九曲河出水,下通滄浪湖入水,它破牆而出,使外羅城有 90 米的缺口,説起這個缺口還有一段有意思的典故呢:據説當年嘉靖皇帝為了給自己的父母修建陵寢,耗資巨大,然國庫銀兩短缺,拿不出如此多的款項,當朝的奸相嚴嵩便出計讓各地知府出資築陵,此計一出,全國各地迫於皇威相繼籌措不等銀兩,唯雲南和貴州兩府因地處邊遠窮困地區,未能及時籌措到足夠的款項,導致延誤大工,後被嘉靖皇帝貶官嚴辦,當時的設計師就決定在這一空缺段修一口明塘與兩邊的外羅城相連。而這一空缺段也就留下了缺—雲南,少—貴州的説法。至今鍾祥人仍將獨缺什麼説成缺—雲南少—貴州。

湖北明顯陵導遊詞 篇23

我們今天遊覽的是被稱其為湖北的“呼倫貝爾”的大九湖風景區,大九湖並非湖,而是一片沼澤地,屬山澗盆地,也是一處高山濕地。高山濕地在我國不多見。這裏海拔1700米,面積為36平方公里,中間卻是17平方公里的平川,四周高山重圍,若是在平原地區,這塊平地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抬頭見高山,地無三尺平”的神農架羣山之中,出現這樣的大面積的平地,卻是少見的,大九湖因而享有“高山平原”的美稱。

大九湖位於神農架的西麓,緊鄰四川,靠近陝西,與重慶的巫溪、巫山縣交界,是神農架通向重慶的西大門,古來便有“一腳踏三省六縣”之説,也是神農架的四個鄉之一的——大九湖鄉政府所在地。到了大九湖之後,最有趣的還是扎向平川中的那些山頭,仔細數一下,您會發現有九座山峯,有的人看着覺得是九條蒼龍,在爭飲甘醇,龍頭、龍頸、龍身、龍尾無不形象逼真,活靈活現,又有人説那是倒拖在湖中的九條牛尾,山頭依稀為牛腿、牛屁股。還有四句歌謠“四川過來九條牛,走到九湖未回頭,何時識得其中味,不出天子出諸侯”。

兩種説法不僅有形象依據,而且還有歷史依據,九龍爭飲説源出神農氏採藥釀藥酒時,引來了九龍爭飲,造就了“四周山縱橫,中間一地坪,綠樹滿坡生,水接天坑滲”的神妙景觀。相傳,當年的大九湖卻是一片水鄉,一溜排開的九個湖泊,黑水河貫通着彼此,不過湖中盛的並不是水,而是神農氏泡製的抗寒藥酒,因而大九湖又叫大酒湖,酒香四溢,召來了九條蒼龍全喝醉了,整個身子也就永遠留在這了。

九牛説印證着“薛剛反唐”的故事,薛剛既是從大九湖躍出的諸侯,唐中宗被母后武則天貶為盧陵王駐守房州,卻心繫長安,做夢都想重返京城,再登帝位。李顯得神農老祖指點,特命薛剛為帥,在大九湖屯兵、練兵,待時機成熟便起兵直搗長安城,一舉推翻武周王朝,恢復唐號,李顯再次登上中宗皇帝的寶座。

大九湖確實堪作這段歷史的見證,平原周圍,分佈着10個屯兵點,分別叫做一字號、二字號、三字號直到九字號、帥字號,他們即為當年各營將士營地和元帥大帳的所在地,帥字號位置居中,最為險要,是薛剛元帥的大帳,千百年來,這的農民換了一代又一代,地名卻始終未改。

平原西面山坡上至今保留着鸞英寨、擂鼓台等遺址,山槽間至今保留着卸甲套、九燈河的古名。鸞英寨即薛剛夫人紀鸞英的寨堡,它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擂鼓台即薛剛點將演陣的故址,場面開闊,可容萬人。卸甲套流傳着薛剛兵敗,丟盔卸甲的故事。最便遊賞的還是那座“娘娘墳”,它位於平原中部的南側,是一個大土堆,堆上原生有兩棵櫟樹,須三人合抱,前些年,才被雷電劈倒。娘娘指花月姑,她是武則天侄子武三思的愛妾,才貌兼備,文武雙全,隨武三思征討薛剛,卻與陣前唐將調情,被夫君碎屍萬段,拋屍荒野,一羣神蟻,不忍目睹慘狀,銜回屍體,終成一座土墳,這便是娘娘墳的來由。

大九湖在本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了新的飛躍,繼酒九公路修通後,林區政府就制定了開發大九湖的宏偉計劃,包括三大工程:1、首先修渠排水,變沼澤為田園,井格形的排水渠網已經建成,梅花鹿、巴山黃牛、馬頭羊在此得到迅速發展;2、同時進行的是草場建設工程,已種植紅三葉、白三葉等優質牧草近萬畝;3、還有藥園建設工程,這盛產獨活、黨蔘、三七、杜仲、當歸等多種藥材,還可以種植糧食、山果等,這些都已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主要財源。

·天門導遊詞 ·大水井導遊詞 紅樓導遊詞 ·木蘭天池導遊詞 ·武漢長江大橋導遊詞

大九湖還有兩個遊人必到的場所,一是梅花鹿圈養場,梅花鹿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們體態玲瓏清秀,十分招人喜愛。我們所見到的梅花鹿原本不是神農架的,1986年,由國家科委和湖北省科委聯合立項,由國家撥款22萬元,在這裏修建起5萬平方米的梅花鹿圈養場。1987 年10 月10日,神農架在宜昌市接受由吉林省雙陽鹿場贈送的22只黑龍江省左家實驗動物研究所贈送的10只良種梅花鹿,這些梅花鹿經過精心餵養,一直在大九湖繁育後代。

二是“枯木逢春”。與梅花鹿場東西相望的一棵400多歲的老櫟樹本已在50年代枯死,80年代卻爆出新芽,長出新枝,重新煥發了青春,當地百姓把這稱為大九湖騰飛的吉兆。

我們祝願大九湖變得更美!

湖北明顯陵導遊詞 篇24

要想深入瞭解這座古都城,就必須首先對整個楚國曆史及它所創造的燦爛文明有所瞭解。

按《史記·楚世家》和《國語·鄭語》的説法,楚人是祝融的後裔。祝融是火神兼雷神,“能昭顯天地之光明”,生時為高辛氏的火官之長,死為火官之神。祝融部落在夏朝時就已發展成為一個勢力較大的部落集團,號稱祝融八姓。殷商時期,祝融部落集團分佈於上商之南境,因其生長牡荊,被商人稱之為“荊”。西周時期,荊人的首領鬻熊,審時度勢,率楚民背棄商紂王,西行投奔周文王,並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後來,周成王封鬻熊曾孫熊繹為楚君,荊楚開始躋身於諸侯之列,楚國正式誕生了。

熊繹建都於丹陽,即今襄樊市南漳縣境內。熊繹的第四孫熊渠,是一位既有才識又有進取心的君主,他整軍習武,趁着中原動亂之機,開始了開疆拓土的進程。春秋戰國時期,楚地之主熊通,繼續了熊渠的開疆拓土歷程。熊通自稱“楚武王”,成為天下諸侯中第一個敢於自己稱王的國君。後文王即位,遷都於“郢”,今湖北宜城境內。楚成王時,楚國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楚國的大國聲威真正建立起來了。

楚莊王勵精圖治,武功之時,選拔孫叔敖實行文治,楚國出現了經濟繁榮,文化燦爛的鼎盛時期。共王繼位後,楚國開始走向衰弱。康王,靈王,平王,昭王之時,進一步衰落。公元前520_年冬,吳,蔡,唐三國合兵攻楚,並陷落郢都,後秦楚聯軍擊敗吳軍,昭王回到破敗不堪的郢都,感傷滿懷,與臣僚商議後,遷都長江北岸的今湖北荊州,都名仍為郢。

楚悼王謀求富國強兵之道,任用吳起變法,並取得了成效,一時間,楚國兵強馬壯,橫掃中原,初露稱雄之勢。威王后期,楚國成了七雄中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大國,“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楚國進入了最鼎盛的時期。但懷王未能把握好合縱連橫的機遇,致使楚國在戰國鬥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楚國開始走下坡路。公元前320_年春,秦大敗楚于丹陽,並奪取了楚漢中郢。公元前278年,秦軍對楚國國都發起總攻勢,很快佔領了郢。頃襄王東逃至今河南淮陽,建立新都陳郢,後考烈王時,遷都壽郢,即今天安徽壽縣。公元前246年,秦王贏政即位,開始統一全國的進程。公元前220_年,秦軍攻陷壽郢,綿延820_年的楚國就此滅亡。

縱觀整部楚國曆史,楚子受封,昭王南征,楚子問鼎,吳起變法,宣威盛世,可以説春秋戰國時期的湖北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説,就是一部楚國的興衰史,其都城變遷丹陽,荊州紀郢,淮陽陳郢,安徽壽郢,紀南城見證了楚國的興衰。

標籤: 導遊詞 精選 湖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hubei/zv6og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