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湖北導遊詞 >

湖北荊門導遊詞(通用5篇)

湖北荊門導遊詞(通用5篇)

湖北荊門導遊詞 篇1

荊門,位於湖北省中部,是溝通南北、連接東西的重要交通樞紐,素有“荊楚門户”之稱,歷來為兵家和商家必爭之地。全市轄京山縣、沙洋縣、鍾祥市、東寶區、掇刀區,國土面積1.2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00萬。其北部層巒疊翠、峯奇谷幽,中部崗嶺起伏、河港交錯,南部沃野舒展、稻香魚肥。

湖北荊門導遊詞(通用5篇)

荊門在全省重點三國和三峽旅遊線節點上,境內生態旅遊資源富集、人文景觀獨特,歷史文化遺存豐富,共有自然景點和人文景觀200多處,其中達到國家一級開發標準的有60餘處。全市生態旅遊主要資源概括為三山(大洪山、惠亭山、聖境山)、三園(大口森林公園、虎爪山森林公園、千佛洞森林公園)、三庫(漳河水庫、温峽水庫、惠亭水庫)、三洞(黃仙洞、空山洞、香龍洞)。其中,大洪山風景區是經國務院1988年批准的國家級風景旅遊區,景區林木叢生,溪泉遍佈,有生物活化石對節白臘,古銀杏等。大口、虎爪山、千佛洞森林公園均屬國家級森林公園。漳河風景區風景如畫,水質優良,氣候宜人,是休閒度假、避暑娛樂的理想之地,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黃仙洞的雲盆景觀達20xx多平方米,屬國內外罕見。大洪山鴛鴦溪漂流已經形成了鄂中地區的漂流熱。全市的人文景觀以二陵(明顯陵、紀山楚墓陵)為主,三區(荊門城區、鍾祥城區、京山城區)為輔。荊門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公元前16世紀,這裏便是古權國的都城所在。全市現有文物保護單位600餘處。其中,鍾祥明顯陵是我國中南地區唯一的一座帝王陵,20xx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紀山楚王陵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最大的一座初步考證為楚莊王墓。

荊門城區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春秋時期(約公元前6-5世紀)道學家老萊子曾隱居荊門,現有老萊子山莊和孝隱亭供人觀賞;三國關羽曾屯兵掇刀石,現存有望兵石遺蹟;始建於隋開皇20xx年(公元593年)的東山寶塔至今仍聳立在東寶山顛;宋代(公元12世紀)理學家陸九淵曾於荊門象山設台講學,現有陸夫子祠供人憑弔;清代建於象山東麓的龍泉書院集河、湖、泉、亭於一體,,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荊門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温16攝氏度,年降水量在1000MM上下,日照時數20xx小時左右。荊門物產豐富,土物產有漳河銀錢、三陽板栗、山靈葛粉、花生、沿香牌風乾雞、紀山龍米 、金龍泉啤酒、荊門玉雕、漳河茶葉、五三鹿血酒等,地方小吃、名菜有八角雪棗、太師餅、麻花、長湖魚糕、鍾祥盤龍菜等。荊門人傑地靈,環境優美,歡迎您前來觀光、旅遊、投資。

湖北荊門導遊詞 篇2

荊門市地處湖北省腹地中心,位於美麗富饒的江漢平原北部。素有“地接江漢,門鎖荊楚”之稱,自商周(約公元前16世紀)以來,歷代都在此設州置縣,屯兵積糧,為兵家必爭之地。荊門市為省轄市,現轄京山、沙洋兩縣和鍾祥市、東寶區,掇刀區,屈家嶺管理區,總人口近300萬,版圖面積1.24萬平方公里。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漢江水域貫穿全境,焦枝鐵路縱貫南北,以207國道、荊潛路、漢宜路為主線運輸網四通八達,荊門機場的空中客運直達北京,如今,荊門地域既有公路大骨架、水上黃金道、鐵路大動脈,又有管道運輸線和航空運輸線,已是天上地下空中相互交織、交相輝映。

荊門市是楚文化最早的發祥地之一,被湖北省列為歷史文化名城(所轄鍾祥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其中有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今4600多年的“屈家嶺文化遺址”;被譽為“楚文化地下寶庫”的楚漢墓羣和全國最大的單體帝陵“明顯陵”;1998年發掘出土的“戰國女屍”,距今2300多年,仍保存完好,栩栩如生,被國家文物局鑑定為“稀世國寶”;城區南郊的掇刀石,曾是三國名將關羽駐兵之地;城區還建有隋代的東山寶塔、建於清代的龍泉書院和“三台八景”,有依山傍水的蒙、龍、順、惠四大名泉等。

荊門市是一片雋秀的土地。境內山水宜人,風光旖旎,自然景色多姿多彩,瑰麗如畫。全國第八大人工湖漳河水庫水質純清、碧波萬頃;此外,還有雄奇險峻、虎距龍蟠的京山空山洞、鍾祥黃仙洞;有云蒸霞蔚、鍾靈毓秀的大洪山風景區和大口國家森林公園等。

市境內礦產資源種類眾多,儲量豐富,磷礦石、煤、石膏、大理石、累託石、重晶石等遍佈四鄉八壑,品位高、易開採,其中磷礦石開採量和累託石儲量均為全國第一,石灰石、石膏儲量居湖北省之首,為發展建材、化工等行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湖北荊門導遊詞 篇3

荊門是湖北省的一個地級市,位於湖北省中部,江漢平原西北部,北通京豫,南達湖廣,東瞰吳越,西帶川秦,素有“荊楚門户”之稱,自商周以來,歷代都在此設州置縣,屯兵積糧,為兵家必爭之地。荊門市為世界文化遺產——明代皇家陵寢明顯陵所在地,轄京山縣、沙洋縣、東寶區、掇刀區以及鍾祥市、漳河新區、屈家嶺管理區和荊門高新區。荊門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資源豐富,處於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之內,緊鄰武漢城市圈,既佔“兩圈”地理之便,又享“兩圈”政策之利,是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極具活力的城市之一。中國歷史第一縣權縣建立於此,郭店楚簡、戰國古屍等轟動世界的歷史文物出土於此。荊門養育了一代楚辭文學家宋玉等歷史人物,留下了“陽春白雪”、“下里巴人”等千古傳頌的歷史典故。

夏商荊門屬荊州之域,西周分屬權國、鄀國,春秋戰國歸屬楚,漢置當陽縣,唐立荊門縣,宋建荊門軍,元設荊門府,明覆荊門縣,清為荊門直隸州,民國降州為縣,新中國成立後續為荊門縣。

湖北荊門導遊詞 篇4

神奇龜峯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自然瑰寶,也是景區標誌性的奇特景觀,它是由一塊巨大的裸露花崗巖石形成的山體,俊俏挺拔、氣勢宏偉,海波1260米,堪稱世界地質奇蹟。説到龜峯山的來歷,相傳在遠古時代,龜峯山本是一片汪洋大海,在海里有一隻龜經潛心修煉千年終成正果,神龜用它修來的千年道行為人間疾苦的人們行善,一次不小心得罪了玉帝之子—太陽,被貶落人間化成一座大山,就是今天的龜峯山,從此神龜就在這裏日日夜夜守護着這一方的人們。大家請往我手指的地方看去,神龜昂首問天,好像正在張大嘴要吞掉天上的太陽一樣。神奇的傳説為龜峯山塗抹了神奇的色彩,也寄託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這裏不僅有天然神龜,還可以頌龜、觀龜、賞龜、品龜、飲龜、食龜等以龜為文化核心的長壽文化。

龜峯山是長壽山:一是從龜峯到龜尾全場16公里,寬7公里,方圓100多公里,人稱“天下第一龜”;二是龜是動物界壽命最長的動物,自古作為長壽、健康、吉祥的象徵;三是龜峯山有“天然氧吧”、“綠色寶庫”之稱,景區森林覆蓋率95%,生態環境一流、空氣清新,負氧離子含量高;四是遊客來這裏可以吃山野菜、喝山泉水、飲巖綠茶,白天登山旅遊,晚上看民俗演出,心情愉悦,延年益壽;四是龜峯山民風淳樸、勤勞善良,有着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在這裏您能看到老人們即使年老體邁,仍堅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或輕微的農活,看到他們那種樂觀的情緒、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平和的心態及濃厚的愛心,您會想要和他們一起去生活、去勞作、去運動、去鍛鍊當地還流傳一句順口溜:“經常運動,百病不碰”。到了冬家家户户,烤兜子火、喝老米酒,享受着“兜子火,老米酒,除了皇帝就是我”的自由自在神仙般的生活。智者壽,仁者壽,這就是龜峯長壽的奧祕吧!

我們賞完龜峯勝景,接下來前往千年古寺—能仁禪寺。能仁禪寺,原名普化寺。始建於漢桓帝年間,是我國佛教最早的寺院之一,解放前毀於兵火之中。相傳曹操曾朝拜能仁寺,並親筆撰寫了“名山名剎名僧此日名傳原是龜峯名勝境,古寺古人古聖當時古蹟儼然天竺古能仁”這一千古傳頌的楹聯,既讚美了龜峯山仙景,又表明了對能仁禪寺的景仰推崇之情,充分證明佛教聖地能仁寺在當時已頗具名氣。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征戰中原,也曾遊幸龜峯山,並在能仁禪寺留下千古佳句。其鼎盛時期,寺內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及寮房等近百間,僧眾達千餘人。東晉仁法禪師、唐代真應禪師、虛應禪師、靈應禪師、宋代圓喜禪師、明代道一禪師、修一禪師等高僧大德先後在此住持,香火一直旺盛。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能仁寺第一期工程——玉佛殿!這座殿是20xx年4月動工興建,採用仿唐式二重檐古代建築。一樓是念佛堂,是供僧人和信眾唸佛修行之用。中間供奉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左邊的觀世音菩薩,右邊是大勢至菩薩,她們協助阿彌陀佛弘揚西方淨土的修行方法。二樓是玉佛殿,因為殿中供奉的是由緬甸白玉精雕而成的釋迦牟尼佛像而得名,這尊佛像高達4米,重達15噸左右,是我們華中地區第一大玉佛!大家可以進來禮拜一下,保佑大家吉祥平安!釋迦牟尼佛的左右的是“苦行第一”的迦葉尊者,右邊的是“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他們侍奉釋迦牟尼佛的兩邊。在殿內的左邊是“普賢菩薩”,她象徵是真理,她的座騎是大象,寓意吉祥、謹慎、穩重!在殿內的左上角是“文殊菩薩”,她象徵的是大智慧,她的座騎是獅子,寓意佛法的威嚴,如果我們的香客是學生的 或者家裏有讀書或要考大學的一定要來拜拜文殊菩薩 心誠則靈 確保金榜題名!

殿內釋迦牟尼佛神態和善、安寧,大家可以進來禮拜一下,保佑大家吉祥平安。如果大家有心,不防為能仁禪寺的重建出份力捐款積德,不在多少,為家人祈求平安,佛曰:瑬一縷黃金,蓄財富,取之不盡,福相隨

湖北荊門導遊詞 篇5

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國家旅遊勝地四十佳。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樓”之美譽。沖決巴山羣峯,接納瀟湘雲水,浩蕩長江在三楚腹地與其最長支流漢水交匯,造就了武漢隔兩江而三鎮互峙的偉姿。這裏地處江漢平原東緣,鄂東南丘陵餘脈起伏於平野湖沼之間,龜蛇兩山相夾,江上舟輯如織黃鶴樓天造地設於斯。

黃鶴樓位於武漢市蛇山的黃鶴磯頭,面對鸚鵡洲,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山東蓬萊閣合稱中國四大名樓。號稱“天下江山第一樓”。相傳始建於三國時期,歷代屢毀屢建。現樓為1981年重建,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樓址仍在蛇山頭。主樓高49米,共五層,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底層外檐柱對徑為30米,中部大廳正面牆上設大片浮雕,表現出了歷代有關黃鶴樓的神話傳説;三層設夾層迴廊,陳列有關詩詞書畫;二、三、四層外有四面迴廊,可供遊人遠眺;五層為瞭望廳,可在此觀賞大江景色;附屬建築有仙棗亭、石照亭、黃鶴歸來小景等.。黃鶴樓是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蹟,它雄踞長江之濱,蛇山之首,背倚萬户林立的武昌城,面臨洶湧浩蕩的揚子江,相對古雅清俊晴川閣,剛好位於長江和京廣線的交叉處,即東西水路與南北陸路的交匯點上。登上黃鶴樓武漢三鎮的旖旎風光歷歷在目,遼闊神州的錦繡山河也遙遙在望。由於這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人流傳至今的詩詞、文賦、楹聯、匾額、摩巖石刻和民間故事,使黃鶴樓成為山川與人文景觀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樓,素來享有“天下絕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

黃鶴樓坐落在海拔高度61.7米得蛇山頂,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樓高5層,總高度51.4米,建築面積3219平方米。72根圓柱拔地而起,雄渾穩健;60個翹角凌空舒展,恰似黃鶴騰飛。樓的屋面用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黃鶴樓色彩絢麗,雄奇多姿。

黃鶴樓得名,有“因山”、“因仙”兩説。唐《元和郡縣圖志》稱,“吳黃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臨大江,西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而唐《圖經》則有“昔費禕登仙嘗駕黃鶴返憩於此”因以名樓典故。與此相類似的還流傳着仙人子安乘鶴、呂洞賓“跨鶴登仙”等故事。昔之論者曾為二説聚訟不決。餘以為,就得名時序言之,實證性的“因山”名樓説似在前頭,三國東吳於黃鵠磯初建戍樓之際,“鵠”、“鶴”音轉,成“黃鶴樓”之名;而“因仙”説大約興起於道教仙話盛行的南朝時期,至唐代則因文人題詠而播揚廣遠。“因山”説為黃鶴樓得名奠定了地理學基石,“因仙”説卻令賞樓者插上縱橫八極的想象翅膀,滿足了人們的求美情志和精神超越需求。兩説各具功能,以往並行不悖,相得益彰,今後也必將彼此映照,共存於永遠。

黃鶴樓歷來是“臨高台而極目”的絕佳去處,所謂“登臨送遠,遊必於是,宴必於是”,這種地望特色,吸引古今騷人墨客來此,對景興懷,或體味清風明月,歎江山永在,人生易老之慨;或遙領園野壯闊,抒請纓報國、澄清天下之志,因之佳篇迭出。據不完全統計,歷代詠樓詩詞千餘首,楹聯近千副,文賦過百篇,匾額無算,而尤享盛譽者,莫過被推為“唐人七律第一的崔顥《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已成詠樓絕唱。崔詩與王勃的《滕王閣序》、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並稱名樓題詠三傑作。吟蹤遍天下的李白,也留下歌詠黃鶴樓的不朽詩篇,“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極盡此樓飄逸神態,也令武漢三鎮從此獲得“江城”雅號。詩以樓名世,樓以詩行遠,勝景與美文相依互存,彼此激發,並輝千秋。誠如清人楹聯所云:崔唱李酬,雙絕二詩傳世上;雲空鶴去,一樓千載峙江邊。這裏所謂“一樓千載峙江邊”,若指人們心中的黃鶴樓倚江永存,則十分恰當;若就物化建築而論,實情卻“謂是今樓異昔樓,一樓毀絕一樓修”。自吳黃武二年(公元220xx年)黃鵠磯頭築軍事瞭望台以降,千餘年間,黃鶴樓多數時段作為登臨遊憩、宴客送遠的勝地,其樓木製,故屢造屢毀,最後一座木結構古樓於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被焚,直至一個世紀後的1985年,方重建形制空前宏麗的新樓,此為今人交相讚歎的“黃鶴百年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hubei/yp77l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