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河南導遊詞 >

河南龍門石窟導遊詞講解(精選20篇)

河南龍門石窟導遊詞講解(精選20篇)

河南龍門石窟導遊詞講解 篇1

請大家跟我一起離開賓陽三洞拾級而上,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萬佛洞。萬佛洞的形狀是方形平頂,頂上雕一蓮花藻井,因洞內刻有15000尊佛像,又叫“萬佛洞”。該洞主尊名阿彌陀佛,有圓光和身光,結跏跌坐在印覆蓮束腰須彌座上,一手貼身斜舉胸前,一手撫膝。原洞外除浮雕的二力士之外,還有兩尊石獅,即龍門唐代浮雕的精品,在30年代被盜。現存於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和堪薩斯城納威爾遜藝術博物館內。

河南龍門石窟導遊詞講解(精選20篇)

請大家跟我繼續前行,現在我們來到了蓮花洞。這裏為什麼叫“蓮花洞”呢?這是因為洞頂雕有大型飛天環繞的大蓮花藻井圖案而得名。蓮花是佛教象徵的名物,意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頂藻井多以蓮花為飾,但像這樣大型的蓮花,雕刻的如此精美,在龍門石窟中這不多見。此洞開鑿於北魏孝昌年間即公元526—528年前後,屬於北魏後期作品。此洞高6.10米,深6.15米,主尊釋迦高6米(為立佛)。兩側為脅侍菩薩,佛與菩薩之間,為侍立的伽葉、阿難二弟子。

朋友們,再登幾十步台階就到奉先寺了,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這個寺內,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大、藝術最精、氣勢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

奉先寺東西深約40米,南北寬約36米,其建造時間,據有關資料和專家推測,約始建於武則天被立為皇后的永微六年,就是公元655年之後。完工於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費時約21年左右。

河南龍門石窟導遊詞講解 篇2

各位朋友,現在大家左手邊的就是潛溪寺,它是我們進入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石窟。潛溪寺洞高、寬9米多,進深近7米,建於唐代初期,距今約1300多年的歷史,因在鑿洞時地下有源源不斷流出的溪流而得名。窟內洞頂雕刻了一朵大蓮花,洞內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額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兩側為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與主佛造像為龍門石窟唐代石雕中最優美的兩尊。洞內前側兩壁各雕一護法天王,高顴大目、體魄雄壯、孔武有力、身披銷甲,是唐代高級武將的形象。踩在腳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動傳神。

請大家跟我向前走,路旁右側並排坐西向東的這三座石窟,即賓陽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稱)。以中洞為代表,中洞在北魏時稱靈巖寺,明清以後才改稱賓陽洞,傳説是根據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之字(洞賓)和號(純陽)的末兩字相加而命名的。此洞從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__年開始雕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3年6月完工,歷時達24年之久。賓陽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北魏由於受“法華經”影響較大,除了信仰釋迦、多寶外,還信仰的對象便是三世佛了。在龍門石窟僅此一例。正面是以釋迦牟尼佛像為主的五尊雕像。釋迦身着褒衣博帶式袈裟,通高8.4米,面部清秀、神情飽滿、高鼻大目、微露笑意。釋迦左右侍立着二弟子、二菩薩(左文殊、右普賢)。二菩薩含睬若笑、温雅敦厚,給人以親切感。窟頂做瓊隆形,中央雕刻着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

河南龍門石窟導遊詞講解 篇3

請看奉先寺的佈局: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另外還有兩個供養人。主佛梵名“盧舍那”,按佛教説法,佛有三身:法身是佛的本來之身;報身即佛經過長期修行而獲得的“佛果”之身;應身即佛為“超度眾生”而顯現之身。盧舍那即所謂報身佛,譯名“淨慚”。主尊像為結跏跌坐中央的盧舍召晰,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頭部高4米,兩耳為1.9米高,為龍門石窟最大的佛雕。其面容豐腴典雅、眉若新月、雙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她那智慧的雙眼,稍向下俯視,目光恰好和禮佛朝拜者的仰視目光交匯,可引起人們感情上的震顫。由此可見設計者的匠心和藝術魅力所在。兩側侍立的二弟子,老者伽葉形象嚴謹持重,少者阿難形象豐滿圓潤、眉清目秀。各恃立菩薩頭戴寶冠、身掛瓔珞、肩搭帔帛、下衣長裙有出水之勢。這一鋪雕像刻畫出一種端莊而美麗又動人的風貌。奉先寺的整個佈局,使人感覺象是皇帝在宣召文武百官的場面。

從藝術上看,奉先寺造像佈局諧調均稱。大佛像五官刻畫合乎比例,這一巧奪天工的輝煌成就,具有永不磨滅的藝術魅力。是唐代宗教藝術的概括,是我國雕刻史上偉大範例之一。

請大家隨我繼續參觀古陽洞。古陽洞開鑿於北魏太和十六年,就是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市之際。洞內雕刻90%以上是北魏時期的作品,是龍門石窟羣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洞窟。古陽洞的造像,以其風格、特徵而論,代表了遷都洛陽市後北魏後期的一些變化。由北魏前期粗曠、雄健、挺實變為清秀、美麗、開始擺脱前期的作風。面部表情刻畫也由嚴峻變得比較温和,給人以親切之感。

各位,龍門石窟的遊覽到此結束。現在給各位留20分鐘時間照相。待一會兒我們將車開過龍門橋,跨過伊河,到河對岸觀賞龍門西山全貌。謝謝各位!

河南龍門石窟導遊詞講解 篇4

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到這美麗的古都—洛陽觀光旅遊。我叫李偉齊,你們可以叫我李導。這次呢,就由我帶領大家來遊覽世界遺產—龍門石窟。

大家看,這就是龍門石窟了!我們的石窟分佈於兩山之崖上。東邊呢,是香山,唐代著明大詩人白居易就葬於此。右邊呢,則是龍門山,而中間的這條河,就是伊河了!正是由於這樣兩山相對,望之若闕的地理位置,所以龍門石窟又被稱為“伊闕”。

龍門石窟始建於498年,也就是北魏時期,雖然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但是經過後人的修整,至今仍保存得很完整,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龍門石窟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

現在,我們已來到西山石窟腳下。前方的洞穴叫萬佛洞,兩旁洞壁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無數個小佛,説它是萬佛洞,可真是名副其實。這些小佛大的有三四釐米高,小的卻只有兩釐米高,別看它們個頭小,卻都雕刻精細,排列整齊,雖然數目很多,但卻排列得井然有序。這些精美的藝術品,都是古代能工巧匠智慧的結晶。大家一定要慢慢地欣賞,細細地品味。

接下來,我們就到了龍門石窟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奉先寺,這裏有九尊佛像,中間一尊最大的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他的雕工極為精湛,大佛坐姿端正,面容慈祥,雙耳垂肩,就連衣服的褶皺,皮膚的紋理都雕刻得清晰可見。其他八尊佛像也都身材高大,形態各異。總體看來,奉先寺洞穴雄偉壯觀,氣勢磅礴,再加上週圍淡淡的薄霧,更是顯得神祕莫測,真不愧是神來之筆呀!

現在,我帶你們去今天參觀的最後一站—賓陽洞。這個窟前後用了20xx年才完成。洞內有11尊大佛像,請大家細細欣賞。

好了,龍門石窟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裏,下面的時間,大家可以自由活動、拍照留念,留下美好的瞬間!

河南龍門石窟導遊詞講解 篇5

各位遊客們:

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龍門石窟風景區。我叫薛明千,大家可以叫我小薛,今天我來做大家的導遊,我來自雛鷹旅行社。希望在我的帶領下你們會旅途快樂。

龍門石窟是中國四大洞窟之一,它位於洛陽市城南十三公里。這裏青山綠水,萬像生輝,作為佛教藝術寶庫早在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xx年11月30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大家請往前看,這就是開鑿最早的古陽洞,它開鑿於公元493年,所供奉的是佛祖釋加牟尼。(書法史上的里程碑“龍門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這裏。)

前面有那個洞便是奉先寺了。它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石窟。石窟正中的那尊佛像是石窟中最大的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被賦予了女子形象,形態圓滿、安祥、温存、親切,傳説是武則天的化身。

萬佛洞中佛像最多,裏面的佛像很多僅有一寸,計有15000多尊。前面的藥方洞中,刻有140外藥方。

由於時間關係,龍門石窟的主要洞窟的講解到此結束。現在給穩中有各位留一點時間照像。

歡迎大家參與這次旅行,但是旅行馬上就要結束了,在我們最後的一些時間,我邀請大家記住一首有我們洛陽特色的兒歌

你拍一,我拍一,洛陽牡丹屬第一 ;

你拍二,我拍二,洛陽水中有魚兒;

你拍三,我拍三,洛陽美景白雲山;

你拍四,我拍四,洛陽境地白馬寺;

你拍五,我拍五,洛陽龍門有石窟;

你拍六,我拍六,洛陽天子能駕六;

你拍七,我拍七,洛陽美味是水席;

你拍八,我拍八,洛陽歡迎您來吧;

你拍九,我拍九,洛陽家家有美酒;

你拍十,我拍十,洛陽家家有美食。

好了,我在此感謝大家來到我們洛陽,我希望大家會記住我,記住龍門石窟,記住洛陽,我也希望大家回去後在親朋好友中多多誇誇我們洛陽,讚美我們的洛陽。拜拜!

河南龍門石窟導遊詞講解 篇6

各位遊客們:

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龍門石窟風景區。我叫薛明千,大家可以叫我小薛,今天我來做大家的導遊,我來自雛鷹旅行社。希望在我的帶領下你們會旅途快樂。

龍門石窟是中國四大洞窟之一,它位於洛陽市城南十三公里。這裏青山綠水,萬像生輝,作為佛教藝術寶庫早在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xx年11月30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大家請往前看,這就是開鑿最早的古陽洞,它開鑿於公元493年,所供奉的是佛祖釋加牟尼。(書法史上的里程碑“龍門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這裏。)

前面有那個洞便是奉先寺了。它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石窟。石窟正中的那尊佛像是石窟中最大的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被賦予了女子形象,形態圓滿、安祥、温存、親切,傳説是武則天的化身。

萬佛洞中佛像最多,裏面的佛像很多僅有一寸,計有15000多尊。前面的藥方洞中,刻有140外藥方。

由於時間關係,龍門石窟的主要洞窟的講解到此結束。現在給穩中有各位留一點時間照像。

歡迎大家參與這次旅行,但是旅行馬上就要結束了,在我們最後的一些時間,我邀請大家記住一首有我們洛陽特色的兒歌

你拍一,我拍一,洛陽牡丹屬第一 ;

你拍二,我拍二,洛陽水中有魚兒;

你拍三,我拍三,洛陽美景白雲山;

你拍四,我拍四,洛陽境地白馬寺;

你拍五,我拍五,洛陽龍門有石窟;

你拍六,我拍六,洛陽天子能駕六;

你拍七,我拍七,洛陽美味是水席;

你拍八,我拍八,洛陽歡迎您來吧;

你拍九,我拍九,洛陽家家有美酒;

你拍十,我拍十,洛陽家家有美食。

好了,我在此感謝大家來到我們洛陽,我希望大家會記住我,記住龍門石窟,記住洛陽,我也希望大家回去後在親朋好友中多多誇誇我們洛陽,讚美我們的洛陽。拜拜!

河南龍門石窟導遊詞講解 篇7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導遊,我們要去的地方是龍門石窟。很高興為大家講解龍門石窟。

現在呢,我們已經踏上旅途,行駛在鄭少高速上,途經新密、登封和伊川就會到達咱們今天的目地地——龍門石窟了。龍門石窟呢位於洛陽市南12公里的伊河兩岸,這裏的地行為兩山夾一水,河以東是香山,河以西則是龍門山,遠遠望去,龍門山就像一座天然的門闕,故古稱“伊闕”,隋煬帝建都洛陽後,因宮城門正對伊闕,而古代帝王又以真龍天子自居,因此,隋朝時改伊闕為“龍門”,沿用至今。

龍門石窟是我國的重點觀賞風景區,大家來看這的龍門石窟的門上有一位佛和兩條長龍,我們進來時,大家看這些洞裏都有一個不同的姿態,小佛在兩旁,中間有大佛。從前有個傳説,古時代有一個長的像佛的小男孩,他常常聽到地下有聲音,於是他挖地,忽然地咧開了一個大洞,裏面出來一個大佛,所以就形成了龍門石窟的稱號。

龍門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温泉增輝。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説過:“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就開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間。它始於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大同市)遷都洛陽前後。當時孝文帝深感國都偏於北方不利於統治,而地處中原的洛陽自然條件優越,於是在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同時拉開了營建龍門石窟的序幕。龍門石窟經歷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唐和北宋等朝,雕鑿斷斷續續達420xx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模營進140多年,因而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佔30 %,唐代洞窟約佔60%,其他朝代僅佔10%左右。

大家接着看,擺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龍,這個龍是守護佛的龍,一但佛被破壞,這個龍就會震一下。提醒我們要保護好祖國是文化遺產。

好了,龍門石窟的歷史講解就先到這裏,下面是觀賞的時間,注意不要亂畫,影響美觀。

龍門石窟

河南龍門石窟導遊詞講解 篇8

奉先寺為唐高宗所創,皇后武則天曾於高宗咸亨三年(672年)捐助脂粉錢兩萬貫,工程完工於上元二年(675年)。整個大像龕造像佈局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等一鋪九尊大像,主尊“大盧舍那佛”坐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面相豐滿圓潤,方額廣頤,眉若彎月,雙目俯視,炯炯有神;略作微笑,兩耳長垂,衣紋簡練,靈活而又儲蓄的眼睛顯得更加秀美,整尊造像,給人一種莊嚴典雅、肅穆寧靜之感。左側迦葉,身首雖殘,但仍顯出一位飽經風霜的老僧形象;右側阿難,濃眉細眼、年輕睿智、虔誠大方、充滿自信,宛如一聰慧少所形象。二菩薩衣飾華麗,端莊而矜持的表情,天王嚴肅威武而雙碩壯有力的神情,力士堅毅勇猛而雙暴躁的性格,以及那無所謂懼傾力承託的地鬼,無不形神兼備、惟妙惟肖。其雕鑿規模、藝術設計、人物塑造、雕像造型方面的成就,反映了唐代藝術家的高超技藝、審美時尚、美學理念和唐代美術所達到高度藝術水平。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時統治階級及藝術家心目中神化的“聖賢”形象,從另一側面又折射出了當時社會佛教發展的盛況和唐代國力的強大。因此,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羣雕,既是盛唐雕刻藝術的代表,又是人類美術史上的傑作,具有永恆的藝術魅力和美學價值。

古陽洞朋友們,參觀完奉先寺,我們將繼續參觀南面的古陽洞。著名的“龍門二十品”其中有十九品就在這一洞窟中。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孝文帝開始在龍門為其祖母馮太后開窟造像祈福作功德,王公大臣、貴族、官僚、武官將相繼在窟內造像,這就形成了古陽洞內最早的一批造像,從而開始皇家營造龍門的第一斧第一鑿,揭開了創建龍門石窟的第一篇章。

河南龍門石窟導遊詞講解 篇9

在北魏太和年間(447-499)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就在此營建,它不是一個朝代某一個時期興建而成得,而是陸續開鑿,經歷了眾多得朝代,相繼大規模營建得。開鑿時間長達400多年之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得歷史了,我們以前可能也看到很多景點,但那些大多都是明清或者後來重建得,而龍門石窟確實從1500年前遺留下來得。現有佛像十萬餘尊,佛窟,佛龕2100多個,碑刻題記3600多塊,洞內造像多為唐代河北魏時期開鑿得、其中唐代佔三分之二,北魏佔三分之一,大家可能會問,朝代不同,我們要怎麼區分哪個朝代得呢?洞窟中雖然都是佛或菩薩,但它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跟當時得世俗相結合得,唐代呢,有一個眾所周知得審美觀點,就是以肥為美,當時人們認為胖才是美,像唐代得武則天啊,楊貴妃楊玉環啊,她們都是除了漂亮以為,都有一個共同得特徵,就是豐滿。所以,唐代得造像都有圓潤豐滿這樣一個特點。等一下到龍門石窟以後,大家可以找一下,臉龐,肩膀,身材渾厚,圓潤得那種就是唐代典型得造像,而北魏,則以瘦為美,北魏造像>得特別是:瘦骨清風。所以高高瘦瘦得,很清秀得那種就是北魏得造像。在這裏,我已經清楚得講過了,所以到了龍門以後呢,我要考一考大家,看看你們能否分得出唐代和北魏得造像。

龍門石窟是中國古代封建政權凌駕於佛教之上的宗教藝術,由於魏、唐兩代皇室的參與而形成了龍門石窟皇家風範的重要特色,許多窟龕或造象的興廢變遷都與當時的政治形勢變化有着密切關係。

河南龍門石窟導遊詞講解 篇10

各位遊客朋友:

歡迎大家來到洛陽龍門石窟,現在我們就在龍門的入口,不要心急,我們立刻就進去領略裏面那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

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20_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它們詳實描述了佛教中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峯。大家都知道龍門石窟已經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相信大家都是為了這個慕名而來。

龍門石窟位於中國中部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5公里處,龍門峽谷東西兩崖的峭壁間。因為這裏東、西兩山對峙,伊水從中流過,看上去宛若門厥,所以又被稱為“伊厥”,唐代以後,多稱其為“龍門”。這裏地處交通要衝,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觀遊勝地。又因為龍門石窟所在的巖體石質優良,宜於雕刻,所以古人選擇此處開鑿石窟。遠遠看過去,石窟安靜佇立在那裏,前面的湖面跟它挺有默契的,都是靜靜的。我們可以閉上眼睛感受一下,可能會感到從未有過的平靜。

龍門石窟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時公元471~477年,歷經400餘年才建成,迄今已有1520_年的歷史,龍門石窟南北長約1公里,現存石窟1300多個,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佛塔50餘座,佛像97000餘尊。其中以賓陽中洞、奉先寺和古陽洞最具有代表性。

我們最先看到的是賓陽洞,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大概公元386~520_年的代表性作品。這個洞窟前後用了20_年才建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內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釋迦牟尼像,面部清秀,神情自然,堪稱北魏中期石雕藝術的傑作。主像座前刻有兩隻姿態雄健的石獅。左右侍立二弟子,二菩薩,菩薩像含笑凝眸,温柔敦厚。洞中還雕刻着眾菩薩,弟子聽法的浮雕像,栩栩如生。窟頂飛天仙子的刻畫也十分傳神。

我們沿着棧道繼續前行,會經過珍珠泉、萬佛洞、藥方洞(內有許多濟世藥方)、蓮花洞等洞窟,其中又以蓮花洞為特殊。蓮花洞是繼賓陽三洞之後開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頂雕有大型飛天環繞的大蓮花藻井圖案而得名。此雕刻的非常精美,開鑿於北魏孝昌年間即公元526—520_年前後,屬於北魏後期作品。據説,人大會堂的頂燈就是仿它而做。這裏除了大佛造型細膩外,最大的看點是南北它是龍門兩壁上方各有似為“法華經”所指十方分身佛的小千佛浮雕,每個高度僅有2釐米左右。他們就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小的佛像。在堅硬的石壁上雕刻如此小的佛,而又刻得如此精工細作,確實為龍門一絕。

好了,我們現在前往奉先寺。它是龍門石窟的精華部分。或許你們曾經在電視上看過,現在讓我們走近它,親自感受一下它的魅力。走到這裏遠遠可以看到那邊人很多,我們還可以看到那裏有一尊大大的佛像,它是奉先寺那大佛,而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窟,代表了唐代石刻藝術的風格。它長寬各30餘米。整個奉先寺的雕塑羣是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看!這個就是遠處看到的盧舍那雕像。它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傑作。盧舍那佛像總高約17米,豐腴典雅,栩栩如生。她那智慧的雙眼,稍稍向下俯視,目光正好與朝拜者仰視的目光交匯,令人產生心靈上的震撼,具有無窮的藝術魅力。它的面容豐滿秀麗,雙目寧靜,微露笑意,形象莊嚴又不失睿智慈祥,被譽為東方的“蒙娜麗莎”。一般説來,在佛學的教義裏,佛、菩薩均為男性,而在龍門奉先寺的這尊主佛卻被女性化,傳説盧舍那大佛的形象就是按照武則天的容貌雕琢而成。相對雲崗石窟,看過龍門後我們都明顯感覺雲崗石窟佛像雕刻線條古樸粗獷,龍門則精緻細膩的多。奉先寺的天王造像肌肉突出,線條清晰,給人已孔武有力的感覺。我想大家都非常喜歡這裏。盡情地享受它的薰陶吧。當然,除了欣賞盧舍那佛像之外,我們也不能忽略旁邊的那些同樣令人震撼的雕像,就像這些,都同樣雕刻得十分傳神的。同樣能令人產生心靈上的震撼。

好,參觀完奉先寺,我們就到龍門石窟歷史最悠久的古陽洞。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時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陽洞中有很多佛龕造像,這些佛龕造像多有題記,記錄了當時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和雕刻藝術的珍貴資料。中國書法史上的里程碑“龍門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這裏。“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字體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龍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的精華,歷來為世人所推崇。《龍門二十品》是龍門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題記拓本,北魏書風的代表作。《始平公造像記》本是附屬於佛龕的題記,全稱為《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題記》,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刻於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北壁。題記由孟達撰文,朱義章楷書。此碑與其它諸碑不同之處是全碑用陽刻法,逐字界格,為歷代石刻所僅見,在造像記中獨樹一幟。記文內容寄造像者宗教情懷,兼為往生者求福除災。清乾隆年間始被黃易發現,受到書壇重視,列入“龍門二十品”,此碑文方筆斬截,筆畫折處重頓方勒,結體扁方緊密,點劃厚重飽滿,鋒芒畢露,顯得雄峻非凡,被推為魏碑方筆剛健風格的代表。

看完石窟最精華的部分,讓我們近距離接觸石窟,感受它的每一個細節。就像我們現在身處的這個洞,一進來就可以感受它濃厚的貴族色彩,是典型的皇家風格。像在這道牆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其實石窟的每一處都是古人非常重視的,不容馬虎。好了。大家就自主參觀一下石窟,到晚上我們還要欣賞石窟的夜景。相信大家一定很期待,讓我們吃完晚飯就一起來感受龍門石窟的夜景吧。

大家請看,石窟晚上看過去是不是跟白天看到的很不一樣?

是啊,晚上的石窟看起來是非常現代的,好像一座城堡,充滿了神祕感。進去裏面看,燈光照到佛像上面,像不像靈光?這些金色的燈光把佛像襯托得更有神聖感。不愧是中國石窟藝術的里程碑。好了,龍門石窟的參觀就到此結束了,相信大家跟我一樣充滿了感慨,覺得真是不枉此行。歡迎大家下次有機會再來感受一下石窟的魅力和震撼。謝謝。

河南龍門石窟導遊詞講解 篇11

大家都知道,我國有四大石刻藝術寶庫。它們分別為甘肅敦煌得莫高窟,山西大同得雲岡石窟,甘肅天水得麥積山石窟,而另一個呢,就是我們今天要去參觀得龍門石窟了。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13公里處,行車約40分鐘,那裏不僅是著名得歷史名勝,而且是自然風光很迷人得地方。整個龍門石窟由兩山組成,一山為香山,因古代得時候,山上長有一種含香味得植物而得名。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就長眠與此,白居易晚年在洛陽居住了18年之久,名號為香山居士,逝世之後就葬在這座山得山腳下。另一座為西山,也是我們今天參觀得主要景點。大多得造像,洞窟,刻碑,都是建在西山上得。相傳兩山本為一座山,大禹治水時,嫌其阻水淹田,就用一把大斧子把它劈成了兩半,於是就成了兩座山,兩座山遠遠望去,就好像一個天然得門闕,中間又有一條伊河自南向北流過,故稱伊闕。可謂兩山對峙,伊水中流。龍門山色,自古就被喻為洛陽八大景之首,是洛陽地區最好得風景區。自唐代以來,皇帝被喻為真龍天子,凡是與皇帝有關得東西統統用龍來命名。比如皇帝穿得衣服叫龍袍,皇帝住得地方叫龍庭等等。那麼,位於皇宮龍庭南面得門,就得名龍門。我們常常説一句話:“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看景點也是如此,不管多著名得景點,如果你不瞭解它,不懂得它得背景,歷史,意義,你就看不出個所以然來。甚至沒什麼好看得,僅僅只是到此一遊而已。但是如果你掌握這些情況以後,你就會覺得你所看得東西是非常有價值得,是值得一看得,所以,在看龍門前,我給大家詳細介紹一個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在北魏太和年間(447-499)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就在此營建,它不是一個朝代某一個時期興建而成得,而是陸續開鑿,經歷了眾多得朝代,相繼大規模營建得。開鑿時間長達400多年之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得歷史了,我們以前可能也看到很多景點,但那些大多都是明清或者後來重建得,而龍門石窟確實從1500年前遺留下來得。現有佛像十萬餘尊,佛窟,佛龕2100多個,碑刻題記3600多塊,洞內造像多為唐代河北魏時期開鑿得、其中唐代佔三分之二,北魏佔三分之一,大家可能會問,朝代不同,我們要怎麼區分哪個朝代得呢?洞窟中雖然都是佛或菩薩,但它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跟當時得世俗相結合得,唐代呢,有一個眾所周知得審美觀點,就是以肥為美,當時人們認為胖才是美,像唐代得武則天啊,楊貴妃楊玉環啊,她們都是除了漂亮以為,都有一個共同得特徵,就是豐滿。所以,唐代得造像都有圓潤豐滿這樣一個特點。等一下到龍門石窟以後,大家可以找一下,臉龐,肩膀,身材渾厚,圓潤得那種就是唐代典型得造像,而北魏,則以瘦為美,北魏造像得特別是:瘦骨清風。所以高高瘦瘦得,很清秀得那種就是北魏得造像。在這裏,我已經清楚得講過了,所以到了龍門以後呢,我要考一考大家,看看你們能否分得出唐代和北魏得造像。

龍門石窟是我國古代莫北人民智慧得結晶,藝術實踐得結果,堪稱我國雕刻藝術寶庫,為研究我國古代歷史,文化,佛教,雕刻,服飾提供了極為豐富得資料,它是佛教流傳到我國後,與中國文化相結合得典範。第一┆範文網整理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那麼,千千萬萬佛像是何人所謂呢?他們又為什麼要雕像造佛呢?事實上,絕大部分得洞窟都是皇帝為自己營造得功德窟,龍門石窟大規模營建於北魏和唐代,那時佛教興盛,帝王將相們深信“輪迴報應”,“造佛得佛報”。於是他們不惜花費大量得人力,物力,財力,黨團範文,為自己,父母,親朋好友營造公德窟,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統治者出於政治上得需要,利用佛教從思想意識上統治人民。通過開鑿擴大石窟來宣揚佛教。第三個原因,開鑿石窟得風尚是沿襲佛教發源地之一得古印度而來得。在中國北方,石窟得開鑿路線基本上是沿絲綢之路而來得。這也是佛教傳入中國得一跳主要路線。

河南龍門石窟導遊詞講解 篇12

大家好,我是太炎國小的蔣躍楓,大家叫我蔣導好了。孔夫子説,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正是懷着這種心情來接待大家的。

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出口處,距市區125。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了,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共同組成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各位朋友,我們在龍門石窟參觀約用1。5——2小時時間,在此,我們每分鐘可以看到1000餘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據1962年龍門文物保管所統計,兩山現存窟?2100多個。大小造像10萬餘尊,佛塔40餘座,造像題記碑文約有28萬多塊。造像以北魏、東魏、北齊、隋、唐為主。北魏約佔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佔百分之六十左右。龍門石窟最大造像為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龍門石窟羣,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個大型洞窟。因龍門東山的陳巖比西山的薄,不便雕鑿大型造像。在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時古陽洞、賓陽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潛溪寺,賓陽北洞等。

好了,各位朋友,我們已經來到了龍門石窟,現在請大家下車,跟我走,去參觀洞窟。在參觀石窟的過程中,我給各位朋友重點講解一下龍門石窟中幾個主要洞窟。

這是潛溪寺,它是我們進入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石窟。潛溪寺洞高,寬9米多,進深約7米,建於唐代初期,距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因在鑿洞時地下有源源不斷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據説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過別墅。

我們通過潛溪寺後,在路旁右側有敞口石?,正壁上嵌有一種宋代陳挎寫的“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草書石扁。這是北宋道士陳傳所書。那末,陳傳又是神末人呢,他是一個仕途落魄,以隱居修行而深得帝王賞識的傳奇式人物。先後在武當山、華山等地修煉。

由於時間關係,龍門石窟的主要講解到此結束。現在給各位留一點兒時間拍照,謝謝各位!

河南龍門石窟導遊詞講解 篇13

親愛的朋友: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洛陽龍門石窟,我是導遊小x。

洛陽,素稱“九朝古都”,但實際上先後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洛陽作為都城,前後歷時15XX年,是中國七大古都中建都時間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古都。

距市區13公里的龍門是洛陽南面的天然門户,這裏兩岸香山、龍門山對立,伊水中流,遠望就象天然的門闕一樣。因此自春秋戰國以來,這裏就獲得了一個形象化的稱謂“伊闕”。隋煬帝都洛陽,因宮城城門產正對伊闕,古代帝王又以真龍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龍門”,“龍門”之名即延用至今。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就雕刻在伊河兩岸的山崖上,南北長約1公里。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開始營造,經過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延至北宋,累計大規模開鑿約四百餘年,現存窟龕 2345個,碑刻題記2800餘塊,佛塔70餘座,造像近11萬尊。其窟龕、造像和題記數量之多,居中國石窟之冠,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佛教藝術寶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1961年確定龍門石窟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XX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通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龍門石窟是中國古代封建政權凌駕於佛教之上的宗教藝術,由於魏、唐兩代皇室的參與而形成了龍門石窟皇家風範的重要特色,許多窟龕或造象的興廢變遷都與當時的政治形勢變化有着密切關係。

“龍門山色”自古即為洛陽八景之首。北魏以來,這裏松柏蒼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為有名。山腳處泉水汩汩,伊水碧波盪漾,唐代時行船往來,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與青山綠水交相輝映,形成了旖旎葱蘢,。鍾靈毓秀的龍門山色。伊闕風光。中國古代歷史上曾有許多文人墨客,帝王將相,高僧大德徜徉於此,賦詩吟誦。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遊之勝,香山首焉”的佳句,聲名遠揚,今誦尤新。

潛溪寺朋友們,下面我們將參觀龍門石窟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潛溪寺。潛溪寺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內造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主像阿彌陀佛居中而坐,身體各部比例勻稱,面容豐滿,胸部隆起,表情靜穆慈祥。兩側觀世音、大勢至菩薩體軀比例適中,豐滿敦厚,表情温雅文靜,富於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藝術的長足發展。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合稱為“西方三聖”,是佛教淨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時代是中國佛教發展的又一個繁盛期。佛教學風在“破斥南北、禪義均弘”形勢下,南北佛教徒們不斷的交流和互相影響,完成了對以前各種佛教學説的概括和總結,從而使佛教中國化的趨向更加明顯,也使佛教造像藝術充滿了清新與活力。因此,在造像藝術上發生了不同於北魏時代造像風格的變化,潛溪寺中的造像已揭開了盛唐那種豐腴、典雅的造像風格的序曲。

賓陽中洞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了意義重大、比較徹底的漢化改革,歷史上稱為“孝文改制”。由最高統治者實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對當時皇家貴族發願開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響。下面我們將參觀的賓陽中洞的造像風格和服飾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們,現在我們面前的這三座洞窟合稱為賓陽三洞。賓陽三洞因統一規劃、有計劃開鑿且並排佈局而得名。這三座洞窟從公元5XX年開鑿直到520xx年停工,歷時長達20xx年還未完工,史書記載用工多達80多萬。中間的為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開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從南向茲依次為過去世燃燈佛、現在世佛釋迦牟尼和未來世佛彌勒佛。

賓陽中洞的窟頂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頂部,地面雕刻着大型蓮花,周邊是蓮花花瓣、水波紋和其它裝飾圖案,如同鮮豔美麗的地毯式樣子。這種形式使人很自然聯想起北方遊牧民族的生活。

河南龍門石窟導遊詞講解 篇14

歡迎大家來到龍門石窟,我是瑪麗家族的陳導,今天就由我來帶領你們去探索神奇的龍門石窟。首先我要説一下我們要注意的事項:不能隨地丟垃圾,不能隨地吐痰,不要過於興奮在石壁上亂塗亂畫……如果你犯了以上錯誤,就得摸摸你的錢包了。

旅程開始了,我先説一説龍門石窟的知識: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佈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現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佛塔50餘座,造像十萬餘噸。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釐米。這些都體現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造詣。

好了,我的講解結束了,接下來請旅客們下車自己去親身體驗一下吧!希望我的講解能換來您的滿意微笑!

河南龍門石窟導遊詞講解 篇15

大家好,我是太炎國小的蔣躍楓,大家叫我蔣導好了。孔夫子説,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正是懷着這種心情來接待大家的。

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出口處,距市區125。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了,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共同組成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各位朋友,我們在龍門石窟參觀約用1。5——2小時時間,在此,我們每分鐘可以看到1000餘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據1962年龍門文物保管所統計,兩山現存窟?2100多個。大小造像10萬餘尊,佛塔40餘座,造像題記碑文約有28萬多塊。造像以北魏、東魏、北齊、隋、唐為主。北魏約佔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佔百分之六十左右。龍門石窟最大造像為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龍門石窟羣,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個大型洞窟。因龍門東山的陳巖比西山的薄,不便雕鑿大型造像。在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時古陽洞、賓陽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潛溪寺,賓陽北洞等。

好了,各位朋友,我們已經來到了龍門石窟,現在請大家下車,跟我走,去參觀洞窟。在參觀石窟的過程中,我給各位朋友重點講解一下龍門石窟中幾個主要洞窟。

這是潛溪寺,它是我們進入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石窟。潛溪寺洞高,寬9米多,進深約7米,建於唐代初期,距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因在鑿洞時地下有源源不斷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據説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過別墅。

我們通過潛溪寺後,在路旁右側有敞口石?,正壁上嵌有一種宋代陳挎寫的“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草書石扁。這是北宋道士陳傳所書。那末,陳傳又是神末人呢,他是一個仕途落魄,以隱居修行而深得帝王賞識的傳奇式人物。先後在武當山、華山等地修煉。

由於時間關係,龍門石窟的主要講解到此結束。現在給各位留一點兒時間拍照,謝謝各位!

河南龍門石窟導遊詞講解 篇16

各位遊客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河南旅遊,遠道而來,一路辛苦了!我是你們的導遊,站在我身邊的這位是我們的司機張師傅,我們倆很榮幸為大家服務,有需要的地方儘管提出來,我們會盡力解決,你們的滿意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大肯定,預祝本次旅途愉快!

先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的旅程,我們由鄭州出發,走連霍高速,直達洛陽,之後前往距洛陽市13公里外的龍門石窟參觀。

我們車頭所指的方向就是洛陽龍門石窟。此刻圍繞在我們周圍的是鄭州市市區,大家請看街道兩旁綠樹成蔭。因良好的綠化,素有“綠城”之稱。鄭州有深遠的歷史文化,它古屬豫州。公元1020xx年,周武王滅殷後封此地為管國,東漢時此地成為管城,現在還有管城區的稱號,直到隋文帝天皇三年,才有鄭州的稱號,並沿用至今。1920xx年京漢鐵路大罷工後,鄭州成為“二七名城”,我們馬上要經過的綠色雙塔就是鄭州的標誌性建築“二七紀念塔”。1954年,河南省的省會由開封遷往鄭州,鄭州沒有使人們失望(發達的經濟引領着河南甚至整個中原地區)。現在是河南省經濟發展速度最快,活力最強的城市,甚至是中原崛起的領頭軍。鄭州商貿發達,商戰連連,也有“商城”之稱。

此時此刻我們正行駛在連霍高速上,這是一條平安和希望的坦途,它橫貫中國大陸連接連雲港和霍爾木茲,全長4395千米,途徑江蘇、安徽、河南、陝西、甘肅、6省,在河南共計611千米,目前有41%的部分為高速公路,其他為一級公路,連霍高速將成為中國高速公路的橫向骨幹。

朋友們,我們今天順利的旅程正是得益於腳下這條黑色的巨龍,速度可真快,現在我們漸漸駛入洛陽,來洛陽就要對洛陽有所瞭解,接下來,我把洛陽介紹給大家:洛陽位於河南省中部,黃河南岸,伊洛盆地北緣,因其古城區在洛水之南而得名,洛陽曆史悠久,先後有13個朝代在此建都,時間長達1520xx年,由於洛陽長期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所以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裏,歷史人物活動在這裏,因此歷史學家司馬光説:“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這就是説洛陽是中國歷史的縮影,如果你想了解5020xx年的中國,那你必須來看看洛陽。

最能代表洛陽的就是洛陽四寶了,“洛陽牡丹甲天下”,這第一寶就是洛陽牡丹,牡丹由於其花色花型雍容華貴,世稱“花中之王”,是我們的國花。象徵吉祥富貴,每年4 月15-25日舉行牡丹花會,吸引無數中外遊客前來賞花,可謂“花如海,人如潮,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第二寶是當年貴為國禮的唐三彩,其中黑色的將軍馬還被英倫友人稱為“倫敦黑”、“黑寶石”。可稱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這第三寶呢,是洛陽水席,共24 道菜,採用行雲流水的上菜方式,近年來增加了許多新口味,不僅豐富洛陽人的飲食口味,而且是外來賓客的首選,那麼第四寶呢就是咱們馬上要參觀的龍門石窟了,至於它為什麼叫第四寶,我們來親自揭開謎團。

好了,各位朋友,洛陽龍門石窟到了,請大家關好窗户,帶好貴重物品,隨我下車參觀龍門石窟!

河南龍門石窟導遊詞講解 篇17

伊闕佛龕之碑:李泰把賓陽三洞修葺一新之後,便特意請中書舍人岑文本撰文,由當代著名的大書法家褚遂良書丹,鐫刻了洋洋灑灑1800多字的造像題記,樹立在賓陽中洞與賓陽南洞之間一塊最顯眼的石壁上,也稱褚遂良碑。本來這塊碑,原為北魏王室營建賓陽洞的造像題記,它所記錄的內容,應該是賓陽中洞的雕造年代,造像內容以及工程進展情況。然而,魏碑原文卻給這貪天之功,欺世盜名的政客李泰磨平後,又重新刻上了現在這篇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的溢美之辭。這塊碑的價值有兩個方面,一是歷史價值,它為賓陽洞的修造及演變,為唐王朝宮廷內的權力之爭等,提供了不少情況。二是文學藝術價值。因為在長達1800多字的銘文中,不僅造句工整,辭風華麗,而且把中國書法中所説的點橫豎折鈎挑撇捺等幾乎都包括了,真可堪稱是文辭家和書法家的“天合之作”。

(從現在可以説我們來看龍門四最)

摩崖三佛龕:我們看到這組羣雕叫摩崖三佛龕,我們剛才看到的窟和龕有什麼區別呢?窟是在天然或人工開鑿的洞窟內開窟造像,那麼龕是在崖壁上面直接雕鑿,上面有小小的石質屋檐。這組造像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站佛,這種組合在我國石窟寺中極為罕見。此龕造像是一組未完成工程,羣像均僅雕出輪廓。中間主佛為彌勒佛,坐於方台座上。據佛經記載彌勒佛是未來佛,是作為現在佛釋迦牟尼佛接班而出現的。他現在還在兜率天內院修行,預計將於二十八億七千萬年之後來統管這個現實世界,那麼為何把這個未來佛放在主尊佛的位置上呢。那麼我們就要來觀注這組羣雕開鑿的歷史背景了。此龕開鑿於武周時期,也就是武則天當皇帝時期。咱們都知道女人當皇帝是難上加難,受到了重重的阻力,但是武則天卻不是一個一般的女人,她當時利用老百姓的彌勒信仰為自己的登基製造輿論,登基後又自稱慈氏,推動了彌勒信仰的風行。在佛教中,彌勒佛被視作改天換地之佛。因此武則天登基當皇帝之前,授意她的面首(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她的男寵,情人)白馬寺主持薛懷義製造輿論,將四卷《大雲經》附以新的解釋,謬稱武則天是彌勒佛下凡:“武太后乃彌勒佛降生,當代唐為人世之主”。將《大雲經》頒行天下。摩崖三佛龕的開輿論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出現的。隨着武周政權的垮台,摩崖三佛龕也因此而停工。雖然這組造像是未完工雕像,但卻為我們瞭解石窟造像的開鑿提供了一份寶貴的實物資料。

河南龍門石窟導遊詞講解 篇18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城南12公里處。這裏兩山對峙,伊水中流,猶如一座天然門闕,在春秋時期稱“闞塞”或“伊闞”,隋以後稱龍門。

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窟,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貯藏食物和東西。然而以石窟寺出現卻是在古印度興起佛教後出現的。隨着僧侶的傳教活動傳入我國的邊疆和內地,同我國民族特點和傳統的各種藝術技法風格融合交匯,成為我國的一種特有的雕刻、彩繪工藝。

歷史上,洛陽曾是東漢、北魏和武周等朝代的都城。東漢時佛教開始傳入中國,永平年間建成了號稱中國佛教第一名剎的洛陽白馬寺。北魏皇帝普遍崇尚佛教,而武則天對佛教更是篤信有加。為了表示對佛祖的虔誠,他們在洛陽大興土木,龍門石窟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處。

1999年,洛陽市人民政府投資近兩億元,對龍門石窟周圍環境進行了大規模治理改造。20__年3月,成立了龍門石窟風景區管理局,對石窟、香山寺、白居易墓實行統一管理,並籌措資金近一億元,在龍門石窟南北架設了兩座公路大橋,拓寬了景區內南部河道,修復了香山寺古建築設施,計劃20__年4月,景區實行封閉式管理,屆時,將會以石窟、寺院、墓園合為一體的旅遊景象出現。那時,中外來賓可以在香山寺鐘聲的伴隨中,漫步於水面漣漪的伊河河畔,駐足於佛龕之前,一覽龍門眾多景觀。

龍門石窟是河南人民的寶貴遺產、也是中國人民的、更是世界人民的寶貴遺產。

河南龍門石窟導遊詞講解 篇19

歡迎大家來到龍門石窟,我是瑪麗家族的陳導,今天就由我來帶領你們去探索神奇的龍門石窟。首先我要説一下我們要注意的事項:不能隨地丟垃圾,不能隨地吐痰,不要過於興奮在石壁上亂塗亂畫……如果你犯了以上錯誤,就得摸摸你的錢包了。

旅程開始了,我先説一説龍門石窟的知識: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佈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現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佛塔50餘座,造像十萬餘噸。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釐米。這些都體現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造詣。

好了,我的講解結束了,接下來請旅客們下車自己去親身體驗一下吧!希望我的講解能換來您的滿意微笑!

河南龍門石窟導遊詞講解 篇20

大家好,歡迎參加我們的旅行社,我叫,大家叫我張導好了,馬上就要到達目的地了,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的終點站——龍門石窟。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它是我國石窟藝術的里程碑。那裏又分為兩個巨大的石窟:東山石窟和西山石窟。

其中最為壯觀的要數西山石窟,到站了,遊客們請跟好我,不要跟丟了,瞧,那就是西山石窟,非常美麗。我們先往這邊走,看,這叫作潛溪寺。它為什麼叫這個奇怪的名字呢?因為潛溪寺下面有源源不斷的溪水而得名。這個裏面的主佛為菩薩,佛像旁跟着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等。咱們再往前走走,現在,我們所在的地方叫賓陽洞,又稱賓陽三洞,分別是北洞,中洞。南洞三個洞。

接下來,我們到了龍門石窟最有名的地方——奉先寺。盧舍那佛最有名,他身高一丈多,真是極品。

最後提醒大家不要破壞文物。亂扔垃圾,再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henan/7w4p3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