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海南導遊詞 >

5篇海南海口老街的導遊詞

5篇海南海口老街的導遊詞

海口騎樓老街,是海口市一處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觀。其中最古老的建築四牌樓建於南宋,至今有700多年曆史。20xx年6月10日,首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在北京揭曉,海口騎樓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騎樓老街以其唯一性、獨特性榮獲首批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稱號。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20xx年5篇海南海口老街的導遊詞範文,歡迎借鑑參考。

5篇海南海口老街的導遊詞

20xx年5篇海南海口老街的導遊詞(一)

海口騎樓老街位於東經110度35分,北緯20度05分,地址在得勝沙路—長堤路老街區。

海口騎樓老街,是海口市一處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觀。其中最古老的建築四牌樓建於南宋,至今有700多年曆史。20xx年6月10日,首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在北京揭曉,海口騎樓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騎樓老街以其唯一性、獨特性榮獲首批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稱號。

海口騎樓主要分佈於海口市得勝沙路、中山路、博愛路、新華路、解放路、長堤路等老街區。騎樓老街覆蓋面積約二平方公里,總長四點四公里,共有大大小小的三、四層高的騎樓建築近六百棟。

騎樓大多是上世紀七年級批批從南洋回來的華僑借鑑當時的南洋建築風格所建。騎樓大多佈滿優雅細緻的雕塑和洋派的裝飾,很有些巴洛克的味道。騎樓樓層都不太高,兩三層的居多,有些還保留着早前的商號,和憑欄、門窗等處的精美雕花。

海口的騎樓建築羣初步形成於19世紀20-40年代,距今有100多年曆史,其中最古老的建築四牌樓建於南宋,至今有600多年曆史。20個世紀30年代,海口已有35個行業572家商鋪,如“樑安記”、“雲旭記”、“遠東公司”和“廣德堂”等等。著名旅店或綜合性娛樂場所有“五層樓”、“大亞旅店”、“泰昌隆”等等。許多大商號都在老街的騎樓裏,展開不見硝煙的經營大戰。

1931年,得勝沙街上的“海口大廈”(俗稱“五層樓”)建成,那是建國前海口市最高的樓房。“騎樓林立,商賈絡繹,煙火稠密”,是當時海口興盛景象的真實寫照。

儘管已過去了百餘年,走在老街上,仍能欣賞到街邊建築的美。騎樓沿街道兩側臨街而建,下層部分做成柱廊式人行過道,用以避雨、遮陽、通行,樓層部分跨建在人行過道之上,每棟高二至四層,進深二三開間,在建築美學上,樓的寬和高符合審美比例。騎樓的窗楣、柱子、牆面造型、腰線、陽台、欄杆、雕飾等體現了獨特的風韻,牆體上的彩瓷花卉圖案、女兒牆、騎樓、柱廊、敞廊是巴洛克風格,具有歐亞混合文化特徵;人字形的屋頂覆蓋青瓦,上面安放着吉祥物。建築結構上,有中國古代傳統式、西方建築模式,還有南洋的建築及裝飾風格,並明顯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築的影響;騎樓下的長廊貫通成排,行人逛街時可躲避風雨烈日,一邊悠閒散步,一邊從容地看貨購物。

海口騎樓歷史文化街區(以下簡稱騎樓老街)位於海甸溪南岸,長堤路以南,龍華路以東,和平路以西,解放西路、文明中路以北,地處舊城區中心地帶,

海口騎樓老街主要是得勝沙路、博愛北路、中山路、新華路、長堤路等五條老街,是海口城市的重要發源地。

海口最早地名已不可考究了,歷史記載中,“海口所城”建於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由於港口貿易的興起,為防海盜襲擾,明代建起了方圓僅0.48公里,後慢慢在城內形成了東門街、西門街、四牌樓街、振龍街和龍牙巷等多條石板路面的街道小巷,城外則形成了振東街、水巷口街、得勝沙街、義興街等街道。隨着貿易和海運的逐漸開闢後,海口被闢為國內外的貿易口岸。 “帆檣之聚,森如立竹”,正是當年海口開埠後港口熱鬧景象的真實描述。

1920xx年,海口拆牆擴城,城區面積由原來所城內的不到1平方公里擴大了許多。第二年,拆城牆的石頭被用來築成長堤,這就是如今的長堤路。當時的政府擴建原來天妃廟前的廟前大街,並改名為中山路,長388米,原西門外順城牆位置的街道被擴成今天的新華北路和新華南路。原所城內的南北大街被拓為博愛路,東西方向則被拓為新民東西路。“商賈絡繹、煙火稠密“,城市馬路的形成、沿海貿易業的繁榮、城市功能的不斷完善使這一帶成為海口的鬧市區。

如今,以前賣米賣鹽賣油的得勝沙路已建成海南第一條商業步行街,以賣煤油和火柴出名的中山路成為五金燈飾一條街;新華路、博愛路也都分別成了家電、小商品及紡織面料一條街。沿着五條街漫步踱溜,會感受到一種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圍,這些地方白色騎樓建築雖然十分歐化,可牆面上細緻雕刻全都是中國民間特色的吉祥圖案,形成一座騎樓就是一副風景畫,一條街就是一個文化景區。

騎樓作為一種外廊式的建築藝術,是源遠流長的,甚至可以追溯至2520xx年前的世界經典建築古希臘的“帕忒儂神廟”、中國的孔廟和書院建築。

由於海南獨特的強曬多雨氣候條件,早在1395年(明洪武年),在海口“外沙”一帶(即現在的博愛路,得勝沙路)建造市場街時,已出現了能遮雨防曬的長廊式“排店屋”。到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一股闖南洋風潮在海南刮開,在異鄉打出一片天地後,出海闖南洋的海南人“葉落歸根”,攜帶着畢生血汗錢回鄉建屋,安老終生。祖輩們在帶回了南洋思想的同時,海南也由此出現不少南洋風格的歐式騎樓建築。那時,幾座或十餘座騎樓參差錯落毗連一起,店屋前連廊連柱的長廊連接起整個街區,即可為往來的行人撐起一片遮擋烈日暴雨的天地,營造出相對涼爽的環境,又可成為商家謀業招徠顧客的開放交流場所。騎樓,成為了當時的商業文化與社會文化的地域特色。

海口最早的騎樓建於1849年,地點在四牌樓街又叫城內街,就是現在的博愛北街。據統計,海口的騎樓式建築佔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騎樓式建築200餘座,主要集中於博愛路、中山路、新華北路、得勝沙、解放路等五條老街,其中中山路沿街兩旁保留較為完整的騎樓式建築最多,約39座。

這些騎樓建築具有濃郁的歐亞混交化特徵,建築風格也呈現多元化的特點,既有濃厚的中國古代傳統建築風格,又有對西方建築的模仿,還有南洋文化的建築及裝飾風格,並明顯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築文化的影響,騎樓的建築風格多姿多彩,騎樓的窗楣、柱子、牆面造型、腰線、陽台、欄杆、雕飾等都體現了一種獨特的風韻,尤其在外牆體上浮雕的花紋上有着精美的百鳥朝鳳、雙龍戲珠、海棠花、臘梅花等中國傳統雕刻藝術。

至今這些建築仍然發揮着海口市舊城老街的主要商業功能,形象地記錄了海口市由無到有,發展成為一個繁榮的沿海大都市的歷史,體現了海口城市區位與東南亞一體的熱帶地方特色。

騎樓老街在其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積澱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蹟,歷史人文色彩豐富多樣,歷史上有十三個國家在這裏開設了領事館、教堂、郵局、銀行、商會;中國共產黨瓊崖一大會址、中山紀念堂;西天廟、天后宮、武勝廟和冼太夫人廟,還有當時衣錦還鄉的華僑富商為家鄉建起的家族式連排騎樓,如邱氏祖屋、饒園等。

當年非常有名的海口最高樓——“五層樓”,如今在得勝沙路還可以看到。它是在上一世紀三十年代初,由時任越南西貢市匯理銀行董事長的文昌籍鄉親吳乾椿,用從南洋運回來的石料、木材修建起來的。作為當時海口最大最豪華的旅館,它一度是海口的標誌性建築,並經營過大劇院、放電影等。

20xx年5篇海南海口老街的導遊詞(二)

朋友們!我們現在來到了美麗的海口市,海口市是一個掩映在茂盛的椰林叢中的美麗城市。海口是海南省的省會。它地處海南島北部,北瀕瓊州海峽,隔18海里與廣東省海安鎮相望;全市土地面積2304.84平方公里。人口160萬人,海口因地處南渡江出海口而得“海口”之名。因滿城婆裟起舞的椰樹又稱椰城,是海南省政治、文化、經濟、交通中心, 亦是海、陸、空交通的樞紐,同時又是一座具有熱帶風光、濱海特色的外向型、國際性的旅遊城市。

海口市地處低緯度熱帶北緣,屬於熱帶海洋氣候,春季温暖少雨多旱,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多台風暴雨,冬季冷氣流侵襲時有陣寒。海口具有鮮明的海洋文化特徵,他既能敞開胸懷擁抱各個朝代落難的大陸移民,也能欣然接受海外異族文化,還能滿懷希望地送出無數子弟飄洋過海。海口是我國最年輕的省會城市。 現在我們就讓我們來領略這美麗城市的無限風光,享受椰風海韻 海口古稱“白沙津”、“ 海口浦”、“瓊州”,雖然它成為城市的歷史只能上溯到一百年前,可是海口的文明歷史卻悠久而獨特。在西漢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20xx年),伏波將軍路博德征服百越,在海南設置了珠崖、儋耳兩郡;南宋時期朝廷在這裏設置了海口浦,海口自此得名。此後,海口逐漸發展成為我國南北貿易和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並且於1920xx年開始設市。1858年《天津條約》後,海口被闢為商埠,先後有美、日、英、法等十個國家在這裏設立領事館。老城區的中山路、博愛路一帶至今還保留着成片的法式巴羅克風格的建築,那是當時外國領事和商貿機構集中之地。1950年4月23日,海口市解放,此後成為海南行政區公署的所在地,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通過了設立海南省和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定和決議,海口從此成為海南省的省會和海南經濟特區對外開放的窗口,城市的面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20xx年,海口、瓊山合併,規模明顯擴大。

海口市有美蘭、秀英、龍華、瓊山四個市轄區,一個保税區。海南建省辦特區以來,海口市的工業、農業、第三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市政建設和交通、通訊事業走在全國前列。市內道路寬敞潔淨,花壇綠地隨處可見。海口美蘭機場是全國十大航空港之一,有63條國際國內航線。海口港年吞吐量達1100萬噸,貨運直達全國各港口,並有客輪直達廣州、深圳、北海、湛江和海安。海口市的電話和移動電話普及率、人均佔有住房面積、人均擁有綠地面積都位居全國各省會城市前列。海口市的主要街道有:海府大道,集中了海南省委、省政府的主要職能部門和辦公機構;海秀大道,是海口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有DC城廣場、第一百貨商場和明珠商廈等大型購物商場;解放西路,以服裝、鐘錶、皮具、珠寶和音像製品、電器為主的購物一條街;博愛南路,海口的小商品市場一條街;龍昆南路,以海鮮酒家和娛樂城為特色;濱海大道,富於海濱特色,有眾多的酒店及生生百貨商場、海口市體育館、萬綠園、濱海公園等。有人説海口是"小城市的底子,中等城市的規模和大城市的氣派",這一説法概括了海口在較低起點上向着較高目標起飛的奮鬥方向。 海口世紀大橋宛如一條卧龍橫亙於海甸河上,因其功能齊全、造型新穎而成為海口一個重要的旅遊景觀和城市標誌性建築。 世紀大橋的建設是城市規模擴大和城市交通網絡發展的需要。20xx年11月25日:粵海鐵一號正式靠泊粵海鐵路海口南港碼頭,完成了與海南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20xx年12月18日:粵海鐵一號滿載火車、汽車與碼頭棧橋的對接取得成功,具備了正式投入運營的條件。 有人説海上看海口最美麗,那是一輪真正的日出。有人説天上看海口最美麗,因為美麗穿透了天空。也有人説有人眼裏的海口最美麗,那是一副新版清明上河圖。還有人説百歲老人眼裏的海口最美麗,因為滄桑與美麗互動。她那迷人的風光、宜人的氣候、滄桑的昨日、繁榮的今天,都值得我們探尋追求、駐足流連。讓我們一起來祝福她--海口明天會更好!

20xx年5篇海南海口老街的導遊詞(三)

海口騎樓老街,是海口市一處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觀。其中最古老的建築四牌樓建於南宋,至今有700多年曆史。20xx年6月10日,首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在北京揭曉,海口騎樓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騎樓老街以其唯一性、獨特性榮獲首批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稱號。

海口騎樓主要分佈於海口市得勝沙路、中山路、博愛路、新華路、解放路、長堤路等老街區。騎樓老街覆蓋面積約二平方公里,總長四點四公里,共有大大小小的三、四層高的騎樓建築近六百棟。

騎樓大多是上世紀七年級批批從南洋回來的華僑借鑑當時的南洋建築風格所建。騎樓大多佈滿優雅細緻的雕塑和洋派的裝飾,很有些巴洛克的味道。騎樓樓層都不太高,兩三層的居多,有些還保留着早前的商號,和憑欄、門窗等處的精美雕花。

海口的騎樓建築羣初步形成於19世紀20-40年代,距今有100多年曆史,其中最古老的建築四牌樓建於南宋,至今有600多年曆史。20個世紀30年代,海口已有35個行業572家商鋪,如“樑安記”、“雲旭記”、“遠東公司”和“廣德堂”等等。著名旅店或綜合性娛樂場所有“五層樓”、“大亞旅店”、“泰昌隆”等等。許多大商號都在老街的騎樓裏,展開不見硝煙的經營大戰。

1931年,得勝沙街上的“海口大廈”(俗稱“五層樓”)建成,那是建國前海口市最高的樓房。“騎樓林立,商賈絡繹,煙火稠密”,是當時海口興盛景象的真實寫照。

儘管已過去了百餘年,走在老街上,仍能欣賞到街邊建築的美。騎樓沿街道兩側臨街而建,下層部分做成柱廊式人行過道,用以避雨、遮陽、通行,樓層部分跨建在人行過道之上,每棟高二至四層,進深二三開間,在建築美學上,樓的寬和高符合審美比例。騎樓的窗楣、柱子、牆面造型、腰線、陽台、欄杆、雕飾等體現了獨特的風韻,牆體上的彩瓷花卉圖案、女兒牆、騎樓、柱廊、敞廊是巴洛克風格,具有歐亞混合文化特徵;人字形的屋頂覆蓋青瓦,上面安放着吉祥物。建築結構上,有中國古代傳統式、西方建築模式,還有南洋的建築及裝飾風格,並明顯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築的影響;騎樓下的長廊貫通成排,行人逛街時可躲避風雨烈日,一邊悠閒散步,一邊從容地看貨購物。

海口騎樓歷史文化街區(以下簡稱騎樓老街)位於海甸溪南岸,長堤路以南,龍華路以東,和平路以西,解放西路、文明中路以北,地處舊城區中心地帶,

海口騎樓老街主要是得勝沙路、博愛北路、中山路、新華路、長堤路等五條老街,是海口城市的重要發源地。

海口最早地名已不可考究了,歷史記載中,“海口所城”建於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由於港口貿易的興起,為防海盜襲擾,明代建起了方圓僅0.48公里,後慢慢在城內形成了東門街、西門街、四牌樓街、振龍街和龍牙巷等多條石板路面的街道小巷,城外則形成了振東街、水巷口街、得勝沙街、義興街等街道。隨着貿易和海運的逐漸開闢後,海口被闢為國內外的貿易口岸。 “帆檣之聚,森如立竹”,正是當年海口開埠後港口熱鬧景象的真實描述。

1920xx年,海口拆牆擴城,城區面積由原來所城內的不到1平方公里擴大了許多。第二年,拆城牆的石頭被用來築成長堤,這就是如今的長堤路。當時的政府擴建原來天妃廟前的廟前大街,並改名為中山路,長388米,原西門外順城牆位置的街道被擴成今天的新華北路和新華南路。原所城內的南北大街被拓為博愛路,東西方向則被拓為新民東西路。“商賈絡繹、煙火稠密“,城市馬路的形成、沿海貿易業的繁榮、城市功能的不斷完善使這一帶成為海口的鬧市區。

如今,以前賣米賣鹽賣油的得勝沙路已建成海南第一條商業步行街,以賣煤油和火柴出名的中山路成為五金燈飾一條街;新華路、博愛路也都分別成了家電、小商品及紡織面料一條街。沿着五條街漫步踱溜,會感受到一種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圍,這些地方白色騎樓建築雖然十分歐化,可牆面上細緻雕刻全都是中國民間特色的吉祥圖案,形成一座騎樓就是一副風景畫,一條街就是一個文化景區。

騎樓作為一種外廊式的建築藝術,是源遠流長的,甚至可以追溯至2520xx年前的世界經典建築古希臘的“帕忒儂神廟”、中國的孔廟和書院建築。

由於海南獨特的強曬多雨氣候條件,早在1395年(明洪武年),在海口“外沙”一帶(即現在的博愛路,得勝沙路)建造市場街時,已出現了能遮雨防曬的長廊式“排店屋”。到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一股闖南洋風潮在海南刮開,在異鄉打出一片天地後,出海闖南洋的海南人“葉落歸根”,攜帶着畢生血汗錢回鄉建屋,安老終生。祖輩們在帶回了南洋思想的同時,海南也由此出現不少南洋風格的歐式騎樓建築。那時,幾座或十餘座騎樓參差錯落毗連一起,店屋前連廊連柱的長廊連接起整個街區,即可為往來的行人撐起一片遮擋烈日暴雨的天地,營造出相對涼爽的環境,又可成為商家謀業招徠顧客的開放交流場所。騎樓,成為了當時的商業文化與社會文化的地域特色。

海口最早的騎樓建於1849年,地點在四牌樓街又叫城內街,就是現在的博愛北街。據統計,海口的騎樓式建築佔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騎樓式建築200餘座,主要集中於博愛路、中山路、新華北路、得勝沙、解放路等五條老街,其中中山路沿街兩旁保留較為完整的騎樓式建築最多,約39座。

這些騎樓建築具有濃郁的歐亞混交化特徵,建築風格也呈現多元化的特點,既有濃厚的中國古代傳統建築風格,又有對西方建築的模仿,還有南洋文化的建築及裝飾風格,並明顯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築文化的影響,騎樓的建築風格多姿多彩,騎樓的窗楣、柱子、牆面造型、腰線、陽台、欄杆、雕飾等都體現了一種獨特的風韻,尤其在外牆體上浮雕的花紋上有着精美的百鳥朝鳳、雙龍戲珠、海棠花、臘梅花等中國傳統雕刻藝術。

至今這些建築仍然發揮着海口市舊城老街的主要商業功能,形象地記錄了海口市由無到有,發展成為一個繁榮的沿海大都市的歷史,體現了海口城市區位與東南亞一體的熱帶地方特色。

騎樓老街在其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積澱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蹟,歷史人文色彩豐富多樣,歷史上有十三個國家在這裏開設了領事館、教堂、郵局、銀行、商會;中國共產黨瓊崖一大會址、中山紀念堂;西天廟、天后宮、武勝廟和冼太夫人廟,還有當時衣錦還鄉的華僑富商為家鄉建起的家族式連排騎樓,如邱氏祖屋、饒園等。

當年非常有名的海口最高樓——“五層樓”,如今在得勝沙路還可以看到。它是在上一世紀三十年代初,由時任越南西貢市匯理銀行董事長的文昌籍鄉親吳乾椿,用從南洋運回來的石料、木材修建起來的。作為當時海口最大最豪華的旅館,它一度是海口的標誌性建築,並經營過大劇院、放電影等。

得勝沙路

舊時的得勝沙路是洋行、茶樓、旅館、貨棧、戲院的聚集地。在那個年代,相當之繁華。街上還有間冼太夫人紀念館(俗稱“冼夫人廟”),為紀念在南北朝時期對治理海南有卓越貢獻、為安定團結統一開創大好局面的冼夫人而建。現在得勝沙逐漸形成了海南最大的服裝批發市場。

新華南路

傳統的裁縫店、各類平民服裝鞋店、茶樓、小食店,一家家生意興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風格的“解放電影院”,仍以毛筆楷體寫宣傳板招攬顧客。

中山路

中山路是五金燈飾一條街,騎樓與鱗次櫛比的霓虹廣告輝映,現在主要為温州人的商業街。

博愛路

街邊小店銷售家電、小商品、服裝、鮮花、禮品等,生活氣息濃郁。貫穿博愛路的是東、西門市場。東門為海鮮乾貨市場,西門則是古玩一條街,大大小小古玩攤檔沿街而擺。

騎樓建築最早見於20xx多年前的古希臘,近代才流行於南歐及地中海一帶,並傳至東南亞。海口得勝沙路、文明東路、中山路、博愛路、解放路,兩側都是一幢幢始建於十九世紀末的南洋風格柱廊式騎樓。編號:011的“海口市騎樓街(區)”最早建於1849年,具有濃郁的歐亞混交化特徵,至今還發揮着情感價值。許多馬來西亞等地的老華僑們在每年回國祭祖的時候,總是要到海口的“南洋街”轉轉,給身邊的孫子講講這裏當年的故事。

然而,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南洋街上擁有歷史記憶的騎樓在逐漸消失。中共海口市委宣傳部、海口市文物局以及海口旅遊投資控股集團公司正致力於“海口騎樓建築保護和綜合整治項目”,評選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進而申請世界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把海口的騎樓老街納入到海南國際旅遊島的建設中來。

20xx年5篇海南海口老街的導遊詞(四)

海口市地處熱帶濱海,熱帶資源呈現多樣性,富於海濱自然特色風光景觀。自北宋開埠以來,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海口於1920xx年12月9日建市,1950年4月23日解放。1988年,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海口市成為海南省省會。20xx年,海口、瓊山兩市合併,海口市的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今日的海口已逐漸發展成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海口市位於北緯19°57′04〃-20°05′11〃,東經110°10′18〃-110°23′05〃。地處海南島北部,北瀕瓊州海峽。由於它位於海南島最大的河流----南渡江口西側,正當南渡江的出海之口,故取名為海口。 海口交通便利,環境優美。美蘭機場、秀英港、新港把海口與全國各地、世界各地緊緊地聯繫起來;市內公共汽車、私營中巴和出租車,可以把遊客帶到想去的地方。這裏地下水和海水的水質、大氣環境遺蹟生態環境質量均為國內外一流水準。陽光、沙灘、海水、綠色、空氣、現代旅遊的五要素一應俱全。 海口市地處低緯度熱帶北緣,屬於熱帶海洋氣候,春季温暖少雨多旱,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多台風暴雨,冬季冷氣流侵襲時有陣寒。 景觀:藍天、碧波、陽光、沙灘、椰林,熱帶情調。海口市旅遊資源是以熱帶海濱為其主要特色,並集自然風光、熱帶作物、文化古蹟和民族風情於一體的獨具體特色的熱帶海島資源、自然旅遊資源、人文旅遊資源和社會旅遊資源。主要景點有西海岸帶狀公園、熱帶海洋世界、五公祠、西天廟、海瑞墓、邱浚墓、蘇公祠及秀英炮台、人民公園、金牛嶺公園、動物園、濱海公園、萬綠園、假日海灘、西秀河灘、白沙門海灘等。

20xx年5篇海南海口老街的導遊詞(五)

好的,朋友們,東西帶齊了沒有,現在我們就要準備出發了。早晨起來大家感覺空氣是多麼清新,生活是多麼美好啊,愉快的旅程也就要開始了,今天的天氣是**,最高氣温**,最低氣温**。海南是一個沒有冬天的海島,一年四季太陽都是火辣辣的,下車之後大家要注意防曬,戴上帽子、打上傘、擦防曬油。好,下面介紹今天的行程安排。

海口的得名是怎麼來的呢?是因為有南渡江在這裏入海,所以叫做海口,它還有一個美麗的別稱叫椰城,另外三亞又叫鹿城,興隆又叫華僑城,妖城,妖氣沖天。

海口市是本省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剛剛和瓊山市合併,全市面積增長10倍,達到2300平方公里,人口也多了1倍,達到150萬,海口市有四個區:秀英區、龍華區、瓊山區和美蘭區。要概況海口市的現狀有一句話比較準確:小城市的底子,中等城市的規模,大城市的氣魄。88年建省的時候"十萬人才下海南"掀起了一股移民的熱潮,移民使一個城市充滿着青春與活力,但也帶來一些不穩定的因素。

朋友們,和大陸相比,海口是一個非常悠閒浪漫的城市,人們生活節奏比較慢,不僅海口整個海南島都是這樣。為什麼呢?首先是因為海南歷史上處於政治的邊緣,沒有爆發大的戰爭,其次這裏氣候温暖、物產豐富,地裏長莊稼海里有魚,餓不死也凍不死;第三呢是人口少,居住環境比較寬鬆;第四呢就是因為海南還是一個農業省,沒有形成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的應有的快節奏。

海口有一段時間在全國非常出名,這就是90年代初期的房地產熱潮,那時候大量的資金湧入海口、三亞等城市,大家忙着炒地皮、炒房產,你賣給我,我賣給他,許多人一夜暴富,當時市面上流傳着這樣一則故事:一個從外地來海口打工的農民,因為身無分文每晚只能睡在大街上。有天早晨他醒來一看,嚇了一跳,只見身後排着長長的一溜人,原來他睡在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售樓部的門口,這些人都是來買房的。當這個民工準備離開時,從隊伍後面跑出來幾個人,請求購買他的位置,最後,這個民工拿到了"從天上掉下來的"7萬塊錢,高高興興地回家了。然而從94年起國家就開始宏觀調控、銀根緊縮了,很多項目都停了下來,成為爛尾樓、空置樓。一些老闆的錢幾百萬上千萬的就被套在那兒,甚至到最後開着奔馳車沒有加油的錢。

多年來爛尾樓一直是海南政府心中的傷痛,它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還發展為政治問題、治安問題:搞傳銷的,搞地下加工廠的、撿垃圾的、吸毒的等等人員在這裏找到了生存的空間。傳銷人員經常激勵自己:"今天我們睡地鋪就是為了明天住別墅,今天我們吃南瓜就是為了明天吃王八"。地下加工廠更是肆無忌憚,生產劣質食品和潲水油,擾亂市場,十塊錢買十幾包椰子糖,我帶團不能讓你們吃,吃出甲肝乙肝怎麼辦?吃出口蹄疫來怎麼辦?不過這些人也高興不了多久了,因為海口市、三亞市政府已經在着手解決爛尾樓問題了,能拆的就拆,能續建的就續建,所以想在海南買房的朋友現在正是時候,現在房價一平米才一千二三,很多遊客第一次來旅遊,第二次來度假,第三次就買房了。現在海南的房60%就是外地人買的。

(過五公祠)朋友們,這是海南一處人文景觀--五公祠,紀念唐宋時期被貶謫到海南島的五位歷史名臣(略),有人説來海南是看海玩海聽海吃海,我們就沒必要進去參觀了。説句實在話,海南的人文歷史景觀是比較少,但是不是就説説海南是個文化沙漠呢?並非如此,海南文化是非常深厚的,它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①開拓進取精神,例如説過去華僑孤身一人出外闖海,需要多大的勇氣;

②海南文化包容性大,從古代被貶的官員到建省"十萬人才下海南",當地人從不排外,以一顆寬容平靜的心來對待;

③海南人韌勁足,不向命運低頭。本島生活條件最差的要屬生活在五指山區的黎族人和生活在海面上的蛋民,可他們一副樂天知命的樣子,很少抱怨過。我親眼看到一個斷了雙腿蛋家人在水下捕魚,動作非常靈活,一點都看不出殘疾的樣子。還有許多黎族的阿婆已經90多歲了還經常在地裏勞動,非常令人尊敬!蛋民是海南一道特殊的風景,南灣猴島的海面上有我國最大的一片海上漁民生活區,有關他們的情況在去的路上我將做詳細的介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hainan/z3rzg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