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貴州導遊詞 >

介紹貴州的導遊詞十篇

介紹貴州的導遊詞十篇

介紹貴州的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朋友:

介紹貴州的導遊詞十篇

大家早上哈!歡迎大家參加重慶航旅貴州旅遊團隊。我是大家此行導遊員木可。預祝大家旅途愉快!

壯美大瀑布 多彩貴州風 相信有很多人對貴州的瞭解始於那句“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分銀”的俗語;我想三千八百萬貴州各族人民不會認同,因為它的描述與實際的貴州截然相反,“晚上下雨白天晴、公路同鄉處處平、人逢節日遍身銀”才是真正的貴州。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實乃“中國之寶貝”。 根據“貴州”二字寫法,乃‘中、一、貝、州’,即‘中國的一個寶貝之州’,一語道破貴州的奇特與珍貴。貴州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寶貝呢?它是天、地、人三者完美結合、和諧相伴的一個大寶貝,是自然與人類文化的一片淨土。貴州的“天”—潔淨、濕潤、氣候宜人;貴州的“地”—由變化萬千的喀斯特奇觀構成;貴州的“人”—生活在多種文化環境之中,並且創造出絢爛多姿的文化與文明。貴州位於北緯24〃37′到29″13′之間,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降水豐富、氣温變化小、冬暖夏涼。在地球氣候變得越來越惡劣的今天,世界上的許多地方,人們飽受炎熱的煎熬、乾旱的折磨、洪澇的危害、沙塵暴的襲擊;自然災害正在大範圍地侵蝕人類的家園,可是在貴州這塊寶地上,它的天仍然是四季如春、三晴兩雨、空氣清新、氣候宜人,儼然一個難得的大空調。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環境,造就了貴州種類繁多、覆蓋豐厚的綠色植被,演繹出“山山張家界、處處九寨溝”神奇畫卷,由此得到‘公園省’、‘空調省’的美譽,這正是貴州動人魅力之所在。 明初劉伯温曾經預言:“五百年後看,雲貴賽江南。”雲貴以什麼來取勝江南呢?劉伯温又説:“江南千條水,雲貴萬重山。”貴州風光的集中表現就是那莽莽大山了。貴州屬高原山地,山地和丘陵佔據境內地土面積的95.2%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説。到過雲南的人,也許聽説過它的“十八怪”;這次去貴州旅遊,貴州也有八怪

第一怪:石片當瓦蓋

貴州的石頭很特別,層次清楚,能剝離出幾釐米厚的石片兒,用這些石片兒代替傳統的燒結瓦,雖面積不是太統一和整齊,但免去了燒製的耗費,且比瓦片結實耐用,何樂而不為?

第二怪:老太太上山比車快

貴州的山很多,所以路也艱難,盤山公路在山上繞了一圈兒又一圈兒,即使再快的汽車,沿着盤山公路上山,也要一環一環的繞上去,路程自然是人們行走小徑的幾十倍,因而,等汽車繞上去了,即便是腳慢的老太太,也早提前到達了啊!

第三怪:半邊房屋依山蓋

安順龍宮景區就有許多依山而建的房屋,借用山體作為後沿牆,巧借地勢,也省去了一面牆的石料,據老百姓講,這樣建屋還有冬暖夏涼的優勢呢!

第四怪:山包兒獨立在

貴州的山,尤其在黔西南、黔南等地,貴州的山都是獨立突兀的,只有山腳下是相互連在一起的,遠不象雲南的山巒,連接起來是同一個山脊那樣綿延起伏、峯巒疊翠,這可能就是山包兒獨立在的所在吧?

第五怪:房頂上種菜

這並非普遍現象,而是一種特殊的方式,就是條件好的居民在建造房子時,往往用水泥加固房頂,然後留有女兒牆,在女兒牆內鋪上好土,種些常用蔬菜,卻也落得個能不求人就不求人,豐衣足食般的感覺!

第六怪:辣椒當成家常菜

貴州地處高原山區,同時雨勤構成了完整的潮濕氣候,常吃辣椒可以驅寒強身吧?有時我就不明白,西北的大漠邊緣,在萬里夕陽中的居民也是凡食畢有辣椒,那他們是為了什麼呢?也許惡劣的食品條件下,為了下飯吧?貴州居民特別是苗、侗族除喜食辣外,更嗜食酸。當地諺雲:“三日不吃酸,走路打躥躥(意為不穩)”。由此也衍生出兩道名菜:一是酸湯魚。製作時先將西紅柿、生薑等放入米湯中,存於瓦缸發酵,再加入多種中草藥及花椒、葱、香椿等與魚煮之,湯鮮肉嫩,酸辣可口,食之胃口大開。二是虎皮辣椒,即將青椒置於火上烤後撕成條,拌以醬油等作料,裝盤上菜。

第七怪:三個老鼠一麻袋

這裏的老鼠當然指的是碩鼠,每個好幾公斤重的樣子,幾個就能裝一麻袋。

不過,這個怪應該和雲南的三個老鼠一麻袋應該是如出一轍。

第八怪:廁所隨身帶

指過去廁所少,苗族人長裙,隨處可如廁方便。在貴州,苗、侗、布依等40多個少數民族和睦相處,民族風情異彩紛呈。婦女尤喜以銀飾裝扮,據説一個苗族婦女全身所披銀飾品重達16千克。但在田間勞作時,則不戴飾品,下半身多穿裙(亦稱百摺裙)。當需“解手”時,隨時可蹲下,裙四下張開籠罩,宛若一天然廁所。

還有聽到另外導遊所言:越醜越好賣(貴州天麻)樹皮當成藥來賣(貴州杜仲)酒香不飄國內飄國外(貴州茅台)……

介紹貴州的導遊詞 篇2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今天我們將要遊覽的風景點是黃果樹瀑布。

黃果樹瀑布是中國第一在瀑布,也是世界上慕名的大瀑布之一。1982年11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審定,黃果樹瀑布已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黃果樹瀑布距省城貴陽市137公里,位於貴州省西部鎮寧縣和關嶺縣接壤處的打邦河支流的白水河上。從貴陽乘車到黃果樹,約需一個半小時左右時間。

黃果樹大瀑布已經到了,你們看,這就是早已聞名遐邇的中國第一大瀑布。 黃果樹瀑布高68米,加上瀑上瀑6米,總高74米,寬81米,夏秋洪水暴漲,瀑布如黃河倒傾,峭壁震顫,谷底轟雷,十里開外,也能聽到它的咆哮;由於水流的強大沖擊力,濺起的水霧可瀰漫數百米以上,使坐落在瀑布左側崖頂上的寨子和街市常常被濺起的水霧所籠罩。遊人謂之“銀雨灑金街”。冬春水小,瀑布便分成三五綹從岸頂上掛下來,遠遠望去,那潔白的水簾飄然而下,揚揚灑灑,如綢緞飄舞,如仙袂飄舉,如淑女浣紗……。

數百年來,黃果樹瀑布的雄姿一直為許多文人學者所驚歎。清代貴州著名書法家、“頤和園”三字的題額者嚴寅亮在“望水亭”題寫的對聯:“白水如棉,不用弓彈花自散。紅霞似錦,何需梭織天生成”,更是形象而生動地概括了黃果樹瀑布的壯麗景色。

現在,我們來到了瀑布跌落處---犀牛潭。此潭乃因傳説有神犀潛藏水底而得名。有沒有神犀,誰也沒有見過,但潭水的神祕幽深,至今依然,任何人駐足潭邊,都會浮想聯篇。若是晴天的上午10時或下午4時左右,由於陽光的折射,你還可以透過瀑布衝擊時濺起的雨霧,看到從深潭中升起的七色彩虹,使你頓生雄姿蓋世,豔麗昭天之感。

這個瀑布為什麼起名叫黃果樹瀑布,而不叫其他別的什麼瀑布呢?據民間傳説,是因為瀑布邊上有棵高大的黃桷樹,按當地的口音,“桷”與“果”讀音相同,所以人們就習慣稱之為黃果樹,這是一種説法。還有一種説法,傳説很久以前瀑布附近的農民都喜歡種黃果,瀑布邊上就有一大片黃果園,因此就把這個瀑布稱之為黃果樹瀑布了。

與世界上其他著名的大瀑布相比,黃果樹大瀑布雖然沒有非洲維多利亞大瀑布、北美洲尼亞加拉大瀑布、委內瑞拉安赫爾大瀑布那般寬闊、高深和雄偉,但是,黃果樹大瀑布自有它奇特之處,它是世界上處在喀斯特地區最在瀑布,也是最壯觀的瀑布。這個大瀑布就像是一塊奇異的磁 石,在它的地面、地下、水上、水中還吸附着一連串丰姿綽約的景緻。其中最神奇的一處,就是隱藏在大瀑布半腰的崖廊洞穴,由於洞外藤蘿攀附,水掛珠簾,故曰“水簾洞”。這是世界上其它大瀑布所沒有的奇特景觀。

女士們、先生們,“水簾洞”已經到了,這個水簾洞全長134米,它由6個洞窗、3個股洞泉和6個通道所組成。根據中國神話故事改編的大型電視連續劇《西遊記》中水簾洞一場戲,就是這裏拍攝。 這是第一洞窗,它的位置最低,離犀牛潭水面僅40米,但洞窗則最寬大,有十幾米寬,位置在第一、二個瀑布中間,大水時兩個瀑布就連成水簾,將洞窗全部封住;水小時則次第拉開,從幾米到十幾米不等,閔像可以隨意開合的窗簾。 這是第二洞窗,它離第一洞窗僅4米左右。這是一個靜謐的世界,號稱水晶宮。它是水簾洞的心臟部分,長11米,高9米,寬3米。路旁有一股泉水,清澈明淨,水長年保持在一個水位。洞頂懸掛着許多鐘乳石,在麥稈狀鐘乳石上還有名貴的捲曲石。洞壁上還懸着數不清的石幔、石簾。 這是第三洞窗,它向外突出,很像陽台。這個洞窗有1米高,3米長,外面圍有護欄,遊人站在護欄後面可以伸手摸到瀑布,所以人們把這裏稱之為“摸瀑台”。

女士們、先生們,現在我們要遊覽的景觀是犀牛潭峽谷景觀。你們看,從犀牛腰往下,是一道一道相連的跌水,依次是犀牛潭、三道灘、馬蹄灘、油魚井等等。在這一連串灘潭中,為首的自然是犀牛潭,它深17.7米,經常為濺珠覆蓋,霧珠淹沒。只要有陽光,瀑布濺珠上經常掛着七彩繽紛的彩虹,隨人移動,變幻莫測。黃果樹瀑布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黃果樹瀑布地處喀斯特地區,是由水流的侵蝕作用造成的。當溯源侵蝕裂點到達上游時,河水沿着喀斯特裂隙沖刷、溶蝕、沖蝕、磨蝕,管道逐漸擴大,形成落不洞及地下河;當地表河注入落水洞後水量的比例逐漸增大,就形成了喀斯特地區特有的襲奪,在明流注入落水洞處,就形成落水洞式瀑布。隨着水流沖蝕及策略崩塌作用不斷加劇,暗河洞穴越來越大,於是沿地表幹谷發育了成串分佈的豎井及天窗,它們不斷擴大,歸併,垮塌,就造成了現今雄偉壯觀的黃果樹大瀑布和瀑布下游深切險峻的峽谷。 我希望諸位舉起你們的照相機,把黃果樹瀑布拍下來,留在你們的記憶中,宣傳給更多的人,因為,黃果樹瀑布是中國的,同時也是屬於世界的。

介紹貴州的導遊詞 篇3

侗寨鼓樓羣分多柱和獨柱兩類:多柱即四根主柱十二根襯柱;獨柱即由一根中柱支撐,直立於鼓樓中央,直伸頂端,底層四根襯柱。不論何種建築 形式,其頂層均置放齊心鼓,故人們稱之為鼓樓。鼓樓是由侗族自己的能工巧匠自行設計,沒有圖紙,數百根樑、柱、仿的盡寸全憑心中黔算。整體全系木質結構,以杉木鑿榷銜接,不用一釘一鉚,上下吻合,採用柱杆原理,層層支撐而上。鼓樓造形 有三層、五層、七層、九層乃至十餘層不等。一般分上、中、下三個 部分。上部為頂尖部,由一根鐵柱立於頂蓋中央,套上陶瓷寶珠,呈葫蘆型,猶如落尖,凌空而立。頂蓋多為傘型,有四角、六角、八角形狀。

中部為層層疊樓,形似寶塔樓身。樓植有四角、六角、八角,每方糖角均為翹角,並雕塑禽獸,神形兼備,校期如生。翹角層層疊疊,重棺而上。從上而下,一層比一層大,極為壯觀。植板上繪有龍鳳鳥獸、古今人物、花草魚蟲以及侗族生活風俗畫,玲攏雅緻,五彩絞紛。底部多為正方形,樓四周設有木質長凳,供人歇坐,中間是圓形大火塘。鼓樓建築獨特,引起了國內外有關專家學者的關注。聯合國機構一官員稱讚説:“別具一格的侗族鼓樓建築藝術,不僅是中國建築藝術的瑰寶,而且是世界建築藝術的瑰寶”。鼓樓是侗寨團結吉祥的象徵,興旺的標誌,齊心的表現。

因此,有侗寨即有鼓樓,或以房族修建,或幾個姓氏合建。全縣共有鼓樓321座。肇興侗寨的五座鼓樓,最為集中,人們稱之為“侗寨 鼓樓羣”;壩寨鄉青寨鼓樓是縣境內現存歷史最久的鼓樓:巖洞鄉述洞村的獨柱鼓樓,是目前僅發現且保存較完整的奇特鼓樓;肇興鄉紀堂村兩座鼓樓,造型最美,1982年2月13日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而且紀堂建樓高師最負盛名,凱里金泉湖八據、八 角、十七層、高三十三米的鼓樓和北京中華民族園、上海中華民族大觀園的鼓樓,都出自陸文禮等建樓高師之手。

鼓樓多建在寨中央,與戲台、歌坪相結合,是集會、議事、文化娛樂的好場所。鼓樓雄偉壯觀,裴聲中外,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黎平 侗鄉風景名勝旅遊生活中最温馨的一章。它含着深情的微笑,代表 着一個民族,屹立在錦秀中華的大地之上

介紹貴州的導遊詞 篇4

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早上哈!歡迎大家參加重慶航旅貴州旅遊團隊。我是大家此行導遊員木可。預祝大家旅途愉快!

壯美大瀑布 多彩貴州風 相信有很多人對貴州的瞭解始於那句“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分銀”的俗語;我想三千八百萬貴州各族人民不會認同,因為它的描述與實際的貴州截然相反,“晚上下雨白天晴、公路同鄉處處平、人逢節日遍身銀”才是真正的貴州。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實乃“中國之寶貝”。 根據“貴州”二字寫法,乃‘中、一、貝、州’,即‘中國的一個寶貝之州’,一語道破貴州的奇特與珍貴。貴州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寶貝呢?它是天、地、人三者完美結合、和諧相伴的一個大寶貝,是自然與人類文化的一片淨土。貴州的“天”—潔淨、濕潤、氣候宜人;貴州的“地”—由變化萬千的喀斯特奇觀構成;貴州的“人”—生活在多種文化環境之中,並且創造出絢爛多姿的文化與文明。貴州位於北緯24〃37′到29″13′之間,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降水豐富、氣温變化小、冬暖夏涼。在地球氣候變得越來越惡劣的今天,世界上的許多地方,人們飽受炎熱的煎熬、乾旱的折磨、洪澇的危害、沙塵暴的襲擊;自然災害正在大範圍地侵蝕人類的家園,可是在貴州這塊寶地上,它的天仍然是四季如春、三晴兩雨、空氣清新、氣候宜人,儼然一個難得的大空調。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環境,造就了貴州種類繁多、覆蓋豐厚的綠色植被,演繹出“山山張家界、處處九寨溝”神奇畫卷,由此得到‘公園省’、‘空調省’的美譽,這正是貴州動人魅力之所在。 明初劉伯温曾經預言:“五百年後看,雲貴賽江南。”雲貴以什麼來取勝江南呢?劉伯温又説:“江南千條水,雲貴萬重山。”貴州風光的集中表現就是那莽莽大山了。貴州屬高原山地,山地和丘陵佔據境內地土面積的95.2%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説。到過雲南的人,也許聽説過它的“十八怪”;這次去貴州旅遊,貴州也有八怪

第一怪:石片當瓦蓋

貴州的石頭很特別,層次清楚,能剝離出幾釐米厚的石片兒,用這些石片兒代替傳統的燒結瓦,雖面積不是太統一和整齊,但免去了燒製的耗費,且比瓦片結實耐用,何樂而不為?

第二怪:老太太上山比車快

貴州的山很多,所以路也艱難,盤山公路在山上繞了一圈兒又一圈兒,即使再快的汽車,沿着盤山公路上山,也要一環一環的繞上去,路程自然是人們行走小徑的幾十倍,因而,等汽車繞上去了,即便是腳慢的老太太,也早提前到達了啊!

第三怪:半邊房屋依山蓋

安順龍宮景區就有許多依山而建的房屋,借用山體作為後沿牆,巧借地勢,也省去了一面牆的石料,據老百姓講,這樣建屋還有冬暖夏涼的優勢呢!

第四怪:山包兒獨立在

貴州的山,尤其在黔西南、黔南等地,貴州的山都是獨立突兀的,只有山腳下是相互連在一起的,遠不象雲南的山巒,連接起來是同一個山脊那樣綿延起伏、峯巒疊翠,這可能就是山包兒獨立在的所在吧?

第五怪:房頂上種菜

這並非普遍現象,而是一種特殊的方式,就是條件好的居民在建造房子時,往往用水泥加固房頂,然後留有女兒牆,在女兒牆內鋪上好土,種些常用蔬菜,卻也落得個能不求人就不求人,豐衣足食般的感覺!

第六怪:辣椒當成家常菜

貴州地處高原山區,同時雨勤構成了完整的潮濕氣候,常吃辣椒可以驅寒強身吧?有時我就不明白,西北的大漠邊緣,在萬里夕陽中的居民也是凡食畢有辣椒,那他們是為了什麼呢?也許惡劣的食品條件下,為了下飯吧?貴州居民特別是苗、侗族除喜食辣外,更嗜食酸。當地諺雲:“三日不吃酸,走路打躥躥(意為不穩)”。由此也衍生出兩道名菜:一是酸湯魚。製作時先將西紅柿、生薑等放入米湯中,存於瓦缸發酵,再加入多種中草藥及花椒、葱、香椿等與魚煮之,湯鮮肉嫩,酸辣可口,食之胃口大開。二是虎皮辣椒,即將青椒置於火上烤後撕成條,拌以醬油等作料,裝盤上菜。

第七怪:三個老鼠一麻袋

這裏的老鼠當然指的是碩鼠,每個好幾公斤重的樣子,幾個就能裝一麻袋。

不過,這個怪應該和雲南的三個老鼠一麻袋應該是如出一轍。

第八怪:廁所隨身帶

指過去廁所少,苗族人長裙,隨處可如廁方便。在貴州,苗、侗、布依等40多個少數民族和睦相處,民族風情異彩紛呈。婦女尤喜以銀飾裝扮,據説一個苗族婦女全身所披銀飾品重達16千克。但在田間勞作時,則不戴飾品,下半身多穿裙(亦稱百摺裙)。當需“解手”時,隨時可蹲下,裙四下張開籠罩,宛若一天然廁所。

還有聽到另外導遊所言:越醜越好賣(貴州天麻)樹皮當成藥來賣(貴州杜仲)酒香不飄國內飄國外(貴州茅台)……

介紹貴州的導遊詞 篇5

離貴陽市35公里的地方,有一個異常美麗且安逸清新的省級風景名勝區____香紙溝。香紙溝景區由“龍井灣、鍋底箐、馬腳衝、南靜寺、白水溝、紅子溝、葫蘆衝、萬丈溝”等組成,共有七十餘個景點。景區內集山、水、石、林、竹、洞、寺廟為一體,各具精華山水兼顧,加上原始手工造紙技藝構成了如今香紙溝獨具特色的景觀。景區內地表水與地下水滲漏湧出,交替平凡,各種上升、下降巖溶達60餘處,自然形成山溝、絕壁、棧道、伐道、刀脊,因白水河支流落差形成的疊水瀑布,構成了景區的巖溶景觀。香紙溝的山,山峯造型優美、怡靜間豐富動人,懸崖絕壁,奇峯異石,動人心魂;香紙溝的水,水質清澈見底,涓涓細流,小橋流水交相輝映;香紙溝的樹古木參天,古藤垂懸;香紙溝的竹林茂盛,葱翠鬱滴,香紙溝的布依人用他們淳樸的民歌唱到:香紙溝有山又有河,還有古樹古水車,青山綠水待春風,布依山歌等貴客。

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這片熱土上有着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鑄就了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這裏幽靜而清新的秀美自然風光、獨特的民族文化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藴避開了都市的喧囂與霓虹燈的閃爍成為了在城市中奔忙的人羣中理想休閒地。

600多年曆史的香紙溝“土法造紙”工藝:這種手工造紙技藝,因與東漢蔡倫的造紙技藝一脈相承,被稱作“世界最古老的造紙術活化石”,早已聞名遐邇,20__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在600多年前的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調北征南”時,越國汪公從江浙率兵進湖南轉貴州,帶領一支軍隊來到這裏屯駐。大量的湘人在這裏定居後,看到這裏雖然土地貧瘠,但水源充足,竹子豐富,尤其適合生產紙品。為了祭祀軍中陣亡將士和生存的需要,他們便操起了世代相傳的古老造紙技藝。於是,源於湘人蔡倫的“蔡侯紙製作技藝”便傳到這裏。因造出的紙有一股淡淡的清香,而湖南又簡稱“湘”,為表思鄉之情,湘人就把這裏定名為“湘子溝”。自那時起,“香紙”逐漸成為當地的特產行業,地名也就逐漸演變成了“香紙溝”。“香紙”曾被皇帝御賜為“神聖紙品”。

在香紙溝,幾乎家家户户都會造紙,造紙首先是選料取材。香紙溝的“香紙”原料來源於竹,竹子肉厚、質密,成漿率高,韌性好,易成型,使這裏的紙品質地優良。由於香紙溝的紙由竹而來,於是香紙溝人對竹有着敬畏之心,在砍竹前,先要舉行莊重的儀式,在竹子前燒三炷香後再砍竹,而砍竹用的工具只能用柴刀,忌用蔑刀,因為柴刀砍竹有“發財”之意,而“蔑”音同“滅”,有“滅竹”之意。有了原料,就進入了造紙的第一道工序——煮:將砍下的鮮竹子捶爛後,再將其與石灰摻水混合,將之放到那個石砌的大鍋裏,下面加柴生火,在鍋裏煮上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竹子就變得非常軟爛;再經過半個月的浸泡,然後開始造紙的第二步——碾:經過10多個小時的碾壓,竹子被徹底的碾成泥狀;第三步叫“抄紙”,其中包含了很多細碎的工作,比如要先把“竹子泥”和水按比例勾兑,之後還要把起“潤滑”、“分層”作用的樺葉水倒入,再將抄好的香紙壓縮、擠壓水分、晾乾……從取料到製成成品,共包括了伐竹、破竹、漚竹、煮竹、碾壓、提漿、抄紙、壓榨和烘晾等72道工序。這裏的人們受文化習俗諸多因數的影響,至今仍保留原始傳統的造紙技藝,這對總結我國造紙的歷史,有着‘活化石’的作用。”

山也青幽幽,水也青幽幽。

美麗多情香紙溝,天地如錦繡,

叢叢野花綻開口,片片竹林蕩綠綢,

水車嘩嘩笑,石碾轉溜溜。

中華土法造紙術,傳承到永遠。

清新迷人的香紙溝,雨甜風也柔。

涼爽伴你下河谷,芬芳託你上本樓。

温馨祥和好日月,如夢醉心頭。

介紹貴州的導遊詞 篇6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今天我們要去的旅遊目的地荔波樟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在20--年與茂蘭喀斯特森林自然保護區同時被列入世界《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名錄》。該景區位於貴州省南部的荔波縣境內,地處桂林—貴陽—昆明三角旅遊區內。整個景區以喀斯特地貌和樟江水系的水景、浩瀚蒼茫的森林為主體,集瀑布、激流、暗河、湖泊、峽谷、溶洞、森林為一體,融奇、幽、險、峻、雄、秀為一爐,包括小七孔景區、大七孔景區、水春河景區及樟江田園風光帶等構成。此外,除了秀麗的自然風景之外,這裏還有着古樸濃郁、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融布依、水、瑤、苗等民族風情為一體。

今天我們主要要帶大家前往的是著名的小七孔景區以及樟江風光最為秀麗的水春河景區。讓我們開始我們愉快的旅行吧!

小七孔景區融山、水、林、洞、湖為一體,以精巧、秀美、古樸、幽靜著稱。我們現在到達的就是小七孔景區的首站響水河。大家現在所看到的這條河就是響水河,為什麼它被稱為“響水河”呢,大家可以停下腳步靜靜地聽一下......大家是否聽到了響水河水聲隆隆?這是因為小七孔景區內的喀斯特暗河明流,河牀為層層巖石疊積,沿着山腳的公路朔流而上,響水河出現層層疊疊的落差,這段河牀全長1.6千米,落差就達110米,而跌水瀑布就多達68級,所以你們就能在數裏之外聽到響水河的聲音,這也就是“響水河”名稱的由來。。。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坐橫跨在響水河上由條石砌成的七孔拱橋,就是我們著名的小七孔橋,又稱響水河橋。這座橋高5.5米,長40米,寬2.5米,建於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這座橋在清代和民國時期可是荔波通往廣西南丹的重要交通要道,在橋畔原有一塊“萬古興橋”碑,刻有“羣山巖浪千千歲,響水河橋萬萬年”的詩句,可見這座七孔拱橋在當時人們心中的重要性。

大家現在從古橋俯瞰水面,大家看見的水面清澈見底,猶如照鏡,大家可知小七孔橋下的這碧水就是奇特的“涵碧潭”,又稱“七孔塘”。之所以説它奇特,是因為涵碧潭是響水河和樟江河交匯前一壩堵水而成,樟江水清,響水河更潔,大雨過後,樟江水變渾濁,可是響水河依然清澈如常,在兩河匯合處依舊涇渭分明,這可是喀斯特森林的特殊水文效應所形成的奇觀,這也是其最為奇特的地方。大家看到的小七孔橋恰橫跨在這涵碧潭上,如玉帶纏身。清澈如鏡的潭水把羣山、古樹、橋景、綠蔭一併印入水中,倒影粼粼,波光爍爍,山水潭景,分外迷人,這也是令遊客留戀忘返的絕佳景緻,大家可以在此拍照留念......

現在我們到達的是龜背山原始森林,龜背山腳下就是響水河伏流出口所在。龜背山原始森林是典型的喀斯特森林奇觀的縮景。森林密藏,古樹參天,林中有許多珍惜樹種和奇花異草。

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喀斯特奇特的森林奇觀,喀斯特水上森林。大家看到在這巖縫中盤結的樹根,不少樹根因為激流的沖刷,裸露水面,奇形怪狀,而這種林水交融,互為依存的奇景也是這裏之所以能夠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的原因之一。這裏的喀斯特窪地森林,溪水潺潺,終年不涸。居住在附近的瑤族人,從這裏引清泉經4千米的路程,到瑤山鄉供人畜飲用,所以這裏的水源又被人們稱做“瑤池”。

我們現在要到的地方是鴛鴦湖,之所以叫“鴛鴦湖”是因為這裏有兩個水面相連的喀斯特盲谷湖,其中一顆布依語稱叫“王盤”,一顆叫“王瑪”,因為兩湖並聯相依,如同鴛鴦雙棲,所以現在就稱其為鴛鴦湖。湖面積約20公頃,水深處達30米,大家可以到鴛鴦湖乘船遊覽,去體驗樹影波光交織,山風、水聲、林嘯、鳥鳴相融的神奇景緻。

現在,我們要去的是樟江風景最為秀麗的一段——水春河,樟江是珠江上游源頭河流之一,從荔波縣城的時來大壩頂端入口,上朔水春河谷唯一的布依古寨長達6前面的河段,就是水春河。水春河段首至段尾,落差約100餘米,河兩岸絕壁夾峙,怪石突兀。大家往崖壁上看,是否看見崖壁上天然形成的奔馬和前方的綠毛龜?這象是凝固的浮雕,是喀斯特神奇

景緻。我們乘船遊覽水春河而下,將看到兩個少數民族村寨,一個是水扒水族村,一個是水春布依村。水族村寨民風古樸,他們的居所依山傍水,而他們的酒文化、魚文化、木雕石刻更是別有風采,大家到時可以親自去體驗一下。布依村寨是水春河10裏峽谷裏唯一的布依族村寨。寨子裏有500多村民,房屋是杆欄式建築,那裏自然條件很好,就象一個自己自足的“小桃花源”。另外,大家還可以在水春河漂流,水春河的漂流被稱為“黔桂第一漂”,大家去體驗一下水春河漂流帶來的驚險和刺激吧!......

這次的旅行就要結束了,希望大家能夠再來這美麗迷人的喀斯特旅遊勝地!

介紹貴州的導遊詞 篇7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各位到荔波旅遊觀光,很高興那能夠陪同大家一起領略荔波的山水風光和民族風情。現在我們的汽車從荔波縣城出發,前往小七孔景區,藉此機會,我給大家介紹一下荔波的基本情況。

初到荔波,我想每一位朋友都想知道荔波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在此,我告訴大家,荔波的得名源於布依族語言的音譯。在布依話裏,美麗、漂亮叫做“lijie”,“波”則是山坡的坡的諧音,所以組合起來。就是美麗的山坡,美麗的地方之意。

荔波地處貴州省最南部。自古以來,就是西南內陸通往南部沿海古驛道上的重鎮,全縣總面積2431.8平方公里,總人口18萬人,有布依、水、漢、苗、瑤、侗、壯等世居民族22個,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92%。因為地處貴州高原南部向廣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所以荔波的平均海拔只有758.8米,氣候也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均氣18.3℃,非常適宜居住和旅遊。

因為資源的獨特性和豐富性,荔波曾先後獲得了許多誘人的光環和稱號,如世界自然遺產地、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網絡成員、國際王牌旅遊目的地、世界最大的喀斯特原始森林、國家級生態示範區、中國最佳山水文化旅遊名縣、全國科普示範縣等。特別要告訴大家的,是“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這個美譽,如果我們從地球北緯25度的上空從西向東俯瞰地球,您會驚奇地發現,自撒哈拉沙漠,經阿拉伯半島,到墨西哥灣,都已經或正在沙漠化,幾乎見不到綠色。只有中國華南貴州荔波這方圓兩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還有鬱鬱葱葱的森林,猶如一顆璀璨奪目的綠色寶石,彌足珍貴。所以,“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也就由此而來了。

此外,在《國家地理雜誌社》20__年組織的“中國最美的地方“選美活動中,荔波還以較大的優勢獲得了首屆“全國網絡手機人氣獎”第二名及單項獎“最美的森林”,與此同時,荔波還是全省首批優先發展重點旅遊區,是貴州省打造100個旅遊景區中的21個重點示範景區之一。

荔波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可以用“綠色、紅色、特色”六個字來概述,堪稱“三色級”旅遊天堂。

走進荔波就是走進了綠色王國,全縣森林覆蓋率64%,景區和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達92%。風景區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近四分之一,可以説山清水秀,步步是景。綠色資源主要包括兩大塊:一個是樟江景區,另一個就是茂蘭保護區。

樟江景區是國務院1994年公佈的第三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18.8平方公里,由小七孔、大七孔、水春河和樟江風光帶組成,有代表性景源48處,其中特級和一級景源就有10處之多,20__年正式獲批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現在,正在舉全縣之力創建5A。20__年,還在縣城樟江河段成功開發了竹筏漫遊樟江、舢板船體驗旅遊及樟江經典文化遊旅遊項目,深受遊客歡迎。

荔波綠色資源的另外一大塊是茂蘭保護區,茂蘭喀斯特森林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1285公頃,是地球同緯度唯一僅存、集中連片、保護完整、原始生態性強的喀斯特生態系統。1996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納入“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網絡”,並載入世界吉尼斯記錄大全。

正是由於具有特殊的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與顯著的生物多樣性,包含眾多特有和瀕危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在世界範圍內具有唯一性和獨特性,具有突出的世界價值。荔波於20__年6月27日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六個、貴州省第一個世界自然遺產地,成為多彩貴州的典型代表。

特色資源上,荔波民族風情濃郁,以布、水、苗、瑤為主體的每個民族都擁有自己絢麗多姿的民族服飾、傳統文化和嫁娶習俗,別具情趣,形成了一道道迷人的風景線。在此我就不多説了,有興趣的朋友晚上可以從大型實景演藝《水韻樟江》中慢慢體會。

荔波還是一方孕育了中國革命的紅色寶地,革命老區,有着豐富的紅色旅遊資源和眾多的革命遺蹟。是中共“一大”代表鄧恩銘的故鄉,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戰鬥過的地方。綠色資源、特色資源和紅色資源相互交織,交相輝映,堪稱“三色級”旅遊天堂。

就讓我們從這裏開始,慢慢探尋,細細品味荔波帶給我們的美麗和思考。祝各位在荔波旅途愉快!

張家界願意與荔波漳江共同合作,共圖旅遊發展!張家界海外國際旅行社是荔波人民來張家界指定接待旅行社!

5篇介紹貴州樟江的導遊詞範文(二)

荔波漳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由小七孔景區、大七孔景區、水春河景區、漳江風光帶組成,總面積273.1平方公里。以典型、豐富、集中的喀斯特原始森林為基礎,以千姿百態、獨具特色的地貌景觀、神奇茂密的原生植被、珍惜罕見的生物種羣、絢麗多姿的真山真水為特色,以田園風光和古樸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為補充,特色鮮明、神祕奇特;集山、水、林、洞、湖、瀑、險灘、急流於一體,匯峻、險、奇、秀、幽、美於身,極具觀賞價值。 20__年6月27日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被譽為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 小七孔景區位於荔波縣西南部,距縣城28公里,景區北首有一座建於道光15(1836)年的小七孔古橋,景區之名由是得之。

銅鼓橋

該橋位於小七孔景區東大門處,橫跨在樟江河,銅鼓橋長126米,淨跨60米,寬2.4米,高25米,橋身兩端採用瑤山銅鼓造型,故稱此橋為“銅鼓橋”。 瑤山瑤族將銅鼓視為神賜之物,鎮寨之寶,是權力的象徵。橋頭設立的圖騰柱象徵着瑤族的尊嚴,對祖先、神靈的崇敬,征服自然的信心和力量,柱身上的浮雕圖案展示了瑤族傳統、獨特而古老的民族文化,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小七孔古橋

位於景區之首,景區之名由橋而得。這是一座小巧玲瓏的七孔古石橋,橋由麻石條砌成,橋身爬滿藤蔓和蕨類;古色古香的橋下是綠得令人心醉的涵碧潭。兩岸古木參天,巨大的虯枝沿着橋伸臂,宛如巨傘撐在橋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向當地的瑤族姑娘小夥打聽打聽關於小七孔橋的傳説,回來和我們分享。" 羣山巖浪千千歲,響水河畔萬萬年”

涵碧潭上游長1.6公里的狹窄山谷裏,沿高高低低的河牀,錯落着68級瀑布和跌水。一路但見高山流水、綠樹紅花,但聞泉鳴瀑響、鳥啾蟲吟,便油然想起伯牙、子期的知音逸事,更覺眼前詩意盎然,美不勝收。遂為文人墨客冠以“知音谷”的雅號。

過小七孔橋,曲行百米許,即見拉雅瀑布。可見瀑首懸藍天,旁綴白雲,幾疑天河自空而降。瀑勢如山倒,吼聲狀雷,頗為壯觀。瀑布騰空噴瀉,橫向墜落,同響水河縱向錯落的68級跌水瀑布構成一幅絕妙的立體交叉瀑布羣景觀。瀑在路側,人在瀑下,倍覺暢酣和親切。瀑布濺噴的水霧飄飄灑灑,紛紛揚揚,給遊客以撲面涼爽和美的享受,可一洗征塵的暑熱和勞乏,頓覺輕鬆和振奮。

龜背山原始森林

漫山野生着無數龜背竹,故名。巖石崢嶸,怪石嶙峋,古木參天,藤蘿纏繞。此山有二絕:一是林中的古藤纏繞,恰似人工搓絞 的麻繩,殊為奇特;二絕乃山林上端入口處有一條樹根碗口粗,沿路伸延數十米,如遊動的巨蟒,令人咋舌;龜背山上隨處可見不屈的樹根如蛇蟒似蚯蚓,執着地在巖石上尋找土壤和水份。它們或盤根錯節,插入深深淺淺的裂隙孔竅;或抱着巨石生長,把頑石拱離地面;或把巖山擠破,達到石破天驚的地步,令人驚奇和歎服。

小七孔水上森林——亦名瑤池,長約600米,分上下兩段。河谷裏叢生着茂密的喬木和灌木,形成一道翡翠屏障。清澈的河水從河牀的雜木林中穿湧而下。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衝涮,河牀已沒有了一粒泥沙,連磐石也被激流磨光了稜角而變得“圓滑”起來,但樹木卻象多情的漢子,死死紮根在河牀妻子的懷抱裏,紋絲不動。美麗的愛情之樹四季常青。這種“水在石上淌,樹在水中長”的奇景,人見人歎。(小七孔水上森林中,石上盤根錯節,枝間古藤纏繞。遊人手攀曳藤、足踏盤根,沿河穿行,踩瀑踐浪,有驚無險而趣味無窮。) 鴛鴦湖

由兩個大湖、四個小湖串聯組成的一個奇妙的水網,是一組高原喀斯特湖泊。湖泊最深處達38米,湖岸嶙峋、犬牙交錯,濃蔭圍匝。湖水如茵,深不可測,湖水四季恆温。綠島之間,

港汊交錯,水面迂迴交合,形成一座水上迷宮。狹窄處如水上林蔭巷道,開闊處似水上森林巨窗,清晨和傍晚時分,濃霧似乳,籠罩湖面,朦朦朧朧,愈覺野趣無窮。卧龍潭

原名翁龍潭。喀斯特暗河——卧龍河的出口處。從地表看它只是卧龍河的源頭,近年又從這裏築壩引水發電後入響水河,成兩河的總水源。暗河從崖底湧出,潭面上不見蹤影,只有壩上雪崩似的滾水瀑布,潭外流不息的渠水,才感到卧龍河在潭底翻動,潭邊怪石奇樹林立,古木森森,潭外水聲轟鳴,霧雨濛濛,四周高山緊鎖,水潭猶如地底深淵,即便是發洪水時,潭面也猶如鏡子般平靜。

大七孔

大七孔景區與小七孔景區遙相呼應,以進入景區的一座大七孔古橋而得名。説了那麼多美景,現在來説一下這裏的少數民族風情吧,荔波瑤族是開拓荔波的最早居民之

一。遠在殷周之前,他們就披荊斬棘、繁衍生息在荔波這塊沃土上,從三支瑤族現存幽崖葬中,清楚地展現了遠古瑤族的葬俗和民族意識。懸棺葬、幽崖洞葬是遠古時代我國南方民族的一種葬俗,時至今日,瑤麓瑤族仍完好的保存着這一遠古遺風。各部落有自己的土語;有自己的特殊裝扮;有自己的習俗;有自己的自然宗教儀式;有自己的領地;有正副大頭人,有議榔會議和部落大會;有自己的石碑律和習慣法;實行部落內通婚聯姻,用親屬和姻親關係維繫全部落。天生橋 方村河伏流出露不遠,有一橫跨河兩岸的天然巨巖,是喀斯特是貌奇觀之一,谷稱天生橋,又謂仙人橋。

婦女上裝有短衫和背牌兩種,短衫與男裝相同,但胸前無花。夏時穿背牌,背牌用蠟染布做成貫首衣,前後二塊,花有多層,精心刺繡而成。下着白褶裙,裙用蠟染土布製成,裙邊繡花,腳裹綁腿。婦女頭包青帕,別銀簪,身着右衽無扣短農,再穿背牌。背牌繡有大方形圖案,胸佩五至九根扁形項圈,下圍蠟染繡花百褶裙,後套圍片,腳套腳籠,又繫有繡球腳帶。

介紹貴州的導遊詞 篇8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到爽爽的貴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遊,你們可以叫我,今天就由我帶領給位領略貴陽的風采,我們今天要去的地方是“鰲礬浮玉”甲秀樓。

甲秀樓,猶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漢的黃鶴樓、成都的望江樓、昆明的大觀樓都是這些城市的標誌一樣,甲秀樓是貴陽的標誌,是貴陽的徽章。

甲秀樓始建於明朝萬曆20xx年(1598),至今已有400多年曆史。最先昌導修建甲秀樓的是當時的貴州巡撫江東之。他很重視文化教育,建樓的用意深遠,不但刻意點明貴陽山水秀甲黔中,而且激勵人們努力學習,使貴陽"科甲挺秀",人才輩出。

自此以後,貴陽果然出了許多著名人物。例如:明末以"詩書畫三絕"聞名於世的楊龍友,被江南文士譽為"天末才子"的謝三秀,等。清代還出了兩個狀元,一個是武狀元曹維城,另一個是文狀元趙以炯。甲秀樓是貴陽"人傑地靈"的象徵。最先看到的是甲秀樓的石牌坊,上面題詞"黔南勝蹟",遊客們都會在這裏留影。牌坊前後有8個石獅子,它們不是通常見到的坐獅或卧獅,而是從高處俯衝下來的雄獅。在貴州的古建築中;您經常可以看見這樣的下山獅,顯得虎虎生氣,好不威風。

腳下的這座橋叫浮玉橋,它的橋面並不是平盲的,而是有一個起伏,像一條浮在水上的玉帶。建築家在此煞費苦心,因兩岸地勢高低不同,於是在對岸建起一個大拱,形成一條曲線,增加了橋樑造型的美感。 橋的兩端,前面有拱南閣、觀音閣、翠微閣,後面原有武侯祠。河中有一巨大礁石矗立,名為鰲磯石。河水到了這裏,形成了一個漩渦,稱為涵碧潭。

在全國的風景橋中,浮玉橋是有名的,它可與杭州蘇堤上的"六橋煙雨"、揚州瘦西湖的五亭橋相媲美。雖説北京頤和園的玉帶橋比它長,比它雄偉,但這種橋型出現的時間比北京的玉帶橋要早兩百多年。

浮玉橋橫跨在明淨的南明河上,兩岸翠柳煙籠。它原先有九個橋孔,橋下的涵碧潭在此迴旋盪漾,形成"長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觀。橋上的這個亭子叫涵碧亭。清晨和傍晚,有人從橋上悠然走過,從遠處觀看,彷彿是在水上行走,詩人把這種感受寫成了一幅楹聯,用"水從碧玉環中流,人在青蓮瓣裏行"的詩句點出它的神韻。

甲秀樓巍然屹立在橋邊的鰲磯石上,把人帶入了"宛在水中央"的詩情畫境。從遠處眺望,半圓形的橋孔與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剛好是個正圓。橋、亭、樓的影子一齊映在水中,恍恍漾漾,給人以"鏡中景,水中樓"的朦朧感覺。甲秀樓建在蓬礬石上,還有深一層的意思,意在"獨佔鰲頭",人才出眾。清人劉玉山寫了一幅《甲秀樓長聯》,共174字,凝結了貴州的歷史文化。開頭便是:"五百年穩佔鰲磯,獨撐天宇,讓我一層更上,眼界開拓。"

過樓抵南岸可遊覽貴陽僅存的一座始建於明宣德年間,距今560多年的明代建築"翠微園"。這裏原先是一片寺廟和園林,王陽明普經遊覽過的南庵便在這裏。他在《南庵次韻二首》詩中寫道:"松林晚映千峯雨"'"漁人收網舟初集"。近年來改建為翠微園,把寺廟建築與園林庭院合為一體。 走進大門,聳立在台階上的殿,是南明時期永曆王朝修建的拱南閣。永曆王朝,最初建都在廣東肇慶,以後輾轉遷到貴州,在安龍駐了4年。拱南閣就是這一時期所建,大梁上至今還保留着"永曆己未孟秋月吉旦"的字樣。

供南閣內陳列着貴州的各種民族工藝品,可供遊客自由選購。在它的右側,翠竹請幽,從前在此建有"龍門書院"。"龍門"二字寄託了一個良好的願望,希望學生們有朝一日能夠像鯉魚跳龍門一樣,高中舉人、進土。

翠微閣內,開闢了蕭嫻書法作品陳列館。蕭嫻是貴陽人,她是康有為的弟子,是中國當代著名的女書法家。請看她的手跡,在氣勢宏大的筆觸中顯出售秀,"飛檐甲天下,落影秀寰中"的條幅,詩句中隱言"甲"與"秀"的意思。"清風待客,明月留人",運筆飛動,詞意清雅,表達了貴州人民殷勤好客的情懷,歡迎天下游客來貴州,到甲秀樓乍客。 甲秀樓是鬧市中一處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區內古色古香,景區外高樓林立,入夜後燈火輝煌,人影晃動,成為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聚焦點。

好了,各位親愛的遊客,我們今天的遊覽到此結束,現在剩下的時間呢,各位可以隨意的參觀拍照留戀,我們的集合時間是x時x分,我們集合地點就在門口處的大石牌坊處,請大家記住集合時間和地點我將在哪裏等候各位,謝謝大家。

介紹貴州的導遊詞 篇9

過去,鎮遠有“六牌十巷”的説法。現在古城中還保留着9條古巷道,這裏叫衝子口巷,宋元時期因鎮遠設州、建府成為古黔東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軍事重鎮,逐步被人們開發出來。由這裏開始,我們將隨處看見依山就勢,因地制宜的山地建築和許多深宅大院,以及著名的“歪門斜(邪)道”和迷宮般的巷道網絡。來到這裏會有人問,為什麼巷道名稱叫衝子口?問得很好,相傳很久以前,有個漁民的兒子,是從上游衝下來的。漁民撿得後,取名水生並精心把他撫養成人。後來,水生長大成人,考取進士當了大官。他沒有忘記養父母的撫育之恩,不僅為他們養老送終,還出錢修建碼頭和巷道,就是為了紀念他的養父母。所以,人們就取名為“衝子口”。

譚鈞培老宅

這個四合院曾經一度叫“兩湖國小”,原是兩湖會館的子弟讀書的地方。然而,在此之前呢,這個四合院早年是一個姓譚的人家修建起來的。大家可以看看這些石刻,很有寓意。從下面看,這像茶几的是寶鼎,意為四平八穩,上面的花瓶代表平安,瓶上蓮花盛開,瓶中插着三種兵器,寓意連升三級,最上面是蝙蝠,蝠、福諧音相通,意思是有福氣。整個造型,代表榮華富貴。這種石刻,在黔東地區的古民居中找不出第二處。後來,譚家果真出了一個大官名叫譚均培,曾任翰林編修,鄉試同考官,江西道監察御史、按察使、布政使、巡撫、漕運總督、江蘇織造,巴西國換約大臣,雲南巡撫兼署雲貴總督等職。譚鈞培很受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賞識,除賜一品冠服進京陛見外,還下詔賜宅。在今天的大菜園修了一座很大的四合院,光緒皇帝為其親筆題寫“中丞第”三字匾額。於是舉家遷往新居,才將老宅賣給兩湖會館。後來到雲南任巡撫兼雲貴總督,為官清廉死於任上。除此而外,譚鈞培一家還有“一門三翰林”的美譽,即他與兒子、侄兒三人都進過翰林院。

何家大院

何家大院,系明代建築。位於衝子口古巷道內,佔地面積94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前後兩個院落,相傳為明初鎮遠蠻夷長官司長官何惠的私宅。該院背依石屏山,座北面南,大門卻開設在西南角上,大門處有單檐門罩,下有青石條門框(俗稱石庫門),為典型的高封火牆四合院。 據乾隆《鎮遠府志》載:“何惠,由宣慰田大雅保授任鎮遠金容、金達蠻夷長官司長官。洪武年間,奏請修建氵舞溪橋(即今祝聖橋),以利往來,詔從之。”由此可見,何惠奏請修建氵舞溪橋,是得到朱元璋的批准的。從而見證了鎮遠是古代“滇楚鎖鑰、湘黔咽喉”的重要戰略地位。

由於當時建橋設備差,加上山洪肆虐,永樂初何惠再請修建,同樣得到永樂皇帝朱棣的批准。後來,在整個大明王朝中有屢修屢圮的記錄,反反覆覆修了200多年,幾乎與明朝同呼吸、共命運。清代也反覆修建過幾次,直到清雍正元年(1720__年)建成後,完好至今。清光緒二年(1876年),鎮遠知府汪炳璈在橋上建魁星樓,題寫對聯三副。其中一幅:掃淨氵舞溪煙,漢使浮槎撐鬥出;劈開重驛路,緬人騎象過橋來。不難看出,鎮遠歷史上是“西南絲綢之路”,無愧“西南一大都會”之稱。不管怎樣説,何惠是古代鎮遠修氵舞溪橋的第一人,功不可沒。

何氏祖先與古思州蠻酋田氏家族有極深的淵源,得到田氏的器重。何氏家族的興衰成敗,在於沒有把握好自己的命運。其後人何濟、何瑄曾擔任過鎮遠土知州。明正統四年(1439年)改州設府,何瑄任土同知,奉旨世襲。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改金容、金達蠻夷長官司為鎮遠縣,設流官後,何氏基本上沒有實權了。

經歷到民國時期,何氏民居曾一度改為江姓。被一個曾經當過國民黨軍隊旅長,名叫江榮華的人佔有。

江榮華見舒萬齡的舒祥泰醬油廠生意紅火,非常眼熱,並且產生嫉妒心理。江榮華於1942年9月18日,在後院開辦了“華陽”醬油廠。為了收買人心,拉攏社會力量,意圖搞垮舒祥泰醬油廠。便在開業那天,設了十幾桌海蔘魚翅席,宴請當地政要、鄉紳、奸商、地痞、惡霸等。在酒席上提出:“此次開獵(業),意在一翎(指舒萬齡),望在座諸位多多關照。”還於門前貼出“優惠三日”的告示,以此吸引鄉民。

儘管如此,江榮華始終不懂技術,不善經營,使華陽醬油廠生意蕭條。他見舒祥泰醬油廠依然紅紅火火,產品遠銷貴陽、湖南洪江等地。便心生歹意,串通當局將舒萬齡的兩個幫手(舒的外甥)抓進師管區當壯丁。幸得親朋好友奔走説情,舒萬齡花了200塊大洋方才了事。

江榮華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於1944年5月4日,勾結鎮遠專署稽查所誣陷舒氏以“囤積私鹽,擾亂經濟,破壞抗戰”的罪名為由,抄沒舒祥泰醬油廠巖鹽7926市斤,罰款4萬大洋,還將舒萬齡抓進大牢。這種做法有悖常理,頓時輿論譁然。重慶當局又怕再次爆發類似“黔東事變”之類的事件,便密令鎮遠專員劉時範“善後其事,發還抄罰財物”。鎮遠當局卻陽奉陰違,久拖不兑現。有知情人勸告舒萬齡,不如將捐款拿來做善事,總比落入黑手強。於是,舒萬齡向鎮遠當局提出捐款修橋之事,鎮遠當局迫於無奈,只好把抄沒舒萬齡的財物如數拿出來修橋。適逢蔣介石60大壽之期,便取名“介壽橋”。橋並沒有修好,工程款就沒了。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繼續把橋修好,即現在的新大橋。

何氏民居,曾經作為鎮遠縣中醫院。現在作為民居賓館對外開放,環境優雅,適宜文藝界人士創作、寫生的棲息地。當然,各種層次的遊客也可以體驗一下過去的豪門大户的生活方式,在此休閒、度假。

傅家民居。

傅家民居是座很典型的四合院,院中保存得比較好,兩百多年來,一直由傅家的傳人居住着。

現在,我們看這階梯和大門,這就是著名的歪門斜道了,本來,這種座北朝南的房屋,應以中軸線開設正門的。但是,在鎮遠像這種四合院很難看見開正門的地方。這是什麼原因呢?據説與風水學有關。鎮遠的民居屬於山地建築,那麼,山之南為陽,山之北為陰。這一帶的房屋正好是位於山之南,陽剛之氣很旺盛,若無陰氣調和,必然有虧損。所以開大門很有講究。地理先生根據這個原理,選擇朝東南,或西南方向開大門。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財不露白啦。試想,這大門敞開着,如果你只在過道上往裏看,能看見什麼呢?只能看見很少一部分東西吧。這種情況與北方的四合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的地方。北方的四合院中規中矩,以中軸線開設大門。但是,為了讓外面的人無法窺視裏面的情形,便在離大門不遠的地方,修上一大堵牆來遮掩,這牆叫作影壁或照壁,其原理跟開歪門是一樣的。

進了大門之後,在這個不大的天井中,有兩道階梯,一道是隨着廊下通往客院,一道是直進中堂。這裏面不僅隱藏學問,而且反映出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首先,我們仰頭看見“良弼名家”四個金鉑大字。從字意思來看,就非同等閒。良弼是良相的意思,弼有輔佐的含意,是朝中大臣才能稱弼。用輔佐二字解釋,則是宰相之類的大臣才能擔當得起輔佐的重任的。而“名家”兩字就不難理解了。那麼我們看,正房是六扇精雕細刻的門窗,前面有幾步階梯,如果是沒有一定身份的人,只能走廊下通往側院客房。但如果是具有一定身份的人,就可以從這裏往上進客廳裏面,主人只開兩扇門即可。假如是極其尊貴的客人,則另當別論。六扇門就會全開,尊貴的客人由主人陪同從正中的兩扇門中進入客廳,其他隨行人員從兩邊進到客廳裏。

大家可以看看這些雕花,粗看時它們彷彿是一樣的。但若細看則有所變化和不同,雕花多以寓意吉祥的種類呈現在我們的眼前,還有室內擺設的傢俱,都是明清時期的東西。另外有一些藏品或工藝品,不僅讓人能觀賞,而且也可以讓遊客購買。別看這是個不大的天井,如果我們假設它是一個鏡框的話,我們看到裏面裝進了什麼?是不是一幅水墨山水畫呀?這就是古人聰明之處,不僅能通風采光,還能借景供人觀賞。

由此可見,傅家的起點是很高的。二百多年的風風雨雨,顯示着傅家的興衰史。最初,傅家由棄官經商起步,曾經風光一時,雲南及湖南省都設有分號,就連雲貴鏢局的籌建都得經過傅家老爺定奪,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直到晚清及明國時期,傅家連年遭到不測,才開始衰敗下來,最後能保住半壁江山也就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這一帶很能讓人迷失方向,如果不注意的話,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走到大街上去了。有人説鎮遠的古巷道猶如迷宮,這話一點都不假。我們看到的這個建築叫“水星祠”,以前是供祀龍王爺的地方。每當乾旱之年,城裏的鄉紳,百姓都要彙集在這裏,祭祀龍王爺,祈求降下甘霖,讓五穀豐登,風調雨順,人民都能過上好日子。當然,不是乾旱之年也要來祭祀的。在農曆二月二日,俗稱“龍抬頭”。要殺三牲,做道場,那道場也是夠熱鬧的。遇上好年頭,得請戲班唱戲,演戲的地方是在河灘上,搭上台子,唱他兩三天是常有的事情

這裏有一個豆腐作坊,保持着原生態工序,當地人稱的“嫩豆腐,”也叫豆花。大家不妨品嚐品嚐。也許喝了這裏的豆花,會給你帶來好運。

全家大院

全家大院,是一個古色古香的四合院,位於復興巷著名的三十二僜坎上部。每當人們一走進巷道中的平地,首先就看見充滿滄桑的石庫門門楣上的“西台世系”四個大字,它默默地訴説着這户人家高貴的家聲或名望。

所謂“西台,”在古代是一種官職,指中書省,是專門負責發佈皇帝詔令的地方。

説起西台,那可不是任何人都能夠享受得到的榮耀。因此,我們就來看看被稱為“西台”的主人究竟是誰?

話得從唐朝初期説起,在唐太宗貞觀元年(620__年),李世民剛剛登上皇帝的寶座不久。一個年僅19歲的青年人名叫上官儀,憑着才學順利考中進士。由於他的文章寫得好,得到李世民的賞識,很快成為唐朝宮廷的侍臣。他先後分別擔任弘文館直學士、祕書郎,並參與編修《晉書》。上官儀的宮廷詩寫得很好,時人稱為“上官體”。在唐高宗時期,提任祕書少監,西台侍郎,最後成為分管東西台的宰相。因建議唐高宗李治廢除皇后武則天,武則天知道後便懷恨在心。當武則天專權之後,便將上官儀及其兒子上官庭芝以莫須有的罪名一同處死。

上官儀有一個孫女叫上官婉兒,14歲就成為武則天掌管文誥的女官,被後世譽為“巾幗首相。”本來,上官婉兒與武則天有不共戴天的滅祖殺父的仇恨,但聰明伶俐的上官婉兒看到武則天執政後,是一個英明的政治家,好皇帝,便拋棄家仇,竭盡全力輔助武則天,體現了上官婉兒的心胸是何等的高尚。從上官儀到上官婉兒,祖孫兩人都是代行唐朝皇宮發佈詔令的官員,又都是詩人。特別是上官儀的 “上官體”,在上官婉兒的推動下,奠定了唐詩發展、昌盛的基礎。其子孫稱“西台世系”,應該當之無愧。

古人云: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儘管上官婉兒極力輔佐武則天,最終還是死於非命。上官儀祖孫三代都死於武則天之手,使得顯赫一時的上官家族,被迫流落他鄉。隨着時間的推移,在若干年之後,上官家族的一支,於清嘉慶初期輾轉來到鎮遠落户。他們畢竟是官宦之後,有良好的遺傳基因。固然頭腦精明,經營有方,看中了在鎮遠發展的商機。在經過幾年的打點拼搏,很快成為富甲一方的商人。於是,便在三牌坡一帶修建了多處豪宅,這裏就是其中的一處了。

有道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在百餘年之後的晚清,居住在這裏的兄弟兩人,兄長到京城當了個四品京官,弟弟則到山西去做生意。哪知好景不長,做生意的弟弟不僅染上惡習,而且還違反朝廷的禁令。因此,牽連到做官的哥哥。兄長只好託人變賣各處全部家產,四處奔走,經過上下打點,好不容易才保全了兩兄弟的性命。

至此,大院幾經週轉,最後為全姓購得。全家在晚清和民國時期,算得上一户殷實人家。所以,在購得該院之後,不願抹去“西台世系”的招牌,是有一定用意的。因此,得以保存下來。不管怎麼説,它畢竟最後屬於全姓人家是不爭的事實。

全家大院,佔地面積約42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6棟,建築面積約740多平方米,分為東西兩院。其實,説是大院,若與平原、丘陵地帶、或者地勢開闊的大院相比較,那真是小巫見大巫了。不過,在山區,這種房屋確實可以稱得上大院的。貴州素來地瘠民貧,居住條件較差,多為茅屋、低矮木屋。像這樣高牆大院的房屋,簡直就是人間天堂了。因為,沒有一定的財力、物力、勢力,是無法修建這樣的大院的。

西院不以中軸線開設大門,而是開在東南角上,故有“歪門斜道”之稱。其大門外延牆體,細看為八字形,外大內小,取聚財之意。石庫門上方有陰陽八卦圖,作鎮邪之用。進到前院裏,有房屋兩間,一作伙房,一作飯廳兼客廳接待。二進院有明次三間正房,正房前東西各有一間一樓一底廂房,古稱“閨房”或者“繡樓”,明顯地表露出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思想。在封建社會中,女孩子是不能與父母居住在正房裏面的,只有男孩子才能有此殊榮。常言道: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女孩子遲早是要嫁人的。儘管有的家庭讓女孩子讀書識字,調教得知書達理,甚至琴棋書畫都能精通。但其父母灌輸的就是三從四德、貞女節婦、相夫教子等等思想。

東院房屋與西院略有不同,大門也開在東南角上,一進院是一個大院壩,東牆靠門處有一樓一底廂房一間。正南牆體有一個福字,對着正堂。西牆有一圓洞門,頗具江南園林風格。正房為五開間一樓一底房屋,二進院有一小天井,後房前東西各有一樓一底廂房連通,二層形成迴廊轉角式樓房的格局。因此,一層正房中堂成為敞開式通道,讓前後兩院連成一個完美的整體。20__年8月9日,著名相聲演員牛羣來到全家大院,用手摸撫着牆上的福字,還用臉貼着字道:“多麼想粘一粘這裏的福氣啊!”只可惜他那天匆匆地來,又忙忙地離去。他很是惋惜:“沒能住宿一晚,讓我丟失多少靈感。有機會,一定要在這裏住一住”。

全家大院,既有江南園林式的風格,又有山地建築的特點,還有苗侗少數民族幹欄式吊腳樓的特徵。其老門窗木雕精細,手法嫻熟,圖案精美。加上新舊傳奇故事,本身就是一個具有多元文化的院落。能夠讓人感到新奇,產生遐想大院往事。更能讓人棲息,使疲憊的心靈得以安寧、慰藉。

三十二蹬坎

這裏叫三十二蹬坎,也就是三十二級台階。這一帶在過去很有名。因為前面這個圍牆是“將軍第”,將軍第又叫蘇光欲堂,是光緒年間抗法名將蘇元春的官氐。加上西薹世系和水晶祠,以及後面的傅家和楊茂興大院,都是大户人家的所在地,三十二蹬坎不出名才怪?直到現在,你打聽復興巷在什麼地方?可能有些當地人都難以回答得上。如果你問三十二蹬坎在哪裏,人們就會很快給你指明方向的。

楊茂興大院

這裏叫楊茂興大院,是典型的山地建築。它與傅家民居以及其他民居有所不同,它雖也是以因地制宜,依山就勢而見長,但都是轉彎抹角延至山下。共有四個院落,分客院、主院、饍房、書室兼花園四個部分。

這匾額上是“瑞潔銜環”,主院是“清白家聲”,是指楊姓的家風。當然,不是所有楊姓都有這種殊榮的。它單但指楊再思的後裔,楊再思本是漢人,宋代到湘西一帶做官,深得苗侗人民擁戴,死後被朝廷追封為“威遠候、惠英侯。”湘西及貴州東部均建有“飛山廟、飛山宮、威遠侯廟、英惠侯祠、威遠廣惠王”等等。可見楊再思是個深得人心的好官。

楊茂興是楊再思的後人,也是一個多行善事的商人,有“楊善人”之美稱。他幾乎每逢荒年代,都要向災民佈施,或贈衣或贈糧,或送錢,或者施粥等。有童謠道:“早四兩,晚半斤,死了自有楊茂興”。意思是説,窮苦人只要找到他,早上給吃你四兩,下午還給半斤。客死鎮遠的、無依無靠的窮苦人,楊茂興就會買棺材安葬。像這種商人現在並不多,不求名,不求利的就更少了。

四方井

在古巷道中,像這樣的古泉井還有幾處,如豬槽井、雲泉、雷家井、陳家井等。

這口古井呈現四方形狀,所以叫“四方井”,泉水是從石屏山的山體中流出來的,沒有任何污染源,泉水水質很好,冬暖夏涼,口感也好,用這裏的泉水燒水泡茶,茶色晶瑩,茶味濃郁,煮飯也特別香。儘管現在家家都安裝了自來水,但附近一帶的人家,燒水、煮飯用的水,還是來這裏挑,自來水多用於洗衣洗菜等方面。大家注意到沒有,這井壁凹下去這麼深,知道是被什麼所為嗎?是自宋、|元、明、清以來,到這裏擔水的人很多,井壁因繩子的摩擦,長年累月的這樣磨,就形成了這種現狀了。原先,這井的旁邊還有另一口井,與其形成姊妹井。後來,建立官衙後那口井就被官家佔去了,就在牆的那一邊。當時為那口井,還經常扯皮。因為人們都集中在一起,不是閒談,就是搗衣,弄得吵吵鬧鬧的。官府只好用牆隔離開來,倒也清靜不少。慢慢地人們也習慣只用一口井了。

大家看見井裏的魚兒沒有?知道井裏為什麼有魚呀?那魚兒可有講究啦。人們在井中養魚,是為了防止壞人投毒。魚兒活着,井水安全可靠。魚兒死了,井水就不能飲用啦,必須淘洗再用。説明古人的防患意識很強啊。

鄒公詞

這裏是鄒公詞,現在作為鎮遠名勝古蹟風貌展覽的地方。原先打算用作博物館,由於場地小,實物也不多。所以,作為風貌展覽較恰當些。鄒公祠是為了紀念鄒泗鍾而修建的,它建於光緒十七年(1892),該建築在鎮遠較有特殊性,其藝術價值很高,它是典型的南北結合的建築,它比一般的祠堂建築高大。更難能可貴的是一改南方穿鬥式的風格,配以北方抬樑的手法。所以説,它是南北結合的建築。大家抬頭往上看,在抬樑中,有精美的雕刻圖案。這是因為南方氣候潮潤的緣故,而北方的氣候乾燥,適宜彩繪。南方則便於雕刻,不但可減少許多麻煩,而且還可成為永久不改變的藝術品。鄒公祠有許多圖片和文字,幾乎全面介紹了鎮遠的人文景觀、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民俗節日。大家到這裏面走了一遭,對於鎮遠的概貌就會有所瞭解。當然,每一個景點的詳細內容,還是到實地去了解才行。

文廟遺址

這裏是文廟遺址,也就是孔廟了。在封建社會裏,歷朝歷代都非常尊重孔子。因為,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理論至今都還適用,如今提倡的和諧社會,就是由他的理論演化而來的。

鎮遠府文廟,據《元史·地理》載,應始建年代應在元朝。元成宗二年(1296年),曾經下令全國郡縣通祀三皇廟、孔廟。這是因為,蒙古族是一個馬背上的民族,在忽必烈統一中國後,許多民族矛盾逐漸暴露出來,為了平息民族矛盾,籠絡人心,以尊孔尚禮的方式,讓漢族歸順朝廷是非常必要的。所以,鎮遠在至元二十年(1283年)就已設府,必然要遵從皇帝的旨意,修文廟是必然的結果。當時修文廟是很講究等級的,鎮遠作為府(郡),其規格很高,佔地面積也大,按照實際面積,它比安順文廟還大,只可惜毀於wenge後期,只剩下這前面的宮牆了。我們看到的“禮門”、“義路”是指文武官員出進之門。禮門是文官出入之門:義路是武將出入之門,在封建社會裏,是不能亂了規矩的。

大河關碼頭

這裏是大河關碼頭,是明清時期徵收關税的碼頭。這個碼頭原設有厘金局,即相當於現在的海關和税務部門合署辦公的機關,不僅收税,還發放關防通牒,以便過關通行。過去,在明清時期,這裏所收的税款在貴州省佔前五位。

大家到這裏可以看見對面的瓊樓玉宇了,它就是青龍洞貼崖古建築羣。我們可以藉此機會在這裏合個影,留下美好的記憶。帶回去讓親朋好友們欣賞一下鎮遠的風光,讓他們羨慕、羨慕。

介紹貴州的導遊詞 篇10

貴州是雲貴高原的心跳,是華夏神州的多彩樂園。喀斯特地貌是大自然賦予的.美好形態,山川秀麗是貴州人民得天獨厚的財富紐帶。歡迎您走進多彩貴州,熱情好客的貴州人將與你一同領略風格迥異的黔中山水人文。我是導遊員小代,接下來將由我帶領大家去遊覽黃果樹——天星橋風景區。今天我們要遊覽的景區是5A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黃果樹——天星橋。它位於黃果樹大瀑布下游6公里處,是一座規模巨大的天然園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區,主要觀賞的是山水林洞根藤石瀑的美妙結合。天星橋玲瓏秀美,“風刀水劍刻就萬頃盆景,根筆藤墨繪製千古絕畫”的這幅對聯,點出了天星景區的神韻。

首先我們進入天然盆景區。它由大大小小的天然山石和水石盆景組成。這裏水上有石,石中有水,水中又生樹,比起雲南的石林更多了一份靈氣。漫步其中,可謂是人在畫中游。現在我們看見散落在水中的石頭共有365塊。正好暗合了一年的週期,它藴含了世界上每個人的生日,您可以從第一步開數,因為每塊石頭上都刻有日期。當數到你生日的時候,看看四周的景色,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讓你徹底放鬆,而這裏,得名“數生步”。景區內還有一棵代表性的“根抱石”自然景觀——美女榕。這是個巧奪天工的傑作,有人説她像敦煌的飛天,也有人像一個跳水女王。它是由一塊巖石,像雕塑家般用自己堅硬的身軀去塑造這顆榕樹的根。使其變化發展,粗細得體,最後生成一個如同美女的身姿。

現在我們來到的這片開闊的湖面就是天星湖,這裏是西遊記中的高老莊豬八戒背媳婦的拍攝點,繼續走下去,就來到了天星洞,洞內有多個巨大洞廳和眾多喀什特洞穴景觀。

最後我們來到的是水上石林。它是天星景區的下段,景區內水流蜿蜒曲折,石林星羅棋佈露於水面。奇妙的是石上竟有奇特植被生長。如石筍上生長着各種各樣的小灌木。重重疊疊的仙人掌,星星點點的小花,美不勝收。此刻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銀鍊墜潭瀑布。它只有十餘米高,上面呈漏斗狀,水落下來像一張張下覆的蓮葉,交錯搭連,又似千千萬萬條銀鏈,是黃果樹瀑布羣中號稱形態最美的瀑布。

好了,朋友們,天星橋景區到這裏就畫上句號了。在短短的時間裏與各位相識,現在就要和各位説再見了!有一句話是這樣説的:不説再見又怎能更好的相見了!所以為了證明這句話,我們會再見的。希望在這景區的短短相識和景區的美麗能給你留下深刻印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guizhou/8gpyp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