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廣西導遊詞 >

桂林杉湖導遊詞(通用18篇)

桂林杉湖導遊詞(通用18篇)

桂林杉湖導遊詞 篇1

榕杉湖位於桂林市中心陽橋,原為唐代護城河的一段。宋代建了一座“青羅橋”,形成兩湖分界。橋東因湖岸有古杉數株,稱杉 湖;橋西因其湖岸挺立着古榕,故稱榕湖。如今杉湖之杉雖然不 見了,但那榕湖之榕,卻“老樹婆娑八百年”,依然挺立。

桂林杉湖導遊詞(通用18篇)

榕杉湖(又稱陽塘)位於廣西桂林市區中心,秀峯區、象山區接合處,陽橋的兩側,西通桃花江,東通灕江。榕杉湖是榕湖和杉湖的統稱,在陽橋處相連,兩湖自古就一直互通互連,如同姐妹,故得名。

榕杉湖

兩湖開鑿至今已逾千年,孕育了無數才人,留下不少古蹟。晚清“杉湖十子”的補杉樓,著名詞人王半塘的故居,桂林山水畫家羅辰的“芙蓉池館”及民國年間著名教育家馬君武故居等都曾坐落在榕湖和杉湖旁。

榕湖

榕湖位於陽橋的西側,向西通桃花江,東接杉湖,因湖巖生長古榕樹得名。

杉湖

杉湖位於陽橋的東側,向東通灕江,西接榕湖,因因湖邊長有杉樹命名。

意義

榕杉湖是兩江四湖環城水系中最能體現“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山水格局。

歷史

榕杉湖原為唐代建桂林城時的護城河,合稱陽塘,水面面積16公頃,呈葫蘆狀,那時從此處泛舟幾乎可盡覽城區諸勝,陽塘成為當時城中的水上公園。

桂林杉湖導遊詞 篇2

杉湖,東西長約390米,平均寬度180米,水域面積7.02公頃,四個湖最深3米,最淺1.5米。杉湖與榕湖,都是宋代人工開掘的桂林城南護城河,合稱陽塘。

兩江四湖杉湖南岸有一處中西結合式的別墅式建築,是李宗仁的官邸,是國民黨代總統李宗仁在當選中華民國副總統時落成,是李宗仁在民國37年4月--38年11月間多次回桂林的居住和辦公的地方,現建築保存完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高聳在杉湖島上的日、月雙塔。日塔用銅材裝修,金碧輝煌,高42米,是中國最高的銅塔;月塔用琉璃裝修,莊重典雅,高35米。兩塔之間有建在湖面下的水族館,把雙塔連接起來。

杉湖與榕湖以陽橋為界,橋東是杉湖,橋西是榕湖。榕湖東西向長860米,平均寬度110米,水面面積約9.46公頃。

桂林杉湖導遊詞 篇3

榕杉湖景區,是一個風景旅遊點,位於桂林城中央,是一個水體相連的連心湖.她以陽橋為界,東為杉湖,西名榕湖,因湖岸生長的榕樹,杉樹而得名。風景名勝榕杉湖景區橋西為榕湖通桃花江,以湖巖生長古榕樹得名;橋東為杉湖,連灕江,因湖這長有杉樹命名。

榕湖、杉湖原為唐代建桂林城時的護城河。水面面積16公頃,呈葫蘆狀。泛舟湖上,可盡覽城區諸勝。

榕湖、杉湖原名鑑湖、陽塘、陽橋塘,位於桂林市中心中山中路中段,陽橋兩側。榕杉湖景區,是一個水體相連的連心湖。以陽橋為界,東為杉湖,西名榕湖,因湖岸生長的榕樹,杉樹而得名。榕湖常與杉湖一起合稱榕杉湖。

自清代始,富紳名士紛紛於湖岸邊結廬而居。如今大多故居已了無蹤跡,僅餘存李宗仁官邸和桂廬。北斗橋位於榕湖,東連湖心島,西連古南門,橋形佈局走向按北斗星分佈,故名北斗橋。橋面欄杆全部用房山高級漢白玉打製,是廣西目前最長的漢白玉橋。

日月雙塔座落在杉湖中,日塔為銅塔,位於湖中心。兩塔之間以18米長的水下水族館相連。銅塔所有構件如塔什、瓦面、翹角、門拱、雀替、門窗、柱樑、天面、地面等均由鋼材鑄鍛而成,並以精美的銅壁畫裝飾,整座銅塔了三項世界之最--世界上最高的銅塔,世界上最高的銅質建築物,世界上最高的水中塔。日月雙塔是桂林兩江四湖夜景重要的景色之一。

桂林杉湖導遊詞 篇4

大家好,我是你們這次遊桂林的導遊,感謝大家給了我這次鍛鍊的機會,我會盡自己的所有能力為你們講解的。

從桂林到陽朔,160裏灕江水路,滿眼畫山繡水,這是大自然的千古傑作。灕江的碧綠碧綠的,沿江攢聚着怪石奇峯,峯峯都是瘦骨嶙嶙的,卻又千奇百怪,姿態萬千。在薄靄輕霧中,若隱若現,時遠時近,請看灕江兩岸,竹子的色調使兩岸春光常在,而它那風度翩翩的倩影,又使灕江在人們心中倍增親切。3億多年前,這裏還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沉積了巨厚的石灰石巖層。後來地殼上升為陸地,石灰巖經過水的溶蝕和風化作用,形成了挺拔秀麗的峯林和曲折幽深的巖洞。

人們説,桂林的美可以概括為八個字:山青、水秀、石美、洞奇。先説這山吧。什麼象鼻子、磨米山,鬥雞山、螺獅山……數不勝數!位於市內的獨秀峯,有“南天一柱”之稱。清代詩人袁枚寫過一首詩讚美她:“來龍去脈絕無有,突然一峯插南鬥。”請看這裏,這是另一處景物,名叫疊彩山。這裏的巖石層層橫斷,遠遠望去,好像是一匹匹堆疊起來的綵緞,因此而得名。桂林的山還多奇石,著名的有月牙山的劍柄石象鼻山的垂釣石,伏波山的試劍石……桂林的洞更是一絕。

下面我請大家跟我一塊兒上岸去欣賞欣賞神祕的七星巖。七星巖溶洞的面積巨大,可容納一萬多人,請看這兒,洞內有着造型奇特的各種景物:有莽莽的原始“森林”,高聳挺拔的“寶塔”,還有潔白鮮嫩的“竹筍”……有“大自然藝術宮”之稱。大家請看這邊兒,形形色色的鐘乳石,在彩燈的照耀下,是不是更有情趣了呢?這些鐘乳石還有着動聽的名字,什麼“獅嶺朝”,“石乳羅帳”,“雲台攬勝”等等。

好,今天我帶大家就遊覽到這,歡迎大家來桂林,我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望大家多多指教,我們下次再見。拜拜!

桂林杉湖導遊詞 篇5

Hello!親愛的旅客朋友們,我是你們這次遊覽的導遊。首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叫,是旅行社的導遊,我將和大家共同度過這段旅程,感謝大家給我了這次機會,我一定會為大家服務,讓大家在桂林玩得高興愉快,希望大家對我們的工作多多支持。

桂林市着名的旅遊勝地,俗話説:“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以她山清,水秀,洞奇,石秀的秀麗風光聞名於世,每年吸引着千萬的海內外的遊客帶桂林來觀光旅遊。

桂林這一帶的山,一座座高峭聳立,拔地而起,各不相接。桂林的水蜿蜓彎曲,清澈見底,在日後的行程中我將帶領大家乘着小舟去觀賞桂林最美的一條江——灕江。灕江的水是出奇的靜,靜得我們根本感覺不道它在流動;麗江的水清澈見底,可以看見有許多美麗的魚兒游來游去。

桂林的山還多奇石,著名的有月牙山的劍柄石象鼻山的垂釣石,伏波山的試劍石……桂林的洞更是一絕。下面我請大家跟我一塊兒上岸去欣賞欣賞神祕的七星巖。

七星巖溶洞的面積巨大,可容納一萬多人,請看這兒,洞內有着造型奇特的各種景物:有莽莽的原始“森林”,高聳挺拔的“寶塔”,還有潔白鮮嫩的“竹筍”……有“大自然藝術宮”之稱。大家請看這邊兒,形形色色的鐘乳石,在彩燈的照耀下,是不是更有情趣了呢?這些鐘乳石還有着動聽的名字,什麼“獅嶺朝”,“石乳羅帳”,“雲台攬勝”等等。請大家自由欣賞,一定要注意安全!

桂林以山青、水秀、石美、洞奇。這絕世無雙的美麗景色,贏得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讚譽。構成了一幅長達80餘千米的山水畫卷。

桂林杉湖導遊詞 篇6

訾洲公園位於桂林市區中心灕江東岸水濱的訾洲上,和象山隔江相望,是桂林最年輕,又是最古老的公園。這裏江山會景,人文薈萃,濃縮了桂林山水及歷史文化的精華,是一個集生態、文化、旅遊、休閒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園。

訾洲是灕江上最著名的一座綠洲,它位於桂林城東灕江與灕江叉河之間,訾洲碧水環繞,羣山簇擁,每到秋天,洲上蒼翠之中,紅黃秋葉翩翩,“訾洲紅葉桂林秋”為桂林勝景。遠山如畫,近水涵碧,日升霧起,最美是在煙雨迷濛時節,雲紗霧幔,訾洲籠罩在一片朦朧之中,江上煙波浩渺,羣山若隱若現,浮雲穿行於奇峯之間,雨幕似輕紗籠罩江山之上,像一幅幅千姿百態的潑墨水彩畫。自古以來,訾洲煙雨就被訾洲公園(6張)列為桂林八景之一,排名第二位。

訾洲風景開拓歷史悠久,是桂林有史可考的最早的園林遺址。自古以來訾洲即為文人墨客駐留隔江觀象之聖地。公園在20xx年的春節建成開園,公園內新開煙雨湖,建有名人與桂林展覽館、詩畫廣場、煙雨樓、雅竹居、幽蘭軒、怡閒館、訾家洲亭、燕亭、流芳亭等風景建築,設置柳宗元、裴立行、范成大、張孝祥等歷史名人雕像,恢復了“訾洲煙雨”和“訾洲紅葉桂林秋”的勝景,形成了飛瀑落虹、詩畫汗青、楓葉留丹、煙雨涵碧、竹林清境、香樟擁翠、幽篁傘蓋、銀杏淌金、碑亭流芳、江山水月等10個新景觀,佳木葱蘢,翠竹搖風,境地清幽,是市民新的休閒娛樂健身好去處,也成為中外遊客遊覽桂林山水、領略桂林文化的旅遊新亮點。

桂林杉湖導遊詞 篇7

大家好!歡迎大家這次來參觀桂林的山和水,我是這次的導遊陳導遊,如果我有不足的地方,那就請大家多多指教!

接下來我們要觀賞的是灕江,灕江呢是桂林非常重要的地方,如果要去桂林就必須要去灕江。好,現在我們往這邊看,灕江的水有三個特點,一個是靜,一個是清,一個是綠,灕江的水竟然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竟然清的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竟然綠的彷彿那是一塊無暇的翡翠,朋友們,也許你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但它們都不能和灕江相比啊!

看完了水,我們就應該看山了。桂林的山也有三個特點,是奇、秀、險,為什麼奇呢?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為什麼秀呢?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為什麼險呢?危峯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桂林多美啊!歡迎你們下次再來!

桂林杉湖導遊詞 篇8

桂林大規模城市建設改造和“兩江四湖”古環城水系的初見端倪,一座建設造型主要借鑑描繪宋朝汴京市井生活《清明上河圖》的古宋城,也悄然出現在木龍湖畔:一棟棟仿宋建築、木龍塔、虹橋,與木龍湖默默相伴800餘年的古宋城牆一道,日漸顯露出桂林宋代文化的千年古韻。 古宋城的修復緣於木龍湖景區附近鸚鵡山上碑刻的南宋《靜江府城圖》,這塊碑刻為國內僅存的宋朝保留至今的最大、最完整的兩塊城池圖之一。在這幅距今820xx年的古城圖中,不僅標明瞭桂林城中的軍事要地,而且還標明瞭當時作為防禦用的環城水系。現在,桂林“兩江四湖”就是在古護城河環城水道體系的框架基礎上進行修復的。木龍湖湖畔的“東鎮門”為南宋遺蹟,為此,讓木龍湖景區與桂林宋朝歷史文化對接,形成桂林的歷史文化主題公園。 反映宋代市井生活的桂林古宋城建設造型,除主要借鑑了當時描繪宋朝汴京市井生活的《清明上河圖》外,還融合了相應時期北方、長江流域及嶺南地區的相關建築風格,並根據宋朝建築的飛檐、翹角等特點,形成了重修後的桂林宋城獨樹一幟的建築特徵。

木龍湖景區建設突出了自然山水與歷史文化相融合的特點,在木龍湖北側依託宋代東鎮門、宋城牆遺址等歷史人文景觀,建設包括宋街、半邊街、古宋城、木龍塔、木龍夜泊、淺橋魚影、聽荷軒等具有宋代建築氣息的古建築羣落的景點,木龍塔是以上海宋代的龍華塔為藍本建造的,高45米。在木龍湖南側與疊彩山之間建築以觀賞林地、草地、溪流、瀑布為主的生態景觀帶。

木龍湖現在的位置,在宋代是一排排的兵營;兩江四湖工程施工前,建有密集的民房。為了連通灕江與內湖,收到顯山露水的效果,實施兩江四湖工程中,搬遷居民 1896户、單位56家,拆除舊房174842平方米。其中,木龍湖整體拆遷安置工程,共拆除舊房近15萬平方米,創下在廣西單項城建工程中,一次性整體搬遷安置人數最多,規模最大,時間最短,拆除房屋面積最大的記錄。又在疊彩山與鐵封山之間開挖長約1100米的人工湖,開挖土石方100餘萬立方米。這個人工湖因為鄰近木龍洞,故名“木龍湖”。

桂林杉湖導遊詞 篇9

大家好!我是來自中國國際旅行社的導遊---唐睿琪。今天,就讓我帶領你們一起去遊覽桂林的山水吧!

大家一定聽説過“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名言,它出自清代詩人金武祥之手。另外還有許多詩人曾經為桂林題過詞,可見桂林的山水多麼出名。

下面讓我們乘船一起盪漾在灕江上吧!

灕江的水有三個特點,分別是靜、清、綠。它靜的讓你感覺不到在流動,它清的能看見活蹦亂跳的小魚,它綠的彷彿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山水,山水,有了水就不能沒有山。大家請往這邊看,這就是象鼻山。象鼻山又叫象山,它的山形酷像一頭巨象,像伸着長鼻子,這還有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傳説在很久以前,一隻母象生了一隻小象,一天小象在河邊喝水,不小心滾了下去,象媽媽知道了不停地在呼喚,日長天久象媽媽一個姿勢不動,最後象媽媽變成了象鼻山。這是一個多麼偉大的母親啊,這又是一個多麼感人的故事啊,也是一個偉大的母愛,讓我們小象早日和象媽媽能早日團圓。

桂林的山即奇又秀還險。北面的山連綿不斷,南面的山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桂林的山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還很險,危峯兀立,怪石嶙峋,好象一不心就會摔倒下來。

這樣的山和這樣的水加起來怎麼能不使人流連忘返?今天導遊就講到這裏,希望大家下次還來桂林玩,我在這裏等着你們,再見!

桂林杉湖導遊詞 篇10

大家好。今天我們要去參觀桂林市著名的景點疊彩山。

古語云: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確實我們的疊彩山並不是很高。但它也是我們桂林市區最高的山,它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大家知道疊彩山為什麼叫疊彩山呢?它是因唐朝著名的文學家元晦遊覽了疊彩山之後,寫到:“山以石紋橫布,彩翠相間,若疊彩然,故以為名。”首先我們來到疊彩亭,一進來你就可以感受到我們疊彩山的魅力啦。大家跟我向前走,到這就是疊彩山山門,穿過這個門,我們就來到神奇的風洞。現在請大家抬頭看一下洞口上的“疊彩山”三個字。朋友們你們注意到沒,疊彩山的“綵”字,你們感到奇怪的吧。為什麼是用那個綵,是不是我們的書法家寫錯了?原來我們的書法家是根據疊彩山名稱的由來,才寫成這樣的。這下大家明白沒。大家再看看旁邊,寫的是什麼。對“原做桂林人,不願做神仙。”這是陳毅元帥對我們桂林的讚美。我相信大家在今天遊覽完我們的疊彩山,也會有這樣的感慨的。現在讓我們進入風洞,享受風洞吹來的徐徐涼風吧。大家在這裏停留一下,有什麼感覺,是否感覺到了一陣陣沁人心脾的涼風在輕輕的撫過你的全身?對了,這就是著名的風洞之風。神奇的風洞,隨着四季的變幻,吹來的風也是不一樣的。大家請看這是一個什麼字?對,是“壽”字,它是清代的郭司經寫的,大家再看這個字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面為“壹”下面為“百”字,暗含“一百壽”之意。我不知道大家平時注意觀察沒有。古代的一些刻字大都以紅色,金黃色為主。這也與我們的傳統有關。紅是紅紅火火,金黃色是輝煌。但我們這個“壽”字確是青色的。郭司經寫這個字是為了給慈禧太后祝壽的。慈禧太后作為為一個女人,女人最希望的當然是青春永駐。郭司經迎合慈禧太后的這種心理,寫成綠色。據説慈禧太后見後非常高興,還減免我們廣西的兩年税賦。大家也可以摸一下這個字。長命百歲。

現在讓我們向這邊走,再向上攀登,就是明月峯的拿雲亭的。爬了這麼久。大家一定感覺很累,可是我們疊彩山流傳着這樣的一句話“走到風洞口活到九十九,登山疊彩山能活一百

三。我借這句話祝願大家登上山頂,健康長壽。並且“登高不用杖,脱帽喜東風”

這就是明月峯頂的拿雲亭。站在這裏,大家可看桂林全城。大家看遠處,那是伏波山,那是象山,那是穿山。真不愧是江山會景處啊。大家看看旁邊下邊是著名的木龍湖景區,在那可以吃美味的東盟各國的美食,也可以玩潑水。大家想不想邊吃美食,邊清涼一下。

桂林杉湖導遊詞 篇11

桂林導遊詞

大家好!我是來自中國國際旅行社的導遊---唐睿琪。今天,就讓我帶領你們一起去遊覽桂林的山水吧!

大家一定聽説過“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名言,它出自清代詩人金武祥之手。另外還有許多詩人曾經為桂林題過詞,可見桂林的山水多麼出名。 下面讓我們乘船一起盪漾在灕江上吧!

灕江的水有三個特點,分別是靜、清、綠。它靜的讓你感覺不到在流動,它清的能看見活蹦亂跳的小魚,它綠的彷彿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山水,山水,有了水就不能沒有山。大家請往這邊看,這就是象鼻山。象鼻山又叫象山,它的山形酷像一頭巨象,像伸着長鼻子,這還有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傳説在很久以前,一隻母象生了一隻小象,一天小象在河邊喝水,不小心滾了下去,象媽媽知道了不停地在呼喚,日長天久象媽媽一個姿勢不動,最後象媽媽變成了象鼻山。這是一個多麼偉大的母親啊,這又是一個多麼感人的故事啊,也是一個偉大的母愛,讓我們小象早日和象媽媽能早日團圓。 桂林的山即奇又秀還險。北面的山連綿不斷,南面的山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桂林的山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還很險,危峯兀立,怪石嶙峋,好象一不心就會摔倒下來。

這樣的山和這樣的水加起來怎麼能不使人流連忘返?今天導遊就講到這裏,希望大家下次還來桂林玩,我在這裏等着你們,再見!

桂林杉湖導遊詞 篇12

大家好!歡迎大家這次來參觀桂林的山和水,我是這次的導遊陳導遊,如果我有不足的地方,那就請大家多多指教!

接下來我們要觀賞的是灕江,灕江呢是桂林非常重要的地方,如果要去桂林就必須要去灕江。好,現在我們往這邊看,灕江的水有三個特點,一個是靜,一個是清,一個是綠,灕江的水竟然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竟然清的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竟然綠的彷彿那是一塊無暇的翡翠,朋友們,也許你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但它們都不能和灕江相比啊!

看完了水,我們就應該看山了。桂林的山也有三個特點,是奇、秀、險,為什麼奇呢?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為什麼秀呢?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為什麼險呢?危峯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桂林多美啊!歡迎你們下次再來!

桂林杉湖導遊詞 篇13

靈渠,又名澪渠、零渠、秦鑿渠、明清時期稱陡河。民國年間,又稱為湘桂運河。它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 由於它溝通了湘江和灕江,從而連接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自秦代至民國兩千餘年來,成了嶺南和中原唯一交通孔道。靈渠開鑿於哪一年,歷史沒有記載,人們只能按史實推斷。據史料,秦始皇於二十六年 (公元前220xx年)最後滅齊統一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在此之前,不可能開鑿靈渠。統一六國後,才向嶺南遺發50萬大軍。就算秦軍作了充分準備,發兵時間,也不致早於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xx年)。據劉安《淮南子•人間訓》記載,秦始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齒、翡翠、珠璣,乃使尉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壇城之嶺;一軍守九嶷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幹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監祿無以持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譯籲宋,而越人皆人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在這裏,劉安已記述得很清楚,五十萬秦軍分為五路,分別指向五夷山、大瘦嶺、騎田嶺、都龐嶺、越城嶺的五處 山口,向現在的福建、廣東、廣西進軍。但向廣西、廣東進軍的秦軍並不順利,迂到了越人的頑強抵抗。迫使秦軍“三年不解甲弛弩”,糧餉也沒法供應,因而才“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

我們認為秦始皇於二十七年向嶺南發兵,打了三年以後再決定鑿靈渠,那開始鑿渠的時間應在秦始皇二十九年以後 (公元前220xx年)。至三十三年(公元前220xx年)鑿成通航,靈渠的開挖將近用了四年時間。

以秦朝龐大的兵力,用四年的時間,開鑿靈渠,基本上可以成功。因此,我們認為靈渠的開鑿時間,應為始皇二十九年至三十三年 (前218一前220xx年)。

秦始皇為什麼要開挖靈渠?上面的史料已經説得很清楚。就是為了給士卒運送糧餉。靈渠未開鑿之前,秦軍的糧餉靠人力肩挑背運,就算用車載,嶺南山高水險,道路崎嶇,一車又能運多少?加上運送人員在長途搬運中自己的消耗,能運到前線的糧食就更少。在當地籌糧嘛,當時嶺南地區人煙稀少,耕作靠刀耕火種,產量很低,而且越人皆逃人深山老林中,與禽獸為伍,秦軍到那裏去找糧?沒有糧食,又那敢輕敵深入?戰爭只有曠日持久了。所謂秦軍“三年不解甲弛弩”,原因就在這裏。

靈渠鑿成以後,秦軍有了充足的糧餉,因而一鼓作氣,勇往直前,當年即統一了嶺南。佔領嶺南後,派兵戍守,也有保障。通過靈渠,秦代還由中原往嶺南大量移民,加快了民族的大融合,加速了嶺南經濟的開發,加強了文化的交流,為維護國家的統一,鞏固祖國的邊防,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後人説靈渠“通三江,貫五嶺”,意義之重大,對後世功用之奇偉,是不言而喻的。除此之外,單就水利建築上的輝煌成就,時至今日,仍放射出燦爛的光彩。它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條運河,它的水利工程建築,創造了古代幾個世界之最,具有很高的科學內涵,讓我們感到自豪。

下面我們就將它的重要建築,逐一作介紹。

一、最理想的選址

渠是在極為惡劣的自然條件下開鑿的運河。綜觀古今中外,世界上沒有哪條運河的條件比靈渠更早的了。

位於桂北地區的興安縣,層巒疊嶂,河川縱橫。在興安縣東南,聳峙着五嶺之一的都龐嶺。其南部則蜿蜒着海陽山。興安縣西北,雄踞着越城嶺。因此,興安地形就形成了一個顯著的特點:即東南部是南高北低,西北部則北高南低。在興安縣腰部,形成為一個海拔僅二百米左右的低地,這就是有名的湘桂走廊。這裏歷來為湖南進入廣西的一條交通要道。由於興安地形上的這一特點,自然形成了水系上的特徵。流往湖南的大川湘江,發源於誨陽山,從南往北流至興安縣城附近,沿湘桂走廊,經全州進入湖南,注入洞庭湖。廣西著名的灕江,發源于越城嶺主峯貓兒山,往南流至興安溶江,經靈川、桂林、在梧州匯人西江.至廣東注入南海。湘江北去,灕水南流,兩江流向相反,故而興安諺雲:“興安高萬丈,水往兩頭流,”非常形象地概括廠興安地形和水系特點。

二、最科學的大壩

大小天平是指建築在興安縣城東 1.5公里海洋河上的一道攔河壩。是用來攔蓄和提高水位,以便將水通過渠道引向灕江。是靈渠的樞紐工程。習慣上稱大小天平以上為海洋河,以下為湘江。

大小天平距離靈渠進入始安水處為 4.215公里。這就使人產生疑問,由湘江高塘村至始安水的距離最近,只有2公里,為什麼不在高塘村築壩引水,而要舍近笤叮涎又?.215公里處築壩,經過測量方知,原來湘江在高塘村的海拔206.66米,而靈渠匯入始安水海拔211米。反而高出湘江4.34米。如果直線怯成渠道,只能把始安水引向湘江。始安水的水量又實在太少,上距它的發源地只有1.6公里,集雨面不到三平方公里,根本無水可引,有一點水也沒法行船。而要將湘江木引向姑安水,則至少要在湘江上修建一座五米多高的大,並形成一個湖泊。在二千餘年前,要在大江大河上修建五米多高的大壩而不被洪水沖垮,在技術上和建築材料上都難以做到。網而只好捨近求遠,將壩址往上延伸,選擇在今分水塘(又稱美潭)築壩:分水塘海拔212.10米,高出始安水1.10米,在這裏只需築一個矮壩,湘江水就可順利地引向始安水,再流往灕江。在壩址的選扦上,設計師捨近求遠的道理就在於此。

三、最精當的鏵嘴

鏵嘴是指建在大小天平頂端向江中延伸的一道石堤。其基礎也是用松木打樁,外圍用條石砌築,中填礫石和泥沙:因它“前鋭後鈍”,形似犁鏵之嘴,故稱鏵嘴。現在我們看到的鏵嘴,由大小天平交匯處至嘴端長 90米。其最前端部分北邊41米,南邊長38米,寬22.8米,高約3米的平台,俗稱分水台。分水台雄踞於分水塘中,真不愧為中流砥柱。

原來的鏵嘴還不止這麼長。據清末人陳夙樓的《重修興安陡河碑記》:光緒20xx年(1885)發生一次特大洪水,將鏵嘴沖毀,故重建時下移三十丈。鏵嘴比原來的縮短了三十丈。勘探的結果,這一事實得到了確認。1988年11月興安水電局與興安博物館合作,沿着現在鏵嘴南側邊線,往上游勘探和開挖探溝。於現鏵嘴上游73至80米處挖出了原鏵嘴基礎,該基礎淹埋在沙灘二米以下,已挖出松木樁三根,長條石一部分。這證明原來的鏵嘴實比現存的要長三十丈。即長達186米。這個問題從乾隆年間鄂昌所旺“分水亭”三大字碑也可得到旁證。現碑仍立於湘江南岸龍王廟山腳,碑正對原鏵嘴的頂端。

四、最靈巧的南北渠

南渠:南渠為引湘人漓的一條渠道,從小天平尾部的南陡起,至溶江鎮匯人大溶江的靈河口止,全長 33.15公里。落差30.26米,平均坡度為千分之0.91米。

南渠渠道可分為四段:

第一段從南陡起至和尚陡人始安水止,長4.215公里。這段渠道為全部人工開挖,水流平緩,落差1.08米,平均坡度為幹分之0.26米。這段渠道開始一段沿全義嶺山腳開挖,基本上與湘江保持平行。其中 0.263公里至0.892公里一段,只靠一道石堤與湘江隔開,為靈渠險工。至大灣陡止,為越城嶠(今稱太史廟山)所阻。越城嶠寬350米,高約20米,全為人工劈開,工程相當艱鉅。這段渠道的寬度為8--15米,水深為1.8米。

第二段從始安水 4.215公里起至靈山廟10.313公里始安水匯人清水江止長6.098公里。這段渠道為半人工開挖改造而成。

第三段,從清水江 10.313公里至18.935公里零西村馬尿河匯人處止,長8.624公里。這段渠道絕大部分利用天然河道,寬15至30米,深1至2米,落差7.94米,平均坡度為0.92米。

第四段從 18.935公里至33.15公里靈渠匯人大溶江止,長14.215公里。這段全部利用靈河天然河道,河寬20至50米,水深1至3米,落差15.85米:平均坡降1.1l米。

南渠所經之地,大部分為喀斯特地貌,石山平地拔起,獨立成峯,渠道繞山蜿蜒,風景非常優美。明代詩人俞安期在《舟過秦渠即景》詩中描繪“秦渠曲曲學三巴,離立千峯插地斜。宛轉中間穿水去,孤舟長繞碧蓮花。”清代著名詩人袁枚《由桂林溯灕江至興安》詩:“江到興安水量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都生動地描繪出了南渠及其兩岸美麗的風貌。

北渠:北渠由大天平尾部北陡門起,往北迂迴於平疇沃野間,流程 25公里,再回到湘江。論長度,北渠只有南渠的十分之一,論作用,則和南渠相同。作為一條運河,兩者缺一不可。因為大小天平把湘江攔腰截斷,如果只有南渠,只能將湘水引入灕江。灕江的船可沿南渠到大小天平之上,但無法下壩達湘江。反之,湘江的船隻能到達大小天平之下,也無法上壩到達灕江。按照現代的設計,將大小天平安設一道船閘,不需北渠即可解決問題。可是在二千多年前,這個問題卻無法解決。因而開鑿了北渠,作為引航道。有了北渠,湘江船隻,可由北渠到達大小天平上游,轉往灕江,反之,灕江的船通過南渠、北渠也能到達湘江下游。所以説兩者不可偏廢。

五、最微妙的泄水天平

泄水天平是指建在靈渠南北二渠上的溢洪堰,它具有排泄洪水,保持渠內正常水位,以確保渠道安全的作用,故稱泄水天平泄水天平的建築方法與大小天平基本相同。靈渠中共有泄水天平三處,其中南渠二處,北渠一處。

南渠泄水天平,第一處位於南陡以下 892米處的秦堤上。 第二處泄水天平位於南陡以下 1953米處,稱馬氏橋泄水天平。

有了這兩處泄水天平,在興安境內湘江正常年分 1300立方/秒以下的洪水,可通過第一處泄水天平將進入南渠的洪水排回湘江,確保縣城和靈渠下游的安全。

第三處泄水天平位於北渠北陡 2334米處的水泊村西。為清代雍正八年(1730)兩廣總督鄂爾泰創建。

六、最牢固的秦堤

秦堤是建在南渠與湘江之間的一道石堤,從南陡閣起至大灣陡止,全長 3.1公里。堤頂最窄處只有4--5米,最高處有 8 米。用經過加工的大條石砌就。它下臨湘江,上承靈渠,工程很艱鉅。因為這道堤築於秦代,因此稱為秦堤。其中由南陡至泄水天平一段,長892米,稱為公堤。為秦堤最險要一段。歷史上這段堤常被洪水沖壞。堤壞則渠亡,因而這段堤修得很宏偉。由泄水天平至接龍橋,長1708米,這段堤經過城區,堤寬達數百米。接龍橋至大灣陡,長2792米,靈渠南臨山腳,北為渠田,渠比田高,堤只做攔阻渠水的作用。因而堤高只有1米,寬只1.6米左右。這段堤雖很轉小,但若沒有堤,水往旁流,渠 也就不存在了。有了這道堤,渠高田低,為灌溉提供了方便。

秦堤外牆均用條石砌建,全長 3.1公里,遠望就像一道城牆,修得很宏偉。從古以來,秦堤截植桃柳,春來桃花滿路,楊柳飄絲,尚為人們遊春之所。明初工部尚書嚴震直詠秦堤詩即有“桃花滿路落紅雨,楊柳夾堤生翠煙”的名句。

七、最古老的船閘

陡門是建築在靈渠的南北渠中的一種通航設施。它的作用類似於現代的船閘,只是比現代船閘建造簡陋,但操作則相當簡便靈活。

陡門,按唐人魚孟威的《靈渠記》記載,系桂管觀察使李渤創建於寶曆元年 (820xx年)。李渤當時創建的陡門有多少?史無記載。總之沒有超過18座。至鹹通九年(868年),也就是説43年後,魚孟威重修靈渠時,才將陡門增至18座。北宋嘉祐四年(1059)始增至36座。李渤初創的陡門,非常簡陋。“雜束筱為堰,間散木為門”,用不了幾年就壞。魚孟威稍有改進,陡門悉用堅木排豎,切禁用散材。但木做的陡門,不管用多堅硬的木材,也易損壞。因而後代修建的陡門,悉用石建,這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陡門,當然現存的陡門,已大部經過清代重修或重建,但其形式,與唐代系一脈相承。

1986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中國水利史研究會第二次論文研討會在靈渠召開,到會專家學者在考察靈渠以後,對靈渠的設。計開鑿給予高度評價。他們認為,綜觀古往今來.全世界的運河,沒有一條像靈渠那樣,在來水量這岸少的惡劣條件下開挖的。而靈渠挖成了,而且航行了二千餘年,這就是奇蹟。這就是我們的先人在水利建築上達到的高水平。靈渠不愧是我國的瑰寶。專家學者們的結論,是最好的對靈渠的讚賞。會中,專家們以學會名義,向國務院提出建議,將靈渠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務院接受專家門的意見,於1988年1月13日,公佈靈渠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11月,世界大壩委員會,組織全球60多位知名專家學者,來到靈渠考察。實地察看後他們讚不絕口.感到驚奇,他們説:中國兩幹多年前就有這樣高水平的水利建築,不愧為文明古國,靈渠是世界古代水利建築的明珠,陡門是世界船閘之父。

桂林杉湖導遊詞 篇14

逍遙湖景區位於桂林市靈川縣大圩鎮上茯荔村, 距市區20公里,距灕江2公里,是桂林旅遊東線的一顆明珠,融自 然風光與人文歷史於一體。

景區古木參天,密林環繞,飛瀑流泉,美不勝收。自然景觀的核心景點為逍遙湖。風清氣爽的幽溪棧道、原始森林般的龍嶺流泉,與山青水秀的逍遙湖,構成了景區優美獨特的自然風光。逍遙湖裏生活着放養天鵝和野生鸊鵜(音避提,小水鳥,形如小水鴨),如果你有幸看到天鵝排成一字掠水而飛,那就意味着你的未來前程遠大;如果你看到鸊鵜成雙入對水中嬉戲,你將與豔福不期而遇。

景區重建了以逍遙樓為代表的桂林歷史名樓名亭,通過仿古園林建築、石刻詩詞文章、歷史名人趣事、坊間古風民俗、桂林八大狀元,再現了底藴深厚的桂林歷史文化。

景區設有廣西最長的350米高空滑索,讓你充分體驗空中飛人的強烈刺激;西甌叢林36個探險小項目,更能激發你挑戰自我、跨越叢林的冒險精神。此外,景區還設置了小溪趟水、榕溪泛舟、桂林儺舞、罰酒吟詩、矇眼點狀元、娛樂高爾夫、乘坐觀光車等遊樂互動項目,遊程之中樂趣橫生。

景區中心建有桂林明清古街和湖光山色景觀房,遊客可以在此觀賞如詩如畫的逍遙湖風光,品嚐桂林舊時小吃,慢飲高山清泉泡茶,購買各式紀念品,享受桂林大自然之中的古韻清風。如果你想在此住上一晚,即可欣賞逍遙湖璀璨美妙的夜景燈光,享受漫步湖畔古街無以倫比的樂趣。

遊覽逍遙湖景區,一定是你的逍遙之旅,銷魂之行。

桂林杉湖導遊詞 篇15

龍勝縣龍勝梯田羣規模宏大,全部的梯田分佈在海拔300-1100米之間,最大坡度達50度,一層層從山腳盤繞到山頂,層層疊疊,高低錯落。其線條行雲流水,其規模磅礴壯觀。是桂林旅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龍勝梯田景區由A區和B區組成,A區的居民以壯族為主,B區的居民以紅瑤為主。龍脊的壯族是北壯的代表,是廣西壯族服飾、建築保持最完整的地區之一,服飾獨特,壯寨的吊腳樓更是風情獨具,在這裏你可以看到古樸的壯族民間舞蹈和保護完美的壯族服飾,可聽到優美的壯族山歌、享受原汁原味的壯族風情,拙樸風趣風格各異的俗銅鼓舞、師公舞、打扁擔舞令人耳目一新,此外,充滿情趣的壯族民居旅館,香純味美的龍脊茶和龍脊辣椒,沁人心肺被譽為“東方魔水”的龍脊水酒。紅瑤因婦女喜歡穿紅色繡衣而得名,紅瑤女子服飾鮮豔美麗,長髮盤得像烏龍纏繞,紅瑤的歌舞曼妙優雅,紅瑤的禮俗古樸奇特,與壯族的禮俗相映成趣。

龍勝梯田的景色隨季節的更替而變幻無窮。開春之際,灌滿水的層層梯田映襯着天光,如同根根銀帶相疊;夏日驕陽似火,綠油油的禾苗隨着微風翻卷着道道綠波;金秋流光溢彩,漫山鋪金,層層梯田若級級金階,梯田環繞的山峯又似座座金塔;隆冬,銀裝素裹,把梯田和山寨都嵌入了冰雕玉砌的童話世界裏。在錯落有致的梯田間、在蜿延曲折的山路上、在炊煙裊裊的山寨裏,偶見瑤女壯妹身背竹簍,款款而行;在流泉飛瀑下,溪水潺潺中,時有紅瑤婦女洗梳長髮,玩水嬉戲,不時飄來幾縷悠揚純樸的山歌聲,令人陶醉其間。

桂林杉湖導遊詞 篇16

桃花江古名陽江,源於桂林市西北靈川縣恩磨山及維羅嶺,由北至南流經桂林城西側,往東南匯入灕江,全長約25千米,為灕江最著名的支流。

桃花江河道狹窄,迂迴曲折,大彎數十,小彎數百,素有九曲十八灣之譽。在桂林地段的河道更是形成了一大“S”形和兩小“S”形,如綠色飄帶縈迴於桂北巖溶盆地之中。

桃花江流經的地區是石灰巖地區,江水澄澈,江流平緩,沿岸山峯倒映如畫,歷代在江上盛行遊船泛舟。飛鸞橋至勝利橋一帶,水流平緩,明淨如鏡。桃花江兩岸,夾竹桃如火,田疇如繡,中隱、獅子、清秀、甲山矗。

月夜景色更美,自唐宋以來,騷人墨客,名媛顯宦,抵溯陽江放棹觀景,逐波戲水傳為佳話。“陽江秋月”是古代桂林八景之一。有詩讚桃花江:“不似灕江,勝似灕江。”而今桂林市的兩江四湖二期工程,開通了桃花江至芳蓮池的水道,進一步開發了桃花江。原來的堤岸改建了生態護岸,種植了大量的喬木、地被植物,設置了疊石、人工瀑布、湧泉、小橋、棧道、步行道、浮雕,再配以燈光,更顯婀娜多姿,絢麗如畫。重現了當年的那個美麗的桃花江。

桂林杉湖導遊詞 篇17

桂林金鐘山是國家AAAA級景區,地處桂林以南的“中國長壽之鄉”永福縣羅錦鎮。景區內設有湖面水上娛樂、高爾夫練習、農業觀光、温泉山莊、民眾表演等項目。度假區將永福淵遠流長的傳統福壽文化融入10平方公里的原生態峯林幽谷之中。

永福温泉—富硒温泉座落於麒麟山半山森林處,源於地下1000多米,向上湧出。在森林環抱中,環境優雅、空氣清新、氣候宜人、一年四季皆可沐浴。有游泳池、 熱身池、室內生態池、福祿壽池、鹽池、親親魚療池、動感水療池、玫瑰浴池、牛奶浴池等20多個泉池;分為普通泉池區、特色泉池區、養生區、養顏區、VIP貴賓區、品茶區;免費提供自助 水果和糕點,免費提供汗蒸。

永福天坑溶洞與天坑相融合的地質奇觀,目前是大桂林巖溶旅遊景區中能從底部步行進入的喀斯特漏斗(天坑)。整個遊覽以尋“壽”開始,置身其中,可領略洞中鐘乳石巨景長廊的精美畫卷,看遍佈在巖壁上的金沙灘,尋找與灕江相通的暗河流域,沿途聽着那悠悠的流水聲,呼吸大自然的綠色之肺,欣賞着遠古時代天坑中的各種珍奇物種,讓您在仰視天坑時猶如坐井觀天,乘坐電梯到天坑頂部,向下俯視,感受大自然鬼斧神功的傑出創作,沿途下山,迴歸自然,周圍綠樹環抱, 突顯桂林山水的魅力,更有養生之道陪您結束尋壽之旅——負氧離子濃度達58000個。

永福巖是一個呈立體空間結構、水陸兼備、巖洞內高低錯落有致、空氣流通,是目前已開發的大桂林溶洞中鐘乳石品種最齊全的巖洞之一。遊覽途中大小不同的石花水潭錯落有致,潭水純淨清澈,形成如夢似幻的水境倒影,獨特的水下結晶形 成的“福”、“壽”文字和碩大的靈芝讓人驚豔。稍坐停留,聽一首優美純樸的山歌,人與自然的結合,讓原本浮動的心得以平靜,隨後帶着愉悦的心情繼續前行,一同見證地殼運動走過的 足跡。

桂林杉湖導遊詞 篇18

冠巖是位於灕江江畔的一處巨型地下河溶洞,因山體形似紫金冠而得名。冠巖的溶洞規模非常大,遊客不僅可步行遊覽,還可通過乘觀光電梯、乘坐有軌列車、以及在地下河中乘小木船等多種方式結合觀覽,樂趣十足。

冠巖全長12公里,但實際遊客遊玩的洞內的遊程大約有3公里。景區內有多種觀光小交通,其中觀光滑道是需要另外付費的,有分單程和雙程,和冠巖景區門票打包一起有套票銷售。而觀光電梯、小火車、地下暗河小船則本身就包括在冠巖大門票內了,一般整個冠巖的遊覽時間為90分鐘左右。

冠巖一共分為3層,上面兩層為旱洞,洞內懸掛着各形各態的石鐘乳,氣勢恢弘。和大部分的溶洞一樣,它也有聲光系統,洞中林立的石筍,在彩燈的照耀下,顯得色彩斑斕,宛若仙境。上層到中層的電梯叫青雲梯,高36米,是個觀光電梯。下一層是地下暗河,長約700餘米,河水清冽,譁然有聲。

一般來説,遊覽方式為先乘坐觀光滑車,穿過一片鄉土景色的田野,抵達冠巖洞內。然後步行到半山的青雲梯,乘觀光電梯直入洞內,然後就可以看溶洞的景象了。走過一段景觀奇異的洞穴,就會來到地下曲橋,可以在此憑欄聽濤。再然後是洞內的深潭瀑布,這裏水聲轟然,巨大的水幕斜鋪而下,直落深潭。

走過瀑布,曲橋後面,就是地下河碼頭,在這邊坐地下暗河小船遊覽地下河。然後,船會停靠在一個潭邊,抬頭可見上方是一個氣勢恢宏的鐘乳大廳,名叫棕櫚大廳。得名的原因是這裏有着許多大型的鐘乳石柱,形如熱帶雨林中大棕櫚樹,而此大廳正是冠巖景緻最為集中而壯觀的地方。

從棕櫚大廳往下走,就是地下有軌電車站,乘上小電車,穿入一條長長的地下峽谷,峽谷高大而深邃,上下峭壁懸垂,危巖若墜,電車到站後,再走上洞中旱路返回。如果感興趣的話,還可乘坐滑道到停車場或坐船從洞內天然水道直接到灕江邊,然後下鄉吧島遊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guangxi/oqg7k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