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重慶導遊詞 >

重慶小面的導遊詞(精選20篇)

重慶小面的導遊詞(精選20篇)

重慶小面的導遊詞(精選20篇)

重慶小面的導遊詞 篇1

重慶小面是發源于山城重慶的一種地方特色傳統小吃,屬於渝菜。小面屬於湯麪類型,麻辣味型。雖然價格低廉,但用料考究。重慶小面區別於北方的傳統麪條,其面身必須用當地鹼水製成的新鮮鹼面(濕面)才能做出富有嚼勁的口感。面身類主要分為三種。直徑為2毫米左右,截面正方形或圓形的面稱之為“細面”;寬度4毫米,厚度1毫米左右,形似韭菜葉子,重慶人稱之為“韭菜葉”;寬度9毫米左右被歸類於“寬面”。一般店家都有這三種面身供顧客選擇,默認細面。另外,小面製作的佐料豐富,包括:食用油、紅油、醬油、花椒油、醋、葱、蒜泥、芝麻、花椒粉、胡椒粉、自然、辣椒油、雞精、味精、山奈、八角等十多種,不同店面還根據自身菜譜加入豌豆、雜醬等。小面重在味而不在量,因此重慶民間有“寬湯窄面”之説法。小面是重慶本土的一種低價位的美味麪食,多出現於路邊攤、大排檔。20xx年1月,《重慶小面烹飪技術指南》已審批通過,並開始實施。

説到重慶給人的印象,人們肯定首先想到的是火鍋啊,美女,山城什麼的,但是如果我説重慶有一種美食比火鍋還出名,排在火鍋之前的就是重慶小面。小面是重慶人和川東人對面條的稱呼。狹義的小面是指僅以葱蒜醬醋辣椒調味的麪條,而在老重慶的話語體系中,即使加入牛肉炸醬,排骨等豪華澆頭的麪條也稱作小面。不像其他地區吃麪條時講究的麪條筋斗,湯頭鮮濃,重慶人對小面優劣的評價的標準是佐料,小面的佐料是其靈魂所在。

重慶人對重慶小面的熱愛不亞於火鍋,清早起來,街邊的麪攤格外紅火,儘管堂子裝修的不好,甚至沒有堂子——美女在這個時候也從不顧及自己的淑女形象,吃着那是個香哦;西裝革履的紳士,放下公文包,呼-呼-呼,三下五除二的就把一碗重慶小面吃盡。麪攤前,男女老少——有白領,有棒棒,有小學生,等等,形形色色的人聚在一起,不論身世,不論地位,為的就是一碗重慶小面。

小面是作為南方人的重慶市民唯一普遍接受的傳統麪食。佐料是小面的靈魂,一碗麪條全憑調料提味兒。先調好調料,再放入煮好麪條。麻辣味調和不刺激,麪條勁道順滑,湯料香氣撲鼻,味道濃厚。

重慶人喜愛小面與其説上癮,不如説是一種依賴。每天清早起來,街邊的麪攤格外紅火,儘管一些堂子裝修的不太好,甚至就是路邊攤。但是,美女們在這個時候也從不顧及自己的淑女形象,吃着那是個香哦;還有西裝革履的紳士,放下公文包,呼-呼-呼,三下五除二的就把一碗小面吃盡。麪攤前,有白領,有棒棒力夫,有國小生,形形色色,不論身世,不論地位,各色人等為的就是一碗重慶小面。外出回家的重慶人,如果不能先吃頓火鍋,但一定要先“下”碗小面解饞。

重慶小面的導遊詞 篇2

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重慶人,對於重慶人來説,小面並不陌生,下面我就講講小面裏的大名堂。

紅油海椒、葱花芽菜、味精醬油、蒜水薑末、豬油芝麻醬.......十多種佐料打進碗裏,外加半瓢熬得雪白的骨頭湯,麪條起鍋前,燙幾匹萵筍葉子或豌豆尖,熱乎乎一碗捧手上,用筷子挑轉挑轉,那熟悉的香味伴着熱氣直逼你喉嚨......這就是重慶小面的基本節奏。

徒步8萬公里、第一個用腳丈量完祖國山水的江蘇探險家陳亮法曾對記説,“這樣好吃的小面,只有重慶才有。”

事實上,當火鍋、美女、夜景成為重慶的三大名片愈加燦爛之際,重慶人須臾難離的小面卻像寒幫小媳婦那樣躲進背街小巷裏,它無意與名媛們鬥妍,卻讓成千上萬的男人與女人吃得酣暢淋漓,以至美食家趙建濃説,只有火鍋和小面,才是真正的重慶美食。

而由重慶出發遠行的遊子們,無論他在天之南海之北,抑或異國他鄉,故鄉的小面在他心中始終佔有一席之地,“這是重慶人點餐的口訣,:老闆,下三兩,幹溜、提黃、少青!”

小面作為重慶人早餐的主打,你從少年到青年再到壯年,沒吃三千碗至少也吃了三百碗,它伴隨着你成長,不但讓你的腸胃舒服巴實,更猶如一種符號,深入到你的骨髓,讓你欲罷不能、無法捨棄,你要麼每天、要麼隔三差五就得去吃上一碗,你不認為這裏面有多少文人們説的“化”,你只知道吃了心頭才舒服,於是,你便有了“小面情結”

在一個以米飯為主食的南方城市,絕大多數重慶人唯一認可的麪食只有小面,這確實讓人奇怪,恰如卡爾維諾所説,“飲食,會改變一個人對城市的記憶。”

在重慶,很多人的一天就是從一碗小面開始的。不管天氣炎熱或寒冷,每天早上整一碗麪條,感覺一天完美的生活才算真正開始!重慶人離不開小面,因為它的麻辣爽口,口感勁道,成為了重慶廣大面娃的熱捧。

“去年央視《舌尖上的中國》只提到過重慶的火鍋。”在曾磊看來,對本地人來説,小面更加讓人慾罷不能。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小麪館,為什麼不拍一部關於重慶小面的紀錄片呢?

重慶小面博大精深,看似簡簡單單的十幾種作料的混合體,沒想到就僅“油辣子”這一種作料都是需要很大的功夫才能製作完成。

除了基本的調料,重慶人吃小面講究又麻又辣。麻味靠的是花椒末,而油辣子選材更為考究。長一兩寸、氣味微嗆、香而微辣、色澤鮮紅的幹辣椒是首選。

重慶小面看似小,其實是一個很大的產業,據他推算,重慶主城區有600萬人,如果其中5%的人每天吃一碗麪,那就有30萬碗,以每碗2兩(2元計),一天就是60萬元,一年下來,光買小面少説也有2個億,何況現在的小面已經漲到了5元2兩了。

重慶小面已經在我們腦海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重慶人的我,可以用兩個字形容,巴適。

重慶小面的導遊詞 篇3

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當地獨特的飲食。像蘭州的拉麪,東北的餛飩,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而三大火爐之一的重慶呢,除了火鍋,與重慶人形影不離的就該是小面了。

今天又來到街角的一家小麪館吃麪。和重慶大多數小麪館一樣,這裏不足十平米,裝修也不算豪華,就馬馬虎虎吧。其實重慶人並不喜歡麪館裝修太好,反而喜歡坎兒上路邊兒簡陋的麪攤,不為什麼,就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下吃麪才有味道,才有純樸新鮮的感覺。我點了二兩素小面後,就等待着面上桌的那刻。説實話,儘管有雜醬麪、牛肉麪等,我還是鍾情於小面;就如同方便麪,幾十種新口味還是趕不上最初的紅燒牛肉麪。新的不一定是好的,在吃麪這一點上的確如此。而我對小面的印象就像對重慶人的印象,樸實、耿直、豪爽。

師傅先往鍋裏丟了一把水面後,接着放了一點兒藤菜。趁面還未燒好的時候,師傅就開始打佐料。重慶小面對佐料是很講究的,辣椒、花椒、大蒜水、花生米、鹹菜……一共要放十餘種配料。據説辣椒要當天用完,以保持其鮮味。最後,師傅把面從鍋裏撈起來,我就遠遠聞到小面獨特的香味漸漸飄來。

重慶人天生愛吃辣。這與重慶潮濕的氣候分不開。在重慶住久了的人,總覺得嘴裏少點什麼味兒,而火鍋和小面就滿足了重慶人的胃口,也造就了重慶人豪爽耿直的性格。重慶的辣不像湖南那帶的,重慶的辣是麻辣,而不是一味的幹辣。倘若你哪天來到重慶,不要只把眼光停留在火鍋上,最好來親自品嚐一下重慶的小面。要知道,重慶人吃火鍋很頻繁,但總不能天天吃;而小面就不同了,只要你什麼時候想念小面了,或者抵擋不住街邊麪館散發出的香氣了,都可以從包裏掏兩塊五角錢解解饞。難道你還怕在重慶街頭找不到麪攤?不會的。重慶人對小面的愛是難以言喻的。

我還依稀記得八九年前,小面只賣一塊二,不到十年,面錢就翻了一番。而居民的收入在這近十年間,也翻了一番,更説明了重慶小面同重慶人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重慶小面的導遊詞 篇4

重慶,簡稱巴和渝,別稱巴渝、山城、渝都、橋都,霧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直轄市、超大城市,國家中心城市,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和創新中心,政治、文化、科技、教育、藝術等中心,國務院定位的國際大都市。中西部地區水、陸、空型綜合交通樞紐。

各位朋友,大家好!

重慶是1997年成立的年輕直轄市,擁8.24萬平方公里之地,3100萬人口之眾。八百里錦繡河山,三千年巴渝文化,是她的個性魅力之所在。你看,年年歲歲,滾滾長江在這裏揮灑着壯闊的情懷;日日夜夜,滔滔嘉陵在這裏鼓盪着明快的旋律;世世代代,巍巍羣山在這裏傾吐着巴渝文化的芬芳。

這就是美麗的中國西部明珠——重慶!你看,遠處山巒疊起,江水環繞;岸上高樓林立,雄偉壯觀;前方兩江匯流,大江東去;江面汽笛聲聲,千船競發,好一派繁忙景象;入夜萬家燈火,氣象萬千,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就是素有江城、山城、不夜城之譽的重慶城。

重慶是着名的橋都。擬建、在建和已經建成的兩江大橋就有34座之多。其中,位於主城的就有16座,建造風格各異,因而重慶又可堪稱世界橋樑博物館。

重慶小面的導遊詞 篇5

沿着棧道走,一路上,領略了驚魂台的壯觀與威武,欣賞了千姿百態賞心悦目的觀佛路,滿懷期待,踏進藏刀洞洞口,去領略大自然的傑作。進洞不久,我便欣賞到許多賞心悦目的鐘乳石,它們濕潤清新,有的像玉柱從頂垂直到地,有的像雨雲倒懸空中,有的像白浪滔滔,波湧連天,真是氣象萬千,蔚為奇觀。在這眾石之中,最奪人眼球的,也莫過於那塊十分鋒利的鐘乳石了。此時,我不禁感歎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能與切割後那耀眼的鑽石相媲美,並略勝一籌。

這鐘乳石形狀恰似一柄刀鞘刺入峽壁,這便是許多遊客因此慕名而來的原因之一,這塊與眾不同的鐘乳石在我腦海中久久揮之不去。幾千年的流水,無聲地打造出這樣驚人的美景。我雙手撫摩着濕漉漉的峭壁,冷冰冰的。水從我指尖輕輕地流過,幾千年的光陰彷彿就這樣從我手指中溜過去了,環顧四周,只見有人和我一樣如痴如醉,閉上雙眼,感受着穿越時光的隧道的激情,體驗大自然帶來的無限樂趣。

我們愉悦地走在林間小路上,做着深呼吸,感悟着那藴藏於大自然山水間的天地靈氣。此時,我被眼前呈現出的這一幅美輪美奐的畫卷所吸引,一條小河靜靜的鋪展在綠蔭之間,我迫不及待的坐上小船。船伕輕輕地划動着雙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形態各異的水紋。剎那間,我突然悟到,水是金刀峽的靈魂。不管是年代悠久的千年古樹,或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峽谷地縫,還是光滑的石壁,深潭幽洞,沒有水,便失去了它的一份獨特的魅力。懷着對溪水的熱愛與讚美,我用指尖輕輕撫摸着溪水,這是,清澈見底的溪水好似散發出一種巨大的吸引力,讓我深深為此着迷,我情不自禁地幻想着,自己變成一顆輕盈透亮的小水珠,縱身躍入溪中,與溪水融為一體。

我們悠閒自在地在靜謐的林間小道里流淌,潺潺娓唱這;我們火急火燎地穿梭於曲折而窄小的巖石細縫之中,急轉彎時右岸如鼓咚響‘我們順着瀑布飛流直下,雷聲如雷貫耳,當水珠落入深潭之中時,水上又飄起一層薄薄的水霧,就像一羣挽着輕紗的仙女們正翩翩起舞….我們是金刀峽的音符,一直地律動着,演奏出一首又一首的靈魂樂章。當船頭親吻碼頭時,我被鳥鳴的奏樂喚回了現實之中,但我仍沉醉着,如痴如醉地編織着那水珠夢。

回味剛才如在畫中游的無限美好,雖無三峽的氣宇軒昂,或碧海的廣闊無垠的碧海 ,可金刀峽卻有它自己的精緻與魅力,回頭再看一眼那已被崇山遮掩的金刀峽,心中滿是不捨。

重慶小面的導遊詞 篇6

重慶湖廣會館位於重慶渝中區東水門正街4號,建於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擴建。會館佔地面積8561平方米,有廣東會館、江南會館、兩湖會館、江西會館及四個戲樓,包括廣東公所、齊安公所。

會館建築浮雕鏤雕十分精湛、栩栩如生,其題材主要為西遊記、西廂記、封神榜和二十四孝等人物故事的圖案,還有龍鳳等各種動物圖案及各種奇花異草等植物圖案。

整個古建築羣雕欄畫棟,雕刻精美,是中國明清時期南方建築藝術的代表,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會館建築羣。東水門一帶,按照風水學説,河道彎曲的內側是“吉地”,外側是“凶地”。東水門一帶恰好是朱雀翔舞之地,風水很好,會館就選址於此。

重慶小面的導遊詞 篇7

三遊洞,位於宜昌西北的南津關西陵山上。它背靠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口,面臨下牢溪,洞奇景異,山水秀麗。風景區內主要有三遊洞、至喜亭、楚塞樓、陸游泉、張飛擂鼓台等。

三遊洞生於絕壁之上,地勢險峻,有棧道可達。其形如覆蓬,冬暖夏涼,洞室開闊,約深30米、寬20米、高10米。洞中橫排3根鐘乳石柱。洞內列有歷代碑刻,洞外崖壁上刻滿歷代遊客的詩文。洞頂之懸石,擊之有聲,名為“天鍾”;地面之凸石,跺之有聲,取名“地鼓”,故有“天鍾地鼓”之説。

三遊洞得名於唐代三個大文豪。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20_年),大詩人白居易由江州改任忠州刺史赴任途中,與其弟白行簡途經夷陵(宜昌古稱),在此遇到大詩人元稹。三人結伴到西陵山一遊。發現這個“天生一洞”。三位詩人各賦詩一首,並由白居易“序而記之”。因此洞由他們三人始遊,故得名“三遊洞”。137年後北宋年間,又有三位文豪蘇洵、蘇軾和蘇轍父子同遊此洞。同樣蘇氏父子也各題詩一首,留於洞壁。白氏兄弟與元稹之行,稱為“前三遊”;蘇氏父子之行,稱為“後三遊”。

在三遊洞旁的崖壁還刻有抗戰時期的愛國名將馮玉祥題寫的“是誰殺害了我們的父母兄弟”十二個大字。

出洞沿崖壁上的棧道攀向山頂,在棧道的盡頭便是漂亮的三層亭子—“至喜亭”。至喜亭,始建於宋代,因為小船在三峽中歷經千難萬險,出峽到達宜昌,至此江寬闊已無險而喜,故得名於“至喜亭”。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宋代文豪歐陽修貶任夷陵縣令,上任為此亭寫了《峽州至喜亭記》。

離開至喜亭,攀至山頂就是楚塞樓。楚塞樓也是一座重修的古建築,樓高三層。在一樓大廳可以欣賞到古樂器—編鐘奏出的音樂。登至三樓,峽口風景盡收眼底

下了楚塞樓往南就是一尊塑像立於江邊一巨型石台上,這就是“張飛擂鼓台”。據《三國志·蜀書》記載,建安十五年(公元220_年),劉備任命張飛為宜都太守。張飛任命期間在此擂鼓練兵,因此而得名。

在山北,沿石階而下,到了山腰,便可見到“陸游泉”了,陸游泉是一方型小石潭。潭邊崖壁石縫間,一股清泉涓涓入潭,潭水清澈。因南宋詩人陸游來三遊洞在此取水煮茶,飲後味極美,乃題詩於潭邊巖石上,而得名“陸游泉”。

重慶小面的導遊詞 篇8

豐都位於忠縣和涪陵之間的長江北岸邊,是一座以神奇傳説而著稱的古城,是《西遊記》、《封神演義》、《聊齋志異》等古典名著中所説的“陰曹地府”、“鬼國幽都”。

豐都城的旅遊景區主要是兩座山,一是名山,二是雙桂山。

名山原名“平都山”,海拔287.3米,面積0.45平方公里。相傳漢代有陰長生、王方平兩人曾先後在平都山修道成仙,白日飛昇。道家就把這裏列為道都的“洞天福地”之一。

至唐代,有人誤將“陰”、“王”兩姓聯綴為“陰王”,於是名山就逐步被傳説附會為“陰王”(陰間之王)所居之地,即演變成“陰曹地府”的鬼都了。並隨之陸續建起了許多與“陰曹地府”相關的寺廟殿宇。有哼哈祠、報恩殿、奈河橋、玉皇殿、百子殿、無常殿、大雄寶殿、鬼門關、黃泉路、望鄉台、天子殿、二仙樓、城隍殿、九蟒殿等30多座。本站 網整理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參觀完名山的陰世鬼都之後,人們踏過跨在兩山之間的壯觀的仿古建築鐵索吊橋——“陰陽橋”,就到了“陽間”雙桂山。

雙桂山高401米,面積約1平方公里。它風景優美,綠樹茂密,流水潺潺,曲徑通幽,建有孔廟、鹿鳴寺、蘇公祠、玉鳴泉等樓閣泉池。還建有紀念週恩來的“恩來亭”,紀念劉伯承早年在豐都討袁護國的“護國亭”,紀念賀龍的“賀龍亭”等。

重慶小面的導遊詞 篇9

三峽是翟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總稱,位於重慶市、湖北省交界處,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關,全長193公里,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峽谷,被譽為山水畫廊,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位於重慶市內的有瞿塘峽和巫峽,西陵峽屬湖北省地域。翟塘峽為長江三峽第一峽,又稱夔峽。西起奉節白帝城、東至巫山縣大溪鎮,全長8公里,以雄偉壯麗著稱。長江南岸的白鹽山與北岸的赤甲山對峙,巖壁如斧劈刀削,恰似一扇屋門,緊鎖六江。江水在峽中咆嘯奔騰,旋渦四起,山雄水急,氣勢磅礴,令人歎為觀止。

峽內有鐵鎖關、古棧道、風箱峽、粉壁牆、孟良梯、倒吊和尚、鳳凰飲泉、犀牛望月、黃金洞、七道門洞等多處景點。巫峽為長江三峽第二峽。西起巫山縣人寧河口,東至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峽長45公里。其特徵是峽長谷深,迂迴曲折,幽深秀麗,似一條美不勝收的山水畫廊。巫峽景區由“三台八景十二峯”組成。三台是“楚陽台、授書枱、斬龍台”,八景為“南陵春曉、夕陽返照、寧河晚渡、 青溪魚釣、澄潭秋月、秀峯撣剎、女觀貞石、朝雲暮雨”;十二峯是“淨壇峯、集仙峯、聚鶴峯、朝雲峯、起去峯、上升峯、神女峯、翠屏峯、登龍峯、飛鳳峯、鬆巒峯、聖泉峯”。

此外,峽區還有金盔銀甲峽、鐵棺峽、孔明碑、楚蜀鴻溝等景點。西陵峽為長江三峽第三峽。得名於宜昌市南津關口的西陵山。它是三峽中最長的一個峽,東起宜昌南津關,西至秭歸香溪河口。峽谷內,兩岸怪石嶙峋,險崖峭立,猿猴難攀。灘多流急,以“險”出名,以“奇”著稱,“奇”、“險”化為西陵峽的壯美。西陵峽中有“三灘”(泄灘、青灘、崆嶺灘)、“四峽”(燈影峽、黃牛峽、牛肝馬肺峽和兵書寶劍峽)。整個峽區都是高山、峽谷、險灘、暗礁。峽中有峽、灘中有灘,大灘含小灘,自古三峽船伕世世代代在此與險灘激流相搏。“西陵峽中行節稠,灘灘都是鬼見愁。”

從重慶到宜昌的長江三峽旅遊線,是以聞名於世的三峽文化和燦爛的三國文化及精湛的名勝古蹟和雄偉壯觀的山水風光構成,主要包括沿江兩岸的涪陵周易園、白鶴梁水下石銘、豐都名山、“江上明珠”石寶寨、“文藻勝地”張飛廟、“三國遺蹟”白帝城、八陣圖、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屈原祠、三峽大壩、古黃陵廟、三遊洞、南津關等風景名勝,是集遊覽觀光、科考懷古、藝術鑑賞、文化研究、民俗採風、建築考察等為一體的國家級旅遊風景名勝區。

重慶小面的導遊詞 篇10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金刀峽自然風景區位於重慶直轄市北碚區華鎣山西南麓。海拔825米,距重慶市中心九十公里。金刀峽是一處保持着原始古老神奇的峽谷自然風景區,它地勢雄偉,以峽著稱,以林見秀,以巖稱奇,以水顯幽。全峽長6.2公里,分上下兩段,上段由於喀斯特地質作用,地面切割強烈,金刀峽神工般形成了獨特的峽谷溝壑,石壁如削,兩山岈合,垂直高度超過百米,上有古藤倒掛,下有潺潺流水;下段由於流水浸蝕力的作用,洞穴羣生形成大量的地質上稱作壺穴的碧玉串珠的深潭絕景,飛泉瀑布層層疊疊,石鐘乳,石筍、石柱更是千姿百態,變化萬千,並且下段古猴羣生,縱觀猴羣更是趣味無窮。

堪稱全國最長的峽谷十里仿古棧道,讓人驚讚不已,憑棧探幽,將感悟那藴藏於大自然山水間的天地靈氣。六公里的風景線以雄、險、奇、幽著稱,集瀑、泉、洞、峽於一體,四十多個自然景點可供遊人探險、攀登和水上游樂,是人們度假、避暑、踏青迴歸自然的旅遊佳景。

景點介紹

驚魂台

進了山門,步行約五分鐘便可看到一平台,長約5米,寬3米,站在台上往山崖下望去,確有觸目驚魂之感,有恐高症的遊客萬不要走過去。相傳解放戰爭時期,雙槍老太婆派她隊下十餘人去解救被捕的共產黨人,結果失敗,被敵人圍追至此,彈盡糧絕,他們一行十餘人手挽手肩並肩跳下山崖,英勇救義,嚇得敵人魂飛魄散,由此得名驚魂台。

神鷹沐浴

金刀峽上段入口處,右側峽巖雄屹突兀,如一巨大鷹嘴頭突入峽空,清澈泉水從鷹嘴灑淌而下,使峽口顯得特別蔭涼滋潤,森嚴壁壘,這就是金刀峽內第一勝景--神鷹峽。站在本道上,遠觀神鷹其鷹爪又幻化為一隻俯視清潭的小鷹頭,從它張開的嘴中流出晶瑩剔透的珠串。這一大一小兩個鷹嘴泉集於一身,使得神鷹峽更加神奇壯麗。

懸天飛瀑

位天金刀峽上峽口右側日照壁,山崖崴峨,筆直衝天。一股銀白色的飛泉傍着雄偉的山勢從天而降,瀑高約150米,寬10米左右。瀑口左面有一方形石洞,何人何時何因鑿之無從考證。據當地一百歲老翁講,曾有一遠方老道在此修煉多年,後得道成仙,在某個久雨初晴的正午,駕一道彩虹而去。並説當年白蓮教亦在此活動。

乾旱時節,飛泉如銀絲鏈串飄灑於天地之間;涼風拂過,泉水隨風飄散,五光十色,如仙女散花一般,點點滴滴甚似好看;山雨過後,山洪入峽,泉如潮湧飛演直下,瀑布猛增達十餘丈,瀑聲震聲天動地,如百鼓齊鳴,其勢如虹,十分壯觀廳特。因此瀑布隨雨旱時節變化顯著所以人們又稱它為雙面飛瀑。

崖半有一橫穿日壁的天然便道,瀑聲如雷,震耳聾;水花飛油,空翠濕人衣;隔簾遙望,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遠硯飛瀑,氣勢磅礴,使人不禁想起李白的千古絕名:“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獅頭峽

距神鷹峽不到200米就是金刀峽上段第二勝景獅頭峽。此處峽巖突峙,形成幽窄深澗,棧道下溪流時而潺潺娓唱,時而如鼓咚響,棧道隨峽崖急轉彎處右岸,一巨大巖石突入峽空獅頭下有一綠色深潭,潭水如玉翠般閃光。

此峽又蒼老的面容,猶如飽經滄桑的老人的臉,而其身上兩層光滑柔順的獅毛,又不可懷疑其獅王的身份。此峽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造就,在冥冥之中,與古埃及人工琢成的獅身人面遙相呼應。走進幹回谷,為何右有神鷹左有雄獅鎮守峽口呢?鎮守幹回谷的兩獸乃是兩神仙的坐騎,久居天庭二神仙多飲了幾杯瑤池美酒,昏昏大睡。於是兩獸便私入凡間,又為金刀峽美景所吸引,就留居此地,做了恩愛夫妻,過着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不料兩神仙酒醒後發現坐騎不在身邊,便告知玉皇大帝,玉帝下旨召回天庭,兩獸不從,玉帝大恕,便派天兵前來捉拿。夫妻二人與天兵大戰千餘回合,王母為二人的深情所感動,便向玉帝求情,玉帝乃命二人永鎮幹回谷,保此地平安。

彌勒佛

位於金刀峽下段中部右側,憑棧觀佛,其袒胸露肚,笑容可掬,好象正在重複他的名言:“笑口常開、笑天下一切可笑之人,大肚難容、容天下一切難容之事。”逢陽光直射,則有一道七色彩虹橫跨佛身,此謂佛光顯現。佛經上講,若遇佛光,必有好運。

老君醉酒

經過幽深曲折、串珠般的深潭,在下段區中部有一50餘米的石龕。壁龕上小下大,上淺下深,龕底可容納百餘人。從龕頂墜落而下的一幅銀簾,散珠濺玉,飄灑空際,好似天上的,醉倒了天上的神仙,這才有神仙坐騎私下凡間,享受人間天倫的故事。

藏刀洞

説到金刀峽,何謂“金刀”?刀在何處?給人們帶來了許多神奇的遐想。

穿過觀佛路來到藏刀洞,四周綠蔭環抱、景色奇麗。相傳這就是大夏國將軍張昆得獲金刀之處。洞內鐘乳石造型奇特,有一處鐘乳石酷似一柄空的刀鞘直刺入峽,雖然金刀早已不在但刀鞘依然留在洞中。站在觀景台,放眼望去,彷彿一把金刀高懸洞頂,刀光閃閃、寒氣逼人。

其實藏刀洞乃是一座橫卧於峽中的自生橋。洞口兩側懸崖峭壁、鬼斧神工,它高50餘米、寬處10餘米、窄處7—8米、長約45米,地質構成甚為奇特。該洞是由於億萬年前的地殼運動形成的溶洞,洞內長年在二氧化碳流水的作用下,形成了今天的藏刀洞,用手輕輕一摸,上億年時光便從指間悄悄滑過。

重慶小面的導遊詞 篇11

重慶湖廣會館位於重慶渝中區東水門正街4號,建於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擴建。會館佔地面積8561平方米,有廣東會館、江南會館、兩湖會館、江西會館及四個戲樓,包括廣東公所、齊安公所。會館建築浮雕鏤雕十分精湛、栩栩如生,其題材主要為西遊記、西廂記、封神榜和二十四孝等人物故事的圖案,還有龍鳳等各種動物圖案及各種奇花異草等植物圖案。

整個古建築羣雕欄畫棟,雕刻精美,是中國明清時期南方建築藝術的代表,也是中國現存規模*大的古會館建築羣。東水門一帶,按照風水學説,河道彎曲的內側是“吉地”,外側是“凶地”。東水門一帶恰好是朱雀翔舞之地,風水很好,會館就選址於此。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鋭減,當時的執政者就將湖廣百姓遷往四川,形成了中國歷史上長達百年的“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一批湖廣會館也就應運而生。

這兩大公所*有看頭的就是它的戲樓。會館是因為有了戲樓,才有了紛紜的精彩。要解讀湖廣會館的精緻,自然也離不開戲樓。齊安公所的戲樓有所改進,進深更大,專供貴賓的看廳在戲樓的對面而不是兩廂;樂樓比禹王宮的大得多,額枋雕刻的內容以從鬼怪故事變為二十四孝圖、《三國演義》、《封神演義》、《魚樵圖》等,每個故事旁邊都刻有寓意福氣的蝙蝠、花草、瑞獸等。而廣東公所的戲樓是四座戲樓中保存*好,*氣派精緻的。重慶戲曲在這一時期也是發展較快的。無論官商公子、富家小姐,還是袍哥大爺、青樓名媛,三教九流,每到下午戌時,看客暴滿,人聲鼎沸。這一時期也是京劇、黃梅戲、梆子、崑曲等許多劇種與川劇發展結合比較快的一個時期。重慶的戲曲得到很大發展。

重慶小面的導遊詞 篇12

金刀峽位於重慶直轄市北碚區華鎣山西南麓,海拔880米,距重慶市中心九十公里,系首批“國家AAA級旅遊區”。金刀峽是一處新近發現的保持着原始古老神奇的峽谷自然風景區,約上億年的峽谷幽壑景觀為主,以巖溶地貌為輔,兼有大量的地質上稱壺穴碧玉串珠的深潭絕景。

金刀峽地勢雄偉,以峽著險,以林見秀,以巖稱奇,以水顯幽。金刀峽長約9公里,分上下兩段,上段由於喀斯特地質作用。地面切過強烈,金刀神功般形成了獨特的峽谷幽壑,石壁如削,兩山岈合,垂直高度超過百米,上有古藤倒掛,下有潺潺流水,下段由於流水侵蝕的作用,有洞穴羣提高潭檀相連,飛泉瀑布層層疊疊,古鐘乳、石筍、石柱更是千姿百態,堪稱全國最長的峽谷十里仿古棧道,讓人驚歎不已,憑棧探幽,將感悟那藴藏於大自然山水的天地靈氣,已開發的七公里風景線以雄、險、奇、幽著稱。集瀑、泉、洞、峽於一體,主要景點有藏刀洞、中峽天然浴場、懸天飛瀑、神鷹峽、彌樂佛等四十多個景點可供遊客探險,攀登和水上游樂,是人們度假避暑、踏青、迴歸自然的旅遊佳境。被遊客譽為“夢中的香格里拉”、“中國第一險峽”.

重慶小面的導遊詞 篇13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境內。大足石刻始於晚唐,歷經五代而盛於兩宋,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中的憂秀代表。石窟多達76處,共有造像6萬餘軀,石刻銘文10萬餘字,總稱大足石刻。其中,尤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寶頂山摩崖石刻最集中。

北山,即古龍崗山,共290龕窟。著名龕窟,如心神車窟,窟正中之皤龍“心神車”尤為奇偉。其間淨寶瓶觀音、多羅、文殊、玉印觀音、如意珠觀音、普賢、日月觀音、數珠手觀音等,雕刻對稱,嚴謹有序,渾然一體。八軀菩薩像,豐腴圓潤,典雅大方,為此間石刻之精華。北宋著名書家蔡京所書《趙懿簡公神道碑》,碑高3.7米,寬1.37米,書法藝術價值較高。

寶頂山,風景幽麗,共13處石刻,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最大。大佛灣為幽深的馬蹄形山灣,雕刻分佈在東、南、北三面,先以小佛灣為藍圖,後在此雕造。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羣雕,各種雕像達15O00多軀,設計之精巧,竟無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説。寶頂圓覺洞,為整石開鑿,寬敞如室。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薩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誠,左右壁為十二圓覺菩薩,跌坐蓮台,妙麗莊嚴,姿態不一,衣服、肌肉質感真實,似薄紗突身,衣裙流暢自如。壁間刻樓台亭閣,人物鳥獸,花草樹木,幽泉怪石,近似寫實作品,是大佛灣雕刻的精華。

大足石刻,“凡佛典所載,無不備列”,在藝術上“神的人化與人的神化”達到高度統一。

重慶小面的導遊詞 篇14

金刀峽自然風景區位於重慶直轄市北碚區華鎣山西南麓。海拔825米,距重慶市中心九十公里。是一處新進發現的保持着原始風貌的神奇峽谷。以上億年的峽谷幽壑景觀為主;以巖溶景觀為輔;兼有大量地質上稱作壺穴的碧玉串珠的深潭絕景。

金刀峽地勢雄偉,以峽著險、以林見秀、以巖稱奇、以水顯幽。金刀峽長約6.2公里,分上下兩段。上段由於喀斯特地質作用,地面切割強烈,金刀神工般形成了獨特的峽谷溝壑。石壁如削、兩山岈合,垂直高度超過百米。上有古藤倒掛、下有潺潺流水。下段由於流水侵蝕力的作用,有洞穴羣生,潭潭相 連,飛泉瀑布層層疊疊,石鐘乳、石筍、石柱更是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堪 稱全國之最的十里峽谷棧道,讓人驚讚不已。憑棧探幽,您將感悟那藴藏於大自然山水之間的天地靈氣。被遊客譽為“中國第一險峽”,“金刀歸來不看 峽”。

傳説峽中有一把金刀,每當夜晚時分,金光閃閃照耀峽谷,金刀峽因此而得名。

元朝末年,華鎣山下有一壯士--張昆,其人勇武過人,好打抱不平,頗有俠士風範。

此人早年靠採薪伐木為生,時常出沒於華鶯山的深山老林之中。一日,張昆進山砍柴,迷失於一峽谷之中。當夜正值月圓,一輪滿月徐徐升起,柔柔的月光輕輕地瀉進峽中。張昆正陶醉於此情此景,只見峽中深處有一事物在月光映照之下發出金燦燦的光輝。張昆藝高膽大,見此異象,更是要探個究竟。走近一看,原來是一把插入峽壁巖石的金刀。張昆暗自思量:今日迷路於此,原來是同此刀有緣。遂上前拔刀,不想紋絲不動嵌在石縫中的金刀竟被輕輕抽 出。張昆大喜:天賜金刀,定是將大任於我也!天明之後,張昆憑此刀披荊斬棘,終得以出峽。

自此,張昆胸懷大志,勤讀詩書,苦練武藝。時值元末,天下大亂,張昆加入一山賊組織,該組織專幹打家劫舍、殺人越貨的事情。張昆對此深為不滿,常表露於言語之中,而山大王朱五貪圖張昆所攜金刀,正欲藉機將之除去,將金刀佔為己有,不想山大王及其心腹技不如人,反被張昆所殺,眾嘍羅便推張昆為首 領。張昆帶領眾山賊從此洗心革面,劫富濟貧,在華鎣山一帶威振一方。

時值明玉珍在重慶建夏反元,夏王明玉珍久慕張昆的勇名,便授以都尉之銜將壯志未籌的張昆招入帳 下。張昆智勇雙全,加之吹毛斷髮的金刀在手更是如虎添翼,在戰陣之上躍馬揚刀,所向披靡,立下赫赫戰功,很快成為夏王戰下頭號猛將,被夏王賜與別號“張金刀”。當時,夏國初立,元將阿那赤屯重兵於涪 洲,對重慶虎視眈眈,夏王為改變此被動局面,便先發制人,揮師東下,決心一戰定江山。兩軍在今涪陵藺市陷入膠着狀態,僅隔一橋相持,夏國軍勞師遠襲,相持日久,士氣日漸低靡,情況笈笈可危,夏王明玉珍愁白了頭。一日,張昆騎馬上高坡觀察敵情,見敵軍陣營之中皆是馬已上鞍,即將發動馬隊的衝擊,蒙古鐵騎素以來去如風,驟如山丘,散如秋雨,衝擊之時勢如破竹聞名天下。張昆見此危急狀況,立刻組織了三百勇士,俱是頭頂鐵盔,身披銅甲,手持狼牙棒,伏於橋頭兩側。只見元軍鐵騎呼嘯而來三百猛士突然湧 出,在橋頭處,猛揮狼牙棒力劈馬腿,只見馬腿血肉橫飛橋頭,騎兵紛紛落馬,整齊的馬陣立時大亂,在橋頭互相踐踏,擁作一團。

張昆見勢,催動大隊人馬趁機掩殺,大獲全勝。斬獲敵軍首領阿那刺,並順勢攻陷了涪洲。此戰一舉穩定了夏國疆土,張昆功勛卓著,明玉珍取“安得猛士守四方”之意,封其為“安得猛士將軍”。自此,“張金刀”--張將軍的威名名揚海內,張昆家鄉的人們為紀念張將軍就把當年張昆得寶峽谷稱作了金刀峽。

神鷹沐浴 金刀峽上段入口處,右側峽巖雄屹突兀,如一巨大鷹嘴頭突入峽空,清澈泉水從鷹嘴灑淌而 下,使峽口顯得特別蔭涼滋潤,森嚴壁壘,這就是金刀峽內第一勝景--神鷹峽。站在本道上,遠觀神鷹其鷹爪又幻化為一隻俯視清潭的小鷹頭,從它張開的嘴中流出晶瑩剔透的珠串。這一大一小兩個鷹嘴泉集於一 身,使得神鷹峽更加神奇壯麗。

懸天飛瀑 位天金刀峽上峽口右側日照壁,山崖崴峨,筆直衝天。一股銀白色的飛泉傍着雄偉的山勢從天而降,瀑高約150米,寬10米左右。瀑口左面有一方形石洞,何人何時何因鑿之無從考證。據當地一百歲老翁講,曾有一遠方老道在此修煉多年,後得道成仙,在某個久雨初晴的正午,駕一道彩虹而去。並説當年白蓮教亦在此活動。

乾旱時節,飛泉如銀絲鏈串飄灑於天地之間;涼風拂過,泉水隨風飄散,五光十色,如仙女散花一般,點點滴滴甚似好看;山雨過後,山洪入峽,泉如潮湧飛演直下,瀑布猛增達十餘丈,瀑聲震聲天動地,如百鼓齊鳴,其勢如虹,十分壯觀廳特。因此瀑布隨雨旱時節變化顯著所以人們又稱它為雙面飛瀑。

崖半有一橫穿日壁的天然便道,瀑聲如雷,震耳聾;水花飛油,空翠濕人衣;隔簾遙望,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遠硯飛瀑,氣勢磅礴,使人不禁想起李白的千古絕名:“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獅頭峽 距神鷹峽不到200米就是金刀峽上段第二勝景獅頭峽。此處峽巖突峙,形成幽窄深澗,棧道下溪流時而潺潺娓唱,時而如鼓咚響,棧道隨峽崖急轉彎處右岸,一巨大巖石突入峽空獅頭下有一綠色深潭,潭水如玉翠般閃光。

此峽又蒼老的面容,猶如飽經滄桑的老人的臉,而其身上兩層光滑柔順的獅毛,又不可懷疑其獅王的身份。此峽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造就,在冥冥之中,與古埃及人工琢成的獅身人面遙相呼應。走進幹回谷,為何右有神鷹左有雄獅鎮守峽口呢?鎮守幹回谷的兩獸乃是兩神仙的坐騎,久居天庭二神仙多飲了幾杯瑤池美酒,昏昏大睡。於是兩獸便私入凡間,又為金刀峽美景所吸引,就留居此地,做了恩愛夫妻,過着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不料兩神仙酒醒後發現坐騎不在身邊,便告知玉皇大帝,玉帝下旨召回天庭,兩獸不從,玉帝大恕,便派天兵前來捉拿。夫妻二人與天兵大戰千餘回合,王母為二人的深情所感動,便向玉帝求情,玉帝乃命二人永鎮幹回谷,保此地平安。

彌勒佛 位於金刀峽下段中部右側,憑棧觀佛,其袒胸露肚,笑容可掬,好象正在重複他的名言:“笑 口常開、笑天下一切可笑之人,大肚難容、容天下一切難容之事。”逢陽光直射,則有一道七色彩虹橫跨佛身,此謂佛光顯現。佛經上講,若遇佛光,必有好運。

老君醉酒 經過幽深曲折、串珠般的深潭,在下段區中部有一50餘米的石龕。壁龕上小下大,上淺下深,龕底可容納百餘人。從龕頂墜落而下的一幅銀簾,散珠濺玉,飄灑空際,好似天上的,醉倒了天上的神仙,這才有神仙坐騎私下凡間,享受人間天倫的故事。

景區內為峽谷地貌,四季涼爽。

重慶小面的導遊詞 篇15

重慶湖廣會館位於重慶市渝中區東水門長江邊,系廣東所、齊安公所、禹王宮等清初古建築羣及仿古新建築羣的統稱,是目前已知全國城市中心區最大的古會館建築羣。會館羣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從乾隆道光光緒又不斷進行了擴建、新建和改建,目前看的會館羣是清道光和光緒年間重建,距今已有近320_年曆史,是清代重慶作為繁華商皋的歷史見證,也是清代前期到民國初年重慶的移民文化、商業文化和建築文化的重要標誌。

重慶湖廣填四川移民博物館設在仿古新建建築內,它生動地再現了人類移民史上一次極為重要的移民浪潮——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這次移民運動的過程,對日後川渝地區文化經濟生活的影響,在這裏,都將一一得到解答。置身於此,猶如回到300多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移民運動中去。會館文化專題陳列是對川渝地區眾多移民會館的一次深刻解讀。會館的由來、會館的職能、會館的建築、會館的信仰、會館的活動,一俟鋪陳,有如一段華美的絲綢,令後人歎為觀止。

前面是長江滾滾東逝,後面是300多年沉默的建築,在靜靜的佇立中,那些曾經的斑駁煙雲,曾經的奪目輝煌,曾經唱不完的繁華、道不盡的滄桑,都在今天,迤邐走來。

重慶小面的導遊詞 篇16

重慶市萬州移民開發區(萬州區)位於重慶市東部,地處長江上中游結合部,三峽庫區腹心,幅員2.4萬平方公里,人口738萬;轄開縣、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六縣。

舉世聞名的移民大區。萬州移民開發區是三峽庫區的主要部分。淹沒實物綜合指標占三峽庫區的67%。佔重慶庫區的75%。1座城市、5座縣城、72個集鎮、955家工礦企業需搬遷。全區淹沒耕、園地25萬畝,直接淹房人口57萬,最終將動遷移民80萬人,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開發區。

聚寶藏珍的資源富區。全區已探明具有工業開發價值的礦藏36種,天然氣遠景儲量20xx億立方米以上,巖鹽儲量2860億噸,煤、鐵、白雲石、石灰石等重要礦藏儲量和水能資源十分豐富。油桐、山羊板皮、柑桔、蠶繭、茶葉、中藥材、生豬等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

歷史悠久的商貿強區。萬州古城建於公元20xx年,南北朝時期為巴蜀商埠,1920xx年被闢為對外通商口岸,1920xx年正式設立海關。歷為川東、鄂西、陝南、黔東、湘西的物資集散地。

曾有“成、渝、萬”之稱,為“川東門户”。風光秀麗的旅遊名區。萬州移民開發區地處世界聞名的長江三峽,旅遊資源富集,旅遊景區景點達200餘處,除長江三峽外、大寧河小三峽、白帝城、石寶寨、張飛廟、天坑地縫等馳名中外,每年接待海內外遊客300萬人次以上。三峽工程建成後,高峽出平湖,萬州移民開發區將成為中國西部地區獨具特色的人工與自然相結合的特大型水上游樂園。

面對新的歷史使命和發展機遇,萬州將高揚發展主旋律,堅持“移民為先,開放開發,科教興萬,富民強區”的發展戰略,努力把萬州主城區建設成為長江中上游結合部的交通樞紐,長江三峽庫區的旅遊服務基地,對外開放的現代化的移民新城。萬州有過輝煌的歷史,也必將有輝煌的未來。我們將繼續以熱情的姿態、良好的環境、寬鬆的政策,真誠歡迎國內外朋友、各界人士前來投資開發,觀光旅遊,洽談生意,共創三峽美好未來。

重慶小面的導遊詞 篇17

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來自重慶中國國際旅行社的導遊員。在我身後的這位呢,就是我們本次行程的司機張師傅。我很榮幸能有機會為大家服務,非常歡迎大家來到重慶遊覽觀光,待會兒,我將帶領大家遊覽素有“石刻之鄉”美稱的大足石刻。大足石刻距重慶主城約有130公里,行車時間約兩個半小時,在這段時間裏我先把大足石刻的概況為大家做個簡要的介紹。

大足石刻是重慶大足縣境內所有摩崖石刻造像藝術的總稱,反映了佛教中國化、世俗化、生活化的進程,是集儒道佛三教造像於一體的大型石窟造像羣,最初開鑿於初唐永徽年間(650年),歷經晚唐、五代,盛於兩宋,明、清時期亦有所增刻。最終形成了一處規模龐大,集中國石刻藝術之大成的石刻羣,堪稱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與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和莫高窟齊名,1999年12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_年被評為國家5A級景區。大足石刻羣共有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5萬餘尊,銘文10萬餘字。其中,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石窟最具特色。

關於大足石刻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説法,一是大足為傳統農業區,氣候温和,風調雨順,收成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為大足大豐之地,故得名。還有就是與佛教傳説有關,相傳釋迦牟尼在涅盤前夕曾到過大足,在其講佛之地留下了一雙大腳,故人們叫當地為大足。

北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北面約1公里處,共有摩崖造像5000於尊,由唐末刺史韋君靖開鑿於唐景福元年,後由地方官吏、鄉紳、僧尼等續建,至南宋紹興年間(892年-1162年)結束,歷時250年。以其雕刻細膩、精美、典雅著稱於世,展示了晚唐至宋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尤以觀音造像最為突出,被譽為“中國觀音造像陳列館”。北山石刻以當時流行的佛教藝術為主,體現了佛教的世俗化,其轉輪經藏窟被公認為是“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寶頂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東北約15千米處,由宋代高僧趙智鳳於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間(1174年-1252年)主持建造,歷時70餘年,以聖壽寺為中心,包括大佛灣、小佛灣等13處造像羣,共有摩崖造像近萬餘尊,題材以佛教密宗故事人物為主,整個造像羣宛若一處大型的佛教聖地,展現了石刻藝術的精華。寶頂山有千手觀音、釋迦涅盤像、九龍浴太子等著名景點。

南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東南,始刻於南宋時期,共有造像15窟,以道教造像為主,刻工細膩、造型豐滿,是我國石刻藝術中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整的道教石刻造像區

石篆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西南25千米處,始刻於北宋元豐五年至紹聖年間(1082年-1096年)結束,是中國石窟中典型的釋、道、儒三教合一的造像區。

石門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20千米處,始刻於北宋紹聖元年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094年-1151年),為佛教、道教合一的造像區,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石門山造像共分為13龕,有藥師佛、釋迦佛、觀音洞、孔雀明王等龕窟。

各位遊客朋友們,在聽完大足石刻的簡介後,是不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去一睹為快呢,不過不用着急,因為我們即將要到達目的地——大足石刻了。

遊客朋友們,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大足石刻的寶頂山,接下來我們主要參觀的是寶頂山的大佛灣石刻造像羣。大家請看,在你們面前的就是六道輪迴圖,又名“六趣圖”。佛教中有個經典的理論“因果報應、轉世輪迴”。什麼意思呢?就是説每個人都有前世今生,每個人死後都要經過輪迴投胎轉世,這幅造像就集中反映了業力果報和生死輪迴的佛教基本觀念。

首先我們來看這個抱着輪子的藍面巨人,他叫做轉輪王,四川人稱為之“無常鬼”。“無常”是佛教中的一個名詞,是指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瞬息萬變、剎那生滅的,這裏把無

常人格化就成了“無常鬼”,由他來掌握生死輪迴,表示世間萬物沒有什麼是永恆的,它怒目獠齒死咬輪盤,兩臂緊鉗輪盤,象徵着業力即因果報應不可逆轉。

六道輪迴圖共分四圈。我們依次從裏往外看,輪盤的中心圈中坐着一個人,表示修行的眾生,從其心際飛出了六道佛光,把整個輪盤劃分為六個部分。即佛教中所説的,萬源發於心。每道光上有若干小圓圈,圈內刻着佛或菩薩,表示“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皆可成佛”。正中的圓圈旁的豬、蛇、鴿分別代表了貪嗔痴三毒。

第二圈則為生死輪迴的六道。大家請看,以中間的這條佛光為界,上面三道稱為“上三道”。上三道的正中為天道,右邊為阿修羅道,左邊為人道。下面為“下三道”,下三道的中間為地獄道,右邊為餓鬼道,左邊為畜生道。

輪盤的第三圈是佛教十二因緣説的形象表現。十二因緣闡明瞭人生的變化無常,生死輪迴的過程及因果關係,它將人生現象分為從“無明”到“老死”十二個部分。任何生命在沒獲得解脱之前,都在這個過程中循環,佛教認為這個過程都是痛苦的,只有皈依佛門修成正果才能擺脱這種痛苦。這十二因緣的具體內容,以及生、老、病、死諸般痛苦,工匠師都用生動的圖畫表現了出來。例如“生苦”,這裏表現的是一位孕婦正坐在牀前生孩子。佛家認為,孩子倒掛懸垂於狹小的母腹內四肢不得伸展,其母喝一口熱湯,孩子如下油鍋地獄;喝一口冷茶,又如墜寒冰地獄生命在形成之時,就已開始受苦了

第四圈共有18個小龕,每個龕內都刻有一個皮囊,皮囊裹着一個生命,請大家仔細看,皮囊裏的尾部表示前生,頭部表示來世,比如最下面的這幅圖,頭部是魚,尾部是蛇,就表示它上輩子是蛇,下輩子成了魚,接下來的圖是馬頭魚尾巴就表示它又從魚變成了馬。皮囊則是靈魂,佛教認為不管軀體如何變化,靈魂是永恆不變的。

輪盤左下方有一官一卒,這兩個表示貪;右下方有一隻猴子,一邊撫摸下身,一邊望着身後的少女,表示愛,這兩幅圖的意思是説正是因為眾生的貪愛之心才讓輪盤旋轉不休。

各位遊客,現在你們看到的就是釋迦涅盤圖,又稱卧佛,這是大佛灣中最宏偉的一龕造像了,側卧的釋迦佛半身像長31米,表現的是釋迦牟呢涅盤時的情景。據《涅盤經》記載,釋迦牟呢涅盤時,大地發出六種震動,樹倒房塌,眾弟子慌亂。早期的涅盤像多這樣表現,後來逐漸發生了變化,畫面變得肅穆寧靜。大佛灣的這龕造像就恰好表現出了釋迦牟呢涅盤時的安詳之態。造像前有一道“九曲黃河”,據説涅盤之際,眾弟子依依不捨,於是釋迦牟尼便用手劃出一條大河將弟子們隔開。卧佛上面站着的是他的家眷,據説是釋迦之母摩耶夫人聽聞了釋迦牟尼涅盤的消息,率眾眷屬從天而下,持香花水果,遊虛空以贊聖德。

遊客朋友們,這就是九龍浴太子。相傳釋迦之母摩耶夫人40歲尚未有子。一晚,夢見一孩子乘六牙白象從她的右腋跑進肚子裏,於是她便懷孕了。懷胎十月,按古印度風俗回孃家分娩。路經藍毗尼花園時,她剛抬起右手摘花之時,釋迦牟尼就從其右腋鑽出。他一落地便是芳香遍地,祥雲繚繞。他朝東南西北四方各走七步,步步生蓮。然後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稱“天下地下,唯我獨尊”。這時兩位力士手捧金盆凌空而至,又飛來九龍吐冷暖二水為他洗禮。這龕造像匠心獨運,是因地制宜的典範。此處以前是一缺口,溪水終年流淌不息。工匠們先將水積於卧佛上面的池塘裏,再用石頭把這個缺口壘起,打上九龍和太子,然後通過暗道,使水經最大的龍嘴緩緩吐出,沐浴金盆中初生的太子。絹絹細流長年不斷地從太子身上滑過,流入下面的小池,再經旁邊的“九曲黃河”排出去。工匠師們不僅巧妙地解決了排水問題,而且使造像靜中寓動,充滿園林之趣。

遊客朋友們,由於時間關係,我們的大足石刻之行就要到此結束了,祝大家旅途愉快!

重慶小面的導遊詞 篇18

烏江百里畫廊是重慶市市級風景名勝區,地處渝東南、黔東北接合區域,其範圍包括重慶市彭水縣、酉陽縣、貴州省沿河縣的烏江干流段及兩側支流,自貴州省沿河縣進入重慶酉陽縣萬木鄉和龔灘鎮,至重慶涪陵區匯入長江。是一處集自然山水、歷史古鎮、民俗風情於一體的高品位的風景名勝區。

烏江發源於貴州省威寧縣,流經重慶市酉陽縣萬木鄉、龔灘鎮,至涪陵匯入長江,全長1070公里。烏江百里畫廊包括烏江干流酉陽縣龔灘古鎮至萬木鄉之間河段,以及自東向西倒流的烏江支流阿蓬江酉陽段,佔地面積240平方公里。含烏江百里畫廊峽谷景區、龔灘古鎮景區、阿蓬江漂流景區、清泉廊橋景區、馬鞍城旅遊景區、萬木石林景區、三家阡石林、懸葬旅遊景區、長溪溝生態旅遊景區。是千里烏江的精華,被譽為“烏江百里畫廊”。

烏江百里畫廊“山似斧劈、水似碧玉、虯枝盤旋、水鳥嬉翔”,以“奇山、怪石、碧水、險灘、古鎮、廊橋、纖道、懸葬”為特色。特別是荔枝峽、白芨峽、土坨子峽是山水畫廊的精品。清代詩人梅若翁讚歎:“蜀中山水奇,應推此第一。”

烏江百里畫廊文化深厚,自然風光綺麗,民族風情濃郁。龔灘古鎮有1700餘年的歷史;蠻王洞為戰國遺蹟;馬鞍城是南宋金頭和尚起義遺址;僰人懸葬是東漢僰人的獨特風俗;還有巴人纖道、清泉廊橋、土家風情、“驚濤拍岸”、“竹零詩龕”等厚重的歷史文化遺蹟頗具研究價值。 雄奇險秀的河谷溝壑,鬼斧神工的懸崖絕壁,桀驁不馴的烏江、歡快奔流的阿蓬江,點綴在秀美的烏江百里畫廊,受到了無數科考、探險、攝影愛好者、電影、電視劇組的青睞。

沿途風景:

龔灘峽:位於沿巖鄉烏江村絳坨至阿蓬江匯合處,峽長3.5公里。峽與灘交響,水與石撞擊,峭壁如削,險象環生,附生其上的仙人巖、雄雞石、老鷹巖、松林峯、母子峯等,形象逼真,給險峻的氛圍增添了許多樂趣。

斧劈峽:位於烏江後坪鄉至萬木鄉,全長2公里。其峽山勢險要,恰似鬼斧神工所造。峽內河水,波平如鏡,游魚可數。幽綠如藍的江水,映着的紅日,從天上直落到紅底。在斧劈峽的岸上,是重慶市與貴州省一市一省共一街的地方。同街共境的酉陽縣萬木鄉與沿河縣的黑獺鄉,都是土家族人,風族風俗習慣一樣,逢年過節活動相同,他們同飲一江水,數百年來親如一家。

土坨子峽:位於烏江龔灘鎮至清泉鄉之間,綿延達3.5公里。這裏,灘大水急,有烏龜山、山泉水、廊橋、木樓、竹海、鯉魚池以及古漢墓、金盔金甲、鳳冠霞帔和中華最大的第一石磨(直徑4米)等,是考古科研的重要文物。

荔枝峽:位於烏江重慶段後坪鄉,上連萬木鄉的斧劈峽,從重慶延伸至沿河縣域。峽谷的秀麗奇絕彷彿貴州祕境,雲煙繚繞,飛瀑幽谷,而且是烏江猴、雲豹、巖羊、獐子、野豬、長尾雉的樂園,給自然的峽江增添了動感靈語。尤其是附近的麻陽河支流,建有珍稀動物黑葉猴國家保護區,區內有黑葉猴58羣,密度達14只/平方公里。

白芨峽:位於烏江清泉鄉至後坪鄉段,景點有4公里長。白芨峽河牀筆直,水色連天,青山綠水,兩岸鳥語花香,舟行至此,好似銀河落九天。遠眺兩岸懸崖,尤如八大屏風,山巖之筆直,真乃鬼斧神工。

重慶小面的導遊詞 篇19

各位朋友們:

大家好!大家辛苦了!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我們朝陽旅行社歡迎各位朋友來本地來觀光旅遊。我姓吳,是朝陽旅行社的一名導遊,大家叫我“吳導”好了。這位是我們的司機王師傅。在我市旅遊期間就由王師傅和我為大家提供服務,我們十分榮幸!大家在此旅遊,可以把兩顆心交給我們:一顆是“放心”,交給王師傅,因為他的車技嫻熟,有20_年的駕齡,從未出過任何事故;另一顆是“開心”,就交給吳導我好了。旅遊期間,請大家認清導遊旗的標誌,以免跟錯隊伍。請大家記清集中和遊覽時間,以免因一人遲到而影響大家的活動。大家有什麼問題和要求請儘量提出來,我將盡力解決。最後祝大家這次旅遊玩得開心、吃得滿意、住得舒適。謝謝!

漸膨脹,野心勃勃,自個兒想當皇帝了。他騎馬來到瞿塘峽口,見地勢險要,難攻易守,便擴修城壘,屯兵嚴防。後來公孫述聽説城中有口白鶴井,井中常冒出一股白色的霧氣,其形狀宛如一條龍,直衝九宵。公孫述故弄玄虛,説這是“白龍出井”

20_年自稱白帝,所建城池取名“白帝城”,此山亦改名“白帝山”。公元36年,公孫述與劉秀爭天下,被劉秀所滅,白帝城亦在戰火中化為灰燼。在公孫述稱帝期間,各地戰亂頻繁,而白帝城一帶卻比較安寧,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公孫述,特地在白帝城興建“白帝廟”,塑像供祀.

劉備託孤時用意很深,雖然僅僅幾句“我兒可輔則輔,若不可輔君當自立為王。”但是劉備又請諸葛亮坐在旁邊,叫劉永、劉理到面前吩咐:“你們要記住,我死了以後,你們弟兄三個,都要把丞相當作自己父親一樣,不能怠慢。”説完,叫兩個兒子拜在諸葛亮跟前,接着又對眾將官説:“我已把國家大事託拜給丞相,

要我兒子待他像父親一樣,諸位也不可怠。”用意極其深刻,當時劉備清楚,舉國上下,除了劉備就是對諸葛亮最敬重了,若劉禪真的是個昏庸無能的人,那麼,諸葛亮勢必會取代劉禪,奪走他的天下,可以説劉備並不信任諸葛亮。這個其實在劉備入川的時候就能發現,劉備入川時帶的是龐統,而把諸葛亮安置在老家裏,就是為了限制諸葛亮,避免其功勞太大而居功自傲。諸葛亮在加入劉備軍團的初

劉備伐吳失敗後,他馬上想到的是現在國力衰敗,勢必會有人乘虛而入,奪取王

他篡位。而後來的事實其實也證明了這個擔心,在劉禪即位後,諸葛亮任丞相,又讓劉禪尊稱為父,國家裏的大事小情全部由他自己處理,幾乎不會過問劉禪。

劉備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咱們姑且不論劉禪是否昏庸,但就諸葛亮的行為來看,確實是把自己凌駕在了劉禪之上。

登基,兩人的年紀大體相仿。但孫策死的時候,正值各路軍閥混戰、孫策勢力東征西討乘機擴張之時,其勢力並未得到鞏固,顯然比不得早已扎穩根基的蜀漢政權,所以張昭受孫策臨終囑託後,其“上表漢室,下移屬城,中外將校,各令奉

等一系列的舉動,比之劉備託孤後諸葛亮的作用,要重要的多。而論地位,張昭之於東吳不遜於諸葛之於蜀漢,再論發生年代也是孫、張在前,後世人等獨推昭烈、孔明而漏桓王、子布,顯然並非是記性不好忘記了此事,這掠人之美的舉動,其用意只怕就是要讓孔明專美於前。因此認真説起來,此事並無什麼值得大肆褒揚的地方,真要説也應該先説孫策和張昭才對。另外劉備在白帝託孤之時,並非只找了一個諸葛亮,還有一個李嚴在側。劉備能把遠在成都的諸葛亮召來託孤,説明他有足夠的時間來考慮和處理這個問題,因此託孤於諸葛亮、李嚴二人,並非是僅僅因為李嚴在身邊方便之故,而是應該有其很成熟的考慮的,甚至可以説是煞費苦心的。

重慶小面的導遊詞 篇20

華巖寺位於重慶市九龍坡區華巖鄉大老山,因寺南側有一華巖洞而得名。該寺始建年代無史可考。華巖寺巖高百丈,形狀像笏,寺內外松竹修茂,十分幽邃,有天池夜月、萬嶺松濤等八景;華巖寺分 大寺、小寺。大寺殿堂建築系傳統庭園式磚木結構建築羣;分為前、中、後三殿堂,即大雄寶殿、聖可祖師堂和觀音堂;寺左側為接引殿;大雄寶殿內的十六尊者木浮雕,為各寺院所少見,寺內還珍藏 有印度玉佛及銅、玉、石、木、泥雕像多尊及大金塔模型等;小寺即華巖洞,與大寺隔湖相望,為華巖寺之祖廟。

華巖寺乃川東名剎、西南十大禪林之一,已歷六十二代住持、330餘年歷史。寺殿蓮宮,巍峨壯麗,香火鼎盛,佛相莊嚴。是重點保護文物。景區園林,獨具魅力,連巒擁秀,曲徑通幽,古木森森, 流泉淙淙,湖水含煙,蓮花飲露,景緻靜謐清幽。

華巖八景--天池夜月、帕嶺松濤、遠梵霄鍾、疏林夜雨、雙峯聳翠、古洞魚聲、曲水流霞、寒巖噴雪。景景如詩如畫,美不勝收。華巖寺僧曾將八景付之丹青,聖可、道智和張宗祥也曾為八景賦詩, 以記其勝。

盪舟華巖湖,取道華巖寺就已經是一大享受。平靜的湖水映襯着紅牆綠瓦的寺廟,微風吹來漣漪盪漾,兩岸竹叢送風,柳枝吐翠,更添寺廟傳來的宵鐘聲、木魚聲、誦經聲使人心曠神怡,胸無雜念。 舊景不變,新勝又添。自1993年以來,重慶市荷花展在這裏已歷經八屆,近兩年來,結合龍舟比賽,已形成了每年一度的“荷花、龍舟藝術節”。一到端午,荷塘鮮豔的睡蓮如仙女下凡,片片綠葉就像 朵朵祥雲,幾千缸千姿百態的盆栽荷花也爭奇鬥豔。

華巖風景自古聞名遐邇,綿延三百年,歷六十七代主持,出佛界十大高僧。歷代眾多文人墨客,墨客,政要名流紛至沓來,或尋幽問古,或訪僧談禪,留下數以萬計的詩文匾聯,墨跡碑刻,彌足珍貴 。古有大施主楊繼芳舍地興廟;川東巡憲王孫蔚捐俸請藏;重慶知府陳邦器鑄像禮佛;書壇名手龔睛皋訪僧談禪;晚清宿儒趙熙賦詩紀勝。近代有林森等人親臨法會;考試院長戴傳賢結緣禪寺;司法院 長居正臨寺築廬;西泠印社社長張宗祥協力修志;魯迅故友喬大壯避亂華。

遊華巖寺,不得不提香積廚素食。華巖寺接引殿旁、淨心園前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宮殿式樓台建築,紅牆綠瓦,雕樑畫棟,五色繽紛。一樓一底,面積七百餘平方米,這就是華巖寺的素食餐廳香積廚。 餐廳向信眾遊人供應的無論是經濟小吃、喜慶素宴、高級素筵,一律素食,絕無葷腥。華巖寺的素食久負盛名,現今六十歲以上的信眾遊人説起當年華巖寺待客的“麻油鍋巴”,沒有不津津樂道、贊不 絕口。解放後還俗僧人為謀生計,獨創華巖“麻油素面”,也曾名噪一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chongqing/ngjek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