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重慶導遊詞 >

重慶三遊洞導遊詞範文(精選5篇)

重慶三遊洞導遊詞範文(精選5篇)

重慶三遊洞導遊詞範文 篇1

三遊洞,位於宜昌西北的南津關西陵山上。它背靠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口,面臨下牢溪,洞奇景異,山水秀麗。風景區內主要有三遊洞、至喜亭、楚塞樓、陸游泉、張飛擂鼓台等。

重慶三遊洞導遊詞範文(精選5篇)

三遊洞生於絕壁之上,地勢險峻,有棧道可達。其形如覆蓬,冬暖夏涼,洞室開闊,約深30米、寬20米、高10米。洞中橫排3根鐘乳石柱。洞內列有歷代碑刻,洞外崖壁上刻滿歷代遊客的詩文。洞頂之懸石,擊之有聲,名為“天鍾”;地面之凸石,跺之有聲,取名“地鼓”,故有“天鍾地鼓”之説。

三遊洞得名於唐代三個大文豪。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20xx年),大詩人白居易由江州改任忠州刺史赴任途中,與其弟白行簡途經夷陵(宜昌古稱),在此遇到大詩人元稹。三人結伴到西陵山一遊。發現這個“天生一洞”。三位詩人各賦詩一首,並由白居易“序而記之”。因此洞由他們三人始遊,故得名“三遊洞”。137年後北宋年間,又有三位文豪蘇洵、蘇軾和蘇轍父子同遊此洞。同樣蘇氏父子也各題詩一首,留於洞壁。白氏兄弟與元稹之行,稱為“前三遊”;蘇氏父子之行,稱為“後三遊”。

在三遊洞旁的崖壁還刻有抗戰時期的愛國名將馮玉祥題寫的“是誰殺害了我們的父母兄弟”十二個大字。

出洞沿崖壁上的棧道攀向山頂,在棧道的盡頭便是漂亮的三層亭子—“至喜亭”。至喜亭,始建於宋代,因為小船在三峽中歷經千難萬險,出峽到達宜昌,至此江寬闊已無險而喜,故得名於“至喜亭”。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宋代文豪歐陽修貶任夷陵縣令,上任為此亭寫了《峽州至喜亭記》。

離開至喜亭,攀至山頂就是楚塞樓。楚塞樓也是一座重修的古建築,樓高三層。在一樓大廳可以欣賞到古樂器—編鐘奏出的音樂。登至三樓,峽口風景盡收眼底

下了楚塞樓往南就是一尊塑像立於江邊一巨型石台上,這就是“張飛擂鼓台”。據《三國志·蜀書》記載,建安十五年(公元220xx年),劉備任命張飛為宜都太守。張飛任命期間在此擂鼓練兵,因此而得名。

在山北,沿石階而下,到了山腰,便可見到“陸游泉”了,陸游泉是一方型小石潭。潭邊崖壁石縫間,一股清泉涓涓入潭,潭水清澈。因南宋詩人陸游來三遊洞在此取水煮茶,飲後味極美,乃題詩於潭邊巖石上,而得名“陸游泉”。

重慶三遊洞導遊詞範文 篇2

三遊洞位於宜昌西北7公里,是西陵山北峯峭壁上的巨大山洞。它背靠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口,面臨下牢溪,洞奇景異,山水秀麗,是湖北省著名名勝古蹟,20xx年5月25日,宜昌市三遊洞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傳唐元和十四年(819),白居易、白行簡、元稹三人會於夷陵(今湖北宜昌),同遊洞中,各賦詩一首,並由白居易作《三遊洞序》,寫在洞壁上,三遊洞即由此而得名,這是人們稱之為“前三遊”。到了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東坡)、蘇轍父子三人,也來遊洞中,各提詩一首於洞壁之上,人們稱之為“後三遊”。

三遊洞地勢險峻,形如覆蓬,冬暖夏涼,洞室開闊,呈不規則長方體,深約30米,寬約23米,高約9米,是古代地下水沿巖層巖面不斷溶蝕,並經塌陷而形成的石灰巖溶洞。它的地層地質年代為寒武紀,距今約五億至六億年,洞中巖石褶皺起伏,斷裂縱橫,千姿百態,有似圓若方的鐘乳石柱三根,垂直平行橫列,將洞隔成相通的前後兩室:前室明曠,詩文滿壁;後室幽奧,旁有耳洞,可通於外。後室頂部空圓若懸鐘,以石投擊,其聲如鍾,石子落地,其響如鼓,故有“天鍾地鼓”之説。

三遊洞景色奇麗,曾被古人喻為“幻境”。歷代途經夷陵(宜昌)的人,大都到此一遊,並以楷、隸、行、草各種字體和詩歌、散文、壁畫、題記等形式寫景抒懷,鐫刻於石壁之上。至今洞內外尚存有宋代歐陽修題記、明代重刻之《三遊洞序》等各種壁刻和碑文40餘件,留下了寶貴的文化史料。

三遊洞前,是清澈碧透的下牢溪,水石相擊,飛珠濺玉。沿洞旁小路登上山頂的至喜亭, 西眺可見大江雄姿;在那峯巒疊嶂之中,長江像一把利斧,闢開一線通道,直瀉西陵峽口,激流咆哮,破門而出,流經三遊洞旁,則水勢轉平,江面豁然開闊,呈現險夷交替之奇觀。

沿陡危的小道依欄而下,至山腰間的懸崖下有一小潭,細泉涓涓流入,長年不歇,潭邊草茂竹翠,這便是宜昌市的名勝古蹟——陸游泉。宋代詩人陸游於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10月8日來三遊洞時曾在此潭取水煎茶,並賦詩一首,書於石壁上。後人稱之為“陸游泉”。

重慶三遊洞導遊詞範文 篇3

三遊洞位於西陵峽畔,葛洲壩庫區。它歷史悠久,成名於唐朝,相傳公元820xx年,著名詩人白居易和弟弟白行簡與詩人元稹在夷陵不期而遇,三人結伴同遊西陵山,發現了此洞,就在那裏遊玩,後人稱此是“前三遊”。後來,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也來遊玩,史稱“後三遊”。

三遊洞在半山腰,上面是刀削一樣的懸崖峭壁,洞下邊的懸崖直插長江水中。我們順着一米來寬的小路,繞進了三遊洞。這洞很寬敞,可以容納一百多人,洞頂上的水一點一點滴在地上。左右兩邊還有很多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石像,都雕刻地十分精巧。洞外的石壁上刻着許多提詞和詩句,我走過去仔細看了看,可我一個字都不認識,因為都是寫的繁體字,有的畫了許多圈圈點點,我猜不出是什麼意思。

走出三遊洞,我來到望江亭,在這裏可以飽覽西陵峽的風光。亭子右邊有一個大平台,叫擂鼓台。旁邊有一座一米多高的張飛塑像,粗腰長腿,一雙眼睛炯炯有神。他望着江心,手握木棒,好象正在擊鼓。這就是張飛擂鼓台。

今天玩得不僅開心,而且還增長了不少歷史知識,宜昌的景點真美!

重慶三遊洞導遊詞範文 篇4

三遊洞,位於宜昌西北的南津關西陵山上。它背靠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口,面臨下牢溪,洞奇景異,山水秀麗。風景區內主要有三遊洞、至喜亭、楚塞樓、陸游泉、張飛擂鼓台等。

三遊洞生於絕壁之上,地勢險峻,有棧道可達。其形如覆蓬,冬暖夏涼,洞室開闊,約深30米、寬20米、高10米。洞中橫排3根鐘乳石柱。洞內列有歷代碑刻,洞外崖壁上刻滿歷代遊客的詩文。洞頂之懸石,擊之有聲,名為“天鍾”;地面之凸石,跺之有聲,取名“地鼓”,故有“天鍾地鼓”之説。

三遊洞得名於唐代三個大文豪。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20xx年),大詩人白居易由江州改任忠州刺史赴任途中,與其弟白行簡途經夷陵(宜昌古稱),在此遇到大詩人元稹。三人結伴到西陵山一遊。發現這個“天生一洞”。三位詩人各賦詩一首,並由白居易“序而記之”。因此洞由他們三人始遊,故得名“三遊洞”。137年後北宋年間,又有三位文豪蘇洵、蘇軾和蘇轍父子同遊此洞。同樣蘇氏父子也各題詩一首,留於洞壁。白氏兄弟與元稹之行,稱為“前三遊”;蘇氏父子之行,稱為“後三遊”。

在三遊洞旁的崖壁還刻有抗戰時期的愛國名將馮玉祥題寫的“是誰殺害了我們的父母兄弟”十二個大字。

出洞沿崖壁上的棧道攀向山頂,在棧道的盡頭便是漂亮的三層亭子—“至喜亭”。至喜亭,始建於宋代,因為小船在三峽中歷經千難萬險,出峽到達宜昌,至此江寬闊已無險而喜,故得名於“至喜亭”。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宋代文豪歐陽修貶任夷陵縣令,上任為此亭寫了《峽州至喜亭記》。

離開至喜亭,攀至山頂就是楚塞樓。楚塞樓也是一座重修的古建築,樓高三層。在一樓大廳可以欣賞到古樂器—編鐘奏出的音樂。登至三樓,峽口風景盡收眼底。

下了楚塞樓往南就是一尊塑像立於江邊一巨型石台上,這就是“張飛擂鼓台”。據《三國志·蜀書》記載,建安十五年(公元220xx年),劉備任命張飛為宜都太守。張飛任命期間在此擂鼓練兵,因此而得名。

天門導遊詞·大水井導遊詞紅樓導遊詞·木蘭天池導遊詞·武漢長江大橋導遊詞

在山北,沿石階而下,到了山腰,便可見到“陸游泉”了,陸游泉是一方型小石潭。潭邊崖壁石縫間,一股清泉涓涓入潭,潭水清澈。因南宋詩人陸游來三遊洞在此取水煮茶,飲後味極美,乃題詩於潭邊巖石上,而得名“陸游泉”。

重慶三遊洞導遊詞範文 篇5

親愛的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宜昌做客!

我們今天將要遊覽的景點是被譽為“宜昌八景”之一的三遊洞,它位於宜昌市南津北岸,西臨山北峯的峭壁之腹,背靠長江西陵峽口,面臨下牢溪。二水夾一洞,風光迤儷,是我國唐宋以來南方的遊覽勝地,也是鄂西著名文物古蹟和風景名勝,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好了,我們的車現在已經到達三遊洞了,請大家關好車窗,保管好自己的貴重物品,隨我下車去參觀。

各位朋友,我們站在這兒頭可看見大門上由書法家肖克書寫的這塊匾額“三遊雨霽”, “霽”是指雨過天睛的樣子,這就告訴我們雨過初晴是三遊洞最美的時候:被譽為宜昌勝景,是湖北省署名名勝古蹟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大家現在隨我進去參觀。

我們可以看見這裏有一個小溪潭。宋代詩人陸游與乾道五年(1169年)十月三日初遊三遊洞時在此潭取水煮茶,並賦許一首於石壁之上,所以後人稱之為陸游泉。

大家隨我到這裏看一下,三遊洞號稱三峽洞穴之—冠,但此洞本身並不以洞內景色稱道: 而是以文化內涵取勝。大家可以看見整個三遊洞景區,名文,丈,乙所題寫的碑文、石刻數不勝數,各位朋友可以看看這幅對聯,上聯是“一洞凌虛佛自在”,這句是説三遊洞的位置處於懸崖峭壁之間,環境優美,乃世外桃源,自有佛休煉得道,下聯是“萬方多難戎重未”,這兩句詩不同的朋友有不同的解釋,一種是説外面世界有難了我再未此世外桃源休身養性;另一種是説世間有難,我要出來拯救世人,普渡眾生。到底哪種對,您看呢?

三遊洞不僅是著名的古蹟勝地,同時也是重要的革命遺址,抗日時期,日機轟炸宜昌,死傷民眾數千,國民黨湖北省政府曾轉移到三遊洞辦公,並刻碑紀念死難同胞。面對日寇暴行,愛國名將馮大祥將軍憤然在洞旁寫下了“是誰殺害了我們的同胞,父母和兄弟?”幾個大字。抗戰時,中國軍隊曾在此設防一個連,日寇幾次進攻,終因地勢險要而未能得逞。土地革傘時期,這裏曾是中共鄂州特委和宜昌縣委地下交通聯絡站。—八年三月十日,周恩來為實現毛澤東“高峽出平湖”的宏偉藍圖,造福子孫後代,曾親臨三遊洞察看了巖石層次裂縫和斑痕,對三峽上程和壩址的選擇作了極為重要的指示。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三遊洞,三遊洞寬約22米,深30米,高約9米,是一個石灰巖溶洞,有三根似園若方的鐘乳石柱,將洞隔成相通的前後兩室。內室中間塑有三個人的塑象, 中間那位執筆的是大詩人白居易,左邊那位是他弟弟白行簡,右邊那位是大詩人元稹。三遊洞的得名就與這三位有關。

在唐元和個四年(公元820xx年)白居易由江州(今九江)調遷忠州(今忠縣)當剌史,與其弟白行簡同行,路遇文學家元由通州(今達縣)遷琥州(今寶雞)任長史,三人會於宜昌,結伴到西陵山一遊。他們先在下牢溪盪舟飲酒,酒酣忽聞山崖上面有泉聲,乃棄舟登岸,援藤攀崖,登至山腰時,發現了這天生—洞,三人興奮之中,竟在洞內玩了—通宵,在洞中各賦詩一首,並由白居易作《三遊洞序》寫於洞壁上,三遊洞由此得名。這就是人稱“前三遊”。

到了宋代(1020xx年),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轍、蘇軾父子三人偶經宜昌也未遊洞,各題詩一首千洞中,人稱“後三遊”。古柱今柬不知多少文人墨客來此遊覽,留下大量詩文題刻,隸、行等各種書體俱有,實為薈萃名家之地。

各位朋友,在大三峽和小三峽中還留有古棧道遺址,但我們只能遠觀,而無法近看,今天我就帶大家在宜昌親自體會一下走棧道的味道。

各位朋友,你們中間一定有不少,人希望自己再美麗、英俊—些,盼望自己年輕健康一些,這裏有一股山泉,據説此泉冬暖夏涼,夏天走熱了,在這裏洗一把臉,能去熱消暑,並有使。人年輕美貌、返老還童的作用,大家不妨試試看。

現在我們來到至喜亭,我們現在看到的至喜辛是83年搬遷後新建是3層仿宋建築,有22米,是為了紀念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而建。勻峽州(今宜昌)太守朱慶基始建,後屢建屢廢,宋景佑四年,歐陽芒夷陵縣傘時,撰寫了“峽州喜事記”,才使其名聲大振。至喜者“船至此而皆大歡喜”,因原來峽內風高浪急,暗礁密佈,行船從三峽衝出到了夷陵,簡直就是九死一生的事,此後水平岸闊,江緩風順再無險阻。

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叫張飛擂鼓台,這裏有一個圓柱石台,石台直徑約8米,上面塑有張飛擂鼓石像。據陳壽《三國志·蜀書》記載,建安五年(220xx年)劉備任命張飛為宜都太守,任職期間,曾在此擂鼓練兵,故以得名。大家看張飛他面臨長江,雙目圓睜,你們是不是已經聽到了隆隆的戰鼓聲呢?據地方誌記載,張飛在宜都郡,也就是現在的宜昌任太守時,曾在此擂鼓督練水兵。

在這裏我們可以看見前面的葛洲壩和長江索道,前面就是南津關了。它和瞿塘峽的夔門是三峽的兩個門户,大家可以以西陵峽口為背景一張“三峽之門”留影,大家不妨在此留影,背靠三峽入口南津關,面向蜀漢名將張飛,是一幅不錯的構圖喲!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楚塞樓,它始建於宋代,與三遊洞、至喜亭同列為西陵三大勝景,樓內的《巴楚樂宮》展出了復仿製的15類97件樂器,今天我們有幸可以在此欣賞到源於清江的巴人歌舞。楚塞樓也是一座重修的古建築,樓高三層,在一樓大廳您可以欣賞到春秋時期的古樂器編鐘奏出的悦耳音樂,之的一組編鐘是在湖北隨州曾侯乙古墓中出土的。三樓還有出土的保護完好的古代女屍及各種文物。您不妨上去參觀一下。

好了,現在是自由參觀時間,請大家注意安全,並請一定記住我們的車牌號碼,是鄂A,以便二十分鐘後準時回到我們車上集合,我們將回到賓館,明天將繼續我們的愉快旅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chongqing/6vx06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