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北京導遊詞 >

精選5篇北京盧溝橋導遊詞

精選5篇北京盧溝橋導遊詞

盧溝橋亦稱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處,豐台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精選5篇北京盧溝橋導遊詞範文,歡迎借鑑參考。

精選5篇北京盧溝橋導遊詞

精選5篇北京盧溝橋導遊詞(一)

盧溝橋建於1892年(金代),橋長266.5米,橋欄杆上有501只石獅子(也有人説502只),橋下11孔。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

七百多年前,“盧溝曉月”就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橋上有清乾隆題寫的“盧溝曉月”碑亭。

到1985年,盧溝橋還是北京西南一條重要的交通通道,擔負着繁重的運輸任務。1985年後在旁邊建了兩座新橋後,舊橋才停止使用。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這裏發動進攻,既盧溝橋事變。

據當地的老人介紹,20 世紀80年代(可能是1988年)在一個大晴天,一個劈雷將橋北側中間部分的一個橋柱劈開,現已修復好.

精選5篇北京盧溝橋導遊詞(二)

盧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處,豐台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橋身結構堅固,造型美觀,具有極高的橋樑工程技術和藝術水平,充分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橋樑建造的輝煌成就。

盧溝橋為十一孔聯拱橋,拱洞由兩岸向橋中心逐漸增大,拱券跨徑從12.35米至13.42米不等,橋身中央微微突起93.5釐米,坡勢平緩。河面橋長213.15米,加上兩端的引橋,總長266.5米。橋身總寬9.3米。橋面寬7.5米。橋兩側雁翅橋面呈喇叭口狀,入口處寬32米。橋面兩側設置石欄,北側有望柱140根,南側有141根。望柱間距約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間各嵌石欄板,欄高約0.85米。

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它被形容為一座巨麗的石橋,後來外國人都稱它為“馬可波羅橋”。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精選5篇北京盧溝橋導遊詞(三)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們現在來到的是位於廣安門外豐台區,距離市中心約20公里的盧溝橋,建於1892年(金代),橋長266.5米,橋欄杆上有501只石獅子(也有人説502只),橋下11孔。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盧溝橋因跨越盧溝河(今永定河)而得名。盧溝橋位列中國三大古代名橋之首,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外兩座是河北的趙州橋和泉州的洛陽橋。

我們現在看到的盧溝橋是由11拱的大石橋,全長266.5米,橋面寬度為9.3米,橋身用巨大的白石砌成。橋墩砌築為船型,在這之前也是"斬龍劍"的分水尖,當時是用於抵禦急流。盧溝橋的建築裝飾亦別具特色。橋欄為高達近一米半的的281根望柱與欄板連接而成,每根望柱頂端都刻有一個大獅,它的身上攀附有形象各異、或藏或露的小獅子,於是民間便有"盧溝橋的石獅數不清"的歇後語。根據考古工作隊的勘察,已知共有大小石獅485只。

盧溝曉月--也是燕京八景之一,始於金代的燕京八景之説,盧溝曉月便是其中一景。你們所看的那邊是橋的東端有碑亭,石碑為清代乾隆皇帝所書,正面為"盧溝曉月",背面為盧溝橋詩。

我們都知道“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當時盤踞於永定河西岸的日本侵略軍以一名士兵失蹤為藉口,強行要過盧溝橋到宛平城搜查,遭到了國民黨二十九路軍的拒絕。於是日本侵略軍就大舉武裝進攻橋東,中國守軍二十九軍官兵,在日軍蠻橫無理的挑釁和攻擊下,忍無可忍,奮起抗擊,打響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槍。逐漸演變後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現在的盧溝橋位於北京西南15公里處,是目前咱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

剛前面介紹過了盧溝橋始建於1189年,在1444年重修。由於該橋毀於洪水而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下分11個涵孔。橋身左右兩側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柱頭上均雕卧伏的大小石獅約500個左右,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橋東的碑亭內立有清乾隆題“盧溝曉月”漢白玉碑,為燕京八景之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在遊記中記述此橋並讚歎不已。

咱現在走的這段橋身盧溝橋的望柱以及宛平城城牆上,當年日軍的彈痕彷彿還能斑斑可見。現在屬於國家保護文物所以盧溝古橋只准許行人步行通過。現在,我們所參觀的盧溝橋、宛平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以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都早已成為目前全國最大的紀念抗日戰爭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謝謝大家的支持!希望我的講解能帶給你們更多的幫助和了解!

精選5篇北京盧溝橋導遊詞(四)

位於廣安門外豐台區,距離市中心約20公里。該橋因跨越盧溝河(今永定河)而得名。

盧溝橋位列中國三大古代名橋之首,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外兩座是河北的趙州橋和泉州的洛陽橋。

歷史:

盧溝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迄今已經有八百餘年的歷史。

該橋所跨越的盧溝渡口是當時進出都城的唯一門户,原有的浮橋和木橋等臨時性交通設施已經不能適應都城所在地的交通狀況,為此,建了一座耐用的大石橋,即盧溝橋,初名廣利橋。

建築:

盧溝橋是一座有11拱的大石橋,全長266.5米,橋面寬度為9.3米,橋身用巨大的白石砌成。橋墩砌築為船型,其前有名為"斬龍劍"的分水尖,用於抵禦急流。該橋的建築設計先進,製造精良。

盧溝橋的建築裝飾亦別具特色。橋欄為高達近一米半的的281根望柱與欄板連接而成,每根望柱頂端都刻有一個大獅,它的身上攀附有形象各異、或藏或露的小獅子,於是民間便有"盧溝橋的石獅數不清"的歇後語。根據考古工作隊的勘察,已知共有大小石獅485只。

盧溝曉月--燕京八景之一

始於金代的燕京八景之説,盧溝曉月即是其中一景。

橋的東端有碑亭,石碑為清代乾隆皇帝所書,正面為"盧溝曉月",背面為盧溝橋詩。

精選5篇北京盧溝橋導遊詞(五)

宛平城外的盧溝橋,由於1937年“七七事變”後,在這裏引爆了中日兩國持續了八年之久的血腥戰爭而揚名世界,但事實上這座華北第一大聯拱石橋已經靜靜地橫卧在永定河上達八百年之久了。盧溝橋的大名遠播西方是七百年前的事,在《馬可波羅東遊記》中,它被形容為一座巨麗的石橋,後來洋人都稱它“馬可波羅橋”。

一座橋,當它巍立濁流長達八百年之後,就不僅僅是一座橋了,因為歲月的風霜在它身上留下太多的歷史痕跡和文化印記,值得後人細讀,深思。

早在長安成為全國統治中心之前,中原勢力的擴張和文化傳播,就一直是沿着太行山東麓的古道,東渡桑乾河向北延伸的,而今天的盧溝橋頭,正是古代的這個重要渡口的故址。

公元1192年,這座橋在惡水中構築了三年之後正式完工了,雖然它興建初時的模樣無案可稽,不過,有一幅被名為“蘆溝運筏圖”的寫實古畫可以提供重要的參考。從畫幅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座金代古橋的結構和造型,直到今天,大致上還保有其原始的風貌。以古代的造橋技術和簡單的建材,如何能使一座石砌拱橋屹立於狂流之中達八百年之久呢?這一點確實令人訝異不已。

根據古籍記載,金代的這座橋“插柏為基,雕石為欄,欄上石獅抱負,不可勝計”。所謂“插柏為基”,就是把整株柏樹打進河牀,以鞏固基礎的意思。沒想到當時這種工程技術竟和現代的“雷蒙椿”的理念完全一樣。

古代桑乾河在過了懷來之後,從東北向折轉東南,這一段彎流,水勢湍急,河道遊移不定,經常氾濫成災,因此又叫“無定河”。面對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先人在橋樑構工前確實費了不少心思,他們把橋樑的形狀設計得跟一條船一樣,船頭朝着逆水的西向,一旦狂流來襲,可以利用“船頭”的分水尖導引水的流向,這樣可以減少直接到橋墩的衝擊力。即使如此,他們還不放心,因為除了洪水外,春天還要預防從上游衝下來的浮冰的攻擊,所以又在分水尖的尖端鑲上三角鐵柱,以鋭角迎擊浮冰。鐵柱鋭利無比,確實發揮了護橋的作用,因此,民間又稱它為“斬龍劍”。但問題來了,由於分水尖伸出橋面達五米之多,橋的拱券只能壓住橋墩的東半部,這樣可能會因為壓力失衡而造成橋樑傾斜的危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在分水尖的鳳凰台上加了六層壓面石,至於壓面石為什麼會是六層,是否經過科學的估算,我們不得而知,但這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根據最近勘察的結果,盧溝橋橋墩下陷最嚴重的東二號還不足十二公分,這個數據足可證明他們當初所做的全都對了。

提起盧溝橋,大家津津樂道的是橋上的石獅子。盧溝橋石獅的特色有二,一為“不一樣”,一為“數不清”。照理説橋上一共281根望柱,每根望柱上一隻獅子,不是挺好數的嗎?事實上並不然,因為大獅子的身上還躲着、趴着、揹着各式各樣的小獅子,因此增加了把它數清的難度。十年前,有人將大小獅子挨個編號數了一遍,共得485只,最近又有人不服氣,再數了一遍,這一數竟然數出498只來,看樣子把盧溝橋的獅子數清還真不容易。

有人對盧溝橋每一隻石獅子的長相不一樣感到新奇,其實,這些獅子要長得一樣才怪呢,因為它們不是一個模子翻出來的,而是一隻只刻出來的,所以獅子的表情豐富,姿態百出便成為自然的事了。

事實上,今天盧溝橋上的獅子並非出自同一個時代的。由於無定河喜怒無常,八百年來,每當河水暴漲一次,總有幾扇欄杆被沖毀,連同望柱上的石獅也跟着葬身河底,所以歷代在修繕橋面的同時便需新刻一些獅子來補充,如此衝了刻,刻了衝,日積月累,盧溝橋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座石獅雕刻藝術的博物館了。

在各式各樣的獅子羣中,我們發現每一代的作者都試圖着突破前人的窠臼,力求獨創一格。這份反映當代背景的創作熱誠使盧溝橋的獅子更為豐富,也更為珍貴。象這隻元朝的獅子,刀法粗獷,造型樸拙,雖然經過六七百年的風霜雨露,豪邁之氣依然不減當年。

明朝初期奠都南京,北方便成了邊遠地帶,所以明朝的獅子受元朝的影響比較大,只是臉上的表情多了一些斧鑿的痕跡。

進入清代,盧溝橋的位置屬於京畿,深受京華金粉的薰陶,又值康雍乾盛世,這些因素反映在作品上的特色是華麗、自信與活潑,因此每一隻清獅的胸部都挺得高高的,繫帶的位置也從脖子移到胸前,一副君臨天下的模樣。

六十年後,我們來到了宛平城,過去的縣政府現在已經改成抗日紀念館了。在戰火中被摧毀的城牆多已經過修補,但新磚和舊磚之間多少會有些差別,因此,戰時傾記的痕跡仍然依稀可辨。在東城偏北角上,當局刻意保留了一片未經修葺的老城牆,從上面密密麻麻的彈痕可以想象那場仗打得有多麼激烈。畢竟六十年過去了,連炮彈坑裏都已經開出了野花,這個畫面讓我們覺得戰爭、和平是如此的接近,死亡和新生也能並存。

在盧溝橋上,我們訪問了先烈的後人,佟麟閣長子佟兵説:“在27號上午,日本軍隊就有幾十架飛機,還有炮兵啊,就整個的衝進南苑。當時我父親和趙登禹將軍就是帶領那些大學生,就是在那兒苦戰吧。當時因為裝備當然是比不了他們(指日軍)了,所以29軍的裝備那就是?主要是大刀片兒跟步槍,所以這樣的話,他們呢一直拼到下午三、四點鐘,後來軍部命令,要他們撤回北京。後來我父親就帶領着學生就是到?走到大紅門那兒,打到大紅門那兒,結果就是?壯烈犧牲了。今天是清明節啊,我帶着我的小孫女到盧溝橋這一帶,看一看她曾祖父戰鬥過的地方”

趙登禹將軍的長女趙學芬:“我父親曾經在喜峯口的時候,用兩口大刀片在砍敵人砍得都捲了,都捲刃了。日本為了防這個?防止呢,後來戴上了鐵圍脖,都做了鐵圍脖,怕砍。有時候一砍,怎麼回事?冒出火星,最後呢,29軍這個士兵呢勇猛極了,他從頭上往下劈,照樣給他劈死。在六十年之前,就是29軍和日本浴血奮戰,在這個橋上我父親哪,也同樣是犧牲了,六十週年。我父親如果説現在在的話,今年正是99歲,犧牲的時候僅僅39歲這麼一個年華,那麼?我兩歲,我的哥哥四歲,我妹妹是遺腹子。現在呢,我家裏的情況呢就是人員興旺,我的小外孫女呢?在那兒,她正是我當年的年齡——已經是將軍的第四代了。”

雖然早在她出生之前這場戰爭已經結束,但她,她的上一代,再上一代都來自那裏。其實,這孩子是歷史的縮影,這座橋也是歷史的縮影,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歷史的不同面貌,創造的和毀滅的,但無論創造和毀滅,都是人為的結果。

人類已經邁進二十一世紀了,我們當有能力汲取前人錯誤的經驗,而不讓同樣的錯誤發生在子子孫孫身上。

嚴格説來,在歷史上沒有任何事件是單獨產生與存在的,每一事件必然是許許多多錯綜複雜的前因所造成的結果。假如我們僅以獨立事件來觀察,甚至論斷某一時候的歷史現象,便會失之偏頗,因為斷章取義的結果將會模糊了整個事實的真相。

抗日戰爭是中華這個古老的民族攸關自身的存亡絕續所投入的一場驚天泣鬼的苦戰。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這一役對全人類而言都是天大的一樁歷史事件。所以,我們想了解中國抗日的這場戰爭,不能只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説起,也不能只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説起,甚至不能只從1894年的甲午戰爭説起,因為中日之戰的源頭事實上可以遠溯到公元1868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beijing/vl0me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