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北京導遊詞 >

北京天壇的導遊詞(精選28篇)

北京天壇的導遊詞(精選28篇)

北京天壇的導遊詞 篇1

大家好!今天由我來帶着大家遊玩天壇公園,我叫馬思宇,大家也可以叫我馬導,現在讓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天壇公園。

北京天壇的導遊詞(精選28篇)

天壇的美麗景色打動了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遊客,那裏的建築十分壯觀、美麗,是不容置疑的世界文化遺產。天壇建於公元15世紀上半葉,坐落在皇家園林當中,四周古鬆懷抱,是保存完好的壇廟建築羣。

天壇裏還有許許多多有趣的建築呢!

1。祈年殿:祈年殿大家一定不耳生,它可是天壇的代表作呢!原來它是皇帝祈禱五穀豐登的場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圓形大殿,裏面刻着精美的圖畫,最頂上按着一塊石頭叫龍鳳石,可以隱隱約約的看見一條龍和一隻鳳,到了祈年殿大家可以看一看。祈年殿高38米,直徑32。72米,藍色的琉璃瓦頂,全磚木結構,沒有大梁、長檁,全靠28根結實的木柱子和36根枋支撐,是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的藝術品。

2。迴音壁:朋友們,我小的時候來這裏,我們就去了這裏,我在東,爸爸在西,我小聲的説了個:“老爸”過來一會兒,我倆會合了,爸爸問我:“你是不是説了個老爸?”我驚奇的答道:“是,你是怎麼知道的?”爸爸説:“迴音壁是皇穹宇的圍牆。牆高3。72米,厚0。9米,圓徑61。5米,周長193。32米。圍牆的弧度十分規則的。”怎麼樣?有趣吧!不信的話到那裏試一試吧!

3。圜丘壇:圜丘壇是皇帝舉行祭天大禮的地方,站在它的最上層中央的圓石上,雖小聲説話,卻顯得十分洪亮。還有枱面上墁嵌九重天。即第一重日天,第二重月天,第三重金星天,第四重木星天,第五重水星天,第六重火星天,第七重土星天,第八重二十八宿天,第九重宗天。“

怎麼樣?大家一定迫不及待了吧!聽了我的介紹大家一定對天壇有了一定的瞭解吧!不過我的口下可説不完天壇的美麗和炫麗,還需要大家去細細遊賞!祝大家玩的開心!我們一會兒見!

北京天壇的導遊詞 篇2

你們好!我是天馬行空公司的導遊,我叫鄭梓濠。今天,我就帶你們遊覽我國偉大的建築工程——長城。大家和我一起登上長城吧!

你們遠看,長城就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萬蜿盤旋。從東頭的山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一共有一萬三千公里,多雄偉啊!

現在,我們就在長城腳下。這一段長城修築在八達嶺上,高大堅固,是用巨大的條石和城磚築成的。城牆頂上輔着的方磚,十分平整,像寬大的馬路,城牆外有兩米多高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嘹望台和射口,是屯兵使用的,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個城台,打仗時,屯兵就可以互相呼應了。

大家現在來到了長城上了。站在長城上,踏着腳下的方磚,很自然的就想起了古代人們建造長城的艱辛吧!大家看看這些條石,一塊就有三千多斤重。那時候,什麼車也沒有,就靠這無數的肩膀,無數隻手,一步一個腳印地抬上那個陡峭的山嶺,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啊。

好啦,你登上長城就是做了一回好漢啦!下面,大家可以自由參觀、拍照!半小時後集中,請大家在遊覽時注意安全,謝謝合作!

北京天壇的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叫林芷晴,我是你們今天的導遊,大家能叫我小林。今天,我們要來參觀一下在我們中國北京東南的“北京天壇”。下面請容許我為你們講解一下吧

天壇位於北京天安門的東南。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十八年,原名“天地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明嘉靖九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的地壇,此處就專為祭祀上天和祈求豐收的場所,並改名為“天壇”。

天壇的主體建築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這裏舉行祭天儀式,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祈年殿呈圓形,直徑32米,高38米,是三重檐亭式圓殿,寶頂鎏金,碧藍琉璃瓦蓋頂;殿內九龍藻井極其精緻,富麗堂皇,光彩奪目。

天壇共佔地270萬平方米,規模宏偉,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羣。它以嚴謹的規劃佈局,奇特的建築史上佔有重要位置,也是世界建築藝術的珍貴遺產。

相信大家聽到這裏,一定是又好奇又興奮吧,看,前面就是目的地了,在此我特別提醒:

1、大家在參觀的過程中不能大聲喧譁;2、不要亂扔垃圾;3、要是迷路的話,請撥打電話給我。最後祝大家旅行愉快。

北京天壇的導遊詞 篇4

各位尊敬女士們、先生們、小朋友們:

大家今天好!

我是今天的導遊__X,大家可以叫我__。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天壇,它是世界著名文化遺產之一。今天,我很高興和大家共同欣賞它美麗的景色和建築,共度這段美好的時光,預祝大家玩得愉快!。

天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的場所,始建於明永樂18年(1420年),以後經過不斷的擴建,至清乾隆年間建成。它從建成開始,一直是皇帝祭天的專用祭壇,一直延續了490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封建帝制結束,它也完成了它的使命。1918年被闢為公園,從此後“任人遊覽”。1957年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古建築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壇公園現有面積為205萬平方米,保存有祈谷壇、圜丘壇、齋宮、神樂四組古建築羣,有古建築92座600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形制最完備的古代祭天建築羣。天壇有3500餘株古松柏、古槐,樹齡逾數百年。

天壇不僅是中國古代皇帝的祭壇,也是中國悠久的祭天文化的結晶,其宏偉的建築、蒼翠的古樹、豐富的文物收藏既記載了中國古代先民的企盼和希望,也記載了封建帝王的睿智、昏庸和腐朽。

北京天壇的導遊詞 篇5

各位遊客,我的介紹就到那裏,如在參觀遊覽的過程中有其他問題,請向我詢問,我會再進行講解。謝謝大家!

遊客們,大家好!此刻我們位於北京市崇文區天壇路,我想有的朋友已經猜到了,我們的下一個景點就是美麗的天壇。

天壇,在北京市南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佔地約270萬平方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羣。南有天壇祭天,東有日壇祭太陽,西有月壇祭月亮,其中,天壇最光彩奪目。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的場所。

同時,它也是中國木結構建築的頂峯,全用木材就完成了這一驚世傑作。天壇另一美妙之處,是奇妙的回聲。站在中心叫一聲,你會聽到從地層深處傳來的明亮而深沉的迴響,這聲音彷彿來自地心,又似乎來自天空,所以人們為它取了一個充滿神祕色彩的名字“天心石”。在皇穹宇的四周有一道厚約0。9米的圍牆,你站在一端貼着牆小聲説話,站在另一端的人只要耳貼牆面就能聽得異常清晰,並且還有立體聲效果哦!這就是神奇的“迴音壁”。這證明520xx年前的中國人已經能夠運用聲學原理。

遊客們,此刻請大家參觀一小時,然後到門廳集合。

北京天壇的導遊詞 篇6

我姓蘇,叫我蘇導遊,今天帶你們來遊覽一下我國著名的天壇。

我國天壇建於公元15世紀上半葉,坐落在皇家園林當中,四周杏鬆環保,是保存完好的壇廟建築羣,無論再整體佈局還是單一建築羣上,到反映出天地之間的關係,而這一關係在中國古代宇宙觀中佔着核心位置。同是,這些建築還體現出帝王將相在這一關係中所起的獨特作用。

天壇位於北京市崇文區永定門內大街左側,是明清兩代帝王祭天祈谷、夏至祈雨、冬至祭雪的聖地。

天壇主要建築均位於內壇,從南到北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全部宮殿、壇基都朝南呈圓形,以象徵天。整個佈局和建築結構,都具有獨特的風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禱五穀豐收的場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圓形大殿,高38米,直徑32.72米,藍色琉璃瓦屋頂,全磚木結構,沒有大梁長檁,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撐,在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藝術價格。

北京天壇的導遊詞 篇7

各位遊客,大家好!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壇。

天壇是明朝永樂皇帝建成的祭天聖殿,主建築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的祈年殿。天壇有外壇牆和內壇牆,北圓南方,寓意天圓地方。乾隆年間,將大祀殿改為現在祈年殿,將屋頂改為藍色的琉璃瓦,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築羣。

這一祭天聖地,在1860年遭遇了英法聯軍的洗劫,1900年又遭到了八國聯軍的蹂躪,新中國成立以後,這裏成了着名的旅遊景點,還有很多健身的人們。

現在就讓我們沿着當年皇帝登壇的線路開始遊覽。

現在我們是沿着天壇建築的中軸線在向南行進,將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壇。圜丘壇有兩道圍護牆,外方內圓,符合天圓地方的説法。每道牆都有四組門,門的大小都不一樣,這是因為中門是皇帝專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從左側的進入;而其他的官員只能從右邊最小的門通過。來到圜丘壇下,我們馬上就要開始登壇了,不過要請您留心數一數,每一層壇面有多少台階。到了最高層,大家都會發現,壇上所有的階數,都是九或九的倍數。這些難道都是巧合麼?當然不是,因為古人認為九的極陽數。所以工匠們變用這個數字來賦予圜丘壇的“崇高”之意。

謝謝你們來北京天壇,歡迎下次再來啦!

北京天壇導遊詞範文5 

我們現在來到了精緻、漂亮的北京天壇。天壇位於北京的南端,是清、明兩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禱五穀豐收的地方。它嚴謹的建築佈局,奇特的建築結構,魅力的建築裝飾,被認為是我國現存的一組最精緻、最美麗的古建築羣,在世界上可是有極大的聲譽呢!

進了天壇,我們知道了天壇建於明永樂十八年,也就是一四二零年,與故宮是同時修建的,天壇的總面積約二百七十萬平方米,可大啦!分為內壇和外壇兩部分,主要建築物全都在內壇。南邊有圓丘壇、皇穹宇,北邊有祈年殿、皇乾殿,是由一座高2米半,寬28米,長360米的甬道把這兩組建築連接起來。天壇的總體設計,從它的建築佈局到每一個細部處理,都強調了“天”。它那300多米長的高出地面的甬道,我們登臨其上,環顧四周,首先看到的是那廣闊的天空和那像徵天的祈年殿,一種與天接近的感覺油然而生。這條甬道又叫海漫大道,這是因為古人認為到天壇去拜天,等於上天,而由人間到天上去的路途非常遙遠、漫長。

女士們,先生們,今天的遊程到此結束,謝謝你們的光臨,再見!

北京天壇的導遊詞 篇8

各位遊客朋友們,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天壇公園。我姓崔,是大家來參觀天壇公園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崔導。現在我帶大家一起來參觀美麗的天壇公園。

北京天壇是明朝永樂皇帝建成的祭天聖壇,也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處壇廟建築。天壇公園土也廣大,古柏參天,建築精美。蒼松翠柏,綠草如茵,樹幹上還掛着木牌子,記着古樹的年齡。

天壇公園裏面有祈年殿,祈年殿是古代著名的建築,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外圍牆北圓南方,象徵着“天圓地方”。祈年殿高38米,坐北朝南,氣勢宏偉。整個大殿全部都是木質結構,造型奇特,結構精巧,全都具有十分高的藝術價值。殿內金碧輝煌,殿頂上畫着飛龍鳳舞,形態逼真,仰頭望去,金龍舞鳳,似乎好像真的騰空躍起,中間的4根紅色的柱子兩個人都合抱不過來,外面的一圈還有12根盤花籃柱,它們共同支着彎形的殿。4根紅色的柱子象徵着一年四季。

12根藍柱子像這種12個月和12個時辰。殿內地面上正中間有一塊圓形的龍鳳石,藴藏着天然形成的龍鳳圖案。

好了!今天的旅程就結束了,希望這一次的天壇公園之旅給大家留下了一個深刻的印象。歡迎大家下次再來參觀遊玩,謝謝大家!

北京天壇的導遊詞 篇9

大家好,我是這次天壇旅遊的導遊,我叫王約,大家可以叫我王導。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天壇。天壇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規模最大的古代皇家祭祀性建築。它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的場所,主要包括祭天、祈谷,以及祈雨。天壇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420xx年,原名“天地壇”。明嘉靖九年,就是公元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壇,才改名為天壇。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天壇也未免於難。侵略者盜走無數件珍寶,犯下了滔天罪行。最後一個在這裏祭祀的是竊國大盜袁世凱。但天不隨人願,袁世凱也只過了88天皇帝癮就一命嗚呼了。1988年天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文化遺產名錄。好,下面大家自由參觀,四十分鐘後門口集合。

大家看,現在在我身後的是圜壇。圜壇又稱祭天台、拜天台、祭台。是一座露天的三層圓形石台,為皇帝祭天的地方,始建於明嘉靖九年,清乾隆十四年擴建。

古人認為九是自然數中最大的數,表示至高無上。皇帝是天子,也是至高無上的,所以圜壇建築的每一個地方都藏有九或九的倍數。看,頂層圓形石板的外層是扇面形石塊,共有九層,最內一層有九塊石塊,而每往外一層就遞增九塊,中下層全都是這樣。三層漢白玉欄板的數量分別是上層欄七十二塊,中層一百零八塊,下層一百八十塊,合三百六十週天度數。三層壇面直徑總和為四十五丈,五九四十五,瞧,不僅有“九”還有“五”,表現皇帝的“之尊”。下面,大家可以自由參觀拍照。

朋友們,天壇旅遊到此結束!

北京天壇的導遊詞 篇10

大家好,我是這次旅遊的導遊,我姓方,大家可以叫我方導!

現在快到目的地——北京天壇,所以我先給大家將一些注意事項:“禮貌、衞生、秩序、眼看手勿動、禁止亂塗亂畫”這五點,記得哦!

乘客們,旅遊景點已到,請大家有秩序的下車!現在我們來到了天壇的正門,這裏是皇帝前來祭祀時進出的大門。現在,就讓我一一地為大家介紹吧!

天壇,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位於北京城南端,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禱五穀豐收的地方。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

天壇東西長1700米,南北寬1600米,種面積為273萬平方米。天壇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壇,圍牆分內外兩層,呈回字形。北圍牆為孤圓形,南圍牆與東西牆成直角相交,為方形。這種南方北圓,通稱“天地牆”,象徽古代“天圓地方”之説。

以上就是天壇的故事,時間不早了,現在,大家自由參觀拍照吧!——轉眼間,我們的北京天壇一日遊又結束了,大家有秩序的坐車回家吧!

北京天壇的導遊詞 篇11

各位遊客,大家好:

我叫任恬,是你們這次天壇之旅的導遊。此刻我們的車正行駛在去天壇的路上,在那裏我先簡單地介紹一下天壇:

天壇位於北京城南端,是明清兩代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禱五穀豐登的地方。它的嚴謹的建築佈局,奇特的建築結構,瑰麗的建築裝飾,被認為是我國現存的一組最精緻、最美麗的古建築羣。天壇不僅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

好了,我們已經到了天壇公園,請大家跟我出發吧!此刻我們看到的是祈年殿。殿高33米,直徑24。2米,是昔日北京的最高建築之一。1751年重建祈年殿,更換藍瓦金頂。1887年八月二十四日,雷雨交加,祈年殿不幸被擊中,焚燒。因楹柱為檀香木,香飄數裏!

下面我們來到天壇南半部的圓丘壇,它始建於1530年,坐北朝南,四周繞以紅色宮牆。子牆內部各有一大門,每座門上題有滿漢合壁門額。內中央處,就是祭天台(也叫拜天台),即圓丘台。

咦,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自從我們進入天壇,到處樹木葱鬱,尤其在南北軸線和建築羣附近,更是古柏參天,樹冠相接,把祭壇烘托得十分肅穆。

好了,我的介紹到那裏就結束了,下面大家能夠自由參觀。

北京天壇的導遊詞 篇12

各位遊客,我們今天所要參觀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壇。

明朝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以後,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這作用於祭天的聖壇,佔地面積達到了273萬平方米。主建築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天壇有外壇牆和內壇牆,北面是圓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圓地方。在一開始,祭天和祭地都是天壇,直到明嘉靖年間在北城修建了地壇,才分開的,並且新增了圜丘壇,用於孟冬祭天,把原來的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專門用於孟春祈谷,當時殿宇屋頂已經是三重檐了,從上至下的藍黃綠三色瓦分別代表了天地萬物。而在乾隆年間,有將大享殿改為現在的祈年殿,而將屋頂瓦片都改成了藍色的琉璃瓦。從而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築羣。

可是這樣一個祭天聖地,卻也曾經在1860年時遭到英法聯軍的洗劫,繼而在時候又遭到了八國聯軍的蹂躪。在袁世凱登基的時候也曾經在天壇上演了一出祭天的鬧劇。在,天壇最終還是以公園開放。解放以後天壇不僅成了著名的旅遊景點,而且還是北京城市綠地的組成部分,來這裏的不光是旅遊者,還不乏一些專門為了強身健體的老人們。

現在就讓我們沿着當年皇帝登壇的路線開始此次遊覽。

現在我們正沿着天壇建築的中軸線向南行進,將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壇。圜丘有兩道圍護牆,使外方內圓,符合天圓地方的説法。每道牆都有四組櫺星門,從東面依次是泰元、昭亨、廣利、成貞,每組三門,共有24座,稱為“雲門玉立”。大家可以注意到,櫺星門的大小都不一樣,這是因為中門是上帝專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從左側的門進入;而其他的官員只能從右邊最小的門通過。而門外的一座平台就是皇帝在祭天大典之前更換祭服和盥洗的地方,叫做具服台。來到了圜丘壇下,我們馬上要開始登壇了,不過我請您留心每層壇面都要有多少台階。到了最高層,大家也就都發現了,壇上所有的台階數,護板數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數。每登上一層,都要有9層台階,枱面上的石板中間的叫做天心石,外圍第一圈砌着9圈巨大的扇形石板,第二圈18塊,以此類推,到了最外邊的第九圈正好是81塊;而大家抬頭就可以看到的圍護板被四面台階分為四個部分,每個部分也都有9塊,而中層的圍護板是18塊,下層的是27塊,這些難道都是巧合麼?當然不是,因為根據陰陽五行來説,9是極陽數,所以古代的工匠便用這個數字來賦予圜丘台意念上的崇高。

説完了神壇的奇妙,我在給您介紹一下祭天大典的盛況。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這裏祭天。在大典前兩天,皇帝要在故宮裏進行齋戒,而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冬至前一天,就要到天壇的齋宮進行齋戒。冬至那天,在日出前七刻,現在的凌晨四點多,奏報時辰,皇帝起駕,齋宮東北角的鐘樓開始鳴鐘。到具服台盥洗更衣,神牌都送到枱面相應的位置,也就是七組神位,稱作七幄;在圜丘前燔柴爐上放一隻牛犢,用松枝燔燒,西南的望燈杆望燈高懸,點燃蟠龍通宵寶蠟,台南廣場上排列着奏樂隊,配合着中和韶樂,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祭天大典就正式開始了,皇帝由南櫺星左門登壇,這時鐘聲停止,到了第二層南側拜位站好後,聽候司贊人報儀程。恭讀至皇天上帝的祝文。禮儀結束以後,要將神位前的貢品分別送到燔柴爐(從正位幄次撤下的祭品再次焚燒,皇帝也要一旁恭立目視,稱為望燎)和燎爐(圜丘壇共有12座燎爐,在瘞坎北側,從東向西排列着8個;內圍護牆東西櫺星門外各有一對。從配位幄次車下的祭品分別送到8個燎爐內焚燒,而四個從位幄次的祭品送到櫺星門處)焚燒,煙霧騰空,象徵着送到天庭。而後還要將牛尾、牛毛、牛血送到瘞坎掩埋,象徵不忘祖先茹毛飲血之意。在這個典禮上,需要特別提到的是皇帝恭讀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是剛才所説的枱面中心天心石。他是天壇三大聲學現象之一。在這裏朗讀的時候聲音特別洪亮,而且現在這裏也是一樣的,各位遊客不妨體會一下這奇特的效果,也像當年的皇帝一樣,向上天訴説自己美好的願望。

現在咱們繼續沿着中軸線行走,面前的建築叫做天庫,而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皇穹宇建於明嘉靖九年,起初叫做泰神殿,到了十七年,改名為現在的皇穹宇,它的作用就是在平日存放圜丘壇祭祀主神的地方,所以這裏也叫圜丘壇寢宮。殿內正面的圓形石台上安放的就是皇天上帝的神牌,而前邊兩側的四個方形石台上安放的則是八位祖先神主,還有東西配殿用來存放從祀神位。而皇穹宇三個字也分別代表了至高無上,天,宇宙的意思,更加顯示出它的神聖和至尊。

它是一座建築藝術價值非常高的殿宇,總體呈圓形,下邊是高2.85米的圓形須彌座,為青白石築成,有東南西三個方向的出陛,也就是台階,而在南向出陛還有二龍戲珠的丹陛石。上邊是藍色筒瓦單檐攢尖鎏金寶頂。而在殿內還有八根檐柱和八根金柱,大殿上架沒有橫樑承託,全都是靠各類斗拱層層上疊來支撐,步步收縮,從而形成了精美的穹隆圓頂。這裏邊還運用了物理學中的槓桿原理。這組建築不僅十分精美,而且還有迴音壁和三音石,這和剛才我們説的天心石合稱天壇三大聲學現象。迴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外牆,圍牆建造的磨磚對縫,十分的平滑,是很好的聲音載體,可以傳聲,在傳遞途中對聲音損失極小,只要對着牆説話,就算相隔四五十米,見不到面,都可以清晰的聽到對方説話。而三音石則是皇穹宇大殿正前方的三塊石頭,您站在第一塊石頭上拍手可以聽到一次迴音,第二塊石頭可以聽到兩次,而第三塊就可以聽到三次迴音,所以稱為三音石。在後來也有人把它叫做三才石,取天地人三才的意思。

也許您剛才就已經注意到了,天壇有非常多的柏樹,不錯,它就好像北京一個天然的氧吧。而在這許多古柏當中,有一株500餘歲的檜柏,就是迴音壁西牆外的這棵九龍柏。它的樹幹紋理非常的奇特,佈滿了溝壑,而且旋轉扭曲,好像9條蟠龍纏繞嬉戲,所以叫它九龍柏真是一點也不過分。

在遊覽過了圜丘壇和皇穹宇之後,我們就即將走進祈谷壇了,而現在我們腳下連接兩個祭壇的就是丹陛橋,也叫做海墁大道,而它也是皇帝登上祈谷壇的唯一通道,長360米,橋面上分為三條道,中間的是神道,東邊是御道,西邊的就是王道。而它作為通道為什麼又要稱為橋呢?這有兩種説法,一種是説路面南低北高,步步高昇,好像與天相連接的橋;而另一種就是説路面下邊建有進牲門,類似立交橋,所以稱之為橋。説到進牲門,就是在祭祀前,牛羊都要通過橋下的一個券門被趕到500米外的宰牲亭宰殺,製成供品,所以這個通道也被叫做鬼門關,因為一進去就有死無生了。

好,回到正題,現在呈現在您面前的就是祈谷壇的完整建築羣。前面的這個石台是具服台,在每年孟春祈谷祭祀之前,皇帝照例還是要來到這裏搭建幄次,盥洗更衣,所以這裏還有小金殿之稱。

到此,祈谷壇的主體建築祈年殿就出現在我們面前了。祈年殿下的基座是三層的圓形石台,而在正面三層石台階中,分別裝飾着巨大的浮雕,叫做殿前丹陛石雕。從下之上內容分別是:瑞雲山海,雙鳳山海,雙龍山海。各層排水孔的圖案和浮雕的內容也是對應的。東西兩旁的配殿個有九間,原來是安放從祀牌位的地方,不過在家靖年間,把它們挪到了先農壇,所以現在這裏也就沒有什麼實際用途了。而祈年殿本身就是一座極具中國特色的獨特建築。圓形三重檐攢尖屋頂向上層層收縮,都是用藍色的琉璃瓦覆蓋,以此來象徵天。頂部是鎏金寶頂,抬頭仰視,便是龍鳳藻井,中心是龍鳳成祥的圖案。而巨大的三層殿頂就是靠殿內的28根落地柱支撐的,中間的四柱名叫龍井柱,東南西北方向分別代表了春夏秋冬;而龍井柱外圍的12個紅漆金柱所分割出來的12個開間,則分別代表了一年的12個月份;外面兩環的24個開間有分別代表了一年的24個節氣;同時,這28根大柱,也代表了天上的28個星宿。據説這祈年殿是仿照古代明堂設計建造的。在感歎殿內建築的同時,也讓我們把注意力逐漸轉移到殿內的陳設上來。這裏的陳設是按照清朝咸豐年間原狀恢復的,正面的雕龍寶座上供奉着的是滿漢合璧的皇天上帝神版,左右兩側的石台上供奉的是清朝前八位皇帝的牌位。

和每年的祭天一樣,這裏是用來祈谷的地方。在祭祀的當天,有樂隊在殿外月台上奏樂,身穿祭服的皇帝虔誠步入神殿,向牌位行大禮,祈禱上蒼,然後把供品送到祈年門外東邊的燔柴爐和燎爐焚燒,送上天宮。祈谷禮節和祭天的差不多。

到這裏,祈年殿也差不多講完了,而它還有一個附屬建築,作用和皇穹宇差不多,也是存放祈谷壇祭祀神主的地方,就是祈年殿北側的皇乾殿。

現在我們從祈谷壇的東門出來,可以看到一條連檐通脊的長廊,共有七十二間,俗稱七十二連房,它不僅用來連接神廚神庫,而且也是祭祀時運送祭品的通道,在長廊的東頭,就是宰牲亭,就是前面所説過了鬼門關的牲畜要道這裏來屠宰。而在長廊的東南方向,有八塊巨大的青石,稱為七星石,都是風水鎮石。可是這裏命名有八塊石頭為什麼叫七星呢?原來明代在這裏放的的確是七塊石頭,而最小的那一塊則是清代增添上的。關於七星石的説法每個朝代都不同。在明代,有個道士和皇帝説祈年殿的方位不好,不利於國家,所以就在這裏放了象徵着北斗七星的七塊石頭。而在清代,康熙皇帝為了給滿族愛新覺羅氏尋找從東北如主中原的理論依據,就派人考察山脈,發現泰山是長白山的餘脈,所以就在原來七塊石頭的東北方有放了一小塊兒青石,象徵東北長白山,如果按這種説法,那八塊石頭就應該叫做七峯東嶽。

暫且不管他們怎麼定論了。今天的觀光遊覽就要結束了,在天壇的這段時光希望能成為您北京之遊中的永恆記憶。同時也請您把天壇的祝福帶給您的家人朋友。

北京導遊詞相關文章:

北京天壇的導遊詞 篇13

各位遊客:

一路辛苦了,我代表藍天旅行社歡迎你們!我的名字叫剛力,是這次旅行的導遊,

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問我。

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天壇吧!明朝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以後,修建了用於祭天的聖壇,佔地面積273 萬平方米,主建築是祈年殿,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築羣。一會兒,大家進去的時沿着中線走,將看到古代皇帝祭天的圈丘,它有兩道護牆,大家登壇的時候會發現,所有的台階數相同,都是九級或九級的倍數。枱面上的石級中心叫天心石,是皇帝恭讀祈天所站立的地方,是天壇三大聲學現象之一,在這裏朗讀聲音特別洪亮。稍後各位遊客不妨體驗一下這奇特的效果。

好了,後面的兩個景點就有各位自己去觀光體會了,由於年代久遠,很多石階很滑請大家一定注意安全。我們六點鐘還在這裏集合。

今天的旅遊觀光就要結束了,希望天壇之旅能給您留下美好的回憶,同時也請您把天壇的祝福帶給寧的家人和朋友!

北京導遊詞相關文章:

北京天壇的導遊詞 篇14

大家好!天壇導遊詞歡迎來到天馬旅行社,我叫張子瀟,大家可以叫我小張。天壇導遊詞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去距今已有600餘年明清兩朝祭天的地方,“天壇”。

走進了公園的大門,一股淡雅清幽的花香撲鼻而來,大道兩旁的古鬆是否給您一種莊嚴的感覺呢?天壇導遊詞現在我們來到了明清兩朝祭天的祈年殿的台基,大家看,經過三層漢白玉鋪成的台階後,展現在大家眼前的是一個直徑246米,高38。2米的圓形大殿,這便是祈年殿。看!殿內由16根紅色的柱子支撐着。那其中雕有黃金龍的4根木柱便是代表着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其餘12根沒雕有黃金龍的柱子則是代表12個月和12個時辰。中間的聖位是皇帝用來祭天的。大殿是否給您一種莊重典雅的感覺。藍藍的琉璃瓦屋頂與藍天融為一體天壇導遊詞天壇導遊詞請在這裏拍照留念,我在九龍柏等各位。天壇導遊詞

穿過了那條漢白玉鋪成的大道,我們便看見一棵粗壯。茂盛的大樹,這就是著名的九龍柏,它已經活了500餘年,被一代一代的皇帝寄託了“至尊”的含義。天壇導遊詞

接下來,我們去大家熟知的迴音壁,大家看,這白色的碧玉十分光滑,就是靠壁來傳遞聲音的。原來此壁傳遞聲音功效很強。但現在已被破壞,聲音功效較底。 天壇導遊詞

遊客們,今天的行程已經結束了,很高興與大家度過了愉快的一天。天壇還有很多美麗的景色,還請您細細遊賞。歡迎下次光臨,再見!

北京天壇的導遊詞 篇15

各位遊客:

hi,你們好!我是天壇旅遊社的導遊,我姓徐,大家請叫我徐導遊。我們旅遊的地方是北京天壇。

從北天門進去,先映入眼前的是祈谷壇。祈谷壇是舉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場所,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東西配殿、祈年門、神廚、宰牲亭、長廊,祈谷壇的祭壇為壇殿結合的圓形建築,是根據古代“屋下祭帝”的説法建立的。

往前走,過了丹陛橋,就來到皇穹宇。皇穹宇位於圜丘壇以北,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存放祭祀神牌的處所。清乾隆十七年重建,改為鎏金寶頂單檐藍瓦圓攢尖頂。其正殿及東西廡共圍於一平整光滑的圓牆之內,人們在牆的不同位置面牆説話,站在遠處牆邊的人,能十分清晰地聽到,此為迴音壁。如果有不相信的朋友,可以試一試。大家再往下走就是圜丘壇。圜丘壇是皇帝舉行祭天大禮的地方,始建於嘉靖九年。壇平面呈圓形,共分三層。壇面原來使用藍琉璃磚,乾隆十四年重建後,改用堅硬耐久的艾葉青石鋪設。每層的欄杆頭上都刻有云龍紋,在每一欄杆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頭,用於壇面排水。圜丘壇有外方內圓兩重矮牆,象徵着天圓地方。

説到圜丘壇,我想起一個故事:中國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尚處於奴隸制社會的夏朝。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歷史上的每一個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當成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而祭祀建築在帝王的都城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以最高的技術水平,最完美的藝術去建造。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朱棣用工十四年與紫禁城同時建成,名天地壇。

北京天壇的導遊詞 篇16

我們現在們在天壇的昭亨門,也就是現在天壇的南大門。

天壇,位於北京城區的東南部,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聖地,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的祭天建築羣。

天壇,建於明朝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與紫禁城(故宮)同時興建。耗時20xx年,距今已有580多年曆史。其佔地273公頃,比故宮大3.7倍,略小於頤和園。整個建築佈局呈"回"字形,分為內外壇兩大部分,各有壇牆圍括。外壇牆總長6416米,原來僅設西門,為天壇的正門,是當年皇帝前來天壇祭祀時進出的大門。現在的東、南、北各門,都是後來開闢的。內壇牆總長3292米,分設有東、南、西、北四大"天門"。明代初年,祭天地都在此處舉行,名為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在北郊另建方澤壇(地壇)後,才實行天地分祭,從此這裏專門用於祭天,成為名副其實的天壇。 歷代封建皇帝對祭天活動都極為重視,每年要兩次親臨天壇祭天。第一次是在農曆正月十五日,至祈年殿舉行祈谷禮,祀(si)"皇天上帝"保佑五穀豐登,第二次是在冬至,至圜丘壇稟告五穀業已豐收,感謝天帝的保佑之恩。新中國成立後,天壇回到了真正當家作主的人民手中,並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從南門進去,向北走,首先看到的就是在昭亨門西面的三座高大的石台,它叫作台。台上有長杆,叫望燈杆,該杆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杆長九丈九尺九寸。祭天時,三根燈杆上各吊一隻直徑六尺、高八尺的大燈籠,所用特製,長四尺,粗一尺,並鑄有凸龍花紡。燃點時不滅,不流油,不剪蠟花,可燃燒十二個小時,名為“蟠龍通宵寶蠟”。

此刻在我們眼前的便是圜丘壇俗稱祭天台,這是名副其實的天壇。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擴建,是一座四周由白石雕欄圍護的三層石造圓台,通高五米,明、清兩代,每年冬至日皇帝親臨的祭天禮儀,就在此壇舉行。 圜丘壇在建築形式上,有着許多神奇有趣的説法。這是我國古代人民巧妙運用幾何學原理設計的一座傑出建築,各項建築材料的數學計算均極其精確,其中包含"九"的含義與運用深為中外廣大遊人所讚歎與稱奇。

圜丘壇共分三層,每層四面各有台階九級。每層周圍都設有精雕細刻的漢白玉石欄杆。欄杆的數字均為九或九的倍數,即上層72根、中層108根、下層180根。同時,各層鋪設的扇面形石板,也是九或九的倍數。如最上層的中心是一塊圓形大理石(稱作天心石或太極石),從中心石向外,第一環為9塊,第二環18塊,到第九環81塊;中層從第十環的90塊至十八環的162塊;下層從十九環的171塊至二十七環的243塊,三層共378個"九",為3402塊。 同時,上層直徑為9丈(取一九),中層直徑為十五丈(取三五),下層直徑為21丈(取三七),合起來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數,而且還有""之尊的含義。為什麼要用九或九的倍數來設計建造祭壇呢?原因是:一、據神話傳説,皇天上帝是住在九重天裏,用九或九的倍數來象徵九重天,以表示天體的至高與至大。二、在我國古代把單數(奇數)看作陽數,而將雙數(偶數)視為陰數。天為陽、地為陰。天壇是用來祭天的,只能用陽數進行建築。而"九"又被視為"極陽數",這是最吉祥的數字。除了封建迷信的因素外,而這種設計規制,卻反映出當時工匠們高超的數學知識和計算才能,實在令人歎服。

從南門進入圜丘壇,在內牆南隅有一座用綠琉璃磚砌成的燔爐,是祭天時焚燒松柏木和祭祀後燒祝版、祝帛的地方,燔爐旁有一座瘞坎,祭典結束,把揚供全牛的尾毛血等埋在坎內,像徵不忘祖先茹毛飲血的意思。大家看在燔爐前排有8座燎爐,這些是專為祭天時焚燒松柏枝、松花、鬆塔等用的,在壇東、西門內還各有一對。

現在我們來到了皇穹宇,它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曆史。殿高19.5米,底部直徑15.6米。磚木結構,整個殿宇用八根檐柱支撐,頂無橫樑,由眾多斗拱層層上疊,天花板層層收縮,組成美麗的穹窿圓頂式的藻井。殿內正中的石台寶座,是放置皇天上帝神牌的地方;寶座前左右的石台,是放置皇帝歷代祖先牌位之處。殿外的東西配殿,為供奉日月星辰和雲雨風雷諸神牌位之所。現按原樣陳列,並塑有清代祭天官員的蠟像。

現在是我給大家介紹迴音壁,它是指圍括皇穹宇和東西配殿的高大的圓形圍牆而言。圍牆周長193.2米,直徑61.5米,牆高3.72 米,厚0.9米。如果兩個人分別站在院內東西配殿後的牆下,均面部朝北對牆低聲説話,可像打電話一樣互相對話,極其奇妙有趣,這就是迴音壁得名的由來。

下面介紹的是迷人的圓心石迴音  圜丘壇上層中心有一塊圓心石,是遊人最感興趣的又一奇妙之處。當你站在圓心石上輕聲説話時,自己聽起來聲音很宏大,有共鳴性迴音之感。但站在第二、三環以外的人,則無此種感覺。為什麼呢?原來,這也是一種聲學現象:由於壇面十分光潔平滑,聲波傳到周圍等距離的石欄圍板後,能夠迅速地被反射回來。據聲學專家測驗,從發音到聲波再回到圓心石的時間,總共僅有零點零七秒鐘。説話者根本無法分清它的原音和迴音,所以站在圓心石的人聽起來,其共鳴性迴音就格外響亮。封建統治者則把這種聲學現象説成是"上天垂象",是天下萬民對於朝廷的無限歸心與一致響應,同時並賦予"億兆景從石"的美名。

我們從在皇穹宇的西面出在,在這裏有一株古柏,名為九龍柏,樹幹扭結糾屈,宛如九條盤旋而上的蟠龍,故此得名。據傳這棵古柏生長於建壇之前,已有近千年歷史。 天壇境內廣植有樹齡悠長、樹身高大、四季不凋、繁茂蒼翠的松樹和柏樹。樹海林濤,森森淼淼,以造成一種"海闊天空"的廣漠景象。

我們現在腳下的路叫做丹陛橋,這明明是一條筆直坦蕩的大道,為何又稱"橋"呢?因為在道路下闢有一個券洞,與上面的大道正好形成立體交叉,故稱為橋。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石砌台基大道。全長360米,寬約30米,整個橋體由南向北逐漸升高,南端高約1米,北端高達3米左右。如此設計建造,一則象徵皇帝步步高昇,寓昇天之意;二則表示從人間到天上,具有遙遠的路程。丹陛橋為天壇內壇的主軸線,起着連接南端圜丘壇和北端祈谷壇兩組建築物的重要作用。橋面中心線的石板道叫"神道",神道左右兩側的條石道,分別叫"御道"和"王道"。天帝神靈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

此刻我們腳下的便是進牲門-俗稱"鬼門關",為什麼要叫"鬼門關"呢?因為於祭日前,外壇西南隅犧牲所的"所牧"和"所軍",需從此洞門自西向東趕運牛、羊、鹿、兔等至宰牲亭屠宰。這一活動叫"進牲"。因凡經過此門的牲畜,全被宰殺無存,用以製作供品,故有"鬼門關"之稱。

沿着丹陛橋繼續向北走,現在在我們左邊的是具服台,它位設於丹陛橋北段東側,為一座凸字形平台。這是皇帝前往祈年殿行祀谷禮時,更換冕服(祭服)的地方。

在西面是齋宮,坐落於西天門內大道南側的松柏綠樹叢中,原是封建皇帝來天壇祈谷、祀天前進行齋戒沐浴的地方。齋宮佔地四萬平方米,建築呈四方形,內有正殿、寢宮、鐘樓等。四周築有兩重圍牆和一道護城河,建築講究,警衞森嚴。走進齋宮正門,迎面便是氣勢巍峨的正殿,紅牆綠瓦,甚為壯觀。據説用這種綠瓦以表示皇帝至此不敢妄自尊大,而只能"對天稱臣"的意思。殿分五間,呈拱券形,為磚砌結構。整個殿堂不用樑、枋大木,因此也叫"無樑殿"。 殿前丹墀上有兩座石亭,右邊的一座較小,是放時辰牌位的 地方。左邊的一座呈正方形,較為高大,名"齋戒銅人石亭"。據史料記載:皇帝齋戒期間,亭內設方几一 張,罩黃雲緞桌衣,上設一尺五寸高的銅人像一尊。銅人雙手恭奉簡牌一枚,上刻“齋戒”二字,以使皇帝"觸目驚心,恪(ke四音)恭罔懈"。意思是要皇帝有所警惕,不忘用心齋戒。 齋戒銅人在清代有三種形式:一為唐朝名臣魏徵像,一為明初樂官冷謙像,一為明代太監剛炳像。相傳這三人在歷史上都以剛直敢諫而著稱。此是明洪武十一年定下的制度,清代也沿用了下來。按規定,這裏所設的銅人為冷謙像。

現在我們眼前的便是祈年殿和祈谷壇,這裏是明清兩代皇帝孟春祈谷的聖地。祈年殿採用上屋下壇的構造形式,三重檐逐層向上收束,作傘狀,豎立於高5.6米,佔地5900平方米的三層白石雕欄環抱的圓壇之上,祈年殿俗稱無樑殿,整座建築不用大梁長檁及鐵釘,完全依靠二十八根擎天柱及眾多的枋、木兑、桷、閂支撐和榫接起來。該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呈長方形。明嘉靖九年(1530),改成三重檐圓殿,並自上而下依次覆蓋青、黃、綠的三色瓦,改名大享殿。清乾隆十七年(175年)改為今名,同時一律改為覆蓋深藍色琉璃瓦,以象徵藍天。光緒十五年(1889),該殿毀於雷火,次年又按原樣重建。陳列於殿前的青銅大鼎爐,均是幾百年前的文物。殿內柱子的數目,據説是按天象設立的。裏層的四根鎏金通天柱,叫"龍井柱",柱高18.5米,底部直徑1.2米,兩人也難合抱,象徵春夏秋冬四季。中層的12根硃紅金柱,象徵一年12個月。外層的12根檐柱,象徵一天的12個時辰。中層12根金柱和外層12根檐柱相加為24根,象徵一年中的24個節氣。金柱、檐柱和龍井柱相加為28根,象徵周天28星宿。再加大殿寶頂藻井周圍的8根童柱,共計36根,象徵36天罡。寶頂中心的雷公柱,則象徵着天帝的"一統天下"。

下面我們看到的是皇乾殿,原是平時放置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又有祈谷壇寢宮之稱。後來,祭祀儀式中所使用的旌旗、儀仗、樂器等物亦存放於此。內藏不少祭祀文物,現按原樣陳列,並塑有清代皇帝的祭天蠟像,常年供遊人觀覽。

位於祈年殿台基前院落的東西兩側的是東、西配殿,原是分別放置日、月、星、辰和雲、雨、風、雷諸神牌位的地方。現分別闢為陳列宮廷祭天古樂、禮儀,以及日、月、星、辰等神牌位之處。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神廚”從前是為祭祀宰殺牲畜和製作祭品的地方。下面看到的是神庫,是收藏祭品的庫房。現在經過呈"W"字形長廊,它共七十二間,起着連結祈谷壇、神廚、神庫及運送祭品的重要作用。該長廊的間數正好與72地煞的數字相同,過去傳説這是地煞鬼聚集的地方,廊內燈籠式豎燈暗淡,陰森可怖。後來將其窗坎拆除,從而長廊景觀大變,成為人們遊樂的好去處。

天泉井於神庫門前有一眼水井,因其水清味甜而得名。祭天祈谷時用的供饌和糕點,全用此水調製。

現在在我們左手邊的是七星石位於長廊東南側的曠地中,共有七大一小石塊。但為何稱作"七星石"呢? 據傳説,明永樂帝遷都北京時,想修建一座祭天地的壇廟建築,但難找到合適的地方。這時,有一晚他夢見天上北斗七星落地於此,謂之天遂人意,為其解了不決之難,從而降旨於此地建造祭壇。 據資料記載,七星石為明代嘉靖九年,經人工雕鑿後而置於此處的。嘉靖皇帝十分迷信道教,道士對他説,祈年殿東南方太為空曠,這對他的皇位、壽命不利。於是便設七星石在此,以鎮壓風水。在七星石東北隅還有一塊小石頭,據説這是清朝統治者為了紀念他們的祖先功德而增置的。其設於七星石的東北方向,用以表示不忘本源之意。

這裏是天壇的東門,關於天壇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裏,謝謝大家。

北京天壇的導遊詞 篇17

現在咱們繼續沿着中軸線行走,面前的建築叫做天庫,而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皇穹宇建於明嘉靖九年,起初叫做泰神殿,到了十七年,改名為現在的皇穹宇,它的作用就是在平日存放圜丘壇祭祀主神的地方,所以這裏也叫圜丘壇寢宮。殿內正面的圓形石台上安放的就是皇天上帝的神牌,而前邊兩側的四個方形石台上安放的則是八位祖先神主,還有東西配殿用來存放從祀神位。而皇穹宇三個字也分別代表了至高無上,天,宇宙的意思,更加顯示出它的神聖和至尊。

它是一座建築藝術價值非常高的殿宇,總體呈圓形,下邊是高2.85米的圓形須彌座,為青白石築成,有東南西三個方向的出陛,也就是台階,而在南向出陛還有二龍戲珠的丹陛石。上邊是藍色筒瓦單檐攢尖鎏金寶頂。而在殿內還有八根檐柱和八根金柱,大殿上架沒有橫樑承託,全都是靠各類斗拱層層上疊來支撐,步步收縮,從而形成了精美的穹隆圓頂。這裏邊還運用了物理學中的槓桿原理。這組建築不僅十分精美,而且還有迴音壁和三音石,這和剛才我們説的天心石合稱天壇三大聲學現象。迴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外牆,圍牆建造的磨磚對縫,十分的平滑,是很好的聲音載體,可以傳聲,在傳遞途中對聲音損失極小,只要對着牆説話,就算相隔四五十米,見不到面,都可以清晰的聽到對方説話。而三音石則是皇穹宇大殿正前方的三塊石頭,您站在第一塊石頭上拍手可以聽到一次迴音,第二塊石頭可以聽到兩次,而第三塊就可以聽到三次迴音,所以稱為三音石。在後來也有人把它叫做三才石,取天地人三才的意思。

也許您剛才就已經注意到了,天壇有非常多的柏樹,不錯,它就好像北京一個天然的氧吧。而在這許多古柏當中,有一株500餘歲的檜柏,就是迴音壁西牆外的這棵九龍柏。它的樹幹紋理非常的奇特,佈滿了溝壑,而且旋轉扭曲,好像9條蟠龍纏繞嬉戲,所以叫它九龍柏真是一點也不過分。

在遊覽過了圜丘壇和皇穹宇之後,我們就即將走進祈谷壇了,而現在我們腳下連接兩個祭壇的就是丹陛橋,也叫做海墁大道,而它也是皇帝登上祈谷壇的唯一通道,長360米,橋面上分為三條道,中間的是神道,東邊是御道,西邊的就是王道。而它作為通道為什麼又要稱為橋呢?這有兩種説法,一種是説路面南低北高,步步高昇,好像與天相連接的橋;而另一種就是説路面下邊建有進牲門,類似立交橋,所以稱之為橋。説到進牲門,就是在祭祀前,牛羊都要通過橋下的一個券門被趕到500米外的宰牲亭宰殺,製成供品,所以這個通道也被叫做鬼門關,因為一進去就有死無生了。

好,回到正題,現在呈現在您面前的就是祈谷壇的完整建築羣。前面的這個石台是具服台,在每年孟春祈谷祭祀之前,皇帝照例還是要來到這裏搭建幄次,盥洗更衣,所以這裏還有小金殿之稱。

和每年的祭天一樣,這裏是用來祈谷的地方。在祭祀的當天,有樂隊在殿外月台上奏樂,身穿祭服的皇帝虔誠步入神殿,向牌位行大禮,祈禱上蒼,然後把供品送到祈年門外東邊的燔柴爐和燎爐焚燒,送上天宮。祈谷禮節和祭天的差不多。

到這裏,祈年殿也差不多講完了,而它還有一個附屬建築,作用和皇穹宇差不多,也是存放祈谷壇祭祀神主的地方,就是祈年殿北側的皇乾殿。

現在我們從祈谷壇的東門出來,可以看到一條連檐通脊的長廊,共有七十二間,俗稱七十二連房,它不僅用來連接神廚神庫,而且也是祭祀時運送祭品的通道,在長廊的東頭,就是宰牲亭,就是前面所説過了鬼門關的牲畜要道這裏來屠宰。而在長廊的東南方向,有八塊巨大的青石,稱為七星石,都是風水鎮石。可是這裏命名有八塊石頭為什麼叫七星呢?原來明代在這裏放的的確是七塊石頭,而最小的那一塊則是清代增添上的。關於七星石的説法每個朝代都不同。在明代,有個道士和皇帝説祈年殿的方位不好,不利於國家,所以就在這裏放了象徵着北斗七星的七塊石頭。而在清代,康熙皇帝為了給滿族愛新覺羅氏尋找從東北如主中原的理論依據,就派人考察山脈,發現泰山是長白山的餘脈,所以就在原來七塊石頭的東北方有放了一小塊兒青石,象徵東北長白山,如果按這種説法,那八塊石頭就應該叫做七峯東嶽。

暫且不管他們怎麼定論了。今天的觀光遊覽就要結束了,在天壇的這段時光希望能成為您北京之遊中的永恆記憶。同時也請您把天壇的祝福帶給您的家人朋友。

北京天壇的導遊詞 篇18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天壇公園,很榮幸認識大家,更榮幸為大家導遊。我代表旅行社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我叫郭玉萍,希望我們大家都能成為朋友,在遊覽期間有什麼需要幫忙的,或是我們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夠的請大家直接和我們提出來,我們將盡力而為,希望我們大家都能有一次美好的遊覽經歷。今天我們的路線安排是自南向北走,沿着南北軸線依次是圜丘,皇穹宇,祈年殿等。然後由東門出去。

現在我先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天壇.

天壇,位於北京城區的東南部,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聖地,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的祭天建築羣,建於明朝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與紫禁城(故宮)同時興建。耗時20xx年,距今已有580多年曆史。其佔地273公頃,比故宮大3.7倍,略小於頤和園。天壇是通稱,它實際有兩個壇組成,南為圜丘壇,北為祈谷壇。 歷代封建皇帝對祭天活動都極為重視,每年要兩次親臨天壇祭天。第一次是在農曆正月十五日,至祈年殿舉行祈谷禮,第二次是在冬至,至圜丘壇稟告五穀業已豐收,感謝天帝的保佑之恩。

現在我們面前的這扇門是北天門,沿着這裏進去就是著名的圜丘壇了。

此刻在我們眼前的是圜丘壇,俗稱祭天台,它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擴建,是一座四周由白石雕欄圍護的三層石造圓台,通高五米,明、清兩代,每年冬至日皇帝親臨的祭天禮儀,就在此壇舉行。 圜丘壇在建築形式上,有着許多神奇有趣的説法。各項建築材料的數學計算均極其精確,其中包含"九"的含義與運用深為中外廣大遊人所讚歎與稱奇。

圜丘壇共分三層,每層四面各有台階九級。各層鋪設的扇面形石板,是九或九的倍數。最上層的中心是一塊圓形大理石(稱作天心石或太極石),是遊人最感興趣的又一奇妙之處。 從中心石向外,第一環為9塊,第二環18塊,到第九環81塊;中層從第十環的90塊至十八環的162塊;下層從十九環的171塊至二十七環的243塊,三層共378個"九",為3402塊。 同時,上層直徑為9丈(取一九),中層直徑為十五丈(取三五),下層直徑為21丈(取三七),合起來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數,而且還有""之尊的含義。為什麼要用九或九的倍數來設計建造祭壇呢?原因是:一、據神話傳説,皇天上帝是住在九重天裏,用九或九的倍數來象徵九重天,以表示天體的至高與至大。二、在我國古代把單數(奇數)看作陽數,而將雙數(偶數)視為陰數。天為陽、地為陰。天壇是用來祭天的,只能用陽數進行建築。而"九"又被視為"極陽數",這是最吉祥的數字。現在我們再到這上面來看看這塊天

心石,當你站在圓心石上輕聲説話時,自己聽起來聲音很宏大,有共鳴性迴音之感。但站在第二、三環以外的人,則無此種感覺。為什麼呢?相信大家懂得這是一種聲學現象:由於壇面十分光潔平滑,聲波傳到周圍等距離的石欄圍板後,能夠迅速地被反射回來。説話者根本無法分清它的原音和迴音,所以站在圓心石的人聽起來,其共鳴性迴音就格外響亮。封建統治者則把這種聲學現象説成是"上天垂象",是天下萬民對於朝廷的無限歸心與一致響應。大家不妨站到上面去親身體驗一下。

好,現在我們繼續往前走,這座殿宇就是皇穹宇,它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曆史。殿高19.5米,底部直徑15.6米。磚木結構,整個殿宇用八根檐柱支撐,頂無橫樑,由眾多斗拱層層上疊,天花板層層收縮,組成美麗的穹窿圓頂式的藻井。殿內正中的石台寶座,是放置皇天上帝神牌的地方;寶座前左右的石台,是放置皇帝歷代祖先牌位之處。殿外的東西配殿,為供奉日月星辰和雲雨風雷諸神牌位之所。進到這裏後不知道大家有沒注意我們周圍的這圈圍牆?這就是頗負盛名的迴音壁。圍牆周長193.2米,直徑61.5米,牆高3.72 米,厚0.9米。它的奇特之處並不是在它的外觀上,而是在於同剛才的天心石相似的聲學現象。如果兩個人分別站在院內東西配殿後的牆下,均面部朝北對牆低聲説話,可像打電話一

樣互相對話,極其奇妙有趣,這就是迴音壁得名的由來。大家有興趣的就去試試吧。

我們現在從皇穹宇的西面出來,在這裏有一株古柏,名為九龍柏,是國家著名的古樹之一,樹幹扭結糾屈,宛如九條盤旋而上的蟠龍,故此得名。大家看上面掛着的紅色的標誌牌,這種標牌的顏色其實也是有講究的,標誌紅牌表示一級古樹,標誌綠牌表示二級古樹(100以上國內外稀有的或是具有歷史意義和紀念意義及重要科研價值的樹木),據傳這棵古柏生長於建壇之前,已有近千年歷史,所以掛紅牌來展現它的價值。

我們現在腳下的路叫做丹陛橋,這明明是一條筆直坦蕩的大道,為何又稱"橋"呢?因為在道路下闢有一個券洞,與上面的大道正好形成立體交叉,故稱為橋。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石砌台基大道。丹陛橋為天壇內壇的主軸線,起着連接南端圜丘壇和北端祈谷壇兩組建築物的重要作用。橋面中心線的石板道叫"神道",神道左右兩側的條石道,分別叫"御道"和"王道"。天帝神靈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 沿着丹陛橋繼續向北走,現在在我們左邊的是具服台,它位設於丹陛橋北段東側,為一座凸字形平台。這是皇帝前往祈年殿行祀谷禮時,更換冕服(祭服)的地方。

現在我們眼前的便是祈年殿和祈谷壇,這裏是明清兩代皇帝孟春祈谷的聖地。祈年殿採用上屋下壇的構造形式,三重

檐逐層向上收束,作傘狀,祈年殿俗稱無樑殿,整座建築不用大梁長檁及鐵釘,完全依靠二十八根擎天柱及眾多的枋、木兑、桷、閂支撐和榫接起來。該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呈長方形。明嘉靖九年(1530),改成三重檐圓殿,並自上而下依次覆蓋青、黃、綠的三色瓦,改名大享殿。清乾隆十七年(175年)改為今名,同時一律改為覆蓋深藍色琉璃瓦,以象徵藍天。光緒十五年(1889),該殿毀於雷火,次年又按原樣重建。陳列於殿前的青銅大鼎爐,均是幾百年前的文物。殿內柱子的數目,據説是按天象設立的。裏層的四根鎏金通天柱,叫"龍井柱",柱高18.5米,底部直徑1.2米,兩人也難合抱,象徵春夏秋冬四季。中層的12根硃紅金柱,象徵一年12個月。外層的12根檐柱,象徵一天的12個時辰。中層12根金柱和外層12根檐柱相加為24根,象徵一年中的24個節氣。金柱、檐柱和龍井柱相加為28根,象徵周天28星宿。再加大殿寶頂藻井周圍的8根童柱,共計36根,象徵36天罡。寶頂中心的雷公柱,則象徵着天帝的"一統天下"。

下面我們看到的是皇乾殿,原是平時放置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又有祈谷壇寢宮之稱。後來,祭祀儀式中所使用的旌旗、儀仗、樂器等物亦存放於此。內藏不少祭祀文物,現按原樣陳列,並塑有清代皇帝的祭天蠟像,常年供遊人觀覽。

現在在我們左手邊的是七星石位於長廊東南側的曠地中,共有七大一小石塊。但為何稱作"七星石"呢? 據傳説,明永樂帝遷都北京時,想修建一座祭天地的壇廟建築,但難找到合適的地方。這時,有一晚他夢見天上北斗七星落地於此,謂之天遂人意,為其解了不決之難,從而降旨於此地建造祭壇。 據資料記載,七星石為明代嘉靖九年,經人工雕鑿後而置於此處的。嘉靖皇帝十分迷信道教,道士對他説,祈年殿東南方太為空曠,這對他的皇位、壽命不利。於是便設七星石在此,以鎮壓風水。在七星石東北隅還有一塊小石頭,據説這是清朝統治者為了紀念他們的祖先功德而增置的。其設於七星石的東北方向,用以表示不忘本源之意。

這裏是天壇的東門,關於天壇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裏,我為大家在這次遊覽給予的配合表示感謝,謝謝大家,若是在遊覽中我有什麼做得不夠的請大家見諒。希望大家接下來旅途愉快,再見。

北京天壇的導遊詞 篇19

親愛的遊客們:

大家好!我是門艾琳,很高興能成為大家的導遊,希望你們旅遊愉快。

大家請看天壇。

天壇的建築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是我國最精美的古建築羣之一。這裏原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祈禱豐年的地方。初建於1420年,天壇的面積為273公頃,分為內壇和外壇。北邊的圍牆為半圓形,南端是方形,象徵着“天圓地方”。因為古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那時,每年祭天兩次。第1次是新春夏曆正月上旬,這時要百穀求雨,祈禱豐收。第2次是在冬至日,表示感謝黃天上帝。天壇有三座建築,一座比一座高,表示逐步登天。

現在你們可以自由觀賞天壇了,祝你們遊玩得開心、愉快。

北京天壇的導遊詞 篇20

各位遊客,我們今天所要參觀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壇。

明朝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以後,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這作用於祭天的聖壇,佔地面積達到了273萬平方米。主建築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天壇有外壇牆和內壇牆,北面是圓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圓地方。在一開始,祭天和祭地都是天壇,直到明嘉靖年間在北城修建了地壇,才分開的,並且新增了圜丘壇,用於孟冬祭天,把原來的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專門用於孟春祈谷,當時殿宇屋頂已經是三重檐了,從上至下的藍黃綠三色瓦分別代表了天地萬物。而在乾隆年間,有將大享殿改為現在的祈年殿,而將屋頂瓦片都改成了藍色的琉璃瓦。從而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築羣。

可是這樣一個祭天聖地,卻也曾經在1860年時遭到英法聯軍的洗劫,繼而在時候又遭到了八國聯軍的蹂躪。在袁世凱登基的時候也曾經在天壇上演了一出祭天的鬧劇。在,天壇最終還是以公園開放。解放以後天壇不僅成了著名的旅遊景點,而且還是北京城市綠地的組成部分,來這裏的不光是旅遊者,還不乏一些專門為了強身健體的老人們。

現在就讓我們沿着當年皇帝登壇的路線開始此次遊覽。

現在我們正沿着天壇建築的中軸線向南行進,將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壇。圜丘有兩道圍護牆,使外方內圓,符合天圓地方的説法。每道牆都有四組櫺星門,從東面依次是泰元、昭亨、廣利、成貞,每組三門,共有24座,稱為“雲門玉立”。大家可以注意到,櫺星門的大小都不一樣,這是因為中門是上帝專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從左側的門進入;而其他的官員只能從右邊最小的門通過。而門外的一座平台就是皇帝在祭天大典之前更換祭服和盥洗的地方,叫做具服台。來到了圜丘壇下,我們馬上要開始登壇了,不過我請您留心每層壇面都要有多少台階。到了最高層,大家也就都發現了,壇上所有的台階數,護板數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數。每登上一層,都要有9層台階,枱面上的石板中間的叫做天心石,外圍第一圈砌着9圈巨大的扇形石板,第二圈18塊,以此類推,到了最外邊的第九圈正好是81塊;而大家抬頭就可以看到的圍護板被四面台階分為四個部分,每個部分也都有9塊,而中層的圍護板是18塊,下層的是27塊,這些難道都是巧合麼?當然不是,因為根據陰陽五行來説,9是極陽數,所以古代的工匠便用這個數字來賦予圜丘台意念上的崇高。

説完了神壇的奇妙,我在給您介紹一下祭天大典的盛況。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這裏祭天。在大典前兩天,皇帝要在故宮裏進行齋戒,而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冬至前一天,就要到天壇的齋宮進行齋戒。冬至那天,在日出前七刻,現在的凌晨四點多,奏報時辰,皇帝起駕,齋宮東北角的鐘樓開始鳴鐘。到具服台盥洗更衣,神牌都送到枱面相應的位置,也就是七組神位,稱作七幄;在圜丘前燔柴爐上放一隻牛犢,用松枝燔燒,西南的望燈杆望燈高懸,點燃蟠龍通宵寶蠟,台南廣場上排列着奏樂隊,配合着中和韶樂,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祭天大典就正式開始了,皇帝由南櫺星左門登壇,這時鐘聲停止,到了第二層南側拜位站好後,聽候司贊人報儀程。恭讀至皇天上帝的祝文。禮儀結束以後,要將神位前的貢品分別送到燔柴爐(從正位幄次撤下的祭品再次焚燒,皇帝也要一旁恭立目視,稱為望燎)和燎爐(圜丘壇共有12座燎爐,在瘞坎北側,從東向西排列着8個;內圍護牆東西櫺星門外各有一對。從配位幄次車下的祭品分別送到8個燎爐內焚燒,而四個從位幄次的祭品送到櫺星門處)焚燒,煙霧騰空,象徵着送到天庭。而後還要將牛尾、牛毛、牛血送到瘞坎掩埋,象徵不忘祖先茹毛飲血之意。在這個典禮上,需要特別提到的是皇帝恭讀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是剛才所説的枱面中心天心石。他是天壇三大聲學現象之一。在這裏朗讀的時候聲音特別洪亮,而且現在這裏也是一樣的,各位遊客不妨體會一下這奇特的效果,也像當年的皇帝一樣,向上天訴説自己美好的願望。

現在咱們繼續沿着中軸線行走,面前的建築叫做天庫,而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皇穹宇建於明嘉靖九年,起初叫做泰神殿,到了十七年,改名為現在的皇穹宇,它的作用就是在平日存放圜丘壇祭祀主神的地方,所以這裏也叫圜丘壇寢宮。殿內正面的圓形石台上安放的就是皇天上帝的神牌,而前邊兩側的四個方形石台上安放的則是八位祖先神主,還有東西配殿用來存放從祀神位。而皇穹宇三個字也分別代表了至高無上,天,宇宙的意思,更加顯示出它的神聖和至尊。

它是一座建築藝術價值非常高的殿宇,總體呈圓形,下邊是高2.85米的圓形須彌座,為青白石築成,有東南西三個方向的出陛,也就是台階,而在南向出陛還有二龍戲珠的丹陛石。上邊是藍色筒瓦單檐攢尖鎏金寶頂。而在殿內還有八根檐柱和八根金柱,大殿上架沒有橫樑承託,全都是靠各類斗拱層層上疊來支撐,步步收縮,從而形成了精美的穹隆圓頂。這裏邊還運用了物理學中的槓桿原理。這組建築不僅十分精美,而且還有迴音壁和三音石,這和剛才我們説的天心石合稱天壇三大聲學現象。迴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外牆,圍牆建造的磨磚對縫,十分的平滑,是很好的聲音載體,可以傳聲,在傳遞途中對聲音損失極小,只要對着牆説話,就算相隔四五十米,見不到面,都可以清晰的聽到對方説話。而三音石則是皇穹宇大殿正前方的三塊石頭,您站在第一塊石頭上拍手可以聽到一次迴音,第二塊石頭可以聽到兩次,而第三塊就可以聽到三次迴音,所以稱為三音石。在後來也有人把它叫做三才石,取天地人三才的意思。

也許您剛才就已經注意到了,天壇有非常多的柏樹,不錯,它就好像北京一個天然的氧吧。而在這許多古柏當中,有一株500餘歲的檜柏,就是迴音壁西牆外的這棵九龍柏。它的樹幹紋理非常的奇特,佈滿了溝壑,而且旋轉扭曲,好像9條蟠龍纏繞嬉戲,所以叫它九龍柏真是一點也不過分。

在遊覽過了圜丘壇和皇穹宇之後,我們就即將走進祈谷壇了,而現在我們腳下連接兩個祭壇的就是丹陛橋,也叫做海墁大道,而它也是皇帝登上祈谷壇的唯一通道,長360米,橋面上分為三條道,中間的是神道,東邊是御道,西邊的就是王道。而它作為通道為什麼又要稱為橋呢?這有兩種説法,一種是説路面南低北高,步步高昇,好像與天相連接的橋;而另一種就是説路面下邊建有進牲門,類似立交橋,所以稱之為橋。説到進牲門,就是在祭祀前,牛羊都要通過橋下的一個券門被趕到500米外的宰牲亭宰殺,製成供品,所以這個通道也被叫做鬼門關,因為一進去就有死無生了。

好,回到正題,現在呈現在您面前的就是祈谷壇的完整建築羣。前面的這個石台是具服台,在每年孟春祈谷祭祀之前,皇帝照例還是要來到這裏搭建幄次,盥洗更衣,所以這裏還有小金殿之稱。

到此,祈谷壇的主體建築祈年殿就出現在我們面前了。祈年殿下的基座是三層的圓形石台,而在正面三層石台階中,分別裝飾着巨大的浮雕,叫做殿前丹陛石雕。從下之上內容分別是:瑞雲山海,雙鳳山海,雙龍山海。各層排水孔的圖案和浮雕的內容也是對應的。東西兩旁的配殿個有九間,原來是安放從祀牌位的地方,不過在家靖年間,把它們挪到了先農壇,所以現在這裏也就沒有什麼實際用途了。而祈年殿本身就是一座極具中國特色的獨特建築。圓形三重檐攢尖屋頂向上層層收縮,都是用藍色的琉璃瓦覆蓋,以此來象徵天。頂部是鎏金寶頂,抬頭仰視,便是龍鳳藻井,中心是龍鳳成祥的圖案。而巨大的三層殿頂就是靠殿內的28根落地柱支撐的,中間的四柱名叫龍井柱,東南西北方向分別代表了春夏秋冬;而龍井柱外圍的12個紅漆金柱所分割出來的12個開間,則分別代表了一年的12個月份;外面兩環的24個開間有分別代表了一年的24個節氣;同時,這28根大柱,也代表了天上的28個星宿。據説這祈年殿是仿照古代明堂設計建造的。在感歎殿內建築的同時,也讓我們把注意力逐漸轉移到殿內的陳設上來。這裏的陳設是按照清朝咸豐年間原狀恢復的,正面的雕龍寶座上供奉着的是滿漢合璧的皇天上帝神版,左右兩側的石台上供奉的是清朝前八位皇帝的牌位。

和每年的祭天一樣,這裏是用來祈谷的地方。在祭祀的當天,有樂隊在殿外月台上奏樂,身穿祭服的皇帝虔誠步入神殿,向牌位行大禮,祈禱上蒼,然後把供品送到祈年門外東邊的燔柴爐和燎爐焚燒,送上天宮。祈谷禮節和祭天的差不多。

到這裏,祈年殿也差不多講完了,而它還有一個附屬建築,作用和皇穹宇差不多,也是存放祈谷壇祭祀神主的地方,就是祈年殿北側的皇乾殿。

現在我們從祈谷壇的東門出來,可以看到一條連檐通脊的長廊,共有七十二間,俗稱七十二連房,它不僅用來連接神廚神庫,而且也是祭祀時運送祭品的通道,在長廊的東頭,就是宰牲亭,就是前面所説過了鬼門關的牲畜要道這裏來屠宰。而在長廊的東南方向,有八塊巨大的青石,稱為七星石,都是風水鎮石。可是這裏命名有八塊石頭為什麼叫七星呢?原來明代在這裏放的的確是七塊石頭,而最小的那一塊則是清代增添上的。關於七星石的説法每個朝代都不同。在明代,有個道士和皇帝説祈年殿的方位不好,不利於國家,所以就在這裏放了象徵着北斗七星的七塊石頭。而在清代,康熙皇帝為了給滿族愛新覺羅氏尋找從東北如主中原的理論依據,就派人考察山脈,發現泰山是長白山的餘脈,所以就在原來七塊石頭的東北方有放了一小塊兒青石,象徵東北長白山,如果按這種説法,那八塊石頭就應該叫做七峯東嶽。

暫且不管他們怎麼定論了。今天的觀光遊覽就要結束了,在天壇的這段時光希望能成為您北京之遊中的永恆記憶。同時也請您把天壇的祝福帶給您的家人朋友。

北京天壇的導遊詞 篇21

上帝牌位的正殿---皇穹宇及存放日月星辰、風雲雷電諸神牌位的東西配殿。

正殿皇穹宇象一把巨大的雨傘,其殿頂呈圓形,基座為圓形,院落的圍牆也是圓形,這些“圓”都是敬天禮神的象徵,但也正是這些“圓”及建築,造就了不可思議的奇蹟,即皇穹宇院內的三大聲學現象。首先,我們來看一看這院落的圓形圍牆,它就是聞名中外的建築——迴音壁。那麼迴音壁有何神奇之處呢?其現象是這樣的:如果兩人站在兩座配殿後的圍牆下,均面部朝北對牆小聲説話,都能非常清晰地聽到對方所講的話。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呀,整個圍牆是圓形的.,又磨磚對縫,牆面十分光滑,再加上圍牆頂部蓋有檐瓦,聲音不宜散失,於是聲波便沿着圓牆連續反射而產生迴音。各位可以試一試,我們五分鐘後到皇穹宇前集合。

下面請各位看看第二個有趣的現象。請看皇穹宇丹陛下有三塊石頭,如果站在第一塊石頭上拍手,會聽到一次迴音;如果站在第二塊石頭上拍手,可以聽到二次回聲;如果站在第三塊石頭上拍手,可以聽到三次迴音,故稱此石為三音石。其實據聲學專家測量,如果這裏足夠安靜,在三音石上拍手,其回聲是無限次的,只是我們人類只能聽到三聲。這又是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如果你站在三音石上環顧一下四周,你會發現,噢!原來我站在了整座院落的中心,那裏是回聲產生的最佳位置。

第三個有趣的地方是從丹陛上往南數的第十八塊石頭,它被稱為對話石,其奇特之處是:如果一人站在該石板上,另外兩人分別站在東西配殿的西北角及東北角,那這三個人輕聲説話就象打電話一樣清晰,這是因為他們三人所處的位置恰巧是一個邊長為36米的等邊三角形的三個頂尖上,故產生了這種奇特的現象。在這個充滿神奇的小院裏,可能還會有其它的“祕密”等待着我們去發現,也許您就是發現者,好!下面請各位感受一下三音石及對話石的妙趣,5分鐘後我們在門口集合。

北京天壇的導遊詞 篇22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天壇,首先我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天壇是世a686964616fe58685e5aeb界上現存的規模最大的古代皇家祭祀性建築羣,它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及祈雨的地方.天壇完工於公元1420年,位於紫禁城的東南方向,全園佔地273公頃,是紫禁城面積的4倍。在中軸線上有三組非常重要的建築,自南向北依次是圜丘壇、皇穹宇及祈年殿。另外,園中西側有齋宮等建築,全園遍植古鬆、莊嚴肅穆,是一處非常理想的祭祀場所。

在明代,天壇初建之時,實行天地合祭,不僅祭天,而且祭地,其位置便是今天祈年殿所在的祈谷壇上。後來,在京城的北面設地壇,專門祭地,又在祈年殿的南側修建了圜丘壇及皇穹宇,專門祭天,從而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及規模。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天壇也未能倖免於難。侵略者在此胡作非為,盜走並破壞無數珍貴文物,犯下不可饒恕的罪行。

最後一個在這裏祭天的人是竊國大盜袁世凱,但天不隨人願,袁某隻做了83天皇帝癮便一命歸西了。解放後,國家多次撥款重修天壇,但不再是為了祭天,而是為了給世人、給世界留下一份遺產。

北京天壇的導遊詞 篇23

大家好歡迎來到天壇

天壇位於北京市崇文區在永定門內大街路東.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場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 (1420 年 ),以後經過不斷的改擴建,至清乾隆年間最終建成.天壇佔地達 273 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祈年殿、圜丘、 皇穹宇、齋宮、神樂署、犧牲所等.1918 年闢為公園.

天壇分為內、外兩壇,內壇由圜丘、祈谷壇兩部分組成,內壇北部是祈谷壇,內壇南部是圜丘壇,一條 360米長的丹陛橋連綴兩壇,兩壇的主要建築就集中在丹陛橋兩端,丹陛橋南端有圜丘、皇穹宇,北端有祈年殿、皇乾殿.丹陛橋也稱海攫大道 ,是一條巨大的磚砌高台商道,也是天壇建築的主軸線.在丹陛橋的東側建有與天壇祭祀功能相適應的附屬建築:宰牲亭、神廚、神庫 等.丹陛橋西側有齋宮 ,齋宮是舉行祭天大典前皇帝進行齋戒的場所.外壇為林區 , 廣植樹木,外壇的西南部有神樂署,是明清時期演習祭祀禮樂及培訓祭祀樂舞生的場所.

神樂署、齋宮都是祭壇的附屬建築,是祭祀大典的服務用房 ,故齋宮、神樂署都是坐西向東,其建築規格、瓦色、裝飾彩畫均遜於天壇的祭祀建築,強烈地表達了中國古代的。

北京天壇的導遊詞 篇24

天壇公園在北京城的南部,是古代皇帝用來祭祀天神的地方。週末,我和媽媽坐着地鐵來到了天壇公園。公園裏面有可以租用的電子導遊,媽媽給我租了一個戴在身上,所以下面我講的知識好多是聽電子導遊講的!

我們首先到的是“圜丘”。圜丘壇上面是圓形的,下面的院子是正方形的,這表示“天圓地方”。圜丘壇一共有三層,每一層都相隔九個台階,最上面一層鋪着光滑的大理石地磚,地磚有九圈套在一起,每一圈鋪的地磚都是九的倍數,我和媽媽沿着最外圈的地磚走着數了一遍,正好是八十一塊地磚。

然後我們就來到了神奇的“迴音壁”。迴音壁整個是一個圓形的院子,中間有個宮殿,它神奇的地方在於你從院子的一邊發出聲音,就會聽到三聲回聲,還可以從院子的另一邊發出相應的聲音,這都可以當作古代的電話用了,呵呵!

最後我們來到了宏偉壯麗的“祈年殿”。祈年殿就是古代皇帝祭祀天神的地方,每年春天皇帝都會在這兒祈求老天給老百姓一個風調雨順的天氣,然老百姓能夠吃飽穿暖。祈年殿裏面有兩隻飛翔的蝙蝠,媽媽説蝙蝠在古代代表着“福氣”,所以它們在這兒可以快樂的成長,因為它們是“神獸”啊!

逛完天壇公園,我心裏想:“我以後長大了也要建一個像天壇一樣壯觀的地方!”

北京天壇的導遊詞 篇25

現在咱們繼續沿着中軸線行走,面前的建築叫做天庫,而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皇穹宇建於明嘉靖九年,起初叫做泰神殿,到了十七年,改名為現在的皇穹宇,它的作用就是在平日存放圜丘壇祭祀主神的地方,所以這裏也叫圜丘壇寢宮。殿內正面的圓形石台上安放的就是皇天上帝的神牌,而前邊兩側的四個方形石台上安放的則是八位祖先神主,還有東西配殿用來存放從祀神位。而皇穹宇三個字也分別代表了至高無上,天,宇宙的意思,更加顯示出它的神聖和至尊。

它是一座建築藝術價值非常高的殿宇,總體呈圓形,下邊是高2.85米的圓形須彌座,為青白石築成,有東南西三個方向的出陛,也就是台階,而在南向出陛還有二龍戲珠的丹陛石。上邊是藍色筒瓦單檐攢尖鎏金寶頂。而在殿內還有八根檐柱和八根金柱,大殿上架沒有橫樑承託,全都是靠各類斗拱層層上疊來支撐,步步收縮,從而形成了精美的穹隆圓頂。這裏邊還運用了物理學中的槓桿原理。這組建築不僅十分精美,而且還有迴音壁和三音石,這和剛才我們説的天心石合稱天壇三大聲學現象。迴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外牆,圍牆建造的磨磚對縫,十分的平滑,是很好的聲音載體,可以傳聲,在傳遞途中對聲音損失極小,只要對着牆説話,就算相隔四五十米,見不到面,都可以清晰的聽到對方説話。而三音石則是皇穹宇大殿正前方的三塊石頭,您站在第一塊石頭上拍手可以聽到一次迴音,第二塊石頭可以聽到兩次,而第三塊就可以聽到三次迴音,所以稱為三音石。在後來也有人把它叫做三才石,取天地人三才的意思。

也許您剛才就已經注意到了,天壇有非常多的柏樹,不錯,它就好像北京一個天然的氧吧。而在這許多古柏當中,有一株500餘歲的檜柏,就是迴音壁西牆外的這棵九龍柏。它的樹幹紋理非常的奇特,佈滿了溝壑,而且旋轉扭曲,好像9條蟠龍纏繞嬉戲,所以叫它九龍柏真是一點也不過分。

在遊覽過了圜丘壇和皇穹宇之後,我們就即將走進祈谷壇了,而現在我們腳下連接兩個祭壇的就是丹陛橋,也叫做海墁大道,而它也是皇帝登上祈谷壇的唯一通道,長360米,橋面上分為三條道,中間的是神道,東邊是御道,西邊的就是王道。而它作為通道為什麼又要稱為橋呢?這有兩種説法,一種是説路面南低北高,步步高昇,好像與天相連接的橋;而另一種就是説路面下邊建有進牲門,類似立交橋,所以稱之為橋。説到進牲門,就是在祭祀前,牛羊都要通過橋下的一個券門被趕到500米外的宰牲亭宰殺,製成供品,所以這個通道也被叫做鬼門關,因為一進去就有死無生了。

好,回到正題,現在呈現在您面前的就是祈谷壇的完整建築羣。前面的這個石台是具服台,在每年孟春祈谷祭祀之前,皇帝照例還是要來到這裏搭建幄次,盥洗更衣,所以這裏還有小金殿之稱。

到此,祈谷壇的主體建築祈年殿就出現在我們面前了。祈年殿下的基座是三層的圓形石台,而在正面三層石台階中,分別裝飾着巨大的浮雕,叫做殿前丹陛石雕。從下之上內容分別是:瑞雲山海,雙鳳山海,雙龍山海。各層排水孔的圖案和浮雕的內容也是對應的。東西兩旁的配殿個有九間,原來是安放從祀牌位的地方,不過在家靖年間,把它們挪到了先農壇,所以現在這裏也就沒有什麼實際用途了。而祈年殿本身就是一座極具中國特色的獨特建築。圓形三重檐攢尖屋頂向上層層收縮,都是用藍色的琉璃瓦覆蓋,以此來象徵天。頂部是鎏金寶頂,抬頭仰視,便是龍鳳藻井,中心是龍鳳成祥的圖案。而巨大的三層殿頂就是靠殿內的28根落地柱支撐的,中間的四柱名叫龍井柱,東南西北方向分別代表了春夏秋冬;而龍井柱外圍的12個紅漆金柱所分割出來的12個開間,則分別代表了一年的12個月份;外面兩環的24個開間有分別代表了一年的24個節氣;同時,這28根大柱,也代表了天上的28個星宿。據説這祈年殿是仿照古代明堂設計建造的。在感歎殿內建築的同時,也讓我們把注意力逐漸轉移到殿內的陳設上來。這裏的陳設是按照清朝咸豐年間原狀恢復的,正面的雕龍寶座上供奉着的是滿漢合璧的皇天上帝神版,左右兩側的石台上供奉的是清朝前八位皇帝的牌位。

和每年的祭天一樣,這裏是用來祈谷的地方。在祭祀的當天,有樂隊在殿外月台上奏樂,身穿祭服的皇帝虔誠步入神殿,向牌位行大禮,祈禱上蒼,然後把供品送到祈年門外東邊的燔柴爐和燎爐焚燒,送上天宮。祈谷禮節和祭天的差不多。

到這裏,祈年殿也差不多講完了,而它還有一個附屬建築,作用和皇穹宇差不多,也是存放祈谷壇祭祀神主的地方,就是祈年殿北側的皇乾殿。

現在我們從祈谷壇的東門出來,可以看到一條連檐通脊的長廊,共有七十二間,俗稱七十二連房,它不僅用來連接神廚神庫,而且也是祭祀時運送祭品的通道,在長廊的東頭,就是宰牲亭,就是前面所説過了鬼門關的牲畜要道這裏來屠宰。而在長廊的東南方向,有八塊巨大的青石,稱為七星石,都是風水鎮石。可是這裏命名有八塊石頭為什麼叫七星呢?原來明代在這裏放的的確是七塊石頭,而最小的那一塊則是清代增添上的。關於七星石的説法每個朝代都不同。在明代,有個道士和皇帝説祈年殿的方位不好,不利於國家,所以就在這裏放了象徵着北斗七星的七塊石頭。而在清代,康熙皇帝為了給滿族愛新覺羅氏尋找從東北如主中原的理論依據,就派人考察山脈,發現泰山是長白山的餘脈,所以就在原來七塊石頭的東北方有放了一小塊兒青石,象徵東北長白山,如果按這種説法,那八塊石頭就應該叫做七峯東嶽。

暫且不管他們怎麼定論了。今天的觀光遊覽就要結束了,在天壇的這段時光希望能成為您北京之遊中的永恆記憶。同時也請您把天壇的祝福帶給您的家人朋友。

北京天壇的導遊詞 篇26

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曹宇翔。

下面我要給大家講講天壇的傳説,此刻大家抬頭看一下這就是美麗的天壇,從遠出看是個八角形寶塔。

天壇是王屋的主峯,高峯聳寺深古縱橫,一峯突起,萬峯臣伏,唯我獨尊,從南向北看中間高,兩邊低,好似屋頂像王者之屋,稱王屋山。天壇原名叫瓊林台,因皇帝在山頂設壇祭天,後人為了紀念,該為天壇。為了紀念皇帝老師華蓋對皇帝指點,把天壇峯前的山叫華蓋峯。

我們走過天壇,又來到了望景寺,那裏能夠這人觀賞天壇的風景。

天壇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禮貌保護單位。於北京正陽門,東南方自,為明清兩朝皇帝祭天,求雨和祈,壽年專用祭壇,是世界上此刻規模最大,最完美的古代祭天建築羣。總面積273平方米。1918年作為公園正式對外開放。

壇為三層圓形石台,壇區佔地20萬餘平方米。因此;明清時期北京的天壇與歷朝代郊壇有一脈相承的淵源。

天地壇遂改稱為天壇。消沿明制,天壇一稱沿用至今。從乾隆八年1743年起,對天壇建築進行了多次修理,天壇最後構成了南北兩壇,規制嚴謹的盛郎風貌。

天壇到處有美麗的風景,説也説不盡,期望你有機會細細遊賞。

北京天壇的導遊詞 篇27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我是帶領你們去北京天壇遊玩的導遊小章,很榮幸能在這裏為你們服務,有什麼做的不周的地方請多多指教。

我們現在來到了精緻、漂亮的北京天壇。天壇位於北京的南端,是清、明兩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禱五穀豐收的地方。它嚴謹的建築佈局,奇特的建築結構,魅力的建築裝飾,被認為是我國現存的一組最精緻、最美麗的古建築羣,在世界上可是有極大的聲譽呢!

進了天壇,我們知道了天壇建於明永樂十八年,也就是一四二零年,與故宮是同時修建的,天壇的總面積約二百七十萬平方米,可大啦!分為內壇和外壇兩部分,主要建築物全都在內壇。南邊有圓丘壇、皇穹宇,北邊有祈年殿、皇乾殿,是由一座高2米半,寬28米,長360米的甬道把這兩組建築連接起來。天壇的總體設計,從它的建築佈局到每一個細部處理,都強調了“天”。它那300多米長的高出地面的甬道,我們登臨其上,環顧四周,首先看到的是那廣闊的天空和那像徵天的祈年殿,一種與天接近的感覺油然而生。這條甬道又叫海漫大道,這是因為古人認為到天壇去拜天,等於上天,而由人間到天上去的路途非常遙遠、漫長。

女士們,先生們,今天的遊程到此結束,謝謝你們的光臨,再見!

北京天壇的導遊詞 篇28

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小李。

下面我要給大家講講天壇的傳説,現在大家抬頭看一下這就是美麗的天壇,從遠出看是個八角形寶塔。

天壇是王屋的主峯,高峯聳寺深古縱橫,一峯突起,萬峯臣伏,唯我獨尊,從南向北看中間高,兩邊低,好似屋頂像王者之屋,稱王屋山。天壇原名叫瓊林台,因皇帝在山頂設壇祭天,後人為了紀念,該為天壇。為了紀念皇帝老師華蓋對皇帝指點,把天壇峯前的山叫華蓋峯。

我們走過天壇,又來到了望景寺,這裏可以這人觀賞天壇的風景。

天壇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明保護單位。於北京正陽門,東南方自,為明清兩朝皇帝祭天,求雨和祈,壽年專用祭壇,是世界上現在規模最大,最完美的古代祭天建築羣。總面積273平方米。作為公園正式對外開放。

壇為三層圓形石台,壇區佔地20萬餘平方米。因此;明清時期北京的天壇與歷朝代郊壇有一脈相承的淵源。

天地壇遂改稱為天壇。消沿明制,天壇一稱沿用至今。從乾隆八年1743年起,對天壇建築進行了多次修理,天壇終於形成了南北兩壇,規制嚴謹的盛郎風貌。

天壇到處有美麗的風景,説也説不盡,希望你有機會細細遊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beijing/gden9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