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畢業論文 >畢業論文模板 >

清代和民國時期嘉禾縣食鹽貿易淺析

清代和民國時期嘉禾縣食鹽貿易淺析

清代和民國時期,嘉禾縣經濟落後,人們日常生活所需的食鹽需要從外地運來。以下是清代和民國時期嘉禾縣食鹽貿易

清代和民國時期嘉禾縣食鹽貿易淺析

由於食鹽來源地幾經變動,加上山路崎嶇、交通不便,食鹽供給問題成為當時嘉禾人最關注的問題之一。嘉禾人為了獲取食鹽,克服種種困難,以人力肩挑的方式在崇山峻嶺中穿行,飽嘗艱辛。本文擬對此作探討。

一、食鹽來源地的變動

清代湖南鹽業承襲“引岸制”①,湖南主銷淮鹽。湖南南部地區雖然名義上早在唐宋時期即已納入政府食鹽專賣體系, 實際上直到清朝建立, 這裏的食鹽流通仍然基本處於自由貿易狀態②。嘉禾縣位於湖南南部,靠近廣東,是淮鹽與粵鹽銷售區域的交界地帶。嘉禾縣建立於明崇禎十二年(1639),建縣初期,其食鹽的流通亦處於自由貿易的狀態。有清一代,嘉禾縣的食鹽貿易逐漸納入清朝政府的食鹽專賣體系,淮鹽和粵鹽在嘉禾境內交替銷售。不過,從總體來看,嘉禾人食粵鹽的時間遠遠長於食淮鹽的時間,清代嘉禾縣境內食鹽銷售以粵鹽為主。

嘉禾縣所在地域在建縣以前便已經有過幾次食鹽來源地的變動。“嘉禾舊域桂、臨,隸衡郡,合永、寶三府原食淮鹽。元末,陳友諒據武昌,下游阻舟,乃食粵鹽,是為衡、永、寶食粵鹽之始,亦即為嘉禾食粵鹽之始。明洪武初,復舊。隆慶間,以古田苗變,又銷粵引。”③ 可見,建縣之前,嘉禾地域百姓以食淮鹽為主。一旦長江中游地區發生戰亂,淮鹽運道受阻,無法運抵嘉禾地域,嘉禾地域百姓便就近改食粵鹽。元朝末年,陳友諒佔據武昌,運送淮鹽的船隻無法抵達湖南,嘉禾地域開始銷售粵鹽。此外,如果兩廣地區發生動亂,朝廷也會要求湘南地區的州縣銷售粵鹽,以便就近籌集軍餉。明朝隆慶年間(1567―1572),廣西古田縣發生農民起義,為了就近籌集軍餉,明朝政府指令湘南地區銷售粵引,嘉禾地域再次銷售粵鹽。然而,從總體來看,建縣之前嘉禾地域百姓食淮鹽的時間要長於食粵鹽的時間。

嘉禾縣建立以後,其境內的食鹽貿易情況發生了新的變化,食鹽銷售以粵鹽為主。嘉禾建縣後,屬桂陽州管轄。建縣之初,嘉禾仍食粵鹽。進入清朝以後,受局勢影響,嘉禾境內逐漸改食淮鹽。“國初,兩粵未安,商旅不通。淮商尋昔引地,舳艫載運,銜尾而至,由順治丁亥(1647)以及康熙辛亥(1671)食淮鹽又二十五年矣。”① 康熙十年(1671),廣東巡撫以衡州、永州、寶慶三府改為兩淮鹽區,導致粵鹽滯銷,妨礙完納餉課為藉口,請求清朝政府令桂陽州、臨武縣、藍山縣、嘉禾縣銷售粵鹽。這一請求如果被清政府採納,將大大加重桂陽州及其所轄三縣百姓的負擔,因此遭到了以桂陽知州袁繼善為首的四州縣官民的反對。不過,四州縣官民的反對最終歸於失敗。“粵撫軍李以三府銷淮引,致粵滯銷,礙完餉課為辭,請令桂、臨、藍、嘉四處仍銷粵引,遂有計目散鹽,求完課額之苛税,知州袁繼善力爭不得。”② 此後,直到清朝滅亡,嘉禾境內以銷售粵鹽為主。

民國時期,時局不穩,蘆鹽、遼鹽、淮鹽、粵鹽在嘉禾境內都有銷售。“近者,湖湘或運蘆、遼諸鹽,濟淮乏,粵鹽船運大滯。而民國十六年,民軍屯武漢,下游鹽荒,粵鹽乃大鬯。商趨時情,信有徵矣。”③ 民國時期,在嘉禾縣的食鹽貿易中,政府幹預減弱,市場調節加強。儘管如此,嘉禾境內食鹽銷售依舊以粵鹽為主。

、粵鹽鹽埠及鹽行的變遷

嘉禾人所食粵鹽主要來自連州星子埠。粵鹽興盛時,清政府曾經在臨武縣東南的牛頭市設立鹽埠。“始粵鹽盛時,牛頭立埠發運,官民皆倚其利。”④ 嘉禾人就近採購牛頭埠粵鹽,運回本縣銷售。牛頭埠的設立,經歷了一番曲折,其原因是清政府“計丁派銷鹽引”⑤ 政策的實施。如前所述,康熙十年清政府令桂陽州、臨武縣、藍山縣、嘉禾縣銷售粵鹽。十二年後,亦即康熙二十二年,偏沅巡撫以四州縣户口稀少、責銷不便為由,請求在桂陽、臨武、藍山、嘉禾四州縣按粵西之例實行計丁派銷鹽引的政策。“越十二年,偏沅巡撫盧上言四處户口稀少,責銷不便,乃按照粵西計丁派銷之例。”⑥ 從此以後,湘南地區淮鹽、粵鹽銷引之爭演變為粵鹽運埠之爭。

計丁派銷鹽引的政策實行之初,嘉禾縣的丁額為2567人,銷售粵鹽鹽引94道3分。此後,派銷給嘉禾縣的粵鹽鹽引數量逐年增加。康熙四十六年,粵鹽鹽引在嘉禾縣的銷售數量增至1677道。康熙四十七年,廣東巡撫又以連州鹽埠積引很多為由,題請清朝政府向湘南地區勻派鹽引,嘉禾縣粵鹽鹽引銷售量陡增至2677道。此舉大大加重了包括嘉禾縣在內的湘南地區人民的負擔。桂陽州轄區的人民建議改近運鹽道路,用以抵消鹽引銷量增加所帶來的負擔。嘉禾人鄺義豪等上書,請求改在較星子埠更為近便的牛頭市設立鹽埠。“桂郡人乃議改近運道,為銷引增加之抵制。里民鄺義豪等因上書言小民擔鹽往連州星子埠百里至二百里不等,高嶺仄徑,左擔艱澀,甚於棧道,宜改埠於牛汾(即牛頭市――引者)。”① 牛頭市距臨武縣城30裏,與桂陽州、藍山縣、嘉禾縣的距離也適中,處於肆水上游。肆水又名武水,下游可達韶關、廣州。沿此河從廣東運鹽至牛頭埠比較方便。然而,連州埠、樂昌埠的鹽商以河窄流急、阻遏船運以及私鹽氾濫為藉口,極力阻撓在牛頭市設立鹽埠,企圖獨佔鹽埠之利。郴州官吏亦袒護樂昌埠的鹽商。“而連州、樂昌埠商藉詞瀧河澆隘、遲運、私售滋弊,力爭之,實則為爭彼埠利耳,郴州官吏袒樂昌埠商。”② 在此情況之下,桂陽知州伍士琪約集郴州、桂陽州以及兩州下轄的八縣官員,重新對擬設鹽埠位置和相關運鹽路線進行勘定,勘定的結論是在牛頭市設立鹽埠確實較為近便。“知州伍士琪復會兩州八縣勘定,牛頭果便。”③ 經過桂陽州及其下轄三縣官民的努力爭取,牛頭埠終於設立。清朝政府於牛頭市設立總埠,同時,在緊鄰牛頭市的肆水東岸設立分埠――桂臨埠。牛頭埠設有鹽鋪四十九間半。其中,臨武縣鹽鋪九間半,藍山縣、嘉禾縣各有鹽鋪二十間。牛頭埠設立之初,贏利豐厚,對當地財政收入貢獻巨大。“埠初立,利市數倍,縣官多取辦埠商,科舉士子,例有饋遺。”④ 道光年間(1821―1850),牛頭埠開始衰落。咸豐年間(1851―1861),牛頭埠遭到太平天國起義軍破壞,最終被廢棄。“道光間漸衰,咸豐粵寇亂,牛埠告廢。”⑤ 此後,廣東鹽商改在郴州宜章縣設立鹽埠,而桂陽州、臨武縣、藍山縣、嘉禾縣百姓不得不繞道至連州星子埠販運食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iye/muban/x7jvp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