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畢業論文 >開題報告 >

文學類論文開題報告

文學類論文開題報告

題目:《論亦舒筆下女性的傳統與現代》

文學類論文開題報告

一、選題的目的與意義

亦舒是當代香港著名的言情小説家,她與倪匡、金庸被並稱為“香港文壇三大奇蹟”。亦舒的作品,深受讀者喜愛,二十多年經久不衰,一度出現過這樣的説法“台灣有瓊瑤,香港有亦舒”。然而,亦舒充滿強烈的現代都市氣息的作品,以洞察世情的目光,簡潔優美的筆調,穿梭於傳統與現代之中,其鮮明的女性形象塑造與藝術感染力使其自成一家。雖然亦舒主攻言情小説,但寫的卻是當代香港女性的於情感上對人生的思考,以及女性意識的覺醒。本文在香港的歷史性與現代性的基礎上研究發現,解讀亦舒小説女性形象的鑰匙既不是性格,也不是性別,而是人物的文化身份。通過剖析她們悲劇性生存體驗背後的心態,論文發現了她們價值觀系統與文化身份的特殊結構:她們顯在的價值立場是現代的、商業化的;潛在的價值立場卻是傳統性的。現代價值觀以理性方式存在,傳統價值觀以無意識、非理性方式存在。從而通過亦舒筆下女性無法衝破的傳統迴歸和現代的叛逆來探究香港都市女性的心理和生存狀況,以及她們如何適應時代變遷的,從而表達作家對這一女性的真切關懷。

二、概述國內外研究成果

國內關於亦舒小説研究,主要概括為:1、研究香港文學的專著:目前出版的幾部香港文學史、小説史,如劉登翰主編的《香港文學史》、王劍叢的《香港文學史》等,都有研究亦舒的章節。2、直接研究亦舒的論文:從統計的《人民大學複印資料》《索引》中提及的文章,再查閲九十年代以來幾篇專門研究亦舒小説的論文,如張秋蕙的《徘徊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李莘的《超脱入世言情寓理》等。3、研究港台相關女性作家的論文,如鍾曉毅的《論香港女作家筆下的愛情模式》等。此外就是研究亦舒小説的主題還停留在少數所謂“代表作品”解讀階段,且多單由先驗視角(如女性主義)和先驗命題(現代人寂寞)出發,把亦舒小説簡單化,狹窄化,由此得出的對亦舒小説總體特徵的描述不可能準確。

而對於亦舒的愛情觀,研究者有相左的意見,主要分歧在於愛情觀是偏於現代還是偏於傳統。在我看來,亦舒的愛情觀是比較矛盾的,這主要來自於她所接受的文化影響,一方面亦舒深受傳統文化和道德影響,另一方面又有極強的現代意識,分析亦舒的小説,這種矛盾性可以從不同階段,不同的情感故事中把握。如王劍叢認為:“她的愛情觀是悲觀主義的,對愛情持懷疑和害怕的態度。”[1]錢虹分析了亦舒對獨身、同居等現象的態度,認為亦舒的愛情觀是比較現代和開放的[2];張秋蕙則認為“亦舒的愛情觀反映的仍是女性‘尋找男人’的主題,在精明能幹的表面,甘願為愛情犧牲的女性美的,仍是她們性格的主宰。”[3]

學者們分析亦舒小説的女性意識時,見解也有分歧。主要在於:她是不是一個自覺的女性主義者。鍾曉毅在《亦舒傳奇》裏認為亦舒是個女性主義者,“她在作品中描述了獨到的、真實地女性經驗,將女性的命運,她們的心理和生理的……真實而自然地反映出來。”[4]林芳玫認為亦舒不具有女性主義意識,“因為社會結構與社會制度對整體女性的影響並不在她的討論範圍內。”[5]

綜觀近二十年國內的亦舒研究,亦舒作為香港文學的獨特性得到了一定重視,這些研究文章在總體上都肯定亦舒小説有一定的意義。例如作者們從小説的女性形象、愛情觀、思想主題和語言等方面進行研究,由此得出比較一致的結論:亦舒的小説擁有極香港和極都市的味道;重視女性的思想、智慧、獨立人格和自我價值;愛情觀浪漫而不脱離實際,敢於直面現實人生;孤獨和寂寞是小説中突出的情節主調;小説常常以悲劇結局,揭示了人性深層的悲劇;語言則簡潔凝練、潑辣直率,富於藝術性。

三、本人的預期突破創新

女性作家關懷女性問題,無疑在藝術背景上,還是歷史情景中,都是合理選擇。亦舒的小説,着力描寫女性,關懷的是女性命運和女性意識,所以她筆下的女性,或傳統,或現代。對亦舒小説女性形象的研究,我想從傳統與現代性的綜合上來解讀。而解讀這兩者的聯繫,首先,我是從趙稀方的《小説香港》分析亦舒小説中的女性如何傳統性與現代性的。“對香港文化身份的探討與分析是《小説香港》最具理論個性與閲讀吸引力的部分之一。作者的研究思路得益於從新歷史主義和後殖民主義理論中受到的啟發,關注“歷史的文本性”與“文本的歷史性”之間的關係,強調從新的歷史意識出發去辨識複雜的歷史問題。”[6]從新歷史主義探討的是亦舒小説中香港女性無法擺脱的傳統束縛,主要是對歸屬感和身份認同的尋找,這決定女性無法衝破女性他者的姿態與男性站在同一水平線上。而後殖民主義對香港的影響,主要是在價值觀和文化上,這種影響帶來一股極強的現代意識。亦舒小説中女性生活在殖民性帶來的西方女權意識、商業競爭和道德淪陷的香港都市,其現代性主要表現在金錢觀、愛情觀和事業觀上。其次,本文也想通過亦舒的生命體驗,而不是單從文本出發來研究其筆下女性的傳統與現代。最後,就是從新時代知識女性的心理來探討亦舒筆下女性傳統與現代性的表現與意義。總之,本文想通過這三方面的分析,來挖掘香港現代都市女性真實地生存狀態和生活圖景,也體現亦舒對現代女性矛盾性的真切關懷。

四、研究思路和論文主要內容

本文主要從傳統和現代性兩方面來研究亦舒小説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她筆下的女性產生

這兩種特性的原因和意義。論文采取由淺入深,層層推進的方式來解讀亦舒小説中女性形象的傳統迴歸和現代叛逆

首先,從趙稀方的《小説香港》和香港的特殊性來挖掘亦舒小説中女性的傳統迴歸。趙稀方的《小説香港》從新歷史主義和後殖民主義理論出發,認為香港人一直在尋找一種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正因為香港的歷史性,有着濃厚的中國文化與道德傳統,使亦舒的小説創作無法擺脱這一特殊地域和文化與道德的沿襲,其作品中的女性也不得不為找尋歸屬和身份認同而回歸傳統,因此小説仍以“女性尋找男性”為主題,其中女性的自我覺醒,人生價值的規定,還是有一個先在的尺度——男性標準,所以,現代女性骨子裏依然有傳統文化的束縛,體現在女性的温柔多情,性格的依附妥協,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留戀和家庭的迴歸。另外,以趙稀方的觀點來看,香港也曾深受殖民文化的浸染,殖民主義帶來的西方思想,使香港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發生鉅變,香港由此成為最具現代氣息的大都市。現代的香港社會分工更細,適合女性的崗位更多,女性參與社會能力更強,但殘酷的商業競爭和道德淪喪,加上男性不會以平等的眼光正視女性,社會對女性的歧視沒變,女性所受的強大經濟壓力沒變。在這種現代意識濃厚的氛圍中,女性極力爭取獨立自主,但卻無法擺脱傳統意識和男性世界帶來的壓力,這使得女性內心十分矛盾,而亦舒小説中的女性就是在這種矛盾與糾結中掙扎。由此看來,亦舒筆下的女性受到香港的歷史的傳統性和殖民的現代性雙重壓力,儘管她們是事業上的“女強人”,個性鮮明,女性意識強烈。外表越堅強的她們,內心就越脆弱,並且她們的脆弱來自於始終不敢背離愛人與家庭太遠,她們害怕孤獨、寂寞,害怕被拋棄,而喧囂和繁雜的都市社會讓她們更加找不到自我,所以這些女性不得不做“新潮女性嚴重庸俗平凡的女人”——尋找理想男性和迴歸家庭,以此獲得另一種生活方式。

其次,從香港的現代性造就了知識女性和都市女性要求個性解放和人格獨立中,我們發現亦舒筆下的女性不再是傳統範疇的依附性,而是掌握了經濟獨立的職場精英。此外,亦舒也投入了自己的生命體驗,將時代女性的獨特經驗、羣體感受、生存困境、矛盾心理以非常感性而生動的形式表現出來,使凸現的女性意識成為貫穿於她小説的靈魂。而且她把女性意識探索的目光由婚姻家庭投向了外部的世界,把追求事業、實現人生價值、創造生命輝煌作為其內在需求的核心,把女性意識昇華到以女性的社會參與、人性自由和精神建樹來實現女性解放的更高層次。這種獨特的女性書寫,賦予了現代女性一種叛逆意識,她們不羈於傳統的束縛,不斷為實現女性人格的自我完善,張揚時代女性的獨立自主奮鬥,足以表現在她們對金錢、愛情、事業的看法。對待金錢,亦舒小説中的女性表現的更加實際和超然;對待愛情,她們持懷疑態度,並用客觀而冷峻的眼光視之,她們清醒的知道愛情既美好也易逝,兩性之間的情感必須以經濟獨立為保障,以平等的兩性關係為前提;同樣在事業上,亦舒筆下的女性也是巾幗不讓鬚眉,工作對於這些新女性,不僅僅只是謀生的手段,更是展現自我價值的舞台。這就是亦舒小説中女性區別於傳統的現代性。

最後,亦舒小説女性形象的亦舒魅力,就在於她們的傳統與現代性,儘管她們生活在現實的矛盾中,但卻展現了香港女性真實的生存狀態和生活圖景,也體現了亦舒對現代女性的真切關懷。

五、研究方法

本論文擬用一下幾種研究方法:1、文獻研究法:查找研究香港文學和亦舒小説的專著和博士論文、碩士論文及相關文獻書籍等,對亦舒小説中女性形象的傳統與現代性的研究。2、瀏覽法:瀏覽各個網站(如中國知網等),亦舒論壇等查找研究亦舒筆下女性形象的相關資料。3、比較研究法:通過查閲研究亦舒及其作品的相關資料,依據一定的標準,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有聯繫的事物進行考察,尋找其異同,以此來分析女性形象。

六、參考文獻

[1] 王劍叢《香港文學史》[m],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

[2] 錢虹《香港女作家婚戀小説選》[m],中國友誼出版社,1990年1版一印。

[3] 張秋蕙《徘徊在現代與傳統之間》[n],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02期。

[4] 鍾曉毅《亦舒傳奇》[m],廣東人民出版社,XX年1月版。

[5] 林芳玫《權力與美麗》[ol],維基百科:

[6] 轉引自趙稀方:《小説香港》[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XX年5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iye/baogao/4l6zw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