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報告寫作指導 >

留守兒童開題報告格式模板

留守兒童開題報告格式模板

“基於共生理論的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發展研究”是我校與瓦甸國小聯合研究課題。這一課題已於XX年5月被南通市教科所列為“xxx”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經過5個月的籌備工作,今天正式開題了。我代表課題組就課題研究的有關內容向各位作一個彙報。

留守兒童開題報告格式模板

一、課題的提出

“基於共生理論的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發展研究”是基於共生理論研究成果、針對農村基礎教育改革面臨的現實問題提出的。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不斷加速的今天,勞動力流動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的勞動力數量進一步擴大,伴隨而來的“留守兒童”數量必將進一步擴大,“留守兒童”現象將會也必然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存在。據有關統計數字表明:城鎮學校“留守兒童”約佔學校總人數 30%,農村學校“留守兒童”約佔學校總人數的 40%。而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我國僅農村“留守兒童”人數就近 XX萬人,而且還有增長趨勢。“留守兒童”由於遠離雙親,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些“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為習慣,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嚴重斷層和缺位,在成長髮育的過程中比較容易偏離正常軌道:一些兒童內心產生嚴重自卑感,性格孤僻,行為懶散,我行我素;一些兒童因心靈空虛而盲目尋找其他精神支柱,迷上電子遊戲、賭博;有的甚至拉幫結派,打架鬥毆,與社會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由此可見,“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一個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視和關注的現實問題。關注留守兒童是學校全面提高育人質量的需要。留守兒童身上明顯存在的監護權缺失、安全無保障、情感缺乏、性格缺損、道德教育出現真空等問題,已嚴重影響學校全面育人目標的達成。關注留守兒童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教育部賙濟部長在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上曾指出:農村流動人口子女就學問題和留守子女教育問題依然嚴峻……從負面看,父母外出務工使家庭教育缺位,對子女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長產生了諸多不利影響。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它最終會演變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這種現象會影響農村整整一代人的成長髮展,進而影響我國社會的現代化發展進程。

共生理論是一種有助於促進留守兒童發展的理論。“共生”一詞的概念源於生物學,指不同種屬的生物一起生活。在我國古老的中醫學説中,也早就提出了“五行學説”、“相生相剋”的“共生理論”。共生理論和方法在二十世紀中葉以來開始應用於社會領域,主要是醫學領域、農業領域和經濟領域。在社會科學方面的應用,首先為西方社會學者們所提出。他們認為,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裏,人們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密切,具有高度知識的人與生產工具的綜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緊密。因此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已經結成了一個相互依賴的共同體。在此基礎上,西方的一些社會學家提出了一種“共生方法”的理論來設計社會生產體系,強調社會生產體系中各種因素的作用與關係。隨着研究不斷深入,“共生理論”認為到,共生是自然界、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共生的本質是協商與合作,協同是自然與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之一;互惠共生是自然與人類社會共生現象的必然趨勢等。依據“共生”理論來看待和分析學校教育中的發展問題,我們不難發現,影響學校可持續發展的若干宏觀重大關係問題就是一種“共生關係”。如現代教育理念下的教師、家長、學生就是一個相互促進,相互學習,協同進步,共同成長的共生體,三者之間是互惠互利,協同發展的。而作為共生體一部分的留守兒童羣體完全有可能依據共生體的有效交往資源得以生存、轉化與協調發展。

二、課題概念闡釋

留守兒童是指遠離雙親或單親,多數依靠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監護的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就是指隨着大量農村成年男女向城鎮轉移就業,而多數人沒有攜帶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許多農村兒童遠離雙親或單親,成為農村家庭的留守兒童,多數依靠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監護。

共生理論。“共生”一詞的概念源於生物學,指的是不同種羣按某種物質聯繫生活在一起,他們之間進行物質交換、能量傳遞,從而能夠合作共生。共生現象不僅存在於生物界,而且廣泛存在於社會與經濟領域之中。“共生理論”認為:共生是自然界、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共生的本質是協商與合作,協同是自然與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之一;互惠共生是自然與人類社會共生現象的必然趨勢等等。該理論強調種羣間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協調發展。運用共生現象普遍性的觀點來看待人類社會中諸如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的關係,就會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這些關係存在的客觀性,從而按照共生原理不斷推進其向優化轉變,從而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基於共生理論的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發展研究,就是學校基於對共生理論的理解與運用,通過對“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等現狀的分析,研究探索出對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等方面加以引導、梳理、教育策略,促使“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羣體積極融入學校主流環境,獲得健康快樂成長的研究。

三、研究現狀及研究價值

(一)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

以共生理論觀照和分析、解決學校教育發展中的具體問題尚屬新生領域。有關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研究已開始併產生了一些影響廣泛的成果,但這些研究基本側重於一般理論研究方面,而針對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和實踐研究是不夠的。已有的研究往往注重現狀的分析,但對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還沒有較完善的方案出台。已有的研究往往注重針對性矯治留守兒童問題,但從系統層面解決這一問題還鮮有涉及。本課題擬在已有研究基礎上借鑑共生理論,針對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作進一步的理論梳理和實踐探索,以探索適合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發展的途徑和方法。

(二)主要觀點與可能的創新之處

主要觀點:

共生理論下的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教育的過程就是構建更加和諧的育人環境、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

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

1、開拓共生理論在教育領域的新進展。

2、構建更加和諧的育人環境。

3、進一步探索出對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教育方法及發展方案。

4、對“留守兒童”的教育適應當前農村現狀的要求,對當前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建設新農村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三)本課題的研究價值:

基於共生理論的理解和運用,在學校,對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等方面加以引導、梳理、教育,促使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健康快樂成長,實現教育目標,構建和諧校園。在家裏,使家庭更加和睦、幸福,促進農村家庭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構建和諧家庭。在社會,對促進當前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建設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也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四、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課題研究的目標:

學校基於對共生理論的理解與運用,通過對“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等方面加以引導、梳理、教育,促使“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健康快樂成長,並探索對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教育方法及發展方案。

(二)研究的內容:

a、共生理論下的學校“留守兒童”教育研究。

b、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現狀。

c、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教育。

d、探索對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教育方法及發展方案。

(三)研究重點:

適合農村國小“留守兒童”的心理、思想、學習教育方法及發展方案。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課題研究力圖以“研究——嘗試——反思——生長”為研究模式,力圖在研究中嘗試,在嘗試中反思,在反思中生長。

1.文獻資料的蒐集與學習。廣泛蒐集、學習,把握國內外教育教學關於共生理論、留守兒童研究的先進理論與成功經驗。

2.現狀調查與分析。定量與定性研究相結合,對當前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現狀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分析。

3.探究試驗的實踐研究。在切實把握應然與實然狀態的基礎上,提出試驗方案,開展如問題留守兒童個案研究、留守兒童情感補償的實踐研究、留守兒童養成教育實踐研究、農村留守兒童學業困難矯治研究等。

4.經驗總結法。總結經驗教訓,建構農村國小“留守兒童”發展模式。

六、研究安排

(一)研究思路:基於對共生理論的理解與運用,對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心理、思想、智力教育的研究,並通過他們日常的學習和生活實踐來進行教育。在心理教育方面,課題強調的核心理念是“包容、向上”;在思想教育方面,課題強調的核心理念是“自強、協作”;在智力教育方面,課題強調的核心理念是“進步、成才”。

(二)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XX年5月—XX年10月),準備階段。

建立課題研究領導小組並落實課題研究人員。組織研究人員深入調查,分析現狀,確立研究內容,制定研究方案。根據研究方案,制定相應的保障制度。規劃研究經費,確保研究順利進行。

第二階段(XX年11月—XX年12月),實施階段。

1、認真按研究方案開展研究,通過多種形式全面瞭解學生現狀,不斷髮現新的情況,貼近學生,走近學生。邊實踐邊研究,邊研究邊實踐,讓學生留得下,學得好,生活開心,家長放心。

2、根據“留守兒童”現狀,分類指導,區別對待,在活動中受啟發,在交流中受教育,在相處中求愉悦 ,從個性中找共同點,從共性中找差異。收集案例,加以分析,因材施教,探索出教育“留守兒童”的新方法,新措施。初步擬定留守兒童發展方案、提綱,總結規律,分析提高。

第三階段(XX年1月—XX年7月),總結階段。

1、總結經驗,蒐集成果,整理檔案,撰寫研究報告。

2、初步制定《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發展方案》並付諸實施。

3、申請課題結題。

七、研究預期成果及保障措施

(一)預期成果

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分析 調查報告

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心理教育的研究 階段小結

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思想教育的研究 階段小結

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智力教育的研究 階段小結

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共生髮展的研究 階段報告

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教育制度 制度

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發展方案 制度

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共生髮展研究報告 研究報告

(二)保障措施

1、人員條件及資源保證:

人員條件是課題研究實施的主要保證。從參與課題的人員結構看,本課題具備很好的人員條件。課題主持人及核心組成員均從事管理工作已經有多年,具有豐富的管理經驗和豐富的課題研究工作經驗,並共同合作參與一項市“十五”課題的研究工作,並圓滿結題。

其他人員多為學校各年級的班主任、有教學經驗的學科教師,長期在中國小一線工作,他們構成了課題研究具體實施隊伍。從知識結構、專業素質和已有經驗看,這支隊伍都是很出色的。

2、在確立本課題之前,我們查閲了許多關於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資料,對一些學生及其家長作了科學的問卷調查,通過對問卷調查分析,瞭解到當前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問題。在農村中國小開展“留守兒童”教育研究確有必要性和很大的實用價值。

3、課題研究的條件保障:

領導支持:兩所學校領導都大力支持課題的研究,曾專門召開會議,鼓勵課題組開展工作。

資料與設備保障:學校為了保障課題研究的正常開展,已配置大量教育科研、教育理論類書籍。學校還為課題組配備了多台微機,便於上網查閲資料。

經費保障:學校計劃提供5000元作為課題啟動資金,能充分保障課題研究的正常開展。

時間保障:學校還對課題組所有成員的課務作出適當調整,以便課題組成員騰出更多的時間進行課題的研究與實施。

開展“基於共生理論的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發展研究”課題研究,對我們兩校來説是挑戰更是機遇。我們堅信隨着課題的啟動與發展,依靠全體課題組成員的集體智慧、鍥而不捨的科研熱情、求真的工作作風及創新精神,一定會圓滿完成各項任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zhidao/y60m4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