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事蹟材料 >

關於李蘭娟人物事蹟學習心得體會(精選16篇)

關於李蘭娟人物事蹟學習心得體會(精選16篇)

關於李蘭娟人物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

上世紀80年代,重型肝炎肆虐,病死率高達80%。李蘭娟一心想要救人,苦於治療方法有限,只能看着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逝去。“李蘭娟説,“當初,我們工作的314重病室似乎是被施了魔咒一樣,進去的人很少能活着出來。”經過10餘年的反覆探索、實驗,1996年,李蘭娟及其團隊終於創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統(Li-ALS)”,使急性、亞急性重型肝炎治癒好轉率從11.9%上升到78.9%,開闢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療新途徑。成為我國人工肝技術的開拓者。從20__年起,李蘭娟每年舉辦一次人工肝的推廣班,將自己的科研成果、治療方法無償教授給更多醫生。“全國有那麼多病患,不可能都跑到浙江來就醫,在當地得到及時的治療,才是的結果。”如今,人工肝技術已推廣至全國31個省市,她還多次舉辦全國暨國際人工肝會議,被譽為“國際上的人工肝組織的領頭人”。

關於李蘭娟人物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2

自從武漢發生疫情以來,有一位73歲的老人,頻繁地登上熱搜,又遍又一遍地刷新了我們的朋友圈。她成了媒體追逐的焦點,每一次面對鏡頭,她給我們帶來的都是振奮人心的消息。在這特別的時期裏,她帶給我們的除了興奮,就是滿滿的正能量。

她,就是李蘭娟。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學專家。

從一個赤腳醫生,到聞名中外的工程院院士。

從一個貧寒女,到中國浙江省衞生廳廳長。

她的傳奇,足以媲美鍾南山院士。

建議“封城”第一人。

20__年伊始,正值中國春運的高峯。一種不知名的病毒,突然襲擊武漢,滿城風雨,人們不知所措。

1月18日,李蘭娟院士受國務院、國家衞健委的委託,奉命奔赴武漢,對疫情進行研判。

到達武漢之後她立刻投入了緊張的工作,聽取當地醫生的彙報,展開周密的調查研究。

看着每天都在不斷攀升地感染數據,她心急如焚。她想:新型冠狀病毒的快速蔓延,將給全國人民的生命安全帶來威脅。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面對來勢洶洶的病毒,我們只有馬上採取果斷的措施。堵水先斷源,當務之急,防控的第一步必須先斷傳染源。於是,她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策,對武漢必須採取嚴格的管控措施。她的建議受到了國家的重視。

1月23日,武漢接到了“封城”的命令。武漢暫停了所有的交通,實行前所未有的嚴格管控。目的只有一個,防止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擴散。

李蘭娟院士是建議“封城”的第一人,她接受了央視媒體的採訪。

面對董倩“咄咄逼人”的問題,李蘭娟並沒有生氣,保持着院士慣有的謙遜和温和。她耐心地做了解釋,雖然普通話不太標準,但是她的每一個字都説得很清楚。

到現在,“封城”的效果已經完全地突顯出來了。很多人都佩服她提出了“封城”的建議,一個看上去斯文柔弱的老太太,想不到竟有如此的魄力。

一個科學家的睿智和嚴謹征服了我們!

正是因為這一次“大動作”,“李蘭娟”的名字很快就走進了公眾的視野,被全國人民所熟知。人們記住了這一位很有魄力的老科學家。

關於李蘭娟人物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3

近日,陽泉一監在全監範圍內開展“學習李培斌先進事蹟、弘揚忠誠奉獻精神”活動,通過召開座談討論會、撰寫學習心得體會、設立學習宣傳欄、運用內網平台等多種形式,號召全監民警職工學習李培斌同志對黨忠誠、牢記使命的政治品格;滿懷真情、服務羣眾的公僕情懷;紮根基層、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進一步激勵民警職工立足本職,主動工作,為監獄的安全穩定貢獻力量。為了將學習活動落到實處,監獄宣教科將李培斌同志的先進事蹟材料印發各黨支部,並將李培斌同志的先進事蹟作為重點學習內容,安排黨委中心組和各黨支部進行專題學習,作為黨支部考核的重要內容。同時,宣教科還在有線電視台、監獄小報開闢專欄,系列播出《時代楷模——李培斌同志先進事蹟》《焦點訪談——生命短暫卻精彩》《孟建柱書記會見李培斌同志先進事蹟報告團》《王儒林書記會見李培斌同志先進事蹟報告團》等視頻資料,刊登民警職工撰寫的學習體會,營造出濃厚的學習氛圍。

關於李蘭娟人物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4

“我一想起與我並肩作戰的戰友,有多少都不在了,比起他們來,我有什麼功勞啊!有什麼資格拿出來,在人民面前擺啊!”面對諸多記者追問為何將自身榮譽隱藏多年,張富清哽咽道。懷着一顆赤子之心的張富清道出了樸實無華,感動萬千網友的話風靡網絡,點燃了全國上下黨員幹部們的一腔熱血。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就張富清同志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老英雄張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蹟感人。並號召廣大部隊官兵和退役軍人向張富清同志學習。

淡泊名利,銘記初心。如今,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人們越發浮躁,“功名”二字難以迴避,有的人把自己獲得的成就和榮譽看得很重,躺在功名薄上睡大覺,殊不知這種思想已經成為人生前進的攔路石。張富清老同志深藏功名60多年,用一生的赤子之心,淡泊名利書寫了自己的精彩人生,彰顯了初心與使命的偉大力量。

不忘初心,用一腔赤誠去堅守。一個人能夠堅持去做一件事很容易,但能夠堅持做一件事一輩子還能保持初心,堅守最初的夢想卻是不容易的。伴隨着成長,人的心境也在不斷的變化,環境變化了,就容易導致一些人的初心走樣了。而在1955年,張富清退役轉業主動選擇到湖北省最偏遠的來鳳縣去工作。他沒有考慮個人問題,聽從組織安排,在基層艱苦奮鬥,為民殫精竭慮謀發展,在貧困山區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身為一名黨員幹部,張富清身上的寶貴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和自我反省。他是標杆,是榜樣,更是一面鏡子,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為了人民的事業而不懈奮鬥終身的崇高理想的呈現,看到的是用行動書寫一份為民的真心。在平凡崗位上堅守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修行,我們應向他看齊,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釋放非凡的力量。

關於李蘭娟人物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5

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張富清同志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老英雄張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蹟感人。在部隊,他保家衞國;到地方,他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是廣大部隊官兵和退役軍人學習的榜樣。要積極弘揚奉獻精神,凝聚起萬眾一心奮鬥新時代的強大力量。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理想為人民。戰爭年代,槍林彈雨衝鋒在前,他立下赫赫戰功老英雄,心裏始終裝着黨和人民,卻唯獨沒有自己。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立起了共產黨人的精神標杆。張富清是原西北野戰軍359旅718團2營6連戰士,先後榮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戰軍記“特等功”,兩次獲得“戰鬥英雄”榮譽稱號,同時他也是一名老黨員。

和平時期,他將榮譽悄然封存,紮根山區為民造福。1955年,張富清退役轉業,主動選擇到湖北省最偏遠的來鳳縣工作,數十年來,他不曾退縮,始終衝在戰鬥一線,幫助困難羣眾脱貧致富,在來鳳縣與人民羣眾建立魚水情誼,不怕苦、不怕累、帶領大傢伙修建的道路,已拓寬硬化,變成康莊大道,他呆過的二三十個村,已全部脱貧出列。張富清説:“我是國家幹部,我要把我的位置站正。如果我給我的家屬行方便,這不就是以權謀私嗎?這是對黨不廉潔,對人民不廉潔,我堅決不能做!”。

張富清的一生應當可以用“乾乾淨淨”來形容,應當可以用“坦坦蕩蕩”來形容。張富清説:“我有什麼資格拿出立功證件去顯擺自己呢?!比起犧牲的戰友,他們連向黨提要求的機會都沒有。我現在吃的、穿的、住的都很好,我很滿足。”“我入黨時宣過誓,為黨為人民我可以犧牲一切。”共產黨人是什麼,是遇到困難敢於挺身而出,遇到不平敢於拔刀相助,張老英雄最好的詮釋的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

關於李蘭娟人物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6

張桂梅和許多人一樣,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希望,但是幸運卻沒有垂青她,不幸之神卻於她如影隨行:花季年華喪失母親,青春年華痛失丈夫,兩次腫瘤手術,癌細胞轉移的肝臟。磨難沒有使她消沉,病魔沒有使她倒下。她緊緊抓住有限的生命,在講台上認真教學,在課外認真輔導學生。幾次暈倒在講台上,領導要她住院治療,她放不下學生,總是還不到出院就偷偷回學校上課。就是這樣柔弱的身軀,她還依然出任孤兒院院長。是什麼力量支撐她如此做呢?用她的話説就是“如果説我有追求,那是我的事業;如果説我有期盼,那是我的學生;如果説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拜讀了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蹟和用生命點滴的人生故事,我深切的領會到一個智者和仁者所顯現出來的精神魅力。張桂梅不是製造出來的英雄,她是那樣樸實,那樣真實,也許她在悄悄的改寫着英雄的概念,這些英雄就生長在普通的生活中。

從張桂梅的事蹟中,我聯想到今天一些不能安心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不能將心思放在講台上,再對比張桂梅同志的高尚人格,讓人感到如此的震撼。作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我們應該像張桂梅同志那樣為學、為人、為師,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的教育事業需要更多像她那樣的教師。我們學習張桂梅,就是要學習她處處以共產黨員的先進標準要求自己,為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學習她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為教書育人恪盡職守、嘔心瀝血的精神;學習她崇高師德、治學嚴謹,為追求學術鍥而不捨、求真務實的精神;學習她珍愛生命、堅忍不拔,為戰勝病魔而不屈不撓、積極樂觀的精神。她是當代知識分子學習的楷模!今後的工作中,我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向張桂梅同志學習。

一、熱愛教育事業。對教育的熱愛主要來自於教師對教育在中華民族振興道路上地位與作用認識,我要以實際行為,紮根於中學教育,讓受教育的孩子成才。回想參加工作以來的歷程:從1997年9月,我就報着一顆對教育事業無比嚮往和追求的心走上三尺講台,開始我平凡的事業。在這十三個春秋所走過的歷程中,我永不退縮,更不放棄,我為之努力着、奮鬥着,當我取得了一點點微不足道的成績時,我才真正體會到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光榮與自豪。

二、關愛學生。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教育的主體,只有把學生培養好,振興中華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要培養學生,就離不開對學生真摯的愛,愛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成為德、智、體、美諸方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改革不斷更新的今天,過去的那種教書匠式的方法肯定是不再可行了。現在的學生,比以前的學生多了更多的想法,受外界的影響也更大,在提高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應該用什麼手段來教育學生?我認為,要教育好學生,杜絕學生的逆反心裏、厭學情緒,讓學生真正喜歡上這門學科,絕不是靠武力手段,或是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應該用自己的愛心去感化他們,孩子有時是淘氣,有時是一時管不住自己,並不是真的想要犯錯誤。我們應該多給他們一些機會,多理解理解他們,多跟他們談談心裏話,走進他們的生活,瞭解他們的心聲,從而對不同的心聲進行因材施教。

三、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有新的理念、運用新的教學方法,才能適應培養創新人材的需要,才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重視學生的自我鍛鍊和個性發展,使全體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優的發揮,使每名學生都能得到應有的發展。只有過硬的業務能力,在學生面前才有威信,才有利於教學和班級的管理。所以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瞭解國內外最新的教育動態,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為教學和班級管理創造更有利的條件。工作中我不斷向有經驗的教師和班主任請教,認真總結自己的教學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經驗,用科學、合理、有效的方法指導教學和班級管理工作,使自己的教法和班級管理工作不斷煥發新的活力。

通過學習張桂梅同志用生命點滴寫就的人生故事,我深切的感受到一個平凡教育者所顯現出來的精神魅力。“她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脱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張桂梅的精神,是一種時代的精神,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強烈的愛國主義追求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張桂梅的精神,又是一種平凡的精神,體現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把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和回報,具體落實到自己的事業和學生上,在普通教學崗位上,恪盡職守、嘔心瀝血、淡泊名利、執着追求。我作為教師中的一員,我要用心感受、用心學習張桂梅的精神,學業上不斷進步,修養上不斷完善,做學生熱愛、人民滿意的優秀教師,做無愧於時代的光榮教師。

關於李蘭娟人物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7

張桂梅創辦女子高中的初衷是為了解決眾多適齡失學女孩的上學問題,幫助她們走出閉塞的村落,去追尋屬於自己的青春和夢想。可當無法保障學生安全的時候,何談追逐夢想?

對此,為保障新招收100名學生的安全,張桂梅便帶着全校的女老師和學生一起走進了教室,利用桌椅晚上搭成簡易“宿舍”,白天教學,晚上休息。同時,又安排學校裏的男老師在教學樓的樓梯間搭起“木板牀”,輪流值守校園安全工作,全體教師為學生築起了安全保障第一關。

當張桂梅決心要創辦女子高中之時,便知其一路坎坷,在這樣的環境裏,全校僅有的17名教職員工中有9名相繼辭職離開,100名學生有6名提出轉學,這些情況讓創辦女子高中初期本就步履維艱的張桂梅更是雪上加霜。

只招收貧困家庭女孩?免除學雜費的辦學制度?女子高中能否辦得下去?面對社會上的質疑聲,張桂梅鼓勵大家:“留下的8名老師中有6名共產黨員,只要黨員在陣地就在,女子高中這塊教育扶貧陣地一定守得住。”

張桂梅説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所以,即使遇到再多的挫折,她也沒有放棄建立女子中學的決心。

關於李蘭娟人物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8

滕啟剛在法院工作31年間,先後從事刑事審判、民事審判、信息化管理、行政審判等工作。去世時,任遼寧省鞍山市千山區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庭長,主要負責行政審判和千山區行政爭議調處中心工作。曾獲得“遼寧省人民滿意政法幹警”“辦案標兵”“調解能手”等多項榮譽稱號,多次榮立個人三等功,並帶領行政審判庭多次榮立集體三等功。

滕啟剛在新任員額法官宣誓儀式上講話。

“幽默風趣的您,嚴肅認真的您,積極向上的您,熱愛生活的您,為了公正‘斤斤計較’的您,您是我們心中永遠的‘滕叔’,永遠是追求公平正義的少年!”

20_年6月4日,遼寧省鞍山市千山區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庭長滕啟剛在家中突發疾病去世,終年57歲。聽聞噩耗,同事滿懷不捨和眷戀,寫下上面這些悼文。辦公室裏,他的“老搭檔”——一副碎了很久也沒換的舊眼鏡還擺在一堆案卷上,彷彿他從沒離開,在等着他回來。

關於李蘭娟人物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9

人們常説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任何一種文化中的先行典型或者“英雄式”的人物總是不可或缺的,每一個時代都需要一個符合時代潮流的精神典範讓人民所追崇。每一個先進典型都有着他們不同的英雄事蹟,或小或大,或離我們很近或離我們很遠,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他們都抱着一顆樂於奉獻的赤誠之心。

張富清同志就是這樣一位榜樣。戰爭年代的他,不畏艱難險阻、不怕犧牲,多次在突擊組中打頭陣,曾經冒着槍林彈雨第一個跳下城牆、炸燬碉堡。退役之後,又主動將投身到偏遠的鄂西山區來鳳縣,為貧困山區的奉獻了一身。他身上那種甘於奉獻、敢於擔當、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勁頭,讓人發自內心的敬佩,不僅值得廣大的武警官兵學習,也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

奉獻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傳優良統美德,也是當代倡導的時代精神。自古以來,無數能人志士“現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從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到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再到張富清同志的60年深藏功與名投身山區建設,每個時期的榜樣雖然所做事情不盡相同,但無不飽含着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獻精神,也正是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撐起了我們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民族脊樑,促使中華民族朝着更好地方向發展。

我們現在處於信息網絡高速傳播的新時代,我們應當利用這樣的便捷的信息渠道,讓更多的愛國奉獻的榜樣故事在人們的視野中廣泛出現,使德更多地人能夠了對愛國奉獻精神有着更加深刻地認知。榜樣的力量是每一個時代都不可或缺的,用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榜樣故事真正地觸動每一個人,才能更好地讓人民奮力當好具有奉獻精神的新時代“傳承人”。我們應當以張富清等同志為榜樣,把個人的成長和理由與祖國的進步和發展緊密聯繫起來,立足崗位、講奉獻,顧大局,努力傳承弘揚奉獻精神,堅持用理想支撐奉獻、用忠誠詮釋奉獻、用奮鬥書寫奉獻,切實增強使命感、責任感和時代感,積極為新時代貢獻青春和力量。

以“初心”和“使命”譜寫新時代樂章

關於李蘭娟人物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0

1973年3月,中共山西省委決定,任命申紀蘭為山西省婦聯主任。從1973年到1983年,申紀蘭當了10年省婦聯主任。

按照常規邏輯,申紀蘭應順理成章走上一條農民進城當幹部的平坦之路。但擔任這個正廳級職務之後,申紀蘭卻向組織提出了“六不”約定——不轉户口,不定級別,不領工資,不要住房,不調動工作關係,不脱離農村。這“六不”約定也讓“心繫農村”“無私奉獻”“勿忘勞動”成為申紀蘭一生的鮮明底色。

1984年冬天,從省婦聯主任卸任回到西溝村的申紀蘭腳步不停,帶着幾名村幹部一路南下考察,輾轉河南、江蘇、上海等地,開始為西溝“找項目”,邁出創業步伐。

申紀蘭介紹,當年,西溝村是石頭山、石頭溝,誰幹誰發愁,可西溝人就是不服輸,在石頭山上種樹,逢土必種。西溝幾十年來持續不懈地發展生產、植樹造林,如今的西溝,兩萬畝荒山披上綠裝,幹石山變成“花果山”,亂石灘變成“米糧川”。申紀蘭還與時俱進、創新發展,關停村辦污染企業,並建起香菇大棚,引進光伏發電和服飾牀品,發展紅色鄉村休閒旅遊。這些都是她帶領羣眾艱苦奮鬥、推進老區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寫照。

直到現在,申紀蘭仍擔任西溝村黨總支副書記,並仍在想方設法幫助村裏發展產業,用實際行動弘揚着勞模精神。她告訴記者:“不是西溝離不開我,是我離不開西溝,離不開勞動。我的根在農村,我只是一名農民,我獲得的榮譽也屬於勞動人民。”

關於李蘭娟人物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1

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民主法治意識的增強,社會各界對人大代表的關注度不斷上升。因被授予國家最高榮譽“共和國勛章”,並受邀在北京參加國慶70週年閲兵觀禮活動,連任十三屆的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再次匯聚各方目光。近日,記者走近申紀蘭,探尋這位90歲老人與人民代表大會風雨同行65年的傳奇故事和她在新時代的履職新使命。

申紀蘭,讓我們再次走近您

一枚勛章,閃閃發光。9月29日,北京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親自將國家最高榮譽“共和國勛章”掛在了申紀蘭的胸前。沉甸甸的勛章,照映着她初心不改的模樣。

“上台領獎的時候我沿路走,眼淚止不住地流出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給我把勛章戴上,還和我握了手表示祝賀,我心裏頭熱乎乎的!沒有想到黨和人民給了我這麼高的榮譽,我非常感動!”

11月18日,申紀蘭向記者講述時依然激動萬分。她那洪亮的嗓音、爽朗的笑聲、用力拍着胸脯的雙手,都向記者傳遞着發自肺腑的喜悦與感激之情。她説:“我是代表億萬農民光榮地領了這個獎,沒有共產黨、沒有社會主義,我就領不到這個獎。‘十一’那天,我還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國慶閲兵觀禮活動,參加晚上天安門廣場的國慶聯歡活動,親身感受了國家的強大,真是越瞧越高興啊!我要永遠聽黨話、跟黨走,繼續跟羣眾戰鬥在一起,勝利在一起,奔向小康、實現中國夢。”

關於李蘭娟人物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2

“請大家相信我,我不光是法官,我還是一名共產黨員。”20__年,呂晉鋒剛到千山法庭工作時,經常在大廳碰到一些當事人在議論打官司是否需要花錢找人的問題,“每當這時候,滕庭長就會站到大家中間説這句話,説得特別誠懇堅定。”呂晉鋒説。

“我是黨員,為黨獻歌怎麼能少了我。”20__年,鞍山市中院參加全市“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合唱比賽,滕啟剛聽説後主動報名參加,“他是登台參加比賽的唯一一個庭長,也是年齡最大的一個。”組織參賽的鞍山市中院原工會主席楊力回憶説。

“如果非要問我名字,那就叫我共產黨員吧!”20_年初冬的一個早上,滕啟剛和愛人李淑華在鞍山二一九公園湖邊散步,看到有人落水,他二話沒説跳下湖中將人救上岸。“聞訊趕來的警察一再問老滕的姓名和單位,他笑着説了這句話,拉着我就離開了人羣。”李淑華説。

“我是共產黨員”這句話,滕啟剛在很多公開場合會大聲響亮地説出來,語氣充滿了自豪。熟悉滕啟剛的同事都知道,他的辦公桌的抽屜裏有一個紅色絨面的小方盒,裏面裝着黨徽,呂晉鋒回憶説:“以前開會參加活動戴黨徽的人很少,滕庭長每次參加活動都要佩戴黨徽,站在鏡子前反覆端詳看是否把黨徽戴正。”妻子李淑華回憶説:“他最愛唱的歌是《最美的歌兒唱給媽媽》,每當唱到‘是你領我走上光輝的人生路’‘是你為我鋪滿鮮花盛開的路’時,就禁不住掉眼淚。”

1991年滕啟剛考入千山法院不久就積極申請入黨,他説:“我是農民的兒子,能有今天,一切都要感謝黨和人民培育了我,愛黨於我而言,是一種鐫刻進生命裏的情感。”65歲的王豔榮退休前是千山法院副院長,是滕啟剛的入黨介紹人,她回憶説:“我感覺他説這話時,入黨的心情比我當年更迫切,他用他的激情時刻感染着我。”

滕啟剛在《這就是我的忠誠》文章裏,回顧1995年11月入黨的情形:“大冬天的,我去區委參加入黨宣誓,在路上眼淚不知不覺就流了下來,零下20多度啊,卻感覺渾身熱乎乎的。”

滕啟剛一生兑現了他在入黨申請書中的誓言:“無論何時,集體利益高於我個人的利益,一切服從組織需要,黨叫幹啥就幹啥!”在法院工作30年,他一切聽從組織安排,無論在哪個崗位,他總能滿懷激情,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就像一顆螺絲釘緊緊鉚在組織需要的地方,釘得牢不生鏽。

6月3日是滕啟剛去世的前一天,千山區人民法院副院長侯俊、審判管理辦公室負責人黃茜回憶説,當時省高院有一個調研課題,光立項報告就得5000字,第二天就要交,兩人第一個想到了法律功底深厚的滕啟剛,但考慮到他這些天一直在為6月5日世界環境日宣傳做準備,當天下午還要開兩個庭,實在不忍心再給他加擔子,中午抱着試試看的想法找他剛説個開頭,他就馬上答應下來,説:“正好我也有些想法,你們找我找對了。”黃茜説:“3日下午滕啟剛連續開了兩個庭已經很疲勞了,下班了,他仍在辦公室裏寫這個立項報告,這是他為一生為之奮鬥的事業做的最後一件事情。”

滕啟剛對百姓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以一個共產黨員的無私奉獻精神,把黨的温暖傳遞給這裏的百姓。

9月11日,是滕啟剛的去世百日,滕啟剛家鄰村村民李大明,一個人頂着雨踩着泥濘的山道來到滕啟剛的墳前祭奠,淚水順着臉上的雨水一直往下淌。這是滕啟剛去世後,他第四次來看他的“法官老弟”了。

64歲的李大明患有精神疾病,平日孤身一人靠種菜為生,住在鄰村的滕啟剛知道他的情況後,主動認這個大哥,起初李大明覺得他是法官,自己是個老農民,不好意思接觸,沒想到滕啟剛根本就沒有法官的架子,一口一個“大哥”地叫着。“他一個大法官,每次來騎個破電動車,都10年了,我都不稀罕騎。”李大明開始逐漸接受了這個“法官老弟”。

時間一長,李大明把滕啟剛當成自己的親人一樣,一天傍晚,滕啟剛夫妻去李大明家送餃子,正趕上他發病出現幻覺,他拉着滕啟剛的手説:“今天是我爸三週年,你是我兄弟一定要給老人家磕頭。”他指着屋裏黑乎乎的牆説:“那就是我爸!”為了配合他,滕啟剛二話沒説拉着妻子跪在地上衝着牆壁磕了三個頭,李大明激動地説:“爸,我的‘法官老弟’給您磕頭了。”

現在在李大明的菜地裏還到處都有滕啟剛的影子。“看我脾氣暴躁,他特意給我買了一些書,讓我多學些道理,情緒平和些。”李大明從大棚裏拿出來《弟子規》説。菜地裏還有幾個土籃子,裏面裝的一些線,“這都是他給我的,幫我一起吊線,一起種菜。”菜地旁邊他居住的簡易棚裏還有一個塑封的八開紙,上面有打印的文字:“他每天起早貪黑,摸爬滾打和菜地為伴,所有的蔬菜均是有機菜,敬請放心購買,不要無償地拿走他的生存來源。”李大明説,他有時一犯病把菜丟在市場就走了,滕啟剛特意給他做個小牌放在菜攤上。“我真是想他啊!”李大明擦着眼淚説。

滕啟剛的大愛像一束光時刻温暖百姓的心。十幾年前,一個跟父親到工地打工的15歲女孩,遭受父親工友性侵,滕啟剛開完庭後,徵得女孩父親的同意,把女孩帶到了自己的二嫂家。“很少看到剛子掉眼淚,那天他哭了,”滕啟剛的二嫂石英琴回憶説,“他和我説,這孩子太可憐了,不能讓她再住工棚了,讓她在你這住一段時間,讓你女兒多陪陪她,就説是你孃家的親戚,千萬不要和別人説她的情況,不要刺激到她,不然她就沒命了。”

女孩又瘦又小,渾身一股刺鼻的味,石英琴領孩子洗了澡換了新衣服。到了新環境孩子整日不説話見人直躲,滕啟剛幾乎每天下班都要繞道來看看孩子,孩子只有看到滕啟剛才會咧嘴笑一下。三個月後,滕啟剛帶着女孩的爸爸一起來接孩子,女孩捨不得走,跟在爸爸的身後,走着走着突然回頭一下跪在滕啟剛面前,哭着連聲喊道:“滕爸爸,滕爸爸!”

滕啟剛的家,在千山區大孤山街道謝房身村一户普通的農家小院裏,距離千山10多公里,從出生到去世滕啟剛從沒有離開過這個小院,作為當地有名的法官,很多人勸他到城裏買個樓房,他説:“在這住慣了,踏實。”

關於李蘭娟人物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3

為黨和人民事業作出怎樣的傑出貢獻,才能獲得國家最高榮譽“共和國勛章”的嘉獎?她為中國女性爭取“男女同工同酬”,一生獲得榮譽無數,為什麼始終堅持下地勞作、春種秋收,堅持自己只是個農民?從辮子上扎着蝴蝶結、充滿青春活力到如今皺紋爬滿額頭、90歲高齡卻依然精神矍鑠,是什麼力量支撐她把一生獻給黨、獻給人民、獻給西溝?

循着“共和國勛章”的無上榮光,記者開始探尋申紀蘭光輝而又別樣的人生。

時間回到1951年。這一年,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西溝村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21歲的申紀蘭當選為副社長。她發動婦女走出家門、去地裏勞動。但婦女們遇到一個問題:幹同樣的活兒,得的工分卻比男社員少。倔強又聰慧的申紀蘭提議,婦女們和男社員開展勞動競賽,比撒肥、比間苗、比鋤苗。經過多次爭取,西溝村婦女們終於能夠幹一樣的活兒得一樣的工分,太行山深處的這個小山村,在全國率先實現了男女同工同酬。1953年,《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勞動就是解放,鬥爭才有地位》的文章,報道申紀蘭帶領西溝村婦女爭取權益的事蹟,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

由於提倡“男女同工同酬”的巨大影響力,1954年,25歲的申紀蘭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參加行使國家權力。在她的積極倡導和推動下,“男女同工同酬”被正式寫入憲法。

關於李蘭娟人物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4

張富清:初心不改,使命不棄

初心,藏在一心為民的大愛裏。

使命,寫在日復一日的堅守中。

六十載深藏功與名,一輩子心繫國和民。最近,被張富清的先進事蹟刷了屏。戰爭年代,槍林彈雨不曾退縮;困難時期,艱難困苦不言放棄;和平時代,淡泊名利不求顯貴。張富清同志,用面對荊棘載途的無畏精神和不改本色的執着追求譜寫了初心的生動,用一生的堅守和默默的奉獻鑄就了砥礪前行的楷模豐碑。張富清,這個名字告訴我:最大的獎章是社會的認可和表彰;最重的獎盃是百姓的讚譽和口碑;最好的獎勵是榜樣的力量和激勵。

不忘初心才能不為名利所累。張富清在解放戰爭的槍林彈雨中九死一生,先後榮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戰軍記“特等功”,兩次獲得“戰鬥英雄”榮譽稱號。軍功、獎章、稱號,在老人的眼中,都沒有那麼重要。他把榮耀的過去鎖進木匣,繼續在一個又一個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發光發熱,對於名利不執着、不強求。紮根貧困山區幾十年,一句“不後悔”,照亮了一顆幾十年不曾改變的初心。多少黨員幹部也是從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一路奮鬥走來的,但是因為忘卻了初心,被霓虹燈下的幻影模糊了雙眼,被一時的貪圖享樂衝昏了頭腦。初心是定心丸、是指南針、是風向標,常常反思“我是誰、依靠誰、為了誰”,提醒自己不走偏、不走岔、不要停止不前,才能不辜負期待和夢想,不違背當初的莊嚴宣誓。

牢記使命才能不計得失奉獻。“共產黨人就是要到最困難的地方去。”作為一名戰士,勇敢地衝在前線,不懼槍彈不怕炮火,這是張富清在戰爭年代對使命的擔當;作為一名幹部,自願前往山區,甘於貧苦甘於平凡,這是張富清在祖國需要面前的選擇。向着“時代楷模”的指引,因着“使命在肩、人民所望”,我們有太多的幹部用逆行的背影砥礪前行:朝着烈火走去的消防員、向着災區駛去的救援隊、奔着歹徒跑去的正義者;我們還有更多的幹部用堅守告訴我們他們的執着:脱貧隊伍裏駐紮基層的匆匆身影、為百姓勞心勞力的滿頭白髮、守衞邊疆保

關於李蘭娟人物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5

滕啟剛工作在市區,卻在普通的鄉下小院過日子。家中找不出一件奢侈品,他穿兒子小了的衣服,攢下瓦匠、木匠、電工等上百件各式工具,自己動手打傢俱、修房頂、燒大灶、刷院牆,拿着工具箱帶着妻子到千山法庭裝修立案大廳。

妻子因改制提前下崗,滕啟剛不去找關係,鼓勵妻子販賣小菜自力更生。在生活中,滕啟剛心懷大愛、俠骨柔腸,多年來,無論是親朋好友,還是陌生人,看到別人有困難,他總會主動伸出援手。他悉心照料受性侵少女,勇救落水羣眾,幫助患癌鄰居重拾生活信心,給身邊殘障村民送去温暖……他一點一滴地澆灌着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讓雷鋒精神開枝散葉。

滕啟剛同志生前曾獲得“遼寧省人民滿意政法幹警”“辦案標兵”“調解能手”等多項榮譽稱號,多次榮立個人三等功,並帶領行政審判庭多次榮立集體三等功。他去世後,先後被追授“遼寧省優秀共產黨員”“遼寧時代楷模”“全國模範法官”“雙百政法英模”榮譽稱號。

關於李蘭娟人物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16

今天無意中在網上看到了老英雄張富清的感人事蹟,朋友圈裏也都在轉發,這位老人60多年深藏功名,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不禁讓人熱淚盈眶,為祖國有這樣的英雄感到驕傲。

今年95歲的老黨員張富清是原西北野戰軍359旅718團2營6連戰士,現建設銀行來鳳縣支行離休幹部,在解放戰爭的槍林彈雨中九死一生,先後榮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戰軍記“特等功”,兩次獲得“戰鬥英雄”榮譽稱號。1955年,張富清退役專業,主動選擇湖北省最偏遠的來鳳縣工作,為貧困山區奉獻一生。60多年來,張富清刻意塵封功績,連兒女也不知情。20__年底,在退役軍人信息採集中,張富清的事蹟被發現,這段英雄往事重現在人們面前。

一位英雄,一份初心,向老英雄致敬!

張富清老人是我們身邊的英雄,是我們不斷學習的榜樣,他的先進事蹟為我們今後的工作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更加堅定了我們的信心。我們必將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堅持“功成必定有我”的實幹拼搏,全身心地投入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爭做新時代先鋒。

在瞭解了張富清同志的先進事蹟後,除了向老人致敬外,更多的是懷揣感恩之心。如果沒有當時他們的奮不顧身,沒有當時的捨生忘死,沒有當時他們的無私奉獻,我們也不會有現在美好的生活。他們是真正的英雄,居功不傲,低調做事,真真正正的共產黨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shiji/q08wn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