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事蹟材料 >

張炳彥事蹟材料

張炳彥事蹟材料

張炳彥,男,白族,75歲。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教授。1961年7月,張炳彥從昆明醫學院畢業後分配到昆明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普外科工作;1976年赴北京積水潭醫院進修學習;1984年赴法國波爾多第二大學附屬醫院普外及內分泌外科學習;1997年赴加拿大多倫多國際管理培訓中心進修。張炳彥曾擔任昆醫附二院普外科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副院長、院長,兼任雲南省肝腫瘤學會委員,中華醫學會雲南分會常務理事、副會長,中國抗癌學會雲南分會常務理事,雲南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等職。

張炳彥事蹟材料

面對平凡而又繁瑣的工作,張炳彥一直恪守“醫者仁心、救死扶傷、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理念,讓許多疑難危重病人得到及時救治,令眾多瀕臨絕望的患者及家庭走出陰霾重拾生活的希望。雲南地處邊陲,醫療條件較差,送醫送藥下鄉自然也就成了雲南省公立醫院每一位在職醫生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張炳彥長年堅持帶領醫療隊下基層,深入到邊遠地區條件差、工作環境艱苦的衞生院做手術,既為病人解除病痛,又減輕了病人的經濟負擔,憑藉豐富的臨牀經驗和精湛的技術、成功完成了一台台如門脈高壓斷流術、巨脾切除術、胃癌根治術、甲狀腺癌根治術、小兒腎臟畸胎瘤切除術等高難手術,挽救了數百名危重患者的生命;雲南貧困地區多,一些病人辛苦湊集來的醫療費很大一部分花在等待入院的過程中,張炳彥曾經讓等牀位的病人長住自己家裏,讓病人省下住宿費,當年實行實物供給制的時候,張炳彥和妻子還把自己的飯票給貧窮的老鄉買飯吃,自己卻甘於捱餓;1988年,雲南省瀾滄、耿馬縣發生7.6級強烈地震,張炳彥義無反顧率醫療隊第一時間奔赴地震重災區,克服餘震帶來的種種危險和現場條件惡劣等情況,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展開傷員救治工作;此外,張炳彥還經常到貧困縣醫院指導工作,幫助這些醫院開展了肝臟腫瘤切除、胰頭十二指腸切除、結腸癌根治術、複雜肝內膽管結石手術等項目,併為當地培養了一批醫生,助推雲南醫學水平不斷提高。

五十餘載的教書育人過程中,張炳彥尊師重教,重視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嚴於律己、以身作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學生,其恩師藍瑚教授的一番話讓張炳彥銘記至今:“我們做醫生的,聽到病人和家屬表揚時,要想想我們還有什麼沒做好;聽到病人和家屬辱罵我們時,也要想想我們還有哪些言行上的毛病,只要我們於德、於醫、於溝通方面都做好了,我們就能心安理得。”1979年,張炳彥參加碩士研究生培養工作,至今已培養了碩士研究生25名,同時參與博士研究生帶教工作,多次受到昆明醫學院及醫院的嘉獎。

自1991年至1998年擔任昆明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院長期間,在上級黨委、政府領導下,張炳彥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帶領全院職工開拓進取,認真貫徹黨的衞生工作方針、政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廉潔奉公。短短几年中,從醫院的硬件設施包括門診、住院樓的新建到醫療技術、服務水平等軟件管理都有了較大的提高,使醫院的整體面貌大為改觀,被衞生部首批評為三級甲等醫院、全國衞生系統先進集體。1994年,省政府授予醫院“文明單位”稱號,張炳彥教授被評為第四屆全國醫院優秀院長;1995年,張炳彥被國家教委、人事部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並授予“人民教師”獎章;1997年,被雲南省人事廳、衞生廳授予雲南省“衞生系統模範工作者”稱號;1998年,被評為有突出貢獻的教育工作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1977年以來,張炳彥積極開展科研工作,為臨牀工作水平的提高認真總結經驗,先後在全國醫學雜誌發表論文60餘篇,獲雲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0項。1994年7月,參加日本富山市消化外科國際學術交流會,所做的“中晚期肝癌的外科治療”報告引起了與會專家學者的關注。1996年,開展了臨牀胰腺移植工作;1999年,開展了雲南省首例肝臟移植術並獲得成功,現已成功進行肝移植、親體肝移植及肝腎聯合移植60餘例,受到院領導、同行及社會各界的認可和好評。XX年3月,“肝移植的實驗與臨牀研究”榮獲雲南省百佳職工經濟技術創新成果獎。

1998年離任退休後,張炳彥一直受聘於醫院從事臨牀、教學、科研的指導工作,在傳授醫術的同時,在醫德方面更為後來者起到了模範帶頭作用。他注重換位思考,視病人如親人,時刻提醒自己不忘患者及其家屬所承受的病痛,心繫患者的安危,與病人之間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保持與患者及家屬的有效溝通,深受醫護人員與患者愛戴,是維護和諧醫患關係的典範,為雲南醫療衞生和醫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shiji/gvvmr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