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社會調查報告 >

社會熱點調查報告

社會熱點調查報告

調查顯示:學生網絡道德喜憂參半

社會熱點調查報告

貴州民族學院大學生新聞社日前組織的一項“大學生上網情況調查”顯示:無論哪個年級,哪個專業的在校學生,大學生們與網絡都保持“親密接觸”。而大學生的網絡道德究竟誰主沉浮?調查結果喜憂參半。

調查採取問卷調查形式,涉及全校各系、部,各年級、各專業學生。從調查情況來看,每天上網一小時的佔19.4%,兩個小時佔39.2%,三個小時佔26.6%,半天以上佔14%,早上上網的佔5.2%,中午佔10.2%,下午佔24%,晚上佔60.6%。沒有被調查者從未接觸過互聯網。互聯網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而大學生的上網行為、面對網絡文化的種種反應以及網絡道德卻呈現多元化。

從被調查者來看,72.6%的被調查者非常反感聊天室罵人現象,56.9%的表示不瀏覽黃色網站或網頁;53.8%的進入他人網站也只想看看而已;79.5%的從來沒有用非法手段進入或攻擊過他人網站,58.8%的不在聊天室罵人。這反映出,作為社會文明使者,踐行社會道德、社會文明和先進文化的大學生網民,與其他網民相比,具有較高的道德素質。

但在網絡開放、虛擬、隱蔽、自由的空間裏,部分沉溺於網絡的大學生,也折射出網絡道德的失衡。由於這部分學生參與社會活動較少,性格孤僻、心態失衡,導致了網絡道德的失衡。27.4%的被調查者有過入侵機密網頁的想法,47.4%的學生偶爾在網吧看見別人瀏覽黃色網站,34.6%的學生對瀏覽黃色網站、網頁持無所謂的態度,28.2%的學生在聊天室罵過人。

調查顯示:有68%的被調查者表示在聊天時説真話要視情況而定;37.8%的怕惹麻煩,一般不會在網上填寫個人真實資料。66%的人對網上發佈的廣告和新聞半信半疑。

一段時間來,社會各界對學生的網絡行為投入了極大的關注,尋求多種途徑解決中國小生過度沉溺於網絡、盲目上網影響學習和身體健康成長的問題。現在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問題又被各界提上了日程。網絡文化的紛繁複雜考驗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

對於大學生來説,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既不是虛擬的伊甸園,也不是潘多拉的盒子。點擊網絡,文明與污染隨着鼠標的移動而展現,有燦爛的陽光,也有黑暗的角落。作為大學生,要提高自身的分辨力,自覺規範上網行為,養成良好的網絡道德,在挖掘網絡深層知識的同時,掌握其實際運用意義,利用網絡作為自身騰飛的翅膀,而不是成為它的俘虜。

摘自:貴州日報 教育時評:電腦手機應酬--看大學生消費的誤區

隨着國民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大學生--這個特殊的消費羣體,也在市場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遠離父母和家人,大學生的生活相對獨立了,吃、穿、用、行不再由父母考慮,完全由自己掌握財政大權。怎樣做好自己的理財人,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是每個大學生校園生活的必修課。關注“象牙塔”內的消費狀況,我們不免有了幾分擔憂……

電腦,手機--讓我歡喜,讓我憂

校園宿舍中電腦的普及率節節攀升,計算機系的學生自不必説,在其他文科區某寢室看見幾台電腦也不是什麼稀罕事。據筆者瞭解,除專業特殊要求外,大部分同學購置電腦只是用來上網,玩遊戲,看光碟。一台最普通的PC機,價格也在兩千至三千元左右,不少經濟條件並不樂觀的學生在“硬件建設”上卻是極為大方。電腦,是否真的物有所用?浪費了金錢是小事,沉迷於五花八門的電腦遊戲和虛幻的網絡世界而荒廢了學業,消磨了意志可就危險了。

不同款式、品牌的手機讓眾多手機持有者成了校園裏一道亮麗的風景。高科技服務於人類、給人們帶來更多便利的同時,高額費用也給使用者平添了不少壓力。據《中國青年研究》調查,大學生手機費用80.2%由家庭供給,12%靠節約日常生活費,僅6.7%依靠勤工儉學支付。許多人用手機聊天,每月話費要花百餘元,更有甚者,不顧及自己的經濟狀況,盲目跟隨潮流,為用手機勒緊褲腰,“打腫臉充胖子”,給家庭帶來不必要的經濟負擔。

交際應酬--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校園中的各種社團活動為同學們提供了結識朋友,與人交往的機會。朋友之間難免在一起小聚,今天我做東,明天你買單;推杯換盞,好不愜意!於是乎,生日party,老鄉聚會,同學造訪……各種名目繁多的理由讓人應接不暇。不少人礙於情面,一邊輾轉於各大小飯局,一邊卻為下月的生活費沒着落而苦惱不已。美其名曰:增進感情。殊不知,真正的友誼豈能靠飯局來維繫。動輒請客吃飯,吃飯又“不為肚子為情調”一則浪費金錢,二則浪費時間。此風不可長!

美容,時裝--誰説我不在乎

大學裏的女生們越來越注重自身形象了。“美容、護膚、時裝”在女生中是永遠不過時的話題。校園的“小資”們是不屑於“大寶”、“小護士”的,護膚起碼也得是“夏士蓮”、“旁氏”這一級別的;做頭髮要去專業名店,美容得辦月卡;“真維斯”、“班尼路”的衣服對她們來説不算什麼;“達芙妮”專賣店裏,她們是常客。很多人為了“美麗”不惜代價,可以一擲千金,當她們花錢如流水的時候,她們早已忘記了父母的辛苦勞動,她們早已失去了“美”。

縱觀校園裏的消費百態,我們不難發現大學生在消費觀念上存在着的種種誤區。在人們驚歎於時代進步如此之快的同時,更多的還是對這種種現象的憂慮。追求潮流,盲目攀比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消費中的“不正之風”。培養正確的消費觀念,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不能丟,大學生一定要以理性的眼光看待問題,把握好消費的“度”,在良性消費的基礎上構建一種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人民網 理財專家支招大一新生

對大一新生來説,走進大學校園,所有事情由父母打理的舒坦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除學習外,吃穿用樣樣事情都要自己操心,而且,許多人還是第一次懷揣“鉅款”呢。

六成同學從來不記賬

前不久,記者在一所高校做了一次12道問題的小調查,結果顯示,每月花費在200到300元錢的人佔44%,300到400元錢的佔37%,每月花費400到500元的佔2%,僅有2%的人每月花費500元以上。生活費主要花在哪一方面這一問題上,“日用品”是一半同學的首選。1/3平時有記賬的習慣。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中文系2001級輔導員黃福元老師認為,許多大學生都或多或少有著盲目消費的毛病,花錢無計劃、缺少理性,理財觀念更是幾乎談不上。主要表現為一是盲目攀比,二是瘋狂s hopping,三是獨立意識和責任意識比較差。尤其是家境優越的孩子,憂患意識極為薄弱,不能體會勞動的艱辛。有的學生不喜歡食堂的飯菜,動不動就去飯館撮一頓;有的學生討厭住集體宿舍,就去外面租房,這些對學生來説是一筆不菲的額外開支。

黃老師告訴記者,大學新生進入高校後,面臨著一個從依賴到獨立的轉型期。新生應當明白,生活費是父母給的,大手大腳勢必增加父母負擔,同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消費無度不利於自己的成長與發展。大一新生更應提高自制力,做到理性消費。

記賬幫你“量入為出”

交通銀行陳曉黎先生認為,對大學生來説,記賬和編制預算這是控制消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實記賬並不難。”陳先生為大學生“現身説法”,“我上大學曾認真記過賬,主要是出於對父母的尊重,我會定期把賬單寄回家,讓他們知道給我的生活費是怎麼花掉的。”

陳先生建議,可以將支出大概分成學習、吃、穿、行、交際幾大類,按類將支出記在本子上,並且保留所有的收支單據,抽空整理一下,就可大概掌握自己的支出情況。然後就可以分析各項支出所佔的比例從而“對症下藥”。比如説通過記賬發現自己第一學期吃飯花了1000元,置裝、交際花掉2000元,第二學期就可以進行調整,讓自己吃得更“豐盛”些以保證身體所需營養,買衣服和交際的支出就可以適當減少,比方説減至1000元。這就等於給自己做了一個限定,這以後花錢時心裏就有了譜。

大一“理財”不為早

雖然大學生基本上還涉及不到真正的投資理財,但分配好自己的生活費、合理支出、讓每分錢都花到刀刃上也可算作“準理財”,因為,理財最基本的一條就是“知道自己的錢都花到哪了”。大學生的理財實踐,對他們今後能儘快融入社會上大有裨益。陳先生還建議大學生多掌握些金融知識,多參與學習先進的金融工具,網上銀行、證券外匯等都可以適當瞭解、接觸。

大學生尤其是新生輕信別人被騙走錢財的事情如今已不鮮見。陳先生呼籲,增強風險意識、防範風險保護自己的“財產”是大學生亟待補上的一課。拿最常用的銀行卡來説,密碼一定要絕對保密。陳先生提醒,如今“克隆卡”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一旦被人掌握了卡號、密碼,卡里的錢就有危險了。非但對陌生人、即使是同寢室的兄弟姐妹間也不要透露銀行卡密碼,同學間的信任不是靠這個建立的。人民日報 36高校大學生倡議:學習理論提高綜合素質

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10月23日來自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全國36所高等院校的300多名大學生代表發出倡議,號召大學生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自覺貫徹科學發展觀,提高綜合素質,爭做自強不息、求實創新、品格高尚、崇尚文明的新世紀青年。

倡議是在南開大學召開以“學習理論,增長才幹,勇挑重擔”為主題的全國高校學生理論學習研討會上提出的。大學生代表集中交流展示了各自理論學習的優秀成果,圍繞進一步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質和理論素養的課題展開熱烈研討。北京大學青年馬克思主義發展研究會會長李平原説,黨中央、國務院發出的《意見》針對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大學生要完成載負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就必須切實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設,做一名具備全面素質、紮實功底、過人才乾的有志青年。

南開大學團委副書記王鳳説,南開大學以學生理論學習社團為載體,院系基層團支部、宿舍團小組為依託,發揮第二課堂作用,組織全校大學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理論學習活動,主動佔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建立了融思想性、知識性、新聞性、服務性於一體的理論學習主題網站,形成網上網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人民網 高校教學質量清查:畢業生就業成監察對象

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成為監察對象

千餘名專家將對全國644所本科高校進行教學質量全面清查,其中教授是否為本科生上課、學生上課開沒開小差、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都會成為監察對象。近日正式成立的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將成為全國高校、獨立學院和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主要監察機構。只要有學校兩年評估不達標,其制定招生人數、設置新專業等方面都會受到限制。

高校增容240萬 教學質量存隱患

2004年,全國高校的招生人數已達到420萬,比1998年的180萬學生增加了240萬人。同樣是600餘所高校,增加了240萬學生後會不會導致教學質量下降?面對許多家長的疑問,教育部在昨天顯示出了嚴抓高校教學質量的決心:專設高校教育教學評估中心,每五年一輪派出千餘名專家監察高校教學質量。

“現在高校招生的人數擴大比較快,大家自然擔心會不會影響質量。其實,我們對這件事也有質疑,各高校的辦學經費增加那麼快,必然會對質量有所影響。”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誠懇地説,實際上,對大學的教學評估工作從1994年就展開了,但由於對優質院校並非硬性規定評估,近10年間只檢查了200餘所高校,“從1998年開始,擴張過快的問題開始在一些高校顯現,因此提高教學質量問題就變得更加重要。”

教授不教本科生 學校評分要降低

在全國高校已經經受或即將經受的一場全面評估中,記者看到,教授、副教授為本科生授課的情況也作為一項重要指標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工作方案試行》中。該指標規定,各高校教授、副教授近三年內均曾為本科生授課的學校才能評優秀,55歲以下教授、副教授每學年95%以上為本科生授課才能被評為合格,而少於這一比例的高校該項目都會被評為不合格。

“三年前,學校只有38%的教授曾為本科生上課,其餘的都在忙自己的研究課題。本科生一般只能聽到副教授或是講師的課。而教育部制定出要求教授為本科生授課的標準後,學校人事部門對教授、副教授的考核辦法也作出了修改,規定教授必須為本科生授課,今年學校86%的教授都開始為本科生講課,這對本科生無疑是件好事。”北京交通大學有關人員告訴記者,與副教授和講師不同,教授給學生講課時會把自己所處領域最前沿的知識教授給學生,實現科研與教學的完美結合,本科生們也能從中拓寬眼界。“但教學與科研相比畢竟是個苦差事,搞出一個科研項目可以名利雙收,而教本科生付出的比較多。給教授們下了硬指標,對提高本科層次的教學水平會有很大幫助。”

兩項指標不合格 學校將被判出局

記者看到,新的評估方案將高校的教學水平細化為19個指標44項觀測點,學校的學習風氣也被納入其中。學習風氣怎麼查?有關人員給記者設定了一個有趣的情境:“老師在台上講課,下面三分之一學生在睡覺,還有三分之一在聊天。要是讓評估人員發現,學生守紀的分數就得扣。評估的時候,會隨機抽取班級,專家進課堂和學生一起上課,學生的遲到、早退情況,上課認不認真聽講都有記錄。”

在評估的19個指標中,有師資隊伍數量與結構、教學經費等11個一級指標,一旦這些指標中有兩項不合格,學校就會被判“出局”。評估人員會給“出局”高校一年的整改時間,如果複查再不合格,那麼這所高校的招生計劃、專業設置等都將被限制。北京晨報 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成立 每年發佈數據 〖第一┆範文網整理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10月26日上午,教育部舉行新聞發佈會,正式宣佈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教育部部長賙濟、副部長吳啟迪同志出席了新聞發佈會。

賙濟部長在講話中指出,今年是全面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評估的關鍵一年,評估工作任務繁重,頭緒很多,當前要集中力量重點抓好以下幾件工作:

一是要建立五年一輪的高等學校教學評估制度。本科教學評估由教育部統一領導,具體由評估中心組織實施,高職院校教學評估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委)領導和組織,但教育部要組織專家進行抽查評估。我們有本科高校644所,獨立學院300餘所,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900餘所,按照五年一輪的計算,每年要評估本科院校和獨立學院200所左右,同時由每年抽查已參加過評估的高職院校50所左右,總計250所上下。通過這種大面積、連續輪迴的評估方式,建立起經常化、制度化的評估制度,保證我國高等學校人才培養和教學質量工作常抓不懈,通過評估,把我國的高等教育質量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二是建立經常性的、每年一次的高等學校教學基本狀態數據的發佈制度。教學基本狀態數據是反映高校教學工作運行狀況和教育質量的重要依據之一。高等學校每年都要向評估中心報送教學基本狀態數據,這些數據經過整理分析,向社會進行發佈,使社會及時瞭解各個高等學校教學基本情況,增強高等學校辦學透明度。

三是要與社會行業協會合作,逐步開展並擴大高等學校專業教學評估工作。

四是推動高等教育質量監控制度。要以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為契機,帶動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建立相應的評估監控制度和組織機構,促進高等學校建立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內部質量保障機制,積極引導和培育社會評估中介機構,形成國家、地方、高校和社會相結合的立體化的高等教育質量監控體系。

據介紹,新成立的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是教育部直接領導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行政性事業單位,其具體職責是,根據教育部制定的方針、政策和評估指標體系,對高等學校、辦學機構的教學和專業教學工作的評估;開展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及評估工作的政策、法規和理論研究;組織有關評估的培訓和對外交流等方面的工作。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目前下設辦公室、院校評估處、專業與專項評估處、綜合與培訓處。 人民網 人際關係、貧富差距、就業等4大心病困擾大學生 2004年11月03日 13:30:40 胡國慶 心理專家10月31日走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學生們做心理諮詢。專家們發現,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精神壓力、人際關係、貧富差距和將來就業等4個方面。

31日,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校園裏,來自陝西省心理衞生系統、第四軍醫大學心理學教研室等單位的26名心理專家,義務為這裏的學生做心理諮詢。讓專家們沒有想到的是,大學生們對這項活動很是歡迎,前來諮詢的大學生絡繹不絕,一天下來,大約有300多名學生接受了心理健康諮詢。通過諮詢,專家們也感受到大學生的心理矛盾非常複雜,有許多現象連他們這些搞心理研究的人都沒有察覺到,頗令人擔憂。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生處一位姓常的幹部告訴記者,上個月,教育部發放了《中國大學生心理測量表》,從反饋的信息看,有許多學生心裏沮喪、鬱悶,精神壓力過大,校園裏近年來也經常發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新入校的學生因為剛離開家,到新環境還有點不適應,這方面農村來的學生較為突出。而到了大二,這些學生基本上已經適應了校園裏的生活,學習也比較穩定,思想上卻有些放鬆,有少數學生陷入到交朋友、談戀愛中,有些學生因為失戀,控制不住自己的心理而影響學習。其次是面臨畢業的學生,這部分同學的主要精力是考慮畢業後的分配問題,找親朋好友幫忙、聯繫就業單位等。因此,大學生的精神壓力是來自多方面的,如果處理不好,就很容易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

一位學生還向記者談到了一個在校園內普遍存在的現象,那就是跟社會上一樣,校園內的貧富差距也越來越明顯,經常出現的情況是:家庭條件好的學生與條件相當的同學來往,而家庭條件不好的則也只與同類同學交往,或獨來獨往,而後一類學生多數性格較為內向,有什麼困難或問題也不太與同學交流。

來自陝北農村的小閆是今年剛入校的新生。他説,自己是從貧困山區來的,心裏總有一種自卑感,好像活得不如別人。他説在班裏同學之間,好像是他們這些貧困生老是聚在一起,和條件好的同學產生一種無形的距離,雖然大家每天都在一起生活和學習,但彼此之間交往很少,也缺少共同語言,心裏總認為是別人看不起自己。有時候想,還不如回家幫忙種地,生活雖是差點,但沒有這麼多壓力,起碼和鄉親們在一起是平等的。

陳鑫的老家在甘肅,他對記者説:"父親去世得早,母親把我們3個孩子好不容易拉扯大,弟弟和妹妹為了我上大學都輟學在家,家裏還欠了許多債。最近,家裏打來電話説,母親的氣管炎又犯了,我心裏真是着急,向同學借錢又不好開口,只好利用晚上休息時間去網吧打工。這樣,白天學習就沒精力,現在就盼着能早點畢業,找份工作,爭取讓弟弟和妹妹能學點知識,外出打工也方便。"

參加這次諮詢活動的心理健康專家陳韶穎説:"針對當前大學生所面臨的心理障礙比較突出,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學生主要是學農業的,他們沒有開設心理學科。加之學生中有許多來自農村,貧困生所佔的比例較大。學生的思想是豐富的,也想要在將來有所作為,而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學生與社會之間,怎麼給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處理好大學生方方面面的思想壓力,就可能會出現更多不利於社會發展的極端問題。

摘自 新華網 期望值下降 一些畢業生提出“零工資就業” 2004年10月28日 13:30:31 記者 董偉 “今年全國僅應屆畢業生就有280萬人。280萬,即使在純粹數字抽象意義上,也會給人的心理造成影響,何況是那麼多可能與你搶飯碗的人。我們現在都非常務實,就業期望值早就降下來了。”近日,在瀋陽工業大學舉行的人才招聘會上,一名學工商的碩士研究生這樣告訴記者。

在巨大的就業壓力面前,一些高校畢業生不僅在心理上降低了就業期望值,而且已經把這種務實心態付諸於行動。在這場招聘會上,記者看到,有的畢業生為了擠進自己嚮往的單位竟然主動提出“零工資就業”。

江洲(化名)是學經濟學的本科生,想進入一家待遇比較好的民營企業,但是給這家企業投簡歷的畢業生很多,其中還包括不少研究生,而錄用名額卻只有3個。於是,他向該企業招聘人員提出“零工資就業”:即在見習期不要錢,試着做,經過考驗得到認可後再建立勞動關係。這令招聘人員大感意外,當場並沒有給他答覆,只表示會注意他提出的條件。“機遇和風險是並存的,希望高回報,必然要冒一定的風險,拼一下了。雖然在3個月或半年內會有損失,但是我更看重長遠的發展。”江洲説。

據瞭解,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只江洲一個。據遼寧省教育廳畢業生辦公室、遼寧省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副主任範龍介紹,前幾天在瀋陽科學宮舉行的2004屆畢業生第一場大型專場招聘會上就出現了這種情況,而且不是一兩個人。

儘管有不少畢業生敢“先吃螃蟹”,但是這種做法卻沒有得到一致認可。有畢業生認為,“這種做法類似於商業上的惡性競爭,是不正當的,不僅‘賤賣’自己,而且也給其他求職者以壓力,逼迫大家都跳水。”有畢業生則表示,“這種提法已經觸到就業的最底線。如果試用期一年,這一年的生活怎麼辦?只有家庭條件好的學生才有資本提這樣的條件。下崗職工子弟和農家子弟不會有這樣的想法吧?”

對此,招聘單位的看法也不盡相同。有的企業持歡迎態度——畢竟可以省一部分支出;有的則不以為然,“零工資並不能給應聘者帶來特別的競爭力,企業還是主要看畢業生自身的素質和潛力,這是用人的根本問題。對於我們企業來説,不會為了省這點兒工資而錯過一個好的人才。”

對此,瀋陽工業大學招生就業辦公室韓永強主任認為:“這種行為在一定範圍內值得肯定。機會總是更偏愛有勇氣的人。但是從學生利益考慮,這需要對用人單位的資質、信譽度和效益嚴格把關,不能出現過河拆橋損害學生利益的事情;從學生的角度講,一定要有特別的專長和實力,特別能勝任這個工作才行,否則風險很大。在這個過程中,也會鍛鍊學生的判斷力。學校儘量做好維權工作,讓雙方都滿意才好。”

範龍則表示不能接受“零工資就業”:“這違背了人才市場公平公正的原則和相應的法律,有勞有酬,試用期也不例外,畢竟這和學習期間的實習不屬於一個性質。這雖然是學生們提出來的,但是我想決不會是他們的本意,而是畢業生在當前就業比較困難的大背景下比較偏激的行為。據我瞭解,‘零工資就業’大都沒有簽訂勞動合同,這很可能為以後勞動糾紛和學生利益受損埋下伏筆。前車之鑑遼寧並非沒有,特別是IT行業一些企業,把學生們找過去做課題,完了就隨便一個藉口開掉,實際上學生的工作可能比他們自己做得還要好。到時候畢業生再回頭討説法就困難了。學生要注意保護自己的利益,不能因為就業壓力大就隨便定位盲目提條件,用人單位在招聘畢業生時更應該按照《勞動法》的要求規範自己的行為。我們也要多做工作維護畢業生的利益,‘零工資就業’不值得提倡。” 摘自《中國青年報》(J-03)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我見宿舍:大學生心理緩衝帶 2004年11月15日 14:00:42 温麗姿 宿舍,是大學生休息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宿舍生活過得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心理狀態。怎樣創造良好的宿舍氛圍,愉快地度過大學生活,是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

當代大學生面臨的誘惑多,壓力重,個體意識越來越強,互相之間差距越來越大。因而,許多學生心境浮躁,甚而心理失衡。在這種情況下,宿舍既可成為緩衝帶,使壞心情得到調節,也可成為導火索,使小事演化成宿舍暴力。怎樣利用宿舍這個場所,尋找更積極有效的方式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這裏,不妨説説我的幾個建議。

我們的語言學老師有次上課,講到語言的約定俗成性時,他説英國人把水叫做“water”,法國人把水叫做“wasser”,這是長期的社會、歷史發展形成的,沒有優劣之分。同樣,每個同學有自己的個性特徵,這是他的約定俗成性,不涉及好壞。所以在相處中,一定要互相尊重、學習。從而,才能形成一個有包容性的、多元的世界。像這樣的講課方式,使我們在知識和做人上都受益匪淺。

學生工作要名副其實。各個學校都設有學生處、心理諮詢中心等組織來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然而,很多時候,這些組織有名無實。在另一所大學讀書的朋友跟我説,她們宿舍有位同學總是折騰到三更半夜,其他同學忍無可忍,就到學生處反映。學生處老師把問題轉移給班主任,班主任把那位同學叫去“談話”。結果那位同學不僅不改,反而用各種方式報復。班主任也態度驟冷,好像怪她們多事。“要知道這樣,還不如不反映呢!私了算了。”我的朋友生氣地説。由此可見,學生組織和老師不能推脱問題,要幫助同學們化解矛盾。

找個高年級“朋友”。建議每個新生從入學起,就找一個高年級的、較固定的朋友,定期地談談心。這樣,和舍友關係遇到問題時,既可以緩解心情,又可以借鑑經驗,妥善處理。學校不妨組織一些活動引導新生們找這樣的朋友,並形成一個傳統,讓每一屆學生都能在愉快和諧的宿舍氛圍中成長。(作者系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世界文學所碩士生)

摘自《人民日報》(J-02) 大學精神:高校綜合競爭力的核心 吳傳喜

大學精神是學校一代又一代創業者業績、品格、精神的結晶,在構成高校綜合競爭力的諸要素中,大學精神居於核心地位。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直接影響着中國大學精神的培養,而以現代科學、民主、倫理精神為核心的現代精神,則是大學精神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方向。

大學精神不是人為設定的,也不是哪位校長或大師頭腦中的理念產物。它的形成是多重因素長期相互撞擊和融匯的結果。

在第二次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説過:“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大樓、大師、大氣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相比較而言,前兩者只要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政策得當,措施得力,應該不難做到,難的是後者。大學精神是學校一代又一代創業者業績、品格、精神的結晶,是一個漸進的形成過程,是種種現象背後的本質。正因為如此,在構成高校綜合競爭力的諸要素中,大學精神居於核心地位。

對於大學精神的內容,目前有多種概述。我認為,大學精神至少應涵蓋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科學與人文並舉。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一開始就是大學精神結構中的左右手。“五四”新文化運動時的北京大學,之所以能夠順應時代潮流,適應中國變革的需要,同時打出“科學”與“民主”的大旗,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以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等為代表的先哲運用近代社會關於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發展的新理論、新學説,徹底改造舊北大,使北大形成了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並舉的大學精神結構。此後,經過一代又一代北大人的艱苦奮鬥,逐漸形成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光榮傳統。

第二、愛國與愛校相通。愛國主義精神和以敬業精神為核心的愛校情結,二者有着不可置疑的內在邏輯聯繫。作為大學精神的重要內容,它們在精神實質上一脈相通。沒有以敬業精神為核心的愛校情結,愛國主義精神就會失去重要載體而無法落到實處。高校是國家社會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人才、發展學術,以實現國家意志的重要社會部門。敬業、愛校對於教師與管理者來説,表現為優良教風與工作作風,是艱苦奮鬥、克己奉公的奉獻精神,是克難奮進,勇於攻關的拼搏精神;對於學生,則表現為優良的學風,是求真務實、鋭意向上的進取精神,是精益求精、品學兼優的品牌精神,是志存高遠,胸懷祖國的大器精神。

第三、傳統與現代結合。中華傳統文化有着舉世聞名的濃厚積澱,一經與現代文明、現代意識有機結合,就煥發出勃勃生機。中國大學在自己的建設發展過程中,注意優秀傳統的總結與積累,以形成自己的傳統精神,尤其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直接影響着中國大學精神的培養。但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大學精神的全部,而以現代科學、民主、倫理精神為核心的現代精神,則是大學精神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方向。大學的天職是傳播知識,發展科學技術,培養高素質人才。因此科學精神必然成為大學精神的基本要素。社會主義民主對現代人而言,更是一種精神生活方式、精神品格和精神特徵。大學生活中的民主精神,其外在表現就是自覺尊重集體的行為,就是齊抓共管的團隊合作,就是公正、公平與競爭等。現代倫理精神是時代精神的主格調之一,也是大學現代精神高品位追求的重要方面,它一方面表現為師生員工個體的良心良知,另一方面表現為在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個體自覺的義務和責任。

第四、求實與求新互應。大學精神中的“求實”內容,是指師生員工為實現辦學宗旨和人才培養目標,在日常行為中所體現的面向實際、注重實效、堅持實幹的勤奮務實精神。它是一所學校克難奮進、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也是推進師生員工認認真真幹好每一件事,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奮鬥目標的內驅力。與“求實”相伴始終、相輔相成的是學校的“求新”精神。所謂“求新”,就是創新,通過創新觀念的樹立,創新思維的養成、創新能力的增強這三個層面,結合學校整體建設、發展與改革實際,營造培養創新精神的氛圍。

大學精神不是人為設定的,也不是哪位校長或大師頭腦中的理念產物。它是介乎理性與情感之間的一個範疇,它的形成是多重因素長期相互撞擊和融匯的結果。一般來説,一所大學的“精神”同這所大學獨特的歷史、地理、文化環境有密切關聯,是國家意向同社會(國內外)流行趨勢相互衝突與融合的結果,校長與大師對大學精神的影響重大,但學生(特別是那些學生中的精英)也對大學精神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一般而言,大學精神的培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激發廣大師生做“歷史主人”的責任感和自豪感。任何一所大學,都有一個從小到大和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而這個過程無不凝聚着一代代辦學人的智慧和血汗,所以校史本身就是一部精神史、思想史。引導廣大師生樹立“歷史主人”的責任感和自豪感,真正做到以校為家,以學校的事業為自己的事業,學校的發展就獲得了強大的精神動力,久而久之,自然就創造出了學校的傳統精神。

二、發掘辦學特色和營造獨特的校園文化氛圍。所謂學校特色,是指一所學校獨有的、區別於其他學校的辦學個性,是最為突出、具有典型意義、顯示巨大社會效益的校園魅力。這種校園魅力的昇華,往往集中地體現在一所大學的精神。同樣,校園文化作為大學精神的土壤,其特色決定着播什麼種,開什麼花,結什麼果,其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在這種文化氛圍薰陶下培養出的人才具備什麼特點。

三、將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貫穿於育人理念之中。育人是大學的根本使命,中國傳統的育人觀念中有許多積極因素需要我們去發掘、繼承並予以創新,融於新的大學精神之中。許多大學把優秀文化傳統作為自己大學精神的根,培之以現代文明的土壤,正是希望將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貫穿於育人理念,以長出屬於自己的精神之樹。(作者系湖北大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04年11月15日 女大學生被殺案再次敲響家教安全警鐘 董智永

犯罪分子以請家教為名,將女大學生騙到自己的租住地殘忍殺害,並向其家人敲詐勒索。河北石家莊警方經過近3個月的偵查,行程數千裏,終於在近日將殺人兇手抓獲。辦案民警提醒,大學生做家教一定要提高安全防範意識。

7月17日晚,石家莊一男子向警方報案,稱他的女兒王某是河北某高校二年級學生,暑假在家,當日外出做家教。後來接到一個電話,説綁架了王某,向其索要2萬元,並威脅不準報警,否則後果自己考慮。石家莊市公安部門迅速展開偵查,於7月19日在新華區一出租院落內發現了王某的屍體。經技術鑑定,王某系窒息而死,屬於被人故意殺死。租住户內蒙古赤峯人楊聰被確定為重大犯罪嫌疑人

這起女大學生被殺案引起河北省各級領導重視,抓捕犯罪嫌疑人成為辦案民警的首要任務。根據線索,專案組的辦案民警輾轉於赤峯、太原、德州、天津、大連、保定等城市,最後於10月16日晚在保定將楊聰抓獲。

據楊聰交代,他1997年到石家莊打工,後在石家莊交了個女朋友,因自己條件不好遭到女方父母的反對。他為了讓女朋友過上好日子,想弄錢買房子,於是策劃了這起綁架人質案件。7月17日,楊聰按照廣告上的聯繫方法給王某打電話,稱自己有個10歲的孩子並邀請其到家裏來看看。當天王某獨自到他租住的院子後,發現情形不對想離開,被楊聰殘忍殺害,並用王某的小靈通多次給王某家裏打電話要2萬元錢,揚言不給就“撕票”。後來發現警方正在抓他,遂倉惶出逃。

辦案民警介紹,類似的案件過去就發生過,這起案件再次為大學生家教安全敲響警鐘。許多大學生做家教時很少考慮安全問題,有時候想都不想就隨便跟陌生人走,去陌生的或者偏僻的地方。民警建議大學生應該有一個類似家教協會的組織,對請家教的人要查驗有效身份證件。第一次上門可以幾個同學一起去,查看對方家庭情況。尤其是女大學生,最好和男同學一起去。如果遇到不法之徒,一定要巧妙周旋,最好不要和歹徒發生激烈的正面衝突,以尋找逃脱的機會。

《中國教育報》2004年10月23日 大學生高消費令人擔憂 教育界呼籲理性理財 2004年11月15日 14:00:42 鄭 妍 中國大學生節節攀升的花費,給不習慣説“不”的家長們增加了沉重的負擔。教育界人士指出,理性消費應走進大學校園。如今在中國不少高校,電腦、手機、CD、MP3、電子詞典被稱為大學生的“五件武器”。與此同時,不少大學生開始覺得台式機太笨重,把眼光瞄向了筆記本電腦。記者採訪瞭解到,天津大學某班竟有十幾個同學購買了對普通家庭來説價格不菲的筆記本電腦。

手機在校園裏的普及率也很高,幾乎是人手一機,不少大學生還擁有幾部手機,分別用來和不同的人聯繫。據瞭解,很多學生盲目跟隨潮流,為買手機“打腫臉充胖子”,給家庭帶來不必要的經濟負擔。

種類繁多的宴會,目前在大學生消費中屢見不鮮。今天我做東,明天你埋單,生日,老鄉聚會,同學造訪……各種名目繁多的理由讓人應接不暇。不少人礙於情面,一邊輾轉於各大小飯局,一邊卻為下月的生活費沒着落而苦惱不已。

愛情消費在大學裏也不是一個小數字。許多大學生告訴記者,如今的愛情絕非免費的紅花、綠葉便能打發,許多情侶,特別是一些男生為了愛一擲千金,導致債務纏身。“老同學聚餐150元,請室友吃飯200元,買禮品送女朋友200多元,馬上要到的聖誕節還要再花200元……”這是一名大二學生列出的11月份額外開銷明細賬。天津師範大學中文系一位老師告訴記者,很多外地學生在家信中,頻頻“告急”索款。而遠在家鄉的父母並不瞭解孩子如此奢侈的消費,只得節衣縮食,甚至借貸度日,以滿足子女的物質要求。

教育界人士指出,各高校應加強超前消費的風險意識教育,開展消費道德及理財教育,在校園內形成良好環境,幫助大學生合理、適度消費。學生應當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學業上,不必過分追求物質享受,學會對超前消費説“不”。

摘自 新華網 -------------------------------------------------------------------------------- 中國科學院 楊福家

復旦大學已成立90多年,在90年校慶的時候,學校佔地1500畝,與醫學院合併後增加了300畝,現在又一下子擴展到6500畝,面積翻了幾倍。不僅是復旦,附近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如南京的仙林大學城等。據報道,目前中國一共有50個大學城在建造。再看看國外的情況,著名的哈佛大學有360年的歷史,到現在為止一共佔地2300畝;諾丁漢大學也建立了100多年,到現在其面積不過是目前復旦大學所有面積的一半。

難道由於今年第一季度國家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了43%,高校就也要對此趨之若鶩嗎?如果擴建有利於我們建成一流大學倒也無妨,但是我認為這與一流毫無關係。那麼要這些房子幹什麼呢?要這麼大的面積幹什麼呢?

今年年初,北大、清華校長都在人大、政協會議上表示,本來定好2018年、2020年成為一流大學,現在看來,要推遲了。《人民日報》記者曾經來問我怎麼回事,我很難回答。

因為世界上10年成名的學校並不算少,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上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成立8年都沒有得到教育部門認可,但是在第8年結束的時候它得到了世界的認可!中歐雖然是個國小校,但它的EMBA、MBA、高級經理培訓班連續3年都列入了同類學校的世界100強之內,所以它能一下子得到世界的認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為什麼10年之內能成為世界一流的?不是因為它的房子好,而是因為它第一筆4500萬歐元資金全部用在“人”上面了,以人為本是要體現在具體行動上的。

諾丁漢大學去年拿了兩個諾貝爾獎,政府基金會就多給了該校相當於10億元人民幣的英鎊,學校領導在討論怎麼用這個錢時,沒有一個人提出要造房子,最後是用在吸引世界上的100位傑出人才到學校上。2000年因為導電塑料工作獲諾貝爾獎的艾倫·麥克迪爾米德不久前在北京作報告時講過一句非常精彩的話:“一所大學的質量並不取決於它所擁有的教學大樓,也不取決於它的實驗室和圖書館,雖然這些都很重要,但決定科學研究水平高低的關鍵在人。一般來説,即使有風景如畫的校園、汗牛充棟的圖書館、裝備精良的實驗室,但要是不能將最優秀的師資和一流的學生吸引到這些建築物中來,那隻能是金玉其表。”因此,我一再強調——科學研究在人,人是第一位的。 (文見《中國高教研究》2004年第9期 -------------------------------------------------------------------------------- 我們為什麼需要信仰?

何光滬

我們的人心,有太長的時間片面地偏向理智,即狹義的而不是廣義的理性。其結果,是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義、創造性或博大的愛心。

信仰是超越對象的,可以有不同的名稱,信仰的精神狀態,卻決定着文明的興衰、 民族的浮沉。

著名作家樑曉聲在中央電視台講過一段經歷:他在美國時,有一次要橫穿馬路,紅燈亮了,但左右兩邊並沒有汽車,他身邊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安安靜靜地等候綠燈。他問了老太太一句:"現在沒有汽車,為什麼不走過去?"老人回答説:"也許,我們身後那棟房子裏,會有一個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見我們走過去,以後照我們的樣子橫穿馬路,也許就會出事。"

這個回答,聽起來有點出乎意外。在我們這裏通常的思考方式是:要不要違反規則?首先,是看看對自己是不是有利,如果有利,看見自己既無危險,又可以搶時間,就"忘了"規則;其次,是看看自己會不會被發現,如果看見了紅燈卻看不見警察,又相信此處沒有隱藏的監視器,於是就"大膽地往前走"了。

當這種心理狀態成為"正常"之後,連基本的是非也會被顛倒過來。例如,樑曉聲講的經歷還有"後話":他回國後,有一次在路口紅燈面前停車,但是左右兩邊都無來車。他後面的車一輛接一輛"勇往直前"闖紅燈,繞過他身邊時還衝着他大罵:"(你神經有)毛病!"

——交通的狀況是中國社會狀況的一個縮影。前幾天《檢察日報》報道,一位清潔工人拾到幾千元錢上交之後,因為付不起孩子的學費而向親戚朋友借錢,那些本來真心答應過幫忙的親友,卻都翻了臉,認為拾金不昧再來借錢也是"有毛病"!

正如在一個遍地垃圾的地方,要堅持不扔垃圾是很難的,在好行為被視為"不正常"的環境下,要堅持與"常人"不同的好行為也很難。

要把全國變成一個使人不忍心"扔垃圾"的地方,就要淨化全民的道德"環境"。一方面,道德的最低要求應與法律連接(如在一些西方國家,"見死不救"屬於犯法);另一方面,道德的最高境界則與信仰相關(傳統文明基本如此,但在現代,宗教"修行"只屬自願)。

前一方面是説,道德環境的淨化,需要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則;而這類法治原則的確立,又需要政治體制的改革。因此可以説,中國精神的重構,關鍵在政治改革,基礎在人心提升。

後一方面是説,道德環境的提升,不僅需要法律制度的支撐,而且需要精神信仰的指引。依靠"他律"的法律尚且需要某種信仰(對法律原則的內心服膺),依靠"自律"的道德就更是如此了。因為人心的自我約束常常軟弱無力,在傳統禮俗衰亡而法治觀念薄弱的條件下,"人心惟危"的狀況必然出現。

我們的人心,有太長的時間片面地偏向理智,即狹義的而不是廣義的理性。這種被國人視為"正常"的理智有三大特點:一,只從感觀或直接的經驗出發--所以不考慮看不見的東西("身後房子裏也許有一個小孩"、"看不見的警察或監視器"之類當然不予考慮);二,只從眼前或短期的算計出發--所以不考慮長遠的事情("將來那個小孩有可能出事"、"闖紅燈會增加交通混亂,最終使自己的車速和安全也受影響"之類當然也不予考慮);三,只從自己或小我的利益出發--所以不考慮他人或整體的利益,更不考慮自己與社會、自然、世界整體的關係(因此"那個小孩與我無關"、"交通混亂我管不着"之類心態,才是思考的真實基礎)。

這正是無數的人隨時在抱怨、又隨時在捲入的道德腐敗在人心深處的根源--偏向於狹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義、創造性或博大的愛心。

而就那個清潔工人來説,我想,她不會缺少那些親友視為"正常"之惟一標準的"理智",但她沒有忽略"正常"人還不能缺少的良心,因為她相信一個很實在的道理:不應該拿別人的東西;就樑曉聲或他開車的朋友來説,我想,他當然知道這一次闖紅燈有利無弊,但他雖招致辱罵而安然不動,因為他相信遵守這項規則,有利於大家長遠的效率和安全,因此合乎正義;就那位美國老太太來説,後面樓房裏有沒有一個小孩,小孩會不會看見她闖紅燈,將來會不會出事,全都是未知的。但她相信,因果法則(佛教稱之為"因緣")要求我們避免種下任何可能的惡因,博愛原則(基督教稱之為"愛鄰人")要求我們關愛每一個人的生存。

這些人類本性不可或缺的、當今社會迫切需要的良知、正義和愛心,恰恰都超出了直接經驗、短期算計和小我利益,它們涉及與他人、社會、自然和世界整體的關係,涉及大我、超驗和永恆,因此它們最強大的保障,乃是超越於狹隘理智的信仰!

中國人自古信天。作為信仰對象的"天",乃是殷人所稱的"上帝"或"帝"、周人所稱的"天帝"或"天"、歷代所稱的"天道"或"天理"最流行的通稱。

對這個概念,我們可以進行歷史的梳理、批判的討論、自由的選擇。但是,如果考慮到先賢相信"天生民,有物有則"已經涉及人與他人、社會、世界及其本源的關係,考慮到古人所謂"天理"對"良心"的指引,考慮到今人所見"無法"與"無天"的關聯,結論就只能是:信仰的超越對象,可以有不同的名稱,信仰的精神狀態,卻決定着文明的興衰、民族的浮沉。

最近我遇見一個年近半百的北京人,他看到雲南邊遠鄉村的兒童沒有國小,毅然離開居住了十幾年的美國,孤身一人前往辦學。在那個沒有電話、沒有自來水、沒有郵遞員的地方,他克服種種艱難險阻,用自己微薄的積蓄自建校舍,給學生買鞋子,為村民修水渠……這一切,除了在那個不通公路的邊遠鄉間,無人知曉,因為他自己不要傳揚。我想,世俗的任何名利和算計,都不可能給予他這麼大的力量,除了信仰。

我想,這個人已經向我們回答了,人類的歷史已經向我們回答了,當代的生活已經向我們回答了--我們為什麼需要信仰。

標籤: 調查報告 熱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shehuidiaocha/dzp4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