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社會實踐報告 >

民俗社會實踐報告2篇

民俗社會實踐報告2篇

本文目錄民俗社會實踐報告關於家鄉民俗的暑期社會實踐報告

河間社會實踐隊借在河間市實踐之機,深入河間社會,尋訪河間市的中國故事、道德典範與河北精神,領略優秀民族文化。實踐隊的隊員們走向田間地頭、走向基層羣眾、走向道德典範。

民俗社會實踐報告2篇

尋訪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國家也將舉行大規模的慶祝活動,河間暑期社會實踐隊藉此契機,來到河間市光榮院採訪了孟慶玉老人,聽他講述了他的“中國故事”。

孟慶玉老人1943年參軍,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他16歲參軍,懷着“打倒侵略者、解放全中國”的一腔熱血蔘加了我黨領導的敵後抗日遊擊隊,成為了一名偵查員。抗日戰爭勝利後跟隨着第四野戰軍第三縱隊第八師參加東北戰役,在四平戰役中負傷復員。他説,當時參軍的最大動機就是對日本侵略者的國仇家恨,中國人民為了打跑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妻子送郎上戰場,孃親送兒打東洋”——就是在這樣的精神鼓舞下,抗日戰士在戰場上不怕犧牲、不怕流血、決不後退,一個子彈消滅一個敵人,最終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孟慶玉老人認為,人民的支持是共產黨能打敗國民黨的根本原因,軍民魚水情什麼時候都扔不得、丟不得、忘不得。“首長説,蔣介石是獨夫民賊,人民反對他,我們只要贏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我們就一定能打敗國民黨、解放全中國”,孟慶玉老人説到。

孟慶玉老人因戰爭而殘疾,卻從未後悔。他説,我是為了全中國的解放、全人類的解放而戰鬥,因為戰鬥而負傷,我是光榮的、無悔的。在部隊他是新兵的時候,老兵為他洗腳為他背槍,等到他成了老兵的時候也為新兵洗腳、背槍,這種互相照顧、共同奮鬥的高尚同志情誼讓他終身難忘。

孟慶玉老人所體現的無比熱忱的愛國主義精神、對黨和人民無比忠誠的精神教育正是革命先烈、社會主義事業的先行者們、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們所講的“中國故事”的內涵與精髓。相信,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未來的中華兒女將把“中國故事”講的更精彩、更動人,將中國的聲音傳遍世界。

尋訪道德典範,傳播高尚道德

河間社會實踐隊圍繞“善行河北•立德樹人”宣傳教育活動,尋訪大學生眼中的“河北好人”。圍繞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和建價值觀,進行了廣泛深入探訪,傾聽燕趙兒女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故事,尋求高尚道德理想的心語。

孫正開:平生不喜富貴事,惟願丹心寫汗青

XX年7月23日下午,河間社會實踐隊在共青團河間市委的協調下,採訪到了在抗戰影像資料方面卓有成績的孫正開老人。

孫正開老人原先是一名通訊兵,復員後進入中央電視台工作。退休後回到河間,利用自己的工作技能在地方政府從事歷史資料的蒐集整理工作。孫正開發現,政府檔案館大多隻有文資料,圖像資料較少,錄音錄像更是沒有,這引起了老先生的興趣,從此着重整理一些關於抗戰的音像資料。老先生自己出資購買單反相機、攝像機、掃描儀、錄音筆,奔赴省內外各地採訪知情者或見證者,收集到許多了關於抗戰歷史的第一手資料。他還通過私人關係聯絡各地檔案館、圖書館,在廢紙堆中翻出了許多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回到家中,他通過現代化的非線性流媒體編輯技術和各種設備,把採錄到的資料分類整理並轉成光盤、硬盤永久保存。

孫正開老人語重心長地對實踐隊的隊員們説,當代大學生要注意兩點:一是堅持學習,要活到老學到老,只有堅持學習才不會被社會淘汰。孫正開自己始終堅持學習,尤其在影像技術發展飛快的今天,自己只有堅持學習最新的知識和技術,才能更好地蒐集、整理和儲存這些寶貴的歷史資料。二是懂得奉獻,奉獻精神是當今時代最缺乏的精神。當初革命先烈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拋頭顱灑熱血,奉獻了自己的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強大中國;人民為了支援抗戰和解放戰爭,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這樣的奉獻同樣為今天的盛世做出了貢獻。在市場經濟的今天,更要將奉獻精神,不能只講商品和交換,更要講奉獻和貢獻;不能拘泥於蠅頭小利,要着眼於民族大利。

王志強:感念鄉情二十里,無愧黨恩六十年

XX年7月28日上午,在二十里鋪村黨總支會議室,實踐隊的隊員們見到了早就在此等候的王志強書記。

王志強在1985年便擔任北二十里鋪村黨支部書記,1998年因業績突出被破格提拔,先後在鄉、縣兩級黨政部門擔任職務。但與王志強的升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調任離村後的北二十里鋪,“兩委”班子日漸渙散,幹羣關係緊張,行路難、吃水難、排水難等一系列問題導致村內矛盾日益突出。

XX年4月,該村黨員聯名寫下懇請書,請王志強回村任職。同年5月1日,在組織安排下,王志強正式回村任北二十里鋪村黨支部書記。

據王志強回憶,他剛回到村裏時,村裏的面貌簡直令人痛心——道路狹窄泥濘,坑塘填滿垃圾,就連村支部也因為常年沒人前來辦公而破舊不堪,門窗破碎,蛛網遍佈。主路上的路燈也好多年沒亮過了。看到這一幕,他當晚便找來電工修好了路燈。上任第一天,路燈亮了,照亮了村裏的路,也照亮了村民的心。

在任五年時間裏,王志強多次向有關部門爭取跑辦。他向回民集中工作的華北石油公司爭取資金,修繕了村裏有着百年曆史的伊斯蘭教大殿;向市水務局爭取物資,改造了全村自來水系統;他還硬化了2800多米道路,鋪設了1000多米排水管道,架起了119盞太陽能路燈,103個監控攝像頭,使得村裏宗教、給排水、出行、治安各方面都得到了極大改善。

王志強説,一個共產黨員,特別是一個在基層農村工作的共產黨員,必須要樹立良好的黨員形象,説到做到、為民服務,才能贏得村民的信賴、同事的支持、上級的肯定。他説,村民的幸福才是村幹部的幸福,村民的日子過好了,幹部的好日子才能來。他獲得過很多獎項,但在他的眼中最有意義的榮譽是今年7月剛由省委頒發的“百姓喜愛的好官”,在他看來,金盃銀盃比不上百姓的口碑,再多的獎也比不上百姓的認可。

尋訪河北精神,傳播燕趙力量

河間社會實踐隊以代表性人物為關鍵點,深化對以“堅毅樸實、重信尚義、寬厚包容、求實創新”為核心的新時期河北人文精神的認識,通過採訪具有“河北精神”的燕趙兒女,弘揚河北精神,引領青年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推進河北“綠色崛起、科學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XX年7月22日,河北師範大學法政學院赴河間暑期社會實踐隊的隊員們有幸採訪到了河間市文化館館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西河大鼓的傳承人張領娣。

據張領娣介紹,西河大鼓發源於河間,早在清朝康乾時期就有了一定的發展,早期叫做河間大鼓或者梅花調,後期在天津演出時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最終成為了現在的西河大鼓。

在談及學習西河大鼓的經歷時,她表示,家中世代相傳,父母都是從事西河大鼓演藝事業的老一輩藝術家,自小耳濡目染,所以對這門獨特的民間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八歲便登台演出,師從趙派西河大鼓的第三代弟子田雲章,十五歲便獲得地方文藝演出金獎。後期,張領娣又集其家傳朱派一脈之所長,結合新的時代特色和多種曲藝的特點,創造出了新的唱腔,開創了屬於西河大鼓的新時代。

張領娣表示,縱然西河大鼓歷史悠久、影響廣泛,但其發展傳承的現狀卻不容樂觀。上世紀八十年代河間第一期西河大鼓培訓班培養了許多老藝人,但是至今仍能堅持演出的僅有十一人,且都面臨退休,西河大鼓這一珍貴民間地方曲種頻臨失傳。一方面很多老藝人相繼離世,大量中青年藝人改行離開舞台,西河大鼓成熟的表演者越來越少;另一方面,現在的青少年對中國民間音樂基本不感興趣,認為這些不過是陳年老調,沒前景、不洋氣、不掙錢、不好玩,西河大鼓因此又難尋繼承人。儘管西河大鼓在XX年被評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政策也明確表示要加以保護,但是張領娣認為,政府的扶持政策很好,行動的決心和扶持的力度卻不夠。河間市文化館為青少年在暑期開設學習西河大鼓的興趣班,但暑期一過,青少年需要繼續全日制的文化課學習,沒有時間進行更為專業的訓練。而且現在的青少年學習西河大鼓的態度與張領娣小時的學習態度大不相同,“當年我們學,學不好家長就是打;現在這孩子們,都得我們求着學,給買文具、買吃的哄着才能學。”張領娣如是説,“等到這些孩子們考學升學,已經學到的一些功底也大多都會荒廢。”

當前,她更加希望能夠面向社會招收一部分愛好傳統曲藝的成年人進行長時間的系統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起碼合格的西河大鼓表演者,因為“就算是天天學,想登台唱好一段也得三年功夫”。她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切實解決這個問題,簡化特別是財政審批在內的一系列審批流程,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項資金給到位、給夠數,不要“遠處風光大好,腳下荊棘遍地”。而張領娣本人對於培養西河大鼓的傳承人具有很強烈的意願,她説:“只要他們來,我肯定教,全部掏出來的教。”

此外,在採訪張領娣的過程中,實踐隊的成員也採訪了她的老搭檔王偉清老師,王老師也有類似的想法,作為三絃的演奏者,他同樣有着年紀已大卻後繼無人的尷尬。他和張老師都到了臨近退休的年齡,如果再不解決這一問題,可能這一項傳統曲藝真的要就此衰落。

在訪談中,張領娣老師透露,當前傳統文藝工作者的經濟來源非常不穩定,演出所得的報酬根本不能維持生計。所以,他們也能夠理解青年一代不願意從事傳統曲藝項目的客觀原因,畢竟人人都要維持生計,專職從事演出很難養家餬口。

在此,河北師範大學法政學院XX年河間暑期社會實踐隊向仍然奮戰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一線的老藝術家、文化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國家能夠加大對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金扶持力度,做到有專人傳承並保障傳承人的正當權益,滿足他們的合理訴求;呼籲全社會能夠把目光投向這些曾經給中國人帶來歡樂,今天卻似乎要成為歷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記載着文化興衰,歷史也譜寫着中國故事。我們只有人性地對待歷史,歷史才能微笑着見證我們走向未來。

關於家鄉民俗的暑期社會實踐報告民俗社會實踐報告(2) | 返回目錄

一、實踐地簡介

富陽市富春街道作為富陽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境地域總面積103.95平方公里,行政村33個,社區19個。近年來,富春街道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通信器材生產基地之一。社會服務功能不斷完善,水平持續提升。

二、實踐前期準備

1、 召集有興趣的親朋好友陪同前往,保障安全。

2、 列出詳細計劃,使實踐當天的活動有條不紊。

三、社會實踐過程

8月7日,一大早,我們一行人從家中出發。來到比較繁華的桂花路。

由於是早晨,天氣涼爽,街上行人也不少。我們以參加社會實踐的學生身份,隨機向幾位路人進行了採訪。

一位年逾古稀的老爺爺非常熱情,聽完我們的問題後,認真的向我們講述了他所瞭解的富陽的一些傳統民俗。例如喪葬、上樑之類的過程。

我們又採訪了幾位二十歲左右的路人,但他們對富陽的傳統民俗似乎知道的並不多。在採訪過程中,有部分人對我們的訪問顯得很不耐煩,有的甚至毫不理睬。但我們不氣餒,還是在越來越高的温度下堅持着。

到了中午,大家已是汗流浹背,太陽逐漸變得毒辣,街上的行人也很稀少了。於是我們商量後決定結束今天的實踐活動,回家整理收集到的材料。

四、實踐結果

在市民的配合下,我們收集到以下材料:

1、喪葬:自死者臨終之日起,每個七日祭奠一次,稱為“做七”。至七七四十九日才畢,稱為“滿七”。

2、生育:婦女臨產前夕,孃家饋送雞蛋、紅糖、索麪和嬰兒毛衫等物,叫做“催生”。滿月時,要剃去嬰兒的胎髮,親戚家送來以粳米制成的大湯圓,稱作“剃頭湯圓”。

3、祝壽:祝賀老人的壽辰以五十歲開始,壽越高慶典越隆重,也有提前一年逢九祝壽的。賀壽時在家中設壽堂,懸掛壽幛、壽聯,高燒壽燭。壽星居中上坐,本家及親友晚輩依次行禮參拜。

4、上樑:新房落成後一定會選吉日上樑。事前,房主向親友贈送粽子、饅頭、果品等。上樑時,備“三牲”酬神,木工於大梁正中懸紅布一方,並上屋頂向四周拋擲粽子、饅頭、甘蔗、糖果等,讓小孩競相爭取。晚宴時,請木工、泥工坐首座,幫工、親友次之,以示感謝。

五、實踐心得

這次的實踐讓我發現自己對於家鄉的風俗瞭解甚少,遠不如老人們知道的詳細。還有些年輕人對這些習俗一無所知。雖然現在提倡婚葬從簡,人們的生活節奏也很快,年輕人很少會去舉行這些儀式,但我們也不能忘記這些祖先們傳承下來的文化。

標籤: 民俗 實踐 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shehui/pl746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