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精選工作報告 >

特崗教師上崗培訓報告:在奉獻教育的過程中成長

特崗教師上崗培訓報告:在奉獻教育的過程中成長

各位即將走上教育工作崗位的同學們,老師們,年輕的朋友們,你們好!

特崗教師上崗培訓報告:在奉獻教育的過程中成長

首先,我要祝賀大家,順利通過了一些考試考核,成功的成為了一名即將在三台縣從事教育工作的特崗教師。據我瞭解,特崗身份三年期間,只要能認真履行教師崗位職責,在師德表現上沒有大的過錯,都是能從特崗教師身份轉為正式教師的。也就是説,只要你自己願意,三年後,你就能成為一名正式教師,終生從事教育這份光榮而崇高的工作了。

進修校的領導安排我來給大家講半天,我感覺到非常榮幸,但我想了很久都不好確定我要講的主題。想想自己從教二十一年,不算長,但也不短了。在這二十一年間,我做過村小教師,國小副校長,從1995年開始先後在縣內的三個國中校和一個農村高中校作過十多年校長,今年五月又從觀橋中學校長崗位上調到三台中學任副校長。我教過國小的所有學科,國中的語文、歷史、地理和高中的歷史。二十多年的農村教育工作經歷,使我對農村教育有着太多的體驗和感受,回想起來,覺得很多歷歷在目的往事,很多工作中的成功和挫折,矛盾與困惑,包括曾經流過的淚水,都是自己教育人生的寶貴財富,或許對剛參加工作的年輕老師們,會有一些啟發和幫助。如果説要給我今天的報告取一個題目,我想把它叫作:《在奉獻教育的過程中成長》。這個題目有包含有兩層意思:一是感覺自己這二十一年來,從一個偏遠山村國小教師到現在的一所國家級重點高中副校長,正是在不斷的奉獻於三台縣農村教育事業的過程中漸漸成長起來的;二是希望我們在座的一百八十名即將走上教育崗位的新老師們,在今後的工作生涯中,也能在不斷的奉獻於農村教育的過程中,快快成長起來,十年,二十年後,你們能成長為我縣教育事業的中堅和骨幹力量。那時,我都快要退休了,坐在這裏培訓新教師的作報告的,就是你們在座的各位了。

上篇:走近教育,認識教育

首先,我想説説我今天報告的這個題目——在奉獻教育的過程中成長。這個題目看起來很平凡,很普通,普通得跟其它那些空洞的説教式的大口號一樣,甚至讓人感覺到有些虛假。是啊,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物質化功利化太過濃重的當今社會,假惺惺的談什麼奉獻,唱什麼高調?奉獻教育,教育是什麼,教育不就是我們養家餬口的一份職業嗎?成長,教師能怎麼成長?升不了大官,發不了大財,怎麼算是成長?這些都是在座各位年輕朋友們或許會質問我的問題。但是,我要告訴大家,“在奉獻教育的過程中成長”是我從教二十一年來真切的體會,隨着從教的時間越長,對教育這份工作既熱愛又痛苦的體會越深,我越是認識到:我,和我的很多同事們,正是在不斷的奉獻於教育事業的過程中,成長起來了。所以,請相信,我説這句話,不是空談,不是高調,不是為了完成培訓任務而進行的道德説教。我想,在座各位即將走上教育工作崗位的年輕朋友們,在經歷了若干年的教育生涯後,也一定會有人能真正的感受到我現在的感受,那就是:自己在奉獻教育的過程中成長了。到那時,如果在座各位中,還能有一個人能記得起我今天所作的這個報告,能在心裏説:嗯,二十年前,那個年紀不大卻頭髮花白的王校長説的“在奉獻教育的過程中成長”,這句話,我也體會到了。那麼,我今天的報告,就算是沒有白做了。

圍繞這個題目,我想讓大家來初步瞭解和認識一下我們即將從事的工作。

一、教育的真諦值得我們終生去探索

我們大家即將從事的工作,就是教育工作,我們要做好教育這份工作,就一定要去認識教育,理解教育,探究教育到底是什麼。當然,要弄懂這個問題,確實是一件很難很難的事,也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教育是什麼?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用一生來思考和實踐的命題。

有的人,教了一輩子書,搞了一輩子教育,都無法弄明白,到底什麼是真正的教育,這個很正常。我主要想説的是,還有一種可悲的現象是:有那麼一些人,教了一輩子書,根本就沒去想過“教育是什麼”這個問題,因為他覺得這個問題是一個不值得去想的問題,或者是他覺得根本就不存在這個問題。這就決定了他只能成為一個平凡得沒有一絲色彩和個性、麻木得沒有一絲痛苦和困惑的“教書匠”。當然這樣的老師他也會有很多痛苦和煩惱,他的痛苦煩惱是學生越來越不好管教,家長越來越不好對付,這次考試運氣不好分數又比別班低,今年獎金又比別人少拿了幾十塊。

剛從師範畢業的時候,我也曾躊躇滿志的以為,自己學了那麼些文化知識,還學習了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課程,考試的時候,都能考八九十分,自己已經懂得了教育。但後來在工作的過程中,才發現自己有越來越多的困惑,我用了二十年時間來理解“教育”這兩個字,但直到現在,都還是如霧裏看花,感覺有一點點明白,又有一點點迷惑。我想,已經過去的二十年,我雖然在不斷的實踐和思考,可能也只零星的看到了教育的一些真面目,到六十歲退休,我還有二十年時間,窮盡這後二十年,我或許也無法窺儘教育的真諦。但是,隨着我的教育實踐、學習和思考,它將在我的眼前,越來越明白,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接近它的本質和真實。

説到這裏,即將走上教育崗位的年輕朋友們或許會害怕了,你把教育説得這麼深奧,這麼玄乎乎的,是不是故作神祕嚇唬我們,你讓我們怎麼去搞即將開始的教育工作?是的,教育的確是一門十分高深的藝術,因為它的對象是人而不是物。大家知道,人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動物,人的大腦、智慧、心靈、身體都是奧妙無窮的。大家也知道宇宙是無窮大的,但是,有哲學家説,一個人就是一個宇宙,可想而知,人是多麼複雜而奧妙的。而我們的教育,恰恰就是塑造和培育這最複雜的動物的工作。所以,窮盡一生也不能窺儘教育的真諦,是很正常的。如果説誰已經百分之八十的懂得教育的真諦了,我們認為他已經是一個了不起的教育家了。孔子達到了,所以他是偉大的教育家,但此時的教育已非彼時的教育,21世紀的學生已不是春秋時期的書生了,把孔子弄到現在來搞教育,他一樣會有很多困惑和矛盾。前蘇聯的蘇霍姆林斯基也達到了,他是我最佩服的一個外國大教育家,但把他先生放到現時的中國來搞教育,他一樣會有很多教育困惑。正是因為如此,教育這個工作才充滿着挑戰性、發展性,才值得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實踐它,思考它,探索它。我今天要給各位年輕的朋友們提的第一個希望,就是希望大家幾天後走上教育工作崗位,一定要帶着思考的頭腦和觀察的眼光去工作,在今後漫長的教育生涯中,要不停的思索一個問題:教育到底是什麼,我們怎麼來搞教育。我相信,在你們當中,一定會有人在這個問題的思考上有所成就,若干年後,成為教育家型的教師。

二、什麼是教育

説了這些,大家可能有些明白了,教育是什麼這個問題,我今天沒法回答大家,你們不能、也不必急於搞懂它。我們必須用一生的教育實踐和思考去探索它體會它,任何教育家任何偉人的一句兩句話或一本兩本書,都不能成為回答教育是什麼的最佳答案。今天,我想給大家介紹一點我對教育的粗淺認識和理解,以便幫助大家去初步認識和了解我們即將從事的教育工作:

教育它包括了教育者,教育對象(受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手段和方法,教育環境等方面的因素。要理解教育是什麼,就要從這些教育的要素去認識和理解它。只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了教育的這些要素,樹立了正確的教師觀,學生觀,教材觀,形成了正確的學校觀、教育觀,才可能把握教育的規律,進行更加有效的教育活動,取得更大的教育成果。

教育,它不僅僅是指學校的教育,還有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廣義來講,凡是對人的認識、思想、知識、行為產生影響的都屬於教育。教育還有正面教育和負面教育。學校教育對人的影響是最重要、最深刻、最系統。當然,現在人們也越來越認識到,家庭和社會對人的成長的影響也是越來越深刻了。

為了讓大家更加深刻的認識教育的屬性,在這裏有必要介紹一下廣義的教育。廣義來講,一百萬年以前,當猿猴從樹上下來,人類社會開始的那一刻起,人類的教育就開始了。人類的教育活動,同人類的歷史一樣長。教育,是人類社會的屬性。

通常人們容易清楚看到的教育現象,是較老的人把他們的經驗、知識和技能,傳授下一代。但這不是教育的嚴密的定義。在我看來,教育是人與人之間的積極的正面的相互影響。強調教育是人與人之間的事而不一定的年長的教育年幼的,水平高的教育水平低的,知識多教育知識少的,是因為很多情況下會是年幼的、水平低的、知識少的,用他們的行為或語言,積極地正面地影響了包括年長的、水平高的、知識多的周圍的人;強調相互“影響”而回避了“引導”這個概念,是因為最廣義的教育在實施的時候,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不一定意識到他們的行為的教育價值。在公交車上,一位老人站起身來給一位剛上車的孕婦讓座位,他並沒有意識到他的行為是在教育誰,但馬上就有幾位中年人給這個老人讓座位,而坐着的年輕人都不約而同地低下了頭。後者也沒有意識到他們是在“受教育”。但人類的教育行為,就在這公交車上實實在在地發生了。

再舉一個發生在公交車上的事。一個一年級國小生把座位讓給了一個看似滿腹經綸的老者,老者向小朋友衷心表示了感謝,並出乎意外地向小朋友鞠了一躬,但他自己卻沒有坐,而是讓給了和他站在一起的上了中學的孫女。那個國小生滿臉疑惑,站在那裏很委屈。此時另一位老人站了起來,把自己的座位讓給了那個首先讓座的國小生,並當場表揚國小生説:“你做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但有人卻做不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學校教育並不是教育的全部,所以,中國沒有諾貝爾獎,板子不能光打在學校教育上;學生出現了違法犯罪,責任不只在學校教育上;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對於人的成長也十分重要!

學校教育,不光是老師在教育學生,學生也在教育着老師,老師與老師之間在相互的教育着,學生與學生之間在相互的教育着。我們的言行,是對周圍的人(學生、同事、包括不相識的人)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還是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關於學校教育,我簡單提一下教育的兩個主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其它的教育方法手段,教育內容等,是大家在工作的實踐中去進行長期探索和學習的問題。

教育者:狹義來講,是指我們教師,是對受教育者施以教育影響的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以自己的思想、品德、知識、能力,運用多種手段,對新一代進行系統的教育,促進新一代德智體的全面發展。廣義來説,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以我對教師這個角色的認識和理解,有兩點要特別告訴大家:一、親其師信其道,所以教師要讓學生親近、信任、尊敬,這是做好教師的前提。二、教師本身是一本活的教材,身教重於言教。

教育對象,我們的學生,大家一定要記住一點,他們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感情,有愛憎,有思想,有個性的人。提醒大家兩點,一不能純粹把學生當成管教的對象,教育重在育而不在管,教育與警察不同,教育的成功絕不是抓出一個小偷,它還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用情感改變一個孩子的心靈。;二不能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以為我們給他灌輸什麼他就接受什麼,學生所能真正接受的任何影響,都不是誰強行的灌輸進入他的頭腦的,任何外在的影響都必須內化為他自身的認同和體驗,才會產生效果的。

綜合起來看,教育是一種影響,一種積極的影響,一種對人類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及自身的積極的影響。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達到教是為了不教!即教會其自我反思自我管理的生存、發展和創造的能力。作為教育工作者,弄清楚什麼是教育這個問題,對於認清教育的本質、明確自己的職能和職責、找準前進的方向是大有好處的。這並非什麼咬文嚼字、鑽牛角尖。因為沒有理性的自覺,是不可能在實踐中做個自覺而清醒的教育者的。

三、教育是值得我們敬仰、熱愛和奉獻的工作。

1、敬仰教育:

我們搞教育的人對教育要有宗教信徒式的敬仰。我們唯有從內心裏認識到我們所從事的工作的重要、神聖,我們才會去敬仰它、熱愛它、甘心安貧樂道的去奉獻於它。

過去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員,那是古時候工種不多,才三百六十多。現代社會,隨着社會分工的越來越細,工作和種類也越來越多,我敢肯定已經遠遠超過三千六百行了。但是像教育工作這樣能給他人給社會帶來巨大影響的並不多。我們是通過影響一代一代的人從而影響這個世界,這種價值不仔細深入的去體會是不會有深刻的認同的。因為,人們很難發覺,甚至連身處其中正在從事着教育活動的你,都很難發覺,你的一句話,你的一個動作,你的某一次批評,你的某一次讚揚,你無意中某次對學生座位的調動等等,所有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教育細節,對某個孩子的成長,甚至他的一生,會產生什麼影響。或許,你會造就一個愛迪生,或許,你就會扼殺一個愛迪生。你想想,你造就了一個愛迪生,就影響到全世界都用電燈來照明瞭;而你稍不留神把一個有成為“愛迪生”的潛質的學生扼殺了,全世界説不定都還在用桐油煤油燈呢!有這樣一則故事,就是説明教育和教師的重要性的:

十九層地獄的一個故事

一個蒙古大夫治好了很多人的病,但同時也治死了幾個人。治死的幾個人死而不甘,到陰曹地府時向閻王爺告狀,説他們是被蒙古大夫害死的。閻王爺就將蒙古大夫下到了十八層地獄。

蒙古大夫在閻王面前連呼冤枉,説自己治好了很多人,只治死了幾個人,就要打下十八層地獄,永世不得翻身,閻王爺做法失去公允。

到了地獄後,仍然又哭又鬧,又喊又叫,又蹦又跳,結果從腳底下傳來了聲音,叫他不要再鬧了。大夫聽了一驚,因為他知道地獄只有十八層,而且第十八層最為悽慘,是在陽間犯下最為人恥恨,罄竹難書的惡事。

腳底下怎麼會有聲音呢?一問才知是自己的老師,就問老師是如何下得十九層地獄的。老師説:“你手裏還有幾條人命,我一條命也沒有,只是教了你這樣的學生,貽害社會,禍害他人,閻王就將我打下了十九層地獄。”

這個故事也許只是杜撰的,但它卻告訴我們,教師的工作對於人類是多麼重要!“庸醫害死的是人命,而庸師卻斷了人的慧根,讓人承受一世的苦痛與煎熬。庸師比庸醫更可怕。”所以,庸醫下十八層地獄,而庸師要下到十九層地獄。呵呵,即將走上教育崗位的年輕朋友們,不要誤人子弟哈,那是要下十九層地獄的。

還有一個十九層地獄的故事,這裏也一併講給大家,大家今後可以用來教育你的學生。

從前,很久很久以前,也就是還沒有你們以前。有一“名”醫生,治療一個駝背病人,由於貪圖豐厚的醫療費,使用“門板正背”法,結果害人性命,被閻王打入第十八層地獄。

他不服,認為閻王懲罰過重,喊冤不止。一天,正喊其冤,突然聽到腳底下有人抱怨説:“老兄,能不能安靜點,你打攪我思過了。”他很是吃驚,第十八層地獄不就是最底層了嗎,怎麼下面還有人呢?他好奇地問:“你犯了什麼罪?你的罪難道比我的還要重嗎?”下面的人長歎一聲説:“你真是貴人多忘事,我是你的同學、同桌啊!上課你不認真聽講,很多知識你都不知道。你知道嗎,人有兩條命,一是性命,二是慧命,害人性命只傷肉體,損害慧命毀掉的可是靈魂和前程啊!閻王説我生前上課老對你説話,課後又帶你上網吧打遊戲,嚴重影響了你的學習,毀掉了你的慧命。如果你不貪婪,不傷人性命的話,我這一不易被覺察的罪惡,也就不會暴露,我就不會來到這該死的第十九層地獄,應該喊冤的是我啊!。”

呵呵,小心啊!我的先生們、女士們。正在講話影響同桌聽講,要傷及同學慧命,也要下十九層地獄的!

2、熱愛教育:

通過上面介紹的一些關於教育的話題,可能大家對教育也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教育就是這樣,是值得我們一生去思考、去學習、去實踐的工作;教育就是這樣,是一個用智慧點亮智慧,用心靈撞擊心靈的工作;它不僅對人類、對社會產生着其它行業不可比擬的作用和影響,它同時也是一份能給自己帶來幸福的工作。正因為如此,教育工作才成為了一個讓熱愛它的人樂此不疲,欲罷不能,充滿樂趣和意義的工作。我敢説,三千六百行也好,三萬六千行也好,沒有哪一種工作,能夠像教育一樣,在造福他人貢獻社會的同時,也能讓教育者本身感受到幸福。或許大家不會相信,因為大家聽到的關於教育工作的信息,多數都是:教師工作辛苦,學生難教,教師待遇低,工作條件差等等。現在社會上還有一種聲音,那是把教育工作説成是煉獄般的恐怖,有個別人説起教育好像是天下最倒黴的工作。有這麼一首順口溜就是這樣形容的:“教書育人終日疲憊,學生告狀回回都對,工資不高還要交税。從早到晚比牛還累,一日三餐時間不對。一時一刻不敢離位,下班不休還要開會。迎接檢查讓人崩潰,天天學習不懂社會。晉升職稱回回被退,拋家舍業愧對長輩。囊中羞澀見人慚愧。百姓還説我們受賄,青春年華如此狼狽”。這裏面也的確道出了當今教師工作的一些困惑和痛苦。但是,難道其它工作就真的很輕鬆很幸福待遇又很高嗎?有,但肯定很少。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種職業,都有它陽光和陰冷的兩面,我們當教師絕不能只看到自己痛苦的一面,只看到別人光鮮的一面,這樣的話,工作沒把你苦死,內心的不平衡的痛苦,也會讓你的生活和工作蒙上厚厚的灰色。

前面那個最先用來形容教師工作的順口溜,後來被很多職業的人都改編來形容自己職業的痛苦了,下面隨便舉兩種版本:

醫生:“滿腔熱血把醫學會,當了醫生吃苦受罪,急難險重必須到位,病房門診終日疲憊,從早到晚比牛還累,一日三餐時間不對,逢年過節值班應對,一時一刻不敢離位,週末不休還要開會,迎接檢查讓人崩潰,天天學習不懂社會,病人告狀回回都對,工資不高還要交税,晉升職稱回回被退”。

軍人:滿腔熱血投身部隊,穿着軍裝吃苦受累,一時一刻不敢離位,拋家舍業愧對長輩,老婆孩子跟着受罪,有用本事都沒學會,轉業地方備受擠兑,囊中羞澀見人慚愧,吃虧後悔已經白費,青春年華如此狼狽,流血流汗還得流淚,兔死鳥盡千古遺訓。

由此印證了我剛才所説的,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種職業,都有它光鮮和痛苦的兩面,而我們往往看到的只是自己痛苦的一面,和別人光鮮的一面。我聽到有的老師愛説這樣一句話:建築工地上打小工都要掙一百元一天,我們還不如打小工的。我嘴上沒説什麼,只是心裏在想,我們只看到打小工用不了多少知識,只要賣力氣就行,勞動太簡單了,但我們根本沒有看到別人汗流浹背滿身塵土的時候,沒有看到別人一天工作多少時間。我們在教室上課,在辦公室批改作業時,不能體會別人在炎炎烈日或風霜雪雨下感受,也根本沒有想過,雖然那每天一百元錢好像掙得很輕鬆,但自己願不願意去掙那一百元一天呢?最近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節目裏,每天都有一個專題新聞,叫“走基層”,其中的“勞動者之歌”做得很好,我認為是這麼多年來央視新聞節目做得最好的一件。每天對某一行業的最底層最普通勞動者的報道,很有意義,很有利於我們瞭解當今社會上各行各業勞動者的艱辛。我每次看到這個節目,都由衷的感受到,這個社會上不光是我自己辛苦,不只是我在作貢獻,還有更多更多的人,比我更辛苦,比我對社會的貢獻更大,我們這個社會,離不開教師,也離不開那些各行各業最普通的勞動者!我建議大家也去看看這個新聞節目。

我們教師的工作,每天面對的是鮮活的、有思想的、有感情的、變化着的、不同個性的學生。我們的教育工作永遠沒有銀行職員數錢、車間工人制作零件操作機牀那樣的單調枯燥,也沒有醫生診病那樣每天面對的呻吟和病容,也沒有公務員那樣的等級規矩和心術權謀。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從事的教育工作,是能讓我們感受到工作的幸福和樂趣、體會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的工作。當你所教的學生取得好成績的時候;當你帶的班級一天天發生可喜變化的時候;當你陪伴着這些可愛的孩子一起成長,看着他們從一年級的小不點長成六年級的大孩子的時候;當教師節那天你的講桌上突然出現一張賀卡一束鮮花的時候;當你的學生卓有成就回來看你的時候;當你的耐心和智慧讓一個瀕臨失足的學生浪子回頭的時候……你都會強烈的感受到這種成功和幸福,這是一種超越物質和時空的幸福!我們的工作是崇高的、有價值的,不是別人認為我們崇高,不需要別人給我們頭戴什麼耀眼的光環,而是我們自己從內心感受到我們所從事的這份工作的價值和意義。我們在改變人,我們通過改變人而改變社會,我們為家庭為社會培養出一個優秀人才,或者説為其日後成為優秀人才奠定了我們所在階段應有基礎,或者説挽救了一個人挽救了一個家庭,這在某種程度説來,是會勝過某企業家創造的百萬利潤的。我堅信教育的功能和價值就在於此,我堅信我們所從事的工作是這樣一份偉大的工作。所以我説,你們選擇了教育,就選擇了幸福人生和價值人生的可能,我為你們高興。

説了這麼多,其實就是告訴大家一個道理:要做好教育這份工作,首先要熱愛這個工作,最好是陶醉於這個工作中,把工作當成創造,當成享受。不光是教育,做任何工作,要有所成就,都得有一個前提,就是熱愛這個工作,熱愛到痴迷的程度,你不想取得成績都不可能,你不想成為一個名教師都做不到。下面又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

三個石匠分別在鑿着一塊石頭,有人分別問他們在做什麼。第一個石匠説:“我在幹活,等着太陽落山就回家。”説着是一臉無奈的表情。第二個石匠説:“我在做工,為了賺一些錢維持家庭的生活。”説話的時候充滿着對家庭幸福生活的嚮往。第三個石匠説:“我在創造着一件藝術品。”説話時不停地撫摩着自己的作品,很陶醉的樣子。

我們教師的工作也有類似的三種狀態。有的老師一上班就覺得很煩惱,因為他們又將遇到使自己心煩的學生了,他們每天上班的同時,總盼望着下班鈴聲的打響,總想着儘快擺脱學生的糾纏。有的老師在上班走進校門的時候,就想着一個月下來也有一二千元的工資呢,因此他們心甘情願地完成着學校佈置的一切教育教學工作。有的老師就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一種快樂,因為教書育人是一門藝術,在自己的不斷探索中,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學時實踐中享受到成功的樂趣,能感受到自己工作的價值和意義。同樣做一件事情,心態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內心感受。希望大家都能像第三個石匠那樣,將自己的工作看作是一種對社會對家庭對學生有價值的創造活動,看作是人生的樂趣。

如果教師能像第三位石匠那樣對待自己的工作,我們會比他更加快樂。首先,我們的工作對象和石匠的工作對象是迥然不同的。石匠的工作對象是冰冷堅硬不會活動不會説話的大石塊,他在工作的時候,只能將自己的感情和構思“一相情願”地投入到石塊之上。雖然創作的藝術品也能“説話”,但這只是石匠的想象而已。我們教師的工作對象可是活生生充滿活力的一個個生命,而且他們本身就有着不同的思想。我們的工作是多麼有聲有色。你對他傾注感情,他會以更加純真和濃厚的感情加以回報;你將你的構思用於學生,不同的學生會給你不同的驚喜。因為創作對象的不同,我們的創作過程就比石匠的創作過程更為豐富多彩,更加充滿人文氣息。

其次,我們教師的作品和石匠的作品也是不同的。石匠創作的藝術品只能供人欣賞,給人以美的愉悦。我們教師的“作品”不僅能給人美的愉悦,這些“作品”本身還能創造出更多的東西,甚至能更好地改造這個世界呢。我們的作品具有無限的“再生性”。看,我們的“作品”比石匠的作品更能看到我們人生的價值。

再次,我們在創造“作品”過程中自我的發展和石匠的自我發展也是不同的。石匠在創作過程中提高的更多是創作的技藝。我們在創作“作品”的時候,不僅能提高自我的創作技藝,還能使自己的人格更為完善,靈魂更加高尚,知識更加豐富,並且能與時俱進,一直走在時代的前列。 我們教師的工作比石匠快樂多了!

3、奉獻教育

當然,不可否認,教育工作是一個需要奉獻的工作。你既然下定決心走上了教師這個崗位,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並且如果準備終生從教的話,就請你從此把升官發財的念頭丟掉,丟得越遠越好,丟到你今後幾十年再也看不見找不到的外星球去。不光是在中國當教師你不要想發財,就是在美國去當教師,你也不能發財,因為美國教師、日本教師、香港教師,都只能算是社會上中等收入階層,都一樣當不了富翁發不了大財。而現在我們的教師,在三台這個地方來説,整體收入也能算得上是個中等階層了,在三台這個地方生活,也還算是比較滋潤了。但是,肯定的説在三台是算不了富人的。如果我們當了教師,還在做着升官發財夢,那我要告訴你,趁着年輕,早點離開教育,不然“升不了官發不了財”的痛苦會伴隨着你的工作和生活。為什麼早點離開教育,因為你從事教育十年二十年後,你就只教得來書做不來其它工作了,那時想離開已經晚了,而心中的升官發財夢還沒有滅,無法用心教育,自己痛苦,也誤人子弟。一個優秀的教師,他對社會的付出,對一個人或者説一代人的影響,遠遠大於他所獲得的報酬,他創造的是無法計算的社會價值,得到的卻是每月有限的薪酬,這就是一種奉獻。所以我認為,優秀的教師他每月掙幾千幾萬,都不算多。當然,任何國家,都無法把教師的待遇設定到我們想像的那麼高。事實上,不光教師,還有很多很多人們,他們都在奉獻,比如袁隆平,他為社會創造的價值與他得到的回報能相當嗎?當然也有少數教師,就是個別誤人子弟的庸師,我覺得他每月掙兩千元,都太高了,不值。

做教師,做一個幸福教師,就是要堅定的相信:錦衣玉食,名宅豪車,那與我無關,想都不去想,看都不去看。這樣的信念越堅定,你今後的教育工作和生活就越幸福,你的教育生涯就越會取得更大的成就,這就安貧樂道的意思。只有安貧,才會安心,只有安心,才會樂道,只有樂道,才會得道,只有得道,才會幸福。相反,你會不安心教育,看到別人的名車豪宅你會痛苦,會抱怨,會罵娘,你會感覺不到工作的樂趣,學生的可愛。你甚至會犯下錯誤:比如放下本職工作去搞第二職業,去多收亂收學生的費用,去索要家長的宴請和財物。

事實上,什麼是幸福?按照我的理解,一日三餐山珍海味,一年四季錦衣華服,出則名車,入則豪宅,他已經體會不到享受山珍海味和名宅豪車的幸福了。最好最真的幸福不在達官顯貴和富豪名流,而在普通老百姓中。我們做教師,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有純真活潑的學生,有融洽和諧的同事,有不高但穩定的收入,有學生和家長的尊重,有工作中的小小成就,偶爾吃一回山珍海味,偶爾住一回星級賓館,這才真正的體會到幸福的滋味。

下篇:在奉獻教育的過程中成長。

教育是一個偉大的工作,同時也是一個平凡的工作,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過了一年又一年,送走學生一批又一批。有一個比喻很帖切:教師就是擺渡人,把一批又一批人送到想要到達的彼岸,而我們卻孜孜不倦的堅守在那寬闊的河面上。這樣的人生,看起來是很單調很乏味的。的確,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如果我們自己不加強學習,不調整心態,不保持理想和追求,只滿足於做一個“教書匠”掙工資養家餬口,教了多年書,也只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重複着“昨天的故事”,總是用剛當教師那兩年的“舊船票”去登上已經在不斷變化的新“客船”,結果只能是“濤聲依舊”了。如果這樣,這份工作是很容易讓人意志消磨,激情喪失,理想湮滅,出現嚴重的職業倦怠,然後就變得平庸麻木,燈枯油盡,真的就成了一根蠟燭,並且是一根質量不好的蠟燭,燃燒完了自己,卻並沒有很好的照亮別人。這樣的教育人生真是可悲可惜,根本談不上在奉獻教育中成長了。

我希望我們教師不要去做“燃盡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式的教師,而要做照亮他人的同時,自己也不斷積聚能量的太陽式的教師。為此,我要結合我自己的一些親身經歷和切身體會,給大家一些建議,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把艱苦的環境當作對自己的磨礪。

在座各位同學們都是要到縣內的鎮鄉農村學校去從事國中或國小教育工作的。你們剛從高樓林立、霓紅閃爍的大城市的大學校園裏走出來,投身到偏遠鄉村的國小校裏。環境的改變會讓你有一個很大心理落差,你或許會覺得你將要去工作的學校條件太差,環境太不理想,交通、生活都不方便。這是必然的。但是你絕不能讓艱苦的環境和不如意的現實澆滅了你理想的火花和工作的激情。要把艱苦的環境和現實的困難當成一塊磨刀石,而你自己就是一把刀,這塊磨刀石越硬,就越會把你這把刀磨得更鋒利。況且,你們下去,基本上不會被安排在村小,因為現在村小已經很少很少了,通過這兩年的災後重建,大多數學校的辦學條件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比起我當年剛參加工作,那已經是在天上了。我有時在想,二十一年前我剛畢業的時候,如果就分在縣城條件好的學校,我可能不一定會有今天的工作成績。

1990年7月,19歲的我中師畢業,也就相當於現在的高中畢業,被教育局分配到中新鎮國小工作。當時中師就是面向農村國小培養師資,中師畢業是要包分配的,很多像我一樣來自偏遠農村貧窮家庭的孩子,國中畢業後首選中師中專,考上了就可以脱掉“農皮”,吃上國家供應了。我雖是三台人,但直到中師畢業,除了在老家所在的鄉場鎮趕過場,在這個縣城裏讀了三年書,就再也沒有走過哪裏,中新鎮在哪個方向,有多遠,根本不知道。

開校報道那天,下着大雨,我隨父親挑着棉被箱子等,趕車到縣城,再轉車來到中新鎮。在校長的寢室兼辦公室裏,我滿眼期待的望着校長,希望能留在街上的中心國小教書。但校長告訴我,十五村很需要像我這樣中師畢業的年輕人,那裏雖然現在條件艱苦一點,離街上要遠些,但村上正在新修學校,要不了多久,就要坐新房子了,條件就很好了。我看校長要把我分配到十五村去的態度很明確,我一個十九歲的大孩子,在這舉目無親完全陌生的環境裏,根本就沒有膽量去和校長講什麼條件,低着頭,默不着聲的任由命運的安排。校長看我完全沒有意見,把辦公桌一拍:就這樣定了,小夥子好好幹,我找個人來帶你去十五村。

帶領我去十五村的是三十多歲的張老師,他是幾前其父退休後,接父親的班走上教師崗位的,一直在十五村工作,家就住在中新街上。他對我們很熱情,去家裏拿了兩把傘,帶着我們冒雨向十五村去。一路的田間小路,三步兩滑,半截褲腿裹滿泥濘,轉過了一灣又一灣,走了不知多久,還沒到達想像中那有一排教室一個操場的村國小。路越走越遠,心越走越沉,不知道這飄搖的風雨中,盡頭在哪裏,就像不知道自己即將開始的生活和工作,將會是什麼樣的面目,腦子裏不斷浮現曾經在語文課本里學過的一句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但根本就沒有勇氣想一下句:吾將上下而求索。怎麼求索,求索什麼?越走,越有一種對前途理想的絕望情緒在心中擴散,剛畢業時對走上工作崗位的嚮往和美好憧憬,被這風雨和泥濘緊緊裹住,從心底裏下沉,下沉。

邊走,邊從張老師的擺談中,知道了十五村國小的一些情況:有四個班,學生不到一百人,我去了就五個老師了,除我和張老師外,另外三位老師都是家住本村的代課老師。因為我是中師生,受過正規師範教育,所以我將要教的班是六年級。

大約走了兩個小時,終於走到了一處殘垣斷壁的破廟前,張老師説,這裏就是十五村國小了,我們就在這裏工作。我一看這個地方,幾間已經破敗不堪的川鬥架子房,房間之間,用竹篾編相隔,大洞小孔,有的可以從這間教室鑽到那間教室。我父親一看,眼淚就流出來,這裏怎麼教書?我跟着也哭出了聲,不敢相信,這裏就將是我今後長期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張老師安慰我們,用手指着對面的一處建築説,你們看,那裏就是新修的學校,很快就會好了。我看去,對面幾百米遠處,有一排磚房正在修建,一樓已經完成,看樣子是要修兩層,修好了應該有七八間教室,於是我心中又升騰起一些希望,畢竟在這爛廟裏不會很久的,很快會在新房子裏去了。結果,直到我兩年後離開十五村到中心校任副校長,那新房子都還沒修好。

我止住哭,有些不好意思,畢竟十九歲的大男人了,竟在自己今後要朝夕相處的同事面前這樣哭鼻子。張老師帶我們進到一間小屋裏,説這裏就是我們住的地方,半間屋堆的是拆下來的舊木料,餘下的一半空間緊挨着安放了兩架木牀,一個是我的,一個是張老師的。張老師説,你就住左邊那架好點的牀吧,那架快要散架的,就他自己住,因為他只偶爾在這裏住一下,一般是放學後就要回街上家裏去住的。

屋子裏沒有煮飯的灶,狹窄的空間也根本沒法容納下煮飯的地方。張老師因為晚上一般要回家,只中午偶爾在這裏吃一頓飯,所以自備有一個小小煤油爐,有時自己煮一頓飯,由於他在這裏已好幾年了,和學校附近的老百姓都很熟,很多時候中午他都帶了糧食在學校附近一個老鄉家裏搭夥吃。而我卻必須一天三頓都在這裏,包括星期天放假也要在這裏生活(當時每週只星期天放假,國家還沒實行雙休日,而我離自己的老家也較遠,回去一趟很不容易,一學期也就回去三兩回,只得長期生活在學校裏),這樣當然不好每天三頓長期在別人家吃飯。當天晚上由張老師介紹,我和父親在附近一老鄉家裏吃了晚飯。第二天我才去搬了幾塊石頭,在住房外的屋檐下,勉強支了一個灶,後來就趁天睛,在周圍的竹林裏,撿來一些乾枯的竹枝葉,作為柴火,學校裏也經常有些爛得實在不能再用的課桌凳,那時也燒了一些,從此開始自己做飯。但有時天上雨下得稍大一點,那屋檐下便無法躲避飄雨,沒法做飯,只好在附近老鄉家去蹭一頓飯吃。

這裏有個體會,在那些偏遠鄉村工作,一定要和附近村民搞好關係,和那些純樸的農民伯伯做成朋友了,你就有得便宜揀了。在後來的兩年和附近兩家農民的交往中,我和他們結下了深厚的交情,現在都還有走動和交往。農忙的季節,我會利用下午放學後,去坡上幫他們挑一擔紅苕,背兩背篼包穀。有時看他們在地裏做到天黑都還沒回來,我也會去水井裏幫他們挑兩擔吃水倒在水缸裏。他們也把我當成親戚朋友,生日啊,來客啊,殺年豬啊,有肉吃的時候,總是把我也叫過去吃一頓。就這樣,在村上工作了兩年,一直在那三個石頭支的灶上煮飯(後來還是自己和了一堆稀泥巴,把石頭之間的縫隙抹塞了,算是有些進步),一直只煮了三個花樣的飯,乾飯、稀飯、麪條,從來沒有炒過菜,更沒有煮過肉,下飯的菜就是每隔十天半月到街上買一大玻璃瓶子稀辣椒漿。吃肉補充營養,就靠偶爾在別人家打一頓秋風。這樣的生活,竟然是我身體長得最結實最棒的兩年。

這一干,就在那十五村國小幹了兩年。直到兩年後,二十一歲的我被教育局直接從一名村國小教師提拔為鎮中心國小校的副校長。這兩年的村小工作,有一些體會告訴大家,可能對大家會有些啟示。

1、越是艱苦的地方,越容易做出讓人看得見的成績,做出成績後,越容易引起領導和同事們的重視。

條件艱苦的地方,優秀的人才相對比較缺乏,自己能夠稍微突出一點,就顯得很閃亮了。村上五個老師,三個代課,一個接班的,只有我是正規師範生,就是最閃亮的一個。十五村太偏遠,一般的正規師範生都不願意去,也只有我這樣老實巴交的人才哭着鼻子也只好去。我去十五村之前,好幾年畢業班都是那些代課的在教,每年考不起幾個國中,十五村老百姓有意見,找校長要求派能幹的老師去十五村教畢業班,但總是派不去人。現在我去了,那教六年級畢業班的任務就非我莫屬了,所我在十五村兩年都是教的畢業班。教畢業班比教非畢業班容易出彩的哦,那成績是要拿到全鄉去比的,領導也非常重視。我教的兩年畢業班都是另外的代課老師教到五年級就讓給我教了,五年級結束的期末考試,那成績位次總是在全鄉十三個畢業班中倒數一二位,在十五村國小教了兩年畢業班,我都是從接手的倒數一二位,一年後升學考試成績達到了全鄉順數前三位。考上國中的同學也從過去若干年每年幾個人變成了每年近二十人。領導刮目相看,村民贊聲四起,其他老師都尊稱我為老王,雖然我才二十一歲,他們都已經三四十歲了。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每年六一兒童節,全鄉搞慶祝,演文娛節目,每個村小都要出一兩個節目,以前十五村由於幾個代課老師都沒有多少文娛細胞,選送的文娛節目從來都得不到獎,有時乾脆棄權不參加。自從我去了後,把在師範校學那點吹拉彈唱的小本領發揮出來,組織學生排練合唱、舞蹈、小品等,兩年的六一節,十五村的節目都獲得等級獎。有一次還把我排練的合唱《井崗山上小竹排》選送到縣文化館參加比賽。工作第一年結束後,一村的負責教師就看上了我,找到校長要調我到一村國小,他説一村國小就在場鎮附近,是條件最好的村小,但缺乏一個像我這樣能搞節目的人。那次我也極想調到一村國小去,花了二十多塊錢,由一村國小負責教師出面,請校長喝酒,結果在酒桌上,校長一句話就破滅了我的一村夢。校長説:這小夥子確實能幹,才工作一年就調走了,十五村的老百姓要找我鬧。於是我繼續回到破廟裏。

短短兩年,我真的在中新國小的八九十名教師的隊伍中閃亮閃亮了。我想,要是我參加工作就在縣城裏某國小,我的那點能力水平,在人才眾多的城區國小,又能算個什麼呢,我能像在十五村那樣閃亮嗎。

2、在艱苦的環境裏遠離喧囂,靜心工作,有利於做出工作成績。

偏遠村小,遠離了城市的燈紅酒綠,沒有場鎮的喧囂,沒有歌廳舞廳,找不到人打麻將,也基本上沒有應酬喝酒。那時每週放一天假,我也因為離老家太遠回去不便而一個人呆在學校裏。星期天一個人在破廟裏實在不好耍,很寂寞,只好找學生來和我一起耍,先是找幾個,後來幾乎全班都來了。我就和他們耍,做遊戲,教他們唱歌,有時也給上文化知識課(那時還沒有説不準補課哈,並且我也沒收一分錢的補課費,家長看我星期天都在教他們的娃兒,高興得很呢)。我想正是這樣,我教的學生才更接近我,更喜歡我,我教的班才從十多個班的倒數一二名變成順數前三名的。

每天下午放學後,老師學生都走完了,破廟裏只剩下我一個人,在那屋檐下煮了飯吃了,也沒有什麼好去處。好在村小裏還有一架風琴,自己也有一支笛子,於是彈兩曲,吹兩段,自娛自樂一會兒。獨守破廟的時間總是過得那樣慢,百無聊奈的夜裏,唯有看書來消磨。於是,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我完成了自考專科百分之八十的科目,後來到鎮中心校不到一學期,就順利通過自考全部科目,取得了大專文憑。為自己日後到國中、高中工作奠定了文憑基礎。

3、要抓住鍛鍊自己、展示自己的機會。

在十五村工作一年多了,不論是教學成績,還是組織學生活動的能力,都受到了領導和同事們的認可。特別是為人老實,絲毫沒有一些年輕人身上的輕狂浮躁這一點,也給領導留下了很好的印象。1992年的春季開學後,縣教育局組織了一個師德演講活動,要求各區教辦先組織演講選拔賽,每個區選出一名優秀選手到縣上參加決賽。當時中新鎮屬於琴泉區,琴泉教辦下轄的九個鄉鎮,每個鄉鎮推薦一名選手到區上參賽。在中新鎮,校領導們在中心校和一村校找了兩位老師,但這兩位老師都好像沒有興趣和膽量去演講,拒絕了。最後想來想去想到了我,一個是我人年輕,參加這些活動積極,領導安排的,不會推辭;二是領導們到村上來聽過我的課,感覺我的普通話講課還算比較流利。我雖然當時也有些畏難,但性格決定了領導安排的工作,我不會拒絕。但是講什麼內容卻把我難住了,上面要求演講的內容必須是當地學校的真人真事,要感人,有教育意義。我找領導瞭解我們中新國小八九十號教師中,有哪個同志的先進事蹟可以值得挖掘宣揚,領導們也説不出個具體人物來。交稿的時間要求又緊,最後逼急了,我只得來寫我自己的事蹟了。我把自己參加工作一年多來的故事和感受,寫成了一份演講稿,拿去講了。雖然我的故事並不很感人,但還是在琴泉區的十多名演講者中獲得了第一名。我現在都還記得的當時北壩國中的李開蓉老師的演講也獲了獎,她是身患癌症堅持工作,確實很感動人的。後來我又被區上推薦到縣上演講。在縣上的演講,我獲得了近二十個參賽選手中的第四名,獲得二等獎,一等獎前三名都是女教師。那也是我參加工作後獲得的第一個縣級獎證,很珍貴,現在都還珍藏着。後來,區教辦又組織了我們四個在區演講時的獲獎者,到區內的九個鎮鄉的十八所國中小裏去巡迴演講,用我們的事蹟來進行師德教育。那次我講遍了琴泉區的九個鄉鎮十多所學校,着實的風光了一把。也正是這次機遇讓我抓住了,做好了,給校長爭了氣,給學校爭了光,讓教育局領導、學區教辦領導瞭解了我,認識了我,於是,在那一學期結束的那個暑假裏,在我還在想着能到一村國小工作就心滿意足了的時候,校長通知我到區上去開領導幹部會,説我被提為副校長了。

二十一歲的娃娃,應該是正在讀大學年齡,在中新國小作了兩年副校長,什麼都不懂,校長安排啥就積極的去做,不改自己踏實勤奮的樸實作風。1994年,中新鎮新來的教辦主任看我踏實勤奮,肯動腦筋,又有大專文憑(那時國中裏大專文憑的老師都不是很多的),就叫我到國中去作副校長。幹了一年,教辦主任又叫才二十四歲的我主持學校全面工作,我的校長生涯也就從那一年開始了。以後的工作中,由於我畢竟太年輕,遇到了很多難以想像的困難和挫折,我灰心過,失望過,害怕過,但最終,這些困難都像磨刀石一樣,把我這把刀越磨越鋒利了。再後來,1999年28歲時我調到城郊的廣化國中作校長;XX年32歲時,通過公開競選到向陽中學作校長;XX年34歲時兼任了景福教辦主任;XX年37歲時到觀橋高中作校長兼觀橋學區主任;今年四月到三台中學作副校長。

二、正確理解教師的成長。

我講了我的工作經歷,但我並不是想説明我的成長就是一步步從一個村小教師到校長過程。我也不希望大家都去走這條路,事實上是不可能的。我説的成長,有兩層意思:一是我們從一個初登講台的毫無教育教學經驗的年輕老師,在工作中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反思總結,逐步成長為一名成熟教師,骨幹教師,名師,專家型教師,教育家型教師的專業發展過程;二是我們在長期的教育他人的過程中自己也受到教育,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學識得以豐富,心靈得到昇華,氣質得到修煉,精神得到充實的過程。我從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擔任了學校領導管理工作,到現在我説不清楚這對於我來説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有時我想,如果我二十一歲的時候沒有走上領導崗位,而一直做着一名普通教師,我或許能夠在教育教學上比現在更有成就,或許已經出版自己的教育教學專著,或許已經成為專家型,學者型教師,或許沒有這麼多年作校長的苦惱和矛盾,或許沒有這早生的華髮。現在好了,我作副校長了,沒有了作校長的壓力和煩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研究教育教學,來教好一門課,來思考更多的教育問題,觀察更多的教育現象。做一個專家型學者型教師的目標在我心裏又重新確立起來。

我這裏要強調説明的一點是:教育工作確實是一個很鍛鍊人的能力的工作。據我的觀察瞭解,教過幾年書然後再走上黨政幹部崗位,企事業單位,包括經商等其它行業的,往往都能在其它行業做得非常出色,主要是因為他的教育工人經歷使他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理解能力、交往能力、溝通能力等等方面要高於一般人。所以,我在這裏説,在座各位中,如果有三年特崗身份期滿後不願繼續從教者,也應好好對待這三年的工作,把這三年當做是一種積累,一種來之不易的鍛鍊,你今後不論做什麼工作,都將因這三年的經歷而受益無窮。

三、學會與同事相處。

下面這篇文章是我在向陽中學任校長時寫的,曾發表在《江蘇教育》雜誌上:

如果一個人不是生活在孤島上的魯濱遜,就會有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這些關係是客觀存在的。人際關係的親疏好壞,會產生不同的效益,或阻力,或助力。而同事關係是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一種,一個人除了家人、親友、師長等親情友情關係外,更重要的是整天與同事相處、配合、協作。工作的效益、心情,事業的成功、順暢,很大程度上受着同事關係的影響。而教育這個工作效果的羣體性、工作過程的協作性都非常強的特殊工作,更需要一種和諧、團結、協作的同事關係,才能達到提高自己和共同提高的目的。剛從師範院校畢業的新教師,或剛從其它學校調入新學校的教師,往往因為個人性格、氣質、修養的差異,很難做到儘快適應新環境,融入新集體,建立起良好的同事關係,因而不利能力發揮,不利生活愉快。

那麼,新教師要怎樣處理好同事關係呢?筆者根據自己的切身感受,和這些年在學校管理工作中與新教師的接觸,有一些體會。

第一、恭敬謙虛而不刻意逢迎。

儒家提倡“恭則不侮”,恭敬即尊重,你尊重人,也會受到他人的尊重,才不會受侮辱。新教師必須重視自己的禮貌言行,即對對方人格上的尊重,工作上的支持合作。謙虛,是每個新教師必須做到的,虛心向他人請教,虛心對待別人的意見和建議。現在的新教師一般都畢業於高等院校,本科甚至學士碩士,比起多年前參加工作的老教師來説,的確學歷更高,思想更前衞,觀念更新潮,方法更靈活,但畢竟在教育教學實踐上還得從頭開始。所以,新教師一定要克服自恃才高、學歷高而恃才傲物,目中無人,狂妄自大。但也要克服為了恭敬謙虛而刻意逢迎。“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你只管認認真真工作,踏踏實實為人,千萬不要為了儘快取得同事的歡迎,而刻意改變自己去適應別人。比如在言語和行為上故意應和同事,心底裏挺冷淡,而表面上卻裝成極熱情的樣子……這樣是沒有必要的,很累,且容易有反效果。一段時間以後,讓別人低看你,看出你虛飾,反而會鄙棄你的為人,倒不利於你融入集體之中了。

第二、同事皆友,親如一家。

新教師剛到一個學校,對新同事有一種陌生感和距離感,剛大學畢業參加工作的新教師,有的還有一種初入社會的畏怯感。於是,不敢主動大膽的和同事們交往,往往只把交往的圈子侷限於少數幾個同事,或只跟新來的其他大學生交往,或獨來獨往另闢蹊徑。這樣很不利於自己儘快融入學校這個大集體,很不利於讓更多的同事瞭解你,認可你。久而久之,甚至讓多數人覺得你不合羣、孤僻,不好接近,不易溝通。新教師要儘快消除這種陌生感和畏怯感,主動利用各種工作、生活和休閒的機會與同事接觸,擴大交往範圍。新教師要力戒説長論短,捲入事非,參與小集團小圈子。一個學校的教職工中,年齡有老中青之別,學歷、職務有高低之分,但人格平等,均應一視同仁,把每一個同事都當作朋友。不要怕主動表達你的關愛,只要你是真心誠意的。比如去收發室取報紙時,順便就把樓上幾個辦公室同事的信和報刊都帶上了去送給他們;比如哪位同事第四節有課,你就主動提出幫他買份午餐;再比如哪位同事病了,主動問候;同班教師有急事請假,你主動提出幫助代課守班。即便同事不需要你的幫忙,你的心意他是會領受的。這樣,你隨時細心地體察同事的需求,時時抱着善意和助人的心態,那麼同事就一定會很快地認同和接受你的。

第三、少存城府、心地坦率而又保持適當距離。

新教師往往對新的環境心存顧慮,特別是剛由學生變成老師的新教師,會覺得社會環境深不可測、人際關係捉摸不定。再加之剛參加工作,總有父輩親朋教導或單位同事指點,為人處事要如何小心,説話交往要如何謹慎,這裏的人是如何複雜等等。使得新教師心有惶惶,感覺“人心隔肚皮”、也就“逢人且説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與人説話,躲躲閃閃,諱莫如深,別人也會對你心存戒備,少有真誠。新教師要保持青年人單純的心態,少存城府,心地坦率,以簡單誠摯的心態去面對,複雜的人際環境也會變得簡單明朗起來。當然,少存城府、率直坦誠也並不是毫無戒備,毫不遮攔的幼稚天真。這就既要與同事坦誠相待親如一家,又要保持適當的距離,保持一定距離也是對他人習慣、愛好、祕密的尊重。

第四、對領導敬而遠之,踏實工作。

新教師都希望自己能儘快受到領導的肯定和賞識。新教師對領導要尊重,工作上要積極、踏實,以自己積極踏實的工作作風去贏得領導的認可。切忌以逢迎巴結的方式去親近領導。當你過份親近逢迎領導的時候,你就已經失去了很多同事了。

第五、受得住委屈、耐得住寂寞、挑得下重擔。

新教師到一個學校後,不管是學校領導還是同事,對你的不信任因素總會多一些。這其實也很正常,因為他們都還不瞭解你,不管你是真金還是白銀,總得拿出來煉一煉才知道。還有一種情況,有的學校為息事寧人,往往會把大家都不願承擔的工作,給新教師承擔。因此,新教師往往不會被安排到重要的學科、重要的年級、重要的班級,甚至會被安排到大家都嫌棄的崗位。大多新教師本來是抱着對新的環境、新的工作的熱情和憧憬而來的,這時頓有一種懷才不遇之慨,受擠壓欺凌之感,於是怨氣滋生、熱情不再、幹勁頓消,這的確是對自己的成長不利的。哪怕你的確很有本事很有抱負,也要受得住委屈耐得住寂寞。你這個不受重視的角色,要在不重要的崗位上,踏踏實實地幹出成績來,顯出能力來,領導和同事自然對你刮目相看。

四、熱愛學校,樹立團隊意識。

團隊精神是當今社會一種十分重要的精神,是一個優秀的社會人不可缺乏的品質。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任何一種產品的誕生,都是一個團隊協作努力的結果。一架飛機要起飛,宇宙飛船要上天,那是無數人,無數個團隊協作配合的結果。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壯美表演,是成千上萬人步調一致,協作配合的結果。

學校工作更需要團隊精神,教育工作的特性就是工作過程的協作性和工作效果羣體性。一個班的老師必須協調一致的對學生施加積極的教育影響,才會取得比較滿意的教育效果;一個班的成績提高,必須靠每一科老師的共同努力才行。舉個例子:雖然微機課是不納入升學考試的,但如果微機課老師不嚴格要求學生課堂紀律,每次上微機課對學生放任自流,學生在微機課上的散漫混亂習慣勢必延伸傳染到語文、數學等課堂上來;一個年級學生的管理、成績的提高必須靠年級的每一個班都提高,每一個班都管理好;一個學校的工作是千頭萬緒的,這千頭萬緒的工作靠哪一個能力強的人都不行,必須靠每一個在學校工作的人員都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這架大機器才會正常運轉,高速運轉。

現代人已經越來越認識到團隊精神的重要性,現代用人單位已經越來越重視所招用的員工身上,是否具有團隊精神這一可貴品質。沒有團隊精神,不具有團隊意識的人,只配回到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自給自足自我封閉的封建社會。絕不適應現代社會,即使生活在現代社會,也會是一個生活在社會邊緣,溶入不到這個社會羣體的失敗者。三台縣城一個小小服裝店,需要招聘兩三名賣衣服的員工,張帖的招聘啟示,我都看到了上面寫着:必須要“敬業,有團隊精神”這樣的要求。

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人生來就應該是一種羣聚性的動物,每一個人都是需要溶入一個羣體的,人也只有在羣體裏面才能夠得到身體和心理的生存和發展。所以,對人最大的懲罰就是讓他長時間單獨一個人。

在學校來説,一個學校的全體教職工,就是一個相對比較大的工作團隊。一個年級、一個班級,一個辦公室,一個備課組,它都是一個團隊。門衞上的三個同志,是一個團隊;負責寢室管理的八個同志,是一個團隊;一個寢室的學生是一個團隊,一個班級幾十名同學,是在班主任老師帶領下的一個團隊。我們幾個人一起出去旅行,這幾天我們組成了一個臨時的團隊;領導分配給我們三個人一項臨時任務,我們要用一個小時把這個任務完成,我們三個人在這一個小時時間裏也是一個團隊。

任何一個個團隊,團隊成員的團隊精神強,這個團隊就會是一個優秀團隊,這個團隊的任務就會完成得最出色,這個團隊的成員心情就會很愉快;反之,就是一個糟糕的團隊,鬆散的團隊,扯皮的團隊,讓人鬱悶,讓人討厭的團隊。

一個人如果具有很強的團隊精神,他會表現出一些特點:

1、不管在哪裏,他都想到自己是這個團隊的人。不做有損團隊利益和聲譽的事,想到自己的行為不光是代表自己,還代表自己的團隊。

2、認同團隊應該有一個隊長。自己作隊長的時候,盡心地為團隊出力,別人作隊長的時候,盡心地支持隊長為團隊發展的正確行動並和隊長一起努力。

3、把團隊的利益與自己個人的利益聯繫得很緊。所以他希望自己的這個團隊好,他不認為團隊的好壞與自己毫無關係。所以他懂得不要只是向團隊索取好處,不要只是享這個團隊的福,還要為這個團隊作貢獻。

4、積極參加團隊的活動。不管什麼事情,都不把自己置身於這個團隊之外。因為他知道,自己遠離團隊,作這個團隊的旁觀者,這個團隊也會淡漠他、遠離他。

5、和團隊的成員配合默契、和諧相處。儘可能多地幫助團隊其他成員,幫助別人也是在幫助自己。因為,總會在某種時候,自己也需要團隊其他成員的幫助。

6、遵守團隊共同的紀律。因為他知道,沒有紀律就沒有團隊。一個人出發,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兩三個人一起出發,就必須約定走的時間,這個約定,就是紀律。

一個人的團隊精神越強,他就越會得到這個團隊其他成員的尊重和認可,他在這個團隊裏工作和生活就會越有成就,他的心情也會越來越好。一個人沒有團隊精神,他就會逐漸被這個團隊遺忘,最後被這個團隊拋棄。

五、要有成為教育家的理想。

對新上崗的教師講這個話題,可能會顯得太空洞太高遠,但我覺得還是會對大家今後的工作有一定的意義。我這裏所説的教育家,不是那高深得不食人間煙火的名家大師,是我們每一個普通教師通過努力都能實現的。

華東師大的張華教授的一段論述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家不是教育學家。“教育學家是學者,研究教育的人;教育家是實實在在在創造教育本身的人。”同時打了個比方,瞎子阿炳不識譜,不能算音樂學家,但他創造了《二泉映月》,是偉大的音樂家。我們不一定真的能成為教育家,但我們不能沒有成為教育家的理想,有理想就會有追求,有理想就會保持學習和思考的激情。

首先,我們要有成為教育家的願望。也就是説,要立志。知之而後又定,定而後能靜!寧靜致遠,淡泊明志!沒有志向,就沒有了前進的方向。沒有前進的方向,就走不出拉磨的怪圈。其次,我們要有成為教育家的行動。有了明確的方向,就要有行動。哪怕是每天前進很小的一步,在長期的積累過程中,我們就能前進一大步。量變引起質變,有了量變,質變才有可能。

六、在反思中成長。

要在今後的教育工作中更好更快的成長,就一定要做反思型的教師。下面是我省知名教育專家、成都武候實驗中學校長李鎮西對反思型教師所作的一段描述,與大家分享:

何謂“反思型教師”?通俗地説,就是通過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實踐而不斷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師。當然,必須強調的是,反思型教師絕不僅僅是“想”。以我的經歷和切身體會,我認為一個真正的反思型教師至少應該具備四個“不停”:不停地實踐,不停地閲讀,不停地寫作,不停地思考。當然,這四點決不是互相分離的,在反思型教師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停地實踐,不停地閲讀,不停地寫作,不停地思考,完全是融為一體的,其中,思考貫穿於教育的全過程各每一個環節。

不停地實踐。這裏的“實踐”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之中,投入到學生之中,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件日常工作。和一般純粹老黃牛式的“幹活兒”不同,作為“反思型教師”的實踐,有兩個特點:第一是“科研性”,就是不盲目地幹,而是把每一個學生當作研究對象,把每一個難題都當作課題,以研究的心態對待實踐;第二是“創造性”,就是在實踐的過程中,既不重複別人也不重複自己,每一階段都要有創新,都要有超越。

不停地閲讀。反思型教師同時是終身學習的身體力行者,他把閲讀當作像每天都要洗臉刷牙吃飯一樣的必須的生活內容。反思型教師的閲讀,也有兩個特點:第一是“專業性”,教育名著、教學專著、教育教學報刊等等,都是閲讀的對象;第二是“人文性”,作為人類精神文明的傳承者,除了認真閲讀教育教學專業書,反思型教師還要讀一些政治的、哲學的、經濟的、歷史的、文學的等與教育教學“無關”的書;徜徉於人類精神文明的長廊,在觸摸歷史的同時憧憬未來,在叩問心靈的同時感悟世界。

不停地寫作。這裏的“寫作”實際上是蒐集積累自己的教育礦藏的過程,也是總結提煉自己教育智慧教育藝術的過程。和有些教師僅僅是應付職稱評定的“寫作”不同,反思型教師的寫作同樣也有兩個特點:第一是“日常性”,把寫作當作自己的需要並養成習慣,通過每一天的寫作點點滴滴地積累教育心得,而不是到期末為了應付校長才寫一篇總結;第二是“敍事性”,就是寫原汁原味的教育案例不必煞費苦心地“構建”什麼理論框架,也不借時髦的“理論”和晦澀的名詞來進行學術包裝,就讓自己的教育故事保留着鮮活的氣息,讓心靈的泉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

不停地思考。教育本身就是最具創造性的精神活動,所以教育者充滿理想主義激情的人文情懷和獨具個性的思考精神,當然地應該貫穿於教育的每個環節和整個過程。這裏的思考首先指對自己的思考,即把自己把自己當作研究對象,揣摩、琢磨、體驗、品味着自己已經和教育水乳交融的日常生活;同時,“思考”也包括關注、研究、咀嚼、審視別人的教育實踐教育思想。如果這思考帶有檢討、解剖、質疑的意味,它便成了我所理解的“反思”,而這種反思的習慣和能力正是任何一個教師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精神素養和職業品質。

李鎮西老師當班主任的時候,堅持每天寫班主任日記。除了星期日,他每天晚上都把當天的教育行為乃至教育細節,忠實地在電腦上寫下來,少則三五千字,多則上萬字。一學期下來,竟然達到五六十萬字!在這些教育日記中,有他的教育故事和教育思考,也有他的教育快樂和教育困惑。這日記所展示的,都是他作為一個班主任教師每天原生態的教育現場和真實的教育感受。他把這部日記命名為《心靈寫詩》。一邊寫,一邊在教育在線網站貼出來,於是,每天都有數萬網友讀他的“心靈寫詩”。許多網友留言説,每天晚上讀他的日記成了他們每天必須經歷的精神享受,他們和李鎮西老師一起關注他的學生和班級的成長;如果哪天沒有讀到我的班主任日記,他們連睡覺都不踏實。

剛參加工作的那幾年,我也從沒有認真的去思考過什麼是教育,沒有去反思過自己的教育教學。只是在學着別的老師怎麼備課,怎麼講課,怎麼應付領導的備批檢查,怎麼管教學生,考試前怎麼多給學生做題評講,讓學生成績考好些。只是隨着對教育的真切的瞭解和觸摸,感覺自己對教育有越來越多的困惑。真正開始認真的去認識教育、思考教育已經是XX年了,那時我已經是一所規模較大的農村國中向陽中學的校長,從教也已經十三年了,在個人的教學和學校的管理中,已經積累了很多想不通道不明的矛盾和困惑,這時,我無意中發現了一本書,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剛讀了兩篇,我就被他打動了,他的娓娓敍述解開了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困惑。從此,我開始留心教育教學中的一些細節,開始思考一些教育問題。在邊實踐邊思考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有時會有因某一件小事而突然開悟,頓然明白了某一個教育問題,有時會突然理解了讀師範時教育學書本上的某一句話,這時,往往會為自己的這個發現和領悟而驚喜,有一種“悟道”般的成就感。也是從XX年,我開始把自己對教育教學的一些觀察和思考寫下來,並在著名的k12教育網的教育教學論壇去發表,去討論,我曾經有兩年是那個網站的知名網友。只可惜起步太晚,再加作校長瑣事纏身,思考和寫作都不得要領,不成系統,到現在還沒有什麼成就。如果在座的同學們能從參加工作開始就這樣養成反思的習慣,做到不停的實踐,不停的閲讀,不停的寫作,不停的思考,你用不了二十年,一定能取得巨大的教育成就。

蘇州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全國知名的教育專家朱永新教授的“教育成功保險公司開業啟事”:

“每日三省自身,寫教育日記千字。一天所見、所聞、所感、所思,皆可入文。十年後持3650篇千字文(計360萬字)來本公司。”

理賠辦法:“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後未能躋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願以一賠百,即現投萬元者可成百萬富翁或富婆。”

這幽默的文字道出了教師成長的祕密——堅持寫教育隨筆。寫的過程其實也就是反思、積累和總結的過程,也是自己專業成長的過程。

今天講這些,不一定都對同學們有用,如果有哪怕只是一點,或某一句話,能為同學們今後的工作和人生帶來一點啟示和幫助,我就對自己今天的報告十分的滿意了。祝願各位老師、年輕的朋友們在即將開始的工作崗位上順利成長!快快成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jingxuan/dg4x3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