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查報告 >

服裝市場調查報告格式(精選5篇)

服裝市場調查報告格式(精選5篇)

服裝市場調查報告格式 篇1

相城區作為蘇州市區的北大門,自20xx年建區以來,經濟發展保持了較快的發展勢頭,城市建設日新月異, 水城、花城、商城和最佳生態休閒人居城 的城市建設理念已深入人心,相城區正實現從偏僻農村向現代都市的華麗轉變。與人民羣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城鄉農貿市場也隨着經濟社會的進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服裝市場調查報告格式(精選5篇)

市場建設基本情況

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相城區目前有大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1只,總面積85800平方米,攤位600只,門面300間,另有棚頂和室內農貿市場42只,其中棚頂市場9只,佔農貿市場總數的21.4%,室內農貿市場33只,佔農貿市場總數的78.6%。這些市場中縣城以上零售農貿市場1只,鎮級零售農貿市場10只,村級(社區農貿市場31只。這42只農貿市場共計經營面積為91280平方米,共設計攤位數為2422只,共有各類門面房477間。

隨着城市發展,人口不斷增長,區、鎮二級政府加大了對農貿市場建設投入,特別是自20xx年以來,相城區加大了對城鄉農貿市場升級改造的力度。20xx年以前完成了對鎮級農貿市場的第一輪升級改造,基本解決了鎮級農貿市場從棚頂敞開式市場到室內市場的巨大轉變,而且各個市場的場內經營面積和攤位佈局得到了較大提升和優化。20xx年起相城區率先對村級農貿市場進行升級改造,計劃用三年時間通過新建和改建的方法升級改造村級農貿市場34只,截止20xx年8月相城區已完成了32只村級農貿市場的升級改造任務。這些村級農貿市場通過升級改造,硬件條件得到了優化,超過50%的棚頂式市場升級為室內市場,場內攤位佈局更趨合理,同時明確了市場主辦方的責任,調整了市場管理員隊伍,使市場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着實方便了城鄉羣眾日常生活需求。

農貿市場管理情況

由於農貿市場建設資金投入較大,且投入產出回報率低,加上農貿市場作為公眾聚集場所,對管理者的管理能力要求較高,導致社會力量不願意參與到農貿市場的建設中來,因此相城區的農貿市場主辦者主要以鎮村二級集體為主,相城區43家市場中,只有1家是私人投資建設。

通過幾年來對城鄉農貿市場升級改造,鎮一級農貿市場的消防、食品安全、消費者權益保護和市場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等各項管理制度得到了完善,尤其是市場信用分類監管工作得到了較好落實。每個鎮級農貿市場都在建造或改造過程中按照要求配備了消防栓和滅火器等消防器材,都有專門的食品檢測室,配備了食品安全檢測儀器,落實了專門的責任人。目前相城區11家鎮級農貿市場都是星級文明誠信市場,陸慕農貿市場還獲得了五星級農貿市場的榮譽稱號。

市場運行基本情況

從業人員

批發市場共有從業人員1200名,其中農民1180名,佔總數的98.3%。農貿市場內經營户從業人員共有2295名,其中農民1767名,下崗工人228名,其他300名,佔比分別為77%、10%和13%。農民是農貿市場內從業人員的主體,隨着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失地農民在沒有更好生存技能的情況下,在農貿市場內尋找就業謀生機會。鄉村農貿市場在方便羣眾生活的同時,更為一部分失地農民提供了生活保障,起到了為政府解決就業難題,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

經營規模

通過多年的不斷升級改造,相城區亦出現了一批規模型的農貿市場。從市場成交額看,20xx年相城區年成交額超過億元的市場有4只,佔總數的9.3%,分別是生態園批發市場,陸慕市場、渭塘市場和黃埭市場;年成交額5000萬元至1億元之間的市場有5只,佔總數的11.6%。從農貿市場經營面積大小看,經營面積5000平方米(含以上的有5只,佔總數的12%;經營面積在3000平方米以上5000平方米以下的市場有5只,佔總數的12%。從市場經營從業人員看,生態園批發市場有1200名經營從業人員,農貿市場內從業人員超過100人的市場有6只,佔總數的14.2%。

隨着城市建設的推進,人口集聚增長效益,還將培育出一批規模型的農貿市場,從而進一步帶動市場周邊的商業發展。

肉、菜、魚重點商品銷售情況

XX年豬肉、蔬菜、水產三類重點農產品年成交量情況。20xx年生態園批發市場豬肉銷售總量為20700噸,其中產自本省外市的為2700噸,佔總量的13%,產自外省的為18000噸,佔總量的87%;蔬菜年成交量為12700噸,其中本省外市的為37000噸,佔總量的29%,產自外省的為9000噸,佔總量的71%;魚年成交量為1200噸,其中產自本市的為100噸,佔總量的8.3%,本省外市的為200噸,佔總量的16.7%,外省的為900噸,佔總量的75%。

XX年相城區農貿市場共銷售豬肉15829噸,其中從批發市場進貨總量為13407噸,佔銷售總量的84.7%,通過屠宰場途徑進貨量為1387噸,佔銷售總量的8.8%,其他途徑進貨為1035噸,佔銷售總量的6.5%;20xx年農貿市場蔬菜進貨總量為23639噸,其中從批發市場進貨量為18086噸,佔銷售總量的76.5%,場地掛鈎為1693噸,佔銷售總量的7.2%,其他途徑進貨量為3880噸,佔銷售總量的16.4%;魚進貨總量為9564噸,其中批發市場進貨量為6850噸,佔銷售總量的71.6%,場地掛鈎為1686噸,佔銷售總量的24.6%,其他途徑進貨量為928噸,佔銷售總量的9.7%。

從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批發市場是農貿市場肉、菜、魚等重點農產品的主要貨源,農貿市場與生產基地直接掛鈎的量比重不高,而且隨着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農民自產自銷的情況將更加萎縮。

當前市場建設與管理存在的不足

儘管相城區建區以來農貿市場的數量和規模得到了較大發展,在滿足人民羣眾日常生活需要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們應當看到當前農貿市場建設與管理中還存在一些問題,而且有些問題必須引起政府重視。

缺少農貿市場專項規劃

農貿市場建設應當城市建設規劃同步,堅持規劃先行。沒有經過規劃,必然導致建設的無序。相城區目前還沒有關於農貿市場建設佈局的專題規劃方案,一些地方出現了農貿市場總量過剩,發展過快,有些是重複建設的情況。就目前場內攤位和門店的經營情況看,居住人口沒有多大變化,但市場在成倍增長,加上各類超市、大賣場的急速開設擴張,必然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表面上是方便了消費者,但對開設市場的主辦方造成了土地資源和經費浪費等諸多不利因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不能協調發展。隨着攤位和門店的空閒數量增多,管理成本也隨之增大,目前有一部分農貿市場存在大而空、中看不中用的情況,市場內攤位空置率達到50%以上,不僅造成極大浪費,羣眾有意見,而且還為市場後序運作帶來一系列難題。

現有市場佈局與城市發展不相協調

農貿市場與居民生活區不配套。在相城區許多居住區離現有農貿市場距離較遠,羣眾買菜不方便。這一情況導致在一些小區內出現了不少無照經營農副產品的車庫店和馬路流動攤,不僅影響城市形象,而且還帶來了食品安全隱患。

盲目追求建設規模。近年來建設的一些農貿市場越造越大,市場使用率低,華而不實。農貿市場建設不應過分追求規模,而應充分考慮便民性,堅持規模適中,佈局合理,經營項目齊全,倡導市場內適度競爭。

農貿市場企業化登記率不高

相城區42只農貿市場進行企業化登記的農貿市場共有17家,佔總數的40.47%。其中鎮級農貿市場都是經過合法審批的,權證手續齊全,因此11家鎮級以上農貿市場都有營業執照,但不少村級農貿市場因為歷史形成,事前沒有取得合法用地審批手續,不具備辦理營業執照所必須的產權證明手續,無法辦理營業執照,給今後市場管理帶來了難題。

村級農貿市場管理不到位

大部分村級農貿市場由於規模較小,無法給市場主辦方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甚至是隻有投入不見回報,導致一些市場主辦方對市場採取放任不管的態度,部分村級農貿市場都沒有配備專職市場管理人員,存在物業管理、食品安全檢測議器等方面的空白,整個市場處於髒、差、亂的狀況,極易產生食品安全等事故。通過調查發現,相城區各類農貿市場的管理力量不強,42只農貿市場共有管理人員137名,平均每個市場只有3.2名,管理人員存在 一高 和 二低 的情況,即表現在年齡偏高,文化素質和工資待遇偏低的情況,導致這支管理隊伍有人員流動性大的特點。

服裝市場調查報告格式 篇2

一、機遇分析

《20xx-20xx年服裝產業發展現狀及市場監測報告》中表示,服裝產業集羣未來將面臨以下幾方面的機遇:

(一)政府積極推進公共服務平台建設

近年來,各產業集羣不斷完善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着力優化產業集羣發展的“軟環境”,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產品研發、質量檢測、信息化、現代物流電子商務和培訓等服務,提升中小企業的技術開發和企業管理水平,使平台真正成為整合、共享、服務、創新的實踐基地,進而推動產業集羣的優化升級。構建產業集羣公共服務平台,是加快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羣的重要保障措施,也是政府推動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羣的着力點。

(二)基礎設施和配套產業日益完善

在產業集羣地,工業園區建設是一大特色,是政府扶持當地服裝產業發展的一大舉措。在產業集羣完成企業量的集聚後,為了讓廣大服裝企業由勞動密集型逐步向資金、技術密集型過渡,大部分產業集羣都建立起相應的服裝商貿、品牌設計和研發中心,與服裝、服飾業相關的展覽業、面輔料業、服務業也得到迅速發展。

如今,打造服裝製造企業聚集地、設計師聚集地、品牌聚集地、時裝信息集散地、流行發佈聚集地已經成為服裝產業集羣新的目標。

(三)後危機時代企業轉型意識增強

在服裝產業集羣中,服裝企業大多為中小型民營企業,實力弱、核心競爭力和自主知識產權缺乏,生產型企業佔較大比重,企業亟待轉型提升。

經歷金融危機洗禮之後,很多企業開始意識到,長期的OEM生產方式,使企業喪失了開發新技術、建立新品牌的動力和能力,企業的持續性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因此,部分企業在後危機時代開始主動謀變,通過在品牌、質量、設計等諸多方面下功夫,尋求突破之路。

(四)集羣龍頭企業示範作用顯著

中國服裝行業經過十餘年的品牌發展,目前已有一些品牌服裝企業脱穎而出,這些企業的示範作用非常明顯。不管是在品牌運作,營銷模式,產品設計還是企業管理上,他們的成功經驗和發展模式一直被中小企業所關注,某種程度上引導了更多的規模企業開始做大、做強。

如今,大部分服裝產業集羣都開始緊抓龍頭企業的示範效應,通過“以大帶小”的方式促進整個集羣發展、壯大。

(五)行業協會組織自律和引領作用凸顯

目前,在產業集羣地,幾乎都完成了行業協(商)會的組織建設。這些行業組織的重要作用已開始顯現。作為企業與政府間的橋樑紐帶,行業協會組織在價格自律、競爭規範、市場準入、規模發展、市場培育、貿易促進、標準檢驗.品質認證、創新保護等方面發揮協調規劃、監督和促進作用,使行業形成創新的市場氛圍和健康的競爭環境。

二、挑戰分析

《20xx-20xx年服裝產業發展現狀及市場監測報告》中表示,在面對大量發展機遇的同時,中國服裝產業集羣也面臨着大量的挑戰。

雖然國內紡織服裝產業集羣前些年獲得了高速發展,但在集聚水平相對較高的東部沿海地區,越來越受制於資源、環境、自主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壓力。

土地資源方面,由於沿海地區土地資源日益匱乏,加上國家嚴控用地指標,土地價格快速上漲,使紡織產業發展受到限制。有的集羣企業建設用地以租代徵,沒有土地使用證,企業不敢再做進一步的投入,直接影響了貸款融資和招商引資,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有些集羣因此出現大量骨幹企業外遷,產業集聚度下降等問題。如今在杭州本地做企業用地都比較緊張,再加上現在土地成本很高,所以,有人建議把生產加工部分往外轉移到東西部地區,或者臨近的中部省份,在當地保留設計營銷部分。

資金方面,儘管一些集羣企業建立起為中小企業服務的融資擔保機構,但是“融資難”仍是集羣存在的普遍問題,限制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和提升。因為國內紡織服裝產業集羣裏絕大多數都是中小企業,如果中小企業得不到發展,勢必制約產業集羣的整體發展。有的企業雖然產品有市場,但是缺乏流動資金,無法擴大生產。有的企業希望進行技術改造,但苦於無法獲得貸款,技改資金難以落實。

勞動力方面,“招工難”是紡織服裝行業近幾年面臨的主要問題,在沿海部分集羣表現得尤為突出,熟練技術工人匱乏、企業用工缺口較大等是普遍表現,招工東部企業比中西部企業難,中小企業比大企業難。温州索瑪服飾有限公司工人人均工資已經超過了3000元,即使這樣的工資,還是感覺招工不易,現在有的企業陷入有錢也招不到工人的境地。

如今,環保對於集羣地區紡織業,特別是印染業的影響越來越大。一些地方基於對環境的保護,制定非常嚴格的污水排放標準,且明顯高於國家標準。不少地方對重點用能企業簽訂節能降耗責任狀、能耗降低率、COD及SO2排放量作為約束性的一票否決指標進行考核。

另外,在自主創新能力方面,雖然不少集羣通過加強公共服務,加上優勢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和加大研發投入,使創新能力有所提升,但是紡織服裝產業集羣的總體創新能力還有待提高。集羣企業中,具有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不多,大多數企業還處於貼牌加工、模仿加工的生產模式,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比重低,研發設計專業人才不足,造成產品技術含量少,附加值低,缺乏核心競爭力和自由知識產權。比如,浙江省紡織產業集羣在20xx年底,百萬人口研發人員數量分別只有廣東的78%、江蘇的58%,遼寧的56%,人才總量中高級技術職稱人員僅佔3.9%,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面對發展中所遇到的瓶頸,產業集羣的轉型升級迫在眉睫。有的產業集羣在實際操作中的做法可圈可點。比如,中國面料名鎮西樵在上世紀末建立了廣東省紡織面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南方技術創新中心,為鎮內紡織企業提供素織物開發、分色印花、大提花設計、數碼印花、流行趨勢研究、產品檢測認證等多項服務,開啟了“科技興紡”的紡織強鎮之路。

目前,西樵紡織產業持續發展,形成“創新平台、交易市場、產業基地、產業鏈條、區域品牌五位一體、相互支撐”的格局,成為國內重要的高端紡織面料生產基地。

在西樵紡織產業集羣內部,要素成本的比較優勢,正在向機會成本的比較優勢轉化;資源消耗形態、生產製造形態,正在向綠色低碳形態、生活方式引領形態進行有效提升。

《20xx-20xx年服裝產業發展現狀及市場監測報告》中表示,隨着國內紡織服裝產業集羣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進行,會有越來越多的集羣地逐步突破自發生長、資源驅動型的發展模式,步入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新型發展軌道。

服裝市場調查報告格式 篇3

當前,紡織服裝行業通過結構調整和產業整合,正在逐步完成優勝劣汰。許多企業加大了對尖端設備的投入和升級改造,有效提升了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通過改變增長模式,從以往注重數量的粗放型增長向注重質量和效益的集約型增長轉變。“我們現在日子過得不太好啊。”在第119屆廣交會上,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張新民開門見山地説,“企業普遍反映,紡織服裝出口面臨多重壓力,形勢不容樂觀。”

20xx年,我國外貿再次遭遇“寒流”,出現自20xx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後6年來的首次進、出口雙降。作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代表,紡織品服裝首當其衝,全年出口下降4.9%,進口下降3.5%。張新民表示,與20xx年不同,20xx年出口下降更多緣於我國傳統出口優勢消失與內外部不利環境疊加導致的結構性下跌,進口下降則主要應歸因於國內經濟增長放緩、需求不足。

根據服裝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顯示,各大市場出口全面下降。對三個傳統市場歐盟、美國和日本出口分別下降9.2%、0.3%和4.5%,對新興市場東盟、中東、非洲、拉美也分別下降8.6%、1.3%、7.5%和25.9%。“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勞動力短缺矛盾日益突出。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在過去10年增長了三倍多,目前沿海地區紡織業用工成本已超過每月4000元人民幣。”張新民説。

此外,自20xx年以來,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已連續三年以每年二三百萬的速度下降,勞動人口數量進入下行軌道,勞動密集型產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與此同時,紡織服裝製造業對年輕一代的農村勞動力越來越缺乏吸引力,招工難、招熟練工難成為大多數生產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服裝市場調查報告格式 篇4

一、目前發展概況:

(一)服裝行業保持持續穩定發展。

近三年來,服裝企業每年都在30%速度遞增,不斷擴充總量,提高質量,成為我市支柱產業。20xx年,我市服裝企業還不到20家,如今已註冊登記78家,家庭小作訪也有30多家,從業人員達9000餘人。註冊資金也由6000多萬元增至1.5億元(注:民營企業户均註冊資金由50多萬元增至170多萬元)。其中註冊資金100萬元以上有30多家,500萬元以上有10家,1000萬元以上的有3家,除“鴨鴨”為中國馳名商標和產品外,回圓、大嘴鴨、康和、深傲均獲得省商標。經濟效益上有明顯增長,據測算,20xx年服裝企業總產值2.1億元,營業收入1.58億元,工人人均收入8000餘元,納税861.7萬元。

(二)服裝行業在我市經濟建設和城市發展中起到了中堅作用。

特別是私營服裝企業已從當初的“拾遺補缺”,發展成為我市經濟建設和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僅去年服裝行業納税就達861.7萬元,佔我市財政收入的33.15%,真是“三分天下有其一”。服裝行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共青城市化建設。一是解決了就業,富裕了羣眾。前幾年,因國有企業效益不景氣,許多企業倒閉,致使大量勞動力失業,居民生活非常潔據,工人經常因就業問題到開發區上訪。現在個私經濟發展起來了,特別是服裝行業的興起,拓寬了就業渠道,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共青現有勞動力已遠遠滿足不了企業的需要,因就業問題上訪的事情也少了。二是推動了經濟結構調整。近年來,服裝行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生產、流通和服務的專業化、社會化分工,加快了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調整。尤其是看到,我市在發展服裝行業上,使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有了出路,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小城鎮建設和城鄉協調發展。

二、當前面臨的突出問題

近年來,我市服裝行業發展迅速,但是許多企業都是在國有企業改革和我市經濟短缺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普遍缺乏競爭意識,加入世貿後,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知識經濟對共青這種傳統產業產生巨大沖擊,導致我市服裝企業固有的問題和缺陷越來越暴露出來。

(一)佈局分散,檔次不高,難以發揮規模效應。

我市服裝企業多數為租賃企業,主要是租賃廠房、車間等,企業規模較小,且為分散。企業分佈情況為:閔家山至鴨鴨大廈一線18家,新村路至金紡路14家,長青路至加油站6家,仿古樓(原老窯場)6家,發展大道4家,共青路至南湖飯店一帶17家,另外,北峯區4家,西湖區2家,甘露鎮4家,江益鎮3家。雖説便於發揮企業靈活機動的優勢,但也存在許多弊端。首先是形不成經濟規模,服裝款式不新穎;再者加工成本居高不下,利潤較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經濟效益,企業難以擴大再生產。其次是企業生產規模小,市場佔有率低,很難同大企業進行產品競爭,往往在大企業的競爭實力面前敗下陣來,不少服裝企業面臨倒閉困境。再是受實力所限,我市大部分企業是從事加工業的,從事貿易的少,經營管理粗放型偏多,與同類企業爭原料、搶訂單、拼市場等問題較為嚴重。

(二)大多實行家庭式管理,經營者素質較低,難以參與市場競爭。

共青服裝企業80%以上屬於家族式管理模式,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和規模後,其家庭式管理模式和有限地管理能力明顯滯後於企業進一步發展,最終導致企業生產經營陷入困境。管理上的欠科學,實質是管理人才的匱乏。全區78户服裝企業,經營老闆多為羽絨廠一線工人和銷售人員,文化水平不高,懂一些服裝技能但缺乏管理知識。經調查,全區服裝企業擁有大專以上學歷的職員佔就業總人數不到5%,中高級職稱管理人員廖廖無幾。應説“鴨鴨”集團公司是擁有馳名商標的企業,產品為國家產品,其技術人才、管理人才與應達到國家品牌產品企業的水準還有一定的差距。問卷調查表明:我市民營企業主要的決策也都是由老闆或他的家人做的,拿到正規董事會或股東會上討論的不到10%。這樣的治理結構,管理上容易出漏洞,決策上容易出偏差,不利於企業進一步發展。

(三)勞動力資源不足,用工不規範,造成勞動力市場混亂。

問卷調查顯示,我市現註冊登記服裝企業78家,車位數11000多台,現有從業人數9000多人,其中熟練工人只有7500多人,欠缺3000多人。工人的欠缺,導致了企業難以正常生產,也形成不了規模。不僅如此,企業與企業之間為了爭奪勞動力,相互抬扛,致使工人進出自由散慢,不顧企業利益。再加上有個別企業失信於工人,所以勞資糾紛也時有發生。調查中,有這麼幾件事情足以反映出我市勞動力競爭的惡性循環。去年,我市服裝企業對於工人在廠上班每人發120元/年的生活補貼,今年年初,生活補貼一下漲到了300元,這意味着企業無形之中要增加一倍以上的經費開支。

這還不算,企業在生產當中,如果一個組走了幾個工人,那這個企業老闆得花費800-1000元/個暗中招補熟練工人。如我市某服裝企業剛發完工資,第二天卻無故走了4個組,一大批訂單等着完工,由此給企業造成的損失是慘重的。再如共青祥海服飾有限公司,12位工人在未徵得老闆的同意下擅自離廠,造成該企業訂單不能如期完工,做的訂單在質量上也嚴重存在問題,爾後他們竟向廠家索要工資,並向市勞動監察大隊起訴,而廠家卻因未與工人簽訂書面勞動合同而敗訴。這些問題關鍵在於《勞動法》落實得不夠,《勞動法》規定的基本勞動標準、勞動合同制度和集體合同制度尚未建立,工時標準和工資支付標準、社會保障等方面也沒有統一措施,因此勞動者與經營者雙方的合法權益都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相互拆台,惡性競爭在抬頭。

由於受歷史、社會、資歷多方面的因素影響,我市服裝企業經營者總體素質不高,在政治覺悟、知識水平、管理能力、人格素質、法律意識和道德修養等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在創業初期靠膽大闖打天下,用的是一股子蠻勁,而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明顯的表現出個人素質上的不適應。一個很明顯的事情,也是我市當前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廠家多了,訂單來源自然會是個問題,可是共青的某些老闆,不顧別人的利益,也不顧整體大局,為了搶人家的訂單,竟相降低價格。在調查中反映這麼一件事情,我們有一位老闆以14元/件的加工費接下了幾萬件單子,可不到半天,我們的另一位老闆得知此事後,晚上找到發單老闆住處,竟以9元/件拿走此單,真是笑死了外人,氣死了自己人,白白丟掉幾十萬元。由於自己人的這種不正當競爭,導致了我市服裝企業利潤甚微,甚至虧損。而致使這一問題產生的另一原因是一部分家庭小作坊,逃避各種税費,低價接單,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秩序。調查表明:1-5月份,我市78家服裝企業中有60%在明顯虧損或潛在虧損。

三、今後健康發展的對策

(一)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實現由分散性向集中型轉移,一般型向重點型轉移,來料加工型向自產品牌型轉移。

針對我市企業佈局的分散,開發區在城市規劃中應統一企業發展格局,特別是在徵地、出售土地中,政府合理規劃,經營者要明確用地目的,建議今後發展佈局為:生產型—外貿型—批零型三線格局。在經營規模上,要引導企業上台階、上檔次,向重點型轉移,對具備一定規模的服裝企業,鼓勵通過向社會募股、向企業員工轉讓部分股權以及企業兼併、聯合、互相參股等形式,引導向產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再是對於一般加工型企業,引導向專業化協作和社會化大生產方向發展,增強生產能力,提高經濟效益。對於有一定產品優勢和科技優勢、實力較強的企業,應該以產品、資本為紐帶,開發新產品,打造新品牌,逐步實現由來料加工型向自產品牌型轉移,加速我市服裝企業的壯大進程。

(二)加大教育培訓力度,着力提高經營者素質,引進人才,打破家長制管理,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目前,我市企業家族式管理已成為民營經濟躍上新台階的障礙。經調查,全區服裝企業中有80%是實行家族式管理,企業管理層中有40%左右的人員屬於家族成員或親屬,而企業財務管理權90%左右控制在家族成員手中。隨着企業規模的擴大,這種管理方式的弊端日趨明顯。對於目前正處於由創業型向規範型轉變的服裝企業來説,當務之急就是要加大教育培訓力度,瞭解和掌握現代企業管理知識和市場運行規則,打破“一人包打天下”的家庭式管理的樊籬,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建立決策層、經營層和管理層三權分立的治理結構。其次,要強化人才觀念,市場競爭本質上是人才的競爭。

江蘇康博集團公司生產的“波司登”羽絨服品牌形象之所以超之“鴨鴨”,主要一點是他們非常注重科技創新和人才的培養,他們老總對人才的觀點是:“欲創產品必須先塑造員工,產品是企業綜合優勢的集中體現,而塑造員工,是當今企業放眼未來、超越品牌競爭時空的資源工程。人才是之魂,人才聚,而生。”我市要發展,要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只有大量引進人才,重視人才的培養,強化企業管理,提高科技含量。要建立健全人才引進機制,要打破家族的狹隘眼界,必須面向社會招聘和選用人才,充實管理和技術崗位;建立有效地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使企業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報酬和他們的能力水平與實際貢獻相適應,以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三)加大勞動用工管理力度,儘快全面推行勞動合同制,並大量引進人力資源。

當前,解決我市勞動力市場無序競爭狀態,關鍵在於統一規範。一是結合《勞動法》,實施勞動合同制,政府要形成統一的勞動合同文本;要明確統一的工時標準和工資支付標準;要在勞動監管人員監製下由用人單位與工人簽訂合同,然後由勞動監管部門頒發《勞務證》,記入電腦實施日常監管。在雙方履行合同期間,對無故離崗人員且未經用人單位同意擅自離崗的人員,其他用人單位不得接收,否則接受勞動監管部門處罰。用人單位要及時向服裝協會報告用工情況,如實做好用工月報表。從而達到勞務人員持證上崗,合同上崗。二是統一生活補貼標準。對此,可參照省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或協會會員大會討論確定標準,統一標準後,用人單位不得自行更改發放標準,否則按規定處罰。三是大量引進外來勞務人員。行業協會要發揮協調作用,主動了解企業用工情況,及時向企業輸送急需人員。同時加強經常性與外界的聯繫,按需招納和培訓外來勞務人員。

(四)規範服裝加工市場,遏制不正當競爭。

我市服裝企業,大部分為加工企業,互相搶接訂單問題比較嚴重。要遏制這一問題,關鍵在於制訂有效地監督制約機制,形成互相監督、相互制約,違背規則必應受罰的有序競爭環境。再是在企業中開展誠信教育和誠信評比活動,教育企業要以誠經商、以誠待客,形成企業與企業之間互通信息、相互支持的良好氛圍。對社會反映好的企業頒發“誠信證書”,並在電視台或網站上公開予以表揚,對破壞市場經營秩序,造成不良影響的企業要予以曝光或實施行政處罰。

另外,開發區要建立政府與企業的聯絡員制度,做好企業的跟蹤服務,隨時幫助企業處理解決企業在生產經營當中遇到的問題。政府職能部門之間積極主動、協調配合,辦事熱情周到,手續簡便,不推倭、不扯皮、廉潔高效。服裝行業協會要發揮“引導、協調、管理、服務”及自律的職能,協調企業之間出現的各種矛盾,達到為服裝企業在對國家法律的遵循、產品質量的監督、社會交易糾紛的處理、企業管理和技術水平的改進和勞動力市場的調節等方面起到溝通、協調、自律、自我服務的作用。同時要加大宣傳力度,通過舉辦服裝節或展銷會的形式,或者是利用服裝行業網站全方位包裝和推銷企業,把我們的企業推向市場,提高知名度,從而達到搶佔更多的市場份額。

服裝市場調查報告格式 篇5

一、目前發展概況:

(一)服裝行業保持持續穩定發展。

近三年來,服裝企業每年都在30%速度遞增,不斷擴充總量,提高質量,成為我市支柱產業。20xx年,我市服裝企業還不到20家,如今已註冊登記78家,家庭小作訪也有30多家,從業人員達9000餘人。註冊資金也由6000多萬元增至1.5億元(注:民營企業户均註冊資金由50多萬元增至170多萬元)。其中註冊資金100萬元以上有30多家,500萬元以上有10家,1000萬元以上的有3家,除“鴨鴨”為中國馳名商標和名牌產品外,回圓、大嘴鴨、康和、深傲均獲得省著名商標。經濟效益上有明顯增長,據測算,2019年服裝企業總產值2.1億元,營業收入1.58億元,工人人均收入8000餘元,納税861.7萬元。

(二)服裝行業在我市經濟建設和城市發展中起到了中堅作用。

特別是私營服裝企業已從當初的“拾遺補缺”,發展成為我市經濟建設和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僅去年服裝行業納税就達861.7萬元,佔我市財政收入的33.15%,真是“三分天下有其一”。服裝行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共青城市化建設。一是解決了就業,富裕了羣眾。前幾年,因國有企業效益不景氣,許多企業倒閉,致使大量勞動力失業,居民生活非常潔據,工人經常因就業問題到開發區上訪。現在個私經濟發展起來了,特別是服裝行業的興起,拓寬了就業渠道,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共青現有勞動力已遠遠滿足不了企業的需要,因就業問題上訪的事情也少了。二是推動了經濟結構調整。近年來,服裝行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生產、流通和服務的專業化、社會化分工,加快了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調整。尤其是看到,我市在發展服裝行業上,使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有了出路,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小城鎮建設和城鄉協調發展。

二、當前面臨的突出問題

近年來,我市服裝行業發展迅速,但是許多企業都是在國有企業改革和我市經濟短缺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普遍缺乏競爭意識,加入世貿後,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知識經濟對共青這種傳統產業產生巨大沖擊,導致我市服裝企業固有的問題和缺陷越來越暴露出來。

(一)佈局分散,檔次不高,難以發揮規模效應。

我市服裝企業多數為租賃企業,主要是租賃廠房、車間等,企業規模較小,且為分散。企業分佈情況為:閔家山至鴨鴨大廈一線18家,新村路至金紡路14家,長青路至加油站6家,仿古樓(原老窯場)6家,發展大道4家,共青路至南湖飯店一帶17家,另外,北峯區4家,西湖區2家,甘露鎮4家,江益鎮3家。雖説便於發揮企業靈活機動的優勢,但也存在許多弊端。首先是形不成經濟規模,服裝款式不新穎;再者加工成本居高不下,利潤較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經濟效益,企業難以擴大再生產。其次是企業生產規模小,市場佔有率低,很難同大企業進行產品競爭,往往在大企業的競爭實力面前敗下陣來,不少服裝企業面臨倒閉困境。再是受實力所限,我市大部分企業是從事加工業的,從事貿易的少,經營管理粗放型偏多,與同類 企業爭原料、搶訂單、拼市場等問題較為嚴重。

(二)大多實行家庭式管理,經營者素質較低,難以參與市場競爭。

共青服裝企業80%以上屬於家族式管理模式,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和規模後,其家庭式管理模式和有限地管理能力明顯滯後於企業進一步發展,最終導致企業生產經營陷入困境。管理上的欠科學,實質是管理人才的匱乏。全區78户服裝企業,經營老闆多為羽絨廠一線工人和銷售人員,文化水平不高,懂一些服裝技能但缺乏管理知識。經調查,全區服裝企業擁有大專以上學歷的職員佔就業總人數不到5%,中高級職稱管理人員廖廖無幾。應説“鴨鴨”集團公司是擁有馳名商標的企業,產品為國家名牌產品,其技術 人才、管理人才與應達到國家品牌產品企業的水準還有一定的差距。問卷調查表明:我市民營企業主要的決策也都是由老闆或他的家人做的,拿到正規董事會或股東會上討論的不到10%。這樣的治理結構,管理上容易出漏洞,決策上容易出偏差,不利於企業進一步發展。

(三)勞動力資源不足,用工不規範,造成勞動力市場混亂。

問卷調查顯示,我市現註冊登記服裝企業78家,車位數11000多台,現有從業人數9000多人,其中熟練工人只有7500多人,欠缺3000多人。工人的欠缺,導致了企業難以正常生產,也形成不了規模。不僅如此,企業與企業之間為了爭奪勞動力,相互抬扛,致使工人進出自由散慢,不顧企業利益。再加上有個別企業失信於工人,所以勞資糾紛也時有發生。調查中,有這麼幾件事情足以反映出我市勞動力競爭的惡性循環。去年,我市服裝企業對於工人在廠上班每人發120元/年的生活補貼,今年年初,生活補貼一下漲到了300元,這意味着企業無形之中要增加一倍以上的經費開支。

這還不算,企業在生產當中,如果一個組走了幾個工人,那這個企業老闆得花費800-1000元/個暗中招補熟練工人。如我市某服裝企業剛發完工資,第二天卻無故走了4個組,一大批訂單等着完工,由此給企業造成的損失是慘重的。再如共青祥海服飾有限公司,12位工人在未徵得老闆的同意下擅自離廠,造成該企業訂單不能如期完工,做的訂單在質量上也嚴重存在問題,爾後他們竟向廠家索要工資,並向市勞動監察大隊起訴,而廠家卻因未與工人簽訂書面勞動合同而敗訴。這些問題關鍵在於《勞動法》落實得不夠,《勞動法》規定的基本勞動標準、勞動合同制度和集體合同制度尚未建立,工時標準和工資支付標準、社會保障等方面也沒有統一措施,因此勞動者與經營者雙方的合法權益都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相互拆台,惡性競爭在抬頭。

由於受歷史、社會、資歷多方面的因素影響,我市服裝企業經營者總體素質不高,在政治覺悟、知識水平、管理能力、人格素質、法律意識和道德修養等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在創業 初期靠膽大闖打天下,用的是一股子蠻勁,而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明顯的表現出個人素質上的不適應。一個很明顯的事情,也是我市當前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廠家多了,訂單來源自然會是個問題,可是共青的某些老闆,不顧別人的利益,也不顧整體大局,為了搶人家的訂單,竟相降低價格。在調查中反映這麼一件事情,我們有一位老闆以14元/件的加工費接下了幾萬件單子,可不到半天,我們的另一位老闆得知此事後,晚上找到發單老闆住處,竟以9元/件拿走此單,真是笑死了外人,氣死了自己人,白白丟掉幾十萬元。由於自己人的這種不正當競爭,導致了我市服裝企業利潤甚微,甚至虧損。而致使這一問題產生的另一原因是一部分家庭小作坊,逃避各種税費,低價接單,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秩序。調查表明:1-5月份,我市78家服裝企業中有60%在明顯虧損或潛在虧損。

三、今後健康發展的對策

(一)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實現由分散性向集中型轉移,一般型向重點型轉移,來料加工型向自產品牌型轉移。

針對我市企業佈局的分散,開發區在城市規劃中應統一企業發展格局,特別是在徵地、出售土地中,政府合理規劃,經營者要明確用地目的,建議今後發展佈局為:生產型—外貿型—批零型三線格局。在經營規模上,要引導企業上台階、上檔次,向重點型轉移,對具備一定規模的服裝企業,鼓勵通過向社會募股、向企業員工轉讓部分股權以及企業兼併、聯合、互相參股等形式,引導向產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再是對於一般加工型企業,引導向專業化協作和社會化大生產方向發展,增強生產能力,提高經濟效益。對於有一定產品優勢和科技優勢、實力較強的企業,應該以產品、資本為紐帶,開發新產品,打造新品牌,逐步實現由來料加工型向自產品牌型轉移,加速我市服裝企業的壯大進程。

(二)加大教育培訓力度,着力提高經營者素質,引進人才,打破家長制管理,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目前,我市企業家 族式管理已成為民營經濟躍上新台階的障礙。經調查,全區服裝企業中有80%是實行家族式管理,企業管理層中有40%左右的人員屬於家族成員或親屬,而企業財務管理權90%左右控制在家族成員手中。隨着企業規模的擴大,這種管理方式的弊端日趨明顯。 對於目前正處於由創業 型向規範型轉變的服裝企業來説,當務之急就是要加大教育培訓力度,瞭解和掌握現代企業管理知識和市場運行規則,打破“一人包打天下”的家庭式管理的樊籬,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建立決策層、經營層和管理層三權分立的治理結構。其次,要強化人才觀念,市場競爭本質上是人才的競爭。

江蘇康博集團公司生產的“波司登”羽絨服品牌形象之所以超之“鴨鴨”,主要一點是他們非常注重科技創新和人才的培養,他們老總對人才的觀點是:“欲創名牌產品必須先塑造名牌員工,名牌產品是企業綜合優勢的集中體現,而塑造名牌員工,是當今企業放眼未來、超越品牌競爭時空的資源工程。人才是名牌之魂,人才聚,而名牌生。” 我市要發展,要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只有大量引進人才,重視人才的培養,強化企業管理,提高科技含量。要建立健全人才引進機制,要打破家族的狹隘眼界,必須面向社會招聘和選用人才,充實管理和技術 崗位;建立有效地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使企業的管理人員和技術 人員的報酬和他們的能力水平與實際貢獻相適應,以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三)加大勞動用工管理力度,儘快全面推行勞動合同制,並大量引進人力資源。

當前,解決我市勞動力市場無序競爭狀態,關鍵在於統一規範。一是結合《勞動法》,實施勞動合同制,政府要形成統一的勞動合同文本;要明確統一的工時標準和工資支付標準;要在勞動監管人員監製下由用人單位與工人簽訂合同,然後由勞動監管部門頒發《勞務證》,記入電腦實施日常監管。在雙方履行合同期間,對無故離崗人員且未經用人單位同意擅自離崗的人員,其他用人單位不得接收,否則接受勞動監管部門處罰。用人單位要及時向服裝協會報告用工情況,如實做好用工月報表。從而達到勞務人員持證上崗,合同上崗。二是統一生活補貼標準。對此,可參照省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或協會會員大會討論確定標準,統一標準後,用人單位不得自行更改發放標準,否則按規定處罰。三是大量引進外來勞務人員。行業協會要發揮協調作用,主動了解企業用工情況,及時向企業輸送急需人員。同時加強經常性與外界的聯繫,按需招納和培訓外來勞務人員。

(四)規範服裝加工市場,遏制不正當競爭。

我市服裝企業,大部分為加工企業,互相搶接訂單問題比較嚴重。要遏制這一問題,關鍵在於制訂有效地監督制約機制,形成互相監督、相互制約,違背規則必應受罰的有序競爭環境。再是在企業中開展誠信教育和誠信評比活動,教育企業要以誠經商、以誠待客,形成企業與企業之間互通信息、相互支持的良好氛圍。對社會反映好的企業頒發“誠信證書”,並在電視台或網站上公開予以表揚,對破壞市場經營秩序,造成不良影響的企業要予以曝光或實施行政處罰。

另外,開發區要建立政府與企業的聯絡員制度,做好企業的跟蹤服務,隨時幫助企業處理解決企業在生產經營當中遇到的問題。政府職能部門之間積極主動、協調配合,辦事熱情周到,手續簡便,不推倭、不扯皮、廉潔高效。服裝行業協會要發揮“引導、協調、管理、服務”及自律的職能,協調企業之間出現的各種矛盾,達到為服裝企業在對國家法律的遵循、產品質量的監督、社會交易糾紛的處理、企業管理和技術 水平的改進和勞動力市場的調節等方面起到溝通、協調、自律、自我服務的作用。同時要加大宣傳力度,通過舉辦服裝節或展銷會的形式,或者是利用服裝行業網站全方位包裝和推銷企業,把我們的企業推向市場,提高知名度,從而達到搶佔更多的市場份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cha/3pgl98.html
專題